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初中生物说课稿

初中生物说课稿

时间:2024-05-20 13:50:0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初中生物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生物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热】初中生物说课稿

初中生物说课稿1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同化作用的主要方面,是整个生物界最基本的有机物代谢和能量代谢。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经了科学家们二百多年的探索,渗透着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光合作用与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环境等问题关系十分密切。

  (二)教学目标及确定目标的依据:

  任何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首先必需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唤起学生对品德、知识、能力、审美等内在教育的需求。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在让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及科学家对真理执着追求的精神;学会通过实验验证真理;通过光合作用过程学习激发学生更高层次的思维,懂得不同学科间的相互联系。

  1、知识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史探究,了解科学家的科学思维方法;

  (2)理解光合作用的物质和结构基础;

  (3)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4)掌握光合作用的意义及其原理的应用;

  (5)通过验证实验学会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方法;

  2、能力目标

  (1)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2)运用化学知识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变化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掌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3、德育目标

  (1)结合光合作用发现史的学习及实验设计与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及创新、合作精神,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科学思想教育。

  (2)通过生物结构与功能统一,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相关联对学生进行生物学基本观点教育。

  (3)明确光合作用意义,增强爱护植被、关心农林业发展的意识,充分体验生命科学的价值。

  (三)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重点:(1)光合作用过程,因为这是理解光合作用反应式和意义的基础。

  (2)光合作用的意义,因为它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难点:(1)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因为科学研究能力是一种较高的技能,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光合作用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因为光合作用是植物体内一系列理化反应组成的复杂过程,而学生所学的理化知识是有限的,因此高中内容只是过程梗概,这就造成部分学生学习困难。

  二、教材处理:

  光合作用这节课分三课时学习

  学生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很少参与科学研究,不理解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围绕“目的”设计实验是一种科研能力,是培养创fg造能力的基础,也是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需要。所以第一课时光合作用的发现在处理上主要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时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光合作用,又刚刚学完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这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在处理上注重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将教学内容组合为:(1)光合作用的物质和结构基础;(2)光合作用的全过程;(3)光合作用的意义;(4)光合作用在实践中的应用。使知识系统化层次化。

  第三课时学生自主实验验证光合作用色素种类和颜色。

  三、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想、动手做、动眼看、动嘴说,让学生亲自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课堂问题解决的过程,在“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此确定以下教学方法:(1)教法:第一课时的“设计实验”采用发现式教学方法(问题→假设→预期→实验→结果→结论)。第二课时采用自学讨论结合的方法、直观法。设计科学直观的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谱图解,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物质基础,理解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作用;通过课件直观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设计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与暗反应的比较表,帮助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第三课时采用实验法。(2)学法:通过光合作用发现简史,学习探究研究实验的基本思路:“问题→假设→实验→结论”;通过光合作用过程学习,掌握光合作用光反应与暗反应两阶段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体会光合作用的意义及光合作用与世界面临的粮食、能源、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的密切关系;通过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实验,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色素吸收光谱等基本知识。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课件将设计实验以图、文两种形式再现出来。

  (2) 多媒体课件展示色素吸收光谱。

  (3) 多媒体课件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直观,以突出重点,强化记忆,弥补了图解静止不动的缺陷

初中生物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 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3.教学重点。

  生物的共同特征。

  4.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5.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可以播放以下多媒体课件:

  (1)植物的光合作用,

  (2)猎豹捕获食物,

  (3)鲸呼气时产生的雾状水柱,

  (4)人在体育比赛后大量出汗,

  (5)秋天植物的叶子落了,

  (6)狮子追捕斑马,

  (7)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8)蘑菇的生长

  (9)花的开放,

  (10)种子的萌发,

  (11)破壳而出的小鸡。

  通过播放这些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 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 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画面——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的图案:蓝色是浩瀚的大海,绿色是广惠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 教师讲述:“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由此引出生物和生物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呢?生物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要想认识生物,就必须进行观察,所以,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看书,阅读这一部分的内容, 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鼓励学生平时要多观察周围的大千世界,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走动,与个别小组成员互动式交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是新课改所关注的。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意见不一致时,各小组之间要相互辩论。这时可以让各小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说明生物的特征,以此来阐明他们的观点,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 例如,讲到生物能呼吸时,情况可能是这样的:第一小组的学生表演人能呼吸,用手捂住嘴和鼻时,感觉会憋闷,说明人能呼吸。第二小组的学生回答动物也能呼吸。在说明植物也能呼吸时,各小组意见可能有分歧:有的说植物能呼吸,有的说植物不能呼吸,他们非常热烈地辩论起来。最后,教师通过 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居室中如果养花过多,晚上门窗关严, 时间长了后,就会感到憋闷。最后达成共识:生物能呼吸。讲到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时,学生的辩论也很激烈。生物的其他特征,也是通过此方法一个一个总结出来的。在辩论时, 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对于上述参加辩论问题的学生,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因为激励性评价和面向全体学生都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 关于生物和生物的特征,这一内容要给予学生 25 分时间来观察、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同学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总结出什么是生物,生物的特征,学生边总结, 教师边板书这一内容。

  (四)知识拓展,升华与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各小组又开始讨论并踊跃发言,如生物还能运动,生物还有一定寿命,生物还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等。教师最后总结:以上大家提出的生物特征,现在专家们的意见也没有取得一致,所以没有列入到生物的共同特征之中,希望有兴趣的同学长大以后能

  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教师再提问:想一想你(人)是否具备生物的这些特征呢, 请几个学生上前来表演人具备的特征。

  (五)感悟与收获

  学完这节课有什么感悟与收获呢?学生答: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教师可引导说出:我们要热爱大自 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 的共同家园——生物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巩固与练习

  1.播放多媒体:指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播放多媒体:指出资料中反映的是生物的哪些特征。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初中生物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隶属于课程标准确立的“人与生物圈”课程主线中最大的主题之一“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的二级主题,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共同组成绿色植物三大生理作用,教材在编排上将其安排在两者之前,既充分考虑了学生主体的认知规律,也科学考量了三者的辩证关系。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对前一节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适应不同的环境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可以为后面光合作用以及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全章占居举足轻重的地位。

  2、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蒸腾作用的关系。

  (2)、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观察叶片的各部分结构。进一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制作临时徒手切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临时切片标本,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对蒸腾作用知识的拓展迁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2)、培养敢于实践、乐于探究的生物科学素养;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3、说重点与难点

  重点:练习制作徒手临时切片,观察叶片的结构,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

  难点:练习制作徒手临时切片,观察叶片的结构。

  4、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充满好奇,乐于动手,对制作临时装片及显微镜操作有一定的了解。

  5、说教学准备

  教师:实验用具、材料及医用消毒棉,酒精和纱布,课件等。

  学生:兴趣小组准备关于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的实验资料。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实现知识的升华和内化。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发现未知,并在“动脑、动手、动口”状态中提高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3、体验互动法: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实现学生认知过程与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

  三、说学法:

  1、自主探究法:通过观察蒸腾现象实验以及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

  般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分析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提高交流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优化教学秩序,我是这样导入的:

  1、创设情境,激疑导入

  首先复习各种植物类群所处的生活环境,明确各种植物类群均需要水,那么植物吸收水分用来做什么呢?此时,多数学生会误认为植物吸收水分用于自身组成。让同学们带着疑惑看典型例子——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一生所需的水分约200千克,其中作为植物组成成分的水分为1.827千克,维持植物生理过程的水分为0.25千克,两者的水量加起来约为2.077千克,仅占植物吸入体内水分总量的1%,那其余的99%的水分到哪里去了呢?

  此时,学生形成了认知冲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趁此导入课题。(板书课题名称)继而进入第2个教学环节:

  2、观察思考,深化认知

  (由于植物的蒸腾现象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提前一天要求兴趣小组同学做好实验,课堂上呈现实验各装置初始状态图片)

  此时兴趣小组展示图片,阐述设计思路:选取三支粗细相近的枝条,甲去掉全部叶片,乙去掉部分叶片,丙不做处理。分别插入三支锥形瓶内,并用塑料袋罩住露出管外的部分,扎紧袋口。在三支锥形瓶内分别加入等量的水,液面上加适量的食用油防止水分的蒸发并做上标记,置于阳光下一段时间。引导学生指出对照实验,明确单一变量。

  然后兴趣小组呈现实验装置,通过观察、对比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

  (1)、塑料袋的内壁有什么物质生成?

  (2)、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3)、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以什么状态出来的?

  (4)、比较各塑料袋内水珠的多少,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5)、对该实验你还可以怎样设计?

初中生物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鲁科版初中生物8年级上册第8单元第1章第2节。昆虫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动物类群之一,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昆虫,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其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打好了基础,所以本节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对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技能,并且本节课的知识贴近生活实际,趣味性强,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有助于本节课内容的学习。而且八年级的学生乐于交流、讨论,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有利于本节课的组织和展开。

  三、说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昆虫变态发育的特点。

  2.通过观察昆虫生殖发育过程的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分析信息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关注昆虫在自然界及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家蚕、蝗虫的生殖与发育的过程。

  【难点】昆虫变态发育的特点。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程改革精神和学生认知发展现状,为了突破难点,有效实现知识的巩固,我将采用讲授法、多媒体展示法和小组讨论等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新课导入。我会向学生提问:破茧成蝶这个成语中,是什么破茧而出化为蝴蝶?学生回答后,我会指明蝴蝶是一种昆虫,许多昆虫的发育过程与蝴蝶相似,如家蚕。从而引入本节新课。

  通过化茧成蝶的例子,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

  1.家蚕的生殖和发育

  首先,我会在多媒体上播放丝绸之路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由家蚕产生的“丝绸之路”所传播的中华文明。

  然后,我会在多媒体呈现家蚕生殖发育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形态图,讲解家蚕的发育依次经历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家蚕发育过程中各阶段的形态图,提问:家蚕的幼虫、蛹、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什么区别?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归纳在发育过程中,家蚕幼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体差异很大,属于变态发育。同时我会举例蜜蜂、苍蝇等昆虫,它们的发育过程也都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变态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发育。

  最后我会通过提问学生:家蚕在发育成成虫之后是如何繁育下一代的?引导学生得出雌雄蚕蛾交尾后产生受精卵,属于有性生殖。

  通过观看“丝绸之路”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国家荣誉感;学生通过观察家蚕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图片,总结其不同,不仅能够提升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锻炼归纳与概括的科学思维,也能够提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

  2.其他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蝗虫发育过程的视频,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思考:蝗虫与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有何不同?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蝗虫在发育过程中要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且若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也不完全相同,也为变态发育。我会顺势讲解,像蝗虫这样经过卵、若虫和成虫三个时期的变态发育过程称为不完全变态发育。

  最后,我会补充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其他昆虫,如蟋蟀、蝼蛄、螳螂等。

  这样,通过组织观察、对比、总结,能够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学生分析与概括的科学思维。

  (三)巩固提升

  接下来是巩固提升环节,我会让学生对比总结完全变态发育与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异同点,深入了解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四)课堂小结

  在课堂小结部分,我会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本课所学,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让我能第一时间得到反馈,并及时加以疏导。

  (五)布置作业

  最后,我会让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家蚕对人类的贡献以及蝗虫的防治,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初中生物说课稿5

  一、说教材

  《输血与血型》是属于生物学“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圈中的人的相关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输血原则、成分输血等内容。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循环系统,对于血液的部分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并且乐于学习。血型与输血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对于输血原则,则需要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才能获得更深层次的了解。所以本节课需要教师进行适时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1、说出输血的原则,以及成分输血的意义。

  2、通过混合墨水探究输血关系,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3、运用不同血型之间凝集的规律鉴别迷信和伪科学。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目标的要求,输血原则是本节课的重点,输血原则的探究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结合本节课的实际特点,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我将采用创设情境法、直观教学法、实验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我会利用多媒体展示法国人丹尼斯把羊血输给病人最终病人死亡的资料,提问:这则资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不难得出不能随意输血,输血与血型有关的答案。我会进一步追问:如何输血才能真正救人性命?安全输血应该遵循什么原则?从而引入新课。通过视频导入可以吸引学生兴趣,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新课教学

  根据教学内容,我将本环节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输血原则。

  在顺利引入本节课之后,利用多媒体播放A型血和B型血混合以及A型血与A型血混合的视频,提问: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会怎样?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人体内会造成怎样的后果?结合这两个视频,你认为输血时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学生通过视频并结合同桌讨论得出答案:不同血型混合会发生凝集现象;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人体内会堵塞血管,导致血液循环不能正常进行,而输入同型血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因此输血应该遵循输同型血的原则。

  之后,我会进一步追问:不同血型混合一定都会发生凝集吗?引出本节课的难点——探究实验部分。我会让学生以生物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对实验材料进行介绍:红色的墨水代表A型血,黄色的墨水代表B型血,橙色的墨水代表AB型血,清水代表O型血。接着我会说明:当墨水的颜色种类发生改变的时候代表血液凝集。学生根据我的引导进行操作并记录结果:

  (1)将代表O型血的清水分别少量加入其他血型的墨水瓶中,你会发现什么变化?由此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猜测?

  (加入少量清水时颜色无明显变化,从而得出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缓慢地输入少量的O型血。)

  (2)将少量代表A型血和B型血的墨水加入代表AB型血的墨水瓶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如果将大量代表A型血的墨水倒入代表AB型血的墨水瓶中,又会发生什么变化?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等待学生实验结束后,我会让学生代表进行回答,并完成黑板上呈现的表格。

  这一部分我通过小组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究得出输血原则,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第二部分:成分输血。

  这一部分,我会带领大家回忆血液的组成成分有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追问:若某位病人只缺乏血小板,还需要输入全血吗?在学生回答出可只输入血小板后发放成分输血的资料卡片,提问:什么是成分输血?有什么好处?与学生共同总结出成分输血的内容:成分输血就是病人血液中缺少什么成分就输入什么成分,能够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

  第三部分:倡导无偿献血。

  这一部分内容较为简单,我会通过师生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明确哪些人可以进行献血。

  3、课堂小结

  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将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成年后参与无偿献血的决心和愿望,并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4、布置作业

  在作业布置上我打算请学生回家查阅资料人类的血型除了ABO血型外,是否还有其他血型?同时设计一份无偿献血的标语。

  七、说板书设计

  我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设置了如下的板书。

初中生物说课稿6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三节,主要内容是“花的结构”及“传粉和受精的过程”,在本节课开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植物的生长”这就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完本节课为后续学习“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做了铺垫,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我面对的是初中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有很强的求知欲望,这都有利于本节课的展开,但是由于他们年龄小,阅历浅,生活经验不丰富,因此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和引导,促进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1、概述花的基本结构,说出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2、通过解剖花和观察受精过程的视频,提高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养成爱花、护花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花的结构。

  【难点】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重点攻破难点,我将采用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以及小组讨论法相结合的形式展开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堂伊始,我会展示各种各样的花的图片,提问:大家能否说出这些花的名字以及各自的特点?学生通过生活经验能够回答出有桃花、百合、玫瑰花。其中桃花是粉色的,有五片花瓣;百合花是白色的,花朵的形状比较大;玫瑰花是红色的,香味十分浓郁。接着我会继续追问:这些花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为什么都属于花?引出课题。创设情景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展开

  1、花的各部分结构

  首先,我会给学生分发新鲜的桃花,组织学生结合教材从下到上,从外到内依次观察花的各部分结构。提问:一朵完整的花包含了哪些结构?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回答出包括花柄、花托、萼片、花瓣、雄蕊、雌蕊。接着,呈现雄蕊和雌蕊的挂图,提问:雌蕊和雄蕊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学生通过观察能够知道雌蕊由柱头、花柱、子房构成;雄蕊由花药和花丝组成。为了清楚的观察到花粉和胚珠我会组织学生四人一组用镊子夹开花药,用放大镜来观察其中的花粉。然后,我会引导学生开展纵切桃花子房的实验活动,提醒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使用刀片时要注意安全,防止被刀片划伤手。最后,展示子房的结构示意图,讲解:雌蕊下部的子房里含有胚珠,胚珠当中含有卵细胞,是雌性的生殖细胞。通过实物、挂图及动手解剖,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花的各部分结构。

  最后我会组织学生阅读有关花各部分结构的功能资料卡片,同桌两人为一小组,提问:花的各部分结构有哪些功能?接着,我会引导学生回忆植物的六大器官,提问:花是营养器官还是生殖器官?据此猜测花的哪些结构是最主要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子房将来会发育成果实,进而突破本节内容中的教学重点。

  2、传粉

  首先,我会多媒体播放蜜蜂协助传粉的动态视频,组织学生同桌两人一组进行讨论,并思考以下问题:花粉是从哪里来的?在蜜蜂的帮助下,花粉落在了哪里?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会总结传粉的概念。本环节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处理问题,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接着,我会给学生发放小麦花、玉米花和鼠尾草花的传粉方式的资料卡片,学生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思考如下问题:(1)小麦花、玉米花和鼠尾草花的传粉方式有什么不同呢?(2)风媒花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3)虫媒花又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例说出哪些属于虫媒花吗?通过问题串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3、受精过程

  我会利用多媒体播放受精过程动画,并给学生发放花的子房和柱头的纵切面模型,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讨论,思考如下问题串:(1)花粉落在雌蕊柱头上,雌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花粉中的精子是如何进入胚珠与卵细胞结合的?(3)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了什么?借助概念模型,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应对新情景问题时能够快速完整回忆所学知识并加以灵活应用。

  (三)巩固提升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请学生分别扮演雌蕊、雄蕊、小蜜蜂,并说出各自在传粉过程中的作用及特点。巩固本节课做学。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五)布置作业

  请学生课下查阅资料思考:大雨季节,不利于传粉,如何帮助农民减少损失?建立知识与生活间的联系。

  七、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所采用的是提纲式的板书,清晰呈现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

初中生物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是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三节。本章以被子植物为例讲述绿色植物的生命周期,按照被子植物生长发育的顺序,依次讲述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本章内容要突出植物体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还要突出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本课是这一章的最后一节,学生在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中,通过探究实验、调查等活动,亲身体验了绿色植物从萌发到生长的过程,生动有趣。而本节课文并没有安排探究实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机会看到从开花到结果的全过程,理论知识较抽象,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想方设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步步探究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

  (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技能目标:

  (1)通过对花的解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自学能力。

  (2)通过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1)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

  (2)养成爱护花的习惯,珍爱身边的一草一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概述花的主要结构,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难点:分析讨论“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朝气蓬勃,热爱大自然,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奥妙。而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这是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并不稀奇。若引导学生对此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果?开花和结果到底有什么关系?”学生即会被此问题所吸引,而迫切想揭开谜底。把握学生这一心理,我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三、教学方法

  科学教育的基本特点是怀疑、实证和思辨(逻辑推理)。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本课怎样才能突破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知识概念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思考与接受,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结论、自己获取知识?我认为把握课文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本课的理论知识较多,也较枯燥,怎样才能使学生不觉得“闷”?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形式,运用多种媒体非常重要。因此我用两个视频资料,辅助讲述重点知识: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整个课堂设计以问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质疑,并设法探索解决自己的问题,体现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特点。

  四、教学程序

  本课的知识点小标题分别是: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这三个小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要把它们串成一条线才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我经过认真分析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课文重点是花与果的关系。

  1.我给学生准备了《中国十大名花》的图片,上课伊始给学生欣赏美丽的鲜花图片,再听着美妙的音乐,学生不仅注意力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新课标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爱护花的.情感、珍爱生命的态度。情景导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言中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开花和结果”提出问题,学生很自然就会提出:“开花和结果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这些问题恰是本课要学生解决的重点问题,而在上课伊始阶段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明确学习目标,自主进行探究。

  2.关于《花的结构》的教学,根据我们本地的实际,用野棉花做实验材料,让学生取一朵野棉花,对照课本上的图Ⅲ—15,观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学生通过对野棉花的解剖学习花的基本结构,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从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究,去讨论、归纳结果,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落实技能目标(1)。

  接下来用一段视频介绍花的结构,再用多媒体展示花的各部分结构,以补充实验的不足,加强知识内容的直观性,达成第一个知识目标——概述花的结构。并讨论两个问题:

  (1)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

  (2)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通过进一步探究:假设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虫吃掉了,,这朵花还能发育成果实吗?小结花的结构: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组成,其中雌蕊和雄蕊是花的主要结构。再通过一个想一想:“这些结构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什么关系?”过渡到下一个内容《传粉和受精》的学习。

  3.教学《传粉和受精》时,传粉和受精比较抽象,先让学生观察视频《被子植物的繁殖》,用形象化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生理过程,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让学生观看视频,使学生看到平时看不到的生命现象,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再用多媒体简要的给学生补充介绍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的知识,并指导学生学习植物的传粉和受精过程,。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体现新课标中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要求。最后请两名学生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达成第2个知识目标——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并落实第2个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探索“桃花从开花到结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那么,你知道花落后,果实和种子是怎么形成的?”引入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学习。

  4.关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教学,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突破本课难点:“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达成第3个知识目标——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并落实情感目标(1)——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再让学生阅读课本104页,了解人工辅助授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落实第2个情感目标——养成爱护花的习惯。

  5.课堂反馈:

  (1)花的主要结构是()

  A.花瓣 B.雄蕊和雌蕊 C.胚珠 D.子房

  (2)在从花到果实的发育过程中,花的各部分结构产生什么变化?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

  花瓣胚

  雄蕊果实

  花柱果皮

  子房种子

  子房壁

  胚珠凋落

  受精卵

  (3)在果树开花季节,如果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常会造成果树减产。这是什么原因? (4)有的花并不结果,如黄瓜、南瓜、丝瓜的花多半都不结果。请解释这种现象。

  6.最后通过一个学后探究活动进行小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对植物生命周期的生动写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被子植物的一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你能不能以桃树为例,把被子植物的一生用图解的形式表示出来?总结被子植物的一生:“种子→幼苗→桃树→桃花→桃”。

  为了进一步落实第2个情感目标——珍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在上课结束时,让学生齐声朗读“当我们欣赏着美丽的花,品尝着香甜的果时,别忘了平时要注意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初中生物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细菌》,新课标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和落实这一理念,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教师的课程设计、组织与实施,更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目的的达成。

  《细菌》一节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学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

  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对细菌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而本节课主要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以及繁殖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发展与科技进步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为学生之后学习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生物进化、传染病以及预防等内容奠定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初中生物的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生物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维度教学目标:

  首先,我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定为: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辨别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不同之处;说出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其次,在能力方面,通过生活实例,尝试推测细菌的来源;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细菌的营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本节课不仅要让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有所收获,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我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定为:

  1.通过了解显微镜在细菌的发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同‘科学发展与科技进步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的观点;

  2.(并能够)探讨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结合课标,我将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定为“细菌的主要特征”,考虑到学生之后学习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时可能遇到的困难,我将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设为“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区别”。鉴于细胞个体微小,难以观察,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难点定为“细菌来源的探索历程”。

  二、学情分析

  要把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行动上,教师还必须充分的了解学生。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经过七年级的学习,学生对细菌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具备相关的前概念。也有了一定的分析思考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还有待提高。

  同时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对细菌这类生物既熟悉又陌生,这使学生有足够的热情来学习本节课

  但由于细菌个体微小,难以观察,这就为学生学习本节课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难。

  三、教法学法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本节课我将以情景驱动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思维的起点;以引导、合作、探究,讨论为主旋律,启发学生自主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引导学生将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进行对比,抓住本质特征,以达到对细菌结构和营养性的准确认识;并借助多媒体手段,化抽象为形象,最终突破重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提升自身能力,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成为学习发展的主体。

  首先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将以“显微镜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过程中的重要性”为起点,向学生讲述显微镜的故事:“17世纪后叶以前,人们对于事物的了解还停留在用肉眼观察到的层面,直到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发明了能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人们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科学家观察到了人体以及植物组织的内部结构,还发现了许多‘新的’生物”。并提出问题:“17世纪后叶以后,人们利用显微镜发现了哪些生物呢?”学生能够很容易说出“细菌、草履虫、病毒等微生物,“那么今天我们就走进显微镜下的一隅,来探索细菌世界的奥秘吧!”,从而导入新课。并进行教学过程中的第二个环节—引导探究,突破重难点。

  【细菌的发现】

  在导入的基础上,我将结合图片,声情并茂的将列文虎克发现细菌的过程娓娓道来,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细菌的发现过程,从而增强学生对科学发现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学生处于细菌被发现的激情中时,我再抛出新的问题:“那么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呢?”并举例‘新鲜的肉汤就会因为细菌而变质’来引导学生作出假设,然后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学生发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思考分析自身假设的合理性,以及该如何验证自己的假设,以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随后,我再播放巴斯德实验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细菌来源的认识,驳斥“自然发生说”的观点,得出正确结论“细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最后向学生简介‘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的事迹以及成就。加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的认识。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鉴于学生已经知道细菌个体微小的事实,因此我将通过数据对比“大约10亿粒细菌才只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来强化学生认识。然后通过展示几种不同细菌的图片,引导学生总结细菌的形态大致可以分为球状、杆状、螺旋状。

  “细菌有很多种类,不同种类的细菌形态也可能不同,那么它们的结构是否相同呢?”我将以此为过渡,引导学生探索细菌结构。

  关于细菌的结构方面,我将设置三个对比环节。

  首先图片展示几种不同种类的.细菌,引导学生讨论观察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学生观察过程中,我进行巡回指导,及时恰到好处的解决他们的疑惑,使他们通过观察交流,对比分析,最终得出结论:细菌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基本结构。有的细菌有鞭毛,有些细菌细胞壁外有荚膜。

  然后通过动画演示“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来引导学生发现细菌与动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的主要区别。首先带领学生回顾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并着重强调细胞核的结构包括核膜和遗传物质,在此基础上,我将核膜去掉,通过动画使学生直观了解细菌没有核膜,最终得出结论:细菌只有遗传物质,但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最后,图片展示细菌与植物细胞的结构图,通过提示:“植物有叶绿体,因此能够自己制造有机物”,来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细菌的营养性,并补充特例“硝化细菌”,帮助学生形成认识——大多数细菌为异养型。

  【细菌的生殖】

  “细菌是由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那么细菌是如何孕育后代的呢?”我将以此为过渡,引导学生回顾动植物细胞的生殖,思考细菌的生殖方式。待学生思考之后我再播放视频“细菌的生殖”,给学生以直观的画面感,这时候,学生将很容易得出结论:细菌靠分裂生殖,分裂速度非常迅速。当学生对细菌的分裂特定有了了解后,我再提出问题:“细菌快速繁殖是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那么当条件比较恶劣时,细菌会不会因此而死亡呢?”然后播放“芽孢—细菌的休眠体”视频,带领学生总结:细菌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在不良环境中,细菌会形成芽孢,暂时休眠。因此它们分布广泛,无处不在。

  【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在讲授完本节内容之后,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要点,并引导学生梳理各要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从而突破重难点。

  为了让学生更加理性的看待细菌与人类的关系,我将给学生提供素材实例,组织“给细菌的一封信”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细菌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同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将采用提纲式板书,按顺序归纳要点,提纲挈领:

  “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须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作为一名即将踏入教育行业的新人来说,我将以此为达到此境界而不懈努力。

  我的说课完毕,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初中生物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本节的内容为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6单元《生命的延续》中第20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第4节《性别和性别决定》。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在学生中总是存在着一种神秘感,自然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本节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于性别决定和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另外,社会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轻女思想,母亲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员冷落和责备的现象并不少见。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生男生女问题,同时,生男生女的原理的分析又是对上一节《性状的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中遗传图解的巩固,因此,本节内容对确定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说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生物课程标准》要求:解释人的性别决定。并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以XY型为例理解性别决定的知识,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

  3、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人口教育。并能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同时树立“生男生女一样好”、“男女平等”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1、重点:人类性别决定的方式和生男生女的原理。《性别和性别决定》属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范畴,我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是: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符合课改理念。在前面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知道了遗传的物质基础,本节课重在从人类性染色体的水平分析人类性别遗传的规律,另外基于社会上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倾向,把生男生女的责任推于女性,导致了许多悲剧的产生。这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必要通过教学了解科学真相。

  2、难点:生男生女的原理。在生理上,一对夫妇生男生女的机率如何,在知识联系上属于断层,突如其来,而且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确立为难点,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游戏活动来突破这个难点。

  二、学法指导:

  (一)学情分析:

  (1)心理和生理特征:从年龄特征来看,初二学生平均年龄15岁,对什么事情都很好奇,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不喜欢死记硬背枯燥的知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老师注重正确引导学生思维,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2)知识现状:本节是在初二年上期快结束时学习的,学生对生物知识已经有所了解,学习积极性相对有所降低,为此,在教学中抓住这一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的、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和学生广泛的、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知识障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认知水平的差异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成果和不同的学习体会,在生男生女的原理中机率是相等的,对个别学生可能会造成认知上的困难,在综合运用上需要老师进行适当的引导。

  二)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

  调节学生的心理,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学、会学。我设计了激发学生参与的.学习的情景,通过学生做游戏的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真正体验“在学习中游戏,在活动中学习”的新理念。

  三)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

  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知识建构的方法的指导。根据学生的特点,我采用读图分析、游戏等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男女性染色体对比图,生男生女遗传图解分析,并通过让学生参与游戏加深生男生女原理的理解。掌握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生男生女取决于从父亲中的生殖细胞中所提供的染色体,从而培养学生看图、读图能力和生理空间概念。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及依据

  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设计学生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有利于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又有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情境教学法。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情趣教学方法。

  (2)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极积思维、强化训练,倡导合作共学的教学方法。

  (3)游戏法。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

  (4)多媒体课件教学法。

  (二)灵活教法及促进学生发展的实效性

  通过学生读图、观察分析和学生游戏互动,全面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以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学方法又是根据教学的发展不断调整,动态变化的。

  (三)各种教学手段的合理选择及有效运用

  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动画生动形象结合学生游戏让学生动手、动脑,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初中生物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鲁科版初中生物7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5章第一节。本节内容主要是尿的形成和排出,这是人体内废物排出的主要途径。通过前面人体的营养、呼吸、物质的运输等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部分人体的奥秘;通过本节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体各大系统之间的联系,认识到生物的整体性,所以本节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积累,并且本课的知识贴近生活实际,趣味性强,学生能够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而且七年级的学生乐于交流、讨论,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有利于本节课的组织和展开。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掌握,我将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概述尿液的形成过程。

  2.通过观察尿的形成过程的动画,培养总结归纳、语言表达的能力。

  3.关注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树立健康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尿的形成过程中成分含量的变化。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程改革精神和学生认知发展现状,为了突破难点,有效实现知识的巩固,我将采用讲授法、多媒体展示法和小组讨论等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会在多媒体呈现尿毒症患者的相关资料,请学生分享尿毒症患者的病因。然后我会向学生介绍排泄的概念,并提问:尿是如何形成又是怎样排出的?以此引入本节新课。

  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生活与知识的联系,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

  1.泌尿系统的组成

  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人体泌尿系统组成的示意图,要求学生辨认泌尿系统各器官的名称及主要功能,并思考哪个是主要器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然后我会让学生观察肾动脉、肾静脉及肾脏的颜色,推测:肾脏里血管的分布状况及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的关系,为学习尿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2.尿的形成

  首先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向学生介绍肾单位的组成和肾小球的结构特点及肾小球与肾小囊之间、肾小囊与肾小管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直观地了解肾单位的组成及特点。

  然后在多媒体上播放尿液形成的动画,并提问:血液在流经肾小球和肾小囊以及肾小管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观察后能够总结出:尿液的形成可以分为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以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这两个过程。

  最后我会在多媒体上呈现健康人血浆、肾小囊中的液体和尿液中不同成分对比表格,并提问:与血浆相比,肾小囊中液体的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思考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有什么特点?学生分析后可知: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而进入肾小囊中。然后我会补充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

  我会继续提问:相比于原尿,尿液的成分有什么不同?可以得出肾小管有怎样的作用?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我会请小组分享讨论结果,在学生分享的基础上我会进行补充,最终得出: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吸收。

  通过让学生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并进行小组讨论,能够提升学生的分析概括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尿的排出

  我会给学生分发尿的排出的相关资料,让学生自行阅读并了解尿的排出及作用。

  (三)巩固提升

  为了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我会让学生思考:如果尿液中出现蛋白质或葡萄糖,分别可能是肾单位的哪一个结构发生了病变?

  (四)课堂小结

  在课堂小结部分,我会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本课所学,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让我能第一时间得到反馈,并及时加以疏导。

  (五)布置作业

  最后,我会让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人工肾脏的相关知识,了解科学前沿。

  七、说板书设计

  关于板书,我采用的是提纲式的板书,清晰明了地呈现了尿液形成和排出的过程,便于学生的复习与巩固。

初中生物说课稿11

  说教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膜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b、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c、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d、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2)过程与方法:

  a、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抓住关键,掌握本质。

  b、运用表格的方式进行总结,简洁明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价值方面不太明显,主要强调积极思考,主动自觉。

  2教学重点:

  (1)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

  (2)图表数据的解读

  3 教学难点:

  (1)主动运输

  (2)图表数据的解读

  二说学生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

  1)他们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他们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独立思考,对生活现象提出疑问、并通过多种途径找出解决 4

  的办法。

  3)同时他们具备了群体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依据的能力。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结合教师的引导。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法:

  1)自学辅导法:本小节内容属于原理性的内容,但不难掌握,所以我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式,即先引导学生自学并总结对比三种跨膜运输的方式之间的异同点,然后稍做点拨,最后精选一些习题让学生当堂训练!

  2)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展示物质穿过细胞膜的动画,使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更直观。

  学法:

  3)比较学习法:主动运输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掌握好这点,必须运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观察讨论的方式自己找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主要区别来掌握该难点。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展示现象→提出问题→解释原理→总结概念。

初中生物说课稿12

  一、课程标准:

  本章位于《课标》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个主题: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3、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二、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人体内的细胞是通过怎样的结构和过程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

  的;探究空气质量状况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概述人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以及肺部通过呼吸运动和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了解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防治大气污染的活动。

  本章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测量、取样和测算等基本方法,这些都属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学生应当学会的。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能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鲜清洁。

  2、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教学难点: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教学方法:分析法、综合法教学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挂图教学过程: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我们是通过哪些器官进行呼吸的?对学生回答不表态,继续设疑:是不是这样呢?

  进一步设疑:请同学们想一想,呼吸道仅仅是气体进出的通道吗?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给与鼓励。吃饭是为什么不能大说大笑?

  或问你知道会厌软骨吗?它的作用是什么?学生自己回答。学生边看图边回答。

  学生阅读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呼吸道有什么结构保证气体畅通?

  2、呼吸道除了保证气体的通畅外,还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是如何实现的?鼻内部有什么结构特点?

  3、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

  4、北欧的冬天非常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

  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棒。课堂练习:

  1.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是( )

  A口腔B咽C喉D食道

  2.气管能保持敞开的原因是( )

  A有“C”形的'软骨支架B肌肉较松弛C气管比较硬D周围有肌肉牵拉

  3.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的结构有( )

  ①声带②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纤毛③鼻黏膜④会厌软骨⑤鼻毛⑥嗅细胞A ③⑤⑥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4.吃饭时说笑,若吞咽时_______来不及盖下,会使食物进入_______,引起剧烈咳嗽

  A软腭B会厌软骨C气管D食道

  5.平常所说得痰来自( )

  A鼻B咽C喉D气管支气管

  6.北欧人的鼻子较大,其作用是

  A使人漂亮B使鼻孔较大C使鼻腔较长D使鼻毛较大

  7.小英和平平在放学的路上遇到沙尘暴,小英马上戴上口罩,而平平没有带,请问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比较,结果为( )

  A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一样清洁B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清洁

  C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粉尘多D无法确定谁肺部的气体清洁

  8.呼吸系统由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后者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______的场所;前者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组成,主要作用是将吸入的空气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减少对肺的刺激。

  作业:书46页练习题1、3。

  板书设计: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鼻咽

初中生物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说清课程标准对教材的要求、在系统体系中的地位、特点

  2、说对于本节课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知识确立的分析、确立的基本依据

  3、教学目标确立的基本依据和层次,是否有个性和符合学生实际

  二、说学情

  1、说对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背景差异、能力起点的分析

  (个体差异、城乡差异)

  2、说对于学生年龄特点及本课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体系关系、兴趣,以及学习态度的'分析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的确立是否针对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灵活和恰当

  2、说教法的确立是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各个感官的活动

  3、说教法如何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4、说学法是否有意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口、手、耳、眼)和思维的运用和活动

  5、说学法的确立是否分层次和有的放矢

  6、说教法、学法的确立是否突出、强调和关注面对全体学生

  7、说教学手段的选择和应用

  8、说教具、学具的准备和使用的阶段和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1、说对教学内容的梳理与整合的基本原理和理由

  2、说导入、新授、反馈、结课、巩固练习各环节的设计与过渡的基本预设和基本期待

  3、说教学各环节当中如何体现“学生主体”

  4、说教学过程的创新

  五、说如何确立重点、突破难点

  1、说本课内容重点知识确立的基本理论依据(课标、心理学、知识结构)

  2、说如何实现重点知识的重点确立和反馈验证

  3、说如何利用教学法、教学手段(教具、学具、多媒体、挂图、实物、标本、知识联系)突破难点

  六、说基本预设

  1、说对教材分析与整合可能会疏漏的问题

  2、说对学情分析可能会疏漏的问题

  3、说教学环节预设可能会疏漏的问题

初中生物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是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10章第2节的内容。主要内容为: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运动与肺通气,肺的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等知识点。在学习该知识点前,已经学习了血液的循环的相关知识,该知识点主要是呼吸系统的组成、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除。对学生理解血液循环、呼吸作用以及后面的其他循环系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肺通气”这一环节是重点,也是难点,比较难理解。通过自身体验和模型演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步步深入,最后水到渠成地解决问题。“肺的换气”和“组织气体交换”部分,关键是让学生明白气体交换的原理,即气体的扩散作用。我通过喷洒香水引导学生分析气体交换的方向,使问题迎刃而解。

  三、说教学目标

  1、解释呼吸运动实现肺通气的原因。

  2、通过演示呼吸运动的模型、展示肺的换气和组织里气体交换过程的图片,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在实例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渗透安全自救知识的教育,树立健康生活理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气体交换的过程和原理。

  难点:气体交换的过程和原理。

  五、说教法学法

  我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问答、讨论等。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旧知,温故知新。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呼吸系统组成和功能,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人是如何完成呼吸作用的?过程是怎样的?引出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建构主义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呼吸系统是本节课深入研究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并增加学生知识的衔接性和系统性。

  2、新课展开

  第一部分:呼吸运动和肺通气。先明确“呼吸运动和肺通气”知识,组织学生自己感受一下吸气和呼气胸腔的变化并进行简单的总结,再通过呼吸运动模型的演示实验,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下问题:(1)模型1中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和胸骨的运动方向,分析说明骨和骨骼的运动会引起胸腔容积发生怎样的变化?(2)模型2中的膈顶下降引起肺容积变化的.事实,分析说明肺容积发生变化的原因。讨论结束后师生总结得出:(1)肋间肌收缩,肋骨上提并外展,胸骨上移,使胸廓容积增大。(2)膈肌收缩,膈顶下降,胸廓纵径加长,使胸廓容积增大。然后用多媒体展示肺通气的视频,并引导学生结合呼吸运动联系外界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通过呼吸运动完成。由于这一内容比较容易理解,我将辅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方式,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第二部分: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组织气体交换。引导学生思考气体进入肺后发生什么变化?从而进入第二部分的学习。首先,多媒体展示肺内及组织中气体交换的视频,提出问题:①肺泡内气体交换的过程是如何实现的?②血液是怎样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我将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在此过程,我会巡视走动,给予学生点拨指导,与个别小组成员互动式交谈。当学生讨论结束,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分享讨论结果。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结论通过气体扩散实现气体交换的;氧气的运输是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而二氧化碳在血浆中运输。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探究新知,突出教学重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巩固提高:

  我将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剧烈运动后呼吸频率和脉搏都会加快呢?,组织学生运用本节内容进行相关的解释说明。既是知识的巩固和迁移的过程,又让学生体会生物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

  4、小结作业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针对初中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七、说板书设计

初中生物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

  “植物的无性生殖”是第一章第七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植物的营养繁殖与植物的组织培养。本节课所讲授的主要部分是“植物的营养繁殖”,主要讲解的内容有:让学生理解营养繁殖(嫁接、扦插、压条),该部分,最主要地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亲自实验操作学习嫁接技术。除此之外,让学生了解组织培养,即无性生殖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和植物的有性生殖有了深入的了解,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知识基础。生活中,学生虽听说过“无心插柳柳成荫”,也见过一些利用嫁接培育的植物,但大多数学生对此没有实践经历。所以本节课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尝试实验操作,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又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组织培养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但现在许多高校都有组织培养实验室,网络上也有实验视频。可以让学生通过视频形象地感知组织培养技术,同时亦可开展生物兴趣小组,让学生参观组织培养实验室。从而让学生在学会相关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列举植物的无性生殖、区别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

  2、理解嫁接、扦插、压条实验技术。

  3、认识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保底教学目标】其中1、2为保底教学目标,因其是本节的重点内容,考试所占比重较高,因此将其确定为保底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亲自实验操作嫁接、扦插与压条技术的能力。

  【保底能力目标】此处既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营养繁殖,同时亦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列举植物的无性生殖、区别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

  2、理解嫁接、扦插、压条实验技术。

  3、认识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亲自实验操作嫁接、扦插与压条技术的能力。

  五、教法教具材料的准备

  (1)准备蔷薇枝条、刀片、嫁接薄膜。

  (2)准备天竺葵。

  (3)提前录制芽接与枝接的实验视频。

  六、教学过程

  [导入]:

  1、复习式导入法:【保底教学】因此处内容已讲过,因此提问时,着重提问班里的后进生,拟采用两大组PK形式进行提问。

  (1)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按照功能分为两大类:

  根、茎、叶是营养器官;

  花、果实、种子是生殖器官。

  (2)种子的主要结构是胚,它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因此用种子繁殖属于有性生殖。

  【保底教学】:“卵”易错字,找后进生到讲台上书写。

  2、谈话式导入法

  [师]同学们,我想大家都听过“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话,那同学们想想这就话所描述的柳树是由种子生长发育而来的呢,还是由柳树枝条发育而来的呢?

  [生]柳树枝条发育而来的。

  [师]没错,植物的生长发育不是必须依靠种子生长发育这种有性生殖方式才可以,无性生殖同样能长成岑天大树。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植物的无性生殖”。

  [新授]:

  (一)植物的营养繁殖

  <一>营养繁殖

  [师]学生自学课本P39“植物的营养繁殖”内容,约1min。

  利用多媒体形象展示甘薯、马铃薯、草莓、落地生根的繁殖。

  同学们,这些植物是如何进行繁殖的呢?

  [生]甘薯根;马铃薯、草莓茎;

  落地生根叶。

  [师]很好,那么根、茎、叶又是植物的什么器官呢?

  [生]营养器官。

  [师]没错,像这种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的方式叫做营养繁殖。【注】落实学生笔记。

  <二>嫁接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P40-41页中的“嫁接”,约2min。

  1、读图识嫁接

  利用多媒体,展示“嫁接”图片,让学生形象感知嫁接的概念,并且理解为什么要嫁接。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幅图片有什么特点?

  [生]整棵树由两部分构成。

  [师]同学们观察很细致,这就是“嫁接”的结果。

  接上去的枝条或芽叫做接穗。

  承接接穗的植物体叫做砧木。

  (详细介绍课本P41页所展示的图片中,接穗与砧木的特点。)

  接穗(柿树):产量高、营养价值丰富,但耐寒、耐寒性不强。

  砧木(君迁子):耐寒、耐寒,但果实小、产量低。

  [师]同学们,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要嫁接呢?

  [生]获得更好的遗传性状,生长速度快。

  2、学生分组实验:【能力教学】

  【注】强调实验安全,小心用刀。

  学生四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蔷薇的嫁接。

  目的要求:尝试进行蔷薇的嫁接。

  材料器具:蔷薇枝条,刀片,嫁接薄膜和枝剪。

  实验过程:①学生观看老师提前录制的相关实验视频。

  ②学生实验,四人一小组,左右两大组进行PK。

  【注】: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奖励班级储值金卡。

  3、教师提问:

  ①嫁接成活的关键是?

  接穗的形成层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

  【保底教学】落实学生笔记。

  ②新生出的枝条开花结果后是水蜜桃还是毛桃呢?

  <三>扦插

  1、教师演示:

  教师演示扦插天竺葵的实验。

  2、教师提问:

  ①扦插在剪取茎段时,为什么上端的切口是水平的?而下端的切口是斜向的?

  水平:减少伤口水分过多蒸发。

  斜向: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

  ②扦插的概念。

  【保底教学】落实学生笔记。

  <四>压条

  1、教师讲解

  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压条的概念与过程。

  2、教师提问

  [师]为什么要剥去半圈树皮?

  [生]在剥去树皮的部位积蓄有机养料,促进生根。

  <五>及时巩固:

  1、以图区分嫁接、扦插与压条。

  2、营养繁殖与种子繁殖(有性繁殖)有什么本质区别?

  营养繁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能力教学】此处为重点内容,注意启发学生,并落实学生笔记。

  3、营养繁殖的优势?

  ①保持了母体的遗传性状;

  ②比种子繁殖快。

  <六>练一练

  1、营养生殖与有性生殖的本质区别(D)

  A、能否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B、能否进行细胞

  C、能否形成生殖细胞

  D、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2、一枝原来开红花的碧桃树嫁接到开白花的碧桃树上,新嫁接的

  枝条开花的颜色是(A)

  A红色B白色

  C粉红色D红色和白色

  3、繁殖优良品种的果树、花卉时,为了保持这些品种的优良性状,

  在下列繁殖方式中,不要采用(A)

  A种子繁殖;B扦插繁殖;

  C压条繁殖;D嫁接繁殖。

  (二)植物的组织培养

  知识延伸——利用实验视频进行讲解。

  七、随堂检测

  (一)、基础达标

  1、把马铃薯切成小块种在土壤里,这种繁殖方式叫做()

  A.压条B.嫁接C.扦插D.营养繁殖

  2、水蜜桃味甜,毛桃味酸,现将水蜜桃(接穗)接到毛桃(砧木)上,成熟后接穗接出的果实味道是()

  A.酸味的B.甜味的C.一半酸一半甜D.酸甜适中

  3、下列各项不属于营养繁殖的是()

  A.利用根繁殖B.利用茎繁殖

  C.利用叶繁殖D.用种子繁殖

  4、营养繁殖在生产中的益处有()

  ①繁殖速度快②后代性状一致③短期内可以获得大量性状一致的植株④引起品种的退化

  A①③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④

  (二)学考体验

  1、(20xx福州)“无心插柳柳成荫”所描述的植物繁殖方式是()

  A.扦插。B.嫁接。C.克隆。D.播种

  2、(20xx济南)下列哪一种繁殖方式不能保持果树原有的优良性状?

  A扦插。B嫁接。C压条。D用种子繁殖

  3、(20xx东营)素有“水果”称谓的草莓果肉多汁、酸甜可口。草莓生长良好时,会生出一种藤蔓,在藤蔓的端头又会生出新的小植株。草莓的这种繁殖方式是()

  A种子繁殖B有性生殖C植物嫁接D营养繁殖

  八、板书设计

  第七节植物的无性生殖

  材料:根、茎、叶

  营养繁殖

  方法:扦插、嫁接、压条

  植物的无性生殖

  组织培养

【初中生物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生物说课稿01-13

初中生物说课稿05-15

初中生物说课稿最新11-14

初中生物说课稿15篇03-14

初中生物说课稿(精品15篇)05-15

初中生物《软体动物》说课稿12-17

(精品)初中生物《软体动物》说课稿02-21

初中生物教案09-01

颐和园说课稿圆明园说课稿03-25

初中生物教学心得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