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说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前一课了解了力有大小和方向、力对物体的运动和形状的影响之后,指导学生认识一些具体的力。本课的学习内容就是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弹力,教材按照从观察现象到认识事物的性质,从实验探究到实际应用的线索编排而成。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发现物体的弹性并按弹性大小给物体排序。
第二部分,探究拉力与弹簧的拉伸长度的关系。
第三部分,研讨弹性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力是无处不在的,但是平时未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而弹性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对弹性的认识也只停留在表象,比如:皮球有弹性,弹簧有弹性……对于是什么激发了弹性?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弹力?是不是所有的任何物体都有弹性?这些概念性的东西学生都很模糊,没有一个系统的,本质的理解。
四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还处于引导性探究学习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如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使他们对弹性的认识由表象到本质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认识弹性是普遍存在的。
2、能够设计并做好研究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的实验。
3、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和弹力的现象。在科学探究的学习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乐于与他人合作,学会创造。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弹性和弹力
教学难点:
设计和操作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的实验。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说课稿2
一、说教材分析:
各位老师好。
我说的课是《物体的形状变化以后》。
这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这一单元中的第二课。本单元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力的作用和表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来进行构建的。本单元共有五课,分别是:
第一课《力在哪里》
第二课《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第三课《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第四课ˇ擦力的秘密》
第五课《降落伞》
本单元在知识的呈现上体现“总——分——总”的特点,第一课从总的层面讲述力的基本性质和特点,第二课至第四课分别讲述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力,第五课,是引导学生对力的综合运用。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这课,在本单元处于第二课的位置,是在第一课对力的基础知识有了总的认识之后,具体认知生活中常见的力,其中的.第一课。
二、说学情分析以及教学目标:
本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但尽管力是无处不在的,但平时并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属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陌生知识”,但学生在本单元第一课已经对力的基础知识有了大概的了解,在教学上,可以从此处进行突破,带领学生进入新知。
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弹力。
了解弹力在生活中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
能够做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去研究生活中有关弹性的现象;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弹力。
教学难点: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三、说教学设计:
为了实现如上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的难点,我将本课设计成如下的六个环节来进行:
第一大环节:导入课题
教师通过出示一些典型而又常见的弹性物体,让学生说说怎样给这些物体施加一个力,让这些物体发生变化,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在本单元第一课学到的知识“力对物体形状、体积有影响”,让学生体会到这些物体都是在形状上发生的变化,从而达到引出课题的目的。
第二大环节:了解什么是弹性
通过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尝试,在尝试中仔细观察体会,给这些典型弹性物体施加力量,然后撤销力量的这一过程中,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变化,从而达到学生了解了什么是弹性的教学目标。
第三大环节:什么是弹力
通过一个有趣的小难题“怎样才能让物体保持不变的形状”,再次引导学生动手感受在物体形状变化以后,手上有什么感觉,慢慢松开手之后,你的手又有什么感觉,然后通过教师对第一课的知识“我们的感觉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力的存在“这一知识的提示,使得学生发现手上的感觉来源于物体在形变过程中产生的力——这就是弹力,从而达到了学生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在什么时候产生的教学目标。
到此环节,学生已经了解了什么是弹性,什么又是弹力,教师要进行阶段性的总结:提示学生注意二者的区别:弹性是物体固有的特性,任何时候都具备;而弹力是弹性物体在发生形变以后才产生的力,物体恢复原形后,弹力随之消失。
并且在总结的时候可以将二者安插在板书之中的合理位置,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图,达到让学生更加深刻了解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弹力的目的。
第四大环节:探究弹簧的拉力于伸长之间的关系
在此环节,要求学生能够测量弹簧的伸长以及做好相应的实验记录。此环节看似简单,由但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对完整的实验记录的初次接触,所以在做实验前,教师一定要做好对实验表格填写的指导工作以及对实际操作上的指导工作,从而化解此项教学难点。(这里可以边说边演示你的课件)
第五大环节: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列举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的弹性物体,带领学生分析我们是如何利用物体的弹性的,引导学生将知识与应用相结合,从而达成学生愿意研究生活中有关弹性的现象,体验探究的乐趣这一教学目标。
第六大环节:拓展环节,学生了解所有物体都有弹性。
在此环节,书上是通过“弹三枚硬币“来引导学生认识所有物体都有弹性的,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繁琐,所以在教授本知识点时,我做了大胆的改动,我将三枚硬币的实验换成了烧瓶实验,通过挤压烧瓶,让学生观察玻璃柱中水面高度的变化,学生认识到玻璃是有弹性的,从而引深到所有物体都有弹性这一知识点。
四、说本课整体的设计特点:
最后,纵观本课,我觉得在这节课的设计上能够体现出如下的特点:
1、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学生提供亲自体验和探究的机会,承上启下
2、板书设计清晰、合理,一目了然,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既体现知识的网络性、系统性,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3、针对学生已有特点知识经验,适时指导,有扶有放。
4、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改动,由繁入简,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的内容。在第一课里学生对力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课是对常见的力——弹力的研究。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弹力。
2、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所受拉力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
2、通过实验合作探究体验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间的关系。
3、通过实验能正确判断不同物体弹性的大小。
4、正确填写实验报告记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去观察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热爱科学;
2、体验与他人合作的乐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弹性及弹力的认识。
教学难点:弹簧拉伸长度与所受拉力之间的关系。
四、说教学与学法
教法:直观法,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学法:个人操作法,问题研讨法,分组实验法。
五、说教学程序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尽管力是无处不在的,但平时并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属于学生生活中“熟悉而陌生的知识”。因此,我对这堂课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
首先,引导学生亲自对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小物体进行捏、拉、压、折等操作,感受、观察、发现物体的共同点,从而认识物体的弹性与弹力;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从而更进一步了解物体的弹性与弹力。
其次,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小组内合作研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总结出: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
第三,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物体的弹性与弹力,通过举例让学生知道人们是如何利用的。课后再仔细进行观察研究,并设计发明一个自己喜欢的与弹性及弹力有关的玩具。
总而言之,本堂课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体会,学以致用,既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乐趣,又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具体按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课前,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我准备好一切实验器材,把学生分组入座,并让他们分别选好一名小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发言人,其余的为观察员,并明确各自的责任:小组长负责组织实验和管理实验器材;记录员负责记录实验结果;发言人负责汇报本组讨论得出的实验结果;观察员负责观察。
课开始后,其过程如下:
(一)我开始利用玩具导入,先出示橡皮筋,让学生用手拉一拉,观察橡皮筋有什么变化,从而引发疑问:为什么变化了?揭示课题: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二)让学生玩更多的物体,观察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相似现象,(共同现象:物体受到外力,形状改变,去掉对他施加的外力后,形状恢复)从而引出“弹性”这一概念。我再演示象棋碰撞实验给学生观察,让他们认识所有物体都有弹性;演示拉断橡皮筋的实验让学生观察,进一步了解不同物体的弹性不同,也有一定的限度。再让学生就自己玩过的弹性物体比较判断它们的弹性大小。
(三)让学生观察橡皮筋弹纸团实验,引发疑问:为什么纸团被弹飞了?从而引出“弹力”的概念:使物体恢复原来形状或体积的力,叫做弹力。紧接着让学生回想象棋碰撞实验及观察直尺弹指团实验,判断弹力的方向,比较弹力的大小,进一步了解不同物体弹力的方向会变化,大小也不同。
(四)演示手拉弹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拉伸的长度有什么变化,跟什么有关,让学生分组做实验验证。做此实验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我是这样处理的:我逐步讲解实验要领,并演示第一、二步,让学生跟我一起做第一、二步,再根据我提示的实验要领接着往后做。在做实验的同时由记录员作好记录,做完实验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归纳实验结论,再与全班交流,学生实验时我逐组巡视辅导。实验结果讨论后我进一步引导拓展延伸,让学生预测弹簧上挂5个,100个,1000个钩码,弹簧被拉伸多长?从而小结:理论上弹簧可以拉伸10米、100米,但实际中弹簧有可能早已被拉直或拉断而无法恢复原来的形状。为学生今后正确使用弹簧秤打下了一良好的基础。
(五)课堂总结时,我考虑到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很多,但他们平时未曾留意,我只例举了一两个例子加以说明。把探究的空间留给他们,让他们对生活中的运用举例说明,对人们有什么好处,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再让他们课后收集、观察、整理、交流。并利用本课所学的“弹性”及“弹力”的知识,自己创造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小车。这样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不断研究,这是一堂科学课应该达到的目的。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说课稿】相关文章: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说课稿05-27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案03-30
物体的形状教学反思04-11
物体的质量说课稿12-04
认识物体说课稿05-25
《观察物体》说课稿06-30
观察物体说课稿12-06
《形状渐变题文字》说课稿04-07
物体质量说课稿12-29
《阳光下的物体》说课稿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