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血液循环途径》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血液循环途径》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一、说教材
本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第三节的第二课时的内容,课时安排为一课时。在学习了血管、血液和心脏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了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显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好表现,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有一定的求知欲望,有一定的探究问题的兴趣。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让学生能够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因此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多元化的要求,我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学,养成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
2、通过归纳总结,养成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有关知识,认识到生命的奇妙,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过渡语)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确定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难点】
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
五、说教学方法
情境设置法、启发法、分组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过渡语)接下来,我重点讲解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疑,思之始,学之端。”先请同学们看扁鹊切脉图片(进行爱国思想教育)→学习测量脉搏(亲身体验中华医学传统)→提出疑问“心脏为什么在不停地跳动?”,导出新课。探究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这样置学生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使学生注意力开始集中,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新问题的解决过程。)通过准备大量的图片,为学生探究设置情境,既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二:新课教学
1、动画展示血液循环途径
教学光盘展示体循环途径和和肺循环途径(必要时多放几遍,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总结两条循环的路线图→设置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问题1:两条循环途径的交汇点在哪里?问题2:两条循环途径的相同点和区别点?学生仔细观察总结出的循环途径。思考,寻找规律。
2、动手绘制循环图
找出规律后进行实战演练,亲手绘制循环图。课堂游戏《找朋友》思维升华,突出重点。新课标中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实现知识目标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之终身受益。
3、观看血液成分变化
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观察课前准备的一杯凝固的血液,学生探究思考,得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定义。再观察血液循环图片,学生寻找出循环途经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发生变化关键部位,设置悬疑,“为什么在这些部位血液成分会发生改变?”。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血液的变化”的教学光盘,完成活动“锦上添花”和课堂游戏《小小旅行家》。
4、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
设置探究问题“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以旧为新,有抽象的知识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再有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完成整个知识点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并使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感。
环节三:总结与收获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不仅局限在教材中。设置课堂拓展延伸活动:冠脉循环,为心脏提供营养,发生障碍时容易引起冠心病和心肌梗塞。同时,为了检测学生是否能够学以致用,多媒体展示以下练习题:
1、下列血管中流静脉血的是()
A、肺静脉B、上腔静脉C、主动脉D、肺动脉
【答案】B。
2、小明得了支气管炎,医生给他输液,消炎药从手部静脉打入,怎样到达支气管的发炎部位?
答:消炎药——各级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参与肺循环—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支气管发炎部位。以习题反馈知识要点,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单、清晰、明了的原则。据此,板书设计如下:
第4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第3节血液的循环途径
一、血液的循环途径
1、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血液变化:动脉血变为静脉血,血液颜色由鲜红变为暗红。
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血液变化:静脉血变为动脉血,血液颜色由暗红变为鲜红。
血液循环的意义
以上为《血液循环途径》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