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4-05-23 12:45:2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优秀(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优秀(15篇)

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古诗《所见》是新课标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一句,写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骑黄牛”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态。“歌声”则表达了牧童愉快的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一句,写牧童行走间,忽然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鸣蝉。“意欲捕鸣蝉”不是写诗人所见,而是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忽然闭口立”是写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这句诗抓住牧童刹那间心理发展和动作变化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牧童捕蝉图”。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所、捕、蝉、闭”等生字,会写“诗、林、立”3个字。

  2、能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所见》。

  3、能背诵古诗。

  三、说重点:认识生字,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说难点:古诗的理解与背诵。

  五、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诗意,通过图、文、声、动画等直观、能动的变化,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新颖的形式,精彩的画面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消除学生观察体验、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图文结合法:在教学中我图文对照,让图中的情境美和文中的语言美统一再现,使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机结合。

  3、质疑法:通过一连串的提问,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觉得自己仿佛身临其境。

  4、以读代讲法:本诗语言朴实流畅,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熟读成诵,深入领会课文描写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六、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用“看、找、读、思、品、背”等方法学整首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像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感,并且使学生逐步掌握其学法,达到自求得之的目的。

  七、说教学程序

  古人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见》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

  第一,运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诗重趣,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媒体,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在导入时,我请小朋友们看图,说说自己从图中看到的,启发小朋友充分想象当时森林中的情景。然后通过听蝉鸣声,请小朋友想象牧童当时的心理活动等。这样在小朋友在真正学习古诗之前已经有的一定的心理基础,对后面的理解就比较容易。于是,在学习古诗时,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正所谓:“文章读的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当然,在我实施教学的时候,也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例如在教学中,我在引导小朋友理解“歌声振林樾”时,引导不好,究竟是谁的歌声就是引不出来,最后有小朋友说到了是牧童的歌声,但有很多小朋友仍不肯同意,说是蝉的叫声,我只好以它们共同的歌声结尾。

说课稿2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xxx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xxx》。《xxx》是xxxxxxxxxx时写下的一首xxx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xxxxxx的景色,反映了诗人xxxxxxx。

  品读全诗,我发现,短短xxxx字,可谓字字珠玑。我个人觉得,该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充分体现了诗人xxxxxxx的风格。

  【说目标】

  《新课程标准》倡导我们要着手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学会生字,理解诗句内容,能想象诗文所描绘的情境,能朗诵该诗;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xxxxxx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说过程】

  (一)指名学生背诵自己所熟悉的xxxxxx的古诗,营造学习古诗的氛围。如《xxx》、《xxxx》、《xxxx》等等。

  设计这一环节为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拉近学生诗人和诗歌的距离,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吟诵诗歌、当小诗人的快乐。

  (二)揭题,解题。

  指名读题后弄懂题目的意思。“xx”字,学生自己能理解;“xxx”这一,学生并不陌生。关于“xxx”一词,老师问:“什么是xxx?谁xxx?”这时要倾听学生的发言,从而补充或强调:说到xxx,就要想到xxx,xxxx可以用“xxx”、“xxxxx”来形容。

  设计在解题时扣住“xxx”二字,是为了让学生的脑海中先形成一个半具体半抽象的xxxx形象,从而与我们古诗描写的对象走近一些。

  (三)扶放结合,释疑,理解诗句。

  出示诗句后让学生充分地读,再共同讨论,看看有什么不清楚的词,可以提出来。对“xxx、xxx、xxx”三个词,老师要给以解答:

  可让学生说说第xx句诗“xxxxx”的意思。这是全诗中最难讲的一句。如果学生有难度,就由老师来完成:“xxxxxxxx”突破这一难点后,就可以让学生一人读诗句,一人讲意思,然后连起来讲讲这首诗了。

  (四)师述意境,指导感情朗读。

  老师深情地说:“让我们闭上双眼,一起xxxxxxx!”

  设计这一环节,旨在带领学生进入古诗情境,得到精神的愉悦,以增强学生朗读的感染力。待到师述情境后,让学生先简单地叙述自己此时的感受,再让学生去读古诗,xxxxxx学生就应该能表现得很好了。当然,在老师心里要对学生应该读到什么“位”有清楚的要求,当学生达不到时,老师就应该范读,给学生引领。

  (五)体会该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特点。

  老师过渡如下:同学们朗读得真棒!老师奖励大家一人一对想象的翅膀,好不好?(出示插图。)瞧,这如画的美景已经来到了我们的眼前。此时此刻,假如你能变成这图中xxxx旁的一只小鸟、一棵小草、一多花儿、一块石头,或是一抹流云、一滴水珠,你最想变成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的.意图是充分调动学生再述古诗情境的欲望,赋予古诗以童趣。因为,做一只鸟儿,就能展翅高飞,看看天上之水从何而来,也能趁着水势俯冲而下,体验“飞流直下三千尺”的乐趣;做一朵小花,就能为这红日、青峰、紫烟、白练图增添色彩;做一块石头,就能和瀑布的水流亲密接触,相互碰撞,奏出神奇的乐章;做一棵岩边的树,就能被飘洒迸溅的水珠轻拂也许学生还有更加孩童化、更加鲜活的语言迸发。此时,老师以凝练的古诗句加以点评即可。如:丽流湿行云,溅沫惊飞鸟。如:喷向林梢成夏雪,倾来石上作春雷。

  在此基础上,再播放xxxxxx的录相。这样,学生的精神世界与“xxxx”就能有机融合了。

  (六)背诵古诗。

  现在,谁能当当小诗人,为我们有感情地背一背这首诗?

  这样一来,学生能在反复训练中体会到吟诵诗歌,当小诗人的成就感,同时,更好地内化语言。

  (七)体会诗句“有景有情”的特点。

  师问:古诗学懂了,你们想过没有:诗人写下这首古诗的目的是什么呀?学生应该能很好地体悟到诗人xxxxxx。

  此时再指名学生到讲台前,面对插图,表演背诵(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

  (八)对比,积累,体会古诗用词的凝练。

  做法:补充一首现代小诗《xxxx》,让学生赏读,找一找两首诗的哪些诗句是相似的?

  这样做,我的目的是让学生都来做一个发现者,让他们体会到成功和喜悦,并且积淀了语言素材,让孩子们迷上诗歌,可谓“一举多得”。

  最后,我以简短的话语来总结课文:同样是描写瀑布的诗,我们的诗人仅用短短xx字就高度凝练地将xxxxx景象描述了出来,真是功力不凡。最后,让我们再一次一起背诵这首传世佳作吧!(生全体起立背诵。)

说课稿3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自读课文《台阶》,以下就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方案。

  一、说教材

  (一)、教学设想

  《台阶》是一篇自读文章,是继阿长与背影之后,以一位普通的父亲为描绘对象,体现了一代农民勤劳,质朴,厚道老实的形象。这位父亲以自己辛勤的劳动证明了自己的生存价值和人生尊严。作者以崇敬而又辛酸的文字幽幽讲述父亲,也向时代发出深沉的呼唤,呼唤先进的生产力的出现来结束农村落后的现状,结束这老牛拉破车的日子。

  (二)、教学目标简介

  【知识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把握父亲的形象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从文中联系实际感悟其中的真情

  【情感和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父亲,理解尊重父亲的感情

  (三)、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说学法

  《台阶》是一篇立意新颖,情节朴素感人的文章,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特别本文蕴涵的社会背景以及父亲的形象意蕴问题较深奥,八年级的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这堂课适合于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辅以诵读法,圈点法等进行学习。

  三、说教法

  1、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及背景音乐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2、导读法:在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3、诵读法:通过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4、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1分钟明星因为有着耀眼的光环,我们关注他们;伟人因为有着卓越的成就,我们关注他们;但是,不知道我们同学关注过在身边为你默默付出的父亲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听听作者李森祥是如何来讲述父亲的故事的。设计意图:为使学生尽快融入到文章的意境,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具有一种急待接触课文的内趋力,便于学生理解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检查预习:2分钟读准下列加点字读音涎()水揩()尴尬()凹凼()黏()性蹿()上掺()上胯()骨撬()开门槛()

  (三)整体感知:10分钟

  1、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要求:①边读边圈点出重点语句,整理出故事的基本情节,为复述课文作准备。 ②找出文章的文眼

  2、指名同学简要概述课文内容提示复述要点:

  a、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b、父亲想建一间怎样的新屋?怎么建?

  c、新屋造好后,父亲变得怎样了?

  设计意图:

  ①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督促部分不自觉的学生。

  ②通过复述故事,学生初步把握情节,对人物也有一个初步感知,做到整体的把握。

  ③复述故事,也训练了学生快速阅读、勾画圈点法阅读以及培养学生信息筛选和概括能力。

  (四)分组讨论、合作探究:20分钟

  1、父亲付出大半辈子的辛劳建成的新屋只是比老屋多了六级台阶而已,为什么会如此艰难呢?

  2、勾画出父亲的模样,找出最让你感动的描写父亲的语句,读一读,说说使你感动的原因。以“父亲是一个……的人”为话题谈谈你对父亲形象的理解。 小结:听完父亲的故事,掩卷而思,的确令人心酸。只为了建起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却付出了大半辈子的努力。但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在后代的眼里,却不一定能得到理解,甚至会认为是卑微的、胸无大志。但从父辈们骨子里所展现出来的勤劳、质朴、坚忍不拔,不正是愚公移山的精神核心吗。这也是最为令我们震撼感动的。本文的作者正是带着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的复杂情感幽幽地讲述着父亲的令人心酸的故事《台阶》一文让我们分明看到了辛劳中,重荷下走来的父辈,他们的愿望不大,天空不宽广,然而他们担起的重任,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的辛苦却是实实在在的。

  设计意图:

  ①让学生通过筛选信息,感悟父亲身上勤劳、质朴,又有所追求的品质。掌握抓住关键词句进行人物赏析的方法。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②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完整流畅的表达。

  (五)拓展迁移:5分钟以“父亲,我想对您说……”向父亲直抒胸臆,然后作口头表达。

  设计意图:

  ①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完成对父亲的解读,激发学生对父亲的爱和感恩之情,实现了本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六)质疑解惑:3分钟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为建起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可谓是终年辛劳,异常艰难,可作者却在老家三块青石板上花了大量的笔墨;新屋建成了,可造新屋的过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很详细,为什么?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七)师生小结:3分钟学生自主的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予以肯定和补充。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自动性,真正体现学有所长。

  (八)作业设置:1分钟

  ①写篇周记,展示自己眼中的父亲,表达自己对父亲的尊重和理解。

  ②课外寻找关于“父亲”的文章、诗歌进行自主阅读。推荐书目:苏童《父爱》、梁实秋《代沟》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设计意图:

  把课本与生活联系起来,用拓展阅读和写作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认识自己的父亲,理解父亲。

  五、板书设计

  台阶

  李森祥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对高”

  三级台阶老屋非常要强、有志气、不甘落后、有长远目标。

  九级台阶新屋有移公移山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设计意图:

  ①体现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方法②直观表现文中父亲勤劳、质朴,又有所追求的品质

  ③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说课稿4

  一、说教材

  《守株待兔》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八单元第二课。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种田人妄想不经过努力而侥幸得到成功是不对的,《守株待兔》位于本单元第二篇,上承《刻舟求剑》、《掩耳盗铃》下跟《亡羊补牢》。它处于由知识的学习向知识的运用转化的过渡位置,因此,它是本单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中的一步棋子,是从掌握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架桥梁。

  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学会4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着重理解“守株待兔”、“乐滋滋”、“再也没有”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守株待兔”这个成语的比喻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第3自然段讲的是种田人拾兔后的心里活动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守株待兔”的寓意是教学的难点。

  创新点

  为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我认为可采用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1)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学生模仿动作,理解词意;(2)做实验,体验“守株”的结果。从而揭示寓意;(3)借助情境,动画演示天高日落,一日又一日,体会种田人荒废的时间;(4)设计“种田人认识错误”,启迪学生创造性地想象,深化认识。

  二、说教法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拾兔 ’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可采用简笔画、动片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背、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做实验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四、说练习

  积累和运用是新课标强调的又一重要内容,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精心设计练习,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1)学生听老师范读,听学生朗读,在听中感悟语言;(2)动画演示种田人拾兔后的心理,抓重点词让学生练说(3)个别读、齐读、小组读、比赛读、引读等形式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4)布置学习课后续写种田人认识错误后的故事,延伸课文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说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练的教学思想,可安排两个课时完成。下面具体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所见到事物谈起,说有没有妄想过不劳而获的成功,引入课题,释题质疑。

  (二)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借助图片动画弄懂“丢下”、“全完了”,在简笔画中找出这样的情景。

  (三)指导朗读,启发想象。重点引导体会感叹号的语句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四)突出重点,解决难点。(1)通过动作表演理解课文;(2)通过 “拾兔”,懂种田人懒惰的原因。

  (五)总结学法,引导自学。检查效果,完成练习。

  (六)角色表演。假设情境,创造思维,练说:种田人认识错误后的情境。

  (七)归纳总结,提示寓意。

  六、说板书设计

说课稿5

  我说课资料的内容是江苏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中的一首诗歌《青松》。我想从两大方面“教材分析”以及“教学过程”来向大家汇报。

  本首诗选自陈毅同志的《冬夜咏梅》,描写了大雪重压下的青松毫不畏惧,苍翠挺拔的形象,赞颂了青松坚强高洁的品格。这篇课语言形象生动,画面鲜明、字少句短,读起来琅琅上口,适合儿童欣赏和朗读。本诗写得是逆境之松,遭受压抑的青松,但逆境方见英雄本色,一切崇高和壮美无不在斗争中诞生。诗的前两句写景。“压”之重压,说明雪之大之厚。“挺和直”同义,都有在重压下不屈不挠的意思,这里的松不是默默的隐忍,不是被动地承受,而是在向恶势力勇敢的抗争。一压一挺,这2个掷地有声的动词,可谓把青松的勇敢坚挺穿鞋的刻骨惊心。诗的后两句抒情,触景生情,想象雪后阳光普照,一气呵成,赞颂了青松等到冰雪融化后依然挺拔,更加苍翠的高洁本性。随着诗中的冰天雪地到冰雪融化的情境推进,不屈不挠、挺拔高大的青松形象也跃然纸上,展现在了小读者的面前,崇敬之情亦随之灵动!

  这首诗歌但从字面上理解并不难,但从重体会到青松那高尚纯洁的精神品质,对二年级孩子来说,的确有相当大的难度。所以根据这篇诗歌的`语言特点,在教法上我将“创设情境、读中感悟”定为本课的教学思路,引导孩子层层深人文本,读通、读顺、读懂课文。另一方面,在学法上,根据本学段孩子的认知特点和课标的阶段目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为学生提供大量直观形象的资料,始终将孩子置身在一种意境,我还通过让孩子多角度、多样化的理解重点词“压”“挺”“高洁”等中点字词来指导孩子在读中感悟,如前两句教学中,我是通过看图感受、展开想象、角色转化、动作体验等方法来感受“压和挺”两个字;后两句教学中“高洁”一词抽象难懂,且不可空泛的讲大道理,而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那些在冬季枯萎凋零的花草树木与青松加以对比,从而自悟感知高洁之意,从而突破本课教学重点,让学生真正的了解松之坚韧挺拔、体会松之高尚纯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教材特点以及本学期学生年龄段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写5个生子。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写字的能力,激发识字兴趣。

  2、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读通、读顺、读懂课文,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3、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在诵读中领悟诗人情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以上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纬度提出的,3方面相辅相成,全面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情境铺垫、自然导入

  (课件出示:满天大雪、草枯叶黄的冬景图),马上把孩子引入浓浓的冬日情境,然后经镜头对准奥然挺立在暴风雪中,迎接冬日挑战的青松,自然引出课题

  此环节迅速抓住孩子好奇的心理,重在亲身体验,水到渠成的引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己轻声的读一读课文,把自己不熟悉的生字,划下来,拼拼音多读两遍,这个环节体现了课标中“冲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孩子成为学习小主人这一要求”,而且也是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已掌握识字方法的极好切入点。教师可顺势出示词语卡片,即可扫清识字障碍,又可做到心中有数。

  2、鼓励孩子读课文,其他学生要认真倾听是否读准了每一个字音,发展合作精神。

  3教师范读。当学生评价教师时,教师应该虚心接受,体现民主平等性。

  以上环节符合“阅读以读为准的原则”

  三、品读诗歌

  (一)、创设情境、学习课文前两句

  1、看课件,说说冰天雪地中,青松什么样?初步感知青松形态。

  2、课标中说要在情境中学会阅读,所以我让学生读诗歌第一句,想一想这场雪怎么样?通过看图想象、联系实践,学生可能会说“鹅毛大雪、学很重象被子”等等。引导孩子体会“压“字,感受雪之大之厚。

  3、在此我接连创设2个场景:说着说着,你听北风越刮越猛,一阵狂风吹来,快看,青松什么样?指导读第2句;大雪接着下呀下呀,学更厚了,看呀,青松怎么样?指导读第2句。在不断的视觉冲击下,相信孩子已深深体会,震撼学生的心灵。

  4、(出示课件)咱们也来做大雪压不倒的青松好吗?快看呀!暴风雪要来和我们挑战了,能接受住考验吗?师引导学生做青松与暴风雪对话。

  此环节可让学生角色转换,在口语和肢体语言的交流中,体验青松的品质和毅力,符合课标中语文是人文与工具性统一这一要求

  (三)、对比感受,学习课文后两句

  1、渐渐的整个世界都被大雪包裹了,什么都看不清了,你们猜猜看,冰雪覆盖下的植物都变成什么样了?此时通过质疑,展开想象,激发了学习兴趣。

  2、课标中指出,要让孩子在阅读中自主体会,感受和理解,获得获得情感体验,所以我让孩子想想:

  植物们都变成什么样了?青松呢?同过这一鲜明对比,相信孩子已能深入体会松之高尚纯洁,自渎自悟了。

  3、指导朗读3、4句,深入体会,升华情感。

  4、、课标中指出要重视孩子在阅读中的积累,所以此时我引导学生想想:你们现在想对青松说什么呀?接着齐读全诗,相信此事孩子已有了自己的个性理解和体验。

  (四)、再读全诗、体会诗意

  1、你们看,青松遇到困难,是这么的坚强用干,那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该怎么做呢?通过这个环节,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培养良好品质。

  2、此时让学生都来争做小青松,表演配乐读全诗,此时对松的崇敬,对松的勇敢坚定已是孩子内化的积累体验了。

  四、拓展实践、升华情感

  画一棵你心中最勇敢的青松,并写写你对它说的心里话。这一环节,有效地将课内知识引到课外,让孩子联系生活实际,提供了实践机会。

  此环节培养孩子的坚强品质,拓展实践。

说课稿6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作用及联系。

  《孔乙己》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小说单元)中的第一课。小说这一体裁在第三、四册略有接触,第五、六册曾系统地学习小说的文体特点,本课承接已有的知识,先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然后深入学习本文结构的安排和作品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备课的指导思想。

  因此我在处理这节课时本着这样两个指导思想:第一注意线索清晰,是教材知识系统化;第二符合普遍认识的规律,方便学生记忆。

  三、备课原则。

  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其中的精华,我在备课之前本着这样几个原则:

  1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

  2注重学生双基能力的培养,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3把握好语文的工具性和思想性,是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

  4设计的问题要具有梯度性,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注意全面性。

  5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反应,及时有效的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6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四、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备课原则及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德育目标: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罪恶

  2、知识目标:

  1)字词的积累,作家作品;

  2)了解小说的叙述特点。

  3)体会作品以笑写悲的艺术手法。

  3、能力目标:

  ①能通过肖像、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的性格;

  ②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小说的能力;

  ③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五、确立重难点的依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生的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象。根据以上理论及我教的班级的现状,

  六、重难点。

  我把以上目标均作为重点,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确定为难点。

  七、如何突破重难点。

  那么,我是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第三,以“笑”为突破口,创设问题情境,达到深入浅出情境教学的效果。

  八、确立教法学法的依据。

  以新大纲“教学中在重视的问题”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及教材特点为依据,采取以下教学法进行教学:

  1分层次教学法。

  2目标导学法。

  3教师“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学生“自主式”的分析归纳法。此种教学法着眼于学生的能力训练、着眼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知识的积累。

  教学媒体:采用电脑课件辅助教学

  九、预习

  1、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

  2、勾画、圈点、作批注、摘抄名句(习惯的培养)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不同人物身份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十、教学设想:

  1、以“笑”为突破口,组织安排教学全过程。

  2、分层次教学,以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1、导课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说,他对其小说中的人物,最喜欢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下面我们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这样导课的优点是这样不围绕课文内容本身,而借课题以外的与课文有关联的某些内容发问,巧设悬念,由远及近,引入新课,不仅过渡自然,而且所述问题正是学习《孔乙己》的一些本质问题,即塑造孔乙己形象的创作方法和孔乙己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另外也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期待欲,同时也能让学生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就保持对课文内容的审美注意,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其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 ……

  同学们都知道,鲁迅除了擅长写小说,还擅长写杂文,鲁迅的杂文象匕首,象投枪,对反动派进行无情的揭露,鞭笞。因此,他对反动派左边一巴掌,(18)右边一巴掌(81),合起来为鲁迅的出生年(1881)两巴掌加起来是(36),即鲁迅死于(1936)年。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入1918年4月至1922年10月间写下的14篇小说,记忆口诀如下:

  狂人孔乙己在明天吃药,阿Q在故乡讲头发的故事,兔和猫为了一件小事闹了一场风波,端午节看社戏,刷的一道白光,原来是鸭的喜剧。

  3、 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反封建主义的小说。《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夜。当时,陈独秀、李大钊正以《新青年》为阵地,领导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主义、孔孟之道进行猛烈的抨击。

  4、字词教学

  5、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考虑以下几个问题,教师幻灯打出。

  6、分层次教学

  教师提示:1、衣着可笑

  2、名字可笑

  3、动作可笑

  4、神态可笑

  5、语言可笑

  6、事情可笑

  A: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B:这些笑说明了什么?

  C:从这些可笑的地方,反映出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点?

  教师提示“我”,众人,小孩,掌柜

  A:分辨他们的`笑有什么含义?

  B:从他们笑的含义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C:从中挖掘出孔乙己悲剧的根源。

  分层次教学的优势:

  根据我所教班级的现有基础,特划出三个层次:

  A:20%左右的学生对学科基础较差,或学习态度不端正,或学习方法不良,而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作为A类层次对待。

  C:30%左右的学生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基础知识较扎实,对所学知识有一定迁移能力,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因此作为C类层次对待。

  B:50%的中间生作为B类层次对待。

  教学目标分层

  课堂教学分层

  作业训练分层

  考试评价分层

  层级由本人自愿,老师衡量而定,但此种分类是动态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适时调整,这样分层次教学可以使学生们人人有事可做,人人有受表扬的机会,人人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从而有效地激发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归纳板书

  孔乙己是一个特殊人物,正因为如此,他成了人们取笑的对象。他被笑声包围,这恰恰就是人物的可悲。人们不无恶意的取笑,正如一支支利箭刺向他,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不言而喻。

  7、 小结

  “笑”是作者进行人物塑造的一种艺术手段。小说以“笑”为线索,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苟活,最后在笑声中走向死亡。小说对各种人物的笑,描写越是生动,越是具体,我们就越是感到悲凉。这样让悲剧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以“喜”衬“悲”,更增强的小说的悲剧效果。

  教学的预期效果

  希望学生通过这节课,能体会作品以笑写悲的艺术手法。

  另外,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训练,如说话、概括、表演、创造性思维能力等。

  1、作业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有针对性的布置,不作统一要求。

  1)创作课本剧,

  2)发散性思维训练。

  3)写作训练,

  2)题目:《孔乙己离开酒店以后……》

  《20xx版孔乙己》

  要求:不改变原小说的主题,充分发挥想象,

  通过肖像、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的

  性格。

  字数:300字以上。

  3)内容:通过肖像、语言、动作来刻画一个你熟悉的人物

说课稿7

   作文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读写结合说真话,抒真情〉〉。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 说教材。

  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达到读写结合说真话抒真情的目的。我选择了一则新闻材料:《中国专家谈伊拉克战争》。在读写结合的基础上,让学生对伊拉克战争有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学生和全世界人民一样都在关注着一个焦点。围绕第二次海湾战争,你能说些什么,又由此想到了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生活是写作的第一源泉,有了这样的生活素材,我相信学生一定能够写出好的。

  本节课的训练重点就是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二、 说教法。

  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读写氛围,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圆满的完成这次的教学任务,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 谈话法。通过谈话给学生以亲切感,进一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2、 分组讨论法。把学生分成若干读写小组并让他们推举一名组长。让学生围绕发的这则新闻材料从各个角度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畅说欲言。

  3、 巡视指导点拨法。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能遇到有争议或写作疑难问题的时候,老师要适当点拨、诱导。给学生指点迷津,让学生茅塞顿开。

  4、当堂评定法。学生写完作文,小组评改后,当堂进行评定,选出几篇典型的集体点评,对他们的优点闪光之处当众给予表扬,尤其是有创意的地方给以热情的鼓励,增强他们的成功欲。对于一般的,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帮助其提高写作水平。

  三、 说学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的完成这次写作任务,我将采用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讨论法。仔细阅读完新闻材料后,让学生参与到小组中去,发表个人的看法,听取别人的见解,共同探究。

  2、快速成文法。通过共同商讨,把自己想的结合在小组中讨论的内容进行构思,倾注于笔端,变口头语言为书面语言。进一步锤炼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的写作表达技巧。

  3、学生修改法。个人自改后,分小组互改。小组改是进一步进行写作体会交流,提高他们鉴析的能力。

  4、集体改。让学生对典型的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四、 说教学过程

  (一).与学生谈话,增进师生的感情,并导入新课。导入语:街头巷尾,茶余饭后我们听到最多的`是什么?我们全世界人民都在关注着什么?那就是美伊第二次海湾战争。此时此刻,那残酷的战争还在继续着,那惨不忍睹的悲剧还在上演着。对于这次海湾战争,你想说些什么,或由这次战争你想到了些什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海湾。

  (二)发放材料,阅读材料。

  (三)小组内交流体会感受。也可以跨小组讨论。学习小组,可自由结合。以5人为单位。组长由自己的组员推荐。

  (四).讨论:1.你对美国和伊拉克这两个国家知多少。(个人想,小组讨论) 2.你对海湾战争知多少。(个人想,小组讨论)

  (幻灯片)展示第一次海湾战争、这次海湾战争及与之相关的图片和内容。尤其是在医院里的悲惨一幕。

  (三).作文片断练习。

  (四).快速修改;

  1.个人改。学生完文之后,自我修改。

  2.个人修改完毕,让学生讨论;什么样的才是好。以此作为小组评改的依据。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可略作补充。

  3.小组改。教师巡回指导。每人都和其他同学下评语。如果在评改中有异议的地方,小组内部可以进行讨论,如果还不能确定,小组之间可以商榷。也可以让老师也参与进去参加讨论。

  4.集体评改:由学生自由推荐共同评改。(内容通过幻灯片展示)让学生对所看到的七嘴八舌各抒己见。老师则从学生的评论中总结概括。从的题目,构思立意,语言表达等方面归纳。

  (五)由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六)板书设计: 走近海湾

  题目新颖的:

  构思立意好的:

  创新的:

  语言表达美的:

说课稿8

  教材分析:

  今天我要说的是苏教版小语第五册语文教材中第22篇课文《金子》。课文讲了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便留下种花,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旨在告诉我们要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想靠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课文内容简明,情节曲折,蕴含的道理深刻,是一篇人文性较强的培养学生观察、想像及朗读能力的好材料。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和方法,学会“坑、附”等10个生字,理解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

  2、过程方法目标:以学定教,通过创设情境,讨论、朗读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体悟彼得·弗雷特是靠自己辛勤的劳动,终于获得了成功,让学生懂得想要通过意外的收获获得财富或成功是不现实的,必须付出诚实劳动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知识技能目标: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和方法,学会“坑、附”等10个生字,理解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

  2、情感态度目标:体悟彼得·弗雷特是靠自己辛勤的劳动,终于获得了成功,让学生懂得想要通过意外的收获获得财富或成功是不现实的,必须付出诚实劳动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教学内容中显性存在的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在教师的引领下,从书面语言中获得信息;教师要努力构建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平台,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章,让学生领会到内容中隐性存在的情感、思维和精神的同时,还要超越文本,链接生活。

  教学安排:

  我准备安排两课时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通过图文对照,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在语境中理解生字新词,指导两个字“甘”(独体字,注意笔顺)“钱”(左右结构,形声字);引发猜想,建构阅读话题,能基本说出本故事的大意。

  第二课时: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帮助他们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彼得·弗雷特通过辛勤劳动获得真金的曲折过程,教育学生向彼得·弗雷特学习,培养自己靠诚实、勤劳获得成功的高尚品质。另外,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情感,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

  着重讲第二课时的教学:

  本课时我打算分四个环节进行组织教学:

  复习旧知,引导质疑;精读感悟,悟中明理;

  小结板书,揭示“真金”;个性作业,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引导质疑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淘金者绝大多数彼得·弗雷特不甘心附近买地挖掘坑坑洼洼金钱倾盆大雨冲刷平整松软绿茸茸若有所悟装扮美丽娇艳实现

  (“坑”是后鼻音,“盆”是前鼻音)

  2、回顾课文

  课文题为“金子”,你能围绕课文,按照情节的发展,围绕“金子”说几句话吗?

  2、根据课文内容来把大家刚才说的整理一下。

  板书:绝大多数人一无所获扫兴离去

  彼得·弗雷特埋头苦干灰心失望

  偶然发现若有所悟全力培育找到真金

  3、大家看看课文的内容,前后比较一下,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探究的地方?

  (1)为什么绝大多数淘金者一无所获,而彼得却找到真金?

  (2)为什么彼得刚开始时埋头苦干,结果是灰心失望,最后却实现梦想,找到真金?

  问题是针对课文提出的,答案还得从课文中去找,让我们再来细细地读好课文。

  我们要逐步学会通过认真地阅读课文,从课文中发现问题,在阅读中有所收获。

  第二环节:精读感悟,悟中明理

  (一)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段

  这一段中有个词“蜂拥而至”,什么叫蜂拥而至?(像蜂群似的拥挤着来到)说明来的人怎么样?(很多)

  为什么有这么多淘金者“蜂拥而至”?(听说……希望……)

  所以他们——在河床上挖出许多大坑。

  结果如何?(一无所获,扫兴离去)

  2、谁能读好这一段,读出淘金者们从满怀希望到扫兴离去这样一种巨大的心理变化。(指名读,齐读)

  (教学意图:本节教学扣住“听说、无意”明白消息的不确定性,但淘金者们仍“蜂拥而至”,体会他们缺乏理智,盲目跟从。接着抓住“一无所获、扫兴离去”,体会人们怀着失望离开的不幸。通过对淘金者们由“高兴”至“扫兴”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地进一步对比感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二)第二、三自然段

  1、在众多的淘金者中,彼得·弗雷特也是其中一员。

  指名读第2、3自然段

  2、你觉得他和其他淘金者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同样满怀希望,不同的是,他更吃苦耐劳)

  从哪里看出他更吃苦耐劳?(不甘心、默默地、埋头苦干几个月、翻遍)

  3、结果如何呢?(没有发现一丁点儿、失望、连……都没有、准备离开)

  4、读到这里,你对彼得的遭遇有什么想法?

  是啊,命运真是太残酷了,对这样一个吃苦耐劳的人,却把他的希望完全敲碎。

  彼得·弗雷特开始时不甘心落空,正是因为他相信——

  (像他这样付出劳动,一定会有所收获,一定能实现梦想)

  而事实却敲碎了他的梦想,他不得不准备离开。

  2、具体指导,品读体味。如学生在自读第一、二两句的基础上,

  (教学意图:本节教学,抓住“埋头苦干、几个月、几乎翻遍了”理解从精力上、时间上、工作量上说明彼得做出的别人无法比拟的巨大付出,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彼得是能吃大苦、耐大劳的`人,但结果是“没有发现一丁点儿金子”,让学生明白上文的传说的不可靠。在品读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彼得由“希望”转向“失望”的失落心情,再次练习个性化朗读。)

  (三)第四-七自然段

  1、命运真的如此不公平吗?如果彼得就此离去,那么他的命运就会截然不同,也就不会有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个故事。来,我们来读读接下去又发生了什么?自读4-7自然段。

  2、你们知道彼得最后怎么样了?请同学们齐读第7段

  (1)彼得实现了他的梦想,成了唯一找到真金的人,你们觉得他的真金是指什么?(收获鲜花——财富——实现梦想)

  (2)他说话时是怎样的心情?(非常骄傲)

  对,也就是“不无骄傲”。

  3、那他为什么会成为唯一有所收获的人呢?再读读4-6自然段,圈出你觉得能反映彼得之所以成功的原因的词和句。

  学生交流:(发现、若有所悟、全部精力)

  (1)发现

  出示课文插图:彼得发现了什么?描述一下他所看到的情景。

  (2)若有所悟,他悟到了什么?

  你觉得他的想法有没有道理?(很有根据……)从哪里看出来?

  (3)全部精力

  彼得不但是个有心人,而且非常吃苦耐劳,这点我们从上文已经感受到了。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付诸行动。想一想,培育花卉要做哪些工作,他会怎么做呢?

  (不怕辛苦平整土地、精心选择花苗、不分日夜照顾鲜花、四处奔波销售……)齐读4-6段

  你觉得彼得是个怎样的人?(有心人、聪明人)

  (教学意图:本节教学,我让学生读好词语“若有所悟”,并说说彼得“悟”到了什么来具体地展开学习。如“这里没有找到金子”,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彼得本来要离开,是什么使他留下来?留下后又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读好文中相应的句子,并描述一下彼得看到的情景,体会希望的产生,明白这希望就在这肥沃的土地里,正是这希望使彼得留下来。再让学生观察插图,想象彼得是怎样用“全部精力”种花的,田地里是怎样美的景象,通过语言描述,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彼得所付出的辛劳,这是故事情节转折的关键段落,我让学生自己准备,再同桌练习,然后全班交流的方法组织学习活动,为揭示“真金”的含义打下基础。)

  4、现在你找到刚才我们提出的两个问题的答案了吗?

  (1)为什么绝大多数淘金者一无所获,而彼得却找到真金?

  (2)为什么彼得刚开始时埋头苦干,结果是灰心失望,最后却实现梦想,找到真金?

  学生交流(……)

  同学们说的真好,能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能通过不断的阅读、思考、探究解决这些问题,你就是一个会读书的人。

  5、彼得从他的经历中明白了,生活有没有欺骗他?他脚下的这片土地有没有亏待他?

  现在你对彼得最后所说的话有没有什么新的理解?再来好好读第七段。

  (教学意图:本节教学,我把重点放在理解彼得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上。让学生思考:彼得从这块土地里究竟获得了什么?你能悟到些什么呢?学生通过交流,知道彼得并非获得真的金子,而是获得了“财富”。)

  第三环节:小结板书,揭示“真金”

  1、同学们,现在请你告诉老师“金子”是什么?(贵重金属)

  2、“真金”指什么?(财富、美好生活、明白了生活的真谛……)

  是的,彼得靠“勤劳和智慧”获得成功,实现了梦想。因此,“真金”在彼得身上指的是勤劳、诚实的好品质。

  3、看着彼得·弗雷特骄傲的笑容,从他的经历中,我们可以这样说:

  要想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意图:引领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通过小结板书回顾全文,将“金子”与“真金”作对比,让学生明白两者的区别,前者指“贵重金属”,而后者指彼得靠“勤劳和智慧”获得成功,实现梦想。因此,“真金”放在彼得身上指的是勤劳、诚实的好品质。最终揭示“真金”是指可贵的品质,如勤劳、勇敢、善良等。“金子”指什么?)

  第四环节:个性作业,拓展延伸

  自选课外作业:

  1、熟读课文后,给爸爸妈妈讲一讲这个故事。

  2、观察文中插图,想像彼得是如何付出全部精力来培育花苗并获得成功的,把它写下来。

  3、积累词句(含有“金”字的成语和格言),任选三个抄写下来。翻翻成语词典,找到这些成语,看看“金”在其中的意思。

  (教学意图: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另外,进入中年段以后,阅读教学应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宽视野,拓展和增加有效的积累,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让学生个性作业,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板书:绝大多数人一无所获扫兴离去

  彼得·弗雷特埋头苦干灰心失望

  偶然发现若有所悟全力培育找到真金

  附:成语和格言:

  金光大道金戈铁马金玉良言金刚努目

  金鼓齐鸣金碧辉煌金蝉脱壳金玉其外

  (1)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材浅析:跨越式跳高是初中一年级学生必修的教材。跨越式跳高是本课重点学习的内容。本课的主要教学任务:一是让学生了解跨越式跳高的动作姿势,怎样跳才能越过更高的障碍物;二是让学生学会跨越式跳高的动作,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为今后其它跳跃教材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做出助跑、起跳、腾空、落地的跨越式动作。

  难点:过杆动作。

  3、教学所需媒体:跳高架四付、皮筋四条、沙坑一个、大垫子三块。

  那么,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特点。我拟订以下的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对课堂练习的各项内容表现出积极的练习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遵守纪律、主动练习、充分运动自己。

  (2)、技能健康目标:使90%以上的学生初步掌握跨越式跳高的动作技能,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

  (3)、社会适应目标: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向高难度挑战、自信、战胜困难、体验运动乐趣、锻炼意志、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说教法和学法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对体育课特别感兴趣,课堂上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和意识。乐学、好动、爱模仿、喜欢游戏,是他们的特点。但他们理性思维不是很强,对技术动作的学习兴趣不太高,认识比较粗浅、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太稳定。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难以持久,这又是他们的弱点。根据这些特点,在教法和学法的过程中,不要过多过细的把时间放在动作的纠正上。比如跨越式跳高动作,姿势基本正确,助跑放松协调,角度适中,就让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学习时以多变的内容,使他们时时有新鲜感、成就感。经老师的`调控,使学生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下学习、锻炼和娱乐。在整堂课中,始终把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作为目标和归宿。为学生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课堂上积极参与、体验、创想、感受,最后达到目标要求。

  本课教法和学法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

  1、讲解和示范法:利用挂图讲解和示范动作,使学生明确动作要领及做法。示范法是体育教学中最生动、直观的方式和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对跨越式跳高动作来说,讲解与师范法应用的好坏,对于很好的完成动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2、分解与完整法:通过分解练习,使学生逐渐体会动作要领然后逐步提高要求,最后完整掌握动作,本课学习跨越式跳高,先体会过杆落地的动作技术,最后掌握完整的技术。 3、练习与分层相结合:当学生在一个高度上跳过很轻松时,跳过多次后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时教师组织他们分层,再到下一个高度上去练习,这样就会提高他们的练习兴趣和积极性,这样更有利于完成教材的教学目标。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结构安排分四个部分: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

  1、开始部分: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考勤;宣布本节课内容、任务、要求等。这部分约为3分钟。

  2、准备部分:

  (1)、愉悦热身

  听口令慢跑与站在不同位置队形结合进行。

  (2)、徒手操四节

  扩胸运动、体转运动、腹背运动、向后踢腿跑。

  (3)、跳皮筋练习

  双脚跳、单脚跳。这些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基本部分作好准备,也避免了意外事故的发生。这部分约为7分钟。

  3、基本部分:本部分是课的核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技能和手脑并用的能力。

  (1)、讲解与示范:由于跨越式跳高动作较简单,所以先让学生自己练习1—2次,然后找1—2名做的较好的学生示范,教师对照挂图总结指导,然后再分组进行练习。

  (2)、纠正错误:教师在学生练习时要巡回指导,发现错误及时纠正,个别错误个别纠正;

  普遍错误集体纠正。要使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技术与技能,并且经过反复练习,达到自动化程度。

  (3)、分层练习:在一个高度连续跳过了3—4次可以升入下一个高度。通过这种练习,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奋性,让学生体验跳过高度后的喜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这一部分大约为15分钟。

  4、结束部分

  (4)、教师先领做放松操三节,先做一下形体上的放松。

  (5)、教师口令意念放松、身心放松。

  (6)、小结本课情况。

  (7)、师生再见,归还器材。这部分约为5分钟。

说课稿10

  一、教材说明、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重复”和“对比”的手法,熟练掌握这两种手法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可作以下图示: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明确作者是如何运用“重复”、“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

  能力目标:

  ●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能模拟运用“重复”、“对比”手法进行写作。

  情感目标:

  ●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

  难点:

  ●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

  ●“重复”、“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二、教法说明:

  现代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端就在于把整体教学肢解为板块教学,对教材所选课文利用不够,讲解课文和写作教学结合不紧或不当,甚至完全分离,对课文的写法分析流于表面,即用简单而模式化的语言来概括,习惯地归纳写作特点(一般还加上点举例分析)就草草收场,这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帮助。于是就通过大量的写作训练来希冀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各种大小作文铺天盖地,愚以为这是一种时间的浪费和对教材的利用不足,在这节课中我将努力为学生展示较为详细的“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模拟片段操作、改进几个步骤来掌握这两种手法的运用。为实现课案目标,我在学生熟读课文、认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分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简单回忆作者,重点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二课时简单回忆第一课时所讲要点,重点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实际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思维操作为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灵感诱发法、直观教学法和操作训练法,并注重教师示范。在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给大家重点展示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三、学法说明: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之前,必须认真预习课文,并十分熟悉课文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注意吸收、借鉴、模写和自评。按“听——看——想——写——想——写”的步骤进行学习。

  四、程序设计说明: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围绕“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展开分析,按“回忆旧知识——讲解知识点——例证知识点——分析知识点——运用知识点”的思路进行教学。下面作简单分析:

  1、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就鲁迅进行了简单的回忆,对小说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对《故乡》的内容和人物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现在让我们来简单地回忆一下。

  问题1:我所认识的鲁迅。(幻灯展示)

  问题2:什么是小说?小说鉴赏应注意些什么?(幻灯展示)

  小说就是用散体文章写虚拟人生幻象的自足的文字语言艺术。鉴赏小说应采用金字塔结构分析法。如图:

  2、点明学习目标和重点,进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将就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分析,这篇课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运用“重复”和“对比”手法,那么,什么是“重复”和“对比”?运用“重复”和“对比”有些什么好处和注意事项呢?在下面的学习过程中让我们将一起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在这节课中我们将重点分析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并力求通过分析让大家对重复和对比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并能运用到以后的写作实践中。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为实现这目标而共同完成下面的学习内容。

  2、讲解“重复”和“对比”的含义。(不要求学生背下来)

  重复: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对比: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反、相对、相背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3、举例分析:(旨在让学生对重复、对比手法有更清晰的了解。)

  (1)《天净沙秋思》的例子。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讲析:在这首元曲小令中我们几乎找不到语法结构,但由于重复与对比的巧妙运用,使她成为千古绝唱。首句运用三个情调相同而形象不同的材料对象:“枯藤,老树,昏鸦”。重复手法的精彩运用,渲染出一种浓郁的生命感受——悲凉、绝望、死寂。接着再采用对比手法,展现了一副明快、清新、温暖的画面——“小桥,流水,人家。”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和审美感受,使前者更孤寂,后者更温馨。后两句同样运用重复的手法将那种悲壮苍凉、孤寂凄清的生命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

  (2)我们再来看故都的秋开头通过运用“反复”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讲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是对秋天的重复、渲染、强调。第二、第三句则更进一层,写故都的“秋味”特别的美,这是对文章中心立意的渲染、重复。“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个“来得”是典型的排比、渲染、重复。“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在此,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无非是“我”不远千里到北平的理由是饱尝故都的秋意,作者还是采用重复、渲染,把一个“赶到”分说成两个“赶上”,渲染旅途的辗转艰辛,以形成反衬,突出对故都的秋的眷恋、神往。“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把一个“秋”字分为两次说是为了渲染、强化对秋意的印象。)

  《故乡》中这样的反复与对比也很多,先看前四个自然段。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问题3:前三个自然段分别讲什么?

  第一段:对故乡的急切渴望的热烈心情。

  第二段:渲染所见故乡的凄凉、萧索、荒凉和自己的悲凉心情。

  第三段:一种惊诧,在这背后是对故乡的美丽的回忆和印象,对第二自然段的重复。

  问题4:“我初到故乡看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教师示范分析图表的前一小部分,重复、对比的例子各一,剩下部分由学生独立完成。)

  问题5:试根据刚才的分析方法自己从文中选取材料分析“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做针对性指导)(旨在让学生独立体会、理解重复、对比手法。)

  问题6:大家通过刚才的分析明白了《故乡》的写作过程中“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起到的巨大的表达效果。我们再来看下面的例子:(旨在通过学生独立分析后再进一步体会、提高。分析略):

  长城啊长城!你真是太美了,太美了,实在太美了。(这是我们所说的“重复”的写法吗?)

  (不是,重复不是简单的语言的消极同一再现,而是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的再现)。

  富豪按了一下开关,天花板上的枝形吊灯亮了;监狱里也按了一下开关,电流通过了那位工人的身体。富豪打了个呵欠,躺在椅子上睡去;工人抽搐了一下,躺在地上死去。

  (结构、物体对象的重复,内容、环境、人物的对比突出了主题,有强大的艺术震撼力。可见“对比”是材料性质的差异、相反、对立,是要为整体服务的,小桥流水人家只有在《天净沙秋思》中才有其强大的艺术魅力。在运用“重复”、“对比”手法时首先要注意明了文章的立意,主题的内涵,给行文定下基调再进行谋篇。)

  我为从前的自己放上一纸玫瑰,一支黑色的玫瑰。黑色的气氛,黑色的礼服,黑色的灵柩,黑色心情的暗影,徐徐随风飘去……

  4、检查、实际操作:(初步把知识转变为能力)

  问题7:请根据自己的体会,自选内容,运用“重复”、“对比”手法写几句话(可以运用其中一种或两种综合运用)。(教师巡回指导、点评)

  5、小结:

  通过上面的讲解分析和操作,我们了解了重复和对比手法的正确运用能增加文章的立意、表达效果,关键是在运用时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整体立意和主题内涵,选择好要运用的材料对象的本质和主题内涵的相关、相似或相反、相对。这更多的是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并在运用中仔细揣摩、体会。

  6、作业布置:(旨在把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运用能力。)

  (1)、分析下面这一幅对联中重复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塞马秋风蓟北

  杏花春雨江南

  (2)、自选题材,运用重复和对比的手法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7、教学后记:(批改作业后作课后总结。)

  附:教学时间安排说明:回忆旧知识5分钟;讲解概念3分钟,举例分析10分钟,学生独立分析、教师指导讲评10分钟,学生写作训练、教师指导讲评15分钟。小结、作业布置2分钟。

说课稿11

  教材分析教学内容:

  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第九册第三单元《雕塑的乐趣》第七课《动物小彩塑》,教材内容为彩塑工艺欣赏与制作,简介了不同地区的彩塑工艺品的艺术特点和成就,展示了多件小巧玲珑而又生动传神的动物彩塑。

  学生分析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他们在以前的课程中已经学习过有关“塑”方面的技能和方法,这节课是在以前课程上的延伸,进行了彩塑,并且是掌握更多的技巧来进行动物的塑造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民间彩塑创作的艺术特征;

  (2)运用基本形的要素进行组构、添加、创作自己喜欢的动物小彩塑。

  2.过程与方法:

  (1)在欣赏感受中体验民间彩塑不同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

  (2)在尝试探索中学会借助工具进行彩塑造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欣赏,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和主题塑造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彩塑的兴趣和对美的认识、对生活的热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了解不同地区的民间动物小彩塑的造型特点;

  (2)运用夸张变形和装饰彩绘的手法塑造小动物。解决方法

  老师的引导与示范很重要,同时学生能够大胆的自主参与

  教学难点

  (1)感受民间艺术简练夸张的创作手法;

  (2)如何运用不同的点、线、面、色进行装饰美化

  课前准备

  教学准备:课件、泥塑范例

  学具准备:课本、橡皮泥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1.观察与发现

  老师介绍不同地区的.民间艺人创作动物小彩塑时的故事;让学生观察民间彩塑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民间动物彩塑的外形、色彩、花纹与真实的动物有什么不同?民间彩塑有什么特点?通过听讲和欣赏认识什么是彩塑;怎样才能做好彩塑认知、感受彩塑的美;并通过观察发现不同地区的民间彩塑有什么样的不同之处

  5分

  2.探讨与想象

  提示学生如何将动物的形态概括成一个或几个基本形体(给予提示:如:圆柱形、球形、条形等)?怎样将几个基本形体连接起来并进行细部的加工

  想象基本形体与动物的造型如何联系起来,并进行塑造从想象中体会形体造型是否概括、简练;头部特征是否夸张、简练;装饰色彩是否鲜艳、强烈;制作手工是否精致、细腻10分钟

  3.塑造与表现

  提出塑造的要求,并提示出不同的动物造型该用什么样的基本形来概括,不同的动物用什么色彩搭配更合适塑造自己喜欢的动物形象,并用不同的文饰美化它培养学生的动手发现能力

  20分钟

  4.分享与评价

  分类展示与欣赏同学们的作品,并开展自评、他评、师评(从外形美、动态美、装饰美)

  分别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一定的评价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欣赏、互相学习5分钟

  作业设计

  能用橡皮泥创作一个自己喜爱的彩塑小动物课后延伸

  用橡皮泥除了可以塑造小动物造型,根据本节所学的方法还能制作出来什么样精美的彩塑作品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动物小彩塑

  揉搓捏接贴压戳绘

说课稿12

  1、图文结合,朗读感悟。用形象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课文第一段“黑沉沉”这个词学生不容易理解,要让学生通过看图,知道雷雨前的云很黑、很厚,所以看起来“黑沉沉”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雷雨时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感悟。

  2、引导想象,加深体验。通过想象,加深学生对雷雨前后景色的感悟。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使学生边读边思,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再看课件。而不是采用图解文字的`方法。

  3、体会悟趣,训练词句。又如“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中“越…越…”就用得极为准确,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边看图边听雨声,学生自然体会领悟出雨是从小到大,慢慢变化的,从而会说出了很多“越…越…”的句子。可见,紧密联系视听效应体会词语,学生会学得有趣,用得正确。

说课稿1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劝学》。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说教材

  《劝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集中反映了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学习问题上的观点。(教材地位)《劝学》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如果学生们能很好的掌握课文的深层含义,对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帮助。

  二、说学情

  虽然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实词如:劝、中、就、假、绝等等,虚词如:而、焉、以、其、之;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诵的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四、 说教学重难点

  说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理解文章统一起来。

  说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预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

  谈谈我的设计思路。

  五、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法: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贯穿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新思维。

  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 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归纳法:教师引导学生将文中字词及特殊句式进行归纳。

  2、说学法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朗读法。

  下面我在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六、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贯彻新课程理念,注意以三为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强调三个对话,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堂,成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摇篮.

  (一) 导入课文 (由写劝学的诗句导入)

  学生回忆之前学习的关于劝学的诗句,回答后,教师解题,由此引入课文。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好的导入,能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使之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

  (二) 荀子简介。这个部分交给学生来完成,让学生事先查找关于荀子及其思想的知识。教师作以补充,这一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三) 诵读指导。播放录音、让学生自读、齐读课文,以解决生字词的读音。

  (四) 整体疏通课文。这个环节让学生前后桌互相合作,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疏通文义。将大家都难以理解得字词标注出来,教师重点点拨。这一环节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知识的能力。之后, 归纳课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师生交流讨论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

  (五) 分析课文。

  1、通过对课文的疏通,学生能够得出本文的论点为“学不可以已”,那么我提问:作者是

  如何对论点进行论证的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作以适当的引导。我设计以上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诵读课文,从而培养他们的理解、归纳能力。然后学生明确:

  第二段中,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来说明学习的意义可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第三段中,用“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等从而得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来说明学习的作用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第四段中,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等来说明学习的方法贵在积累;用“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来说明学习的态度贵在坚持与专一。

  2、 以上都是运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熟知的现象来说明学习的道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什么论证方法呢?

  学生根据之前所学知识不难得出为比喻论证的方法。(让学生分清楚比喻论证与举例论证的区别)

  3、课堂练习

  说到比喻论证,我们一般在议论文中使用,那么现在我设计一课堂练习:请同学们写出3个含有比喻论证的句子。写完后,让学生进行互相评论,教师点评。

  设计这一问题的意图,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六) 总结全文:《劝学》以“劝”字统领全文,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个角度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论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对论点进行论证,让学生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写作当中。

  (七)布置作业:就课堂练习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文中含有比喻论证的句子。 设计作业的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七、说板书设计

  劝学

  《荀子》

  学习的意义 学不可已矣(中心论点)

  学习的作用 比喻论证

  学习的态度

  设计依据: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的原则,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的知道本文学习的主要内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评委老师!

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说学情

  《南辕北辙》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七单元里面的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季梁的朋友要到南方楚国去,而他却朝北走。季梁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后来人们用“南辕北辙”这个成语,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通过这则寓言故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所蕴涵的哲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学习寓言的方法。课文以对话形式展开,富有很强的形象性。虽然短小,但叙述生动,因为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并了解了一些寓言故事,所以学生学习这则寓言不是太困难。

  二、说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故事所蕴含的哲理。

  2、能力目标

  主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表演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

  做任何事行动与目标要一致,要听朋友善意的劝告。

  三、说教学重、难点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故事所蕴含的哲理。

  四、说教学理念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不能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根据这点,我采取学生自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的读文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去读。力争在本课教学中由“师教生学”转变为“师生互学”“生生互学”;“传授知识”向“促进学习”转变的教学理念。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积极性,及时的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对学习寓言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古希腊哲学家曾说过:“人的头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根需要点燃的火把。”课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和展开辩论的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

  五、说教学流程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以下个环节:

  (一)课本剧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南辕北辙》这个故事,我们班有几位同学对这个寓言很感兴趣。他们想给同学们表演表演,大家欢不欢迎呢?

  生:欢迎(板书课题)

  (二)精读课文,感悟寓意。

  1.播放课文朗读的录音(要求学生注意听朗读时的'语气为后面的角色扮演做了铺垫)

  2.要求学生模仿录音中的语气自读课文

  3.指名读课文检查读文情况。

  4.师: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

  当有学生回答:“我知道了楚国在南边,季梁的朋友硬要往北走”。时

  (教师随即在黑板上贴出楚国的图片)然后指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黑板贴上出马车图。

  师问大家:是相反吗?生:是(师在两幅图的下面板书:相反)

  还有的学生说:坐车人很固执、很愚蠢。

  师:自己行走的方向跟目的地是相反的,他还硬要这样做,他真的这样愚蠢吗?他有没有自己的理由呢?

  出示:

  (1)、季梁不解地问:“去楚国应该往南走,怎么反而向北奔驰呢?”朋友说:不怕,我的马好。

  (2)、季梁告诉他:“马虽然好,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朋友回答:没关系,我旅费很多!

  (3)、季梁再次诚恳地说:“旅费再多,向北走,无论如何也到不了楚国。”朋友固执己见:“你不用担心,我的车夫驾车技术非常高。让学生自由读读这三个句子,找找坐车人的理由。边读边琢磨:季梁是怎么问的,朋友又是怎么答的?

  5、请两名同学上台来表演,一人扮演季梁,一人扮演朋友,在两名学生表演的过程中,教师对人物的语气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读感悟,加上表演中教师对人物语气的指导,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故事中人物。同时突破了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教学目标)

  教师:季梁的朋友自认为有了这些优越的条件就一定能到楚国,那么,他到底能不能到呢?让生围绕这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当学生讨论出现两种答案:能和不能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辩论。)

  (设计意图:课前充分的预设不但使教师在面临生成的问题时临危不乱,而且能及时抓住这一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辩论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的同时,问题的答案也逐渐变的明确,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6、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他离要去的楚国就会越远)让学生齐读。

  教师对辩论进行小结:古时候人们并不知道生活在一个地球上,他们认为天圆地方。坐车人愚蠢就在于自己所走的路与目的地相反,因此,不管条件多好,离目标是越来越远。

  (设计意图:教师的小结不但使辩论圆满结束,而且又一次将学生引入对故事的理解中,此时故事所蕴涵的道理不言自明。通过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达到理解寓意的目的,水到渠成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

  (三)课堂练习:

  通过这则寓言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做事行动和目的要一致,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四)播放《南辕北辙》的故事,升华认识与感受。

  1、欣赏故事《南辕北辙》,了解整个故事的历史背景。

  教师:早在2300年前,魏国的大臣季梁就用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劝说魏王打消企图依靠武力攻打赵国的念头,魏王是个聪明人,当他听了南辕北辙的故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立刻接受了季梁的劝告。其实,别说在2300年前,就是现在,我们身边还经常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想想你见过吗?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南辕北辙》现象。

  (设计意图:在这个故事的欣赏中,古今联系再次理解“南辕北辙”。学生不仅增强了认识,还明白了今后该怎样做。)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回家后把这则寓言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听。

  附板书设计:

说课稿15

  说课内容共分为5各部分,分别是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是说教材,第二部分教学目标,第三部分说教法,第四部分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通过思维导图展示,分成了5各部分,分别是激情导入,读——春,悟——春,写——春,每一部分设置了超级链接,可以直接进入相关的部分。

  第一个环节激情导入,让学生说说描写春天的古诗词等,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朱自清生机盎然的春天。

  第二个环节是读——春,读在这个环节贯穿了三次,第一次教师范读,纠正字音,酝酿(yùn niàng)黄晕(yùn)等,利用希沃中自带汉字进行讲解。第二次,看视频,并且描绘春天的美丽画面。第三次,比赛朗读:选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断,进行朗诵,同学加以评价指导。

  第三个环节是悟——春,学生通过听2-6自然段的音频,找出春草图、春雨图、春风图、春花图和迎春图,利用思维导图和蒙层擦除,可以清晰的展示2-6自然的内容。

  接着回答“作者描绘美丽的春景有什么目的”点明作者的写作目的,为了歌颂春日新、美、力。学生再次通过默读感受春天的新美力,并且思考为什么作者的'语言如此的生动形象?通过点拨,引出对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学习,此处,我通过链接网址直接学习比喻和拟人,老师说的少了,学生的自学多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拓宽学生广度。接着可以拉下板中板让学生现场写几句比喻句和拟人句。(教学重点在这一环节得以突破)

  第四部分写——春,是对课堂的一个整体的迁移和运用,让学生仿写《春》中的一段,我先写了一段,并且运用了蒙层,擦拭出现。然后学生写好,使用希沃授课助手录屏,将学生的作业拍照传到电脑上,和同学们一起修改点评。

  第五部分拓展训练,使用希沃中的课堂活动——超级分类,将描写四季的诗句放入相关的季节当中。尤其是“忽如一夜春风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环环相扣,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学难点在此处突破)

  家庭作业是对课堂上的练笔进行补充和完善。

  第五部分板书设计

  板书简洁明了再现了文章的脉络,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

  结语

  本节课应为两课时的教学内容,设计完美的融合了语文学科、希沃、互联网,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授课的效率,也为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谢谢大家的聆听

【说课稿】相关文章:

颐和园说课稿圆明园说课稿03-25

说课稿05-17

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07-12

《孔子》说课稿03-12

白鹅的说课稿03-14

《推敲》说课稿04-18

美术的说课稿04-19

认识比说课稿04-19

《登高》说课稿04-24

赵州桥说课稿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