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06-25 23:47:5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范文集合八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必备】说课稿范文集合八篇

说课稿 篇1

  《山谷回音真好听》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参加了这次骨干教师创新活动方案说课。我遵循新课标的理念,特别是以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幼儿,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精心组织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努力为幼儿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提供机会。使每个幼儿都具有信心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说的是中班音乐活动《回 声》。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回声》选自吉的堡中班教材上学期。歌曲简洁、朴实,表现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曲短小精炼,由五个乐句构成一段体歌曲。

  一、二、五乐句运用变化重复的手法,使旋律简单明快、流畅;三、四乐句旋律的完全重复以及力度与强弱对比,生动描绘了“回声”的音乐形象。

  2. 教学目标

  我根据活动目标的要求:中班幼儿年龄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采用直观教学法,结合幼儿的实际,确定本课目标为;

  知识目标:在逐渐熟悉歌曲的过程中,进行有感情的演唱。 能力目标:体会音乐中强弱(fp)的不同效果。

  情感目标:通过演唱、聆听,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的美,亲近大自然,了解“回声”这一自然现象。

  我根据音乐活动标准,幼儿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乐于表现音乐和根据幼儿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唱歌曲,体会音乐中强弱(fp)的不同效果是本课重点。 引导幼儿能强弱对比来表现回音,表现歌曲,是本活动难点。

  4.教具:相关课件、一张厚白纸或纸箱等。

  二.说教法

  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各具特点的教学,我采用“情境教学法”与“电教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同时运用游戏感悟法、讨论创编法,既活跃了音乐课堂的气氛,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幼儿从多方面、多角度感知了音乐。在导入课堂时,我采用“直观教学法”,让幼儿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开始人与自然、幼儿与大山的对话。在演唱形式上,我设计成一呼一应的对唱形式,模仿山谷回音的效果。唤起幼儿临其境的感受也有利于幼儿表现歌曲力度的变化,运用中等速度,欢快地演唱。同时指导幼儿在表现歌曲力度的变化时,对比要鲜明但不能过分夸张。

  三.说学法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通过信息的传递和转化,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过程。新课程标准强调了音乐教学中的师生和谐互动、生生合作互动,在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中,教学双向互动才会焕发活力。所以本节课引导幼儿用发现法、感悟法与实践创编法来学习,通过学法的指导让幼儿掌握音乐的学习方法,感悟音乐的美。

  本节课教学主要分为五个环节:

  1.情境导入

  让幼儿排成一排,双手搭在前面幼儿的`肩上,我进一步引导:小朋友,春天到了,让我们开着小火车去郊外踏青吧,听一听春天的郊外有哪些美妙的声音。随着我弹的琴声,边唱《火车开了》边律动,两遍以后回座位坐好。孩子们都显得兴奋而快乐。(播放春天动画。让幼儿说一说听到了哪些声音,幼儿纷纷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2.视听结合 、整体感知 让幼儿随着媒体画面,完整地欣赏《回声》使小朋友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对美丽而又稀奇的山谷有了深刻的印象。视听结合启发幼儿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

  3.回声游戏

  (1)、体验回声

  先让幼儿用纸喇叭或纸箱体验回音,感受原声和产生回音后的不同效果。

  (2)、回声游戏

  让幼儿分组讨论了解这个有趣的自然现象,设计不同的情景去做回音游戏,(如:假设教室就是个大山谷,让两位幼儿站起来,用手做喇叭状,一个发出强音,一个用稍弱的声音模仿等)让幼儿感受回音,区别并掌握声音的强弱变化,从中感受大自然中回音的奇妙,从而唤起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幼儿通过做回音游戏,了解到回音有

  时候不止是只有一声的,还会有两声以上的。

  (3)、感受回音

  让幼儿其他小朋友的表演,体会回音的特点。(播放课件)

  4.学唱歌曲

  (1)、为了激发孩子们学习新歌的兴趣和愿望,我先有感情地范唱一遍,引起幼儿对歌曲的喜爱,启发幼儿学习新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师生利用回音游戏学唱歌曲。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把有对比的乐句“12 34 │ 5─ │”和“i6 i6 │ 5─ │”模仿回音,弹琴带领 幼儿用“啊”音演唱,然后用一呼一应的形式练习全曲,主要将力度、旋律等的因素表现出来,并指出小朋友的不足,告诉他们改进的方法,让幼儿充分地掌握。

  (3)、在熟悉旋律后,并能用强弱的对比,有感情地用柔和而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在此过程中,我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练习唱歌:齐唱、分组唱、分男女生唱、个人演唱等,在面对全体学生的音乐基础上,发展和张扬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演唱才能。

  4. 歌曲创编、歌舞表演

  美的旋律、美的歌词更需要美的舞姿。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与表现的欲望,鼓励学生分小组创编歌词与舞蹈动作。把回音现象延伸到课外,挖掘生活中的回音现象。音乐再次响起,让每位孩子都唱起来、跳起来,各尽其能、各得其乐、各有其获。整节课都让学生处于愉悦的氛围之中。

  五、教学设计思想

  本方案的设计,根据幼儿认知特点及天性、兴趣等,利用幼儿常玩的“开火车”游戏的形式导入活动,力求体现以幼儿为本的思想。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如何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是我们教学的关键,让多媒体架起师生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桥梁;着眼幼儿的主力发展,调动全体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幼儿的主动学习,合作意识,探究精神,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一节课能够通过老师的精心组织、设计与安排,使教学内容变得充实、活泼、生动,能够充分的调动起幼儿对学习的欲望,让每个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快乐地学习,这应是我今后努力和学习的方向。

说课稿 篇2

  第14 篇课文《黑板跑了》。课文具体描写了科学家安培在散步时专心思考数学题,结果把马车的后壁当黑板来演算的趣事,旨在教育学生学习安培专心研究科学的精神,懂得做任何事都要认真专心的道理。课文语言生动,是一篇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观察、朗读能力的好材料。

  为此,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案上有了,我也不多说了。

  其中,根据第一学段的要求,1、2两个目标是教学重点,由于我们的学生对科学家的故事很感兴趣,对安培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语言文字中学习安培做任何事都认真专心的精神,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是教学难点。

  我准备安排二课时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通过图文对照,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学会生字,理解新词,指导学生端正、匀称地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反复有感情朗读课文,帮助他们读懂课文内容读中感悟,懂得做任何事都认真专心的道理。

  下面我具体地来说一下本课的教学过程:

  首先第一课时,我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安培画像,这是谁?(安培)那么你知道安培是什么人吗?老师简介安培。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认识一下安培,走近安培。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提问,老师梳理归纳(比如:黑板没有脚,怎么会自己跑了呢?“黑板”两个字为什么要加双引号?黑板跑了与安培有什么关系?)通过朗读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同是思考在质疑中提出的问题。学生读书后,老师检查读书情况,分别出示生字新词,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接着让学生动手或联系上下文分组讨论理解新词的意思。教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理解下面接着让学生讨论,交流在质疑中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评议。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指导检查读书。一些长句子指导多读几遍。

  接着下一环节,训练默读,整体感知,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安培的.一件什么事?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讨论交流,指名反馈。师生共同评议,从这件事上,你认为安掊是一个怎样的人?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做事认真,专心的人)。

  下一个环节指导写字,首先让学生齐读生字,让学生认真观察记忆字形,然后教师范写并指导写法技巧,最后学生自由描红临写。

  最后教师小结:正是因为安培的事认真,专心,他才成为了著名的物理学家、化学家和数学家,那么,课文是怎么描写他研究时专心的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课文。

  第一课时,我就设计了以上这些内容,下面来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教案上有,我就不多说了。

  下面说第二环节,精读感悟,悟中明理

  1、在学生自读第一段的基础上,通过换词理解“著名”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通过句式训练,让学生知道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加强感受,重点指导朗读好“著名、非常”等词语来激发情感。

  2、课文的第2--5自然段以具体的趣事来让学生体会安培搞科学研究的认真专心。

  2—5自然段的教学都围绕 “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出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展开读书讨论交流,引导进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先画出有关句子,再读一读然后说说体会。在全班交流时,我根据学生的发言加以适时点拨。结合学生的生活体会感受街上的热闹,接着请学生想象自己在这样的街上会怎样?扣住“好象“通过自己与安培的不同表现的比较,进一步体会安培的专心,激发敬佩之情。

  3、交流课文第3段时,引导学生抓住“心算、计算、演算“比较三者的不同,区分它们的细微差别,体会用词的精细准确,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重点指导”太好了,特地、高兴地走过去“等词句的朗读。在品读词句上,体会安培搞科学研究的专心。

  4、交流第四段时,先指导学生想象安掊的动作、神态、理解成语“聚精会神”并通过成语替换丰富学生的词汇,同时思考,讨论,安掊为什么不由自主的跟着马车走,再次引导学生体会他的忘我和专注。

  5、交流第五段时,通过比较一组句子:

  (1)这时,他发现那不是一块黑板,而是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

  (2)这时,他才发现那不是一块黑板,而是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

  交流两句子的不同,让学生理解“才”字在句中表示经过了较长一段时间,体会安培的专注。

  指导朗读第二句话。

  接着进行练习讲故事环节,训练学生按一定顺序把故事讲清楚的能力,先让学生默读课文,

  然后按题纲自由准备。再同位互讲,指名讲,师生评议。最后总结课文,通过填空说话,再

  次让学生领悟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板书设计:

  15、 “ 黑板”跑了

  思考

  安培 专心 演算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瑞雪图》是北师大版语文第7册主题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传统散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的美景。课文通过对这一场瑞雪的描述,表达对这一场预兆来年丰收的大雪的喜悦之情。

  2、教学目标的设定。

  (1)、研读课文,感受雪大、雪美的特点,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激发学生对雪的向往之情,丰富学生对下雪的认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与作者交流,感悟作者的感情及表达方法。

  (3)、培养和发展想象力与探究能力。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也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

  3、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雪大、雪美的特点,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的感情及表达方法。

  4、教学准备。

  (1)、由于部分孩子生活在南方,没见过雪,搜集关于雪景的多媒体课件,有利孩子对雪的认识。

  (2)、收集有关雪的诗歌、图片,以及了解本课的写作背景。

  (3)、圈划描写雪的重点句子。

  二、说教法:

  1 、多媒体直观法:教师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意,使学生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地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

  2、自读自悟法: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读书的能力,体现以读为本、以学为导、导学结合,提高素质的教学特点,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3、感情朗读法:运用感情朗读法,抓住关键词句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三、说学法:

  1、读-思-议-读法:在学文时,我从“导-扶-放”逐步引导学生学会采用“读-思-议-读”的方法理解课文,体会情感。

  2、学法迁移法:在教学“雪后美景”这段时,我引导学生迁移上一段的学习方法,自读自悟。

  四、说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问题引入→品读词句→抓住中心→朗读回顾→提高能力

  第一步:复习导入新课。

  1、上节课大家已初读课文,了解了课文大意,谁能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下雪的图片,用课前收集的诗歌和积累的词语赞颂眼前的情景。

  第二步:问题引入,抓住要点。

  1、自由读第三、四、五、六自然段。

  2、谁来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内容。

  (这样设计利用学生对文章的感性认识抓住文章的重点,准确地把握文章里的思想感情。)

  第三步:品读词句,体会情感

  (一)体会雪大

  这一环节,是教学重点,我准备用感情朗读法,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情感。并结合“读---思---议---读”的方法学习:

  1读:指名读了解内容。

  2思: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问题:文中哪一句话突出“下得大”这一特点,你从哪几个方面来体会雪下得很大?

  3议:根据上面问题,学生展开讨论,解决问题。

  4读:指名读读出雪下得很大的那种气势!

  (这样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同时在学生自读后总结该如何有感情朗读,而后再读,要求读出雪下得大的特点,以此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并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写作特点。)

  (二)体会景美

  课文中“雪后美景”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是最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所在。我依然用感情朗读法教学这一部分,并运用上一段中的“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雪后美景这一部分。

  1读:雪后美景这一部分。

  2思:组内思考,梳理出问题:你从哪些语句中品味出雪景的美丽?

  为什么能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雪景的美丽?

  3议:组内展开讨论,解决问题。

  4读:小组通过朗读,表现出雪景的美。

  (这一部分的学习中,我还让学生动手勾画出文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最后总结:这一部分你有什么收获?从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最后再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这样的方法教学“雪中”“雪后”,充分体现了朗读教学的优越性,不但培养了学生读的能力,也发展了学生思维能力。)

  (三)体会人欢

  对于“雪后人欢笑”这一部分我只抓住一个问题:孩子的笑真能把雪震下来吗?根据上下文,学生自然明白:为了表达喜悦之情。这样可以看出学生已从反复朗读中体会出了文中的情感!

  第四步,抓住中心,理解情感

  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联想,也是文章的重点,直接揭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所以我引导学生理解“瑞雪”是指什么,并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再次谈谈为什么称这场雪为瑞雪。使学生明白此时此刻作者愉快的心情。从而抓住了文章的中心。

  (这一环节,从部分回归整体,抓住中心句,领会作者写作意图,使学生充分理解了文章的情感,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完成了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五步:感情朗读,整体回顾。

  此时此刻,学生已完全掌握本文的朗读技巧,领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相信学生一定能读出最好的水平!

  第六步:读写结合,提高能力

  结合课后习题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作者在写雪后美景这一段中:先写(),再写人,先写色彩,再写(),先写静,再写(),先写(),再写()。从而总结出作者的写景方法,然后让学生模仿雪后美景这一自然段的写作方法,学写片段“这场雨来得多及时

  啊!……”

  (这样的设计符合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原则,让学生学以致用,以提高写作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根据课文的重点和作者的写作特点,我的板书设计为:

  瑞雪图

  雪大:形状 声音 速度

  景美:粉装玉砌

  人欢:震落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学为导,导学结合的教学特点,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蔚蓝色的地球》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的第一课。本课题旨在让同学明白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样,人们是怎样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并感受人类的科学探索精神,对之发生敬重精神的同时,激发同学认识和探究地球奥妙的兴趣和愿望。

  关于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和探索,基本上分为两个层面:(1)首先,围绕地球是什么,教材从地球的形状、大小、我们人类眼中的地球等方面让同学明白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样,人们是怎样来认识地球的。(2)关于人类对地球的探索,教材通过从古到今,从人们早期的想象和人们的直觉到人类曾经漂洋过海的亲身实践,再到人类在太空上的科学探索,让同学感受人类探索地球的过程是漫长的。

  二、 说目标:

  1、 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常识,感受人们在认识地球中所经历的漫长求索。

  2、 知道在探索地球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3、 激发同学对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兴趣和愿望。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大小等常识和在探索地球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2、教学难点:感受人们在认识地球中所经历的漫长求索,激发同学对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兴趣和愿望。

  四、说教法

  1、积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

  2、积极倡议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同学通过自主学习、讨论等方法,培养同学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中国_www.XXjxsj.com=}

  3、充沛开展探究活动,精心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同学进行探究学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在本节课中,我主要分了五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一) 猜谜语导入,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

  好的开头,是一节课胜利的标志。在开始上课时,我设计了猜谜语活动,先让同学互猜谜语,然后我课件出示谜语,在同学猜出谜底是地球时,我相机导入新课。通过师生互猜谜语,激发了同学学习的兴趣。

  (二) 学习第一局部“从太空看地球”

  我从同学都照过像这一现象入手,让同学进行设想:假如我们给地球照相,应该怎么照。在同学自由畅谈给地球照相的方法后,我请同学展示收集的地球照片。然后我又课件出示了同学还没有搜集到的地球照片,让同学来领略地的美丽与神奇。再组织同学根据欣赏的照片进行讨论交流:地球上的蓝色、黄色和白色各是什么,让同学对地球有更充沛的认识。最后,让同学阅读教材内容和观看从太空看地球的视频录象,让同学了解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从太空看地球全貌的人以和古希腊人对地球的`丈量,从而让同学了解地球基本情况:即地球的形状是圆的以和地球的大小。

  (三) 学习第二局部:“人类对地球的探索”。

  在导入后,我让同学阅读教材94页的内容,自主学习后,小组交流讨论,从古到今,人类是怎样对地球进行探索的。在同学回答后,让同学自由阅读教材95页了望台的内容,并组织同学互相交流自身收集的有关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资料。交流结束后,让同学上台展示自身和课本内容不一样的资料,再组织同学看航行路线图和麦哲伦一起做一次寰球旅行,让同学了解人类在探索地球的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同时感受人类的科学探索精神,对之发生敬重的精神,以此来激发同学认识和探究地球奥妙的兴趣和愿望。

  (四)设计了活动 “知识抢答”,通过同学的抢答,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更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五) 结束课题。

  最后,我向同学介绍了三本书籍,并课件出示了三本书籍的作者和内容简介情况,引导同学通过阅读科学书籍,来进一步激发同学认识和探究地球奥妙的兴趣和愿望。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锉削是钳工的一项基本的操作技能。本课题是在实习学生掌握锉削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锉削姿势和锉削的熟练程度,并掌握有关量具的使用和测量的技能,掌握长方体的加工方法。

  教学大纲对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

  1、提高并熟练平面锉削的技能,达到一定的锉削精度。

  2、掌握游标卡尺的测量使用,并熟练用外卡钳对尺寸公差及尺寸差的测量技能。

  3、掌握刀口尺的使用。

  4、掌握用250mm(10英寸)细板锉锉削加工,表面粗糙度达到Ra≤3.2um。

  根据以上大纲要求,结合课题内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巩固锉削姿势,提高锉削熟练程度;

  2、正确使用量具,掌握测量方法;

  3、掌握长方体加工方法及加工精度。

  (二)教学重点--更多资料在

  相关量具的测量方法及技能,如何提高锉削的熟练程度;

  (三)教学难点

  长方体的精加工方法及测量尺寸的准确性。

  二、教材处理

  根据本课题的大纲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

  1、组织教学;

  2、入门指导:操作要领讲解及操作难点演示。

  3、巡回指导:学生练习,针对操作中出现问题进行指导和纠正。

  4、结束指导:验收工件,并总结一天工作。

  三、教学方法

  教法:主要采用:讲解法、演示法,教师重点在巡回指导中进行纠正。

  学法:学生通过操作练习,领导量具的测法技能和加工技巧。--更多资料在

  四、教学手段:讲解+示范操作

  五、教学时数:6小时

  六、教学环节

  1、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成品样件一件、实习卡片、10寸、8寸平锉若把,高度游标卡尺、游标卡尺、角尺、刀口尺、厚薄规格各10把。

  2、组织教学:5分钟

  清点人数,检查学生两穿一戴,检查出勤情况、宣布上课。

  3、入门指导:

  1)介绍相关工艺知识:

  ①游标卡尺的读法;

  ②游标卡尺测量尺寸的方法;

  ③细板锉的握法,清除锉齿内的锉屑方法。

  2)简明工艺分析:

  ①加工线的划法及注意事项;

  ②加工顺序:粗锉→半精锉→精锉;

  ③如何达到尺寸、平面度、平行度、垂直度要求;

  3)操作要领讲解:

  ① 加工垂直面,必须在平面、平行面加工好以后进行; ②如何用细锉精加工达到 Ra3.2粗糙度;

  ③操作姿势正确,两手用力方向、大小变化正确熟练。

  4)操作难点演示:

  ①细锉精加工方法;

  ② 工件中凸产生的原因:锉削力不平平衡;

  ③测量工件尺寸的准确性及注意事项。

  5)长方体加工步骤:

  ①检查工件是否有加工余量,确认基准面和加工面。

  ②划线:分别以A、B、C面为基准,划出28mm、68 mm、88 mm的尺寸平行线,四周都应划出,打上样冲眼。

  ③加工顺序:先粗精锉A的平行面:面1;再粗精锉B的平行面:面2;最后粗精锉C的平行面:面3

  粗锉加工:使用10寸锉刀进行锉削。它分两个阶段,单纯锉削阶段,锉削与测量结合运用阶段。

  粗加工时:使用8寸的细齿锉刀进行,精锉时,不断地检查尺寸,形位公差,并注意表面粗糙度情况,使各项精度均符合图纸要求,即可完成。

  ④面2和面3的粗精加工与面1相同。

  ⑤全面精度复检:

  检查尺寸,形位公差及表面粗糙度。

  6)有关工艺知识及注意事项:

  ①细锉精修法(重点演示)

  锉刀的握法;

  清除锉齿内的锉屑方法;

  锉法,结合演示左右手握法讲解;

  锉刀放置要轻,感觉贴平压力要小,速度稍慢,平行平回两次一看,不断测量,胸中有数。

  ②用细锉如何达到Ra3.2的粗糙度?

  涂粉笔灰(演示)

  清除锉刀齿内的铁屑(演示)

  ③ 锉削中产生平面中凸,怎样消除?

  产生原因,锉削力不平衡。

  消除方法:找出并使用锉刀的凸面段;

  在工件表面涂示剂;

  锉削时压力小,行程短。(演示)

  ④测量时注意的几个问题:

  a、检验游标卡尺;

  b、卡尺的测量爪及工件被测表面擦试干净;

  c、测量垂直度时锐边要倒棱,角尺、刀口尺测量时不要拖动; d、垫好钳口衬铁,以免工件表面损伤,出现凸凹不平现象。 ⑤安全文明要求:

  a、工具摆放整齐,量具要轻拿轻放;

  b、勿挥舞锉刀,防止脱柄伤人;

  c、锉屑应用毛刷清除,勿用嘴吹;

  d、工件夹牢防掉下伤人;

  ⑥本题的实习要求:

  a、工时:6小时;

  b、只使用10寸粗齿和8寸细齿平锉;

  c、粗锉时可采用交叉锉,精加工时采用顺向锉。

  ⑦本课题讲授完毕,抽查学生听课情况,抽查题目: a、加工工件分为几个加工步骤?

  b、测量工件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c、怎样消除中凸现象。

  4、巡回指导:5小时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节课是高中数学选修2-3第一章计数原理中1.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本小节共需4课时,这节课是第一课时。

  先说本章及本节的教材地位。计数问题是数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也是人们了解客观世界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分步乘法计数原理这两个计数原理是人们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基本规律。它们不仅是推导本章1.2排列与组合中排列数、组合数计算公式的依据,也是求解排列、组合问题的基本思想,且教材将排列、组合及二项式定理的研究都作为两个计数原理的典型应用而设置的。可见,其基本思想方法贯穿本章内容的始终,因而,它们是学好本章内容的关键。另一方面,这两个计数原理也是学生今后学习概率及今后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有关分支的预备知识。因此,理解和掌握两个计数原理应该是最基本而重要的。

  由于本节课是本章的第一节课,虽然正确运用两个计数原理是本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要达到会用的境界,需要经过一定的应用性训练的。且《数学教育学》告诉我们,在定理、原理的教学中,尽量先让学生通过对具体实例的观察、测量、计算等实践活动,来归纳猜想具体的内容,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他们的理解。依据这个来设计本节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例,总结两个基本计数原理;正确理解完成一件事情的含义;

  ②初步学会区分分类和分步

  ③会利用两个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典型的、学生熟悉的实例(座位编号问题),得出解答后,利用探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本质,然后再抽象概括出基本原理;

  ②通过简单应用使学生初步熟悉原理;

  ③最后通过探究引导学生将原理推广到更加一般的情形;

  ④初步学会区分分类和分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数学来源生活,并为生活服务,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

  ②使学生通过概括两个基本原理及推广,进一步加深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③通过分类和分步让学生初步学会将复杂问题进行分解,将综合问题化解为单一问题的组合,再对单一问题各个击破,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3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归纳地得出分类加法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难点:正确理解完成一件事情的含义;

  4、学情分析:

  在目前学生如果遇到与计数有关问题,基本采用列举法,即一个一个的数;在初中概率学中也学过树状图,也可解决这种问题。但当这个数很大时,列举法就很难实施,

  二、说教法与学法:

  1、 教学方法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说过课堂应是放飞师生思想的天堂,教师应用自己思想的火种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 结合本节教材及学生的实际,我认为本节课宜采用问题式、螺旋上升为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获取新知识。首先先通过典型的、学生熟悉的实例(座位编号、不同路线的问题),得出解答后,利用探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本质,然后再抽象概括出基本原理,接着再配以简单应用以使学生初步熟悉原理,最后通过探究引导学生将原理推广到更加一般的情形。

  2、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师的教为了不教。针对这一点,结合上述教学方法,通过本节学习,主要教给学生,面对复杂问题时,初步学会将它进行分解,将综合问题化解为单一问题的组合,再对单一问题各个击破,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同时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的能力,推广结论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3、教学辅助手段: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合作、对话等方式,学生才能真正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为了节省时间,腾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探索、思考、交流、归纳,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同时也为了方便学生将两个计数原理的例子,进行比较。特制作幻灯片这一辅助教学手段。

  三、教学思路:

  首先先通过解决两个典型的、学生熟悉的实例(座位编号、不同路线的问题),得出解答后,利用探究引导学生分析两个问题的共同特征,然后再抽象概括出分类加法计数原理,鼓励学生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类似的分类计数问题的例子,接着再配以简单应用以使学生初步熟悉原理,最后通过探究引导学生将原理推广到更加一般的情形。至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则采用通过与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对比,通过比较出真知。

  四、教学环节:

  (一:)分类加法计数原理

  1、展示两个学生熟悉的实例:

  问题1座位编号书P2思考:

  用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或一个阿拉伯数字给教室里的座位编号,总共能够编出多少种不同的号码?

  问题2 不同路线 补充:

  从甲地到乙地,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汽车。如果一天中火车有3班,汽车有2班.那么一天中,乘坐这些交通工具从甲地到乙地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问题,节省板书时间,腾出足够时间让学生阅读、思考、回答,通过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设置问题1、2,引出下面探究的问题。将问题的解决板书在黑板上 。补充这一题是学生生活中并不陌生的问题,通过两个问题,使学生能更好地完成下面的探究,更好地概括出分类加法计数原理。

  2、展示书P2 探究:

  你能说说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特征?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归纳概括问题的共同特征,试着叙述分类加法计数原理;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概括到分类和加法。

  归纳得出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完成一件事有两类不同方案,在第1类方案中有m种不同的方法,在第2类方案中有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n种不同的方法。

  给出原理时要强调:要明确 完成一件事情。

  3、展示书P2例1、在填写高考志愿表时,一名高中毕业生了解到,A,B两所大学各有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强项专业,具体情况如下:

  A大学 B大学

  化学 会计学

  医学 信息技术学

  物理学 法学

  工程学

  如果这名同学只能选一个专业,那么共有多少种选择呢?

  安排例1主要是巩固加法计数原理的简单题,较简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完成。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完成一件事情是什么。通过例题的简单应用,使学生初步熟悉原理。

  4、展示讨论题:

  假如该同学选择了A大学的某一专业如化学,则完成了这件事吗?

  同样的,假如该同学选择了B大学的某一专业如法学,则完成了这件事吗?

  设置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分类加法计数原理特点: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中的完成一件事有两类不同方案,是指完成这件事的所有方法可以分为两类,即任何一类中的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完成任务。是不受其他类的限制的,即类与类互不相容。

  5、展示书P2旁白

  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类似的分类计数问题的例子?

  鼓励学生举例,适当评价与补充,特别注意让学生思考回答完成一件事情是什么。使学生体会学以致用,进一步理解原理。

  6、展示书P3探究:

  如果完成一件事有三类不同方案,在第1类方案中有m1种不同的方法,在第2类方案中有m2种不同的方法,在第3类方案中有m3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如果完成一件事情有n类不同方案,在每一类中都有若干种-不同方法,那么应当如何计数呢?

  教师引导学生类比两类不同方案的情形,通过探究引导学生将原理推广到更加一般的情形,加深对原理的理解。

  (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由于前面学生刚刚研究过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因此,可对比它来研究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具体教学环节差不多。

  1、展示两个学生熟悉的实例:

  书P3座位编号问题1:

  用前6个大写英文字母和19九个阿拉伯数字,以A1, A2,,B1, B2,的方式给教室里的座位编号,总共能编出多少个不同的号码?

  补充不同路线问题2:

  从甲地到乙地,需要经过丙地。从甲地到丙地有5条路,从丙地到乙地有6条路。从甲地到乙地,有多少条不同的路?

  并回答:

  ①你能列出问题1所有的号码吗?

  ②从你所列号码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③问题2呢?

  ④这两个问题于前面分类加法的两个引例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阅读、思考、回答,通过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设置问题1、2,引出下面探究的问题。将问题的解决板书在黑板上 。

  通过设置问题1、2,与分类加法计数问题比较,引出分步计数问题

  学生利用以前学过树形图(树状图)列出号码,教师适当个别辅导。

  引导学生概括每一个大写英文字母都能和9个数字中的任何一个组成一个号码,先确定一个英文字母,后确定一个阿拉伯数字这样的两个步骤。

  2、展示书P4 探究:

  你能说说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特征?

  归纳概括分步计数问题的共同特征,得出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先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试着叙述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概括到分步和乘法。

  得出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完成一件事需要两个步骤,做第1步有m种不同的'方法,做第2步有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 mn种不同的方法。给出原理时要强调:要明确 完成一件事情。

  3、展示书P4例2:

  设某班有男生30名,女生24名. 现要从中选出男、女生各一名代表班级参加比赛,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由于本例题属于简单题,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完成。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完成一件事情是什么。通过这个例题的简单应用,巩固基本原理,使学生初步熟悉原理。

  4、展示讨论:

  假如只选择了男同学参加比赛,则完成了这件事吗?

  同样的,只选择了女同学参加比赛,则完成了这件事吗?

  归纳与小结:分步乘法计数原理中的完成一件事需两个步骤,是指完成这件事的任何一种方法,都要分成两个步骤,在每个步骤中任取一种方法,然后相继完成这两个步骤就能完成这件事。即各个步骤是相互依存的,只有依次完成每个步骤才能完成这件事。

  5、展示问题:

  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类似的分步计数问题的例子?

  鼓励学生举例,适当评价与补充,特别注意让学生思考回答完成一件事情是什么。使学生体会学以致用,进一步理解原理。

  6、展示书P5探究:

  如果完成一件事需要三个步骤,做第1步有m1种不同的方法,做第2步有m2种不同的方法,做第3步有m3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如果完成一件事情需要n个步骤,做每一步中都有若干种不同方法,那么应当如何计数呢?

  教师引导学生类比两步不同方案的情形,让学生给出答案。通过探究引导学生将原理推广到更加一般的情形,加深对原理的理解。

  (三、)练习:P6 1、3

  利用原理解决简单问题,使学生逐步熟悉原理。

  学生独立完成,个别辅导,教师提问 完成一件事情是什么

  (四、)小结:

  通过例题1、2,师生一起总结:

  1、解决有关计数原理的题目,首先要能正确回答完成一件事情是指什么;

  2、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中的完成一件事有两类不同方案,是指完成这件事的所有方法可以分为两类,即任何一类中的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完成任务。是不受其他类的限制的,即类与类互不相容。

  3、分步乘法计数原理中的完成一件事需两个步骤,是指完成这件事的任何一种方法,都要分成两个步骤,在每个步骤中任取一种方法,然后相继完成这两个步骤就能完成这件事。即各个步骤是相互依存的,只有依次完成每个步骤才能完成这件事。

  通过小结加深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一步熟练两个计数原理。

  (五、)布置作业:

  1.课本第12页的习题1.1A第1,2,3题

  2.编一道运用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解答的应用题,并加以解答

  五、 本节课的说明:

  1、充分利用多媒体,节省板书时间,腾出足够时间让学生阅读、思考、回答,讨论,交流。因此教学环节的问题、探究、思考、例题都适合用多媒体展示。

  2、通过引例、例题、练习及学生举的例子,多次强调要完成的一件事是什么。以此突破难点。通过学生实际举例说明两个计数原理,比较两者的不同,及小结来突出重点。

  3、两个计数原理的理解学生并不难,归纳得出两个计数原理,学生感到不困难。因此适合问题式、螺旋上升为主的教学方法。

  4、整节课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原理,简单应用,两个原理比较,逐步升华为主轴。力求符合新课表的要求。

说课稿 篇7

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拾穗》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四主题单元——收获之《拾穗》。

  二、教材分析

  《拾穗》是19世纪法国著名画家米勒的作品,本文以同名做了一篇精彩的赏析。课文《拾穗》的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米勒的这幅画的内容:在收获的季节,三位农家妇女在田野上拾穗的情景。作品表现了19世纪的法国,在收获的季节,劳动人民的辛劳。课文按照一定的顺序(总―分、远―近)进行描绘,同时把三位拾穗的妇女描写得栩栩如生,传达出看图作文的基本特点和要求,为学生独立写看图作文做好铺垫。

  三、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良好的自主识字、写字能力,通过自主预习,绝大多数同学已经能正确、流利的读课文。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大多参加过农事活动,对收获场景的理解较容易,但体会当时农民生活的艰辛较困难。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字7个,写字6个,学习多音字“落”。

  (二)能力目标

  1、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积累自己喜欢的重要词句。

  2、抓住课文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农民伯伯的辛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课外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联想,培养学生积极了解农民生活的意识行为和对美好的动作情态的审美情趣。

  2、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绘画作品等艺术魅力的兴趣爱好,懂得发现美、欣赏美并追求美。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农民伯伯的辛苦。

  2、欣赏油画,结合课后的小资料,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联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设计理念

  1.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看图环节,让学生充分看图之后,说出看到的内容,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力。

  2.突出了“图文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先看图谈谈自己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让学生先建立感性认识,接下来再让学生读课文,找出作者描写图画的句子,对照图画,进行品读,同时了解作者联想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再来进行感情朗读,再读后,让学生再来看图自己介绍一下画中的内容。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又教给了学生习作的方法,同时也突出了课文的学习重点 。

  六、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学习法、朗读感悟法。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展示,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引入:上节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学习,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2、检测识字情况:

  (1)把下面词语填在句子的括号里,读一读。

  (2)给下列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二)看图导入,明确目标。

  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收获”单元的《拾穗》,请看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在学习课文之前让我们先欣赏这幅名画。这幅画是谁画的?(请参看课后资料)远处你看到了什么?近处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看着这幅图你什么疑问吗?让我们更近一步地走进油画,走进课文去品味。

  (三)出示提纲,赏析油画,学习写法。

  1、引入: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三位妇女的呢?

  2、出示导学提示:

  (1)用心默读2—4自然段,用“ ---”画出描写画中人物的句子,用“~~”画出作者推想的句子。

  (2)思考后填写表格:

  (3)每个小组选一个人物进行讨论,准备展示。

  (四)展示交流预设:

  一个组代表说,其他学生都可以补充。可以有评价的方法。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1、同学们,捧起课本,让我们怀着深深的同情读读对三位妇女拾穗的描写段落(2、3、4)。

  2、小结:读到这里,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农民生活的艰辛,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离不开作者仔细地观察和透过画面合理的想象,所以只有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并结合画面内容及当时的情景展开合理的联想,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这样你的文章会更加真实感人。

  (五)回顾画面,体会感情。

  1、我们跟着作者欣赏了这幅《拾穗》,我们用心这幅画(读最后一段话。)

  2、拓展练习:这是( )世纪法国画家( )的作品,作品反映的是在( )的季节,三个( )在拾麦穗,体现了作者对农民的( )和( )。

  (六)学以致用,指导练笔(作业)。

  1、画家米勒和作者用手中的笔把现实生活中的普普通通的人事物景变成了不朽的艺术,打动并震撼了每一个人。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让我们用这堂课上学到的写作方法,欣赏,选择你在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幅,把它写下来。

  2、通过反复阅读课文,与同学交流后,你对有些词句一定又有了新的感受,丁丁和冬冬为大家带来了一把金钥匙呢,请你现在补充完善自己的摘录笔记。

  (七)板书

  拾穗

  老年妇女

  中年妇女 (收获)拾穗 生活辛苦

  年轻女子

说课稿 篇8

  《向生命鞠躬》一文选自初一语文新教材第六单元,说的是在初冬的一个早晨,一个父亲带着儿子上山郊游,无意中发现了一只孱弱衰老的蚂蚱。父亲抓住了蚂蚱,把它穿在草秆上。不料,蚂蚱两次顽强逃生,不禁令人震惊,继而对它鞠躬致敬。本文写作切入口很小,仅是一次观察的偶得,却表现了“生命的尊严在于能够坚强的活着”的大主旨,同时也促使我们人类反思要关注生命,哪怕只是一只微不足道的小昆虫。本文的描写非常生动,尤其是蚂蚱“悲壮逃生”过程的描写,不仅震撼着作者,也强烈打动着读者的心。这篇文章就是在解读作者的一次心灵体验,读它的同时,读者也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初一的学生大多能看到蚂蚱的顽强和对自由的渴望,并对此感动,然而,基于阅历浅,学生可能就事论事,也可能由此联想到人生,但仅是概念上的套话,而不能亲身体验提升。我要做的就是通过教学让学生领悟生命的意义,从而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感谢生命。同时,关于生命,这个话题很大,容易上成说教课,基于这两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1、通过圈划词句品读蚂蚱逃生的“悲壮”,感受其渴望自由,顽强抗争的精神。2、培养学生关注平凡生命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基于同样理由,我采用的是朗读式的感悟教学。第一个环节是整体感知,使学生沉浸文本。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两个问题:1)作者对蚂蚱的称呼的变化及其情感变化的轨迹。2)“我”为什么会向一个普通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生灵——蚂蚱鞠躬?通过独立思考后小组沟通,全班交流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蚂蚱的顽强。第二个环节是品读赏析,使学生体验文本。不加咀嚼的朗读远远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感悟、内化。顶多是在囫囵吞枣的朗读中,那些精彩的词句浮光掠影般地在学生的大脑中闪过。因此我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采用圈点读书法,找出蚂蚱顽强生命力的具体表现,然后小组讨论汇总,派代表发言。重点赏析文中的环境描写,蚂蚱“悲壮逃生”的动作描写和情态描写后,进行散读和齐读,使学生在朗读中再一次体会蚂蚱的顽强和“我”的震撼。第三个环节是拓展延伸。通过讨论蚂蚱的逃生是否值得,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生命只有一次,它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存在,都应得到尊重。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课本中走出来,变成自己的经验能力。如写生命感言。第四个环节是归纳总结,寄予希望。再次回归课文,号召大家都来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真正将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回想上课情况,我觉得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一些遗憾:1、在上课过程中没有完全放开,存在教案意识,免不了牵着学生的思路按预设轨道推进,以至错失抓课堂生成资源的良机。2、学生交流讨论的时间不是很充裕,使得一些同学很独到的见解来不及发表。这个就很可惜。3、我还要在我的课堂语言上更加精雕细琢,设计问题时考虑更周全,更精炼。比如在拓展延伸部分,让学生换位思考的问题,现在想想这让学生很难回答,如果变成“是否只有顽强的生命才值得尊重”就更好了。(这个问题我也准备的,时间关系没讲到)4、我应充分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既尊重学生对教材的.多元解读,也及时加以分析小结,加深学生印象。5、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更注重与学生的眼神交流和心灵交流。6、因自身的紧张而导致时间估算偏差,结尾就比较仓促,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肤浅的认识。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还要不断提升业务水平,磨练心理素质,争取继续进步,继续完善。

  教案描述:《向生命鞠躬》教学稿

  教学目标:

  1、通过圈划词句品读蚂蚱逃生的“悲壮”,感受其渴望自由,顽强抗争的精神。

  2、培养学生关注平凡生命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感悟蚂蚱渴望自由,顽强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启发学生对生命的积极思考—-人的生命应该充满活力和精神。

  教学准备:powerpoint

  预习导学:

  让我们跟随作家孙盛起的脚步,一起来到初冬的一座空旷、寂寥的山上走一走,看看大自然能给予我们怎样的收获。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向生命鞠躬》。

  1、掌握下列词语,特别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萧瑟 刈剩 麦茬 空旷寂寥 静谧 倔强 蹑手蹑脚

  筋疲力竭 鞠躬 蚂蚱 孱弱 眺望 五脏六腑

  2、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3、将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圈划出来。

  4、收集关于生命的名人名言和诗句。

  教学过程:

  一、常规活动:课前演讲

  二、导入课文:

  三、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讨论、交流:作者对蚂蚱的称呼变化及对应的情感变化。

  四、品读赏析,感受生命

  重点赏析我向蚂蚱鞠躬的原因。

  小组讨论:蚂蚱顽强的生命力在文中有哪些具体的表现?

  五.拓展延伸:

  讨论:你认为蚂蚱这样做值得吗?为什么?

  交流:我的生命感言——

  六、教师寄语。

  让你、让我、让大家都来关注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感谢生命吧!

  七、布置作业:

  1、课外收集关于生命的文章一篇。

  2、短文写作:《由蚂蚱逃生想到的》

  教研员简评:

  张老师是一位年青教师,刚登上讲台不久,但通过今天这节课展示了她良好的素质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朗读感悟式教学”究竟如何进行?张老师作出了自己的思考,并给出了答案。张老师这节课具有以下特点。

  ⑴注重情境的创设。为了让学生能沉浸在文本中,张老师多次安排了抒情的背景音乐,学生们在诸如《命运》等不同的音乐氛围中感悟生命的意义。⑵注重连通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进入文本,还原“情境”,从而感受作品语言文字背后的冲突与妥协。⑶注重挖掘作品“人文性”的同时,没有忽视对作品艺术性的点拨。如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等。⑷多种形式的朗读各得其所,各尽其妙。有齐读、散读、提读、片段朗读、整段齐读等。

【说课稿】相关文章:

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07-12

高中汉语说课稿《我很重要》说课稿06-29

氯气说课稿12-07

燕子说课稿12-09

《亡羊补牢》说课稿12-09

排序说课稿12-09

《洗澡》说课稿12-10

祝福说课稿12-11

麋鹿说课稿12-11

《军神》说课稿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