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说课稿

时间:2024-02-19 06:59:3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说课稿1

  教材分析:

  “乘加、乘减”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中的一个内容,它编排在“乘法的初步认识”中“5、2、3、4的乘法口诀”之后,让学生通过乘加乘减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口诀的意义、学会口诀记忆的方法。

  5、2、3、4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记忆都相对比较简单,后面6、7、8、9的乘法口诀理解、记忆的难度则大大增加,所以教材在此安排了乘加乘减的教学,目的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总结出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学习6、7、8、9的乘法口决和理解记、忆口诀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的成败会影响到学生表内乘法的学习及今后的数学学习生活。

  教材通过“小熊掰玉米”这一主题情境图,将计算教学、解决问题和口诀记忆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从中理解并掌握相邻两句口诀的记忆方法。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深挖教材,突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思路。运用数形思想、假设思想和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寻找到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学习6、7、8、9的乘法口诀和理解记忆口诀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主题情境,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运用乘法的意义,探究出记忆相邻两句口诀的方法,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初步归纳总结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运用乘法的意义,探究出记忆相邻两句口诀的方法。

  教学难点:

  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质疑,直观理解。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从形到数的抽象过程,体现算法多样化。 分两个环节进行。

  1、情境质疑,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1,质疑: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3+3+3+3=12,4+4+4=12,3×4=12

  2、再次质疑,理解方法。

  出示情境2,再次质质疑。质疑::你能结合刚才的情境,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汇报,说说为什么?以明确计算方法,并进行报分类板书: 抽象

  3+3+3+2= 3×3+2= 3+3+3+3-1= 4×3-1=

  二、动手操作,理解算式的意义。

  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用小圆片摆图形。经历从情境图到直观图的抽象过程。 指导学生以四人小组按老师给出的算式摆出图形,进一步理解算式的意义,渗透假设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具体分两个层摆图形。

  第一层次: 3+3+3+2= 3×3+2= 4×2+3=

  第二层次: 3+3+3+3-1= 4×3-1=

  三、抽象算式,勾通算式之间的联系。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列出的算式,想想右边一列算式有什么特点,跟左边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3+3+3+2= 3×3+2= 3+3+3+3-1= 4×3-1=

  2、小结揭示课题:我们以前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算式,那今天这种有 假设这里放一个,算完后减去。(假设小熊没有把玉米掰走) = = 11(个)

  乘有加或有乘有减的算式,就叫乘加乘减。(板书)

  四、运用转化,引导讨论,找到记忆两句相邻口诀的方法。

  1、计算:5×2 + 5= 5×3 – 5=

  2、观察思考:5×2 + 5=3×5= 15 5×3 - 5 = 2×5= 10 你发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并汇报,找到记忆相邻两句口诀的方法。

  3、质疑:如果我知道5×4=20,但记不清5×5=?怎么办?

  4、练习:4×2 + 4 = 4 ×( )= 12 3×3 + 3 = 3 ×( )=( ) 4×3 - 4 = 4 ×( )= 8 3×4 – 3 = 3 ×( )=( )

  5、小结:这里运用转化思想,找到了记忆相邻两句口诀的方法,就为理解和教学6、7、8、9的乘法口诀和学生口诀记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是降低了学生记忆口诀的难度。

  五、巩固练习,内化知识。

  巩固练习部分我设计有层次和陡度的练习,以达到内化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

  1、看图填等式(模仿练习)。

  引导质疑,完成练习:你的算式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3×4+2=14 3×5-1=14

  2、算算写写(巩固练习)。

  3、P58 、4(巩固练习)。 先质疑: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然后独立解决?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4+3=15 4×4-1=15

  4、P58 、5(独立练习)[备用题] 让学生先提出数学问题?然后独立解决?

  六、总结升华

  总结是本节课的点睛这笔,为此我安排了两个环节总结本课,再次强化知识,突出重点。

  1、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以上就是我对这乘加乘减的认识,在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许他把老师教给他的知识全记了,也许老师教给他的知识在生活中根本用不了,但是,数学的灵魂(思想和方法)一定会永远扎根于他的脑海深入,影响他的一生,这就是数学的魅力。

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地位及作用:

  《乘加乘减》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第四章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学生在学习乘法的意义后,学习乘法口诀的延续。让学生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明确乘加、乘减试题的算理及计算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发现规律,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2、学生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乘法的意义后,对乘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一说乘法,学生会不由得想到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在这节课里,既要让孩子明确,通过苹果图,列出乘加乘减的算式,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结合图,能理解先算乘法。关键的是如何理解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也可以用乘加乘减的式题体现,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更需要多媒体的帮助理解。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自主感受解决乘加、乘减的不同方法,明确算理.

  (3)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4)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操作等能力.

  4、教学重点:

  理解乘加、乘减先算乘法的道理。

  5、教学难点:

  如何列出乘加、乘减算式

  二、说教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的教学重和难点,我采用了一下教学方法。

  1、利用苹果主题图,让学生通过图片横看竖看,理解几个几加减几,从而引出新知,并解决。

  2、让学生观察比较,与以往学习内容不同之处,从而加深对乘加乘减的理解,并且明确计算过程。

  3、运用迁移,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

  三、说学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观察、比较,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复习旧知、探索新知、习题巩固、反馈总结。

  (一)复习导入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找准新知识起点,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出示苹果图,先出示1列3个苹果,再出示第二列,列式3+3=6(个)

  3x2=6(个)

  学生明确1个3+3

  再出示1列苹果,引出新知,学生类推

  (二)探究新知

  1、乘加与乘法口诀的联系

  3列苹果图

  学生明确并说出2个3+3就是3个3

  列式3x3=9(个)

  或3x2+3=9(个)

  先算3乘2等于6,再加3等于9。

  都用口诀三三得九

  在此基础上,学生类推3x3+3也就是4x3。

  为了呈现横着看,又设计了放大一行行的苹果。

  学生知计算乘加可以先算乘法,也可用口诀计算。

  (先练习类似的口算题,再类推乘减的式题就更好了)

  2、不能直接用口诀的(转化为口诀)乘加乘减

  最后增加1列只有2个苹果。

  学生自然地得出:

  4个3+2

  列式4x3+2

  (课程中,有孩子想到此过程,先让孩子说,再出示这个图就更好了,即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又那么自然)

  为了引导学生列出乘减的式题,设计了借一个苹果,又还去,借来的苹果,变成虚的苹果,学生更好的借助图,理解乘减式题的由来,也能呈现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性。学生理解了算理,进而算法迎刃而解。

  先借1个苹果,列式4x4

  再还1个苹果,列式4x4—1

  五、说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1个3+3就是2个32个3+3就是3个3

  3+3=6(个)3x3=9(个)

  3x2=6(个)3x2+3=9(个)

  3个3+3就是4个34个3+2

  3x3+3=12(个)3x4+2=14(个)

  3x4=12(个)4x4—1=14(个)

  六、反思

  本来使用多媒体,自己就不熟练,再加上自己不会制作,多数情况下直接下载使用,往往用的不顺手,且不适合学生的口味。为了得到乘加乘减的算式,以及如何理解乘加乘减的算理,我费了好大的劲做的这张苹果图,一列列的呈现,让学生知道相邻口诀间的联系,又能得到乘加的算式,还理解了算理。同样横着看图,列出同样的算式的道理。丰富了学生同样算式的理解。下一步重点引导学生得到乘减的算式,通过借还苹果的环节,再把此过程呈现,为了学生的理解,变成虚线的苹果,学生更能把握乘减算式的由来,算理自然得到。这样,孩子的意识中形成解决问题策略的多元化。

二年级数学《乘加乘减》说课稿3

  说教材

  “乘加、乘减”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中的一个内容,它编排在“乘法的初步认识”和“2—5的乘法口诀”之后,让学生通过乘加乘减的计算,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记忆口诀。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教材通过“小熊掰玉米”这一主题图,将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说设计理念和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使之‘做’数学”的教学理念。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它强调学生学习是一个现实的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它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符合其水平的思维情景和活动,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本节的“乘加、乘减”是让学生能提出数学问题、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结算出结果。在设计本课中,我力求在“算”与“用”教学的结合点上有所突破。通过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乘加、乘减式题,试想体现以用引算的做法。当得出乘加、乘减式题后,要让学生及时感知算式与实际背景问题的联系,真正理解式题的含义(“几个几多几”或“几个几少几”)。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通过图与式的结合来探究算理,并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学情

  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和1—5的乘法口诀,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并能运用口诀熟练计算。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一定的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对于既含有乘法又含有加或减法的计算是首次接触,在计算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计算顺序不正确的现象。

  说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情境自主解决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地计算。

  2、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提高个人类比、迁移能力及求异思维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说教学重点

  1、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

  2、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乘加、乘减试题的计算方法。

  说教学难点

  乘加、乘减试题的计算方法。

  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师生谈话:

  师:这段时间我们在学习什么?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称号后面的数叫什么?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乘法的知识。

  师:看大屏幕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什么?(生答)乘加是什么意思?(生答)乘减呢?(生答)一年级我们学过加减混合运算?谁来说说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生答)有小括号又该怎么计算?谁能大胆的来猜测一下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生答)

  2、对口令:2、3、4、5的乘法口诀。(有节奏地进行对口令:师生对、生生对)

  过渡:看来我们已经掌握了2、3、4、5的`乘法口诀,那我们大家有信心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验证刚才大家的猜测吗?(生答)老师期待大家在课堂上的表现。

  (二)民主导学

  1、教师谈话:同学们公园去过吗?(出示游乐园图。)公园里蕴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呢,这节课我们一同去公园中寻找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出示4匹小木马,每匹小木马上有3人。)

  教师:仔细观察,你从这幅图中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能够提出什么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呢?

  学生列式:加法算式:3+3+3+3=12(个)

  乘法算式:3x4=12(个)

  加数相同我们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教学例5

  (1)过渡:仔细观察有什么变化,看谁的小眼睛最亮,(走了一个人)现在一共有多少人?能直接列乘法算式计算吗?请同学们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交流。

  方法1:根据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用连加计算,列式:3+3+3+2=11(个)。

  方法2:前面3匹的人数一样,可以列乘法算式,加上另外2个人。列式:3x3+2=11(个)

  方法3:假设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是3人,那就是4个3,我们在假设时多加了一个人。因此,算完后要把这个人拿走。列式:3x4—1=11(个)

  (4)引导观察算式。

  教师指出:像3x3+2,3x4—1这样的算式有乘又有加减的,我们把它们称为乘加、乘减。

  (5)小组讨论:这两个算式怎么算呢?

  思考:在3x3+2中,在3x3下面画一横线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加2?

  在3x4—1中,在3x4下面画一横线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减1?

  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乘加乘减的算式都是先算乘法,然后再算加减法。

  3、教师出示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1题

  看图列算式。并让学生说说算式中每部分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三)检测导结

  1、练习十二的4题你能快速算出有多少人在吗?

  此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图,而且鼓励算法多样化。

  2、5x3—5=5x3+5=5x4+5=

  5x2=5x4=5x5=

  上下两题对比的形式,使学生了解算式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记忆乘法口诀的方法。

  3、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画画的方法,自己设计一道乘加乘减的题目。

  4、反思总结

  师:回过头来看一开始我们的猜测,哪种猜测是正确的,大家真了不起!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验证了自己的猜测,成了小小数学家,老师真为你们高兴!那你能给大家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说板书

  乘加乘减

  3+3+3+23x3+2=11(个)

  3+3+3+3—14x3—1=11(个)

  运算顺序: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教学反思

  《乘加乘减》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能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解决乘加乘减问题的过程,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培养应用意识。于是我将教材进行了重组,经过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帮助学生寻找富有生活性和开放性的数学学习素材。整节课置身于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并通过主题图信息的刺激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内驱力,真是水到渠成,相得益彰。而且我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感兴趣的事情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可观察、思考的素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增加思维含量,启迪学生思维。

  教学中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

  通过练习我使学生领会到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生活经验来做参考,进一步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注意让学生说完整的句子,把意思表达清楚,对一些数学术语要加强训练。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注重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提高,在不同的体验中应用。通过练习体验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通过同桌交流等形式,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关注,通过组间评价、学生自评、教师点评,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