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构成物质的微粒说课稿

构成物质的微粒说课稿

时间:2024-05-27 08:23:4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构成物质的微粒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构成物质的微粒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构成物质的微粒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仁爱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题三第一单元,根据新课标本单元可以分3至4课时,结合学生实际,将本单元分为4课时,第一课时是《构成物质微粒的性质》,第二课时原子》,第三课为分子》,第四课时为离子》。现在就第一课时《构成物质微粒的性质》进行说课,本节内容是从微观的角度研究物质的组成,建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基本观念。考虑到知识的抽象性,教材编排了一些宏观物质的图片和三组实验,从三组实验产生的宏观实验现象入手,让学生根据现象进行想象,进入微观世界,建立起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基本观念,并明确微粒所具有的基本性质,并且在实验中教会学生“比较法”这种科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材内容以及课程标准要求,我从以下三个方面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学习,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知道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学生的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将能得到一定提高,同时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学生将初步形成微观粒子运动的行为表象,树立“物质可分”的哲学思想,并初步对“宏微观结合的辨证统一”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在分析了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重点:微粒概念的建立和微粒所具有的基本性质。能用微粒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难点:微粒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能学会运用微观知识对宏观现象进行想象、解释和推理。

  二、学情、学法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完成对微粒特征的认识。

  三、教法分析

  1、由于微粒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微粒概念是较为困难的。因此,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由于以前化学知识的学习,对一些宏观的生活现象和实验现象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和理解能力,并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角度出发,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分(提醒学生不要乱丢纸屑)。在一段激烈运动之后,展示学生分的最小的纸块,在适当的鼓励性评价之后,再问,这么小的纸块,还能分吗?可以分到什么为止呢?让学生发表个人看法。

  设计意图:在回答中指导学生感受物质的分割过程,树立“物质可分”的哲学思想,初步构建微粒的概念。

  然后继续从瓶中挑一颗碘和高锰酸钾的细小颗粒展示给学生,并提问:生活中的许多物质都可以再分,那么你能将试剂瓶中的碘和高锰酸钾小颗粒继续再分吗?学生讨论、交流分割的方法,这时给学生提示,可以用加热或水来进行分。由此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一)——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全员参与,学会合作学习,以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认识物质的构成;使学生研究物质从宏观层面进入微观层面,从而得出“物质由微粒构成”的结论。

  2、启发引导,探索新知

  (1)微粒极其微小,肉眼无法看到。

  接着播放一段“水分子自述”的声音。内容是:嘿,我是构成水的微粒,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我的质量约为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和我一样的微粒。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微粒,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哩。我想请你们猜一猜当我们微粒构成水时,是不是静止不动,紧密无缝的聚集在一起呢?由此,引入微粒的第一条性质。接着用大屏幕展示在101个铁微粒形成的最小的汉字“原子”。

  设计意图:运用具体的数字和拟人化的手法,说明微粒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多媒体展示,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微粒的真实存在,同时也顺利的过渡到微粒的另两个性质,明确了课堂教学的任务。

  (2)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在学生进行探究实验(一)时,我在讲台上放一杯香水,让学生闻到香味。接下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香水是在讲台上的杯子里,大家却可以闻到香味?”由此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2——微粒的运动。我对这个探究实验进行了改进:把滤纸折成花,我就引导学生把A,B两烧杯改成用滤纸折成的纸花,一只贴在大烧杯内壁,一只在外壁。实验前用酚酞把纸花喷湿,在实验过程中烧杯内的白花会变成红花。此时追问:“为什么白花没有接触到氨水也会变红呢?”学生讨论后很自然得出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设计意图:这样会缩短实验时间,并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下来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1)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微粒不断运动的例子吗?

  (2)实验中为什么氨微粒可以运动到酚酞中,那酚酞微粒为什么没有运动到氨水中呢?

  (3)衣服为何在太阳光下干的比在阴凉处要快?补充实验——品红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并用多媒体演示在不同温度下水微粒的运动快慢。设计意图:以上三个问题的设置,使理论结合实际,使结论更有说服力,并由此得出不同物质的微粒性质不同,利用多媒体演示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微粒的运动速度与温度的关系。

  (3)微粒间存在空隙。

  问题思考: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体积等于20ml吗?在这一问题的驱动下,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3——酒精和水混合,并讨论交流原因,这时,教师提示学生联想生活中一碗黄豆和一碗小米混合,是否有两碗?并用多媒体演示酒精和水混合微粒的运动。

  设计意图:借助宏观现象来帮助学生想象微观事物,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利用多媒体演示增强直观性,使学生容易接受微粒间存在空隙。

  在学生认识到微粒间有间隔的基础上,创设新的问题情景:微粒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4——水和空气的压缩,并用多媒体演示固体、液体、气体物质微粒间的空隙大小,由此得出固、液、气态物质微粒间空隙大小不同。同时讲解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与微粒间空隙大小的关系。

  设计意图:这样安排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获取新知识,在质疑中升华知识、利用多媒体演示带领学生走进物质的微观世界,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

  3、归纳小结,知识升华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4、拓展训练,教学评价

  根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设计一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课堂习题及时投影反馈、设计的练习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能力较差的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能力较好的学生能"考一考,还想要"。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利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宏观现象,使学生初步形成“宏微观结合的辨证统一”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迁移能力

  四、板书设计

  单元1构成物质的微粒

  ——构成物质微粒的性质

  1、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2、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温度越高,微粒的运动速度越快。

  3、微粒之间有空隙

  固体、液体微粒间的空隙较小,气体物质中,微粒间的空隙较大。

  五、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内容抽象,处理不当易形成教与学的难点。在设计时注重了以下两个体现、两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两个突出

  (1)突出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展开联想,理解微观事物;

  (2)突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如果单独进行实验,过程比较快,学生只会观察宏观现象,很难走进物质的微观世界感受微粒的真实存在,而多媒体的演示,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降低学习难度,尤其在理解微粒的基本性质时,把微观世界直观的呈现给学生,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构成物质的微粒说课稿】相关文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反思04-22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12-04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12-10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06-25

原子构成说课稿07-06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3篇12-04

生物说课稿-《物质运输-心脏》08-12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说课稿06-25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说课稿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