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教学心得>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时间:2024-08-22 08:35:47 秀雯 教学心得 我要投稿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精选28篇)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教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精选28篇)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1

  3月10日,我参加了古诗词教学的听课以及培训活动,

  听了四位老师的精彩课堂,感触颇深,下面就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每一位老师以配乐、吟唱、朗诵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了一堂堂精彩的古诗词课,这几堂课让我眼前一亮,心头一震。各位老师虽然授课的风格、运用的教学艺术各有特色,但每位老师都展示出深刻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将我们带到经典诗文教学的神圣殿堂,让我们回味无穷。每一堂都呈现出老师们精湛独到的教学艺术,每一个教学案例都让我们受益匪浅。高老师执教《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让我印象最深刻。高老师用学生最熟悉的'《静夜思》导入,再通过简介作者、写作背景等 ,让学生来整体感知词,使学生对词有更深的理解,更能体会词的意境。学生结合注释,能理解句子的意思,教学中高老师融入学生最熟悉的节日中秋,让学生融入具体的场景中,更能体会出词人当时的心情。每个问题都设置得相当好,让整个课堂很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既弄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以及词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看到各位老师的风采以及培训,我的心中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有了一种新的感受和认识,多了一层深刻的理解。再反思自己的工作,还缺乏更多的思考,以及厚重的文化积淀,因此要想在教学中不断推陈出新,就必须要注重充分挖掘文本,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不断总结,不断反思。

  通过此次学习,对我在以后的古诗词教学有了一定思路,在以前的古诗词教学中,只注重学生是否懂了句子的意思,而没有让学生深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古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要读懂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那就得借助一些相关资料,如诗人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通过这些介绍,学生才能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情。吟唱教学法也是一种很有趣的教学方法,这不仅要求老师要具备诗词底蕴,还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通过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对古诗词感兴趣,在快乐中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2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古典诗词可谓浩瀚如烟,熠熠生辉。它博大精深,艳如百花,汇集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永远的根。诗是“最妥当的字句放在最妥当的地方”,我觉得诗是最经济的语言,这一点我们中国的古典诗词尤为突出。我们学古诗不一定要成为诗人,而是要心中充满希望的绿色的“诗意”,感悟诗的穿透力。古诗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的品味和审美情趣。”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词占有一定的比重。而未来的语文教材,相信古代诗词的'占有率会越来越大。

  这样来看古诗词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古诗词的教学一直是我的“盲区”,我觉得用我有限的语言根本无法让我的孩子们充分地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

  通过10月29日语文教科之家由导师刘主任组织的这次关于古诗教学的网络教研活动,认真听了两位教师的两节课,这是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突然发现枯燥乏味的古诗也可以上得有声有色、兴趣盎然。特别是东官刘老师的《古诗三首》的教学中,用讲古诗古诗的方法了解诗意,解决了传统古诗教学逐字逐句讲的枯燥乏味,采用“一带”的方法指导学习,抓重点,指导朗读,引导诵读,让孩子们在自然的情境中学以致用。真是让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而我感觉整节课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有一定的目的性,让孩子还感觉不到老师故意为之的痕迹,学生非常主动地参与,特别是最后刘老师把学生从始终选出来的字两句诗,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相信学生们也有同样的感受,他们感受到汉字的魅力,诗词的神奇。通过学习,我也对古诗教学有了一点自己的想法:

  一、“导学”不如“导趣”。对于小学生而言,古诗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作为教师就要顺应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突出强化古诗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孩子们有渴望学习的冲动。我们在教学中根据不同诗歌的特点可以演、可以画、可以唱等一些有趣的方式,把内容具体化,把诗意形象化,把情感音乐化,打开孩子们智慧的大门,发展思维的同时把知识用于实践。

  二、合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我们的时代在发展,我们的教学硬件也在不断更新,那么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要跟着变革。运用多媒体课件和一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运用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通过多媒体的介入,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更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相信古诗教学的效果会大大提高。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3

  古诗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尤其是选编进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优秀古诗,它们大都具有如下特点: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它们或豪迈昂扬,或细腻清丽,或发人深思,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一辈子都难以忘掉。古诗在开发培养孩子们审美意识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那么,如何让孩子们领略古诗的美,让孩子们通过古诗的学习,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我们的老师往往陷入两难的境地:讲多了,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意境美;讲少了,我们的孩子们又难以逾越理解的障碍。迫于统考的压力,一个简单省事的办法出现了:一抄了事——照抄教学参考书上的诗句分析。老师的教流于程式化、孩子们的练也趋简单化,一切都是为了考试,一切围绕围绕考试,诗中的情感、美词佳句的体验过程被一句句抽象的答案所替代,以背诵代替理解,会背、能默写成为学习诗歌的单一目的。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古诗审美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反复吟诵,感受形象美。

  通过反复吟诵来体会文章的美感,以声带情、以形入情,是这一鉴赏方法的最大特点。宋代大家朱熹曾经说过:“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只有经过充分地、反复地诵读,设身处境地进入诗的境界,仔细体味每个重点词句的含义,细致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领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二、深入理解,体验情趣美。

  古诗的语言凝炼含蓄,耐人寻味,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大家闻一多先生曾说:诗的长处在于它有无限度的弹性,变得出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内容。例如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诗只有二十个字,既有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又有诗人们对现状的不满足,亦有诗人无限的进取和探索精神。

  正是因为这样,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自己要设身处地窥探诗人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情感经历去体验诗人的情感经历,再来引导孩子们理解诗的`中心、体验诗的情感。要使孩子们具备情感体验的能力,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然后再走出来,做到“自化其身。”古诗时代背景的提供是必不可少的。

  古诗语言简洁所带来的一些特点,比如词序倒置、成分省略、语句浓缩、意思跳跃等,都构成了孩子们学古诗的障碍。根据孩子们年龄特征,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一些古诗的常规学法——分词连序法:第一步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第二步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让孩子们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情趣美也就不难体会出来。

  让孩子们在学习活动中,由“入乎其内”再到“入乎其外”,才能取得产生最佳的审美效果。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4

  优秀的古诗词我们凝结着一代代人最宝贵的生活体验,是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瑰宝。诵读经典诗文是学习语文的优良传统,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它能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有益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我比较喜欢古诗词,也希望班里的孩子也都能爱上这个传统文化的精粹。于是,本学期,我从教室的布置到对古诗词的教学都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学生们在古典诗词的浸染下,学习兴趣浓厚,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表达和写话能力也有了逐步的提高。

  首先,我对班级环境重新布置,教室里的玻璃、前后墙壁、包括教室外的墙壁我都张贴了经典古诗文,让每一块墙壁、橱窗都有诗词,学生无论是在课堂,还是课间,低头抬头都能看见诗词的'影子,让学生在浓郁的诗词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也让文化墙真正的充满了文化。

  为了更好、更系统的引导学生诵读和记忆,我除了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背诵校本教材《中华经典诵读》一书里的经典诗文,还借鉴了人民日报整理出来的《春日诗词100首》,在春季学段,诵读有关描写春天的诗词是再适合不过了。为了方便学生携带,能随时拿出来诵读,我把100首诗词设计成口袋书的样子,前面配上前言,加上目录,配上插图,一本小巧精致的诗词小本就出炉了。自己虽然很辛苦,但看到孩子们爱不释手的样子也就不觉得累了。精心整理出来之后,我就开始了每天课前5分钟的“日有所诵”。具体做法是:我先领读,然后小老师再领读,学生再自由读,再齐读,一首诗词反复读几遍之后,学生就能读得琅琅上口。在读下一篇之前我们还会复习前面读过的内容,这样学生就会熟能成诵,不用再刻意的布置背诵。因为古诗文里有些字音和现代音有些不同,诵读每一首之前我都会详细地查阅资料,听音频,以此确定正确的读音。整理的诗词里还有一些不是很适合这个年龄段诵读的,我也进行了删减。每节课前5分钟的“日有所诵”,已经让孩子们养成了自觉的习惯,在琅琅的诵读诗词声中,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下一节课的学习。为了让孩子们感受自己的效果,我还鼓励他们配上音乐往微信里发音频,就连篇幅较长的《春江花月夜》也让孩子们诵读的韵味悠长,还有几个都能背下来了,真是让我兴奋不已。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我们还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诗词擂台赛、诗词手抄报等。总之,时时处处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古诗词诵读环境。

  一个学期的坚持,班级有了诗词文化的氛围,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诵读也让我和孩子们慢慢理解了诗词所蕴含的意境,情操得以熏陶,审美情趣得以提升,下个学期,对诗词的诵读我们还会坚持与创新,让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5

  很高兴这次有幸参加了万载县第一批经典诵读培训班,接到培训通知时只知道关于国学的,想这是我感兴趣的科目,也是我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新课题,所以对于这次培训我满怀期待。

  当我报到后拿到课程安排表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课程中有“国学吟诵示范课《国学吟诵课堂》及讲座”、“诵读案例及现场指导”、“现代诵读示范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及讲座”、“诵读技巧与现场示范”、“中小学古诗文诵读与解析”、“中小学语文教学与经典诵读”这些专题讲座,我将用虔诚的心态,迎接这美好的培训。两天的培训,几位专家专业性非常强,旁征博引,侃侃而谈,使我对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让我深刻地感受到经典文化的魅力,也切实体会到使命感和责任感。虽然学习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内容是充实的,有意义的。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学习后的收获:

  一、经典诵读的意义——腹有诗书气自华

  来自华东交大附属学校的何敏老师首先给我们展示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国学吟诵示范课《国学吟诵课堂》,课后并深刻地阐述了经典诵读的意义。

  原国家教育部长柳斌说:“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中国,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诗经楚辞、孔孟之道、老庄哲学、史记汉赋、唐诗宋词如同浩瀚宇宙中一颗颗璀璨的星辰,闪烁着美丽迷人的光芒。这些源远流长的经典文化,集中了古代圣贤的智慧,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可以养其心性,学会修身、合作,成为一生智慧、品格的源头活水;可以从小立人,长大立国,使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外国人把我们的经典视为珍宝,日本、韩国把孔孟的儒家文化当成自己的民族文化,而我们有什么理由摒弃我们的经典?因此,诵读经典是传承文化的至关重要的通道。让学生学习经典文化,绝不仅仅是学习语言,不仅仅是启迪智慧,而是担当更重要的使命。

  何敏老师还列举了很多名人读经典的得益,让我明白了经典诵读对一个人的影响之大。经典诵读,到底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经典诵读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是的,研究表明:少年儿童时代是记忆的高峰阶段。诵读经典可以使孩子的记忆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可以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内吸纳更优秀、更精粹的东西;可以使孩子逐渐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可以全面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事实证明诵读经典,对学生道德、品行、性情、气质都会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极见功效的人格熏陶教育。最好的例子便是她自己所带的班级,孩子们不仅能熟读四书五经,还能会熟练吟唱,这些孩子无疑是幸福的。

  二、语文教师该做什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来自江西师大附中的陈学敏老师讲了诸多的理论知识,他让我第一次明确了朗诵与朗读、诵读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他还讲解了诵读的技巧,并结合实例为我们做了示范,他一开口便不同寻常,那浑厚的嗓音,精彩的演绎,博得在场的阵阵掌声。

  高安中学的丁艳萍老师从语言、形象与意蕴等方面带领我们深入文学作品的内部,在对比、解读中学习怎样鉴赏诗歌作品,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诗歌文化的魅力。特别是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诵读示范课,逐字逐句地教授我们怎样去诵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甚至还细心地为我们学员每人印了一份诗歌以便讲解,比如:诗歌第一节中的第一句,“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引领我们理解字词“老水车”的意义,并从中感受它的时代;第二句中的“灯”“行”这些后鼻音的读法,找出重音、延长音等,以及整个小节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去朗读。这样反复地训练之后,达到她对我们朗读的'期望。特别在最后一小节,因为是这首诗歌的高潮部分,所以她花了大量的时间来教授,除了在字、词中一个一个分析,还引导我们加上肢体语言和表现形式,她将我们分为三组,运用反复递进的表现形式,运用形象的肢体语言使我们对这首诗歌的最后一小节得到了感情的诠释,同时也激发了我们热爱祖国的激情爆发。

  整个教授过程,让我们从一开始浅显地朗读再到激情澎湃,这样的诵读方式无不让我对她产生一种崇拜,也从中激发了我对诵读的热情。

  学会诵读,鉴赏诗文,书法学习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技巧性相当强的课程,要很好地传承并发扬光大,必须依赖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来传授,这个重任就落在我们语文教师身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必须通过广泛阅读经典著作,学习一定的文学鉴赏理论,学会一些诵读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将语文教学延伸于课堂以外,融入到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做孩子诵读经典的领路人,让孩子从小诵读经典,成为传承文明的主人。

  三、诵读经典的尝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经典诗文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文学史上最具有生命力的瑰宝。它历经岁月陶洗,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我们民族约定俗成的教科书。培训结束后,我一直在思索我该怎样让孩子们在一生记忆力最旺盛、心灵最清澈的黄金时期直面经典,汲取中华文化的精华而终身受益。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是我从经典中选出的给孩子们诵读的“经典”——《弟子规》。《弟子规》是集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之精华,是圣贤学问的根基。诵读《弟子规》也是教育学生思想,规范学生行为的一种好方法。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代老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就是要求学生背书。我记得何敏老师说过,她的班级都是利用早读课的十分钟时间,带领学生读读背背。每次诵读内容不多,刚开始时,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采用多媒体播放,学生跟念的形式,通过反复念,形成记忆。在诵读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她认为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在实践中能内化自己的道德行为,在家学会感激父母,尊敬父母,做父母的好孩子;在校,学会感激老师,尊敬老师,做各方面要求进步的好学生,从而营造很好的班级氛围。确实如何敏老师的预料,她的班级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在家里会主动去读书,家长的反馈也是很好。

  学员诵读比赛中,听到同事们的激情诵读,每一种声音,每一种感情都让我感觉到了不一样的东西。陈学敏老师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对经典的领悟,我喜欢听经典诵读,从别人那里,感受一种新的感动。不知何时起,我喜欢上了朗诵,回到家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来听,听着别人朗诵出来的文字,心灵被声音触动,文字变得鲜活。慢慢地,自己也想把文字读出来,戴上耳机,聆听自己的声音,虽然不能像别人的声音那样准确又富有变化,但聆听自己的心语,重温自己的感动,一次次地感动在自己的感动里。我更希望,在自己进步的过程中,学会怎样去教给孩子,让他们学会诵读,诵读出经典中那经典的韵味!

  通过了这几天的专题培训,我深深地感受到经典对于我们现在的孩子是多么的重要,传统经典文化是真正属于我们民族的东西,是中华民族的根,我们要积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使中华的民族智慧、民族美德、民族精神深深扎根于我们以及孩子们的心中。

  经典诵读的倡导人李振村先生说过一句话:“如果我们只看眼前的利益,那就让孩子拼命做各种练习题吧;如果着眼孩子一生的发展,那就让孩子们诵读经典吧。”有了这么多专家走在前沿,我坚信这种教育理念将成为我自己的发展方向,对我今后教学风格的形成也会起着巨大作用。感谢领导能让我参加这次培训,更加希望领导能让我多参加这类似的观摩。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6

  新版初中语文课本的一个明显的改进,就是课文中的古诗文的比例大大增加了,这实质上也是对语言的工具性的深层次的理解和对文言古诗文中丰富的人文因素的的高度重视的结果,并且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即“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

  很多学生认为当今社会是科技发达的社会,文化领域、科技领域大多使用的是白话文,对古文学习无须努力去死记硬背。他们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其实古代文化中有许多作品是值得我们去深刻研究、领会的。有的告诉我们为人处世之道,有的文章告诉我们学习文化知识的方法或见解,有的文章可以让我们认识政治上的利与弊等等。所以,学习古诗文既可以了解中国悠久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也可以把历史当成今天或者是明天我们的人生道路的照明灯。为此,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有必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指导学生自己读、想、讲

  教学古诗文,应和现代语体文一样,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自己讲解,以使他们真正理解,并激起阅读的兴趣。现在有的教师逐字逐句地串讲,一字不漏,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彻底,实际上由于是灌注式的教学,可可说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反而是不彻底的。在教师指导下自读自思自讲,虽可能有误读和曲解的地方,但一经教师指出,既可得到纠正。再者,也是更为重要的,只有指导学生自读、自思,他们才能以自己之力,了解自己生疏的文言,以至进入文言所反映的历史生活中去。为此,就有必要提出思考题,让学生回答讨论。这对古文的学习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方法。思考讨论题可以兼及内容和语言两方面。一般的应侧重在内容的一面,可就人物、事件、情景、气氛、环境、背景和作者等各个方面,提出思考课题,让学生思索,发表看法。

  古诗文学习中,可能争论的问题比学习现代文多,而且有极不相同的看法。教师要各抒己见,让学生不受拘束的发表见解。这里,教师不要固执先入为主的某些传统看法,而要留意当代语言学和文艺理论的新学说,随时吸收科学的新成果,以做出更科学的解说。当然,这种解说要严格限制在课文及其直接相关的范围内。

  二、指导学生诵读,读准读畅“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这句话强调了读的重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古诗文教学诵读就更为重要。要通过诵读促进学生读准、读畅,进而增强语感、理解内容、提升品位。对读的要求可由低到高。如开始要求读准,古诗文中生僻字较多,古今不同音的字也较多,还有些文言句子不顺口,很容易断错句。教师可采用示范朗读对学生进行读的指导。以此为基础,注意节奏、重音,在发展到读出韵味、读出感情,具有古人的味道。这样以读感染,激发兴趣。读的方式应多种多样,如:范读、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有条件的可配乐朗读,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当然诵读要根据课文长短、难易程度及学生的读的情况而掌握好读的时间、遍数,以保证课堂的高效。

  三、指导学生熟读和背诵

  现在的大部分学生朗读能力差,口头表达能力差,这不能不说是与教师忽视朗读训练有关。因此在教一些名篇的时候,都要求熟读和背诵课文,因为熟读和背诵可帮助学生理解词句。课文中的古诗文大都是一些浅易的文章,一些较困难的词句文中的注解都有,而另一些稍难的词句,学生可在多读中理解掌握。熟读和背诵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意图,常常体现在段落及句式上,通过多读可以加深理解。在读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能够和作者产生共鸣,能真切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另外,熟读和背诵可以使学生领会写作上的特点及语言特点。只要能反复多读,学生就能更好的掌握语言的妙处,这是教师满堂讲授所不能代替的。

  四、指导学生口译和笔译

  在既有课文注释,又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口译和笔译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有效的。口译必不可少,笔译则看课文的长短和时间的多少或译或不译,或全译或译一部分。口译尤其是笔译中的错误或不完全的地方是自然的,不能期望完善的语译。重要的是,只有学生自己译,他们才能深切地体验到古诗文的特点和妙处,才更有利于真正掌握阅读它的能力。

  指导语译时,一要提出较具体的要求,比如哪里是重点译部分,哪些词语句必须明确译出之类。二是只要求译出词语句中直接反应出的意思,不要求深入思想内容。

  五、读写结合

  在学完必修课文中的古诗文后,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写读书心得和评论,一方面加强了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思想素质;我们还可以建议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不仅能深入把握与了解课文所涉及的人物、历史事件以及思想情感,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7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历史悠久,令世人瞩目,这是人类精神文明宝库中极为灿烂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些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充盈着精华与瑰宝。深邃的哲理、优美的诗情、隽永的文字像黄钟大吕在现代社会中奏出悦耳的旋律,这一切正是青少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上周五我去参加了县教育局主办的“秦晋两地,智慧联动”的“小学古诗文教学研讨会”。在这场研讨会上,我有幸倾听了山西省蒲县教研室席泽民老师和陕西西安小学刘婷老师的古诗文课,以及两位来自临汾教研室的李老师和常老师关于学习古诗文的教学方法的见解,受益匪浅,就这次培训学习到的关于古诗文的教学方法归纳如下:

  1.提倡不求甚解。

  按《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学习古诗文,不要求学生逐词逐句对译,更不需要学生了解古诗文句式等有关古汉语知识,只要会朗读和背诵,重点词句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大概的意思。

  中小学生学习古诗文重在积累,从积累中感悟,从积累中培养语感。小学生理解能力差,但记忆力特别强。所以在学习中重在读,而不在于“懂”,教师在课堂上重于指导,而不在于“讲”。学生会背不一定理解得准确,但在脑子里深深刻上烙印,使其终生受益。

  2.读好古诗文。

  中国人学诗向来注重背诵。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课程标准》各学段古诗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中也都强调了“诵读”二字。诵读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的程度,注意眼到、口到、心到。诵读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熟读而成诵,也有利于记忆、积累和培养语感。

  相对于现代文,古诗文的学习难度较大,古诗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但是,古诗文的学习同现代文的学习一样,需要从整体入手,也就是说从“文”上下功夫。首先要把全文读熟练,达到文从字顺,朗朗上口,在读的基础之上才能把握文意,因此,学习古诗文一定要读好,读通顺。古诗文的朗读要求: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要反复读,用不同的方法去读(范读、引读、赛读、对读等),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从读中悟情。

  3.读懂古诗文。

  怎样读懂呢?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同时了解写作背景,想象画面将自己代入情境,并发扬自主合作精神,和其他同学团结协作,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即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4.举一反三,类比学习。

  我国古典古诗文灿若繁星,数不胜数,如果一首一首的慢慢学习,这样耗费的精力太多,而且不利于记忆。其实,我们可以把描写同种题材、表达同样情感或使用相同表达方式的诗歌放到一起来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加深我们的记忆,还可以在比较中更好的.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5.在生活中去学习。

  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学生有的可以直接体会,有的一知半解,有的要过若干年后才理解。但是,有些诗歌所描绘的内容我们却可以在生活中让学生去感受感悟。例如:春天到了,学校要组织学生去踏青,在游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观察春天,帮学生回忆描写春天的诗歌。这何尝不是一个好的学习方式呢?总之,古诗文的教学应该紧扣语文课标的精神,其合理的教法与学法,有利于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的能力,使古诗教学生动。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8

  一、反复吟咏,在诵读中品诗情悟诗理

  汉语言文学讲审美、体验、感悟、直觉,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悟,咀嚼体会,共鸣感奋,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和责任感。因此诗词教学就该多一些声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二、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钩和一个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

  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和通衢大道。

  三、搭建平台,促进知识与能力相生相长

  一般来说,学生的知识经验越丰富,他们对诗词的领悟就越丰富深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夯实作为新知识生长点的知识基础。这个基础包括作品积累、诗词常识、鉴赏方法、背景知识以及一些主要诗歌流派的风格特点等。

  1、注重作品积累,严格要求学生背诵一定量的课内外作品,在背诵中丰富积累,在吟咏中感悟陶冶。

  2、引导学生收集资料,掌握诗词的一般常识。比如诗词的题材类别、意象、意境、风格、表现手法、朗诵技巧等。

  3、推荐并指导学生阅读诗评名家赏析诗词的文章,让学生走进经典、走近名家大师,这样既有助于对所学诗词内容的理解,又能从中学到赏析诗词的方法。

  4、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诗人传记,走进诗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感悟时代风云、生活遭际、理想情感、品性情趣在作品中的反映,从而提高诗词赏析水平,并能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和生活的哲理。

  四、拓展学习方式,在合作对话、互相促进的开放式探究学习中整体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又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主要应在三个方面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一是帮助学生确定探究的问题。如“诗的意象与诗的情感主旨”、“诗词中的联想和想象”、“诗人的风格与诗词的.主题”、“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中,这些问题应该分为更具体更小的问题,以便于学生的学习。二是从资料的来源、搜集、取舍等方面对学生给予指导。三是组织和指导学生把学习的结果进行交流。

  总之,诗词的教学有别于实用文体的教学,应该把鉴赏美的语言、培养美的情感放在突出的位置。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欲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对话的过程之中,诵读,联想,感悟,赏析,评价,探究,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只有这样,古诗词的教学才抓住了根本。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9

  古诗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素养;有助于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那么,在教学中,怎么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呢?

  一、结合写作背景,挖掘主旨。

  诗必有感而发,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际遇、经历、创作意图、个性气质不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

  白居易元和年间被贬为江州司马,写了千古绝唱《琵琶行》,抒发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之情;而李白的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则反映了诗人在长安受排挤被放逐后东游齐鲁时追求自由的心情。这一类诗歌教学,需要比较详细地介绍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

  二、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

  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如李商隐的《无题》诗,诗眼就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抓住这两句诱导,可以提挈全篇,领悟诗人忠贞不渝的感情;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极其完美地表达了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三、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体会诗的意境。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必须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怎样才能进入意境呢?这就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鱼之江海中,自有无穷乐趣,而后发现情致理趣所在。如“古道西风瘦马”、“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都是富有情致理趣的.句子,都可用来激发学生审美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一步步地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四、反复吟咏,从感性意象到达理性领悟。

  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像,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就在于此。感知阶段过后,则要使情景完美统一,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上升到对诗歌的理性认识。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兼及写景与记事两个方面,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十句重在送别,但送别又始终不脱离雪景。全诗用了四个“雪”字:送别前的雪,饯行时的雪,送别时的雪,送别后的雪。一幅幅鲜明的画面,犹如电影的远镜头、中镜头、特写镜头,交替使用,错综多变,波澜起伏,点染出塞外风光的绮丽,为读者熔铸了美好的意境。为了启发学生想像,不妨设计如下提问:“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下子抓住了什么特点?一个“卷”字刻画了什么景象?一个“折”字使我们看到了什么情景?一个“即”字则又道出诗人怎样的心情?一连串的问题,打开了学生想像的翅膀,使他们看到了一幅边地漫天大雪的壮丽景象……通过这些形象,感性认识就由此及彼上升到了理性认识。教师可根据诗中的“胡裘”、“锦衾”、“角弓”、“铁衣”皆军幕中实有事物,展开问题提问:诗中是通过胡裘、锦衾这些高级御寒品似乎失去防寒作用,角弓被冻硬以至无法控制,都护的铁衣冷得难以着身来表现边地的奇寒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说明了什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诗中的描写加以补充扩展,渐入诗的意境,从对自然景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悟出哲理。

  显然,以上几种方法不是相互孤立的。每一首古诗的教学都要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学生才会理解接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寻求最佳的教学思路,多角度、多层次地鉴赏,有的放矢,让学生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中悟出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10

  总结经验,思考不足,以后,我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第一,积累语文知识,形成知识体系。知识丰厚了,才能勾连出许多的内容来,才会有识别文本精华的慧眼。

  第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丰富文学词汇。不能认为小学生小,就用简单幼稚的语言,从一开始就要使用规范的语言,而这需要积淀和练习。

  第三,增强“主问题”“话题”“任务”的意识,全班学生得到训练,大面积表达汇报。平常的碎问碎答浪费了很多学生的时间,且效果不好,要有克服的意识,以主问引领学生的深度思考,以任务训练学生。

  第四,训练声音和语言。“谢谢你”“读得好听”“谢谢你的`努力”“读起来吧”,温和的微笑,敦厚的声音,听起来很舒服。以后,我要让声音柔软起来,好听起来。

  任何一堂课的背后都是精心的构思,巧妙地设计,都是立足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积累语言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获得语文技能,提高语文素养。而这一切,也唯有老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自己训练自己,才能在课堂中游刃有余。就像余映潮老师一样,勤奋好思,笔耕不辍,不离学术,不离实践,成为语文教学天地里一处耐人寻味、景色旖旎的胜地。向余老师学习!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11

  前天有幸组织了南宁沛鸿民族中学和靖西县民族中学两所学校在靖西县民族中学进行语文学科“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展示课活动,听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想不到语文课堂让学生动起来,其实也是很精彩。特别是沛鸿民族中学王老师的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一直在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均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完成,课堂教学非常高效,王老师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年教龄,但是她的教学基本功的确扎实,驾驭课堂的能力真的是一流。我们都知道,即使是你的课备得再细,考虑得再周到,可是课堂随机生成的东西还是有的,毕竟我们的学生有很多,他们的思维都十分活跃,早已经不再被老师所束缚了,但是王老师对课堂的突发情况处理得恰到好处,真是值得我县前来观摩的教师学习、思考。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研员,每年听课评课机会很多,但参加由两所学校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来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课文,这种“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观摩还真是头一次看到、听到,通过这次的“同课异构”教学展示活动,使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教师我感觉多教一遍有一遍的收获,听一遍有一遍的心得。记得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特别是观摩“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又听了南宁沛鸿民族中学李老师的精彩评课以及教师的议课之后,我觉得有必要把这种感受和理解记下来,对别人对自己都会有所启发。

  王老师借班上课,事先没有跟学生见过面,可以说备课是从零备起。但王老师所具备的控制课堂教学的底气令人佩服,展示了自己的风采,显示了一个名师应该具有的扎实的知识贮备和点评引导的智慧。王老师在这节课所用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读—译—背—练”,她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整个课堂学生都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就好起来了。

  首先第一个环节——“读”:这节课王老师先让个别学生朗读课文,同时由学生对读错的字进行矫正,老师进行适当的朗读的指导,接下来老师再范读课文,学生再读课文,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节课就是在反复朗读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第二个环节——“译”: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量采用“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传授和接受,忽视探究和体验。王老师这节课不按传统教学方式串讲全文,而是在同学的合作下翻译了第一句,这个过程中老师只做一些难点的点拨,然后让学生按这种方式试译课文第一段,学生首先自己译,然后合作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就这样学生很快就把第一段翻译了。学生感觉到其实这些任务通过这样的方式自己也能完成的,兴趣一来,接下来的其他段落的翻译也就很快给解决了。

  第三个环节——“背”:这节课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做了必要的板书:六个人物的姓名以及使动用法“苦、老、饿、空乏、拂”等这几个词语,再学生多次朗读后,看着板书就能把课文背诵下来。这节课老师能够让学生自由、快乐、放松地学习。在这种学习状态下,学生在课堂上的智力和情感可以达到峰值,达成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从内心喜欢语文,课文很快就能背诵下来了。真想不到一节课学生能有这么大的能量,能做这么多的事,平时我们上课,讲了满满一节课,学生既不能翻译课文,也不能当堂背诵课文,要背这样一篇篇幅短小,有音韵美和节奏感的文章,有时一个星期学生都背不下来,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第四个环节——“练”:练习设计要灵活多变,注重了习题的开放性和发展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熟练灵活地解决问题,开发学生潜能。老师对一些常见文言实词、虚词本节课有而其他课文意思不一样的,都能例举出来,对文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内容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比较、总结。这节课的练习紧扣教学内容和目标,精心设计,针对性强、富有实效。

  王老师一步一步的教学,一环环的.紧扣,让我感觉老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做了详细的准备,每一步要做什么,学生要达到什么效果,都很明确,而且按照学生的能力范围,基本都能达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更好。对于组织教学,王老师也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去学习,因此,我从中学到了:一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性;二是备课应该注意更多的细节;三是对于学生的教学,从哪些方面入手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而参与同课异构课堂展示的靖西县民族中学何教师,则基本被预先设计好的教案束缚住了。尽管整个课堂教学流程流畅,但是由于有十个教学环节,没有敢于让学生尽情发挥,很多在课堂交流中产生的话题并没有得到扩展和有效地升华,令人遗憾。有很多次,到了一个关键节点,只有教师一引导就可以达到另外一个高度,但是都噶然而止,我们在下面听课,有种干着急使不上劲的感觉。比如,进入课文翻译这个环节,几个同学因“苦、劳、饿、空乏、拂”等词类活用的几个词语翻译不出来,卡壳了,这时,老师没有给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空间,也没有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教学流程的约束下,便在屏幕上把翻译投出来了,这直接影响了老师对学生表现的积极肯定,上课氛围自然就受到了影响。接下来的几个环节,因为时间关系老师上课推进速度很快,师生交流流于形式,只是简单的问答,效果不是很好。

  本次“同课异构”活动形成了浓郁的教研氛围,大家达到共同学习,共同研究探讨,共同提高的目的,最重要的是从异中领悟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语文课,快节奏、大容量当然也有实效,但适当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和空间,多给学生一些动手动脑的机会,或许更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该说,叫学生说说;该写放手让学生写;该搜集资料,就让学生去搜集;该讨论的问题,就让学生合作探究一番。听完了这两节课,对语文课堂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真正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动起来。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12

  彭水三日行让我享受了一场视听的盛宴。对于民族经典文化——古诗文的教学怎样才能上得入情入境,怎样才能把精短的文字上得有滋有味,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古诗文品出其中的韵味,怎样才能让语文课有语文味。诸多问题,一直以来都让我感到困惑和迷茫。感谢领导给了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我心中的种种疑惑有了答案。

  首先,古诗文应注重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梯度的朗读能逐步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理解诗意,品悟作者的情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江苏靖江一位叫xx的老师教学的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她整个课堂以读贯穿,清晰地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读得正确——读得字正腔圆;

  二、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三、读出画面——读得有情有味;

  四、读懂词人——读得余味深长。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老师层层深入的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学习轻松愉悦,师生关系非常融洽,课堂的生成也十分精彩。

  第二,方法的指导不必可少。教学古诗文时巧妙的方法指导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可抓关键词、抓典故、创设情境、学会联想想象等。xx老师在教学《出塞》悟诗情这一环节时,学生自身阅历难以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凉无奈,于是就创设情境,展示了一幅边关地图并在上面依次标注秦朝到唐朝的几个朝代,让学生明白一千多年来边关战争从未停止过,进而知道这万里长征不但路途长而且时间久,同时让学生想象明月下还未还的征人的亲人们都会做些什么?学生入情入境中想象也真实感人,自然而然戍守边关的那种悲凉无奈就领会到了。

  第三,要学生对一首诗文解读透彻可变换教学设计并拓展相关资料进行辅助教学。有时候我们孤立的学习一首诗,往往不能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这就可借助与此相关的诗作加深理解。比如上海籍xx老师在教学王维的《少年行》其一时,她的设计非常新颖。在理解诗歌时她说有人说王维的《少年行》其一在语句的先后顺序上存在问题让学生调换顺序试试。然后引导学生从绝句的特点:押韵和内容(先写景叙事再抒情)上与原诗对比,在对比中学生顺利理解了那种潇洒豪迈的少年侠气并对绝句的知识有了进一步了解。这还不够,接着籍老师又逐一链接了《少年行》其二、其三、其四中表现侠气的`诗句和关于王维及唐代尚武风气等相关背景,让学生轻松自然而深入的理解了这“侠气”。由王维的“侠气”上升到唐朝一代人的“侠气”,再到当今少年也需要这“侠气”。诗歌的内涵解读得非常透彻丰富。

  第四,教师个人素养非常重要。要教好古诗文,作为教师本人必须有深厚的功底和知识储备。如我们学校李春丽老师的课《由<饮酒>其五走近陶渊明的隐逸世界》设计大胆,立意深远。若李老师没有对陶渊明的诗作和其本人进行深入的研究是不敢驾驭这样的课堂的。

  总之,教学古诗文时要抓住其教学精髓,即:趣为先,读为重,悟为本,法为旨。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走近诗人的精神世界,把古诗文教学上得有滋有味。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13

  古诗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素养;有助于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那么,在教学中,怎么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呢?

  一、结合写作背景,挖掘主旨。

  诗必有感而发,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际遇、经历、创作意图、个性气质不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

  白居易元和年间被贬为江州司马,写了千古绝唱《琵琶行》,抒发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之情;而李白的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则反映了诗人在长安受排挤被放逐后东游齐鲁时追求自由的心情。这一类诗歌教学,需要比较详细地介绍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

  二、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

  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如李商隐的《无题》诗,诗眼就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抓住这两句诱导,可以提挈全篇,领悟诗人忠贞不渝的感情;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极其完美地表达了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三、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体会诗的意境。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必须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怎样才能进入意境呢?这就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鱼之江海中,自有无穷乐趣,而后发现情致理趣所在。如“古道西风瘦马”、“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都是富有情致理趣的.句子,都可用来激发学生审美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一步步地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四、反复吟咏,从感性意象到达理性领悟。

  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像,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就在于此。感知阶段过后,则要使情景完美统一,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上升到对诗歌的理性认识。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兼及写景与记事两个方面,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十句重在送别,但送别又始终不脱离雪景。全诗用了四个“雪”字:送别前的雪,饯行时的雪,送别时的雪,送别后的雪。一幅幅鲜明的画面,犹如电影的远镜头、中镜头、特写镜头,交替使用,错综多变,波澜起伏,点染出塞外风光的绮丽,为读者熔铸了美好的意境。为了启发学生想像,不妨设计如下提问:“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下子抓住了什么特点?一个“卷”字刻画了什么景象?一个“折”字使我们看到了什么情景?一个“即”字则又道出诗人怎样的心情?一连串的问题,打开了学生想像的翅膀,使他们看到了一幅边地漫天大雪的壮丽景象……通过这些形象,感性认识就由此及彼上升到了理性认识。教师可根据诗中的“胡裘”、“锦衾”、“角弓”、“铁衣”皆军幕中实有事物,展开问题提问:诗中是通过胡裘、锦衾这些高级御寒品似乎失去防寒作用,角弓被冻硬以至无法控制,都护的铁衣冷得难以着身来表现边地的奇寒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说明了什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诗中的描写加以补充扩展,渐入诗的意境,从对自然景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悟出哲理。

  显然,以上几种方法不是相互孤立的。每一首古诗的教学都要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学生才会理解接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寻求最佳的教学思路,多角度、多层次地鉴赏,有的放矢,让学生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中悟出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14

  今天三年级进行了古诗诵读比赛,作为其中一组的评委,我发现孩子们在古诗诵读中还存在着的一些情况,做一个简单的记录,如果对老师们的教学有帮助,那就荣幸之至了。

  1、吐字咬字的问题。比赛中把咬字正确、吐字清晰作为了一项评比的要求。确实,诵读中普通话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诵读的成绩。十几个孩子比下来,发现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问题,收录几个典型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望天门山》是三首必背的古诗,其中共有这样一些读音欠准的:即都读成“既”,潜读成“浅”,风读成“fong”,帆读成“凡”等,其实有一些字并不是老师没有强调,而是学生潜意识里错误读音扎根较深了,如“即”字。

  2、两诗混淆的问题。开始背的挺熟练的,可是背着背着,竟然跑到了另外一首诗去了。如《望天门山》一诗,变成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呵呵,学生背的还挺溜的,却不知已经串成两首诗了。估计是诗中的“两岸”一词,导致学生想到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3、古诗诵读的感情。很明显,作为有评比项目中的一个标准,有感情的诵读古诗,更应体现在古诗的节奏上。可惜孩子们都把重点落在了是否背得熟练上,而忽略了这一点,这也是今后老师们在古诗诵读的指导上要注意的一个方面。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15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这五千年文明史中,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人文精神对学生情感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和语文素质的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从我校开展“背诵古诗文,明理诚信做新人”实验课题以来,全校上下掀起了吟诗诵词的热潮,我作为二实验小学的语文教师,在教学第一线大胆实践、不断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诵读古诗文,更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结合我校多年的古诗文诵读教学活动,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重吟诵,增强积累

  在古诗文诵读中要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教师必须多给学生提供阅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整体感知,培养语感。而吟诵是阅读古诗文流行广泛且公认的方法。吟诵对学生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校本实验教材《悠悠中华魂》、《漫漫古典情》、《词海拾贝》所精选的内容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特别适合小学生吟诵。

  因此,我在诵读活动中把“诵读为本,读中悟情”作为开展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活动的一个指导思想。“诵读为本,读中悟情”,就是让学生在接受经典教育的时候,在接触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中,通过反复诵读,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让一篇篇优秀的古诗文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使之成为一生见识高远、完美人格的源头活水,通过大量诵读,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发展学生的记忆力和思维力,能培养学生们开朗、自信、勤奋、友善的道德素养和诚信的人格品质,对他们以后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我还采取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吟诵方法,如节律朗读法、诗配画法、节奏朗读法、据谱填词演唱法、配乐诗朗诵……可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能记住即可。当然古诗文吟诵必须保证时间,要时时诵,天天记,这是保证诵读的质量、进行大量积累的前提。我在实践中就提出了“天天读古诗,早晚十分钟”和“背诵古诗文,明理诚信做新人”的口号,并开展了“四个一”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即一周一节校本古诗诵读课、一月一次活动课、一学期一次赛诗会,一年一次读书节。大量的吟诵古诗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吸收了古代语言的营养,尽管有些古诗内容一时难以理解,但是为学生今后的领悟、写作提供了语言材料。特别是通过大量的反复的吟诵,使学生感悟到古诗文“温柔敦厚”的语言特色,并逐渐内化古诗文中高尚的思想道德、健康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重自主,培养悟性

  古诗文诵读中学生情感的培养,应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实践行为。在吟诵活动中,我们提出的“诵读为本,读中悟情”,就是要求我们教师不要用分析代替学生的吟诵,而是让学生在吟诵中自悟自得,在自悟自得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在实践中,我发现学生通过自悟受到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以及所获得的知识,远比我们教师分析所能得到的。而有些古诗文的深远意境,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人文精神也绝非教师能分析清楚的。再说古典诗文中大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其深邃的蕴意,常使诗文言已尽而意无穷。如果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主阅读,尽情吟诵,就会产生很多超越文本的阅读新意。如吟诵李白的《赠汪伦》让学生感受到友情的珍贵,使学生能够团结友爱,共创和谐的校园。李绅的《悯农》学生通过诵读知道农民的辛苦和粮食得来不容易,要珍惜粮食。孟郊的《游子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我们要尊敬母亲,长大要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诗篇《示儿》激发学生深挚强烈的爱国情怀,学生能为中华之屈起而读书”……一首一首感人肺腑的诗篇对学生进行精神的洗礼,情感受到了熏陶。

  三、重持久,感悟真善美

  教育应专注人格的世界,把培养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当作优秀追求的目标。而人格和个性的培养应该是在“润物细无声”般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也就是说,诵读古诗使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潜移的,渐进的,是在长久的感悟熏陶中逐步形成的。古诗词都有很多相关的经典名句。春节时,学生诵读“爆竹声声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元宵节时学生诵读“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中秋节时学生诵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重阳节学生又会诵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们心里已经深深地喜欢上了民族传统的节日,爱我们的民族情感油然而生。

  在古诗文的吟诵中,培养学生真善美统一的完美人格,是我们开展吟诵活动的最终目标。吟诵古诗文,它的显性效果容易被人重视,但在实际上它对学生的隐性教育更为重要,更为长远。伴随着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推敲、运用,学生的思想情操、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修炼和熏陶,学生在无形中提高了语文素养,培养了完美的人格。正如魏书生所说,“从思想到行为,从行为到习惯,从习惯到命运”。我们深信,随着学生思想认识的逐步加深,他们自然会把思想认识转化落实到行动上,通过诵读唐诗宋词,学生悟到真善美,小事知道孔融让梨,大事知道保家卫国,天天诵读,日日吟诵,最终养成良好的习惯,创造出美好的人生。

  古诗文作为语文课程的一个载体,大量、自主、长期地吟诵之,无疑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优秀古诗文将会改善我们为人做事的质地,不断提高我们文化品味,陶冶我们的道德情操,经典古诗词,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积淀高尚情怀,积淀优雅趣味,开启学生们智慧之门,开阔学生们的胸襟,磨砺学生们的心智。让我们和学生手把诗书在唐诗宋词的天地里遨游,沐浴春风雨露,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16

  古诗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们大都具有如下特点: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它们或豪迈昂扬,或细腻清丽,或发人深思,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一辈子都难以忘掉。古诗在开发培养孩子们审美意识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如何让孩子们领略古诗的美,让孩子们通过古诗的学习,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本学期在进行《加强小学生古诗文诵写训练的研究》课题研究之中,我对古诗教学有了新的感受和想法。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在教法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灵活有效的授课。因此根据古诗基本特点,我认为可以对古诗教学进行如下教学:

  一、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三是运用直观法。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四是丰富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例如《江雪》这首诗,启发学生的思索和联想:“大雪漫天飞舞,北风呼啸,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的场面。”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和意境。

  二、指导古诗学法,读懂诗句,让学生品味语言美

  品味语言,首先读懂语句。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古诗学法,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另外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点拨指导,学生运用巩固学法。

  三、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音乐美

  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除掌握上述教学要点外,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不要过“细、全”

  由于小学生对古诗不如对一般文章熟悉、了解,因而在教学中首先帮助学生集中精力领会诗文的大体意思,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如果过全过细的介绍作者与时代背景,一是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二十遥远的历史知识会增加学生感知的难度,使学生难以自拔。正确的方法是选择与该古诗有密切关系的且有助于帮助理解诗意的内容,左右重点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诗的作者及生活的年代。

  二、古诗翻译时不要过死

  教学中可通过口述的方法将诗意、想象、语言进行有机联系。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避免了就词诗句、就句诠文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的出现,从而使学生对口能力的提高、分析、运用的能力大大增强,产生较好的效果。每篇古诗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大体内容。只要学生翻译的文章不扭曲时的愿意,只要把大体意思说明就可以,且莫在文字、字数、通顺及表达方式上吹毛求疵,要求过严。

  三、体会感情和意境,不要满堂“灌”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古代诗人写作的一大手法,诗人直抒胸臆或极强的渲染环境表情达意。教学时可通过分析诗句,点拔诱导和展示有关图画,或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逼真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活生生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可采取诗中画、画中诗、并便读便想的方式促进学生在快活中学习枯燥抽象的诗文,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在学生还没有得到兴趣、灵感及感性认识时硬去思维,接受不喜欢的东西,这样的教学是游离新课程理念的。

  四、分析讲解莫要“深”

  新课标要求,小学古诗教学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热爱古代文化,学会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用学到的知识去丰富。现在我县在小学生开展了人人背诵古诗80首,通过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小组讨论、网上课堂等不同形式效果较好,原因是没有过高要求,更没有过深过细的讲背,而是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参与增长知识,学生学起来轻松,知识掌握的牢固,何乐不为哪?

  总之,古诗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科学掌握,把握好节奏、方法让学生在热爱古诗中去欣赏学习它。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17

  几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常见的导入方法:

  一、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设备是语文教师常用的教学工具,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对教学效果有锦上添花的功效。多媒体教学的内容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利用音乐、图画或视频等方式,为课堂创设情境。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导入的同时,要辅以适当的语言或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语文课的目的毕竟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课的每个环节都不能离开语言文字,否则就会喧宾夺主,使得教学偏离应有的方向。教师可以运用优美的引导语,解说多媒体内容,也可以让学生欣赏过多媒体导入内容之后用自己的语言解说或发表感想。

  二、故事导入

  很多古诗背后都有历史典故,也就是优美动人的小故事。故事中的情感贴近生活,能激发人的情感和兴趣,小学学生容易被富有趣味性的故事吸引,因此用白话故事导入古诗教学是可取的方法。

  运用故事进行导入,要注意用时不宜过长,内容要紧贴课文内容,并最终引出新的教学内容。故事导入还可留下悬念或提出问题,也可以用让学生讲述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唐代有两位著名的大诗人,一位叫李白,另一位叫孟浩然,他们俩是非常好的朋友。在阳春三月的一天,孟浩然要离开黄鹤楼乘船去扬州,李白到江边送行,依依惜别之后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去的小船,李白的心情很复杂,他羡慕孟浩然前往繁华的扬州,难过友人离开不知何时再相见,痛苦不能再和孟浩然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对。这难舍难分的送别情景连岸边杨柳,江上沙鸥也为之动容。李白的激情与浩浩荡荡的长江水一同澎湃,终于迸发而出,留下一首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复习导入

  复习导入也称“温故知新导入”,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有关知识或生活经验导入新课的方式。这种方式是新旧知识过渡的桥梁,既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同时又带出新课。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学贯穿了各个学段,且要求学生重视积累,也有很多诗篇在内容上有紧密的联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已积累的古诗,引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能够使学生拓展思路,增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例如,教学《乡村四月》这首描写春日风光的古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诗歌,如《咏柳》《早春》《春晓》,并谈谈自己对春天的感受。这样的导入,既联系生活,又复习了旧知,为学生理解诗的'含义垫定感情基础。

  四、朗读导入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的能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年段朗读的要求都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因此,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古诗这种音乐性强的教学内容,朗读的作用就更为凸显了。

  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范读新课内容,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状态。教师要注意辅以适当的教学语言,提醒学生注意诗歌的语调、停顿、重音、语速等,或加入配乐,为朗读创造情境。

  例如,教学刘禹锡《望洞庭》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有一首古诗,景色描写生动优美,富有想象力,请同学们先听老师的朗诵,体会一下诗歌所描绘的幽静与美的意境。”这里可以配乐。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18

  今天三年级进行了古诗诵读比赛,作为其中一组的评委,我发现孩子们在古诗诵读中还存在着的一些情况,做一个简单的记录,如果对老师们的教学有帮助,那就荣幸之至了。

  1、吐字咬字的问题。比赛中把咬字正确、吐字清晰作为了一项评比的要求。确实,诵读中普通话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诵读的成绩。十几个孩子比下来,发现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问题,收录几个典型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望天门山》是三首必背的古诗,其中共有这样一些读音欠准的:即都读成“既”,潜读成“浅”,风读成“fong”,帆读成“凡”等,其实有一些字并不是老师没有强调,而是学生潜意识里错误读音扎根较深了,如“即”字。

  2、两诗混淆的问题。开始背的挺熟练的,可是背着背着,竟然跑到了另外一首诗去了。如《望天门山》一诗,变成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呵呵,学生背的还挺溜的,却不知已经串成两首诗了。估计是诗中的.“两岸”一词,导致学生想到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3、古诗诵读的感情。很明显,作为有评比项目中的一个标准,有感情的诵读古诗,更应体现在古诗的节奏上。可惜孩子们都把重点落在了是否背得熟练上,而忽略了这一点,这也是今后老师们在古诗诵读的指导上要注意的一个方面。

  开垦出丰美的田园。我会背的第一首古诗是《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我问爸爸"绿丝绦"是什么意思,爸爸说,"绿丝绦"是柳条垂下来像一条条丝带,就像妹妹头上扎的绿色蝴碟结,这就是"绿丝绦"了,哦,懂了。

  我就这样一首首背了下来,读了许多有关春天的诗,"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春天阳光普照,江山秀丽,春风拂面,春风送来了花草香气,春回大地,泥土松软,燕子来飞飞去衔泥做巢,鸳鸯在暖和的沙地上睡着了,这一定是一幅非常甜美的春景图啊!"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这首诗仿若把我们带到了黄师塔前,望着滔滔江水向东流去,心中的烦忧也随之而去,春风吹来,顿觉又懒又困,我明白了人们常说的"春困秋乏"。

  宋朝诗人王安石有一首《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和南宋诗人朱熹《春日》中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同样是写春风,诗人一个喜,一个忧,两相对照,反映出两位诗人当时不同的际遇,不同的社会环境,感受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领悟了不同的写作手法。古诗不仅给我的生命田园抹上了绿色,而且让我的心灵腾飞,融入那千年唐风宋词中,遥望天外云卷云舒,聆听海天相接处渔歌唱晚,更让我这个北方少年感受到了塞外大漠孤烟壮阔。古诗,让我的生命丰富多彩!我爱古诗!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19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汉字抄是先人们智慧的结晶,而古诗更是汉字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深深地沉迷于那千古流传的优美诗句。古诗乃是我们的祖先智慧的结晶,从袭古诗中可以看出古人的一些伟大的`志向,或忧国忧民的情怀,有的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动人诗篇,还有的是讽刺衰末朝。

  我觉得读古诗不但能提高语感,而且能提高写百作能力,更能感受其中的美。诗歌像春花,她为我们展现了人间最美好的生活,诗歌像秋月,她为我们倾唱出人们最细微的心曲;诗歌的一半像海水,她蕴积深厚而又波澜壮阔;诗歌的一半像火焰,她真挚勃发而又明亮昂扬;诗歌也像一只嘶哑的度鸟,深情的赞美这丰饶的土地;诗歌更像一个前行的人,怀揣使命走向明天。

  人们喜欢古诗的第二问个原因是:古诗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无稽之谈,而是来自于生活、美景、事情、经历等多种真实答事例,这才使古诗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我对读古诗的深切感受就是好,因为读古诗可以激励我们努力学习,努力进取,报效祖国。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20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历史悠久,令世人瞩目,这是人类精神文明宝库中极为灿烂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些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充盈着精华与瑰宝。深邃的哲理、优美的诗情、隽永的文字像黄钟大吕在现代社会中奏出悦耳的旋律,这一切正是青少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正因为如此,新课改以来,我们语文教师纷纷投入到古诗文教学这块阵地中,利用古代美文的熏陶优势,大量诵读、积累古诗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体会、移植诗人的思想精华,使语文素养得到综合提高。

  通过培训和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在古诗文教学方面,我也有一二心得,现交流如下:

  1、营造氛围,培养兴趣。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某件事情发生了强烈的兴趣,他才会参与它,热爱它,学习古诗文也同样如此。为了让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产生兴趣,我在班级布置上别出心裁,专门列出一个“每周古诗文专栏”,定时更换栏目内容,学生记诵,积累其中的内容并且定时检查;再者是在班级文学社的手抄报内,设制古诗文专刊,总结归纳学生每日记诵的古诗文,以供学生传阅、学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自身的古诗文功底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好的激励。教师的出口成诗、字字珠玑是对学生最好的熏陶和感染,这种人格魅力,会促使、激发学生努力学习、自觉积累。

  因而,我在教学的`百忙之余,见缝插针,搜集了《古代文学作品选》、〈〈唐诗三百首〉〉、〈〈宋词〉〉、〈〈千家诗〉〉等古文作品,一方面自己记诵、积累;另一方面更是激励学生学诗、背诵,并且在年级以内设立“超师奖“,在学期末与学生进行比背古诗文,这样在比、背中造成一种声势,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兴趣也就培养了起来。

  2、以点代面,多方积累。

  笛卡尔曾说: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有了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还不行,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文学素养的形成是个漫长的过程,底蕴内涵是靠日久天长的积累和打磨培养出来的,因而,学习古诗文时积累是至关重要的。我受唐代诗人李贺“锦囊妙句”典故的启发,我也引导学生随时随地作积累,小卡片、铅笔头随身携带,在电视、歌曲、闲聊中获得的佳词锦句都可以积累下来,整理之后背诵下来,让他真正的成为自己的知识。

  另外,在课堂教学时多方迁移和拓展也可积累。可由一首诗延伸与其主题相同的、内容相关的、或同一诗歌流派的其他诗,也可以是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由这样的拓展可以是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交给积累的方法。还可以由教材中的课文,如《香菱学诗》这样的文章,相应拓展到名著中的古诗文积累,像《红楼梦》就是一个古诗文学习的典范,曹雪芹在这部名著里撰写的仅诗词就200余首,还有其它的铭文、悼文等,总计300多,引导学生积累、记诵。这样就形成了以课堂为基础、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体系,让课内学习与课外积累,相互促进,让学生在多层次、多方位的阅读、积累、感悟中,获得良好的语文素养,做到净化学生的灵魂,滋润学生的心智。

  3、以读促写,读写双行

  学生在积累古诗文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语文素养,他们把言简意赅、灵活秀美的古诗文,引用或活用在自己的作文中,使他们的文章增色添彩,底蕴丰厚,文采斐然。教师也在成功与喜悦中收获着从教的快乐与幸福。譬如学生在作文《诗歌,它走进了我的心中》中,就曾有这样的抒写:“比如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比如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日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比如刘禹锡的‘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比如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每次让我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心头”……学生之所以对诗歌能有如此之深的感悟,就是因为他们对诗歌那种强烈的爱好和多方面的积累、记诵。

  同时还可以让古诗文成为学生作文的载体,让学生尝试作文训练,即使使学生既深刻地把握了古诗文的内涵,又锻炼了文笔,这样做到以读促写,读中学写,以写促写的读写统一。如在学习《三峡》一文时,为考查学生是否达到文贵自得这种境界,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像改写成游记,可使用第一或第二人称,学生动笔前让学生反复吟诵,使学生感悟联想,然后再进行创作。在学习古诗文时还可以进行同类文对比,在类比中感悟,体会作者的感情。例如,在学习《答谢中书》和《小石潭记》两篇文章时,通过类比联系,让学生写出心得体会,使学生的思想感情获得了又一次的升华,课堂教学的思想教育再一次得到体现。有些古诗文还可以改成剧本,如《石壕吏》等这样情节性比较强的古诗文,可以通过课本剧的形式来表现,在编、写、演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4、创造机会搭建展示平台

  有了展示平台,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因而,我在教学中曾多次给学生创造机会,搭建展示的平台。开展古诗文朗诵活动,古诗文积累大赛,古诗文积累汇报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表演的形式繁多,有诗词配乐朗诵、诗词赏析、诗文演唱、改编剧本、反串《长恨歌》等,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在这些活动中,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古诗文积累功底。

  梁启超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要从根本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必须从青少年抓起。经典古诗文字句凝练,音韵优美,词汇丰富,意境深邃,思想深刻,虽经历沧桑,却深深扎根在人们心中。诵读、积累、运用古诗文,对于塑造青少年的灵魂,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还要再接再厉,继续研究古诗文的教学。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21

  最近几天学习小学古诗词专题讲座,我掌握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四点重要目标:

  (一)领略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激发爱国热忱。

  (二)感受古诗词中所表现出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位,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三)感悟语言优美,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力和鉴赏力。

  (四)拓展学生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

  其中,第四点拓展学生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使我受到了很大触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要以阅读和记诵为主,要读出语感、读出情感、读出美感。“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诗词的学习,要以阅读、记诵为主,在在阅读,记诵中追求精神的愉悦、情感的陶冶,艺术的创造感染与浸润,在阅读和记诵中有意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潘校长告诉我们新教师:不能以自己当年的经历来评判现在学生的好坏!我想这也是我们新教师在今后从教中应该时刻谨记的。

  潘校长讲到新课改,给我们讲了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对教学而言,教师具有怎样的教学观念,就会有怎样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认为自己只是教材知识的阐释者和传递者,学生只能是教材知识的`接受者和吸收者,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成了教师“表演”的过程,教师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总是配角、听众或观众。现在,新课改倡导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过程,更是一种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的、共同发展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不只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能力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在讲教学方法的转变时主要提到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理论“教育即生活”,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方法的介绍,助长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也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出来的好学生只不过是些应是高手,他们缺乏创新意识,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关注学生的发展,不只是关注其学业的进步,更注重其人格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制定的教学目标,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特长,让每个学生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喜悦。

  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他本人也极其热爱教育事业,教育学生在乐中学,每一段苦都是在享受人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应该灵活运用教学法,让学生学有所获,在教育事业上做出一份贡献!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22

  古诗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尤其是选编进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优秀古诗,它们大都具有如下特点: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它们或豪迈昂扬,或细腻清丽,或发人深思,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一辈子都难以忘掉。古诗在开发培养孩子们审美意识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那么,如何让孩子们领略古诗的美,让孩子们通过古诗的学习,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我们的老师往往陷入两难的境地:讲多了,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意境美;讲少了,我们的孩子们又难以逾越理解的障碍。迫于统考的压力,一个简单省事的办法出现了:一抄了事——照抄教学参考书上的诗句分析。老师的教流于程式化、孩子们的练也趋简单化,一切都是为了考试,一切围绕围绕考试,诗中的情感、美词佳句的体验过程被一句句抽象的答案所替代,以背诵代替理解,会背、能默写成为学习诗歌的单一目的。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古诗审美教学中所做的一些尝试:

  一、反复吟诵,感受形象美。

  通过反复吟诵来体会文章的美感,以声带情、以形入情,是这一鉴赏方法的最大特点。宋代大家朱熹曾经说过:“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只有经过充分地、反复地诵读,设身处境地进入诗的境界,仔细体味每个重点词句的含义,细致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领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1、吟诵,要正确流利。

  古诗语言是非常优美精炼的,它经过了诗人反复推敲锤炼,有鲜明的节奏感,平仄押韵,琅琅上口,可以把它当作一首乐曲来看待,这就是古诗所独特的音乐美。正确流利地诵读,就是在初步教学古诗时,就指导孩子们大声地朗读,力求把古诗读准确、读清晰、读出节奏感;进而要求把古诗读流利,读出古诗的平仄押韵的韵律美,提高孩子们的语言感悟能力。我在教学脍炙人口的唐朝大诗人李白所作的'《望天门山》时,就注意让孩子们正确的基础上,大声地、流利地朗诵,稚嫩的童声随着优美的韵律,让人陶醉不已。

  2、吟诵,要咬文嚼字。

  古人作诗是十分注意锤炼词句的。教学时我们要注意从语言入手,斟词酌句,在孩子们初步理解古诗大意后,组织孩子们咬文嚼字地吟诵,细细品味,慢慢品赏,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回环曲折之美,进而感悟古诗的意境。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教学时,在孩子们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导咬文嚼字吟诵,并体味交流:“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用得好,好在哪里?在知道“生”是动词后,与“升”作比较,体会“生”用得好,不但用得准确,而且写出了紫烟富有生命力的连续不断。以“生”为细节,再练习朗读诗句。

  3、吟诵,要反复不断、要有感情。

  在孩子们深入理解诗意,把握诗人思想感情之后,我们老师最要注重让孩子们进行反复不断地、有感情地吟诵。在反复的感情诵读中,孩子们会积极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中,探索古诗的意境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末。”这是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原话,他老人家还曾说:“必须驱谴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孩子们只有把自己当作“意中人”,进入作者所创的情境之中,和诗人情脉相通,才能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所抒发的真情实感,并与之产生共鸣,进而得到美的享受。如被誉为唐代大诗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是一首绝佳的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确定感情基调后,我们还应该指导孩子们处理好重音与节奏,与孩子们一块探讨: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孩子们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二、深入理解,体验情趣美。

  古诗的语言凝炼含蓄,耐人寻味,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大家闻一多先生曾说:诗的长处在于它有无限度的弹性,变得出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内容。例如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诗只有二十个字,既有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又有诗人们对现状的不满足,亦有诗人无限的进取和探索精神。正是因为这样,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自己要设身处地窥探诗人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情感经历去体验诗人的情感经历,再来引导孩子们理解诗的中心、体验诗的情感。要使孩子们具备情感体验的能力,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然后再走出来,做到“自化其身。”古诗时代背景的提供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唐代柳宗元的《江雪》一诗,用烘托渲染的方法,极力描绘了渔翁垂钓时的气候和景物。教学时,适当介绍一下这是诗人被贬永州后所写的,诗中描写渔翁“独钓寒中雪”,表面上是在写我行我素、身处孤寒之界的渔翁,实际上是反映了柳宗元被贬永州后不甘屈从而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听完介绍,再读全篇,相信孩子们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会油然而生。所谓“诗言志,歌咏言”,诗中意境的理解是古诗教学中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古诗语言简洁所带来的一些特点,比如词序倒置、成分省略、语句浓缩、意思跳跃等,都构成了孩子们学古诗的障碍。根据孩子们年龄特征,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一些古诗的常规学法——分词连序法:第一步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第二步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古诗常规的学法可用七个字来概括:

  扩:浓缩的词语要“扩”,将单音词扩成双音词,使意思明显化、具体化。

  留:古今通用的词语要保留。

  补:诗句中省略的成分要补上,使之通顺。换:古今用法不同的词语要更换。调:词语的顺序颠倒的要调整。

  嚼:诗中关键、传神的、富有哲理的词句引导孩子们细心咀嚼、品味。

  连:将各句中解释的词语连起来翻译。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老师如果能注意指导古诗常规学法,让孩子们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情趣美也就不难体会出来。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23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一直思考如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美,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内涵。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总结了一些教学秘笈,下面将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体会。

  第一段:导入。

  我认为古诗词教学的导入非常重要。可以选择一段诗词、一幅图画或一段音乐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和感受古诗词,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例如,以《静夜思》为例,我会先引导学生欣赏一幅寥寥几笔的夜景图画,再让学生听一段轻柔的钢琴曲,最后再读诗。这样的导入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专注,更容易理解。

  第二段:注重历史背景。

  诗词是文化遗产,每一首古诗词都有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古诗词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以《满江红》为例,我会让学生了解该诗句出自明朝嘉靖年间,通敌降清的叛徒严嵩被起义军所杀的历史背景,从而深入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

  第三段:重视韵律与节奏。

  古诗词的韵律与节奏是其独特之处,也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在教学中,我尝试着把古诗词的韵律与节奏引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比如,让学生用歌曲的方式演唱古诗词、用舞蹈的形式展现韵律节奏等。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加自然地理解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第四段:培养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采取了很多方法。例如开设古诗词朗诵课堂、设计多样性的听写等,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加深对古诗词的了解和感受,从而慢慢地培养出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五段:课外拓展。

  除了课堂内的教学,在课外拓展也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我安排学生到诗意的山川河湖,感受诗词描绘中的自然风光,了解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和创作背景,此外,还可以通过阅读与古诗词有关的故事、绘本等形式,增加对古诗词的了解。

  总体而言,古诗词教学需要注重历史背景、韵律与节奏、阅读兴趣和课外拓展等多个方面的培养。通过这些秘笈,我相信学生的古诗词欣赏能力会有所提高,营造出更多欣赏美好诗词的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优美的中华文化。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24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古诗教学是语文课程中重要的一个版块,每个学年都规定有具体的数目。会背会理解,能品意境是我们语文老师进行古诗教学的基本要求。大部分老师在教授古诗时常犯的一个垢病是:每一首古诗采用千篇一律的方法,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叶圣陶老师曾说过“古诗教学,重在陶冶情操,扩展想像,如果能抓住要点,讲解其中一两句就可以了,不必进行繁复冗长的讲解。”为此,我认为一个老师在组织学习古诗时,首先是要对古诗进行全盘的备课。只有对古诗的背景、作者等方面了如指掌才能对古诗进行有效的教学。

  紧扣课改理念,为师者首要观念转变,摒弃教师板书,学生抄记的确满堂灌思想。要想法设想引导学生转变方式,尝试自学。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小学语文教学要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新理念下的古诗词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在教学古诗《江雪》时,由于这首诗内涵丰富,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时,每一部分我都是放手让学生尝试在前,学生能学会的就不教,确实不能学会的也是先让他们自学后再教。充分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尝试朗读、尝试讲诗意、尝试自己解答疑难问题,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很高。“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告诉我们,诗进入了学生头脑,是诗意迸发的.前提。二、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程序。自学了解作者,查阅写作背景,熟读成诵,尝试理解诗意,体会表达感情。三。教会学生理解诗句的办法。常有、较有效的办法是拆字理解连成句子的办法。四。举行快速背诵古诗比赛。提示法,对仗法。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25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歌传统,中学语文教材中诗歌的比重较大,因此诗词鉴赏题也就成了中考语文卷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然而,诗歌是语言的高度凝炼,没有足够的积淀就很难真正理解诗歌的意蕴,而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年代又离中学生过于遥远,因此,多数考生都觉得诗词鉴赏题难度较大,无从下手。下面谈谈我研修后的几点心得体会。

  按照诗歌表现内容的不同,古典诗歌大致可以分为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咏史诗和咏怀诗等五类。

  山水诗的特点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即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他们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寓情于景。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欢咏物。大自然的玩物,大至山川河流,小则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人的感情。

  边塞诗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往往表达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建功立业的抱负等。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作者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度,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

  “诗以言志”,尽管诗歌的内容可以涉及思亲,送友、怀乡、赠人、战争、写景、状物等多种体裁,但最终都是为了抒发感情。在赏析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作品意象特征。

  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义,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鉴赏作品时,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通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诸如的意蕴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

  2、体味诗歌情、景、事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色。情景交融的手法有容情入境、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要把握景的形象性,诗歌往往用比喻、夸张、景物烘托、气氛渲染等艺术手法来体现神韵。

  3、领会诗人表现的情感。

  诗歌往往表达作者寄托的感情,通过所写的景、物、事,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美好的理想和生活的哲理。要分析感情寄托的问题,就要推敲作品中蕴涵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就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即“知人论世”,这样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真实的情感。同时,还要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过程。诗人经过对材料的选择、取舍、概括、最后才构成艺术形象。因此,分析诗中词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能很好的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4、留意作者的观察视点和角度,分析作者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由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生活遭际、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艺术素养和艺术风格,诗人可能从不同角度去反映各种题材,甚至同一题材。因此做题时要仔细体味其思想上、内容上的细微差别。

  抒情的表现手法,可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前者有直抒胸臆和即事抒怀两种,后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描写手法有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明暗对比、以小见大、怀古惜今、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等。具体用什么写法,由主题需要决定。

  5、感受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

  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一般而言,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象征、比兴、借代、反问、设问、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鉴赏时要根据它们各自的特征和功能,理解并领会诗歌。

  在欣赏古典诗词时,尤其需要注意作品中“典故”的运用。用典,使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在增强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会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通过典故的本义,进而理解其在诗中所蕴涵的意义。

  总之,古诗词鉴赏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在把握其规律的同时,大量古诗词的背诵积累才是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根本。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26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编排了杜甫的三首诗,分别写了杜甫的不同时期作品,很有代表性的。通过这三首诗的学习,可以了解杜甫的一生,同时整个初中阶段选编的杜甫的诗也比较多,我就想怎样通过这三首诗的学习来完成对杜甫诗的赏析,同时,也教给学生学习赏析的方法,培养诗词鉴赏的能力呢?现将本人所学所教感受如下:

  1、首先上一堂诗词鉴赏课,教给学生从那方面赏析诗歌。诗歌是借助具体的语言来描写和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学习诗歌时要先理解诗句的大意,然后再结合诗人的背景资料,弄清诗歌的深层含义,最后,可以从写法、情感、内容和词语入手赏析诗歌。

  写法赏析可以从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入手,情感赏析可以诗的情感类别入手。如:友情诗、思想诗等。内容赏析可根据写景、叙事、哲理、抒情不同的类别入手。如:对写景的赏析,要表现出画面的特征,注意虚实结合;对抒情诗的赏析,要表现出诗人的情感特点;对哲理诗的赏析要阐明诗句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词语和语言赏析,要揣摸诗歌中的词语,领悟他在诗歌中的`作用,即要道出人物的典型特征,又要表现出景物的特点,体会词语,从而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语言的形象性和凝炼性。

  2、学生对诗歌的赏析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对学习诗歌

  产生了兴趣,我们就以《杜甫诗三首》为例,首先挑战杜甫的诗,让学生先了解诗人,查找相关的所有资料。等到第二天课堂交流时,学生查到的资料虽然不够完整,但组合起来还是比较全面的,我又及时进行补充,使学生对杜甫有了全新的认识。

  3、三首诗任选一首,大胆学习赏析,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本组人喜欢的一首自己学习,写出赏析。

  4、交流学习。在学习交流中,学生发言的角度不同,对同一句,同一词的理解不同,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对诗的理解又互为补充,这又是一次学习交流的机会。

  5、除了学习三首杜甫诗外,我又趁热打铁,让学生把初中阶段所有杜甫的诗自学赏析。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在学习中,我发现这几首原本对九年级学生来说都比较难的诗,学生竟然轻松的赏析完了,且比较准确的把握了诗的内容、情感及写法,从中再次感受到了“授之以渔”的教学方式的重要性。

  6、布置作文。所有杜甫的诗学习结束后,我鼓励学生思考杜甫这个人,你对他有怎样的评价?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虽然有一部分学生对所查资料引用的过多,但文中多少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有几篇非常不错,有思想、有见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的,而在教学生学。”可见教师不仅考虑如何指导学生学,而是要把“金钥匙”交给学生,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时刻体现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渗透学法指导,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并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成长。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27

  《游园不值》是第十册《古诗两首》中的一首赞美春天的著名诗篇,为宋代诗人叶绍翁所作。诗中描述了诗人原想访友赏花,不料轻敲柴门却许久未开,遗憾之余揣测大概是园主人怕外人践踏青苔,印上痕迹吧!正待离去时,猛然发现一枝粉红的杏花越墙而来,诗人因此而惊喜异常,不遇朋友的惆怅一扫而光。整首诗风流韵藉,情趣盎然。其重点是在朗读基础上理解内容和体会诗歌的意境,难点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1、别样诵读,感悟诗韵

  几乎每位学生都读过这首诗,甚至能流利地背出来,指名读肯定毫无难度,也无新意,因此课堂上我让学生根据古人吟诵讲究平仄,读出别样的韵味。尽管一开始学生还是不太适应,但随着对诗意的理解,孩子们也读得渐入佳境。与此同时,我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在一次一次地朗读中,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

  2、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结合参考资料可以自主理解古诗。为了避免冗长沉闷的串讲,我采用链接生活、利用插图等方式,让学生自读自悟,从图悟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如:观察插图理解“屐齿”“柴扉”,用我们现代的门与“柴扉”比较,感受“柴扉”的原生态和带来的自然气息。讲到“苍苔”时,一男生生动地描述了他所看到的“青色的苔藓”,并出示了两张不同角度的图片,引导学生由远及近地观察苍苔,感受它的蓬勃生机,感受春天的气息。

  3、咬文嚼字,品悟诗情

  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上,孩子们在比较“怜”与“嫌”中,感受诗人对园子的喜爱,对苍苔的怜惜;在“扣”与“敲”中,感受对园主人的尊重,对春天的热爱;在“关”和“遮”中体验“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艰辛;在“一”和“满”中,明白水满则溢、留白想象的道理。

  4、大胆想象,体悟诗境

  学生在理解了诗意后,我又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枝冲出墙头的红杏,谈谈自己在园子里和园子外分别看到了什么?并追问“你为什么能够出墙头?”让学生感悟到红杏的力量。诗的后两句还揭示了一个道理:美好的事物是压制不了的,必然会蓬勃发展的。课堂上点悟得不够,学生的理解也不够深刻。课的最后,本来想让学生和园主人进行一次谈话,从整体上说说诗人游园的过程,由于时间安排前松后紧,缺少完整感。

  纵观本堂课,语言节奏、赏析节奏都稍偏慢,导致整体口语训练落实不够。课堂的精彩,应是学生的精彩,“关注全体”仍是一句口号。但愿自己就是那枝探出墙外的“红杏”,不断摸索,收获更多。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28

  小学古诗词教育是培养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起步阶段,这个阶段如果把握不好,就容易让学生失去对古诗词的兴趣,从而使得学生在今后的古诗词学习中被动。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目的是领略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激发爱国热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位,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力和鉴赏力。

  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好小学古诗词的教学呢?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把握好教学方法。第一,注意背诵总量要求,因学生发育有个性差异,但要保证大多数学生能完成。第二,课内诵读与课外诵读相结合,拓展诵读空间,适度加大诵读的容量。第三,科学检测与评价。一是诵读数量;二是诵读质量;三是名句妙语的积累。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诗词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达到思维和能力上的'“质”的提升。

  如何在在有效的时间内,实行“量”的积累呢,我在借鉴了优秀老师的做法后,制定了以下计划:一,每周背一首课外古诗,周一开始就将古诗写在教室后面黑板上,每节语文课上课之前,让孩子熟读一遍,能背的就背,背不下来的,就读。二,每周用一个早读来复习所学过的古诗。三,每周用一节课来让孩子比赛背古诗,这样既起到了巩固的作用,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作为教师,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想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必须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修养,要经常阅读古诗词,增强自身的国学文化素养。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才能更好的去引导学生。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精选)古诗教学心得体会05-29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05-27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热】11-18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热门】11-18

古诗教学培训心得体会12-07

(荐)古诗教学心得体会05-29

(热门)古诗教学心得体会05-27

(必备)古诗教学心得体会07-15

古诗教学培训心得体会07-19

【荐】古诗教学心得体会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