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心得> 问题教学心得体会

问题教学心得体会

时间:2024-10-30 07:00:50 教学心得 我要投稿

问题教学心得体会

  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问题教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问题教学心得体会

问题教学心得体会1

  “自主式五步”教学模式(激趣名标、自主学习、合作展示、当堂测试、提升小结)是一项完整的教学方式,给教师们带来了新的视觉、新的行为、新的热情,似乎有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清新感觉。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让我看到了 “自主式五步”教学模式的曙光和希望。第一次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我觉得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它恰似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首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过程突出多样性和选择性,让每位充满个性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选择自由,从而得到充分的发展。即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它更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

  其次,“自主式五步”教学改革是安义县教育的一件大事,关系着下一代人才的健康成长。课改应是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的大事。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过程。

  第一:课改需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心灵对话。教学只有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正是这种双边活动的有力体现,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创新精神,它能使学生置身于快乐之中。当然, 教师在对话中要以

  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研究、讨论之中。与学生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自己的看法。教师用商量的、研讨的.口吻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相互补充,展开讨论。比如"我想这样做,大家看行不行?""这位同学是这么想的,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如果学生向教师提问题。教师要热情对待,积极回答。在对话中,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把话说完。

  第二:课改需要加强教材、理念与家长的对话。课改涉及千家万户,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课改不仅对老师提出要求,也对家长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许多课都需要家长配合辅导,或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让家长了解新课程,取得家长对课改的支持,是这次课改实验区普遍的做法,也是课改的应有之意。我校采取了多种办法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新课程是怎么一回事,如召开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问卷调查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新课程理念。

  最后,“自主式五步”教学课改是塑造教师人才的一个平台。“自主式五步”教学模式已逐渐成为广大中小学领导和教师的共识。教师的未来和未来的教师,都将与“自主式五步”教学联系起来。我们的课改也迫切呼唤科研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探寻教育规律及有效途径。

问题教学心得体会2

  通过学习和研究,我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及其重要性有了更明晰的认识。同时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如何让学生爱上“解决问题”。现结合学习中的所看、所听、所悟,谈谈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解决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这是激发学生热爱“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教学中,我们首先需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生活经验有限,对于抽象的情景和与生活经验脱离的问题感到困惑,难以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欲望。然而,如果我们提出具有现实意义且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问题,就能立即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解决问题时有时需要反过来想、倒过来想,也叫倒推。然后以生活中“喝果汁”的问题来进行倒推策略的教学,“喝果汁”问题杯子逐步增多,难度逐渐增大,挑战性越来越强,在不断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越来越高。

  又如情景:喜羊羊上学用6分钟,沸羊羊上学用4分钟。问题:谁走的快。“喜羊羊与灰太狼”这一动画片是低年级小学生非常喜欢的,同时上学的情景也是学生亲身体验比较深的,学生自然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是比较喜欢的。

  二、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解决任何问题都是有一定的方法的,如果方法不当学生无处下手,无法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但教师必须把握准方法指导的本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慢慢的体验、感悟,内化,变成自己的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信息、收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采取了一种探索性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他们通过使用情景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并找出解决这些问题所需的数学信息。尽管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但它存在一些局限性。一个问题情景通常包含多个数学信息,而不同的数学信息可以组合成不同的解决方案。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信息,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便进行更灵活的组合。

  2、引导学生恰当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每一种问题都可以通过一些灵活而有效的策略来解决。例如,我们可以进行模拟实验、画图(示意图、线段图、列举图、集合图)、枚举、假设和转化等等。选择正确的解题策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意思,梳理数量关系,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和突破口,从而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同时,我们要逐步让学生体验和加强策略形成的过程,通过学习培养良好的“策略意识”,让他们理解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和内涵,掌握运用策略的基本思路和步骤,能够适当地将策略与实际问题相匹配,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最终,这样可以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在教授“相遇问题”时,老师向学生展示了相关信息后,要求学生分享他们的感受。当学生对问题的'意思感到困惑时,老师顺势问道:“你有没有其他方式更容易理解这段话?”然后引入了模拟表演的方法,通过老师和学生的角色扮演,以及电脑演示,老师有意制造错误,帮助学生理解“同时”,“相向”,“相遇”等关键词。在学生初步理解问题和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使用线段图的方式将已知信息和问题绘制出来,并通过交流展示逐步加深对问题和数量关系的理解。通过多种策略的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了信息中的关键词,并明确了数量关系,问题的解决也变得容易了。最重要的是,学生切身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可以尝试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这种经验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将极为有益。

  三、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价值。

  在问题解决以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反思。通过梳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思考在知识方面有哪些收获?在学习方式方面有哪些收获?在学习方法方面有哪些收获?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哪些帮助?在交流、讨论中。

  总之,由于传统应用题教学的弊端长期以来对教育产生了惯性影响,因此实施“解决问题”教学的道路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一线的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反思和尝试,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让孩子真正喜欢上“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教学心得体会3

  写论文就是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论证,最后概括得出结论的写作过程。通俗地说,即针对问题用书面形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写论文主要考虑写稿三要素。

  1、选材选取题材的方法和途径,没有固定的模式,应各取所长。我们可着重研究问题的规律性,找出具有广泛意义的结论和方法。这类论文比较多,如“单摆周期的求法”、“语文图象‘斜率’的意义”、“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及应用”、“中学语文教学思维方法特点”等。我们也可注意纵横联系,寻求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如数学作为简洁、深刻的语言,是研究语文的抽象思维和推理的工具,因此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语文问题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只要善于总结,精心选题,就能写出象“如何运用不等式分析语文问题”、“语文微元法的思路及其在教学中的意义”等有参考价值的论文。我们还可以从学科自身特点中去挖掘题材。如语文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从语文实验活动中取材,写出象“对……实验的.一点改进”这类好文章。我们青年教师尤其要注意对教学规律的探讨,从中猎取大量的题材,创造出成功的教学经验。

  “文贵创新”,有无创新关系到论文价值的大小,中学语文教学刊物都特别注重教学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新实验的探讨。因此选材应突出一个“新”字,即内容的新颖性。一般来说,有关语文思想

  方法教育、学生能力培养、教材教法探讨、问题讨论、实验改进或实验设计、解题指导和第二课堂等方面的稿件录用率较高。当然,文稿的内容应有科学根据或有充分的例证为基础,即内容的科学性。另外,我们青年教师写论文应注意“四个少写”,即长篇大论的少写(以不超过一个版面为宜)、相似性的少写、有时间性的少写、有空间性的少写。

  2、拟题论文稿一般要经筛选、初审、复审三个关,第一关起关键作用的就是论文的题目。因此论文题目的拟定是教学论文写作的重要因素,就如画龙点睛,又似产品推销的广告词。题目要有吸引力,以激发编者“目欲”,否则一篇有价值的论文也可能被搁置、无人问津而失去应有读者。

  题目应该确切、新颖。确切指的是题目要符合论文的中心内容,以简明精炼的文字将主题独立地表现出来,具有论文内容提要的作用。新颖是指题目要标新立异,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不落俗套。

  题目宜小不宜大。题目过大,往往由于水平有限,材料不足,造成顾此失彼,意多文乱。甚至会产生写不下去的困难,很可能半途而废,即使成了文,也只能是蜻蜓点水或虚有其表、华而不实。尤其是我们初学写作的青年教师,最好抓住一个小题目,进行深入研究,努力探讨,把它讲深讲透,写出有独特见解的论文。

  题目的文字笔调和形式可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提问式,如“在周期性外力作用下的物体一定作振动吗?”;口号式,如“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叙述式,如“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并

  列式,如“原型启发与语文教学。”采用何种形式,应不拘一格,重要的是仔细推敲、推陈出新,拟出言简意赅、恰如其文的好题目。

  3、写法语文教学论文的写法应是一般论文的写作原理和自身特点的结合。从结构来看,作为论文体裁,模式基本相同,围绕论题立论,然后运用论据论证。论点提出必须明确,开门见山为好,可以直叙,也可以从现象和事实引出,一个论题可以有一个或几个论点,有些小论文论题也即论点,如“一道语文习题的一种特殊解法”,所要论的就是一种特殊解法,只要结合习题说理、把特殊解法概括出来就行。如果上题改成“一类语文习题的特殊解法”,则有两个论点了,还需要通过深入分析概括出怎样一类习题。从语言表达来看,语文教学论文语言力求质朴,少用修辞方法和文学性语言,重在说理,注意在说理上多费笔墨,做到说理透彻,逻辑严密。

  说理要透彻,论文就要有充足的事实和鲜明的观点,还要有高度的概括和深入的分析,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观点和材料相统一。如果只是象摆摊似的大量罗列感性材料,理不出头绪,就不能实现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大飞跃,也就不成其为论文了。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语文教学论文一般不要写客套,理完即收,切忌拖泥带水。

问题教学心得体会4

  “问题教学背景下的有效教学”课堂教学

  观摩心得体会

  很荣幸能参加9月30日我镇组织的“问题教学背景下的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活动,观摩了两位教师精心准备的两节课——《坐井观天》和《地震中的父与子》。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以下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先谈一谈《坐进观天》一课我觉得本课亮点颇多,值得我学习:

  1、教学课件设计精巧

  在这节课中,看到老师制作的教学课件就能发现,老师在这节课的设计上一定花了不少心思。教学课件设计的十分生动,以实物的形式展现课文内容,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针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发展活跃的特点,采用动画展示的形式,让学生很好的理解了“井沿”“无边无际”等词语的含义。

  2、识字教学,展示教学亮点

  识字教学也是课堂上的一大亮点。识字写字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这堂课上,老师另辟蹊径,在开始授课的时候,老师就通过故事的讲述,用直观、形象的版画理解“井沿”,并让学生张贴小鸟在井的什么位置,从而明确“井沿”的具体位置。对于“无边无际”一词的教学也是别有用心,在理解了“无边无际”就是“非常大,大得没有边际”,并扩展思维,除了天无边无际,哪些事物也能说“无边无际”,学生就说出了很多答案:沙漠、宇宙、大地、草原……这一引导,不仅让学生很好的理解了要学的词语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做到了知识的迁移,这种能力的培养也为学生以后更好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还采用多种形式的卡片认字。所以这个老师的这一点,做的非常好,值得我们学习。

  3、以读为主,扎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都知道“读”的重要性。在这节课中,老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在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以及文章的含义,使教学有一个水到渠成的效果。并且老师在学生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的范读,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吸引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4、创设了实践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 老师也善于创造想象的空间,不着痕迹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做了一个假设:青蛙跳出井口后,他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说些什么?从而给学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让孩子们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因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他们正处于爱玩、爱动的年龄,如果老师能够抓住这一特性,并且在教学设计上予以考虑,那么课堂教学不仅能够顺利进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以后的教学也将更有新意。

  当然我觉得还是有可以更优秀的地方,如果是我来教授这一节课,我觉得,还应该总结一下这则寓言故事的意思,并且能够让孩子用来造句。

  第二谈谈《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设计很一般,但是我的思绪已被教师牵引到课堂上。简单充实、扎实有效,是课堂给我的最深印象。可以说这个张老师的课堂很好地诠释了崔峦先生“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念。我认为这是一堂成功的课。下面,就这一课的教学谈谈我的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精心设计

  高年级的文章长,时间又有限,周老师删繁就简,以最震撼心灵的场景为主,抓住“父亲的了不起”这个文眼折射全文的语段进行朗读感受体验、想象,反复诵读,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二、扎实教学

  1、重视朗读训练

  “语文课堂中最动听的莫过于琅琅的读书声。”周老师由始至终强调朗读训练,披文入情,以读促思,读中感悟。通过重点问题的突破回环去引导学生获得准确、深入的体验,并把这种体验融入到朗读中。在课堂上,周老师非常动情,她用自己饱含深情的语言作为引语点燃

  学生情感的火花,尤其在提炼中心句“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进行朗读时,巧妙地运用搭桥性的语言,在层层推于是中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感悟。

  2、重视品读体验

  为了让学生深刻地领会《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那位父亲的了不起,周老师不厌其烦的让学生品读了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最后让学生想象父亲的动作、语言、神态、内心活动。加深了学生的情感。

  对于本课,我有自己的想法和设计,如果是我进行该课,我会在导课的时候设计地震应急演练:拉响警报,大喊地震,视频播放各种声音,让孩子们粗手不及,当然很多孩子在此过程中可能就会慌乱......由此引出该课。再根据本课的一句话和四个场景来教学。 这两位老师的课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十分突出,自我扮演着主导主角,她们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潜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听了她们的课后,我深刻地反思自我的教学过程,感慨万千,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自我虽然也认真投入,但跟她们比,实在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没有到达必须的高度,很多教学环节设置没有深度,在点拨功夫上还有所欠缺,尤其是课堂评价语言,我更是单调,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致使语文教学成绩没能到达预想的效果。

  听了她们的课,我学到了很多,今后自我必须将所学到的教学方法应用到自我的教学中去,尽快地提高自我的教学潜力,不辜负领导和学生的期望。

问题教学心得体会5

  10月27日和28日,我有幸参加了xx县举办的教育新视野?第八届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活动。活动中,我们有幸聆听到多位名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和讲座,其中查、吴、何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中受益良多,以下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关注学情的识字写字课

  查执教的《敕勒歌》是一节定位于识字写字的课堂教学,采用随文识字的形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结合偏旁发挥想象等多种形式识记生字,理解字义;写字教学注重习惯培养,通过示范指导书写教给学生写字规律(高低、宽窄、穿插);教师重视朗读指导,由读正确到理解读,再到展开想象角色体验读,学生的朗读水平逐步提高。

  査老师在讲座中强调了识字写字教学的三个基于:基于学情,基于汉字特点,基于生活经验;每节课要保证10分钟的写字时间,提笔即练字,要求端正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习惯。低年级每课要求识记的生字比较多,如果每个字都采用统一的模式教学,会显得单调枯燥,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査老师的课给我们的教学做了很好的示范,无论是识字还是写字的教学,教师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卡点重点指导,采用多种识字方法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如:

  见引导学生看注释理解;阴山联系生活,使学生明白它是一座山的名字;穹庐由偏旁联想词义;似通过组词理解字义。对于写字教学,査老师指出示范是最好的指导,注重示范也是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做到的。

  二、追求精确的习作指导课

  吴执教的《苹果脱险记》是一节想象作文指导课,吴老师在讲座中提出教什么是技术,怎么一步一步教是艺术,老师教得怎么样是价值。首先,教什么?吴老师以想象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想象作文不再是以想象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其次,是怎么一步一步教的?对于范文,教师没有细致的分析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在不断发现总结并归纳出写作的三要素:想象符合物性;情节一波三折;细节从容应对,为学生搭建了写作的支架。最后,教得怎么样?想象作文不再是天马行空,物性是它的灵魂,而一波三折的情节和细节描写是它的血肉,有了精确的写作内容和写作形式,一个小苹果在孩子们的笔下活了。习作评价没有批注好词佳句、分析结构,而是采用学生读,大家根据表格评星的形式落实到每个要求的完成情况,使学生通过比对发现不足,操作性强。

  三、讲究真实的口语交际课

  何执教的《商量》是一节口语交际课,课堂上教师像是在和学生聊天,幽默的语言使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在与学生的对话中,老师完全忘记自己是在讲课,根本是在跟学生一起学习,瞬时指出学生发言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和需要大家效仿的地方,立刻指出、修整或是引领。在不留痕迹的引导中,学生在一点一点进步,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商量的方法,还有商量的态度,看似简单的商量二字,教师却赋予了做人的态度,使教学真正服务于生活。学生交流的'形式多样,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展现的是真实与自然的交际。

  何老师在讲座中提到三种现象:不教,似乎还会说;教了,就不好好说;教后,变得不会说,这些现象的确是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何老师指出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是因为口语交际踩中了这两个雷区:一是交际中身份的丢失,没有身份即丢失了交际对象和情境,只有明确交际中的身份,编排活动中的状况,放归生活中的场景,学生才有话可说,才能好好说。二是交际困难预计不足,交际的目的不在于成功,培养协调力才是核心。何老师的讲座刷新了我对口语交际的认识,真实与自然的交际才是最精彩的课堂。

  总之,学习的时间虽短暂,收益却很多。但打铁还得自身硬,只有自己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练就过硬的基本功,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和语文素养,才能适应语文教学新的发展需要!

问题教学心得体会6

  我有幸参加了我镇名师工作室举办的“问题教学背景下的有效教学”小学语文教学研讨观摩活动,期间我听了两位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及王校长的画龙点睛的讲座,收获很多。课堂上老师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崭新的教法,声情并茂、自然大方的教态,朴实的教学风格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迪。赞叹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从中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听课体会:

  一、对阅读教学的思考:

  以往的阅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正确的轨道。表现在:①没有摆正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教师是主宰,主宰着学生和文本。师生之间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不平等的关系。②没有真正的对话。有的是在教师牵引之下,往往是为了迎合老师的言不由衷的答问。实质是抽去了独立思考和独特感受的'灵魂的被动接受。③没有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阅读教学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所做的是串讲串问,是繁琐的课文内容的分析。

  这两节课的阅读教学,牢固树立了学生是阅读教学主体的思想。对话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如蔡老师和学生之间声情并茂的分角色朗读触动了我。在这节课中学生是主角。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凸现了学生主体的地位。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中张老师的阅读教学充分体现了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否则,学生不会对生命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必定缺乏基础,其效益必定大打折扣。

  一上午的听课、听讲座让我明白了阅读教学要通过一次次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不仅是解读文本,而且要实现学生的自我建构。包括: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逐渐文化积淀;习得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逐渐学会学习。

  二、语文课应该是“精讲多练”的课。

  蔡老师重点指导了学生朗读了青蛙和小鸟的对话。让学生反复读。练习读指名读,齐读,老师示范读后,学生学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意思。这样学生学会了怎样有感情的读课文,课文意思也自己浮现出来。张老师老师讲的《地震中的父与子》。她不是告诉学生父亲有多爱儿子,儿子又是多么信任父亲,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自己交流。给学生思考、体会的时间和机会。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这样做老师少讲,学生多讲。

  三、今后努力方向:

  我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而现在仅有一桶水已经不够了,教师要有不断流淌的源头活水,这源头活水来自哪里,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电。这次的听课学习真是收获巨大,特别是梁校长在讲座中给我们讲到的小学语文教学种种具体可行的方法,着实为我以后的教学指点了方向,消除了我的种种顾虑。在自己教学中的很多的困惑,现在变得越来越明朗了。新课程实施后,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看,要求教师要专业化发展,要学习新课程理论,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结构,加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训练,特别是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学习,我们要学习新课程理论,要走理论加实践的道路,要让新课程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要把新的理念渗透到所有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做一名新课程理念的忠实践行者。

  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方面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积淀教学素养,亮丽自己观念,改革课堂结构,加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训练,特别是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学习,我们要学习新课程理论,要走理论加实践的道路,要让新课程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要把新的理念渗透到所有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做一名新课程理念的忠实践行者。

  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方面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积淀教学素养,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问题教学心得体会7

  作为一名教龄近10年的教师来说,如果不及时补充营养,不与时俱进,不寻找自己的发展生长点,可能职业倦怠也会早早出现吧。还好,秉着一股对教育的热情,也不想枉费了自己读书时的梦想,不忘初心,还是努力的学习吧。

  寒假了的第一天便买了一本书,教研员又送了一本英语专业书给我。寒假里差不多看完了这本《小学英语教学关键问题指导》这本书算是及时雨,很多心中有疑问的问题都能够找到一些指导意见。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有了以下的反思:

  1,学习活动支撑英语课堂

  学会用英语做事情,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更加注重英语语言的灵活运用。英语课堂都是由一系列的活动组成的。英语听说读写既是手段也是目的,而听说读写都是在一定的活动中完成的。课前的听录音,聆听老师,倾听同学发言等等一些听力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听力水平。听读活动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都是语言输入的有效途径。课堂上要有足够的,充分的语言的输入过程,才有说和写的输出的过程。我们在再记得英语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符合学生学情的听说读写的活动,真正的“做中学”。

  2,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注重高效

  传统课堂与新课改课堂的区别根本在于是否存在互动。新课改要求我们的课堂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灌,学生被迫接受,而是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参与学习,强调师生间的和谐互动,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教师的作用在于营造一种师生互动的情景,并指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思维的碰撞,认知的提升。更多的在于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发现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当然这个过程更加少不了生生互动,一个人的思维和资源终究有限,学生的合作学习才能使资源共享,思维碰撞,才会有更多的提升的空间,学生们才有更多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以达到我们的高效的课堂。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何真正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升,还需要我们不断实践和反思。

  3,研究教材,围绕话题,开展教学

  人教新版的`这套教材是一单元话题为准线的,每一个单元都围绕一个话题进行展开。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话题这一中心思想,钻研教材,围绕话题进行教学设计,展开教学。教材从3—6年级,循序渐进,层层递进,话题和知识的复现率较高,我们要善于把握教材的连贯,知识的复现的特点,设计教学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内下联系,并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元认知,学会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链。著名特级教师沈峰老师曾经在讲座中提到: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大的话题,就像是一套房子,当学生进入到房子里,就会遇到一些老朋友(旧知),又将认识到一些新的朋友(新知)。我们如何把学生请到房子里做客,学生走出房子又收获了什么等值得我们深思。

  4,充分利用教材,积极拓展课外资源

  教材无非就是例子,但却是知识的核心所在,我们要善于把握教材上的核心语言,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包括人物,图片,故事,歌曲等等),善于挖掘教材的空白,积极组织课堂教学。但这对于英语教师还远远不够。著名教育专家龚亚夫说:英语教师不能仅限于教材上的资源,要善于发现、搜集和运用新的教学资源,在互联网+的时代,要有捕捉教学新资源的能力。要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好奇,激发起学的欲望的资源来作为课堂的延伸。

  关键问题谈的都是很细,很有意义的问题,对我们的英语教学都很有指导意义。作为英语教师,我的英语基本功(口语能力,写作能力,板书能力,简笔画水平)都还有待提高,相信本着努力学习,努力思考和探究,努力实践的态度,自己的专业成长也会不断提升!

问题教学心得体会8

  20xx年11月23—24日,本人经学校选派到海口市山高学校听课学习,听了范晓云老师123外语教学法,对语音教学我受益匪浅。—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掌握以下语音技能:了解语音在语言学习中的意义;了解英语语音包括发音、重音、连读、语调、节奏等内容;在日常生活会话中做到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自然、流畅;根据重音和语调的变化理解和表达不同的意图和态度;根据读音拼写单词和短语。要达到这些标准的关键在于打好语音的基础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性与可理解性相结合。

  教师的发音力求准确、清晰,强弱轻重有节奏,语调规范。但在评价学生时,不能追求百分之百的正确,更不能要求他们发音流畅、纯正,富有异国情调,而是要宽容学生错误,让人听懂是更为现实的语音学习目标。

  2、模仿与实践相结合。

  模仿是学生学习语音的重要途径。语音教学主要靠教师示范,辅以音像资料的视听。教师示范时口形、舌位要正确,并适当讲解要领,让学生在听清看明的基础上进行大量模仿和操练。

  3、部分与整体相结合。

  可将语音教学分成元音、辅音、重读、节奏、语调等分别教学,既有利于各个击破,也便于评价、反馈、确定重难点。学习语言“碎片”的同时,应加强从词汇到句子再到语篇层面的听说读写活动,学以致用,在用中学,巩固语音知识和技能,发展整体语言素质。

  4、集中学习与分散巩固相结合。

  既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学内容,又要有不断复现、提高语音技能的长远打算。26个字母和48个音素,不同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发音,轻重音,以及听说读写的'各个教学环节,从小学到高中都要准确地把握各个阶段语音教学内容、任务和要求,常抓不懈,贯穿始终。

  5、趣味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语音学习是枯燥的。因此,语音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要力求有趣,力避形式单一、枯燥乏味,以吸引学生的选择性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对新学内容的主动感知。就纠正学生语音错误而言,有趣则是裹在“良药”外的“糖衣”。因此,要处理好趣味性和有效性的关系,确保服务于有效学习。

问题教学心得体会9

  20xx年6月14日,我有幸到江门市实验小学参加了“生命化教育大问题教学课题观摩”。在短短的半天时间里,我们观摩了蓬江区优秀教师、蓬江区教育指导团成员、蓬江区名师工作室学员陈国柱老师的课例《打电话》;还观摩了全国优秀教师、数学特级教师、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继续教育部主任、深圳市首批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主持人黄爱华老师的课例《方程的意义》和现场互动活动。

  陈老师和黄老师精彩的课例,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特别是是黄爱华老师的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让我重新定义了教学方式。以下是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一、老师生动的预热和丰富多彩的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在体验分享学习活动。而教师的角色转变了,学生的角色也主动转变了。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学生既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知识的`发现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与要求。

  二、良好的教学基本功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黄老师风趣幽默的语调、生动精练、吊人胃口的讲解,非常值得我学习,他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和黑板教学,不仅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而且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几乎不受下面几百位老师观摩的影响,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实在是妙!

  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也要加倍努力,多多借鉴有经验教师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有所创新,逐渐提高数学教学的水平。

问题教学心得体会10

  所谓问题式教学法,就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即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理解问题、讨论问题,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法操作简便,适合高中学生的特点,实践效果良好。第一步:提出问题、以疑导读

  教师在对教学内容总体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提出课堂所要解决的问题,创设学生想要学习的心理机制,激发学习动机。教师的创设提问非常关键,一般要体现两个原则:

  (1)必须从教学大纲出发,围绕教学重点提问,这样问题解决了,教学重点也就掌握了。

  (2)创设的问题必须具有现实意义,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制造教学兴奋点。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唯有新鲜的事才能给人刺激、令人关注和兴奋。提问有新意、有针对性,可很快使学生处于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的状态中。

  第二步,自学思疑、横向议疑

  这一阶段要求学生采取自学的形式通览教材,理解、讨论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1.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效果显著。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一般学生不能独立的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如果老师不能有计划地提供学习内容,恰当地引导,就不能形成有效的自学。问题式教学法创设疑问在先使学生能够在疑问的引导下主动地去探求和思考问题,进一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学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对教材做笔记,用铅笔对重点内容划杠,对不理解的内容打问号,教师要巡视课堂,及时解答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点,并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解答所设的问题,敞开思路,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

  2.教师组织讨论,学生横向交流,促进共同提高。在学生通过自学对所设

  问题有一定的理解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发表他们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互相启发,共同提高。第三步:充分解疑、总结收尾 这一阶段以教师讲授为主,但绝不是机械地回答所设问题。为了充分地解答所提出的问题,教师有必要增加一些教材上没有的有关材料,一方面,丰富课堂信息;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从中体会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对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再进行重点讲解,以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问题式教学法改变了教师以讲为主,以讲居先的格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积极探索精神的培养和锻炼,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

  课堂高效的问题,研究及论述颇多。但有个基本的描述,即: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

  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

  只有效率的最大化或只有效益的最优化的课堂,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只有二者的`和谐统一,“高效课堂”才能形成。简言之,“高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

  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衡量课堂高效,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的,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

  如何使问题式教学法落到实处

  一、问题的质量是关键。

  二、问题之间要有逻辑关系

  三、问题要切中要害,引起学生的兴趣。

  老师掌握了问题就掌握了课堂的主导权,掌握了打开学生思维的钥匙,使问题成为课堂的推进剂,伴随着问题的解决知识得到了掌握,知识体系得以形成。下面以收入分配的公平为例做以说明。

问题教学心得体会11

  20xx年1月4日,我有幸参加首届智慧教室创新教学赛课活动,我执教的《植树问题》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其目的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教学学生熟悉的植树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线段图,经历猜想、实验、抽象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间隔与点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并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而智慧教室运用现代化手段切入整个教学过程上课堂变得简单、高效、智能。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智慧教室的辅助作用,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学、课中交流。随时检测,以实现快速准确掌握每位学生学习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有助于开发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的能力。本课题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整合,并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组织学生开展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

  1.适度改编。原教材例题是“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为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加体现“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我把它改编成“城区路面改造,为了更加美化绿化,园林工人在全长为1000米的城区道路的一边植树”;

  2.亲历思想。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教学时,结合情境图出示问题,通过猜测验证的方法经历分析思考的全过程并初步感受到“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可以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然后应用找到的规律解决原来的问题。

  3.建构模型。重点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通过画图、演示等方法帮助学生思考,把分割点数和栽树的棵树一一对应起来,发现并初步总结栽树的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并通过生活运用不断强化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而智慧教室软件正是运用现代化手段切入整个教学过程,让课堂变得简单高效、智能。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智慧教室的辅助作用,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学、课中交流、随时检测、以实现快速准确掌握每位学生学习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从而有助于开发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能力。

  智慧教室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智慧教室软件具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具备的教学辅助功能。充分发挥发掘和利用智慧教室软件中的抢答、挑人、irs反馈系统、图片无限复制等功能,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有效提高学生课堂探究的参与面和参与度。

  软件功能的使用要有利于学生的探究,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无论是哪项功能的使用,都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如抢答功能等。

  1.没有错误的技术,只有错误的选择。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将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2.不能为“智慧”而“智慧”,要让“智慧教室”成就“智慧教师”,让智慧教师完美智慧教室。

  智慧教室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我暂时只是运用了其中的一些技术手段而已,触摸到了冰山的一角。只有我们不断学习和不断探索,希望能离“智慧”近一点。

问题教学心得体会12

  一、遇到的问题:

  ?植树问题》是三年级第一学期教材数学广场中的教学内容,也是二期课改中数学拓展性的知识。是曾经无数次被搬上?舞台?演绎出了许多经典课例。因此在教学准备阶段,我认真地研读了很多课例,发现在诸多课例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 任课教师都特别重视关于“植树问题”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区分,即所谓的“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与“两端都不种” 。普遍采用了“学生独立探究(或分组探究)、反馈交流、教师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并将“三种情况”的区分以及相应的计算法则(“加一”“不加不减”“减一”)看成一种“规律”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从而能在面对新的类似问题时不假思索地直接加以应用。 但是在这些课例的反思中,我又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很多学生能找到规律但不能熟练地运用规律,不能把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生活中相似的现象进行知识链接。

  二、第一次试教分析:

  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探究两端都植的规律时安排了动手操作,想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对植树问题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与理解。活动的设计是这样的:

  出示一道开放性的题目:一条公路长( )米,每隔5米植一棵(两端都要植),需要多少棵?让学生自己确定这条路的长度,从而探究出两端都要植树时的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要求是这样的:设计:全长( )米,每隔5米,有( )个间隔,种( )棵树让学生独立思考,画线段图,填表,汇报。本以为自己设计的教案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际,重视了数学思维培养,方法的渗透,是可行的,学生们应该是能够掌握的。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植树”时还是跃跃欲试的学生们到“探究规律” 时一个个都像被打败公鸡,毫无斗志与反应。勉强参与的总是那几个平时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看来这样的设计无法顾及全体学生的发展。没有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何来思维的培养,主题的建构呢?我开始反思:为什么学生不能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呢?为什么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呢?学生一脸的茫然。经过反复的思考,我想到了我设计的探究活动有一定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太抽象,太难了,自己确定长度时,要考虑到平均分还要分完,只给学生一条线段,他们不知道从何下手。我请教有经验的老师们,自己又反复琢磨,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过程,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这节课主线更清晰明朗了,即从生活中抽取植树现象,并加以提炼,然后通过猜想,验证,建立数学模型,再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于生活实际。这样能灵活构建知识系统,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处理。又能活用教材,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和重构,让资源启迪探究。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比较系统地建立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即两端都植;两端都不植;封闭情况下的植树问题(一头植和一头不植)。

  三、第二次试教分析:

  我把目标制定为:知识性目标: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过程性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掌握物体个数与间隔数的关系,课前我布置学生去数一数路灯排列有什么规律,初步感受物体个数与间隔数的关系,这样首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有所观察,有所思索,有所实践。既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做好课前准备,又能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情景聘请学生做环境设计师,说明学校南墙边有一段40米的小路,学校准备在路的一侧种树,按照每隔10米种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设计理由,择优录用。我先请学生估计产生不同的.意见,此时需要验证,怎样验证,学生想出不同的办法,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学生通过摆一摆,数一数,得出结果。学生的思绪一下打开了,最后出现了三种方案:第一种,两头都种,有5棵数。这样可以让学校有更多的绿色。第二种有3棵,头尾都不种。因为节约成本。第三种有4棵。种头不种尾;或者相反;又或者考虑树的实际生长空间不够,成本既不太高,绿色又不会太少。在这个环节,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初步感受植树问题的特征,这个时候我利用模具加以归纳、总结,形成规律。学生靠自己主动、独立地完成所学任务,发现规律,发现特点,找到窍门,感到非常高兴,记得牢固。

  但是问题又就出现了,在和学生开始列举生活中有关植树的问题的事情,然后运用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解决插彩旗,仪仗队队伍的长度、走楼梯、锯木头等问题。为什么学生能够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间隔数+1=棵数”“间隔数-1=棵数”却无法运用呢?在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间缺少了怎样的链接?

  四、第三次试教分析:

  首先,创设了情境,学生仅凭一次体验是不可能全部达到继续建构学习主题的水平。不仅需要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而且还需要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共鸣的情境。在举例过程中,比如手指之间的点段,座位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且还利用了“一刀两断”来说明锯木头的问题,让我惊喜不已。学生真正的生活经验是他们身边熟悉的事物,这时的学生才会真正感兴趣,才能够产生共鸣,才易激发探究的欲望,让活动化的数学学习有个坚实的基础。

  其次,书上的例题直接给出了植树的图片,棵数、段数一目了然,不利于学生进行独立的、深入地思考。如果在动手之前,再补充一句:根据题目要求,你想怎么种?有几种种法?画一画线段图或者用手边的东西代替树摆一摆。再出示3种植法的图片,学生证实自己的考虑是全面的。这样的设计会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借助数形结合将文字信息与学习基础结合,使得学习得以继续,使得学生思维发展有凭借,才能使得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渗透

  五、反思:

  1、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

  数学的信心。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我设计了很多需要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例如: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第2个小环节中“如果你是园林工人,你会怎么种?”,让学生自主探索出在一条路上植树时,有3种不同的情况:“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只种一端”;再如:在自主探究、建立模型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定路长和间距,通过画图的方法验证“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规律。又如:在最后联系实际,综合练习时,我放手让学生自选习题进行解答。

  2、渗透“以小见大”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程理念有个更具“与时俱进”的显著特点是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关注。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想检验大数目时遇到困难,可引导通过“以小见大”来找规律加以验证,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活动。从而不失时机给学生渗透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将来的后续学习积累更丰富实用的思想经验。

  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头都植的规律的探究方法后,让学生分组自主寻找两头都不植的规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画,自己整理表格,很快就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规律,产生了很强的成功感,同时也有了一份自信,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3、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问题教学心得体会13

  随着在线教育的火热,新的教学理念、课堂组织方式的探索不断出现。改变应试制下的被动的课堂学习方式,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兴趣,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由此,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伴着在线教育的浪潮进入人们的视线,进入了我们师范附小。经过长时间的钻研与探索,我们学校也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师范附小博雅和乐翻转课堂三段八环教学模式,附小课堂迎来来了新的生机。

  周三,听了翟德凯老师的《植树问题》这节课,感受很深,对我们学校独有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原来数学课还可以这样上,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节课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老师真正成了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环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微视频,完成自主学习中的任务,总结出植树中的三种情况,并作出了详细顺畅的汇报。合作探究环节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有序合作探究。学生一直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汇报,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课堂学习氛围和谐浓厚。

  二、教师点拨适时合理,有画龙点睛之效。这节课翟老师说的很少,只是做到每个环节间的过渡与衔接,适时的点拨,在突破难点时,很多学生不明白为什么圆形的防护栏要打5个桩,这时翟老师拿出一个铁环,直观清晰地展示出化曲为直的过程,然后通过微视频的学习,拓展到封闭图形植树其实就是一端栽树的情况,轻松突破难点。

  三、小组建设富有成效。小组合作讨论有序,展示汇报分工明确,语言规范,学生的优秀表现让我很震惊,这就是学生的潜力所在啊。小组展示汇报时,其余的小组都在认真倾听,并对他们的表现给出了中肯的评价,台上的孩子们自沉稳,台下的孩子们认真,生生互动及时有效。

  四、达标检测设计合理,由易到难。翟老师的习题设计层次分明,使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真正做到全面教育检测。

  “翻转课堂”对于我们来说都只是一个新的尝试,它与传统教学最大的不同就是利用微视频“先学后教”,课堂上进行有效互动。今后我会精心备课,做好小组的建设工作,努力学习使用这种教学模式。

问题教学心得体会14

  3月4日,学校组织大学生参加了植树造林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乘坐校车颠簸了一路于下午2点到达目的地——万盛。穿着统一的黄色T恤,戴着鲜艳的橙黄色帽子,挂着灿烂的笑容,同学们的到来为荒凉的大山注入了一股青春和活力。

  新传的学生依次排成队铺满弯曲的山林小道,为山上的树苗供水。像传递奥运火炬似的,每个人接过那盛满水的桶时都小心翼翼的,全神贯注,仿佛这水桶里载的不只是水了,而是满满的希望和沉甸甸的责任。

  领导在植树之前激动地说道:“我们大学生每人植100棵树,便会种出一片大学林!”的确,当我们植完后,从车上遥望这片浇浸了自己的汗水的“大学林”时,仿佛能嗅到几十年、几百年之后这片绿荫散发的清香,听到鸟儿的欢鸣。此番义务植树,给了我许多的启示: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当几百股这样的力量汇聚起来时,将足以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

  书本不是大学生唯一的知识源泉和精神食粮,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更能陶冶情操、铸炼品性。

  多出来象牙塔走走,你会发现这个社会为你提供了一个足够大的可以挥洒汗水、实现梦想的舞台!

问题教学心得体会15

  今天,我有幸欣赏了塔河四小安波老师的《爱在地动山摇后》,和松岭一小张琳琳老师的《吃出健康来》两节生命教育观摩指导课,这二节课,让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这次观摩指导课为我们生命教育教师提供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尽管学生水平不一,两位教师教学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下面谈一谈自己的听课心得:

  首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特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两位老师既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又重视了学生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最大限度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听课时,我特别注意了两位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了不同的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式,而且,互动模式多样,采用看图、看动画的模式或创造一情境,让学生展开联想,激起了学生对生命教育学习的兴趣,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

  其次,两位老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听课中我发现两位老师基本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1、口语流利,发音准确。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证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从而学到正确的知识,地道的语言;2、善于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更直观,更生动;3、教态亲切,表情丰富,充满激情。在课堂上能轻松,活泼,潇洒地进行授课,富有艺术性;

  通过这次听课,我对自己也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去思考,联想自己的课堂教学,我想了很多:

  1、教学备课未达精细巧妙。对于备课,我感觉到了它的重要性,二位老师之所以课堂上运用自如,就在于她充分挖掘了教材的宗旨和理念,掌握了教学内容的要旨,而我平时备课还达不到这种严谨的态度,今后我会尽力做到极致。

  2、尊重学生的不同需要与兴趣。要充分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兴趣、求知欲、好奇心、上进心,善于找出学生的进步点,提供好的学习方法,创设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向上的动机与行为。两位老师的确有许多值得自己学习和借鉴的东西,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一定能拉近距离,不断进步。

【问题教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植树问题》教学心得体会12-27

植树问题教学心得体会03-12

问题化教学心得体会11-29

教学问题设计心得体会01-31

《植树问题》教学心得体会13篇12-27

问题化教学心得体会9篇11-29

问题引导教学法心得体会12-01

植树问题教学心得体会9篇03-12

植树问题教学心得体会(9篇)03-12

植树问题教学心得体会精选9篇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