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心得> 信息技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时间:2024-06-22 12:14:51 教学心得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15篇【经典】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信息技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信息技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15篇【经典】

信息技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1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邯郸市电教馆在市二中组织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质课培训会》,受益匪浅。本次培训活动共包括两场专家讲座、六个现场案例展示以及研讨交流和专家点评。

  开班仪式上,省电教馆研究部主任王玉芹阐述了举办本次培训活动的重要意义,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后唐烨伟做了《信息化2.0背景下教育变革与创新》的讲座。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全国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展示与培训活动组委会办公室主任钟卓对什么是智慧教育、智慧课堂是什么样的、怎么构建智慧课堂、整合点怎么诊断、在教学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讲座。

  精彩的报告迎来台下教师们一阵阵掌声,六位获奖教师的课堂教学案例,为我们展示了实实在在的课,使我更进一步地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在整合时决不能一概而论,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际整合中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再结合各门相应学科的特点建构出多种多样、实用有效、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这次培训使我感触最深的是丛台区实验小学的徐银增教师展示的科学案例《物体传声》,使原本抽象的物理知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丰富了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的“融合”。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在课堂上不一定要有华美的课件展示,教师也不要过多地板书、讲授和满堂灌,而是把教师的“讲”让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所代替,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更多的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以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的目的。

  通过参加本次培训,不仅让我明白了如何设计、制作一节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的课例,同时还认识到了实施智慧教育、构建智慧课堂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希望通过对“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教学理念的理解与摸索,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运用网络等教学手段,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呈现给学生一个交互化、信息化的课堂。

信息技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2

  时光荏苒,光阴飞逝,研一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和朱云东老师每周一次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程也已画上句号。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收获不少,感慨颇多。

  在学习中,朱老师并没有给我们指定固定的课程教材,也没有像以往的专业课照本宣科讲解很多理论知识,而是给我们推荐了一些教育技术专业的国内外领先人物和相关著作文献,还有一些新奇实用的网站,真正让我们大开眼界。在教授具体内容时,以具体学科软件应用为主介绍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如动态数学软件GeoGebra、模拟天文实录软件Celestia、仿真模拟物理实验的Algodoo等,不仅给我们带来愉悦的身心体验,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学习这门课程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学习不能拘泥于书本而要另辟蹊径。在此,我浅显地谈一下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门课程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意义

  在朱老师的每一节课中,相信每一位同学都是兴趣蓬勃,充满好奇,也永远不会忘记那些软件带给我们奇妙的体验。我想这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意义所在。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多种感官刺激呈现课程内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中小学生往往比较活泼好动,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心,信息技术能使教学内容符合中小学生心理特点,有效地促进其学习效率。比如历史课的学习,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构成了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如果这一切单纯靠老师讲解书本内容很容易引起学生疲劳和虚幻,毕竟历史已经离我们很远了。但如果配以相应题材的视频、音频等辅助老师教学,将历史事件、场景真实还原,观看一些专家名人对历史的解读与评论,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发大家对历史事件的思考与讨论,文史学习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比任何单向灌输都重要。浓厚的兴趣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各方面。

  (二)信息技术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多媒体技术是信息技术最广泛的应用之一,多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相比,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而不是单一的刺激。梅耶在《多媒体学习》一书中将其总结为多媒体效应:“当学生能够对同一信息的言语表征和画面表征进行整合时,一种更深入的学习才能发生。”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利用信息技术呈现课程内容,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动手操作,同时调动视觉、听觉、触觉三种感官刺激,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远远大于单一地听老师讲课效果更佳。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赤瑞特拉还作了另一个实验,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个实验表明: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以上充分说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而且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有位大师曾说,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是信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当今“终身学习”已经由人们的单纯的愿望变成了具体的行动,尤其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广泛应用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迎合了时代的要求,在培养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上,有着无可替代的贡献。这种整合,使得学生具有主动吸取知识的要求和愿望,并能随时付诸实践,独立自主地学习,自我组织、制定并实施学习计划,调控学习过程,并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在线交互也为学生们自主学习提供了疑难解答的平台,使学生学习信心极大增强。可以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学习方法上进行了一种革命式的变革。

  二、我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思考

  和教学一样,信息技术是一种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也是一种手段,使用这一手段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促使教学任务的更好完成,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程度显著提高。教育均衡发展,是关系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战略问题。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实现教育均衡问题,到底起阻碍作用还是促进作用,是我们首先应当思考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阻碍教育均衡?

  教育均衡,从宏观层面说,指教育均衡发展;从微观方面说,教育均衡指课程均衡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离不开相关软硬件的支持,说到底就是资金的支持。发达地区的学生,享受着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最优秀的老师,最先进的学习设备,甚至上海已经出现了PAD班、电子书包这些新形式的教学媒体。但是在一些贫困山区,连一些最基本的教学设施都无法满足,甚至没有完好的教室。在贫困地区应用信息技术,师资问题也是无可忽视的方面,贫困地区大部分教师专业功底不扎实,一人兼几门课程的教学,更不用说利用信息技术来授课。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均衡问题突显,矛盾加剧,信息技术的应用似乎会进一步加大宏观层面的教育不公平。

  (二)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均衡?

  目前,国家投入了巨大财力与精力,孜孜以求的教育均衡,比如把教育投入的增加部分主要用于农村,以从根本上促进教育公平。除了经济手段,有很多学者试图用技术手段解决教育均衡问题。信息技术的为其提供了主要途径。如果在贫困地区安装相应的信息技术设备,就可以利用一些仿真软件如Algodoo模拟无法实现的实验过程,组织学生观看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扩大贫困地区学生的视野,即使他们身体不能走出大山,起码让心灵走出去。信息技术对教育均衡更重要的贡献在于优质资源共享。贫困地区的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观看一些优秀教师的上课实录,使优质教育资源走进大山。还可以通过网上在线像优秀教师提问,向他们探讨问题,学习知识。这无疑是解决教育均衡问题的一个可取方法。所以,信息技术又可以促进教育均衡。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教育教学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从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信息技术都对学习者本身的学习有积极影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进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资源的网络化,以期能更好地提升育人质量,促成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此外,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更艰巨的任务更应该在于解决教育均衡问题。“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是前任总理温家宝在学校黑板上写下的一句话,面对日新月异的教学现代化浪潮,我们不应该使任何一个孩子落下,使任何一个地区丢下。

  或许是因为我来自于农村,曾深切的感受到农村教育的缺乏,体会到教育均衡问题的严峻性,所以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发展如火如荼之势,希望在信息技术为发达地区的教育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更能为贫困地区的教育带来曙光,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从精神上摆脱贫困,走出贫穷,得到彻底的改变。这样才是教育的目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真正意义。

信息技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3

  XXX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率加快,各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作为今天的教师,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具有主动汲取知识的愿望并能付诸于日常生活实践,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这种能力,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相互渗透与融合呢?下面笔者就两方面谈谈的自己的看法。

  一、寻找最佳切入口,将学科知识渗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不是单一地传授和学习技术的过程,有许多地方与学科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老师在这些地方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指导,可以让学生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并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二、探索最佳整合点,将现代信息技术糅合到学科教学过程中

  信息化时代的学科教学,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辅助性和环境化工具意义,从而内化并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这里的环境化工具和辅助性工具指的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为学习创设环境、提供学习资源服务所起到的两个方面的作用,据此达到高效、自主、创新的学习目的。因此,关键是要找到最佳整合点,探索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糅合到学科教学活动中去。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的渗透与融合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它是一个复杂的长期实践过程,但终极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因此,我们应合理有效地将这种手段和工具运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去,使其能在更广阔的教学领域中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促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健康发展。

信息技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4

  本次研讨会令我收获满满,优秀教师的公开课让我叹为观止,先进教师的典型发言使我醍醐灌顶。令我印象最深刻,也是收获最多的是宋增喜老师的.《一道三角形探究问题》,一开始我还在为听不懂宋老师略带方言的口音直摇头,但当他出示了一道三角形的题目后指引学生自我探究、合作交流后令我肃然起敬。本节课教师教学内容设计合理,内容充实,教师从复习旧知引入,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做了铺垫。之后从一道题目出发,引导学生探索一道三角形题目当中能够得到哪些结论,本节课大半时间都是学生在进行探究交流,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者的作用。题目设计层层递进,注重知识的迁移,通过变式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并通过这两道题目帮助学生建构了三角形的知识体系,并在本节课当中所有学生都能有效的参与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并学有所得。教师将课堂放心大胆的教于学生,学生也大胆尝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现了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学生良好的学习素质。教师言语亲切、教态自然,循循善诱,语言精练。本节课非常值得观摩学习。

  总而言之,我们要建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向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学习,多听课,听好课,多反思,常感悟。

信息技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5

  当今,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腾飞猛进,信息技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流中,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为人类各种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过程中,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生与生、组与组之间交流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色污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

  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自主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要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要具有认真踏实刻苦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作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教学整合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意义深远。在实践探索中,我们要在借鉴外来精华的同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的整合方法,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层次整合!但在实施过程中,必将带来课程内容、教学资源以及学习方式的变革,我相信,通过我们所有优秀园丁的实践探索、不懈努力,必将取得丰硕成果。

信息技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6

  通过这次培训,我认识到了自己与专家名师之间的差距,作为一名入职三年多的老师,我感觉到自己很多方面还不够优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观摩了三节课之后,有两点感触颇深。

  第一,我认识到了真正的数学教学应该有的样子,课标里说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问,这二者都应该让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数学课堂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不能代劳。学生只有通过主动探究新知识才能培养数学思维,在数学上得到良好的发展。老师的作用应当是组织,引导,激励,评价。

  第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中的应用,包括几何画板和平板电脑。几何画板可以让数学教学变得更加生动直观,解放老师的双手,让师生在课堂上更加轻松愉悦,每一位青年数学教师都应该掌握几何画板的使用技巧,可以让自己的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平板电脑的使用,有效地促进了师生互动,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聆听了几位专家的.典型发言,深刻的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当有的教育情怀,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反思怎样才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每节课都应该有反思,每天都应该有反思,做一名研究型教师,才能不断进步。

信息技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7

  一、书法课堂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阵地

  20xx年,中国书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日本、新加坡、韩国、东南亚等一些国家已兴起了书法热,在日本被尊为“书道”,在新加坡,国家总统带头练习书法,全民普及。这些国家被誉为“中华文化圈”地区。随着经济全球化,汉语已在全球普及,世界已开办上百所“孔子学院”,中国书法激发了每个中国人的爱国情怀。

  书法教学任务,不仅是教学生写字;还要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书法的历史,学习古今著名书法家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自古名垂青史的书法家,大都是正直廉洁,道德高尚的人。如王羲之开仓赈粮,解民疾苦;柳公权在唐穆宗问询学数秘笈时,他却直言不讳,一语双关地说“心正则笔正”,规劝穆宗一心为江山社稷考虑。近现代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提倡“藏书于民”,为人作书不计酬劳。启功先生品格高尚,其人其书,都让人“高山仰止”、

  颜真卿立朝为官,耿直忠烈,刚正不阿,敢于秉义直谏。在奸臣排挤之下,更显其英雄本色。在与安禄山的斗争中,英明果敢,择取统帅、良将,与堂兄颜真卿相约共同抵抗安禄山,最后,各郡县的叛军被颜真卿的民族精神所感染,纷纷归附于他,并推为“盟主”,统兵20万,横扫燕赵;在“藩镇割据”时,为了维护国家安定颜真卿威武不屈,叛军头目李希烈对颜真卿威胁利诱,李希烈拿他没办法,只好把颜真卿关起来,在院子里掘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土坑,扬言要把颜真卿活埋在坑里。后来,李希烈又在囚禁颜真卿的院子里,堆起柴火,浇足了油,威胁颜真卿说:“再不投降,就把你放在火里烧!”,颜真卿二话没说,就纵身往火里跳去,叛将们把他拦住。

  颜鲁公宁死不屈,“以死明志”的民族气节“惊天地,泣鬼神”,与日月同辉。其书法气象宏伟,雄厚端严。“学书当学颜”,后人非常喜爱“颜书’,不仅因为字好,更看重他的人品。

  为了让书法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我收集了大量资料,制作课件,播放中央电台“探索与发现”里的《千年书法》等,常给学生讲一些古代书法家的故事爱国爱民族的故事。每讲完一个感人故事,同学们总是一次次感动,一次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在幼小心灵产留下了“中国文化的元素”。他们在敬畏中国书法的同时,渐渐的走近这一古老艺术。每当看到他们在米字格里写下了一个个方正、浑厚的“颜体”字时,我心中荡漾起一种幸福。

  二、书法教学可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因此,铸就了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气质,不同时期的书法家有着不同的时代精神,正是“书为心画”。书法作品蕴含“真、善、美”。

  先让我们领略古今书法家的情操和胸怀吧,他们或忧国忧民,或藐视权归,或淡泊名利,或忍辱负重。如“热血书家”颜真卿、“尚意领袖”苏东坡、“高雅人士”黄庭坚、“悲情书家”赵孟頫、“文才风流”文徵明、“狂放奇人”徐渭、“高僧书家”八大山人、“大气磅礴”王铎等,古今像这样极具个性的书法家不胜枚举。当然,每个书法家所处的时代及社会环境不同,其个人理想抱负、道德情操而因此有所不同

  在书写过程中能让我们感悟人生。如我们在临写《兰亭序》时则讲求疾涩、提按、映带、疏密、高下、斜正、等笔法;在临写《勤颜礼碑》时,我们则强调藏露、方圆中侧、纵收、气息、高下、斜正、笔断意连等各种笔法,这就需要我们善于处理好字的各种关系,要讲究和谐统一。我们在为人处事方面也深受启发,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过犹不及,则说明了这个道理。

  明末清初著名的书法家傅山有一句作书名言:“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这讲的是写字,其实是纠正做人的轻浮、浅薄、机巧、油滑、取媚、低俗等不良品行。

  最近,我读《中国书法家·王宠卷》时很有感触。王宠是明代著名书法家。博学多才,他在书法方面造诣极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曾经养尊处优,在宫中有职位,但是,他还是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大自然,回到他的朋友圈里。最终和文徵明、祝枝山、唐寅、陈淳共同步入艺术的殿堂;与文徵明、祝枝山、形成“吴门书派”,成为“晚明三大家”。显然这与王宠高蹈出尘的心态和疏淡秀雅的审美心理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他的诗歌、书法里,随处可见的是他对隐逸的企愿和对富贵生活的不屑——他以“层台缓步”的用笔传达的.是宁静、优雅、孤高以及与俗世的距离感。然而,王宠的温厚平和,不激不厉的艺术气质至今还在影响着后来的文人和书法艺术家。

  三、书法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品质

  书法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历代书法家勤勉励志的故事。培养青少年持之以恒,刻苦学习的优良品质。

  教师在书法教学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心态和书写习惯。学习书法贵在“心静”,情绪烦躁、心神不定,是写不好字的。王羲之说:“夫欲书者,先于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墨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写大字时,要求书者站立、身直、挺胸、悬臂、悬腕、两足平放、呼吸匀和、专心致志,不允许有其它杂念要求。书写者善于巧妙的运动人体内气,经过身、臂、肋、腕达到笔尖,这样才能产生优美的线条和笔力。

  尤其是写小楷,要求极高,需要很强的视力、脑力、体力;同时心、眼、手高度协调,做到精力充沛,甚至在较长的时间里不吃不喝,不能走动。

  汉字是由点、横、撇、捺、钩、折等基本笔画组成,没有笔画就没有书法美。教师可以从字的基本笔画、结构、用笔、用墨、章法等方面指导学生练习。要想把字写好,就得下功夫,从一笔一划学起;要想掌握字位置、长短、粗细以及运笔的轻重、缓急、速涩,字态的险与稳、欹与正,用墨的浓与淡、湿与枯。要做到这些,就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总之,义务教育阶段的书法教学不仅是一种素质教育,同时渗透着德育教育。学生通过书法学习,能很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及灿烂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信息技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8

  这次研讨会让我受益匪浅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刘艳红老师的示范课《整式加减数学活动课》的所思所感。活动课重要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如今的教育不再是传统的应试教育,不再秉持着考高分就是终极目标的理念,而是更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素养和思维的提高。活动课恰恰就承担了这样一份使命。

  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只教知识不教能力”的问题,好像这方面确实做的还不够好。在认识到这一点后,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应多多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数学中发展提高。

  其次,在这次教研会中,让我最感兴趣的一方面是关于几何画板的使用讲解。其实,在上大学期间就对几何画板的优越性有了深刻认识。在这次研讨会上,老教师的详细介绍无疑是让我对这个软件的学习热情又增添了几分。包括师父陈组长,他也非常精通几何画板的使用,各类复杂问题总能归纳为一个个简单的'模型,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我想,这正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

  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青年教师的教学也应当跟上时代的步伐,充分与信息技术结合,让教学“鲜活”起来。这是对我们青年教师的考验,也是对自己能力提升的希冀。希望通过这次的研讨会学习,我能快速掌握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不断提高、进步。

信息技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9

  通过观看这几节公开课,颇有感触,在这里谈几点体会。首先是对于几何画板的使用上,几位老教师能够熟练操作几何画板,我这个刚入职的年轻老师都自愧不如。活到老学到老,对于新科技的掌握,老教师丝毫不比我们新教师逊色,相反是我们以后要向他们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

  任教之路任重道远,几何画板具有诸多好处,比如说能和学生进行互动,有良好的互动效果在学习几何这个地方,可以对图形直观的进行演示。其实我还体会到了听课的几个误区,不能做机械型听课,模仿性听课的'教师,要做的是自省型听课的老师。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知识,因此不要浪费了一节宝贵的听课时间,而要认真反思,我到底从这节课当中学习到了什么。

信息技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10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成果,已经走进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语文教学作为社会的一个领域,当然也不例外地享受着这一成果带来的喜悦。它那声情并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景,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实践证明,信息技术是现在以及将来的教育教学中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并且越来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领域引入这种辅助教学后,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拓宽了学生的时空观。同时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示,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内在因素,发挥了主体作用,从而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听、说、读、写、做的能力。

  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把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有激情。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更难使学生真正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然而,利用计算机图、文、声、像、动并茂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信息技术将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利用计算机形象、直观,化静为动的特点,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但有难易之分。现代信息技术以直观、形象、具体等特点弥补言传之不足,成为突破难点的“爆破筒”,增强学生的兴趣。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介入,在阅读教学中改变了逐段讲解的“段段清”,以及以“训练点”为中心忽视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

  三、不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无助于小学评语文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巨大的容量、更丰富的表现形式、更直观的感受迅速得到人们的青睐。传统教学下的语文教师在备受指责的困窘中似乎看到了曙光,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的应用中,效果极佳,无可挑剔。但是,也有个别语文教师走向了极端,不能恰当地使用现代技术。

  1、过分依赖现代信息技术,将一些浅显易懂的内容复杂化。我们看到不少老师,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把一堂公开课,用图文声像几乎武装到了牙齿,恨不得课堂的每一步骤、每一环节,一举手、一投足,都有声像、图文来配合,本来用几句话、几张图片或简单的手势语就能让学生清楚、明白的地方,却不分青红皂白,非要用多媒体替之,好像没有了这些现代化手段就不能称之为一堂课了,只是一味追求直观性,追求缤纷华丽的效果,由于过于花哨,实际的效果却是干扰学生注意力。当每播放一首曲子,每闪现一幅图画,学生都会新奇好几十秒,甚至半分钟、一分钟。而学生本应放在课文内容本身的'注意力却被转移了、耗散了,电脑成了插足的“第三者”。学生除看到了几个好看的画面,记住了某个事物个别的、零散的特征外,一无所获,根本没有思考活动的参与,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上的“依赖性”“惰性”,从而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

  2、没有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归纳,盲目的拿来主义。

  现在市场上、互联网上的资源很多,有心者自然可手到拿来。于是,很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提供给学生,把大量素材性资源罗列在一起,这样,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习获得的都是无层次、无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性资源。

  以上就是我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对当前处于发展阶段的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几点体会。虽然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但是,我们应该明确现代信息技术永远只是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技术必须把握“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并以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为轴心,这样,才能发挥其最佳效益。

信息技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11

  本场讲座共围绕五个方面展开,分别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理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途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案例。

  王教授分别从教学对象的变化、师生需求、教学原则,与21世纪核心素养等几个维度,深入浅出、形象具体地为老师们剖析了新时代的背景下,教育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信息技术作为一项高效创新的手段,如何恰当地应用于教学一线。

  其中,王教授对当今学习者的深度分析,令人印象深刻。他说道,如今的.学生,已经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他们拥有独立的思想、个性化的思维模式,甚至在某一特定领域的知识储备远超过教学者。这时,教师的角色就发生了微妙的转变,他们不再是知识或权威的主宰,而是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的领路人、引导者。不仅要在知识领域满足学生的需求,而且要教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与策略。而这种方法,就需要依托信息技术领域。

  本次讲座内容充实、层次清晰,令我获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12

  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现代教学中已被广泛使用。这些技术的综合利用更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带给老师和学生全新的感受,是一种颇具模拟性与启发性的教学手段。它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还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看见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它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多媒体技术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而当情绪亢奋时则能迸发出少有的智慧火花。”学生一旦对所学的知识发生兴趣,就会从精神上亢奋起来,在课堂上就能够全神贯注,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就能积极思考,勇于回答。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通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界面,将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场景等真实地再现于课堂,让学生体会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能够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探究的学习情绪,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我们在教高中二年级(下)Unit 14 Freedom Fighters时,先提出“What does free mean to you?”让同学们在兴趣的基础上自由发挥,相互交流,激起他们的兴趣,自然导入本单元的“自由战士”。在接下来的“自由战士”代表人物简介时,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在重点介绍马丁·路德时,让同学们观看视频材料———马丁·路德《I have a dream》演讲的真实场景。视听结合,声形并茂,让学生真切地置身于历史的真实当中,真切地感受到语言的感染力,实现了语言和思维的同步发展,调动了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学生的思维过程在生动形象的表象基础上积极进行,缩短学生与伟大人物的距离,唤起强烈的真实感,促使学生争先恐后发表看法,也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养成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不是信息技术,不是网络技术,不是多媒体技术,能够完成这样的教学,达到这样的教学成果,是不可想象的。

  我国古代教育学家荀子早已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多媒体教学正是以其独特的优势,提供生动鲜活的自然语言环境和多重感官刺激,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全方位体验英语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从事外语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二、多媒体技术能丰富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意味着“高密度”和“快节奏”。“高密度 ”是指学生外语实践的量大、面宽;“快节奏”是指教学节奏快,练习转换交替紧凑。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挑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课程资源的内涵也有了新的发展。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教科书、指导用书和学习辅助读物外,各种音像制品及网络资源都随处可见,只要我们老师们能够用心去鉴别,仔细去挖掘各种介质形式的教学参考资料,必定能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新鲜的气息。随着我们学校引进先进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络教学系统,更加方便了多媒体技术和中学英语的课程整合,为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提供了保证。同时,英语学科的两大特点也促使我们为人师者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搞好信息技术和课程的融合,适应知识社会对教育机构的要求。英语学科的两大特点一是知识点多,内容包罗万象;二是基础知识多,要记忆、理解的东西多,课堂内高密度、带有故事情节的课文,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促使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能力。

  如:英语第二册(下)Unit 14 Free-dom Fighters 的课文篇幅较大,情节复杂,词组多,单词也多,学生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理解、记住这些词组,熟悉相关的句型,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呢?在备课时,我按照时间顺序把故事情节制成课件,同时搜集视频音频材料备用,并把大多视听材料整合在课件上面。讲课时,首先利用课件有意识地创设情景,播放相关视频材料和音频材料,帮助学生学习词组及句型,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中较好地通过了“听、说、认、读”关,为学习全篇课文扫清了障碍。然后,以“视、听、说”引出全文,同时播放课文音频材料,使学生在欣赏电影中理解和学习语言;再通过逐段问答吸引学生对画面的注意,在问答中强化学生对语言点的记忆。这样,学生就能系统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在one by one 的回答中,每位学生都得到了语言

  表达的机会,也就培养了听和说的能力。最后,在“视、听、说”的同时,加强对较难句子的学习,对难词、难句作适当的分析、解释,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课后学生们都觉得学习起来特别轻松,学习效果也特别好。我认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场景化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参与意识,是这节英语课获得极大成功的根本原因。把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电子化的视听技术和形声教材引入教学实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优化了英语课堂结构,使英语教学富有趣味性、情景性、交互性,更有利于追求英语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更有优势,可以加快教学的进度,完成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高要求、高质量。由于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减少教师不必要的板书时间,增加新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时间,因而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赢得更多的让学生练习、巩固、消化、理解的时间。一般来说,一堂课若采取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三分之二不到的时间就可完成,所以教师赢得了对优等生的引导、对中等生的指导、对学困生的辅导的时间。教师可以因此及时获取教学信息,采取必要的措施,有效地矫正、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提高掌握教学情况的灵敏性,增大教学的灵活性,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更好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拓宽了教师的授课方式,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多媒体计算机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样的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能使课件渗透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上,让学生身临其境,可加强学生学习的自我参与性,使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一只板擦,一支粉笔”的做法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另外,这种人机交互方式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课所获取的信息要强得多。而信息量与知识获取的多少密切相关,获取的信息量越大,掌握的知识就会越多,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那么知识的保持将大大增强。

  五、利用电教媒体结合课文,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

  上Saving the earth阅读课时,在按照教学设计处理完本课的基础知识、中心思想和细节问题之后,学生运用本课知识和当前社会较关注的人与自然问题进行自由讨论。为使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首先播放《人与自然》的片头,动人的画面、动听的解说感染了学生,学生深深地感叹自然之美。录像停播后,学生还沉浸在画面之中,再给同学们播放《可可西里》的片断,以及人类污染环境、毁灭森林、捕杀珍稀动物等方面的图片。看着对比强烈的材料,学生热烈开展话题讨论,深感到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起到了较好的思想教育作用。

  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是一种高层次、高效率的现代教学手段,对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运用电教媒体在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优化教学过程中起到独特的作用,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大课堂教学密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有效地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使教学相长,使教与学和谐地统一起来,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信息技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13

  20xx年10月8日,我校一年级青年教师进行了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我有幸聆听了几位年轻教师的数学课,领略了各位教师的教学魅力与风采,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生活化、艺术化。上课前,老师们精心的准备;课堂上,老师们精彩的表现;下课后,老师们深入的评析,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次活动,达到了全面提升老师们的业务素养的作用,也让我们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有了更多的思索。

  翟瑞书老师执教的是一年级《0的认识》,翟老师先利用了作业盒子里的口算功能,使学生高效的完成了口算的练习。然后在课件里呈现猴子吃桃的画面,其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都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低年级学生,颜色、声音、动作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整个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非常具体,有新意和启发性。我认为翟老师还有一大亮点就是语言风趣幽默,应变能力强,非常善于处理课堂上的各种突发问题。整堂课学生一直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享受着学习。

  李妍老师和袁燕老师所带班级都是我校信息化的班级,学生都配备有电子书包。她们结合自己讲授内容的特点,运用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大胆创新教学过程。李妍老师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先创设充满趣味的讲故事的学习情境,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促使学生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课堂上教师利用电子书包向学生发布任务,学生在平板上动手操作,寓教于乐,教师及时的发现学生的课堂作业完成情况并予以奖励,特别是教师设置的“凑十游戏”的抢答环节,学生通过平板抢答,教师随机选择学生回答,时效性特别高,也避免了学生抢答混乱的局面。袁燕老师讲授的内容是《加法》,她精心准备了星星等实物教具,抓住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学生以最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并且结合电子书包通过学生人人动手操作,体会加法中“合并”的思想,让传统的教学手段与信息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好。

  在这些年轻教师的课堂中,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心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每位教师都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结合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发扬优点,找出自己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也向年轻有为的青年教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信息技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14

  20xx年12月23日有幸倾听了张娟老师的专题报告,我学到了很多,充盈了我的教育思想,明白了反思对教育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学会反思,努力做一个有情怀的老师。

  课堂上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对教师上课的内容做出一些反应,教师要能够敏锐的捕捉到,并理解学生想要表达的意思,只有明确学生的真实想法,才能更好的认识到自己教学上的不足,及时的做出调整,使我们的教学能真正的适合自学生,这种师生互动,能够促进教师更好的反思,尤其是从学生角度认识教师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可增强教学的实效性,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面对动态的教学过程,教师也要不断地反思。

信息技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15

  信息即资源,它是教材内容的一部分,对教师而言,信息技术应是像黑板、粉笔、三角尺和圆规一样使用得心应手的工具;对学生而言,信息技术是像图书馆、资料室一样理想有效的学习环境;有时还是答疑解惑的“老师”,也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会学习、创新的有力工具。“整合”应是看得见、实实在在的教学过程。

  通过实践,使我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课程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意味着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方式较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之后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看来是刻不容缓。

  二、通过整合,让数学更贴近生活。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近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同时也让教师能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数学学习更贴近生活。

  三、通过整合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集文字、声音、图象、图形于一体,它在处理图文、动画、视音频等方面的良好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在教学二年级“平移与旋转”时,运用信息媒体播放游乐场的情景录像,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在已有认识发展水平上产生了自主探究的愿望,因而在学习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能说出、区别身边的平移与旋转现象。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教学中如何画角是本节课一个重要内容。以往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黑板上画,学生看,这样存在一定的弊端。其二,画图时,教师的身体会遮挡部分学生的视线等等。如果利用多媒体来完成,情形就大不一样。首先利用电脑演示画角的步骤和方法。演示前,教师提出“注意观察画角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电脑演示步骤。由于是电脑画,学生注意力集中,给学生留下的表象非常深刻。然后教师再在黑板上画角,进一步明确画角的步骤,渗透角的形成,最后让学生独立画角。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不仅掌握了画角的方法,而且数学课堂也是动静交融,充满了勃勃生机。

  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利用网络信息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智力激励,能使学生对问题情境,积极动脑筋思考,并通过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引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认知过程。

  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资源的合理设计与应用,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有效整合的必要前提,但部分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应用存在错误的认识,例如:

  (1)关注课件,过多的展示多媒体,忽视教学过程,很多教师认为要把信息技术整合的学科教学中,必须把课件做得非常完美,所用色彩比较亮丽、鲜艳,这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的观察,不利于看清问题的本质。还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课件是万能的授课式从头到尾都要使用课件,割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直接联系,忽视教学过程。

  (2)唯技术主义,过度依赖信息技术支持。很多人认为,如果一堂课没有用到多媒体课件、网络等就不是一堂好课。也有的人认为技术越先进越好。这就再很大程度上导致一些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编写和制作好了多媒体课件就等于把一堂课备好了,而没有进行细节设计。于是,上课就变成了幻灯片放映,受课件的编制形式所累,课堂教学被课件材料牵着鼻子走。学生学习也按照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进行,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互,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地思考,只能顺应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做一些简单的应答。这种做法限制甚至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发展,不利于鼓励创新,也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

  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而不是盲目的使用,要强调教师的心理现代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学基础,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准备好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有选择地使用计算机。

  总之,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我一定扎实工作,努力学习,把用所学到的教育技术知识更好地应用教研教改中,做一名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教师。

【信息技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信息技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02-09

信息技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06-22

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心得体会03-04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心得体会03-07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心得体会05-23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心得体会15篇03-07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心得体会(精选20篇)10-17

信息技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15篇02-09

信息技术教学融合心得体会(15篇)02-09

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心得体会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