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丈量也是测量的一种,是认识量的手段,幼儿的测量最早是“目测”,即通过感知比较量的差异,大班幼儿的测量活动是自然测量。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筷子、小棍、脚步、铅笔等)作为量具进行直接测量,即仅限于简单工具的测量,而不是标准工具的测量。
学习自然测量,可以加深幼儿对各种物体量的认识,有助于幼儿对不同量的测量工具的初步认识,加深幼儿对10以内数的理解,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及对测量活动的兴趣。
什么东西可以用来测量?这个有趣的问题会引起孩子的好奇,促进他们开动脑筋,有步骤去探索、去发现,在动手操作中不仅获得知识经验,而且还获得了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
(二)活动目标:
今天的幼儿是21世纪的主人,21世纪是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时代对幼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学会”到“会学”,即通过学习,不仅仅只局限于学到某些知识,记住某些东西,而是更应该通过自身努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主动探索、动手操作的习惯等。
根据《规程》提出的“幼儿的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要求,结合本班幼儿对测量的认识特点,尚不能准确而又清楚的将第一次测量的终点,作为第二次测量的起点。因此,我提出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初步选择和使用材料与工具,在实验中积极思考。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喜欢动手操作,萌发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
(三)教材重点难点
幼儿主动参与自然测量的过程是重点,讨论发现正确的自然测量方法是难点,因为只有强调幼儿的积极参与,才能使幼儿在活动中获益,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幼儿用多种感官去听、去思考,参与讨论,动手操作,最终获取知识经验,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
由于测量技能本身的要求大班的幼儿对测量的方法技巧,还较难掌握,幼儿独立、正确地完成测量任务还有困难,因此幼儿讨论发现正确的测量方法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二、说活动准备
根据本次活动的目标与内容,我做了以下活动的准备工作:
1、在活动区里准备:木棍、毛线、矿泉水瓶、笔等。为幼儿创设探索操作的条件,为突破活动的重点难点服务。
2、教师操作的教具一套:为帮助幼儿突破难点准备的。
三、说教法
作为教师,我们教幼儿,既然我们教幼儿那么我们就要了解幼儿怎样思维,怎样学习……,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本次活动注重手、眼并用,动静结合,调动幼儿视、听、触觉运动等多种感觉分析器,学习丈量,从而萌发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所以在本次活动中主要采用了猜测讨论法、探索操作法、发现法、游戏法等。
为什么要采用以上方法?
1、猜测讨论法
因为语言不能代替操作,但操作也不能缺少语言的调节。在大班,讨论是激发幼儿思考和动手操作愿望的重要方法。在活动操作前,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大胆猜测答案和结论,为下一步幼儿操作检验做了很好的铺垫。用猜测讨论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理,促使幼儿积极有目的进行探索,最终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2、探索操作法
因为幼儿爱动、爱问、好学这一特点,让幼儿自己通过动手、动脑去探索。探索操作法,不仅是复习、巩固知识的手段,更应该成为幼儿探索知识、寻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有效方法,这种学习方法符合幼儿思维发展规律,因为探索未知,仅用理解与记忆是不行的,必须进行主动地分析,综合比较和初步的概括以求得测量的方法和结果,有利于认知能力的发展,我采用了这种方法,为突破重点难点服务。
3、发现法
发现法是指幼儿通过直接操作、观察、讨论等途径,去探索、去发现知识的方法。因为大班的孩子好动、好奇心强、好问的特点,而且又有一定的经验和知识基础,通过发现法,让他们在操作中,去寻找发现,满足好奇心,从中寻找发现丈量的正确方法,为突破难点做为铺垫。
4、游戏法
采用游戏法是根据幼儿喜欢游戏,且活泼好动的天性,让他们通过自选适用一种自己喜欢的工具去测量多种物体以比赛的游戏进行,一个是激发幼儿的兴趣,另一方面是为再次突破重难点服务。
四、说学法
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调动每个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幼儿运用了多种感官参加活动,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在操作中获得探索经验,整个活动过程,幼儿都是在积极主动中进行学习。
五、说活动程序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大班幼儿年龄特点,本次教学活动设四个环节完成目标。第一个环节是引发兴趣;第二个环节是探索发现;第三个环节是游戏“量一量”;第四个环节是延伸活动。其中第二、三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之处。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五个环节呢?
第一个环节:引发兴趣
幼儿对活动感兴趣,便于在活动中学习和思考,在开始部分,我根据幼儿好动、好奇这一特点,让幼儿自己去寻找可以用来测量的材料,激发幼儿的兴趣和为下面的探索活动做准备。
第二个环节:探索发现
首先,我让幼儿操作前的猜测讨论,使用这些工具可以测量什么东西,怎样测?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测量工具进行探索性地测量,并根据自己测量的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作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共同寻找测量的正确方法,然后教师采用幼儿正确的作法,共同研究、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进行示范,通过示范让幼儿对自然测量的方法有了正确的了解,这样得到的方法,幼儿的印象较为深刻,突出本次活动的重点,初步突破活动的难点。
第三环节:游戏“量一量”
幼儿经过了第一、二环节的学习,此时幼儿已开始感到疲倦了,学习兴趣也从高涨的状态,逐渐转向低谷状态。因此,这环节我设计了游戏“量一量”,让幼儿在初步了解正确的自然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游戏,既起到巩固的作用,又起到了引新的作用(让幼儿探索用同样的工具测量不同的物体)。这个环节中,在安排游戏之前,让幼儿先讨论设想操作结果—>接着进行操作游戏—>最后进行讨论。让幼儿更明确操作的目的性,最后的讨论一方面是讲述自己实验过程和发现;另一方面是检验自己获得的结果与活动前的设想是否一样,再次突出了本次活动的重点,同时也是进一步突破活动的难点。
第四环节:延伸活动
在活动区里面为幼儿提供多种测量工具,让幼儿寻找选择不同的工具,去测量其他物体,探索发现,掌握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这四个程序的安排,我是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中的科学指导要点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整个活动根据幼儿的学习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过安排、讨论设想到操作到再讨论的形式,掀起一个个高潮,整个活动都是以幼儿动手探索发现为主,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培养幼儿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发现、去探索掌握知识的能力。
教学反思:
游戏是最适宜于促进幼儿主体性和个性化教育的形式,因此,教师应积极地将理念转化为行为,注重在活动中观察、捕捉幼儿的兴趣,把握时机及时引导,促使孩子们更深入进行游戏,让孩子在健康游戏中得到更多的发展。
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植物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路边有茂密的大树,院子里有绿油油的草坪,公园里有五颜六色的花,这些植物为什么生长的如此茂盛,在进行主题活动“奇妙的植物”时很多孩子曾向我提出疑问,于是,我用“茎输送水”这节活动来为幼儿解开这个谜团,此活动材料来源于生活,正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大班幼儿对事物表面特征的观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活动通过有趣的实验,激发幼儿探索植物的茎输送水和养料的奥秘,针对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幼儿学习科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植物的茎吸收水分和养料的奥秘,满足其好奇心
2、帮助幼儿简单了解植物的茎能储存、输送水分和养料
这两个目标蕴含了激发幼儿的人生兴趣和探究欲望,体现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根据《纲要》中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幼儿的已有经验水平,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是“激发幼儿探究植物的茎吸收水分和养料的奥秘,满足其好奇心”,难点是:“了解植物的茎能储存、输送水分和养料”。
我通过几组有趣的实验及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在有趣的情境中主动探究,从而形象直观的了解植物茎能储存、输送水分和养料,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使活动的难点得以有效的突破。
结合本次活动目标,我做了两方面的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酷暑天萎蔫的树木,雨后旺盛起来的经验
2、物质准备:两盆萎蔫的草本植物,去根芹菜若干,水盆,红蓝颜料,白色花朵(玫瑰火康乃馨)剪刀,杯子,橡皮筋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外,还采用集体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和适宜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有:实验法,观察法,启发提问法,这些方法的应用,克服了教师传统的说教形式,在活动中,我力求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在快乐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同时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和乐于探索的科学习惯。
本次活动打算在自然角用2天的时间完成活动目标。
三、说学法
本活动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法、操作法,归纳法等来获得知识,活动前我为幼儿提供实验材料,放在自然角,通过启发性提问“你知道植物是怎么喝水的吗?”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那就让我们一起做个实验吧”幼儿最喜欢自己动手,这时候他们一定会跃跃欲试,期待着实验,幼儿做完实验后,隔段时间去观察并作记录,最后,用归纳法得出实验结论,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时间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培养乐于探究的科学习惯。
四、说活动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探究欲望,给幼儿2盆萎蔫的花
问题:
1、这两盆花为什么萎蔫了?
2、你有什么办法让花重新旺盛起来?
这一环节,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自由讨论,出谋划策,解决问题,并将讨论得出的解决方案付诸行动,幼儿会拭目以待,结果会怎么呢?活动一开始就调动了幼儿探究的积极性。
(二)、一小时后观察结果,并讨论原因
问题:哪盆花最先旺盛起来?为什么?幼儿讨论后得出结论,:将水浇在花盆里的那盆花最先旺盛起来,将水浇在叶子生的花不如前一盆花旺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来做实验。
(三)、实验
1、芹菜实验
将芹菜的茎剪短一些,叶子摘掉一些,(目的是让实验效果跟明显,便于幼儿理解),把橡皮筋套在被子上,再装进一些水,并滴进一些红墨水,将芹菜插在被子里,并调整橡皮筋到水面位置作记号。第二天观察:1、水面和橡皮筋的位置是否一样,(水面低于橡皮筋)
芹菜的茎有什么变化(变红了)
2、两色花实验
老师将花朵的茎剪开,两个杯子各放进一些水,分别滴进红蓝墨水,将花朵剪开的茎分别插进不同的杯子。
第二天观察:
1、看看花朵有什么变化(植物的茎将两种颜色的墨水往上吸)
2、白花怎么样了?(变成红色和蓝色了)
这一环节,给幼儿分组,每组幼儿同时进行两组实验给每个幼儿参验的机会,体现了《纲要》中科学领域指导思想:尽量创造条件让每个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四)、讨论试验结果
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结论:植物的茎能吸收并输送水分和养料
这一环节。鼓励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及实验大胆想象、思考,使幼儿的发散思维得以扩展,在交流中探索出植物的茎能吸收并输送水分和养料。
(五)、讨论植物的茎还有哪些功能?
问题:仙人掌在酷暑天好几天不用浇水,为什么死不了?结论:植物的茎还有储存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这一环节,提出更为开放性的问题。启发幼儿思考,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五、说活动延伸
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各种变态茎的植物,放在自然角为下节活动“变态茎”作准备。活动暂时结束了,但幼儿的探索欲望和认识兴趣却在延伸,并将更多的关于奇妙的植物的内容渗透在多种活动中,使幼儿获得更多有益的知识经验,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 篇3
一、说目标
新《纲要》要求“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及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小动物的兴趣非常浓厚,所以本次活动以动植物为地球做清洁为切入点,激发幼儿也来清洁地球垃圾。选取他们生活中常见的废旧物垃圾,并探究怎样对废旧物进行分类作为活动的主要内容,从而培养幼儿初步的环保意识。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大胆地表达、探究动植物清洁地球的特殊本领,感知
动植物与人类相互依存的关系,树立保护地球的环保意识。
2、尝试为垃圾分类,明确垃圾分类的意义。
3、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重点:能对生活中常见的废旧物进行分类。
难点:在对废旧物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能分辨哪些是可以循环利用的。
二、说教材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随着资源的不断开发,资源浪费的日益严重,环境保护问题已渐渐被人们所重视。幼儿是未来的主人,抓好幼儿时期的环保教育更是刻不容缓的。本次活动幼儿通过对废旧物分类的操作,了解哪些是可以循环再用,哪些是有害的,进一步明确垃圾分类的意义,使其树立爱护地球、保护地球的意识。
三、说教法
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已由直觉行动思维过渡到发散性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他们喜欢提问题,喜欢动手操作。因此,我在本次活动中,以设置情境、游戏、及动手操作的形式来贯穿整个活动。在情境中,不知不觉的把幼儿的注意力引到课题中。幼儿在分类游戏中,玩中学,玩中做,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幼儿智力发展体现在手指尖上”,这说明操作在幼儿活动中的作用。在科学教育的方法中,要注意内容的兴趣性和生成性,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扩展成幼儿教学教育的内容。因此,我在活动中,为幼儿准备了大量的废旧物,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达到玩中学,玩中做的目的。从中体现了孩子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我用多媒体课件“美丽的家园”与“我和你”的歌曲,为幼儿创设美丽地球、幸福家园的情境,幼儿在美好、祥和的氛围中,进入到课题中。
(二)、探究环节:幼儿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探究、交流、猜想地球污染的原因;探知动植物清洁地球的本领,激发清洁地球的愿望。
(三)、游戏、操作环节:游戏是幼儿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也是幼儿最喜欢的环节。我请幼儿完成“送垃圾宝宝”回家的游戏。让他们学习按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其它垃圾进行分类。幼儿在比较、操作的过程中,了解到纸张、塑料、金属经过回收处理可以制成新的纸、原料,也就是可以循环利用的;知道废电池、过期药品对人有害,是有害垃圾;果皮、
废菜叶,不能再利用,属于其它垃圾,从而解决活动的难点。
(四)结束环节:请幼儿大胆表述自己怎样做来保护地球。启发幼儿从我做起,从小做起。并与幼儿共同去收垃圾,将活动推向高潮。
(五)、延伸环节:请幼儿收集、设计环保标志、环保宣传画,为环保卫士作品展做准备。
五、说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幼儿通过猜想、探究、感知及动手操作的过程,知道保护地球环境对人类的重要。并学会简单地为垃圾分类,知道有些废旧物是可以利用的。如果在活动前,让幼儿多了解一些有关地球污染的资料图片,幼儿对活动的内容会理解得更透彻、更清晰。但是,环保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幼儿园的环保资源,形成教育合力,让环保意识培养与环保行动一起成长,让环保成为孩子们的一种习惯。
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意义与地位
《颜色变变变》是一个颜色变化的探究活动。蓝天、白云、红花、绿叶,孩子们生活在一个多彩的世界里,多彩的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大班科学活动《颜色变变变》为幼儿解开了这个疑惑,帮助幼儿了解了红、黄、蓝三原色其中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出另一种颜色的神奇,感受颜色变化的奇妙,激发幼儿探索、发现颜色变化的欲望,丰富有关颜色变化的经验,体验变化的乐趣。
2、教学目标
本次活动遵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体现幼儿园教育活动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原则,符合幼儿爱动手、爱摆弄的年龄特点,基于现代"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及教育上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了孩子之间缺乏交流、不懂得协商、合作,什么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等方面问题的考虑。我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创设环节,引导幼儿相互协商、自主分配角色,互相合作,共同探讨、互相交流在探究中的发现,从中渗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因此,我预设了以下三个活动目标:
①能主动参与变色的操作活动,感受三原色的变化;
②有合作意识,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③乐意与同伴分享自己对颜色变化的发现。
3、教学重难点:
《纲要》指出: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在此次活动中,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孩子们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这是幼儿第一次自主探索颜色的变化,在操作中会异常兴奋和忙乱,为了有序地完成操作、发现、记录这一探究过程,我把重难点定为以下内容:
重点:能主动参与变色的操作活动、探索颜色的变化。
难点:自主分配角色,互相合作调配颜色
4、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的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材料的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我给每组幼儿准备了一个调色盘,一张记录表和一支笔。还在最后环节给每个幼儿准备了一个制作陀螺用的硬纸片和若干牙签。准备的每一种材料都是要让幼儿通过动手使其发生变化,从而获得启发,得到发展。
二、说教法
1、演示法:
第一环节观摩小魔术表演,让孩子观察颜色由无到有的变化过程。第二次的演示法是运用在,记录表的讲解上,通过直观的记录表,更好的为孩子做示范,让他们清楚地感知操作和记录的方式方法。同时,演示调颜色和做记录表的`时候,我只示范调配了一种颜色,其他的留给孩子们足够的想象、探究空间,避免孩子清一色模仿的结果。
2、谈话法:
主要体现于调色和记录结果的小结评价。孩子们在配合调色和做记录的时候有的有交流、有的因角色分配发生冲突、有的调色时意见不统一需要商量等等,谈话法促进了孩子与孩子之间、孩子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从中也围绕目标渗透了孩子合作意识的培养。
3、观察法
在活动第三环节,幼儿动手操作调色,探索颜色的变化时,我通过观察,幼儿调色之前的协商分工情况,观察幼儿的调色和记录过程,以便及时有效地进行指导和评价。
三、说学法
1、观察法
科学活动中的观察法是非常重要的,在开头引题激趣环节,幼儿观看小魔术演示,观察了颜色从无到有的变化过程,从而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继而又观察了教师示范调色和记录的方法,为下一环节的操作及记录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依据。
2、实物操作法:
在活动第三环节,幼儿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颜料、调色盘、棉签、纸片等进行调色操作,在调色中感知、探究颜色的变化过程,从中获得有关颜色变化的知识经验,在活动延伸部分,幼儿又利用自己所调出的颜色和教师提供的材料自制五彩陀螺,最后在轻松愉悦的背景音乐中玩转陀螺的游戏,充分体验操作的乐趣。
教学反思
1﹑本次活动过程始终以儿童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儿童积极参与其中,老师为主导,积极调动儿童的各种感官,让儿童在活动中,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等各种体验,激发儿童学习热情,在操作探索中发现颜色变化的神秘,感受颜色变化的乐趣,从而完成预设目标的要求。
2﹑孩子对上这节课的兴趣很高,可以自己亲自去动手调色,并观察不同颜色加在一起的变化乐趣。
3﹑有的孩子还不能准确的调出相应的颜色,我们老师就加以指导。
4﹑在这节课上有的孩子回答问题还是很积极的,有的孩子不认识自己调出的是什么颜色,老师会给他讲解。
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 篇5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你们好!我是宣汉县机关幼儿园的教师张向丽,我说课的题目是《黄豆变变变》,这是我园的园本课程——大班主题活动中的一课,下面我将围绕教材,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教法,学法,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活动评价这八个内容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新《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或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大家都知道,黄豆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我们取材也非常方便。豆制品的品种非常的多,它们不仅有不同的名称,还有形状的不同,颜色的不同,味道的不同等。经过生活中的观察我发现我班的.大多数孩子挑食,不喜欢吃豆制品,营养不均衡,为了使我班幼儿对黄豆的外形特征,营养价值形成正确的认识,我特设计了本次活动,它是幼儿认识客观事物,获得自然知识的的基础,也是幼儿亲近大自然,关心周围环境的重要内容。我认为,此教材有一定的现实性,必要性。符合本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向导作用,根据这一原则,结合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情况特制以下目标;
1、认知目标
认识黄豆的外形特征,区分豆制品
2、能力目标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合作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黄豆变变变的快乐,知道黄豆营养丰富,要多吃豆制品,培养他们爱科学,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
活动重点;帮助幼儿了解黄豆及其豆制品具有丰富的营养,有益身体健康
活动难点;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方式辩别黄豆,区分豆制品。
三、说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黄豆头饰一个,每个小朋友一小杯干黄豆,一小杯湿黄豆,一杯豆浆,一份豆制品,一块毛巾;豆浆机,热水器,一只空玻璃杯,一大玻璃杯水
2,、经验准备;让幼儿参观过菜市场的豆制品,见过多种类的豆制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
3、空间准备;幼儿座位呈半弧形摆放,展示台放于弧形前,幼儿视线前
四、说教法
1、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教具或图片资料陈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
2、操作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本次活动安排的操作活动主要是让幼儿亲手摸一摸黄豆,进行比较,感受
3、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在活动中,我就用变魔术的方法,请幼儿观看豆浆的制作过程。
五、说学法
为了体验交互主体性的教育观念,我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幼儿具体学法有:1,体验交流法。苏霍姆林说过“幼儿的智慧是从指尖流出来的”。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参与榨豆汁,品尝豆制品,同时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语言交际能力。2,多渠道参与法。《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创设探索的环境,引导幼儿在玩玩,做做,试试,想想等活动中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鼓励幼儿参与合作,交流与分享。”因此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幼儿在不知不党中对黄豆产生兴趣。
六、活动过程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激发兴趣——操作感知,确定认知——游戏体验——讨论交流。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我就头戴黄豆头饰出场,创设语言环境,使幼儿对课题产生向往和兴趣;“小朋友,我是黄豆宝宝,我还把我的好朋友都有请来了,今天,大家就来和它们一起玩,让我们先来看看黄豆宝宝长成什么样子,小朋友可以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
2、操作感知,确定认知
根据幼儿认知直观感性的特点,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运用看,摸,捏黄豆,确定黄豆的颜色,外形特征,及泡过的黄豆和没泡过的黄豆的区别。
3、游戏体验
用变魔术的游戏,请幼儿观看豆浆的制作过程,幼儿身临其境,具有极大的兴趣,恨不得马上吃到变出来的豆浆
4、品尝交流
每个幼儿一份豆制品,让幼儿品尝豆制品,教育幼儿爱吃豆制品,豆制品有很丰富的营养,是我们的好朋友。到这个环节,活动已推向高潮,在轻松的氛围中结束活动,目标2,3也自然完成了。
七、活动延伸
去自然角观看黄豆宝宝的又一个魔术(黄豆发)
八、活动评价
豆浆,豆制品,是幼儿园经常要吃的食品,但也常常有小朋友不爱吃豆制品,我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注重教学的趣味性,运用拟人化的口吻,用变魔术的方法,来激发孩子的兴趣,教育孩子爱吃豆制品
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变化,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目标定位:
《纲要》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让幼儿在玩水中感知水的特性,知道水是无色透明的、无味的,是会流动的,具有浮力和溶解性的特点。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脑动手能力。
(3)教育幼儿要节约用水。
3、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教师材料准备:盛有清水、牛奶、醋的玻璃碗各一个,在水中会下沉的小物品(如石子、玻璃珠、麻将牌等)两个;示范用的各组实验用具一套。
(2)幼儿材料准备:盛水的大脸盆四个;小脸盆两个;塑料小篮、能盛水的小容器若干;白糖、盐、奶粉等若干;筷子、汤匙及装有半杯清水的小杯等若干;泡沫板、大花片、小石子、玻璃珠、螺丝帽、吹塑纸等各种不同质量的物品或玩具若干。
二、说教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演示法:对于科学活动来说,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幼儿直接观察到各种物品在水中的变化,而且通过教师的演示方法,可以避免幼儿在实验中的操作错误。
三、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新《纲要》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水的各种的秘密。
2、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四、活动流程:
1、猜谜活动:(指导语:今天天有位小客人要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要想知道小客人是谁,请先猜个小谜语——一样东西真稀奇,看得见,抓不起,洗衣做饭离不开,洗手洗脸需要它。)一开始,教师就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谜来请出小客人,然后请小朋友找出小客人身上的小秘密,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2、演示活动:(指导语:水宝宝和牛奶娃娃、醋娃娃有什么地方不一样?):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比较找出水的小秘密之一,为接下来的操作活动做好准备。
3、操作活动(指导语:请你们也来试一试、玩一玩,来找找水的其它小秘密)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4、交流总结活动(指导语:说说你是怎么玩的,你发现了水的什么秘密。想想水有什么用,我们该怎样节约水和保护水)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友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5、结束活动:结合前面幼儿的回答——水龙头里的水是流动的,教师让幼儿到盥洗室去观察水是如何流动的,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 篇7
说活动来源:
“停水的日子真的很难过!”这是在一次城市停水后我和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感叹。近日,又和孩子们聊起那日的停水事件,一个孩子说:“老师,爸爸说我们人类要保护水资源,地球上的水用光了就没有了”。这句话引起了其他孩子的讨论:“不是的,水是从大海里来的,大海很大,不会没有水的。”“不是,大海的水是苦的,不能吃的,我们用的水是从地下挖出来的!”水哪里来的?用过的水到哪里去了?谁会用完吗?怎样让水用不完?一连串的问题从孩子们的嘴里问出来,也预示着孩子对生活中的水资源有了一定的兴趣。抓住这个孩子感兴趣而又有价值的教育点,故预设了本次活动。
说活动价值:
我们常常在有水的日子里一点都不觉得用水的方便,没水的日子里才发现一点一滴水的珍贵。环境在我们身边一点点恶化,但我们每个人却常常视而不见。本次活动的价值点就是想通过现场的实验活动使孩子们亲身感受到水对我们生活的重要以及保护水资源的重要。
因此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为:
1、通过实验感知水变脏容易和脏水变干净困难的道理。
2、感知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3、有良好的坚持参与探究的科学品质和积极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目标定位:
目标是集体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精髓,明确细致的目标将帮助教师精确地描绘出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在本次活动中,我把目标定位在三个方面:
第三组观看视频——“处理脏水要到专门的水处理厂,运用一些大型的工具,经过一次次的过滤最终才变成生活中能用的水”。在交流的过程中同时关注各小组的记录方式,帮助幼儿知道记录也是很好的交流表达方法,同时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和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归纳总结。
教师对各小组的探究活动进行客观的评价,让幼儿清楚地知道寻求答案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同时也通过活动总结出:水变脏的容易和脏水变干净的困难,知道珍惜水资源,知道少使用化学物品,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5、延伸活动。
护水小卫士:还有很多人们不知道或者做不到保护水资源,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护水小卫士,提醒大家:你认为可以告诉他们什么话呢?如:水龙头,拧小些,节约水,好处大。洗碗少用洗洁精,身体健康好处多等等,与幼儿一起制作成护水标语,贴在班级、校园里。
说活动亮点:
水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有了水才有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当人们人人都树立了这样的理念后,我们的环境恶化的脚步才可能越走越慢,我们的生命才能更加灿烂。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在孩子小小的心中种下一棵保护环境的种子,使“保护环境”的愿望能最终实现,使地球母亲越来越健康美丽。
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感知水变脏容易和脏水变干净困难的道理。是本次活动力争阐述清楚的主要问题。这个目标是整个活动展开和幼儿能力提升的载体平台,在教学活动的两个对比实验环节中能够非常显性地达到,也是具体的基础知识目标。
目标2——价值目标:感知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更是本次活动的价值点,在两大环节中,不论是第一环节“水变脏了”能帮助孩子感受到水无处不在,人们生活离不开水,懂得珍惜水;还是第二环节“把水变干净”使孩子们懂得水处理的困难和复杂,知道要爱惜水资源,都是围绕这一目标开展的,这是贯穿整个活动的主线,更是本次教育活动最具价值的教育点。
目标3——情感能力目标:有良好的坚持参与探究的科学品质和积极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因为的幼儿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一次教学活动能够完成的。在本次活动的特定情景中,我预想我的孩子们在获得知识意识的同时,能获得更多的情绪体验和能力培养,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此目标的设定是为了放大并着力进行养成教育,以期帮助孩子们获得更大的收益。
说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知道生活中哪里需要水及水的用途。前期的经验就是孩子的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只需要通过教师的提问帮助其会忆和再现。
材料准备:生活中用水的图片,生活废水若干盆(肥皂水、洗手水、洗菜水),过滤物若干(纱布、滤纸、活性炭、网兜等)选用的材料不脱离孩子的生活而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肥皂水是化学物废水,洗手水是泥水,洗菜水是附有垃圾的废水。这些不同的废水为孩子进入下一环节“把水变干净”提供了不同的实验平台和实验结果。也预示了我的预设价值。二过滤物的选择也是基于不同的过滤要求挑选的,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在本次的活动中,根据科学活动的特点我首先采用了问题教学法来对幼儿常见的“水”的情况进行设疑。围绕从幼儿最有生活经验的“生活中什么地方要用到水”——具有一定困难情境的“怎样把用脏的水变干净”——运用已建构经验的“如何保护地球上的水”等主要问题的展开,使活动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地展开,而幼儿因此产生的疑问与惊奇正体现了其主动思维的开始。
其次在活动中运用比较教学法来强化了幼儿对水的变化的认知。因为水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可逆性,但是正是因为干净水变脏和脏水变干净的互逆过程有着很大的差别:干净水变脏是极其方便快速的过程,而脏水变干净则是非常复杂和繁琐的过程。因此在这鲜明的对比过程中,幼儿能实实在在地感知到爱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等有价值的知识。
探究实验法是本次活动中最主要的学法:当幼儿针对问题情境“如何把水变干净”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后,提供多种探究实验的机会就成了帮助幼儿解决实际困难的良好平台。在多途径(实验、看视频、现场采访等)的探究活动中,幼儿不仅了解的是知识,更收获了学习知识的多种方法,这比单纯习得知识要有意义得多。
说说活动过程:
1 、提出问题,刺激幼儿思考。
活动开始,开门见山,提出第一个疑问:哪里有水?(海、河、水管、身体、植物、地下、瓶子里)帮助幼儿建立水资源存在于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的概念,为目标“树立环保意识”埋下伏笔。紧接着出示一盆清水后提出第二个疑问:地球上的水是哪里来的?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的有关水循环的知识经验,了解水是循环利用的。提出第三个疑问“生活中什么地方要用到水?”后及时通过洗毛巾、洗蔬菜的生活情境再现,让幼儿感知水是人们生活离不开的东西,同时,亲自体验清水很快变脏的过程。最后提出本次活动的重要设疑点:我们都知道地球上的水是循环利用的,那么我们用下来的脏水怎样才能再用呢?
2 、自主探究,教师适时点拨。
本环节提供三个可选情境开展分组活动:
1是电脑观看水处理视屏,了解脏水变干净的过程;
2是询问现场教师了解脏水变干净的大概过程;
3是现场实验水过滤的过程。
要求三个小组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将方法以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提供交流材料。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寻找脏水变干净的方法,其主要目的
1是帮助幼儿知道寻找问题的答案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2、感知脏水变干净的过程是复杂而又漫长的;
3、学会用自己的符号记录脏水变干净的方法。在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幼儿的需求,及时进行点拨,如:幼儿遇到记录困难时的点拨,幼儿遇到操作困难时的点拨等等,以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探究活动。
3、交流互动,呈现探究结果
本环节让各个研究小组展示自己的记录单,交流自己的答案,进行经验分享和迁移。顺序依次是:第一组现场采访——达到“知道处理脏水是个非常专业的问题,很复杂,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很多的步骤,而且有的含有化学物质的脏水很难再利用,会污染环境。”第二组过滤实验——通过一些简单的过滤能吸掉脏水里的脏东西,要让水变得更干净需要许多次的过滤,而肥皂水需要特殊的过滤材料过滤,代价很高。”
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 篇8
一、说活动设计意图
大班孩子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探究的欲望,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对科学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价值取向就是激发幼儿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意识,鼓励幼儿敢于体验探究,培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班的孩子对动物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幼儿初步的了解了一些关于动物的知识。大班孩子课余时间喜欢看"十万个为什么""百科全书"等,但是幼儿关于动物的知识和经验都是零散的,需要老师给予他们规整和梳理,帮助孩子们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如鱼这个活动,虽然孩子对鱼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某些方面会存在一定的误区,比如会认为"鲸鱼也是鱼、墨鱼也是鱼等"。所以这个活动《它们都是鱼吗》,一方面帮助幼儿形成概念,另一方面也激发孩子探索、热爱动物的情感。
二、说活动目标
1、了解鱼类的主要特征。(身体表面有鳞,用鳃呼吸,靠鳍运动,用卵繁殖后代,终生离不开水)。学习分辨鱼类和非鱼类,并说出理由。
2、通过活动激发幼儿探索动物世界奥秘的兴趣。
目标1综合了认知和能力两方面的目标,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给予幼儿正确的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目标2是社会情感目标,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幼儿探索动物世界奥秘的兴趣。
三、说活动准备
活动的准备是组织实施活动的前提和保证,为了使本次活动更具有趣味性,能更好的完成活动目标,我们做了以下的准备:
知识准备:事先在生物角对鱼有过观察,并且对于哪些不是鱼的话题有很大的好奇心。
物质准备:《小朋友的书》、金鱼和鲫鱼的手偶各一个、人手一张指示牌,正面笑脸,反面哭脸。
四、说活动过程
1。引题:教师操作纸偶,以故事引出话题
鲫鱼刚刚搬了新家,看见邻居小金鱼就热情的招呼"金鱼妹妹,你好,我是来和你做好姐妹的鲫鱼,见到你真高兴"。
"你是我的姐妹?你长得这么丑,才不是我们鱼类家族呢?"
鲫鱼说:"虽然我没有你漂亮,可我也是鱼啊?"金鱼就是不相信,双方各执一词,怎么办呢?孩子们来评评吧!
【大班的孩子最喜欢打抱不平、调节矛盾,以这样的引题,容易激起孩子探究的欲望。】
3、自主探究:幼儿尝试概括出鱼的共性
1)幼儿自由发表理由以及依据
"孩子们,鲫鱼到底是不是鱼呢?你们来说说理由吧!【让幼儿有自主思考、自由表达的机会】
2)教师将幼儿的陈述理由用对比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呈现共同特征。【孩子们表达的都是零散,如何帮助他们把零散规整,表格记录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让孩子很好的明白大家的意见。】
3)"小博士"总结
到底我们发现的对不对呢,我们一起听听小博士怎么说吧?【科学的探索活动最终要导向正确的科学观,要给孩子的探索做一个定义,会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促使下次更积极的探索、发现。】
4、辩论赛:将探索的结果应用于实践中
【科学的探索最终是为了实践,更好的服务于生活】
1。出题:如"甲鱼"是不是鱼"(运用新经验判断,加深鱼概念的.形成)
2。判断
独立思考,通过举笑脸牌来表示自己的意见,形成两队不同的意见后,双方分阵地相对而坐
3。阐述理由,在辩论的过程中进一步的明确鱼类的特征。
4。调整
在辩论的基础上,幼儿对自己的结果进行调整,并让调整后的幼儿说出理由,一次思考的机会。
5、再次探究,激起下次活动的欲望
教师出示"鲸鱼",问:"你们觉得鲸鱼是鱼吗?"其实它不是真正的鱼哦,到底是为什么呢,请大家回去查阅资料吧。
【既激发幼儿下次探索的欲望,又引导孩子探索世界的方法:看书、查资料】
五、活动特色
1、注重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次活动是一次真正的如何"渔"的教学,将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还给孩子,教师通过开放性的提问、自由的讨论、自由的选择、宽松的辩论赛,让孩子自主的思考、调整、反思,提升了学习的能力。
2、根据大班孩子好问、好帮助人、喜欢竟赛的特点,设计了本次活动,孩子定能充分的融入到活动中。
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随着社会生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代生活给幼儿带来的危险日益突出,像火灾、溺水、拐骗、突发事件等一系列危险时刻威胁着年幼的孩子。幼儿生活经验少,自我保护能力差,极易受到伤害,因此,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和学习处理一些突发事件十分必要。与其整天把幼儿看管得紧紧的,不如教会他们必要的安全知识。鉴于此,我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随机教育外,觉得有必要组织一次专门的教育活动,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幼儿掌握正确的报警知识。
二、说活动目标:
小班幼儿缺乏生活经验和自我保护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发生意外伤害,虽然知道了一些急用电话,但还不会正确使用,根据小班幼儿的这些特点,我为本活动定出了两条教育目标:
第一,了解警车、救护车、消防车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第二,知道电话110、120、119的作用,懂得在危急时拨打相应的电话号码。
孩子的安全是幼儿园的首要任务,但是我们也不可能整天跟着孩子转,只有教给他们学会自我保护的能力,让他们懂得在自己遇到危险时会用最快捷的方法来让自己脱离危险,才能使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学会更好地保护自己,于是把本活动的重点定为:了解警车、救护车、消防车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它们相应的报急电话;学会保护自己。整个活动都是围绕着重点进行的,首先是让幼儿通过图片来了解这些车辆的作用,以及报急号码的功能,接着是通过多媒体情境来体验这些车辆与报急号码对我们生活起到的作用,最后是通过游戏把知识实践到行为当中,使报警知识在游戏中得到练习与巩固。
虽然幼儿知道了报急的电话号码,但是由于他们缺乏拨打电话的经验,对数字的认识也还不够深刻,所以要让幼儿根据突发事件的情境正确地拨打相应的电话,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
所以我把活动的难点定为:让幼儿懂得在危急的时候正确拨打相应的.报急电话。在活动中,我设计突发事件的情境,再通过“打电话”的游戏,让幼儿在与老师一问一答的对话中轻松自然地运用已掌握了的报警知识大胆地表现自己,使幼儿在整个学习过程,热情高涨,兴趣浓厚,积极参与整个游戏活动,学具的提供也满足了孩子动手的需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真正体现是学习的主人,发挥主体作用,使报警知识得到强化、内化,从而突破难点。
三、说活动准备: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在活动准备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知识经验准备:
初步让幼儿认识警车、救护车、消防车的外观形状,知道他们相对应的报急号码。
材料准备:
1、110、120、119号码卡片;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图片。
2、多媒体课件(内容是一些突发事件的过程)
3、三幅有关突发事件图画。
4、一部电话。(供幼儿学习拨打报急电话)
四、说教法
新《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因此,本活动我将充当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根据小班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始终贯穿直观性原则,结合多种教法进行活动。
1、采用直观法,以多媒体情境体验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能使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2、采用提问法,是因为在活动中适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启发学习,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例如:教师鼓励孩子大胆地想办法,表达自己的方法和自己的想法是我们现在要倡导的,这也是解决活动重点的有效方法。
3、采用游戏法是因为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在幼儿身心略感疲惫时,游戏能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打电话游戏中能充分地表现自我,大胆说话,巩固报警知识,从而突破难点。
五、说学法:
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改变过去“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的指导思想。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幼儿将运用观察法、讨论谈话法、游戏练习法等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观察法是幼儿通过视、听觉感官积极参与活动,幼儿通过观看多媒体情境表演直接获得印象。
讨论谈话法是幼儿在讨论、谈话中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充分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幼儿获得新知识的好机会。
游戏练习法是幼儿在玩打电话的游戏中,边游戏边练习如何正确打报急电话,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真正体现是学习的主人,发挥主体作用,使报警知识得到强化、内化。充分体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知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升华”的精神实质。
六、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以新《纲要》为指导,从“认知—情感—行为”三大块,由浅入深,从感知到体验,使原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让幼儿在互动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性地学习。但是众所周知,这些安全知识比较抽象,光靠枯燥无味的讲解,幼儿是没有兴趣的,也更是不可能掌握的,只有把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才能让每个孩子都主动、积极地去记住这些报急电话,使幼儿遇到紧急问题时会使用这些号码。在活动中,为了让幼儿更好学习和了解每一个突发事件所相对应的正确报急方法,我设计此活动流程为:激发兴趣——观察探索——学习讨论——游戏体验,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出示警车、救护车、消防车的图片,引发幼儿学习兴趣,引导幼儿说出警车、救护车、消防车的不同作用,再出示110、120、119的号码卡片,让幼儿了解电话110、120、119的作用,让他们初步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可拨打这些电话,为下面环节做铺垫。
第二环节:观察探索。播放多媒体课件:小明独自在家,有陌生人来敲门,小明没开门,陌生人就开始撬小明家的门。
教师提问:“这个时候,小明该怎么办呢?”将幼儿注意力集中到活动中来。让幼儿在观看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自己探索知识,形成对安全知识的兴趣。
第三环节:学习讨论。在关键时采用中断法,让幼儿在的情景中,通过看、说、获取相关经验,巧妙设置疑问“小明这时该怎么办,我们帮他想想办法”,让幼儿运用自身已有的社会经验大胆地发言讨论,教师在幼儿讨论的过程中,通过引导,让幼儿了解遇到危急情况时应该紧急报警,并再次出示三个报急号码卡片和三种车辆的图片,让幼儿讨论与选择:这时该请哪辆车来救援?该拨打哪个报急号码?把幼儿讨论选出的号码卡片与车辆图片贴在黑板上,通过下个环节确认幼儿选择的结果是否正确。教师、幼儿在这个活动环节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合作学习的机制。
第四环节:继续播放多媒体课件,看看小明是怎么做的。(幼儿看到小明拨打了110,说清事故情况与地点,警车出现,把陌生人抓走)这个环节既教给幼儿正确的报急方法,同时也验证了幼儿讨论的结果。(学习拨打120、119的过程也是通过这些环节来完成的)
第五环节:游戏体验。幼儿获得报警知识后,出示大挂图,设计突发事件的情境,在游戏“该打什么电话”的活动中,请个别幼儿上来拨打电话,要求幼儿要说出相应的报急电话号码,会正确拨打电话,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充当电话中的工作人员,在游戏中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引导幼儿说出什么地方危险了。让每个幼儿都能在游戏中真正地动起来,使每个孩子都主动、积极地去记住这些报急电话,这样不但能使幼儿真正掌握知识,而且还能真正掌握正确的报警的方法。
第六环节:教师小结。在生活中如果我们遇到危急事件时,要及时拨打相应的号码求救。这样才能让自己很快地脱离危险,但我们不能随便地拨打这些号码,只能在发生紧急情况的时候才能拨打。
七、说活动延伸:
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对这些报急电话号码不一定全记住,只有通过反复练习、强化,才能牢记。我在活动室摆放一个电话,供幼儿游戏时练习拨打电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随时提醒幼儿、教育幼儿,并争取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探索欲望"。影子是幼儿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的,影子时大时小,时隐时现等各种各样的变化都引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探索影子的秘密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幼儿亲自去做一做,看一看,玩一玩。因此,针对幼儿这一活动特点,我设计了《有趣的影子》这一活动。
二.说教学
目标大班幼儿对事物表面观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也知道,幼儿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事物的需要更强烈。对幼儿而言,动作就是思维。因此,结合大班幼儿科学教育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及求知欲望。
2.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实践操作活动,了解影子产生的原因、感知影子的变化。
3.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根据大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目标2中的影子产生的原因: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影子以及不同角度的光照产生不同的影子作为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三.说教学
准备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做了知识方面的准备和物质方面的准备。
知识方面的准备:
1.知道镜子会反光,了解平面镜的特征。
2.玩过踩影子游戏。
物质方面的准备:
1.投影仪,操作音乐。
2.故事背景,小鸟玩具,立体实物若干。
3.手电筒、操作材料每人1份。
四.说教法
学法根据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整个活动我采用了以下几个教学方法。
1.游戏法。在导入活动中,我通过手影游戏,激发幼儿探索影子的兴趣,为以下环节作铺垫。
2.探索教学法。在第二个环节中,我让幼儿自主探索影子产生的原因及不同角度光照后影子的变化,满足了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愿望,充分做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幼儿探索科学实践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让幼儿养成从小就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提倡幼儿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并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
3.操作记录法。在活动第三个环节中,我要求幼儿把通过探索后获得的知识经验进行记录。
4.观察比较法。在整个活动的各个环节,幼儿多次操作观察,尤其最后验证记录结果时,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强化了对不同角度的光照产生不同的影子的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五.说教学
过程根据《纲要》有关"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等精神和建构主意的相关理论,我为本次活动设计了环环相扣的四个环节,即激发兴趣,导入活动--自主探索,获得光和影的感性经验--再次探索,感知影子的变化--抛出问题,拓展延伸。
(一)激发兴趣,导入活动。
1.结合手影游戏,讲述故事《小孔雀》(打开投影仪,出示故事背景,教师边讲述故事边手影演示)故事《小孔雀》:一天早晨,美丽的孔雀在草地上玩。这时候一只小兔子走过来,孔雀说:"小兔子你好啊!你来干什么呀?"小兔子说:"孔雀姐姐你好,我是来锻炼身体的。"说完小兔子就蹦蹦跳跳地走远了。一会儿,一只小鸟飞过来,孔雀说:"小鸟你好,你来干什么呀?"小鸟说:"孔雀你好,我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的呀。"说完就飞远了。孔雀想,对呀,我也要和小动物们一样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做做运动,锻炼锻炼身体。(可不说)
2.幼儿自主玩影子游戏,感受影子的乐趣。
让幼儿在大屏幕前自由玩各种身体姿态的影子游戏,从中感受到游戏的乐趣,同时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激发了出来。
向幼儿提问:"为什么会产生影子呢?"(通过幼儿自由发言,体现幼儿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原则,引出本次活动的课题。这里教师不作小结,让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进行下面的探索活动。
(二)自主探索,获得光和影的感性经验。(重难点)
1.幼儿操作观察,探索影子是怎样产生的。
这里我为每组幼儿提供了手电筒和立体物体,请幼儿用手电筒往物体上照,看看光照出来的影子,然后关掉手电筒,再看看有没有影子了。
2.交流小结。
提问:"影子是怎么产生的?",然后根据幼儿的回答及时梳理和提升,并得出结论: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了光线就产生了影子。
(三)再次探索,感知影子的变化。(重难点)
1.观察比较,感知不同角度的光照产生的影子也是不同的。
"刚才我们已经玩过影子游戏,知道物体挡住光线就能产生影子,现在我们再来玩一玩,用手电筒从不同角度来照一照物体,看看它们的影子有什么变化。"幼儿操作完后分享交流,感知不同角度的`光照产生的影子是不同的。
2.结合操作材料,记录操作结果。
出示操作卡。"老师这里有一张记录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是一块积木,手电筒从左边,右边,上面三个不同的角度去照,它们的影子会是什么样的呢?请你把正确的一种圈出来,如果不太清楚还可以再去照一照,看一看再记录。
(这个小环节,我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能力强的幼儿可以在操作卡上直接记录,能力弱的幼儿通过再次操作后记录。)(当然,这个也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如果幼儿操作后的讲述不明确,对不同角度光照后影子的变化发现不敏锐,我准备将这个环节调整为让全体幼儿再次操作一边,在操作的过程中完成记录卡。)3.交流、判断,验证操作结果。
这个小环节中,对于幼儿有争议的地方我将单独拿出来在集体面前再次操作,共同验证。
(四)抛出问题,拓展延伸。
教师演示《跳舞的小鸟》,启发幼儿思考,探索如何可以让小鸟的影子舞动起来,鼓励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去尝试并探索。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幼儿的思维却永无止境。
活动反思:
幼儿科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以及“做中学”的理念能较好地在本次活动得到体现。
1.选材内容的生活化。教师抓住随时捕捉到的影子这一教育资源,和孩子们寻找不同的影子,一起和影子游戏,从而共同探索影子的变化与事物间的联系,继而了解影子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教学活动的游戏化。本活动教师很好地把握了幼儿的兴趣点,运用游戏这一幼儿特有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以丰富而又有趣的游戏情节贯穿整个活动,和影子跳舞、玩手影、找小动物影子、演皮影等游戏环节,让孩子在玩中观察、探究影子的产生、影子变戏法的秘密等问题,在多次的游戏体验中,获得关于影子现象产生和变化的丰富经验。
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 篇11
一、说教材
自然界是充满着神奇有趣、美丽奇特的科学现象,就拿“彩虹”这一自然现象来说吧,它常常出现在夏天雷雨后,云层中的水珠大量聚集时,经过阳光的折射,就会在天空中出现美丽的彩虹。但往往孩子们还未仔细欣赏时,它转瞬即逝,犹如昙花一现,让人难以捉摸。这一奇特的自然现象深深吸引着孩子们,大班幼儿活泼好动他们对事物充满了一定的探究欲望,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我设计了这个活动,在活动中给孩子提供宽松、和谐的氛围,并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表现自己,整个活动以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串联生成。
二、活动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思考及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从认知、情感、能力三方面来制定这次活动的目标。
1、在观察、探索中了解彩虹现象的由来。
2、尝试用多种方法制造“彩虹”,产生对自然界奇妙现象的兴趣。
3、愿意与同伴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
4、根据目标:我的活动重点是在观察、探索中了解彩虹现象的由来。活动难点是尝试用多种方法制造“彩虹”,产生对自然界奇妙现象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
为了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综合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中、游戏中,我做了以下的准备:
1、选择一个明媚的日子。
2、课件一份,镜子人手一份,盆中装满水,圆珠笔,色拉油,白纸,三棱镜,放大镜,泡泡。
四、活动过程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引起幼儿的兴趣——迁移经验,了解彩虹的由来——学习动手制造“彩虹”——交流实验结果——延伸活动。
我是让孩子们在操作探索中亲身体验,了解彩虹现象的由来,克服重点和难点。具体过程如下:
(一)引起幼儿的兴趣。
我通过以下三个小环节来实施:
1、幼儿自由玩镜子。幼儿在玩中和同伴说说从水中的镜子中找到了什么?
2、引导幼儿在水中把镜子对着太阳照射。
3、说说自己的发现。数一数有几种颜色?它们是怎么排列的?
我开始的直接提问是让孩子们拿着镜子在水中自由玩耍,讨论自己的发现,幼儿讨论的问题肯定不充分,之后我用语言提示他们“在水中把镜子对着太阳照一照”,这样有目的的引导,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彩虹”这一奇妙的自然现象:镜子中能反射出七彩的颜色。
(二)了解彩虹的由来。
这一环节我出示雨中、雨后的课件制作,让幼儿观看课件彩虹是怎么产生的,最后得出结论:彩虹是夏天雷雨过后出现的自然现象,是天空中飘着许多的小水滴经过阳光照射后形成的,彩虹是红、橙、黄、绿、青、蓝、紫这样排列的。屏幕上雨后的课件鲜艳的颜色刺激着小朋友的感官,使他们的手、脑、眼、嘴并用,每个孩子都能全身心的融入学习中。
(三)学习动手制造“彩虹”。
前一环节的介绍,幼儿对“彩虹”的由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这么漂亮的彩虹一会就没有了,怎么办呢?”我直接把问题抛给幼儿,让他们想办法解决,孩子们肯定会说:“我们可以自己做一条‘彩虹’呀?那怎么制造‘彩虹’呢?”带着这个问题,让孩子们自己寻找材料,如:泡泡、放大镜、三棱镜、圆珠笔、白纸……幼儿自由地尝试用多种方法制造“彩虹”,教师用问题设置的方法边观察幼儿操作,边及时地提出问题进行引导,幼儿在尝试操作过程中交流、合作。本环节是运用了尝试法和操作法,也是活动的难点之处。
(四)交流实验结果。
幼儿互相欣赏制造的“人造彩虹”与同伴交流着自己是用什么材料制造“彩虹”的,并用语言总结、演示自己的实验过程。在看看、说说、做做中进一步了解到彩虹这一现象的由来,真正做到了《大纲》中提出的“引导幼儿对身边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幼儿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增进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这一环节主要采用的操作法。
(五)延伸活动。
活动结束后可以继续让幼儿在科学探索区中,寻找多种制造彩虹的方法,产生对自然界奇妙现象的兴趣,并体验着成功的乐趣。
本次活动的内容源于生活,满足了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动结束后,幼儿继续探索,将学到的技能进行运用,已达到教育的最综目的。
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物体怎样移动
幼儿在平时玩玩具的时候,总喜欢把玩具推来推去,拉来拉去。为了激发幼儿探索、实验的兴趣,培养幼儿喜欢尝试、乐于动手,通过观察、操作发现一些科学知识和现象的学习意识和从事简单的技术学习的能力,同时针对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平时游戏中产生的问题以及娱乐交流中的话题,我设计了一节尝试性、造作性和探索性都较强的科学活动——物体怎样移动。
“物体的移动”除了教幼儿获取有关的物体移动需要的具体经验外,还要对幼儿进行相关的科学知识教学,并从科学探索出发,生成有关技术的目标和内容,将幼儿的科学与技术学习有机地、自然地结合起来。
在教幼儿“物体怎样移动”的之前,我预设了一下“物体怎样移动”的学前目标:首先,引导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自己尝试让物体动起来,使幼儿感受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获取有关物体移动需要力的具体经验。其次,让幼儿尝试用力大和用力小的时候,物体移动的一样吗?再次,让幼儿想办法在不用身体碰物体的情况下,还有什么办法让物体动起来?最后,要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并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在学习“物体怎样移动”的时候,教师为幼儿共同准备了各种物体。如:积木、汽车、纸、圆珠笔、各类玩具以及绳子、轮子、木板等等。
为了让幼儿更好的投入到活动中去,在进入教室之前,我领着幼儿在室外活动了一下。
随后我放开音乐,幼儿听着音乐《碰碰车》来到了教室,看到地上放着各类玩具,顿时来了兴趣。
我趁机说:“小朋友们,地上放了这么多的玩具,我好想玩一玩,你们想玩吗?”说完,我就独自拿着玩具玩起来,小朋友也跟着玩起来。在我的启发和引导下,孩子们开始了活动中的第一次尝试,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给了幼儿自由探索的空间和材料,让幼儿通过尝试,发现物体自己是不动的,只有去推它碰它物体才会移动。
我来到孩子们中间,问身边的几个幼儿:“文文,佳佳,你们在玩什么?你怎么玩的?文文说:“我在玩积木,我可以搭高楼”。佳佳说:“我在和皮球玩,我碰它就滚。”“我在玩汽车,我一推它就跑。”----------孩子们有各种回答,我没有阻止孩子,但当一名幼儿回答到本次活动的主题(我碰它就动,我推它就动)时,我及时抓住,引出话题:“小朋友说的真棒,放在地上的东西,自己是不动的,那你能用什么办法让它动起来呢?”
幼儿再次尝试,这次尝试,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幼儿比较投入,这时我仔细观察幼儿的操作,一方面发现幼儿操作中的创造性思维,给予肯定;另一方面,也帮助了一些思维和操作有困难的幼儿,给予引导,使幼儿都能有所发现。
过了一会儿,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来到我身边向我演示,等幼儿围坐在我身边时,我问:“谁能主动说说你是怎样让物体动起来的?”“我是用手推的,一推我的积木就动起来了。”“我是用手拉的,一拉我的汽车就跑起来了。”“我是用嘴巴吹的,一吹纸就飘起来了。”“我是用脚踢,一踢皮球就动了。”
孩子们边说边演示给其他小朋友看。
在这次尝试中,幼儿很专注,很投入。
教师说:“小朋友说的真棒啊!刚才小朋友用各种各样的办法让物体移动,可以用手推、拉,可以有嘴巴吹,还可以用脚踢-------小朋友可真聪明。”(教师小结)
接着我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
“小朋友只要用力推,物体就会移动,那用力大和用力小的时候,物体移动得一样吗?”
幼儿再次尝试。这是一个新的,而且动脑筋的问题,孩子们被吸引了,我刚说完,孩子们就去自己尝试了。我来回走动了,观察了一下。大约过了七、八分钟,孩子在我周围坐好。
“刚才,小朋友都在认真的`做实验,那请小朋友说一说,用力大和用力小的时候,物体动的一样吗?你是怎样做的?”
幼儿争着演示自己的实验,边说边做,这时,我要求幼儿用比较完整的语言讲述操作过程,如个别幼儿介绍不够流利的,我将耐心地给他们第二次机会,鼓励他们把话说完整,把操作做的更好。
“我玩的是小汽车,我发现,我用很大力推,汽车就跑的很快、很远,用力小轻轻的推,汽车就跑的很慢、很近。”“我玩的是纸,我用嘴巴用力使劲的吹,纸就飘的很远,我用嘴巴轻轻的吹,纸就飘的很近。”“我玩的是皮球,我用脚使劲的踢,皮球就跑的很快很远,我轻轻的踢,皮球就跑的很近。”
在这一环节中,幼儿都能发现用力大和用力小物体动的不一样,可见幼儿的思维注意力都非常的集中。
教师说:“小朋友的实验都很成功,而且说的棒极了,用力大的时候,物体移动的就快、就远,用力小的时候,物体就移动的慢、近。(教师小结)
面对幼儿的感性经验,紧接着我又提出一个问题。
“小朋友用身体去碰这个物体,物体就会移动,那你能不能想个办法,不用身体去碰这个物体,能让这个物体移动起来?”
幼儿再次尝试,由于有了先前的尝试经验以及探索的基础,他们有的单独实验,有的合作实验,边尝试,边操作。教师的问题给幼儿的探索提供了方向,幼儿的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一环节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了迁移,教师的肯定和鼓励,使每个幼儿获得了成功感,把这次的探索活动推向了高潮。
一段时间后,幼儿围坐在我的身旁,迫不及待的想演示自己的实验。没等我问,孩子们的小手就举的高高的了。
“我想让小汽车动,我没有用手,我把绳子寄在积木上,一拉绳子积木就动了。”“我把木板的一头放在高处,一头放在低处,把汽车放在高处,一动木板汽车就自己跑下来了。”“我把纸往空中一扔,然后不断的吹,纸就动起来了。”孩子们越说越兴奋,总结出:让物体移动,用的力不一样,物体移动的也不一样,用力大,东西就动的又快又远;用力小,物体就动的又慢又近。
看到孩子们积极的表现,于是我把延伸活动放到了室外。
“孩子们,关于物体移动的秘密可多了,刚才小朋友还没有发现更好的方法,现在我们到院子里试一试,看看还有没有新的方法,然后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人们是怎样让重、轻的东西从下面移到上面,或者从里面移到外面。你自己也可以试一试。”
通过这个活动延伸,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力和运动的关系。
记的我曾经看到这么一段话:在尝试教学时,不要忘记要先尝试后教,尝试教学中一定要让幼儿有尝试的机会,一定要让幼儿带着问题、目的去尝试,不要想幼儿是否能尝试成功,要重在过程,尝试以后要让孩子有交流的机会,让幼儿与幼儿之间相互学习。所以在整节活动中,我把发展幼儿的探索精神、创造性思维方法放到了首位,让每个幼儿都有尝试、交流、发现、发言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尝试教学的课程的模式,在活动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节课结束后,我并没有把这一活动结束,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物体移动的问题,都能和孩子一起共同的讨论。
如今,尝试教学在我园已广泛展开,孩子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是尝试的重要内容,尝试是创造的前提,尝试是成功的阶梯,让孩子们在尝试中学习。遇到问题,让孩子尝试解决,孩子们可以这样试也可以那样试,为孩子留下了自我探索和创新的空间。尝试教学给老师们带来了挑战,也给孩子们带来了探索和创造的空间,使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孩子们在尝试教学的氛围中,已经张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了广阔的蓝天。
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 篇12
一、 教材分析:
动物的自我保护方法多种多样,像保护色、拟态、硬壳、硬刺、装死等等。喜爱小动物是孩子们的天性,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是孩子们很喜欢了解的内容,但它不容易通过直接的实验或探究进行学习,老师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资料,所以这个活动需要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进行,在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等手段获取科学知识,是科学讨论型的活动。
二、 活动准备:
这种活动首先要调动家长、孩子一起收集各种有关动物自我保护的资料,如图书、图片、网上下载的资料。同时运用现代多媒体的手段,如准备好相关的课件和录像资料更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动物的自我保护方法,更有利于孩子的讨论、交流、学习。
三、目标设置:
科学讨论型的活动主要是通过孩子围绕某一主题的.表达交流,以达到分享知识经验的目的。结合大班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交流能力,而且随着各个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的深入,孩子们也积累了一些有关记录的经验,本次活动的目标
1、了解常见的动物自我保护方法并尝试用绘画等方式进行归类和记录。
这是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
2、运用语言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同时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
四、活动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观看多媒体课件或录像资料,使孩子了解常见的动物自我保护方法。
在观看前提出要求“注意里面都有哪些动物,它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这样,孩子们带着问题去观看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不会盲目,有一定的目的性。同时,生动的课件和录像刺激孩子在头脑中浮现自己搜集的资料中相关的方法,为孩子大胆发表观点和讨论活动做好了准备。
(二)伴随录像的回放,展开讨论与交流。
1、观看后鼓励孩子说说自己的看法,同时注意倾听别人的观点并进行讨论与交流。在孩子们轮流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可以通过录像的回放,不断地鼓励孩子们进行小结。这样,孩子们在仔细倾听、主动思考、总结概括、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对动物自我保护方法的印象就更深了。在这个基础上, 就可以启发孩子进行归类。
2、讨论交流在集体组织后,采取分小组的形式再次展开。因为小组活动有助于发展孩子们的合作能力,增加更多的相互交流与协作的机会,还可以促进孩子们语言和思维的相互作用,同时也为小组的记录活动做好铺垫。
(三)分组记录,集体讨论、总结。
尊重事实是起码的科学态度,孩子们首先要记录下他们的发现,这是他们得出结论、进一步分享和交流的基础。孩子因为年龄小还不能运用文字,一般以绘画等方式表现和记录。
但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太多啦,记录起来较困难。所以,我设计了统一的记录表降低难度,使孩子们的记录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就不会再盲目或者不知道从何记起。难点自然不难。
每组一份相同的记录表,把常见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用文字标明,并且在文字下面配上一定的图示标记,如硬壳护身的方法下面可以画上乌龟壳,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理解。这种表格对于大班孩子来说操作性很强,所以孩子会非常有兴趣。补充部分可以提示孩子们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还有很多,激励孩子们继续搜集资料。(结合表格介绍)
当分组记录后,请每组选派一个代表介绍小组成果,这又是一个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过程。
(四)延伸:
最后,把分组记录的结果统计到一张大的统计表上并且投放到主题墙上,鼓励孩子们继续搜集资料,不断积累,把活动深入开展下去。同时,还可以把活动延伸到人的自我保护上,这实际上也是把积累的知识、经验迁移到生活中,运用于实际。
这也正是让孩子们真正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 篇13
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科学活动《认识昆虫》。
一、说教材
《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而我这节《认识昆虫》是一次由幼儿引发生成的活动。科学活动《蚂蚁》之后,幼儿对蚂蚁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讨论不休。有个孩子居然问我蚂蚁的好朋友是谁?没等我回答,其他幼儿争先恐后的抢答着,有的说是小兔子、有的说是毛毛虫、还有的说是小鱼······见孩子们如此感兴趣,我灵机一动:何不趁此机会,向幼儿介绍一下蚂蚁的同类----昆虫呢?而且蝴蝶、蜻蜓、瓢虫等昆虫贴近我们的生活,利于观察,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培养其观察力。而这一随机教育即响应了园本课程的倡议又符合生成课程的教育理念。于是,我查阅相关资料整理、设计了此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大班幼儿能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年龄特点、兴趣需要,及本主题的总目标,确定本活动的目标为
1、借助故事情节,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2、营造环境,让幼儿对昆虫知识产生兴趣。
3、熟悉昆虫的定义,并能根据此作出判断。
三、说重点 难点 重点:通过故事情节,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难点:熟悉昆虫的定义,并能根据此作出判断.
四、说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五套
2、各种虫虫的指偶及各种昆虫的图片
3、生日蛋糕模具。
五、 说教法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应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实际情况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讨论法、讲述法和提问法。
1 直观演示法: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具进行表演示范,引导幼儿理解作品内容。活动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整个故事制作成形象直观的动画,既可以完整欣赏,又能分段播放,通过观赏课件引导幼儿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
2 讲述法: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能激发幼儿的情感共识,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3 讨论法:是指让幼儿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互相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答案的方法。在活动中,我将讨论法结合在讲述故事过程中。
4 提问法: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事物,要求幼儿再现已掌握的知识,启发幼儿积极思维的手段。提问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提问问题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请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回答,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六、 说学法
本次活动,主要采用发现法、讲述法。
1`发现法:教师提供适于幼儿进行发现活动的教材,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过程,发现知识。在活动中,请幼儿回忆、讨论故事中的`对话,通过提问和幼儿讨论,引导幼儿自己得出结论,充分体现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讲述法:主要教会幼儿能准确地回答问题,恰当地说明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活动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提问,为幼儿提供讲述的空间,启发幼儿用宏亮的声音、完整的语言进行讲述,并且注意为每名幼儿创设讲述的机会。
七、说教学程序
(一)、出示课件[一],引起幼儿的兴趣。
1.师:嘘,孩子们,我们一起往这儿看,你们看到了什么啊?(小蚂蚁和生日蛋糕)我们在什么时候才吃生日蛋糕啊?(过生日的时候)
2.师:老师告诉你们,今天就是小蚂蚁的生日了, 它想请它的昆虫朋友来参加它的生日会,那小朋友来猜一猜,到底谁会来参加小蚂蚁的生日会呢?(幼儿猜测)
小朋友说了这么多,那么到底谁会来呢?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吧,听完了故事,你就知道了,故事的名字叫《小蚂蚁的生日会》。
(二)、运用课件[二],幼儿完整欣赏故事。
1、幼儿欣赏故事
2、师:刘老师的故事讲完了,那小朋友来说一说,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3、生日会上都来了哪些动物朋友?
请个别幼儿回答、补充。(师逐一出示单个的虫儿图片,即课件[三])
4、来了这么多的朋友,可是呀,有的受到了小蚂蚁的热情招待,有的呀却被请了回去。那么,有哪些朋友得到了小蚂蚁的热情招待呢?(幼儿回答,师利用图片将昆虫逐一分类)
5、谁又被小蚂蚁给请了回去呢?(蜘蛛和蜈蚣)为什么?(因为它们的腿太多了)
幼儿数数蜘蛛和蜈蚣的腿,加深印象。
6、蚕宝宝能参加小蚂蚁的生日会吗?为什么?(出示课件[四]蚕蛾的图片)
(三)、组织幼儿讨论,丰富幼儿对昆虫的认识。
1、师:小朋友仔细看看,小蚂蚁请来的这些客人和它自己有哪些地方长的一样?(出示课件[五]小蚂蚁的图片)
(1)都有头,胸,腹。
(2)都长着六条腿。(让幼儿数数)
2、它们有这么多一样的地方,那小朋友来找一找,它们和小蚂蚁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有的有翅膀,有的没有翅膀。)
师:对了,它们中间有的有翅膀,有的没有翅膀。长着翅膀的昆虫,它们能够在天空中飞翔,它们大多数就生活在空中。像蜜蜂、蝴蝶、蜻蜓、瓢虫。
有的没有翅膀,或者它们的翅膀已经退化了,不能够在天空中飞了,它们呢就在地上或者是土壤中生活了。比方说蚂蚁、螳螂、蟑螂、蟋蟀。。。。。。
不管它们有没有翅膀,但是,它们都有头、胸、腹,最主要的是,它们都有六条腿,所以,它们都叫昆虫。
孩子们,你们都记住了吗?他们都是什么呀?
(四)、知识拓展,认识更多的昆虫
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昆虫
师:刘老师要考考小朋友了,除了我们故事中的这些昆虫,你还见过哪些昆虫?(请个别幼儿回答,师出示相关的小图片)[有螳螂、蟋蟀、萤火虫、天牛、蝉、苍蝇、蚊子等]
2、通过昆虫手偶,再次加深印象
师:小朋友可真聪明,认识了这么多的昆虫,老师告诉你们,今天还有许多的虫虫朋友也来参加小蚂蚁的生日会了,瞧!它们在那儿呢。可是,它们当中有的是昆虫,有的却不是昆虫。现在,请小朋友来帮助一下小蚂蚁,去把它的昆虫朋友们给找出来,每人找一样,找到的小朋友回到座位上,和你的小伙伴说说,你找的是什么?
3、恩,孩子们,你们都找好了吗?那么把你找的昆虫举起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请3到5名幼儿到前面说说你找的是什么?它是昆虫吗?你是怎么知道它是昆虫的?)
(五)、以生日游戏结束活动
1.师:小蚂蚁看到这么多的昆虫朋友都来参加它的生日会了,可高兴了,看,它还为它的昆虫朋友准备了一个香喷喷的大蛋糕呢。(出示生日蛋糕模具)那我们昆虫朋友就为小蚂蚁唱一支“生日快乐歌”来祝福它生日快乐吧。(孩子唱生日歌)
2.好喽孩子们,我们和小蚂蚁一起到外面去吃蛋糕喽。
八、本次活动的亮点
本次活动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将平时熟悉的蚂蚁与概念比较模糊的昆虫之间的关联阐述地更加形象、具体、直观,幼儿的大胆讲述探索过程需要借助媒介,也就是“拐杖”,这里的媒介就是多媒体课件,正是这一支架,帮助幼儿在观察、讲述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
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 篇14
本次活动源于孩子们的一次对话。记得在发放幼儿接送卡时,许多孩子围在一起交流,对接送卡上的照片、名字、班级等信息津津乐道,这时候骐骐说:“我家里有一种卡片和接送卡差不多,明天我就带给你们看!”第二天,骐骐真的从家里带来了一本名片夹,里面全是他妈妈收集的各种名片。班上的小朋友都非常好奇。接下来的几天,又有不少小朋友将家里的名片也带到了班上。大家饶有兴致地看着,比较着……看着孩子们对小小的名片这么感兴趣,我就尝试设计了这节社会活动。
活动目标是我在设计活动时首先考虑的因素,因为活动过程中任何教学环节的展开、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围绕着目标而进行的。因此,根据大班幼儿身心特点和本班幼儿发展水平,我将本节活动的目标定位为:
1.了解名片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2.初步学习交换名片的相关礼仪。
3.尝试为自己制作个性化名片。
4.乐意与同伴交换名片,体验与同伴交往的快乐。
如何使目标达成最优化?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用怎样的方式去实现目标?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通过几次的试教以及今天活动的呈现,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发放名片,重细节处理
活动一开始,我从介绍自己入手,抛出:“你们了解桑老师吗?”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孩子们正无从回答的时候,我巧妙地从名片盒里取出我自己的名片分发给每一位幼儿,让孩子们感觉到老师是非常尊重他们的。在孩子接名片、保管名片环节不经意间渗透名片礼仪教育,让孩子模拟成人双手接过名片并致谢、小心保管名片。孩子们非常兴奋,他们纷纷在名片上寻找关于老师的各种信息,而且能充分迁移现有的生活经验,回答出关于网址、QQ号码等信息,并能大声地表达。看得出,幼儿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2.层层揭秘,重巩固铺垫
通过名片了解老师之后,我用讲故事的形式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小朋友在故事中感受到名片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也产生了了解猴子医生名片的兴趣。在引导幼儿看猴子医生名片的时候,我巧妙利用大班幼儿喜欢猜想的年龄特点,让幼儿在“层层揭秘”中进一步巩固了对名片的了解。
3.PPT呈现,重拓展延伸
接下来的环节,通过追问:“你见过谁的名片?他为什么要用名片?”幼儿能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作答。考虑到幼儿平日所见的大多是比较普通的名片,因此我的.PPT里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名片让幼儿在欣赏中知道了名片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进一步开阔了幼儿视野,拓展了知识面。
4.尝试制作,重理解提升
呈现的各类名片激发起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名片的强烈愿望,我顺势提出三个问题“你想做什么形状的名片?想在名片上写上什么内容?怎么知道是你呢?”让幼儿对自己设计制作名片进行大胆的设想。我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是各种形状的彩色卡纸,让幼儿自主选择,自主设计、美化,孩子们能有意识地将自己的自画像、家庭电话号码信息填写于名片上,并能进行简单的装饰。
5.互换名片,重情感体验
在幼儿制作完名片后,我让幼儿和好朋友交换名片,并练习说简单的对话,在说一说,换一换的过程中体验着与朋友交往的快乐。音乐《认识你呀真高兴》的旋律将活动推向高潮,同时也使得这种美好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教学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我想对于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仍将继续。我坚信,只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多挖掘生活中的教育契机,一定会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
【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02-03
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07-03
大班科学活动我能行说课稿04-04
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声音》说课稿模板09-30
大班科学领域的说课稿01-31
大班科学优秀说课稿04-03
大班科学领域说课稿04-28
《风》大班科学优秀说课稿01-10
大班科学水的秘密说课稿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