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化学教学心得体会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化学教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化学教学心得体会1
从老师来说,一定要树立生本教育理念。首先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化学教师必须牢固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必须施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众所周知,化学教学贵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重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这点上讲,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尤其是注重实践的化学教学中尤其是当今两极分化情况严重的情况下应当被积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每个成员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的过程,品尝自主学习而获取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学得主动去学习去思考,形成深刻的体验,从而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从根本上避免两极分化。那么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是什么样的方式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以何种方式被运用呢?我是这样认为的:
一是在教师组织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给学生提出出适当的问题,起到他应有的辅导作用,作为一种基础科学的教学活到,这是成败的关键。
二是否能很好地完成以及是否能使多数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还取决于小组成员间合理的分工与合作。例如,在探究氯化钠和碳酸钠的鉴别实验时,教师可以建议4人小组先进行讨论,然后由一人归纳出本组的所有实验方案,一人通过实验验证,一人与其他小组交流,充当信使,一个人最后向全班同学陈述。而这种合理的分工在实践证明是非常成功的一次分工,这样的结果使所有的学生在其中都得到了锻炼,从而可以有效的`避免两极分化。
三是教师本身应当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并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正确有效的评估,该表扬的给与表扬,该指出错误的应该给予适当的友好的批评,这样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感觉到了老师的亲和力,感觉到老师就在他们身边,从而培养锻炼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未来的考试中减少了两极分化的出现
四是教师在课后应该对小组合作学习作出科学评价,这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环节,重视过程和结果的评价相结合,总结成功的经验与不足,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认识到自身在合作中的优点与不足,更透彻地了解和掌握知识,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合作技能整体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这来说,我们有什么理由会说两极分化现象会得不到消除呢?
时代在发展,人也在进步,我们的教育作为人的基础阶段更应当好好被重视,也必须有新的进步,两极分化不能有,双峰现象不该出现,这些问题绝对不仅仅是出现在某一时间某一阶段某一地点或者说在中学化学上的特殊现象,在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去探索。而新思维、新理念、新的教育方式应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运用,只有这样,我认为才会从根本上避免学习中的两极分化,避免出现教学结果上的双峰现象,才会出现打开一个新的局面。
关于化学教学心得体会2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专业角度说,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学习态度上,从“要我学”到“我要学”。那么,要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该如何着手?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教学的保障
有效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配合、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的情感交流,都会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创造一个活跃而不混乱、和谐而不喧闹的课堂氛围,是十分必要的。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立足于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教师不论在教学语言上要文明得体,在教态上要和蔼可亲,而且在关注学生上要做到一视同仁,无论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习品质良好的,还是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品质不好的,都要关注到位,体现出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积极关注,对每个学生发展的关注。只有当所有学生都体验到了老师对他的关注,他们才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就不会在思想上开小差,制造不和谐因素,影响教学进程,那么课堂教学时间有了保证,学生学习状态良好,课堂教学效率必然会大大提高。
二、教学情境是进行化学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意义总是存在于情境之中的,学生是不能超越具体的情景来或得某种知识的。因此,教学情境,并不是一个无关的因素,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且已经卷入了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之中。有效地情境促进有效的教学,有效的教学促进乐谱晓得学习。实施化学有效教学,就必须充分重视有效的教学情境的创设。
比如,在《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如下教学情境: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几年中,著名科学家居里夫妇为了从以成百吨计的沥青铀矿矿渣中提取纯镭化合物,设计了用酸处理矿渣并在数百个蒸发皿间进行重结晶操作的实验方案,历经四年夜以继日的艰苦实验,终于在1902年提取出0.1克氯化镭,从而在放射性研究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样的教学情境,既让学生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一种教育,又让学生认识了科学的试验方法对研究化学的重要作用。从教学的一开始,学生的思维就有效地进入了学习状态。正如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三、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方法百花齐放,如学案导学法、自学辅导法、讨论法、探究法等。这些教学方法都是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和总结出来的,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均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每种教学方法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但解决另一问题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达到另一些目的。”(巴班斯基)探究活动为主的引导发现法,在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形成科学思想和方法等方面有其优势,而难以保证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而且对于陈述性的知识,也没有探究的必要;讨论法具有多向信息交流、针对性强、便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特点,但往往使知识缺少系统性;自学辅导法,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只适合于较简单的内容;而讲授法,尽管师生间的信息交流是单向的,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却具有信息量大,系统性、逻辑性强的优点。而且很多教学内容都必须在教师的有效讲解后学生才能理解掌握。因此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会作为“有效教学”的一种有意义的常见教学方式。在讲授过程中,要注重启发、比喻的应用。通过教师的感悟使抽象问题形象化,以便于学生掌握。例如:在学习丙烯加聚反应的教学中,我形象的用了一个“吊”字来比喻,告诉学生,可以将非双健部分“吊”在双健碳原子的下边,加聚时,只将双健打开就可以了。又如:《化学平衡》中“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勒夏特列原理’可以给学生讲授一些社会事例,⑴夏天天气炎热,同学们走路、做操时总是尽量往阴凉没有太阳晒的地方走、站,
而冬天走路、做操时总是尽量往温暖有太阳晒的地方走、站;⑵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人们总是往没有那么拥挤的地方移动。??。任何事物在发生变化时均遵循一定的规律性。象这样一些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比喻、神似的表情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似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结合教学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方法结构协调、合理,各种方法优势互补、长短相济,立体结合。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
四、优化的思维过程
思维能力是诸种能力的核心,是人才结构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可以说,一堂有效的化学课,应是一节高质量的思维课。
从某种程度上讲,有效地化学教学,是学生有效思维展示的一种过程,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概念、原理、规律的“来龙去脉”,更好地把握化学的思想和方法、本质和规律,最终转化为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必要时,要“放慢”这些思维过程,使思维活动形成“定格”,产生“慢镜头”,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和顿悟,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创造学家戈登曾说过,“创造的机制主要有两条,即把陌生的东西变成熟悉的,把熟悉的变成陌生的。”无论哪种方式,我们都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思维训练途径,优化学生的思维过程,以求知识的融会贯通,以求思维的创新发展。
五、加强课后反思是增强有效教学的必要手段
课后反思是教学活动的回顾和梳理,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被忽视。其实通过课后反思,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肯定成功之处,修正和完善不足之处,并不断完善教学过程,就能更好地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为了提高今后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可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1、总结成功的经验,将好的案例、教学方法等记录下来,进行整理并用于以后的教学中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2、记录教学中的失误。先认真分析失误的原因,再进行修正,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今后出现更多的失误。3、记录学生在学习上的困惑。学生在学习上的困惑是一节课的难点。只有找出学生困惑的原因,再选用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困惑,提高课堂效率。另外,课堂上的灵感也尽量要捕捉下来并加以修正,再用于今后的教学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化学的有效性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化学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
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关于化学教学心得体会3
12月29日,市教研室在丰县华山中学举行了“20xx年徐州市高三化学研讨会”,教研员和全市高三化学教师参加了会议。
会上,华山中学高三年级彭凯老师和李志老师给我们上了两节精彩的展示课。他们以高效的课堂设计,深厚的教学功底,精辟的教学语言,通过实验设计等手段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教学理念。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两节课均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课后丰县中学的李美丽老师作了精彩的点评;教研员蒋良老师给我们指出了目前构建高效课堂中还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特别是发在每位老师手中学生上课后的导学案,让我对课堂的高效和实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次的教研活动,让我感到收获颇大。下面是我对化学高效课堂的几点感悟:
新课程实施以来,新的教育理念引导着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了我们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高效课堂呢?我认为,从学生角度来讲,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一是学生对三维学习目标的达成度要高。
二是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
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效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课堂。对于教师而言,高效的课堂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设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由于教学目标的预设与实际情况难以完全一致,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调整目标,以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确保教学目标更具适用性。
二是教学过程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是否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能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是否能给予学生更多时间和机会进行合作与展示,使全班学生共享彼此的学习成果。
三是教学中及时跟进、检测、反馈、补偿,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
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于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教师应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问题意识是学习和探索的动力源泉。只要创设的教学情境科学且适宜,学生一定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也在创造着课程。教师和学生不应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学习方式应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基础,而非单纯依赖教师传授和学生记忆。因此,在教学中应使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利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而是研究教材,开发课程,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开放式教学,注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这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围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实施活动探究栏目,在新教材实施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习化学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方面,课堂教学要想高效,必须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思考意识,在新课程教学中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不仅能回答“别人的问题”还要让学生离开了“别人的问题”这根拐杖,能自己走路——独立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在教学中我们要用“细心”去挖掘教学资源尤其是课堂中随机生成性的教学资源,用“爱心”去呵护每一名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课堂教学犹如一门艺术,身为化学教师需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能力,共同为教育的美好未来贡献力量。
在本次教研活动中,我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但也发现了很多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提高课堂效率一直是我教学实践中的重点,借鉴他人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探索将推动我不断进步。
关于化学教学心得体会4
经过9月14日的教研活动我深有体会,这次教研为我以后的化学教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方法,对我帮助很大。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关于2x13年试题分析给我的启示
1、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深度
高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主要是考查考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理解深广度。在复习过程中,要把复习的重点放在对一些最基本知识的掌握理解上(特别是一轮复习)。
首先是重视课本。课本是根本,课本不但涵盖了考试全部内容,也包涵着知识的结构关系,将书本知识挖深挖透,精耕细作,灵活迁移,定能胜过各种教辅书。如今年的实验题则涉及:石油的分馏(仪器选择,沸石的添加方式及作用)、乙酸乙酯制备(高沸点制低沸点、物质分离提纯方法)等细节知识的变式考查。
其次是在复习过程中重视形成知识网络。通过横向和纵向统摄整理,使零散的知识有序地贮存,使之系统化、结构化。
最后是抓好基本概念、原理的掌握和应用,通过分析比较,多角度辨析,掌握概念的内涵外延,原理和规律的本质,在深刻理解和有效运用上下功夫。
2、重视以基础知识为依托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无论是容易题还是难题,无论是客观判断题还是主观分析题,都是以重要的基础知识为依托展开的。多年的高考重点始终是高中化学中的那些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但纯知识性题目的考核逐渐偏少,取而代之的则是更多的知识应用性题目,因此教学中更应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坚实的化学基础知识,清晰的化学知识结构,是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重要基础,所以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准确把握,并扎扎实实地落实到位。 另外,训练学生细心审题、深刻理解题意和分析题意也是我们今后化学教学中要重点加强的项目。如今年第27题第5问“沉钴”过程化学用语的书写是需要分析的,不再是简单的元素守恒和简单复分解。
3、重视新型题型的训练
工艺流程题和物质结构与性质以及对有机实验的连续考查三部分内容是刚刚进入我们视野的`新题型,尽管它们还是考查我们的基础知识,但大量信息、数据、图表的分析处理是我们学生攻克的难点。
关于新课程高考命题的趋势:
高考化学命题应坚持在考查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全面考查学生素质的发展方向。
高考命题强调知识之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因此,高考备考梳理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链和知识网尤为重要。
高考命题由于不断的改变设问角度和设问方式,做到了推出陈出新,常考常新,看似年年不一样,其实质、原理还是要引导学生在教材(课本)上寻根、找依据。
以能力测试为核心,试题题型基本保持不变,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
备考策略
(一)明确要求,把握方向 。“大纲”是依据、课本是根本、资料是补充。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依据“考纲”选择复习内容和深广度,不搞“偏、难、怪”的内容,对“考纲”不要求的内容,坚决删掉,对“考纲”中降低要求的内容,坚决不拓宽、不加深,对“考纲”中新增的内容,要认真研究,复习时到点到位。这样,既把注意力放在重点、热点、难点及关键点上,
又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把握了高考方向。
(二)夯实基础,提升能力。目前学生的状况是基础知识、基本 技能掌握不牢,有必要安排时间让学生将几本化学教材通读,尤其是平时容易忽视的一些地方更应着重理解,同时加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所涉及方程式及其实验现象的反复记忆,以便高考时能快速、准确的提取基础知识进行应用。复习要针对理综高考化学科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选择以无机典型元素及其化合物为代表和反映有机烃与烃的衍生物官能团衍变关系的推断题,训练学生用正向逆向、统摄思维进行推理,提高推理能力。同时要选择以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实验题,突出实验原理、仪器使用、操作方法、现象描述、简单设计、分析评价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要注意选择一些具有开放性的实验题,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理综化学实验试题其考查不外乎从实验目的、原理、装置、操作、理解、评价、改进、拓展等,试题回归教材却高于教材,但每年考生的失分点却较多,因此,我们应重视教材上的所有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
(三)重视习惯,严格要求。化学复习要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注重能力、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当一轮复习结束时,可能存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知识体系的构建不完整、化学用语使用不规范、语言表达能力差、化学实验能力差、思维的变通性差等问题,在第二轮专题复习中要进一步严格要求,重视良好的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采取多提问,多动笔,边总结边纠正的方法。一定要杜绝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精等现象。
(四)及时反思, 查漏补缺。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都要求学生及时反思,及时纠正,对差错做出深入的分析,找出错误根源,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方法不当造成的,还是非知识性的失误。对出现的差错要做记载,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次成果总结,看看哪些毛病已经“痊愈”哪些“顽症”尚末根除,哪些是新犯的“毛病”,从而不断地消除化学复习中的疑点、盲点,努力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达到“会做的保证对、错过的不再错”。
关于化学教学心得体会5
一、工作回顾
初中化学作为一门启蒙教育,涉及许多化学专业术语,较为枯燥。学生难以将其当作第二外语来掌握。因此,教师充分利用化学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的紧密联系。通过实验,学生不仅能对化学产生好奇,还会进行思考;通过观察身边的化学现象,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丰富多样,从而保持持续的学习热情。经过几年的观察,我们发现,一些其他学科中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对化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渴望,能够在中高年级取得优异成绩。
作为中考新增科目,我们复习时间有限。在初期阶段,要求学生在听课、记笔记、完成作业、纠正错误等方面建立起必要的学习规范,这样他们将来能够更加顺利地学习。同时,梳理化学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社会实际问题,如战争、医疗、经济和环保等方面的信息。通过讲解典型例题,可以举一反三或进行多题训练,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和方向分析和思考问题,从而提升他们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授一些应试技巧。
二、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和问题:
1、初三的化学课程从初三才开始,一年不到的时间就要面临中考,教学任务十分紧张。近几年,我们学校的新课程通常在三月底结束,留给复习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出现了赶课的现象,大家都急于尽快完成新课,进入复习阶段。为了争取更多复习时间,一味地加快教学进度,必然会使得学生对知识理解不透彻,甚至让一些跟不上进度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2、在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中,由于时间有限、内容繁多且综合性强,许多学生难以适应,缺乏知识体系,教学方法和效率亟需提升。
3、在往年的中考中,发现学生依然欠缺基本的科研方法和书面表达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不断强化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从规范学生的口头表达训练入手,逐步提升其严谨正确的书面表达能力。
4、存在的问题:在化学方面,上学期实验活动较少,导致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未能得到有效提升;同时,为了赶进度,新课教学较为仓促,未能更好地组织学生进行复习,使得一些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缺乏必要的训练,最终影响了考试成绩。学生在各科目上都有较重的'学习负担,大部分时间用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几乎没有时间复习预习,更没有时间深入思考学习内容,因此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相对较差。
第三,下学期的教学计划
1、打好基础,拼命赶上进度是不可取的。
学生回答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未能准确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关系,因此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重中之重。掌握基础知识就是掌握化学教材的知识,努力通过教学的每一章。由于学生之间智力和学习基础的差异,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能力也不同,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减少落后。掌握基本功,掌握化学术语的使用技巧和基本实验技能。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学生要真正理解每个实验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给学生更多的实验机会,通过实验体验观察研究的过程和乐趣,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2、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必须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正常的教学和复习中,我们不能“强调结论,忽视过程,强调简单实用的机械练习,忽视问题情景和对解决方案的分析”。而是要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掌握“基础学科的思维方法”。科学探究内容出现在化学试题中,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准确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体验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3、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特别注意知识的应用。中考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话题,从多个角度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近年来,对这类问题的审查逐渐加强。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局限,减少机械操练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给学生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的接触和了解社会,从化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关于化学教学心得体会6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在理解化学知识方面并没有太大困难,但在应对各种变化的化学题目时却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不知道该运用哪些知识或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这一问题正是习题教学的核心目标。通过习题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基础知识,纠正存在的问题,梳理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提升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非常注重习题教学,尽量发挥其最大功效,并从中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
一、精选习题,组织训练
化学习题类型繁多,涉及知识面广,要把所有习题都让学生做一遍是不可能的,而且还会将学生引入“题海战术”。为了不加重学生负担,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具有针对性、多样性、典型性、灵活性、启发性、综合性的习题组织练习与评析,做到循序渐进、融会贯通。如此一来,“少而精”的习题不仅不会降低教学质量,还可以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触类旁通之功效,是习题教学成功的关键。
二、精选例题,示范讲解
例题教学有助于学生复习巩固知识,掌握解题思路和明确解题规范。在制定教学方案时,首先应精选典型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习题作为范例,设计好如何向学生示范解题过程,并确定需补充的例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题意,理解条件与要求,找出例题所涉知识点,从而抓住解题关键,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最终列出规范的解题格式。通过剖析典型例题和补充练习,不仅能够及时梳理学生的解题思路,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掌握方法、启迪思路、培养能力。
三、一题多解,培养能力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的多向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方式。由于每位学生理解和解答问题的角度各异,面对同一题目,常常会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例如,“有1克含铁的氯化物溶液与过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2.65克氯化银沉淀,问这种氯化物是什么?”此题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求解:⑴联立方程求解;⑵假设该氯化物为氯化铁或氯化亚铁,尝试求解;⑶从1克FeCl3或1克FeCl2出发进行计算;⑷根据分子组成计算含氯量;⑸利用离子反应(物质的量法)进行计算。此时,应鼓励学生尝试多种解题方法,并对比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最终选择最优解题方案,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选择。
四、重视讲评,指导学法
学生在面对自己做错的题目时,往往只知道答案是错的,但未必清楚错在哪里,因此习题讲评显得尤为重要。讲评时应当重点分析学生作业中的典型思路和常见错误,不仅要让学生明白“错在哪里”,更要让他们理解“为什么会错”。此外,讲评时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能力,引导他们总结题目涉及的知识点,使其系统化,并对题目类型、解题步骤进行归纳小结,总结解题常用的方法、一般规律、注意事项及易犯的错误等。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探索新思路,寻找巧解、速解或一题多解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从而积累解题经验,拓宽视野,避免走弯路,提升解题速度。成功的习题讲评不仅能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更加生动,还能清理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拓展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
习题教学的目的在于巩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会他们总结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因此,教师应多方面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习题的讲解、练习、评价和讨论,启发思路,传授方法,培养能力。我认为,只有正确理解习题教学,并运用科学的方法组织教学,才能提升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化学学习能力,从而赢得学生的喜爱。
关于化学教学心得体会7
这学期的化学教学已按计划顺利完成。我们从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全体学生的通过率。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并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我们总结了若干经验:
1、打好基础,全力追赶进度并不可取。中考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重中之重。掌握基础知识,即化学课本中的内容,需要学生努力通过每一章节的学习。由于学生智力和学习基础的差异,他们在掌握化学知识方面的能力也各不相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跟上常规教学进度的同时,增加更多复习时间,但这可能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一些学习跟不上进度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掌握基本功,学会正确使用化学术语和基本实验技能。在日常实验教学中,学生应深入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给予学生更多的'实验机会,让他们通过实验体验观察研究的乐趣,从而有效提升实验能力。
2、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提升学生的能力,必须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正常的教学和复习过程中,我们不应只强调结论而忽略过程,不应只注重简单的机械练习而忽视对问题场景和解决方案的分析。相反,应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掌握“基础学科的思维方法”。要准确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础进行探究,以周围环境为参照,让学生体验和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3、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特别注重知识的应用。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传授课本知识的局限,减少机械训练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给学生留出时间阅读课外科技读物,尽可能多地接触和了解社会,从化学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4、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教学大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上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尽管我校尚未采用新的实验化学课程标准,但老师们已开始研究新课程的特点。因此,除了用新的教学理念充实自己外,我们还应提前在高三化学教学中参照和融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5、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互相学习和讨论。听完课后,我可以及时与班主任沟通,指出不足之处,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6、提升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考实验题的占比不断增加,这使我们教师格外重视。在教学与复习过程中,应强化这一环节。
7、要自信,全力以赴地学习。对于有特殊技能的学生,学校将组织学科竞赛活动,为他们营造一个展示个性的环境,鼓励他们崭露头角,从而为未来培养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8、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总结教训。
关于化学教学心得体会8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有很多,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一是培养学习兴趣、二是训练学习方法、三是巩固所学知识。下面我就结合我的具体做法,谈谈我的体会。
一、培养学习兴趣
应该说,大多数学生对于学习化学还是有着直接兴趣的,对化学现象存在着好奇心,对化学实验尤其感兴趣,要充分利用学生学习化学的这种兴趣来组织教学,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1、加强化学实验和直观教学
化学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对学生最有吸引力,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力求操作规范,现象明显,可见度大。学生实验要人人动手,细心观察,及时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魅力,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在家中进行一些简便易行的小实验,来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如发给每位同学半小张淀粉碘化钾试纸,要求学生利用家中一些简单的食品和器具,检验家中所食食盐是否为加碘食盐。图片、录像、多媒体模拟等直观教学手段,对学生理解知识能起相当大的作用,一些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实验,如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一些化学中的微观世界,如晶体的结构等,更是有着极强的直观示意作用。特别是电脑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可以在机上进行逼真的实验演练,全方位的互动,更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辟了新的途径……
2、理论联系实际
生活中有许多丰富的化学知识,高中学生对自然界的现象及其变化已有一定了解,结合教学内容,尽量举学生熟悉的化学现象,并用化学知识进行揭示,这能使一些较为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理解和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时,跟同学们谈到油条是我国北方的一种早餐食品,民间俗有“一碱、二矾、三钱盐”烹制油条之说,那么其中的“碱、矾、盐”是指什么?烹制油条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是什么?再如,在学习铵盐的性质时,同学们都能掌握NH4Cl受热分解,()然后让大家分析为什么舞台布景、舰艇上的木料等都经常用NH4Cl处理,原来NH4Cl受热分解产生的NH3 HCl都不能燃烧,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从而达到防火的目的。再比如,在学习蛋白质的性质时,讲蛋白质遇到盐就会凝固、变硬,向同学们解释为什么烧鱼炖肉时不易过早放盐?这是因为烧鱼炖肉时,蛋白质被拆散,生成氨基酸,味道鲜美可口,而蛋白质过早遇到盐,凝固变硬再溶解和拆散就困难了。这样可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
3、利用研究性学习课或选修课,开展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能活跃学生思维,学有所用,提高学习兴趣。如在高一的研究性学习中,我给全年级的同学上化学兴趣实验——配制消字灵、滴水生火、滴水生烟、蓝瓶子实验等,也适时地开展一些化学用语小竞赛,如百个方程式竞赛,撰写化学小论文等。
4、教学内容要适中
教学内容过深、过难、作业过多,不仅加重学生负担,而且容易降低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要坚持适当难度与可接受性相结合,适当密度与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作业切忌大量偏难,学习检查切忌频繁测验、考试。针对学生素质较好的实际情况,高一侧重兴趣的培养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高二侧重能力的培养;高三则侧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千万不能将高三的内容下移至高一、高二,期望一气呵成,结果适得其反,一旦使学生丧失了学习提高的自信心,那我们所作的任何努力都将会事倍功半。
二、训练学习方法
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高中化学习的特点和方法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学生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学习,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发展自己的智能。
1、学会观察和分析
化学实验是研究化学的重要手段,在教学重要引导学生重视化学实验,逐步培养独立观察的习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说明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学会根据实验结果书写化学方程式,学会用实验探究法来学习化学知识,同时在实验中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形成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等。例如我在上《钠》一课时,就设计了这样的实验探究法的教学程序:
(1) 提出问题:金属钠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金属铁在常温下与水不反应,金属钠是否也如此呢?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①用小刀切一小块金属钠--断面呈银白色很快变暗
②将其投入到盛少量酚酞的水中--"浮、熔、游、鸣、红"
③将生成的气体点燃--淡蓝色火焰
④将金属钠放置于坩埚中加热--生成淡黄色固体
(3)启发学生进行科学抽象:
①钠的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质软、密度比水小、熔点低等。
②钠的化学性质:a、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
b、能与氧气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4)然后得出结论:由于钠原子半径比铁原子小,所以失电子能力强,金属性强,单质还原性强,比金属铁活泼。
(5) 最后将总结出来的知识加以应用:
①实验室中如何保存金属钠?
②将金属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会置换出铜吗?
2、掌握预习的方法,养成预习的习惯
学生预习与教师备课一样,都是上课的准备,经过预习,学生知道教材内容,知道问题所在能带着问题听课。可是学生都缺乏预习的自觉性,我觉得可以采取强硬措施,上课前用5分钟阅读文,可画出重点,再授新课。这种预习习惯的形成,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知识概括能力。
3、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而思维起源于问题。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只有通过思考,才能发现问题,而问题的提出又能促进深入思考。要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去分析理解所观察的现象和教师所讲的材料,揭示事物的联系和差别,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在学生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后,要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得出概念的能力,如氧化物、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酸酐等定义之间的区别及联系。
三、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思维形式和记忆能力都有待进一步发展,各种学习负担不均,致使学习的知识零乱,巩固率不高,要使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由“会”到“活”并由“活”到“用”,知识的巩固是关键。
1、想方设法帮助学生记忆
学习化学要强调必要的记忆,通过分析概念,发现规律,明白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等,都可以巩固对这些知识的记忆。在实际教学中,为帮助学生对一些概念、定理、方程式的记忆,可以编一些顺口溜,如讲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时,就可以编这样的顺口溜:“不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弱写出谁,几价加几水;多元弱酸根,一次加一水;生成酸式根,再加一次水;可逆不沉淀,不画气体飞。“再比如,在记忆乙醛发生银镜反应时的方程式: CH3CHO + 2 OH → H2O + Ag + NH3↑+ CH3COONH4,由于生成物多,不好记忆,就可以编这样的顺口溜:“一水、二银、三氨、乙酸铵”,这样的记忆效果会好一些。
2、通过分析发现规律,归纳简化
在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的前提下,对知识做出全面的概括、总结、归纳是很有必要的。如在每一堂课后要小结,每一单元学习之后要进行单元归纳总结,特别在高三总复习中,更要重视归纳总结,如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跟强碱反应的物质有哪些类?滴加顺序不同,实验现象不同的有哪些组?同分异构现象有哪些?等,这样就会提高学生的记忆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间接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3、通过反复练习,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练习一般以课堂练习为主,这样效率高,容易发现问题。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要通过多次反复才能形成和巩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不断巩固,反复练习的作用。如在上课时,可设计一些跟踪性的选择题、填空题,穿插与新课之前或之后,让学生回忆巩固。每单元结束后,都要把学生作业中错误率高的典型习题反复进行讲评,设计一些针对性习题布置给学生,纠正错误,以求落实。另外,让学生对练习自我分析、整理实验报告、自编、自解试卷、一题多解的思考,以及某一基本实验进行相互操作的考察等等,都会起到巩固和深化化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
总之,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是一件必须长期探索的工作,需要每位同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关于化学教学心得体会9
在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当前国际上共同关心的教育理论问题之一。教学过程中到底教会学生什么?是教学生还是教学生学?在有机化学部分的教学中,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方法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教学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培养
在完成无机化学的学习后,学生们刚开始接触有机化学时,往往充满浓厚的兴趣。此时正是再次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习方法和能力的最佳时期。在讲解完甲烷、乙烯、乙炔之后,我总结出了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备(工业制备、实验室制备)→同类物质。
例如在讲解“乙烯”这一章节时,我打破了书本上的顺序,首先讲解乙烯的分子结构。在介绍乙烯分子结构时,从分子组成入手,逐步讲解化学键类型、分子极性及空间构型;通过碳原子结合的氢原子数目少于烷烃分子中的情况,引入不饱和烃的概念,并得出乙烯是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接着,从其结构出发,探讨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展示一瓶预先收集好的乙烯气体,让学生从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密度、毒性等方面进行思考。基于乙烯结构中双键易于断裂的特点,讲解乙烯的特征反应,如加成反应和聚合反应;同时,依据大多数有机物易燃的特性,讲解乙烯的氧化反应(补充说明乙烯与强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随后,根据乙烯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介绍其应用领域,例如作为有机溶剂(利用其物理性质)和制造塑料、纤维(利用其化学性质)等。最后,对这一类含有碳碳双键的烃,简要介绍它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变化规律。
以后几节的教学,我都反复强调这样的学习方法: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到了讲烃的衍生物,我请同学自己站起来阐述这样的研究方法,我顺着这样的思路一点一点地讲下去,很清晰。学生自己掌握,复习时也就感觉到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有机化学其实很好学,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时时提醒学生,其它有机化学的学习与研究也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与能力培养
1、自学能力的培养
适应于有机化学的特点,在教学学习方法和知识的同时,我还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机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总结。比如“乙醛”这一节,通过学生阅读,然后请同学列提纲,然后复述,重点围绕“乙醛的组成和结构是什么?有哪些物理性质(展示样品)、化学性质?由这样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它有哪些重要用途?工业上如何制取?这类物质(如甲醛)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训练,我觉得学生不但强化了方法,更培养了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
2、观察能力的培养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进行有机实验时,我们应时刻提醒同学要细致、全面,并且要有思考。例如在实验室制备乙烯的过程中,药品的添加、温度计的放置、烧瓶和集气瓶内发生的变化,以及为何要加入石棉网和碎瓷片等细节都需特别关注,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3、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强调观察、在培养思维能力的同时,我也非常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演示完乙醛的银镜反应和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反应之后,我会请两位同学使用甲醛替代乙醛进行同样的反应,并要求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并指出其中的错误。在完成乙醇与钠的反应实验后,我还会让同学们回忆钠与水反应的实验。通过这些课堂实验,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4、记忆能力的培养
人类如果没有记忆,智力活动便无从谈起。同样的教学和学习,有的学生却学得更好,主要原因之一便是他们记得更牢固。因此,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与复习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记忆方法和记忆能力。例如,对于银镜反应生成物的配平,我教授学生使用“一二三”记忆法,即一水二银三氨;对于醇、醛、酸、酯的教学与记忆,我建议学生通过对比分子中官能团的异同来记忆它们的化学性质;此外,我还鼓励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记忆,比如乙醛与氢氧化铜反应时产生的红色沉淀物(Cu2O)可以帮助记忆这一反应。
关于化学教学心得体会10
①.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盲目追求进度是不可取的。考生在答题时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当务之急。
抓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化学课本知识的掌握,确保每章节都能过关。由于学生之间存在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的不同,他们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会有所不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尽量减少落后现象。那种为了预留更多复习时间而在日常教学中急于赶进度的'做法,必然会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甚至会使一些跟不上进度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抓基本技能,在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的培养上,应予以重视。在日常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深入了解每个实验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提供机会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与乐趣,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
②.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今年化学试题中加入了科学探究的内容,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础进行探究,以周围环境为参考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主动学习,逐步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③.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今年试题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近年来逐步加大。这要求化学教学不能仅限于灌输课本知识,应减少机械训练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机会阅读课外科技读物,尽可能多地接触社会,用化学视角观察和分析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④.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钻研教学大纲(化学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尽管我校尚未实施化学新课程标准,但老师们已经开始研究其特点。因此,除了更新教学理念外,还需提前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参考和融入“新课标”的要求。
⑤.加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学习与研讨。听完课后,能够及时与授课教师交流,指出不足之处,以期提升课堂效果。
⑥.提升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在中考中愈发明显,实验题的比重逐渐增加,这使我们的教师团队给予了高度关注。因此,在教学及复习过程中加大了对这一部分的投入,从而使得学生在这部分内容上的得分相对较高。
⑦.理直气壮地支持学有余力且有特长的学生参与学科竞赛,为他们营造发展个性的空间,鼓励他们崭露头角,脱颖而出,从而为将来培养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⑧.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与成长。首先应切实抓好各阶段的合格率,这样才能提升初中毕业的合格率,最终实现较高的升学率和较好的优秀率。
关于化学教学心得体会11
初三化学作为中考科目,要提升教学质量,一方面需要学生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学生的应变能力也必须强大。因此,必须扎实打牢基础,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并做好各个阶段的复习工作。对于重点知识和知识点繁杂的.章节,尽量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打印相应的复习提要;练习题和测试题需严格筛选。此外,对于学生作业,应做到全收和及时批改,在作业上针对个人提出具体要求和建议。再比如,培优补差工作是对正常教学的有效补充,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增加课外作业量并提高难度,以适应中考题型同时多接触竞赛题;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则需要耐心细致地辅导,做到百问不厌,利用课外时间给予帮助。
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虽然对学生掌握知识有要求,但缺乏有效的落实方法,导致部分不自觉的学生出现脱节现象,无法及时学有所得,从而逐渐出现成绩下滑的情况。由于实际原因,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有限,交流的机会和渠道也相对较少。今后的教学中,应对学生始终保持信心和信任,既给予鼓励,也要适时鞭策。
关于化学教学心得体会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应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而这些情境必须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因此,它强调课堂教学应设计真实、复杂且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情境,以引导、激励和支持学习者的探索、思考和问题解决活动。建构主义还指出,知识是情境化的,是文化、背景和活动的产物,知识是通过情境中的实践生成的。学习情境的性质决定了在未来情境中重用所学知识的可能性。学习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些知识,而是要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只有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更有效。因此,现代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情境对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创造合适的学习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学学科本身具有一种天然的魅力。教师若能熟练运用与化学相关的实验、问题、故事、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视频等素材,便能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出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增强课堂的趣味性、生动性、新颖性、形象性和有效性,进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促进知识的主动建构及知识、技能与经验之间的联系。以下是以九年级化学为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的一些方法:
首先,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是创设情境的有效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提高科学素养。例如,在使用人民教育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九单元第二节“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家中带来小玻璃杯、勺子以及适量的蔗糖。课程一开始,让学生自己调配一杯糖水,引导他们观察蔗糖能否无限溶解于水中。当学生发现加入过多的蔗糖会在杯底产生沉淀时,教师可以指出此时得到的上清液即为蔗糖的饱和溶液,并指导学生定义饱和溶液。大部分学生会认为饱和溶液是指不能再溶解任何溶质的溶液,但常常忽略了饱和溶液的定义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特定的温度和固定的溶剂量。这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何使蔗糖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具体操作,他们会发现,如果提升温度或增加溶剂量,原先的饱和溶液就会变成不饱和溶液。由此,学生意识到只有在温度和溶剂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讨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才有实际意义。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教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情境,不仅让他们轻松理解了饱和与不饱和溶液这两个重要概念,还学会了它们之间的转换方法。
化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实际生活情境来构建教学场景,特别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让学生从情感上认识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同时,强化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实践的联系,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拓宽视野,还能让化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例如,在九年级化学“物质鉴别”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小明的妈妈在做饭时不小心将装有纯碱和食盐的瓶子弄混淆了,你能想出什么化学方法帮助她鉴别呢?通过创设这样一个真实且贴近生活的场景,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巩固氯化钠和碳酸钠的鉴别方法。
简而言之,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学生心理特点、认知结构及学生实际生活经验,转变教育观念,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将学习过程还原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之中,引导他们通过自主、主动的化学活动,更好地构建和提升个人素质,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化学教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化学教学心得体会07-08
化学教学心得体会06-27
化学教学培训心得体会11-29
化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07-27
化学教学心得体会【精】12-12
【热门】化学教学心得体会12-12
【精】化学教学心得体会01-05
【推荐】化学教学心得体会01-05
【荐】化学教学心得体会12-20
教学比赛心得体会化学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