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的心得(精华15篇)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勇气的心得 ,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勇气的心得 1
岁月如梭,时间飞逝,转眼间,我工作已经15年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虽然从事教育教学多年,但我每次精心备好课后,充满信心进教室,却总是有遗憾地走出教室,难得有几堂课自己觉得是挺满意的,包括同学的每次作业、每次考试都有感到不满意的地方,不知大家有没有我这样的感受。我从不怀疑自己的内心,我是一个热爱教育教学工作的人,为了教好学生,可以倾己所有,包括时间、精力、感情、知识等。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我明白这种“不满意”就是教育中存在的一种 “恐惧” ,因为教学是每天都进行的、随时让人检测成效的工作,因而“恐惧”自己教学失败,“恐惧”自己落下“误人子弟”的恶名。有时上课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总是疑惑自己设计的问题是否太难了,还是学生因惧怕而不回答?觉得自己教学了这么多年连这点把握都没有,不该犯这种低级错误。课堂气氛不浓烈时,不明白是我或我的课不受欢迎呢?还是学生习惯>于“只听不讲”了?对教学目标能否真正达成心中无底,读后感《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我也明白我们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提倡个性化教学,但在目前形势下如何真正有效开展问题颇多,心存疑惑。
我理解《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 “教师为着心灵的自由选择他们的职业,但是教学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师心灵失落。”这是产生“恐惧”的根源之一。我认为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鼓起教学勇气,把心灵献给学生吗?
我们当中的很多人,是出于心灵的原因,再加上热衷于某个学科、乐于帮助人们学习等愿望的激励而成为教师的。但由于常年遭受“恐惧”,使很多人失去了这种心灵的力量,教学热情受到挫。我认为,要战胜“恐惧”,唯有与学生、与同事真诚沟通,才能释放心灵,因为心灵是干好所有工作的源泉。
教育的实质就是一个心灵引导的过程,而心灵引导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不仅仅学生要遇上合适的'教师,教师也要遇到合适的学生。在这种心灵相遇的过程中,不仅显示出教师的素质,也引发出学生的素质。但现实是学生很难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师的机会,而教师也没有选择自己学生的余地。但我相信,教师与学生能够彼此相遇就是一种缘分,只要在这既定的师生范围内做到真诚沟通,彼此调适,互相适应,一定能战胜彼此的“恐惧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当然作为教师负有更多的责任,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知识涵养,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开放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此时进行心灵引导,才能产生优秀的教学,才能使教学富有实效性,才能培养出富有个性素质全面的人才。
教学勇气的心得 2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虽然是由被翻译成中文的,难免变得晦涩难懂了许多,或许从某种角度而言较低了可读性,但是仍然震撼心灵,毕竟是一本优秀的书籍。关于教与学,一直是大家探索的问题,帕克.帕尔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使我受益匪浅。无论对于课堂教师和教育者还是其他岗位的人,这本书都代领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这本书带领我进行了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精神之旅。人们出于情感的原因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他们深爱着自己的学生和课程。但是,教学上的种种要求却常常使得许多教师感到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力教学。我们能不能也像一些优秀的老师那样,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为我们的教学注入鲜活的情感?
在本书中,帕尔默带领着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这本书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尽管表现形式不一,但是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
《教学勇气》震撼我的还有它对恐惧文化的'诠释。和作者所言相似,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恐惧:恐惧教学效率的不尽如人意,恐惧家长、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恐惧绚烂的教育理想之花与现实之间还存在那么大的差距……因为恐惧,继而便拼命地寻找改变的源头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地拼搏、抗争、奋斗,终于,有了小小的收获,然成功的喜悦尚未遍及全身,便发现自己早已因此疲惫不堪,只不过成功之前是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未觉着累而已;倘若拼搏、抗争、奋斗失败,那更懊恼不已,觉着自己没有功劳连苦劳也忽略不计了。于是忍不住感叹:人是多么渺小,以人个体之柔弱真的根本无法和那些看不见的、又无处不在的力量抗衡。感叹过后,很多人会选择再战,当然也有人会选择逃避,丧失斗志,从此消沉。
《教学勇气》这本书就像陈年酿酒,是越读越香醇。这也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书,能带领教育者们,对教学生涯进行永无止境的探索。
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教师、和教师相关的人,以及任何关心教育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
教学勇气的心得 3
当我有幸读了帕克·帕尔默著的《教学勇气》之后,使我的心灵为之一震,才明白自己对教学、教师认识过于简单,过于肤浅。《教学勇气》使我对教学,优秀教学和优秀教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帕克·帕尔默谈到教学中的困惑源自三个方面:学科,学生,还有自己对自我的认识。学科像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而更为复杂的是教导自己认识自己。如果仅仅从学科和学生两个方面去认识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作为一个教师只要精通学科知识,学习足够的教学技巧,使得自己处于引领学生精神的地位,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复制这个世界。当我们对学科以及对学生的认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自于我们对自我的认识,依赖于关于自我的知识。
当我们不了解自我的时候,我们就不了解我们的学生是谁,也就不能懂得我们所教的学科。然而在我工作的时候,我和同事经常会抱怨现在的学生教起来怎么越来越难了,越来越多“来自地狱的学生”;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从这些抱怨声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学,我们也是在这个角度上来进行着我们的教学,很少从认识自我这个角度来理解教学,去理解我所教的学科,去认识我所教的学生。在帕尔默看来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去简单的复制这个世界,而不是在改造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要想让我们的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去复制这个世界。作为教师就不能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学,教师应该去理解自我的知识,认识自我,把自我和学生、学科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体,去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有精深的学科知识,好的教学方法,正如帕尔默所说的`真正的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在每一节课里,教师与学生建立联系,进而引导学生与学科建立联系,较少依赖于我所采用的方法,而更多的依赖于我了解和相信我自己,自我的身份认同,我的自我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
然而当我回忆我这些年的教学工作时,我发现我和我的同事有很多类似帕尔默所描述的状态:课堂中的“我”与真实生活中的“我”是分离的,缺少自我身份认同和自我完整,“我”独立于学生之外,独立于所教的学科之外。当我没有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这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原因正如帕尔默所说的,在我们这个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认识途径是以“脱离我们的自我”为代价,将我们带入“真实”世界的“客观”认识途径。而悬置于我们教师和学生头上的高考试卷使我们更加默认了这种认知途径,我们害怕,恐惧我们介入到我们的学科会受到评判,有可能招来漠视和嘲讽。因此,造成了课堂上的“我”与真实的“我”相分离,与所教的学科相分离。师生有别的思想作怪以及害怕,恐惧与学生发生冲突,造成了“我”与学生的分离。这种种由于害怕和恐惧所造成的分离更使我缺少了自我身份认同和自我完整。我们在这种分离的状态下日复一日的重复着相同的事情,造成了我们教师的职业倦怠,缺少了教育的热情和冲动,本来生机勃勃的教育被我们弄得死气沉沉。因此为了让教育事业恢复它应有的活力,发挥它应有的对这个社会的功能,作为我们要寻找自我,寻找自身认同和自我身份完整。
我们应该如何去寻找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呢?帕尔默在这本书里已经告诉可我们,首先,从心灵导师身上去寻找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可以把心灵导师理解为引领我们进入教师这个职业的原因,它可以是我们学习生涯中真实的教师,也可以是感动我们的事件,也可以是我们的理想和抱负,这些可以汇聚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也是我们优秀教学的源泉。其次,我们要明白为什么选择某个具体学科作为我们所从事的领域,这部分的知识可以激发我们的自我意识,在这之前,自我意识是处于潜伏状态。当我们寻找到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就不需要躲在讲台后面,利用我们手中的“权力”去控制学生,与学生造成分离;我们也不需要简单的模仿其他教师的教学法方,而是去寻找契合自己个性的教学方式,真正好的教学应该是源自教师的心灵。
在用心读过帕尔默的《教学勇气》之后,使我明白我们应该从学科,学生以及教师的自我知识三个层面来看待教学,优秀教学是源自于自己的心灵,优秀教师是不把自己的教学简单的降低在技术层面,而是在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基础上让自己的教学源自自己的心灵。因此,正如这本书的名字,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鼓起勇气,去开放我们的心灵。
教学勇气的心得 4
每个学生都是一棵果树,只是结果的多少和季节不同。作为一名教师,要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宽容的态度处理学生的错误。如作业中有的学生答对的很少,甚至全错,但我们可以从作业书写的认真态度,能否按时独立完成等方面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上课不专心听讲、讲话、搞小动作等学生,可用他们的能够接受的语言吸引他们,或在课外找他们谈心,等等,想方设法的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初中生天性好奇,求知欲盛,作为课堂气氛的调控者,可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启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和设想,发表意见看法,让他们展露灵性,展示个性,使课堂氛围轻松愉快,这样学生思维得到了更多的训练,我们也可从学生的观点中吸取自己所疏忽或未能想到的东西。在上完一节课后,应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并说清楚为什么,使学生能够自己抓重难点,如果学生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就要告诉他们应采取什么策略,还要帮助学生把本节课学过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它们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反思自己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成功之处,反思失败的地方和原因,并加以改正,以备下次再用。
回首十几年教学路,我若有所悟:原来,育人永远是一门艺术,永远没有固定的“套路”,而是以欣赏的眼光,接纳学生一切优点和包容他们的缺点...
教学勇气的心得 5
这学期,学校开展共读一本好书的活动。读完《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丝毫感觉不到“阅读”的累,而如同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让我鼓起教学的勇气,心怀希望的去教学。在本书中,帕尔默带领教师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
作者帕尔默先生不灌输深奥的理论,而是用一个个真实教学案例与你产生共鸣。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日常教学中能够用到、从而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点子、窍门、技能,帮助真正的教师显露其本能。教学是需要勇气的,虽然也教了十几年的书,但每当想到自己站在那三尺的讲台上,当上百双眼睛齐刷刷的望向你的时候,就唯恐自己平下里稀松平常的小小错误就这么被放大了十倍百倍。于是,就必须更加的谨言慎行,信口胡诌肯定是不允许的,要逻辑严谨要言辞顺畅措辞得当,可能大概也许估计这类词的出现频率应几乎为零。
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书中这段话给我印象很深。帕尔默引导我们进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帮助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教育是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才能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学会在这个世界中生存。陶行知先生说:“教师与学生的脸是相对的,感情不能对立。”只有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学生才能感受到老师的爱,才会快乐、健康地成长。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我们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我们教学中的唯一原则。因此在教学中应树立新的师生观,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要用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就是不断宽容他人,关注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倾听和发现他们真的心声,鼓励学生能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在全班面前大大方方地回答。要备课前先备他们,能深入学生,了解他们;在教学中有创造性地改变学生比较单一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重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立、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总之作为教师要保持心灵的完整,让教学成为自己生活乐趣的一部分。只有教师能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才有可能将心灵呈现在他的学生面前,让知识变得绿意盎然,真正的教学才能发生。
教学勇气的心得 6
因为读译文著作,也许是因为中西方人思维表达方式的不同,也许是因为本人生性笨拙,帕克的《教学勇气》需要我采用慢读加回读,边读边批注并融入思考,再同步记录发表日志的方式来进行阅读。其间的困难与快乐也许是我读其它著作所不曾经历过的,感觉很真实、很自我、很好。
读罢第一章《教师的心灵》,我做出这样的归纳:帕克以一个主题“教学中的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融合来自于个人或他人的数个案例,按六个次主题叠加的结构层次,引领读者进行着一次关于教师心灵的洗礼。在不断强化的“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我认同与自身完整。”
假设指引下,我从阅读中提炼出下面一些我自认为关键的词语,分别是:“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不违心而教,应触心而论;化解争论、真实的内心、人生的经历、寻找真实、非融合、用心去教、撕开伪装、直面真我;个人生活、公众责任、功利学习、自我解体;唤醒、铭记、相遇、启蒙、认同、反思、深度反思、寻找、效果、发展;铸造学科、学科铸造、反思文字的魅力、简单而激进的思想,前台与后台、冲突与反思;“灵魂的首肯”、呼唤、尊重、呐喊、真实自我、“自言自语”、权威和威信来自原创。
没有阅读过此书的朋友也许会觉得这些词语罗列有点唐突或无序,其实不然。对照译文仔细看来,每一个分号前后词语代表的就是相同主题下,不同层面的阅读心得整理。
因为是我自己的'提炼,所以可能不够贴切、不够准确,甚至不够具有普遍意义,但这正好是我在阅读中实现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的最最“原始体现”。这难道不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吗?
帕克关于教师心灵的故事告诉我,有好的老师,才有好的教学。好的教学来源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好的老师有一共同的特质:一种把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不好的老师把自己置身于他正在教的科目之外——在此过程中,也远离了学生。
帕克的言说理论使我明白:自身认同是一种发展的联系。自身完整在于发现、识别、选择、体验和整合。体验是要冒险的,同时因为“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所以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教师把握与学生心灵相遇的过程,开始寻找与本性更契合的教学方式,并在与他人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利用自己的天资,学到展示而非掩饰自我个性的教学技巧,优秀教学则从中产生。
唤回真我的心灵是对“我灵魂的首肯”。为此,帕克给予我们一些熟悉又陌生的方法:独处静思,沉思默读,野外散步,坚持读报刊,找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别忘了一个更简单的建议,那就是要尽可能多得学些“自言自语”的方式。在我看来,这些建议都可以让我们尝试与体验一番,尤其是要学会“与自己说话”。无论是写下生活琐碎,还是记录随思奇想,或是发表胡言乱语,做过博客的你也许不难发现,其实这也是一种经常性、随机性、自由式地与自己对话的公开方式。慢慢地,做博客让我们学会了“我的地盘我做主”;渐渐地,做博客使我们懂得了关注自我、交流自我、分享自我、创造自我、威信自我。
唤回真我,过一种踏实却又真实的生活吧。谢谢你,帕克!
教学勇气的心得 7
暑假有幸拜读了《我的教学勇气》一书,真是受益匪浅,虽然当初怀着对音乐的热爱,对教育的向往才选择这个行业,工作九年来,已经被磨练的没有了当初的激情,读过此书,自重拾对教育的敬畏、再次点燃教学的激情。
书中关于倾听,更给我指明了教学中“听”的方向。倾听似乎算不上送给他人的一件礼物,但至少可看作改变的一个起点——事实上,又何止是起点。
自己的'诉说有人倾听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渴望,有人倾听可以满足自己那种被期盼被人认可、理解、赏识、敬重的心愿。因此,倾听,专注的倾听,是引发个人变化和社会变革的动力。
只要我们心甘情愿地去倾听,就能治愈人世间的许多创伤。想一想,倘若黑人和白人,亚裔美国人和拉丁美国人能谦恭地相互倾听,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想一想,男与女、老与幼、僧与俗、富于贫之间彼此能相互倾听,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场面。可是,我们中间有太多的人早已不去倾听,在他们度过的岁月中只顾张口提出自己的主张,而不愿侧耳倾听对方的意见。
我们害怕听到我们不想听到的话语,害怕听到促使我们反思自己,从而改变自己感情、思想、行为的话语,害怕听到促使我们反思自己自己,从而改变自己感情、思想、行为的话语。如果我们只说不听,就能给自己划定一处安于现状的小天地,也不必面对小天地之外那些众说纷纭的复杂问题。事无巨细都去倾听,最终的结果可能是问道于盲,令我们头脑糊涂,手足无措,因此我们宁愿与显而易见的谬误结伴,而不愿与难窥堂奥的真理为伍。
我们不必忙着编造冠冕堂皇的空洞口号,而应去认真探究错综复杂的真实思想和真实生活。
只要我们对世界的纷乱不再心村畏惧,就能从倾听中知晓世界的真理。最要紧的是先从倾听自己开始。
我们之所以听不到世界试图告知我们的真理,是因为我们去不倾听居于自己心中的“教师”。内心某处其实明白什么是世界的真理,可我们却有意把真理严密地藏掖在心中的暗角,这样我们就可以佯装不知真理,从而也不必与真理打交道。
倘若我们更多的人都来凝神倾听自己心中明察秋毫的“教师”,那么就能分清何为错综复杂的真理,何为避难就易的谬误。
倾听自己或许有一定的风险,比如,可能造成难以释怀的内心冲突,甚至带来迫不得已的个性突变,但倾听内心是我们与世界现实重新建立联系的最可靠途径。只有当我们是从“心内”接听关于世界的新闻时,才更有可能相信从“心外”听到的消息。
学会倾听对我们个人而言颇为不易,因为免不了会听到使人为难的话语。但教师在教育改革中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就是不仅要把自己看做服务青少年的工作者,还要看做服务学校和社会的领导者,我们要学会倾听!
教学勇气的心得 8
值此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暑期学校特别开展“青年教师共读一本书”活动,旨在用丰富的学识武装教师的头脑,以高尚的品格洗涤教师的心灵,让教师勇担时代使命,更好地引领学生的人生,点亮学生的梦想。
刚拿到帕克·帕尔默著作的《教学勇气》时,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第一反应是机械地计算全书320页,每天读10页,得耗费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然而当我真正沉下心来细品这本书时,我惊喜地发现书中的教学故事是那么活泼有趣,书中的理论是那么回味无穷。我对书名也有了新的认识:教学勇气,不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而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
全书共七章。前三章探讨可供共同体生长的内在基础的方法,如恢复自我意识,敢于正视恐惧,以相反相成的悖论观整体地看世界;其后三章探讨成长于内在基础之上的共同体如何融入课堂、融入更为广阔的世界。因我理解能力有限,不能穷尽整本书,所以选取最令我有共鸣的前三章浅谈自己的感想。
1、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
帕尔默写道:“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完善。好老师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在教学中折射出强烈的自我意识。’’这让我联想到了教育心理学上的一个词——内驱力,它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在我身边不乏拥有内驱力的好老师,他们不会在乎“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的头衔,不会成为这些外部力量的牺牲品,相反他们会觉得外部给予的表扬和荣誉绝不会比自己给予的表扬和鼓励更有价值,绝不会比自己收获充实的精神世界更令人满意。如果你真心热爱教学,请不要扮演教师的角色,而是多体验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每一次教学中的相遇,与学生相遇,与学科相遇,与心中的导师相遇……哪怕一开始的'相遇是青涩笨拙的,那有何妨?每一个英雄都有不为人知的弱点,就连教学经验相当丰富的作者也经常表面云淡风轻而内心焦虑不安。当你洞悉了这一切,相信你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加强自我意识,善待内心的自我,你一定会找寻与你“情投意合”的优质教学。
2、恐惧的文化
很难想象年近60的帕尔默教授在走进教室前也会恐惧,噗嗤一笑的同时很佩服老教授对恐惧的坦诚。“电脑盲”的我时常恐惧学校布置的各种网络培训,恐惧尝试新鲜的事物,殊不知此刻我离真实的学习仅一步之遥。我也时常恐惧课上学生变成“活死人”,殊不知教室里看上去沉默阴郁的学生内心也充满了恐惧。要想改变“活死人”法教学,就必须不断更新对学生真实状况的认知,就必须看清楚并了解学生内心深处恐惧的来源。与其做一个对课上状况百出提心吊胆的老师,不如学会款待学生,宽容学生,学会倾听他们尚未发出的声音,充满深情体贴入微走进学生的世界,与学生共同营造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所谓恐惧的文化当然还有很多种,如年长者恐惧年轻者对其无情评判,客观主义恐惧主观介入的认知方式等,如此这些帕尔默都安慰并告诫我们:“不要害怕,我可以恐惧,它和我出于希望、诚挚来进行教学一样真实。但我不必置身于恐惧之中,不必心慌于恐惧——因为我心中还有其他让我能说能做的广阔天地。”
3、教与学的悖论
所谓悖论字典里的解释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换句话说,我们一切看得见的事物中其实都含有看不见的事物,这就告诉我们不能用非此即彼的眼光去割裂世界,而是应该用既此又彼的眼光去拥抱世界。回想起青春期的我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而这些棱角的存在让我不经意间会伤害身边的人。我渴求良好的人际交往,却被“世人皆醉我独醒”的个性所束缚。直到人生阅历日益丰富,我才恍然明白做人做事并非一定要爱与憎二者之间站队,它们中间还有许多其他的情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情感的并存,人生才会如此丰富多彩!现在的我是一名人民教师,我也会将帕尔默教授提出的悖论式思维广泛应用于教学中,课上我能享受与学生思维碰撞的欢悦,就能欣然接受鸦雀无声带来的痛苦。“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的痛苦正是来源于我对学生和教学的热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必须养成一种既依赖又不依赖他人回应的自我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悖论,设法去喜爱这些矛盾本身,带着矛盾勇敢前行……
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教育智慧蕴藏其间。虽然我未能穷尽整本书,但是每当我沉浸于他的文字时,我总能感受到他的教育慈悲心,他直面真实的心灵,他持守教育的真善美。此刻我特别想敬赠暑期共读营的老师们:请勇敢捧读这本书,它真的无愧于畅销20年的佳绩。希望我们都能通过这本书,唤醒真我的灵魂,遇见不加伪装的自己,善待教育,幸福教学!也希望我们能坚定执着地去追逐新时代青年教师的“中国梦”,在逐梦路上大放异彩!
教学勇气的心得 9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本书的作者是帕克·帕尔默。曾有人这样评论过《教学勇气》:他的作品罕见地整合了严密与典雅、热情与准确、智慧与人性。《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表达了对教学的呼唤以及教学的痛苦与喜悦,生动鲜明、充满感情、热情洋溢、引人共鸣。它是任何一位教师的必读书,令人信服地激起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真心。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共有七个章节,它的导言是“源自心灵的教学”;第一章是“教师的心灵”;第二章是“一种恐惧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第三章是“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第四章“认识于共同体中——为伟大事物魅力所凝聚”;第五章“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第六章“学习于共同体中——共事切磋”;第七章“不再分离——心怀希望教学”。
在本书中,作者带领着教师,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同时也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工作的热情,强调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
让我感受颇深的是“‘有问题背景’的学生”这一小节。虽然我们带领的.幼儿园孩子没有问题背景,但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对于那些个性特点特别强的孩子我们在教学生活中应该有耐心的引导。
我以前教过一个小朋友叫晨晨。他爸爸常对我说:“我们家晨晨很调皮,请老师多多提醒教育。”由此,使我对这个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调皮!果然,开学一个月间,他正如他爸爸所说的“十分调皮”,把皮球扔到楼下、推同伴、打人、在学习活动中开小差……连班中的小朋友都知道:晨晨很调皮、不听话。每次他出现状况,孩子都告状说晨晨的不是。后来班里小朋友开始迷上了玩飞行棋,而一向喜欢玩闹的扬扬也对飞行棋产生了兴趣。当我来到益智区观察他们活动时,扬扬高兴地跟我介绍:“老师,我是老二,他第一,我第二,他第三,他第四。”看他介绍的有模有样的,但真的轮到他玩的时候发现他只是负责抛骰子,棋子是由其他小朋友帮他走的。我感到好奇,扬扬平时数学很好,走几格棋应该难不倒他啊!于是我鼓励他:“扬扬下一圈轮到你的时候棋子自己来走,好吗?”在老师的关注与鼓励下,扬扬自己走了棋,成功的体验让他感到无比的开心,直催着后面的小朋友赶紧,并期待着下一轮。瞧他耐心等待他人游戏,认真观察的样子,我为扬扬感到高兴。高兴游戏时间扬扬不再是那个爱捣乱令人头痛的孩子、高兴扬扬能与同伴友好地玩。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我多观察他的表现,抓住他的闪光点,从正面采用鼓励的方法进行引导,增强他对自己的信心。应该说每一个表面顽劣的儿童背后都潜伏着他的闪光点,晨晨也是如此,如:他在进餐方面表现得就较好,能熟练地用筷子独立地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对集体游戏活动感兴趣,积极投入;愿意帮助同伴……于是,我首先对他的优点表扬、肯定;接着对他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要求他改正;并与家长积极联系,取得他们地配合。果然在不断地表扬、鼓励下,在家园共同努力下,他不再像以前那么调皮、捣蛋了。
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同时也是非常脆弱的,需要教师用自己一颗真诚、热爱、赏识孩子的心去唤醒、去呵护。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我认为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孩子。给孩子爱心,他就会认可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愿意亲近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喜欢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感到幼儿园如家一般温暖;给孩子爱心,他就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去关爱别人。相信每个教师其实都是爱孩子的,让我们用发现、期待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位幼儿,发现每个人身上的可圈点之处。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抓住教育的最佳契机,在幼教岗位上全方位地奉献出我们的爱心,让孩子在爱的海洋里不断茁壮成长。
《教学勇气》这本书就像陈年酿酒,是越读越香醇。这也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书,能带领教育者们,对教学生涯进行永无止境的探索。
教学勇气的心得 10
缘分如此奇妙!刚刚读完帕克·帕尔默先生的《教学勇气》,就接到了书友传递的信息,说有小打卡这个活动,进来读过书友的文字,感觉他们所表达的正是我也有的感悟和体会!
要怎样感谢书友怎样感谢用心做教育的同仁们?记得20xx年的夏天在《教师博览》举办的第五届读书论坛上聆听了翻译此书的吴国珍老师的报告,被她朴实无华的外表和深邃的思想所打动!今晚,当我掩卷读完书末的《译者的话》后,深切地体会了她所说的“灵魂与灵魂的对望生香。”
在未来的读书岁月中,愿和亲爱的你们分享这份来源于心灵的真我!
作为一线教师一直以来我在探寻讲授知识的有效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这些教学方法我都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并应用着。
但令我在未来的教学中必须有所改变的理念就是帕克·帕尔默先生所倡导的:在教学中应该遇到自己学科的“伟大事物”!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课堂的中心既不是教师,也不是学生,而是以“伟大事物”为主体的课堂!我们师生之间把课堂作为真正的共同体,建立一个能同时体验严谨和参与的学习型共同体!在操作层面就是师生彼此心灵关联,令彼此一次比一次有更完整的教学行为!
曾经,我们的学生在你死我活的竞争中获胜,未来,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引导学生合作探讨研究本学科的“伟大事物”----即本学科和生活实践的关系!在观察直觉中发问,把伟大事物置于我们的注意力的中央!以期让学生变得更聪明更敏捷!
那么我们语文学科的伟大事物是什么呢?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心生而言立、立言而文明,自然之道也。”人是万物之灵,有了人,才有了语言和文章,这是自然之道。因此,语文的教与学,首先应基于对生命的观照和对心灵需求的唤醒。那一篇篇散落在文本中的价值主题就是我们要探寻的伟大事物!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更应释放自己对学生精神成长产生影响的人格魅力,更应成长为“杂家”,多读书,给生命的底子打上精神的亮色,才能和学生在建立共同体的合作中激活彼此的生命,挑战自我,探寻伟大事物活生生地真实存在于我们师生之间的伟大时刻!
帕克·帕尔默先生说:“如果我们认为真理产生于相互问询的复杂过程,教室看起来就会像一个资源丰富且相辅相成的共同体。而建立联系的能力正是良好的教学所依赖的基础。”
那我们在课堂上怎样让学生建立联系呢?恰当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这样的学习形式可以让我们彼此打开心扉。拿语文学科为例,在展开小组合作讨论之前,每个学生都要对讨论的问题所涉及的文本有充分的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果遇到了困惑,那么“伟大的事物”就牵引着师生在各自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探究,我们师生彼此都能够耐心倾听别人的意见,同时也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交流合作中,积极吸纳自己认可的观点,理解并尊重自己不认同的观点,从文本中寻找支撑自己观点的理由和依据,从而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在这样相互的问询中克服彼此的恐惧,在交流中丰富知识从而探寻真理。
“伟大事物活生生地真实地存在于我们之间”,那么我们语文课堂怎样让学生抓住蕴含在文本中的伟大事物?“批注式阅读”就是我们抓住伟大事物的契机,学生只有走入文本,标记一本书,将读写相结合,才能不丧失自己的话语权,将零碎的思想整理梳理,才有底气在课上和同学老师互动共赏!这样才能抓住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
为师者本身具备怎样的素质,就能引领学生和我们建立怎样的关系。师生在亦师亦友的共同追求中共同寻觅分享知识所赠与我们的伟大心灵!《20xx年版义教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坚持终身学习,提升专业素养。新课标陈述:语文教师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断丰富语言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在我们师生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中享受教育给我们带来的悸动和感动!就像帕克·帕尔默先生在《教学勇气》一书中表述的这段文字,这是多么和谐悦目的一幅画面:“师徒和师生就是源远流长共舞的舞伴,教学的一个伟大收益就在于它每天都给我们提供重返舞池的机会……长辈以他们的经验增强晚辈的能量,年轻人以他们新的生机充实焕发年长者,在接触和交流中重新编织人类社会的结构。”我们在每一天与学生的相逢相处中让彼此的生命获得发展!
帕克·帕尔默先生在书中倡导我们寻找一种与我们自己的本性更契合的教学方式,让这种教学方式与我们自己的个性相整合,以此为依托才能呈现我们师生在课上翩翩共舞的唯美画面。讲授法、对话法、讨论法、启发法……牢记我们灵魂的内在的多样性,在未来的课堂中充分展示自我!安排学生们做一些与主题有关的.自传体小品,以便学生能够看到课本知识与他们自身生活之间的联系----这是帕克·帕尔默先生告诉我们的可操作的教学好方法好途径!
帕克·帕尔默先生说:“我了解到我作为老师的天赋是与我学生共舞的能力,是共同创造我们大家能够亦教亦学的脉络情境,而且,只要我对学生本性保持开放、信任和期望的态度,就可长久发挥这种天赋的作用。”这样的课堂是灵魂与灵魂的对望生香,是智慧与智慧的和谐碰撞,是生命与生命的影响守望!诚然,我们的课堂是既应该开放又有界限的。尤其是我们语文学科,在对文本的理解中更要包含开放又要包含界限,尊重学生有价值的想法,而不是灌输似地教学!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往往并不缺乏技巧,往往是我们内在生命的缺失,帕尔默先生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在悖论的力量下教与学,必须接受心灵的再教育。”
“认识你自己”这句话被镌刻在希腊德尔菲神庙高高的神坛上,让我们体味自己存在的真正价值,我们只有尊重真实的自我尊重学生的体验才能让我们的课堂芬芳满室。“地质学家听到岩石说话,历史学家听到辞世已久的人的声音,作家听到字词的音乐。世界万物向我们呼唤,我们给万物迷住。我们每个人都为不同的事物所吸引,正如我们每个人都为不同的朋友所吸引一样。”帕克·帕尔默先生在我们耳边轻轻诉说着……
迷恋课堂,迷恋认知,迷恋真理!当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中被伟大事物的魅力所征服,在真正开创了一个实践共同体的空间里一起追求真理,我们就在真正共同承担着教育的使命!我们师生就会怀着激情和原则就“伟大事物”进行着永恒的对话!打造令人迷恋的课堂就要在课堂的坡度、厚度、深度、广度上下功夫,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有温度。
“教学是创造一个实践真正的共同体的空间。”“学生一定要他们自己去喂饱自己---这被称为主动的学习。”帕克·帕尔默先生如是说。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让学生自己喂饱自己呢?多读书,读好书,就是很好的途径!默读,精读,泛读,真立志并持之以恒就能卓见成效!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孙立权老师说读书是“非教学性备课”,在读书中积淀语言素养、思维素养、审美素养、文化素养,书香人生,我们方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亚里士多德说:“我们的习惯造就了我们,卓越不是一次行为,而是一种习惯。”有感于帕克·帕尔默先生在《教学勇气》中给我们的叮嘱:“现在,世界成了我们的教室,教与学的潜力无所不在。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只需要开放心灵成为真正的自己。”世界是间大教室,我们在这个大空间里解读人世间一个个关于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享受期间的美好,留存理性的思考,打开心灵,就会和未来更实在更全新的你我不期而遇!
要让自己的生活有趣有味那就多读书吧!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说:“什么是教育?就是爱读书的校长和爱读书的老师带领一群孩子一起读书,就这么简单。”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也说:“教师不读书就是渎职,读书是最好的备课。”抛开停滞,抛开绝望,用信心、爱心、希望迎对我们未来的教育生涯!
想要迅速寻找到课堂中的伟大事物那就读书践行吧!
教学勇气的心得 11
岁月如梭,时间过得真快啊,不知不觉间,我已经在教育界工作了整整15年。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漫步教师心灵》的书,它让我对教学充满了勇气。虽然我已经从事教育教学多年,但每次我都会精心备课,满怀信心地走进教室。然而,总是在离开教室时感到一丝遗憾,很少有几堂课让我满意。甚至包括同学们的作业和考试成绩,也总能找到我不满意的地方。或许你们也有这样的感受吧?但是无论如何,我从不怀疑自己的内心。我是一个真正热爱教育教学工作的人。为了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好的教育,我愿意付出所有,包括时间、精力、感情和知识等等。
我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深刻认识到教育中存在的一种“恐惧”就是对教学不满意的表现。因为教学是一项每天都在进行、随时都有人检验成效的工作,所以我们害怕自己的教学失败,担心被指责误导学生。有时候上课提问,学生回答不出来,我就会怀疑自己设计的问题是否太难,还是学生因为害怕而选择不回答?我觉得自己已经教了这么多年,连这点把握都没有,真是太低级错误了。当课堂气氛不浓厚的时候,我会想不明白是我自己或者我的课程不受欢迎呢?还是学生已经习惯了只听不说了?对于教学目标是否能真正达到,我内心没有底气。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是,我们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积极倡导个性化教学。但是,在当前的形势下,如何真正有效地开展个性化教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我心中充满了疑虑。
我认为《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的一句话:“教师为着心灵的自由选择他们的`职业,但是教学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师心灵失落。”的意思是,教学的要求和压力经常让许多教师感到沮丧和失落,这是产生“恐惧”的一个原因。但我相信,教学的勇气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下去。只有这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成一个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鼓起教学勇气,将心灵奉献给学生呢?
我们中的许多人选择成为教师,是因为我们对某个学科充满热情,并且乐于帮助他人学习。然而,常年面临各种“恐惧”,使得我们失去了内心的力量,导致教学热情受到挫折。我认为,要战胜这种“恐惧”,唯有通过与学生和同事真诚沟通,才能释放内心的力量,因为内心是我们在工作中取得成功的源泉。
教育的真谛在于引导人们的心灵成长,而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不仅学生需要遇到合适的老师,老师也需要遇到适合的学生。在这种心灵相遇的过程中,不仅展现了老师的素质,也激发了学生的潜力。然而,现实情况是学生很难选择适合自己的老师,而老师也没有选择学生的权利。但我相信,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相遇是一种缘分,只要我们在这个既定的师生关系中真诚地沟通,相互调适和适应,一定能够克服彼此的“恐惧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当然,作为老师,我们有更多的责任。我们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丰富知识储备,提高职业道德,开放心灵,提升人格魅力。只有这样,在进行心灵引导时,才能实现出色的教学,培养出具备全面素质和独特个性的人才。
教学勇气的心得 12
我曾经在仅有的几次授课经历中总结教学的经验,并且问自己,为什么选择课堂?为什么选择孩子?试图从最本源的地方来总结答案,但仅有的经历让自己很是迷茫。
阅读了《教学勇气》,这是一种绝对不同于传统教学理念的新思维,很快,她占据了我的头脑,我十分兴奋,甚至有些欣喜若狂,恨不得把她提到的一些内容拿去应用,但这样想也并不是十分正确的,一个好的理念和思维,如果能够应用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可能需要太久太久的时间。放眼当下的课堂,足以显得她的思维和想法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可能还仅仅停留在脑海的乌托邦。
无论乌托邦也好,由点到面也好,对一个新的思维和理念我们总应该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去看待,而《教学勇气》也应当如此。
教学是两个角色的故事,教的角色便是授课者,学的角色便是听课者,好的教学无非就是正确处理好了教与学的角色关系,而在我看来《教学勇气》恰恰是围绕如何处理这样的关系而提出来一系列的方法论,这些提出的方法可操作性也难易不一,下面我想就书中的一些观点谈谈我的看法。
书中有提到权力和威信的区别,倡议教师要认清自我,用自我魅力来感染学生,而非依靠外界权力来约束学生。我对这样的观点表示认同,师者的的确确应该通过自我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由心对师者产生一种“敬”,但如何去散发个人魅力呢?似乎成为了一个难题。在这里,抛却师者个人学识程度不讲,我自己认为,让学生对师者产生崇拜或者信服,第一堂课是重中之重。
如何去上好第一堂课呢?结和此书内容和我自己的一点点体会,第一堂课应当给孩子们一个好的印象,多讲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并在这些话题上面稍做加深,让孩子们由心去产生敬佩。除此之外,要多和孩子们交流,让孩子们觉得你是一个老师的同时也是他的朋友即可。我想这样的第一堂课一定会对后期的`课堂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再者,我想谈谈关于文中提到的几条理论,即这个空间应该既有界限又是开放的,这个空间应该既令人愉快又有紧张的气氛,这个空间应该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们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传统与纪律的“大故事”,这个空间应该既支持独处又随时有群体的资源支持。针对这几点我认为作者阐述的相当详尽,所以我还是想从如何操作方面说说自己的看法。
课堂之上如何真正实现如上的关系呢?我认为师者和老师各自的角色定位十分重要,把课堂交给学生,但又不能脱离老师设定的轨道这就要求老师做到课堂导演的角色,给孩子们可能大的空间去绽放自我,又要把控全局,既要不时融入孩子们当中,又要即使给孩子们自己处理问题的机会,我想这样的效果一定需要前期的准备和丰富的经验。也只有这样,我们想给予孩子们想要的课堂才会不期而至。
好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有太多太多,但终归不能统一而论,无论是书中涉及到的还是没有提及到的,我们是在探索的路上,我们可以坚信的那便是用心去爱,用心爱孩子们,让孩子们得到快乐和幸福,我想这就是我们如此用心爱的意义所在。
教学勇气的心得 13
说实话,拿到《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并未激起我任何的阅读欲望,直至要交读书笔记才从书柜里将之取出,漫不经心地开始了我的阅读。让自己觉得诧异的是,一经打开,便放不下手了。
究其原因不是因为它得到过多少赞誉,而是书中的观点给予我的震撼,那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对与教师的理解与尊重。它让我产生阅读的渴望,也为自己在教学工作中所产生的心理纠结寻找到了答案,重新拾得那久违的“坦然”。这是一种心灵的回应!
看完整本书,回过头来再来看帕克·帕尔默所提出的把握课堂教学环节的教学空间设计中的六大悖论,不觉欣喜,因为我从中找到了自己教学设计的依托,它让我更为自信且愉快地面对教学中的成功与问题,不会因为某种“恐惧”而觉得沮丧难堪。课堂上多的反而是不知觉地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而形成的多方面的愉悦感。也是因此,掩卷之时,这六点依旧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一、这个空间应该既是有界限的又是开放的。
二、这个空间应该是既令人愉快又有紧张的气氛。
三、这个空间应该是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
四、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们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关乎传统与原则的“大故事”。
五、这个空间应该既支持独处并用集体智慧作充分的支撑。
六、这个空间应该是沉默和争论并存的。
我所理解的`“有限”与“开放”不仅仅只是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它更是依托着目标,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开放”,而这种开放往往又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一文时,当我将目标设定为依托文本,教会学生凭借写批注这一方法深入思考文本的时候,我看到的是学生由茫然到活跃的自然转变。他们由认同写批注是自己独立思考的一种呈现方式开始,先学后用,逐步深入文本,并享受着彼此分享的快乐。当然,这种令人感到轻松“愉快”的分享是建立在彼此“紧张”独立的思考基础之上的。
为了让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孩子都能享受到这份愉悦,在个体交流前,鼓励孩子在自己的小组中将自己的所得与成员交流,哪怕仅仅一个词、一句话。在个体交流时,除了充分肯定主动交流的学生,还适时地将一些没有发言的同学的观点通过教师这一媒介呈现出来。这是另一种形式的“鼓励”与肯定。
当然,在交流中,因为所拥有的知识水平有差异,接收的各方面信息不同,难免会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看法。记得班里有一孩子这样说,“远远望去这棵已经这么美,如果走近看一定更美。”而另一孩子马上反驳,他认为,“近有近的美,远有远的美,这两种美是不同的。”两个孩子所表达的观点都基于他们对事物的理解,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难道不应该给予肯定与表扬吗?
我想,教学空间会呈现出怎么的气氛,不是教师说我要它呈现出怎样的气氛。我认为,那是一种建立在彼此的认同基础上的自重感的获得。如此简单的道理,我此时顿悟,心中自然感激于《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感激于写书的帕克·帕尔默!
教学勇气的心得 14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作者是美国知名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其实,几年前就留意过这本书,怎奈粗粗一览感觉生涩,终究没有勇气看下去。这次一方面是出于“完成任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一位同事对本书的无比推崇,于是带着勇气,开展了阅读之旅。
“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这是本书导言中的一段话,多么的.震撼人心!为什么有的教师能有这种美好的享受?正如作者所言,因为教学是一项充满复杂性的工作,除了学科、学生之外,还存在第三种解释教学复杂性的理由,那就是“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我”。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在这面镜子中,智能的、情感的和精神的——三者无一可以忽略。如果教师缺乏一种对生命的爱和对工作的渴望,尤其是对教学工作的渴望,那么再好的教学技术,那也只是一堆没有生命气息的工具而已。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很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也采取了很多的方法和手段,讲座培训、教学观摩、实践反思、写日志做案例,忙忙碌碌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有时候教师是“迫于外在的压力”而做,少了一种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对教学的强烈憧憬。
后来的后来,我就怀着感激的心情走进教室,感激有一个教书的机会,因为教学滋养着我的心灵,在我所知的任何工作中,教学对心灵最有益。”作者把教学看成了滋养教师心灵的鸡汤,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他把自己和学生、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教学勇气的心得 15
一直知道有这本著作,想拿来读一读,不曾想真正读的时候,确实有些难懂,理论性很强,有的地方我不得不跳过,适合反复阅读,仔细品读,进而体会作者的真知灼见。帕克帕尔默的这本书,一方面是作者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的自述和回忆,一方面对于我来说是醍醐灌顶,受益良多。
序中作者提醒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一下子来了兴趣。因为在平时教学中,有时教室毫无生气,任凭我使出浑身解数,学生还是没有反应,是我最痛苦的时候,但是看到孩子们在某一方面取得喜人进步时,亦是我最快乐的时光。本书基于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前提: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因为我们教的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所以作为教师,认识自我与认识学生和学科同样重要,并且有益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术。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讲“我”的意识带给学生,印证了我们常说的哪个老师带的学生就像谁,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认识自我,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同时,能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个人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才是好的教学的体现。好老师在生活中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习联合起来,是我不断努力的方向。
教学的勇气就在于自己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特别是在那些要求超过本人所能的时候仍然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的结构中。
【教学勇气的心得 】相关文章:
教学勇气的心得06-20
教学勇气的心得 (通用26篇)03-02
《教学勇气》心得体会03-16
教学勇气的心得体会11-26
《教学勇气》心得体会01-26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03-06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04-22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15篇06-28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