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特性》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声音特性》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声音特性》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三章《声的世界》第二节《声音的特性》中的内容。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一知识点之后,通过各种各样的声音适时提出声音的特性;并通过实验得出响度与振幅、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通过生活实例指出声音的音色;从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声音,并为后面认识噪声的防治、超声与次声奠定基础。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学习两种基本探究方法:“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
在新课程标准对于《声音的特性》一节的要求是: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运用。
二、说学情
物理是八年级学生新接触的一门学科,学生对物理有着浓厚的兴趣及好奇心;学生前面通过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学习,已经对声音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学生的脑海中对于生活中的声音的现象也有一定的经验积累,这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积极的影响;然而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以及在对声音的特性的认识上,学生会由于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错误认识,如声音的高低与响度混淆,不能很好地区分,从而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为此,通过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认识音调与响度的区别,并进行易错巩固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作用及地位的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要求,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目的是要让学生积极地学习物理知识,并通过实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亲身体会获得物理知识的过程,激发物理的学习兴趣,并在这过程只学会观察,归纳、总结。
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声音的特性;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两个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从中体验“转换法”与“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直观方面:从各种活动中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和体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觉得学生在原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对于声音的响度及音色要较容易接受一些。而对于音调的理解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除此之外由于生活中有时所说的“高”“低”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容易与声音的高低(音调)混淆,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响度及其影响因素,音调及其影响因素;难点是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五、说教法
本节课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法以学生为本,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演示实验、实验探究、讲解点拨、归纳总结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同时利用多媒体与常规教学相整合,指导学生从活动中总结得到科学知识。因为声音因学生生活学习紧密相关有助于学习,鼓励学生多动手实验,学会观察、总结,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六、说学法
本节课采用了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等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即: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讨论归纳、基本运用。还应该开始让学生接触“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因为要从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七、说教具准备
钢尺、鼓、纸屑、梳子、多媒体课件
八、说教学过程
对于教学过程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包括“新课导入”、“探究新知”“课堂小结和巩固”、“作业设计”和“板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儿歌“小白兔乖乖”动漫视频,并提出问题:小白兔是根据声音的什么特性来判断兔妈妈和大灰狼的声音的?从而引入这节课的课题《声音的特性》。(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学生熟悉的故事儿歌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求知欲,并为声音的特性(音色)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响度与振幅
学生活动:轻轻拍手两下和用力拍手两下,感知听到的声音的强弱不同,进而引入“响度”的概念。
教师演示:击鼓,引导学生思考“响鼓需要重锤敲”的道理,深入提问“响度与振动幅度有什么关系?”后学生开始讨论得出自己的猜想的情况下问学生“怎样观察鼓面的振动幅度的大小”从而进行“转换法”这一科学探究方法指导的同时用实验现象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学生动手自主进行实验探究:用刻度尺探究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学生自主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实验情况,发现问题后趁机引入科学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如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一定。学生继续实验,交流讨论归纳得出结论。(设计意图:在此安排一个演示实验和一个学生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
提出问题:声音的响度除了与振动的幅度有关以外,还与什么因素有关?举例说明。学生思考并举例,通过分析例子得出还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与声音的分散程度有关”。例:在教学过程中,站在前排减小说话的声音,前排同学听得到说话的内容,而后排同学却听不到;听诊器。
2.音调与频率
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合唱社要排练合唱,需要有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这里的“高”和“低”指的是声音的什么特性?从而引出“音调”的概念。
学生利用自己的梳头发的梳子和刻度尺做实验:用同样的力将刻度尺在梳齿上分别快速的划过和慢慢划过,比较声音的该地有什么不同(要求学生判断出声音的尖细与低沉即可)并观察梳齿振动的快慢;交流讨论然后归纳总结出结论: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在讲到振动快慢的时候简单介绍频率。最后介绍古代打击乐器——编钟。(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感受声音的高低,将其与声音的响度区分开来,而介绍编钟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一下古时对于声音音调的应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让学生及时对生活中的几个现象进行判断:
①“男低音高声唱歌,女高音低声伴唱”,“窃窃私语”,“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分别描述的是声音的什么特性。
②老牛叫的声音和蚊子发出的声音相比,谁的响度大,水的音调高。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会区分音调与响度)
3.了解音色
放音频:学生欣赏用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音乐,然后提出问题:是根据声音的什么特性判断出各种不同的乐器的?引入音色的概念,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发声体的材料或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设计的意图:让学生在学习中放松一下,并在轻松的氛围下获得新知。)
学生回答新课导入环节的问题,将学得的新知识“学以致用”,且起到前后呼应的一个作用。
(三)课堂小结和巩固
本环节分主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引导学生回忆声音的三要素(声音的特性),二是学生理解具体概念,并讨论影响因素。为了全盘把握,可以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形成知识结构模型及框架,便于理解记忆。
最后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对“声音洪亮,音高八度”的理解,对“向水瓶灌水”的感受等,从而实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并检测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
(四)作业设计
制作橡皮筋吉他,并完成课本43页迷你实验室。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学习用具帮助学习理解声音的音调,并在过程中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五)板书设计
由于有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教学,所以采用的是纲要式板书,目的是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本节课的基本学习内容,也可以在课堂小结环节给与提醒。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1、响度——振幅(转换法、控制变量法)、距离声源的远近
2、音调——频率
3、音色——结构材料
《声音特性》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知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础上,对声现象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较为重要的一节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知道决定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的因素是什么?从而使学生对声音有进一步的认识,也为今后的声学研究对下基础。
教材安排本节课内容时,基本上分为音调、响度、音色三块分别研究与学习,通过实验以及观察波形,对声音的三要素有比较直观的感受。
(1)重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教材在 “探究影响声音高低因素”时,实验器材使用学生身边的刻度尺、梳子,让学生体验声音音调有高低之分。
(2)使学生感知现代技术手段对分析科学问题的作用。教材对不同音叉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以及不同乐器发出不同音色的声音,采用示波器观察波形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抽象问题的认识,并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声源的振幅及离人耳的距离有关,知道音调跟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是不同的。通过学习声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
初步领略声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热爱、亲近自然的情感,能注意不同场合讲话时,使自己发音的响度适当。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研究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各与什么因素有关;
(2)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难点
用人耳感知声音特性之间的区别;
二、学法点拨
响度、音调、音色是表示声音特性的三要素,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三种特性的区别是学习的难点。除了从意义上区分外,还应通过实际声音感受它们的区别,通过实验探究它们的'不同。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学习,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对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也产生着深厚的兴趣。初中生对未知世界往往产生好奇心、求知欲,这些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本节课一是内容较多,不仅有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还有频率、振幅等概念;二是对声音的特性的认识上,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有一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如声音的高低与响度的强弱往往混淆不清,对这节课的教学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注意。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能听到声音,还能区分声音。
⑴播放一段乐曲(有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⑵在家里听到有人说话,马上就能判断出这是爸爸声音还是妈妈的声音。
⑶提出问题:人们是根据什么来区分不同的声音的呢?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高低
⑴教师首先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说相同的一句话“声音的高低”,问学生: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⑵在学生回答男同学声音粗(低沉),女同学声音尖细后,告诉学生什么叫做音调(声音的高低)。
⑶实验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①提出问题:什么因素决定音调的高低?音调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是否有关?
②设计和进行实验:如图2-20所示,将一把学生用刻度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刻度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刻度尺振动的快慢。改变刻度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注意使刻度尺两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③分析和讨论:比较两种情况下刻度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④教师讲解: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是用来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振动越慢,频率越低.因此,频率决定着声音的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频率的单位是赫兹。
⑤实验结论:物体振动得快,发出声音的音调就高,振动得慢,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低。
⑷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不同人的音调和音乐中同一音符在不同基调的音调。阅读表2-2,了解各种动物发出和接收声波的频率范围。
(5)了解超声波与次声波的应用,知道科学知识与社会技术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6)提出问题:我们这里讲的音调的“高”、“低”,与我们生活中讲的声音的高、低是否一样?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2、声音的强弱
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①演示实验1:做演示实验,将系在细绳上的塑料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塑料球被弹开的幅度。使劲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增大,重做上面的实验。
②演示实验2:用手按自己的喉部,小声和大声喊“啊……”,看手的感觉。
③小组实验小纸屑放在桌子上的实验,轻敲和重敲纸屑变化的实验。
④让学生自己根据看到的实验现象,总结什么是振幅,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⑤实验结论: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做振幅。声音的响度跟振幅和离开声源的距离有关。
⑥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图2-30,使学生认识振幅,了解声音的响度单位:分贝,了解各种不同物体发声的分贝数。
3、声音的品质
⑴演示:播放一段乐曲(有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让学生说出所听到的乐器名称,其他学生补充。
⑵演示:让全体学生闭上眼,找几位学生到讲台上说一句话,让学生找说话人。
⑶提出问题:你们是根据什么猜对的?在学生回答“各种乐器的声音不同”“他们说话的声音不同”后,指出不同乐器、不同的人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是不同的。
⑷告诉学生什么是音色。音色与哪些因素有关。(声音的品质叫做音色。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以及发声方式等因素决定的。)
⑸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有关利用音色知识的现象。如挑选西瓜、购买陶瓷制品、“闻其声而知其人”等。
4、声音的三要素
告诉学生什么是乐音,什么是噪声。让学生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也叫做声音三要素是:响度、音调、音色。
(三)作业布置
独立完成作业本第三节 第二课时。
总之,本节课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以实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概念的认识为主线,运用实验、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执行任务,把传播知识、培养兴趣和能力、渗透方法等有机结合在一起。
由于本人准备不足,整个设计过程一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能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声音特性》说课稿3
一、教学背景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声现象)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者作了一些努力。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声现象是学生刚接触物理并逐步参与系统学习和研究的第一步,因此保护好学生这一宝贵的好奇心和严谨认真的求学态度尤为重要。而这又主要来源于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激发。《声音的特性》是第二节,在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道理之后,对身边出奇的声音现象感到惊异的同时,适时提出声音的特性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至关重要。这是声现象中的重点小节,也是难点一节。这对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声音,认识噪声、听不见的声音从而把握声现象,培养起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也有重要意义,并可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产生物理学习的持久动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方面:
知道响度、音调、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了解响度与振幅(距离声源远近)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音色与发声体发声情况不同有关。
2、过程和方法层面:
通过演示、观察、探究、活动、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亲历亲为和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能从中体验转换法与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各种活动中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和体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感受科学探究方法的伟大,并能激发起为科学进步而努力奉献的决心和信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响度、音调、音色是理解日常声现象中的重点,更是难点。比较三个特性,我们觉得,声音的响度与音色特点稍许容易接受一点(可能与生活原有的经验知识基础有关),可对于音调及其影响因素有一定的困难,可视作一个难点。另外,学生对于声音的响度(大小)与声音的音调(高低)概念也易混淆,这也算作一个难点吧,应重点突破的。同时,难点的还有一点就是概念较多:强弱、大小、响度、振幅、高低、音调、快慢、频率、赫兹等,需要逐步深入。对响度、振幅、音调、频率应重点强调。
五、教学法选择及其依据:
本节课准备采用演示实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交流讨论等方法,指导学生从活动中总结与声音有关的现象与本质。因为毕竟声现象与生活结合的还是比较紧密而易于建立模型的。学生的理解难度也不是很大,鼓励学生多动手,动脑,动感官,对于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是有帮助的。
从学生层面来理解,刚接触到的物理现象,都是从学生的生活现象开始的。因此,感性、直接、易于把握便成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代言,然而唯一缺失的就是从生活中总结归纳现象的能力,因此,如何更为科学地描述现象,总结规律或是在引导下科学有序地建构模型,从而掌握新兴知识还是必要的。本课的设计就是注重了这一点的训练。
六、教学辅助手段
实物器材:羊皮鼓、二胡、纸屑、钢尺、梳子、扑克牌、A4纸、橡皮筋等。
多媒体器材:视频、各种课前录制的声音文件、展台等。
七、教学过程及思路设计:
(一)、课前活动
为了能够突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活动的目的性和操作熟练程度,为解决重难点服务,设计了三个实验,其中一个为自选实验,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的主导思想。
实验1:选择钢尺或橡皮筋做这样一个实验
伸出长度
拨动方式
振动幅度
声音强弱(大小)
等长
用力拨动
轻轻拨动
活动2:撕一张纸,比较快撕、慢撕发出声音高低的不同(注:只要判断出尖细与低沉即可)
撕的方式
快速撕动
缓慢撕动
声音高低(尖、沉)
活动3:用硬纸片划动梳出,比较有何不同(类同活动2)
划的方式
快划
慢划
声音高低
(二)、课堂实施过程:
1、温故知新:
用孔子的话“温故而知新”,引出对前面知识的巩固,此环节中涉及到声音的产生、传播及固、液体传声的不同。既是对前面的总结,也是为今天的学习做一个知识性的情景渗透,让学生的思维集中到声现象中来。
2、激趣导入:
世界真的精彩。声现象便是一例,然后用多媒体播放课前采集的各类声音:动物叫声、音乐铃声、烟花绽放、车水马龙等等。让学生辨听并体验不同,接着让学生交流感受,也给学生一个消化吸收的时间,最后请学生代表课堂公开交流心境。为引出探究这些声音的特性打下内部需要的心理基础,这样课题的揭示便显得水到渠成而不费力气。
3、教学新知:
(1)理解响度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
以教师演示敲鼓行为引导学生思考“响鼓重槌敲”的道理,进而自然引出“响度”概念。深入一步:“响度与振动振幅有关吗?”同时向学生揭示“振幅”概念。在学生充分讨论并得出初步猜想的前提下提问学生“怎样检查振幅大小?”引导学生探究的方法,不失时宜地加以方法的指导——“转换法”,同时用学生的演示实验来结束讨论验证猜想。接下安排了学生的一个活动过程,同时体现课堂的开放性和自主性:“用所提供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检验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钢尺、橡皮筋等皆可成为实验的器材。在此活动中仍然遵循“先说方法,再实验,后交流”的思路,体现对方法指导和对实验有效性的调控,在此过程中,也渗透给学生另一种科学方法,即“控制变量法”,如“钢尺伸出长度一定、橡皮筋伸长长度一定等”。这些物理方法的渗透和指导,对于把握实验环节,培养科学思维是有帮助的。
在探究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这个问题时,这里还补充了与“距离声源远近”的关系,同样是采用学生身边可信服的'理由——“对前排学生说句悄悄话,请后排同学猜”,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接受了声音响度的特性。
(2)理解音调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
音调的特性是本节的难点,因此在这个环节上,教学设计加大了时间分配的额度。首先以汇报划梳齿实验引出声音高低的概念,并指出这就是音调,与刚才的强弱有所不同。
接着引导学生从声音产生的角度看,“音调与振动快慢有关吗?”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个环节预设了一个视频演示和活动模拟的情节——撕布、撕纸,以帮助学生朝着定向性目标进发,得出音调与振动快慢有关,进而指出频率的概念。在教学这个概念时,为避免学生脑海中概念混淆,这里并未花费更多时间,而是一笔带过,听懂就行,以免强调过多适得其反(因为在以往的实际教学案例中就有过这样的教训)。接着以两个视频软件来介绍和表现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不同声音频率音调的高低,让学生辨听并找出规律。然后又通过演示实验的方法探究如何改变弦乐器的音调——二胡演奏的应用,既轻松了课堂氛围,并渗透以民族自豪感教育,让学生感同身受,更加亲切,得出“长短、粗细、松紧”时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道理。这里同样也渗透了“控制变量法”的思想。然后用介绍人体发声频率的不一样指出男女生声音的不同。这对于学生一般性知识的拓展也是一个途径。为了巩固难点突破的成果,让学生及时对生活中的两个现象进行了判断,即男低音唱,女高音伴,女生小丽和爷爷学唱戏的不同,加强了对音调特性的理解。
(3)理解音色特征,探究其影响音因素:
首先让学生欣赏用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段音乐的方式,表面上是让学生放松一下,其实是在轻松之余渗透了知识,体现了愉快教学的审美理念。(当然素材是课前老师录制的)引出了音色的概念,并指出(或由学生讨论)由于发声体结构或材料不同造成,同时从“声音是一种波”上理解波形与对应音色的关系,播放一段音乐,示波器显示不同波形,加强对音色特性的感性理解。最后介绍了音色在生活中的应用——音色密码。这一块处理较为简洁,因为学生有“未见其声便知其人”的生活基础做铺垫。
4、全课小结阶段:
此环节分两步走,一是引导学生回忆声音的三要素(声音的特性),二是涉及对具体概念,影响因素的讨论。为了全盘把握,用媒体先后展示,形成知识结构模型及框架,便于意义记忆。
5、课堂巩固:
以“学以致用”的观点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男女声音的差别,声音洪亮,音高八度的理解,听诊器如何增大响度等。
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吃的更好,本课堂最后设计了一个“延伸学习”环节。即让学生判断生活中的声现象主要由声音的哪个特性所决定的。(烧开水,向水瓶灌水,自制塑料管笛等)从而真正实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6、板书设计:
二、声音的特征
1、响度——振幅 (转换法、控制变量法)
距离声源的远近
2、音调——频率 (粗细、长短、松紧)
3、音色——结构 材料 (波形)
《声音特性》说课稿4
声音的特性这一节比较重要、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应该使学生了解频率的大小决定音调的高低;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音色决定声音的品质,在学习这些物理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让学生体会探究这些物理规律的方法,以及这些物理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音调的探究实验并不难做,器材也比较易得,应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振动快慢不同、音调不同,引出频率的概念、再由人耳昕到声音的频率范围,引出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概念、这样就可以联系本章章首图中的大象应用次声波来进行交流的现象,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渡的资料很多,教师可弓I导学生交流、教学中也可以向学生补充有关的知识、观察声波渡形的演示实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声波,同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怎样才能使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更响?学生很容易想到应该使物体振动的幅度更大些,关键是应该让学生:想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实验来证实他们的猜想。
音色是声音中比较重要的概念、音色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体验,使学生感悟到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相同,声音还是有所区别的、音色不同,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音质不同”
“想想做做”可以听磁带CD,也可以让会乐器的学生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周一首曲子,让大家感知一下音乐的古义。
观察波形的演示实验,目的是增加学生对不同乐器声音音色的感性认识、关于乐器,学生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或者查阅资料就某种或某个乐器,谈谈其发声的原理、STS中,教材将乐器分为三类,以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乐器发声的原理。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l、了解声音的特性、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能对生:活中音乐的三个特性进行辨别。
2、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教学难点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
教具准备钢尺(若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录音磁带、录音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其中有许多声音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例如:音叉发出的声音、人歌唱的声音、各种乐器的演奏声等、它们都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学中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请同学们注意听下面的歌曲(男低音独唱曲、女高音独唱曲)t比较这两支歌曲的演唱风格有什么不同?
生:前者的演唱声音低沉,后者的演唱声音尖细。
生:前者的演唱是通俗唱法,后者的演唱是民族唱法。
生:前者的演唱声音小,后者的演唱声音大。
生:前者的淡唱音调低,后者的演唱音调高。
师: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探究活动。
推进新课
板书:
(一)音调
[实验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师:每组的实验台上备有钢尺,请同学们想办法使钢尺发声
生: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师: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注意观察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的快慢及声音的特点
生: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
师: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再次拨动,注意要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出的音调
生: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得较快,音调高;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得慢,音调低。
师:同学们刚才的探究括动很成功,为同学们成功的合作及探索鼓掌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课件展示: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4、太多教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多少?
5、什幺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次声波了解多少?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处吗?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讨论上述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生:1、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frequency)
板书: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frequency)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ertz),简称赫,符号为Hz
板书: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ertz),简称赫、符号为Hz
3、实验表明,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音调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低
板书: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的快,频率高,发出的音调就高;物体振动的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就低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zOHz到20000Hz、其中20Hz是人类听觉的下限,20000Hz是人类听觉的上限
5、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supersonicwave)、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infrasonicwave)
6、超声波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能量大,一个是沿直线传播
超声波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超声波加湿器、治疗咽喉炎及气管炎的药液雾化器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液体破碎成许多小雾滴
(2)超声波清洗污垢
(3)声呐利用超声波基本上沿直线传播探测水中的暗礁、敌人的潜艇,测量海水的深度
(4)超声波探伤仪利用超声波沿直线传播探测金属、陶瓷、混凝土制品内部是否有气泡和裂纹
(5)医院利用B超(B型超声波)分析体内的病变
师:有趣的是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例如蝙蝠,飞行中不断发出超声波的脉冲,依靠昆虫身体的反射波来发现食物、海豚也有完善的“声呐”系统,使它能在浑浊的水中准确地确定远处小鱼的位置
生:老师:,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制造的
师:的确是这样,这门新学科叫仿生:学、另外,有些动物对高频声波反应灵敏(如猫、狗、海豚),而有些动物对低频声波有很好的反应(如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实际上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就是一种次声波)、请同学们课后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网站等多种途径,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并利用括动课进行交流
[演示实验]观察声波的波形
师:在这里,我们要用示波器显示声渡的波形
生:示渡器为什么可以显示声波的波形呢?
师:示波器的构造复杂,工作原理要在高中物理的电场部分涉及到,目前同学们的知识还不足以理解它、另外,我们也没有必要弄懂它,只要我们会正确使用就行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实验、
1、通过示渡器观察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比较不同频率的声音的波形有什么差别?
2、通过示渡器观察不同的男、女同学发出声音的波形,比较男、女学生:声音的波形有什么不同?
实验结论:
1、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相似,但频率高的音叉的波形要密一些
2、男、女学生:声音的波形不同,女同学的音调比男同学高,波形就密一些
生:老师:轻敲和重敲同一个音叉(即频率相同的音叉),音叉发声的波形有什么不同?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我们做做看
实验结论:
轻敲音叉时,波形的幅度小;重敲音叉时,波形的幅度大、但两种情况下,波形的疏密程度相同
[想想议议]
师: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
[师生共同活动、总结上述问题]
蝴蝶的翅膀一秒钟振动不超过10次,蚊子的翅膀一秒钟振动500~600次、由于蝴蝶的翅膀振动的频率低于人耳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当然人耳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而蚊子翅膀的振动频率在人耳的听频范围内、人耳就能听到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
师: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怎样才能使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更响?
板书: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生:应该使物体振动的幅度大一些、麓疆同学们能设计一些切实可行的实验来证实你们的猜想吗?
师:轻敲鼓面,鼓皮振动的幅度小,声音弱,响度小;重敲鼓面,鼓皮振动的幅度大,声音强,响度大
生:轻拨小提琴的琴弦,琴弦振动的幅度小,琴声弱,响度小;重拨琴弦,琴弦振动的幅度大,琴声强,响度大
师:同学们刚才的猜想和论证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值得表扬、下面让我们利用准备的仪器进行探究活动,证实同学们上面的猜想
[实验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1、用细线把乒乓球吊起来,使乒乓球静止在竖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个叉股接触、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2、重敲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3、比较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
4、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结果:
1、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小,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小,音叉振动的幅度小;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大,音叉振动的幅度大
2、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知,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板书:物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
生:振幅是确定响度的唯一因素吗?
师:实际中,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原因: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
板书: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
[演示实验]音调和响度的关系用口琴先用力吹“1”,再轻轻吹“5”、请同学们比较它们音调的高低、响度的大小
生:“1”的响度大
生:“5”的响度小
生:“1”的音调低
生:“5”的音调高
师: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也不一定大
在同一首歌曲中,音调低的“1”可以唱得比音调高的“5”更响、
[练习]请同学们讨论并回答,蚊子的叫声与黄牛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参考解答;
蚊子的叫声音调高;黄牛的叫声响度大
师: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但是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这表明在声音的特征中还有一个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它就是音色
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musicalquality)
板书: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
[想想做做]
师:请两位同学藏在讲桌后面,分别用不同的乐器(口琴和笛子)演奏c调的“1”,让同学们猜他们用的各是什么乐器
生:第一位同学用的是口琴
生:第二位同学用的是笛子
师:两位同学猜得都对、为什么这两位同学猜得如此准确呢?
生: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播放录音(分别用小提琴和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
师:同学们能不能分辨出由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乐曲?
生:据它们的音色不同可以分辨出来
[演示实验]观察波形、
将话筒接在示波器的输人端,用不同的乐器对着话筒发出相同音调的声音(都发c调的“1”),比较各波形有何异同
实验结果:
不同乐器演奏c调的“1”时,渡形各不相同,音调相同,频率相同,但振幅不同,响度不同
[想想做做]
师:在上节的活动课上,我已经让同学们用录音机听自己的录音,然后把自己的录音与自己的原声作了比较、在这里,我们要让别的同学听你讲话,再听你的录音,然后加以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一样吗?
[学生:实际操作]
实验结果:听别人直接讲话和听别人的录音没有多大差别
分析原因:这是因为录音机录下的是说话人通过空气传来的声音,直接听到说话人的声音也是通过空气传来的,所以别人认为像说话人的声音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I、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3、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
4、不同的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
布置作业
1、活动课上,每个同学尽可能带一种家里有的乐器,观察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又是怎样政变音调和响度的
2、制作音调可变的哨子,并用它演奏一首音乐课上学过的简单的曲子
3、把动手动脑学物理的3题写在作业本上
4、自制乐器,在活动课上交流
板书设计
1、3声音的特性
(一)音调
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2、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了贩音调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就低
(二)响度
1、定义:物理学里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2、物体振动的幅度叫做振幅、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响度还跟听者距离发生:体的远近有关
(三)音色: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
活动与探究
[课题]各种乐器发声的原理
[内容]声音是多种多样的、许多声音悠扬、悦耳,听到时感觉非常舒服,例如歌唱家的歌声、演奏家演奏的乐曲声,人们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则的
为了欣赏各种乐音,千百年来世界各地、各民族的人民发明了各种各样的乐器、虽然各种乐器看上去千差万别,演奏方式和音乐风格也各不相同,但所有这些乐器的物理原理都是一样的
在这节活动课上,我们要探究不同乐器发声的原理及怎样改变音调和响度
[过程]1、许多同学都带来了家里现有的乐器,将带乐器的同学和不带乐器的同学交叉分组(要注意将带同类乐器的同学分到不同的组)
2、练习使乐器发音,观察并体会它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又是怎样改变音调和响度的
3、总结交流
[结果]乐器可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打击乐器、弦乐器和管乐器
1、打击乐器
鼓、锣等乐器受到打击时发生:振动,产生:声音、以鼓为例,鼓皮绷得越紧,振动得越快,音调就越高、击鼓的力量越大,鼓皮的振动幅度就越大,声音就越响亮
2、弦乐器
二胡、小提琴和钢琴通过弦的振动发声、长而粗的弦发声的音调低,短而细的弦发声的音调高、绷紧的弦发声的音调高,不紧的弦发声的音调低、弦的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响、弦乐器通常有一个木制的共鸣箱来使声音更洪亮
3、管乐器
长笛潇等乐器,包含一段空气柱、吹奏时空气柱振动发声、抬起不同的手指,就会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音调、长的空气柱产生:低音,短的空气柱产生:高音、各种号也是常见的管乐器
习题详解
1解析:例如鼓、锣等,它们是靠乐器受到打击发生振动,产生声音的
例如二胡、小提琴等、它们是靠弦的振动发声的
例如长笛、箫等,它们是靠包含的一段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声的
2、解析:这种哨子很好做,用塑料管和竹管都可以,只要能改变所吹管内空气柱的长度,就可以改变音调
3、解析:频率是指发声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的计算公式是:频率=发声体的振动次数/振动的时间、人能听到声音的频率为20Hz~20000Hz,现在这种昆虫的频率在人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之内,所以人能够听到昆虫的声音
答案:350Hz,人类能听到
4、解析:水瓶中灌人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由于它们振动的频率不同,所以音调也不相同,灌水越多的音调越低,所以能发出1234567的声音来
备课资料
一、乐音和音阶
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中、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术的声音、小刀刮玻璃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可见,声音可以分为两种:前一种悦耳动听的声音叫做乐音,后一种令人厌烦的声音叫做噪音、我们在以前已经学到一些乐音和噪音的知识,现在再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一看乐音和噪音的差别是什么
把话筒接在示波器的输入端,再把发声体放在话筒前(下图),在示波器的荧光屏上可以显示出发声体的振动图象(下图)
先用两种乐器在话筒前演奏,观察它们发声时的振动图象;再用小刀在话筒前刮玻璃,观察这种声音的振动图象(下图)
从示波器上可以看出,乐音的振动虽然不一定按正弦规律变化,但仍是有规则的,振动的周期是一定的;而噪音的振动没有规则,没有确定的周期
既然乐音具有确定的周期和频率,一种乐音的音调就是确定的、在音乐理论中,把一组音按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就成为音阶,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dou,rual,mi,fa,sou,la,ti,dou
(简谱记做“l”“2”“3”“4”“5”“6”“7”“1”)、下表列出了C调音阶和D调音阶中各音的频率
有趣的是,高音dou的频率正好是中音dou频率的2倍,而且音阶中各音的频率跟dou的频率之比都是整数之比
还有更有趣的事情、喜欢音乐的同学都知道,有些音一起演奏时听起来好听,有些音一起演奏时听起来不好听;前者叫做谐和音,后者叫做不谐和音、著名的大三和弦dou、mi、sou的频率比是4:5t6,而小兰和弦ruai、fa、1a的频率比是10:12:15、大三和弦听起来更为谐和,那是因为三个音的频率比是更小的整数之比、随便拼凑在一起的三个音听起来不和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算一算它们的频率比,一定是三个太得惊人的整数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艺术后面的科学道理,但是,艺术远比1+1=2复杂,从上表中看出,频率增加一倍,音程高出8度、实际上这只对中等音高是正确的、人的感觉十分复杂,对于高音段来说,频率要增加一倍多,听起来音高才高出一个8度、如果一个书呆子调琴师:按照“频率翻倍”的办法调钢琴,那就要砸饭碗了
尽管如此,科学家们还是可以通过音乐家的实际测听,确定音高和频率的对应关系,并且据此设计出优美动听的电子乐器
二、乐器与物理
乐器的发声、音调、响度和音品以及乐器的制作、调整方法都和物理原理有关,因此乐器就是艺术与科技的结晶、如果在学习乐器时又知道其中的物理原理,对乐器不仅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这样对乐器的掌握就能更深一层了
1、乐器音调的控制
乐器中除了打击乐中的非固定音高的乐器外,其他乐器的声音都有高低,这就是音调、由物理知识得知,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也越高,反之亦然、振动体越短小、越细,振动频率就越高,振动体中张力越大,振动频率就越高
(1)弦乐的音调
对弦乐而言,弦越短、越细,张得越紧,音调就越高、通过调节弦的粗细、长短和张力的大小就可控制其音调、按调节音调的方法,弦乐可分为:
①一弦多音
此类琴上都装有几根粗细不同但长度一样的弦、相邻的弦音调相差纯五度或纯四度、演奏者按住一根弦的某一位置,弦的一边就不振动,改变按的位置,弦振动的有效长度就发生:变化、当演奏者按住不同的弦的不同位置时,弦的粗细、振动的有效长度就不同,从而使音调发生:变化、
还有一种琴日q独弦琴,它通过调节弦的张力来调节音调、当拉动或推动琴杆时,运用杠杆原理拉紧或放松琴弦。使音调升高或降低,
②一弦一音
此类琴将粗细、长短不同的弦按音调的顺序调节排列好,演奏者使哪条弦振动,这条弦就发出相应的音调
这里调准每条琴弦的音调很重要,弦的音调是用弦轴(也叫轸)来调节的、竖式弦乐有的将弦轴做成圆锥形、利用它与弦轴孔的离合和摩擦力来调弦、缺点是张力大时容易打滑。微调不方便、有的将弦轴做成蜗杆、利用蜗杆带动蜗轮来调弦,不打滑,微调效果好、横式弦乐一般将弦轴做成螺杆,调弦效果也不错、为方便诃弦。弦轴的把手都做得比较粗大,这样调弦比较省力、还有一些琴有变调装置,当脚踩变音踏板时,使弦放松或拉紧,从而变调
(2)吹管乐的音调控制
对管乐而言,管柱越短,音调越高、因此①只要在管不同处钻上音孔,演奏者用手指按放不同的音孔,就能控制管柱的长短,从而控制音调、②通过伸缩管(如长号)或用活塞(如小号、圆号)来调节管柱的长度,就可控制音调
还有一种乐器叫埙,它是通过音孔的大小来调节音调的、音孔越大,音调越低,反之越高
西洋乐器中运用了许多物理原理、如管乐的音孔较多,超出手指控制范围,就利用杠杆原理将按键集中在一起,以方便演奏、再如伸缩管、活塞都是机械知识在乐器中的应用
(3)簧乐的音调控制
这类乐器的音调是由铜簧片的长短来控制的、簧片越长,音调越低、反之亦然
(4)电子琴的音调控制
电子琴的音调是由电路中的电感、电容决定的、电感、电容量越大,频率就越低,音调就越低、反之亦然
(5)打击乐的音调控制
打击乐分有固定音高与无固定音高两种、有固定音高的乐器是把不同音调的发声体按音调的顺序排列好,敲击不同的发声体,就能发出不同的音调、而定音鼓是利用螺丝来调节鼓面的松紧度以控制音调的、鼓面越张紧,音调越高、而带变音踏板的定音鼓,利用杠杆原理来绷紧或放松鼓面,从而调节鼓的音调
2、乐器的响度
根据物理知识我们知道,响度是反映声音的大小的物理量、响度和振动体的数量和振幅有关、因此,为平衡和增大响度,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通过加大演奏力度(如重弹、重吹、重拉),来加大振幅、增大响度
(2)增加发声体、如钢琴、扬琴的高、中音就用三根弦同时发音,低音用两根弦,最低音用一根弦,这样不同音区的响度就平衡了、叉如四胡是两根弦同时振动发音,响度比二胡大、还有双管侗笛是用两根同音调的侗笛并在一起吹来增大音量
(3)设置共鸣箱、将发音体的振动传给共鸣箱,使共鸣箱内空气做受迫振动,从而增大响度、如各种弦乐器
(4)利用共振原理、使发声体与共鸣管内空气柱的振动频率相等,当发声体发生:振动时,共鸣管内空气就发生共振,从而增大响度、如笙、马铃巴、钟琴等、
(5)在琴上安装电子拾音器来调节音量的大小、如电吉他、电子琴、电贝司以及独弦琴
3、乐器的音品
世界上乐器的种类非常多,它们的材料、形状、大小各不同,但它们的最大区别在音品(也叫音色)不同、根据物理原理,音品是由声源的泛音数目以及各泛音的频率与振幅所决定的、而制作乐器材料的种类、大小、粗细、形状都会影响其振动的特性,因此乐器的音色与制作乐器的材料、太小、粗细、形状有关,还与制作者的技术水平有关
由于现代电子技术的突飞猛进,可对各种乐器的泛音进行频谱分析,从而得知各种乐器韵声谱、然后用电子合成嚣来仿制这些泛音,从面能模拟出各种乐器的音色、这就是电子琴之所以能模拟各种乐器的音品,而且还可以产生:新的音品的原理
现在电脑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利用MIDI来制作、台成音乐变得非常容易、借助电脑,一千人可把原本需要一个乐队或整个乐团才可奏出的乐曲演奏出米、通过电脑,给作曲寡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使音乐创作更方便、现代物理技术的发展为乐器的制作、改进和刨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声音特性》说课稿5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声音的特性》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主要讲授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声现象是学生刚接触物理并逐步参与系统学习和研究的第一步,因此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严谨认真的求学态度尤为重要。在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原理之后,对身边出现的声音现象感到惊异的同时,适时提出声音的特性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至关重要。本节是声现象中的重点小节,也是一节难点。这对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声音,认识噪声、听不见的声音进而把握声现象,培养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也有重要意义,并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产生学习物理的持久动力。
二、说学情
(过渡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我所面对的是初中八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抽象能力虽然已经有所发展,对于生活中的声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但还不善于总结归纳。所以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学生这一特点,并保持学生对物理的好奇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是要尽量通过小实验把声现象转化为可观察的现象,二是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尊重学生的想法,适时反馈。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明确它们的影响因素,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钢尺振动实验、乒乓球音叉实验,发现音调与响度的决定因素,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学习意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它们的决定因素。
【难点】
探究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影响因素的过程。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并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练习题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教学过程是一堂课的核心,基于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新课导入
在新课导入环节,我采取的是情境导入的方式,在课堂上开展一个小型音乐会,播放出不同的音乐,教师对乐音下一个定义,并提出问题:同样是乐音它们有什么区别?学生交流讨论后得出:声音有大小、高低之分,不同乐器发声不同。教师明确学生的讨论结果后继续提出问题:声音的高低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声音会有高低之分?让学生在疑惑中带着问题进入今天的课程——《声音的特性》
【设计意图:我之所以采用这种情境导入的方式,是想通过播放音乐的形式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并介绍乐音的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回答,大体感知声音的特性,为下面的新课教学打下基础。在提问中让学生感到不能用生活经验解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于接下来的课堂展开】
环节二:新课讲授
(过渡句:接下来是新课讲授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首先通过视频播放男高音和男低音,先引导学生发现两种声音的异同点,再介绍音调的概念,进一步提出问题:是什么因素影响声音的音调高低?之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这些因素进行猜想,这样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
之后是实验环节,在这个环节我会演示三个小实验:
实验一:用钢尺放于桌子一端,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力拨动钢尺,钢尺振动,并保证每次钢尺振动的幅度相同。多次实验,学生观察钢尺的振动情况并仔细听钢尺的发声情况。
实验二:撕一张纸,比较快撕、慢撕发出声音高低的不同。
实验三:用硬纸片划动木梳,改变划动的速度,比较木梳发声有何不同。
实验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三个现象,并由小组代表进行回答讨论结果。在学生回答后我会及时点拨,并总结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三个易于操作的小实验,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出音调和振动快慢的关系,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同时学生通过猜想和实验过程,增强了分析概括能力,易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接着我会引入频率的概念,先讲解频率的单位及物理意义,在讲解过程中通过“为什么人能听过到蜜蜂飞行时“嗡嗡”的声音,却不能听到蝴蝶飞行的声音?”的问题带领学生进入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学习,然后通过PPT展示生活中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激发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在讲解完音调之后接下来回会进入响度的讲解,在讲解响度这一特性时我将采用与讲解音调相同的方式,通过实验,进而总结响度的影响因素。在这一环节设置的实验为:
实验:用不同的力敲打音叉,使音叉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在通过观察悬挂着的与音叉接触的乒乓球的振动,得出响度大小和振幅的关系。
通过这一实验,和学生共同总结出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的结论。
学完响度之后我会带领学生进入音色的学习,通过提问:是否响度和音调相同就可以确定某一声音?提问之后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再播放用二胡和小提琴演奏的音乐《二泉映月》,让学生加以判断,进而得出音色的概念和音色与发声体自身的材料和结构有关的结论。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么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声音的三特性过程中通过常见的实验,得出准确的结论,增强学生对物理实验的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也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解决本节课的难点】
环节三:巩固提高
(过渡句:在新知识讲授完后,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会通过习题的形式进入巩固环节)
列举出几个声现象的例子,让学生判断是属于声音的哪一个特性。如:听声识人属于声音的音色等。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且通过这个题目也能将本节课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时,我会让学生来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这样能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和系统化理解。
在作业环节,我会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任务:回去收集生活中的声现象,并用声音的特性与之相对应做出解释。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总结和梳理,通过作业的形式学生能在课下及时加深对知识的巩固,通过收集类作业也可以发散学生思维】
《声音特性》说课稿6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声音的特性》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主要讲授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声现象是学生刚接触物理并逐步参与系统学习和研究的第一步,因此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严谨认真的求学态度尤为重要。在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原理之后,对身边出现的声音现象感到惊异的同时,适时提出声音的特性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至关重要。本节是声现象中的重点小节,也是一节难点。这对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声音,认识噪声、听不见的声音进而把握声现象,培养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也有重要意义,并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产生学习物理的持久动力。
二、说学情
(过渡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面对的是初中八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抽象能力虽然已经有所发展,对于生活中的声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但还不善于总结归纳。所以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学生这一特点,并保持学生对物理的好奇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是要尽量通过小实验把声现象转化为可观察的现象,二是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尊重学生的想法,适时反馈。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明确它们的影响因素,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音叉实验,发现音调与响度的决定因素,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学习意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它们的决定因素。
【难点】探究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影响因素的过程。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并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练习题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教学过程是一堂课的核心,基于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环节1 1 :新课导入
在新课导入环节,我采取的是情境导入的方式。在课堂上开展一个小型音乐会,播放出不同的音乐,教师对乐音下一个定义,并提出问题:同样是乐音它们有什么区别?学生交流讨论后得出:声音有大小、高低之分,不同乐器发声不同。教师明确学生的讨论结果后继续提出问题:声音的高低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声音会有高低之分?让学生在疑惑中带着问题进入今天的课程——《声音的特性》
【意图:我之所以采用这种情境导入的方式,是想通过播放音乐的形式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并介绍乐音的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回答,大体感知声音的特性,为下面的新课教学打下基础。在提问中让学生感到不能用生活经验解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于接下来的课堂展开】。
环节2 2 :新课讲授
接下来是新课讲授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首先通过视频播放男高音和男低音,先引导学生发现两种声音的异同点,再介绍音调的概念,进一步提出问题:是什么因素影响声音的音调高低?之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这些因素进行猜想,这样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
之后是实验环节,在这个环节我会演示三个小实验:
实验一:用钢尺放于桌子一端,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力拨动钢尺,钢尺振动,并保证每次钢尺振动的幅度相同。多次实验,学生观察钢尺的振动情况并仔细听钢尺的发声情况。
实验二:撕一张纸,比较快撕、慢撕发出声音高低的不同。 (看 上课的时间选择性操作 )
实验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两个现象,并由小组代表进行回答讨论结果。在学生回答后我会及时点拨,并总结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的结论,并说明物体振动的快慢叫频率。引入频率的概念,讲解频率的单位及物理意义。
【意图:通过这样的两个易于操作的小实验,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出音调和振动快慢的关系,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同时学生通过猜想和实验过程,增强了分析概括能力,易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人能听过到蜜蜂飞行时“嗡嗡”的声音,却不能听到蝴蝶飞行的声音?”的问题带领学生进入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学习,然后通过PPT展示生活中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激发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在讲解完音调之后接下来会进入响度的讲解,在讲解响度这一特性时我将采用与讲解音调相同的方式,通过实验,进而总结响度的影响因素。在这一环节设置的实验为:实验:用不同的'力敲打音叉,使音叉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在通过观察悬挂着的与音叉接触的乒乓球的振动,得出响度大小和振幅的关系。
通过这一实验,和学生共同总结出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的结论。
最后我会带领学生进入音色的学习,通过提问:是否响度和音调相同就可以确定某一声音?提问之后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多媒体播放几种乐器的声音,询问学生能否听出来属于什么乐器,进而引出判断依据——音色。
教师展示三种乐器的波形图,实验的前提说明了,三种发声体发声的音调相同,波形图说明了三种发声体发声的频率和振幅相同,但由于波形不同可以判断分别属于什么乐器,这就是由音色决定的。
【意图:之所以这么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声音的三特性过程中通过常见的实验,得出准确的结论,增强学生对物理实验的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也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解决本节课的难点】
环节3 3 :巩固提高
在新知识讲授完后,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会通过习题的形式进入巩固环节。
列举出几个声现象的例子,让学生判断是属于声音的哪一个特性。如:听声识人属于声音的音色等。
【意图: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且通过这个题目也能将本节课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环节4 4 :小结作业
在小结时,我会让学生来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意图:这样能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和系统化理解。】
在作业环节,我会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任务:回去收集生活中的声现象,并用声音的特性与之相对应做出解释。
【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总结和梳理,通过作业的形式学生能在课下及时加深对知识的巩固,通过收集类作业也可以发散学生思维】
七、说板书设计
【《声音特性》说课稿】相关文章:
《声音特性》说课稿12-29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07-03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02-19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4篇03-13
声音的特性教学反思04-02
声音的特性教学反思5篇04-06
人的生命的独特性说课稿05-27
《声音的传播》说课稿08-05
声音的编辑说课稿05-20
好听的声音说课稿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