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面积》说课稿

《面积》说课稿

时间:2024-05-15 08:59:3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面积》说课稿15篇【推荐】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面积》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面积》说课稿15篇【推荐】

《面积》说课稿1

尊敬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面积》中的第一课时:《认识面积》。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概念。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周长。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为以后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小学中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我设计了直观演示、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一系列教学活动。

  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是知道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最合适。 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拼摆、数一数等数学活动中,培养初步的度量意识?

  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4、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5、教学难点是:探究发现比较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以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5个教学环节:

  1、结合实例,引入课题。

  由第一个课件引入学生对“面”的.体验,通过课件让学生直观的看到黑板面比国旗面大,数学书的封面比可桌面小,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发现物体的表面有的大有的小,初步感知物体的面,建立面的表象。

  2、动手操作 引出平面图形的面积。

  首先让学生摸摸长方体的表面,它的表面都是平面图形,也有大小,从而引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也有面积。然后课件出示四个平面图形,让他们跟着老师一起涂颜色,充分感受面积的实际含义。再利用一组没有封闭的图形,让学生理解封闭图形才有大小。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由具体的面过渡到平面图形,知道了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面积。

  3、周长和面积的对比。

  周长和面积这两个知识点是最容易混淆的。我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周长和面积的不同,周长指围成图形线段的长度,而面积是面的大小。并通过练习加深印象。

  4、三组平面图形面积的对比。

  第一组通过观察能直接比较出来,第二组是两个图形的大小十分接近,通过观察比较不出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第三组是通过观察、重叠都比较不出来,这时候小组合作,利用学具进行拼摆,最后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对比用哪种图形作单位比较好,因为用正方形能够铺满整个图形没有空隙。引导学生发现: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单位。正方形表示统一单位最合适。

  5、设计矛盾冲突,强调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利用课件让学生懂得必须统一面积单位,后面学习面积单位就水到渠成 了。

  低年级的孩子年龄较小,他们善于表现,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并精心设计课件和学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面积》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圆柱的表面积》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人教版)第21~22页例3例4,第22页“练一练”,练习六第1~3题的教学内容。

  (二)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同时,此前对圆面积公式的探索以及对长方体特征和表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也为了学习本课内容奠定了知识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完善关于几何形体的知识结构,丰富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形体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设置了两个例题。例3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相应的“练一练”对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进行巩固。例4是引导学生在例3的基础上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材这样安排,意在让学生经历圆柱侧面积、表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理解这些方法的来源,便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并从中学到一些数学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圆柱侧面积的含义。

  (四)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本课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抽象、判断、概括、推理”等方法获得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等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二、说教法和学法

  小学生知识的形成总是经历由感性认识到理情认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新知识时,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通过让学生操作、观察、演算等途径,调动眼、口、手、脑、耳等多种感官参与知识活动。基于这样的.认识,这节课我采用演示法、操作实验法、引导发现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概括、归纳、演算、交流等多种方法进行学习,掌握求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及应用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说教学过程

  (一)操作导入,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点。

  学生以前学的面都是“平面”,而圆柱的侧面是“曲面”,是本课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这个环节我分3步进行教学。

  1、卷一卷,感知“由直变曲”。

  首先,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引导他们卷成尽可能粗的圆柱纸简。

  其次,提问:原来长方形纸片是一个平面;现在卷成圆柱纸简后,它还是平面吗?让学生感知“由直变曲”。

  然后,我根据学生回答谈话:在一定的条件下平面是可以“由直变曲”的

  2、展一展,感知“由曲变直”。

  首先,我让学生展开卷好的圆柱简。

  其次,提问:这个尽可能粗的圆柱纸简展开后是什么形状?让学生感知“由曲变直”。

  然后,谈话:同样,在一定条件下曲面也可以“由曲变直”变为平面。

  3、谈话引入:今天我们将运用这个知识来计算圆柱的侧面积与表面积。(板书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通过这个环节的卷、展操作,让学生感知圆柱的侧面“由曲变直”的过程,使得“圆柱侧面积”的新知识与“求长方形面积”的旧知识联系起,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二)观察对比,推导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

  这个环节,我将分两步进行教学

  1、观察对比,理解圆柱侧面积含义

  首先,我让学生再次卷出尽可能粗的圆柱纸简。

  其次,提问引导学生观察对比。

  (1)原来长方形纸片的长现在在么地方?宽呢?现在长方形纸片卷成圆柱简后变成圆柱的什么面?

  并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长方形 长 宽

  圆柱侧面 表面周长 高

  (2)谁能指出这个圆柱简的两个表面?(现在是空的)

《面积》说课稿3

  《圆的面积》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级的教材。圆是小学阶段最后的一个平面图形,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认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认识,不论是学习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是学习上的一次飞跃。

  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有关知识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 要使学生明确圆面积的概念,理解和掌握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2. 通过学生操作,发现推导圆面积的公式。

  3. 结合知识的教学,渗透转化极限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圆面积概念的建立,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教学难点:转化和极限两种数学思想的渗透。

  【教学设计】

  考虑到本节课是几何前后知识的重要纽带,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学生的年龄特点,导致抽象逻辑思维较差,还是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所以使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帮助学生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课使用多媒体,设计时主要想突破以下几个问题:

  一. 明确概念:

  圆的面积是在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周长和面积是圆的两个基本概念,学生必须明确区分。首先利用课件演示画圆,让学生直观感知,画圆留下的轨迹是条封闭的曲线。其次,演示填充颜色,并分离,让学生给它们分别起个名字,红色封闭的曲线长度是圆的.周长,蓝色的是曲线围成的圆面,它的大小叫圆的面积。通过比较鉴别,并结合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摸一摸手中圆形纸片的面积和周长,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从而顺利揭题《圆的面积》。

  二. 以旧促新

  明确了概念,认识圆的面积之后,自然是想到该如何计算图的面积?公式是什么?怎么发现和推导圆的面积公式?这些都是摆在学生面前的一系列现实的问题。此时的学生可能一片茫然,也可能会有惊人的发现,不管怎样都要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设想,说出他们预设的方案?你打算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映随机处理,估计大部分学生会不得要领,即使知道,也可以让大家共同经历一下公式的发现之路。此时,由于学生的年龄小,不能和以前的平面图形建立联系,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让学生迅速回忆,调动原有的知识储备,为新知的“再创造”做好知识的准备。

《面积》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在三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本册又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本课时的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是这两方面知识的发展,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下面立体图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学生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对于平面图形直观感知和认识上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也掌握一些解决基本图形问题的方法。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操作,对组合图形的认识不会很难。尤其是对转化思想的渗透,学生在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应该能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达到方法的多样化。但是对于方法的交流、借鉴、反思及优化上需要教师的引导,所以,要重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活动有实效,真正让学生在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方面有所发展。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充分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心智水平,并在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预测的基础上,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组合图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从而归纳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装修房子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学习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再学生探索、解决的过程中激活学生思维,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积极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必要性,从而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为了更好的达到目标,考虑到学生掌握新知的能力,从而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掌握用割补法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2、教学难点: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计算方法,根据图形之间的联系和一定的隐蔽条件,选择最适当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第九册数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第九册数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说课稿。

  五、教学理念: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获得积极情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本节课,首先采用情境导入法,创情境导思维使学生乐学。拼图游戏,通过拼一拼、画一画、猜一猜、说一说导出组合图形的意义。装修房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学中时刻运用引导式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之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师精导、生巧学,以学论教,扶放结合。由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时,当学生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时,引导学生自己比较方法的异同点,并进行归纳,同时在此基础上懂得根据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六、教学设计:

  为了能更好的凸显有效教学的教学理念,高效的完成教学目标,特结合普遍学习特点,设计如下环节:

  (一)复习旧知,引出概念

  为了更好的认识组合图形的概念,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先复习学生熟悉的几种平面几何图形,进而介绍组合图形的概念。

  (二)组织动手实践 多维尝试探究

  创设老师家装修遇到困难请同学帮忙的情境,出示计算老师家客厅面积的问题,先让有方法的同学们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在学生们都明白之后,随后就可以组织小组探索有没有其他方法,然后在全班将多种方法进行展示。

  在全班交流时引导学生比较方法,让学生观察哪些方法有相同之处。,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各种方法的区别与联系。近而让学生对分割法和添补法进行讨论,让学生明确分割法就是将分割的基本图形进行相加,而添补法就是从大图形中减去添上来的小图形。最后让学生知道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有多种方法,只要同学们认真观察,多动脑筋,选择自己喜欢而又简单的方法进行计算就可以了。

  (三)抓住重点环节,理解内容

  学生认知是由浅入深的,通过动手实践,他们已经知道:组合图形的面积可以通过分割、添补成我们所学过的平面图形的方法得到,抓住这个重点,组织学生理解,突破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到此,教学中仍然借助装修房子的情境,给出凉台的平面图,让学生根据已知数据计算面积,这样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分层运用新知,逐步理解内化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内化效果。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延续着本节课的装修房子情境设计层次练习。教师出示天花板的平面图,让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索总结出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巩固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同时,学生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最后,开放练习,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本节课学习的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来计算出拼图游戏时自己所拼的组合图形的面积!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设计以上练习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计算方法,根据图形之间的联系和一定的隐蔽条件,选择最适当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真正做到有效练习!

《面积》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一〉 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教材从一~九年级始终贯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按由易到难梯次渐进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本册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了解、理解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运用会为学生学习后面的三角形、梯形,圆等平面图形乃至立体图形表面积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本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教材特点,考虑到第二学段学生的思维水平,我确立了如下三维目标:

  1.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经历并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运用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推导的能力。

  3.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探索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渗透“变中有不变”的辨证观念。

  〈三〉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究并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2.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转化与等积变形。

  〈四〉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三角板,细木条钉成的长方形,网格纸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实验报告单。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为了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变式练习,反馈指导。

  学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组织学生认真观察、操作、分析和讨论,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来完成任务,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教学目标,本课设计如下环节: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复习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特征。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能力是情绪高涨时的1/2.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课件出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一对好朋友(配以动效,音效)发生争吵,都说自己的面积大。你们认为呢?你是怎么知道的?使学生猜想。长方形的面积我们已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呢?从而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三〉 动用实践,探究发现

  1.数方格,引发猜想: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并填写报告单,学生很容易发现长方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这时启发猜想,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底*高呢?当一个平行四边形很大时,我们还能用数格子的方法求它的面积吗?引发思考:是否有其它的方法来求平行四边的面积。

  2.剪拼转化,验证猜想

  活动是认知的基础,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由于前面在数格子时就有同学提到用割补法来求面积,教师这时顺水推舟,让学生动手操作,想办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之后汇报。剪法可能有好多种,这时及时抛给学生问题“为什么要沿高剪开?”学生思考,再引导比较两个图形,“拼出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比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原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联系,长方形的`宽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联系?”顺势引导学生得出推导过程:将平行四边形剪、拼后转化成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如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分公式用字母表示为S=ah同桌互说整个操作过程,真正理解。

  3.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例1,引导学生写完整个解题过程,然后交流。

  〈四〉分层训练,理解内化

  新知及时巩固,才能得到理解与内化。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基本练习(课本第82页第1题)

  正确分清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

  第二层:综合练习(课本第82页第2、3题)

  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动手操作量底和高,体现“重实践”这一理念。通过不同的高引起学生的混淆。在计算中让学生明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时要注意底与高的对应,根据面积公式的灵活运用求平行四边形的底或高。

  第三层次:拓展提高

  1.(课件出示)比较: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在两条平行线之间你能画出几种形状不同而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明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等底同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2.学生利用手中细木条钉成的长方形模型动手操作:把模型拉动,面积发生了变化了吗?(周长没变,底没变,高变小,面积也跟着缩小)

  〈五〉 全课总结,质疑问难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并说说是怎样学到的。还有什么问题想与老师和同学商讨。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面积》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考官,上午好,我是今天的九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面积单位》。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基于这些教学理念,今天我将从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等几个角度来阐述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面积单位》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节,重点讲述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通过数方格的形式对物体的面积有了感性的认识,为本节课知识的展开有很好的铺垫作用。同时本节内容也为后续研究几何体的表面积甚至体积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作为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精准分析,还要对所教授的学生有准确的把握。本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需要教师在学习过程当中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把握,我设立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例感受面积单位的必要性,通过实例认识面积单位,认识面积单位有多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借助实例探索面积单位的过程,感受面积单位的大小,提升数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的学习过程,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对学情的把握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设置为面积单位的认识,教学难点设置为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感知常用的面积单位的大小。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将采用讲练结合法、小组讨论法来展开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重点讲述我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我会结合PPT帮助学生回忆之前如何描述一个物体的面积,引导学生想起数方格的方法。

  接下来请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方格纸测量数学课本的封面面积是几个格子。由于之前准备的方格纸上的格子大小不一,学生会得到不同的答案。有人数出6个格子,有人数出24个格子。

  这时我会设置一个同桌之间的小讨论,说一说为什么数出来的格子数是不相同的。经过讨论,学生会发现格子的大小是不一样的,从而造成数方格的结果数不一样。

  这时候我会说:既然格子不相同,咱们还能不能以不同的标准来衡量谁大、谁小啊?由此引出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面积单位》。

  (二)讲解新知

  刚才一个结果是6个格子,另一个结果是24个格子。方格大小不一,就没法统一标准来比较面积大小。自然就需要引入相同的、统一标准的面积单位来进行衡量。

  这样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理解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导出本节课内容,更好地贴合学生实际。在讲授过程当中,结合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给出来三个名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这三个面积单位,更好地去理解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接下来我会设置一些活动,比如让学生拿出正方形纸片去折一下多少大概是1平方厘米,多少大概是1平方米。让学生拿尺子去量、拿纸去折,直观感受这些面积单位大概是多少,进而拿这些面积单位去感受生活当中有哪些是用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来表示的面积,比如刚才提到的手指甲盖、数学书的大小。对于1平方米是多大,我会结合课本上图片,请十二名同学紧凑地站在一起,那么他们所占的面积大概就是1平方米。这样结合实例,更好地、更直观地感受面积单位的大小。

  (三)课堂练习

  接下来我会请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物体,比如漫画书、铅笔盒、笔盖儿,感受它们所占的面积大概是多少。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就讲到这里了。

  (四)小结作业

  接下来课堂小结,我会请学生回忆面积单位有哪些,什么时候用哪个,进行一个小的辨析。

  课后作业设置为在生活当中感受一下常见物体的面积,比如黑板有多大等等。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遵循简单明了的原则。

《面积》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面积》。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图形的面积(一)探索活动的第二课时,它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解决实际生活中与三角形面积计算相关的实际问题;同时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也为学生进一步探索并掌握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打下基础。同时,三角形的面积推导过程蕴含着转化和迁移的数学思想,本课的学习,重在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渗透初步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并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内容编排的最大特点是加强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各种图形的内在联系,体会三角形面积计算的一般策略。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推理能力。这样的编排使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来龙去脉,锻炼数学推理能力,从而感受数学方法的内在魅力。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平移、旋转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运用面积公式进行三角形面积计算,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小组合作、动手操作、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利用公式解决生活中有关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灌输迁移的数学方法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关键: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中除以2的意义。

  5、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完全相同的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各两个。

  二、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知识面较广,学习自觉性较强的特点,采用尝试教学法、实验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学课本,利用学具独立作业,互相讨论和巩固练习,去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再根据学生尝试练习中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加以讲解和点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操作能力。教学时,我按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推导公式、实际应用、巩固练习、课堂总结这六个环节进行。

  三、说教学过程

  1、旧知引入,激发思考: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回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再出示一条三角形红领巾,提问你们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吗?(学生大部分会说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时老师反问:为什么底×高÷2就能得到三角形的面积呢?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2、回忆旧知,引导迁移: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提问:我们能不能像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一样,将三角形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呢?

  (这一部分的设计在联系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方法迁移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向学生灌输迁移的数学方法和转化的数学思想,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作好辅垫。)

  3、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1)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具进行动手操作。看看三角形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

  (2)小组汇报:学生汇报的结果可能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或一个更大的三角形,这时,教师作引导:三角形的面积暂时还不会计算,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也是比较特殊的情况,而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引导到平行四边形上来。(把学生拼出的图形一一摆在黑板上)

  4、学生汇报,归纳总结:首先,小组交流讨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原来三角形的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原来三角形的高有什么关系?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说说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原来三角形的底相等,高与原来的三角形的高相等,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生一起归纳总结推导过程,得出各种推导的结论,结论一: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来三角形的底,高就是原来三角形的高,因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结论二:在高的一半的地方剪开,上半部分旋转一下,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它的高是三角形的高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S=ah÷2。

  例题的教学,是本课的重点。书上的例题,我着重让学生通过分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在交流中把应掌握的知识有层次地一一呈现。这些知识是本节课的关键。估计到学生在操作的时候,有可能会出现只用一个三角形拼平行四边形的方法,这种方法与例题方法以及与“你知道吗?”的对比,可以从多角度来强化“÷2”的理由,我觉得花一些时间还是有必要的。而且这样的做法,也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对传统的数学文化了解。

  5、简单应用,突出重点:(1)验证结论:用公式计算法求出第一个环节中的三角形红领巾的面积。(2)巩固练习: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在学习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后,我设计了一组练习,1、口算(熟练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2、判断(理解意义,突破难点),3、选择(理解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4、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练习的设计主要分这几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的练习,主要是让学生能正确地应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各个三角形的面积。在应用的过程中,规范学生的书写,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

  第二个环节重点是放在“÷2”和“×2”的区别上。主要是因为从以往学生练习来看,这是错误中的主流,一定要引起学生的重视。

  第三个环节是开发性的练习,数据具有更多的可能性,主要还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通过这个开放练习,使学生又一次地认识到三角形与对应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联系。

  6、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这一节课中在知识方面及小组合作过程中的收获,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四、说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例1 S=ah÷2

  =100×33÷2

  =1650(平方厘米)

《面积》说课稿8

  司老师的课,我听过很多次,每次都给人别样的感觉。面带微笑,亲和力极强,课堂上激情澎湃,容易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能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功底深厚,善于思考,对课标钻研得透,教材重点难点把握得准,教学效果很能好。下面我就上午听的《面积单位》这一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的想法,这节课的特点,我用三个字概括:新、活、实。

  一、新

  理念新,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也展示了一年多来,我们进行“三公开”教学的成果。新课程的教学观就是自觉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体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从而建立起新型教与学的关系。这节课,学中做、做中学,学生充分动了起来。“瞧一睢”、“摸一摸”、“找一找”、“做一做”等环节设计适时巧妙,通过小组的互帮互学,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充分感受到了1cm2、1dm2/、1m2究竟有多大,并能准确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做,便于学生树立空间观念,增强几何直观,达到课标所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课程目的。

  二、活:

  1、教法灵活,用启发式教学,学生能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参与学习,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口、动手、动眼等各器官参与学习。

  2、用活教材。教师不拘限于教材,注重挖掘课程资源。教师能利用周围环境中和数学有关的信息,形成资源,教室中的钟表、开关盒、粉笔盒、墙上的卡片、窗台上的机器人等能为我所用。数学变得不再空洞,不再是干巴巴的数字、符号和抽象图形,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是有用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进行培养对数学的兴趣,进而喜欢上数学,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3、教活学生。只有课堂活起来,学生才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司老师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提问题,会提问题。只有思维动起来,才是真正的生动课堂。

  三、实

  1、教学过程真实。体现在环节安排科学,逻辑性强。先讲dm2/。后讲cm2和m2,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同时让学生明白,数学概念的产生是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内容安排上,先制造冲突,让学生明白学习“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然后熟悉实物,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接下来,让学生经历用面积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体现“面积单位”的价值,最后结合实际选择和运用合适的面积单位解决问题,环环相扣,水到渠成。所以这节课上得很实在,

  2、读、写、说三个习惯的培养落实。读、写、说习惯的培养是去年以来,教学常规所抓的重点工作,本节课中,教师上学生读目标、读教材,读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只有读到位,才能理解到位,我们知道,看到不等于看见,看见不等于看清,看清不等于看懂,看懂不等于看透。看,决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走马观花,做做样子。写的方面,认真板书,给学生以示范,让学生上台书写面积单位,在自己本子上写。让规范、正确的要求落到实处,说的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清楚,说准确,说完整的话,培养学生敢说,会说,能说的习惯。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节课无论准备得多充分,学生配合的多好,但终究有提高的空间,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不足,正是因为有缺憾,有不足,才有了教研的必要性,才有了每一个教师进步的可能。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水平精益求精,最后达到炉火纯青、游刃有余的境界。可以这样说,课堂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永远在路上!

  这一节课如果说有建议的话,我认为有以下两点:一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更充分些,整节课都是教师在引着学生按既定的“路线图”走,也就是说,预设有余,生成不足。课改的实质就是教中心转为学中心,师中心转为生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帮助学生学习的人。只有重视生成的课才理会有内涵,才更精彩。这种基于解决学生自已提出问题的课堂学习才是真学习,比如这节课上,当讨论“1平方米究竟有多少个1平方分米时”,有学生提出64个时,教师急于完成预设的教学流程,说下面我们再研究,让学生高涨的情绪一下子就冷却下来。这个环节究竟如何处理,值得研究。

  二是一节课只能有一个中心,一个重点,不要面面俱到。课堂的主要环节,导入、拓展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和重点进行。比如导入,碗的大小指的是容积,而这节课学的是面积,有点不对照。结课前的拓展,讲面积和长宽的关系,不是不可以,但下课铃已响,学生的心已走了,再讲意义已经不大。再者,练习量也不足,可见前面用时过多,时间分配不太科学。

  说到练习,我想多说两句,“语文靠念,数学靠练”,这句话,什么时候都不过时。前段时间,英国引进了华东师大出版社的小学版《一课一练》,这是上海小学的`教辅,中国的教辅走出了国门,引起了舆论热议,也让我们回归到教育常识,一定的做题是必要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教育上有种倾向,一说书包重,就提出抛弃教辅,一说减轻过重课业负担,就砍掉习题训练,这些实际上都是矫枉过正,我们对中国本土的教育方法要自信,题海战术不可取,但一定量的练习不可或缺,这也符合教育规律。说到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我非常赞同张卓玉的观点: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完全是一个伪命题,他说,关键不在于学习的量有多大,而在于学习的内容、方式和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当学习是实现外在目的的手段时,不论学习的量有多大,学习本身就是负担。他还说,作业之所以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主要原因不是作业量的过大,而是质的过低。评价学生负担轻重的标准,首先看学生作业的意义、价值,即使是几分钟的作业,先要考虑是否有必要让学生做,如果没有必要,再少的作业也是负担。其次,看学生对作业的态度,是否乐意做,只在乐意做,高兴做,作业不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减负的根本途径在于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还在于教师责任心和教学水平。扯远了,回到这节课上,瑕不掩瑜,总体说,这节课上得还是比较成功的,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不妥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面积》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二课时《三角形的面积》。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充分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及能够运用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去解决问题。通过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会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理解三角形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内在联系。本节课的推导方法将会沿用上一节课所用到的推导方法——转化法,同时也为学习后面的梯形、组合图形面积打下基础,在实际生活中这部分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所以本课内容的学习是很重要的。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时的授课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五年级学生处

  于具体运算阶段,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加之数学的学科特点——严密逻辑性,因此本课内容我将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探究,逐渐明白所学图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根据新的教学理念与教材的编排特点及学生的基本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面积公式,准确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并会用字母表示,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面积。

  2. 能力目标: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讨论、归纳等探究学习中,体验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严密性和公式的确定性,进一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操作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熟练运用。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重点:三角形面积计算方式推导过程及运用。

  难点:三角形面积计算方式推导。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并且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从具体到抽象,五年级的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仍然有好奇好动的特点。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突破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与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践,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情感得到发展。因此,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力求体现自主性教学原则。

  学法:根据本课可操作性的特点,以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学法指导

  上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配以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学具与教具的准备:完全相同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各两个。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本环节计划用时约4分钟,欲通过问答的方式帮助学生复习旧知,并以学生身边熟

  悉的事物来创设问题情境,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激发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明确探索的目标与方向。)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图形的面积计算?(平行四边形)你还能记住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吗?(S=a×b)那么,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这样,复习与新知识联系紧密的旧知识,唤醒学生对有关知识及其形成过程的记忆,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2.大家看看胸前的红领巾,知道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吗?(三角形)如果叫你们裁一条红领巾,你知道要用多大的布吗?(求三角形面积)这节课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你们有兴趣吗?(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本环节计划用时18分钟,属于本节课的关键环节,欲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法、实验法

  与小组合作的方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1. 启发 要解决三角形面积计算问题,我们能不能从已学图形计算公式中得到一点启发呢?

  2. 分组操作交流 让学生先拿出学具袋(里面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大家可以选择任意的三角形,拼一拼,看能拼什么图形?

  (1)以相邻前后四位同学为一组进行合作探索、操作。

  (2)启发:拼成的图形与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如果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同学,你们观察一下,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和三角形的底与高有什么联系。

  (3)小组汇报展示。

  问:你们小组拼出了什么图形?哪些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平行四边形)

  想一想: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分组讨论回答)

  (4)教师通过多媒体进行旋转、平移掩饰,让学生感知。

  3. 引导总结

  通过上面的实践操作,同组之间的同学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根据你们的发现,你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学生讨论回答,自由发言。(学生的叙述可能不够全面)

  根据回答引导总结: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三角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总结试着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用字母表示: S = a×h÷2 形成板书,再验证公式的正确性。

  (三) 巩固练习 应用拓展

  (本环节计划用时12分钟,并通过小组合作练习与独立完成练习的方式相结合,欲达到熟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熟练运用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目标。)

  接下来,我设计了多层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1)请学生量出流动红旗的底和高,计算做一面流动红旗需要多少布?体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完成“做一做”,有助于学生对三种类型的三角形加深印象与理解,知道三角形面积与它的底及高地关系,并熟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

  (3)课堂作业:练习十七第1-3题。通过练习,是他们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当堂反馈,提高效果。

  (4)在方格纸上设计几个面积为6平方厘米但形状不同的三角形。(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完成),灵活地应用知识,使学生明白要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就要找底和高,底和高相等的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四) 课堂小结

  本环节计划用时5分钟,通过几个问题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扫清学生学习的障碍。如:这节课探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有哪些问题或者疑惑?这个问题或疑惑是其他同学能帮助解答的吗?

  师:本节课大家通过动手操作,小组相互讨论、交流,用“重叠、旋转、平移”

  等数学方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转化”的数学方法是数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相信同学们今后能应用这一数学方法探究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四、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高

  ↓

  三角形的面积 = 底×高÷2

  S = a×h÷2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使学生明显地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现“转化”的数学思想)

《面积》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1.关于大纲对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求。

  大纲指出:“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实验等活动,掌握形体的基本特征和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注意在实践中应用,以利于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关于本课知识在整个学段,在本册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

  本课知识是对前面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知识的发展、巩固和应用,梯形的面积是小学阶段的几何知识的重要内容,为后面的组合图形的求积知识以及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知识做好铺垫。学习梯形的面积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3.关于教材的编排意图:

  (1)本课教学的知识点是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本课知识在编排时是按照知识的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进行有序编排的。第九册中的几何初步知识是在学生学过直线和线段、角和垂线、平行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而梯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梯形的概念、特征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之后进行的,尤其是在学习过三角形的面积之后,学生对用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拼成一个新的已学过的图形的计算方法已初步掌握,这为本课学习求梯形面积的思想方法打下了基础,所以教学时一定要放手指导学生根据旧知识自己发现规律,在掌握运用规律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

  4.关于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并会计算一些简单的有关梯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3)结合教材教育学生,梯形面积计算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要认真学好这些知识,以后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同时通过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使学生初步懂得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观察事物。

  5.关于教学重点:掌握和应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6.关于教学难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二、教学指导思想及教法、学法设计:

  (一)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改意图

  1.充分体现现代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把数学学习过程变为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去主动探索发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以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和数学教学的新观念,改变传统的以传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2.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在教师有目的地指导下亲自摆一摆、拼一拼、剪一剪、想一想、看一看,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动耳,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训练学生的数学心理素质,加深数学知识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3.充分体现练好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指导思想。在练好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适时渗透迁移、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思考策略,对数学知识进行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比较推理,提高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教法、学法设计

  1.运用电教、实物演示、操作等直观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利用投影仪显示图形的合并、分化过程,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切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剪拼图形的实践活动中感知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2.巧妙地创设探究问题的情景。

  在导入新课时,通过拼图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发现“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投身于数学规律的探索之中。

  3.运用迁移规律学习数学新知。

  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知识是学习本课的知识基础,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这两个基础知识以及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有效地进行知识的正迁移。

  4.运用尝试教学法。

  ①在探索梯形面积公式时,进行尝试;

  ②学习例

  3进行尝试。

  5.运用化归的思维方法学习本课知识。

  化归法就是将当前有待解决的问题,经过转化,归结为已经解决或容易解决的问题。本课教学中,先把梯形的面积转化为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又把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转化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和梯形的高,从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可以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分化点,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6.讲练结合,及时进行反馈、矫正。

  在新授过程中依*学生的实践活动来探索规律;揭示公式之后,立即学习例3巩固新知;在巩固练习中,设计有坡度的题目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当堂完成,及时反馈,培养学生正确的技能和思维能力。

  (三)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及若干制好的图片,铅笔刀、粉笔。学生自制若干梯形图片、一个平行四边形图片、一个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图片、剪刀一把。

  三、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教学设计,本课按以下几个教学步骤进行教学:

  (一)复习铺垫,准备迁移。(约3分钟)

  首先投影出示一组平行四边形图形,并复习平行四边形公式,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然后投影出示一组三角形图形,并复习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再投影出示一组包括一般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的各种梯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怎样判断它们是梯形,指出它们的底和高。这一过程为知识的迁移做好铺垫准备工作。

  (二)游戏导入,激趣引新。(约4分钟)

  先让学生用准备好的若干梯形纸片拼图,并有目的地选择几个图形在投影中显示,如图:

  (岗亭)(轮船)(台灯)(飞机)

  然后让学生用准备好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图片分别在图中的各种梯形中“铺”方格,提问能否很快准确数出究竟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

  在此基础上,教师巧妙提问:“能不能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我们熟悉的图形,来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此时,教师用彩笔将图中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圈起来,学生定会受到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启发,积极动手拼图。这一过程可以较好地创设探究问题的情景,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悱状态。

  (三)操作思考,探索规律。(约12分钟)

  第一步: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动手操作,将游戏拼图中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或正方形。

  第二步:将学生操作过程反映在投影上,观察双片投影演示:先显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再抽移转动图片,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出示思考题。

  ①原来是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一个什么图形?

  ②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上、下底及高有什么关系?

  提问板书: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上底+梯形下底

  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高

  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提问后板书: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第三步是学生再观察教师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切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将自带的平行四边形也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思考:

  ①把平行四边形剪开后得到什么图形?

  ②剪出的梯形上底、下底、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

  ③剪出的一个梯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

  第四步是判断推理、得出规律。提问根据板书和操作,你认为梯形面积怎么求:

  根据提问板书:

  梯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底×高÷2(平行四边形)=(上底+下底)×高÷2(梯形)

  第五步是将梯形的面积公式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加以对比,强调“÷2”的道理。

  第六步是看书进一步验证自己推导公式的思考方法是否正确。

  这一过程通过“拼”和“剪”的两个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并适时进行转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看、听、动、思等活动充分感知公式的推导过程。加深对公式中“上底+下底”和“÷2”的理解。

  (四)学习例题,运用规律。(约5分钟)

  先提问要求梯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同时告诉学生梯形面积公式在生产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我们要学好它,为祖国建设服务,然后出示例3,读题后教师用铅笔刀垂直切下一支粉笔,告诉学生小刀切后出现的图形叫做“横截面”,最后让学生独立尝试解题,计算后看书对照。

  这一过程是教育学生梯形面积公式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再让学生尝试运用公式进行解题,理解并运用公式。

  (五)及时练习,反馈巩固。(设计课堂检测,约8分钟)

  第一题是基本题,一个梯形的上底是5米,下底是8米,高是6米,面积是平方米。让学生对照条件将数字带入公式进行计算。

  第2题指出拼图游戏中的一个梯形的上、下底和高的长度,口头列式求它的面积,这样照应开头。

  第3题是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变式的梯形进行口头列式求出面积。

  第4题是课本第71页第3题,看图中堤坝中的数字进行列式解答。

  第5题是选择填空(如下图)。目的在于让学生正确地找出图中的上底、下底和高,求出面积。

  题目是:正确的求积算式①(15+8)×4÷2

  是()②(15+8)×10÷2

  ③(4+10)×15÷2

  ④(4+10)×8÷2

  第6题是设计一条发展智能的提高题给学生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题目是:将三个边长是5厘米的正方形连接横放,后锯掉两边正方形的一个角,形成一个梯形(如图),求梯形的面积。

  这一过程设计的目的是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前面1、2、3题是口头回答,第4题完整解答,第5题进行讨论解答,第6题是智能发展题,一部分学生可以在课外完成。

  (六)完成课堂作业,进行课堂总结。(约8分钟)

  课堂作业是练习二十第1题三条题目,课后完成练习二十第2题。

  课堂总结提问: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2.梯形面积公式中为什么要“除以2”?它与三角形面积公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一过程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进行课内作业,当堂完成,检测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娇正。课堂总结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进一步理解公式中“除以2”的道理。

  附: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上底+梯形的下底

  三角形面积=底×高÷2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高

  梯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底×高÷2=(上底+下底)×高÷2

《面积》说课稿11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首先,我对本节课的教材进行一些简要的分析:

  本课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以长方形面积公式为基础,引导学生探索和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又是进一步探索并掌握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掌握了面积的意义和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学习之后的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教材安排了3道例题。例1引导学生把稍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相对简单的、熟悉的图形,例2引导学生通过平移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例3先让学生分组操作,探索平行四边形与转化成的长方形之间的联系,再通过讨论、思考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二的习题主要让学生应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以及生活经验,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及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析、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进一步体会“等积变形”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索思考的过程中,提高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结合学生的基础,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难点是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最后我来说一说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激发兴趣,初步体会转化思想

  课开始,呈现例1中的第一组图形,图中第一个是不规则图形,第二个是正方形。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是否相等。然后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接着在进行全班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清楚知道:它们的面积相等,有两种比较方法,一是数方格,二是通过割补、平移后转化成规则图形。再呈现例1中的第二组图形,让学生用第二种方法来比较这组图形的'面积的大小,学生分组活动后指名回答。在此基础上通过谈话揭示课题并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要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依托,根据数学学科特点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例1时引导学生把稍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简单的、熟悉的图形,让学生初步感受转化方法在图形面积计算中的作用,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顺应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为进一步的探索新知提供基本思路。

  二、自主探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这个环节主要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教学例2

  首先呈现画在方格纸上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分组讨论把图中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各自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和剪刀来剪一剪、拼一拼,并在操作完后请同桌互相检查是不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再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剪拼方法,并说说是怎样思考的。接着引导学生发现“它们都是沿着什么剪的?”,思考“为什么要沿着高剪开?”,启发学生在讨论中理解:沿着高剪开,能使拼成的图形出现直角,从而符合长方形的特征。让学生猜想“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讨论“是不是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是学生清楚的知道: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开,再通过平移,都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第二层次:教学例3

  首先让学生观察教科书第127页的三个平行四边形,分别说出它们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并填写在书本的表格中。然后让学生把平行四边形剪下来后转化成长方形,再把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填写在表格里,并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完成之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书本上的三个问题:

  (1)转化成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

  (2)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3)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最后让学生思考:“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那么怎样用字母来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S=ah。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这个环节充分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充满着观察、猜想、操作、实验、推理、归纳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既使学生理解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探索活动并发现规律的兴趣。

  三、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试一试”是一道简单的实际问题,首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指名板演,集体订正时使学生清楚知道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要有两个条件,即底和高。之后的“练一练”有3个标明了底和高各是多少的平行四边形,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让学生说说每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计算时应用了什么公式。同时也让学生指一指每个图形的另一组底和高分别在什么位置,让学生清楚知道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时,要用底和相应的高相乘。另外,要让学生注意到,如果图形的基本单位不同,那么计算得到的结果的单位也不一样。

  通过“试一试”、“练一练”中基本题的练习,分别让学生直接应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巩固对公式的理解。

  四、巩固深化,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练习二”的第1题是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与图中长方形面积相等的两个形状不同的平行四边形,首先让学生思考“要使画出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相等,它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然后再让学生各自在书上作图,同桌互相检查。第2题先让学生指出每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再让学生各自测量,最后根据公式计算面积。第3题是一道简单的实际问题,告诉学生用图中标出的数据计算出来的面积是近似值,这种近似的测量和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用到。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路。第5题则先指名读题,说出题目要求后独立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共同订正。然后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木框,演示拉成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思考“把这个长方形框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变化了没有?面积呢?为什么?”继续拉动长方形,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面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则。通过观察、比较后使学生明确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后周长没变,面积变了;拉成的平行四边形越是显得扁平,它的高就越短,面积也就越小。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活动,既巩固了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又进行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沟通。练习的最后一题,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与面积的联系。

  五、课堂总结,全面升华

  在课结束前,让学生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通过总结,既可以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一步加深印象,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面积》说课稿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图形的割补,剪拼,渗透图形变换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

  教学关键:

  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中除以2的意义。

  本节课,我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知识面较广,学习自觉性较强的特点,采用尝试教学法、实验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学课本,利用学具独立作业,互相讨论和巩固练习,去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再根据学生尝试练习中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加以讲解和点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操作能力。教学时,我按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推导公式、实际应用、巩固练习、课堂总结这六个环节进行。

  一、导入新课

  新课的导入是为了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好的导入,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活跃学生的思维。我采用实物直观法导入新课,先引导学生观察少先队大队旗,说出大队旗的长是120厘米,宽是90厘米,让学生利用旧知识计算大队旗的面积和归纳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再出示红领巾,引导学生说出要计算红领巾的面积,就是求三角形面积,从而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境界,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

  二、揭求课题

  我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了激趣法揭示课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承上启下、开宗明义的作用。我先直接板书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再提出问题“这节课要学习哪些内容?”让学生互相讨论,说出三个问题。(1)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3)怎样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这样,巧妙地让学生自己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把目标变成自身学习的需要,使学生由“要我学数学”变成“我要学数学”。

  三、推导公式

  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讲述,以实验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时,分四步进行。(1)引导猜想:我让学生按照课本75页的方法,用方格纸数出三角形的面积,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底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底和高的长度与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三角形底是6厘米,高是4厘米,面积是12平方厘米(图1),

  底6厘米高4厘米面积12平方厘米

  图1

  接着引导学生猜想三角形面积是底和高乘积的一半。

  (2)尝试操作:

  当学生心理上产生疑问,迫切地需要教师的讲解和验证时,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学生一边说,我一边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的推导方法演示出来(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出一个三角形,把剪下的三角形拼到另一边,变成一个长方形,如图2)。

  图2

  以唤起学

  生的回忆,促进知识的迁移。然后再要求学生模仿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把三角形转换成其他图形,并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学具,量出长方形的长与宽是多少?(长10厘米,宽6厘米),计算出它的面积是10×6=60平方厘米,再沿着长方形的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0×6÷2=30平方厘米(如下图)。学生清楚地看

  出这个三角形是原来长方形的一半。使学生沿着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的规律去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接着让学生拿出平行四边形纸片,量出它的底和高分别是10厘米、6厘米,用10×6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60平方厘米,然后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剪开,可以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用10×6÷2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30厘米。学生再一次看出这个三角形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一半,而且观察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剪开的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一致的,攻破教学的难点。(3)归纳公式:通过两个实验,学生纷纷讨论,并归纳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2,用字母表示写作S=ah÷2,并点明求三角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把底和高相乘后不能忘记除以2,让学生的知识更系统完善。(4)看书质疑:学生通过自己实验操作已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后,我再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本75页至77页的内容,比较与自己推导的方法有什么异同,突出说明课本是用“合”的方法验证公式,而我们是用“分”的方法来验证公式的,两种方法均把三角形变换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来推导,都能尝试成功。之后,留一点时间让学生提出疑问,我再进行针对性的释疑,创造亲切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疑敢问,进一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示范作用及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实际应用

  学生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后,我便出示一道同课本例题相仿的尝试题:一条红领巾的底是100厘米,高是32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让学生独立解答,分别叫好、中、差三类学生板演,我进行巡堂检查,了解信息反馈,去发现所估计出现的两种情况:(1)100×32÷2=1600平方厘米;(2)100×32=3200平方厘米,并按反馈信息组织学生讨论和讲解,强调应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把底和高相乘后不要忘记除以2,否则会计算了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以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五、巩固练习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是检查教学目标落实情况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练习的效率,我合理地设计了三道练习题。

  第1题: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这是课本77页做一做的题目,属单一性练习,用于巩固新知识。

  第2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12平方厘米,求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

  这是课本78页练习十八的题目,属综合性练习,既复习了三角形面积公式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关系,又进一步巩固三角形面积计算,防止学生照样画葫芦。

  第3题:计算少先队中队旗的面积,看谁的解法最简便?这题属创造性练习题,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促进学生的散发思维。

  六、课堂总结

  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学生更进一步明确具体的教学任务,抓住要点内容,形成系统的知识。我让学生联系本课初提出的学生目标,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得出:(1)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2;(2)三角形的底和高决定以后,三角形的面积也就决定了;(3)计算时把底和高相乘后不要忘记除以2。这样,通过疏理、归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节课的安排善始善终。

《面积》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80-81页的内容。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长方形,并分析长方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再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公式。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知道推导方法,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做准备。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扎实其几何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验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转化与等积变形。

  关键点:通过实践——理论——实践来突破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重点。利用知识迁移及剪、移、拼的实际操作来分解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关键是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等积转化问题的理解,通过“剪、移、拼”找出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及面积始终不变的特点,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等积转化成长方形。

  (四)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平行四边形卡片、剪刀。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三、说教法、学法教法:

  (一)说教法

  1、发展迁移原则

  运用迁移规律,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进行教学。注意从旧到新,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和等积转化这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2、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我打算主要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课件演示和实践操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3、以实物教具、学具作为辅助手段进行教学,体现直观、形象原则。

  4、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教会学生自主合作、动手实践、观察交流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5、教学设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渗透数学无处不在的的思想,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说学法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2、引导学生用探究式学习方法,会用这种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并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学习的时间。所以我计划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发现、讨论、总结、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以此来突出这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

  3、我用:两个老师家的车位是否能调换?贯穿整个教学活动,把教学活动变成了帮忙解决生活问题的活动,联系生活实际,并且做到首尾呼应,过度自然。使学生明白: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寻”数学,在实践操作中“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用”数学。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如下课堂教学环节:

  一、情景引入,激趣导课(课件出示两张车位照片)

  (一个长方形的车位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车位)

  创设生活情景,问:为了生活方便,能否交换两家的停车位?

  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动脑猜想,要比较两个车位的面积,必须会计算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会求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二、动手实践,探究发现。

  1、指导学生预习课本81页的内容,使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平行四边形转化长方形的方法。

  2、实践操作,提出猜想。

  请同学们想一想,想好了小组交流,并动手用学具,联系学过的方法,在小组里讨论,看哪组能最快解决问题?

  (1)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教师巡视指导。

  (我在设计学具时,在平行四边形学具上画有高和任意斜线。意图是使学生在操作中明白:只有沿着高剪才能拼出长方形。)

  (2)适时引导学生,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讨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①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②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3、交流汇报。学生先全班交流,教师在指名到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拼剪过程,并说出小组的发现。

  4、教师课件演示,边演示边讲解。

  5、强化拼剪过程及发现,推导成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6、前后呼应,解决悬念。

  计算导入时的两个车位面积,得出结论:能调换两个车位,因为两个车位的面积相等。

  7、课堂阶段性小结。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我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倡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而建构了学生头脑中新的数学模型:实践——理论——实践。整个过程是学生在实践分组讨论中,不断完善提炼出来的,这样完全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把学习数学知识彻底转化为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尝试计算,强化练习。

  1、口算。

  (1)a=4m,h=3m,S=? (2)a=8cm,h=6cm,S=?

  2、求下面图形的面积。

  自选条件计算。

  强调: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用底×高,不能底×邻边。

  3、解决问题。

  (1)拓展延伸(机动练习)

  (2)有一块平行四边形铁板,底边长25米,高是13米,每平方米重7.8千克,这块铁板重多少千克?

  练习设计第一题:用字母出示底和高,求面积。第二题:看图自选条件计算。第三题:文字出示已知面积和底,求平行四边形的高。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难度阶梯式深入,有层次的练习设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思考、发展了思维。从字母到图形再到文字,层层深入,强化提高。把拓展练习设计为机动练习是为课堂生成做的一种预设。

  四、课堂小结,巩固新知。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2、有关平面图形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充分提高归纳和总结能力。

《面积》说课稿14

  说内容:

  我备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节《圆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是在初步认识圆,学习了圆的周长以及学过几种常见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面积到学习曲线图形的面积,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方法都是一次质的飞跃。学生掌握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不仅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的知识打下了基础。

  说目标:

  遵循教材的编写意图及课标要求,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了解圆面积的含义,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化圆为方”的转化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说教学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教学我将以活动探究为主,引领点播为辅,采用三个教学策略。

  ?1、知识呈现生活化:结合圆形草坪的实际情境,引出本节 要探究的'问题,拉近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

  ?2、学习过程活动化:引导学生在剪拼的操作活动中运用转化的思想“化曲为直,化圆为方”,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推导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3、学生学习自主化: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充分参与,才会明白转化的过程,才会理解圆的面积 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突破难点。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册书第四单元第三节课。这节课是在学生充分认识了圆的各部分特征和掌握了圆的周长的计算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圆面积的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的表面积及体积打基础。

  2、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有进一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用转化法推导几何图形面积公式的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迁移类推能力。本课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应该能很顺利地掌握本课内容。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分析概括,以及迁移类推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演示、操作,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在参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4、说重点、难点: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曲线图形,很难理解圆等分后的转化过程和“极限”的概念,所以我确立本课的

  教学重点: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圆形。

  二、说教法

  这节课,我以“猜想--估算--合作探究----验证”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小组合作、动手探究的过程中学习,使学生在愉悦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说学法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的过程,又借助教具和挂图直观性,在演示中进一步观察、体会,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四、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课伊始,出示帮助公园的叔叔阿姨怎样计算这块圆形草坪的占地面积的问题的挂图。启发学生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猜想,然后展开讨论同学们的方法是否可行,从而引出课题。此处改变了原来设计的单调的复习,融新知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之中,这样做,目的就使学生在对新知识的渴望中产生探究的兴趣。

  2、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为了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第一步,我给每个小组发一张方格图,让学生在图上随意画一个圆,并估算出圆的面积。学生汇报后,激励学生评价哪种估算方法最好。这个环节目的就是使学生在估算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

  第二步,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剪拼图形推导出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个环节,我让孩子们用桌子上的卡纸,做个实验,在硬纸画一个圆,把圆分成若干(偶数)等份,剪开后,用这些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小纸片,拼一拼,可以同桌合作,看能发现什么?一会向老师汇报。这样的设计给予了学生自主创新的机会,学生真正成为了探究活动的主体。

  第三步,学生汇报探究结果之后,为了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的理解“极限”的概念,我适时进行教具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把圆平均分成两份、四份、八份、十六份后,拼在一起,再观察每次拼成的图形中闪动的曲线与圆周长的关系。学生就会明白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当分的份数足够多时,曲线就接近直线了。就这样,抽象难懂的“极限”的概念就在教具直观、形象的演示中迎刃而解了。

  然后,我又用教具演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各部分间的关系,学生很快地通过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从而顺利地完成知识的迁移。(出示填空练习题)

  在这个环节中,把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直观、形象的教具演示相结合,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3、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圆的面积公式的应用,在练习题的设计上,由浅入深,注重习题的实效性、趣味性。(教学挂图出示)首先让学生计算课前所剪圆形学具的实际面积,与估算结果相比较。然后设计了基本练习题和基本应用题。最后设计了趣味性较强的题:“早上,妈妈让聪聪上学时把牛拴在草地上,下午放学的时候再把牛牵回来,拴牛的绳子长4米,牛吃草的面积有多大?如果牛每小时吃草约8平方米,那么等下午聪聪回来的时候,牛会不会挨饿?如果牛挨饿的话,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呢?”故事一出,学生便主动思考,想办法,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把知识进行了延伸与拓展。

  4、巩固自学,提高能力

  在完成练习题后,让学生们看教材68--69页的内容,把不明白的内容和同桌互相探讨,共同解决。

  5、总结提高,小结全课。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这节课同学们真不简单,我们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自己发现、推导了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老师相信同学们今后一定能经过自己的努力,大家的合作探究,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小结既注重知识技能的总结,注重了学习方法,转化思想,独立思考,群体合作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总结。

  整个教学内容,我本着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互相合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去设计,孩子们易于接受,学习气氛良好。加之老师制作的教具和挂图的配合,相信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面积》说课稿15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教学课本例1。

  教学目标: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并能正确运用到时机生活中。

  教学重点难点:由直观到抽象正确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教学策略:同图示法和直观演示法帮助学生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学了哪些长度单位、哪些面积单位。然后再看图、画图或比划相应的长度与面积单位,进行对比。除了强调两种单位的区别,也应提醒学生注意它们的联系。如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等。区分了两种单位的含义、图形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应用的角度加以区别,即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时候使用长度单位,什么时候使用面积单位。这是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确分化,加强记忆的有效措施。一是加强不同大小面积单位之间的比较,二是加强面积单位与相应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例2、例3。

  教学目标:在理解面积意义的基础上,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运用于解决问题中。

  教学重点难点:由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导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沿着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方向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等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用小正方形拼摆大长方形大正方形中,猜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数小正方形中,在观察讨论中验证猜想,在图形的变换练习中概括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再运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十九的内容。

  教学目标:复习巩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及对比周长与面积。

  教学重点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源于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策略:以源于现实生活实际问题为主,通过长方形、正方形周长、面积的对比练习,以及稍有变化的变式练习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探究练习对本节内容进行梳理与巩固。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学例4。

  教学目标:掌握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运用进率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重点难点:弄清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算理,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

  教学策略:按1∶1的比例,运用多媒体直观演示在1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内画出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算出边长1分米即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再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类推出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

  第六课时:教学内容: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目标: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两个土地面积单位,了解它们的实际大小,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会用进率进行换算。

  教学策略:公顷和平方千米两个土地面积单位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具体了解1公顷有多大,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把这100平方米围起来,或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并向学生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如果有条件,可以再量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让学生看一看1公顷的土地有多大。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二十。

  教学目标:巩固梳理本单元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策略:先进行基本知识的复习梳理,再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各种练习,巩固本单元知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面积》说课稿】相关文章:

《面积》说课稿12-14

《面积》说课稿05-15

圆的面积说课稿05-25

认识面积说课稿02-23

面积的认识说课稿12-19

认识面积的说课稿12-19

面积的含义的说课稿12-20

圆的面积说课稿12-26

《面积认识》说课稿12-30

《梯形面积》说课稿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