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心得> 教学勇气读后感

教学勇气读后感

时间:2024-06-25 13:42:40 教学心得 我要投稿

教学勇气读后感必备(1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勇气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勇气读后感必备(15篇)

教学勇气读后感1

  说实话,拿到《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并未激起我任何的阅读欲望,直至要交读书笔记才从书柜里将之取出,漫不经心地开始了我的阅读。让自己觉得诧异的是,一经打开,便放不下手了。

  究其原因不是因为它得到过多少赞誉,而是书中的观点给予我的震撼,那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对与教师的理解与尊重。它让我产生阅读的渴望,也为自己在教学工作中所产生的心理纠结寻找到了答案,重新拾得那久违的“坦然”。这是一种心灵的回应!

  看完整本书,回过头来再来看帕克·帕尔默所提出的把握课堂教学环节的教学空间设计中的六大悖论,不觉欣喜,因为我从中找到了自己教学设计的依托,它让我更为自信且愉快地面对教学中的成功与问题,不会因为某种“恐惧”而觉得沮丧难堪。课堂上多的反而是不知觉地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而形成的多方面的愉悦感。也是因此,掩卷之时,这六点依旧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一、这个空间应该既是有界限的又是开放的。

  二、这个空间应该是既令人愉快又有紧张的气氛。

  三、这个空间应该是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

  四、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们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关乎传统与原则的“大故事”。

  五、这个空间应该既支持独处并用集体智慧作充分的支撑。

  六、这个空间应该是沉默和争论并存的。

  我所理解的“有限”与“开放”不仅仅只是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它更是依托着目标,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开放”,而这种开放往往又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一文时,当我将目标设定为依托文本,教会学生凭借写批注这一方法深入思考文本的时候,我看到的是学生由茫然到活跃的自然转变。他们由认同写批注是自己独立思考的一种呈现方式开始,先学后用,逐步深入文本,并享受着彼此分享的快乐。当然,这种令人感到轻松“愉快”的分享是建立在彼此“紧张”独立的思考基础之上的。

  为了让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孩子都能享受到这份愉悦,在个体交流前,鼓励孩子在自己的小组中将自己的所得与成员交流,哪怕仅仅一个词、一句话。在个体交流时,除了充分肯定主动交流的学生,还适时地将一些没有发言的同学的'观点通过教师这一媒介呈现出来。这是另一种形式的“鼓励”与肯定。

  当然,在交流中,因为所拥有的知识水平有差异,接收的各方面信息不同,难免会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看法。记得班里有一孩子这样说,“远远望去这棵已经这么美,如果走近看一定更美。”而另一孩子马上反驳,他认为,“近有近的美,远有远的美,这两种美是不同的。”两个孩子所表达的观点都基于他们对事物的理解,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难道不应该给予肯定与表扬吗?

  我想,教学空间会呈现出怎么的气氛,不是教师说我要它呈现出怎样的气氛。我认为,那是一种建立在彼此的认同基础上的自重感的获得。如此简单的道理,我此时顿悟,心中自然感激于《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感激于写书的帕克·帕尔默!

教学勇气读后感2

  在阅读《教学勇气》一书的过程中,我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感动,惊奇于这本书丰富的资源,也希望更多的朋友去探索其中的宝藏,共享这美妙的教育经典,倾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声音,能够注意、尊重和默契地回应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进入学生的内心深处,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虽然是由被翻译成中文的,难免变得晦涩难懂了许多,或许从某种角度而言较低了可读性,但是仍然震撼心灵,毕竟是一本优秀的书籍。关于教与学,一直是大家探索的问题,帕克.帕尔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使我受益匪浅。无论对于课堂教师和教育者还是其他岗位的人,这本书都代领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这本书带着我进行了一次冲动人心的、深刻的精神之旅。人们出于情感的原因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他们深爱着自己的学生和课程。但是,教学上的种种要求却常常使得许多教师感到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力教学。我们能不能也像一些优秀的老师那样,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为我们的教学注入鲜活的情感?

  在本书中,帕尔默带着着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这本书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老实的优秀品质。”尽管表现形式不一,但是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

  《教学勇气》震撼我的还有它对恐惧文化的诠释。和 所言相似,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恐惧:恐惧教学效率的不尽如人意,恐惧家长、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恐惧绚烂的教育理想之花与现实之间还存在那么大的差距……因为恐惧,继而便拼命地寻找改变的源头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地拼搏、抗争、奋斗,终于,有了小小的收获,然成功的喜悦尚未普及全身,便发现自己早已因此疲惫不堪,只不过成功之前是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未觉着累而已;倘假设拼搏、抗争、奋斗失败,那更懊恼不已,觉着自己没有功绩连苦劳也忽略不计了。于是忍不住感慨:人是多么渺小,以人个体之柔弱真的根本无法和那些看不见的、又无处不在的力量抗衡。感慨过后,很多人会选择再战,当然也有人会选择逃避,丧失斗志,从此消沉。

  《教学勇气》这本书就像陈年酿酒,是越读越香醇。这也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书,能带着教育者们,对教学生涯进行永无止境的探索。

  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教师、和教师相关的人,以及任何关心教育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

教学勇气读后感3

  面对着本月就要交的一篇读书笔记,我再次慢慢细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我惊叹作者从自己做教师的角度出发,将他几十年教学生涯中获得的心得通过许多真实的教学故事,生动地为我们一一展现。身为教师的我也进行了一次认识自我心灵的旅程。而且读到一些地方,我心中就会不自觉地发出一些共鸣:“教师的内心有一个警卫,守护着自己的个性,把有损我们自身完整的任何东西拒之门外,把有益于我们自身完整的一切东西拥入怀中,”“教师需要找到各种可能的方式来倾听来自心灵内部的声音,并认真地接受内心的指引,不只是为了我们的工作,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

  做个有人情味的老师,意味着不断得宽容他人,关心他人,关注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填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承是能一直倾听他人真话的言而有信者。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要想成为学生都喜爱的教师,就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学习中、活动中、生活中的。教学中就更离不开教师的赞美与给予,教师还要做到给予不吝啬、赞美多一些,班级管理中处处体现出人情味。

  如:本学期我刚担任班主任工作,在座位调整上出现了意见,班级同学都不愿意和调皮大王一起就座,好象他是瘟神似的躲避他,多个家长也打电话给我,希望老师不要将自己孩子与其就座,家长的言辞激烈,我能理解。我一方面与家长协商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告诉家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一方面想办法帮助这位调皮孩子,我想我不能让每一位孩子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在我眼中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于是我找这位孩子谈心说话,知道他现在比以前好多了,我肯定了他的进步。我就问他“班级中最好的朋友是谁?”他用充满疑惑的'眼神看着我,小心翼翼地告诉我好朋友的名字,于是我征求了他好朋友的意见愿意和他做同桌,于是对他说:你进步了所以老师奖励你与好朋友同桌,你高兴吗?孩子脸上露出了笑容。就这样调座位风波总算平息下来了。

  班级中的问题学生,与其他群体相比就更离不开老师和同学的尊重,这些儿童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灰色儿童”,这些孩子学习上较吃力,自己有一种被遗忘,被排斥的感觉。他们这样心理上的弱势需要,更多地被外在的极端行为所掩盖,因此愈加敌视教师,无视学校纪律。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歧视、轻视、藐视这群儿童,在生理、心理上多关心和帮助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与信任,使他们走出自己的世界,打开内心那扇脆弱的门,去呼吸外面新鲜的空气。

  我在自己的工作中,努力做到尊重每一个孩子,用心去触及每一颗幼小的心灵,使他感觉到我的关爱。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碰到过一位体弱多病的有“颠脖的男孩,他爱说谎且经常不做作业。父母不管他,因为他有病,所以他还有弟弟和妹妹,每次考试也是不合格。作为班主任的我没有丢弃他,尤其在他发病期间,我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了孩子温暖,使他信任了我。他开始和我说心里话,做错事能主动和我承认错误,我逐渐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使这位孩子在小学里健康地成长。其父母对我也感激不尽赞美、夸奖是孩子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任何孩子都需要在承担一定的责任时得到鼓励和帮助,教师应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例如:“真棒1“你干得太好了1“老师相信你1“你能行1……

  当我们找学生谈话时,那含笑的目光,会使他放弃戒备心理,造成一种融洽和谐的气氛;当学生课堂上因紧张而回答不出时,微笑对他是一种激励;当学生因犯了错误而惴惴不安、手足无措时,笑容对他来说是一种谅解;当学生做了有益的事时,笑脸对他来说是一种最好的奖赏;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的笑颜会给他增加信心力量;当我们和学生一起闲谈、游玩时,我们的欢笑就会使学生倍感亲切。教师的微笑越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

  《教学勇气》使我知道了只有我们教师能够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我们才有资格说教师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中……

教学勇气读后感4

  利用假期休假时间,我读了教育专著《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该书围绕“教学是基于教师的心灵,即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这一中心,探讨了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灵历程,列举了一种分离的生活并剖析了其背后的原因,鼓励教师为更好地投入教学,过一种内心完整与和谐的生活,并由个人内心的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转向更大的共同体世界,提出了教育改革中如何从教师心灵出发,激励教师把职业发展和学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改革注入活力。

  1、教学勇气:问问自己我是谁?

  我们做好工作的前提,缘自于对“我是谁”的认识。只有先认识自己,才能再谈教学。当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我想我们的教育教学就会摆脱许多当前的困扰坚定执着地走下去。

  要想最终获得成功,必须有孤独的时间和空间,真正的自由只能在孤独中诞生。当无人能与你进行直达内心世界的攀谈时,毫无疑问,你会孤独。要能做到在孤独中行走,需要极大的勇气。教学是需要勇气的,教育也是需要勇气的,丧失了自我的老师,如何教育出有个性的、有创造力的学生?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勇气是,首先应当对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负责,不跟着社会所谓的大环境随波逐流,因为我们是改造社会、创造社会的人,所以,我们必须像吴非老师那样,直立行走,不跪着教书。

  2、自我肯定

  “就像任何真实的人类活动一样,教学不论好坏都发自内心世界。我把我的灵魂状态、我的学科、以及我们共同生存的方式投射到学生心灵上,我在教室里体验到的纠缠不清只不过是折射了我内心生活中的交错盘绕。从这个角度说,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如果我愿意直面灵魂的镜子,不回避我所看到的,我就有机会获得自我的知识——而就优秀教学而言,认识自我与认识其学生和学科是同等重要的。“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好老师有一共同的特质:一种把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 “当我唤回了我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时,当我牢记我的自我个性和我的天职意识时,威信就树立起来了。这时教学就能够发自我自己真实的内心深处——这是一种有机会在学生们的内心获得默契的回应、共鸣的真实。”

  以上几段文字,我们可以找出几个关键词:自身认同、自身完整,听从自己的的心灵呼唤。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具体来说,心灵是指一个人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整,自我认同是指构成生活的不同力量的汇聚,这些不同的力量来自你的天赋、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等,而自我完整则是指将这些力量协调,编织进一个完整的人格中,即一个人是在生活各种力量的集结中找到自我认同和自我完整的。然而,教学上的种种要求常常使得许多教师感到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心教学,倾向于去外部客观世界寻找力量使我们确信技术、方法、模式,使得教师的“心灵”是我们鲜去讨论的一个话题。作为老师,在“与学生的生命重新相逢时”,你有了新的发展机会。你是否为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而委屈?当教师“用一种深切地结合他本身独特气质的方式”把把自身独特的优势整合于教学中,在与自我、学生、学科的密切联系中彰显生命本质时,就能够发挥出惊人的教育力量,甚至发挥出改变现实教育制度的力量。所以,我们必须走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呼唤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只有教师能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才有可能将心灵呈现在他的学生面前,真正的教学才能发生。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

  “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是以这样的事实为特征的:这第三事物真实地存在,且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以至于它能令教师和学生都要为他们所说和所做的一切负责。在这样的教室中,并不存在惰性事物。伟大的物质如此活跃,教师可以当学生,而学生也可以当教师,彼此都可以伟大事物的名义向对方发表其见解。在这里,教师和学生都拥有一种超越本身的力量——这就是超越了我们的自我专注、拒绝把我们削减为只需要自我关注的主体力量。”

  我们的教学经常徘徊于两种中心之间而无所适从,教学究竟是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呢?当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中唯一的活跃体时,不是教师有绝对的权威,就是学生占据整个课堂。缺乏标尺的天平总是东斜西歪,平衡需要一个第三事物的支撑。这个第三事物就是要学习的事物,即称之为“主体”。帕尔默提出课堂应以主体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或者以学生为中心。如果我们把知识看作是纯客观的,那么知识就像被处理过的动物标本一样,干瘪而缺乏生气。这样的知识是死的,只能被称作“客体”,作为客体的知识,在课堂中则表现为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然而,认知者与被知者始终处于一张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网之中。如果我们将被知事物看作是有生命力的,主体不停地呼唤我们从自我中进入它自身之内,去深入发掘它的秘密,课堂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权力和机会与主体直接对话,产生联系,就构成了一个以主体为中心的交错、动态的学习共同体。事实上,当前课程改革坚持的精神实质就是主体教学,我们完全可以建构一种高效的开放的课堂,将知识有意义地连接起来,将学生引入和主体之间富有激情的对话。融入集体

  “由于学生一起学习,所以真正共同体发挥了教育力量。虽然我们依然坚信竞争是提升学习动机的最好办法,但因这些学生的个人学习使他们能够为群体的探讨作出贡献??。一起学习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从别人的眼睛看待事实的机会,而不是强迫他们透过他们自己有限的视野去审视每一件事物。他们能检查而且纠正从各种不同的观点所看见的一切,因而有机会得出更趋于正确的结论。”

  帕尔默一语道破作为教师建设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是多么重要!我们完全可以让共同体发挥教育的力量,但这一定是建立在真正的共同体的基础上。何谓真正的共同体呢?帕尔默这么描述:“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同时关注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不是教师或学生——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最优特质获得融合和超验升华”、“尽管表现形式不一,但是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教学是一种个人化的专业,在这样的“教师文化”中,不仅仅是停留在学习他人的长处上。帕尔默告诉我们,“从同事那里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教学”,“当我们聆听彼此的故事时,我们时常会默默地反思自己作为一名老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共同体中的同行是很好的镜子,是很好的参照物。同行间的切磋,还能帮助我们了解探究自己的内心世界;同行的意见,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从别人眼睛里看事实的机会。通过同行这面“镜子”照出我自己,认识我自己。这样,才是学习于“共同体”中,让“自我”相融于“共同体”。

  在阅读《教学勇气》的过程中,我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感动。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同仁去探索其中的奥妙。

教学勇气读后感5

  最近,我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的心灵》一书,本书的帕克。帕尔曼在美国一所大学任教,近几年来置身于教师成长、培训方面的研究。书中主要谈到了我们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对于“我们自己是谁”的认识,当坚决立足于一种真实的自我意识时,我们就获得了虽然困难但有意义的工作所需要的所有资源,它在提升和假山我们对于教育、共同体和精神性三者之间关系的洞察力和人事方面,没有人比他做得更好。他比我们所理解的自我开展意识应该更好一些,没有对自己客观、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很难把一件事情持久的继续下去。

  教师做到一定阶段,如果再往前走,就需要返回自身,追问“我是谁”,重新认识自我。这是《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的.一个观点。我喜欢这本书,在于这个观点特别能打动我。 帕尔默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它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这意味着“我”与教学是一体的。教学不是外在于“我”的工具,不是一个不断消耗、耗散的过程,而是一个丰富自我、滋养自我的心理过程。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亲切款待。在这种亲切款待中,又产生了一个亲切款待教师的世界。

  帕尔默提倡需要开展教师职业的深层愉悦,这种深层愉悦的根基在于将教学工作融入自我完整之中,如果一项工作是我们内心真正想做的,即使辛劳也乐此不疲,工作让生活充实快乐,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自身成长的时机。所以,作为教师要学会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我们经常成心漠视心灵发出的声音,结果心灵要么缄口,要么变得粗暴,对待心灵有如待友之道,不是有方案、有目的的问询,而是平和、快乐地聆听和絮叨。只有教师能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才有可能将心灵呈现在我们的学生面前,真正的教学才能发生。总之作为教师要保持心灵的完整,让教学成为自己生活乐趣的一局部,这是读罢此书后我的收获。

教学勇气读后感6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是美国作家帕克帕尔默撰写的,作者自己认为“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儿童教育》评价本书“书中系列张杰及开篇优美诗文发人深思。帕尔默努力支撑读者的自信和探索。《教学勇气》是一种唤醒,对那些任教于各级各类学校、教导不同年龄学生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温暖而直接的触动。”

  第一章《当教师失去心灵》

  1、“我们灰心、泄气,部分原因在于,教学是每天都进行的、随时让人挑毛病的工作。”

  2、“与很多别的职业不同教学一直都是个人生活与公众生活危险的会合。”

  3、“不过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站在个人与公众相遇之处,就像徒步穿行在高速公里上。”

  4、“当我们试图把我们自己及学科与学生相联系时,我们会使得我们自己,还有学科,都容易受到模式、评判、嘲讽的伤害。”

  5、“为了减少我们易受到的伤害,我们与学科分离,与学生分离,甚至与我们自己分离。”

  6、“我们远离学科,远离学生,将暴露我们自己的危险降到最低,却忘却了距离使我们的自我封闭,这样的生活更加危险。”

  看到这样的描述,简直触目惊心!但是揽镜自照,这样的情形又何曾不会发生在大多数教师的身上?记得带过一个各方面表现都不好的高三毕业班,班风较乱,班级缺少领头羊,难搞难缠的“刺头儿”却比比皆是。语文学科成绩长期年级垫底,学生对高三语文学习采取自我屏蔽,我又是高三接手,和学生的感情基础为零,更严峻的挑战时前任语文老师和我完全是两种风格……当时真是在万般不情愿的情况下,硬着头皮进的教室,开始一年注定痛苦并且注定失败的教学任务。每一节课都是一场现场直播,不错,我们当老师的早就习惯了,虽然语文课上这个班级四分之一的在睡觉,四分之一的在赶各种作业,四分之一的在聊天开小差,还有四分之一的`在听讲,但是就是这在听的四分之一中还有些人是抱着看大戏的轻佻态度,稍微哪个知识点是前任老师没讲过,此生第一次听说的,就惊讶,怀疑,大呼小叫;稍微哪个知识点讲得深一点,难一点,超出他们得理解范围一点,就惊讶,怀疑,大呼小叫,稍微哪个地方讲得好玩一点就哄笑,吵闹,自己在下面扯开去然后收不回来。

  稍微哪个地方舌头不听使唤,发音不标准了,或者一时口误,讲错了,就哄笑,露出含义复杂的怪笑。渐渐渐渐的,其实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对这样的课堂,我就怕了,厌烦了。再加上永远没有起色的考试成绩,慢慢的,我与这个班级,与班级里那群孩子心灵上越来越疏远了。既然只有一小部分人在认真听课,那么课堂上的眼神交流,回答问题也就仅限于这一小部分人;既然讲得稍微深一点难一点就对我报以不耐烦与怀疑,好,那我们就浅尝辄止;既然讲得稍微好玩一点就起哄,怪笑,好,那就一句玩笑都不开,一个笑点都没有,全程一张严肃脸;既然这么不爱学语文,好,那作业不做不交真无所谓,只要我在乎的那个好学生做了交了就ok了。不光是在课堂上在教学中,就算是在非学习时间,心里也没把学生当自己孩子。走廊上碰到学生,前一秒钟还和同事们有说有笑,这一秒钟马上收起笑容,任你从我面前经过,我对你没有一声问候,你对我也是视若无物。

  有的时候,真的觉得自己是个怪物,怎么变得像双面人一样,而且是对着一群不懂事得孩子?这样心灵自我封闭的状态维持了很长时间,这期间也动摇过,也害怕过,动摇是因为知道这样处理教学,处理师生关系并没有让我变得很轻松很快乐,难道这样的班级,这样的学生就真的无药可救了?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害怕时因为怕学生说我不负责任,其实更怕的是自己怎么会变成这样的教师,或者这样做已经不是一名合格负责任的人民教师了。有时候会在心里偷偷地想,其他老师碰到这样的班级,碰到这样一群孩子会有什么办法呢?应该也会束手无策吧?阿Q精神就在此时发生了伟大的效力。

  其实早就预见了这群孩子的高考结果应该不会太好,但是没有想到会那么差。等到毕业的六月来临的时候,我全然没有以前送毕业班的伤感与不舍,满脑子都是总算解脱了的想法。“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学生都快毕业了,我竟一句祝福的话都不想说。

  回顾这一年的教学工作,无疑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来源于切断了与我们自身真实的联系,切断了与我么投身教学的热情的联系,也切断了与心灵的联系,而心灵才是干好所有工作的源泉。”

  话虽如此,做到却难啊!

教学勇气读后感7

  二00七年的秋天,我有幸拜读了美国教育家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深受震撼,颇受启发。

  翻开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一书,首先吸引我的有这样一段话:

  “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

  ……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

  教学二十多年来,每期总会有那么二、三次情绪的低谷,我不想走进教室,害怕见到学生,害怕见到学生告状,害怕去面对各种问题,害怕……平日里可爱的学生变得陌生、不可理喻,我觉得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好远好远;觉得当教师,特别是当班主任教师,好烦好烦……我很害怕这样的时刻,总觉得自己太无能,什么都处理不好。既不讨学生喜欢,也不受领导好评。我知道自己爱学生,可他们为什么都要与我作对?如此不听话,或者对我如此不体谅?幸亏读了此书,我知道这种时刻总会过去的,风雨之后总有阳光。于是乌云确实也就这样慢慢过去。如今,我正带着这种良好的心态,心平气和的教着这群淘气而有可爱的孩子们。

  帕尔默给予我们勇气。“不要害怕”,可以有恐惧,但“不必置身心于恐惧之中,可以在好奇、希望、同感或诚实这些与我心的恐惧一样真实的感受中教学。”我们与学生是“共舞舞伴”,应该“亲切地款待”学生,让学生想发出他们自己的声音,想让他人听见自己的声音,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我们要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不匆忙地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填塞学生的沉默,不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这样,当我们体谅学生恐惧的心灵而倾心教学时,学生就会把我们看成是能够倾听他人真话的言而有信者,学生也就会“亲切地款待”我们,我们也就会因出现的各种问题而不断成长、不断提升。

  现在细细想来,虽然阅读的时候确实给我带来过困惑,常常是读一段,不由自主得停下来思考一下作者的意思,回忆一下自己的教学,有时能很快产生认同感,有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与关系,整个过程漫长却又是愉悦的。因为在本书中,帕尔默带领我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将重新激发我从事小学教师这份异常艰苦而神圣的工作的热情。

  感谢您——帕克·J·帕尔默!感谢您——《教学勇气》!

教学勇气读后感8

  教师为什么会恐惧?《教学勇气---漫步教师的心灵》的作者帕尔默把教师心中深处的想法和做法以及心中的矛盾阐述出来了,而且剖析的非常深刻。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一书,带领教师,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了我们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工作的`热情。

  读了《教学勇气》后,我才知道原来这世上并不只有我一个人有这样的心情,而且看上去数量也并不少,快乐与痛苦并存,也许就是我们每个人在经历着的。书中的内容,让我理性去审视自身的内心恐惧,勇敢地面对恐惧。其实我们也不能缺少恐惧,它是一种警示,告诫我们将要关注方向,努力方向;预示着我们的新的生长点。因此,要正确利用恐惧,不必置身心于恐惧之中就行。

  作为老师只有对教学充满乐趣与热爱,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健康地成长。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学习是最阳光的、最快乐的、最充实的。作为教师,内心必须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

  书中告诉我们: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文本和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

  对于教学中的困惑,帕尔默认为:我们教授的学科是象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的,因此我们有关学科的知识总是残缺不全,无论我们自己如何致力于阅读和研究,教学对控制内容的要求总是使我们难以把握。其次,我们教的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要清晰、完整地认识他们,对他们快速的做出明智的反应,需要融入智慧。如果学生和学科可以解释所有教学的复杂性,我们使用目前的标准教学方式,学习足够的教学技术以及保持在专业领域的更新就可以。但发现这样远远是不够的。

  最吸引我的是另一种解释教学复杂性的理由:我们需要教导自己认识自我。事实上,认识学生和学科主要依赖于关于自我的知识。[为您编辑]当我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的特点,我就不能够教好他们。当我不能够清楚地了解自我,我就不能够懂得我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次的、个人意义上吃透学科。我只是在抽象意义上,遥远地、孤立看待学科,就象我远离自己的本真一样。

  在这本书中,我可以真正体会到自我反省获得勇气的过程,从而真正感受到用心灵联系心灵、群体共享能实现人生的价值,真正体验到用心灵联系课程和教学产生的无穷魅力。

教学勇气读后感9

  当我有幸读了帕克·帕尔默著的《教学勇气》之后,使我的心灵为之一震,才明白自己对教学、教师认识过于简单,过于肤浅。《教学勇气》使我对教学,优秀教学和优秀教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帕克·帕尔默谈到教学中的困惑源自三个方面:学科,学生,还有自己对自我的认识。学科像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而更为复杂的是教导自己认识自己。如果仅仅从学科和学生两个方面去认识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作为一个教师只要精通学科知识,学习足够的教学技巧,使得自己处于引领学生精神的地位,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复制这个世界。当我们对学科以及对学生的认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自于我们对自我的认识,依赖于关于自我的知识。

  当我们不了解自我的时候,我们就不了解我们的学生是谁,也就不能懂得我们所教的学科。然而在我工作的时候,我和同事经常会抱怨现在的学生教起来怎么越来越难了,越来越多“来自地狱的学生”;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从这些抱怨声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理解教学,我们也是在这个角度上来进行着我们的教学,很少从认识自我这个角度来理解教学,去理解我所教的学科,去认识我所教的学生。在帕尔默看来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去简单的复制这个世界,而不是在改造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要想让我们的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去复制这个世界。作为教师就不能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学,教师应该去理解自我的知识,认识自我,把自我和学生、学科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体,去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有精深的学科知识,好的教学方法,正如帕尔默所说的真正的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在每一节课里,教师与学生建立联系,进而引导学生与学科建立联系,较少依赖于我所采用的方法,而更多的依赖于我了解和相信我自己,自我的身份认同,我的自我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

  然而当我回忆我这些年的教学工作时,我发现我和我的同事有很多类似帕尔默所描述的状态:课堂中的“我”与真实生活中的“我”是分离的,缺少自我身份认同和自我完整,“我”独立于学生之外,独立于所教的学科之外。当我没有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这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原因正如帕尔默所说的,在我们这个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认识途径是以“脱离我们的自我”为代价,将我们带入“真实”世界的“客观”认识途径。而悬置于我们教师和学生头上的高考试卷使我们更加默认了这种认知途径,我们害怕,恐惧我们介入到我们的学科会受到评判,有可能招来漠视和嘲讽。因此,造成了课堂上的“我”与真实的“我”相分离,与所教的`学科相分离。师生有别的思想作怪以及害怕,恐惧与学生发生冲突,造成了“我”与学生的分离。这种种由于害怕和恐惧所造成的分离更使我缺少了自我身份认同和自我完整。我们在这种分离的状态下日复一日的重复着相同的事情,造成了我们教师的职业倦怠,缺少了教育的热情和冲动,本来生机勃勃的教育被我们弄得死气沉沉。因此为了让教育事业恢复它应有的活力,发挥它应有的对这个社会的功能,作为我们要寻找自我,寻找自身认同和自我身份完整。

  我们应该如何去寻找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呢?帕尔默在这本书里已经告诉可我们,首先,从心灵导师身上去寻找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可以把心灵导师理解为引领我们进入教师这个职业的原因,它可以是我们学习生涯中真实的教师,也可以是感动我们的事件,也可以是我们的理想和抱负,这些可以汇聚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也是我们优秀教学的源泉。其次,我们要明白为什么选择某个具体学科作为我们所从事的领域,这部分的知识可以激发我们的自我意识,在这之前,自我意识是处于潜伏状态。当我们寻找到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就不需要躲在讲台后面,利用我们手中的“权力”去控制学生,与学生造成分离;我们也不需要简单的模仿其他教师的教学法方,而是去寻找契合自己个性的教学方式,真正好的教学应该是源自教师的心灵。

  在用心读过帕尔默的《教学勇气》之后,使我明白我们应该从学科,学生以及教师的自我知识三个层面来看待教学,优秀教学是源自于自己的心灵,优秀教师是不把自己的教学简单的降低在技术层面,而是在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基础上让自己的教学源自自己的心灵。因此,正如这本书的名字,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鼓起勇气,去开放我们的心灵。

教学勇气读后感10

  其二,此次共读营由祖庆老师创建,他邀请了让我真心敬佩的冷玉斌老师担任共读导师,居然祖庆老师也要协同助读,而且还有一群拥有美好教育情怀的学友们同行,这样的高配版共读营,让我实在经受不住“诱惑”。虽然心知自己只是一群“白天鹅”中的“丑小鸭”,对于每日做阅读批注和每周写一篇读后感,也自感“鸭梨山大”;但见识了天鹅们飞翔在高空的美丽姿态,不由地心生向往,也就不知天高地厚地想要跟随着,借以逼迫自己走向深度阅读。不管作业水平如何,先研读和练写起来吧,说不定,不知不觉中,天鹅们就引领着我向上跃升了!

  其三,我非常有幸,遇到一位对语文教育充满热爱的校领导,在她的大力支持下,我下学期即将换岗教语文;而语文,是我倾心已久的学科。但说实话,教语文,于我确实是艰难无比,比如:我是两位孩子的`妈妈,先生在外地工作,如何兼顾家庭?人近中年,更换新的任教学科,要接手让人生畏的一年级等等。可我并非一时头脑发热去做出换岗的决定,而是我学会了与自己对话,我的内心清晰而坚定地告诉我,语文是伟大的学科,语文课堂不因只着眼于应试,而该有更广阔的承载,它应该要引领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丰厚内在,丰盈生命。

  我有一个梦想,我期望借由语文课堂,在所教的每一位孩子的心田播撒下一粒母语种子,一直用心灌溉,陪伴孩子们爱上阅读、爱上写作,真正成为乐读善写之人。

  诚如《教学勇气》书中所言:“任何真正可信的教学要求最终是来自教师内心的呼唤。这种呼唤使我尊重我真实的自我。”“在那些有时把工作等同于受苦的文化中,读书笔记提倡职业的最佳内涵的象征是深层愉悦……如果一项工作是我内心真正想做的,尽管连日辛劳,困难重重,我仍然乐此不倦。甚至这些艰难的日子最终也会使我生活充实快乐,因为这是我真正倾心的工作,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正好帮助我成长。”

  因此,知其难为,仍然要为!

  刚巧不巧,前段时间捧读祖庆老师新作《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代序中祖庆老师讲述自身经历时提到的一句话,也深深触动和启发了我,他下决心在大家看好他的发展的时候“开除”自己,正是因为读到了斯蒂芬·茨威格所言的一句话,即“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人生的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是啊,走在人生正途上,遇到值得努力的工作,就须遵从内心、全力以赴!

  既然我已勇敢换岗,我将在共读营里“安其学、亲其师、乐其友、信其道”,期待《教学勇气》为我开启向阳生长之旅!

教学勇气读后感11

  这次分享的书籍是《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通过相互渗透的三个方面——智力、情感和精神来处理以下问题——怎样不断增强教与学的能力?怎样保持对教学的乐趣与热爱?作为教师,作为人,我们怎样成长?怎样加强彼此间的联系,来发展能够支持教与学的共同体形式?

  书中首先讲到了“认识你自己”,只有充分地认识自我后,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术。在时代背景下,教学需要和智能、情感与精神相结合,三者缺一不可,并呈现一种相互作用。作者在本书中的核心问题是对教师的内心世界的探求,真正好的教学不只降低到技术层面,而是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身份完整。优秀的教师将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在生活中将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主动地多和学生沟通交流,也能更好地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

  教学的勇气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也能将教师、学生和学科结合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教师应该拥有一种自我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书中写道“ 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不是用来雕刻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的花岗石,而是一个处于复杂的、不断需求的、终生自我发现的过程中的敏感领域。自身认同在于构成生活的多种不同力量的'汇聚,自身完整与这些力量的联合方式有关,使自身完整协调,生机勃勃,而不是七零八落,死气沉沉。”

  我们要学会铸造自己的学科,这能够让我们一直拥有教学的激情。我们可以通过学生时期的老师带给我们启发,同时,在自己具体研究的领域也能帮助我们学习教学,让我们找到去教学的学科——同时学科也铸造了我们。在我们与学科的命题概念和学科的生活框架相遇之前,自我意识只是处于潜伏状态,通过回想学科是怎样唤醒自我意识的,我们就可以拥有教学心灵。

  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更多的是来自于让我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灵去完成教学,在遇到困难时有策略地进行克服,以及在愁闷时如何开导自己,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勇气读后感12

  就像任何真实的人类活动一样,教学不论好坏都发自内心世界。

  我把我的灵魂状态、我的学科,以及我们共同生存的方式投射到学生心灵上,我在教室里体验到的纠缠不清只不过折射了我内心生活中的交错盘绕。

  从这个角度说,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如果我愿意直面灵魂的镜子,不回避我所看到的,我就有机会获得自我的知识——而就优秀教学而言,认识自我与认识其学生和学科是同等重要的。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自身认同是指一种发展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自我生命中所有力量汇聚,进而形成神秘的自我:我的基因组成,赋予我生命的父母的性格;我成长的文化环境,有支持过我的人,也有伤害过我的人;我对别人和对我自己做过的有益的或无益的事情,爱的体验和痛苦的感受——还有很多很多。

  在这个复杂的领域中,自身认同是使我成其为我的内力和外力运动着的交汇,这一切的一切不断聚合在我们成其为人的永恒的奥妙中。

  自身完整,就是说,无论怎样我都是一个整体,这种整体特点能够在朝着一定方向形成和再形成我的生活模式时的内在联系中发现。

  自身认同在于构成我生活的多种不同力量的汇聚,自身完整与这些力量的联合方式有关,使我的自身完整协调,生机勃勃,而不是七零八落,死气沉沉。

  好的老师具有联合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好老师形成的联合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这里的心灵是取它古代的含义,是人类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所在。

  记住我们是谁,就是把我们的全部身心放回本位,恢复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重获我们生活的完整。当我们忘记了我们是谁的时候,我们失去的不单单是一些资料,我们解体了我们自己,跟着来的就是可悲的政治后果、可悲的工作后果、可悲的心灵后果。

  在那些有时把工作等同于受苦的文化中,提倡职业的最佳内涵的象征是深层愉悦,这是一场革命——而且是实实在在的革命。如果一项工作是我内心真正想做的,尽管连日辛劳,困难重重,我仍然乐此不倦。甚至这些艰难的日子最终也会使我的生活充实快乐,因为这是我真正倾心的工作,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正好帮助我成长。

  教师的内心不是良心的呼唤,而是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呐喊。

  心灵深处直对心灵深处才产生共鸣,如果我们不能发出我们内心深处的声音,我们当然听不到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

  当我唤回了我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时,当我牢记我的自我个性和我的天职意识时,威信就树立起来了。这时教学就能够发自我自己真实的内心深处——这是一种有机会在学生们的内心获得默契的回应、共鸣的真实。

  任何制度或文化,如果不提倡教师发挥他自身独特的优势,不鼓励教师以一种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的本真状态与学生的生命深层互动,永远只是在努力拔高向外在标准靠拢,那就很可能压抑教师独特的创造潜力,枯竭教师作为优秀教学之根本来源的心灵世界,相应地会导致学生更多地生吞活剥成套的知识概念,却欠缺了心灵的滋养和生命的启迪。

  教育迫切需要找回教师的真心真我,学生迫切需要沐浴教师心灵之诚信与完整,教师更需要透过学生的生命强健而完满自我,重振敞开心灵的教学勇气,在教学的苦乐成败中吸纳成长的源泉,把教师的自我、所教学科和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

  正所谓水能载舟,水能覆舟,任何疏离于教师心灵能量发挥的教育改革或课程改革都不可能成功,任何教育改革或课程改革要想成功,惟一的出路是创造条件让教师在联系性教学活动中彰显自身生命的本质。

教学勇气读后感13

  读了《教学勇气》第二章《一种恐惧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

  后,我有三个问题要问自己,我要求自己必须听到灵魂最深处的回答:

  一、作为老师,你的“恐惧”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我沉思,我的灵魂也沉思,然后,我听到我的灵魂在说话:我恐惧我不能胜任教学工作。事实上,我对自己的表现严重不满一—虽然我因为恐惧同事的鄙视,从未说过这样的话。

  首先,我觉得自己的课堂并不是多么精彩,甚至十分拙劣;教材、《练习册》中的一些问题,我也不能确切地说出令自己十分满意的答案,出错的也有过几次,我为此不知自责了多少次、惭愧了多少次;

  第二,学生的`考试成绩我也不是很满意,多次考试只居于中流,没有突破;

  第三,班主任工作方面,我被繁杂的事务缠身,疲于奔命,仅仅能够完成学校下达的各项任务,工作毫无特色,更勿论班主任工作艺术。

  我还恐惧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家长对我工作的不认可,如果我无法在他们的眼里看到肯定的、尊重的眼光,我就会有挫败感,认为辛勤的付出全是白费。

  每到一个开学季,我心中总会开始焦虑,甚至于一想到开学就寝食难安。以前,我总以为这是工作倦怠的表现,读了《教学勇气》后,我确认这是一种恐惧心理,对工作、对学生、对社会评价的恐惧。

  二、你为什么会有如此多、如此深的恐惧?

  说到底是因为自己不愿做一个得过且过的人,正如帕克帕尔默博士说的那样,这种恐惧是我关注自己的教学技艺的一种证据,这种恐惧坚定了我的信心去冒这个凡是出色教学都需要的风险。这也正是帕尔默所说的恐惧的“健康”一面。

  但是,要让恐惧真正发挥出健康的作用,就必就须摆脱其自我封闭、无动于衷的方面。

  三、面对恐惧,你该怎么办?

  以前,我的办法就是回避:或者死死地压抑在心底,或者分散注意力、暂时不去想它。可是,后果很严重,心态越来越消极,垂头散气、意志消沉;人前强颜欢笑,心中备受摧残。

  现在,我不再这样做了,因为我已经获得了那么一点点的“教学勇气”。

  告诉自己,我不再害怕,我可以同感、诚实我的教学恐惧。我要和我最要好的同事聊聊这个话题:我亲爱的朋友,我是如此担忧,我担忧新学期我的学生成绩没有提高、我担忧我的班级积分排名落后、我担忧我不能很好的和咱们的新同事相处,你说说我该怎么办?我相信这番谈话会让我释放一些压力,因为我知道,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同样的感受,或许,他们经过思考,已有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告诉自己,我不再害怕,我可以在好奇和希望中前行。虽然我有各种担忧,但是我很愿意接受新的教学任务,我愿意尝试,也许我的班级就会发生改变,要是没有了这个尝试的机会,那不是更加的遗憾吗?

  告诉自己,我不再害怕,去思考突破的方向,针对我的恐惧逐条找到解决的方法。实在解决不掉的,就珍惜自己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慢慢寻找答案吧。

  有了解决的途径,成竹在胸,心中的压力就会小了很多。

教学勇气读后感14

  勇气,对于每个人来说,或多或少总是有的。但,教学勇气,对于作为教师的我来说,是我不曾考虑过的。教学还需要勇气?初读了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心中的这个疑问慢慢的被解开了。是的!教学也需要勇气,而且是我们老师平时忽视掉的那些会让人执着的勇气。

  初读《教学勇气》一书,书中字字洋溢着作者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热爱之情,而这一热情也在之后的阅读中慢慢地传递给我,感染着我。在敬佩作者的热情之外,也震撼着书中多角度的深入探讨的很多观点,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听,去体会。毫无疑问,《教学勇气》正是冥冥中我们所要追寻的答案,更是对我们内心呼唤的回应。

  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来翻阅这本《教学勇气》,在读此书的过程中,我会慢慢咀嚼回味着作者的一些描述,不自觉地把我的心灵状态或教学状态进行比照,感悟着作者对教学的呼唤和教学的`痛苦与喜悦,领悟着让我们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于对“我们自己是谁”的认识。

  “我们怎样才能在教学中把我们的心灵找回,像优秀教师那样,将真心献给学生?我们灰心、泄气,部分原因在于,教学是每天都进行的、随时让人挑毛病的工作。我关心的东西就是我的自我。”

  在两年的教学中,我一直在努力的想,这里该怎么教,那里该怎么处理……怎样才能教好孩子们。但是,我不曾想过的是,我在逃避着面对我的学科、面对我自己。而这一切的一切,只是为了减少我们易受到的伤害,我们就与学科分离,与学生分离,甚至与我们自己分离。在这两年中,我都以自己是教师为光荣,但我不曾想到,在帕尔默的眼中,我会在扮演着教师的角色,而不是真正的教师。

  我们远离了学生,远离了学科,将暴露我们自己的危险降低到最低——但是,我们却忘记了距离使我们的自我被封闭,这样的生活更加危险。我们明明是一名真正的老师,但为了保护自己,将自己和我们所选择的学科、学生分离,我们选择去扮演一名老师,兢兢业业地完成老师该完成的任务,我们就觉得没有误人子弟,就觉得完成了自己的本分工作。但是,我们这样做的话,我们没有想到的是,“成就”了我们自己,却忘却了我们教出来的孩子会是怎样的?也会像书中提到的会有学生跑过来问能不能用“我”这个字?这样的学生,是我们想教出来的吗?

  也正如书中提到的“学校教师常常抱怨学生不重视发展洞察和理解能力”,我们抱怨这些,但并没有看到本质,是我们这样扮演教师的人教出这样的学生,因此,我们就应该为我们这样的行为负责,为此,我们就更应该找回我们作为教师的心灵,找回作为教师的勇气,来勇敢地做老师,而不是扮演老师。

教学勇气读后感15

  当我拿到《教学勇气》这本书的时候,题目深深地吸引了我。什么是教学勇气?作者经历了什么,才会使用这个题目?我带着一系列的问题开启了本书的阅读之旅。

  什么是教学勇气呢?或许大家有不同的解读。在这本书中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心灵的开放,特别是在那些要求超过本人所能的时候仍然能够坚持,这种行为就是教学勇气。反思一下我们自己,在工作中心灵足够开放吗?当工作要求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我们咬紧牙关坚持下去了吗?我们具备这种品质吗?为什么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还依然在坚持?那一定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这是一本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的书。刚翻开这本书,读了短短的一段文字,我便有很强的代入感。作者说自己是用心的老师,有时在教室里自己就忍不住满心欢喜起来。当他和学生发现可探索的的未知领域,当面前展现出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自己和学生的体验为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作者感到在那个时刻教学是最滋养心灵、是自己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然而,不是每个教学过程都有美好相伴,作者也有很郁闷的时候。有时候,教室毫无生气,一开始上课学生就像修道士一样静默无声,任凭他使出浑身解数,学生依旧没有反应。这些学生前一刻在门厅走廊上还生龙活虎、谈天说地,而一到课堂上就即刻变得麻木不仁。于是,作者陷入了恐惧之中,并猜想自己的课一定很沉闷!读到这些内容,我觉得这些场景是多么的熟悉!这些难道不是我的经历吗?我相信不止我一个,应该还有很多教师也曾经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这样的场景。

  这是一本关注教师心灵的书。本书第一章中提到,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好的教师使用的教学技巧各不相同,有的老师滔滔不绝,有的老师惜字如金,有的老师紧循材料,有的老师天马行空……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质:有一种把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一起看看书中的一个故事吧,我认为它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位教师艾伦和埃里克。他们都出生在工匠家庭,有着相似的成长经历,大学毕业后都成为了教师。不同的是,艾伦成了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而埃里克却在工作中表现得很痛苦。是什么原因让两个人有如此大的.差距呢?是自身认同。埃里克就读大学后,心灵上经历了强烈的文化冲击,他没有了安全感,变得不自信,感觉自己不能融入集体,渐渐地,与周围环境越来越多的冲突困扰着他,导致他做了教师后,也一直不顺利。恰恰相反,艾伦任何时候都没有产生过与周围环境的冲突,而且把自己从父辈那里学到的手工技艺迁移到工作中去,他的这种完整、不分裂的自身认同,非常利于他的专业成长。

  作为教师,我们潜心钻研各种教学技能,寻求各种教学方法,读过《教学勇气》这本书后,我们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的教育初心是什么?在教学工作中,满脑子充斥着各种教学技巧,是教育的至高境界吗?是我们真正要追求的吗?我们倾听过自己的内心吗?如果不是,如果没有,那么,也让自己拿出教学勇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多遵从自己的内心吧!

【教学勇气读后感】相关文章:

教学勇气的心得06-20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03-06

[荐]教学勇气的心得06-21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04-22

《教学勇气》读后感05-23

教学勇气读后感05-15

教学勇气 读后感03-12

教学勇气读后感03-12

《教学勇气》读后感12-26

教学勇气的心得实用【15篇】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