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教学总结(精选10篇)
光阴如水,忙碌而又充实的工作又将告一段落了,回顾这段时间的教学,相信大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教学总结了。到底应如何做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课后教学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后教学总结 篇1
今年我教《鱼我所欲也》是在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下进行的,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程理念,学生在充分与文本、与同学、与教师的对话中品味了孟子的“仁”“义”思想,学习了孟子雄辩的写作方法,体验了孟子侃侃而谈的大家风度,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用对话的方式串联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师生的互动。
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了用对话的方式,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表现。教师出示幻灯片1,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引起学生思考,教师的`引领性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幻灯片2,则让生生之间的对话在恰到好处的时机展开,学生合作探究也就自然呈现出来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特别是结尾处与生活的链接,对培养学生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到了点睛之功能,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自然融入。
二、注意了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培养。
有人说:新课改就是让学生上课热热闹闹,就是只要过程不要结果。我认为不是这样的,课改后,学生的能力应更加全面。这样,我在执教时,注意了基础知识的积累: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的理解,议论文中的论证方法,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等,这些都属于学生应掌握的。教学中把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认真抓扎实、抓落实了,就会让学生学有所得。同时,运用了新的教学方式的引入,让学生先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之后小组合作探究?其学习能力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进程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三、值得改进的地方。
对生活的链接还可以再拓展开些,让学生举出更多的事例,让学生在具体事例的佐证下,对“舍生而取义”的现实意义理解得更深些,这将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课后教学总结 篇2
3月18日上午第二节课,我在北潞园学校一年级4班讲本年度的评价课,教学内容为《我们的田野》。通过这节课的备课和讲授过程,我又收获了许多。结合3月20日去北京崇文听教法创新的课题展示课,反思自己的课堂,我有如下感受:
一、认真阅读教材,做一个好读者
《我们的田野》这篇文章是一首诗歌,我从小学就开始接触。但是作为一年级的教材来讲,只是两个小节内容,我仍然反复咀嚼,对课文内容达到熟知程度,这也是为更好地教好学生做好准备。
二、查阅资料,定好情感基调
《我们的田野》这篇文章是一篇优美的诗歌,我上网查阅资料时发现有关音乐教学的偏多,配的画面也较优美,我想:这样一篇优美的诗歌,饱含着作者对我们的田野的热爱,对美丽祖国的热爱,于是我也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定好了感情的基调。
三、翻阅课标和教参,了解编者意图
在上述准备活动的基础上,我翻阅了课标和教参,了解到:低年级的阅读应定位在“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让学生产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的美好情感;要指导学生学习如何读、积累词语、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意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一年级下学期来说,这样的指导更有必要。
四、课前交流,做学者很重要
为了让我的教学更有实效性,适合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利用上体育课两个学生有病不能去操场的机会,对他们进行了解,了解他们对于哪些词语存在认知障碍,了解到需要重点点拨的盲区。这样为我预设学生的难点提供了依据。比如词语理解:碧绿、无边、起伏的海面等学生需要借助生活经验等。
五、了解教者感悟,确立适合的教学设计
作为刚从六年级下到一年级的老师来说,把握教学的尺度很重要。我利用课间以及没课的休息时间与学校教研员和长期从事低年级教学的老师切磋,把握词语理解的尺度。比如:“无边”一词,让学生知道是特别辽阔的.意思,那可以用学生知道的实物作比较,如:“无边的天空”、“无边的大海”等,这样不仅使学生感悟到“无边”一词的意思,而且学会了运用“无边”一词,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在与几位老师进行教研后,我逐步确定了自己的教学方案。
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于: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和5个认读字,重点指导“荷、美、丽”的书写。
2、了解祖国田野的广阔、美丽,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产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能结合课文把词语恰当地搭配起来。
课上,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及课文插图,启发学生想象,激发朗读兴趣,学生们对于朗读产生了兴趣,突出了对重点词语的强调,从他们的声音里我感受到了他们对于文章内容的感悟,对于美好画面的想象,对于美丽的田野的热爱。借着这样的激情,孩子们把课文背了下来。课后的检测我则是出了“结合课文把词语恰当地搭配起来”的练习,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
六、敢于挑战自己,就有新的收获
这次的评价课牵涉到对于我们教师学年度的考核问题,而我却选择了后面的教学内容,给自己的教学设置了一定的难度。原因在于:
1、学校准备请区里的教研员来视导我们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我们两个教师,另一位教师选择了与进度比较接近的识字课程,我想我们两个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我要选不一样的内容,这样能更多地得到教研员的指导;
2、我自己虽然任教年限不短,但是要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法,这样会更利于学生们的能力培养,也更利于自己的专业发展。
事实证明:我的想法是正确的,我从这一节课的备课和教学中有了更多的发现,给了自己一个新的起点,也为自己树立自信心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我真高兴!当然,教学时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教学后反思自己也发现了不足之处,比如,孩子们朗读背诵后可以更委婉地过渡到写字,即:采取积累的形式,这样也许孩子们会更有兴趣的。但是我相信有了这样的勇气,我会让遗憾越来越少,让自己的教学一步步走向成熟的。
课后教学总结 篇3
教学反思其实主要就是老师在授课结束后对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忆、咀嚼、反思。不管是自身的教学行为还是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学习效果,都是教师应该主动挖掘、研究问题的主体,通过这样,才能够找到教学中的不足及存在的问题,才可以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来提高以后的教学。课后总结反思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1、发扬优势
任何一节课都会有成功之处,依据我们的教学目标,我们高效完成的教学活动就是我们的成功之处,也就是我们以后需要继续发扬的地方,比如说巧妙地设计情境,利用多媒体上课,把书本上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等等。这些值得提倡的部分,课后我们都应当将其记录下来,作为今后的教学参考。
2、找出不足
即使再充分、再完美的备课也不能保证没有失误的时候,课堂上任何问题都会出现,所以我们不能害怕出错,而是要勇于发现错误,并将错误指出,从而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将其记录,引以为戒,在以后的.教学中避免犯同样的问题。
3、从学生切入
我们的教学活动是围绕学生展开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种种真实反应是我们开展工作的重要条件,根据学生的表现,我们能够更好地寻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或者是教学模式,不仅能使我们的教学效率提高,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速度,一举两得。
课后反思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自我提升的重要方法,因此我们决不能忽视这一环节。
课后教学总结 篇4
《麻雀》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的一篇文章,它出自19世纪俄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之手。他以新颖的构思,精练、优美的语言文字,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文中通过对不同的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不仅刻画出小麻雀的弱小,猎狗的凶暴,“我”的同情怜爱的形象,而且塑造出老麻雀在危机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勇敢形象。热情地歌颂了“亲子”、“母爱”这“一种强大的力量”。
《麻雀》一文比较短小,但意蕴丰富,耐人品味。它是本册的一篇选学课文,所以经过考虑,我打算用一课时把它上完。本课的教学重点: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描写来表现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的那种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所支配的精神。教学难点:体会第4、5自然段中描写老麻雀神态、动作的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母爱的力量)。同时我也制订了相应的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表现出的那种强大的力量,进一步学习、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
2、得母爱的伟大和热爱幼小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为了这一教学目标,我便作了如此的教学设计。
首先以轻松的导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再从优美的鸟叫声中走近文本。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并辅以相应的板书:
吃保护
猎狗→小麻雀←老麻雀
爱的力量是巨大的。
使学生一目了然地明白课文的主线:猎狗要吃小麻雀,老麻雀不惜牺牲自己去保护小麻雀。这样既突出了文章的内容又体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使学生一目了然,从容地掌握了文章的内容和中心。从而为深入地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注意指导朗读,当学生难以进入情境时,我根据作者的描述,让学生想象小麻雀的幼小无力,猎狗的凶狠庞大,老麻雀的英勇无畏以及它们的动作和神态。在感受的基础上再朗读,效果显著,进步很大。我与学生一起感受:从“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中感受小麻雀的可怜、无耐与孤单,正如朱佳圆所说:“此刻,它是多么需要妈妈呀!”从“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中感受猎狗的庞大、凶猛,从自己的对比中感受老麻雀的弱小。从而体会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所需要的那种勇气。
在体会中,我也带领学生从字到词,再到句,再到篇。比如在感受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的那一瞬间,抓住“落”这个字,让学生深入体会,为什么用“落”,用“落”字好,好在哪里?能否换一个词?换什么?好吗?有什么问题?……从而体会用落更能体现出老麻雀飞下来的速度快和当时情况的紧急。在高潮部分,我抓住两个“可是”在明白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的同时,体会它当时的心理。“可是因为紧张……可是它不能……”老麻雀虽然紧张,但它并不退缩,并不放弃,两个转折更体现出它那超乎寻常的勇气。
在课堂的结尾,我还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我”,使他们置身于课文意境之中,进行思维的“再创造”,变作者为自己,动之以情。“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我为什么要唤回我的猎狗呢?你觉得“我”当时会想些什么?或会对猎狗说些什么?安排小练笔,在动中的基础上充分动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课后教学总结 篇5
这学期换了新的工作环境,并担任了一年和五年的音乐教学工作,今年也是我第二次教一年级,可以说小学低段教学中,我的经验是很少的,自己也只能从别的老师的课中和自己平时不断的积累和探索中前进。
通过这一段的教学,我发现孩子对声势的兴趣是很浓厚的',例如这一课,在唱到“擂起大鼓咚咚,敲起小鼓通通通”时,小朋友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其实我在备课时想到他们会很喜欢这个声势的表现,但没想到现场会有点失控,脚跺的音乐教室仿佛都在颤动,好在我及时的稳住了阵脚,让他们聆听两种跺脚声的对比,小朋友们知道了要用美的声音表现歌曲,随后我就抓住了这一点让他们学习歌曲,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让他们拍手,跺脚,还有拍腿,拍座位,拍身体各部位,和旁边的小朋友配合拍节奏,这一系列的活动孩子们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这中间来。在节奏掌握熟练以后,我又示范敲击大鼓和小鼓,也让孩子们都来感受一下,他们的积极性就更高了,既初步学会了敲鼓,又掌握了节奏,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曲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丝毫不觉得这一节课时间漫长,乏味。所以我想针对低年级小朋友可以抓住声势这一点进行教学,因为他们会的音乐知识相对较少,技能也很欠缺,所以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相对局限一些,但是他们愿意唱,愿意表现,敢于表现,针对这几点来进行教学,将会事半功倍。
当然不是所有的课都能用声势表现,有时上课我也觉得无计可施,很迷茫,难道就唱?上一年级的课还真是挺难,但是我想在自己不断的探索,积累和学习中我会找到更多办法的,向其他老师学习,但更重要的还是自己要不断的思考,实践,走自己的教学之路,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是走别人走过的路,替别人延续梦想。
课后教学总结 篇6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讲的是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在海洋中的小岛上考察,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找到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并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虽然,文中对达尔文找到的答案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叙述,学生理解起来也不难,但对于达尔文如何进行观察比较研究,文中只是概括性的精简的一句话。为了让学生体会达尔文这一人物形象,学习他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我带着孩子们细细品读,抓住关键词语,从中感受到达尔文专注、执着于科学研究的精神品质。
课堂上,我从问题入手“达尔文找到问题的答案,容易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孩子们马上找到了句子“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
接着,我们抓住关键词语“许多”、“反复”、“终于”引导学生咀嚼、品读。
达尔文为什么要抓“许多”昆虫呢?这样是不是有点不爱护小生命呀?孩子们马上表示不是的,达尔文抓许多昆虫是为了观察,他要观察很多次,就需要很多昆虫。是呀,达尔文抓了很多昆虫,而且是很多种类的昆虫,有翅膀特别大的,还有没翅膀的,只有仔细观察,这样他才能作出比较呢。
“反复”观察比较说明什么呀?孩子们说达尔文观察比较的次数多。你们能猜猜他做了多少次的观察比较呢?孩子们有的说10次,有的说20次,有的说100次,数字是越来越多。我跟孩子们说,反复就是研究的次数多,达尔文一次不成功,再做一次,一次接着一次,不灰心,不放弃,直到找到问题的答案,他这种认真的研究态度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呀!
“终于”是什么意思呀?“终于”就是花的时间很长,遇到的困难很多。可见,达尔文找到问题的答案是多么的不容易呀!
最后,我再让孩子们用一句话来夸一夸达尔文,从他们的回答中,我知道孩子们已经认识了一位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达尔文,趁势我鼓励孩子们向达尔文学习,学习他认真钻研的科学精神。
课后教学总结 篇7
在这节课中,首先我主要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开始以学生预习为引入,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在练习的过程中同样体现这一理念,学生举例,学生选择题目,学生不自己理解最透彻的部分作为小老师讲给同学们听。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不但整理了本单元的知识,同时学到了总结整理知识点的方法,为以后的自我学习,自主整理打下了基础。
在本节课中,最主要的是首先学生在课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整理,在课上交流时查漏补缺,从而使绝大部分学生形成了完整的知识网络。
课上完了,面对上课的效果,我思考了很多。总的.来说,大的环节就是这样了,也基本上达到了课前的预期目标。但是在细节上,的确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练习的设计还是没有照顾到全体同学。我总觉得基本的题型学生都已经掌握得差不多了,想提高一个层次,但是却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和思维水平,致使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聪明的更聪明了,受到了思维的训练;稍差一些的学生却没什么进步,甚至有可能因为不能及时的理解而受到打击。这一点我要充分的注意。
2、应该更多的使学生动起来,在这节课上学生动笔还是显得不够。思维训练占的比重稍大,这样反映慢的同学就会感到很吃力。
3、整理知识点的环节形式不够多样,给人的感觉是这些知识点已经在学生的头脑里了,但是还没有形成枝状的结构,在这一点上,是我需要加强的地方。
课后教学总结 篇8
《蓝色的树叶》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李丽向林园园借绿铅笔,林园园没有借的一件事。教学时既要让学生看到林园园的不足,又要让学生相信林园园以后会成为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学生。整体感觉上得还不错。
本课教学,识字环节较扎实,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如:小老师领读、指名读、同桌互读、齐读等,学生掌握较好。不仅读准字音,了解字形,也明白了字意,并能在此基础上,运用词语说句子。教学时,注意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指导学生朗读。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思考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也存在了许多不足之处:
1、导入新课时,我问:“你见过什么颜色的树叶?”学生说见过绿色的、黄色的.、红色的树叶,此时还应引导学生联系季节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春天有绿色的树叶,秋天有黄色的树叶,半绿半黄的树叶……语文课,就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
2、整节课之中,让学生自由读文过多,要在读书的形式方面多变化。低年级的孩子,不太适合这种集体的自由读文,教师也不便于掌握学生的读书情况。
3、在指导学生读好对话时,教师的引导要进一步细化。在几名学生读书感情不到位的情况下,教师要分析其原因。“小声的说”“吞吞吐吐”“我怕你”“只好”等词,是训练低年级的孩子通过语言文字揣摩人物心理的好的机会,可先让学生议一议,然后再读。通过分角色读或者教师范读,就很容易读出味来。
4、注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学生读书时拖音、低着头读书、不认真听别人发言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改掉。
课后教学总结 篇9
《掌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残疾的小女孩,因为不愿意让别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总是最早来,最后走。但一个新来的老师不了解情况,请她到讲台上讲故事。她在同学们的鼓励下,终于大胆地上来讲述自己的故事,获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从那以后,她变得开朗了。几年后,她在给同学写信时说:那次掌声,给了她信心,给了她生活的勇气。她很感谢大家。课文的内容很具有感染力,但对于正常人,对于缺少生活经验的学生来说却很难体会其中的辛酸。如何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学生和英子之间搭建一座心灵的桥梁,带学生进入残疾人的生活、心理是教学中应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整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通过过渡语、小结语、评价语和激情语潜移默化的渗透,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
“书声朗朗”是汉语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我想,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研究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此,在教学本课过程中,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角色转换”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读书,教师的示范读等多种读书活动,促使学生思维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悄然走进文本,自已寻找感受英子不同的内心世界。通过不同的语气朗读,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英子的不同性格,并在朗读当中表现出对英子的同情和对英子转变后开心的心情。真正做到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味,在课堂上,很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在这次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让学生读出自已真实的感受,才能实现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技巧。
具体教学过程:
在前置性作业的交流空间环节中,布置了这样的交流话题。
1. 英华原来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从哪句话中可以知道?
2. 后来她有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在小组交流时,引导学生主要抓住英华的感情变化为主线索,让学生找到描写小英的神态、举动的句子,并反复读课文,但我发现学生们的感情还没有真正地融入到文本中。于是我就创设情境,当学生读到英子犹豫时,我及时设计对话情境(走到一位同学边,摸摸她的头):英子,英子,你为什么低头呀?你能说说你的心里话吗?学生这时走入文本,把自己当作英子,说:“我害怕,别人会歧视我。”“我到底上去,还是不上去。”“不上去,才来的新老师要批评,上去,大家一定要笑我,怎么办?”此时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感受到英子害怕、犹豫的忧郁的心理。当英子鼓起勇气一摇一摆地走上去时,(我让一位女同学上台)我鼓励学生说:“难道我们不该为小英这样的勇敢鼓掌吗?”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我又创设情境:“同学们,此时,你就是英子的同学,你想用掌声告诉她什么?”学生热情的话语打动了我们:“
别怕!我们不会嘲笑你!”“勇敢点!”等等,很感人。
当同学们给了英子两次热烈的掌声时,老师引导:快把这夸奖的掌声响起来吧!英子在掌声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呀!无数的话语在英子心头涌动,英子你想说:……“谢谢你们,你们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地面对生活。”“你们的爱使我终身难忘。我要自信地面对一切。”就这样,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感受到英子从忧郁到开朗的变化过程,从而感受到大家的爱。这部分情境的创设我觉得是比较成功的。我努力让孩子在这次互动的爱的学习活动中去理解课文内容。
有点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学生们的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进行得很好,对词语活用知识的反馈、生生互动、互相补充等等进行得也非常好,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互相交流还不够完美,我想也许是小组长理解得不够深,所以,才有了今天这节课的师生互动。我想,在今后的交流空间环节中,怎样设计交流的话题是我们应该研究的课题。
总之,通过这次《掌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也让我深深懂得:只要我们能为孩子的点滴进步而鼓掌,为孩子的精彩创意而喝彩,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们抒发心灵的天堂,相信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中都能成为一个个个性独特的自我。
课后教学总结 篇10
语文新课标,把语文定位在“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华精神境界”。这一定位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不再是老师教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技能、强化解题方法,而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在呼唤新的教学理念的今天,我们应该把情感熏陶,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熏陶呢?在教学《掌声》一课中,我深深体会到:教之以情,激起共鸣;启迪想象,引入意境,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一、以鸣共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在这里说明了“情”对于创作者和鉴赏者所起的重要作用,文章是心灵的产物,鉴赏一篇文章同样也需要用心灵去感悟,只有观赏者的心灵和创作者的心灵产生了沟通,乐其所乐,悲其所悲,才算读懂了一篇文章。所以说,在潜移默化上,在情感熏陶上,在对于学生思想产生影响上,语文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语文课堂教学能做到“披文以入情”,以及“讲文以入情”,就一定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得以认同并引起共鸣。我在教学时,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进行范读,先己入情,带学生入情。收到较好的效果。体现在学生听前嘻嘻哈哈的表情,东张西望的眼神,左右摆动的姿势,到听完后学生佩服惊讶的神情,就感受到学生以入情。因为学生的心与文本进行了心灵的对话,乐悲与共。
二、启迪想象,引入意境
“语言艺术是不具备形象的物质形态,欣赏者凭感官直观不到任何形象,而需要通过语言符号在想象中感受艺术形象。”语言艺术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表现和再现的桥梁是想象,这确实是一个很有难度的问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善于启迪。如果我们教师能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启发想象力,引入意境,激发他们求知欲,这正说明了教学达到了探究知识真谛,启迪心灵的崇高境界,那么如何引导呢?在教学中,我以讲故事的.形式启迪学生去想象,引学生入情入境,适当设计导语,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我穿插点缀,试图激起学生情感的源头。如讲到“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我说:“孩子们,看到英子站在讲台上,你会怎样做呢?”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是一种鼓励,一种支持,一种同情,一种与文本交融的体验。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产生了共鸣。
综上所述:“披文以入情”,并进一步做到“讲文以入情”,以情营造教学氛围,以情再现课文形象、意境,以情朗读,以情激起学生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教学情感熏陶的良好途径。当然,语文教学情感熏陶实施途径还有很多,如能掌握教学艺术,来加强情感教学,把课上生动,让学生忍俊不禁,让学生心向往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课应该是一首感人的诗,是一幅精美的画,是一曲动听的歌,只有这样,才能更激起学生勤奋学习的热情,以达到发展智力,塑造灵魂,净化情感目的,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百花齐放,春满人间。
【课后教学总结】相关文章:
教学课后总结04-29
教学课后反思总结02-15
教学课后总结15篇04-29
课后教学总结范文(精选17篇)09-16
课后教学反思02-08
课后的教学反思03-01
教学课后反思12-02
课后的优秀教学反思05-25
音乐教学课后反思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