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06-26 04:41:4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范文八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范文八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固体、液体、气体的压强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压强”的知识有了更丰富的了解,本节知识与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联系密切,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从而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

  1、知识与技能:知道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被发现的过程,学会从简单的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物理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学习方法和科学的思维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体会科学技术的力量,关注科技的两面性,加强安全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从教材的安排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上看,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因该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有较广泛的应用,且较为抽象,所以教材中有关它的应用──机翼升力产生的原因是本节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的思维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过渡期。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现象比较感兴趣,喜欢动手,但欠缺对问题深入的思考及理性的研究。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从直观现象入手,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这节课综合采用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比较归纳并辅以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创设情境,倡导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效率,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

  学法:把学生置身于大量的物理情景之中,引导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问题意识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学习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产生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由PPT配音介绍1905年鄂洛多克火车站发生的惨案,由事件的悬疑造成知识的“悬疑”,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新课教学

  1、流体概念的教学

  直接引出流体的概念──有流动性的气体、液体统称为流体。

  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教学

  先由液体和气体静止时内部压强的特点轻松过渡到液体和气体流动时的压强。再利用简单的小实验“吹纸条”为猜想提供事实依据。最后利用伯努利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前,首先从连通器的角度分析各细管中液柱的高度为什么相等,并猜想流体流动后液柱的高度的变化。实验时引导学生找到“液柱高度的变化”及“不同位置的流速”这些实验的观察点,并从液体和气体压强的角度对液柱高度的变化进行分析,是解决这一重点知识的关键。

  先探究气体,再探究液体。探究完“气体流动时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后,先回头分析“吹纸条看到的现象”,以验证猜想,然后再进行液体流动时压强的探究。实验完成后,教师对同学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并简单进行物理学史教育:这就是著名的伯努利原理,实际上早在200多年以前,瑞士物理学家伯努利已经用上述装置验证了这一结论。此时,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内容基本解决,而且课前设下的悬疑也已拨云见日,即将被揭开。

  然后回到“鄂洛多克惨案”,并顺势带出另一个相同的事故“奥林匹克”号惨案,因为这两个事故的产生具有共性。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现场模拟,自己选择器材,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找到藏在幕后的“黑手”。(根据各组的情况可选择其中一个事故进行模拟实验,然后进行小组间的交流。)

  在模拟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设计出了很多合理的方法,请看视频(视频展示)。通过这些实验,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抽象问题直观化,利于同学们成功找到产生现象的根本原因,并感叹人类的不遵循自然的规律必遭大自然的惩罚。并知道了不能跨越安全线,不能靠近高速行驶的列车,不能让两船并列行使,由此潜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增强了安全意识。

  另外,我把“危害”放前,“应用”置后,有两个用意:一是为课前的悬疑服务,为解决这个悬疑,必须把两个事故放在前面,以迎合学生们急以解决疑问的好奇心理,提高课堂效率。二是符合人类认识大自然,战胜大自然,利用大自然的科学发展的真实历程。

  教学过程中以“提出问题──建立事实──形成假说──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践应用”为主线的思维程序让学生自主探究,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样第一个设疑已经解决,再创设下一个悬疑。

  3、飞机的升力的教学

  (1)比一比,谁是大力士?

  首先引导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性的竞赛,漏斗口朝上,放入乒乓球,从下方使劲吹气,看谁能把乒乓球吹出去。其结果肯定是吹不起来,然后再口朝下的吹。同学们会发现还是吹不下来,但不吹的时候反而却掉下来了。

  这个活动把课堂推入一个小高潮。

  选用这个学生活动的目的:一是为了学以致用,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现象,对知识加以巩固深化;二是体会身边的物理给我们带来的无穷乐趣,增加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三是为飞机升力的教学埋下伏笔,承上启下。

  然后欣赏飞鸟与飞机的视频,再次设疑:向下吹乒乓球时,由于乒乓球受到了向上的压力差克服了自身重力而没有掉下来,“小鸟和飞机为什么也能在空中飞翔而不掉下来呢?”

  (2)飞机的升力

  首先让学生回顾视频中飞机起飞的情景,并提问:飞机起飞之前为什么要在长长的跑道上加速?

  然后进行现场模拟。先把长方体机翼的飞机放在跑道上,用电扇使空气相对飞机发生相对运动,通过档位的控制以改变空气流动的速度模拟飞机的加速,结果飞不起来。此时可不失时机地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科学的创新和发展是曲折的、艰辛的、严谨的,是需要失败的。再把流线型机翼的飞机放在跑道上,结果飞起来了。通过两架飞机的对比实验,让学生真实直观的认识到上凸下平的机翼形状是飞机飞起来的关键。这是一次实验的对比,一次科学的跨越,一次思维的碰撞,一次火花的迸发,引发学生产生思维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将课堂带入另一个高潮。

  (3)这种形状机翼的飞机为什么就能飞起来呢?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还得解决机翼上下空气流速大小的问题,怎样让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的流动非常形象地展现在同学眼前呢?只有靠课件。

  在突破难点知识的过程中,还原了人们认识发现物理规律的历程和科学探究的曲折道路,使教材变得更加立体生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丰富有趣。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亲历探究,在动手动脑中形成知识,在应用知识中享受快乐,切身感受物理学科学习的特点,课堂教学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4、知识的应用

  有关这一知识的应用我又选择了三个素材:灰雁倒飞、汽车尾翼板、香蕉球。灰雁倒飞,实际上是利用情景设疑让学生猜想“灰雁怎样才能迅速降低高度摆脱危险?”让学生的思维产生冲突,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叹大自然的神奇。灰雁倒飞、汽车尾翼板又都是对飞机机翼倒置的应用,具有相似性。美丽的曲线──香蕉球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品尝足球运动的魅力和神奇,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以满足学生的欲望。

  素材是课堂的灵魂,只有好的素材,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在本节课中采用了大量的情景,利用情境引入、情景设疑、情境探究、情境观察、情境分析和情境应用等环节环环相扣,既体现出知识的呈现规律,又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学生创设了可以触摸的学习研究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拓展了思维空间,体现出情景教学的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五)课堂小结

  与以往不同的是,采取了一种诱惑式的方式。因为到此为止,这节课的内容已基本完成,但学生的思维已经有所疲乏和倦怠,利用同学们想了解香蕉球产生的欲望激励同学们必须达到老师的要求──回答“你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通过对知识进行重现,让学生明确本节所学的主要知识,给新知识的授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六)巩固练习

  通过进一步习题的练习,达到巩固知识,检测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并要求同学们在辨析中灵活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辨析能力。让学生感到物理无处不在,让自然的神奇带给学生无尽的探究欲望!

  (七)家庭作业

  这些习题的设置有助于把兴趣延伸到课外,并通过课外的拓展实践,促进技能的迁移创新。

说课稿 篇2

  一、课程设置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综合能力很强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掌握学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演唱、演奏、舞蹈、绘画等实践操作技能,歌唱能力的发展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我院针对歌唱能力的重要性,专门开设了声乐基础这一课程。

  1、课程定位

  声乐基础课作为学前音乐课的子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为学生将来从事幼教音乐活动提供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幼儿的音乐生活中启发、引导幼儿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和表达情感的能力。具有鲜明的“幼教”特色。

  2、课程目标

  声乐课的培养目标:构建音乐知识技能与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相结合的,符合幼儿教育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让学生

  开口唱、能演唱、能弹唱。

  3、课程设计

  声乐课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中的重要一环,声乐课在相关音乐课程的支撑下,有一定的识谱、视听、视唱能力后,课程设计沿着声乐基础、儿歌带词练习、儿歌表演唱、儿歌自弹自唱的顺序,以拓展渐进式开展教学活动。

  二、教材及教学内容

  我院选用的教材是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二五”规划教材——《声乐》,选取了序列性科学、针对性强的教学内容

  1、声乐基础针对学生入学前没有接受过正规声乐训练的特点,一是要选择适合的艺术歌曲;二是要考虑到专业特点,选择一些中外少儿歌曲。

  2、儿歌带词练习既训练了学生的音准、节奏、乐曲风格的把握,又能结合专业特点,一举两得。

  3、儿歌表演唱与舞蹈课中的韵律活动内容相结合。唱和演的结合,教学内容中的重点。

  4、儿歌自弹自唱将弹和唱合二为一,融会贯通。针对性适用性强。(此部分为声乐第五学期内容)

  声乐课以上内容的安排,充分结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紧贴将来就业的实用性,和其他相关课程结合紧密,学生按照螺旋型阶梯式轨迹循序学习。

  三、教学设计

  1、教学模式

  “创情境、重探究、多合作、获知识、享应用”五步教学模式我院声乐课程的教学模式在以往基础上发生了很大变化。采用创设现实的、有趣的、有思考性的问题情境;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动获取知识,最后拓展应用。体现了教和学的统一,最后应用到实际中去。

  2、方法手段

  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语言性音乐教学方法和探究性音乐教学方法。如儿歌表演唱的教学,是练习法、律动教学法、创作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的结合,学生参与度高,增强了课堂的'兴奋点,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内容在不知不觉的游戏中学生掌握了,而且还能学以致用,一举多得。在学生表演结束后,还可以应用探究式教学法,以探究、发现为主,通过创设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观察 、分析、综合、比较、收集、交流等能力综合发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学习和思考。

  并总结出结论。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钢琴为主其他如电子琴、打击乐乐器、多媒体、各种声像资料等为辅的教学手段。

  3、保障条件

  我院师拥有一支年轻、积极上进、教学教研气氛浓厚的教师队伍。每周开展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教研活动。每学期都会邀请幼教方面的专家来我院讲座,座谈,对新兴的教学方法、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我院教研活动丰富,如对课题《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研究初探》、《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模式探究》的讨论、申报、研究等。校外选择的实训基地多为区级示范幼儿园,如银川市第一幼儿园、银川市第三幼儿园等。

  (希望今后有以下实训设备:标准音乐教室、数码钢琴室、多媒体教室、合唱教室、舞蹈室、仿真模拟教室等多种专业课教室,学生琴房五十间。)

  四、教学组织与实施

  1、组织实施

  教学过程分成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课程引入

  承上:在视唱练耳课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谱能力,掌握了一些基本节奏型,音程视唱中的音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启下:在新课中,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带词视唱曲来创编儿歌。不仅提高视唱水平,还递进到创编成儿歌表演唱,从而增强学前声乐课的实用性。

  第二环节:发声练习 ---- 练声曲

  发声练习的设计时都要针对实际演唱歌曲的需要。针对学前音乐课上大集体课的特点,练声曲主要采用儿歌式带词练习。好的练声曲不仅能拓展学生的音域,还能在练习过程中获得发声方法,解决学生存在的声乐技巧问题。并且,学生感受到了幼儿在歌唱时的状态、感觉和气氛。比起单纯的母音练习,学生的积极性会提升很多。从我院实践的情况来看,学生的接受度高,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良好。最重要的是,可以用在今后的教学中。

  第三环节:带词视唱歌曲,如:《玛丽拍拍小膝盖》《好朋友》在学唱歌曲中,分四个步骤来完成。(1)欣赏歌曲的示范音乐,同时范唱,让学生获得对此歌曲的整体感受。(2)教师弹歌曲旋律学生打拍子按节奏要求大声朗读歌词。注意体会歌曲的节奏,感受欢快热烈的气氛。(3)跟钢琴视唱歌曲的歌谱,在视唱中巩固C大调视唱,注意学生音准节奏的把握。特别是附点节奏准确性的把握。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P100例1、2。

  小数的性质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掌握小数的性质,不但可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它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末尾有零的小数化简,也可以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是教学的难点。

  3、教学目标:

  (1)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同学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同学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2)让同学进一步体验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以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3)在教学中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说教法

  1、通过直观、图示,让同学充沛感知,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同学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过渡到笼统思维。

  2、采用引探教学法,依据同学认知规律对例题进行加工调整,在探求知识规律处适当给予启发、引导,以调动同学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从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要使同学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学会通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一类事物的实质属性。

  2、引导同学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同学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一)情景导入 激趣揭题

  (课件出示)唐僧师徒一起去西天取经,有一天,他们口渴了,唐僧要把三根甘蔗分给三个徒弟吃,事先他把甘蔗分别装进三个袋子里,上面标注着长度:0. l米、0.10米、0.100米,馋嘴的八戒抢先一步说:“我的肚子大,我吃长的。”说着拿回了注有“0.100米”的袋子。沙和尚好不服气,上前对师傅说:“八戒好吃懒做,长的应该让给大师兄悟空吃。”悟空笑了笑说:“两位徒弟别吵了,无论哪个袋子都一样呀!”唐僧听了悟空的话,微笑着点了点头。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师傅对悟空的话点头微笑呢?这是因为大师兄悟空掌握了小数很重要的性质,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就知道其中的.奥妙了”。(板书:小数的性质)

  这样的设汁,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同学喜闻乐道的故事中,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调整例题 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米尺投影图

  (2)引导同学观察米尺图,提问:

  A、0.1米是几分之几米(1/10米)?用整数表示就是多少分米?(l分米)

  B、0.10O米是几个几分之1米?(10个1/100米)1/100米用整数表示是几厘米(1厘米)?10个1/100米就是多少毫米?(10厘米)

  C、0.100米就是几个几分之1米(100个1/1000米)?1/1000米用整数表示是几毫米(1毫米)?那么100个1/1000米就是多少毫米?(100毫米)

  结合同学回答,例1 图上的标注应改为:

  0.1米是1/10米,就是1分米

  0.10米是10个1/100米,就是10厘米

  0.100米就是10个1/1000米,就是100毫米

  因为 1分米= 10厘米=100毫米

  所以 0.l米=0.10米= 0.100米

  这样,同学根据小数的意义,主动从“0.l米、0.10米、0.100米”动身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同学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数学课程规范)强调:数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同学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这样教学,也正是使本节课牢牢地扎根于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是小数意义的运用,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因而是有意义学习。

  接着教师指着“0.l米= 0.10米= 0.100米"这个等式,并标上考虑符号“→”,先让同学从左往右观察、比较,提问三个小数0.1、0.10、0.100有什么不同?(小数的位数不同,但在0.l米的末尾添上一个“0”或两个“0”,表示的实际长度不变,板书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再标出考虑箭头“→”,让同学从右往左观察,发现什么规律,补充板书小数的末尾去掉“0”。

  这样教学,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动态的求知过程,让同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还培养了同学归纳概括事物实质属性的能力。

  2.教学例2

  在例1的学习过程中,同学已经初步掌握了探求新知的方法。所以例2的教学,教师出示自学提纲,提倡同学先独立看书,然后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1)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2)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局部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3)从左图到右图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份数变了,正方形的大小和阴影面积的大小没变)

  (4)怎样比较0.30和0.3的大小?(0.30是30个1/100,0.3是3个1/10, 因为10个1/100是1个1/10,30个1/100也就是31/10,所以两个小数的大小相等)。

  这样使同学的思维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笼统思维,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同时,通过看书交流,培养了同学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两道例题,让同学进一步掌握规律,全面概括出小数的性质。

  3.呼应课始,揭示奥妙:由于悟空掌握了小数的性质,所以他面对两位师弟的争执说:“无论哪一袋都一样”。

  4.联系生活,再现新知:还有同学们在商场看到货物的标价为2.50元、3.00元,这样写,不但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而且让顾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几元几角几分。

  (三)巩固深化 拓展思维

  这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一阶段是同学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过程。在这一阶段,特别是抓住同学的求胜心理进行了练习、要进一步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确保学习任务的圆满完成。

  1、判断下面小数哪些0去掉是对的,哪些0去掉是错的?

  8.080 8.0 880.00 80.80 800

  2.判断下面各组两个数是否相等?为什么?

  0.25和0.2500 0.25和0.205 0.7和0.07 3和300 3和3.00

  3.闭眼听判:

  “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这样设计、让同学对新知识的各种误解进行辨析、判断,使得所学知识真正转化为能力。

说课稿 篇4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按照新课程大纲的要求,这一领域应适当淡化专业技能的训练,而注重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探究各种表现方法,培养创造力。因此,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初步了解明暗的基本规律即可,不往深度探索,而尽可能拓宽广度,帮助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大胆表现出创意和个性。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明暗形成的规律,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方法。

  2、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创作出有一定创意和立体感的作品。

  3、感受素描艺术独特的魅力和美感。

  三、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明暗形成的基本规律和表现方法。难点:运用多种明暗表现方法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一是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使静态的课本内容动态化、直观化;二是运用课件展示不同的表现方法,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四、教法、学法:

  1、教法:以直观引导为主线,主要运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学生对明暗的知识了解不多,更不知道明暗还可以有多种的表现方法。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在教学中,以直观的感知为主线,让学生实际操作并观察、总结出明暗的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运用直观的课件启发学生打开思路自由的表现。这样在师生的互动学习中激起学生的兴趣,并在兴趣的引导下,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学习。为有效实现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自己制作课件、绘制范图、出示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2、学法:以观察法、探究法为主要学习方法。

  新课程提倡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结合本课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由浅入深的观察、实践,教师适当的启发、引导,使学生一步步的学习、领悟、表现。这样,教师只是作为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始终保持高度的探索欲,进行主动探究的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学程序如下:

  五、教学程序:

  1、观察感受

  为了加深学生对明暗规律的认识,这个环节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学具,如玩具、水果、口杯、树叶、石头等小物品拿出来,进行明暗变化的感受,对比观察“三大面,五大调”。这样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与传统教学中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相比,学生的参与度更高、主动性更强、兴趣更浓厚。

  2、尝试体验

  在学生明白明暗的规律后,让学生尝试用明暗变化的规律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方法是先展示用线条画好的三幅画:一幅树叶,一幅扇子,一幅苹果,让学生添加明暗,表现立体感。这样 “跳一跳,摘果子”,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再趁势引导学生学习明暗的各种表现方法。

  3、领悟方法

  为帮助学生寻求多种表现明暗变化的方法,大胆尝试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塑造物体的立体感,运用课件展示用各种明暗的表现方法表现立体感的作品,如块面法、用点法、用线法、薄涂法、水墨法、拼贴法、版画法、电脑法等等。重点和学生共同分析使用什么工具,运用什么方法,达到什么效果。这样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接下来示范作画过程。

  4、实践创作

  以图片为对象,完成一张有一定创意、一定立体感的明暗素描作品。鼓励学生工具不限,方法不限,对象不限,抓住对象大的特征,透视不准也没有关系。这样,最大限度的放开学生的手脚,给学生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

  作业采取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讲评的方式进行。同时鼓励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多留心,想想有的对象该怎样表现。这样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带到生活中,同时本课的教学也得到延伸。

  六、小结:

  本课的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直观引导为主线,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中心,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习各种明暗的表现方法,并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以上是我对本课的一些想法,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评委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5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2课《飞船上的特殊乘客》。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教师容易步入误区,上成类似的科学课,我冒险尝试把此类说明文上成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

  设计意图(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如何把握略读课的特点,根据学生实际在一节课内达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对于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这篇课文有数十个难以解释的专业术语,涉及到的植物种类、变化趋势多而复杂,篇幅长。另外,这些高科技的信息离四年级学生很遥远,他们缺少知识上的积累,正确解读文本会遇到很多困难。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课堂向课前开放。

  学生预习新课,查找信息,收集有关太空育种的相关资料,经老师整理汇总制作成了专题学习网站。(介绍网站:网站中包括视频欣赏、疑难解析、太空作物园、魔力之“源”、阅读链接这几个栏目,每个部分又有各个子栏目,栏目中包括一些图片、文字资料、视频资料。课前,学生利用这个专题网站结合学习需要,可自主点击,查找、学习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利用电子白板,创设各种话题情境,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了解说明文准确的用词和形象的表达方法,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能力,感受到与他人交流的乐趣。

  教学流程:

  (一) 镜头回放,揭题导入。

  让学生观看一小段神州五号飞船成功发射的录像,教师深情诉说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接着应用白板擦除功能巧妙地揭示课题。然后,学生们在思维的碰撞中对课题中“特殊乘客”这个词的用法产生了新的认识,这是一篇说明文,题目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吸引读者,趣味性很强。

  根据文中的阅读提示,训练学生快速略读、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让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后进入第一个话题学习。

  (二) 字词学习 ,交流收获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结合生字词学习,给学生创造一次快速阅读、检索信息的训练机会,让他们抓住文中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进入专题学习网站的“疑难解析”自学解疑,为正确解读本文扫除拦路虎。然后运用白板展开科学术语的话题交流。

  第二个话题学习

  (三) 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活动一:创设情境,质疑问难。

  1.师生活动。应用电子白板播放植物种子动画情景,学生提问,将所有的问题呈现在白板上;接着,师生对问题进行筛选、梳理、整合。

  2.设计意图。创设话题情境,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释放孩子初读后生成的新问题, 再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理解,这是摒弃后面的繁琐分析的必经之路。

  3.课堂效果。电子白板的巧妙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起了学生质疑探究的热情。

  活动二:合作探究,感受科学的魅力。

  1.学生活动。学生们抓住自己提出来的感兴趣的问题自读、自解、自悟。再自主选择话题,展开头脑风暴式的合作讨论交流,让学生重点感悟词语或句子在表达上准确、生动这一特点,并通过感情朗读体现出来。

  2.设计理念: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以及学生与电子白板资源的互动中,每个学生都能富有个性的学习。

  3.活动效果。学生通过电子白板分享阅读,分享知识。即:学生话题交流时,可随意从自建资料库中拖拉、组合文字图片,学习说明文的表达方法,抓住关键词进行圈点批注,学生在积极的生成性互动中共同发展。在这里,白板上呈现资源不仅仅是让学生看的,还是可以学生自己动手做的,具有在线、互动等优点。

  第三个话题学习

  (四) 模拟“推销员”

  1.师生活动。

  在课快结束时,通过语文实践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我设计了一个 “争当太空产品推销员”的话题情境。先让学生选一种自己喜欢的太空产品,在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准确用词,形象表达,运用所学过的说明方法,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写一写推销词。我在网站的“太空作物园”中提供了大量太空作物,太空花卉图片,并配有简单的文字介绍,这样就更能推动学生动手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小练笔。接着,模拟“小推销员”与 “顾客”的口语交际情境,先自告奋勇上台推销,再扩大训练面,分小组模拟推销活动 。最后将实践活动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自己的推销广告做得更精彩,上传学校网站,评选“顶呱呱推销员”。

  2.活动效果。

  学生能就文取材,创新习作,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表达。在“小推销员”与“顾客”模拟情境的互动对话中,小练笔焕发出了迷人的.光彩,学生在独具个性的自由表达中放飞灵性。你看,这是孩子们用幻灯片、电子小报制作的太空产品推销广告,其中凝聚了孩子们的智慧和创新精神。

  反思:

  1.信息技术背景下,课堂向课前开放,深文浅教。

  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并根据略读课的特点,为学生开放学习时间,课前充分略读实践,解决部分疑难,学生再来课上学习就不再困难重重了。通过尝试我发现如果没有网络信息技术和软件的支持,这篇课文就很难做到深文浅教。

  2.创设各种话题情境,让孩子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通过优化的师生活动设计,努力创设各种话题情境,既巩固了本堂课所学的内容,又进行了语文基本能力(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了网络资源的交互与共享。

  3.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开展语言文字训练,有语文味。

  这是篇说明文,如何上得有语文味,是一道难题。在反复试教中,我发现因为偏重常识的理解,语文课就会改了“姓氏”,撇开了常识内容,这类课文又会徒有虚名?如何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开展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轻轻松松的了解有关常识,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结束语:

  困惑孕育着一个全新的选择,挑战自我预示着一个崭新的开始;没有困惑便不会有反思,不接受挑战更不会有突破、超越。

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本课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名字叫盘古的大神用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界万物的故事。赞颂了盘古无私的献身精神。

  全文共八个自然段,脉络非常清楚,分四个部分把盘古以他的身躯和神力开辟天地,化生万物的过程描写了出来。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讲了天和地没有分开时宇宙的样子。第二部分是三至五自然段,讲的是盘古醒来后用自己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第三部分是六到七自然段,讲的是盘古临死前,用自己的身躯化生出世界万物。第四部分是总结全文。

  全文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语言优美,结构清楚。

  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要求分析与说明:

  〔1〕

  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力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

  情感目标:感受中国神话无穷的魅力,认识盘古开天辟地、化生万物的献身精神、创造精神。

  说教学方法

  1,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展开讨论,自主学习。

  课堂心理气氛是指学生在课堂中的心理情境,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种非理性因素。它会对教学产生较大的影响。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让学生自主地讨论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盘古是力大无比的?他顶天踏地几千万年,他累吗?他怎么累法?他心里在想什么?他临死前为什么脸上带着微笑?等等,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的思维创造活动中来。

  2,

  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理解句子,理解课文。

  如通过对冉冉和慢慢,上升和下沉轻和重,清和浊这一组近义词的理解,让他们感受到天地的不同。抓住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巨石崩裂体会盘古的神力。抓住一万八千年、极高、极厚、极长、长柱子体会盘古的神力,他的坚强意志,超大力量。

  3,

  在朗读中升华情感,在情感中练习朗读。

  《新课标》中也提出中年级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口中呼出的气变成风和云,发出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左眼变成了光芒万丈的太阳,右眼变成了皎洁明媚的月亮,隆起的肌肉变成了三山五岳,流淌的血液变成了奔腾的江河,筋脉变成了纵横交错的大道,皮肤变成了万顷良田,就连流出的汗水也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甘霖。时,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给学生视觉和声音上的冲击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盘古的无私奉献精神。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这样一个巍峨,无私,乐观的形象,然后再指导学生朗读,有了情感的体验,学生就能将这样的情感融入到朗读中去。

  说教学过程:

  一开始,先复习导入。出示课题,让学生齐读。教师提问:是谁开天辟地?他为什么要开天辟地。进而引出第一课时学习的第一部分,让学生复习朗读。然后提出问题: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又是怎样化生万物的。过渡到教学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在教学课文26自然段时,我先出示: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听

  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逢,一丝微光透了进来。抓住大鸡蛋等词语指导朗读,让体会盘古的神力。在此基础上我又出示: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对着眼前的黑暗混沌,一阵猛劈猛凿,只见巨石崩裂,大鸡蛋破碎了。

  再次指导朗读,让学生抓住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巨石崩裂体会盘古的神力。通过指导学生找反义词的方法,让学生来朗读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体会天和地的不同之处。

  课件出示: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这样又经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体也长得极长了。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根长柱子似的,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抓住一万八千年、极高、极厚、极长、长柱子

  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体会盘古的神力,他的坚强意志,超大力量。第二部分学完的时候,我又指名让学生说说,盘古是个怎样的神?让学生概括出盘古的超凡神力,意志坚定。

  在教学课文7---8自然段时,出示:几千万年过去了,天不再升高,地不再加厚,而盘古也已精疲力竭。他知道天地再也不会合拢,就含着微笑倒下了。指导学生通过讨论来体会盘古的微笑。在此基础上出示: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口中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发出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左眼变成了光芒万丈的太阳,右眼变成了皎洁明媚的月亮,隆起的肌肉变成了三山五岳,流淌的血液变成了奔腾的江河,筋脉变成了纵横交错的大道,皮肤变成了万顷良田,就连流出的汗水也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甘霖。指导朗读。抓住优美的词语反复朗读体会,感受这些事物的美好。抓住就连进一步体会盘古的无私奉献。然后让学生总结盘古是个无私奉献的神。

  学完全文后,让学生练笔:盘古,我想对你说:最后,教师概括总结并布置作业作业。开天辟地说课稿

  说教材:

  本课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名字叫盘古的大神用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界万物的故事。赞颂了盘古无私的.献身精神。

  全文共八个自然段,脉络非常清楚,分四个部分把盘古以他的身躯和神力开辟天地,化生万物的过程描写了出来。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讲了天和地没有分开时宇宙的样子。第二部分是三至五自然段,讲的是盘古醒来后用自己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第三部分是六到七自然段,讲的是盘古临死前,用自己的身躯化生出世界万物。第四部分是总结全文。

  全文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语言优美,结构清楚。

  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要求分析与说明:

  〔1〕

  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力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

  情感目标:感受中国神话无穷的魅力,认识盘古开天辟地、化生万物的献身精神、创造精神。

  说教学方法

  1,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展开讨论,自主学习。

  课堂心理气氛是指学生在课堂中的心理情境,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种非理性因素。它会对教学产生较大的影响。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让学生自主地讨论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盘古是力大无比的?他顶天踏地几千万年,他累吗?他怎么累法?他心里在想什么?他临死前为什么脸上带着微笑?等等,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的思维创造活动中来。

  2,

  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理解句子,理解课文。

  如通过对冉冉和慢慢,上升和下沉轻和重,清和浊这一组近义词的理解,让他们感受到天地的不同。抓住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巨石崩裂体会盘古的神力。抓住一万八千年、极高、极厚、极长、长柱子体会盘古的神力,他的坚强意志,超大力量。

  3,

  在朗读中升华情感,在情感中练习朗读。

  《新课标》中也提出中年级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口中呼出的气变成风和云,发出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左眼变成了光芒万丈的太阳,右眼变成了皎洁明媚的月亮,隆起的肌肉变成了三山五岳,流淌的血液变成了奔腾的江河,筋脉变成了纵横交错的大道,皮肤变成了万顷良田,就连流出的汗水也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甘霖。时,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给学生视觉和声音上的冲击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盘古的无私奉献精神。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这样一个巍峨,无私,乐观的形象,然后再指导学生朗读,有了情感的体验,学生就能将这样的情感融入到朗读中去。

  说教学过程:

  一开始,先复习导入。出示课题,让学生齐读。教师提问:是谁开天辟地?他为什么要开天辟地。进而引出第一课时学习的第一部分,让学生复习朗读。然后提出问题: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又是怎样化生万物的。过渡到教学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在教学课文26自然段时,我先出示: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听

  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逢,一丝微光透了进来。抓住大鸡蛋等词语指导朗读,让体会盘古的神力。在此基础上我又出示: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对着眼前的黑暗混沌,一阵猛劈猛凿,只见巨石崩裂,大鸡蛋破碎了。

  再次指导朗读,让学生抓住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巨石崩裂体会盘古的神力。通过指导学生找反义词的方法,让学生来朗读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体会天和地的不同之处。

  课件出示: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这样又经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体也长得极长了。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根长柱子似的,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抓住一万八千年、极高、极厚、极长、长柱子

  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体会盘古的神力,他的坚强意志,超大力量。第二部分学完的时候,我又指名让学生说说,盘古是个怎样的神?让学生概括出盘古的超凡神力,意志坚定。

  在教学课文7---8自然段时,出示:几千万年过去了,天不再升高,地不再加厚,而盘古也已精疲力竭。他知道天地再也不会合拢,就含着微笑倒下了。指导学生通过讨论来体会盘古的微笑。在此基础上出示: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口中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发出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左眼变成了光芒万丈的太阳,右眼变成了皎洁明媚的月亮,隆起的肌肉变成了三山五岳,流淌的血液变成了奔腾的江河,筋脉变成了纵横交错的大道,皮肤变成了万顷良田,就连流出的汗水也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甘霖。指导朗读。抓住优美的词语反复朗读体会,感受这些事物的美好。抓住就连进一步体会盘古的无私奉献。然后让学生总结盘古是个无私奉献的神。

  学完全文后,让学生练笔:盘古,我想对你说:最后,教师概括总结并布置作业作业

说课稿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了解世界是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有大有小。

  2、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4、知道原子的核式模型结构。

  5、了解一些物理学家发现微观粒子的情况。

  重点:分子原子的组成。原子的核式模型结构。

  难点:原子的核式模型结构。

  教法:讲授法,图片、视频展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告诉学生,同学们让我们仰望天空,你知道宇宙有多大吗?你知道宇宙的结构,还有我们周围物质的结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

  (二)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请大家认真看书提出你的问题。

  1、学生看书。

  2、老师提问几个学生。

  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大都跟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也有关。下面老师按学习的'顺序,将大家提出的问题,整理补充为我们的自探问题,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提供帮助。

  (三)出示自探问题

  1、我们周围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2、分子是由什么组成的?

  3、原子是由什么组成的?

  4、什么是原子的核式模型结构?

  5、原子核由什么组成?质子,中子由什么组成?质子、中子、电子各带什么电?

  (四)。教师点拨与精讲(结合学生回答情况)

  1、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哪些没有解决?你还有什么问题和想法想提出来?在网上或其他书籍中看到过的与本节内容有关的也可以。

  例:1、你能试着画出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吗?

  2、既然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正电那么为什么我们平时摸物体不感到有电(麻手)?

  (五)运用拓展

  1、根据本节学习的内容,学生自编习题,交流回答。

  (小组间)请你当小老师,编一道题来考考大家。

  2、根据学生自编习题的情况,有选择的出示习题供学生练习。

  自备习题

  1、原子的结构跟我们知道的下面哪一个相似?

  A、面包 B、西瓜 C、芝麻饼 D、太阳系的构成。

  2、原子的核式模型结构是哪位物理学家提出的?

  A、道尔顿 B、牛顿 C、汤姆孙 D、卢瑟福。

  课堂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请谈一谈。

  2、由物理课代表评价本节课活动情况。

  (六)、作业设计

  本节后的作业题P218、1、2、3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作用

  《搭建起创新的桥梁》是鲁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4单元第9课第二节的内容,它是第4单元《在科技发展的时代里》这一主题单元里的最后一框。这一单元在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为九年级学习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基础。而本框是这一单元的落脚点,足见其重要性。学习本节课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求异思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创新能力,走好创新之路。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感受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和八年级学生的特点,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创新,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引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向往。

  能力

  培养学生基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求异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能力。

  知识

  知道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求异思维是创新的源头,了解想象的方法,知道知识是创新的基础。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知识,勇于创新。因为知识是创新的前提,而学生正处于学习的最佳时期,只有学好文化知识,才能为将来创新奠定基础,创新当然也离不开实践,要学以致用,才有收获。

  难点:让创新思维闪光。学生思维活跃,充满幻想,如何让幻想变为现实,离不开创新思维的培养,而想象、求异思维,善于观察等创新思维方法,好说不好理解。

  4、教材处理

  本框两个标题,在讲授时,把二者整合一下,融为一体,作为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这一主题下进行,打乱教材,增添新故事,让学生感兴趣,有新鲜感。

  5、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二、教法学法及手段

  1、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认识了科技的发展靠创新,把握好好奇心进行创新,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去实践。为此搭建起创新的桥梁。八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较好,理性思维较差,教师需要及时点播,帮助学生形成结论。

  2、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按照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素质教育还时间、空间、能力与学生的要求,结合学生爱参与的'特点,特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法,整堂课围绕”情境问题——学生体验——合作交流”的模式。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3、学习方法

  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上重要的是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所以,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动手动脑,积极参与。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为完成本节教学目标,我安排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感受创新,导入新课(大约5分钟)

  设计某中学生有感于玻璃瓶颈部不好刷,且有危险的实际,受自动伞的启发,发明全能瓶刷,并获专利权的故事。让学生谈启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激发求知欲,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探究创新,合作探究新课(大约20分钟)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故事,共同探究,进一步领悟、激发创新潜能的方法

  1 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创新的例子,并说出他们是怎样创新的。

  2展示创新故事

  故事一:课本22页,从谢皮罗科学发现的过程中自己感悟到了什么?

  (善于观察

  故事二:课本23页 前苏联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的故事,讨论想象与 创新的关系?

  (想象是创新的先导

  故事三:课本24页 伽利略身上的可贵品质是什么?(质疑

  一秃子要求理发师若让自己的头发看起来和理发师的一样,将付他5000美元,果理发师把自己和秃子的头都剃光了。(求异思维

  故事四:课本25页 莫尔斯发明电报机 一个对电学一无所知的人能发明电报机吗?

  讨论知识储备与创新的关系?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故事五:课本25—26 页 深圳4名学生的设计“沙漠植树系统”。图片“水果蔬菜刀”

  有人说发明创造是科学家的事,自己读了事例后怎样认识的? 要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自己可以怎样做?

  3 在合作探究中,教师参与合作点拨。

  4 师生总结:青少年应怎样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创新=?+?+?+?+?+?

  好奇心+善于观察+敢于想象+敢于质疑+积累知识+勇与实践

  第三环节:尝试创新,走进生活,动手实践。(大约10分钟)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懂得在生活中时时处处皆有可能创新。

  1、激发你的思维

  用6根火柴棒,搭出四个三角形。

  2、展开想象的翅膀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你有没有办法,让水往高处流?发挥想象,把设计画下来。

  第四环节:我的收获,学生总结本课。(大约5分钟)

  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整理、巩固本课知识点,强化情感。

  练习巩固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在生活中进行创新实践,学以致用。

  1 书面作业:同步训练的内容

  2 课外作业:设计制作,进行课外制作(用一周时间)

【说课稿】相关文章:

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07-12

高中汉语说课稿《我很重要》说课稿06-29

氯气说课稿12-07

燕子说课稿12-09

《亡羊补牢》说课稿12-09

排序说课稿12-09

《洗澡》说课稿12-10

祝福说课稿12-11

麋鹿说课稿12-11

《军神》说课稿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