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物理说课稿六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物理说课稿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物理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声音部分第一节,同时也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同时回声现象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十分感兴趣的问题。这一部分的素材刚好可以体现出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注重学生全员参与和全面活动,改进实验配置与设计,增设多媒体辅助教学,注重效果反馈。在新课标下声音处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大部分中,它既属于一种运动,同时在现象上也有它的独立性。所以本节课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分析
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因为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而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细致设计探究与活动过程之后,学生的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
三、课程目标
1、知识技能: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认识真空不能传声,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了解回声测距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取知识。
2、过程方法: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树立民族自豪感。
四、重、难点
声音的传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回声上还存在一些难点,用媒体可把抽象变具体形象。
五、教法与学法
对于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与学:
1、对于“振动发声”采用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对于“声音的传播”,过去学生可能想得较少,所以采用先自读,再以集体对话讨论的形式凸现知识点。
3、对于“回声问题”学生对现象已经非常熟悉,关键是对原理缺乏理解,所以采用媒体直观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认识。
4、最后要说明的是针对本节课侧重现象的特点,不准备设计课后练习,而是把学生对教材以外的`现象的解释作为一种练习,让学的现象和练的现象浑然一体。把课堂最后时间作为知识的升华,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去了解有关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内容,在体会中华民族古代的灿烂文明同时,进一步把现象与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带着思考结束本堂课。
六、教学过程
1、引入:播放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引出声音的重要。
2、媒体引课:
3、从声音的产生开始研究:(媒体展示)
活动⑴要求学生用手头的“尺、皮筋”等其它物品制造一个声音,再研究发声的原因。(学生也可用教师的演示器材:音叉,鼓)
活动⑵学生汇报结果,先演示实验再说结论。
板书:发声体都在振动
多媒体展示较新奇的发声现象。
深入研究:敲响的鼓,用手按住。(现象,结论)
4、产生的声音怎样到人耳?
活动⑶学生读教材声音传播部分
活动⑷学生提问题(其他学生作适当解释)
媒体:学生试完成展示的小实验
总结:人耳听到的大多数声音多数靠空气传播的
问:液体和固体可以传声吗?
媒体展示实例。
活动⑸学生举例
总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板书)解释介质
问:固、液、气都可以传声有什么不同?
明确:15℃时空气传声速度340m/s
气体传声最慢
问:如果没有介质声音会不会传播?
媒体动画:真空铃。把抽象变具体形象。
5、媒体: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变抽象为具体突破难点。
6、媒体:回声现象
通过问题提出听到回声的条件
问题:船测水深
七、媒体展示练习、小结。
物理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组装电路》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北师大版)九年级。
本节内容在上一节认识电路组成,通路、断路和短路以及电路图的基础上,学习用开关控制两个串联灯泡、两个并联灯泡的连接。这部分内容提出的具体任务:一是用一个开关同时控制两个小灯泡,使两个小灯泡同时亮,同时灭。取下一只灯泡,另一只灯泡也灭了;取下一只灯泡,不影响另一只灯泡发光。二是用两个开关控制两只灯泡,要哪只灯泡亮,哪只灯泡就亮,并且两只灯泡的亮灭互不影响。在连接完实物电路之后,还要组织学生练习画电路图。
【设计理念】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尝试教学法。 学生以尝试探究的方式学习。
尝试教学法的基本理念是:“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且尝试能成功”,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尝试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发现问题,大胆尝试,并运用课本、实验仪器、工具书等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组装电路》一课中,我从准备性练习开始,层层递进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尝试操作、尝试阅读,积极争论思考,尝试练习,独立探索,逐步认识串、并联电路,发现两种电路的不同之处,运用对比的方法初步建立串、并联电路知识框架。教师在引导学生的尝试活动中逐步分散了连接并联电路实验的难点,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使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提高了动手实验能力和学习能力。并根据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境,随机进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教育。在学生学习的活动中,注意发现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要避免教师给出实验步骤按“照方抓药”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要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方式多样化,充分地发挥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主人的教育理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判断两个灯泡是串联还是并联;
(2)会连接两个灯泡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3)会画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路图。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两个灯泡串联、并联的连接顺序和方法,做到快而准确;
(2)尝试用探究的方法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3)通过按照具体要求练习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小灯泡串联、并联的特点和连接,体会物理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乐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兴趣;
(2)通过连接小灯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精神。
【学生状况分析】
由于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对物理课的教学形式还有某些不适应的地方,如同学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交流还不够大胆,这需要教师的鼓励与培养。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如何进行实验,实验中出现与探究课题不同或与生活常识有矛盾等问题,应如何对待,也需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方法,一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渐提高;二是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恰当指导。
【教具准备】
初中物理电学线路板、多媒体,或小黑板。小灯泡,手电筒,电池,单刀双郑开关,导线若干,配套放在一起。等等。
【教学流程】
一、准备性练习
师(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一个电路有哪些基本元件组成的?在电路图中,它们的符号怎样画?
生(回答):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组成。
师:(画电路图)
提问:你能把这个电路用实物连接起来吗?
学生动手操作,连接电路。
二、进行新课(学生尝试活动)
1.第一次尝试操作:
师:如果有一个电路,有两盏小灯泡,并且都能发光。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什么样的电路?试一试,你能不能在刚才练习的基础上连接出这样的电路?
生:分组讨论思考,实验连接两盏灯的电路。 教师在学生中巡视,有目的的请两组同学到黑板上连接两种电路,画出电路图。
(在准备性练习的迁移作用下,学生动手动脑,相互协作,可以独立完成这种发展。学生活动能否成功,只需由灯发光来表明,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上充满了成功的喜悦。)
师:这两种连接方式有什么不同?
生:一种是两盏灯一个一个顺着连接起来; 一种是两盏灯并列着连接起来。
师:阅读课本,看课本上把这两种电路分别称作什么电路?
生:阅读后,得出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是串联电路,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的是并联电路,并认识并联电路中的'干路和支路。
师:想一想,课本上为什么用“电路元件”,为什么不用“灯泡”或“用电器”?
生:(思考,讨论)电路元件包括电源、开关、用电器等,不单指“用电器”。
师:对。串联和并联不仅是用电器的连接方式,也可以是其它各元件的连接方式,例如在上面并联电路中,电源和开关是串联的。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善于理解和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以后认识较复杂的电路作好铺设。)
2.第二次尝试练习
师:在刚才的两电路中,若增加两个开关,能不能使一盏灯熄灭时,另一盏灯还发光?试试看。
生:讨论、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哪位同学可以到讲台上演示你的接法,并说出你的发现?
学生演示说明在串联电路中,两灯总是同时熄灭,同时发光;在并联电路中可以使一灯熄灭时,另一灯发光。
师:为什么加上两个开关后,串联电路中两灯还是同时亮、灭,两并联电路却可以使其中一盏灯发光,另一盏灯熄灭呢?
生:因为串联电路电流的路径只有一条,而并联电路电流的路径不只是一条。
师:现在并联电路中两灯还可以同时亮、灭吗?
生:可以,断开或闭全干路开关。
(第二次尝试操作练习是在学生第一次成功的基础上,设置问题情景,促使学生进一步发展,获得成功。这种知识的递进过程,是由学生独立尝试、积极思考、通过直观现象获得的,使学生在思维训练和技能训练两方面都能得到提高。)
【课后反思】
事实表明,尝试教学法,以尝试探究的方式学习能让大多数学生主动参与,自觉探究,乐于交流,愿意合作,促使同学们在亲身经历和亲自实践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变化,掌握学习的方法、手段、途径,培养了创新意识,张扬了个性,学会了理解。懂得了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做人的道理,坚定了探究的信念,品尝了成功的快乐,完美地展示了师生富有独特个性的创造过程和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这节课教学活动的不足之处是,有个别学生还存在惰性心理、依懒心理;有个别学生动手操作不认真,毛手毛脚;有个别学生画电路图不够规范、合理。等等。另一方面,由于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才40分钟,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多,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究活动,需要的时空比较大,所以,在这节课堂教学活动中,我和我的学生们都感到时间不足。今后,我要不断地改进教学设计,把一些教学内容的教学活动延伸到社会、家庭中去。丰富广大学生课后探究物理知识活动。
物理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分析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是本章的重点知识。其在体现功能关系上是个很好的素材,它能够充分地体现功和能的概念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既然学生已经从做功的角度认识了电动势的概念,这里仍旧通过功能关系的分析来建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是可行的。在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时,先妥善解决对知识正确理解的问题,随之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应用(设计简单多用电表),再让学生获得操作体验。先了解《闭和电路欧姆定律》一课的教学目标。
2、三维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能够推导出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及其公式,知道电源的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上电势降落之和;理解 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掌握电源断路和短路两种特殊情况下的特点。知道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熟练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解决有关的电路问题;理解闭合电路的功率表达式,知道闭合电路中能量的转化。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研究,得出结论”的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思路和方法;通过利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教学,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通过探究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推导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应用定律进行有关讨论。 教学难点: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学习习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习惯,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因此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演示实验、讨论、讲解法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的构想
1、导入新课: 前边我们知道电源是通过非静电力做功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只有用导线将电源、用电器 连成闭合电路,电路中才有电流。那么电路中的电流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电源提供的电能是如何在闭合电路中分配的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2、引导学生推导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可按以下思路进行:设电源电动势为E,内阻为r,外电路电阻为R,闭合电路的电流为I。问题(1)写出在t时间内,外电路中消耗的电能E外的表达式?(E外=I2Rt)(2)写出在t时间内,内电路中消耗的电能E内的表达式?(E内=I2rt)(3)写出在t时间内,电源中非静电力做的`功W的表达式?(W=Eq=EIt)
3、得出结论,拓展加深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以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对这个结论加以推导,还可以得到哪些推论?(W= E外+E内 即EIt =I2Rt+ I2rt 整理得:E =IR+ Ir 或者 ) 结论:这就是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适用的条件就是外电路是纯电阻电路。
4、运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电路: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提问:对给定的电源,E、r均为定值,外电阻变化时,电路中的电流如何变化?外电阻增大时,路端电压如何变化?(据I= 可知,R增大时I减小;R减小时I增大。)演示实验:探讨路端电压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投影实验电路图如图所示;按电路图连接电路;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外电路的电阻,观察路端电压怎样随电流(或外电阻)而改变。总结实验结论: 当外电阻增大时,电流减小,路端电压增大;当外电阻减小时,电流增大,路端电压减小。就某个电源来说,电动势E和内阻r是一定的。当R增大时,由 得,I减小,由U=E-Ir,路端电压增大。反之,当R减小时,由 得,I增大,由U=E-Ir,路端电压减小。
5、拓展:提问1:讨论两种特殊情况:请同学们思考:在闭合电路中,当外电阻等于零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发生短路现象。)提问2:发生上述现象时,电流有多大?(当发生短路时,外电阻R=0,U外=0,U内=E=Ir,故短路电流I= 。)提问3:当外电阻很大时,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断路。断路时,外电阻R→∝,电流I=0,U内=0,U外=E。)
6、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应用(投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决例题。关于“思考与讨论”栏目,可以让学生根据路端电压和电流的数学表达式来画U-I图线,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图线并结合演示实验现象来讨论,结合短路、断路来讨论U-I图线的截距、斜率等的物理义。
7、课堂总结、点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①、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电源电动势等于闭合电路内、外电阻上的电势降落U内和U外之和,即E=U内+U外。②、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公式。③、路端电压随着外电阻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外电阻的减小而减小。④、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式为U=E-Ir,其U—I图线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8、作业布置:P63 1、3
四、板书设计:
1、电源电动势E=U内+U外
2、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公式
3、路端电压随着外电阻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外电阻的减小而减小
4、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式为U=E-Ir,其U—I图线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物理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电场强度”,下面我对这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材分析
《电场强度》是选自普通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第一章第3节的内容。电场强度描述了电场的力的性质,是电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学好电场强度和电场力,才可拓展延伸至电场力做功、电势差、电势能、电流的形成、带电粒子的运动等一系列的新概念。因此电场强度概念不仅是本章的重点、难点,也是整个电磁学的重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场是电荷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
2、了解试探电荷的作用,理解对试探电荷的电荷量和试探电荷的尺寸的要求。
3、理解电场强度的物理意义,掌握电场强度定义式和方向的规定及其公式的应用。
4、知道点电荷周围的电场分布和电场的叠加,会用点电荷的场强公式和电场叠加进行有关计算。
5、知道电场线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及类比的方法、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2、在理论和实验论证、猜想环节中培养学生科学论证能力和推理能力。
3、通过电场强度定义式的得出,让学生体会到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和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了解法拉第在电磁学中的贡献,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2、通过学习电荷的电场分布,是学生认识到对称和科学的美感
三:重点、难点
重点:以深刻理解电场强度的物理意义为重点内容。
难点:一、电场强度的定义方法及其矢量性;二、几种典型电场线的分布特点。
四 说方法
教法:根据本节课内容较抽象、理性思维较强的特点,教学中采用实验、类比、设问、合作探究并辅助以现代化教学手段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法:对学生而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动起来。从而是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五、教学过程
据以上的分析,教学中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掌握知识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⒈引入新课:
首先提出问题(看幻灯片1)学生解答,之后我这样导言:力不能脱离施力、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即力具有物质性,由此可知在电荷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物质。这节课我们从两个方面去认识它,一是定量描述,二是形象化描述。由此引出课题“电场强度”
2.新课教学:
首先电场的教学:让学生自读教材中电场部分的知识,了解法拉第对电磁学的贡献,并认识到电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之后强调本节课的知识主线: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作用。然后进入电场强度的教学
创设问题情景:
1)两点电荷间静电力的产生用场的观点怎样解释?进一步说明场具有何性质?
2)电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如何来认识它?
3)引入的试探电荷应具有什么特点才能真正反映原电场的性质?
4)同一试探电荷在某一电荷形成的电场中的不同位置受力的大小方向一般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通过前四个问题,根据电荷在电场中受力情况,引出电场的性质:即电场有强弱又有方向
1)能否任意选取一个电荷,用它在电场中某位置受到的电场力表示该点的电场的强弱和方向?为什么?
2)同一试探电荷在电场中的不同位置受力不同,不同试探电荷在电场中同一位置受力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3)电场力即与试探电荷电量有关,又与电荷在电场中的位置有关,据此试问:F/Q是反映了谁的量?这样就自然而然的引入了电场强度这个物理量。
意图:通过以上合理设问,明确思维轨迹。让学生清晰地掌握场强引入的思路及其物理意义,即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一。而在下面的问题中又顺理成章出开始了对场强的进一步的认识。
1) 前面用比值法定义了场强的大小,场强的方向又如何定义呢?
2) 让学生思考在E=F/Q中Q是什么电荷的电量?能否推出E∝F、E∝1/Q ,而场强E的决定因素又是什么?
同时让学生观察多媒体动画,并在上述思考的基础上归纳电场强度物理意义、定义及其特点,电场强度是对电场的定量描述。但电场看不见、摸不着,为便于我们的研究,需要把它形象化的表达出来,物理学中用一系列的曲线来代表电场。
由此引出电场线教学
在这部分教学中我采用类比的方法,首先复习初中所学的磁感线,根据磁感线的特点来认识电场线。同时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平行板和点电荷周围的电场线的形状。再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等量同种和等量异种电荷周围的电场线。
最后学生注意观察几种典型电场的电场线分布,总结电场线的特点。
在整个教学中,我设置了适当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根据电场强度的定义式来分析点电荷周围的场强,并进行有关计算。
4、课后小结,作业布置:
5、板书设计:教学中将黑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主板书写概念、规律、以及公式的推导过程等。一部分为副板书,用来画草图,解答例题等。同时利用彩色粉笔书写重点内容或关键词,以表示强调,引起学生重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物理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机械波"是高中物理教材第一册(必修)的第五章"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第七节内容。
机械波是机械运动中比较复杂的运动形式。它作为周期性变化的运动,广泛地涉及物理学的各个领域。上好这节课不仅可以巩固以前学过的有关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知识,还可为今后学习电磁振荡,电磁波和光的本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认识到学习波动知识时重要的是要会确定波的总的运动情况,即由波长,频率和波速等物理量来表征运动情况,而不是确定单个质点在某一时刻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研究方法,发展学生智力有着特殊的意义。
(2)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心理特征及本节课教材大纲要求,拟定下列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明确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掌握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波动传播过程的特征;了解机械波的种类及其传播特征;初步了解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逻辑思维及归纳总结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用辨证的观点探究物理过程及其规律,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4) 重点,难点分析
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因为波动过程的细节不容易体现出来,教学过程通过课件模拟物理过程的方法进行重点难点的突破,使学生获得较直观的信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以激发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浓厚兴趣。
二、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科学教学必须让学生们参与以探究为目标的研究活动,使他们同老师和学生一起在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对从学生们所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
基于这种理念,本节课主要采用指导——自主学习法,通过课件和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讨论,以期达到教学目标。有着丰富生活体会的学生往往对波动形成的物理过程有着浓厚的兴趣。为了使学生能认识机械波这一特殊的运动形式,教学中可以渗透"指导——自主学习"的教改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突出学法指导,思维启发,和师生的情感交流。通过学生小实验和教师实验演示及课件模拟物理过程,逐层深入,让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师创设的问题中进行分析探究,总结波动特征。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从功和能的角度去探究波动过程,进而搞清波动的成因。引导学生在讨论中互相问答或自问自答,进入思维的迁移,每观察到一个现象都去想想几个为什么。真正培养起抽象思维能力和独立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所有学生的各种不同见解,技能和经验都有所尊重。逐步把全班学生培养成科学探究推理严谨缜密,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以及社会价值观念都有助于科学学习的科学学习者。
三、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
(课件)在生活中,我们是否见过此现象——向一滴水滴入平静的水面,会看到水面上荡起圈圈涟漪,起伏不平的波纹向四周传播出去,形成水波
(课件)曾记否,当进球后球迷此起彼伏所形成的波浪 (让学生按顺序逐个相继站起,坐下,这时全班的同学都有机会亲身体会到作为波动中的一分子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分组思考,讨论波动的成因)
(课件)"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连绵起伏的'山峦构筑了华夏民族的脊梁……
(小实验:学生同桌两人用手抖动课前准备好的绳子,会看到凹凸相间的波向绳的另一端传播出去,形成绳波。)
上述现象,都是我们平时所见到的波的情形,那么,波形成的条件是什么呢 波是什么 前面我们学习过的机械振动是描述单个质点的运动形式。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由大量质点构成的弹性介质的整体的一种运动形式——机械波。
机械波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机械波的概念: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形成了机械波。上述的水波和绳波都是机械波。
2、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振源和介质(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所观察的现象,归纳总结)
振源——产生机械振动的物质,如在绳波中的手的不停抖动。(如果没有连续的振动,则质点很快停止下来。)
介质——传播振动的媒质,如绳子,水。
物理说课稿 篇6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八年级上册物理引言《奇妙的物理现象》,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说,本节课题的设计思路。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启蒙课,引言则是启蒙课的开篇。向孩子们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展示五彩缤纷、充满神奇的物理世界。通过引言学习让学生们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物理学家的高尚情操以及物理学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重大作用等,以便使孩子们对物理世界有一种新奇感、求知欲,产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引言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引言可见本教材的主要目的:不仅要从知识与技能方面培养学生,而且还将注重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良好的思维习惯,有根据的怀疑精神,一定的创新意识等
2、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物理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活动,初步感受物理现象的奇妙,激发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能力目标(2)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初步体验观察的方法,能根据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提出简单的科学问题。
情感目标(3)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从而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使学生们对物理世界有种新奇感、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难点是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二、说教法
物理课是八年级学生接触的一门新课程。这门课对于部分八年级学生来说简直有点“谈虎色变”,因为听哥哥姐姐或高年级同学说物理最难学,所以对物理课已经产生逆反心理和畏难情绪。要改变同学们对物理课的偏见,必须用“兴趣”心理去战胜他们的“逆反”心理。心理学理论指出对事物的第一次印象是最深刻、最难忘的。而引言课是八上物理的第一节课,所以我精心设计,力求把它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们一接触物理,就对它产生极大的兴趣和美好的印象。本节课我采用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世界,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条件,是检验物理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教师边演示、边导控,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三、说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在教学中,我着重指导学生如何观看演示实验和自己动手做实验,让学生对实验结果做出猜想,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不失时机的引导同学们讨论研究,启发学生对物理现象提出问题。因为这是初中物理的第一节课,对于这些物理现象,无需让学生弄明白其中的道理,只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并产生追根究底的欲望,获得科学研究方法的初步体验,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几幅图片(如蔚蓝色的天空、从树上掉下的苹果、浮在水面上的钢铁轮船等)和一段二胡曲。从幼年起我们就对自然界中的现象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一个个现象觉得就是一个个谜,总想把它们打开,为了揭开其中的奥秘,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2、进行新课:
(1)观察有趣的物理现象
本活动包括两个简单的演示实验。完成这两个实验本身并不难,教师也无需花费力气去讲解实验的原理,但在整个活动中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问题探究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对实验结果做出猜想,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不失时机的引导同学们讨论研究,启发学生对物理现象提出问题,对于提出有独到见解问题的学生要给于鼓励。例如,放在玻璃罩里的长、短两只蜡烛,谁先熄灭的演示实验,实验前,先让学生猜一猜究竟是那只蜡烛先灭,引导学生讨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实验,实验时控制条件可得出不同的实验结果。实验完成后,在启发学生思考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提问。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会提出各种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接着做水煮金鱼的演示实验。实验前让学生猜一猜,实验后,使其感到惊奇,产生疑问,引起思维,激发兴趣。
(2)动手做一做
这是学生第一次独力观察物理现象,我采用同座位的两个同学为一小组的方式进行。活动(1)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本上的字,你发现了什么?请同学们做个小小科学家,实验前先猜测结果,再做实验验证你的猜测是否正确。比赛哪一组做得又快又好、发现的物理现象最多。实验时,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观察和思考时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物理现象并说出自己的各种发现。如从杯子侧面观察发现书本上的字是变大了;发现书本离玻璃杯越来越近,书本上的字就越来越大;书本离玻璃杯越来越远,书本上的字就越来越小,其间还有一个字体左右反向的过程;从杯口向下观察的情况等。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再请同学们将自己没有发现的物理现象做实验验证。教师不要刻意追求学生得出完整的观察结果,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最后请同学们参与探究活动(2)隔着玻璃板、课本、搪瓷盘、塑料板等物品,磁铁对铁钉的吸引会变化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发现了许多物理现象,也产生了许多疑问,要想知道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等你们学习了物理以后,就能将这些谜一个个打开。
3、课外作业
(1)调查一下,你周围有哪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和问题?
(2)做以下的小实验:
[1] 将一个生鸡蛋放进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渐向水里加食盐并使其溶解,注意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并对这个现象提出问题。
[2]小心地把水、食用油(每种一小杯)沿着杯壁依次缓缓倒入深玻璃杯龋然后再放入一粒葡萄或一小段蜡烛。将你观察到的现象画下来并提出问题。
4、板书设计
引言—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
第一节 奇妙的物理现象
一、 观察有趣的物理实验
二、 动手做一做
【物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物理说课稿03-11
物理说课稿12-17
初中物理说课稿02-16
有关物理说课稿01-15
初中物理说课稿09-21
物理重力说课稿12-18
物理单摆说课稿12-01
物理《质量》说课稿12-01
【精选】物理说课稿9篇01-27
精选物理说课稿五篇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