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说课稿范文7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女娲造人》,它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神话。
一、新教材对童话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出发点,为童话、神话、科幻作品一类的教学提出了新的具体的目标。即:
1、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文学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材内容的分析
课文是根据《风神通》有关于“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马克思在谈到希腊艺时曾指出:“人和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由此可知,神话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文章清新、质朴,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而且文笔优美,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能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通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故事情节,明确写作的目的。
2、比较阅读,初步了解神话的特点,感受想象的作用。
3、体会神话故事的魅力,学习本文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手法,进行创作。教学重点是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吸收营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自读、复述、讨论、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相互促进活动。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知识积极主动参与。
五、教学过程设计
1、铺垫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神话故事吗?那么请你们迅速开启记忆的大门分辨一下,这几幅图片分别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有了人类,才有一切,也才有神话的创作。那么你们知道人类从何而来吗?你们知道哪几种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女娲造人》(与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追寻人类起源”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了解生命的起源,引出学习的内容《女娲造人》。激发学生对神话的兴趣。)
2、整体感悟,导读品学:
⑴ 自读课文: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自读课文。(此环节是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为复述故事做准备。并且能够自主地解决一些问题,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⑵ 复述故事:
从不同的角度来复述课文。(这个环节锻炼学生上课专注的听别人说,学习筛选信息,并锻炼归纳、概括能力。并且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复述,既是想象力的培养,也是创造力的培养。)
⑶ 写作目的:
凭我们现有的知识就可以明白,神创造人是不可能的,难道作者如此孤陋寡闻?她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神话故事呢?(此环节一是为了让学生科学的认识人类的起源,二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初步感受神话的魅力。)
3、对比阅读,延伸运用:
⑴ 对比阅读:
优美的风景,文人骚客会争相咏叹,丹青高手会争相描摹,而动人的故事也会被人们争相创作。课文后有《风俗通》中的两段短文,讲述的同样是女娲造人的故事。大家快速读一读,然后告诉我,课文和《风俗通》中的两段短文,你更喜欢那一篇,为什么?(通过对比,初步了解神话的特点,感受想象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⑵ 延伸运用:
如果你就是女娲,你为什么造人?你又会用什么方法造人?(学习大胆而奇特的想象并进行创作。学生采取合作的方式,发挥集体的智慧,只要想象合理都可以。并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巨大作用。)
4、反馈练习:
欣赏《夸父追日》的神话故事并充实故事。(说写结合,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
5、推荐书目:
指导学生阅读更多的神话故事,进一步感受神话的独特魅力。
说课稿 篇2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1、 教材位置及意义
本课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模块2“信息技术和操作系统简介”中的第4课《文件和文件夹》中的教学内容。 文件的移动和复制属于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中基本操作部分的教学内容。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和新建文件夹的方法;通过学习文件的移动和复制,能够让学生更加熟练的使用操作系统,对于今后学习各种应用软件具有很大的帮助。
2、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知识很多学生在课前就已经掌握,但是学生个体之间的学前基础差异较大。因此知识点本身并不是本节课的难点,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教学中应该更加关注基础弱的学生,通过多种形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各自的发展。
3、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精神,结合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文件的移动与复制方法;
(2) 理解移动与复制的区别,并能够正确、合理、灵活的应用;
(3) 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 力。
4、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文件的移动和复制的.方法(基于教材内容的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移动与复制的区别,并灵活应用。(基于教学实践)
第二部分——教学方法
1、 教法运用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综合考虑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我主要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并辅以讨论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2、 学法指导 学生在这节课之前,大多已经有了对文件进行移动和复制操作的经验,只是掌握的熟练程度不同。 因此课堂上主要采用学生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第三部分——媒体运用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室的软、硬件资源,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生动。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
在教学目标和实际学情的指导下,我设计了“情境创设、提出任务”“任务驱动、主动探究”“任务升级、巩固拓展”“原理浅探,总结发展”四个环节进行课堂教学。
(一) 情景创设,提出任务 创设一个喜羊羊和美羊羊旅行归来带回许多照片的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自己提出分类整理照片的任务。 通过学生喜爱的卡通任务创设情境,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随着学习任务的提出,学生也了解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主要目标。
(二) 任务驱动,主动探究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文件的移动与复制方法。 整理照片之前要给喜羊羊和美羊羊建立各自的文件夹,这是对上节课知识的简单复习,由学生口述方法,师生共同操作完成。
1、首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尝试给照片分类,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完成对文件的操作。
2、学生之间可以展开自由的交流。 在学生尝试、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课堂的组织者,让会的学生指导不会的学生,使全体同学都能够掌握移动的方法。
3、交流结束之后,我将学生的操作进行总结,使学生发现,照片01-07,使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完成了文件的移动操作。并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及时补充学生没有发现的方法(比如快捷键法或直接拖动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接下来的照片08-10是合影,用移动的方法无法实现这一要求,因此采用的是文件的复制操作。
比较“移动”与“复制”的区别 在前面的操作中,我们有时用移动,有时却要用复制,两者究竟有何区别?就这一问题,师生及时的展开一次小谈论。通过师生的交流,使学生能够形象的理解二者区别在于移动之后原文件夹中的文件消失,而复制之后原文件还在。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也是大部分学生实际应用中存在疑惑的地方,在具体操作练习之后采用讨论的方式,在师生交流中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辨明移动与复制的区别,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综合应用的能力。
至此,我们完成了本节课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采用“学生指导学生”的形式,学生的自主探究、交流学习、自主评价贯穿全过程,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帮助者,及时的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情况。
(三) 任务升级,巩固拓展 在这一环节,顺延前面的情境,向学生提出新的任务:羊村的村长爷爷计划举办一次关于泉城济南的旅游宣传活动,为此搜集了各种类型的资料,有文字介绍、也有照片和视频资料。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想法,给这些资料分分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任务。组间开展竞赛,比比谁的速度快。 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重点关注的是学困生的活动,在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 请完成任务最快的小组展示成果并介绍经验和技巧。 巩固练习环节是学生掌握程度的最好反馈。我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了这组练习,使学生继续巩固文件的移动与复制操作,但它不是上一环节的简单重复,在任务设计中,有这样几个特点:(1)文件由单一的图片拓展到图片、文档、音频、表格等各种常见类型,通过提供丰富的素材,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移动与复制可以应用于各种类型的文件,扩大了技能的应用范围;(2)在文件的排列顺序上,“大明湖”的相关文件是连续排列,而其他景点的文件是分散出现的。目的在于在实践中引发学生的思考,从来发现同时选中多个连续/不连续文件的方法。通过这组练习,同时实现了知识的巩固与拓展,提升了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四) 原理探源,总结展望 介绍剪贴板的知识,从而了解移动和复制的基本原理。 学生谈谈收获与感受,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整理自己电脑中的文件。
说课小结
在教学设计上遵循由浅入深、双向拓展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本着“以学定教,让不同学生获得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会的,让学生教学生,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辅助者。
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重点关注学困生,使所有学生都能掌握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大部分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使学生既能获得知识,又能提高能力。
请专家评委批评、指导。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一个数除以小数”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的重点知识之一。本节教材的重点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小数点的移位法则。其关键是根据“除数、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二、学情分析
1、 学生对整数除法的基础掌握的比较好,对于小数除以整数也掌握的比较好。
2、 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但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潜力。
3、 优秀学生与学习困难生对算理的理解在思维水平上有较大差异。但基本能过关。
4、 还有一点就是这两个班一直是我带上来的,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直都很注意学法的指导,特别是转化这种学习方法在教学小数乘法的时候我就已经强调过了。
三、教学方法
由于小学生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知识框架或原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以上各因素,这节课我主要是利用迁移,明确转化原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己找到解决新知识的方法。这里再补充一句,迁移包括知识的迁移和学习方法的迁移两种。
四、学法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掌握把一种问题转化成另一种问题来思考的解题策略即我们所说的“转化” 的学习方法,通过学法的迁移以及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五、教学思路
本课的关键是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前面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而要理解这一计算法则的算理是“商不变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后就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为了促进迁移,明确转化移位的原理,我准备设计如下环节:
1、为了促进学法的迁移,我先让大家回忆一下,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让学生回忆出小数乘法是先把它看成整数乘法来计算的,也即是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的。学生回答后板书8.4÷1.4,(为了让节约计算时间,只掌握方法我将题目的数据改小了)老师可让学生比较这道除法算式与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看能不能找到计算它的方法?
反馈学生的讨论,明确转化原理,要学生说明是怎样想的,根据是什么?让学生在互相辩论中明确转化的原理。也由此达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的目的。
2、试做例题,掌握转化方法
明确转化原理后,让学生试算例题。在试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抽象出转化时小数点的移位方法,最后概括总结出移位的法则。具体做法如下:
①.学生试做例题4,并讲出小数点移位的方法和理由。
②.学生试做例5。同上说出小数点的处理方法,然后比较例4与例5的不同,注意强调位数不够用0补足。
③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三道题,找出计算规律,.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转化时移位的方法,同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在得出计算法则后,还要注意强调:
小数点向右移动的位数取决于除数的小数位数,而不由被除数的小数位数确定。
3、专项训练,强化“转化”技能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被除数可能出现以下情况:被除数仍是小数;被除数恰好也成整数;被除数末尾还要补“0”。针对上述情况可作专项训练:
①.竖式移位练习。练习在竖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时,要求学生把划去的小数点和移动后的小数点写清楚,新点上的小数点要点清楚,做到先划、再移、后点。这种练习小数点移位形象具体,学生所得到的印象深刻。
②.横式移位练习。练习在横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时,由于“划、移、点”只反映在头脑里,这就需要学生把转化前后的算式建立起等式,使人一目了然。
六、 教学效果预测
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和本课的设计出发预计应该基本上都可以掌握转化的方法,教学效果应该会比较理想。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老人与海鸥》这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读来令人难以忘怀。本文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选编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分感情,都能得到它们加倍的回报。在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真挚感情的同时,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
《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二、说学情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经过几年的学习,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学习课文的方法,也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但让学生从理解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到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其理解的深度、情感的厚度、心灵的广度,对于小学生却不太容易领悟得深刻,这就要求老师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搜集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三、说设计理念
本文对老人言行和海鸥行动的描写十分细腻,教学时以学定教,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充分研读,揣摩深意,感悟人鸥深情,激起学生对动物的关爱。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感悟人鸥深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他们所付出的感情,都能得到他们温情的回报。
五、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文章篇幅较长,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要引导学生快速梳理文章思路,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老人喂海鸥部分,让学生抓住描写老人的外貌、神态、动作和语言等重点语句进行理解感悟,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情。教学难点是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六、说教法和学法
1、以趣激学,顺学而导,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
1、借助背景音乐、文字及图片资料,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亲情。
2、以读为本,自读自悟,自读悟情,激情美读,合作探究,使学生在探究与研读中,抓重点词句,品重点文段,感悟和谐之美。
七、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谈话引出海鸥,然后课件展示昆明翠湖鸥鸟群飞的照片和一段文字说明,
引导学生质疑,海鸥既然应生活在海边,为什么这么留恋昆明的翠湖公园呢?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学生了解到海鸥应该生活在海边,老师这时出示的昆明翠湖鸥鸟群飞的照片和一段文字却一下道出了这群海鸥的特别之处,一下子便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根据课文描写的内容有意识的出示两组不同画面的词语,先让学生读,再想象词语所描写的画面,并想机的引导学生用一个字概括出来。
2、与学生共同梳理课文的写作顺序。
3、让学生说说哪个画面最另人意想不到?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读词想象画面,帮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也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一个有效的检查反馈,引导学生用一个字来概括,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这也是符合高段语文学科特点的,通过两组画面,迅速地理清了课文思路,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起到了一个有效的学法指导。最后,让学生说说哪个画面最意想不到?明显是海鸥送老人时的情景,这样非常自然地符合学生味口的转换到下一内容的学习。)
三、感受海鸥送老人的异常举动
1、出示自学提示:快速浏览课文14——18自然段,想想在老人遗像前究竟发生了哪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
2、引导学生按顺序交流找到的句子,在这个环节中,只是让学生读一遍,初步感受海鸥送老人时的异常举动。了解了海鸥的异常举动后再让学生转换身份,
假如当时你就在翠湖边上,看到这一幕情景,你的脑海里会冒出什么问题?学生很自然地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一群普通的海鸥为什么会在这位老人的遗像前做出如此意想不到的举动呢?一个问题转入了本节课的重点部分的学习。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兴奋点入手,才能学得积极,学得主动。由果追溯到因,帮助学生也理清了课文的结构,让学生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
四、感受老人喂海鸥的深情
这部分的学习是本节课设计的重点,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自学提示,自读自悟,自读悟情,然后激情朗读,具体过程如下:
1、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13自然段,看看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他对待海鸥与一般人有什么不一样?把相关的词句画下来,在旁边可以简单批注下自己的感受。
2、生自学,四人小组交流自学收获。
3、全班交流。
交流中我主要想引导学生感受的是五处,一是老人的外貌描写,二是两次朋友说的话,三是老人喂海鸥的动作、四是老人亲昵的话语、五是老人企盼的目光,交流中尽可能地做到顺学而导,学生谈到哪些就交流哪处。
在第一处老人的外貌描写中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褪色”反复品悟,然后补充图片和文字资料帮助学生走进老人,加深对“褪色”的理解,让学生既读懂词语本身的含义,又能读懂词语背后的含义。
在第二处两次朋友说的话中,引导学生抓住数字感受老人对海鸥亲人般的关爱,再次出示一段文字资料,让学生领悟对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能坚持十年之久去步行二十余里喂海鸥的不容易。通过第二次朋友的话,告诉学生这是一句概括点明老人与海鸥之间关系的句子,将两句整合到一起反复品读。
在第三处描写老人喂海鸥的动作学习中,这段里面值得品读的词语很多,引导学生抓住老人喂海鸥里所关注的细节谈感受,适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句子,通过充分交流理解“有声有色的乐谱”这幅画面的美好和谐。
在第四处描写老人亲昵的话语中,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抓住亲昵谈感受,在亲昵地呼唤声中理解抑扬顿挫。
在第五处描写老人企盼的目光中,引导学生感受老人的眼神,走进老人内心世界。最后回读: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再次感受老人与海鸥亲人般的情感。
4、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文所学内容,将所学内容串起了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适时补充原文资料,使学生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初步感知了老人和海鸥之间的真挚感情。使学生从理解与品味中获得阅读的愉悦,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有体验地朗读课文,获取阅读体验,在充分体会重点词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具体的语言表达具体的情感,从而感悟文本的中老人与海鸥那深深的情谊。)
五、总结,情感升华
1、出示老人的雕像。
2、此时此刻苦,如果请你来为海鸥老人写一份碑文,你最想对老人说什么呢?生练笔。
3、出示“海鸥老人——吴庆恒”的碑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理解、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渗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会情感和人文价值,把语文教学拓展延伸,从学到用的有效落实,使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更浓些。)
说课稿 篇5
一、指导思想
本节课贯彻执行“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领悟为目的,分层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培养目标:
(1)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自我比较与自我分析的能力。
(3)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的传、接球动作技术与步法的协调配合。(跨步接球、迈步传球)、(接、迈、传的相互配合),注重“小老师”的指导能力的培养。
难点:根据同伴的位置、跑动速度和方向,及时、准确传球到位。
四、教法学法
1、以教师创设教学情景为主线采用:
讲解;示范;图示;分解;分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
2、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采用:
复习巩固;观察图片;建立表象;分组学习;共同达标的学习方法,在“小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掌握运动技术。并且在音乐的伴奏下使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得到放松。
五、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身体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对篮球运动技术的理解不够,所以在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可能对球类的教学只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一味地强调素质练习。因此我根据中专学生的身心特点及男女生的具体情况,认为在中专体育课中加强学习篮球技术尤为重要!
2、教材分析
篮球教材中,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为中专教材,共三课时,其技术动作易学易忘,此练习需要学生极好的协调性,熟练的球性,而且密度和强度都比较大,因此初学者很难形成正确的动作技术。应加强学生对篮球基本技术的'提高训练。
3、学习目标
(1)运动参与: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自主学习、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
(2)运动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掌握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并能把此技术熟练的运用到篮球比赛的实战中。
(3)身体健康:使部分学生能将学到的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以及篮球中各项技术的运用变成学生的一种终身体育锻炼项目。
(4)心理健康:树立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坚强意志品质。
(5)社会适应: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4、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学生每人一只篮球在音乐的伴奏下自主地进行熟悉球性练习(原地熟悉球性练习、原地运球){球操、运球跑圈}
二、基本部分:
(1)先讲解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在篮球比赛中的作用。 (2)将班级分成三个小组,每小组指定一人为组长,并分发一张学习卡片,卡片上内容含有行进间双手胸前传球的图片动作要领、易犯错误和纠正方法,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但各组的学习的难易程度不同。(A:拔高组B:基本组C:问题组)
(3)学生集合,每组选出一对动作技术好的同学出来示范,学生进行讲评,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对小老师进行指导。
(4)按小组发放练习卡片(内容以及图解),教师巡回辅导:此卡片含有多种辅助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有选择性地进行练习,巩固与提高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
(5)教师根据小组学习分组指导,师生两人演示正确的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
(6)学生可以根据自已的具体情况进行拓展性练习,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小组间的教学比赛)。
(7)游戏翻越障碍跑游戏内容:
跑过独木桥→滚过沼泽地→越过矮墙→钻过山洞→拿回木棒。通过游戏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能在遇到困难时如何克服。
三、结束部分:讲评、放松。
双手胸前传球
双手持球胸前
大拇指方向朝前,四指略向前下
两肘加紧
手臂伸出,手指手腕抖动将球传出
发力脚上前一步
两手自然下落
辅助性练习如下:
C组:两人对面跨步接球;两人移动传接球;三角移动传接球;B组:五角星对角线移动传接球;多点(两人或三人)固定、移动传接球;在慢跑中进行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的练习;A组: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练习;两人一组,一人传球,一人行进间上篮
六、教具
篮球12个
跳箱二只 体操凳二张 栏架2只
体操垫4场 体操棒24根
七、教学收获
本课时的指导思想主要采用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反复练习,“小老师”带领的教学策略,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运用循序渐进、分层式教学手段,形成互帮互学的合作式学习小组。让学生在自己身体能力范围内,学有所获而且能运用到实战比赛当中发挥作用,使学生具有学生的成就感。从而达到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再见!
谢谢指导
说课稿 篇6
教材分析:
中国画小果子是小学国画教学课第三节,四年级两节国画课是指导学生认识中国画工具,体会中国画的笔墨趣味,熟悉中国画基本的用笔、用墨的技巧。而此课是引导学生运用中国画基本的用笔、用墨、用色技巧,进行简单的造型表现。是第一堂国画创作课。也是小学国画学习的重要启蒙课。学生因刚刚尝试中国画创作,中国画工具的独特性和技巧要求的熟练性都使学生初学创作的学生无所似从。如何激发学生自信,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是本课教学成功的关键。
教学目标:
1、巩固、学习中国画用笔、用墨、用色的基本技法。
2、尝试、探索中国画小果子的表现技法。
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能力和对国画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 大胆运用中国画用笔、用墨、用色的方法,巧妙表现。
教学难点:
1、 小果子的水墨画画法。
2、 小果子的组合变化及画面构图。
说教法:
本课的教法我有两大突破:
1、 中国画小果子是一节典型的技法课,知识性强。多采用教师“传”、学生“受”的 教学形式,力求技法传授层次分明,深入浅出。该教法学生技法掌握扎实。但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感,作品多临摹或模仿教材或老师范画,技法表现格式化,作品缺乏创造力。而此课教学我灵活运用尝试教学法、发现教学法、自学法、研讨法、小组学习法等,始终学生让担任探究者、创造者的角色,教师是学生攀登知识高峰的引路人。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都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其反对传统教学机械地对知识做预先限定,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主张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基础,同时又要给学生留下广阔的建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取适当的策略。美术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创作,从而获得美术创作的乐趣,这一步在技法型课中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最为困难的。
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的每个环节,并在每个环节中大显身手,一展才能。这样的体验活动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动探索知识、掌握知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如:画果篮常用的表现技法一般采用浓墨、干画法,以表现竹篮的质感。此课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不据一格,大胆进行不同的表现技法的探索,分组尝试用干、湿、浓、淡不同的笔墨方法来表现。不仅让学生找到四年级笔墨趣味课的游戏感,重拾自信,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作品大胆,富有表现力。
2、 在教学步骤上我也进行了大胆尝试。中国画小果子的传统画法是先画小果子,后画果篮。因为国画强调先画主体物即小果子,后画其他东西,以突出主体物。此课教学我大胆采用了先画果篮,后画小果子的绘画步骤。因为对于初学国画的小学生而言,构图能力差,笔墨表现具有一定的任意性,学生用铅笔打稿掌控不好笔墨最终效果,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而先画果篮利于学生把握画面的整体构图,降低了这副画的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同时果篮的表现技法主要是上学期所学中国画基本用笔、用墨技法的温习和运用,而小果子的表现技法新、难度大。
采用先画果篮,后画小果子的教学步骤,符合承前启后,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同时美术新课程要求我们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立足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美术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设计分为四大块:
1、复习、导入。
2、引导果篮的用笔、用墨技巧。
3、引导小果子的墨色表现技巧。
4、作业练习、展评。
一. 复习、导入:
1、 因课时量的限制,我采用开门见山,提问导入的方式。温习上学期学习的中国画用笔、用墨的方法。直接导入课题:中国画 小果子。
二. 引导果篮的用笔、用墨技巧:
1、 分析判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学生范作《小果子》中果篮的用笔、用墨技巧。并通过Flash课件进行实时判断。构建了一个师生平等、互动交流的平台。
2、 技法拓展:引导学生发散思考是否还有其他表现技法?学生分组讨论书中范图它们的表现方法有何不同?这样学生通过自究讨论认识到水墨画果篮或器皿的表现技法的灵活多变,可以大胆采用上学期所学的各种用笔、用墨技法来表现。
3、 造型引导:老师出示各种造型的果篮和器皿,使学生直观认识果篮或器皿造型的丰富性、变化性。鼓励学生大胆设计造型独特的果篮。
4、 范画总结:老师范画一个造型别致、浓淡墨结合的果篮,强调水墨画要点:意在笔先,下笔如神。
5、 尝试练习:学生分组尝试练习,要求各组要尝试用不同的笔墨表现方法,造型生动变化。老师巡回辅导。
6、 练习讲评:评选出笔墨表现方法丰富、造型生动的.小组。老师讲评学生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果篮太小,无法盛果子。用笔不自信修修补补等。
三. 引导小果子的墨色表现技巧:
1、 学习画法:课件演示小果子的画法,让学生体会学习。以儿歌的形式将绘画步骤归为四句画:先用曙红清水拌,笔尖颜料稍浓蘸。中锋两笔成果子,浓墨点脐再勾柄。使之与学生更贴近。
2、 难点突破:学生学画果子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填涂法”和“留白多”。针对难点我采用了老师范画的形式。我画了三颗果子:第一颗采用先勾线再填涂颜色的方法;第二颗果子按小果子画法两笔画成,但因侧锋不够果子中留白面积太大:第三颗果子才按照正确的画法完成。这样学生通过比较直观认识小果子的正确画法,突破了难点。
3、 技法拓展:老师提问除了小樱桃外还有哪些小果子?学生回答。进而老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课前准备的各种小果子,强调要抓住小果子的颜色和造型的特点。这时老师出示国画颜料配色图。让学生思考葡萄、荔枝的颜色如何调配?荔枝的造型有什么特点?该如何表现?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对学生回答不作评价,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找答案。
4、 练习思考:学生分组做尝试练习,要求每位学生画二颗以上的小果子,一颗画樱桃,一颗画其他水果。并思考有哪些方法使果子的色彩一笔之中产生色彩变化?
5、 总结解疑:老师讲评学生练习作业,学生谈色彩尝试体验。
老师总结使果子一笔之中产生色彩变化的方法:
1、笔肚、笔尖的水分不同。
2、笔尖加入少量淡墨。
3、色彩调和变化。
6、 组合构图:果子的组合排列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之一。利用交互功能强大的Flash课件,我精心设计了一个拼摆游戏。学生可以直观认识小果子排列组合的方法。老师先选出五个大小、方向一致的荔枝整齐排列成一行,然后问学生美不美?直观引导学生归纳分析出小果子组合要有大小、前后、疏密、高低、方向的变化。并请一位学生来重新将荔枝装入果篮或桌子上。师生共同探讨构图方面还有什么不完善的地方。这样设疑——探讨——实践——归纳四个环节有效解决了构图难点。
四. 作业练习、展评:
1、 提出要求:老师归纳出本课的学习要点,明确指出作业要求
2、 学生作业:老师巡回指导,及时指导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3、 学生自评:学生作业展示,学生上台谈学习体验,根据五点作业要求,学生自评。每个要求就是一颗星,学生自评达到了哪些作业要求,可以评出几颗星。
4、 老师总结:肯定学生在今天作业中能大胆表现,巧用中国画用笔、用墨、用色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在中国画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探索,敢于创新,将中国国粹中国画发扬光大。
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直观、清晰展现本课的教学设计的层次,重要的知识点、难点。而中国画颜料配色图不以课件的形式演示,而以挂图的形式展示,便于学生随时参考、运用。
说课稿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通过比较,概括事物特点的方法,并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和桂林山水的特点。
2、指导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方法: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领略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
二、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播放录像片,配以课文朗读,欣赏图片,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三、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四、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五、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六、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
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八、板书设计:
xx
【说课稿】相关文章:
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07-12
高中汉语说课稿《我很重要》说课稿06-29
太阳说课稿11-19
采茶说课稿11-20
《孔乙己》说课稿11-20
诗歌说课稿11-20
教案说课稿11-20
《春晓》说课稿11-17
《故乡》说课稿11-17
军神说课稿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