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
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5的乘法口诀》,我将从以下8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内容。
说教材:
《5的乘法口诀》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乘法口诀的第一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编写乘法口诀的开端,其地位十分重要。学生通过看图、实践联系乘法的意义,学会乘法口诀,从中知道一些探索知识的方法,提高学习知识的能力和积极性。乘法口诀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知识基础,是学生必须练好的基本技能之一,是以后学习多位数相乘、除的必备知识。
说学生: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大多在7~8岁,他们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前运算阶段,以直觉形象思维为主,集中注意时间短,但在日常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学习了乘法,了解了乘法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其身心发展的规律开展与环境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将学生引入课堂。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三维的教学目标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置了
如下的教学目标:
1、在观察、探索的活动中,使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
2、引导学生经历编写的过程,找到最佳的记忆方法。
3、运用所学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尝试解决简单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口诀的含义,。
教学难点:
熟记5的乘法口诀。
说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为了有效的实现我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设置的教法是:讲授法,情境教学法,游戏性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引导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索在做中学、玩中学,享受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教学当中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采用的学法是: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动手操作法。
说教学准备:
Ppt课件,乘法算式和口诀卡片
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活跃气氛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本课伊始,我将用卡片展示几道5的乘法算式,以师生抢答的形式导入。毫无疑问在抢答的过程中,我的回答总要比学生快准,学生就会着急。
这时我就会问:“同学们想知道老师用的是什么方法吗?我们一起来学习吧!”并告诉他们这种新的计算方法就是本节课要学的内容:5的乘法口诀。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集中注意听讲,初步感知了乘法口诀的作用。
(二)、新知探索,自主尝试
在这一环节中,我借助书本中的情境——数松果(用课件演示)导入新知,一个5就是5,2个5相加,2×5=10;3个5相加,3×5=15入手,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把课本的表格填好。然后根据所填的表和松果图列出5的乘法算式。通过交流,讨论要计算乘法的结果,运用乘法口诀是算的又快又对的一种方法。根据乘法算式师生共同编写前三条5的乘法口诀,其余的有学生编出来。
(三)、帮助学生记忆口诀
拍手读,自由读,对口令读,还采用了提问讨论的方法,“比一比,看看谁能把口诀记得又好又快,并与大家分享你的方法。”在交流过程中,促使学生大胆发现,总结5的乘法口诀要点,通过自己与他人的合作找出最佳的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四)、拓展新知,练习巩固
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指出:使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这一节我的设计目的在于巩固新知,强化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要达到教学目标,一定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并要求学生在课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找找例子。在下次课中全班一起讨论,哪些可以用到口诀解决问题。
布置作业:
说板书设计:
1个5 1×5 =5 一五得五
2个5 2×5 =10 二五一十
3个5 3×5 =15 三五十五
4个5 4×5 =20 四五二十
5个5 5×5=25 五五二十
6个5 5×6 =30 五六三十
7个5 5×7 =35 五七三十
8个5 5×8 =40 五八四十
9个5 5×9 =45 五九四十
最后,整节课在做中学、玩中学,轻松愉悦的环境下,通过合作、探讨、交流、师生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负数》,它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一些负数的知识,有助于理解生活中负数的应用,拓宽数学视野。同时还能扩展对数的认识,更好地理解自然数、整数的意义。因此《新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调整到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
教材选用了“气温”和“海拔”这两个熟悉的情境,教学负数的意义,让学生初步认识负数,掌握负数的读、写法。在认真研读教材后,我认为学生对“海拔”的认识比较陌生而且有难度,所以,改变了教科书原有的编排,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水果批发市场的物品记录单引入教材,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探究负数的知识。同时将“海拔”高度等知识在练习应用中呈现出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我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设计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负数,能认、读、写负数。学会用正数、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创造符号表示相反意义量的过程,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相机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介绍古代中国认识和使用负数的情况,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文明对于数学发展的卓越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出发,我理解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能对正数、负数和0的大小进行比较。
四、说教法和学法:
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1)合作探究法。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探究负数意义。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体验成功。(2)练习巩固法。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验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很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分为四个板块来进行:1.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2.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3.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4.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教学环节以及我的设计意图。
一、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课前我设计一个热身游戏,名字叫《截然相反》。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语言,说一句相反的话。比如:上――下、哭――笑、向前走2步――向后退2步、转来了2名同学――转走两个同学、存了300元――取出300元、运进2吨――运出2吨等等。这样设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又与所学的负数有直接联系,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反”的意义中,为负数的学习做好铺垫。
数学来源于生活,作为教者应在课堂上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给予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课的开始,利用课件,创设水果批发市场的情境:运进苹果2吨,运出香梨2吨。从管理员小王的物品进出单入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运进2吨”、“运出2吨”,比比谁记录得既简洁又准确,让人看了一目了然。开放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有的用符号“√”,“×”、相反方向的箭头;有的用“笑脸”,“哭脸”;还有的用文字说明等,当然也有学生用正数、负数尝试着区分。虽然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但本质上都与正、负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适时地引出负数的数学史话,向学生展示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学家们对负数探索与研究。
在欣赏数学史话的同时,我引导学生适时反思:在这么多方法中,你最欣赏第几种?通过反思与追问,寻求统一、简洁、通用的方法。这样的设计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学生由被动化主动,简约地经历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体验了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并逐步符号化,学生认识逐渐清晰。
然后利用课件,让学生感受中国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国家,并描述性的介绍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读法与写法。
二、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温度计是学生认识正、负数的有效载体。教学中我利用课件播放中央电视台某日的天气预报,介绍温度计的基本知识,提出两个问题:你认为温度计中哪个刻度最重要?温度计中的这两个5表示的温度一样吗?通过问题激起学生用正负数来表示的欲望。
学生的智慧在指尖上。操作练习可以深化学生的内心体验。教学时,我首先拨动温度计,让学生知道零上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表示。接着,又设计了一个反向练习,让学生拨出上海5℃和北京-5℃,也就是零下5℃。如此,改变教材直接呈现三个城市的温度方法,让学生拨一拨,可以化静为动,通过小小的“拨”,唤起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要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首先要确定0℃的位置,也就是在温度计中0刻度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确感悟到:温度中,0℃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零上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则用负数表示。同时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兴趣盎然,既将正数、负数、零有机地整合到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中,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又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教学难点。紧接着设计一个基本练习,写出三个地方的温度,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初步感知正数、负数的大小比较。
三、回归生活,拓展运用——应用负数。
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运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生活。在练习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问题,使练习变的既有趣又有用。我设计了三种练习:
1.电梯中的正负数:比如去五楼开会和到地下二楼,应按哪个键?
2.海拔中的正负数。因为学生对于海拔并不熟悉,所以,先利用课件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海平面,什么是海拔高度等,既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知道高于海平面的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用负数表示。
3.存折中的正负数。让学生解释存折中的一些信息,并加以拓展练习,提出存折上还有多少钱这一问题,渗透正负数的运算,让学生学到实用的数学。 四、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课堂的总结和延伸可以帮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激发学习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负数,并以《生活中的负数》为题写一篇数学日记,丰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各位领导、老师: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学生在知识性目标方面应该能够很好地落实,同时学生对已经学过的数初步地形成知识系统,对负数的知识也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情感性目标落实到位。
以上就是我对《认识负数》这一课的设计,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正,谢谢!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可能性》,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可能性》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学习了本节课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随机现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体验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猜测、试验、统计与探索过程,通过自主探究与小组讨论,用语言描述事件可能性的大小,提升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教学难点:理解事件发生的不同可能性。
二、说学情
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把握和处理教材具有重要作用,五年级的学生富有好胜心理,求知欲和好奇心都很强并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的形象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因此,在教学设计时,紧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有趣的游戏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提升数学兴趣。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的学习是由数学活动贯穿始终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法上,我会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为主,游戏互动形式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本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学法上采用: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自助探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启发诱导,探究新知;强化训练,巩固新知;小结归纳,拓展新知;布置作业,内化新知。
1.情景引入、导入新知上课伊始,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玩过击鼓传花的游戏吗?然后让全班学生一起做击鼓传花的游戏,并提问:在传花的过程中你能确定花会传到谁的手中吗?总结这是一种不确定事件,在数学上也称为可能性事件,引出课题《可能性》。通过游戏活动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之后的新课讲授做好铺垫。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活动一:认识“可能、一定、不可能”老师创设与学生抽卡片的游戏,卡片上分别写着唱歌、跳舞、朗诵,提问:如果先让小明抽,他会抽到什么节目呢?学生回答三种情况都有可能,小明抽完还剩两张,接下来小丽可能会抽到什么?最后只有一张了,小雪会抽到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小丽可能抽到唱歌和朗诵,不可能是跳舞,小雪一定抽到唱歌。老师顺势讲授对于确定的事件我们可以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对于不确定事件可以用“可能”来描述。接着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摸一摸两个盒子里面的`棋子,并用“可能、一定、不可能”来描述,预设学生回答:一号盒子摸出来一定是红色棋子,不可能是其他颜色和二号盒子可能是不同颜色的棋子,接着询问学生在二号的盒子里你觉得摸到哪种颜色的棋子最有可能呢?通过设疑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动二:认识可能性大小从摸棋子活动中引出可能性也有大小,老师继续提问可能性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呢?让学生进行活动同桌两个人互相摸一摸:一盒子里有9个红色和1个黄色的的球,另一个盒子是1个红色和9个黄色的球,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然后放回去摇匀再摸,重复20次完成表格。并相互说说彼此的发现。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我也会走下讲台,及时知道。学生完成后展示表格发现第一次红色球次数多,第二次黄色球次数多,提出疑问:可能性的大小是不是与数量多少有关呢?最后老师学生一起总结:可能性的大小与数量的多少有关,在总数中所占的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所占的数量越少,可能性就越小。整个教学环节,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让学生体会独立思考和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知识的乐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强化训练,巩固新知这个环节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些罗列事件发生可能性结果的基础性练习,接着继续出示一些综合性题目,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4.小结归纳,拓展新知我会引导学生知识梳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让学生同桌交流汇报的形式完成小结环节。学生在小结中对整堂课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概括,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有效提高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和整体思维能力。
5.布置作业,内化新知基于学生对这节课的理解,在下课之后呢,我会布置课后让学生收集生活中有关可能性事件的实例并于下节课交流自己的成果,意义在于加深学生对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意识。总之本节课我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不断的引导学生通过活动、讨论、探究等方法参与本节课的学习,以促进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这样的板书设计意在加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条理清晰,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接受新知。结束语: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的聆听。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
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找规律》中第一课时内容。这一内容是学生在四年级时学习了两种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以及对几种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而且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学生也多次经历寻找数或图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这节课,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寻一些数学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探索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本节课我分这样几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一)游戏导放,体验规律,揭示课题。
男女生记忆力大比拼,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初步让学生感受第二组数有序、重复出现的规律。从而引出课题。
(二)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这个环节,我以国庆节的情景作为导入,出示教材例1的场景图,让学生认真观察,通过观察,找出盆花 、彩灯、彩旗的.排列规律,学生边讲解,课件圈出规律,直观体验物体的有序排列。
学生看出各种事物的摆放顺序并不难,但说不到位,所以课中要提高交流的质量, 如盆花,学生同位交流中一般说 “一蓝一红一蓝一红这样排列的”在集体交流中我引导学生理解“2盆为一组重复排列”。
(三)自主探究, 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本环节,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平台,先是提出这样的问题: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什么颜色的花?接着让学生就这个问题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得出解决问题的三种策略,即是画一画、数一数、算一算,尤其注重分析计算法。让学生理解算式中每个数的意义,特别是除数和余数,突破难点。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计算法的简便实用。最后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出用计算法解决类似的问题应注意三点:(1)找准物体的规律;(2)分组、确定除数;(3)列式计算。
(四)提高练习,加深理解。
练习中的第二大题,前两题让学生说说重组后图形的排列规律,解决问题,巩固新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总数一样,每组规律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每三小题是开放题,学生找到“每组第二个是三角形”这个规律,设计图形,学生在观察不同的设计中感受到,“不同的规律也可以通过设计得到相同的答案”这时学生对算理的深入理解,解决问题技能逐渐熟练。
(五)生活万像,再现规律。
最后,多媒体播放日升日落、四季更替、月圆月缺、红绿灯、十二生肖等大自然和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连系,近一步体验数学规律的价值。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5
师:我们今天要来研究2和5的倍数的特征。可是自然数那么多,我们能一个一个研究吗?
生:不能。那样的话永远也研究不了,自然数太多了,是无限的。
师:那怎么办呢?
(同桌讨论)
生:我们可以先研究小范围里面的数。再推广。
师:他的想法真棒!那我们就先确定一个比较小的范围1-100,看看这100个数里2和5的倍数有哪些特征。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1-100中所有5的倍数个位上的数字都是5或0。那么在所有的自然数中,是不是5的倍数都有这个特征呢?
生:(凌乱地回答)是!
师:肯定吗?这只是我们的——猜测。要证明这个猜测对不对,我们还要进一步验证。那如何验证呢?有那么多自然数啊?
(同桌讨论)
生:可以找一个数看一看。
师:找怎样的数呢?怎么看一看呢?谁能说得更明白呢?
生:就是找一个末尾是0或者5的数,然后除以5看看,能不能除得尽。
师:哦,如果找不到这样的数,那说明——在大范围里面也适合。
如果找得到这样的数,那就是有了反例,说明——在大范围里面不适合。
(学生在本子上举例)
……
师:我们举了大量的例子,没有找到反例。那现在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了呢?
生:所有5的倍数,个位上的数字都是5或0。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呢?在怎样的范围内呢?
生:在自然数中,个位上的数字是5或0,那这个数一定是5的倍数。
师:当然,我们研究的是不是0的自然数。
……(练习)
师:我们已经找到了5的倍数的特征,并能灵活运用了。那我们来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来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的呢?
(同桌讨论,教师巡视并启发)
生1:我们先确定了一个范围。
师:为什么呢?
生1:因为不确定范围的话,数太多了,不可能研究得完。
生2:我们找到了这个范围内5的倍数特征后,就把范围扩大到所有不是0的自然数,进行了猜想。
生3:猜想后,我们又进行了验证。
师:我们是用怎样的方法进行验证的呢?
生4:举例。看看有没有反例。
师:说得真好,最后我们才得出了结论——在所有不是0的自然数中,5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5或0。然后运用这些结论能快速判断。
师:谁能完整地把这个研究过程说一说呢?(同桌说——全班说)
……
师:那2个倍数特征我们怎么研究呢?
生:也是先确定范围,寻找一定范围内的2的倍数特征。然后扩大范围,举例,寻找反例,最后得出结论。
师:那我们就用这样的研究方法,四人一小组开始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6
我将分以下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对本课的理解和思考
二、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把握
三、对教学设计的思考
四、对教法、学法的理解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对本课的理解和思考
1、对教材的理解
教材地位和作用
梯形面积的计算是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特征以及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知识的学习,能满足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需要,要进一步学习圆的面积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的基础。
本单元包括四部分内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和组合图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是以长方形面积计算做基础的,先借助数方格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通过割补、平移,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继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又是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做基础的。最后是梯形的面积,既可以转化成三角形,又可以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做基础。三种基础图形面积计算的联系比较紧密,探索的要求逐步提高,组合图形的面积更是以这些基本图形为基础来计算的
2、对学生的分析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能力基础:
五年级学生,善于独立思考,乐于合作交流,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十分愿意发表独立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他们已经掌握了梯形的特征和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三角形的面积推导过程,知道了拼摆、割补、平移的基本操作方法,也理解了数学的“转化”思想。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学生能力的增长点:
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困难。让学生理解由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的方法来求面积是一个难点,需要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循序渐进地进行操作与观察,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困惑点:
学生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是否能呈现多样,即使方法呈现多样,公式推导存在困难。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
掌握梯形面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经历小组探索、讨论、归纳等探索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梯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探索性和方法的多样化,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图形的转化推导梯形面积公式。
三、对教学设计的思考
1)提出问题、关注学生生活经验。
2)迁移类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3)有放有收、捕捉学生课堂生成。
4)练习梯度、促使学生各有所获。
四、对教法、学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引导法、尝试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合作探究法等方法。
学习方法:本课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情境引入
学生认真观察情景图,了解车窗的形状,
师:车窗的玻璃是什么形状?要做这块玻璃需要多大面积的玻璃?(让学生明确要求梯形的面积。)
师:梯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有没有计算公式呢?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迁移类推、主动探究
1、回顾旧知,深化“转化”思想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它是怎样的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它是怎样的推导出来的?
学生交流、教师用课件演示推导过程,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
2、小组合作,归纳推理
指导操作实验,推倒梯形面积公式。
(1)师:梯形的公式能不能借助前面学过的图形面积推导方法来研究呢?
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
(2)反馈交流,学生反馈和课件同步。
(3)导出公式。
①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原梯形的两底是什么关系?
②平行四边形的高与原梯形的高又是什么关系?
(4)不同推导方法的交流,教师评价。
3、生活运用、实例解答
①出示例3,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拿出大坝模型,认识横截面,使学生明白大坝横截面是一个平面。
③学生试做。
④订正。提问: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除以2”
(三)交互反馈、巩固练习
(1)第89页做一做
(2)第90页的第一题
(3)科技小组制作飞机模型,机翼的平面图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组成的,它的面积是多少?
(4)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梯形(如图)。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积多少平方米?
(四)开放延伸、拓展训练
(1)第90页的第3题
(2)第90页的第4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P79-82
小学数学关于几何知识的安排,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的。本册教材承担着让学生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的任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长方形,并分析长方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再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通过实例验证,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公式。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知道推导方法,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做准备。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扎实其几何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充分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我确立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三)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直尺.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1、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我打算主要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课件演示和实践操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反馈教学法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在教学中,采用反馈教学法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参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形成和运用的机会,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培养学生初步感知和运用转化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概括等行为来解决新问题,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就分别从四个方面说一说:
(一)、复习旧知,渗透转化、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新课开始,我先通过算学校花坛平面图形的面积,以唤取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巩固,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接着,我提出疑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
(二)动手实践,探究发现
1、数方格,引发猜想
通过数格子的方法,并填写表格,从表格中学生很容易观察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当一个平行四边形很大很大的时候,我们也采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这就引发学生思考,是否有其他的方法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2,学生独立思考猜想,动手操作,尝试用剪拼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验证猜想。
让学生动手操作,想办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操作之后进行汇报,交流自己的验证过程。后我又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图形并比较,进而讨论:拼出的长方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拼成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联系?通过上面问题的思考,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公式的推导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得出推导过程:将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后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拼成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用字母表示S=ah。
(三)、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例1: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m,高是4m,它的面积是多少?引导学生写完整整个解题过程。
(四)分层训练,理解内化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与内化。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四个层次的练习题:
一练习:基本练习
二、综合练习:
1、你会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通过不同的高引起学生的混淆,在计算中让学生明确在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底要找出与它相对应的高,这样才能准确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且根据已求的面积和另一条高,求出与这条高相对应的底。
三、扩展练习:
1、82页第2题,不同的量法,不同的算法,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进一步强调底和高相对应。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计算能力。
整个习题设计部分,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思考、发展了思维。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巩固新知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充分提高归纳和总结能力。
四、说预设效果
这节课的设计,给学生充足的眼看、手做、耳听、嘴说、脑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新知,并尽可能地从多角度来验证结论,这使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训练。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学法,为学习提供一把释疑解难的钥匙。
教学是一门永远有遗憾的艺术,虽然我也很努力地想上好这节课,但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以后在教学中不断改进。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8
1、本节课是基于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上,通过对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通过移多补少,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数值,可用来进行几组数据之间的比较,这样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感性支撑,使抽象化的问题形象化。
2、提炼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化矛盾,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意义。例如;从体育老师那得到每组踢毽子的个数,问第一组和第三组哪组的的水平好?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比最小,比最大,比大多数,平均数。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得出平均数最好,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并理解平均数并通过条形统计图理解的意义,总结平均数的求法。
3、通过计算平均数,归纳平均数的特点,理解统计意义。
4、营造了愉悦和谐的氛围,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自由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形成了真实有效的课堂。在课的导入中,教师以真实事情激趣;在新知的教学中,以问题激疑;在巩固练习中,融入生活,让学生亲近数学。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和教学语言都很精练,具有亲和力,营造了愉悦和谐的氛围,努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使他们产生求知欲,使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去说,多给学生提供机会,如你知道吗你有不一样的方法吗你有什么心里话要说,你认为哪种方法好,自己试一试等,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增强参与的主动性,不断地去思考、探索、讨论、交流,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不断休验成功的快乐,在认知与情感的交互作用下,学得积极主动,形成一个真实有效的课堂。
6、把平均数融于生活,利用不同信息深入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意义价值。例如,让学生说生活中哪有平均数?利用我国淡水资源缺乏与其他国家比较;走进奥运看平均数等。
总之,本节课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整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与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一节精彩而有实效的课堂。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9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小数乘整数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是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一个例题、试一试、练一练。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加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生活中
学生也积累了一些小数乘法的初步经验。它是在整数乘法意义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同时,
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所以学好它为以后做良好铺垫。
(二)教材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教材内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学生自己探索获得“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因为培养学生自己探索的能力,即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一方面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另一方面是为了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难点:小数位数的确定。而解决难点的关键:应是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探索、释
疑、运用”这一循环过程中,自然地发现“积中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是很熟练,有个别学生对表内乘法都有问题。
学生在四年级时学习了整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因此,第一步,按整数算出乘积这部分应该对学生来说没什么难度,但对于为什么要在乘得的积上点上小数点感到困惑,所以,这一课一定要把这点讲清楚,让孩子们知道“为什么”,都能感知到最后一步一定要点小数点。
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简单
的逻辑推理能力。
3、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形
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教学目标呢?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以讨论交流、自主探究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以生活中的事件为原型为学生提供较丰富、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发现,用已有知识来求简单小数乘整数的.计算结果,并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整个教学按以下四个环节组织进行:①创设情境,激趣导入,②共同探究,明理获知,③深化运用,巩固新知,④回顾小结,质疑问难。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意在通过两个小练习,复习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由于小数乘以整数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教师先让学生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索、发现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完全相同,也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帮助学生体验乘法和加法意义的联系。同时这一环节的设置也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共同探究,明理获知
1、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研究的重点,当难点突破。
(1)解答上面的问题,该付多少元钱?是让学生独立列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下,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一样。
(2)充分放手,适时点拨,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计算得数时,遇到了问题:一个
因数是小数怎么办?引发学生的思考,他们的算法可能有这几种:(1)根据意义计算:0.8+0.8+0.8=2.4元:(2)先化0.8元=8角,再用8×3=24角=2.4元,(3)0.8×3=2.4;(4)用竖式计算,但对位不准确交流时,可让学生板演或者指名说,教师板书。①②种情况可以让学生简单说说理由,③④种可先让学生说说做法,教师进行指导并板书正确的竖式写法。竖式完成后,让学生看着竖式,说说0.8×3用竖式计算的过程。然后问学生:这个竖式和以前的竖式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说出因数和积中都有小数,位数相同。)
(3)关注新知,透彻理解。接着出示问题(2)冬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钱?(先列加法竖式计算,再列乘法竖式计算。)学生按要求独立进行计算,提示用加法算注意对位。组织交流乘法的算法,小组交流:从计算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通过比较结果,比较对位,初步得出因数的小数有几位,积的小数也有几位的规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建构趁热打铁:如果用一个三位小数乘3,积会是几位数?如果用一个四位小数去乘呢?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了解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有关。在交流中,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做到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使学生在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了解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有关。
2、完成“试一试”,归纳计算方法
(1)、先让学生猜一猜每道题的积是几位数,再用计算器算一算,验证猜想的是否正确。
(2)、组织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计算,你认为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可以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留点时间让学生自主讨论。)在学生自主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要求学生说出主要意思。)
[设计意图]在初步体验的基础上通过猜想和验证,自主得出计算的方法,要比传统的做
法效果好得多。
(四)、深化运用,巩固新知
1、“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每题的积是几位小数,再让学生独立计算。组织交流:0.18×5的积是多少,0.90是否可以化简,化简的结果是多少,化简的依据是什么。基于全体同学交流的基础上师小结化简问题。
2、指导完成第2题。先让学生根据要求填一填。
全班交流并讨论:各题的积是多少?各有几位小数?你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
[设计意图]这两题让学生从各题的数学实际出发,通过语言交际总结方法,沟通了旧知与新知之间的内在联系,真正理解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0
教材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82-83页内容。
《点阵中的规律》属于尝试与猜测部分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新课程标准》中的数形结合思想在教材中的具体体现,看起来似乎对学生很陌生,与其他知识没有必然的联系,是一节相对独立的数学探究课,其实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如:一年级的找规律填数,二年级的按规律接着画,以及四年级探索图形的规律,都是逐步将数形结合在一起,将知识进行进一步提升。使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找出图形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与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图形,认识“点阵”,了解点阵的基本知识。
(2)能在具体的观察活动中,发现点阵中隐藏的规律,体会图形与数的联系。
(3)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与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和概括点阵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
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图形与数的联系。
教法学法:
教法安排:本节课我运用了活动教学形式,给予更多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最后归纳出点阵中的规律。
学法安排:将自主学习与老师引导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结合老师的引导,寻求规律,尝试发现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出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击缶方队录像,通过震撼、整齐的击缶方队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出示击缶方阵图,随即告诉学生:如果我们将每一个队员看做成一个点,就形成了点子图,这样一个点子图,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数学家们就给它取名叫“点阵”,而且在这些点阵中还隐藏着许多的规律,这样一来不仅把方队(方阵)变成点阵,而且自然地引出了新课,还让学生感到点阵并不神秘,点阵就在我们生活中。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总结规律。
出示一组点阵图,让同学们自己先观察这个点阵图,根据图形特征来思考第五幅图该怎么画(学生动手操作)。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并从中探索规律,然后汇报,由我引导出最终的结果:第几个点阵就是几×几,如果用n来代替点阵图的序数,那么可以将规律表示为n×n。
刚才用的是从点阵图的外形特征出发,发现并找到解决外形点阵中点的特点的方法,如果现在我们换个角度,还能不能找出点阵的规律呢?引导学生“斜着看”。引导学生用数学表达式来表示点阵中所有点的数目,并依此写出后几个点阵图点数的数学表达式,总结规律:第几个点阵就从1连续加到几,再反过来加回到1。
做到这还不够,继续引导学生再换个角度,看有没有新发现?随即引导学生“拐弯看”,让学生根据折线划分后的点阵图自己探究规律并用数学表达式总结规律。即:第几个点阵图就是从1开始加连续的几个奇数。第n个就是要从1加到2n-1(在这可能学生对2n-1很难概括出来,须适时引导)
第三环节:应用方法,解决问题
试一试(第一题):在本道题的规律发现中,要让学生自己感觉图形的特点,并结合1×2的含义完成练习,完成练习后让学生再思考为什么你写出这样的'算式。再让学生思考这组点阵图的规律,规律总结为:第n个点阵图中的点阵数目是n×(n+1)。
试一试(第二题),本道题直接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评讲,为什么可以得到15的结果,学生汇报后,总结一下,第n个点阵图的点阵数目是1+2+3+…+n。
第四环节:课堂回顾,总结收获
让同学们回顾本节课内容:1、点阵中的规律可以从点阵的形状入手;2、从不同的观察点,用不同的划分的方法也可以发现点阵的规律;3、点阵的规律用算式来表达更加的方便。
最后,为了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设计了拓展应用,运用课件为学生展示了点阵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以古希腊数学家的一句名言来结束本堂课。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以上是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一个数除以小数”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9单元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的基本计算方法、考虑到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难度,这部分教材安排的除法题,被除数的小数位数都多于或等于除数的小数位数、
本课时是在学生掌握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编排的例题,首先需要解决计算的策略问题,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后才能进行计算,第二步需要解决转化的具体操作问题,即根据商不变性质,如何把除数由小数转化成整数。教学的重点是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并能够正确计算。而计算中商的小数点的位置以及除法竖式的写法则是教学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
对于今天所学习的内容,是建立在第七单元学习过的小数除法的基础上的,只是这节课的有关小数除法的知识更加深入,需要学生能在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探索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只要能观察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掌握商不变这一规律的基础上,我相信作为高年级的学生有这个能力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算理,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口算、笔算相应的试题。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3、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要随着除数的变化而变化”。商的小数点的位置以及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观察发现法。学生通过观察算式发现其与新知识的不同之处,进而因出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2)合作探究法。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利用迁移,明确转化原理来解决问题,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的算理是“商不变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后就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3)练习巩固法。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说学法
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可以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观察分析:让学生要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探究归纳:让学生通过探究归纳出如何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明确应用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以及商不变的规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练习巩固:让学生知道数学重在运用,从而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
四、说教学过程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5部分展开学习。
(一)口算练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练习巩固旧知,同时为今天所学的内容做铺垫,让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知新,为今天所要学习的一个数除以小数提供解决的途径,同时也为“转化”的方法的出现打好基础。
(二)情境导入
[设计意图]这一层次安排了观察、操作、交流的教学活动,通过自己对已知信息的整理,列出算式,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了这个小数除法算式的不同之处,引出了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同时通过和原来小数除法的比较,探索如何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三)探索方法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共同探索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把握“商不变的性质”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并能够正确计算,而且要注意计算中商的小数点的位置以及除法竖式的写法。在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各自的想法表述出来,大家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这样不仅调动和激发了学习主动性,而且提高了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方式,加深学生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方法的理解
(五)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谈收获让学生自己整理今天所学的知识,知道一个数除以小数的方法
五、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体会到了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乐趣,学生在这节课中掌握了一个数除以小数的方法,但是还有一些同学在计算中出现一些小问题。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查漏补缺,找出不足。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设计活动方案”第90页。
教材分析:
《设计活动方案》这一专题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提出设计方案的要求,在学生学习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础上,提出让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其目的是:一方面进一步巩固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式,另一方面能创造性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符合实际的活动方案,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
学情分析:
小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和好奇心强,喜欢通过动手实践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是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更为投入,并且在知识系统上,已经学习了认识客观事物可能性的大小,了解与相关条件的密切联系,认识了等可能性和分数表示可能性等知识。因此,学生在已积累的可能性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索新知识的愿望更强烈,并会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能自主地设计一些活动方案。
2、对实际生活中的事件与现象,能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进行合理的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活动学会运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方式,设计一些活动方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自主设计一些活动方案。
教学难点:
能按指定可能性的大小设计相关的方案。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工具:
PPT,鳄鱼玩具,红、黄、蓝若干个小球,自制小正方体,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有一些游戏既好玩,里面又有许多小秘密,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摸鳄鱼牙”的游戏。
2、介绍“大鳄鱼”的玩具,并说明游戏规则。
3、找两名同学到前面来“摸鳄鱼牙”,鳄鱼有13颗牙齿,按到其中某一颗,鳄鱼嘴会合上,咬住手指。同学、老师参与游戏,其它同学通过游戏想一想,发生鳄鱼咬住手指的可能性是多少?
4、游戏结束后,让大家说一说,鳄鱼咬住手指的可能性是多少?汇报可能性是1/13,并说明理由。
5、教师导入,在游戏中我们运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得到了鳄鱼咬手指的可能性是1/13,像这样好玩有趣的游戏你能设计吗?那今天我们就来当一个小设计师。
板书——设计活动方案。
[通过游戏环节的创设,有利于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积极情境,也点明了本课的目的:用实践的方法巩固、探讨数学知识,简短的谈话形成了切入教学明快而强烈的吸引力的教学效果。]
二、实践验证,探索新知。
1、教师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三种颜色的小球,你们看,有红色的、黄色的,还有蓝色的。那老师接到了数学王国的一份订单,让我们来看一看。
2、出示订单要求:要在袋子中装入若干个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小球,要求从袋中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为1/6。
3、老师接到定单后,想到同学们一定能帮老师想出一个好办法。那让我们用学习过的知识,在小组内按定单要求,试着来设计一个装配小球的方法,看一看哪组同学能合作默契,互相帮助,互相启发。
4、学生在小组内合作,然后,借助实物进行动手实践,独立思考,最后小组内互相交流,写出设计的方案。教师相机巡视指导。
[对于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1/6这个问题,要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活动中自己去理解、体会、实践、验证、领悟的。这样设计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有效的让学生在开放性的氛围,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且小组合作学习,拓宽了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
5、学生在充分实验交流的基础上,汇报设计出的各种与众不同的方案。
6、在交流各组汇报设计的想法,对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方案,不急于否定,而是结合他们的想法加以引导。
7、交流汇报后,把每一种方案的设计均用分数的形式表示出来。
8、引导学生观察各种不同的.方案的总数,红球数量等,找出各种不同方案的共同点,从中发现设计的基本特点。
9、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提升设计的基本特点。
[像 “可能性”这一类教学内容,不能简单地把它作为一个知识点来教学。不应在教师带领下仅为获一个结论而教学,而应思考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与探索的机会,教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教学中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思维的火花跳跃出来,让他们的灵性无拘无束的展示出来,促进他们在交流、探索、争辩、归纳、提升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
三、再次实践、深入理解
1、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正方体和水彩笔,在正方体的6个面上分别标上数字,使得正方体掷出后,“3”朝上的可能性为1/2。
2、学生独立设计活动方案,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互相补充,交流看法。
3、全班同学共同来交流,汇报你的设计方案。
4、教师展示学生的设计方法,相机引导学生对设计的理解和设计方法的依据。
5、从两个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或心得吗?
6、学生汇报自己设计的方法,深化知识点。
[在学生初步体会到了设计活动方案的方法后,再让学生进行“做一做”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了合理设计的方法,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验证,又激活了学生学习的潜能。]
四、联系生活,巩固延伸。
1、期末快到了,在紧张的学习中,我们班要开展一次有意义的“摸奖”活动。如果要使每个同学中奖的可能性达到1/2,你准备怎样设计活动方案呢?请你把设计过程简单地写下来。(快快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吧!)
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合理设计,对设计结果开展交流。
[及时必要的巩固练习,有利于学生及时地内化知识。题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小结提升,课外实践。
1、本节课你有什么发现、收获?
2、出示课后实践题,建议以小组为单位,课后活动。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轴对称和平移的第三节《平移》。学生在前面已学习了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在此基础上还将学习了观察生活中的平移现象等内容。同轴对称一样,平移也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现实世界运动变化的最简捷的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换的一些性质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为综合运用轴对称和平移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平移》对图形变换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以及新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究式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精神。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能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会根据平移前后的图形判断平移方向和距离。
教学难点:认识图形的平移变换,探索它的基本性质,建立直观的空间观念。
上面是对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接下来我将说说学情:
二、说学情
1.学生已经学习学习了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对图形的变换已经有了了解,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
2.五年级的学生接受能力、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有很大变化和提高,自学能力较强,通过类比学习加快知识的学习。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说教法与学法
基于教材特点与学生情况的分析,为有效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制定教法、学法如下:
1.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原则,在为学生创造大量实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交流、讨论、类比、归纳、学习。
2.借用多媒体课件与实物辅助教学,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既满足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探索欲望,又排除学生对学习几何方法的缺乏,和学无所用的顾虑,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愉快与进步。
四、说教学过程
课堂结构: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拓展延伸;
(六)分层布置作业。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开始,我先由学生很熟悉的生活经历引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开始学习。先展示几幅画面(课件展示),让大家观察在生活的平移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研究内容:平移。教师从数学活动角度出发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数学问题,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教学新课
在引入的基础上,探索新知,通过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图中直观感知平移的`应用,并利用图形的平移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感知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还帮助学生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知识。
通过课件演示以及让学生亲自参与,既使学生理解了平移运动的两大要素是方向和距离,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借助于课件动态演示,有力启发学生,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思维逐步展开,从而突破了学生学习的难点。为达到本课教学目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件利用不同颜色区分让学生能清晰而准确地找出对应点,让学生先会看再会画。使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三)巩固练习
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一步加强知识的应用训练,我利用课本练一练的题目。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针对解答情况,采取措施及时弥补和调整。
(四)课堂小结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知识点,加深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理解。设计课堂小结环节,让学生各自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拓展延伸
数学的学习过程不是教师简单告诉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个性化的“再创造”的过程。综合运用轴对称和平移进行图案设计。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4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与大家交流的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简易方程。我主要从教学目标、教材的编写特点及体例、教学内容及教学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标准首先,要了解课程标准:
●知识与技能: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用方程表述简单的数量关系,能解简单的方程。
●数学思考:初步形成数感,感受符号直观的作用。
●解决问题: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体会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情感与态度: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生数学的价值。
内容标准:
1.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字母表示数。
2.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
3.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如3x+2=5,2x-x=3),了解方程的作用。
4.了解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下面我结合教材的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内容结构和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来谈谈第二方面:
二、说教材
教材编写特点:
特点一:改进小数乘、除法计算的编排,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1)与前一册教材中小数加、减法的教学相同,本册教材没有概括小数乘、除法的意义,而是让学生在探索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和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理解小数乘、除法的意义,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小数乘、除笔算的算理和算法,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
(3)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
特点二:改进简易方程的教学安排,加强了探索性和开放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本册实验教材关于简易方程的安排,在内容上仍然是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以及简易方程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的运用。但是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有较大的变化,体现了《标准》的教学要求和新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下面几方面:
(1)内容的呈现、展开更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增强了探索性,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2)以等式的`基本性质为解方程的依据,生动直观地呈现解方程的原理。
(3)调整简易方程的教学内容,突显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的优势。
(4)解方程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有机结合。
特点三:.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特点四:加强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特点五: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点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编写体例:编写体例是:激发兴趣的情境图(整体感知、提出问题)——促进思考的例题(促进理解、解决问题)——可操作性方法的小结(归纳概括、得出结论)——多层次的练习(深化理解、拓展应用)——全面的整理和复习(整理巩固、提高升华)
单元内容结构:第四单元的内容有:用字母表示数;方程的意义;解方程;稍复杂的方程。说知识的立体式整合: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用字母表示数和解简易方程,以及简易方程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的运用。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学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如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已初步接触了一点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用○、△或□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一般地说,在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一是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二是有助于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的算术知识。三是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的衔接。本单元的内容分为两节,第一节的主要内容是用字母表示数、表示运算定律、计算公式和数量关系。第二节的主要内容是方程的意义,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解简易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些内容的编排体系如下表。从上表可以看出,两节教材的四部分内容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用“字母表示数”是学习方程的基础,“方程的意义”是学习“解方程”的基础,“稍复杂的方程”则是“解方程”的发展。
三、说建议
教学建议:
1.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本单元的知识大多比较抽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相关认识基础,关注由具体实例到一般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
2.用好教材资源,适当扩展联系实际的范围。在本单元中,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都是便于理论(数学知识)联系实际(现实生活)的学习内容。教材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共性着眼,精心筛选、设计了不少生动的富有意义的现实题材,如第1节中人在地球上与月球上的举重质量的关系,标准体重与身高的关系。又如第2节中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地球表面、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的构成等等。教学时,应充分用好教材提供的资源,进而从本地、本校的特色出发,适当补充一些学生身边的题材,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简易方程学习内容的特点,决定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特别需要也比较适合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习惯。就书写习惯来说,无论是含有字母式子的书写,还是解方程的书写,都有必要从一开始就强化必要的书写规范。从解数学题的检验来看,解方程的检验,方法易学,操作简便,而且最容易显示检验的成效,因而是培养学生检验习惯的一个重要契机。
评价建议: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评价:
1、课堂表现教学过程中,我特别关注学生自学与合作探究过程,这个过程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觉能力。教学“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学生根据自学提示先自学,再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巡视参与时,随时根据学生的表现通过手势、眼神、表情和语言等方式适时鼓励。然后结合整体的学习过程从“认真操作,积极讨论,得出结论和大胆汇报”几个方面按A、B、c三个等级进行自评、互评、师评。每周统计一次,期末总评。
2、知识掌握知识只有掌握的扎实,才能应用的准确,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学会知识的情况采用了“评比+评语”的方式,从作业和测评两方面进行评价。根据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和每次测评的结果分优、良、合格三个方面进行评比,同时,站在学生的高度上,写上赏识激励的语言,帮助树立信心。如“你的计算如果能像你的字一样认真漂亮就更好了。”如果有学生对测验的结果觉得不满意,要委婉幽默地鼓励学生重新解答:“试题在向你挑战呢,去战胜它。”学生通过努力做对试题,教师可以就学生的第二次答卷给以评价,并给出鼓励性评语。这种“推迟评价”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了学生的纵向发展。3、应用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宗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要结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情况进行点评,如,借鉴哲理督促聪明却懒惰的学生:“梅花香自苦寒来,你要战胜惰性。”用精妙之语,激励爱钻研的学生:“你肯定还有高招,我为你骄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走入数学课堂,学习数学知识。因此,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效开发校内资源,合理运用校外资源。教学过程中,教材中的插图,多媒体教学光盘,网上有助教学的图片、视频,都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和掌握有关小数的知识。教学方程的意义,需要学生动手测量,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模拟学具和身边真实物体这两大资源来帮助教学,如:测量水壶和茶杯、花盆和花瓶、墨水瓶和铅笔盒、的重量等都可以成为学生的课堂。深入生活中去学习,课外资源的开发会使学生更真切地了解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应用于生活。作为一名教师,只有钻研好课程标准,读透教材,才能对每堂课都倾注自己全部心血,以自己的青春和热情全力打造高效课堂,使课堂都异彩纷呈,高效课堂才是对课标、教材最好分析、最好说明。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一)本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近似值的实际应用,是在学习求近似值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这部分内容,重点放在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方法,根据实际生活情况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二)学情分析
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都曾渗及过,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在前几册的数学学习中已经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采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运用小数除法,培养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难点: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以创境激趣为关键,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自主探索为主线展开的多维合作活动。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采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经历思维冲撞、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五、说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几个部分展开学习:
互动(一)在具体情况中探究理解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
课件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1)题
学习任务:
1、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 所求问题:(独立完成)
2、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3、算一算,需几个瓶子?
4、瓶子的个数是整数个,怎样取商的近似值(小组讨论)
引入进一法:(板书)(结合竖式理解进一法)
进一法定义:在解决问题时,根据实际情况,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往个位进一取整数。
5、举例生活中哪些实际问题需要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
互动(二)在具体情况中探究理解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课件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2)题
学习任务:
1、找出已知条件、所求问题,尝试独立列式解答
2、思考:怎样取商的近似值?(小组讨论)
引入去尾法: (板书) (结合竖式理解去尾法)
引入去尾法定义:在解决问题时,根据实际情况,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舍去尾数取整数。
3、举例生活中哪些实际问题需要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三)、目标检测
1、判断下面各题是用进一法还是去尾法,说明理由。
(1)国庆节五(1)班16名同学到世界之窗游玩,每3个同学一条船,需几条船?
(2)夏铭用彩纸折叠纸飞机,每5张纸折一架,34张纸可以折几架?
(3)一种圆珠笔2.5元钱一支,12元钱最多能买几支?
2、我最棒,我能解决下面各题。
(1)中心小学有378人去秋游,每辆客车限乘40人,需要几辆客车?
(2)美心蛋糕房特制一种生日蛋糕,每个需要0.32千克面粉。李师傅领了4千克面粉做蛋糕,最多可以做几个生日蛋糕?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课外作业
六、说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方法:
1、进一法: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向个位进一。
2、去尾法: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统统舍掉。
这样的板书设计明了、直观。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06-11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1-02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05-15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5篇11-07
五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06-26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05-26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