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心得> 教学经验交流心得体会

教学经验交流心得体会

时间:2024-07-28 06:53:42 教学心得 我要投稿

教学经验交流心得体会【范例3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经验交流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经验交流心得体会【范例3篇】

教学经验交流心得体会1

  本周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班主任工作交流会。虽然作为班主任助理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也只是简简单单的检查教室和宿舍的卫生,或者跟随学生一起出操等。与学生们切实的沟通和交流并不多,所以对班主任宗做的理解也并不深刻。但参加这个会议之后,从各位有经验并且做的非常成功的班主任身上学到了很多。

  要与学生很好的'沟通,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班主任最好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每位同学的特点,针对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比如老实听话的孩子就要语重心长的、正常地与他沟通就好,而对比较顽皮、顽劣的孩子就要恩威并施,态度太软他会以为你没有力度而不听你的;但是态度太硬又会拉大师生间的距离。而与学生沟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爱”,一切从爱出发。只有动机是对的,学生才会切实地体会到你对他的好,才会听从你的领导。与学生交往尤其是与职中生交往,最重要的就是真心。切忌使用暴力。暴力教育只会让学生学会暴力,并有可能记恨老师而不可能解决问题。除了沟通之外,班主任还要积极参与到班里的活动中来,比如和同学们一起出操并和他们一起做操,学校组织的各种班级比赛班主任也应该积极参与到其中,这样能够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时刻与他们存在的,老师和他们是平等的。

  同时组建一支优秀的班干部队伍也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班主任毕竟是一个人,没有三头六臂,要管理一个班级中的40多人是非常困难的。这就需要班主任寻找得力的助手,帮助班主任处理班级的日常生活事务,管理好班级。

  班主任还应该做到以身作则。都说“言传”不入“身教”,班主任要想同学们出现什么样的行为,自己先做到远比只是说要有效的多。拿教室卫生来说,地上有一张纸,如果老师走过去捡起来,学生看到后出现这种行为的概率会远远大于老师命令学生捡起来后学生出现这种行为的概率。所以,班主任与学生是平等的,学生该作的事也是教师该做的事,并且只有教师先做到了学生才有可能学到并且出现这种行为。

  当然,每位教师的风格是不同的,学生的特点也各异。所以适合每位班主任的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班主任应该随着学生的不同来变化自己的管理方式。

  总而言之,班主任工作是非常复杂和繁琐的。它不仅需要教师的体力,更多的是需要教师的耐心和爱心。

教学经验交流心得体会2

  20xx年xx月xx日晚上,我校在音乐教室组织了“20xx-20xx学年度教学经验交流会”,学校全体教师参加了此次交流活动,会上各教师自由发言,分享了他们的教学经验。听了这些各教师的发言,使我受益匪浅,现谈谈学习收获。

  一、备课是上课的根本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所谓“有备而来,有备无患”,“只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实现精彩的生成”。课堂教学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连续性,作为艺术创造和再创造的备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经武装的战士上战场,只能束手就擒;没有充分准备的课堂,教师的语言干瘪苍白,教师的思维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充其量也不过是“信口开河”,谈不上驾驭课堂的能力。

  二、经常关注、鼓励后进生

  对于后进生,我们不能排斥,因为他们的成绩差,本来就有自卑的`心理,如果再受到老师的冷落,那他们就会越来越情绪化,成绩会越来越不理想。所以,很多老师提到要时常关注后进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只要他们有一点小小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全班的成绩。

  以上是我听了这次交流会的收获,对于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会一如既往地学习,不断充实自我,以高标准要求自己。

教学经验交流心得体会3

  今天参加了骨干教师经验交流会,颇有体会。现特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下来。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受用一生的良好学习方法。往大处说,也就是要把教育定位为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教师的授课,自然也要顺应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的目标。

  那么,新课程条件下,我们该如何授课呢?

  首先,我们的教师,必须要明白自己为何要上这节课。传统教学,总是要紧扣文本,深挖出文本中的微言大义。这种授课,其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让学生知晓文本的作者说了什么。同时也让学生接受作者的观点,并把作者的观点融注到自身的思想中,使自身、文本和作者三者间,形成思维的一致性。

  然而,这种模式的荒谬是很明显的。学生的学习,要解决的总应该是“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有利于思维发展的大问题,而不应该是“是什么”。作者说了什么,这仅仅是作者的思想,是作者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特定思维方式的产物。对这个问题,教师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一定的教学形式的组织,让学生了解它们。但这永远不能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更不能成为唯一内容。

  和传统教学中的“深挖洞”不同,新课程倡导的,是立足于培养人文素养的全新教育理念。新课程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指向思考的多元思维。这种允许怀疑,允许个性化解读课文的思维模式,把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能综合运用相关知识来进行独到的分析判断的能力的人才,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来要求,它所建构而成的,是充满了人文精神和人本思想的课堂新理念。从这一根本点出发,新课程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来进行落实。如此,才能在教学流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才能把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放到至高无上的位置来进行落实。

  其次,我们的教师,还必须明白如何才能够落实新课程目标。依照已经为多数人实践所验证的话题教学模式理论,新课程条件下的课堂,教师要特别善于从文本中挖掘出有思维价值的“话题”,然后通过一定的教学环节,组织学生依照“自主、合作、探究”模式来深入文本进行探究。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传统的课堂,老师也会设置一定的“问题”来供学生们讨论的。但“问题”和“话题”不同,“问题”出现在课堂上,绝大多数是有教师在备课时就准备好了的`,其目的也常常只是为了更好地深入文本,为了把思维更大范围地引向答案。而“话题”则明显不同,教学中的“话题”,有且仅有部分属于备课时预设,其余则多源自课堂的生成,属于那种“无法预约的精彩”。再者,“话题”的指向性也很明确,它直接指向的是学生的思维意识。也就是说,“话题”并不需要一个精彩的、固定的标准答案。“话题”的内容,可能一段时间后才有个明确的答案,也可能很长时间都无法产生确定的答案。

  再次,我们的教师,还需要深入理解文本的价值。传统教学中,文本几乎无一例外地被视做了例文。教师和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接受文本的思想,必须从文本中获取到或是人文、或是工具性的知识。而新课程带来的一个变化,就是文本不在只被当作拥有唯一解读方式的“范文”,师生都拥有了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的权利。同时,文本还可以仅仅被作为一种“引文”,作为借以引出教师教学目标的桥梁。这种文本本身身份的变化,实际上也就决定了教师教学中的灵活多样性。一个优秀的教师,当他面对了一篇新的课文时,他就应该深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文本的内在思想核心是什么;文本中是否包含着作者本人尚且未能发掘出的更深层的人文思想;文本的价值该如何体现;文本是用来做“例读”用还是做“引读”用;如果是“引读”,那么,拓展的目的是什么,如何通过拓展来深化思想。

  教师的思考不是可有可无的。这种思考,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方向,决定着学生能够从课堂上学习到的一切知识和非知识的东西。正因为这种决定性,所以,它才真正体现出新课程所要求的关注终身发展的目标。

【教学经验交流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教学经验交流心得体会12-28

教学经验交流心得体会04-12

线上教学经验交流心得体会02-12

教学经验交流总结12-19

教学经验交流总结06-20

教学经验交流心得体会14篇12-28

教学经验交流心得体会(14篇)12-28

教学经验交流心得体会15篇02-27

教学经验交流会心得体会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