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趵突泉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趵突泉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趵突泉教学设计1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就是“生成”,它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之一,它是在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中,从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中,从情感与情感的交融中,从思维与思维的交流中滋生出来的。生成使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能让课堂呈现生机勃勃的.精彩局面。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科学地、有效地把握好这些生成性资源,使我们的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达到完美统一呢?
一、“充分”预设
奥苏贝尔曾说过:“影响学生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标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不禁让我想到为什么自己上课虽然教学思路清晰,但总是顾虑重重,不能轻装上阵的原因。因此,在后来的教学研究中我发现了教师应重视教学环节的预设,备教材,更应该备学生。学生的思考是多元的,课堂不可能完全顺应教师的教学思路,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充分从学生的角度对问题展开思考,对问题进行多种预设,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再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这样才能做到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造精神,教师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一年级的生字教学,有些比较简单的生字不少学生在学前已经非常熟悉了,而部分学生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了解这一情况后,我们可以设计让已经会的孩子来当小老师,而我们可以在一边辅导他们,这样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提高了。 另外,我所讲的预设还更多地包括思考孩子的其他突发状况。比如,这个问题如果孩子回答不上来我们应该怎样处理;这个问题有多种答案,学生引起争论,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多预设“如果”,多预设“怎么办”,课堂上教师就多了一份自信,多了一份机智,从而使自己灵活驾驭课堂,这样的教学才能有针对性。
二、善待错误
课堂上,学生经常会出现你始料未及的错误,但当这些错误发生后,我们常听到的是其他学生的哄堂大笑和老师的冷言以对,这是最大的错误。就是在这一瞬间,孩子的自尊心便被我们踩在了脚下。课堂上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应责怪他们无能,更不应冷嘲热讽,而应该及时地为学生搭建平台,巧妙诱导,帮助学生挽回尊严。
三、鼓励争论
一教师执教课文《泉城》,在学到“珍珠泉”这一小节的时候,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下。这位同学读完坐下以后,有许多同学纷纷举手表示他读错了一个字。原来他在朗读的时候,把“泉水从地底下往上涌,好像一串串珍珠。”中的“涌”读成了“冒”。老师及时抓住这一点追问:“用‘冒’和用‘涌’哪个更合适呢?”同学们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争论,教师又引导他们通过反复读书、查字典等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刚才的问题。
于是同学们积极探索,兴趣盎然,教者也钻进学生群里和他们一起探讨。不一会儿,学生们纷纷有了自己的见解。一位学生说:“我通过查字典知道了‘冒’是向外透;往上升的意思,水或云气冒出。”另一位学生说:“我读了几遍课文,感觉‘涌’字说明了泉水是连续不断地流出来的,写出了泉水的生命力。”“我还有补充,我把后面的文章也读了,我发现了四个泉水流的特点都不一样,珍珠泉是‘涌’,五龙潭是‘汇注’,黑虎泉是‘喷吐’,趵突泉是‘冒’。因为珍珠泉的泉眼比较小,所以水是涌出来的;而趵突泉的泉眼比吊桶还粗,所以,泉水是‘咕嘟咕嘟’往外冒的……”
趵突泉教学设计2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学实践证明,小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画面、引人入胜的情境易产生兴趣。由于时空限制,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内容是学生所不熟悉的,距离他们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体验。网络上的图画、录像、音乐等,能逼真地再现语文教材所提供的情境,让学生兴趣盎然,从而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也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学《九寨沟》时,我首先播放从网上下载的有关九寨沟的录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使他们直观地感受到九寨沟自然风光的原始绮丽,唤起了他们记忆中已有的表象。再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读一读有关语句,使他们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拓展了视野。他们如临其境,感受到了一个全新的自然世界,九寨沟清纯脱俗、色彩斑斓的特点深深地印在了他们的脑海里。
二、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亚里士多德曾说:“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考。”想象是创造能力的先导。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拓宽学生的思路,调动他们内在的潜质,从中获得启迪,诱发创造。在教学苏教版第七册《田园诗情》时,怎样才能让学生欣赏到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感受到那里宁静悠闲的情趣呢?这对学生来说是难点,不但学生没有去过荷兰,而且大多数教师也没有去过,由于对荷兰的不了解,让学生想象起来较困难。这时,我就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到网上欣赏迷人的荷兰田园风光,那高耸的风车,一望无垠的原野里成群的牛羊……学生们仿佛置身其中,使他们充分发挥想象,既进入了课文描述的具体情境中,又超越了教材,思维呈现出了多元态势。那迷人的荷兰田园风光,再加上优美动听的旋律,点燃了学生的情感火花,激发了学生畅所欲言的欲望,他们争先恐后地声情并茂地为大家叙述他们心目中的荷兰印象。此时的`学生扬起了想象的风帆,开启了思维的闸门,情绪高涨。课堂教学也超越了文本,达到了高潮。
三、 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教材是一个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于一体的宝库。课文中富有文采的语言美、栩栩如生的形象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语文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审美优势,成了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有利因素。巧妙运用网络技术,能架起学生与文本、文本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内在美,从而使学生获得美的体验。
《望洞庭》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途中路经洞庭时有感所作,意境优美,情感丰富。教学时,我通过网络查找有关资料,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在优美的古筝乐曲声中,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悠扬的乐曲、优美的画面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非常迷人,以此给学生以莫大的艺术享受,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泉城》一课所表达的自然之美蕴涵在图画和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感受趵突泉的情景美和情趣美,我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巧妙地引导学生。抓住“池里的水很清,游鱼、水藻都看得清清楚楚。泉池正中有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咕嘟咕嘟地从泉底往上冒,如同三堆白雪”这句话中的“冒”字,我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用一个词形容这句话中“冒”的意思。学生们有的说是“涌出来”,有的说是“喷出来”,有的说是“流出来”等。这时,我又展示了济南趵突泉的影像资料,让学生观看视频,并将自己理解的词和作者这句话中的“冒”字做比较,看看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说明了什么?学生答道:“‘冒’字好,说明趵突泉水多而缓。”这样比较,真是一字传神,意境全出,加深了学生对趵突泉“大”“清”“美”特点的理解。
趵突泉教学设计3
一、激发动机,培养预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年龄小,学习情绪不稳定,容易波动,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因此,培养他们的预习习惯,激发预习兴趣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预习时,采用有效的方法、有趣的形式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一)课题激趣
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可从课题入手质疑:“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课题为什么把两者放在一起?它们分别是谁对什么作出的评价?你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吗?请同学们认真预习,把课文读几遍,在自己感受深的语句旁加一点批注,并把疑问画下来或写出来。
(二)精彩提示语激趣
一些课文可通过“精彩提示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捞铁牛》一课的提示语:“打捞沉在河底的船只或重物,现在做起来并不太困难,可是,在一千多年前我国的宋代,就有人能把沉到河底的铁牛捞上来,多么了不起!他是谁,是用什么办法捞铁牛的呢?”――既是赞颂,又是设疑。《鲸》的提示语:“海洋里有一种动物,单是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肥猪那么重,它就是鲸。”――是惊奇,也是简介。又如《再见了,亲人》的提示语:“1958年,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离开了朝鲜回国,中朝两国人民依依惜别……”――是点明中心。这些课文内容的提示虽然只是三言两语,却拨动起学生的心弦,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教师只要对这类语言稍加改造,就是很好的授课导入语。
(三)以图激趣
在布置《跳水》一文的预习时,我先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让他们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然后告诉学生举枪瞄准的是小孩的父亲,并问你们可曾见过一位父亲举着枪,瞄准儿子还说在三下之内向儿子开枪的故事吗?这位父亲不疯也不傻,是一位机智勇敢的船长,他为什么会这样做?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父亲非得向孩子开枪吗?事情的结果怎样?请你们通过预习去了解。
二、教给方法,提高预习实效
预习方法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金钥匙。叶圣陶先生说: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这个“必须切实”的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是简易、实用、有趣、有效的方法。因此,即使学生有了强烈的预习愿望,教师还应根据年级预习要求、教材特点、每课的问题提示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有计划地进行预习指导,切实提高预习实效。
(一)教给预习方法,培养预习习惯
指导学生进行预习,目的是帮助他们把握新课的内容,通过预习解惑、存疑,最后师生协助解疑。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常用的'预习方法是看、读、想、画四步环节预习指导法。看――先看一遍新课的所有内容,包括课文、插图、注释、练习;读――初步了解课文大意,遇到生字词障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想――逐自然段品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说的是什么;画――画出读不懂的句子,记下想不明白的问题,课上与老师、同学讨论。以《趵突泉》为例,可设计如下预习提纲:1.看。先仔细观察图画,看看图上画的是趵突泉公园中的哪些景物?2.读。再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初步了解趵突泉景色的特点;遇到 “趵突泉、纯洁、疲乏、水藻”等词语,可以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3.想。逐自然段品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介绍趵突泉的什么?4.画。画出读不懂的句子,记下想不明白的问题,带到课上与教师、同学讨论。通过预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记叙了趵突泉的美丽景色,依次描绘了趵突泉泉水的清浅、鲜洁和大泉、小泉优美动人的姿态,重点是对三股大泉和小泉景色的描写。学习和体会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谋求预习策略,提高预习实效
在每篇课文教学前,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考虑。
1.导读:首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对照有关的注释读课文。对一些有特色的语句试着有感情地去朗读,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可是……好象在等待回来”一句,引导学生用有感情地朗读。
2.导思:对照课后“思考?练习”的部分内容,了解新课要学些什么内容,边读边思考。如《新型玻璃》一课我是这样引导学生预习思考的:①从课题中知道文章介绍的是什么?②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每种新型玻璃有什么特点和作用?③读了这篇课文,你还想发明什么样的新型玻璃?
3.导画:将自学中的疑难词句,不理解的问题划下来,或引导学生尝试把课文的思路画下来。如《记金华双龙洞》一文可布置学生在预习时画出作者的游览路线:沿途――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又如预习《第一场雪》时可布置学生整理出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的思路: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联想。
4.导查:引导学生使用工具书学习字词,查找、收集有关的资料、图片等。如学习十一册第二组课文之前,布置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革命影片等途径,每人收集一个革命故事,了解新中国成立的来之不易。
三、展现成果,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是一个细致耗时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通过反复读课文、动脑思考、动笔写画,付出了艰苦的劳动,总希望得到回报,他们渴望的是什么呢?是对知识的渴求,他们渴望自己的预习成果展现出来,得到教师、同学的认可。因此要创设能充分让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把预习的内容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多向交流、评议的形式,争取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预习成果,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预习成果进行汇报。内容可以是小组成员预习的成果与疑难,也可以是课文的重点、难点,读、说、写的侧重点。形式通常有三种:
(一)汇报式
可以是小组代表汇报,也可以各组按序汇报;可以是全局汇报,也可以是局部汇报或择要汇报。
(二)交流式
参加交流的人员:后进生,小组讨论时持保留意见者,教师巡视时发现并指定的典型问题和答案的持有者。
(三)辩论式
趵突泉教学设计4
一、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网络资源丰富多彩,各种信息以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方式呈现,形象逼真,生动新颖,从而为学生创设了生动、形象、多样化、接近实际的学习情境。网络所带来强烈的外部刺激,使学生处于一种强烈的感受之中,他们在看到情境的同时,脑海里就对它产生了初步的认识。如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我发动学生利用家里的电脑,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从互联网上搜集了各种大自然现象的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料,让他们欣赏、品味大自然的美。同时,我也进行了精心准备,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设计出精美的课件,并适时地在各教学环节当中展现。尤其是在教学学生比较陌生的图片知识和教学中的难点知识时,如“化石”“三叶虫”“为什么说喜马拉雅山曾是一片”等知识点时,作为教师的我查找了大量的资料,并根据资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特点设计了相关形象、生动的动画片段,通过课件的展示,把抽象的、古板的知识通俗易懂地展现在了学生的面前,使学生很容易地就理解了这些难点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仅使课堂教学的难点顺利突破,而且还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在这样愉悦的氛围中,大大提高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需的运用事物表象进行分析、综合的想象能力。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结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和需求,创设愉快的、有趣味的学习情景,从而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使本来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和掌握知识。
二、以网络为载体,增强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互联网的最大特点是其资源极其丰富,在互联网上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各式各样、方方面面的信息,从而使学生的视野不再局限于书本内容,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广阔空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由此可知,学习是从疑问开始的。心理学家也认为:“发现问题是思维的第一步,回答问题是第二步。”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媒体,根据互联网中收集的资料,创设各种条件,引导学生在认真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找到解决问题最为简捷的做法。例如,《趵突泉》一文,老舍先生对趵突泉的描写是十分细致和传神的,但是小学生很难从课本图片和字里行间了解到趵突泉的真正魅力。所以,在课前我先让学生对趵突泉提出疑问,如趵突泉在什么地方,趵突泉是什么样的等等,然后把这些问题写在家庭作业本上。然后,我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和学习趵突泉相关的知识。这样通过学生自学,学生对老舍先生的生平以及对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在讲授这课时,我再利用制作的课件,带领学生一起去山东济南的`趵突泉旅游,观看趵突泉的美丽景观,同时加上了我的讲解,这样就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了“泉中冒出的气泡”“泉中涌起的三个水柱”等形象,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浏览了一次泉城。这个过程中,信息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演示图像、声音和动画传递给学生的,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知识进行了有效的记忆。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以提出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资源辅助学习。同时,教师也要精心利用网上的教学信息资源,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观察、联想、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发挥网络优势,加强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还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从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实施等每个环节,大多时候都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而如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学生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索、积累、筛选有用的学习素材,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学习的方式共享搜索的学习资源,这样不仅节约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增加了课堂容量,还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文应用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如在教学《夜莺的歌声》一文前,我发现学生对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背景了解甚少,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是,学生的信息来源之一――学校图书馆这方面的资料很少,因此我直接组织学生上网查询,以苏联卫国战争为线索,上网进行拓展阅读。当学生坐在电脑前,带着各自的问题用心地搜集资料时,就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他们有了更独立的思维空间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学生的自主精神得到了体现,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活泼了。
趵突泉教学设计5
1 、运用多媒体技术唤起学生的正确感知
小学语文教材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容。而小学生限于生活积累和生活经历,感知发展水平不高,有些教学内容与学生认识实际相去甚远,很难正确感知。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对学习的知识越容易理解和巩固。现代多媒体技术集投影、录像、录音、摄像、电脑多种功能以文字、图像、图形、音像、动画多种方式显示教学信息,多重剌激学生多种感官,能唤起学生心中强烈的真实感受,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利于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如教学《绿色的办公室》一课,利用电脑光盘为学生提供一个正确真实的感知形象——列宁绿色的办公室。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下,只需用鼠标在“地板”、“屋项”、“卧室”、“椅子”几个按钮一按,图上相应部分就会闪动,并以文字形式显示列宁绿色办公室各部分状况,学生手、眼、耳、脑均得到调动,感知效果相当深刻,以至有个学生看后很有感触地说:“列宁工作的条件太艰苦了,这哪像是办公室呢?然而他却能全神贯注地工作,这种精神多么伟大啊!”
2、 运用多媒体技术诱发学生思维,培养思维品质
思维能力是学生智力水平的核心,它是在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到问题的解决结束。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线,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应是由问题开始。我们运用录音、投影、录像、电脑等现代媒体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提出学习目标而非由教师强加,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主动思维的状态,并不断为学生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最邻近发展区”,诱发学生思考,探求知识。比如教《电脑“管家”》一课,导入新课时,利用实物投影仪向学生展示一台电脑并配上教师的设疑:这是什么?通过预习,你认为这节课我们应该学些什么?有的说:“在我的印象中,管家是人,电脑怎么当管家呢?它是怎样管家的?”有的说:“我想知道为什么说电脑是忠实可靠的管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擦燃了,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再通过小组式的协作学习和老师的适当帮助,实现了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目前有些学生存在着思维的惰性,学习上存在依赖心理,究其主要原困,是教师只围绕“教”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处于被动的思维状态。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就必须打破这种方式,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进行小组协作会话和评价分析,这个过程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环节。运用多媒体技术,变复杂为简单,变抽象为直观,有利于学生主动思维。如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我们设计了一个电脑软件,以动画形式再现亚里士多德的想法和伽利略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话得出两个互相矛盾的结论,以及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进行的分开试验的情景,最后通过让学生亲自做试验,在读、议、练的训练过程中,深刻理解伽利略从提出疑问到反复试验到公开试验得出结论:铁球下落的速度与它的重量没有关系。
3、 运用多媒体技术陶冶学生情感
【趵突泉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趵突泉》教学反思03-28
趵突泉教学反思10篇02-18
趵突泉教学反思(精选10篇)04-03
趵突泉教学反思(10篇)03-22
趵突泉的教案09-27
趵突泉教案11-05
《趵突泉》教案03-05
《趵突泉》 教案03-09
趵突泉教案11篇02-26
趵突泉教案10篇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