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语文教学心得10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心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学心得1
说到教学语言,我觉得它应该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所必备的首要技能。审视自己的语文课堂,在教学语言的运用方面,又做得如何呢?
“汪老师,你的普通话不错,教学语言也很生动。但听的时间长了,总感到有些累!”听过课的老师都这样告诉我。教学语言生动,怎么听起来会让人累呢?后来,我让同事帮我摄录了一堂家常课,自己则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这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现象1:喜欢重复说话,语言不够简明、流畅。有时候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学生还来不及思考,我又会赶紧重复一遍,生怕他们没听清楚。学生的思绪不断被我的糖衣炮弹所打断,思考自然也不会深入。
现象2:语言显得浮躁,迷信一些名师的语言。如“请你美美地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受来”;“你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只学皮毛,不解实质,学生听得也是云里雾里。
现象3:整堂课下来,我的讲话总是慢条斯理,显得过于文绉绉的。语速、语调、音量缺乏变化。比如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时,我总会习惯性地拉长了话语说:“请大家认真地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读书记号,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在旁边批注,写下你的感受。”而有经验的教师或许就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换个方式说“读课文的时候,希望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从纵向看,一本语文书,二十多篇课文,似乎每一篇课文都用同样的语言在跟学生交流。课堂上,教师无味,学生亦是无趣。
反思这些现象,我觉得自己是窄化了对教学语言的认识。之前,我总觉得:只要具备了良好的'普通话水平,当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并不成问题。事实上,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一门需要不断修炼的艺术。它不仅包括了我们的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肢体语言,还包括了各种物化的语言,如各种板书、媒体等。而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技巧问题,如什么时候语速要快一些,什么时候语调要委婉一些等,都是我所忽视的。由此,我也逐渐意识到:课堂正是学生学习语言的生活馆,学生的语言积累、语感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都源于教师的熏陶与感染。
学生永远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语言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在母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师,不妨尝试着这样去努力。
一、多涵养
首先,还是要多读书、多学习。曾在《小学语文教师》这一杂志上读到过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一篇文章《什么样的文,还它什么样的味道》,对我的感触很深。作为语文教师,我拿到一篇说明文,能不能上出说明文的味道;拿到一篇议论文,能不能上出议论文的味道?而这的确是和我们的语言、文学方面的素养是分不开的。
其次,潜心研究自己的课堂。如前面提到的观摩自己的录像课,反思自己的教学语言。同时,多听“外行”课。因为不同学科,教师的教学语言往往各有特色。我们不妨跳出语文看语文,多积累一些有益的营养。比如,我们可以向英语教师学习,紧紧抓住“语言实践”这个中心,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形成能力;我们也可以向数学教师学习,语言再精练一些,富有逻辑一些,做到精讲精练。或许,那时我们便会“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了。
再者,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生活中处处有语言,看电视的时候,可留意一些新闻、综艺类节目;读书、看报的时候,也可以关注一下各类报道和评论。通过这样的听和看,不断丰富自己的言语积累。
二、多历练
要珍惜各种锻炼的机会。比如各种大会上的讲话,外出参加教研活动时的即兴发言及各种演讲比赛等。因为语言只有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历练。之前,我曾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有时都不敢在人多的场合说话。后来,担任了学校的大队辅导员,走上了中层岗位,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我的言语表达能力。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倾听,最好备一个笔记本,把自己在活动中听到的好的语言随时记录下来。
至此,我不仅回想起进修学校的杨校长到我校授课的情景。他时而站,时而坐;时而激情澎湃,时而娓娓道来。整整两个小时,大家似乎还意犹未尽。当然,作为教师,不可能人人都是语言学家或演说家,但提高语言的表达艺术,形成个性化的教学语言风格,应当是我们每一位青年教师所努力追求的。
语文教学心得2
进入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更进一步认识到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在课改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在此过程中存在了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将会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发展非常不利。
新课改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将学习交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愿意采取的'方式去获得所要掌握的知识。这肯定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有些教师担心如果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会影响教学的进度,使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地完成。教师存在这种思想,必定会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流于形式,仅仅成为课堂的一种装饰。还有些教师认为,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将课堂彻底交给学生,教师的指导越少越好,于是,当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这些教师往往无所事事,甚至做于当堂课无关的事情。
在课改教学中,有些语文课堂上,学生就是按导学案的设计学习,学生把导学案看作是试卷对待,有些学生把课文泛泛地读一遍,就做下面的环节,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教师为了合作而合作,大大小小的问题都让学生合作讨论,给人感觉学生很“忙”,课堂一场“活跃”。还有,小学课改惯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是“表扬式”,学生谁回答对了,教师就让大家鼓掌边叫:“好,好,你真棒!”以此来激励学生,这对一、二年级学生很管用,但对五、六年级作用不是很大。
总之,在课改中教师要明确学生学习任务,适时设计合作探究活动,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不要无所事事,要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小组中去指导,监控学生的合作。对于一些教学模式要根据自己的学生实际情况而定,不能管用一种模式。
语文教学心得3
一道可口的佳肴,应该是有味道的。同理,一堂真正意义上的好课,也应该是一堂有味道的课。对语文教师而言,味道醇厚的语文课教学是我们每个人共同追求的目标。“语文的味道”到底是个什么味?我的回答是“酸甜苦辣”。
一、“读”味——“酸”
语文味首先在“酸”鼻动情的读味里,“酸”鼻动情,意指“有感情地朗读”。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准确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文字,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教材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产生“酸”鼻动情的体验,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实现文本“语言”与学生“精神”的同构共生,获得“酸”鼻动情的体验。
正确流利是有感情朗读的基础,初读是朗读教学的第一站,是朗读的“蓄情”阶段。通过初读让孩子理解巩固新词,读通课文,为“酸鼻动情”有感情朗读做好情感铺垫。然后引导孩子们在朗读中通过联想、想象,能够充分地感受文本内容的形象,揣摩作者真挚的情感,达到个体感受和文本意义交融的意境。教师可通过言语的情感渲染,媒体的意境运用,画面的形象展示,学生创造性的想象等,激活孩子的情感形成和生发。我在执教《慈母情深》时指导朗读文中的一组慢镜头,由于学生朗读语速较快,没有“酸鼻动情”的感动,我便引导发现句子特点,再巧妙地激发孩子的想象。我在此这样创设情境:“同学们,现在随着老师的朗读,你将会看到一组慢镜头,请闭上眼,仔细地听,仔细看,把每一个细节都看分明,看真切。”师深沉而缓慢地朗诵:“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然后,深情地问:“此时,你看到母亲的背是怎样的?”学生动情地说:“我看见……在我记忆中,母亲的背应该是……”在学生发挥想象,畅谈感受后,师继续逐句吟诵后面的句子,让学生在情境中发挥联想和想象,更深入感受母亲的疲惫,学生才能读得“酸鼻动情”。
二、 “品”味——“甜”
语文味其次在“甜”言蜜语的品味里,“甜言蜜语”意指“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课标》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语言的优美”、“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 “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的实现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
品味语言表达精妙之“甜”,首先要让学生如蜜蜂一样,善于发现“言语”花开的“甜蜜”,在吸吮“甜”言蜜语中,锤炼学生的语言感觉,引导学生通过删比、类比等手法,细细感受原文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一是删比法:如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通过学生把“他挖了原句。(枯燥和乏味,这正是作者想要达到的效果,因为母亲的工作就像这个词一样单调、枯燥和乏味。“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学生在品味“言语”中,收获的是“甜蜜”,体会的'是语言精华。
三、 “思”味——“苦”
语文味还在“苦”思冥想的思味里,“苦思冥想”意指“潜心、专心地绞尽脑汁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对学思关系的论述,语文教学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我教《落花生》一课时,有的学生在理解父亲评价几种水果的谈话时出现了误解,对此,我就势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在赞扬花生的同时,贬低了其他几种水果?”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通过讨论明白了文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只是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以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非说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要正确理解父亲那段话的本意。还如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让学生潜下心来默读,思考“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了父亲的了不起?”学生过文本的描写,深入细致地进行思考,揣摩人物的品格,勾画出句子,再通过写感受将自己思考的结果表达出来。这样,人物形象在一次又一次的“苦思冥想”中变得更加丰满了。
四、 “写”味——“辣”
语文味还体现在“辣”出个性的写味里,“辣出个性”意指“写出自己的个性”。读写结合是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式。辣出个性的核心价值就是真实,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看法,让读写结合成为学生自己真实情感的载体。当然,写出个性并非怎么想就怎么写,有些夸张、虚构、润色是允许的,但必须基本符合真实的生活。读写结合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活动。唯有创新,才能改变“千人一腔、万人一面”的表达现状,才能根除表达中存在的假、大、空病根,最大程度上展示自己的个性,使我们的“写”味焕发出生迷人的生命活力和芬芳。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只有和学生在品味了“酸甜苦辣”种种滋味之后,才能真正享受到浓厚、醇香的语文课味道。
语文教学心得4
经过一个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我虽然并无成绩,但也对职高语文教学有些总结。总结如下: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应用写作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但对于职高学生来说,我认为应有别于普高教学方法,要有自己的特色。因为相对来说,职高学生文化成绩比普高学生差,基础不扎实,学习兴趣不浓,信心不足,畏难、厌学情绪较严重。就一个班来说也是程度不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职高生的语文能力很差。名为高中生,而实际语文能力却低得可怜。有的学生甚至连普通的家信、请假条之类的日常应用文都不会写。阅读文章的能力更是叫人哭笑不得。语文教师大都在感叹:现在的职高学生素质越来越差,课堂上一问三不知,学生学习兴趣几乎为零。教学是越来越难以开展了。因此照搬普高教学方法,会事倍功半,收效不佳。故职高语文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必须有别于普高教学和初中教学,要有自己的特色,才能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一、激发动机,使学生愿学
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主观因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如果学生不愿学习,甚至厌学,那么就无法教学生“学会”,更无从教学生“会学”。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就需要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对美好前景的向往,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积极心,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与自身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愿、自立的基础上建立学习目标,知道自己应该从哪方面努力,从而把学习转化为自己的第一需要,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愿学、乐学、爱学、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内在动力,这样才能圆满完成职高阶段的学业。
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
(1)向学生讲清道理,即语文课是专业课的基础课。
(2)让学生走向社会作实际调查,或结合学生的实习亲身去体验,使他们在实践中亲身领悟到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性。
(3)结合实例分析证明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高低对一个人前途的影响,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现在有些电脑公司招聘人才时,不仅看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有时还注重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等,通过实例,学生认识到学好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性,从而也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知己知彼,施教自如
由于职高学生基础较差,要取得教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与“学”的沟通。要做到沟通,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因材施教,才能做到既以教材为依据,又不拘泥于教材,不拘泥于《教学参考》。同时,才可以按照大部分学生容易接受,小部分学生感到有点困难的标准去备课、授课。要做到“知彼”,必须课前多作调查、摸底,课后多注意信息收集,多和学生交流。
凡是来职高读书的学生,他们的学习习惯不好,初中常受老师的冷落,平时根本没有发言的机会。因此第一堂语文课我不会语重心长给他们讲道理,而是要求学生先简单地介绍自己的姓名、兴趣、爱好、性格或家庭成员,不管讲什么,只要表达清楚,语句通顺就行。通过自我介绍,以改变课堂呆板、枯燥、乏味的现象,使学生感到语文课的轻松感和趣味性,从而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创设良好的情景和氛围,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机制。
做到“知彼”之后,还要做到“知己”。包括自己对教材钻研、理解的深度和广度的自我估价;备课中教案的设计、提问问题的设计,力求适应学生的接受程度。如教学《荷塘月色》一文,可利用幻灯出示作者照片、简介以及月光下荷塘美景的画面,让学生如临其境,自然就会体味到作者当时的心情,领会文章的意境了。又如《故都的秋》一文,利用多媒体来授课,展现故都秋天美丽风光,作者对故都秋天喜爱也就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多媒体的声、色、形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整堂课也其乐融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知已”。做到了“知已知彼”才能因材施教,施教自如。
三、把握尺度,落在实处
做到“知己知彼”“因材施教”,还要在教材处理,重点、难点的把握上注意尺度,落在实处。所谓“实处”,就是让绝大部分学生能接受,能理解,能掌握。这样使学生感到自己确实能学懂、学好。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中具体可分三步实施:即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动手运用。
第一步:感性认识。就是让学生多读课文,熟悉课文。做到学生不熟悉课文,教师不讲课。由于职高学生自学习惯比较差,自学能力比较弱,所以仅靠教师课前提一句要课外预习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应在要求预习时,给他们一些思考题目,提出明确要求,让学生自己完成,在上课时检查验收。
第二步:理性认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会水到渠成。例如教学《合欢树》时,我先让学生下去收集合欢树的资料和图片,并对比阅读史铁生的另一篇散文《我与地坛》,课堂上通过简单提示,学生便明白了合欢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了课文中作者开始不喜欢去看合欢树到后来经常去看合欢树的原因。
第三步:让学生用已学到的知识去动手运用。这一步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完成讲读后,让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自己完成课内自读课和课外自读课的学习。
二是根据范文中的写作方法让学生习作。在学完老舍的《我的母亲》后,让学生体会母亲平时的点滴,从平凡中去体会深厚的母爱,然后写一篇《我的母亲》,很多同学写得很感人。
五、提倡轻松学习,愉快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语文教学的目的决定了它应该是愉快的教学、有趣的教学、充满成功喜悦的教学,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当中轻松地学到知识。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之者。”职高生自制力差,千篇一律的教学他们很容易厌倦,针对这一情况,课堂上我常设计一些换角色和演角色的内容。如分析试卷时,有些题目让学生上来讲解、分析;如学习《哦,香雪》这课,我让学生分别扮演香雪、凤娇及其他角色,并出短剧,同学们认真准备,彩排,效果很好。学生在学中品尝到了学习的乐趣,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无论是知识传授,还是能力培养,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任何时候都不能不顾教学内容、对象特点和目的要求而搞“一刀切”,否则必然导致教学状态的僵化;教师必须注意到职高学生在接受知识的难易度和速度上与普高学生的差异,注意到职校生职业性的特点,研究具体的“学情”和“教情”,进而确定具体的教学计划、目的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的地位,“学”的方法和“学”的效果,这样,职高语文教学才会教出特色,教出效果。
语文教学心得5
一、精心准备语文开场课
每学年初,我都要花两节课时作为新学期的语文开场课,使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两年前我自己撰写了《你能学好语文!》十条开场课提纲。上完课我将这十条放大复印粘贴在教室。通过这样的做法,营造语文学习的氛围。
你能学好语文!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是快乐的,学习语文也是快乐的!
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我们都用汉语思维:学好语文,你将因此而更加聪明!
三、语文学习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四、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即生活,积极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你将因此而收获意想不到的成功!
五、积跬步至千里,量变才能质变:多读、多背、多写,积少成多,注意知识的积累。
六、思维具有整体性,学习应顺应思维的规律:做好笔记,注意总结,重视知识的整合。
七、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认真完成作业,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重视每次考试,养成良好的考试习惯;温故而知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八、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要想学好语文,切忌想一想感动,听一听激动,第二天早上一动不动。
九、态度决定一切,努力就能成功:你能学好语文!
十、九九归一:愿语文老师的.期望与你们的希望一起腾飞!
二、注意营造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氛围
新课标要求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学不是满堂灌,而是应该师生间的互动。教师应当首先自己要有激情。教师自己都没有激情,又何谈学生会在教学活动中产生什么情感体验,又何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我自己上课经常是走到学生中间去,这样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有些学生想不听课也难了。特别是在普通班上课,往想睡觉的学生旁边一站,多少有些警示作用。有时借题发挥,点着打瞌睡学生的名字,来一句“庄生晓梦迷蝴蝶”,顿时笑声一片,想睡觉的同学也就回过神了。
三、将语文教学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生活中有许多语文现象。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尤其是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更要密切关注生活。具体来说我有一些做法:运动会的时候,要求同学们给本班同学撰写祝词;教师节要求同学们给本班的两三位老师写祝福语;中秋节或家长会时,写一段想对父母说的话等等。当然要求是表达流畅、语言优美、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多少字等。有时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广告词、标语等,让他们多注意生活中的语文现象。
四、语文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力量是不容低估的。语文教学要集中学生的智慧,为我所用。
首先,每节语文课安排一次课前演讲。按照一定的顺序,全班轮流演讲,演讲的主题自定,形式自己安排。借此展示学生的口才,其他同学在听别人讲述做人做事智慧的同时,也为写作文积累了素材。
其次,将全班同学划分为六个语文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轮流出语文课堂练习(教师对习题进行审核)也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们利用第三节晚自习的时间在黑板上抄一些易错字词和成语并给出解释,有时也抄一些名言名句等。抄写的内容一直保留到第二天早读后再擦。通过这样的做法积累语文知识。
再次,针对目前的选修课程《〈史记〉选读》,我将六个小组分工整理文言现象。整理后的文言现象交给我审核后,作为他们整理课堂笔记的资料,以实现分工合作,资源共享。
另外,我还十分重视教学反馈。通过收小纸条和布置《假如我是语文老师》的方式搜集学生对语文教学的意见,以根据学生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利用批阅小作文和学生进行沟通,让他们喜欢语文。
语文教学心得6
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思想感情,鼓励学生摘抄好词佳句,积累语言,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画杨桃》一课,如果按照平常的教法,肯定很枯燥,没什么可以说的,因为文章内容看上去并不难懂。可是要真正读懂它也并不是件易事。怎样设计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容易学懂呢?
我主要从读的角度入手,以读为主,朗读感悟。
《新课程标准》在目标定位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良好的语感,要先靠平时多读,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来实现。上《画杨桃》时,我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就安排了让学生自由表达质疑。孩子们读书后,都应该有一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因此,我请学生自主地、自由地站起来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心得。在我的鼓励下,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提出了很多有代表性的问题。这些发言,不但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表达质疑的能力和习惯,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初读之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难所在,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学情参考。从学生的发言和质疑看,他们提出了为什么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他们理解的重点放在了对父亲的话和老师的话的理解上,即“角度不同”和“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上。而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我让学生先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会这样?这一环节中,学生在课文中找得很准确,这里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从中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而且在朗读时孩子们的'语气很好,让听得人很容易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心理,让我很高兴,这达到了我对学生文字理解和朗读的训练目标。
然而,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由于缺乏教学的机智,导致教学过程不是很流畅,一学生在同学们质疑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它讲到了两个方面,学生说为什么它会画成五角星的样子。一位学生马上说了两个方面,一是小作者的位置不一样,再一个是受爸爸的话的影响,由于预设没有想到前后顺序,于是自己没有将课件的使用与这个课堂实际很灵活地结合。
通过上《画杨桃》一课,我认为自己需要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深入地研究自己的薄弱之处,提高评价的能力。
总的来说,语文学科的复杂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复杂性。不同的课文,必然有不同的教法,怎样找到最适合“本课”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而又符合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思结合的基本规律是最需要思考的。
语文教学心得7
在教学象形字前,我不急于让学生学习书中的偏旁、生字、词语。而是先请几名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画他们知道的一些字早先的写法。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致,在黑板上画出了“竹”“日”“山”“水”“田”等字,接着我便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汉字最早是画出来的。然后给学生介绍了汉字的演变过程,学生被中国悠久的`文字发展史深深地吸引住了。
有些字形相似,看起来差不多。要引导学生留意找特点,区别它们不同的地方,如“毛”和“手”这两个字。我引导学生观察两字的不同,学生观察的结果是:“毛”最后一笔是竖弯钩,“手”最后一笔是竖钩,我再引导学生思考是否有记忆的好方法,编成小儿歌:“毛毛,尾巴弯弯翘翘”;“小手小手,拉拉勾勾”……是字形不同,字音也不同。再如,“向”、“问”形近字,学生结合“问”字门字框左上角有点、不封口的特点,自编出小儿歌:“门里有张嘴,开口问一问。”结合“向”字把“”想象成小眼睛,编出小儿歌:“眼睛睁大,辨别方向,方向的向。”
语文教学心得8
应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经过听一些课,隐隐觉得我们此刻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像这样教学,能否到达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我认为,像这样去教语文,如果用辨证法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窃以为,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千万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所以,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是十分重要的。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小学生对教师的某些习惯的培养还不能理解到必须的高度,但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
一、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
二、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
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
四、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
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
六、好问的习惯;
七、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
八、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须要求有必须速度,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还是以写字习惯培养为例来说,良好的写字习惯就具有极强的迁移性。学生把规范整洁地、有必须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来了。
语文教学心得9
教了这么多年书,语文该教什么,学生又要学什么呢?我想不仅仅是解答高考的那份试卷,语文教学要承担应更大、更远。那么,我们要教会学生什么呢?
一、写好字
我经常在公共场合看到排版,不规则的书写,难看的字体。我总是感到悲伤和不负责任。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具有悠久历史的汉字一直被扭曲、扭曲,这是时代的悲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有责任和义务改变这种状况。
个体力量虽然渺小,但群体力量会让这一局面有所改善。从起步的点、横、竖、撇、捺,到方块的结构、到字体,认真规范,常抓不懈。不求好字,但求规范工整。
字体的扭转是困难的,要有恒心和信心。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达到培训的效果。例如,每周练习一次,与美术教师联合教学等。
写字贵在坚持,教师可以边鼓励、边指正、边表扬。字是人的脸面,把好写字关。在电脑打字发信息时代,更要学生提起笔来,端正写字,写好字,写正确的字。
通过各种比赛和宣传提高认识。
二、会说话
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发音正确,不读错字,发音正确。推广普通话是我们的国策,语文教师是最基本的实践者。在基础教学中要创设语境,普及普通话。
普通话的教学非常重要。教师应讲普通话,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语境。正确的发音只是语言最浅显的方面,但也需要准确的表达。
我们常说词达不到意义,不回答问题就不能准确地表达。教师必须从理论上传授学生准确表达的知识,并通过反复训练提高表达质量。准确表达还不够,还需得体。
汉语词义丰富。不同的发音,不同的停顿,不同的`语调会有不同的含义。正是不正确和正确的表达方式经常导致开玩笑,甚至引起不必要的纠纷。人类是一个社会群体。沟通是必不可少的。会说话会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创造更好的氛围。
当然准确得体是缘于对他人的尊重,多一份赞美,少一分苛刻,也是我们在说话中应秉持的态度,说话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润滑剂,要在知识的基础上,培养说的能力。
三、读好书
阅读是人生的好习惯,博览全书,才能将有限的人生变成无限广远。一个人的经验是有限的。千百本书浓缩的是人类丰富的财富。好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又可以扩大阅历。
在当今动荡的社会,冷静下来看书是很珍贵的。阅读是文明进步的象征。在国外很多场合,我们都可以看到阅读世界的身影,没有外界的干扰,即使是很短的时间,随意拿起书本。
语文教学心得10
文言文拥有与现代文完全不同的语言形式,因此在备课中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也经历了一改再改的过程。最初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引导学生掌握实词,尤通过实词的掌握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并引导学生从文中懂得为寓言的寓意。在和带教老师傅老师及教研员周老师进行交流讨论后,决定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朗读感受文言文的语言形式上。通过学生的不同形式的朗读,感受文言文简短精炼的语言特点,同时通过对两则寓言的梳理和理解,概括归纳出寓言的特点。
完成了《吕氏春秋》两则的教学之后,反省自己的优缺点及得失,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探讨的:
首先,古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反复朗读。只有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读练习,学生才能逐步掌握文言文的节奏、句式,进而体会到文言文朗读时的特点。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还能让学生发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并结合寓言这一文体,体会语言的`精炼之美。
其次,文言文的教学需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文本既是文言文,又是两则寓言。既然将教学的难点设定为寓言的寓意理解,那么就需要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各方面去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在本环节中,我设计了对作者态度的批注和讨论,让学生能够在读的过程中就发现作者的态度其实是对人物和事件的议论,从而明确寓言想要告诉读者的道理和启示。
但在本节课中,还有一些细节部分是需要我去改正的。例如在这节课中的一个环节中,学生指出PPT上的一个“!”打错了变成“?”,关于这个问题我在课堂上就只是表扬了这位学生的细心。课后看来这一行为未免不够成熟,有些敷衍。在周老师的点拨下,我了解,其实在课上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位成熟的老教师会顺势提问,两句的句式和语气以及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从中让学生感受不同语言形式的表达效果。作为新教师这时需要我在教学教研活动中不断去学习的地方。
总结而言,本堂课的教学的过程中是能够完成课前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的,同时也能够在完成教学的目标,而课堂上不少的细节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也需要自己去不断地调整和学习。
【语文教学心得】相关文章:
语文教学心得10-25
语文培训教学心得11-12
有关语文的教学心得01-01
语文线上教学心得01-10
语文项目教学心得12-03
语文级教学心得12-21
语文老师个人教学心得语文老师教学心得简短03-10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03-25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06-18
语文新课程教学心得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