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说课稿(通用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
今天我执教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金色的草地》一课。
本课是以色彩为主题的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课主要讲了我家门前有一大片蒲公英的草地,每当蒲公英开发放的时候,草地就变成了金色,我和弟弟总是为了寻开心随意揪它,但是有一次我发现了草地颜色的变化,还通过仔细观察有发现了变化的原因,由此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本文语言优美,充满童趣,蒲公英神奇的变化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养成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本课重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学生独立识字12个;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原因,引导学生体验文中我对蒲公英的'感情变化。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复述片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第四自然段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原因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
2、文中我的情感变化及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也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2、初读质疑
3、细读解疑
4、总结延伸
设计意图:
新课改以来,通过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我的教学理念在不断的提高。学习了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一部分,这一部分中非常明确的阐述了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全面的、综合的、持续的,突破了原来封闭的课堂教学发展论,就语文课程的解释隐含着三个层面的内涵:言语能力的层面、文化浸润的层面和审美熏陶的层面。在这个理念指导下,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观,改变他律的被动学习现状,使阅读教学成为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实施过程。我的做法是以合理重组教材、改良教学结构、突出学生实践为突破口,进行块状推进,整合优化的实践,以期达到减少头绪、强化综合、丰富阅读教学内涵之目的。
我认为语文教学必须在处理教材上炼真金,洞悉各类课文的个性,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大胆剪裁,精心重组,可以将课文转化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块式材料,以专题性的块材料,替代以篇为特征的语言材料形式。这样既有利于减少头绪、构筑张力点,取点成面,也便于引导学生凭借具体可感的语言材料进行自主实践,探究性学习。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意义不断生成与发展的过程,成为学生对学习意义探寻与创造的过程,成为积淀语言、培养习惯、发展智力、人文熏陶的过程。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这节课是第七册小学数学教材第五单元中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而展开的。
教材通过实际活动、具体推算,说明1公顷的面积有多大,得出1公顷的具体观念,再联系实际进行单位换算的练习 。接着,教材说明计算大面积的土地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1平方千米土地有多大,然后让学生推想1平方千米土地有多少公顷,进而引出土地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得出进率。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平方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土地面积单位间的换算,会运用进率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通过网上自学,使学生学会自我探究学习,掌握利用网络学习知识、了解更多信息的方法,学会网上学习的方式。
(3)、情感目标:
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防沙造林的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A、 掌握公顷、平方米、平方千米这三者之间的进率关系。
B、 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有所收获。
(2)、难点:
使学生建立起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大小概念,具有空间观念 。
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学习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教具学具:
利用Frontpage20xx制作的“土地面积单位”网页站点和相关网站链接。
二、说教法学法
1、引路指导法
教师不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也不是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炬,教师应是火种。因此,在这节课中教师主要起到指点引路的作用,在适当的时候,点拨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进入不同的学习板块。
2、自我探究法
让学生利用网页上提供的资料、信息,自我探究学习,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推导出结论,获得新知。
3、交流沟通法
让学生把自己从网上学到的知识互相交流,把收获与体会互相沟通,充分发表不同的见解,展示自己独特的.才华,互相帮助,互相启迪,互相促进,发挥群体作用,提高交往沟通的能力,共同提高。
三、说教学过程
课前让学生浏览学习目标,明确这节课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使网上学习具有目的性。
(一)、评改日记,导入新课
这个环节先创设让学生做“小小评改员”的情境,激起学生评改数学日记的兴趣,与语文学科相联系,说明日记的病因是“不够具体”,然后在学生朗读的同时,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到底什么叫做面积?面积单位有哪三种?……”引导学生修改日记,同时复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
最后,让学生回答了日记末尾的三个问题:“平方米是最大的面积单位吗?有没有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测量我们市、我们省甚至我们国家还用平方米吗?”从而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更大的面积单位------土地面积单位。”
(二)、浏览自学,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浏览自学新知,并总结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学生自学“公顷”这部分内容,这张网页上设计了让学生根据叙述的内容推出公顷与平方米的进率,填写在方框里,同时设有“智慧老人”进行帮助。
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汇报自学成果,并结合一百米赛跑想象1公顷的大小,接着通过联系身边的例子,确实理解1公顷的大小,建立1公顷的空间观念。
2、“世界之最”这个环节,既是巩固练习,让学生运用刚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又让学生增长了课外知识,了解了两个世界之最,渗透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接着,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问题障碍:出示了一个以平方米为单位的很大的数,让学生迅速地读出。当学生遇到了困难时,教师引导:原来它表示的是我国领土的面积,即使把它化成公顷仍不好读写,怎么办呢?从而引出更大的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
在学生浏览自学“平方千米”时,教师在网页上设计了自学推导出“平方千米与公顷的进率”这样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写出推导过程,这一设计提前渗透了“证明推理”的数学思想,同时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的进率,他们会记忆深刻、掌握牢固。
4、巩固练习“做一做”采用动态HTML的做法,单击选择答案:单击正确的答案会突出显示,单击错误的,答案将消失。这样,使练习题具有趣味性,学生练得开心、玩得高兴,既巩固了新知、训练了思维,又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三)、练兵闯关,综合练习
“练兵场”里有三项任务,分别通过敌人三个难易不同的岗哨,可由易到难进入,可自由选择,也可直接向最难的岗哨3挑战。
其实,练兵场就是让学生进行综合练习的地方,通过让学生“练兵、闯岗哨”这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使他们乐意接受任务、接受挑战,积极地投身到完成任务的活动中去。同时,三种难易不同、层层深入题目的设计,也为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练习(即:分层练习)创造了条件,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完成自己的任务,产生成就感。
(四)、资源丰富,拓展深化
资源库里有着丰富的知识信息,供学生浏览拓展视野。如:“你知道吗”介绍了古代的土地面积单位,“大开眼界”介绍了许多外国的土地面积单位。还有许多的相关网站,例如:国家测绘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网等网站,让学生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所没有的知识,例如:测绘知识、土地测量、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土地资源等,受到“环境保护、防沙造林、善待地球、善待自己”的思想教育,并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果单靠死板的课本,这点是很难做到的。
(五)、互相沟通,架起心桥
“沟通桥”这个板块,我是运用了“讨论组”制作的网页,让学生通过网络就“这节课的收获与体会”公开交流与讨论,也可以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和最真的感受,每个同学都可以在网上看到自己与别人的发言,真正实现了人机交互、每个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沟通,让学生们交流了知识、思想和情感,同时也让教师了解到了这节课的成功与失败之处, 有助于今后的教学。
(六)、实践园地,布置作业
这其实是向学生布置作业的环节。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并以测量报告的形式整理上交,这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懂得:学习知识就是为了运用。
四、总结
这节课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精致的网页与丰富的资源使学生大开眼界、兴奋不已,直到下课仍兴犹未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各个环节衔接较为自然,学生收获很多,知识掌握情况较好。
但是,由于服务器和下面机器运转速度慢,部分学生的机器未能正常工作,导致学习效果下降。
另外,如能在“公顷”这部分内容中添加一个对比“公顷与平方米进率”的FLASH动画,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效果会更好!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四年级自编口语交际教材《有意思的名字》。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而名字又有怎样的来历和寓意呢?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这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话题。
下面,我将从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说教学目标。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素养,新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从小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训练孩子们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下面,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说说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自己名字的来历,能把自己名字的来历说清楚。
2、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了解他人名字的来历并能正确转述他人名字的来历。
3、培养学生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做到文明有礼、大方得体。
过程与方法:
竞猜谜语走进名字 开放课堂互动交流 欣赏趣名再创语境
采撷祝福传递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
能从名字的来历中体会长辈对自己的关爱和期望,教会学生真诚地祝福他
人,体验送出和收到祝福时的快乐。
二、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
1、能把自己名字的来历说清楚。
2、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能正确转述他人名字的来历。
教学难点是:
1、体会自己的名字中蕴含着长辈对自己的关爱和期望。
2、学会真诚地祝福他人,体验快乐。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我遵循“口语交际要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的原则,把家长请进课堂,让孩子与家长、孩子与老师、孩子与孩子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互动交流。
四,说教学过程,这是我说课的重点。
根据口语交际的课型特点,我巧妙地设计了一个“温馨提示”,把口语
交际的训练要求贯穿其中。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1、竞猜谜语走进名字;
2、开放课堂互动交流;
3、欣赏趣名再创语境;
4、采撷祝福传递友情。
第一个教学环节:竞猜谜语走进名字
上课伊始 ,我就亲切地问:“孩子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我们不猜动物,也不猜植物,就猜猜咱们班上同学的名字。好吗?请看大屏幕:谜语1:龙腾虎跃 鹏程万里 自由飞翔;谜语2:春天来了,桃花醒了,李花也醒了。欣赏着圣洁高雅的李花,让人心旷神怡。
这有趣的谜语可以一下子激发起学生对名字的兴趣,学生开始活跃起来,准能猜出是“龙鹏飞”和“李心怡”这两位同学的名字。从而自然巧妙地引领孩子们走进本节口语交际的主题——有意思的名字。
接着我出示三个中国人的名字“李白”、“诸葛亮”、“司马光”和两个外国人的名字“哈利.波特”、“达.芬奇”。请孩子们仔细观察,看看中国人的名字与外国人的名字有什么不一样?这一环节的设计非常简单,其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中国人的姓有单姓和复姓,姓在前,名在后;而外国人的名字姓在后,名在前,并且姓和名之间有一个小圆点。
第二个教学环节:开放课堂互动交流
我先请同学们欣赏大诗人李白起名的故事,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传说李白出生后,父母想给他起个好名字,可是到了七岁,名字还没起出来。一年春天,李白的父亲对想作一首春日绝句,但是,只想好了前两句“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李白的母亲一听,续上一句“火烧杏林红霞落”,母亲的话音刚落,李白就指着满树的李花续上最后一句“李花怒放一树白”,父亲一听,拍手叫好。发现这句诗的第一个字正是自家的姓,最后一个“白”字道出了李花的圣洁高雅。于是立即给儿子起名“李白”。希望儿子人如其名,做一个圣洁高雅之人。
当孩子们欣赏完李白起名的故事后,我紧接着说:“孩子们,老师相信你们的名字肯定也有一个美丽的来历,谁来告诉大家?”同时弹出第一个温馨提示:说清楚 乐表达 认真听 然后,请几个孩子拿出自己制作的精美书签,到展示台畅谈自己名字的`来历。(师模拟:Hello,大家好!我叫胡若曦,这个名字是我爸爸给起的。听爸爸说,我出生的时候刚好晨曦初露,所以起名为“若曦”。他们希望我天天充满朝气!健康美丽!我的名字好听吧。谢谢大家!)当胡若曦同学介绍完自己名字的来历时,我请其他同学为她送上真诚的祝福。
接下来我打算进一步开放课堂,为孩子们多角度全方位地创设互动交流的平台。第一个平台是盛邀家长引领互动,第二个平台是电话采访双向互动,第三个平台是自由采访多向互动。
首先说第一个互动平台:“盛邀家长引领互动”。我隆重请出两位家长,让学生扮演小记者去采访家长,请家长现场解说给孩子起名的故事。采访之前出示第二个温馨提示:主动问 有礼貌 用心记 在采访中,家长殷切的期望、真诚的祝福、温馨的拥抱,使整间课室充满浓浓的亲情。
接着进入第二个互动平台:“电话采访双向互动”。这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我高高地举起手机,对孩子们说:“孩子们,现在谁想打电话了解自己好朋友名字的来历?”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我随机把手机递到一个孩子的手中,同时出示本班同学的电话联系录。孩子便兴奋地站了起来拨通了好朋友妈妈的电话。(模拟:“阿姨,您好!我是长安中心小学四(1)班的学生苏怡心,是您孩子朴妍熹的好朋友,我觉得她的名字很有意思,请您告诉我她名字的来历,好吗?谢谢!”)于是阿姨在电话的另一头详细地解说了朴妍熹名字的来历。(再次模拟:“哦,原来‘妍’是美丽,‘熹’是早晨的第一缕阳光,这个名字太有意思了。谢谢您,阿姨!您真会起名字!祝妍熹每天都朝气蓬勃,健康美丽!”)
第三个互动平台是:“自由采访多向互动”。为了让温情继续延伸,我请孩子们下位与同学、与老师互动交流,了解同学和老师名字的来历。
最后,我进行总结:一个名字就是一份关爱,一个名字就是一个希望。有的名字取自于时间,有的名字取自于地点,有的名字来源于小诗文,有的名字由世界万物得到启发。小小名字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充满了智慧和情趣。
第三个教学环节:欣赏趣名再创语境
我们知道,取名字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谁都希望自己的名字好听、响亮、有意思。好听的名字可以激励一个人前进。我收集了生活中几个有意思的名字:于得水、潘长江、刘国梁、刘翔,问孩子们:“你觉得哪个名字特别有意思?看到这个名字,你一定有许多话要对他说。”孩子们一看到“刘翔”这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一定会欢呼雀跃。这时,我相机出示刘翔跨栏的精彩照片,请孩子们畅谈心目中的世界冠军——“刘翔”。有的孩子可能会说:“刘翔大哥哥,你太厉害了,你是我心中的偶像。”也有的孩子可能会说:“刘翔大哥哥,你在20xx年雅典奥运会上获得男子110米跨栏世界冠军,真了不起!”当孩子们说完,我相机地点拨:“刘翔大哥哥,是咱们中国人的骄傲!刘翔大哥哥的名字实在太有意思了!你看,“翔”是“飞翔”“超越他人”的意思,“刘翔”,真是人如其名、名副其实呀!”
第四个教学环节:采撷祝福传递友情
我结合本班同学有意思的名字,制作了一棵“友情树”,在每张水果卡片上写下了我送给孩子们的温馨祝福,让孩子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一一采撷一一朗读。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对自己那份浓浓的爱。
最后,我说一说这节课的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新颖、充满童趣。一棵枝繁叶茂的“友情树”寄予了老师对学生的希望:希望他们人如其名!名副其实!健康成长!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同分母加减法以及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及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必须先通分的.道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技能目标:使学生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教学关键:通分。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为本节课设计了一下三个教学层次: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在教学中我会通过旧知引入新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自主探究新知打基础。
2、合作探究,自主建构:课堂中安排学生同桌或前后进行交流和操作,在合作中认知,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团队合作的品质。
3、巩固内化,拓展创新:让学生通过填空、改错、竞赛等一系列练习,进一步巩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知识的形成和运用过程。
三、说教法过程
下面我重点阐述一下我的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层次: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首先我给出一组题目,让同学们回顾同分母的加减法及其运算规则,并让学生说出处理算理,为后面传授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起了很好的引导。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第一层次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特别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强化“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
第二层次:合作探究,自主建构
1、用课件出示例1的垃圾分类图,请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根据情境中的数据,提出问题:
(1)废金属和纸张垃圾是垃圾回收的主要对象,它们在生活垃圾中共占几分之几?
(2)危险垃圾多还是食物残渣多?多多少?
引导并指名学生列式: 1/4+3/10 3/10-3/20 (板书算式)
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呢?揭示并板书课题:“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①异分母分数加法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
②你觉得自己可以算出来吗?可以就试试,还要为你这样算找到道理。
2、学生交流汇报。学生边说课件演示。
3、归纳小结: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再进行计算。
4、练一练:(口答形式)进一步强化训练通分的过程。提出计算结果要是最简分数。
5、引导学生用刚才探索出来的方法,计算3/10-3/20。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算。请板演的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
6、总结计算方法
【第二层次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前面的教学铺垫,较容易想到通分,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让学生从中自己找出计算的算理,体验成功获取知识的乐趣。借助媒体演示,让学生看到“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必须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的事实,有利于学生清晰地理解算理,牢固地掌握算理。】
第三层次: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与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完成教科书112页做一做。
【第三层次设计意图:编排层次分明的练习,由浅入深,螺旋上升,不断引发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既落实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又培养了学生数感。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增长智慧。】
四、说教学反思
完成这节课的教学后,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引起重视。
在“知识回顾”环节,让学生明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在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让学生从自然状态,进入到有序、有规律、有数学思维的状态。引导学生明确每一步的学习任务,让课堂高效。
说课稿 篇5
说教材
本课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因数、倍数,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根据上述对教材内容和结构的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说教学目标
1、掌握 2倍数的特征
2、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3、能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
4、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
教学重点:
掌握2 的倍数的特征,能快速准确地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的倍数.
教学难点:
理解奇数和偶数的概念,能判断一个数是否是奇数或偶数.
说教法学法
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五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和观察能力,并有十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由此我采用了学生参与程度较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放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流程:
说教学流程
由于学生前面已经学习因数、倍数。所以我采用了复习旧知导入的方法。通过复习因数、最大及最小因数直接导入本课的教学,让学生说说50以内2的倍数,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50以内2的倍数的特点,小组讨论交流,逐渐形成对2的倍数的'数的特征的表象,然后我让小组汇报交流成果,加深对2的倍数的数的理解,并对学生的结论进行概括小结:个位上是 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在学生掌握了2的倍数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
我以“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2的倍数的数的特征,那你能举出几个2的倍数吗”“同学们刚才举的数都是2的倍数,我们通常有将2的倍数的数称为偶数,在生活中又称为双数”来引入下一个环节“偶数与奇数的认识”,在这一环节我通过让学生举数、说数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根据教学建议指出,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以教材的资源进行课堂的教学,由此在学生认识了什么是偶数与奇数的前提下,我充分利用教材去电影院看电影这一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最后我对本堂课进行小结,理清本节课的知识点,并问学生在这节课你学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习的,重映知识的形成过程。
说板书设计
对于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我力求做到简洁大方,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综上所述,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真正成为本节课的学习的主人。
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1.本课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2.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
一、说教材
《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材第五单元《穿越时空的生活》第二主题《路在脚下延伸》中的一个课。其内容展现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萌发其爱国之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和了解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初步认识和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古代文明。
能力目标: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萌发其爱国之心和民族自豪感。
情感目标: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萌发其爱国之心和民族自豪感,进而体会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2、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古代文明。
四、教学准备:
1.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有丝绸之路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与小组数目相同的较大的地图、尺子。
【说教法】
教学时,通过创设情境、多元化的体验、小组探究、视觉感受等方式让学生发现身边交通情况的点滴变化,对比古今到达同一目的地所采用的交通工具和所选择的交通路线的巨大差别。从中感受到道路、交通的发展与人们的紧密联系以及交通带来的巨大便利,从而提升为祖国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而自豪的情感体验。
【说学法】
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因此,在教《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这一主题活动时,我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师生间的动态信息,孩子们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这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说教学过程】
(1)导入。
请学生朗读和欣赏教科书第47~48页的课文及图片,然后提出问题:‘丝绸之路对大多数同学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有些同学可能以前通过广播电视、书籍杂志对它大致有所了解,课前老师也请同学们去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下面我们就分小组进行交流。
小组内的每个同学都要把搜集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介绍给组内的其他同学,每个小组还要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并推荐一名同学向全班做介绍。
(2)小组交流
教师巡堂,了解小组搜集资料及发言的情况,并参与其中。
针对每个小组搜集的资料的情况,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归纳整理的集中在某个具体的内容上,为全班交流做准备。
(3)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事先掌握的小组讨论的情况,将每个小组介绍的重点随手写在黑板上。
(4)小组探究
教师分发给每个小组一张地图,请学生在上面找一找丝绸之路的大致位置。
在地图上任选一段丝绸之路作为测量对象,量一量这段丝绸之路在地图上的长度是多少;依据比例尺,换算出这段丝绸之路的实际长度是多少。
根据事先了解到的当时车辆或骆驼行走的速度,测算出走完这段路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如果现在重走丝绸之路,可以运用哪些交通工具,所以需要的时间又是多少。
(5)教师总结
道路建设的飞速发展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极大地节省了时间。通过学习,同学们对丝绸之路已经有所了解,可是你们知道吗,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呢!
(6)布置家庭作业。
向周围的人了解他们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是什么。
五、说板书设计
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
路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两小儿辩日》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4课《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篇文言文。它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古时候两个孩子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持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两小儿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品质,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二、说教案
《两小儿辩日》一课是培养学生感知文言文的好课例,因此我教授本课时训练重点确定为:
1.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疑难字词,能根椐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两小儿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预习:
1.熟读课文大概了解文意。
2.搜索关于孔子的资料(生平、言论)。
3.思考课后练习题。
三、说教法
本堂课因为是孩子们初学古文,所以在本文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乐读趣学,自主感悟。通过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文章,教师适当点拨,讲解。重视古文的读,要求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读懂文章的意思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四、说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主要以教师的导,学生的学习为教学主线,去营造一种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学习氛围,以接受变探究的演化形式,逐步深入,让学生在学习中解惑,积累。从而解决出学生学习古文的困难,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学法,快乐轻松地学习古文。
五、说过程
(一)引导释题,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复习旧知引入新课的方法,由“辛”字入手,加部首说“辩”字导入课题,解释“辩”字的字义,从而以“辩”字贯穿全文,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两小儿辩论太阳,此时教师则引导学生再一次读课题,然后层层深入、质疑,两小儿辩论太阳的什么呢?让孩子深入思考,以此交待了学文的目的,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文。
(二)指导学法
由于学生学古文,较难理解,在此我让学生充分交流初学古文的感受,从而总结出古文不好读,不好懂,明确了学习古文的方向和目标,紧接着老师配乐范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古文的美,学生通过倾听总结读法。学生自由练读,并由此解决了古文不好读这一难点,就是让我们多读,反复读,紧接着教师趁热打铁牵出古文不好懂的这一难点,学生各抒己见,自己总结出学习古文的方法,老师再一次强调出学习古文的目的就是读懂意思,读出韵味。
(三)依照学法逐步解文
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我进一步质疑:这篇文章到底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学生概述的过程中,交流孔子这一人物,为后面学习文章,揭示人文内涵,做好铺垫,并且在学生概述故事内容的同时,又紧接着质疑:孔子在什么情况下遇见两小儿的?无形中对文章第一节内容就在老师质疑,学生解疑的过程中完成了学习。并在此强调“斗”的'含义,过渡到第二节的学习,明确两小儿辩论的观点,通过分析“也”字,重点指导学生的朗读,由此以“辩”为主线,教师引导学生先独立学习,后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三四节的学习,通过抓重点字词、分析句式、课件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斗时各持的理由是那么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的,以理解促读,读出味道,读懂意思,老师在这则起到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重点把握住了文本的内容,体现了文本的工具性。
(四)研读课文,读后明理
最后,我重点抓住孔子“不能决”,让学生体会人文内涵,让学生交流孔子的言论并结合搜集孔子的资料,明白体会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学无止境的道理,学习两小儿勇于探索,善于观察,勤学好问的精神,并将两小儿提出的问题设计成以教师提供资料,学生课后解决的方法,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
(五)总结拓展,延伸课外
学古文不能只学不积累,积累什么?积累的就是我们的学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让学生感受古文与现代文不同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出学习古文的方法,对学生今后学习古文打下基础,这样从开始学生讨论学法,到教师最后总结学法,无时不体现出,我们学的主动不仅在学内容,还在学方法。也正体现老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理念,最后布置学生回去讲故事,排课本剧的形式,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整堂课最终做到的是以理解促读,以读明理的办法,一步步扎扎实实学好古文。
六、说板书
从字数上看板书有些繁琐,但我认为板书总是为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服务的,为了让学生能直观的理解,我从题眼“辩”字为主线到两小儿辩论的观点,理由最后结果,让学生观其则明文意,梳理出文本的内容。
我的这堂课中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但是,我最终能较好地体现了我此次课堂教学要达成的目标,就是学生要学的有收获,而我教的要扎实,也希望各位老师能为我提出宝贵的意见。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阳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课文第一册第四组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抒情的笔调,先给我们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禾苗更绿了,小树更高了,河面也成了长长的锦缎……有形有色,一幅色彩斑斓的图象,它让孩子明白了这一切都是阳光的功劳,让孩子充分感受到阳光的美好与宝贵。课文通过一些寓于动态的词语给我们展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是向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本课教材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⑴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⑵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⑶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练习朗读。
教学难点
理解“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这句话。
4、教具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5、课时安排
整课计划2课时完成,第1课时认识生字,,朗读课文,尝试背诵,指导书写。第2课时巩固完成课后练习。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以“突出一个特色,遵循四个原则”为指导思想,设计教法、学法,以及教学程序。“一个特色”是培养学生自读自悟;“遵循四个原则”是:
1、“三为主”的原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
2、充分利用直观形象,激发兴趣,启发探讨。
3、学习课文,教育学生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热爱大自然。
4、课内外联系原则,让学生课堂知识向课外阅读、观察、研究这一应用上延伸,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在目标上落实把学习语言文字的训练与逻辑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本课教法是启发式、朗读式教学法。学法是自主读书,读中感悟,小组合作学习。
三、说教学程序
1、谜语、课件导入激发兴趣
⑴导语:早晨的太阳升起来了,金灿灿的,太阳照亮了什么?
⑵适时板书词语:田野、禾苗、小树、小河
⑶谁会读这些字
⑷导入新课,太阳和田野、禾苗、小树、小河是怎样的关系呢?通过学习这一课你一定会有所了解。由图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以图为载体认识了相应的词语,分散就识字负担,同时为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做了铺垫。
2、自主读书,读中感悟
⑴同学自己读通课文,认识生字。
采用自读自认、小组合作学习、组词游戏等多种方式复现生字,进行趣味性的复习巩固。
⑵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自然段读一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让学生自由选读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学生的读必定是从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情感出发,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课前搜集资料,深入去读书,去思考感受学习的乐趣。
⑶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交流情况进行引导
①学生直观感受阳光像金子的意思,用手指挂图上的田野,想象,阳光还会照在什么地方,这样通过看图、想象促进学生对语言理解和感悟更细腻具体
②交流读书情况,师随机指导感情朗读,第二段前两个句子,生读后,再去掉句子中的“更”字读一读,体会书中句子怎么读。这样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读中传情,提高语感能力。
③读三、四段时做一做“拉开”、“跳进”、“捉”的动作,这样更能理解感悟,更加形象。
3、感情朗读,尝试背诵
采用让学生自由读,加动作齐读,尝试背诵等方式,反复朗读和背诵,促进了学生语言的积累。
总之,本课结合图画识字,联系已有知识经验来感悟语言,读懂内容,体会感情,学会联系已有的经验来学习语文。
说课稿 篇9
一、谈教材
《林海》是第十一册最后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大绍安岭的原始森林,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具体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展开联想与抒发感情相结合,把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以“亲切、舒服”感情为线,贯穿全文,一次比一次感情深入,把对大兴安岭的感情在字里行间表现得真实感人。让读者充分领略到了大安岭的外在美与内在美。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针对文章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课文在单元中的安排,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美的教育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至六自然段。而让学生了解大兴安岭,岭、林、花的特点以及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是本课教学难点。
二、谈教法
为完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同学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由于本文表达了作者水深厚的思想感想,所以应让学生反复诵读,读中悟情,读中表情。同时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图文结合创设情境等方法完成本课教学。
三、谈学法
通过上一组和本组第一篇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有所了解,已具备了一定的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本课可以引导学生应用“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即“初步了解→深入思考→评议提高→诵读升华”。
四、谈程序
本课可采用“五步自主教学模式”,即“导入揭题→自学探索→交流点拨→检测巩固→深化训练”。
(一)、导入揭题
1、教师提问:以前学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小兴安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我国还有另一处森林宝库──大兴安岭。
3、揭题:板书“林海”,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
4、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还应该知道了什么?
(二)、组织第一次自学探索
出示自学要求
1、放课文录音,学生听,可跟默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同桌互相选读课文。
3、思考: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再按照“思考练习”中的提纲,给文章分段,列出提纲。
4、请学生主动到黑板上写出他的分段意见。
(三)、交流点拨
1、指名读生字及组词,学生评议。
2、开火车读课文,然后评议。
3、指名板书学生谈谈你是是怎样分段的,为什么这样分。
4、学生评议分段情况。
5、小结
(四)、组织第二次的自学探索
出示自学要求
1、作者三次“亲切、舒服”之感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2、“我”一走进原始森林有什么感觉?这种感觉是怎样产生的?
3、“岭”、“林”、“花”各在什么特点?作者怎样写出岭、林、花的特点的?
4、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如何理解大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五)、交流点拨
这部分主要有三环节:交流点拨、朗读体会、质疑问难。
1、交流是检验学生自学成果的过程。在学生交流时如出现分歧与偏向时,教师及时点拨。
根据学生的交流,主要要了解岭的特点是多(形多、量多)、温柔,林的特点是多、绿,花的特点是多、美。
2、朗读体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的形式可多样:轻读、个读、赛读等。要注意重点语句、重点段落的朗读,使学生真正与作者产生共鸣,感情得到升华。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性的体现。学生在交流、体会后提出有一定价值的疑难本身也是能力的反映。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或课堂,或课外;或学生互解,或师生共解。
(六)、检测巩固
这是对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检验,教师设计的检测巩固题要以“目标”为中心,题型要新颖,形式多样。可以“选读你觉得最美的段落”,“用画出岭(林、花)的特点”等。
(七)、深化训练
为让学生的知识得到迁移,教师可设计深化训练题。根据教学目标,本课要让学生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想的方法,所以可以设计诸如“校园冬景”、“这里的景色真美”、“风景这边独好”之类的训练,读写结合,提高能力。
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灯光》是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中第三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火与光”。本单元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火与光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感受课文中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精神,从而受到主人公一心为他人、甘于奉献的美好精神的熏陶。本文主要是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励我们要珍惜、建设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新中国。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本单元教学提示“教学本单元,要引导学生自主积累语言文字,同时感受文中主人公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一心为他人、甘于奉献的美好精神,受到教育和熏陶。”结合本课及学生特点,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下列词语:倚、憧憬、千钧一发、围歼战、璀璨。
能力目标:
a、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b、学习本课首尾照应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其中的深意。
情感目标:
体会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付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学习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二、说教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采用了以读为本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小学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自由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的阅读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其最佳方法之一便是让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适时的点拨,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发表独特的见解。结合教材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自读自悟、适时点拨、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1、结合工具书,学习生字词。在扫除字、词障碍的基础上阅读课文,并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引导学生读读课后的“金钥匙”,借鉴其中的读书方法,圈圈写写,批批注注。
3、边读边思考:读了这个故事,郝副营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4、小组交流、讨论,班级展示,教师适时点拨。 5、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革命先烈的英雄主义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
第二课时设想
(一)直接导入,回顾旧知
1、回忆课文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
(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尽快回顾课文内容,进入主题)
(二)精读课文,品析人物
(1)在学生快读课文,大致了解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画出有关描写灯光的词句,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见解和同学交流。课文有五处写到灯光。
1、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今天幸福生活的赞美)
2、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3、他又划着一根火柴,……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从2、3句可以体会到郝副营长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4、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亮光,……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5、后来才知道,……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从4、5句可以体会郝副营长的牺牲精神)
6、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可以体会作者对革命先烈牺牲精神的赞美)
7、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可以体会作者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
(2)师小结:课文五次写到灯光;课文的开头意在引起对往事的回忆,结尾同开头照应。这样的开头结尾,是为了告诉读者:这样光明温暖的灯光、这样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千万不要忘记那些缔造新中国,给我们带来幸福生活的革命先烈。
(3)齐读文中描写灯光的语句。(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在不断的与文本对话的同时,通过在“读、悟、说、读”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发散思维,在朗读中陶冶情操。走近英雄,感受英雄的`高尚品质。)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我们今天走着的这条幸福的路,正是这些革命前辈们用生命和鲜血给铺成的;他们身上的那种崇高的思想品质,就是留给我们这一代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拓展延伸,畅所欲言
(欣赏都市夜景图片)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得到了许多的启示,教师及时提供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让学生从现实中,从与同伴的交流中,得到更多的启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象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沟通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我设计下面的练习:你想对英雄说些什么?(引导学生写简单的感受)
(五)布置课外作业
1、摘抄四字词,并选择一、二个造句。
2、课后读读作者的其他文章,比如《后记》。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后读读与本文有关的文章,对本文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五、说板书设计
广场
引起回忆、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灯光、往事、献出生命
(珍惜、创造) (王愿坚)
广场
思念战友
板书我主要抓住两点来设计
1、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
2、紧扣文章主要内容,突出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课稿 篇1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寒号鸟》。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说方法、说过程等六个方面呈现我的说课内容。
1、说教材
《寒号鸟》是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寓言小故事。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读故事,明道理”,《寒号鸟》一文运用了对比手法,叙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做窝的不同态度、不同表现及不同结果。旨在让学生懂得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过上美好生活的道理。本课我安排了三个课时进行教学,本次设计为第一课时。
2、说学情
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且大部分学生通过一年多的语文学习,已经具有初步的识字和理解词语的能力。但对于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还是难以理解,因此本次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等特点,多采用视频、图片、课件演示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学习生字,练习说话。
3、说目标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既有知识水平,再结合本组教材训练点及课文内容,我拟定了以下课时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堵、缝、鹊、衔、枯”等五个生字;掌握“号、当”两个多音字;会写“枯”、“却”两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看图,练习说话,随文识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领会课文寓意(不学寒号鸟的懒惰,而是向喜鹊一样勤快,凡事提早做准备)。
重点:识字、写字;练习说话。
难点:准确领会课文寓意。
4、说方法
为突出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本课教学方法如下:
教法:引导法、演示法
教师依据课标和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再结合希沃白板的'课件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帮助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学法:合作探究法、观察法、练习法
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分小组对课文插图内容进行交流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字-词-句练习说话,也借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5、说过程
对于本课时的教学,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观看视频,导入新课(约3分钟)
通过播放有关寒号鸟的百科视频,让学生对于寒号鸟这种动物有个大概的认识,从而导入新课《寒号鸟》。
【设计意图】:寒号鸟这种动物容易让人误认为是一种鸟类,而播放视频既能吸引学生兴趣,又最直观有效的让孩子们认识了寒号鸟这种动物。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约10分钟)
这一环节主要为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文,然后借着录音中错误的“当”字读音,教师讲解多音字“当”。最后以课堂活动的形式,检测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以及对课文内容的感知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大概的认识,知道课文共有9个自然段,主要讲了寒号鸟和喜鹊的故事,为后续教学环节打基础。
(3)看图说话,学习生字(约18分钟)
本环节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插图画面内容。
2、出示课文中的第一幅插图,通过课件展示和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缝、堵、鹊、衔、枯”等生字,能够依据插图画面,表述相关内容,以及体会寒号鸟的懒惰和喜鹊的辛勤。
3、出示课文第二幅插图,让学生知道懒惰的寒号鸟最终冻死了,而喜鹊却平安无事,进而初步领会故事寓意。
4、通过课堂小活动检测学生对会认字的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观察插图是了解课文内容的一个重要途径,首先学生就看到的插图画面进行合作交流,让他们自主学习,对插图有个大概印象,再结合希沃白板中蒙层工具的使用,让学生按一定顺序学习生字、练习说话、初步领会寓意,帮助课堂目标中重难点部分的达成。
说课稿 篇12
一、说教材:
线描画:线描画是用线条的变化来描绘对象及其形体结构的绘画方式,是最古老、也是最原始的一种绘画方式,也是我国传统绘画的方式之一。线描画的绘画工具比较简单,能够用勾线笔、铅笔、油画棒、钢笔等,利用点、线、面来进行绘画,既能够对物象进行细致入微地刻画,也能够对物象进行简单地艺术处理;既能够进行造型训练,亦可作为艺术家表达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
我班幼儿在经过简笔画的训练基础上,再进行线描画的练习,会使其绘画的精细方面和手眼协调方面,有很大发展。不仅仅提高幼儿的绘画本事。同时能提高幼儿专心做事的本事。更能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幼儿在欣赏、发现、感受线条美的同时,大胆进行创作,不仅仅能将幼儿零碎的经验加以提炼,并且与《纲要》中提倡的“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理念相吻合,同时在大班开展线描画,能引导幼儿经过“观察-想象-发现-表现-创造”系列活动,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促进个性的发展。所以,我把线描画作为这学期我班美术特长训练的主要资料。由此我设计了此次活动。
二、说目标
1、学习用线条的形状变化和疏密排列来装饰鱼。
2、鼓励幼儿按自我的想象大胆创作,发展幼儿的初步的创新本事。
3、向幼儿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教育。
活动重点:学习用线条的形状变化和疏密排列来装饰鱼。
活动难点: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创作。
三、说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海底世界》
2、画好的线描画作品、其他小朋友画的线描画鱼
3、欣赏教师的作品
4、白纸,铅笔
四、说教学方法:
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据《纲要》的精神和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1、多媒体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观察欣赏演示,则更为简洁、生动,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本次活动设计中,我经过幻灯片的展示,让幼儿感受到鱼宝宝身上线条的纹样美、图案美;
2、观察比较法。观察法即运用观察进行教学的方法。经过观察,幼儿既构成了准确的形体印象,又把握了局部的细节特点。而在观察中进行比较,则能让幼儿更加直观地感受不一样的创作手法带来的不一样效果。本次活动中,为了让幼儿直接感受点、线、面的疏密变化和规律性对装饰效果的影响,我采用了观察比较的方法,让幼儿在观察比较三幅特征明显的线描画作品中,发现装饰过于繁杂、无规律,装饰手法单一、缺少变化都不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3、欣赏评价法。欣赏评价法指的是将幼儿不一样特点的作品进行比较评价,肯定各自的特点。在本次活动的最终环节,我采用了欣赏评价法,在欣赏的同时围绕两个问题展开点评:
问题1、“你最喜欢哪个鱼宝宝?为什么?”使幼儿在审美的同时自然地习得经验,为下次经验迁移做准备。
问题2、“你是用怎样的线条和图案来装饰鱼宝宝的?”让幼儿用语言将自我的装饰意图表达出来,到达分享和交流的目的。在这一环节,教师和同伴的欣赏与评价能让幼儿体验到活动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五、说活动程序:
共有5个环节:
1、观看多媒体课件:欣赏海底世界各种各样的鱼的花纹,引导幼儿说出鱼儿身上花纹的特点。
(导入活动,观看《海底世界》,初步感知欣赏各种各样的鱼。)
(1)教师语:在美丽的大海里,生活着许多欢乐的鱼宝宝,他们和鱼妈妈自由自在的在海洋里嬉戏玩耍,一会儿在珊瑚里捉迷藏,一会儿在比赛游戏,一会儿又凑在一起说着悄悄话,可幸福了。然后请幼儿讲讲自我最喜欢哪条鱼,它是什么形状的?身体各部位的名称以及身上的花纹是什么样的?异常是对形状怪异的鱼,启发幼儿尽可能讲详细一点。
2、欣赏课件:欣赏小朋友的作品,引导幼儿说说他们的画用了那些线条装饰的,并进行比较。
再欣赏教师的作品,让幼儿学习装饰鱼宝宝的基本方法。我同时逐个展示各种点、线、面(即根据幼儿回答展示各种线形和点形装饰),既增强了趣味性,又有效地发挥了教育的功效。
(欣赏幼儿绘画作品,请幼儿互相说一说,这些鱼的形状及装饰的线条,说一说它们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花纹。)
示范讲解几种鱼的画法:(欣赏教师的作品)
(1)请幼儿说说教师画的画都用了什么线条来画各种各样的鱼。
(2)教师在幼儿最喜欢的鱼身上示范画出各种形状的线条,并重点讲解如何处理线条的疏密关系。
(3)请幼儿来装饰几条鱼宝宝。
(4)引导幼儿讨论,你准备画一条什么样的鱼?
3、经过比较,了解点、线、面的疏密变化和规律性对装饰效果的影响。为了帮忙幼儿理解线描画抽象的形式美的构成规律。我选择了三副特征明显的线描画作品(图一:装饰过于繁杂、无规律;图二:装饰手法单一、缺少变化;图三:疏密变化恰当、有必须规律),幼儿经过观察比较,在教师的追问:“这两个鱼宝宝美吗?为什么”的过程中交流、探索、发现,从而掌握线描画的基本规律,为接下来的创作供给支撑。
4、幼儿创作,教师指导要点:
(1)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出各种奇形怪状的鱼,看谁想的和别人不一样。
(2)启发幼儿用不一样的花纹装饰鱼,并注意线条的疏密变化。
(3)帮忙本事差的幼儿变化各种线条花纹。
5、观赏评析作品
(1)请幼儿自由互相讲述自我所画的鱼
(2)请个别幼儿谈谈自我喜欢哪一条鱼,为什么?
(3)教师小结:
今日,小朋友帮忙鱼妈妈找回了鱼宝宝,并且鱼宝宝身上的花纹都十分漂亮,线条的疏密也很好,鱼妈妈多谢你们了,此刻我来当鱼妈妈,小朋友来当鱼宝宝,我们一起游到大海里去做游戏吧。
六、效果预测:
整个活动我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在活动设计中,我既给予孩子技法上的帮忙,又给予孩子充分的创造空间。活动中我始终作为幼儿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充分尊重每位幼儿的创造,肯定、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观和表达方式,让幼儿在异常宽松、开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美、表现美。根据对本次活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与教学程序的设计,估计活动的重难点将会得到突破。可是由于孩子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我在活动中还将根据孩子的基础和本事水平,给予相应的指导,使孩子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提高。
说课稿 篇13
一、说教材
《冰花》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共有三个自然段,语言优美,生动地描绘了冰花千姿百态和晶亮洁白,本课的教学就是要通过朗读,以读促学,使学生认识体会冰花的美丽多姿、晶莹透亮、洁白无暇,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说学情
刚刚入学的孩子,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但自制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语言积累和生活经验都比较少,对生动形象直观的事物感兴趣,。课文写的是北国特有的景致——冰花,对于生长在北方的的小朋友来说,冬天随处可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本课6个生字,9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②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认识冰花的一些基本特征。
③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培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与价值目标
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冰花”的优美姿态,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了解大自然的愿望。
四、说教学重、难点
品读课文,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感受冰花的美。
五、说设计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充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体验,加强语文同其他学科的融合及课内外知识的紧密结合。
六、说教法、学法
(1)指导观察法
(2)多媒体演示法
(3)朗读积累,说话迁移。
课标中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书上,引导学生在感情朗读中对文章中的好词好句进行记忆,进行积累,然后再启发发挥想像力,照着书上的样子说一说“冰花还像什么?”练习说话,培养学生的语言模仿能力各表达能力
七、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
1.经过课前谈话,已经基本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学生的回答中相机板书“花”,引导学生转换话题,继续谈话,聊聊见过的各种花的形状,及自己最喜欢的花。
2.补充板书“冰”字,继续谈话:见过冰花吗?哪儿见过?
让学生谈谈对冰花的认识。
3.引入课文:有一位和你们差不多大的小朋友在一个冬天的`早晨也发现了冰花,你们想知道他是怎样发现的吗?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因此,上课伊始,我便创设了学生喜爱的谈话情境,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及时地从学生的谈话中捕捉自己需要的信息,不露痕迹地转换话题。这样的设计由于遵循了“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学生乐意参与,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二)、初读课文,激发学生识字、读文的兴趣
1.听录音,边听边标好小节。
2.激发兴趣,指导读文:你能像录音机里的阿姨那样读吗?碰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告诉学生读文的方法(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把拼音多读几遍)
3.交流:
(1)哪些字你是通过拼拼音学会读的?
(2)生字会读吗?组词。
(3)检查读文情况。指导学生读准确。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注意了识字方法的渗透,并注意了反馈评价,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拼音识字的妙处,乐于用拼音识字。同时在教学生字的时候,不仅关注它的读音,而且更让学生在运用中学习,力求识用结合。
(三)、朗读想象,激发学生运用语言的兴趣
1.学习第一小节
(1)刚才有好些同学愿意读第一节的,你愿意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第一节吗?
(2)交流,理解“一朵朵、晶亮”,并指导读好第一小节。
2.学习第二小节
(1)最喜欢第二节的同学站起来,齐读第二小节,指导读好“惊奇地喊”的语气。
(2)交流:为什么喜欢这一小节?
(3)当学生说出喜欢冰花的形状或样子时,让学生找找有哪些形状并板书:宽大的叶子柔嫩的小草丰满的牡丹
(4)看着这些冰花,你们想说些什么?指导读好“啊,真漂亮!”并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好。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特别重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上面的设计,正是从学生的阅读实际出发,由学生自己喜欢的原因出发,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受到荚的熏陶。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做做说说,发展学生语言。
(1)你觉得冰花可能还会像什么?你们想做一做吗?让学生拿出纸、剪刀剪自己想到的形状,剪好后贴在窗玻璃上。
(2)交流各自做的形状,教师小结。
(3)运用语言,内化语言。用“啊,真漂亮!它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像,像,像一束束,一朵朵,晶亮,洁白。”说说这些漂亮的冰花。可自己说,也可几个人一起说。
(4)指名说,及时评价。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想象,运用文中的语言说说自己的创意,内化课文的语言。
(四)、反馈评价,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热情
1.让学生回去每天早上起来都观察一下自家窗户,哪天看到了冰花就告诉老师,看看有你想到的那种吗?还看到了哪些?及时记录下来。
2.让学生评价自己今天的表现。
[设计意图]:语文课堂应体现开放性,应注意与自然学科等的综合。这样的设计就不仅仅局限在课堂,而是有机地拓展到了课外,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热情。另外,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使学生对自己的表现心中有数,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五)、学写生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1.出示今天所学到的生字:见、他、它、丰。读一读。
2.在书上描红。
3.交流书写笔画,在田字格本上书写,注意写字的正确姿势。
[设计意图]:要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和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这必须在每一节语文课中持久地注意提醒、纠正,才会逐渐养成习惯。
八、说板书设计
10 冰花
晶亮 一朵朵
像……
啊,真漂亮!
说课稿 篇14
一、说教材
《蜜蜂》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组第二篇精读课文,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然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最后写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这篇课文语言严谨,层次清楚且逻辑性强。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程理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飞散、几乎、大概、减少”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课文介绍实验过程的方法。感受语言运用的准确,并能积累语言。
3、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我认为通过悟读课文,体会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
基于本课文本的特点,我选用“对话教学法”为本课的主导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时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课教学,我以提问、讨论等对话形式双向或多向沟通信息,交流思想;如本文开头,将“听说”两个字去掉行吗,在讨论交流中发展学生对感受科学求实作风。此外,我还运用读中感悟法和多元信息教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法。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了解怎样做试验的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读、思、划、议,通过自主学习和相互间的合作交流,明白科学试验的严谨态度。
三、教学过程
为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计划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学习生字词,理清文脉。第二课时:深入研读课文,体悟法布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共分四个板块:
一、复习词语走进试验
二、了解试验结果激发探究欲望
三、细读试验过程体会严谨作风
四、回读拓展
(一)、复习词语,走进试验
1、课伊始,我首先听写词语,要求正确、工整。
无论试验纸袋证实大概减少阻力推测包括确确实实准确无误沿途超常
2、听写结束之后请自己修改。
3、引导学生能够运用以上词语回顾课文内容。
过渡:此时此刻你们是不是很想探个究竟,到底这是个怎样的试验呢?一起到法布尔的花园去看看吧。
【回顾这一环节我选用听写词语,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方式,既让学生对文本由一个整体的回顾,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同时训练了词语的运用,无疑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训练的程度。】
(二)了解试验结果激发探究欲望
1、接着教师引读第一自然段: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我想做个试验。
这里我紧紧抓住“听说”一词研读句子:
引读后,我故意漏读“听说”一词,当学生发现后,我问:为什么法布尔一定要写上“听说”这个词呢?讨论中引导学生明白:是听说的,就不一定是真实可靠的,法布尔一定要亲自试验一下来验证所听说的,这说明他做科学研究不轻信盲从,非要探个究竟不可。
2、试验的结果是怎样的呢?默读第五自然段,划出相关语句。交流试验结果:这样,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尽管它们逆风而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这里我抓住“准备无误”“确确实实”研读句子。“无误”是指什么?(预计学生会说:逆风没有迷失方向,陌生景物没有偏离方向)。还可以换个词吗?(预计有:万无一失不失毫厘不差毫发)引导用确确实实的语气朗读。【这里,我将试验结果首先呈现,蜜蜂确确实实有辨认方向的能力,那么,试验到底是怎么做的呢?是不是具有科学性呢?一系列的问题将在学生脑海中形成,这样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的欲望,同时这里也是朗读训练点,将词语的理解溶入了个性化的朗读体验之中。】
(三)细读试验过程体会严谨作风
这一板块的教学,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第二自然段的文字中,作者详细地记录了做试验的过程,而且每个步骤都具有代表性,可谓是缺一不可,这正是体现了作者科学的研究态度;同时这一段中,作者还将自己的推理过程融入了细致的观察中,这在语文学科中较少见到,我主要分为两个小板块进行教学:1理清实验过程2明白推测依据
第一板块:理清实验过程
1、请同学们自由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读边划出试验的过程可以分为哪几步?想想从他做试验的过程中,又能感受到他是怎样对待科学研究的?
2、试验的过程是怎样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捉蜜蜂—做记号—叫女儿等—走两里多路—放蜜蜂。引导学生用“先……再……接着……然后……最后……”理清试验脉络。
3、你能从试验中感受到什么?学生交流感受,教师相机点拨,并指导读出自己的感受
(1)交流中明白法布尔捉自家花园的蜜蜂的用意:是为了便于观察。
(2)做上记号,是为了方便与其他蜜蜂区分开来,试验的真实性。
(3)叫小女儿等在蜂窝旁,是为了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
(4)捉二十只蜜蜂是为了比较分析,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
(5)走两里多路,使试验结果有说服力。
4、再次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去掉其中的一步行吗?为什么?再将你的思考结果在组内进行交流。交流中明白,如去掉做白色的记号的这步,就体现不出试验的真实性。
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的小组讨论与全班交流可以让学生在生与生、师与生的合作学习与交流中,逐步体会作者严谨的科学作风。
5、读到这里你想说什么或你想对法布尔说些什么?
学生通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心中的情感早已溢满于胸,喷薄欲出了。此环节可以给学生提供很好地表达自己个性化阅读体验的机会。更让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得到一次升华。
第二板块:明白推测依据
我是这样过渡的:法布尔不仅有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他还认真观察,用心思考。
1、请再次默读课文2—3段,想一想法布尔放出蜜蜂后做了什么?为什么推测蜜蜂可能回不到家了呢?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讨论。(交流中明白,法布尔放出蜜蜂后还观察蜜蜂的活动状态,同时积极动脑思考,蜜蜂这样活动的原因。;交流中还要抓住“几乎、大概”体会用词准确性。)
2、为什么“我”这样推测呢?交流中明白,我之所以这样推测有两个原因。1蜜蜂向四面飞散2飞得很低,看不到遥远的家。从中你有什么体会?教师相机将学生的语言归纳总结:科学讲究严谨的态度和求实的作风,凡事要有根有据,此外还需要有用心思考的探究品质。
3、回放试验结果。这样,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指名读齐读
(四)回读课文拓展延伸
1、出示第一段,同学们,读到这里,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还是听说的吗?那么法布尔可以肯定地说(生接读: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此时他的心情多么地激动,他兴奋地对人们说,生再读
2、学习最后一段。
除此之外,法布尔还得出了什么结论。学生齐读最后一段,师带领学生小结在这个结论中,可以肯定的是——蜜蜂辨认方向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无法解释的是——辨认方向的本能。)这个结论让你想到些什么?鼓励学生多元思考,比如:什么是本能,资料袋里说的蜜蜂会跳舞,它们就是这样认路的吗?怎样才能寻找到真正的原因?【《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紧扣末尾这一结论,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再生疑,促使学生去主动地发现、自主地探究。】
3、拓展教师讲述奥地利生物学家费里希的研究成果)如果同学们对蜜蜂的知识感兴趣,可以去查查资料,自己再做一番探究。资料的适时补充,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距离孩子年代久远的事实,从而更好地感悟法布尔求实严谨的科学作风。
作业布置:
(1)把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句子抄下来。
(2)课外阅读:《昆虫记》《木木的昆虫日记》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引领学生充分接触语言,积累语言,体悟语言,进而运用语言。
四、板书设计
蜜蜂
试验捉蜜蜂—做记号—叫女儿等—走两里多路—放蜜蜂
本能准确无误?
【抓住试验这一关键词,展现课文脉络,揭示课文主旨,“本能”后面加一问号,更激发了探究的兴趣。】
说课稿 篇15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2课《匆匆》。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和多媒体的运用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失的踪迹。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和散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比拟性描写使时间变得可以感觉,形象而又真实。
2、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优美的语言中包含着作者浓郁的情感。这对于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的六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3、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课文的类型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体会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朗读品味时间是怎样匆匆而逝的,感受语言美。
难点是让学生在读中体味作者浓郁的情感,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
5、课前准备
①搜集朱自清先生的资料
②搜集和时间和关的名言警句
③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法:
为了摆正教学中教师“导”的位置,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朗读探究法、品词析句法。“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
三、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语言材料,自己读课文,品读感悟,渗透了“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词句)、悟(感受)”的学法。读写迁移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激趣导入—初读课文—品读感悟—诵读积累—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第一步、迷语激趣导入,引出“时光匆匆”
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猜一个迷语:何物无声,何物无色,何物无情,何物无价。打一词语(时间)直奔主题。
第二步、介绍作者
让学生汇报关于朱自清的资料,给学生提供施展能力的平台,激发学生收集材料的兴趣,从而有效地落实了这学期的一项重点训练——注意收集有关资料的同时,使全体学生对朱自清生平有个初步认识,这为学习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垫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步、初读课文,感知“时光匆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先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问自答,引导学生运用“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词句)——悟(感受)”的学习方法;然后在全班交流“通过读书,你都读懂了什么?”教师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最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学生通过初读,整体感知内容,知道课文主要围绕“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个问题展开叙述。这样为感悟、品评做准备。
第四步、品读感悟,体会“时光匆匆”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时光一去不复返”?找出相关的语句深入体会。
2、根据学生汇报,顺学而导,品读“时光一去不复返”内容。下面从五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
(1)析文品赏。(出示课件)
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以读的多种方式自主触摸文本,如:师生合作读,学生个性朗读,变序改成小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与文本、与作者对话,在读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在读中体会课文语言的优美,在读中培养了语感。
(2)品词析句。(出示课件)
这里的设计让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读读、划划、比比、议议来理解课文内容。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仿写句子。(出示课件)
这个环节由读引入写,因为教学中不仅注重读的指导,还要进行写的训练。
这里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句式的运用,排比的手法,比喻的好处,使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教师的点拨下明晰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这样既锻炼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进行了知识的迁移。
(4)感受追问。(出示课件)
这部分着重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
教师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然后出示一些名家对朱自清文章的评价,让学生了解朱自清一生写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他自己就是珍惜时间的典范。我们也应该做珍惜时间的人,从而体会作者的当时的心情和感受,实现难点的突破。
(5)首尾呼应。(出示课件)
抓住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
让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与同学交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想开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自己联系到他人?积极拓展他们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并让学生懂得要深化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就要从所读的文章想开去,展开联想的读书方法。
第五步、诵读积累,领悟“时光匆匆”
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熟,甚至能够背诵。“读”是研究的过程,“诵”是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积累语言。
第六步、拓展延伸,深化认识“匆匆”
展示交流诗文、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另外,为了把课内课外有机融合,适当拓宽学习渠道,我还布置了课外作业:
1、教师推荐《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要求学生认真去读。
2、继续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写出自己的体会,组织一次演讲。
3、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查询资料,写出《我所了解的朱自清》。
(作业的布置是有层次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其中的一项或者两项。)
结束语:
同学们,人生短暂,我们的一生到底有多少时间是花在学习和工作上,古人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长行歌里也有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因此我们要珍惜时间!
五、说多媒体的运用
在本课教学中,我准备了PPT课件,配乐朗读,和时间有关的名言警句,关于朱自清先生的资料等。在教学过程中贯穿进去,使整个教学巧妙的衔接,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相关文章:
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07-12
高中汉语说课稿《我很重要》说课稿06-29
《微笑》说课稿04-26
《白桦》说课稿04-26
精选《师说》说课稿04-26
关于说课稿04-26
蜡烛说课稿06-24
《社戏》说课稿06-24
《冰花》说课稿06-24
《燕子》说课稿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