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美术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美术说课稿1
各位评委:
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苏教版美术15册《在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画赏析》
一、教材分析
1、本课是欣赏评述课程,要解决什么是肖像画、肖像画的发展脉络、风格演变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理解和体会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因素、思想、精神的价值体现。肖像画不只是表现一个人物,更重要是展示一个人物的气质、内涵、精神世界及艺术家的思想。
2、从学生学习角度分析:应注意学生很容易将肖像画与有人物形象的绘画作品混同,需要用引导的方式使学生理解并区分。
二、学生分析
学习对象是8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欣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能自主学习和讨论,有合作学习意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外国古今肖像画代表作,使学生对外国肖像画艺术发展的沿革变化、风格流派形成初步认识,能进一步对肖像画创作基本要素、形式、法则、表现语言有所认识。
2、能力目标:通过欣赏、阅读、讨论,让学生动起来,发现和认识肖像画的艺术美,并能用语言或文字来评述作品。
3、情感目标:感受外国肖像画的艺术美,进一步提高学生艺术审美情趣,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操,并能理解、接纳人类文明史上丰富的文化遗产。
4、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
四、教学重点
以赏析外国古今肖像画作品为立足点,引导学生对外国肖像画艺术的发展、演变、重要画家、经典代表作有所了解,并能从中获得对肖像画艺术欣赏的审美享受。
五、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用发展、辨证的眼光来理解、接纳外国肖像画艺术随时代变化所表现的各种形式、风格,并且学会课后自行拓展,开拓创造性思维。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教学设备及课件,范画等。
2、学生准备:美术作业本,课外收集的图片资料,纸笔等。
十、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欣赏导入
1、问:同学们去过博物馆吗?能观赏一些什么东西?
2、欣赏一组外国肖像画作品
在西方博物馆里面,收藏着众多的`肖像画名作。
3、板书课题
(1)、答:能看见青铜器、瓷器、化石、雕塑、绘画等
(2)、学生欣赏通过提问和欣赏作品,让学生对外国肖像画有直观印象。
探索发展
1、什么是肖像画?
描绘具体人物形象的绘画,包括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
2、怎样赏析肖像画
多角度赏析,技法、人物气质、内涵、精神世界和艺术家的思想等。
3、请同学们选择感兴趣或熟悉的一幅作品尝试进行评述。
教师适时进行引导及知识补充。
通过这些作品的欣赏,我们体会到每一幅优秀作品背后无不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他们把历史背景、人物气质、内涵、精神世界用高超的技巧表现出来。学生交流,讨论并积极回答、发言通过学生欣赏、讨论发言突出学生自主能力,老师引导及补充让学生除了解肖像画的发展、风格演变外,还要体会作品的情感、思想、精神等。
评述实践作业:同学们选择喜欢的作品,通过各种途径查资料,写下自己的欣赏体会。学生课后进行实践
通过书写欣赏体会,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总结拓展中国人画的肖像画也不错哦!(课件展示相关作品)
结语:
虽然画中的人已不在,但艺术家运用精湛的技艺使他们在绘画中永生,这些艺术家也随着这些传世名作得到永生,世代受人们景仰。学生欣赏展示中国人的肖像画进行拓展,用结语突出本课主题。
初中美术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奇妙的肌理世界》选自《美术》(苏少版)第14册“设计应用”单元第9课。本课在继《立线装饰》等八大课时的系统学习后,学生已能开始关注周围物体的形状美和色彩美,并能初步显现出改造生活、美化生活的意识,同时有了前阶段的欣赏评论、技能练习和创意设计的练习后,也为深入学习本课做了良好的铺垫。
本课分四个环节。一、了解肌理。二、感知肌理。三、制作肌理。四、肌理的创意表现。其中一、二、三环节可以设置为第一课时,第四环节设置为第二课时。本文的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
教材内容新颖活泼,符合七年学生的学习层次和水平,其学习难度也在有趣的观察和实验中无痕式的灌输。其作业的开放性亦很大,便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还带着小学时代的稚气,他们的生理年龄表现为好动、好奇、好胜,思维大胆活跃且不受约束、有新颖独特的想法但在表现方法上略欠缺,他们的作品往往会打破常规、富有创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这一特质,始终以“奇妙”为准绳,贯穿教学。如:观察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它奇妙在哪里?你会表现这些奇妙的肌理现象吗?……正是这些奇妙的现象和奇妙的表现,吸引着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肌理”的概念,通过欣赏、感悟、制作肌理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快乐自主地参与学习,掌握新知。通过观察、实践掌握一些肌理的制作方法。
2、会根据自己或小组的原始作品进一步创意发挥,设计并制作新颖独特的艺术品。
四、教学重点
1、体验并感受不同材质的肌理美。
2、了解并掌握制作肌理的基本方法。
五、教学难点:
尝试用吸附、拓印等方式合作完成一幅有趣的肌理。
六、教学用具:
教师:多媒体课件、实物:楞纸、海螺、贝壳、陶瓷,水盆4只,油画颜料稀释液12杯(各色),毛笔4只,墨汁,宣纸若干。
学生:油画棒,作业纸,树叶等有纹理的实物。
七、教学过程
(一)游戏创设、激趣导入
在老师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游戏。游戏的名称叫“盲人”摸物
A、触摸实物
教师:老师这里有几件东西,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
我想让一个同学上台来用手触摸,说说你的感觉,猜猜它会是什么?
(教师预先准备一些肌理特征明显的实物,如瓦楞纸、海螺、贝壳、陶瓷等,并请同学上台触摸实物表面。)
B、学生描述触摸的感觉
上台游戏的一个学生先用手摸物品实物,然后描述所摸到物品的感觉,其余同学根据描述猜测。
C、导出课题
小结:这些物体中,有的表面是光滑的,有的是凹凸不平的。除此之外,在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发现一些奇特的纹理,我们把它叫做“肌理”。
(出示海螺)看!上面漂亮的圈圈螺旋纹就是肌理。
(二)情境设置,导入新课
A、课题展示——奇妙的肌理世界
教师:今天老师就要带着大家走进奇妙的肌理世界。说肌理奇妙,是因为它们千姿百态的到处存在。你们知道它们都躲哪儿去了吗?让我们一起来找找吧
B、大眼找肌理
教师展示各种自然肌理,如玻璃的纹理、现代陶艺中的肌理等,同时配以优美的轻音乐,充分释放学生的心灵。再找一找你身边的'物品,你有什么新发现。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发现肌理,他们在感叹肌理的特殊魅力的同时更能感悟美时刻在我们身边。
C、肌理面对面
小讨论:什么叫肌理?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小结:肌理:又称质感。是由于物体的材料不同,表面的排列,组织、构造各不相同,因而产生了粗糙、光滑等不同的感觉。它分为: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
D、感悟肌理作品之美
从引导学生欣赏肌理的自然之美,教师再次展示各种肌理作品,让学生深层次的感悟多种多样的肌理所体现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此时学生对于肌理已有跃跃欲试的感觉,他们更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设计制作有趣的、变化莫测的肌理。
E、有趣的肌理制作
刚才我们感受了肌理的美,那我们怎么把这种美记录下来你呢。
1.实验演示,方法导出
教师邀请一位同学上台操作,做如下实验:一盆清水中滴入少许已稀释的油画颜料,学生轻轻拨动水面,由该学生说说水面发生的变化——即水面产生了有趣的旋涡状图形。
教师:这个图形漂亮吗?想想能用什么方法来捕捉这瞬间的精彩?(学生踊跃发言,此刻学生的兴趣再次高涨。)
2.师生共同小结:方法之一——吸附法
教师指导台上的学生继续完成实验,提示学生在吸附时不要来回移动纸张,否则肌理纹样会模糊不清。在指导的同时,教师小结出该实验的原理:油与水的矛盾法是吸附法的一种,它是利用油性的颜料如油画颜料、油画棒等不溶于水的特性,而形成奇异的纹理,然后再用白纸吸附成形的。
教师:如果用吸附法制作多种色彩的肌理,还要注意什么?可以展示几张效果一般的作品以强化注意点。
学生讨论:要考虑到色彩的搭配和构图问题。
教师:想一想,吸附除了用油画颜料以外,你还能否用其它材料制作?
学生讨论:墨汁、油画棒加水粉颜料等。
师:很好,(展示相关作品)同学们可以在作业中尝试这种方法。
3.讨论:除了吸附法之外,我们还有哪些材料或方法能制作出美丽的肌理作品。
先让学生自由回答,然后教师出示幻灯片组织学生讨论。如电脑软件制作法、不同肌理纹样进行拼贴法、手绘模仿法、实物拓印法等
教师简要引导出制作肌理的方法,鼓励学生想象开发出新的方法。
(三)活动设计——
(分组进行,由组长分工负责,要求用至少2种不同的方法表现)
情景设置:某中学要举办一个艺术花瓶展示,现每组要推荐2件作品参展,请你给花瓶设计一个漂亮的肌理图案。并评出等第,分别记分为20、15、10、5分。
学生用桌上的材料或自备的材料采用任意方法制作肌理作品。教师指导,创意的关键在于材料的选择与表现。
作品完成后,由各组派组长上台展示作业并讲解方法。评议的重点在肌理的构图、色彩和选材上。教师点评、学生互评选出等次,掌声鼓励。
(四)艺术创想,课后拓展
教师:罗曼罗兰说:“艺术是一种享受,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今天我们学习了肌理这一艺术形式,我们感悟肌理、创造肌理、享受肌理,同时我们还可以把肌理延伸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制作成极具肌理美感的装饰作品。(教师展示作品)
最后送给同学们一句名言:(课件出示)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初中美术说课稿3
主题阐释:
本课内容为苏少版初中美术第十五册第4课《体积与空间中的生命》,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学习时间为2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展示风格各异、材料丰富的雕塑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与评述,感悟与体验雕塑艺术的基本语言及独特美感;以学生非常熟悉且能驾驭的泥为媒材进行造型与表现,理解雕塑艺术的本质——以体积和空间的造型方式表达情感。本课为第二课时,通过对身边材料的观察、分析,探究运用新材料表现生命、创造生命的方法。两课时教学内容构成了一个既相对独立又具有综合性的完整的单元。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处于渴望探求新知识,喜欢张扬个性的年龄阶段,他们会萌发许多奇思妙想并急于表达出来。雕塑艺术学习内容几乎贯穿义务教育的不同阶段,八年级学生较为熟悉,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对雕塑的表现方法及精神内涵了解较少。我校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长们“掠夺性的爱”的包围下,他们缺乏对生活的观察,环保意识也比较淡薄。
毕加索提出了“拾来的材料”概念,这一创新性的材料开发使雕塑语言更加的丰富和个性化,因此,教学内容定为:创造之旅——“捡拾”来的生命。教学围绕以废旧物为材料的雕塑创作过程展开,设置了感受材料特点,探究制作方法,创新作品主题,进行创作实践,展示评价作品等一系列环节。教学从体验、感悟到创造、实践,由生活到艺术,层层递进。学生在赏析作品、探究材料、立意构思的过程中,在生命的快乐绽放中潜移默化地领悟废废弃物雕塑的创作规律、艺术语言和精神内涵。
案例评点:
课前每班准备一只大纸箱,存放、收集班级师生使用过的废弃物品,如吸管、易拉罐、饮料瓶、胶带圈、报纸、杂志、光盘、电池等,课代表安排学生定期收集、清理、分类。
(一)展示、表演,与材料亲密接触
1.展示教师“捡拾”收集来的废旧物品,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其生活来源。
2.范作展示,学生带着好奇心观望。
教师总结,导入新课:一把老虎钳、几根电线,或者一只电子镇流器,几根铁钉,经过我们的手就仿佛具有了生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经历创造之旅,给废旧物以生命。
二、交流、探究,感受材料特点
1.师生交流:生活中有哪些既容易获得,又具特点的废旧材料?日常生活中人们是怎么处理这些材料的?自己是如何收集到的?
2.学生分组汇总收集的材料,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将搜集到的废旧材料分类。
3.师生交流:与常见的石、泥、铜等传统雕塑材料相比,废旧物作为雕塑材料有怎样的特点?学生各抒己见。
材料形态废旧材料种类主要加工方法常用工具
点状材料稻谷、豆类、电池、贝壳粘贴、串剪刀、美工刀、胶水、切割机、焊接机、铅丝、钳子、线绳、线绳、乳胶等
线状材料线绳、羽毛、芦苇、草捆扎、粘贴
面状材料纸张、塑料、布卷、揉、缝制、团、粘贴、累积、弯曲
块状材料金属、石、木、泥、石膏焊接、切割、堆砌、扎
师生归纳总结:
1)废旧材料的种类丰富,生活中常被人们随意丢弃,来源广泛,容易得到;
2)废旧材料固有的形状、肌理、色彩、质地,呈现不同特点,给人不同感受;
3)废旧材料形状多样,统括了点、线、面、块等基本造型要素;
4)废旧材料雕塑方法多样,但容易受材料自身特点限制……
4.参观了解别组所带材料,根据需要在组间进行适当的调换。
三、尝试、赏析,探究制作方法
1.在组内所带的材料中选择较一种材料,思考:可以采用怎样的加工方法使材料呈现体积与空间?学生分组交流。
2.课件出示表格,总结废旧材料塑造空间体积的一般方法及常用工具。
3.师生总结:不同的材料应使用与之相适应的制作方法。恰当且巧妙的方法能更好地体现空间与体积。
四、创意互动,赋予材料生命
1.我们已经熟悉了材料,也掌握了一定的创作方法,那么,怎么超能赋予材料生命呢?大家来试一试。
师生商量选取一、二种材料,尝试“头脑风暴”,用不同方式进行空间与体积造型。看谁的创意巧,这么构思的理由是什么。
一把老虎钳可以是什么?
头脑风暴第一波:
螃蟹的钳、动物的脚、站立的人、未来战士、一条鱼、武器、瞭望台……
头脑风暴第二波:
焊接上一只废簸箕就是一只“寄居蟹”;
绕上一圈电线就是“运动员”;
糊上彩纸就是一条“热带鱼” ……
2.那么,艺术家们是怎样让生命绽放的呢?
1)表现的是什么内容?你看到了怎样的“生命”?
2)用什么材料来造型的?
3)采用了怎样的造型方法?学生展开想象谈感受。
3.大家一起来试试:仔细观察课前所搜集材料,分组讨论可以怎样造型,选派同学在班级交流(一人或者多人均可,可边介绍创意边演示)。
师生归纳:要做出生动富有生命的作品,就必须抓住对象的特点,结合材料呈现的基本造型元素及其他特征,敢于想象、创造,才能创造出有生命的空间造型。
五、创作、实践,生命在快乐中绽放
1.启发学生构思用材料雕塑的形式为身边的生命“塑像”,学生谈创作设想(材料、方法、构思的独特之处)。
引导学生提出建议和意见,师生共同帮助学生完善构思。教师引导学生不要追求外形的“像”,而要力求通过材料表现生命的本质、神韵。
2.以“生命”为主题,创作一件或一组雕塑,可合作也可独立完成。
要求:
1)充分利用材料的形状、色彩、肌理等美感;
2)作品构思巧妙,富有创意;
3.强调制作过程中的安全防护意识。
4.教师指导,及时发现学生有创意的设计构思与造型,并给与鼓励。
六、评价、收藏,体验成功的快乐
1.作业过程中,迅速将学生创作过程和他们的作品迅速展示出来。
2.创作基本完成,学生围绕自己创作生命的过程谈创意,进行自我评价;师生从美术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评价。对学生作品的创新之处、独特之处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作品不是那么完美。
3.在师生评价意见的基础上学生对作品进行二次作业。
成效分析:
本课首先采用废旧的物品导入,让学生先了解废旧材料给材料分类,激发学生积极加入活动,教师的提问让学生对废弃的材料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的形象直观的导入,让学生生发现废弃物也可以塑造生命。
让学生感受材料的特点,它们各自的特性,以及主要的加工方法和所需要的工具。教师用表格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一目了然。
创意互动学生充分交流、探讨的机会,体会团体合作的乐趣。头脑风波,充分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大胆的思考,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创新的思维,大胆的设计让学生发展了自己的能力,张扬了自己的个性。学生在评价、收藏,体验成功的快乐中结束本节课,并完成了本节课件的教学目标。
初中美术说课稿4
单元总目标:
1、 从古今中外的优秀绘画作品中,体会到劳动____人类创造力的源泉,劳动是许多画家经常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不同时代的画家通过劳动题材所表现的主题是不一样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性的高低存在着明显的差别。通过欣赏,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2、 通过对表现劳动题材的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单元课时:
本单元分2课时教学。
活动安排:
◆观赏与描述:
* 你是否知道和理解这些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劳动的性质和情节?
* 你对作品所表现的劳动场景有什么感受?
* 你对作品中人物的劳动心情和态度有什么感受?
◆分析与研究:
* 你对这些作品和作者知道多少?
* 你了解作品的时代和社会特点吗?
* 你能不能想像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要表现的主题?
◆讨论与解释:
*你从这些表现人类劳动的美术作品中获得了什么样的审美感受?
*不同的人物对劳动有什么不同的态度和感情?
◆体验与评价:
*你对人类劳动的意义有什么体验和联想?
*你对"劳动创造世界"有什么体会和看法?
活动一
1、课题 劳动____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上)
2、学习领域 欣赏*评述
3、课时 1课时
4、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欣赏挂图、课件、课外收集表现劳动题材的美术作品、课本等。
学生准备学具:课本、钢笔、笔记本、自己收集到的作品等。
5、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① 通过欣赏(用课件展示)表现劳动题材的中外美术作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
② 教师宣布本课时教学任务及采用的学习方式方法,要学生注重对中外美术作品的比较、分析,谈自己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③ 学生预习,看课本上的图片和文字,认真观察、思考问题。
(2)发展阶段
① 欣赏、评述《在激流中前进》
☆ 展示图片,学生欣赏、讨论。
☆ 请几名学生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这幅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 教师归纳总结:
《在激流中前进》(油画)
作者:杜键,上海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
本作品是作者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学习时的毕业创作。为此,作者曾先后到山西禹门口、陕西宁家川等黄河险急渡口体验生活,搜集创作素材。作者以简练的艺术语言,雄健有力的笔触,凝重的色调表现了黄河船工们齐心协力在黄河的激流浊浪中奋力前进的惊险场景。作者运用衬托和对比的手法来刻画黄河船工在劳动中所表现的惊人力量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主要表现在汹涌激荡的河水与般工们沉着稳定的姿态的对比,大面积奔腾而来的.黄河浊浪和小船的强烈对比。
② 欣赏、评述《粮食》
☆展示图片,学生欣赏、讨论。
☆请同学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这幅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粮食》(油画)
作者:(苏联)雅布隆斯卡娅,卫国战争后著名女油画家、基辅美术学院教授。
本作品是她青年时期时荣获国家奖的成名作,约4米宽的巨幅作品,表现了苏联集体农庄女庄员在丰收的打谷场上劳动的场面。在夏日的明亮的阳光下,集体农庄女庄员们在堆积如山的金黄色麦粒的打谷场上,紧张而有秩序地劳动着。女庄员们兴奋的笑脸和欢快而有节奏的动作,充分显示了经过战争洗礼后的苏联劳动人民高涨的劳动热情和崭新的生活风貌。作品构图宏伟,形象生动,主题鲜明,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③ 欣赏、评述《牛耕》,写观后感受交流。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
☆分组讨论、写观后感。
☆学生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牛耕》(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的墓砖画)
这是从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5号墓中出土的、原位于墓前室壁的一幅砖画。我国自汉代以来,统治阶级厚葬之风俗盛行。墓室中绘有大量的砖画。这幅砖画与同一墓室的其他砖画的最大特点是,除了表现墓主生前宴欢、舞乐等享乐生活外,大部分是表现劳动人民从事各种生产劳动的场面。是墓主为了祈求死后永远有一批劳动群众供他们驱使奴役、但从一个侧面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生产劳动的状况。这幅表现牛耕的砖画,画面十分单纯,但作者颇具匠心。如两头牛有意画成一黑一白,以对比的手法突出画面的明快感。再如,画扶犁者,只寥寥几笔,不仅生动地画出了扶犁者的形态,而且其缓步前行时的姿态极富运动感。
④ 欣赏、评述《清明上河图》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讨论。
☆学生自愿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清明上河图》(中国画)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作者:张择端,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县)人。
本作品是一幅生动反映北宋都城汴梁繁荣景象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著名之作。全画内容大体分为三段,开头是画汴梁的郊野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当时称"上河",此河是当时国家的漕运枢纽,南北商业交通要道)及其两岸舟车运输、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等繁忙的活动场景;后段为巿区街道的繁华场面。教材中所选的是中段也是描写最精彩的一段。一艘滿载着货物的大船,即将通过虹桥。桥下湍急的水流使大船好像一时失去了控制,船工们一面急忙放下桅杆和帆,一面正紧张地控制着船头前进的方向,有的在指挥,有的在掷缆绳,以使大船安全地通过虹桥。相映成趣的是,大船过桥的紧张又极具戏剧性的场面,吸引了桥上众多的行人。他们都在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桥下发生的一切。桥上桥下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热烈、紧张而又极其生动的画面。虽然画中人物都画得很小,仔细一一看去,个个都很生动,十分耐看,足见画家对生活的观察十分仔细,描绘人物的举止形态具有极其深厚的艺术功力。从而使这一段描绘成为整个《清明上河图》中最吸引人、最令人过目不忘的场景。
⑤ 欣赏、评述《捣练图》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讨论。
☆学生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捣练图》(宋代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作者:张萱,盛唐著名人物画家,擅长画妇女。现存的宋代摹本《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是他的代表作。
《捣练图》因描绘唐代妇女制"练"(一种丝织品)的劳动场面而得名。全画共画了十二个人物,按制练的工序分成三组;右边一组描写四个妇女用木杵捣练,教材中所选的正是这一段。中间一组描写两个妇女在理线,左边一组描写两个妇女把练拉直,另一个淘气的小孩在下面来回玩耍,在中间和左边两组人物之间有一小女孩蹲在地上,用团扇在扇炭盆。十二个人物组织得疏密有致、动静适宜。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制练的劳动过程。作为一件艺术品,其重要的价值还在于作者描绘这一劳动场面的高超技巧。这主要表现在由四个妇女组合而成的画面,既符合生活的真实,又有独具匠心的安排;人物站立的位置和姿态各不相同,既统一,又富有变化。"丰颊肥体"的人物造型,具有唐代妇女的共同特征。描画勾线工细又劲健,设色富丽而又匀净雅致,衣服的质感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充分显示了唐代的工笔人物画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3、课后拓展
(1) 请同学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欣赏、评述、交流,课后写自己的心得体会。
(2) 课余时间,多搜集优秀中外美术图片,通过欣赏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活动二(第二课时)
1、课题 劳动____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下)
2、学习领域 欣赏*评述
3、课时 1课时
4、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欣赏挂图、课件、课外收集表现劳动题材的美术作品、课本等。
学生准备学具:课本、钢笔、笔记本、自己收集到的作品等。
初中美术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解读:
《甜蜜的梦》为冀教版低年级美术教学内容。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为了培养学生想象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而设置的课程。以孩子熟悉的生活中常遇到的“梦”为题材,让孩子回味各种各样的“梦境”,体验“甜蜜”的美好感受,再通过独特的表现技法—蜡纸刮画来表现,让孩子在新奇中体验制作过程的乐趣,从而既培养了孩子想象、动手、创造能力,又在此基础上给他们以“欢乐之旅”,渗透了“构图”、“细节表现”等基本绘画知识,让孩子快乐学习,又得益匪浅。且针对低年级孩子具象思维(形象思维)更突出的年龄特点,本课立足于“梦”的表现,让孩子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来表现。所以说本课非常适用于低年级孩子。
2、 教学目标(三维):
“新课标”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美术实践,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创新能力,陶冶其高尚审美情操,我确定: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蜡纸刮画的有关知识、技法,能利用各种笔触表现画面;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甜蜜梦境”的感受及表现,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及创造力;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技法孩子热爱生活的情感,提升对美术学科的兴趣。
重点:对美好梦境的体验,感受蜡纸刮画的技法、表现;
难点:运用蜡纸刮画表现梦境。
3、 课前准备:
教师:⑴“美好梦境“的录像片段;
⑵表现梦境的名家画作;
⑶若干蜡纸刮画作品;
⑷蜡纸、各种笔头(尖、扁等)、全套泥塑笔、实物投影仪;
⑸展板若干放置于教室两旁墙壁;
⑹柔美的北京音乐。
学生:⑴蜡纸;
⑵各种形式的刮笔。
二、说思想:
针对本课重难点,我采用以下方法:
⑴“情境教学法”:情境对孩子有感染、暗示、激励等作用。用录像等表现美的梦境的直观音像资料,可以让孩子更好地进入状态,对梦境有更直观形象的体验,从而为最后的作业作很好的铺垫;
⑵“直观演示法”:在蜡纸刮画表现技法上,让孩子最快最有效地掌握,教师演示(示范)是最有效的。在实物投影下,教师用不同笔触刮擦,表现不同形体,让孩子马上掌握技法;另外,范作的出示也是打开孩子思路和促进其掌握的途径之一;
⑶“谈话法”与“讲授法”相结合。
三、说程序:
著名心理学家利泊说:宽松和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因此,如何更好开发孩子的想象思维,活跃他们的思想和语言,奠定预约宽松的课堂气氛是很关键的。因此:
㈠引导阶段(激趣):
⑴在课还没开始前,教师的屏幕上就开始播放一些非常唯美的画面(真实):A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多采多姿的鱼儿自在遨游;B各国的美丽风景:荷兰的风车;威尼斯的五彩楼房和小艇;欧洲的多样城堡;我国各地各季美景;C宇宙广渺无边的美丽景色:太阳系;银河系;流星划过的美丽痕迹……再配上优雅舒缓点的背景音乐,我想,未等上课铃响,孩子们就已经陶醉了。(这一步的目的是,开拓孩子的思路,使他们等会的“梦境”有更多的现实中的“美景”来支撑;另外,一些美的画面,也会给最后的作业提供更多的可描绘的素材,为孩子的作业更有“话”可“说”打下伏笔。)
⑵铃声响后,我在屏幕上打出著名画家卢梭的《梦》:旖旎的色彩,宁静的场面,郁郁葱葱的森林中(叶子、花卉等形形色色,色彩多变)隐藏着各种小动物和野兽。它们非常和谐地相处在一起。师:在这个美丽的画面上,你能找出哪些动物朋友呢?孩子们肯定跃跃欲试,七嘴八舌找开了。(这里没有直接点出“梦”这个主题,而是现让孩子寻找,目的是激发其好奇心,提升课堂基调,为揭题作准备。)生:有狮子、老虎、长颈鹿、小兔子、狼、大象,还有黑人小朋友……师:好美的画面呀!可是现实生活中,它们有可能这样快乐和睦地相处在一起吗?生:不会!老虎、狮子还有狼会吃其它小动物……师:那为什么画家会画出这样的一张画呢?生:因为他画的是他的梦!师:说得真好!的确是这样的,画家在梦里的故事被他画下来了。你看,多美呀好!这么多动物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他在梦中实现了他的理想。这真是一个甜蜜的梦啊!
(揭题:板书:甜蜜的梦)
㈡发展阶段:⑴屏幕放映:一些动画片的梦境片段:太空城、植物王国、蚂蚁城堡……师:这些片段大家肯定都是很熟悉的,它们来自小朋友们非常喜爱的动画片。这些都是多么美好的画面呀,怪不得人们说,梦是甜蜜的。(点题)。你做过哪些甜蜜的梦吗?老师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好好回味一下,等一会老师请你来说说你的梦境。(轻音乐)(目的:让刚才激动的孩子能平稳下来,更好进入状态,并更广打开思路。)⑵两分钟后请孩子回答。(这里,孩子们的回答肯定五花八门,有多种可能。有的可能比较现实,如成为光荣的少先队员;上公园玩之类;有的比较天马行空。那么,可针对不同的回答,给于不同的提示、拓展和鼓励。)
㈢实践阶段:听了这么多美丽的梦的故事,老师的心都被甜蜜涨得满满的了。小朋友们的梦真美呀!大家等会可以把它画出来。不过呢,大家不要着急画,老师现在也有一个梦和小朋友们分享。大家愿意来和老师一起感受一下我的梦吗?(生:愿意!)
在实物投影仪下,老师示范:金钥匙形的飞船上,老师带领小朋友们一起畅游知识王国的情景(重难点在老师的`示范下开始解决):尖头的铁笔描绘人物、飞船等外形和细节的刻画;“■”型竹笔用来划出远景的城堡虚虚的隐在后面的透视关系;“﹋”笔头可以划出银河、流星的感觉(虚线);而棉花棒软软的笔头可以把虚的云层柔和的状态表现出来……孩子们肯定睁大了眼睛看得很认真。当老师画完后,还可因势利导,让学生还带来的范画,巩固技法的掌握。
师:现在,大家有把握用老师刚才的方法表现自己的甜蜜的梦了吗?(开始作业)
教师巡回指导。(屏幕上回放课前放过的美景图片,并播放轻音乐。目的:给孩子良好的作业环境和心情的同时,再给他们以实物形态的支持。)
教师在巡回指导的过程中,有共性问题可统一讲解,并进行个别辅导。发现好的作业及时展示表扬。(目的:渗透绘画的一些基本知识,让学生互相借鉴学习。)
四、作业展评:
让孩子把作业贴到教师两旁的展板上,采用自评和互评向结合的方式,评出作业(“梦境”的表现由创意和绘画两方面来看),让学生得益更多。(目的: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评价后有所收获。)威廉.詹姆士(心理学家)曾指出:“人类本质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因此采用自评、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是为了肯定学生。同样,所有的孩子的作业全部展示也是为了这个目的。
五、课后拓展:
师:老师看到小朋友们的画,真的很美!想法也都很独特。课后老师向请小朋友们用“我的甜蜜的梦”为主题,再写一篇小美文,描述一下你的画面上的梦。咱们下节课再来好好交流。(目的:将美术与文字紧密结合起来,训练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同时,让他们对本科有更深刻的体验。)
六、本课特点:
⑴紧扣生活与艺术:整体以兴趣为前提,以生活为主线,让孩子通过感受生活(梦境)的美,再表现其精彩。从中明白“艺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道理。
⑵丰富体验与感受:通过欣赏画作和老师示范,给于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美的熏陶。同时还获得技法的掌握的收获,让孩子提升对生活的感悟,发展其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最后的评价,促进了孩子的自信心。
⑶强化时间与运用:让孩子在一系列感受之后,多多自己动手,给他们敢于尝试敢于探索与实践的决心和勇气,把孩子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生活需要联系起来,将学生创作与解决问题联系起来,使学生“敢想敢画“,得到更大收获。
初中美术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对于教材的分析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本课是人教版美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生活增添情趣>中第四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装饰画在现实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装扮居室的艺术形式,学生对这一美术领域并不陌生。教材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对装饰画的认识与欣赏,掌握其的用途、特点和基本的设计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尝试用综合材料的来美化生活,以提高学生的设计意识及美化生活的能力,也为学习下单元---美好宜人的居住环境作铺垫。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绘画技巧和审美意识。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我考虑两种方式让学生进行实践。一方面可以临摹,学生通过模仿,增强自信心。另一方面可以创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居室环境,创作一幅作品。
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装饰画的艺术特色,初步掌握装饰画的题材、造型、构图、色彩、材质等独特的艺术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欣赏分析装饰画与写实画的区别,感受装饰画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用环保材料去创作一幅装饰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人生态度,增强美化居室的意识,提高艺术素养和生活品味。
四、教学重难点
装饰画的特点和制作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发现材料的美感,巧妙地选材 ,制作一幅装饰画是本课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贵在兴趣,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没有兴趣的教学只会把课堂引入呆板、沉闷的'死胡同,只有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才能让学生愉快而又轻松地学到知识。那么,怎样抓住学生的兴趣设计出一堂生动活泼的美术课呢?为了真正让美术课活起来,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及思维特点,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我准备采用“直观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眼、手、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让学生欣赏装饰画与写实画, 引导学生分析装饰画的特点,最后用实例演示装饰画的制作过程,组织学生 分小组合作完成一幅装饰画。
初中美术说课稿7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15册第7课的教学内容,属设计应用类课程。教材尝试改变立体构成教学单调的技法训练模式,在生活中寻找一些常见的可以产生累积效果的素材,让学生在学习立体构成——累积构造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练习中,扩大眼界,培养对立体构成——累积构造的欣赏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内容设置上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和审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对立体构成中形式美规律的认识,增强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意图: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立体构成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通常是在设计制作类的课程中涉及到,并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单元内容,因此相对来说学生对立体构成的知识不是十分熟悉的。事实上,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到建筑设计小到家中物品的摆放,累积构成的实际运用的例子比比皆是,本课教学的设计强调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的素材,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更自觉的关注生活,热爱艺术。同时,累积构成又是一种很适合学生集体参与创作的作业类型,从累积材料的选择到立体构成的完成过程都让学生合作完成,由此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立体构成的基本知识和累积构造的制作练习,使学生了解累积构造的基本规律
2、通过对生活中运用实例的欣赏,提高学生对立体构成作品的欣赏能力。初步培养开发学生立体形态的创造潜能,重视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3、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集体荣誉感。
教学重点:
学习设计师通过不同形式的累积构成设计的具有形式美感的“墙体”
教学难点:
理解累积构造方式的基本规律,并尝试运用实践。
教具准备:
教具:各色彩卡纸,双面胶,剪刀,刻刀,部分作品,多媒体课件
学具:各色彩卡纸,剪刀,美工刀,胶水或双面胶,水彩笔或水分颜料等。
分组:每组准备相同的材料。(体现小组合作的精神、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以学生参观世博会的亲身经历导入本课的主题:有趣的墙。
教师:前段时间在上海举办了第41届世界博览会,有没有同学去过世博会呢?
学生:有
教师:同学们在世博会的`参观的过程之中,对什么印象最深刻?
学生:…
教师:老师在假期也去参观了世博会,可惜游客过多,许多展馆都没能参观,但世博会的场馆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场馆的外墙让我非常惊讶,原来墙壁还能如此的有创意!
二、 以有趣的墙面为案例,让学生在欣赏中体会立体构成的美。
教师:下面我们来欣赏几个世博会的场馆。
西班牙馆:
又名藤条篮子,藤条的外墙是藤板用钢丝斜向固定,像鱼鳞一样排列,既牢固又美观。这些深浅各异的藤板都是在孔子的故乡山东制作完成的,不经过任何染色,藤条用开水煮5小时可变成棕色,煮9小时接近黑色,这就是这些藤板色彩不一的“秘诀”。
英国馆:(表现环保理念)
又名种子圣殿,英国馆的主题是种子,外观像一朵蒲公英,由6万根亚克力管组成,管子的底部放着900种共26万颗种子,全部是濒临灭绝、稀缺品种。
韩国馆:(表现民族文化)
韩文被直接体现在展馆的外观设计之中
匈牙利馆
匈牙利馆在建筑表现上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无论馆外馆内,参观者都能看见一根根大约直径10厘米的木套筒“从天而降”。
教师:世博会的墙真是构思巧妙!那让我们同学们也来试一试!
三、试一试,垒一垒,在实践中学习
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用模拟的砖块设计一面墙。
教师:有没有同学再来试一试?但要求是不能和刚刚一位同学一样
通过几位学生尝试垒墙
教师:
定义:
以一个基本型为主体在骨式内进行重复排列,我们称这种基本形式为累积构造。
骨式的变化:
上下、左右、前后、倾斜…
基本型的变化:
累积构造可以是以单个块材为单位,同时也可以将几个块材组合为一个单元后再进行累积。
总结:
累积构成能表现一种有秩序的视觉形象,使人感受到秩序美。有秩序的排列表现出的韵律美,表现出协调、和谐的感觉。
四、制作示范:
教师制作示范
1、以步骤性的示范,减缓学生自我实践过程中的盲目性。
2、以多个类型的示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避免出现完全照搬的现象。
五、你也露一手:
A、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设计制作你心目中的艺术墙
B、要求:
(1)每组设计制作的基本形
(2)发挥想象累积组合
(3)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刀具的安全
C、教师巡回辅导,加强技术指导。
六、互评:
(1)选一位对本组的作品进行点评,并向同学介绍你的创意、你们的作品产生什么样视觉效果?
(2)评选你最欣赏的一组作品。
初中美术说课稿8
一、说教材
认真解读,吃透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必要前提,因此我会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我所说课的内容选自岭南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第5课,本课属于造型·表现艺术实践。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基本形体的明暗变化规律,懂得三大面、五调子是明暗造型素描最基本法则,并掌握其基本的作画步骤与经验,感受不同的明暗素描表现形式。培养学生整体观察、分析事物和表现事物的造型能力。
二、说学情
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敏感,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所以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从绘画的角度来看初中阶段的学生已进入写实后期,注重所描绘物体的逼真性,产生了与评价艺术作品的艺术性、感染力、表现力等艺术手段有关的情感体验,审美观念正逐步形成。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新课标的理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物体的亮、灰、暗层次变化关系,学习立体物象的表现方法。
2.运用不同的明暗色调表现技能,尝试创作出具有一定新意的素描作品,提高造型表现能力。
3.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学习美术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为了课堂教学能够达到最优化,我将教学的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理解物体的亮、灰、暗层次变化关系,学习立体物象的表现方法。
难点:作品具有明暗层次变化、有新意。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践行新课标中“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我将采用情境模拟法、小组讨论法、和示范教学法。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六、说教学准备
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宣纸、国画颜料、毛笔等。
七、说教学过程
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出发,我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变静为动,融声、形、色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环节如下:
环节一:激趣导入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为此课堂开始,我将通过PPT播放文艺节目《光影造型》,请学生观看,并提出问题:是什么内容?他的原理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以光造型是通过用光的方法,将物象的投影投射到大屏幕上,产生立体画面。有了光人们便感受出多源的世间形态,在艺术家的世界里结合对光的理解运用,通过艺术的加工提炼,便可呈现出艺术作品,引出课题《明暗的造型》。
【设计意图】通过这种结合视频互动提问的导入方式,营造活泼的课堂气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并引起他们的探索欲望。
环节二:描述分析
此环节我将分四步由浅入深依次展开:
首先,我将通过多媒体展示大自然中有明暗变化的照片,并提出问题:仔细观察照片,说一说有哪些明暗色调?
学生回答后我进行总结:由于光的作用,物体有亮部、灰部、暗部、投影等明暗色调。
其次,我继续播放实验视频,用手电筒照射石膏形体教师继续追问:同一种光源,照射方向不同,物体形态不同,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相比自然界的真实明暗色调,在画作中明暗变化的规律又可以怎么总结呢?
学生回答后我顺势总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无论什么形体,当光源发生变化时,明暗层次也会随着光源的方向,因物体的不同形态而发生相应的变化,离光源最近的地方就是亮部。在艺术作品中明暗原理是相通的,受光源方向的影响,呈现出正面、侧面、背面,用术语说就是:亮部、灰部、暗部三大面;亮调、灰调、明暗交界线、反光、投影五大调子,概括为三大面、五大调子。
接下来,继续展示徐悲鸿《风景》、达芬奇《衣褶》等明暗素描作品设置小组讨论,并提出问题:作品中的明暗变化是如何呈现的呢?都有哪些表现形式?
学生代表回答,教师总结:明暗素描的表现形式多样,可以有线面相交、刻画精细、简洁明了等多种形式。艺术家根据自己对物象的'理解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他们对大自然的深刻解读。
最后教师分小组发放其他班级学生作品,学生传阅、分析,为使用多种形式表现明暗色调物象的素描创作拓宽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环节三:示范讲解
为了给学生解决技法上的难点,所以“茶杯”为例示范表现明暗色调的画作,演示如何构思、表现、作画等方法,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用什么形式表现。学生观察、思考感受表现明暗造型的多种形式。
【设计意图】此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及方法,为他们解决技法上的难题。
环节四:实践展评
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课堂练习时间,和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分小组选择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明暗绘画创作,主题自定。
在此期间我会进行巡视辅导,辅导要点:明暗素描的表现方法及亮灰暗层次的刻画,注意保持教室卫生。
在学生完成作品后,我设置“明暗素描作品展览大会”组织学生展示作品。教师引导学生从构图、用线等方面进行自评、互评,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提出鼓励及改进方案。在学生适当修改后,将作品拍照留念,放入美术档案袋。
【设计意图】实践环节体现美术课程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评价环节体现了新课标中强调愉悦性,践行了课程标准的性质。
环节五:小结作业
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主动分享本课重点知识,并升华情感,引导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学习美术的兴趣。
总结本节课收获之后,布置这样的练习:引导学生课后尝试用其他明暗造型表现形式画一画,感受明暗素描的艺术魅力。
【设计意图】请学生分享收获,真正践行“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课后的绘画作业是为了让学生以课堂为中心进行知识的延伸拓展,感受明暗素描特有的艺术魅力。
初中美术说课稿9
我今天讲的是冀教版七年级美术上册的第四课图形与联想 ,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一、教学结构与内容简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图形与联想是初中美术第七册第四课的内容,这一课内容属于造型表现的内容。学习本课知识能使学生初步了解联想的方法、通过创意联想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以后创新练习打下基础。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图形联想常见的一些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创意联想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在图形联想创意过程中,体会创造的乐趣
(三) 教学重点:知道图形联想常见的一些方法, 通过创意联想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难点:通过创意联想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1、采用演示法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利用课件进行教学。 课件中使用大量的图片进行直观教学。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教师演示调动他们积极参与讨论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三、学法指导:
要求学生善于观察,积极讨论,勤于思考。培养学生在课堂中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
第6课图形与联想
预授时间 12月1——12月4 实授时间 12月1日 授课人:吕晓珂
教学目标1、知道图形联想常见的一些方法
2、通过创意联想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在图形联想创意过程中,体会创造的乐趣
教学重点:1、知道图形联想常见的一些方法
2、通过创意联想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难点:通过创意联想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在上课之前先让大家看张图片(放幻灯片一张鸟窝),看完后你想到了什么建筑?生:鸟巢,师:说的很好,那么你从鸟窝想的'鸟巢的这个过程叫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新课。出示课题:图形与联想
二、探索求进,讲授新课
1、什么是联想?联想是由一种事物联想到另一种事物的心理过程,是现实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刚才我们由鸟窝想到鸟巢的过程叫什么呢?现在知道了吗?)
2、图形联想的常见方法:接近联想(由魔方想到手) 类似联想(由圆想到了太阳) 因果联想 (由云想到了雨) 对比联想(由红花想到了绿叶)(幻灯片展示)由学生举例
难点的解决:联想时要找事物之间的联系点,举例说明(幻灯片7)
三、教师示范,引导观察
除了从形状上联想之外,还可以从色彩、味道,声音等方面展开联想,举例(幻灯片8、9、10)
四、热身活动:图形循环联想
由一个图形展开联想,经过几个环节最后还回到原始图形。
五、展开讨论,激发思维
1、创新思维培养,幻灯片展示
欣赏利用虚拟物过山崖的动画,分析作者创意
2、看图,画想像画
六、奇思妙想展示
学生互评 老师点评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创意联想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的想象力都很丰富,学生们的思维很活跃,但是当让学生动手画出自己的想像画时,问题就出现了,很多学生想的很好,可是却不能准确的画出来,这点可以看出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参差不齐。本节课的重点是创新思维的培养,所以当学生出现画的难看时,我表扬学生的创意,鼓励学生在课下要多动手画,以提高手绘能力。
初中美术说课稿10
一、教学结构与内容简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傲雪梅花”是初中美术第七册第四课的内容,这一课内容属于中国画范畴中的一些基本的知识。作为学习中国画的入门课,学习本课知识能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画的分类、技法以及中国画是怎样运用笔墨进行作画的。为以后学习、欣赏中国画打下基础。使学生能了解古代文人怎样以物咏志抒发自己的情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悉中国画工具、材料、了解用线的表现方法,体会笔墨的韵味。能整体把握画面的虚实关系,尝试水墨的表现技法。
2、能力目标:能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领会中国画所寄托的人格精神。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精神和审美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中国画是通过笔、墨之间的关系来表现画面关系,从而达到以物咏志抒发情怀。所以把笔、墨的表现方法作为本课的重点内容。古人是通过笔墨的表现来抒发情怀,展现个性。每一幅大师的作品都是他们人格的写照。但是怎样通过笔墨来表现个性又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因而把“有个性的表现笔墨的关系”作为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1、采用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体现了重教学过程,轻结论的教学理念。
2、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手段,利用课件进行教学。课件中使用大量的图片进行直观教学。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教师演示调动他们积极参与讨论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三、学法指导:
要求学生善于观察,积极讨论,勤于思考。培养学生在课堂中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思路及设想:
整个教学过程以欣赏、笔墨尝试到创作表现为线索逐步展开。
第一课时:介绍中国画发展史、表现题材、技法分类。演示用笔用墨的方法。
第二课时:选用梅花的诗歌及图片设置情境导入,然后介绍梅花外型及所蕴含的寓意、及象征精神,接着示范画法及技法讲解、学生分析和尝试。
第三课时学生自主进行练习、创作。
教学中始终贯彻美术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美术素质,而不是培养画家。
即学生只要知道怎么画、为什么这样画,并不要求“他们”一定会画的方针。
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得出问题的过程,注重使用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其中)这一方法得出结论。
五、教学程序:(教学环节设计)
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②探索求进,学习新知
③教师示范,引导观察
④展开讨论,激发思维
⑤学生体验,巩固提高
以上教学环节设计的依据是:学生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发展规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传授知识与增进民族情感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形成能力相统一等教学规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王维的诗(谜语)引出新课,使学生认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增进民族自豪感。
探索求进,学习新知
1、运用课件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讲解中国画的发展史,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3、通过大量的图片展示,提高学生美术的素养。
教师示范,引导观察
教师(示范)画一张花鸟画,让学生观察中国画的用笔用墨。通过演示既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国画是怎样画的,又可以通过观察教师作画,进行思考,进而领会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展开讨论,激发思维
让学生讨论教师演示时使用的笔法和墨法,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得出结论。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体现重视解决问题的过程的教学方法。(学生自己通过探索总结的结论,比教师告诉的结果印象会更深,掌握的时间会更长。利于学生将来能自主的学习,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学生体验,巩固提高
现今的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并不是培养画家。因此,本环节,只要学生能大胆的用手中的画笔在宣纸上涂、抹、甚至乱画都行。
学生在体验笔墨韵味的同时,他们(小组)之间会互相学习,学生自己会发觉谁“涂”得好、谁的不够好。而这些体验教师是无法直接告诉学生的。
本缓解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鼓励与赞扬,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体验,学生能把掌握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或技巧。
初中美术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初中美术教案7年级上册01课 你、我、他)
初中美术教案本单元依据国家美术课程标准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阶段目标设置,学生通过描述、分析、感受、尝试来学习人物特征的表现方法。 初中美术教案7年级上册01课 你、我、他
本课初中美术教案是入学后美术课的第一个教学单元,有意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捕捉人物特征,关注身边的新同学,帮助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并发展艺术感知力和造型表现能力。以往教学中的人物素描课侧重学生对人物造型、比例、结构的掌握,这个要求对初中学生而言有相当难度。依据课程标准模糊学科界限,降低专业要求的精神,本课更为强调培养学生捕捉和表现人物特征的能力,通过人物头部的描画来捕捉人物形象、性格、精神状态等特征。
教材"活动一"安排学生观察、描述同学的相貌特征,尝试用相机捕捉同学最有特征的瞬间,其目的让学生细心观察人物特征,形成一定的视觉感受。教材首页呈现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图片,具有亲切感,以利于进入教学情境。配合教学选择宫六朝的人物头像画重点分析,引导学生感受画家如可表现人物特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人物特征,和学生一起探讨人物特征的表现方法,有效地促使学生能较准确地说出身边同学或绘画作品人物特征。
教材学习活动安排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学习"活动一"已有感知的基础上设置第二个学习活动,临摹画家的人物头像作品,分析人物特征,体会用笔技巧,学生通过初步体验,感受人物头像的基本画法,为"活动三"作准备。教材提供利用多种材质表现的范图,使学生对不同媒材的表现效果有一定认识,而且难度上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活动三"是本单元的重点,即让学生自主表现,为自己或同学画一张肖像画。教材用设问的形式引发学生对表现方法的思考,鼓励其采用夸张的手法大胆表现,使学生感受造型的乐趣。教材所附学生作业有一定示范作用。
"评价建议"一栏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掌握提出相应评价标准,以供学生、教师参考。
资料库对教材中出现的"肖像画"概念作出解释。
学习大空间中选择了不司画种的头像作品,引发学生对绘画种类、造型手段、表现效果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
◆学生能说出身边人物和艺术作品中典型人物的某些特征,初步了解表现人物特征的方法。
◆学生能尝试运用一定的方法,大胆地表现同学的特征。
◆学生能在交互活动中关爱他人、培养尊重他人的品质。
三、教学思路
教材篇首提供的学生照片不是范图,只是在教学过程中起提示作用,引发学生的共鸣,在活动一的环节教师可组织学生自己拍摄照片,在课堂上交流。人物头部特征主要通过脸型、五官、发式表现是教材突显的知识要点,教材提供了画家的头像素描范作,以及局部放大图例,教学过程中可选择重点分析。通过交流、欣赏、分析进入活动二的临摹练习,教材提供难度适宜的素描头像范例,在表现手法上提供不同样式以供学生参考。在教学提示和活动三的要求中提到夸张手法的运用,可以通过教材图例分析,还要选择有典型代表性的作品讲解。教材中提到肖像画这一概念,以及提供的半身、全身的人物画范图,只是给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重点还是强调人物头部特征的捕捉。
本单元学习需在欣赏感受中体验绘画作品的造型语言,因此范图的选择很重要,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导入注意以情动人,以趣启智,‘结合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尝试。相互分析同学特征的环节应有效控制课堂,对学生提出相应要求,避免攻击性的语言,培养学生健康友好的心态。
安排学生户外拍摄照片可采用小组合作方式,一方面加强学生的交流互动,另一方面能合理安排拍摄工具,有效控制教学进度。活动要有计划、有组织进行,首先明确学习活动要求,讲解摄影中的技术问题,然后分组安排组长,对其下达任务并要求及时反馈信息,最后强调纪律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本单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捕捉和表现人物特征的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的方式方法很多,而围绕着"同学之间的相互描述、相互表现"来组织教学是本单元较为理想的一种方式,因为对身边同学的表现会让学生觉得亲切、有趣,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提高学生自己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围绕着"同学之间的相互描述、相互表现"来组织教学,整个教学强调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以及与其他同学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围绕描述同学相貌特征展开,可以通过学生户外拍摄的同学照片展示,或学生自己准备的照片交流,对同学的五官、脸型、发型等特点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奠定基础,教师在学生描述过程中应不断引导和启发。接下来学生对同学的相貌描述转化到对美术作品中人物形象特征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人物题材的绘画作品往往通过对人物的面部刻画来揭示其内心世界,突出表现某一主题。在感受人物特征通过什么方面体现的教学环节中,应引导学生对范画作深入交流,加强学生的.艺术感受力,为临摹作品做准备。第三个学习活动应重点讲解夸张手法在人物特征把握中的运用,教学中对夸张手法结合范图分析,同时可以对不同材质表现的不同画面效果有所对比,丰富学生的造型手段。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涉及对五官的角度和形态特点的分析,使学生把握基本造型特点。学生在"活动三"中尝试为自己或同学画一张肖像画,教师应鼓励学生选择喜欢的表现手法大胆表现。学生作业减弱对造型、明暗的要求,强调学生对人物特征的把握,以及学生的独特个性表现。 初中美术教案7年级上册01课 你、我、他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关注学生是否能用较准确的语言说出同学以及绘画作品中人物的特征,关注学生作业是否突出了人物特怔,同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参与意识、表达能力、合作精神也是评价的重点。对个性表现应予以肯定,并使学生明确提高的方向。鼓励学生参照教师提供的评价指标或教材中的评价建议自评、互评。
四、教学选择
教学可以按照学习活动设置安排课时。教材活动一安排学生观察同学特征,并尝试用照相机去捕捉同学特征。学生利用照相机观察体验,数码相机是最佳选择,便于及时在课堂上交流。这一活动的实施需要一课时。
教学也可以用两课时完成,第一、第二个学习活动作一课时安排。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照相设备、场地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户外教学可能难以开展,可安排课外完成,把拍摄的照片发送到校园网内的班级电子邮箱,或把自己满意的照片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交流,通过分析、描述、感受达到教学目的。
五、教学建议
1.关于教材处理的建议。
本课围绕头像表现这一主题,设置了描述特征、临摹作品、尝试表现三个活动。教材中提供的部分图片资料只是起提示、参考作用,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选择使用。教师在图片选择方面要作充分准备,教学导入图片可选择本班学生的头像照片,满足学生兴趣需要,选择的分析范图要大而清晰。
2.关于教学情境创设的建议。
本单元是新学期开学后的第一个教学单元,良好而融洽的气氛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指导学生以拍摄方式捕捉同学的特征,学生在相互拍摄的过程中交流认识,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在描述、感受中认识人物特征及其表现方法。
3.关于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的建议。
教学方法可根据教学需要、实际学情灵活处理,一般以谈话法、比较法为主。谈话应紧密围绕人物特征及表现的相关问题展开,向学生提出问题,()提问要目的明确、有计划、有步骤进行,使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通过独立思考、讨论交流获得知识。比较法的运用能有助于学生对客观对象形成正确认识,通过生活中人物特征的比较,生活中人物与绘画作品人物的比较,不同形象特征、不同表现形式的人物绘画作品比较等等,帮助学生感受人物特征,把握造型表现的方法。
4.关于教学媒材和教学手段择优使用的建议。
教师可利用数码相机、摄像机随堂拍摄本班学生,也可以用速写形式示范捕捉本班学生特征。教学展示挂图要大而清晰,作品可以教师自己创作,也可以放大临摹。教师准备的学生临摹资料建议大小合适,学生临摹中无须考虑缩放问题。
5.关于采纳不同教学组织形式的建议。
描述同学特征环节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形式,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照片,并评出特征最明显的同学,选出代表针对讨论结果发言,加强学生合作意识。学生作业可采用评比形式,通过学生互评选出形象特征把握最好的作业加以表扬鼓励。
6.关于学习指导方法和学习小窍门的建议。
本课有意识降低难度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但必要的知识点还应让学生掌握,例如在学生临摹练习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范本,使其对范本的构图、形象塑造、技术处理等问题有所理解,如有必要可以示范或准备步骤图,避免学生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初中美术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金色的鱼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时为1课时。“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通过不断练习,熟能生巧,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得到提高。选择这篇文章的目的我认为有两个:一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二是进行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
文章记叙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感人故事。透过老班长的神情、动作、语言,映射出老班长闪着金色光芒的崇高的内心世界。
二、说目标
结合单元训练重点,根据学生实际,围绕新课标的精神和修订教材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和新词,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
2、快速默读课文,会概括出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重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到文中令你感动的地方,并做上批注(重点)。
4、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重点)
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难点)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一是做好课前做好预习工作:自读课文,为课文标段;借助课文内的拼音为课后的生字注音组词;画出文中的好词语,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标出自己还不理解的词语;搜集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二是本课侧重指导快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结合课文导读,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悟出快速阅读的'重要性,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说教法
本节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法上,我采取课前让学生预习字词,课上进行认读和书写;抓入导学问题,以老班长的外貌和课文中感动的地方两条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会老班长的崇高品质。虽然课前进行了充分备课,但是更要注重课堂上的生成,在找学生问答问题时,以学生的回答和读贯穿整个课堂,不能牵着学生的思维走。
五、说教学过程
诗歌导入,情境渲染:
1. (课前听《长征》这首歌曲)引到背诵毛泽东《长征》诗。
长征是世界军事历的一个伟大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同学们可知道,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吧。──板书:金色的鱼钩,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2、认读本课的生字并组词,在本上书写“颧”、“鬓”。(对应目标1)
整体感知,领悟情感:
1、看着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自由提问)
2、认真阅读课文导读后,快速默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想想课文主要讲谁,讲了一件什么事。(1935年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好三个红军伤员,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自己却牺牲了。)(对应目标2)
入情入境,重点赏析:
可以根据课文学习过程的需要,拟定两条学习主线。
(一)以老班长为主线(对应目标4)
1、再次默读,边读边思考: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外貌,从课文中摘录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板书:老班长)
2、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外貌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驮,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师: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可以看出老班长在长征途中饱经风霜,长征的艰苦。)
(2)“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
(日夜为小战士们操劳,因为找到了一个能让战士们吃上好一点的东西的办法,而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尽职尽责。)
(3)“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
(这里没有直接的外貌描写,但是我们可以从句子中进行拓展训练:想象老班长望着远方草地时的眼神,那眼神中一定充满忧虑。)
(4)“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肯喝鱼汤,生怕他们饿坏了身子,他又心疼,又着急,责怪自己没能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因此眉毛拧成了疙瘩。
战士们喝下了鱼汤,他的眉头舒展开,充分表现了他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
(5)“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老班长历尽艰辛,任劳任怨,照顾三个年轻的病号。他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死亡的威胁正步步朝他逼来。)
过渡:从老班长的外貌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优秀共产党员。
(二)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片段,以此为主线,品析全文。(对应目标3)
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1)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2)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3)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1)自由朗读,感受老班长寻找食物的不易:白天,老班长要带着战士们行军,晚上宿营时有要忙着张罗食物,而草地上都是黑水潭,哪有多少鱼,为了钓鱼,找野菜,老班长的眼睛都瞅坏了。
(2)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的摸”等重点词朗读。
(3)说说此时自己内心的感受。
3、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
(2)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3)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4)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4、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1)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
(2)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3)指导分角色朗读。
①老班长“奄奄一息”,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同时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
②为救老班长时的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
(过渡语:为了伤员,老班长快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生命。如果你是伤员,面对奄奄一息的老班长,会有怎样的感受?)
③老班长牺牲时,战士们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
(过渡语:“老班长的手垂了下来,他耗尽了生命的全部,眼看着要走出草地,他却不能动了,也不能照顾我们了。此时,你该用怎样的感情呼唤他呢?”)
(四)品味金色,升华迁移
1、读最后一段,重点是“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师:为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对应目标2)
2、你觉得老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
(五)拓展延伸
1、拓展阅读《草地夜行》。(如有时间分享学生们搜集的长征故事)
2、过渡语: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如果有一天,你在博物馆里见到了这只钓鱼钩,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在以后的学习中你要怎么做呢?请写一写。(放歌曲《十送红军》)
(六)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辈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初中美术说课稿13
一、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本课作为初中整个美术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美术的分类,以及学习美术的意义,由此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二)重点:
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让学生了解美术的种类,认识美术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理由:审美应是一种主动地行为,因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有具备了一双审美的眼睛,才能会看和主动。)
(三)难点
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美术的概念和认识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理由:由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的制约,对新概念的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
(四)内容结构
本课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什么是美术,第二部分说明美术的分类,第三部分是学习美术的意义。
二、教法:
本课涉及的新知识主要以基本概念为主,所以我采用了讲授法、对于相关的作品采用小组讨论法。
三、学法:
本课从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入手,运用学生讨论、欣赏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在欣赏、讨论、憧憬中愉快地度过四十五分钟。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一、课堂讨论——你认为什么是美术?(3—5分钟)
1.学生四人一组展开讨论。2.教师指名让学生以举例的方式,说出自己的见解。①大部分同学只能说出画画是美术,个别同学可能会说出建筑设计、雕塑设计、服装设计、陶瓷设计等是美术,教师首先肯定他们的说法。②紧接着教师引导从早晨一起床开始说起。
教师:床——家具美术、被面——染织美术、衣服——服装美术、牙膏、牙刷、梳子、脸盆、盘子、筷子等——工艺美术、自行车——工业美术、教室——建筑美术、室内装修——环艺设计。
学生:尺子、书包、小盒、头花、手表、鞋子、冰箱、电视、书法、摄影等,这些都是美术。
结论:大家生活中无时无刻都离不开美术。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美术的世界(5—8分钟)
教师重点讲解并出示幻灯片(本环节以教师引线,学生举例,教师补充说明为主)。
1.美术的含义(教师口述内容并重点解释)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齐白石的《荷花蝌蚪图》等中国画作品和蒙克的《呐喊》等油画作品。
提出问题:完成这几幅作品的材料是什么?
学生活动:带着问题观察展示的作品,踊跃的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大家对美术作品的这些认识,都涉及到了美术定义的问题。
2.美术的分类(15—20分钟)。
基本内容:美术包括:①绘画:东方绘画[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日本画等]、西方绘画(水彩、水粉、油画、素描等)②雕塑:圆雕(完全立体的可以四面欣赏的一种雕塑)、浮雕(半立体的,浮着在另一平面上的一种雕塑)。⑧工艺美术:传统手工艺(象牙雕、玉雕、金银首饰等)、工业美术(电视、洗衣机、交通工具、花布、陶瓷等)、商业美术(装潢、广告、橱窗等)。④建筑:公用建筑(学校、商场、体育馆、公园等)、民用建筑(居民楼、四合院、农舍等)、纪念性建筑(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堂等)。另外书法、摄影、篆刻等也属于美术范畴。
绘画和雕塑属观赏性艺术(满足精神生活需要);工艺美术和建筑属于实用性艺术(满足物质生活需要同时也可满足人们审美的需要)同样具有观赏价值。
教师活动:(1)、分别展示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书法、摄影、篆刻的图片。
(2)、提出问题:这些美术作品有什么不同?(提示:造型的、材料等)
(3)、学生回答,总结有关理论和观点。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探究问题,回答提问。
(设计理由:在欣赏图片中,逐步训练学生区分不同美术形式的能力。)
3、美术的作用。(7—10分钟)
总体而言,美术作品的作用包括教育作用、认识作用、审美作用。
教师活动:(1)出示幻灯片
提出问题:A、各个图片分别给大家什么信息?(老师给予引导。)
B、大家为什么要学习美术呢?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
(能力拓展:让学生开动脑筋,列举自己生活中所发现和存在的'美术元素,训练主动思维的习惯)
4、课堂回顾:(2分钟)
这节课,大家学习了美术的概念、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以及美术的作用等,使大家从宏观上认识了美术的基本知识,为大家今后进一步学习相关的知识打下了基础。
5、课堂小结:(3分钟)由此可见,大家的生活离不开美术。当你需要穿一件漂亮的衣服时,是不是需要有人来设计?当你走进饭店吃饭时,需要不需要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呢?当你住在一间低矮的平房里,你想不想住进一座舒适美观的大楼呢?当你住在家离学校较远,你想不想骑一辆既好看又轻松的自行车呢?但是,这一切都需要有人来设计。而未来的设计者就在你们中间,所以,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美术争取当一名美术设计师,把大家未来的生活创造得更美好。
6、板书设计:
一、什么是美术 二、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三、美术的作用
绘画、 篆刻 教育作用
雕塑、 认识作用
建筑、 审美作用
设计、
书法、
摄影
初中美术说课稿1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民间美术剪纸》。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七个方
面来汇报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本课节选自湘教版七年级美术上册第五单元《喜庆吉祥的民间美术》活动一的内容,是第四学段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基础部分。剪纸是我国民间传统装饰艺术,历来被广大劳动群众所喜爱,学生对剪纸技法、运用也比较熟悉,所以本节内容要突出”喜庆吉祥“的内涵。以学生理解传统剪纸艺术的图形寓意为主,在巩固小学阶段的剪纸技法的同时,能通过借鉴传统图案进行一定的图案创新设计。
重点:传统剪纸图案的吉祥寓意及剪纸中的常见装饰符号。
难点:剪纸图形及装饰纹样的组合变化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为: 学习传统民间剪纸图案的象征含义,初步了解剪纸图形创造手
法,进一步掌握剪纸技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为: 通过欣赏民间剪纸作品、讨论传统剪纸图案寓意、分析南北剪
纸作品风格、制作剪纸等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民间剪纸的特点和魅力,学会从传统艺术中吸取营养并加以创新。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通过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民间艺术产生兴趣,使学生 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三、说学情
学生对剪纸这个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并不陌生。但他们仅停留在小学比较简单的几何形
图案制作上,在认识上也不全面。因此较精美的剪纸作品展示对他们还是有很大的吸引力。且剪纸的学习材料易得,对学生的绘画基础要求不高容易出成果,采用直观性教学就能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法
通过欣赏认识—分析讨论—提高认识—创新设计的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使学生自主分析材料、创新思维,成为课堂的主人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从被动接受的传统学习方式转变为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师生交流、生
生交流、生生合作的互动过程,应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让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仅仅点拔学生的思维,实现创造。
五、教学准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备好工具材料是上好本课的前提条件。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剪纸作品、图形剪影、工具材料等
学生准备: 剪纸工具材料等
六、说教学过程:
课前: 组织教学、检查学具、学前准备情况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分钟)
课前开始播放民乐《金蛇狂舞》营造喜庆氛围,课件展示精美的剪纸作品,引导学生回忆嫁娶喜事时在彩礼上、门窗上都要贴上象征吉祥美满的剪纸窗花。同时分组发放实物作品让学生看、摸,通过真实的视觉和触觉感受,营造吉祥喜庆的氛围激发学生对民间剪纸的兴趣。
(二)教师引导、学生探究(10分钟)
利用营造的剪纸氛围,通过教师引导欣赏,学生的自主分析,解决教学重点问题。
1、播放一段民间艺人制作剪纸的视频,同时教师给学生讲解剪纸的历史、阳刻阴刻的剪法分类、及在生活中的应用。并用用表格列出南北剪纸的风格特点。请学生观察老师提供的剪纸作品风格,把相应风格的作品贴在对应表格一栏。
2、学生观察剪纸作品《三多图》,辨认其中包含哪些植物?象征着哪三多?包含怎样的祝福?
3、分组说说本组拿到的的`剪纸作品中包含哪些植物,象征着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剪纸图案中常用的移花接木组合手法。
(三)讨论交流,启发思维。(8分钟)
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实践探究,解决教学难点。
1、老师举例:民间剪纸中常用的装饰纹样:月牙纹、锯齿纹。
2、请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结合自己小组拿到的剪纸作品,提取出其中较常用的剪纸装饰纹样、并尝试组合装饰纹样。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查看每组活动情况。
(四)创作实践活动。(16分钟)
教师提出要求:尝试用所学的剪纸知识,为自己朋友或长辈剪刻一件蕴含吉祥喜庆意义的窗花。动植物纹样均可,注意搭配适当装饰纹样。
学生体验创作快乐,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作能力,同时播放喜庆的背景音乐,给学生创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氛围中获得创作灵感和快乐。
(五)展示评比,加深理解。(5分钟)
每组选出优秀作品展示,培养学生欣赏评价美术作品的能力。并请作者说明这幅剪纸的包含哪些动植物图形?用他们表达怎样的祝愿?
通过展示评比强化剪纸图形寓意这一知识的掌握,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六)教师总结,课后拓展。(3分钟)
我总结以问题形式出现,设计三个问题:
1、你学会了什么?2、剪纸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感情?3、剪纸艺术就在我们身边,从中我们发现美存在于哪里?
目的是通过学生回顾内容,课堂体验,感受美来自于生活、生活创造美。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找到快乐。
2、课后拓展:请学生观察生活中还有那些民间美术形式。
其中导入3分钟,引导探究10分钟,尝试体验,创作练习24分钟,评比展示5分钟,总结拓展3分钟。
初中美术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正确理解教材有助于课程的顺利展开。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第6课,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主要展示了黑白装饰画的装饰美感,并引导学生通过点、线、面造型和反白效果来装饰画面。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学习,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物象的好习惯,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大胆创造美的能力。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我面对的学生群体特点如下:九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广泛体验,产生了与评价艺术作品的艺术性、感染力、表现力等艺术手段有关的情感体验,审美观念正逐步形成。不过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有装饰画的造型经验和能力,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我将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多观察,掌握用不同表现方法及装饰手法创作一幅有美感的黑白装饰画。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掌握,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黑白装饰画的美感,学会黑白装饰画点、线、面的表现方法和夸张变形的装饰手法,创作一幅有创意和美感的黑白装饰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和动手实践,能够创作一幅具有装饰美感的黑白装饰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善于观察,勇于创造的行为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我的教学目标,为了使课程有的放矢,我设置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重点:学习黑白装饰画的表现方法及其装饰手法,感受黑白装饰画的独特魅力。
难点:创作有装饰美感的黑白装饰画。
五、说教学方法
依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我将采用谈话启发法、趣味提问法、小组讨论法和示范教学法,从而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六、说教学准备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做了如下准备:多媒体课件、铅笔和素描纸等。
七、说教学过程
下面就是本次说课的最重要部分,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激趣导入
我将出示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题目,说一说熊猫一生当中最大的两个愿望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引导他们感受黑与白的朴素纯净之美,从而导入课题《黑白装饰画》。
通过这种脑筋急转弯的导入方式,营造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发散思维,从而克服学生接受知识的畏难心理并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环节二:描述分析
我将用多媒体展示黑白装饰画《乡村少女》,请学生仔细观察思考,然后向学生提问:这幅作品描绘了什么内容?画面给你什么感受?结合画面内容,学生可以思考得出画面描绘了一个扎辫子的小女孩挎着装鱼的篮子的形象,给人一种简洁与凝练的质朴之美。接着追问:画家如何表达画面效果的?学生思考可以得出画家运用黑白两种朴素、纯净的色彩进行表现。白色的辫子反衬出深色的衣服,同时篮子也是通过篮子里黑白相间的`鱼反衬出它们的可爱形象的。教师总结出画面利用黑白两种朴素纯净的色彩,用简洁和凝练传递出“海纳百川”般丰富的审美信息,画面运用黑白互衬的手法表现事物,以少胜多。
然后我会出示带罐子的静物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内容,说说运用了哪些创作手法?并说说画面物体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画面综合了点、线、面多种造型因素,大胆将室内外景物组合在一起,并进行概括、夸张和变形造成的装饰效果。
继续引导学生观察无装饰与有黑白装饰画猫的形象,对比分析它的装饰美。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出装饰过的猫身上布满花朵纹样,这种手法属于添加法,是我国民间美术中常见的装饰手法之一。
通过这样循序渐进、层层设问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体会黑白装饰画的美感,学习其表现方法和造型手法,从而能自主创作出一幅有装饰美感的黑白装饰画,符合本阶段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规律。同时通过小组讨论的活动方式,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之间发生碰撞,激发更多的探究性思考,养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
环节三:示范讲解
我将根据一组静物照片示范一幅黑白装饰画。让学生了解黑白装饰画创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即创作时要对静物形体进行夸张、变形、排列或简化,抛弃其固有色,采用黑白色进行点线面的重组,表现画面独特的装饰美感。这一过程体现了美术课程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及时解决技法上的难点。
环节四:实践展评
接下来便请学生选择喜欢的题材和方法,自主创作一幅黑白装饰画。在此期间我会巡视指导,积极发现学生中的优秀作品,对部分学生进行技法指导。
创作结束后,我会请学生将作品展示出来,组成黑白装饰画展,并请他们介绍自己作品,同时请其他学生从画面内容、表现方式和装饰效果等角度欣赏交流,我会进行鼓励性点评。
这一环节体现了新课标中教学评价对象和方式多元化的要求,利用自评、互评和师评的方式能够检验本节课的教学成果,激发学生向更高目标努力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环节五:小结作业
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主动汇报本堂课的收获和体会,来对本课知识进行梳理并进行情感升华,让学生认识到黑白装饰画我们生活带来的美感。作业是请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尝试用黑白装饰画的方式把它们描绘下来。
这样开放的作业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美术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艺术创作的乐趣。
八、说板书设计
为充分体现课程内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清晰、重难点突出。
【初中美术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美术说课稿07-06
初中美术说课稿15篇02-28
精选初中美术说课稿3篇06-26
初中美术说课稿7篇06-28
【精选】初中美术说课稿3篇06-29
初中美术说课稿四篇06-29
初中美术《明暗的造型》说课稿03-22
初中美术说课稿 15篇02-17
精选初中美术说课稿4篇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