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4-05-15 09:40:0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经典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数学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经典15篇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1

  今天,我说的教材是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首先,我就《数学课程标准》对教材的要求及设计理念谈谈自己的认识与体会。

  1.课标对教材的要求知识与技能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上三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2.教材设计理念

  (1)数学学习素材来源于学生的现实,呈现方式丰富多彩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学生的现实或许更多地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的事和物,以美丽的童话故事、有趣的小游戏、小谜语、卡通、漫画、图片、表格,有时伴有些文字等各种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使得学生对于阅读教材,没有枯燥感、恐惧感,又是他们乐到接受和愿意思考的,进而产生一种愿意甚至喜爱的积极情感。(2)教材关注了数学知识的形式与应用,重要的思想概念和思想方法螺旋上升。力图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以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作为开始,它们是学生了解与学生这些知识的有效切入点。随着一个个问题的研讨,学生经历了真正的“做数学”和“用数学”的过程,提高能力。(3)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教材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如提出了大量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置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以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4)内容设计具有弹性,面向全体学生,让“人人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关注了不同学生的数学要求。例如就同一问题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的问题,使“人人都能获解必需的数学”,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头脑中所理解的数学带有日程的个性色彩,通过数学活动,而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下面我结合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材,从教材内容、编者意图与编写体例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1、教材内容(1)数与代数——第一章整式的运算与第六章变量之间的关系教材中呈现给学生大量丰富的现实背景,并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出发点,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关注学生探究和运用数学能力的发展。(2)空间与图形——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第五章三角形及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教材突出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背景,吧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融合,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3)统计与概率——第三章生活中的数据与第四章概率由于内容充满趣味、吸引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手收集与呈现数据,做概率游戏,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4)实践与综合应用——课题学习:制作人口图2.编者意图(1)激趣方面编者通过每章节的主题图,除了让学生了解本章节的主要内容外,更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数学以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到数学的文化价值,利用主题图中有趣的图形、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的趣味与数学美,创设了情境,揭示了主题,激发了学习热情。编者还通过“读一读”等栏目,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数学,开拓了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培养能力方面编者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学习机会。如“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同时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以及与同伴交流的方式,形成新的知识,包括归纳法则、描述概念、总结学习内容等,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等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下面我结合七年级下册第一章《整式的运算》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1.基本要求①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发展符号感。②经历探索整式运算法则的过程,理解整式运算的`算理,进一步发展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等能力,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③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了解产生整式产生的背景和整式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乘、除运算(其中多项式相乘仅限一次式相乘,整式的除法只要求列复项式除以单项式,结果是整式)。④会推导乘法公式: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

  2.设计思路为了达到上述教学要求,教材设置了大量的实际背景,一方面是让学生体会学习整式的一些有关运算的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过程,培养符号感。教材几乎为每一种整式的运算都设置了具体的探索活动,在探索活动中体会整式运算的规律,把握其算理。本章学习活动的设置,关注学生在符号感表达、有效运算合并同建项,去拓展、探索规律等方面技能和能力的螺旋上升。

  3.本章教材的重点是整式及其运算,乘法公式,难点是整式次数的确定,整式的运算意义与算理的理解,为了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材特别突出以下几个方面:(1)以“问题情境——数学模型——求解模型”为主要线索呈现整式及其运算的内容,注重以问题情境中寻找数学关系,运用符号进行表示的过程。(2)以“观察——归纳——类比——概括”为主要线索呈现运算法则的探索过程,注重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3)注重整式运算每一步的算理,重视幂的意义、乘法分配律等作用,渗透转化、类比的思想。(4)从面积的角度解释多项式乘法、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等内容,并从直观上理解这些内容,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4.从前后知识联系来认识《整式的运算》(1)本章知识是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及第三章的字母表示数》的后续与延伸,又是将来学习分式、表式及函数方程、不等式中有关计算的基础,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分段要求、逐渐渗透、螺旋上升的设计理念。(2)从知识的整合来看,纵向联系,整试的运算可与前面所学的“求代数式的值”“解方程”等结合应用,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与后面的函数知识中的运算结合,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横向看,整式运算又可与几何知识、推理证明相结合,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四、下面结合具体课例《完全平方公式》谈谈我的一些教学设计具体见课件教学设计思路:

  1、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通过独立学习、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多种形式,相信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并且在此过程中有利于我发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及思维上的误区,以便指导。探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的过程:通过拼图游戏引出法则,由于所拼的图形的方式含有多种方法,而面积也会有多种表示方法,因而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通过对比学生都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但大多数同学对其算理不是很清楚,因而学生思维存在不足,这时需教师及时引导,有意识地从代数运算的角度将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转化为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渗透转化思想及体会乘法分配律的重要作用。

  2、在教学评价策略上,我经常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能力放在首位。通过用各种启发、激励的语言以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以上是我对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的教材的理解,不足之处请同仁们多多指教,谢谢!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学习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知识及其应用,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之后,进一步探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

  本章通过对汽车行驶速度问题的分析,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抽象过程,体会到现实世界中有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既有相等关系,也有不等关系,使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不等式。

  2、主要知识结构

  不等式的概念—→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

  —→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于初一学生来说,以前接触到的代数式及方程等知识都具有唯一性,给定字母的值,能确定唯一的代数式的值,给定方程能得到唯一的解,而这一节所接触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却有无数个解,需要我们去用集合的形式来表示,这对学生形象思维来说是一个大的转变,所以我们将不等式解集的理解和表示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将不等式解集的概念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题学习力求达到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不等式的意义,不等式解的意义,并能判断出不等式的解。

  2、理解不等式的解集,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不等式的解集,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经历问题的提出→分析→探索→类比的过程,体会到生活中数量关系的多样性,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

  情感与态度: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师生共同探索不等式的意义及找到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法学法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主要以讲学稿为载体,采用探索发现法,以问题为主线,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求解与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通过情境的分析过程,强化学生的主动探索,加强对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数学建模思想教学,体现新课程标准里,对重要的概念和数学思想呈螺旋上升的原则。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师生互动,课堂探究

  1、导入新知,解释疑难

  (1)不等式的概念

  通过对前面情境的分析,学生对生活中的不等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对进一步了解不等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此时再引入新的情境,让学生去分析其中的不等关系,学生乐于接受。

  问题: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距A地50千米,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分析:设车速是x千米/时。

  从时间上看,汽车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则以这个速度行驶50千米所用的时间

  不到小时,即①

  从路程上看,汽车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则以这个速度行驶小时的路程要超过

  50千米,即②

  式子①和②从不同角度表示了车速应满足的条件。

  (2)不等式的解和解集

  在了解不等式之后,学生很容易将思维转移到什么样的值才满足这个不等式,光凭想像很难得出结果,此时利用多媒体的交互作用,让学生对未知数的值进行试探。比如:若速度为100千米/时,(多媒体演示)输入速度x的值为100,多媒体中的汽车随之进行运动,观察运动的结果,满足题目的要求,所以100是这个不等式的解,从中得到不等式解的概念。

  如果学生对这个演示过程感兴趣的话,鼓励学生多进行试探,比如再输入80、75等,同时穿插一些不满足题意的值,如40、50等,便于进行对比,寻找这个不等式的解的范围。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不等式的解到底有多少个?

  2、这些解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

  学生回答后,从中归纳得到:只要是大于75的数都满足这个不等式。用集合的形式表示为,从而得到不等式解集的概念:使不等式成立的x的取值范围,叫做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解集。

  (3)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多媒体演示)画数轴表示不等式解集的过程。

  然后在黑板上按四步引导学生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画数轴—→找点—→描点—→牵线

  2、归纳类比,寻找解集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四)归纳总结,知识回顾

  师生合作,共同归纳。由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归纳,老师进行引导、整理。归纳时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什么叫不等式?什么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什么叫不等式的解?什么叫不等式的解集?

  怎样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五、板书设计(略)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第二课时,在此之前,刚学过算术平方根,而平方根这一节内容不仅是为今后学习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准备知识,而且它完成了数的范围的扩大,从有理数扩充到了实数,同时让代数运算得以了完善,在乘方的基础上引入了开平方运算,因此学好本节知识是学好后续知识的主要纽带,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理解平方根的概念,了解平方与开平方的关系。学会平方根的表示法和求非负数的平方根掌握平方根性质。

  (2)数学思考通过用类比的方法探寻出平方根的运算及表示方法,并能自我总结出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异同。

  (3)解决问题通过学习平方根,培养学生理解概念并用定义解题的能力。

  (4)情感态度①发展学生的求同存异思维,使他们能在复杂的环境中明辨是非,并做出正确的处理。②通过探究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习热情。

  (三)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平方根的概念及性质。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求一个数的平方根及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联系与区别。

  二、教法学法

  教法设想采用引导探索法。采用递进练习法。

  用类比及引导探索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平方根的定义,将定义的应用融入到探究活动中。

  学习方法观察猜测交流讨论分析推理归纳总结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为了趣味接力比赛,要在运动场上圈出一个面积为100平方米的正方形场地,这个正方形场地的边长为多少?

  (2)学校要举行美术作品比赛,小明很高兴,他想裁出一块面积为50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画布,画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参比赛,这块正方形画布的边长应取多少厘米?

  采用多媒体播放问题情境,前一个问题很好直接回答,而第二个问题就会使学生产生思维上的困惑,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导入平方根。

  (二)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概念:(类比算术平方根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

  从学生熟知的乘方运算入手,让其积极参与数学创造活动,初步形成概念。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整式的加减》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章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用字母表示数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展开的。整式的加减运算是学习下一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直接基础,也是以后学习分式和根式运算、方程以及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其他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数学工具。

  本课内容:整式的加减主要是通过合并同类项把整式进行化简,所以合并同类项是整式加减的重要基础,也是本章后续学习的关键。而且熟练进行合并同类项也是整章知识的一个难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同类项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能进行同类项的合并。

  过程与方法:在经历从数的运算过渡到整式运算的过程中,体验“类比思想”,体验“数式通性”,发展“抽象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热点问题、游戏、自主探索等活动,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且发展用数学方法,去思考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合并同类项法则。

  难点:

  1、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

  2、合并同类项法则的探究。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

  1、(大屏幕显示,教师口述)

  现在大家都炒股、炒基金,我也是一个股民。上个月,我经过仔细分析,挑选了一支潜力牛股,每股20元,我买了1000股。不久后股市暴跌,但我所购买的股票却没有受到影响,仍然是每股20元,而且我分析该股票还有攀升的趋势,于是又购买了5000股,那么这时我持有该种股票多少元?

  引出式子:1000×205000×20=(10005000)×20=6000×20

  在大屏幕上把上面问题中的20元换成1.5元,再换成x元

  引出式子:1000×1.55000×1.5=(10005000)×1.5=6000×1.5

  1000x5000x=(10005000)x=6000x

  体验:①字母表示的也是数,数的运算律对字母都适用。

  ②通过乘法分配律的逆用,使多项式合并成一个单项式,达到化简的目的'。

  活动2、体验练习:(1)100t252t=()t

  (2)3x2x2=()x2

  (3)-ab23ab2-4ab2=()ab2

  (二)、探究新知突破难点

  活动1、探究同类项定义:

  3x22x能合并成一项吗?2a2b4ab2能合并成一项吗?

  几个单项式满足什么条件才可以合并成一项?

  学生自主探究,再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同类项定义。

  活动2、互动游戏:对暗号(两名同学上黑板)

  同桌两人为一组,每个人任意写三个不同的单项式,然后两人互换写出同类项。两个人均写对,则“对暗号”成功。

  活动3、探究合并同类项法则:

  引例:找出下列多项式中的同类项进行合并。

  -4x22x-73x–8x2-2

  =-4x2–8x22x3x–7-2…………………..交换律

  =(-4x2–8x2)(2x3x)(-7-2)…结合律

  =(-4–8)x2(23)x(-7-2)……分配律

  =-12x25x-9

  教师板演引例,规范步骤

  活动4、通过引例,请学生总结合并同类项法则。

  (三)、循序渐进巩固新知

  活动1、合并下列各式的同类项

  (大屏幕显示)书P65例1

  ①xy2-1/5xy2

  ②-3x2y2x2y3xy2-2xy2

  ③4a23b22ab-4a2-4b2

  活动2、实际应用范例

  例2:(大屏幕显示)书中P66页例3(1)解:

  (1)把下降的水位变化量记为负,上升的水位记为正,第一天水位的变化量为_________cm,第二天水位的变化量为_________cm,两天水位的总变化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式计算)

  这两天水位总的变化情况为___________________cm.

  (四)、课堂小结

  1、同类项定义

  2、合并同类项法则及计算中的注意事项

  3、各种类型题的书写步骤,学生为主体阐述,教师要引导从重点、难点、关键上总结归纳。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第九章第二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不等式基本性质, 不等式的解集等知识 ,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同时也是学生以后顺利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有关内容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本章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七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且要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能在数轴上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推理,类比,分析.得到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3、情感与态度:初步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价值,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感知实际问题对不等式解集的影响,积累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将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重点的依据:“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因此,我确定这节课的重难点是看两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二是学生的认识水平。这节课的意图是让学生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因此,这节课的重点为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将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教学难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难点的依据:不等式与方程一样是千变万化的,因此不等式的解法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如何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来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是本节的一个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 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上一节课学生已初步会进行不等式的简单变形,但是在运用不等式性质3时容易出现错误。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导入新课:(3—5分钟)

  在这节课开始之初先出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要求学生在回忆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解出这两个方程并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的依据。这样为后面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类比其解法埋下伏笔。在这之后,要求学生说出不等式的3条基本性质,增强课程连续性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知识的学习。

  2.创设情境 导入新知

  教师出示一些简单的不等式,要求学生观察分析,分组讨论这些不等式的共同特点。学生归纳总结出共同特点后,要求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给这些不等式取名字。

  通过观察,猜想,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要求学生类比推理,归纳总结,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类比推理 深化新知

  在学生识别了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后,出示例1(1):2(1+x)<3此不等式为一般不等式,要求学生先自主探索,尝试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来解这个不等式.教师在讲解时可以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的依据,让学生不等式的熟练掌握一般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的同时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的真谛,同时为后面解复杂一元一次不等式做铺垫.出示例1(2). 此不等式相对于(1)的不等式而言是具有分母的的不等式,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后用化归的思想将不等式化为一般不等式来解这个不等式.出示这两个不等式代表的是两种不等式的解法.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一定要给学生分析清楚,如何用划归的思想将不等式化为一般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然后再求解.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后,让学生运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在数轴上将其解集表示出来,利用数形结合,始解集更加形象直观.此环节的设置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类比推理的能力,让学生养成勤动笔,勤动脑的习惯.积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用新知 形成能力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馈学生学习的情况,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设置了四道解不等式的练习题:

  (1)5x+15>4x-1 (2) 2(x+5)>3(x-5)

  (3) (4)

  这四道题分三个类型,让学生熟练掌握刚学的知识.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1(1):2(1+x)<3 (2)

  练习:

  (1)5x+15>4x-1 (2) 2(x+5)>3(x-5) (3) (4)

  5、布置作业。在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后,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及时巩固这一节的内容,同时为下一课时做准备,教师要有区别的布置作业,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课堂作业:126页1(1)(2)(3)(5)

  (四).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着重视过程,主动建构,突出应用的原则,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让学生主动地建构其新的认知结构,提升学生的智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教材地位,作用特点

  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在小学学过垂直的概念及画法,但由于是在小学四年级,学生接受几何知识能力较差,很多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垂直概念中所蕴含的识别与性质,因此在教学时我注重学生对概念本质的探索,而对于画法,学生多数没有掌握这一基本技能,所以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代表任意画两条垂直直线,再过直线外一点画垂线,然后共同总结规范画法步骤,然后再让学生练习,很好培养了学生这一基本技能,本节课还涉及到垂直的一些性质和点到直线距离的概念,这些知识的学习直接影响后续学习的情况,如画三角形的高,垂直的识别和性质的应用,垂线段、点到直线之间的距离、两点间的距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等,因此本节课垂直的教学极其重要。另外在教材处理上比其他版教材更注重情境性,生活性、探索性,本节课教学时可关注这些有利因素,完全可以克服学习接受难,几何语音叙述难,抽像几何图形难的特点,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感悟、交流,再恰当的使用多媒体,完全可以上出一节轻松活泼,有趣的课来,也能够让学生的三维目标均得以实现。

  二、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理解垂直的概念,并学会符号表示和书写格式,从中体会数学于生活,感受定义概念的合理性、简洁性。

  2、探索并掌握画垂线的方法,从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习惯和团结协作的意识。

  3、探索并了解垂线的一些性质,感悟实践出真知的哲理性。

  [设计意图]:目标的确定融合了三维目标,并没有把它们割裂开来,体现了在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计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垂直的概念及画法

  难点:垂直概念的探索与理解

  [设计意图]:理解垂直的概念,掌握画法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和关健,学生在以后学习中出错均源于这两点学习的不到位,故如此确定重点,而对于概念的理解包含二个方面:性质与识别,学生不易理解,故须加强探索,如此确定难点。

  四、学习准备

  全班同学按成绩好中差与性格互补分成6—8组,每组6人。

  [设计意图]:方便学生分组讨论,利于提高活动的有效性,也是对学习杜朗口的课堂教学精华的一个体现。

  五、过程设计

  (一)演示教具,揭示课题

  1、问题:小学学过两线之间有哪些位置关系?

  谁能到黑板上摆一摆

  2、学生代表摆教具

  3追问:垂直是不是相交?相交是不是垂直?

  4总结:垂直是相交的特例

  5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进一步研究和学习垂直。

  [设计意图]:本节课垂直的知识点起源是相交线,让学生回顾,摆一摆,加深体会垂直是相交的特例,如此设计,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是对小学知识系统的一次提升。

  (二)多个角度,探索概念

  1、认一认:欣赏画面,从中指出垂直线。。

  2、举一举:举生活中垂直的实例。

  3、折一折:用一张长方形纸挤出两条垂直的成本。

  4、想一想:上面我们从感性上再次认识了垂直,那么究意怎样给垂直下个定义呢?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活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并感悟数学就在身边,同时也培养他们观察问题本质,勤于思考的数学思维习惯,同时激发他们对数学本质的思考。

  5、议一议:哪种说法最好?

  [设计意图]: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教师追问,并出示探索问题,从而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也为以后垂直的性质与识别的应用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在这里学生的探索讨论远比教师的直接给出好得多,通过这个活动也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谓三维目标在此环节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6、说一说:垂直的概念。

  7、记一记:默记1分钟。

  8、看一看:表示方法与用法。

  9、摆一摆:让学生分组用三角板组合摆放并指出垂直的线来。

  10、练一练:做2个小题目。

  (三)探索画法,总结性质

  1、问题:上面你已经学会了判断两线垂直的方法。那么你能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条吗?有几种方法?

  2、选3名学生用不同方法在黑板上画。

  3、师问:过直线外一点向已知直线画垂线,你会画吗?

  4、学生代表上黑板画,并说明画法,教师演示,共同总结方法。

  5、画一画

  6、议一议:经过一点有几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既复习了垂线的多种画法,又让学生再此探索掌握了用三角板画垂直的方法,多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感知,另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知识的基本落实。

  (四)动手操作了解性质

  1、问题:过路如何走最短的路线?

  2、学生边走边说方法

  3、学生画出最短路线,并设计方法验证

  4、总结

  5、结合上述情境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6、演示

  7、生活小常识的应用

  [设计意图]:用过马路引出垂直的性质远比跳远实例更具生活性,一般性,情趣性,也利于学生接受,而借助这个情境又引出了点到直线的距离,再借助的辅助演示,突破这一难点 ,而用跳运作为应用,又是对这一概念的巩固,也激发了学习积极性。

  六、练习

  课后练习

  七、小结

  1、让学生谈收获与体会,并质疑。

  2、出示本节课主要知识点,让学生体会。

  八、作业

  设计说明

  1、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关注实效。

  让学生学会垂直的画法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但多年来学生学的并不好,甚至到了初三都未学会,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教学时没有夯实这一基本功,设计时通过让学生先画再展示画法,再借助总结画法,再让学生画,再反馈等活动,确实让学生学会了画法,比小学的技能也有一个质的飞跃。

  2、注重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关注三维。

  学生在小学基础上对于垂直的概念的理解并不到位,尤其对垂直的性质及识别不理解,也易混淆,这直接导致以后学习会出现以下问题:不知如何证明垂直,不会用性质。因此本节课设置一个探索活动,让学生去议一议哪种说法更好,从而规范格式,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和感悟会更深刻,记忆会更长远,也激发了学习欲望,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3、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关注操作。

  本节课中多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刻理解。

  4、加强的精确使用,关注有效。

  仅为教学辅助手段,不可滥用,本节课只在情境引入、探索概念本质、规范画法、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时使用,可谓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既省时又激趣,而且没有冲淡数学课注重思考的本质特性。

  5、注重恰当创设情境

  本节课的情境创设融入逐个教学环节中,由于生活性、趣味性、欣赏性强,极大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6、因为本节课内容多且偏难,又重要,所以教学时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为2课时。

  7、本设计力求体现与融合杜朗口课堂教学的精华。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节,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探索、研究的一个课题。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之上;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2、 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有很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天真活泼、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求知欲望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象直观思维已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于是我根据学生和中小学教材衔接的特点设计了这节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多项式中同类项的概念,会识别同类项。

  (2)使学生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

  (3)利用合并同类项法则来化简整式。

  2.能力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认识同类项,了解数学分类的思想;

  并且能在多项式中准确判断出同类项。

  (2)、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并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参与学习、讨论,在合作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以及教材的特点,确定以下重、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

  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 教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选择互助式学习模式,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关系,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共同在实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来提高教学效率,验证结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七年级的学生,从认知的特点来看,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的事物感知欲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习上,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能动作用,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类比、活动、猜想、验证、归纳,共同探讨,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利用课件和实物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意识和发散思维。

  五、教学过程:

  1. 5+3= , 42= .

  2. 2 ab 的系数 是次数是

  3. 组成多项式2x y-3 xy2+1的项分别为 , , .

  4. 30米+50米= . 复习旧知识,为新知识作铺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情境

  一问题1:

  我们到动物园参观时,发现老虎与老虎关在一个笼子里,熊猫与熊猫关在另一个笼子里。为何不把老虎与熊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呢?

  问题2:

  (1)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还有哪些事物也需要分类?能举出例子吗?如:垃圾、零钱、水果及各种产品分类.

  (2)生活中处处有分类的问题,在数学中也有分类的问题吗?目的在于引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加强学科联系,并注意联系生活,同时为本课学习做好准备和铺垫。

  形成概念议一议:

  10a和20a 2b2 和 6b2 -9xy和 5xy 5ab 和 -13ab 有什么共同点?

  2.思考:归为同类需要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导学生看书,让学生理解同类项的定义)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自己的视点去观察、归纳、总结得出同类项的概念。

  强化概念

  1、真真假假下列每组式子分别是同类项吗?为什么?

  (1) x与y; (2)a b与ab ;-3pq与3pq;

  (4)abc与aca 与a ;(5)a b与a bc;

  2、K取何值时,-3 x y与-x y是同类项?

  3、 填充: (1)在( )内填上相应字母,使得2( )3( )2与-x2y3是同类项;

  (2)若 和 是同类项,则 = ;使学生牢固掌握同类项的知识,进一步加强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数轴”的发展,它的建立,使代数的基本元素(数对)与几何的基本元素(点)之间产生一一对应,数发展成式、方程与函数,点运动而成直线、曲线等几何图形,于是实现了认识上从一维空间到二维空间的发展,构成更广阔的范围内的数形结合、互相转化的理论基础。因此,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沟通代数和几何的桥梁,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直角坐标系的基本知识是学习全章及至以后数学学习的基础,在后面学习如何画函数图象以及研究一些具体函数图象的性质时,都要应用这些知识;注意到这种知识前后的关系,适当把握好本小节的教学要求,是教好、学好本小节的关键。如果没有透彻理解这部分知识,就很难学好整个一章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及横轴、纵轴、原点、坐标等的概念。

  2、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

  3、能在给定直角坐标系中,由点的`位置确定点的坐标,由点的坐标确定点的位置。

  4、理解各个象限内的点的坐标的符号特点以及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特点。

  1637年,笛卡尔在他写的《更好地指导推理和寻求科学真理的方法论》一书中,用运动着的点的坐标概念,引进了变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高度评价笛卡尔,称其将辩证法引入了数学。因此,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部分内容时,应对学生进行运动观点、坐标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等唯物辩证观方面的适当教育。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由点求坐标,由坐标描点。

  2、教学难点:

  ⑴平面直角坐标系产生的过程及其必要性;

  ⑵教材中概念多,较为琐碎。如平面直角坐标系、坐标轴、坐标原点、坐标平面、象限、点在平面内的坐标等概念及其特征等等。

  四、教法学法

  本节课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巩固训练──拓展延伸”的模式展开,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索、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中对于不同的内容应选择了不同的方法。对于坐标系的产生过程,由于是本节课的难点,可采用探索发现法;对于坐标系的相关概念,由于其难度不大,且较为琐碎,学生完全有能力完成阅读,因此可采用指导阅读法;对于由点求坐标、由坐标描点,由于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应采用小组讨论和讲练相结合的方法。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比直接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

  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本节课先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探索思考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积极思考探索,让学生经历“观察、类比、发现、归纳”过程,以此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独立性与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被动学会”变成“主动会学”。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数轴上(一维)的点与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在生活中确定平面内(二维)的点的位置的方法,再与数轴上的点加以类比,从而引出平面内的点的表示方法,同时在学习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本节课将借助于多媒体课件与实物投影仪进行教学。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9

  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华东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拓展延伸,是进一步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是下一节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继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不等式之后,又一次数学建模思想的学习,也是后继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的重要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

  2.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教会学生通过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得到不等式组的解集。

  (二)、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考虑多个不等式联合的解法。并总结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分析加深对结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数轴的表示不等式组的解,渗透数形结合这一重要的思想方法。2.在解不等式组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解题的直观性和简洁性的数学美。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会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情况。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难点 灵活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知识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容量大、操作简单、形象生动、反馈及时等优点,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而且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积极性。

  (五)、说学生的学法: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并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知道了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分三步进行:画数轴、定界点、走方向。本节我们要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因此由一元一次不等式猜想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学生易于接受,同时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本节所选例题也真正的实现了低起点小台阶,循序渐进,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七个活动。

  活动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通过多媒体图片(选择材料通俗易懂,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

  活动二 引领学生 探索新知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通过上面实际问题的探究,归纳概括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

  活动三 范例讲解 学以致用

  例1: 借助数轴,求下列不等式组的解集:

  (1)、(2)、

  (3)、 (4)、(分析由课件展示)

  例2:解不等式组:(1)(学生板演,教师对照多媒体点评)

  活动四:反馈练习 巩固提高

  课堂练习:P48练习(学生板演,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这四道习题的设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会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活动五 数形结合 总结规律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确定规律:

  (1)、多媒体演练

  (2)、总结规律:

  1. 同大取大, 2、.同小取小;

  3、大小小大中间找, 4、大大小小解不了。

  活动六:反思小结,体验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体会?

  多媒体设计表格总结。

  活动七: 知识反馈,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为了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收获,我把作业分为选做题和必做题。

  (一)、课本P49习题3

  (二)、选做题:能力提升

  1、若不等式组无解,则m的取值范围是。

  2、若方程组的解是负数,求的取值范围。

  七、教学设计说明与反思:

  本节知识与前一节的知识联系比较紧密,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本节内容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知识的联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拓展过程,并能通过数轴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使其了解数形结合的作用。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不等式组解集含义的讲述,让学生做到较深刻的理解,并熟练掌握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从而进一步引入利用观察法、归纳法即可掌握求不等式解集的办法。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10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相交线》。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顶角,邻补角的定义,对顶角的性质。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的位置和数量关系,为今后学习几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证明几何题提供了一个示范作用,本节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推动作用,所以本节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从图中辨别对顶角和邻补角。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3)理解对顶角相等的说理过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质疑,猜想,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转化,说理能力和数学语言规范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乐趣,增强学习兴趣;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中充满着探索和创造。

  (三)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难点:写出规范的推理过程和对对顶角相等的探索。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直观的教具演示和多媒体。增大了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使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三、学法指导

  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学会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一般规律。从中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能力,并养成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孩子思维活跃,模仿能力强。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归纳总结。但是受年龄特征的影响,他们对知识迁移能力不强,推理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立交桥、防盗网。

  设问:从这些图片得出什么几何图形?学生会指出:相交线。从而引出了课题:相交线。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几何知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建立直观、形象的数学模型。

  (二)新课探讨

  1、对顶角、邻补角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用已备好的剪刀剪纸片、向他们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一把张开的剪刀能联想出什么几何图形?说一说,剪刀剪开纸片的过程中有关角的变化?

  学生观察,很容易把剪刀的构造想象成两条相交直线。在剪刀剪纸片的过程中,把手和刀刃之间的夹角不断发生变化,但是这些角之间存在着不变的位置和数量关系。

  通过生活中的情景抽象出几何图形,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问题2:任意两条相交的直线在形成的4个角中,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

  学生以事先分好的小组(四人为一组)为单位,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并填好表格中的内容。接着我加以适当启发引导,让他们归纳出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以及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判定方法。然后让学生依据这些判定方法找出图中的对顶角和邻补角。有些同学可能概括得不太好,我将肯定他们探讨的热情和发言的勇气。同时,帮助他们进行纠正。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们不抛弃,不放弃,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这样,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以至解决问题,体现了新型的课改精神。

  2、对顶角的大小关系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肯定邻补角互补,也可以猜到对顶角相等,但不是很肯定。为了让学生的猜想得于肯定,我的做法如下:

  (1)我演示教具(自己制作),也给学生操做。

  (2)让学生通过量角器测量。

  (3)让学生把画好的对顶角剪下来,进行翻折。

  (4)引导学生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来推导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引导他们写出推理过程后,我在黑板上板出规范的过程。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自己写的和老师写的有哪些异同点。

  学生的自主学习应接受老师的指导与引导,这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新型师生关系,即教师是合作者,引导者。通过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学生初步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

  (三)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对顶角相等的例子

  学生可以通过合作性交流、思考、发表见解。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对顶角相等的例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对顶角的性质,体会生活中的对顶角,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打破了他们一直误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这一观念。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例题解析

  例 如图,直线a, b相交, ∠1=40°,求∠2, ∠3, ∠4的度数。

  引导学生先寻找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间的位置关系,再寻找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此题难度不大,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一起来批改。

  (五)习题反馈

  为了再次强化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及对顶角性质的理解,我适当增加些练习,对于习题,循序渐进提高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于提高,对于趣味题和拓展题,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寻找规律,让他们进一步感觉“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学生的思路得于拓展。

  (六)、课堂小结

  1、这节课学了哪些概念和性质?

  2、你还有什么疑惑?

  3、谈谈你对本节课的收获。

  将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进一步培养他们归纳,总结能力。

  (七)布置作业

  我布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反思学习过程的习惯。

  六、板书设计(略)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11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全册。我将从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材特点和内容结构、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七个方面对七年级数学教材进行分析:

  1、课程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①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数、整数、方程、不等式;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等进行描述

  ②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基本性质、变换、位置关系的过程,掌握三角形、四边形、圆的基本性质以及平移、旋转等的基本性质,初步认识投影与视图,掌握基本的识图、作图等技能;体会证明的必要性,掌握基本的推理技能

  ③从事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作出判断并进行交流的活动,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掌握必要的数据处理技能

  ⑵数学思考

  ①能对具体情境中较大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能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刻画事物间的相互关系

  ②在探索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换以及平面图形与空间几何体的相互转换等活动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③能收集、选择、处理数学信息,并作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

  ④能用实例对一些数学猜想作出检验,从而增加猜想的可信程度或推翻猜想⑤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⑶解决问题

  ①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②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

  ③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④能用文字、字母或图表等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解释结果的合理性

  ⑤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⑷情感与态度

  ①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谈论某些数学话题,能够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②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③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④认识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证明过程的严谨性以及结论的确定性⑤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2、内容标准

  ⑴数与代数。学习有理数、整式、方程(组)、不等式(组)等知识,探索数、形及实际问题中蕴含的关系和规律,初步掌握一些有效的表示、处理和交流数量关系及变化规律的工具,发展符号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空间与图形。探索基本图形(相交线和平行线,三角形等图形)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丰富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学习平移、旋转的基本性质,欣赏并体验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空间观念

  ⑶统计与概率。体会抽样的必要性以及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进一步学习描述数据的方法

  ⑷实践与运用。探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发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3、教材特点和内容结构

  ⑴课本的编排意图

  ①正确处理数学、社会、学生三者的关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知识,又服务于生活。

  ②适应科技发展的形势,关注社会进步的需求,更新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认识,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注重培养理性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遵循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为教师营造教学创新的氛围,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⑵内容的呈现方式

  ①章前图直观新颖,引言引人入胜。如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章前图是一副气势宏伟的吊拉桥,引言中列举了大量实例学校操场上的双杠,棋盘上的横线和竖线等生动形象,直观新颖的图文,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正文有"思考"、"探究"、"归纳"等栏目,栏目中以问题,留白或填空形式为学生提供思维发展,合作交流的空间。如教学垂线段最短时,首先提出了一个挖渠的实例,通过探究,让学生比较垂线段与其他点到直线的连线的长短,从而发现垂线段最短的性质,该性质的应用在日常很广泛

  ③章后习题,联系生活实际。选择习题内容时,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我们学的是生活中的数学,是身边的数学,既有居民用水节电问题,运输购物问题,还有农业生产问题等。由于教材中生活化素材较多,学生感到亲切,能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⑶知识与技能的范围

  ①了解有理数的有关概念,熟练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法则,灵活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②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其性质和运算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整式的运算

  ③了解有关方程、方程组的概念;灵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解方程和方程组,能够分析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或方程组解应用题

  ④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把它们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⑤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

  ⑥了解统计的思想,掌握一些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能够用统计的初步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⑦掌握消元、换元等常用的数学方法,解决某些数学问题,理解"特殊—一般—特殊"、"未知—已知"、用字母表示数、数形结合和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等基本的思想方法

  ⑧通过各种运算和对代数式、方程、不等式的变形以及重要公式的推导,通过用概念、法则、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⑨了解已知与未知、特殊与一般、正与负、等与不等、常量与变量等辩证关系,了解反映在数与式的运算和求方程解的过程中的矛盾转化的观点

  ⑩理解有关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圆的概念和性质,掌握用这些概念和性质对简单图形进行论证和计算的方法会用直尺、圆规、刻度尺、三角尺、量角器等工具画几何图形12逐步养成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逐步掌握简单的推理方法,从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4、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⑴横向序列

  七年级数学共有十章内容,上册四章,下册六章,各章在内容上安排如下:

  ①有理数。从实例引入正数、负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和乘方运算的意义、法则。有理数的运算是本章的重点,对法则的理解是难点,克服它的关键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整式的加减。由实例引出单项式、多项式的概念及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法则、整式的加减。本章主要内容是整式的加减运算,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是整式加减的基础,它们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是通过必要的练习,熟练掌握运算法则

  ③一元一次方程。主要包括一元一次方程概念、解法及应用。解法和应用是全章的重点和难点。准确找出等量关系,培养学生的建模思想

  ④图形的初步认识。从日常熟悉的物体入手,抽象出简单的几何体,认识点、线、面、体的概念以及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有关概念。线段和角的有关性质是本章的重点,本章多从实物和模型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几何图形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⑤相交线和平行线。主要包括相交线、平行线。相交线主要研究垂线的性质,平行线研究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以及平移。本章的重点是垂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断和性质。逐步深入地让学生学会说理是本章的难点。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⑥平面直角坐标系。主要内容包括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和用坐标表示平移等知识。本章只要求学生会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建立点与有序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加强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⑦三角形。包括"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与三角形有关的角"、"多边形及其内角和"、"镶嵌".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通过探究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并在添加辅助线上加以指导,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证明方法

  ⑧二元一次方程组。主要包括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解法和应用。以方程组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注意本章内容与前面内容的联系与区别,做好"一元"向"多元"的转化,提高分析问题中数量关系能力

  ⑨不等式和不等式组。包括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概念、性质、解法及应用,并能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以不等式(组)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重点。在教学中,从多角度启发学生思考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⑩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利用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通过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从而得出结论

  ⑵纵向整合

  ①有理数和整式加减。有理数体现了数的扩充和运算的一致性;整式的加减体现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通过有理数和整式加减的运算,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②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建立方程或不等式的模型,重视建模和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③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平面直角坐标系。让学生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数学问题,认识线段、角、平面直角坐标系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都是借助所学的几何知识,培养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④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使学生充分感受统计在日常生活、社会和各学科领域的广泛应用,调动学生学习统计的积极性和应用技能,为后面学习概率打下基础总而言之,教材中的每个知识体系都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5、教学建议

  ⑴通过灵活地使用教材,设计新颖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如教学"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时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或制作正方体,使学生有了感性认识,接着在课堂上让学生去动手实际展开它,让学生通过交流、比较、判断、思考,发现不同的展开情况,归纳各种情况的所属种类,极大地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⑵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针对本套教材的特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适合学生情况的学案导学,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适时适当地点拨、答疑,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分层编排,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学困生,多鼓励,多表扬,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拓展题,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

  6、评价建议

  ⑴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方面

  ⑵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遵循《标准》的基本理念,以本学段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基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⑶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主要包括:能否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能否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否体会到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能否用文字、字母、图表等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能否解释结果的合理性;能否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⑷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有关人员评价结合起来。评价方式要多种多样,既可采用书面考试、口试、作业分析等方式,也可采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大型作业、建立成长记录袋、分析小论文和活动报告等方式

  ⑸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在呈现评价结果时,应重视定性评价的作用,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7、课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⑴实践活动材料——应充分利用并开发实物材料和设备(如计数器、钉字板、立体模型、校园设施)供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⑵音像资料与信息技术——可以开发录像带、光盘等音像资料,并使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成为数学课堂的资源,积极组织教师开发课件

  ⑶其他学科的资源——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创设情境,利用数学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

  ⑷课外活动小组——可以开展数学课外小组活动,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

  ⑸图书馆资源——应基本满足学生课外阅读的需要,这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⑹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提供了许多有意义的问题,应充分地从中挖掘适合学生学习的素材

  ⑺社区、少年宫、博物馆等活动场所——可以从中寻找合适的学习素材,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⑻智力资源——应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上的智力资源,如邀请有关专家为学生和教师讲课、就一些问题向专家请教、查阅有关数学教育的国际资料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12

  我是来自××中学的×××。我的说课稿内容是合并同类项。下面我就教 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教学评价五个方面进行设计说明。

  一、教材分析

  ㈠地位、作用

  本节课在学习了单项式、多项式及其有关概念之后,以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其运用为教学内容。合并同类项是整式运算的基础,而整式的运算对学好初中数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㈡教学目标

  ⒈知识目标:①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并能辨别同类项;② 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并能熟练运用。

  ⒉能力目标:①通过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抽象概括能力;②通过巩固练习,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计算能力。

  ⒊情感目标:①让学生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享受通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②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由特殊到 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一认识规律,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

  ㈢重点、难点

  重点是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其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难点是同类项定义的归纳、概括。

  二、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将采用探究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并适时运用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以此来达到他们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学法

  根据学法自由性原则,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 题情景下,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在学生的积极思考努力下,自由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教学程序

  ㈠新课引入

  新课的开始,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在新课伊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可以使学生愉快而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从而取得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所以一开始上课,我用大屏幕显示一道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通过探究讨论解决问题,由此导出本节课的主题,同时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㈡探索新知

  本节课第一个重要环节是同类项的概念,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活动1: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互相交流,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概括这两组单项式的特征。教师倾 听学生交流,在学生概括出上述几组单项式的特征之后,提出同类项的概念,再由学生概括出同类项 的定义。由教师补充: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这样,学生直接参与到同类项概念产生的过程,不仅能够有效地促使学生理解同类项的含义,而且能使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

  为巩固同类项的概念,我设计了一道判断题,由学生一个个单独完成,并简单阐述理由,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关注每一个学生。通过这个活动加深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为后面合并同类项打好基础。

  另外还设计一道开放性题目,让学生自己动手写出两组 同类项,组内交流写出的项是否符合要求,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参与指导,帮助加深理解同类项 的含义,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第二个重要环节是合并同类项的法则。通过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获取新知。问题1,实际上是引例中的两个等式,通过学生观察,容易得出结论,左边两项系数之和等于右边的系数,明确同类项相加成为一项的方法,使学生对合并同类项有个初步认识。为克服学生对这个认识可能存在的疑点,我设计了问题2,学生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参与学生讨论,指导学生探究,验证上述认识的正确性,体现了获取知识不仅要有观察、归纳、猜想过程,还必须有验证过程。打消疑点之后,提出问题3,有上面两个问题做基础,学生极易回答这个问题,教 师抓住时机,让学生总结概括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再次培 养和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㈢巩固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道题。

  第一题:学生判断、理解只有同类项 才能合并,教师加以指导。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①学生对同类项的概念是否混淆不清,能否正确辨别问题。②是否在正确辨别 后只重视系数而忽略了字母和字母的指数。③对一些同类项的变式能否正确的辨别。通过这道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同类项的含义和合并同类项的方法,为本节课的应用做好铺垫。

  第二题:是一道实际应用题。学生小组讨论、交流,首先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并围绕这个问题开展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帮助学生展示大小两个长方体纸盒的模型,并深入小组,倾听学生交流,指导学生探究。学生在掌握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后,通过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体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基本理念,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第三题:把学生分为两组,一组直接代入计算,另一组先化简再代入计算。通过比较让学生充分认识新知识的优越性,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㈣课堂小结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倾听, 并对学生发言给予充分鼓励和肯定,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㈤布置作业

  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课本中调选了两道题。第一题是合并同类项,既能巩固同类项的概念,又可利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进行计算,起到巩固新课的目的。第二题是实际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运用数学意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完成课后作业,老师批改,做好批改记录,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效果,便于进行课堂教学优化。

  ㈥板书设计

  体现了新知识的产生过程,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并加深记忆。

  五、教学评价

  整个教学过程遵循“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一认识规律,教师始终是学生 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激励者、协调者、服务者,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活动时间与空间,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获得技巧,使他们在主动探索发现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形成素质。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13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乘法》的第1课时。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教材分析:

  1. 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设置了甲、乙两个水库的水位变化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一列算式的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使他们自己发现、探索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术,由有理数的乘法的练习中引出倒数的概念,进一步探索出几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乘法的法则及乘法运算律,使同学们真正地掌握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 教材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乘法(1)”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前几课的延伸与拓展,是有理数除法运算的基础,也为今后学习有理数四则混合运算奠定了基础,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 教学目标:

  1. 能力目标:经常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发展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等能力。

  知识目标:会运用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 教学重难点:

  本节的重点即为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运算律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使学生在理解记忆乘法法则的基础上会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难点是确定多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及有一个为零时积的情况。

  三、 教法与学法:

  1. 教法:

  采取师生互动方式,并将分析、观察、验证相结合。通过学生主动性学习,教师的指导,练习的巩固层层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2. 学法:

  事先让学生预习,有不懂的再在课堂上在教师引导下弄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观察、归纳、猜想、验证,并通过练习及时巩固新学知识,能熟练地进行乘法运算。

  四、 教学过程分析:

  1. 导入过程:

  利用课本的问题的案例来导入,既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回顾小学已学过的乘法知识,为后面学习负有理数的乘法做铺垫。

  2. 探索新知过程:

  首先,我引用课本的议一议和猜一猜中的两组式子,逐步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规律,猜出结果,并自己归纳出乘法法则。其中利用导入中所书写的式子,节省课堂时间。

  对于例题的选取,我先了两个例题,例题共五个小题,我先示范做一个题,其余让学生尝试用刚学的知识自己解决,这样做的`目的是先示范做题的步骤和格式,再查看学生是否能正确运用乘法法则进行计算。其中还利用例1引入有理数中倒数的概念。在例题的选取中,我还有意挑选了不同的题型的乘法计算题:例1是两个数相乘的,(1)小题是一负一正相乘,(2)小题是两个负整数相乘,(3)小题是两个负分数相乘的;例2是三个数相乘的,(1)小题含一个负数,(2)小题含2个负数。这样做既可让学生了解不同题型,也为后面的教学做了准备。我还利用例2的第2小题添加“0”改变题目,让学生了解有一个因数为0时,积是0,我认为这样不但让学生了解了知识,也节省了课堂时间。

  对于乘法中确定符号的问题,我引导学生通过对例题中式子的观察,以及对原有乘法知识的回顾,提示学生留意各个式子中负数的个数,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解决课本76页议一议中的积的符号的确定问题。

  3. 随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题的选取中,我也有意选择了多种题型加以巩固,并增加了一个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的题型,让学生再次了解要先计算小括号中的加法,明确此类题型的计算顺序。

  4. 小结:

  以提问的形式大致回顾本节所学的内容,主要问了三个问题:

  (1)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些什么内容?

  (2)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是什么?

  (3) 什么样的数互为倒数?

  5. 作业:

  作业我同样选取不同题型的五个计算题,目的是想查看学生学的效果如何,是否对哪类题型还留有疑问。

  6. 自我评价:

  这堂课我觉得满意的,是能够利用短暂的45分钟把要学的知识穿插在学与练当中,充分地利用了课堂有限的时间,并且能让学生边学边练,及时巩固。

  当然这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我觉得自己对于课堂上学生做练习时出现的一些小问题处理还没有能够处理得很好,我应该吸取经验教训,再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另外对于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的符号问题,我觉得自己归纳得还不是很到位,我想解决的办法是在以后的练习中再做些补充,让学生加深理解。从中我也得到一个教训,再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应该多学习教学方法,多思考如何归纳知识点,才能更好地帮学生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系统!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在现代社会里,人们面临着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常常需要在不确定情境中做出合理的决策。概率正是通过对不确定现象和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研究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来为人们更好的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因而,义务教育苏科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十三章第1节安排了《确定与不确定》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收集数据的能力,并能对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进而寻找出其中规律的基础之上进行学习的。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知道了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现象,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简单分析和判别。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随机的,使学生能够正确区分身边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纠正学生对某些现象的错误认识,这也为后面进一步深入学习概率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概率主要是研究现实生活中的随机现象,学习概率首先要弄清楚哪些现象是随机的,哪些现象又是确定的,所以,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区分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和随机事件。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已具备一定的辨别和判断能力,能够对一些常见事件作出正确地判断,但由于受到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对于某些不常见事件还不能完全正确地认识,因此,我认为这一节课的难点应当是:正确地区分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和随机事件。

  二、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因此,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背景,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的目标拟定为这样的三个方面: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感受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

  2、会区分生活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我把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拟为:

  1、经历猜测、试验、收集与分析试验结果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随机性,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在与其他同学交流的过程中,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认识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和随机事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随机观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增强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是我们实现教学目标的催化剂,好的教学方法常常使我们事半功倍。七年级学生的思维仍以经验性的逻辑思维为主,很大程度上仍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的逻辑关系,故本节课采用“活动——参与法”,即按照“问题情境——实践活动——感受新知——归纳总结”的模式展开教学,在多个环节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身心感受和利用经验来发展他们的随机观念,极力推行“做中学”,帮助学生由先动手后思考,逐步向先猜测再动手过渡。

  “教为不教,学为会学”;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在教学活动中,关键是教学生学法。因此,本节课我准备指导学生采用:实验操作——收集数据——合作分析、处理数据——发现规律——归纳——应用的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小组活动,我打算将全班学生按4人为一组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全班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四、教学设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实物教具(甲、乙、丙3个完全相同的盒子、红球、白球、正方体骰子等)

  五、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教学目标的体现过程,是教法学法的实施过程,是教学理念的展现过程,是使知识与能力在现实背景中自然呈现的过程。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重难点,现对教学程序做一一分析。

  教学环节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在讲台上摆上甲盒子,将五个红球五个白球装入盒中(球除颜色外都相同,同时将放球过程完整展现在学生面前),将盒中的球摇匀。

  请几个学生到盒里摸一摸

  (1)从盒中任意摸出一球,一定是红球吗?说说你的想法。

  (2)摸几次试试看,每次都能摸出红球吗?

  (3)从盒中任意摸出两个球,一定都是一红一白吗?

  摸球游戏继续进行着,摸球的程序照旧,不过这次换了乙盒子,里面全是白球,学生并不知道。继续回答上述问题(1)(2)(3)

  如果换成装有全是红球的丙盒时,上述问题又该如何回答呢?

  此时揭示课题:确定与不确定

  让全班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虽说只有几位学生上讲台摸球,可这并不影响其他同学的热情,他们也在参与“猜”的活动,可以说通过这个游戏,全班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并对不确定有了感性的认识。

  学生通过活动猜测出盒中全是白球,然后打开盒子验证他们的推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让学生对不可能事件有了认识。

  让学生对必然事件有了认识,在学生经历了猜测、试验、收集与分析试验结果、验证等活动过程,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而有些事件的发生则是不确定的,从而引入新课。

  感受新知

  在上述活动中,事先能肯定它一定不会发生的有 ;

  事先能肯定它一定会发生的有 ;

  事先无法确定它会不会发生的有 。

  由此引入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 确定事件,随机事件等概念。

  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事件是我们确定的?又有哪些事件是我们不确定的?

  学生经历了在摸球游戏中结果不尽相同的过程,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可以更好地理解概念,既避免了对概念的死记硬背,又使学生愿学、乐学。

  通过小组擂台赛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内在动机,使他们能以强烈的求知欲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充分地交流,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学以致用

  请指出下列事件中,哪些事件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

  (1)掷一枚均匀的骰子,骰子停止转动后6点朝上。

  (2)任意选择电视的某一频道,它正在播动画片。

  (3)下一届世界杯足球赛巴西队夺冠。

  (4)太阳从西边升起。

  (5)明天星期二。

  (6)今天星期一,明天星期二。

  (7)青蛙会用鳃呼吸。

  (8)纯铁放在水里1周会生锈。

  (9)据天气预报明天小雨,那么明天会下雨。

  (10)供电公司通知,明天电路检修,某小区停电,该小区明天一定会停电。下列事件中哪些事件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

  (1)367人中有2人的生日相同。

  (2)小明家将获得500万元彩票大奖。

  (3) 3天内将下雨。

  (4)妇幼保健院,下一个出生的婴儿是女孩子。

  (5)你最喜爱的篮球队将夺得CBA冠军。

  (6)在标准大气压下,温度低于0℃时冰融化。

  (7)1+3>2

  (8)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度。

  (9)如果a,b都是有理数,那么ab=ba

  (10)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在某次国际乒乓球单打比赛中,甲、乙两名中国选手进入最后决赛,那么,该项比赛的

  (1)冠军属于中国吗?

  (2)冠军属于外国吗?

  (3)冠军属于中国选手甲吗?

  (4)如果最后进入决赛的是两名外国选手,那前面提出的3个问题的答案怎样?

  (5)如果最后进入决赛的是一名中国选手和一名外国选手呢?情况又会怎样?

  到医院去注射青霉素药水,医生都要先给你做皮肤试验,极少数人对青霉素药水过敏,大约在一千人里才有一个,医生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呢?

  下列成语、谚语、诗句中表示必然事件的是( ),表示不可能事件的是( ),表示随机事件的是( )(1)守株待兔 (2)拔苗助长 (3)一箭双雕 (4)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5)失败是成功之母 (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7)滚滚长江东逝水(8)清明时节雨纷纷 (9)白发三千丈 (10)燕山雪花大如席

  掷骰子游戏:

  小组相互协作:先由一名学生掷骰子,再回答问题:

  (1)“掷得的数是奇数”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骰子上不全是奇数,还有偶数;

  (2)“掷得的数是奇数”是必然发生的,因为骰子上有奇数;

  (3)“掷得的数不会超过7”是可能发生的,因为骰子上的数都没超过7。

  摸球游戏:

  规则:共有15个白球,5个红球.每次只能摸5个球,摸到5个红球为一等奖,摸到4个红球和1个白球为二等奖,依次类推。

  (1)学生动手摸奖,体会中奖的可能性。

  (2)设计游戏:你能仿照上面的游戏自己设计几个游戏吗?(一个是必然事件,一个是不可能事件,一个是随机事件)

  (3)至少摸多少个球,使“其中一定有白球”成为必然事件?

  犯人为什么要吞下“生死签”?

  在古代某地,有一县令用抽“生死签”的方法决定犯人的生死,有一犯人与该县令有私仇。县令为了报复他,偷偷在两张纸片上都写下了“死”字,聪明的犯人抽到一张后立即吞到肚子里,要求打开另一张,县令不得不把剩下的另一张公示于众,只好认定犯人吞下去的那张为“生”签,犯人得以死里逃生。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说明犯人为犯人为什么要吞下“生死签”吗?

  对于概念的学习,要通过多次感知,不断强化,及时地辨别分析,才能真正领悟到概念的本质,作出正确的判断,这其中(5)、(6)两题,要注意比较、区别,(7)、(8)两题与学生的生活常识和生物知识有关,教师可适当加以解释,也可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9)题中明天下雨是由当天的天气决定的,天气预报仅仅是对明天天气的预测,(10)题中小区停电是由供电部门决定的。

  巩固新知,深化学习内容,通过第(7)、(8)、(9)、(10)4小题让学生仿照再举几例,使学生认识到以前所学习的大量的公式、法则等一般来说都是必然事件。

  通过条件的不断变化,让学生发现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三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引导学生体会概念中的“特定条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知识去解释、分析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体现了学科渗透,又锻炼了学生能在复杂的情境中正确判断出各类不同的事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小组相互协作的能力,并帮助学生澄清一些模糊认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设计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摸奖活动,既能加深对三种事件的理解,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为下面学习可能性大小埋下伏笔。

  用故事的形式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解释犯人的行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享收获 1.你对确定与不确定有什么认识?

  2.你还有什么疑惑或没有弄懂的地方?

  3.你还有什么想法和建议? 给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多想、多说,注重学生相互评价方式的运用。

  作业设计 1.用适当的语言来表示下列词语所反映的事件发生情况?

  东边日出西边雨 十拿九稳 大海捞针 海枯石烂

  2.现有6个球,3个红和3个白,这6个球除颜色外完全相同,请设计一个袋中摸球游戏,使得:

  (1)任意摸出1个球,一定是红球;

  (2)任意摸出2个球,一定都不是红球;

  (3)任意摸出2个球,一定是1个红球,一1个白球;

  (4)任意摸出3个球,可能是2个红球,1个白球。 分层次设计作业

  本题是道开放性试题,有的设计方案可以多种多样,重在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同时也给学有余力的同学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着不同的发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附:板书设计

  确定与不确定

  不可能事件

  确定事件

  必然事件

  随机事件---不确定事件---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

  三种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引进了负数及分析了有理数的分类后给出的。数轴是理解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利用这个数学工具不但可以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大小比较等,还可以利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绝对值,有理数的运算等,非常直观地把数与点结合起来,渗透着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以后的知识概念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习任务分析:

  1、要求学生会正确画出数轴初步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2、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3、通过观察数轴上的点的位置关系初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并能通过数轴上点的移动说出表示点的数

  三、目标分析:

  1、通过回忆和实例使学生掌握数轴的概念,并理解其三要素。

  2、通过动手画数轴和数轴的概念,观察数轴上点的位置关系,了解点与数之间的关系。

  3、通过图形与数量的对应关系了解数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数形结合。

  4、通过实例启发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充分体验实践生活离不开数学

  四、教法选择:

  创设情景、动手操作、模拟演示、启发引导、学习应用、发展能力。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中注意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鼓励学生团结协作、大胆猜想、动手操作。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思维活动提供具体、直观、感性的支持,所以本节课的设计借助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启发诱导,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本节课的引入采用先回忆再从实例引入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概念的得出采用比较探索式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中,让学生自已动手画数轴,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改变原来的"听数学"为"做数学"。

  数轴应用采用分层式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特别注重基本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现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一面。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和突破:

  1、正确画出数轴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首先回忆小学生学过的知识直线上用点表示数量数轴的三角形,再通过实物如:标尺、温度计等,要求同学们通过观察能建立数轴的概念模型通过提问:标尺及温度计上的数据有什么规律?从而引出数轴的方向性及数轴的原点和单位长度,上面的过程可以由学生讨论,教师补充从而概括数轴的概念即三要素。

  2、变式;从而也可归纳出数轴商店表示即,数与点的对应关系。

  通过例题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画出数轴并描述点

  说明:

  (1)可能有不少学生会忘记正方向

  (2)原点左边的数的表识会发生标反的错误。

  (3)数轴上的正方向,同时也表示由小到大的方向。

  (4)单位长度的截取可以是任意长度,不是唯一的。

  (5)数轴的方向也不是唯一的',如温度折线图等,方向也可以是向上的。

  3、正确画出数轴后,即使点在数轴上的表示,整数的表示学生很容易理解,强调一下,分数和小数的表示是这一节课的难点,首先通过例题:

  通过在数轴上描点:4,-2,-4,5,1/3,0

  先对数进行分类,正数,零,负数,负数在0(既原点)的左边,正数在原点的右边再按整数和分数描点,通过练习巩固能说出数轴上的点表示什么数?

  P23练习中第3题为下节课的内容做下了铺垫,即数的大小比较,这里要求学生能在新排列一下,使学生能了解数轴哂纳感,负数、0、正数,之间的关系。

  4、提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在+3和+4之间没有正数

  (2)在0和—1之间没有负数

  (3)在+1和+2之间有无穷个正分数

  (4)在0、1、和0、2之间没有正分数

  这题通过数轴的直观描述进一步说明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07-07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05-15

七年级数学《整式加减》说课稿07-14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数轴》06-26

七年级数学说课稿(热)05-15

《数学乐园》说课稿07-09

数学乐园说课稿05-26

数学活动说课稿07-09

数学说课稿11-05

初中数学的说课稿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