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心得>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

时间:2024-06-09 12:07:21 教学心得 我要投稿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通用(10篇)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1

  对课程论半个学期的学习交流,主要是是系统的梳理了课程论的内容,包括课程的定义,课程的分类,课程的开发,课程的内容,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方面中外方面提出的理论,了解了有关课程改革的前沿,知道我国及世界有关课程改革的理论,感觉课程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开发实施时遇到的困难及弊端。

  课程方面的的理论很前沿,但是实施时总是课程与社会发展不同步时才开始进行课程改革,总是滞后的.。就像西方的一位教育家说的:“世界上没有一个领域向教育学这样,有这么多的空洞无用的教育理论”。理论是提的非常好,但实施起来受到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因素的影响,实施起来也是千差万别,层次不一。但我们还得努力研究学习课程理论,因为理论指导实践,好的理论、正确的理论在教育方面特别是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在课程的开发到评价的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国,课程改革应该分地域因地制宜的进行改革。各省市应该根据自己的本土文化和当前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向进行课改和教学。不可能做到全国一条线,当然今年我国开始的高考改革也正说明了其前瞻性。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2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讲究教学策略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新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探讨新教材的教学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提出新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策略。无论是新的课程,还是新的教学观念,都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得以实现,获得体现。这就需要我们建构一个新课程下的新课堂。

  任何教学策略都应有坚实的理论作支持。我在读《课程与教学论》中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一节时,使我获益匪浅。

  一、语文教学要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语文课堂中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一节中活动性教学策略部分有这样两段话,让我感受颇深。自主学习活动性的策略理念,首先强调的是教师要对学生放手,在课堂上尽可能的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提高自主学习成效。在加强学生之间的对话中讲到活动教育不仅注重以活动激发兴趣和动机,还以群体间思想与经验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表现他们的个性和才能,使他们互相启发,产生更多的探索欲望,形成自信、自强的精神。同时,学生之间的交流还有助于破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养成容纳不同意见的习惯,从而使谦虚与自信相结合,真正促使教学相长。回顾我们正在践行的4+4N教学模式中学生自学文本环节,我给学生指明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还充分利用小班化教学的小组合作,在组长这个小老师的引导下交流自学中的收获。互相解决自学中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的思路非常开阔,他们会根据自己独特的感受去体验和理解。问题便在小组交流研讨中解决了。如在讲《詹天佑》一课,对人字形线路的理解是教学难点。我先布置给学生预习任务,让学生用表格的形式,填写有关人字形线路的'地势特点、方法、简图、作用等。学生认真预习后在小组交流中自我演示遇到了困难,小组便自发探讨解决方法。有的组把作业本铺成人字形,不同颜色的笔作车身和两个车头。还有几个组演示的方法可新颖了。我们的课桌是按圆桌式摆放的,他们把两张对着的桌子一边拉开,并把开口的一面支高。看,陡坡有了,人字形线路也有了,多好的创意啊!可是在演示时又出现了问题。(演示的学生是这组的帮扶对象。)火车行驶到岔路口时,车头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组内有的同学连连摇头,演示的同学就是不服气,组长马上指导其读书寻找答案。一句重要的话解开了迷津,火车行驶到岔路口就折向西北方向,原来拉的火车头推,原来推的火车头拉。组长解释了折字,演示的同学发自内心地表示了歉意。在全班交流研讨时这一组获得了热烈的掌声,同时在班级文化动态展台上又多了一颗源于小组合作而获得的灿烂的小星。

  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把课堂的40分钟完全交给学生,而是教师要把握时机精讲。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中说:讲在学生对话对文本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含义,精妙的语言理解不透时;讲在学生体验难以获得时;讲在学生探究遇到困难时。

  理论证明4+4N教学模式彰显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班化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又突显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与合作精神,小班化教学为4+4N教学模式插上了有益的翅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把班级文化建设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张扬个性,发展自我。

  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中民主性策略部分有这样一句话:教学活动中,学生感到自己被别人承认与接纳,受到别人的信任与尊重,就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好感,这样学生就能最大限度地参与进来,在教学活动中学到知识,张扬个性,发展自我。

  在近两年的班级文化建设中,我充分利用班级文化动态展台中的奖励制度,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看到动态展台中丰硕的成果,学习的热情更高了。王洪伟同学以前语文成绩是我班最低的,从没超过30分。我挖掘它的闪光点不断给予奖励,现在他的成绩跃到了70分以上。去年暑假前统考,我班语文成绩占学区第一,给了我莫大的鼓舞。

  三、在教学中给学生设定目标,促进发展。

  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中多元互动策略部分有这样一句话:在具体目标的研制上,要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出发,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研究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个性化的发展。目标是一个人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每次月考后都要给学生设定分数目标。每个组设定奋斗目标。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又多了几分竞争。学生学习的劲头更浓了。

  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用理论证明了我们践行的4+4N教学模式是毫无质疑的,使我们走好这条路的信心更坚定。

  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本课程设置的总目标是广大中小学教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比较系统地理解、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提升教学理论水平,增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自觉性;通过理论与案例的结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提高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3

   学了《课程与教学论》一书中有关“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一节,使我获益匪浅。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讲究教学策略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新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探讨新教材的教学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提出新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策略。新的课程,新的教学观念,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得以实现,获得体现。这就需要建构一个新课程下的新课堂。

  在上个世纪,课程与教学从分离走向了整合,而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也被定义为变革。在我国,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中,这次改革不同与以往的改革,它是在新的课程与教学观下的改革。因此它不仅本身就说明了变革的存在,而且在其改革的各个方面和教学实践中也处处体现着变革。在本学期的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中,我对于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教育改革。这次课程改革的理念是:

  1、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2、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3、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4、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从改革的理念中可以看出,这次课改的理论基础为新的课程教学观。那么什么是新的课程教学观呢?它与旧的课程教学观又有什么区别呢?在讨论新的课程教学观之前,先来看看什么是旧的课程教学观。

  1、旧课程教学观

  受到“科技理性”观念和“唯科学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课程与教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相互分离的。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学校“教什么”,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学校“怎么教”;课程是教学的方向或目标,是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规定好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作出任何变革。这样,课程与教学就被割裂开来。当把课程看作是有计划的学习目标或结果,把教学看作是实现目标或达到结果的手段时,就把原本统一在人的内在的完整的活动割裂开啦。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成了;为了达到目标“不择手段”,一种特定的手段也可以被泛化并被滥用于不同的目标。

  2、新课程教学观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为课程与教学的整合做出了第一次的贡献,他在其实用主义认识论的“连续性”原则的基础上消解了传统教育中课程与教学的僵硬对立。他认为,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在本质上是由经验的性质决定的。在教育经验中,“个人所做的事”对应于方法或教学,“环境所做的事”相对于课程教材。方法与教材之间、教学与课程之间是在相互作用中融为一体的。20世纪末,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是以“解放兴趣”为核心的。这时,教师和学生就不再只是既定课程的计划的实施者,而是课程开发者与教学的设计者。课程的概念从原来静止的书面文件转变为师生在教育情境中共同创生的一系列动态的事件;教学成为了一个基本的课程效应的社会情境。当课程与教学的研究重心在转向活生生的教学情境时,课程与教学再次融合在一起。如果说,旧的课程与教学观强调的是一种“控制”的话,即教育机构对教师的控制,教师对学生的控制。那么,新的课程与教学观则体现了一种“民主”和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学生不可能以原封不动的形式学习课程内容,否则就是一种注入式教学,是单纯观念的灌输;科学概念与法则唯有通过具体的事实与现象才能掌握。

  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使我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上受到很大的启发,在现代的教育教中要关注的问题和以往是有很大的差距,现在的课堂要紧扣课改的要求。例如在语文教学中要怎样去灵活运用,又将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来贯通于整个课堂呢?

  一、语文教学需强化自主学习

  在语文课堂中要淡化教师的讲,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自主学习活动性理念,首先强调的是教师要对学生放手,在课堂上尽可能的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提高自主学习效率。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把课堂的40分钟完全交给学生,而是教师把握时机在课堂上精讲。讲在学生对文本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含义,精妙的语言理解不透时;讲在学生体验难以获得时;讲在学生探究遇到困难时。理论证明,小班化教学为“4+4N”教学模式插上了有益的翅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1、激发学生张扬个性,发展自我

  新课程下的教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学活动中,学生感到自己被别人承认与接纳,收到别人的信任与尊重,就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好感,这样学生就能最大限度的参与进来,在教学活动中学到知识,张扬个性,发展自我。”

  2、在教学中设定目标,促进发展

  在具体目标的研制上,要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出发,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研究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个性化发展。目标是一个人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在教学中设定奋斗目标,既多了几分竞争,又使学生学习的劲头更浓。

  新课程下的教学用理论证明了我们践行的教学模式是毫无质疑的,使我们走好这条路的信心更坚定。

  在新的课程与教学观的理念中,变革是无处不在的。因此,在目前所进行的课程改革中,教师和广大学生都应该意识到变革的存在,意识到自身主体性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这次课程改革的真正目的。

  二、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要重感悟,重语感训练。

  “好读书,不求甚解”,只要学生通过上下文在一定的语境中,明白意思就行了。重读书特别是重自渎,重自由读书。以前我在语文教学中齐读太多,整齐划一,气氛热烈,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消减课堂上的沉闷。但是我发现齐读太多,教师不便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易发现读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久而久之,还可能出现“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因此,对“齐读”要适时,适度,不是不用,但不宜多用。

  重读书还要重积累,包括课内积累和课外积累。对语文教学来说,主要是语言积累,佳词妙句、古诗,精彩片断都力求熟读成诵,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三、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中学法、悟法。

  方法常常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正所谓“得之以鱼,不如得之以渔”。学生掌握了一定方法,就为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在识字教学中注重交给识字方法。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作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学习观察的方法,构思的方法,自我修改的方法。作文教学强调“写真实”,我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写真实的前提下,引导他们善于表现自我,表现有别于他人的个性化作文。学生个性化作文,是学生个性心理的独特反映,这种独特性常常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我们使用的人教版语文教材篇幅都较长,所以必须研究长文短学,强调提高教学效率,向40分钟要质量,所以我们要让教学语言精练,不讲或少讲那些“正确的废话”,不重复、罗嗦,学生也不重复别人的话语,使各个教学环节严谨有序,以达到短时高效。

  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本课程设置的总目标是广大中小学教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比较系统地理解、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提升教学理论水平,增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自觉性;通过理论与案例的结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提高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4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会后,我们课题组又开展了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我认真学习了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一书,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又升华了许多,体会也颇为深刻。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一书中,关于教学方法的阐述非常精辟,可谓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座灯塔。

  教学方法,重在激发兴趣,积极引导。学习兴趣是人们力求认知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推动学习的强化因素。事实证明,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比如,对于小学生来说,计算机是熟悉而又新奇的,怎样引导他们打开计算机的大门呢?那就要靠学习兴趣的激发。儿童的特点之一是喜欢自己动手,小学生刚上信息技术课的时候,总是表现出十分兴奋和好奇,加上老师对计算机神奇功能的介绍,更加深了一种神秘感,这样使学生对计算机又多了一份兴趣,促使学生奋发向上,勤奋好学,始终保持饱满的学习情绪,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的兴趣,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对于三至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果处理不好他们的兴趣所在,他们也会产生厌烦的心理,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师当前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着力探索的课题。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一书指导性强,特别强调把握学生认知特点,实施“形象化”信息技术教学。小学阶段智力开发的主要做法是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在小学生教育方面,计算机有其特殊优势,用计算机在玩中游戏、娱乐、学习等,既可以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的好奇心,又可以迎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形象化、游戏化等少年儿童易于接受的教学手段,实施“形象化”信息技术教学。

  “形象化”信息技术教学形象比喻,能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想象。学生从小接触计算机,年龄小,理解能力差,如何才能让他们理解一些必要的抽象基础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把计算机难懂的理论与现实中易理解的事物联系起来,使之变得形象化,如教学“存储器”时,把“硬盘”比作一个“大仓库”,里面装有很多很多的软件。对于小学生的计算机教学。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他们感兴趣、能轻而易举的事物来做比喻,实践证明效果是很好的。当然,有些比喻不一定确切,但重要的是让小学生有了一个直观的想象,让学生在一种通俗易懂的氛围中接受信息技术知识。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一书,多次提到寓教于乐。寓教于乐,是一种引导学生愉快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及操作技能的适用于小学生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思维活跃,爱玩好动,学习容易从个人兴趣出发,兴趣难以持久。因此不宜采取长时间的说教方式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而要采取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学生接受新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正确地引导他们,在玩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足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但使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内容走进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并且成为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和手段。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性、应用性、技能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信息技术教学也要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实际利用价值。将信息技术融入生活实践中,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另一特色,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在现代和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

  总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是一本指导性很强的信息技术教师研修书籍,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研修,我感觉我对信息技术课程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然还当努力学习,争取在信息技术教学领域再上一层楼。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5

  在认真学习《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之后,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现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理解。

  一、从发展趋势上讲,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

  二、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看,本套教材突出了“基础性”原则。教材精选了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必备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力图鼓励、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主动理解、建构和应用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三、从学习方式上看,本套教材渗透了“工作总结工作报告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倡导学生的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让学生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通过“分析问题——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总结归纳——完善创新”等过程来完成“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提高,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进行实践和锻炼,从而增强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从课程整合上看,教材注意把其他学科内容尽可能地融进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使小学生在学习其他知识的.同时,理解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作用。如,在“画图”教学时,和美术结合起来;文字处理任务可以与写作文、写日记结合起来;网络学习任务可以与查找自然学科资料和写信结合起来等等。此外,在“信息加工”“信息收集”时,可以安排学生分成小组,一起调查所在地“环境污染”的状况,并递交一份凋查报告。通过这项整合性活动,不仅培养了小学生信息收集和信息加工的能力,而且使小学生增长了自然知识、地理知识、社会知识,锻炼了他们数学分析能力和语文综合概括表达能力,同时还能增强小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深刻认识到与他人协同作业的重要性,培养其合作精神。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6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心得体会提要:老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学习资料,是关于印度尼西亚稻米生长过程的描述,要学生把这些标题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有些学生还用彩笔画出了生动的稻米生长的图画。

  础教育更无力,这些矛盾处理不好,我们国家素质教育收效就会甚微。

  第二个例子:刘老师是一位从教不满五年年轻的教师,孙老师是一位从教二十多年的中年教师,两人同上《货币的职能》,老师采用事先与学生一起走访了镇上的几家银行的储蓄所,并认真制作了有关的教学课件。上课他在银幕上出示小题做铺垫,让学生通过阅读后自己解答,主要是让学生在老师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去阅读、思考、争辩、训练、评判、归纳。

  孙老师主要以讲解为主,介绍货币、货币的含义、人民币的主币和辅币、当今世界主要国家队货币……思路清晰,表达生动,学生回答的好,课堂气氛烘托的愉快而热烈。评课中,大家意见不统一,认为孙老师知识渊博,思路开阔。不赞同刘老师的课。但抽测学生则表明,刘老师所教班级学生成绩超过了孙老师的学生。

  这个故事表明,自主学习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理,自己分析,自己掌握知识。新的教学手段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具有自身的'规律性、原则性和艺术性。因此,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认识美的水平,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现教师职业美和自身价值。

  通过读《课程与教学论》我明白了,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知识,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在整合教学模式中创造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7

  本学期我们专升本的需要补修《课程与教学论》这一门课程,转眼间,开学至今已经一个多月了。这门课程原本每周有四节课时,但有两节课我们有其他课程与之重复,像这样的情况对我们专升本的很正常不过了,所以我们在本课课堂上的学习时间要比原班生少很多,只能抽时间去补。尽管如此,经过对《课程与教学论》一个月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同时也明白了很多的道理。

  通过潘老师对本门课程的精心讲解,我们学完了前两章的内容,我们初步了解了《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含义和理论。在学习一门课程,我们首先要了解这门课程的内涵,同时通过学习过后我们也要有所收获,记得潘老师在上这门课程的时候对我们说过这门课学习有没有必要性,要看我们学习这门课之后的变化,在这里的变化指的是:

  一、我们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对教材里的基本的知识、概念是否能够了解,记住。

  二、我们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很好的去解决它,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学习之后我们的`心境、眼界是否有所变化,有所提升。

  通过对前章的学习,首先,我们了解了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任务有三个方面:揭示规律、确立价值和优化技术,了解了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比如:我们知道了《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提出了教学相长、藏息相铺、豫时孙摩、长善救失、善喻善教、师严道尊等重要思想和原则。我们

  还知道了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同时也知道了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中阐述教育性教学原理,同时它是依据观念心理学原理分析教学的机制,认为教学是统觉的运动,还有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苏格拉底......等常识性知识。

  其次,我们明确了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与方法。俗话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每个学科都说自己很重要,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每个学科的确也都有其特殊的意义,这是一个学科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理由。而对于特定学习者来说,不同学科的价值就各不相同。尤其对当代大学生来讲,学习科目具有专业方向性,对我们小教专业来说非常重要,是我们在未来胜任小学教师工作的重要基础。要想学好这一科目,需要掌握好学科的基本结构,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能,最终取得进步和发展。

  最后,我们掌握了课程的基本理论。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程就是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和组织起来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课程有文本和实践两种表现形式,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从原始课程到古代课程再到现代学校课程,这是课程历史演变的基本线索,在历史演化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具体课程形态进而和课程体系,如“四书五经”、“

  三、百、千、千”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等。懂得了课程是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其中社会、儿童和知识,学校教育制度、课程传统、课程理论及课程自身的辩证否定之规律等式基本的影响因素。

  这门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我们要比较系统地理解、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增强学习的自觉性;通过理论与案例的结合,要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具备解决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的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8

  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这种活动来实现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构建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努力的探索而产生“新的结果”。就是说,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产生,并在学生主动探索中不断加以完善的。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确主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

  这里,既不能忽视“导”的作用,也不能用老师的“导”来取代学生的“学”。

  那么,如何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就成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问题。首先教师在更新教育观念时,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人、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有潜力的人,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主动发展;其次要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用探讨、商量式的口吻组织教学,使学生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探讨与学习;尤为重要的是要重视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和组织作用,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激发作用是采用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作用可以采用外在的激励措施,如赞许、表扬和奖励来达到其目的;但是更多的是运用知识内在的激励因素,运用学习要求与学生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并把这种矛盾转化为学生的自身需要来实现的。我们还重视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组织作用,重视学生的感知、讨论、分析、抽象、概括、归纳过程,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学习的主体作用。

  应该注意的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必须有个“度”,这个“度”就定在“激趣、启思、导向”上,至于新知识“新”在什么地方,它与原有知识有什么联系与区分,怎样运用原有知识来学习新知识,什么是新知识,新知识学来有什么用等等具体问题,就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去主动探索,通过自身的努力自己解答这些问题,老师决不能代替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教程中是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9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年级生物基础知识辅导教学任务,该辅导主要针对会考进行的,因此本课程的总体的知识要求是:

  1、使学生获得关于生物学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呢各方面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2、使学生了解关注生物学知识在生产、生活、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3、使学生获得适应现代生活所需的人体生理知识,促进身心健康。

  4、使学生了解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能够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应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是得出正确的结论。

  由于知识内容较多而时间有限,因此我在执行该课程时将主要教学内容落脚在高二生物第一册,计划用13课时。但是由于学校教学活动的多元化,使得最后只完成了11课时的教学内容。在11课时中,主要是由针对性地对第一册中有关重点、难点知识加以复习。

  生物的六大基本特征是高中生物学习的总纲,各章节的内容大都由这个总纲扩展而来。在复习时,我注重加深学生对生物的新陈代谢、应激性、遗传和变异,等特征的理解。使学生逐一他们指甲的区别和联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会区分相似概念,注意挖掘隐含知识,提高理解能力。生命的物质基础一章介绍的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既有内在联系,同时由于细胞呼吸、三大营养物质代谢、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等内容有关。复习时代领学生以“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为核心内容,沿着“元素→化合物→细胞”的层次去理解和掌握。

  在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一章知识点较多,且相关或相近的知识点极易混淆,复习时主要归类总结以形成知识网络,是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在复习时主要围绕以下几部分内容展开:各种细胞其形态、结构机功能的`联系及其在能量转化中的作用;理解细胞膜结构及功能并运用相关知识来解题;细胞有丝分裂周期及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变化规律及图形辨析;细胞分化与个体发育及全能性关系。新陈代谢一章为会考及高考的重点考察对象,本章的知识内容较多。对美的三大特性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通过试验过程、实验现象而强化,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另外注重让学生以图、表等不同形式对知识加以表达。通过构建光合作用的知识网络,注意联系生产生活的实际,从总体上把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尤其是光反应与暗反应的联系,光合作用于细胞呼吸的联系于区别。在复习三大营养物质代谢时,结合生活实际理清三大有机物代谢过程中的来龙去脉,进而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病例。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章中,主要通过对比实验是学生理解植物生长素的来源,作用及其双重性,并从根本上解释植物的向性运动。在动物生命活动调节中要注意使学生先理解、识记有关激素的生理功能,并且理解神经调节的过程,学会分析反射弧结构图。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章中主要重点、难点内容是减数分裂,本部分内容需花大力气,主要是让学生先理解分裂过程,再分辨分裂图像,并且学会数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数量。本部分内容要让学生多动手绘图来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因为时间有限,为了能够尽量让学生把知识点学懂、学透,在我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的是学生学习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所以,在该课程中我只是进行了高二生物第一册内容的教学。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生物学科是一门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学科,在一些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联系生活来加强学科知识的感性认识使枯燥的知识变成他们的生活体验。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求达到“化繁为简”和“化难为易”做到深入浅出,尽量降低教学的难度,同时减少课堂教学的容量,让每个学生听得明白,学得容易。在一些知识难点的突破上特别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这个难点不是教学重点的话可以进行适当简化处理。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10

  最近,我拜读了《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美术课程改革背景、学习领域与教学基本取向、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评价的发展、教学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美术新课程与教师的个人成长等。该书充分体现新的课程理念,采用崭新的结构和体例,针对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根据现代小学美术教师的需要,即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导入案例,创设情景,强调学习者的活动和对话。同时,致力于改变教材历来的面貌和我们阅读习惯,以新的呈现方式,尊重学习者选择和使用的权利。我对“美术新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这一章感悟较多,这章从教材评价、课堂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四个维度阐述了评价的发展。我个人认为,不管评价发展到什么程度,总离不开学生,评价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这是课改中提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各科教学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而在极具人文性质的美术学科中,如何让“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作为一种观念深入人心,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我平时的一些做法:

  一、提高教师、家长的思想认识

  评价方面,家长甚至部分教师对来自学生的评价重视程度不够,在心里常常把学生评价看成是可有可无的项目。总认为学生懂什么,他们是不知道好坏的。在家长眼里画得象做得好就是好作业,其实,他们由于对儿童的思维了解不够深入,对儿童美术作品理解较为片面,有的教师往往也用成人的标准来评价学生作业,常常一味追求象不象,导致对作品中学生的创新之处、童趣等不能作出正确评价,无形中还误导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扼杀了儿童的创造性。而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发展,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形象记忆能力比较弱,作品造型、色彩多为想象中的形象,与真实的形象距离较大。因此我们要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教师特别是家长对儿童的思想认识,俯下身子了解儿童,多多倾听儿童的`心语。要从意识深处更新传统观念,要懂得充分尊重学生的评价。成人对学生评价的尊重,才能带动学生对评价的重视,使学生认真参评,真正发挥学生评价对学生的教育、促进作用。

  二、营造学生自评、互评的氛围。

  有位哲人说过,“人与大多数动物一样都具有向群性”。也就是说人都喜欢凑热闹,比如,某大商店开业了,人头攒动,你正好散步路过,即使你不打算买东西,相信你也会融入人群中,去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一下开业的热闹气氛。同样在课堂上,我们也要利用好这个“向群性”,营造学生自评、互评的氛围:可采用游戏、故事、趣味课件等手法,营造气氛,激发学生评价的兴趣。比如,在教学《过新年》这节课时,我事先在教室里布置好各种彩色窗花、对联、气球、绸带、假鞭炮等新年用品。让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新年的喜庆气氛,然后发给每位学生一只袋子,和相同数量的年货,(年货由学生和老师共同筹集)把年货放在自己作品的地方,等待新年的钟声。作业完成后,老师敲响新年的钟声,学生们开始以互相拜年的形式进行作业互评:你认为喜欢的作品就给那位同学一份礼品,最后看谁拜年拜到的礼品多。这节课学生既当主人又当客人,既做评委又当选手,兴趣十分高涨。

  三、指引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向

  评价这根“指挥棒”自身的坐标很关键,一旦方向错误,就有“全军覆没”的可能性。因此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教学,决定着教学的方向。由此可见为学生指引评价的方向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引领学生欣赏同龄学生的优秀作品,然后结合平时的教学与实践逐步欣赏大师的作品,初步感受名家的风采,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美的,怎样的作品就算优秀作品,这些学生、大师的作品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去学习。比如,儿童绘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评价:1、构图是否饱满2、线条是否流畅3、造型是否准确4、色彩是否丰富 5、创意是否新颖独特等。手工作品可以从:1、造型 2、表现手法3、材料选择4、制作的技法5、创意6、色彩7、造型等方面去考虑。

  四、拓宽学生自评、互评的空间

  小学美术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学生自评、互评合理巧妙地运用能促进学生克服胆怯、自卑的心理,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潜能:首先从评价的内容来说,评价包括知识、智力、运用、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从形式上来说,评价包括课内与课外、统一与民主、长期与短期等。对于智力不十分好的学生来说,可让其他学生找出这些学生作品中的非智力因素进行评价,比如;“这幅画画得很认真”、“这位同学这堂课很专心”、“这位同学的每次作业都能及时完成”、“这位同学很大方,和其他同学合作时常常拿出自己的工具材料和大家一起用”、“其他同学很乐意与这位同学合作,并且合作得很愉快”……而对于学有所长的学生,可以先让那些“差生”说说“这些同学的作品中你最欣赏它什么”,“你觉得这些作品中哪些地方最成功”,等等。然后再让这些优生自己说说作品中有那些不满意的地方,准备下次如何修改等等。

  总之,只有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正确的评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让“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真正深入到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内心深处。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通用(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11-19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02-10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06-07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心得体会01-03

美术教学论课程心得体会01-03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精选13篇)06-24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8篇11-19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9篇02-19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9篇)02-19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18篇02-10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通用(10篇)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1

  对课程论半个学期的学习交流,主要是是系统的梳理了课程论的内容,包括课程的定义,课程的分类,课程的开发,课程的内容,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方面中外方面提出的理论,了解了有关课程改革的前沿,知道我国及世界有关课程改革的理论,感觉课程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开发实施时遇到的困难及弊端。

  课程方面的的理论很前沿,但是实施时总是课程与社会发展不同步时才开始进行课程改革,总是滞后的.。就像西方的一位教育家说的:“世界上没有一个领域向教育学这样,有这么多的空洞无用的教育理论”。理论是提的非常好,但实施起来受到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因素的影响,实施起来也是千差万别,层次不一。但我们还得努力研究学习课程理论,因为理论指导实践,好的理论、正确的理论在教育方面特别是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在课程的开发到评价的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国,课程改革应该分地域因地制宜的进行改革。各省市应该根据自己的本土文化和当前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向进行课改和教学。不可能做到全国一条线,当然今年我国开始的高考改革也正说明了其前瞻性。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2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讲究教学策略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新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探讨新教材的教学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提出新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策略。无论是新的课程,还是新的教学观念,都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得以实现,获得体现。这就需要我们建构一个新课程下的新课堂。

  任何教学策略都应有坚实的理论作支持。我在读《课程与教学论》中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一节时,使我获益匪浅。

  一、语文教学要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语文课堂中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一节中活动性教学策略部分有这样两段话,让我感受颇深。自主学习活动性的策略理念,首先强调的是教师要对学生放手,在课堂上尽可能的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提高自主学习成效。在加强学生之间的对话中讲到活动教育不仅注重以活动激发兴趣和动机,还以群体间思想与经验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表现他们的个性和才能,使他们互相启发,产生更多的探索欲望,形成自信、自强的精神。同时,学生之间的交流还有助于破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养成容纳不同意见的习惯,从而使谦虚与自信相结合,真正促使教学相长。回顾我们正在践行的4+4N教学模式中学生自学文本环节,我给学生指明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还充分利用小班化教学的小组合作,在组长这个小老师的引导下交流自学中的收获。互相解决自学中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的思路非常开阔,他们会根据自己独特的感受去体验和理解。问题便在小组交流研讨中解决了。如在讲《詹天佑》一课,对人字形线路的理解是教学难点。我先布置给学生预习任务,让学生用表格的形式,填写有关人字形线路的'地势特点、方法、简图、作用等。学生认真预习后在小组交流中自我演示遇到了困难,小组便自发探讨解决方法。有的组把作业本铺成人字形,不同颜色的笔作车身和两个车头。还有几个组演示的方法可新颖了。我们的课桌是按圆桌式摆放的,他们把两张对着的桌子一边拉开,并把开口的一面支高。看,陡坡有了,人字形线路也有了,多好的创意啊!可是在演示时又出现了问题。(演示的学生是这组的帮扶对象。)火车行驶到岔路口时,车头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组内有的同学连连摇头,演示的同学就是不服气,组长马上指导其读书寻找答案。一句重要的话解开了迷津,火车行驶到岔路口就折向西北方向,原来拉的火车头推,原来推的火车头拉。组长解释了折字,演示的同学发自内心地表示了歉意。在全班交流研讨时这一组获得了热烈的掌声,同时在班级文化动态展台上又多了一颗源于小组合作而获得的灿烂的小星。

  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把课堂的40分钟完全交给学生,而是教师要把握时机精讲。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中说:讲在学生对话对文本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含义,精妙的语言理解不透时;讲在学生体验难以获得时;讲在学生探究遇到困难时。

  理论证明4+4N教学模式彰显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班化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又突显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与合作精神,小班化教学为4+4N教学模式插上了有益的翅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把班级文化建设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张扬个性,发展自我。

  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中民主性策略部分有这样一句话:教学活动中,学生感到自己被别人承认与接纳,受到别人的信任与尊重,就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好感,这样学生就能最大限度地参与进来,在教学活动中学到知识,张扬个性,发展自我。

  在近两年的班级文化建设中,我充分利用班级文化动态展台中的奖励制度,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看到动态展台中丰硕的成果,学习的热情更高了。王洪伟同学以前语文成绩是我班最低的,从没超过30分。我挖掘它的闪光点不断给予奖励,现在他的成绩跃到了70分以上。去年暑假前统考,我班语文成绩占学区第一,给了我莫大的鼓舞。

  三、在教学中给学生设定目标,促进发展。

  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中多元互动策略部分有这样一句话:在具体目标的研制上,要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出发,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研究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个性化的发展。目标是一个人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每次月考后都要给学生设定分数目标。每个组设定奋斗目标。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又多了几分竞争。学生学习的劲头更浓了。

  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用理论证明了我们践行的4+4N教学模式是毫无质疑的,使我们走好这条路的信心更坚定。

  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本课程设置的总目标是广大中小学教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比较系统地理解、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提升教学理论水平,增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自觉性;通过理论与案例的结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提高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3

   学了《课程与教学论》一书中有关“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一节,使我获益匪浅。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讲究教学策略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新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探讨新教材的教学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提出新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策略。新的课程,新的教学观念,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得以实现,获得体现。这就需要建构一个新课程下的新课堂。

  在上个世纪,课程与教学从分离走向了整合,而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也被定义为变革。在我国,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中,这次改革不同与以往的改革,它是在新的课程与教学观下的改革。因此它不仅本身就说明了变革的存在,而且在其改革的各个方面和教学实践中也处处体现着变革。在本学期的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中,我对于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教育改革。这次课程改革的理念是:

  1、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2、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3、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4、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从改革的理念中可以看出,这次课改的理论基础为新的课程教学观。那么什么是新的课程教学观呢?它与旧的课程教学观又有什么区别呢?在讨论新的课程教学观之前,先来看看什么是旧的课程教学观。

  1、旧课程教学观

  受到“科技理性”观念和“唯科学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课程与教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相互分离的。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学校“教什么”,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学校“怎么教”;课程是教学的方向或目标,是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规定好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作出任何变革。这样,课程与教学就被割裂开来。当把课程看作是有计划的学习目标或结果,把教学看作是实现目标或达到结果的手段时,就把原本统一在人的内在的完整的活动割裂开啦。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成了;为了达到目标“不择手段”,一种特定的手段也可以被泛化并被滥用于不同的目标。

  2、新课程教学观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为课程与教学的整合做出了第一次的贡献,他在其实用主义认识论的“连续性”原则的基础上消解了传统教育中课程与教学的僵硬对立。他认为,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在本质上是由经验的性质决定的。在教育经验中,“个人所做的事”对应于方法或教学,“环境所做的事”相对于课程教材。方法与教材之间、教学与课程之间是在相互作用中融为一体的。20世纪末,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是以“解放兴趣”为核心的。这时,教师和学生就不再只是既定课程的计划的实施者,而是课程开发者与教学的设计者。课程的概念从原来静止的书面文件转变为师生在教育情境中共同创生的一系列动态的事件;教学成为了一个基本的课程效应的社会情境。当课程与教学的研究重心在转向活生生的教学情境时,课程与教学再次融合在一起。如果说,旧的课程与教学观强调的是一种“控制”的话,即教育机构对教师的控制,教师对学生的控制。那么,新的课程与教学观则体现了一种“民主”和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学生不可能以原封不动的形式学习课程内容,否则就是一种注入式教学,是单纯观念的灌输;科学概念与法则唯有通过具体的事实与现象才能掌握。

  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使我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上受到很大的启发,在现代的教育教中要关注的问题和以往是有很大的差距,现在的课堂要紧扣课改的要求。例如在语文教学中要怎样去灵活运用,又将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来贯通于整个课堂呢?

  一、语文教学需强化自主学习

  在语文课堂中要淡化教师的讲,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自主学习活动性理念,首先强调的是教师要对学生放手,在课堂上尽可能的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提高自主学习效率。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把课堂的40分钟完全交给学生,而是教师把握时机在课堂上精讲。讲在学生对文本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含义,精妙的语言理解不透时;讲在学生体验难以获得时;讲在学生探究遇到困难时。理论证明,小班化教学为“4+4N”教学模式插上了有益的翅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1、激发学生张扬个性,发展自我

  新课程下的教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学活动中,学生感到自己被别人承认与接纳,收到别人的信任与尊重,就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好感,这样学生就能最大限度的参与进来,在教学活动中学到知识,张扬个性,发展自我。”

  2、在教学中设定目标,促进发展

  在具体目标的研制上,要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出发,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研究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个性化发展。目标是一个人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在教学中设定奋斗目标,既多了几分竞争,又使学生学习的劲头更浓。

  新课程下的教学用理论证明了我们践行的教学模式是毫无质疑的,使我们走好这条路的信心更坚定。

  在新的课程与教学观的理念中,变革是无处不在的。因此,在目前所进行的课程改革中,教师和广大学生都应该意识到变革的存在,意识到自身主体性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这次课程改革的真正目的。

  二、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要重感悟,重语感训练。

  “好读书,不求甚解”,只要学生通过上下文在一定的语境中,明白意思就行了。重读书特别是重自渎,重自由读书。以前我在语文教学中齐读太多,整齐划一,气氛热烈,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消减课堂上的沉闷。但是我发现齐读太多,教师不便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易发现读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久而久之,还可能出现“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因此,对“齐读”要适时,适度,不是不用,但不宜多用。

  重读书还要重积累,包括课内积累和课外积累。对语文教学来说,主要是语言积累,佳词妙句、古诗,精彩片断都力求熟读成诵,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三、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中学法、悟法。

  方法常常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正所谓“得之以鱼,不如得之以渔”。学生掌握了一定方法,就为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在识字教学中注重交给识字方法。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作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学习观察的方法,构思的方法,自我修改的方法。作文教学强调“写真实”,我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写真实的前提下,引导他们善于表现自我,表现有别于他人的个性化作文。学生个性化作文,是学生个性心理的独特反映,这种独特性常常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我们使用的人教版语文教材篇幅都较长,所以必须研究长文短学,强调提高教学效率,向40分钟要质量,所以我们要让教学语言精练,不讲或少讲那些“正确的废话”,不重复、罗嗦,学生也不重复别人的话语,使各个教学环节严谨有序,以达到短时高效。

  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本课程设置的总目标是广大中小学教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比较系统地理解、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提升教学理论水平,增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自觉性;通过理论与案例的结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提高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4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会后,我们课题组又开展了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我认真学习了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一书,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又升华了许多,体会也颇为深刻。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一书中,关于教学方法的阐述非常精辟,可谓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座灯塔。

  教学方法,重在激发兴趣,积极引导。学习兴趣是人们力求认知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推动学习的强化因素。事实证明,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比如,对于小学生来说,计算机是熟悉而又新奇的,怎样引导他们打开计算机的大门呢?那就要靠学习兴趣的激发。儿童的特点之一是喜欢自己动手,小学生刚上信息技术课的时候,总是表现出十分兴奋和好奇,加上老师对计算机神奇功能的介绍,更加深了一种神秘感,这样使学生对计算机又多了一份兴趣,促使学生奋发向上,勤奋好学,始终保持饱满的学习情绪,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的兴趣,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对于三至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果处理不好他们的兴趣所在,他们也会产生厌烦的心理,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师当前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着力探索的课题。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一书指导性强,特别强调把握学生认知特点,实施“形象化”信息技术教学。小学阶段智力开发的主要做法是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在小学生教育方面,计算机有其特殊优势,用计算机在玩中游戏、娱乐、学习等,既可以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的好奇心,又可以迎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形象化、游戏化等少年儿童易于接受的教学手段,实施“形象化”信息技术教学。

  “形象化”信息技术教学形象比喻,能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想象。学生从小接触计算机,年龄小,理解能力差,如何才能让他们理解一些必要的抽象基础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把计算机难懂的理论与现实中易理解的事物联系起来,使之变得形象化,如教学“存储器”时,把“硬盘”比作一个“大仓库”,里面装有很多很多的软件。对于小学生的计算机教学。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他们感兴趣、能轻而易举的事物来做比喻,实践证明效果是很好的。当然,有些比喻不一定确切,但重要的是让小学生有了一个直观的想象,让学生在一种通俗易懂的氛围中接受信息技术知识。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一书,多次提到寓教于乐。寓教于乐,是一种引导学生愉快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及操作技能的适用于小学生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思维活跃,爱玩好动,学习容易从个人兴趣出发,兴趣难以持久。因此不宜采取长时间的说教方式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而要采取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学生接受新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正确地引导他们,在玩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足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但使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内容走进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并且成为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和手段。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性、应用性、技能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信息技术教学也要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实际利用价值。将信息技术融入生活实践中,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另一特色,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在现代和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

  总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是一本指导性很强的信息技术教师研修书籍,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研修,我感觉我对信息技术课程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然还当努力学习,争取在信息技术教学领域再上一层楼。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5

  在认真学习《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之后,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现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理解。

  一、从发展趋势上讲,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

  二、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看,本套教材突出了“基础性”原则。教材精选了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必备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力图鼓励、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主动理解、建构和应用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三、从学习方式上看,本套教材渗透了“工作总结工作报告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倡导学生的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让学生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通过“分析问题——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总结归纳——完善创新”等过程来完成“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提高,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进行实践和锻炼,从而增强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从课程整合上看,教材注意把其他学科内容尽可能地融进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使小学生在学习其他知识的.同时,理解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作用。如,在“画图”教学时,和美术结合起来;文字处理任务可以与写作文、写日记结合起来;网络学习任务可以与查找自然学科资料和写信结合起来等等。此外,在“信息加工”“信息收集”时,可以安排学生分成小组,一起调查所在地“环境污染”的状况,并递交一份凋查报告。通过这项整合性活动,不仅培养了小学生信息收集和信息加工的能力,而且使小学生增长了自然知识、地理知识、社会知识,锻炼了他们数学分析能力和语文综合概括表达能力,同时还能增强小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深刻认识到与他人协同作业的重要性,培养其合作精神。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6

  《课程与教学论》读书心得体会提要:老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学习资料,是关于印度尼西亚稻米生长过程的描述,要学生把这些标题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有些学生还用彩笔画出了生动的稻米生长的图画。

  础教育更无力,这些矛盾处理不好,我们国家素质教育收效就会甚微。

  第二个例子:刘老师是一位从教不满五年年轻的教师,孙老师是一位从教二十多年的中年教师,两人同上《货币的职能》,老师采用事先与学生一起走访了镇上的几家银行的储蓄所,并认真制作了有关的教学课件。上课他在银幕上出示小题做铺垫,让学生通过阅读后自己解答,主要是让学生在老师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去阅读、思考、争辩、训练、评判、归纳。

  孙老师主要以讲解为主,介绍货币、货币的含义、人民币的主币和辅币、当今世界主要国家队货币……思路清晰,表达生动,学生回答的好,课堂气氛烘托的愉快而热烈。评课中,大家意见不统一,认为孙老师知识渊博,思路开阔。不赞同刘老师的课。但抽测学生则表明,刘老师所教班级学生成绩超过了孙老师的学生。

  这个故事表明,自主学习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理,自己分析,自己掌握知识。新的教学手段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具有自身的'规律性、原则性和艺术性。因此,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认识美的水平,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现教师职业美和自身价值。

  通过读《课程与教学论》我明白了,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知识,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在整合教学模式中创造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7

  本学期我们专升本的需要补修《课程与教学论》这一门课程,转眼间,开学至今已经一个多月了。这门课程原本每周有四节课时,但有两节课我们有其他课程与之重复,像这样的情况对我们专升本的很正常不过了,所以我们在本课课堂上的学习时间要比原班生少很多,只能抽时间去补。尽管如此,经过对《课程与教学论》一个月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同时也明白了很多的道理。

  通过潘老师对本门课程的精心讲解,我们学完了前两章的内容,我们初步了解了《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含义和理论。在学习一门课程,我们首先要了解这门课程的内涵,同时通过学习过后我们也要有所收获,记得潘老师在上这门课程的时候对我们说过这门课学习有没有必要性,要看我们学习这门课之后的变化,在这里的变化指的是:

  一、我们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对教材里的基本的知识、概念是否能够了解,记住。

  二、我们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很好的去解决它,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学习之后我们的`心境、眼界是否有所变化,有所提升。

  通过对前章的学习,首先,我们了解了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任务有三个方面:揭示规律、确立价值和优化技术,了解了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比如:我们知道了《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提出了教学相长、藏息相铺、豫时孙摩、长善救失、善喻善教、师严道尊等重要思想和原则。我们

  还知道了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同时也知道了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中阐述教育性教学原理,同时它是依据观念心理学原理分析教学的机制,认为教学是统觉的运动,还有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苏格拉底......等常识性知识。

  其次,我们明确了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与方法。俗话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每个学科都说自己很重要,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每个学科的确也都有其特殊的意义,这是一个学科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理由。而对于特定学习者来说,不同学科的价值就各不相同。尤其对当代大学生来讲,学习科目具有专业方向性,对我们小教专业来说非常重要,是我们在未来胜任小学教师工作的重要基础。要想学好这一科目,需要掌握好学科的基本结构,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能,最终取得进步和发展。

  最后,我们掌握了课程的基本理论。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程就是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和组织起来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课程有文本和实践两种表现形式,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从原始课程到古代课程再到现代学校课程,这是课程历史演变的基本线索,在历史演化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具体课程形态进而和课程体系,如“四书五经”、“

  三、百、千、千”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等。懂得了课程是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其中社会、儿童和知识,学校教育制度、课程传统、课程理论及课程自身的辩证否定之规律等式基本的影响因素。

  这门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我们要比较系统地理解、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增强学习的自觉性;通过理论与案例的结合,要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具备解决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的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8

  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这种活动来实现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构建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努力的探索而产生“新的结果”。就是说,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产生,并在学生主动探索中不断加以完善的。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确主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

  这里,既不能忽视“导”的作用,也不能用老师的“导”来取代学生的“学”。

  那么,如何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就成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问题。首先教师在更新教育观念时,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人、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有潜力的人,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主动发展;其次要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用探讨、商量式的口吻组织教学,使学生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探讨与学习;尤为重要的是要重视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和组织作用,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激发作用是采用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作用可以采用外在的激励措施,如赞许、表扬和奖励来达到其目的;但是更多的是运用知识内在的激励因素,运用学习要求与学生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并把这种矛盾转化为学生的自身需要来实现的。我们还重视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组织作用,重视学生的感知、讨论、分析、抽象、概括、归纳过程,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学习的主体作用。

  应该注意的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必须有个“度”,这个“度”就定在“激趣、启思、导向”上,至于新知识“新”在什么地方,它与原有知识有什么联系与区分,怎样运用原有知识来学习新知识,什么是新知识,新知识学来有什么用等等具体问题,就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去主动探索,通过自身的努力自己解答这些问题,老师决不能代替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教程中是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9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年级生物基础知识辅导教学任务,该辅导主要针对会考进行的,因此本课程的总体的知识要求是:

  1、使学生获得关于生物学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呢各方面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2、使学生了解关注生物学知识在生产、生活、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3、使学生获得适应现代生活所需的人体生理知识,促进身心健康。

  4、使学生了解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能够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应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是得出正确的结论。

  由于知识内容较多而时间有限,因此我在执行该课程时将主要教学内容落脚在高二生物第一册,计划用13课时。但是由于学校教学活动的多元化,使得最后只完成了11课时的教学内容。在11课时中,主要是由针对性地对第一册中有关重点、难点知识加以复习。

  生物的六大基本特征是高中生物学习的总纲,各章节的内容大都由这个总纲扩展而来。在复习时,我注重加深学生对生物的新陈代谢、应激性、遗传和变异,等特征的理解。使学生逐一他们指甲的区别和联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会区分相似概念,注意挖掘隐含知识,提高理解能力。生命的物质基础一章介绍的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既有内在联系,同时由于细胞呼吸、三大营养物质代谢、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等内容有关。复习时代领学生以“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为核心内容,沿着“元素→化合物→细胞”的层次去理解和掌握。

  在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一章知识点较多,且相关或相近的知识点极易混淆,复习时主要归类总结以形成知识网络,是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在复习时主要围绕以下几部分内容展开:各种细胞其形态、结构机功能的`联系及其在能量转化中的作用;理解细胞膜结构及功能并运用相关知识来解题;细胞有丝分裂周期及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变化规律及图形辨析;细胞分化与个体发育及全能性关系。新陈代谢一章为会考及高考的重点考察对象,本章的知识内容较多。对美的三大特性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通过试验过程、实验现象而强化,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另外注重让学生以图、表等不同形式对知识加以表达。通过构建光合作用的知识网络,注意联系生产生活的实际,从总体上把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尤其是光反应与暗反应的联系,光合作用于细胞呼吸的联系于区别。在复习三大营养物质代谢时,结合生活实际理清三大有机物代谢过程中的来龙去脉,进而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病例。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章中,主要通过对比实验是学生理解植物生长素的来源,作用及其双重性,并从根本上解释植物的向性运动。在动物生命活动调节中要注意使学生先理解、识记有关激素的生理功能,并且理解神经调节的过程,学会分析反射弧结构图。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章中主要重点、难点内容是减数分裂,本部分内容需花大力气,主要是让学生先理解分裂过程,再分辨分裂图像,并且学会数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数量。本部分内容要让学生多动手绘图来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因为时间有限,为了能够尽量让学生把知识点学懂、学透,在我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的是学生学习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所以,在该课程中我只是进行了高二生物第一册内容的教学。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生物学科是一门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学科,在一些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联系生活来加强学科知识的感性认识使枯燥的知识变成他们的生活体验。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求达到“化繁为简”和“化难为易”做到深入浅出,尽量降低教学的难度,同时减少课堂教学的容量,让每个学生听得明白,学得容易。在一些知识难点的突破上特别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这个难点不是教学重点的话可以进行适当简化处理。

课程与教学论心得体会10

  最近,我拜读了《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美术课程改革背景、学习领域与教学基本取向、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评价的发展、教学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美术新课程与教师的个人成长等。该书充分体现新的课程理念,采用崭新的结构和体例,针对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根据现代小学美术教师的需要,即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导入案例,创设情景,强调学习者的活动和对话。同时,致力于改变教材历来的面貌和我们阅读习惯,以新的呈现方式,尊重学习者选择和使用的权利。我对“美术新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这一章感悟较多,这章从教材评价、课堂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四个维度阐述了评价的发展。我个人认为,不管评价发展到什么程度,总离不开学生,评价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这是课改中提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各科教学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而在极具人文性质的美术学科中,如何让“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作为一种观念深入人心,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我平时的一些做法:

  一、提高教师、家长的思想认识

  评价方面,家长甚至部分教师对来自学生的评价重视程度不够,在心里常常把学生评价看成是可有可无的项目。总认为学生懂什么,他们是不知道好坏的。在家长眼里画得象做得好就是好作业,其实,他们由于对儿童的思维了解不够深入,对儿童美术作品理解较为片面,有的教师往往也用成人的标准来评价学生作业,常常一味追求象不象,导致对作品中学生的创新之处、童趣等不能作出正确评价,无形中还误导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扼杀了儿童的创造性。而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发展,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形象记忆能力比较弱,作品造型、色彩多为想象中的形象,与真实的形象距离较大。因此我们要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教师特别是家长对儿童的思想认识,俯下身子了解儿童,多多倾听儿童的`心语。要从意识深处更新传统观念,要懂得充分尊重学生的评价。成人对学生评价的尊重,才能带动学生对评价的重视,使学生认真参评,真正发挥学生评价对学生的教育、促进作用。

  二、营造学生自评、互评的氛围。

  有位哲人说过,“人与大多数动物一样都具有向群性”。也就是说人都喜欢凑热闹,比如,某大商店开业了,人头攒动,你正好散步路过,即使你不打算买东西,相信你也会融入人群中,去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一下开业的热闹气氛。同样在课堂上,我们也要利用好这个“向群性”,营造学生自评、互评的氛围:可采用游戏、故事、趣味课件等手法,营造气氛,激发学生评价的兴趣。比如,在教学《过新年》这节课时,我事先在教室里布置好各种彩色窗花、对联、气球、绸带、假鞭炮等新年用品。让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新年的喜庆气氛,然后发给每位学生一只袋子,和相同数量的年货,(年货由学生和老师共同筹集)把年货放在自己作品的地方,等待新年的钟声。作业完成后,老师敲响新年的钟声,学生们开始以互相拜年的形式进行作业互评:你认为喜欢的作品就给那位同学一份礼品,最后看谁拜年拜到的礼品多。这节课学生既当主人又当客人,既做评委又当选手,兴趣十分高涨。

  三、指引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向

  评价这根“指挥棒”自身的坐标很关键,一旦方向错误,就有“全军覆没”的可能性。因此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教学,决定着教学的方向。由此可见为学生指引评价的方向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引领学生欣赏同龄学生的优秀作品,然后结合平时的教学与实践逐步欣赏大师的作品,初步感受名家的风采,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美的,怎样的作品就算优秀作品,这些学生、大师的作品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去学习。比如,儿童绘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评价:1、构图是否饱满2、线条是否流畅3、造型是否准确4、色彩是否丰富 5、创意是否新颖独特等。手工作品可以从:1、造型 2、表现手法3、材料选择4、制作的技法5、创意6、色彩7、造型等方面去考虑。

  四、拓宽学生自评、互评的空间

  小学美术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学生自评、互评合理巧妙地运用能促进学生克服胆怯、自卑的心理,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潜能:首先从评价的内容来说,评价包括知识、智力、运用、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从形式上来说,评价包括课内与课外、统一与民主、长期与短期等。对于智力不十分好的学生来说,可让其他学生找出这些学生作品中的非智力因素进行评价,比如;“这幅画画得很认真”、“这位同学这堂课很专心”、“这位同学的每次作业都能及时完成”、“这位同学很大方,和其他同学合作时常常拿出自己的工具材料和大家一起用”、“其他同学很乐意与这位同学合作,并且合作得很愉快”……而对于学有所长的学生,可以先让那些“差生”说说“这些同学的作品中你最欣赏它什么”,“你觉得这些作品中哪些地方最成功”,等等。然后再让这些优生自己说说作品中有那些不满意的地方,准备下次如何修改等等。

  总之,只有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正确的评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让“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真正深入到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内心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