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一个村庄故事》说课稿

《一个村庄故事》说课稿

时间:2024-05-25 07:50:2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优)《一个村庄故事》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个村庄故事》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优)《一个村庄故事》说课稿15篇

《一个村庄故事》说课稿1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五册第三组的第二篇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一篇新入选的课文,以一把斧头为线索,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小村庄由美丽走向毁灭的过程。文字浅显却寓意深刻:保护环境、爱护绿色家园。文章时代感强,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2、教学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段学生应在识字方面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并初步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学生在阅读时,能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本组的训练重点是“多读多想、读通课文”。根据新课标、本组训练重点、课后思考题以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读通、读懂课文,明白小村庄由美丽走向毁灭的原因。难点是: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3、教学目标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更有效地突破难点,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学会本课15个生字,弄懂“裸露”、“咆哮”等词语的意思,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技能目标:

  1、读通、读懂课文。

  2、通过“多读多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悟出课文蕴涵的道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我主要采取“激励性教学法”和“主体性教学法”。心理学研究表明:缺乏鼓励,一个人自身潜力只能发挥20%~30%,正确而充分地鼓励则能使人发挥其自身能力的80%~90%。在教学中,我努力激发、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学习,使其自身的语文能力在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与发展,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快乐,培养了他们自主、自信的学习品质。具体体现在“我会听”、“我会读”、“我会想”、“我会写”、“我会说”五大方面。从听到说,实际上是知识的一个内化过程。会听但不一定会说,要想会说,就必须会读、会想。因此,我把这五个环节有机地揉和在一起进行训练,但每个环节又有所侧重。

  三、说教学过程

  我具体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从听入手,让学生自学自问、读通课文、初步读懂课文,为第二课时的精读、品读做好铺垫。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我会听

  课文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现的,我抓住孩子们爱听故事的特点,先声夺人:“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会听故事吗?老师今天就要给你们讲个故事,看看谁听得最清楚,记住了老师讲的故事!”通过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训练了学生靠听获取信息的能力。由于三年级学生理解、概括能力有限,反馈的信息也许是零散的、不完整的,但老师并不急于判断,而是及时给予鼓励。“同学们听得真认真,说得也不错,那怎样才能说得更好呢?”将学生引入新课的学习。

  2、音正形清、句顺文通——我会读

  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准备。“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给学生提供各自发展的空间,使他们能够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和策略。”因此,在这个环节里,我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提出要求:“遇到不认识的字利用课后的拼音把它读准确,遇到难读的句子用笔把它划下来,多读几遍。”为了检查学生的朗读是否正确,我首先从生字入手。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由于三年级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查字典自学生字,我鼓励学生在课前主动识字,把学会了的.字制成生字卡片,再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交流。老师只对易读错、易写错的字重点指导。如:平舌音“造”、翘舌音“柴”、后鼻音“洪”;笔画较复杂的字“盖、犁、黎”等。

  接着,我从课文中选出几个句子,稍做改动,以此来检查学生是否已读熟、读通课文:

  1)、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变成了房子,变成了家具、工具,还有大量的树木被当成柴烧掉了。

  2)、大雨一直下个不停。

  3)、什么都没有了——所有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斧头。

  细心的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出示的句子与原文不同。“同学们读得真认真,那么课文是怎样写的呢?”我又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再读课文。这样一来二去地读,培养了学生读书要细心、不多字、不落字、不换字,正确朗读的良好习惯,也能为第二课时理解课文、体会感情做铺垫。

  新课标还指出,中年段学生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于是,我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同学们,刚才我们用自己的智慧认熟了生字、读顺了课文,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呢?”此时,学生在先前听的过程中所获取的零散的信息变得完整、清晰,也为下一步的质疑问难做准备。

  3、边读边思、质疑问难——我会想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问是创新思维的前奏。我告诉学生不但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还要学会边读边划边思,并鼓励学生敢想敢问,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简单问题,我引导他们在没有答案的地方寻找答案:“

  同学们能提出这么多问题,真不错!有些问题呀,我们通过自己阅读课文就能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再请教小组同学。”而一些需要更深一步挖掘课文内容的重点、难点问题则留到第二课时,通过老师引导点拨、小组讨论交流解决。

  4、会记善积、搭筑阶梯——我会写

  掌握最基本的字、词,积累大量的词汇,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本课时,我在基本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另外设计了一个环节——我会写。

  1)、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冒”字。注意字形:上宽下窄、上扁下长,日下两横不靠边、目中两横要均匀。并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做到“三个一”。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积累词汇

  学生靠边读边想读熟了课文,对语言文字有了初步的感悟。这时,我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如:家家都有一把锋利的斧头。

  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可是,那个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的积累,进一步为听、说、读、写服务。

  5、汇报交流、真情表达——我会说

  学生通过听听、读读、想想、写写四个环节,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并在初读中掌握了生字词。在此基础上,第二课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进一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设计了“我会说”的环节,说说自己课外搜集的有关环保的资料,说说学完课文后自己的感受。

  四、作业设计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于是我教给学生另一种获得知识的方法——到课外去查找资料。“除了乱砍滥伐,你还见过哪些破坏环境的不文明行为或现象呢?你知道这样做的危害吗?”请男生组成蓝天队、女生组成绿水队展开搜索竞赛,也可以用笔写写心中的所思所想,写下自己的气愤、呼吁或建议等。自主选择作业:

  1、找一找我们身边破坏环境的现象及其造成的后果。

  2、写一写心中的所思所想。

  在作业中,学生不知不觉地经历了从学到做、从读到写、从课本到实践的语文学习过程。

《一个村庄故事》说课稿2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课文是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编排的,其中有感人至深的关爱动物的文章,有寓意深远的保护植物的动人故事,分别从正面、侧面等不同的角度向学生们介绍了人们对待动物、植物的态度和做法。这些课文洋溢着时代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语言生动形象,是学生们学习的优秀范本。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就是本单元第三篇课文,课文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由于村里的人们不加节制地砍伐树木,最后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的故事。文章文字浅显却寓意深刻:它告诉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爱护绿色家园。相信这个略带伤感却又寓意深刻的文章,定会让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本文教学分两课时,第一课时品读课文,第二课时主要进行生字学习和读写训练。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方面: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感悟和朗读能力。

  (2)方法与过程方面:在四个环节的学习中,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学会自主读书。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品悟小村庄和村民砍树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设定“感悟小村庄的美丽和村民砍树”为本课重、难点;

  教法、学法: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主要采用我校“形象先行”整体阅读模式中的“四步品读法”,以学生为主体,围绕统领性问题让学生自读自悟。辅以多媒体辅助法,启发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评价激励法,层层推进教学。

  教学过程策略:

  整个教学过程围绕“树”展开,按四步品读法将整节课分为四大环节。

  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文本

  第二步:初读文本,感知形象

  第三步:细读文本,感悟形象

  第四步:延伸文本,升华主题

  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文本

  文中故事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树”。它贯穿了整篇课文,如何将它自然引出来,又能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我这来呢?对!我来自己画,这对于很少看见老师画画的学生来说一定很稀奇。于是,我就在黑板上画树,并追问大树有什么作用?由于前一天的预习,学生很自然地会拿出自己查到的有关资料,但,如何使学生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信息呢?我请同学们用10秒钟的时间整合自己的资料,用一句话给大家介绍大树的一种作用,并且不能重复。这样学生们就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起所有的感官——眼、脑、耳、口。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整理资料的能力,又不会在课堂上出现一人长篇大论、没有重点地乱说,快速高效。接着我把话题一转,说:大树的作用实在太多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树的课文,引出课题。(板书课题: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样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进入文本的欲望,又为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第二步:初读文本,感知形象

  新课程提倡整体阅读,“形象先行”阅读模式是一种整体阅读模式。这一模式需要我们在初读文本时对其中人或事物的形象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这篇课文中有两个主要形象,一是小村庄前后的形象,二是村民砍树的形象。学生初读课文后,能够感知到小村庄先前很美丽,后来什么都没有了,前后不同的形象。村民砍树的形象有三方面:一是砍树很随意;二是砍树时间长;三是砍树数量多。砍树时间长和数量多学生容易感知,对砍树很随意这一形象的感知可能有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得出或是直接给学生补充出来。

  第三步:细读文本,感悟形象

  有了上一环节初读文本感知形象后,还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真正统一,上出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

  1、感悟小村庄前、后的形象:

  A、美丽

  学生只有充分感受小村庄的美,才能在这个美失去之后引起心灵上的震撼,才能激起他们探索失去美的原因。所以我引导学生细品第一段,小村庄的什么美呢?同学们会说:森林美、小河美、天空美、空气美。森林怎么美呢?郁郁葱葱的。郁郁葱葱什么意思呢?指树木茂密。这时我让学生回忆《《美丽的小兴安岭》。(课件)

  回忆《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填空:

  那里的树木(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每一棵树木都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小河怎么美呢?它清澈见底。都见到什么呢?学生会说,能看见快乐嬉戏的小鱼、蝌蚪、美丽的石头、金黄的沙粒。天空呢?天空湛蓝深远。湛蓝什么意思?天非常蓝。这时可以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见识一下湛蓝深远的天空(课件)。还有空气也美,清新甜润。那里的空气为什么清新?为什么甜润呢?如果学生理解不够深刻,可以引导学生,“什么时候的空气是清新的?学生会说:早晨空气清新,雨后空气清新。那怎么会甜润呢?引导学生想象,空气里会有什么气味?学生会说出:他们的门前有各种各样的花,会散发出香味;树林中有很多野果,会散发出水果的香味。这样一些词语的意思理解了,整个小村庄意境就显得更美丽了。这时让同学们配上轻柔、优美的音乐有感情地诵读出来,那种意境就更美了。

  B、卷走

  我让学生感情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让学生感受到暴雨的肆虐,小村庄的悲惨。

  2、细读文本,感悟砍“树”:

  在第二环节“感知形象”中我们知道村民砍树十分随意、砍得时间很长和砍得数量很多。接着就引导学生逐一品悟这三个特点。

  A、砍树很随意:

  为什么说村民砍树很随意呢?我出示句子“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梨,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一棵一棵砍下来。”这句话有三个品析点:“两个“谁”、“拎”、“一棵一棵”。两个“谁”怎样说明随意呢?学生如果有困难,我就引导学生思考:谁是什么意思?谁指哪一家?学生思考得出指“每一家”,表示没有例外的;为什么连用两个“谁”呢?这时学生自然就会想到:这里的任何人都没有任何的约

  束和限制,去山上砍树非常随便,接着我让学生理解“拎”所表达的随意,学生如果有困难,我就引导学生思考:“拎”可以换成什么词?可以换成“拿、提、扛”为什么作者不用这些词呢?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我们日常生活中一般会“拎“什么?拎包、拎菜,接着我请一个同学上来表演一下“拎书包”的动作,学生直观地看到那种前后晃动,漫不经心的样子,加深了对随意的理解。“一棵一棵”能不能说明随意呢?让学生理解到“一棵一棵说明数目不确定,到底是多少呢?需要多少就砍多少!这就是随意。这样,人们随意的心态就被体会淋漓尽致了。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自然是水到渠成。

  B、砍树时间很长

  为什么说砍得时间很长呢?课件出示“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让学生理解到“一年年,一代代”就是指很多年很多代,长得不知道是多少年多少代,时间确实太长了。

  C、砍树数量很多

  为什么说砍得数量很多呢?课件出示“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让学生抓住“一栋栋”、“各式各样”、“应有尽有”“大量、柴烟”展开想象,同时多媒体演示情景,让学生理解到,这是一种自杀式的、低效的、犯罪的破坏方式,是一种永无止境的砍伐,所需的木材不计其数。理解到这,再让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其感情的表达自然会入情三分。

  为了进一步激发情感,这时播放一段视频——小村庄被毁时的悲惨场面,接着齐读最后一段,然后,教师提出:都是什么东西没有了?师生对话:(课件)

  师:那一栋栋的房子

  生:没有了

  师:那各式各样的工具

  生:没有了

  师:那应有尽有的家具

  生:没有了

  师:那过的还不错的日子

  生:没有了

  师:那锋利的斧头

  生:没有了

  师:甚至连使用斧头的人

  生:也没有了

  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此刻孩子们的情绪达到了高潮,在为小村庄感到惋惜的同时,也深深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第四步:延伸文本,升华主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美,(播放图片)这一组组图片激起了孩子们向往美、追求美、保护美、创造美的情感。

  接下来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进行实践活动——倡导学生“保护自然,爱护环境”,进行仿说训练。

  为了树木能郁郁葱葱,为了小河能清澈见底,为了天空能湛蓝深远,为了空气能清新甜润,让人类放下斧头,使树木不再哭泣;

  让我们下一粒种子,使大地充满生机;

  让我们收集起废旧电池,使;

  让我们,使大地更绿;

  让我们,使。

  这些就是一个小公民应该做到的,也就是“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板书)接着,学生们齐呼这句口号,结束本课。

  作业:让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如:写诗、编小品、做广告牌、搞展览等形式,向身边的人宣传环保常识,把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传播出去,达到了学语文、用语文目的!

  在板书设计中,我以大树为构图主题,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美丽、卷走、很随意,时间长、数量多,”点出了文章中两个主要形象的特点,既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体现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让“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深深植根于孩子们的心中。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一个村庄故事》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二组教材的第三篇课文,文章以“锋利的斧头”为线索,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小村庄从美丽到毁灭的过程。这是一篇反映人类不爱护环境而自食恶果的典型教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意在启发我们要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语言浅显、朴实,但隐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特别是文章中也有含义很深的句子,与学生的人生体验有些距离,因此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安排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读通全文,学会生字,理解新词,了解故事大意。按知识、能力、情感三维度,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如下:

  认知目标: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理解一个小村庄毁灭的原因。

  能力目标: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小村庄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三、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遵循阅读规律和儿童的认知规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以读为主,采用“质疑导读法”和“自主研讨法”组织教学。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人人参与,通过“自学、分析、辩论、品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解读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导质疑

  一上课,我便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小村庄的画面。然后提问:这是一个怎样的小村庄?在交流中,学生便会达成共识:这是一个美丽、勤劳、幸福的小村庄!接着,我向学生提出要求:请你们带着自己的感受,把屏幕上第一自然段的文字美美地读一读。这样,通过视觉、听觉的感受和语言文字的感悟,学生便能真切地感受到小村庄的自然之美。

  为了激发学生思维和深读课文的兴趣,我又播放出小村庄被毁灭的画面。此时,屏幕上小村庄惨遭毁灭的.景象与之前小村庄的美丽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巨大的反差将使学生陷入思考。这一过程的设计,制造了悬念,将强烈地激发学生探知小村庄毁灭之谜的欲望。这时,我借机板书课题,导入第二环节的学习。

  (二)自主研读,辩论明理

  此时,为了帮助学生解开心中的疑问(小村庄毁灭之谜),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体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我将“法庭”搬进课堂,让孩子们充当小律师的角色,使他们更加愿意,更加认真地读书。我作了如下设计:首先用导语创设情境,然后让学生阅读一棵小树的起诉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分别充当原告律师和被告律师进行法庭辩护,我担任法官。

  审案环节我分两步走:第一步:初次辩护,查探凶手。根据程序,首先由原告律师提请申诉。然后由被告律师进行辩护。在初审中,由于律师们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表层,理解上也许会缺乏深度,相比而言,原告律师们手中的证据会显得比较直接、充分。

  但为了体现法律真正的公平公正性,此时“法官”不能草率的下结论。为了使此案水落石出,我让双方“律师”细读课文,认真分析推理,然后进入审案的第二个环节:再次辩论,揪出真凶。此次开庭之前,“法官”——我先作出开庭宣告,然后由双方“律师”再次进行辩护,各自拿出自己的有力证据。通过激烈的辩驳与交流,小律师们便能一步一步的加深理解和认识,也会逐渐地弄明白案件的真相。最后,双方的律师们也将会达成共识。

  (三)细读课文,加深理解

  当学生弄清了小村庄毁灭的过程后,我利用多媒体再次展现二、三自然段的文字,先让学生自由的朗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三句话,体会“谁”“拎”“一棵一棵”等词的情景意义。然后进行句式的扩展训练,并进行品读。这样的预设,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对村民破坏环境行为的想象,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村民们乱砍乱伐所造成的危害,从而达到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和表达能力的目的。

  而第三自然段的导读,我也是先让学生先反复朗读,体会省略号的作用,弄清所省略的内容。然后,抓住本段的第二句话,要求学生结合实际,进行想象,完成填空练习,再让学生强调语气把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这样的训练与导读,不但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各式各样”和“应有尽有”这两个词的具体含义,而且能让学生体会到愚昧无知的村民对森林的破坏是多么的严重和持久!进而也能更具体地理解到小山村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课文的结句含义深刻,必须引导学生弄懂。我利用课件播放小村庄从美丽到破坏,最终导致毁灭的整个过程。此时,我通过激情范读,将学生引入思考。联系前文,他们定能领悟到“什么都没有了”的深层含义,而村民们利用锋利的斧头所酿造的悲剧也一定会让学生深有感触。在读中,他们将会读出自己悲痛、惋惜、遗憾等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借此时机,我又以法官的身份提出要求:请原告律师和被告律师们进行本案的结案陈词,有了理性的认识和深刻的领悟,学生们定会畅所欲言。而我作为法官,此时也对本案作出终审判决,并借机总结全文。这种模拟情境的设置,趣中求效,将会水到渠成的达到明理育心的目的。

  进行拓展延伸这一环节时,我先用导语引入,然后在大屏幕上出示原告小树寄来的感谢信。当学生读完信后,我马上提问:读了小树的来信,你有什么想法,或者想对他说些什么?这一设计,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当前的一些环境状况,激发忧患意识,树立环保观念。在交流和反思中,也使学生学会把理性的认识付之于实践,为建设和拥有一个绿色的家园而作出自己的努力。

  最后,课件播放出人们努力为环保做贡献,积极建设和谐美好家园的场景,让学生在视觉的享受和心灵的共鸣中,升华情感,借鉴于行,这也正是我本节课设计的最终目的。

《一个村庄故事》说课稿4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七篇课文。本组教材围绕“爱护周围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向我们讲述了山谷中一座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森林,然而人们肆意的乱砍乱伐,致使大地失去了森林的防洪能力,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这篇文章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隐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它呼吁人们应该爱护树木,保护周围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实际,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以读为主,开展研究式和体验式学习,锻炼创新素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领会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爱护树木,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为后人造福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点多元阅读、感悟课文,明白小村庄由美丽走向毁灭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四、教法和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观察法、谈话法、讨论法、随机通达教学,积极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五、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践与想象充分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活情感感受悲剧力量

  我设计的是直接导入新课: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板书课题)。首先播放多媒体课件(山谷中,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通过直观画面,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思维,使学生感受到美的氛围,让他们的思维处于张开状态。并通过各种层次的读来展示小村庄的美,如个人读、齐读、范读等,并让学生谈谈读懂了什么?(随机板书:美丽)在学生赏心悦目的欣赏时,教师适时地出示洪水过后小村庄的图片,(板书:什么都没有了)然后问:“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心里有何感受?”并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种设计有两个意图:

  1、重视文本阅读。让学生多层次多形式读书,直接与文本对话,体会出小村庄的`美。

  2、加强语言文字积累。

  读了首尾两段后老师导言过渡:“同学们,一个如此美丽的小村庄在若干年之后被一场洪水无情的卷走了。是什么原因吗?让我们共同走进这个小村庄,了解那里发生的故事。”这样设计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感受到小村庄从美丽到毁灭的过程给他们带来的那种震撼心灵的感觉。第一次与大自然进行心灵碰撞,为他们呢理解村庄消失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悲剧发生的原因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我依据“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理念,在学习课文二至四自然段的时候,以学生自学为主。因此这一环节分为两步:

  第一步,学生小组合作,自学探究。

  主要是围绕“小村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个问题讨论学习。

  第二步,小组汇报,交流展示。

  在交流中,教师相机出示3个重点句子:

  1、“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地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重点理解“谁家”、“拎起”、“一棵一棵”“裸露”等词语时。

  2、“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

  在学习这句话的时候,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还”的用字之妙,懂得人们的幸福生活过得很勉强,不会长久,这是一种创造性的阅读。

  3、“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较少,裸露的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变成了一栋栋的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家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工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房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通过学生对“一年年,一代代”;两个“不断”连用的理解,引导学生感受人们对森林的破坏还在继续。同时这里连用了三个“变成”,构成排比。强烈的体现了人们对森林的破坏自私、随意。

  4在读学此句时我设计了口语练习。“一年年,一代代,人们肆意砍伐,森林变得;一年年,一代代,人们肆意砍伐,村前的河水;一年年,一代代,人们肆意砍伐,天空……此处拓展练习,结合教师声情并茂的导语,激发学生想象森林遭到破坏后,环境日益恶化的情景,这样的设计,原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训练实在而灵活,真正将语言文字训练落到了实处。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让读成为语文课上最经常、最直接的感悟方法”,所以在学生领会了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基础上,此环节我采取自己读、合作读、范读等朗读方式,让学生站在“读者”的地位上理解课文内容,注重语言训练的由浅入深,在品味中体现人文性,感受到文本的语言魅力。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体验。将朗读训练落到了实处。

  (三)发展思维深化主题

  学完本文后,我联系实际用课件展示周围环境遭受破坏现象,让学生说说你身边还有哪些破坏环境的现象?接着问:“你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什么?你想对全社会说什么?”(随机板书:破坏环境,受到惩罚)设计意图是使学生从文中受到启发,懂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在交流感受时,我适机出示“保护绿色家园,共创美好未来”。在这种“引——放”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始终通过充沛的情感,用生动语言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使自己和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使教学达到又一高潮,唤起学生们的热爱家乡美好情感和保护环境的主人翁责任感。

  (四)走进生活,升华文本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生活”我设计的作业是:自主选择一项。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出一份“保护绿色家园”的手抄报。

  2、以小组为单位,对学校周围环境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写出简单的汇报材料及补救措施,与同学交流。

  这样的作业力求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创造空间,在作业中,学生不知不觉地经历了从学到做、从读到写、从课本到实践的语文学习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力图通过让学生自主感悟、合作交流、多元阅读、扩展延伸,等几个层次,使学生从懵懂到理解到震撼,最后走进生活。这种设计突出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学习开辟了一条道路。体现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也体现了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更体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一个村庄故事》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主要讲的是:山谷中有一座环境优美的小村庄,村庄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森林。人们靠着手头锋利的斧头,将树木一棵棵砍下来,建造房子,制造工具,过上了不错的“日子”。但是由于过度的砍伐树木,致使土地x露,极大的削弱了森林的防洪能力。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了。这个故事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它揭示了生活在村庄里的人们错误的行为以及这种错误行为所引发的严重后果——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本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段有着鲜明的对比,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比,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2、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特点,以及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我拟定了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郁郁葱葱,各式各样”等词语。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有感情的朗读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3、说教学重、难点:

  鉴于以上的文本分析,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本文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是学习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结合本文特点,选择以下教法和学法:

  1、“以读代讲法”,关注学生个性,营造一个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师生平等对话,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

  2、品析词句法,引领学生亲近文本,品读语言,在揣摩语言形、声、色中感悟语言,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因此,我抓住了许多重点词句引领学生朗读感悟。最后充足文本,并超越文本,沟通课内外,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

  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读读、划划、议议,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一、说教学流程:

  本课我预设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深入探究,小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发生这样的变化?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第三课时:总结全文,练习背诵课文中的好句佳段,完成相关作业。

  下面我将详细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第一板块——创设情境,激活情感,第二板块——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变化前村庄的美丽。第三板块——研读2~5自然段,感受变化中的“无情”。第四板块——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激活情感

  课件出示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小村庄,老师伴着优美的音乐,范读课文第1自然段。当学生还陶醉在美丽的小村庄之中的时候,课件的画面急剧变化,突如其来的洪水,冲走了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最后,画面定格在被洪水肆虐后的小村庄上。

  在滔滔的洪水声中,我引导学生质疑:{同学们,看着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我想,通过课件的演示,孩子们经历了小村庄从美丽到毁灭的过程,这种震撼心灵的画面,一定能激起他们很多的疑问,而问得最多的一定是:{小村庄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是谁让小村庄变成这样?}当学生充分质疑后,我导入:是啊,看着这样的画面,我们有太多太多的为什么要问,就让我们带着这些为什么走进今天的课堂吧!

  第二板块——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变化前村庄的美丽。(这板块,我分三步进行教学。)

  1、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说说你读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2、通过抓重点句“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小村庄的美丽,首先,我让学生划出能够让你的眼睛为之一亮的词语。并通过交流板书: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然后,通过指名读,比赛读等多种方式,把这些词语读成一幅幅画面;最后,让学生带着这些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句子。

  3、联系实际,畅谈感受:孩子们,假如你的家就在这美丽的小村庄里,每天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这一切,你的心情会怎样?让学生畅谈感受,各抒己见……

  【本环节,我由段到句,由句到词,又由词到画面,由画面到句子,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走了个来回,充分地感受到了变化前小村庄的美丽。】

  第三板块——研读2~5自然段,感受变化中的“无情”。

  1、老师过渡:是啊,生活在这样美丽的村庄里,是多么惬意的事啊。可是,这美好的一切,已经不复存在了。课件出示句子: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读读这句话,说说你有什么样的心情?预计学生会说:我很难过,我很生气,我很遗憾等等。我顺势引导:读出你的难过,或者说读出你的遗憾……

  2、老师引导: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请同学们静静地读一读2-4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村民们靠斧头都得到了什么?把相关的语句划出来。并根据反馈,出示课件。

  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3、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仔细研读这两个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首先在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说:人们把树木砍来建成了房子,做成了家具、工具,有的还用树木当柴烧。然后,引导想象:如果你就是山上的那一棵棵大树,此时此刻,你会说些什么呢?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别砍啦,再砍就没啦;也有的可能会说:真可惜,把我这样的大树当柴烧,真是大材小用。

  4、大树的这句句呼唤,声声控诉,村民们听到了吗?感觉到了吗?学生会答:没有。你从哪些句子里感受到他们一点儿都没有听见呢?请你快速地读读2-4自然段,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预计学生会画出这两句:

  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捡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暴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仔细读读这两句,哪些词语告诉你村民们一点儿都没有听到大树的这句句呼唤,声声控诉?用笔把它圈出来。预计学生会圈出“谁家想……谁家想……捡起……一棵一棵”和“一年年、一代代、不断的减少、不断扩大”等词语。

  请大家静静地凝视这些词语,你有什么话想说吗?学生可能会说:这些人砍树太随便了,这些人一点儿都不爱护树木,这些人一定会有报应的,有些环保意识强的学生还有可能会感觉气愤。

  我顺势引导:面对这样的村民,大自然开始惩罚他们了。引读第四自然段的话——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5、照应开头,引读重点句: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没有的仅仅是那一栋栋房子,各式各样的工具,应有尽有的家具吗?还有什么也没有了?让学生用上黑板上的词语说一说:的()没有了。比如:郁郁葱葱的森林没有了,清澈见底的小河没有了,湛蓝深远的天空没有了,清新甜润的空气也没有了。

  在学生每说出这个词时,我就马上把它擦掉,等到四个词语说完的时候,黑板上除了课题,也什么都没有了。这时,再次引读重点句: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通过品析词句,朗读感悟,深深地体会到了乱砍滥伐的严重危害。同时,让学生当大树进行角色体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村民们的随意砍伐,毫无环保意识,也引起了学生的思考。】

  第四板块——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导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现象存在,就在我们学校的周边和你们家附近都有,你能谈谈,你的想法和建议吗?我准备让学生小组交流,再指名汇报。

  2、请你用充满深情的话语,向21世纪的人们送上一句震撼人心的话,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一个村庄故事》说课稿6

  一、说教材:

  这是三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村庄的故事,曾经美丽的小村庄,因为人们无节制地砍代树木,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最终引发了一场可怕的洪水,冲毁了他们辛辛苦苦得到了一切,课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同时也告诫人们不要让小村庄的悲剧重演。课文共分两课时,第一课让学生学会生字新词,初读课文,根据课文画出你心中的小村庄。第二课时学习课文。

  二、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重点掌握“x露”、“咆哮”等词语,有感情地读文。

  2、技能目标:会根据课文内容,展开适当的联想,深入课文。

  3、情感目标:了解小村庄被冲毁的原因,从而引发我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最根本的原因,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

  四、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我主要采取“激励性教学法”和“主体性教学法”。在教学中,我努力激发、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学习,使其自身的语文能力在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与发展,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快乐,培养了他们自主、自信的学习品质。具体体现在“我会听”、“我会读”、“我会想”、“我会写”、“我会说”五大方面。从听到说,实际上是知识的一个内化过程。会听但不一定会说,要想会说,就必须会读、会想。因此,我把这五个环节有机地揉和在一起进行训练,但每个环节又有所侧重。

  五、说教学过程:

  我具体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从听入手,让学生自学自问、读通课文、初步读懂课文,为第二课时的精读、品读做好铺垫。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我会听

  课文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现的,我抓住孩子们爱听故事的特点,先声夺人:“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会听故事吗?老师今天就要给你们讲个故事,看看谁听得最清楚,记住了老师讲的故事!”通过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训练了学生靠听获取信息的能力。

  2、音正形清、句顺文通——我会读

  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准备。“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给学生提供各自发展的空间,使他们能够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和策略。”因此,在这个环节里,我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提出要求:“遇到不认识的字利用课后的拼音把它读准确,遇到难读的句子用笔把它划下来,多读几遍。”为了检查学生的朗读是否正确,我首先从生字入手,然后要求学生读顺课文。

  新课标还指出,中年级学生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于是,我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同学们,刚才我们用自己的智慧认熟了生字、读顺了课文,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呢?”此时,学生在先前听的过程中所获取的零散的信息变得完整、清晰,也为下一步的质疑问难做准备。

  3、边读边思、质疑问难——我会想

  我告诉学生不但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还要学会边读边划边思,并鼓励学生敢想敢问,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简单问题,我引导他们在没有答案的地方寻找答案:“同学们能提出这么多问题,真不错!有些问题呀,我们通过自己阅读课文就能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再请教小组同学。”达到学生自主学习与同学合作学习的效果。

  4、会记善积、搭筑阶梯——我会写

  掌握最基本的字、词,积累大量的词汇,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本课时,我在基本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另外设计了一个环节——我会写。

  学生靠边读边想读熟了课文,对语言文字有了初步的感悟。这时,我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的积累,进一步为听、说、读、写服务。

  5、汇报交流、真情表达——我会说

  学生通过听听、读读、想想、写写四个环节,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并在初读中掌握了生字词。在此基础上,第二课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进一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设计了“我会说”的环节,我创设情境:“假如你是一名记者你来到了小村庄采访,你会对村民提出什么的问题呢?如果你是村庄了的村民你对大家说些什么呢?”我让学生自己来表演让学生通过实践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六、作业设计

  说一说人类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小组内讨论把你们的意见,写在小纸条上,全班交流。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一直视我在学生当中,学生在我心中,以我为导,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展示自我。

《一个村庄故事》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环境优美的小村庄,由于村里的人们不加节制地砍伐树木,致使周围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最后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整个小村庄被洪水卷走的故事,它告诉人们应该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

  本组课文都是围绕着“爱护环境”来进行编排的,根据课程标准精神,本组的训练意图,结合教材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4、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这篇课文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第二课时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今天在这儿我说的是第二课时。

  【教法和学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和讨论式等。

  2、学法:质疑问难、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

  【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分五个环节进行本课的教学:

  1、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细读课文,弄清变化;

  4、精读课文,探究原因;

  5、联系实际,领悟事理。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上课一开始,首先让学生欣赏课件。(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接着,板书课题,带领学生质疑问难,“同学们,读了这个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也许学生会问:“老师,小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个变化?”这样学生就抓住了文章的要领,师生在质疑问难中共同确定了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谈谈从这个故事中你想到了什么?学生默读后,可能会说:“一把斧头给人们带来了幸福,最终又毁掉了人们的幸福。”“假如人们能爱护环境,也不会失去美丽的家园!”这种设计,意在逐步使学生掌握默读的读书方法,养成边默读边思考的良好习惯。接着问“想想哪些地方写了小村庄发生变化?哪些地方写小村庄为什么变化?”这一问题旨在使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感知课文大意。

  三、细读课文,弄清变化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首尾两段,弄清小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

  1、学习第一自然段,在学习时,首先通过各种层次的读来展示小村庄的美,如个人读、齐读、范读等,并让学生谈谈读懂了什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这一段。

  2、学最后一个自然段。先展示两幅对比鲜明的图画,问“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心里有何感受?”在他们谈完感受后,再出示最后一句,让学生试读,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小村庄的变化。

  这种设计有两个意图:

  1、重视文本阅读。让学生多层次多形式读书,直接与文本对话,体会出小村庄的美。

  2、加强语言文字积累。

  四、精读课文,探究原因

  《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依据这一教学理念,在学习课文二至四自然段的时候,以学生自学为主。因此这一环节分为两步:第一步,学生小组合作,自学探究;第二步,小组汇报,交流展示。

  在第一步中,结合我校省级立项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小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我为学生建立了自学网站。在网站中,设有自学提纲、扩展阅读、背景资料、小小词典、网站链接等栏目。学生可以根据学习要求,任意阅读相关资料,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

  第二步,检查汇报交流。在交流中,教师相机出示2个重点句子:

  1、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2、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

  在学习第一句话时,老师首先带领学生观看树木被一棵棵砍掉的真实场面,然后抓住一个“拎”字,想想“拎”说明了什么?最后让学生学习文中的用“想……就……”想象说话。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张叔叔家想盖房,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李伯伯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王阿姨家呢?)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句子,还学会了表达。在学习第二句话的时候,首先出示书中的句子,再出示第二句,学生通过比较看出第一个句子多了一个“还”,体会“还”的用字之妙,懂得人们的幸福生活过得很勉强,不会长久,这是一种创造性的阅读。

  理解完重点句,我便问学生:“文中几次提到斧头,最后又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呢?”再次回到最后一段的.学习。在原来对本句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问“‘什么’‘一切’”代表了什么?用上文中句子说说,(那是一栋栋房子,各式各样的工具,应有尽有的家具,美丽的小村庄以及人们的幸福生活。)这里旨在通过揣摩句子,使学生更加明确小村庄变化的原因。

  五、联系实际,领悟事理

  学完本文后,我联系实际用课件展示周围环境遭受破坏现象,说说你身边有哪些破坏环境的现象,(举水河垃圾成堆,摩托车油烟空中弥漫)接着设计填空,“你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什么?你想对全社会说什么?”他们会说:“小村庄的人们,记住这血的教训吧,不要随意砍树,清澈的小河,湛蓝的天空就会属于你们!”“21世纪的人们啊,还想让小村庄的悲剧重演吗?快快行动吧!”这里旨在使学生从文中受到启发,懂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我想谈谈作业设计,习题1与知识目标对应,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的一种检验。习题2、3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也是与课后习题相照应,这种综合性学习活动,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在上课即将结束时,在环保歌声里,我用充满激情的话结束教学,迅速完成板书。“同学们,那里曾经有一个美丽无比的小村庄,可是由于人们随意砍伐,美丽的小村庄变得一无所有了。让我们牢记教训,爱护环境,我们的家园就一定会更美丽。”

《一个村庄故事》说课稿8

  一、说教材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保护环境”。课文通过一个小村庄从环境优美、可爱到最后被大雨冲毁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护树木,保护周围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文章时代感强,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依据文本特点、单元训练重点、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材虽短,但语言朴实,含义深刻,所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应作为教学重点。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学重点。

  二、说教法

  由于本课篇幅短小,语言简洁,但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所以教师作为引导者参与课堂教学的始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与实践”。本课设计中,我通过观察、谈话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读代讲,读思结合;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个性化表达的能力,以求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学法

  依据学生年龄特点、文本特点和教学目标,采取自主、想象、交流把“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作为本课主要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定位、切入、探究、拓展”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定位

  包括教材分析,目标的达成,重难点的确立以及教学法的选择,体现在备课前的教学设计上。也就是我以上所说的内容。

  二)切入

  也就是导课。我通过和同学们谈话导入本课的学习。

  同学们,“暖冬”这个词大家听说过没有?谁来说说是什么意思?(温暖的冬天)。以前我们习惯上是怎样来形容冬天的?只有寒风刺骨、冰天雪地才是真正的冬天。可是,在座的你们几乎没有条件来感受真正的冬天所带来的'无穷乐趣。因为全球气温升高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是我们人类破坏环境所造成的后果。即便这样,人类还没有惊醒,还在肆无忌惮地进行着无休止的破坏。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真真实实的故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课件出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满怀深情地读

  3、教师板书课题

  这样的导入,一开始就把课内和课外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一石二鸟”之效。

  三)、探究

  创设情境,激活情感

  1、学习第一自然节

  1)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请你认真观察画面,结合你看到的来说一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村庄。

  2)这样的小村庄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美丽、可爱。板书)看到这美丽可爱的小村庄你的心情怎样?

  3)你能带着高兴的心情把小村庄的美丽、可爱通过你的读表达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评读、师读、齐读)

  过度:然而,请大家往这里看(课件出示课文第二幅插图和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2、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请你仔细看图,并读读这段话,你来说说小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没有了)

  2)谁来说说刚才你读这段话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沉重、可惜、心里酸酸的)

  3)通过朗读把你的这种心情读出来。

《一个村庄故事》说课稿9

  一、说教材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二组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编排的课文的第三篇。课文以叙述的语调,优美而富于变化的语言为读者描绘了一个小村庄早先美丽的村貌,后来由于人们随意地砍树,导致了村庄的消失。文中“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这些词语画面感强,读来琅琅上口,是让学生品味、积累语言的好材料。而在描写人们随意地砍树中,作者又用上了两个谁家,一个拎字,三个变成,这些关键词语以及排比的句式很好地揭示了小村庄变化、消失的原因。课堂上我们要引领学生细细地品味,培养语感,领悟文本内涵。

  二、说设计的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以读代讲,在读中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获得思想启迪,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的分析和课标对第二年段学生的学习要求,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的目标:

  1、会认13个字,正确认读“郁郁葱葱”等10个词语,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经验理解词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段,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村庄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

  3、培养环保意识,向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和我班学生学习的特点,我预设教学的重点为: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3段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小村庄的变化以及原因,对环保的主题能有所感染。

  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五、说教学前的准备

  学生方面:课前我布置了预习,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顺,想想词语的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教师方面:依据教学的要求制作课件。

  (课前预习是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教师的指导,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说教学的流程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预设了以下几个版块的教学:

  课题质疑,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聚焦”美丽,引出话题——探究原因,深入话题——拓展写话,领悟内涵

  下面,我将着重说一说,教学中是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分三步展开。

  1、请学生以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由于课前布置了预习,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培养默读的能力,带着问题读文,培养边读边思的习惯)

  2、反馈交流。

  (1)词语认读(出示)自由读,把难读的词多读几遍;指名读;齐读

  (2)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或认错?指导书写生字“湛”

  (3)再说说你已学懂了哪个词?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理解词义

  (词语教学是三年级教学的重点之一,以上三个步骤,由感知到理解,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

  (4)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开头,结尾来概括。教师随机板书 美丽——消失这两个关键词,再想想其中变化的原因,补上板书:不断砍树最后请学生依据板书用一句话概括,教师小结学法。(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符合学生阅读的心理,也是课标对中段学生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得当,使学生得法)

  第三板块:聚焦美丽 深入话题

  (1)填空:(第一段共有2句话,第2句话中,用了4个的词语,描写了村庄的美丽,可以让学生细细品味)

  (2)选择一个词语,说说村庄的美丽,请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这一环节的设计,既理解了词义,在读中,又培养了语感,增强学生个性化的体验)

  (3)师生合作读,引导质疑,这个美丽的小村庄,现在还在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抓住“早先”这个词,说说你的疑问,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把话题引向深入。

  第四板块:围绕变化,探究原因

  教师谈话导入主题并出示句子: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之所以选择这个重点句为契入点,是因为这个句子揭示了小村庄消失的根本原因,正是因为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饱一已之私,才毁去了这大片大片郁郁葱葱的森林)

  而三年级的学生学习能力有限,因此,我们的

  老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得知识的增量,围绕着这个重点句,我设计以下几个步骤的教学。

  (1)读句子,说说感受,读出你的理解(这是对学生个性体验的珍视)

  (2)再次轻声读课文2——3段,找一找,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村民的日子过得还都不错。

  预设句1: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梨,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首先请学生轻声读句子,哪些字眼跳入你的眼睛?你有什么感受?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更要以自己激情的评价,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探究的欲望,在教师的评价中,指导学生抓住“拎”,两个“谁家”“谁家”

  读出人们砍树时的随心所欲与不假思索,再通过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方式,加强理解增强感受。

  预设句2: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①出示句子,指名说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很容易把注意力关注在“一栋栋、各式各样等词上,但这还不够,三个“变成”以排比的句式,突出了树被砍得多,消失得快。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到这个句子,朗读感悟。为此我设计师生合作读。两次引读,语速由慢到快,引导学生体会。

  ②想象说话:山坡上的一棵棵大树倒下了,村子里的 多了。

  (通过想象写话,学生表达出个性化的理解,也拓宽了思维的宽度。)

  ③回读: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生齐读句子,师小结存疑:人们的日子过得还不错,还有什么情况是人们没有想到或忽视的吗?

  (以此问题为主线索,进一步探究领悟人们随意砍树付出的沉重代价,激起学生新的阅读期待)

  预设句3: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①请学生读句子,畅谈体会,读出你的感受

  ②再默读课文1-3段,找一找变化的原因。生回读句1: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梨,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回读句2: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学生通过读,更深地领悟到导致灾难的元凶正是人类自己。)

  ③创设情境,激情引读:十年过去了,人们家中添置了新的家具,但……;五十年过去了,人们凭借锋利的斧头,住进了高楼,用上了时髦的家电,但……;一百年过去了,贪得无厌的人们啊,你给子孙留下些什么呢?(学生读: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通过这层层推进的引读,同步辅以多媒体把“不断”这两个词用红色的字体不断变大。看似时间越推越远了,实质是让学生感悟到森林遭受的破坏也日趋严重,环保迫在眉睫,虽然没有用语言点破,可学生已能从层次递进的朗读中领悟到这一点,这也为下一环节的写话激起了表达的需要)

  第五版块:拓展写话,领悟内涵

  当学生还沉浸在三次引读激起的沉思中,音乐响起,同步出示荒漠中裸露着的一根根的树根,以此为背景,请学生想象写话: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这句话后的省略号还代表着什么变化呢?

  (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在音乐的渲染中,在发人深省的画面下,学生蕴集的情感得以喷发,通过写话学生得到语言实践的机会,同时在交流中,更领悟到文本的内涵,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较到的体现与落实)

  七、说教学板书:

  板书是文本的浓缩,也是课堂上教学重点的体现,因此本课时的板书设计是:

  不断

  美丽————消失

  砍树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既要从语言文字去揣摩,又应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这堂课,我力图引导学生牢牢抓住关键词句,自主探究,以读为主。使学生既得到学习语言的增量,又受到思维的启迪,情感的熏陶,而这正是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一个村庄故事》说课稿10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的第1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精读课文以一把斧头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由于村里的人们不加节制地砍伐树木,周围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了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那个美丽的小村庄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文章文字浅显却寓意深刻:教育我们要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爱护绿色家园。文章时代感强,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整篇课文紧紧围绕着“保护环境”的主题,通过质朴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视野窗口,从这个窗口里他们看到了历史环境的巨大变迁,激发了他们内心强烈的情感共鸣,深深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深化了主题。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理念、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重点,编者的主要意图,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

  (一)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5个生字,弄懂“裸露”、“咆哮”等词语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4、 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为后人造福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段学生在阅读时,能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本组的训练重点是“多读多想、读通课文”。根据新课标、本组训练重点、课后思考题以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读通、读懂课文,明白小村庄由美丽走向毁灭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 应以 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与实践”。本课设计中,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读代讲,读思结合;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个性化表达的能力,促进学生品德构建,以求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三、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手段,图文结合,努力激发、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学习,使其自身的语文能力在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与发展,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快乐,培养他们自主、自信的学习品质。再通过多种形式的解读,小组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新的知识,从而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堂课中,我综合了观察法、谈话法、讨论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情境性教学等方法来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四、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新型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活情感

  在这里,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小村庄在我的故事中娓娓而来。首先通过直观画面,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思维,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氛围。然后画面急剧变化,突如其来的洪水毁掉了这个美丽的村庄,从声音、画面方面激活学生潜在的情感,小村庄从“美丽”到“毁灭”的过程给他们带来了震撼心灵的感觉。第一次与大自然进行心灵碰撞为他们理解小村庄的消失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模拟调查,渗透新知

  在学生自由读课文的基础上,再深入了解小村庄变化的原因。在教学中,课件演示让学生看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情感画卷。在这个时候,学生的心里一定有很多的疑问,很多的想法,再运用模拟调查的方式,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刚才的课件观看,老师逐步深入的引导,拉近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学生心里那么多的“问号”就会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中一步一步的清晰、明显。

  (三)、自主释疑,知识反馈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这课里,要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提问,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才能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个教学步骤中,我以课堂为主阵地,始终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作为一种激活课堂信息交流、促进学习目标达成的有效教学方式。首先是讨论前——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让学生观察思考,比如: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中的“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指的是什么?学生经过有目的地观察和有意识地思考,有针对性地讨论,对问题产生了独特的想法,才能充分、深刻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明白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不仅仅指前面提到的用斧头得到的房子、家具、柴火,还有靠斧头得到的所有不错的生活。讨论中——学生都有各不相同的想法,有的是成熟的见解,有的仅仅是幼稚的疑问。这些想法,都使学生有一种“一吐为快”的心理需求。此时,正是讨论的最佳时机。讨论时,要引导学生有序地发言,特别注意让只习惯于说的学生有“听”的耐心,使羞于发言的学生有“讲”的信心,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条理地将自己的意见充分表达出来,使课堂讨论交流呈现出“个性思想展现,交流意识浓厚”的良好氛围。讨论后——引导学生进行整理,让学生从这些意见的“联结点”中归纳出正是因为这些村民乱砍滥伐树木,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了破坏,最终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由此看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最后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因为“让读成为语文课上最经常、最直接的感悟方法”,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极力倡导的。我让学生在读中层层加深,加深后再读,再体验,让学生站在“读者”的地位上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文本的语言魅力,从而体会出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四)发展思维、深化主题

  孩子们对大自然总是有一种莫名的亲近,而且还有着意想不到的创造潜能。学完全文后,采用记者采访的形式,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古人说:“感人心者,先莫乎于情”。在这种“引——放”的教学方式下,我始终通过充沛的情感,用生动的语言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使自己和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

  五、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非常简单但又层层深入,从直观上一目了然但又意义深远,从而深化了整个主题——保护环境。

《一个村庄故事》说课稿11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内容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由于村里的人们不加节制地砍伐树木,周围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了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那个美丽而宁静的小村庄从此消失的无影无踪。它告诉了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

  整组课文都是围绕着“保护环境”为主题,通过质朴、深蕴的语言,优美真实的课件演示,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视野窗口,从这个窗口里他们看到了历史环境的巨大变迁,激发了他们内心强烈的的情感共鸣,深深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深化了主题。下面我把它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2、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4、发展目标:

  培养学生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为后人造福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点

  它采用了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我们认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小村庄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们综合了观察法、谈话法、讨论法、随机通达教学、自上而下教学设计及情境性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五、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实践与想象充分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新型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1、创设情境,激活情感:

  在这里,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小村庄在老师的故事中娓娓而来,通过直观画面,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思维,首先学生感受到“美”的氛围。然后画面急剧变化,突如其来的洪水毁掉了这个美丽的村庄,从声音、画面方面激活学生潜在的'情感。让他们的思维处于一种张开的状态,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感受到村庄从“美丽”到“毁灭”的过程给他们带来的那种震撼心灵的感觉。第一次与大自然进行心灵碰撞为他们理解村庄的消失奠定了情感基础。

  2、模拟调查,渗透新知:

  在学生自由读课文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小村庄变化的原因。并且采用新颖而独特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中,课件演示让学生看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情感画卷。在这个时候,学生的心里一定有很多的疑问,很多的想法,再运用模拟调查的方式,首先激起学生的兴趣,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学生通过刚才的课件观看,听老师逐步深入的引导,拉近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学生心里那么多的“问号”就会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中一步一步的清晰、明显。

  3、自主释疑,知识反馈: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这课里,要引导学生根据单元训练目标,让学生提问,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这样做,为学生指明了方向,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个教学步骤中,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始终将“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作为一种激活课堂信息交流、促进学习目标达成的有效教学方式。首先是讨论前──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开展观察思考,比如: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学生经过有目的地观察和有意识地思想,有针对性去讨论,对问题产生了独特的想法,才能充分、深刻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弄明白“所有靠斧头得到一切”不仅仅指前面提到的用斧头得到的房子、家具还有靠斧头得到的所有不错的生活。讨论中──学生都有各不相同的想法,有的是成熟的见解,有的仅仅是幼稚的疑问。这些想法,都使学生有一种“一吐为快”的心理需求,此时,正是讨论的最佳时机。讨论时,引导学生有序地发言,特别注意让只习惯于说的学生有“听”的耐心,使羞于发言的学生有“讲”的信心,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条理地将自己的意见充分表露,使课堂讨论呈现一种“个性思想展现,交流意识浓厚”的良好氛围。讨论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对于这些意见的“联结点”,让学生从中归纳出正是因为这些村民乱砍乱伐,造成了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最终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由此看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然后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4、发展思维、深化主题:

  孩子们对大自然总是有一种莫名的亲近,而且还有着意想不到的创造潜能。学完全文后,采用记者采访的形式,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古人说:“感人心者,先莫乎于情”。在这种“引──放”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始终通过充沛的情感,用生动语言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使自己和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

  六、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非常简单但又层层进入,从直观上一目了然但又意义深远,从而深化了整个主题。

《一个村庄故事》说课稿12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叫xx,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一、说教材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七篇课文。本组教材围绕“爱护周围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向我们讲述了山谷中一座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森林,然而人们肆意的乱砍滥伐,致使大地失去了森林的防洪能力,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这篇文章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隐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它呼吁人们应该爱护树木,保护周围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实际,我为第二课时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悟,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造性地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发展目标:

  培养学生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为后人造福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段学生在阅读时,要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重点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新课标、本单元训练重点以及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为: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蕴含的道理。

  二、说教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中段学生在阅读时,要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重点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观察法、谈话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积极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读中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语读书。向学生传授“学法”,是让学生“会学”,这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通过学生的读、想、议、写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会学”的智慧。

  四、说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践与想象充分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活情感感受悲剧力量

  我设计的是直接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板书课题)。首先让孩子回忆上节课对课文结构的了解,接着播放多媒体课件(山谷中,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通过直观画面,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思维,使学生感受到美的氛围,让他们的思维处于张开状态。并通过各种层次的读来展示小村庄的美,如个人读、齐读、范读等,并让学生谈谈读懂了什么?让孩子们用多个词语来形容小村庄的美丽。(随机板书:美丽)在学生赏心悦目的欣赏时,教师适时地出示洪水过后小村庄的图片,(板书:什么都没有了)然后问:“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心里有何感受?”并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种设计有两个意图:

  1、重视文本阅读。让学生多层次多形式读书,直接与文本对话,体会出小村庄的美。

  2、加强语言文字积累。

  读了首尾两段后老师导言过渡:“同学们,一个如此美丽的小村庄在若干年之后被一场洪水无情的卷走了。是什么原因吗?让我们共同走进这个小村庄,了解那里发生的故事。”这样设计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感受到小村庄从美丽到毁灭的过程给他们带来的那种震撼心灵的.感觉。第一次与大自然进行心灵碰撞,为他们呢理解村庄消失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悲剧发生的原因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我依据“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理念,在学习课文二至四自然段的时候,以学生自学为主。因此这一环节分为两步:

  第一步,学生小组合作,自学探究。

  主要是围绕“小村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个问题讨论学习。

  第二步,小组汇报,交流展示。

  在交流中,教师相机出示3个重点句子:

  1、“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地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重点理解“谁家”、“拎起”、“一棵一棵”“裸露”等词语时。

  2、“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

  在学习这句话的时候,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还”的用字之妙,懂得人们的幸福生活过得很勉强,不会长久,这是一种创造性的阅读。

  3、“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变成了一栋栋的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家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工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房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通过学生对“一年年,一代代”;两个“不断”连用的理解,引导学生感受人们对森林的破坏还在继续。同时这里连用了三个“变成”,构成排比。强烈的体现了人们对森林的破坏自私、随意。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让读成为语文课上最经常、最直接的感悟方法”,所以在学生领会了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基础上,此环节我采取自己读、合作读、范读等朗读方式,让学生站在“读者”的地位上理解课文内容,注重语言训练的由浅入深,在品味中体现人文性,感受到文本的语言魅力。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体验。将朗读训练落到了实处。

  (三)发展思维深化主题

  学完本文后,我联系实际用课件展示周围环境遭受破坏现象,让学生说说你身边还有哪些破坏环境的现象?接着问:“你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什么?你想对全社会说什么?”(随机板书:破坏环境,受到惩罚)设计意图是使学生从文中受到启发,懂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在交流感受时,我适机出示“保护绿色家园,共创美好未来”。在这种“引——放”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始终通过充沛的情感,用生动语言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使自己和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使教学达到又一高潮,唤起学生们的热爱家乡美好情感和保护环境的主人翁责任感。

  (四)走进生活,升华文本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生活”我设计的作业是:过了一段时间,这片河坡上又来了一批村民,看到了木牌上的话,他们在这里住了下来,他们会怎样在这里生活呢?

  请你编一则小故事,设想一下这些村民应该怎样生活,篇幅和本篇课文相当

  这样的作业力求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创造空间,在作业中,学生不知不觉地经历了从学到做、从读到写、从课本到实践的语文学习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力图通过让学生自主感悟、合作交流、多元阅读、扩展延伸,等几个层次,使学生从懵懂到理解到震撼,最后走进生活。这种设计突出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学习开辟了一条道路。体现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也体现了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更体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一个村庄故事》说课稿1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课题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我本着以学习内容为源泉,以学生认知规律为依据,以联系生活实际为着眼点,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表述:学习目标、学生特征、学习环境与资源设计、学习过程、学习评价和板书设计。

  一、学习目标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通过写一个小村庄的人们无节制地乱砍滥伐树木,最后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的故事来告诫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课文以一把斧头为线索贯穿全文。就是这把斧头,砍掉了原本“美丽的小村庄”的一切。文章文字浅显易懂却寓意深刻,同时此文时代感强,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课文分两课时进行教学,在本课时里,主要实现对文本的精读、品悟。根据本课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并训练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4、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为后人造福的忧患意识。

  我认为,教学应该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甚至能知其必然,所以我把本课时的学习重点确立为: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以及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同时,理解体会深刻的道理也将会是一个难点。

  二、学生特征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三年级的孩子观察看待事物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基本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看法;有一定的朗读理解能力;对运用直观形象的媒体上课,充满着浓厚的兴趣。

  三、学习环境与资源设计

  为了充分利用孩子们的上述优势,调动他们的学习劲头,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室作为学习环境,以形象的课件来创设课文情境,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感。

  具体说来,我力求在这堂课上凸显以下五大特点:

  1、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直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观思维,以达到多种感观的协同作用。

  2、在教学中力求使课堂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位“朗读”中去,使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悟理,读中生情,以期收获“读”所带来的立体效应。

  3、本课可挖掘的地方很多,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这些地方,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教师要充分发挥本身情绪、表情、语言等方面的感染力去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

  5、遵从语文本身“工具性”的特点,注重课堂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四、学习过程

  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来看看我这堂课的流程图,我安排了“创设情境、设疑激趣,分组细读、讨论原因,精读课文、探究原因,联系实际、拓展延伸”四个大的环节。首先以形象生动的课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一个引领全文重点的问题,勾起学生好奇心,学生必将热情地投入到本课的学习当中。具体说来,我是这样安排的:

  ①创设情境、设疑激趣在这个环节中,我将先以谈话导入:孩子们,老师的家乡在大竹的竹海公园附近,那里有一片汪洋大海般的竹林,也有许多美丽的小村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与小村庄有关的。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小村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紧接着播放展现小村庄以前美丽面貌的课件,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师配音:瞧,一棵棵大树伸展着茂密的枝叶,浓浓的绿荫之中,就是这美丽的小村庄,还有这清澈的小河,这湛蓝的天空,所有的一切都属于这美丽的小村庄。(沉重地)可是,就是这个小村庄,后来却变成了这般模样!(看村庄被毁后的面貌)汹涌奔腾的洪水冲垮了他们的房屋,冲走了小村庄原本美丽的一切!到底是什么让这个小村庄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进入第二个环节。

  ②分组细读、讨论原因在学生感受了小村庄从美丽走向毁灭的强烈对比,正心有疑问之时,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分组细读课文。学生此时已经不知不觉由一个发现者转变成一个研究者的角色,教师给每个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的时间,并和小组同伴讨论其发生变化的原因。学生将置身于自我思索、思维活跃的情境之中。在反馈时,学生可能会说法不一,这个时候,我告诉他们:老师现在不会肯定你们的说法,但是我相信在学习了下一个环节之后,你们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最准确的答案。从而引入到第三个环节的学习中去。

  ③精读课文、探究原因在这一个重点环节中,我结合画面,引导学生以展示读、评读、激读等方式读出小村庄的美。点拔引导学生弄懂词语意思,读好排比句式“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

  紧接着,我指导学生朗读二,三自然段,让学生边读边划边思考,并鼓励学生敢想敢问,当善于发现问题的小能手。对于学生提出的简单问题,我引导他们在同学间找到答案。而一些需要更深一步挖掘课文内容的重点、难点问题则通过老师引导点拨、同学们讨论交流解决。学生可能提到:

  “拎起斧头”的“拎”字能不能换成“拿”或“带”?

  “裸露”是什么意思?

  山上的树木都变成了哪些东西?

  (当然,三年级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毕竟有限,对于他们不能提出的问题,老师要点拨引导他们去体会。)如:

  哪些词能够表现出村民们是在毫无顾忌、很随便地砍伐树木,而且数量非常大?对于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以“家想,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砍了棵树。”的句式让学生体会村民们砍伐树木的随意性。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为什么要以省略号结尾,能换成句号吗?对于这个问题,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去体会这个标点的妙处。在品析完这两段后,再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去进一步朗读文本,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张扬他们的'个性,激发他们的灵性。

  为了引入后面段落的学习,我对他们说:张阿姨家想要的犁有了,李叔叔家想要的房子也有了,看起来他们都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那他们的日子还过得真不错啊!可事实是这样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村庄后来的命运。原本那样美丽的小村庄就这样没有了,那所有一切,都没有了。让学生先围绕所看到的画面,互相谈谈感受,当学生正处于情感波澜时,引导学生带着这种体会和感受,和同桌一起练读第四、五自然段。读完以后,引导学生想象:“什么都没有了”中的“什么”都可能包括些什么?想想,这么美好的一切都没有了,多么可惜呀,多么痛心呀,在这情感达到高潮时,师生一起齐读第四五自然段,表达心中的这份情感。紧接着,老师小结:为了眼前的需要,村民们用锋利的斧头把一棵棵树砍下来,然而人们忽略了树的作用。到最后终于受到了大自然严厉的惩罚。那么毁掉村庄的罪魁祸首到底是斧头,还是洪水,还是那操纵斧头的村民们?(学生的心中都应该有了正确的答案。)是的,就是人们用自己的双手毁掉了这个美丽的小村庄!

  ④联系实际、拓展延伸“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因此,在第四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关注身边环境被破坏的现象,观看课件。看完以后,引导学生谈感受,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最后,我告诉孩子们:是小村庄的人民亲手毁掉了他们的家园,可我们不能再让这样的故事重演。我们都生活在地球这个大家园之中,我们不能够再容忍无知的人们对地球母亲一丝一毫的伤害。我们要用双手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要让“绿色”成为她最明亮的外衣。让我们拿出我们的“小绿手行动”卡,把你准备为地球妈妈所做的事写在卡片上,并在同学间交流。这一过程,就是学生对自己社会责任的一个认定,造福社会的忧患意识、热爱自然的真挚感情就在小小的心中开始萌芽了。最后,在这情感激荡、闪耀灵感的情景之下结束课堂。

  五、学习评价

  在这堂课中,我是通过识字、朗读、表达的情况,以及学生填写“小绿手”行动卡片时的情况,知识的拓展延伸等多方面去评价学生。测试的形式与工具有堂上提问、合作完成作品等。

  六、课堂板书

  我的板书主要就是一个手形,这个手形有了双重含义:首先,是村民们用自己的双手破坏了美丽的村庄,让村庄走向毁灭;同时,要让我们环境不再遭到破坏,也要靠我们的双手行动起来,这也和“小绿手”行动卡紧密联系着。我认为它涵盖了本课时的教学内容,还进行了较宽的拓展延伸,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概括性,简洁明快,得体美观。

  我的整体思路大致就是综上所述,其教学的特色体现在:既注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升华;既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又调动了他们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既重视了感性的摄取,又潜藏着理性的诱发;既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的多种优势,又包含了个性的创新加工。我想:课堂上学生定会呈现出思维活跃、情感激荡的喜人场景。

  谢谢大家!

《一个村庄故事》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保护环境”。课文通过一个小村庄从环境优美、可爱到最后被大雨和洪水冲毁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护树木,保护周围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文章时代感强,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依据文本特点、单元训练重点、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材虽短,但语言朴实,含义深刻,所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应作为教学重点。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学重点。

  二、说教法

  由于本课篇幅短小,语言简洁,但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所以教师作为引导者参与课堂教学的始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与实践”。本课设计中,我通过观察、谈话、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读代讲,读思结合;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个性化表达的能力,以求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学法

  依据学生年龄特点、文本特点和教学目标,采取自主、想象、交流把“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作为本课主要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从四个板块进行教学。

  板块一 创设情境,感受小村庄的美

  我用课件出示“美丽的小村庄图”,引导学生描绘小村庄的.美丽。学生可以运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看着画面,运用自己的语言积累,描绘小村庄的美丽。此作法目的在于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抓住儿童的心理特征,通过直观画面,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思维,激活学生潜在的情感,让他们的思维处于一种张开的状态。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感受到村庄的“美丽”给自己带来的那种震撼的感觉。后来小村庄被砍伐、被洪水冲走的情景,也都设置了图片,让学生心灵与村庄的前后情景进行心灵碰撞,这些情境图片让他们积极地融入角色,走进文本。

  板块二 感情朗读,感受小村庄的毁灭

  新课标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的确,书是学生读懂的,不是老师讲懂的。老师不能以自己的阅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因此,在“感受小村庄的毁灭”这个板块中,我主要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有全班读,男女生读、个别读,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使其在读中获得个人的阅读感受,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提高。通过朗读,让学生从中悟出正是因为这些村民乱砍乱伐,造成了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最终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保护环境。

  板块三 加强词句训练,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本文的许多句子含义深刻,既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又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句式训练,在训练中,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体会,树立了环保意识。两次句式训练,让学生充分感受村民们对树木的随意砍伐,从而造成最终小村庄被洪水卷走的结果。

  板块四 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适度的拓展延伸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升华情感,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中。在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后,我这样引导学生:“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就这样消失了,只剩下这个令人深思的故事。从这个故事里,你得到什么启发呢?”问题的提出,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他们争相发言。在这基础上,我让学生读读自己收集的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然后观看我收集的环境污染的图片。在学生情感的波澜汹涌澎湃时,我鼓励学生设计一句环境宣传小标语。在最后的课后作业,我要求学生回去调查家乡的环境保护情况,把这节课的学习引向了课外,让语文学习和生活连在了一起。

  五、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非常简单但又层层进入,从直观上一目了然但又意义深远,从而深化了整个主题。

  【板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美丽 森林郁郁葱葱

  (空气清新甜润)

  小河清澈见底 斧头 什么都没有了

  天空湛蓝深远

《一个村庄故事》说课稿15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第2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标解读

  课标对本年段的要求:前面组长已经说过,我就不重复了。

  二、说教材分析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山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爱护环境。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翠鸟》《燕子专列》,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这篇精读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座山清水秀的小村庄,由于人们肆意的滥砍滥伐,致使土地裸露,极大削弱了森林的防洪能力,最终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它揭示了,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的道理,呼吁人们应该爱护树木,保护周围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因此,本课题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我们研究这三个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课例。

  三、说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8人。学生在二年级学习基础上,主动识字的愿望非常强烈,字词的自学能力较强,并已基本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孩子们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有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认真听别人讲话,能听懂主要内容。在说话方面,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乐于观察大自然,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语句较连贯。片段写作已经没有太大困难,为下一步的完整习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四、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三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99%的学生会读“郁、湛、犁、裸、扩、栋、咆、哮”八个生字,90%的学生能准确读写“森林、造犁、黎明、砍树、扩大、柴烟、咆哮、裸露、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12个词语。

  2、95%的学生能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裸露、咆哮、没喘气儿”的意思,并能抓住“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裸露、没喘气儿、咆哮”等关键词语来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90%的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村庄美”和“发生变化”地句子。

  4、100%的学生能通过对小村庄故事的感悟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五、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村庄美”和“发生变化”的句子。

  2.联系上下文理解“裸露、咆哮、没喘气儿”的意思。

  重点的依据是只有理解掌握了重点字词,才能理解小村庄的变化原因,感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小村庄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

  难点的依据是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对孩子来说小村庄的变化过程较抽象。

  六、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确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与学法上谈谈。

  教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与实践”。而本课篇幅短小,语言简洁,但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所以教师作为引导者参与课堂教学的始终,通过观察、谈话、音乐渲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读思结合,以情启情,以情启智;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法:依据“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的课程理念,我采用让学生自主预习、小组合作、想象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从而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另外,通过圈点勾画法,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习惯。

  七、说教学过程:

  结合本次磨课所研究的第一个问题,我先来说说学生课前预习。

  在备课过程中,为将学生预习落到实处,我从读、写、思三个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精心设计了自主学习单。

  1、“读”做“基石”。

  为使预习更加有效,我在“读”这方面帮助孩子们明确了方法及要求。比如:通过查字典或借助拼音进行生字词的认读,要求能够读正确、读熟练;通过反复读难读、难懂的部分进行课文的朗读,并让家长督促,让学生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孩子们知道了方法,明确了要求,能够有效地读会生字、读通课文,“读”便成为预习与课堂教学的基石,为上好课打下基础。

  2、“写”做“工具”。

  语文学习,“写”是必不可少的。在设计这一预习环节时,我提倡家长的参与。有了家长的关注,孩子能够及时掌握写错的字词。这样,不但为课堂学习课文扫清障碍,还能使掌握好的字词成为学习的工具,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

  3、“思”做“桥梁”。

  预习中,学生通过思考,根据提示概括课文大意,看似简单,实际帮助学生抓住了课文主线,为课堂教学中的进一步反复品读架起由文本到感悟的“桥梁”。质疑环节让学生学会提问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力求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导入新课启动情智

  第一环节,我开门见山,直接引出课题。

  二、检查预习诱发情智

  通过同桌合作、班级交流的方式,对字词的读、抽写和理解以及文章大意的概括进行检查,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以便灵活调整接下来的教学内容。

  三、细读感悟生成情智

  这部分,我分为两个层面来进行教学。

  1、对比感悟。通过音乐的烘托、学生悟读,不断感受小村庄之前的美与后来的消失;其中,我还设计了抓住“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没喘气儿”“咆哮”等重点词句,运用联系上下文、想象、汉字造字规律、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等方法来理解,如“没喘气儿”一词,让描述今年暑假的大雨来理解,“咆哮”依据汉字造字规律来理解等,让学生感受小村庄发生的巨变,为小村庄的消失感到痛惜,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自主合作探究。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思考:小村庄的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原因是什么?并画出相关的词语、句子并进行交流,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此基础上引出重点词语及作者留白的地方,如用“谁家……谁家、一年年、一代代”进行说话练习,理解砍树的随意性、长久性。“不断……不断、省略号”体会到树木由多变少的变化过程,最后致使小村庄消失。

  四、拓展思维深化情智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置了想象练笔,在学生们为小村庄的变化感到惋惜的时候,表达自己对小村庄里的人们想要说的话,活学活用课文中的词语及课前积累的词语,引起学生对环保的重视。

  以上是我对本课教学流程的设计,在设计和多次磨课的过程中,整个语文团队的教师畅所欲言,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智慧,给予我很大的鼓励与帮助。但由于个人水平有限,不能全部展示出我们团队集体的智慧,恳请各位领导、老师在听课之后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一个村庄故事》说课稿】相关文章:

《一个村庄故事》说课稿12-03

《一个村庄故事》说课稿05-23

《一个村庄故事》说课稿10篇12-03

《一个村庄故事》说课稿(10篇)01-01

(精华)《一个村庄故事》说课稿15篇05-25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案06-26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语文教案06-15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案15篇06-27

《一个小山村的故事》说课稿01-20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