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初中音乐课说课稿优秀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音乐课说课稿优秀,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音乐课说课稿优秀1
一、教材分析:
今天这节课,我选的教学内容是《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是人教版小学自然教科书第十册的第16课,与《声音的传播》、《耳朵的科学》组成一个教学单元。本课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声音的产生;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的系列。
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学习过《声音》一课,并从中认识了声音有高低、强弱,有悦耳与嘈杂等,对声音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本课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以利于进一步学习声音的传播。
从知识内容上看,本课的知识点相对简单,重点要求学生明确声音的产生过程——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材针对振动发声设计了多个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反复体会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是在为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打下感性基础,帮助学生建立思考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实验能力是指会做物体振动的实验,归纳概括能力是指运用求同法归纳物体振动发声的规律。)
3、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我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实验用具,让他们通过自行探究来揭示自然奥秘。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四、教学思路:
本课我拟订了这样的教学思路:“实验—归纳—假设—验证—应用。”目的在于教给学生科学探究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准备:
橡皮筋、纸盒、小鼓、槌、豆子、塑料瓶、泡沫小球、细线、音叉、玻璃缸、水、尺、纸屑、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四部分:一、看图听音,激趣质疑;二、操作实验,讨论猜想;三、验证假设,得出规律;四、实际运用,巩固认知。
第一部分:看图听音,激趣质疑
1、激发兴趣: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看画面,听各种声音:泉水流动、发动机发动、音乐会、昆虫振动翅膀、弹吉他。
2、提出问题: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的产生。
(板书课题)
第一部分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画面和生动的音响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欲望,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为参与后面的学习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部分:操作实验,讨论猜想
1、指导学生做一些小实验,认识“振动”这个词。
(1)指导学生用手抖动书页发声;
(2)用手拨动塑料尺发声;
(3)将橡皮筋绷紧,用手拨动皮筋发声;
(4)在鼓面放几粒豆子,用鼓槌敲鼓发声。
小组分工合作,每人任选其中一样进行实验,并观察物体在发出声音时有什么变化。
(2)学生实验。
(3)讨论:
①在以上实验中,发声的物体相同吗?发出的声音相同吗?
②这些物体在发声时,有什么相同的现象?引导学生用“振动”一词来描述物体发声时的相同现象。
2、指导学生猜测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根据讨论的结果进行猜测,学生自由提出自己的猜想,引导学生运用“求同法”来归纳,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二部分设计意图:《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在这个环节中,我为学生提供四个实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人任选其一进行实验,并在组中交流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目的在于使每个学生都亲自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给每个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第三部分:验证假设,得出规律
1、音叉发声时振动的验证实验,教师为学生提供音叉,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音叉发声时也在振动。
2、利用身边的一切实验物品和其它物体,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推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学生分组活动,设计实验验证并汇报实验方法和结果。
3、通过以上的实验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4、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5、学生填课文中的空。
6、解决实际问题:怎样使鼓声立即消失?通过实验发现当鼓的振动停止时声音也随即消失。
说明:物体振动总能产生声音,但不是每一种声音人类都能听到,例如:超声波和低次波就是人类听不到的声音。
第三部分设计意图:《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现代科学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简单地靠教师的讲授就可以实现的,而是必须通过亲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悟,最终内化而形成。因此,在验证假设这个环节,我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音叉在发声时在振动。教材上是在音叉发声时用它接触水面,观察发生的.现象,从而证明音叉发声时也在振动的。这只是一种证明方法,还可以用手摸正在发声的音叉,或用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一些物体,如纸、鼓面、绷紧的皮筋等,也同样可以证明音叉在发声时也在振动。所以我让学生自行设计这个验证过程,这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完全能够胜任的。在这个环节中,我还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实验物品,要求用身边的一切实验物品和物体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猜想。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自然科学的开放性。
第四部分:实际应用,巩固认知
1、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振动发声?
2、解释刚上课时听到的各种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唱音阶:“1—3—5—1—,1—5—3—1—”,边唱边摸颈部喉头部分,说说人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4、怎样让皮筋或尺发出的声音高低不同?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认识到物体振动得越频繁,声音越高,否则声音低。
5、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我们是怎样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个规律的?
第四部分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巩固所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科学的奇妙,体会到各种自然事物都是有规律的。通过最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小结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
初中音乐课说课稿优秀2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音版小学音乐第八册第五单元《童年的回忆》第二课时《红蜻蜓》。
一、教材分析:
《红蜻蜓》是一首著名的日本儿童歌曲,由作曲家山田耕作(1886—1965),根据日本诗人三本露风(1889—1965)回忆童年情景的诗作谱而成。歌曲为三四拍,共八小节,短小精炼。曲调自然流畅,感情真挚,具有梦幻般的意境。1924年歌曲问世后,不仅在日本广为传唱,还被改编为管弦乐曲等各种形式,流传到其他国家,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歌曲分为两个乐句,第一乐句旋律上行,第二乐句以下行作为呼应。歌曲中设置了较多的力度记号,力度变化细腻、频繁,但基本上都与旋律的起伏结合紧密。第二声部的哼鸣,烘托了宁静而深远的气氛。
二、教学目标: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目标在教育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指南。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
知识目标: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红蜻蜓》,表达对童年生活的向往。
技能目标:学生能专注地聆听歌曲,乐于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表现音乐,认识渐强渐弱记号、换气记号,能初步感受合唱的效果并学唱二声部合唱歌曲《红蜻蜓》的第三段歌词。
情感目标:感受歌曲深情的情绪以及勾起心中美好的回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感受音乐情绪,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深情地演唱歌曲,培养良好聆听习惯,感受童年带来的美好回忆。
四、教学难点:学唱二声部合唱歌曲《红蜻蜓》的第三段歌词。
五、教法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帮助学生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的作用,以"美"为突破口,以实践为中心,以技能为手段,以能力为重点,运用创设情境法、听唱法、对比感受等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音乐活动中学会学习,不断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六、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上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看""听""唱"等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究,去感知歌曲的情绪、把握歌曲内容。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导入:同学们,欢迎大家走进今天的音乐课堂,这节音乐课,我给你们带来了一段动听的'音乐。师提问:你听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通过教师诗一般的语言把学生带入童年的美好的意境中,牢牢抓住学生兴趣。
二、歌曲教学
过渡: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听!晚风中有传来了一阵优美的旋律——
1、初听《红蜻蜓》伴奏。师提问:它描写了什么?给了你怎么样的感受?
2、教师钢琴伴奏学生有感情朗读歌词。
3、听教师范唱
4、学唱歌曲
(1)跟琴唱第一段,认识换气记号。
(2)再次跟琴唱第一段,认一认渐强渐弱记号。
(3)自学第二段、第三段。
师:给你们半分钟时间,请你练唱一下第二段歌词。
师:能马上把第三段歌词唱一唱吗?(注意:第三段歌词和第一段歌词的不同)
(4)齐唱全曲。
三、对比体验快速演唱
师:由于这首歌曲的广泛传唱,如今它已有许多版本,让我们来唱一唱这个速度的版本,给你们什么不一样的感觉?(播放快速伴奏)设计意图:速度、情绪的变化,能表现出不同的情境,这正好比学生在欣赏同一首乐曲时,会因个人喜好和经历的不同,产生不同的联想、感受,音乐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而歌曲的不同情境的表现正是应证了音乐的多元化。
四、二声部合唱
欣赏日语演唱的合唱曲《红蜻蜓》对比合唱与齐唱——合唱比齐唱效果更丰富、饱满、有变化。接着用"lu "跟琴哼唱二声部。最后把学生分成两大组,演唱不同声部,体会合唱效果。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两声部歌曲的合唱学习,体验二声部合唱歌曲所表现的和声效果,学习合唱知识,练习二声部合唱技能。
五、表现歌曲
为每一段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比如:齐唱+领唱+合唱)
设计反思:在整堂课中,我都注重了个体性与整体性相结合,这种结合体现在既有一些音乐特长生的自信表演,也有群体性的合作演唱;体现在小组化的探究与整体的共鸣。本堂课最重要的一点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愿望,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对比、体验,找到解决的方法。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正确性、简捷性、灵活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初中音乐课说课稿优秀3
一、说设计思路
本课是第六单元中的一个课题,我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深挖教材,以复习为切入点,侧重于基础技能和技巧的巩固,强化学生的动手和小组合作能力,在学生基础技能和技巧的巩固方面作一个尝试。
二、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教材选自人音版八年级15册第六单元冬之韵中的两首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踏雪寻梅》,这是两首旋律优美、格调清新高雅的歌曲,唱出了冬天之韵味,唱出了冬天给人们带来的欢乐,把冬天一幅幅至纯至美的景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给我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2、教学目标
初二的学生已接触到许许多多的音乐作品,对事物有自己特定的思想和感受,音乐的基础技能和技巧有一定的积累,并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对音乐的感受,体验冬之韵,以乐观的精神对待自然、对待生活。
(2)复习《踏雪寻梅》,制作打击乐器并创作简单旋律。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集体合作能力。
3、教学重难点
音乐是抽象的,虽说学生学习音乐的技能技巧有一定的基础,但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感悟冬之韵,制作乐器和创作简单旋律,作为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说学情
初二的'学生对音乐作品,具备一定的感受能力,加上多媒体展示的画面,对他们感悟冬之韵有一定的帮助;他们本身具有的动手能力和原有的技能技巧以及教师的引导示范、小组合作的智慧,对难点的突破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说教法
根据音乐课要让学生多听多练多体验的特点,我自制电脑课件,采用启发讲解法、示范演练结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上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引导、启发、激励学生,从而利于达成教学目标。
五、说学法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制作画面精美的课件,让学生全方位地感悟音乐。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把学生分成三个学习小组,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主动的有效地参与实践创作,并协同解决实践创作中的问题。
六、说教学程序
1、播放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导入课题。
这是启动环节,学生通过欣赏视频,设置问题:
(1)歌曲怎样描绘雪?
(2)你看到了怎样一个冬天?
学生说说冬之韵,初步感悟歌曲描绘的冬之韵。
2、为了让课题得到拓展,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所描绘的冬之韵,我让学生找找相关的诗句,发现所描绘的共同点:以咏梅为主,主要是冰雪的洁白无暇、晶莹剔透;腊梅的不畏严寒,笑傲风雪。随后,我摘选了几首诗词,让学生概括冬之韵:冰雪的洁白无暇、晶莹剔透;腊梅的不畏严寒,笑傲风雪。从而突破难点。
3、复习歌曲《踏雪寻梅》,寻找音乐的源泉。让学生复习演唱歌曲,加入打击乐,进行伴奏,并设置问题:歌曲中的哪一句出自我们生活中的声响?这一问题的提出对下一环节的顺利进行有着提示作用。
4、拓展思维,动手作一作。这一环节中有两项活动。
活动1、利用玻璃杯、碗等制作有音高的打击乐器。
活动2、用“1、2、3、5、6”五声音阶为下面诗词创作简单的旋律。
第一首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第二首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第三首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创作简单的旋律,填上以上诗词,唱一唱。
在活动开始前,我展示制作好的玻璃杯乐器,向学生讲解制作的方法,加入不等量的水,得到不同音高的玻璃杯乐器。然后我把学生分为三个学习小组,在实践操作前进行讲解、示范。在学生实践时,我在学习小组间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引导、激励学生,从而使难点得以解决。
5、学生展示与评价,我让学生展示作品,并让他们进行自评和互评,最后我概括,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指出不足和改进。
6、在课堂小结中,我让学生先小结,我再概括:大自然的美景,美不胜收,我们要用心才能感悟;生活中的音乐,妙不可言,我们要用心才能聆听。
初中音乐课说课稿优秀4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的课题是《让世界充满爱》下面让我来解说我整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让世界充满爱》是一部献给1986年“国际和平年”的组歌,由四部分组成,教材中选用了第二部分,其音乐为典型的ABA三部曲,A部温馨抒情,B部在调性上与A形成对比,最后四个乐句完全再现。本课以“爱”为线索,通过歌曲的演唱和同主题音乐作品的欣赏,使学生感受音乐与心灵的沟通;在学唱歌曲的过程通过分析,讨论,体验,使学生意识到各音乐要素在表现歌曲内在感情上的作用,在以后地歌唱中,对音乐要素能自己进行分析,合理地处理歌曲。
根据教材的内容要求,我制定了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
1让同学们在各种爱心故事、演唱、表演等活动中体验、感受:爱——————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
2在学习中,探索学唱新歌的方法,练习自然而有感情地演唱,注意保护嗓子。
教学内容:《让世界充满爱》
三、教学重点
1、探索学唱新歌的方法,练习自然而有感情地演唱
2、能全身心投入各种表演活动中体验和感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并积极参与活动
教具:多媒体、手式卡纸、小品道具、钢琴
四、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教学重点。通过运用多媒体、手式卡纸、小品道具、钢琴等教具让学生听,看,等形式来实现我教学的目的
五、说教学过程
1我通过爱心故事导入创设情景向同学们
(1)展示四幅有关爱心的多媒体画面,然后提问同学们这四幅画面共同说明了一个怎样的情感主题?
(2)在我总结学生回答后,展示主题《让世界充满爱》
(3)播放歌曲《让》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向他们展示多媒体画面介绍音乐人————郭峰并简单的介绍《让》作品。
(4)在学生对《让》的背景有了解的情况下在让学生仔细的欣赏一遍歌曲
歌曲听完后我提供三种学习新歌的方法,让学生按自己学习习惯选择学习(A跟钢琴演唱歌词 B跟钢琴演唱歌谱 C跟钢琴哼唱旋律)
4、跟钢琴练习,要求找到自己感觉演唱比较困难的地方
5、请学生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帮助解决并提出OX节奏与X———在演唱时应如何把握。
6、再次跟钢琴练习,要求声音柔和、抒情,有感情地演唱
7、尝试用领唱、合唱的方法练唱。
要求:(1)声音统一气息通畅(2)节奏准确充满感情
六、拓展感受
让学生分析讨论:四人一组合作分析表格曲名速度演唱形式表情风格内容主题《让世界充满爱》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我的适当的提醒)学生很快便知道问题的.答案
2、得出答案:曲名速度演唱形式表情风格内容主题《让世界充满爱》慢板领唱、合唱柔和、抒情现代流行
2、之后我再提问:通过分析你知道音乐情感与人的情感有什么联系?为什么?
3、在出示多媒体和学生对整首歌曲的爱心感悟和我的总结后便得出答案
A音乐的情感来源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B音乐形式千姿百态,爱——————人类永恒的主题永不改变。
七、爱心创作
1、展示多媒体:爱心小天使的爱心创作任务,画面上有三个爱心宝盒,请每个小组的小组长任意选择并点击其中一个爱心宝盒,爱心宝盒弹开并显示爱心创作的任务。A请你们小组成员群策群力做一个爱心礼物B请你们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写一首爱心小诗,努力哦!C请你们小组成员在爱心演出中表演一段歌舞,你们一定很棒!2、在音乐声中学生活动
3、展示各组爱心创作作品,各小组之间进行评价
最后小结,在《让世界充满爱》的音乐声中结束课堂。
初中音乐课说课稿优秀5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教材中第三单元《瑰丽的电声》,这单元从教材内容上讲对学生了解和认识电声音乐具有及其重要的引领作用,因为它让老师和同学们在音乐世界这个浩如烟海的艺术天地里,通过欣赏音乐家雅尼和他的电声乐队演奏的《夜莺》,感受高雅的古典交响乐与绚丽的现代电声乐巧妙地结合起来的魅力。
《夜莺》是他音乐创作中的经典作品,他在电声乐队中加入了中国的笛子,使整个音乐作品充满中国古典音乐风格,充满着清新、浪漫、积极向上的精神,充满了对世界,对生命的那种磅礴、激昂,积极进取的力量。今天的这堂课是欣赏课,围绕欣赏《夜莺》展开初步认识了解电声乐队和电子音乐的学习。
教学目标定位:
一知识技能目标:初步认识和了解相关电声乐队和电子音乐方面的知识。
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从游戏猜乐器—听辩乐器演奏—对比欣赏音乐作品有步骤的来学习。
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电声音乐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和开阔开放的视野去感受电声音乐的魅力,来发展学生的审美趣味和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
本课的重点是围绕着欣赏《夜莺》来初步认识了解电声乐队和电子音乐。而难点是在45分钟的时间内组织和把握好比较新的音乐欣赏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的设计理念是:让教师尽量少的说教,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音乐氛围,让他们用心聆听和感受音乐,让音乐在这节课引领和感动我们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对音乐的感受再获得新的知识和新的感受。本着在一堂课内激发学生对电声音乐的兴趣更是想让学生开阔视野,唤起每个人封闭的内心让我们一起徜徉在电声音乐瑰丽的殿堂里。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师范法、聆听法、讨论法等等。以上是对教材教法的一些说明。
整堂课的上课程序是:
首先是导入—猜乐器:
(1)在设计这个环节中,我先模仿演奏打击乐器架子鼓的动作,让学生看然后模仿它的声音说出乐器名称,引导学生尝试创作模仿一段节奏;XXXX|。
(2)学生自愿组合两人一组,一人比划乐器一人猜出乐器名称。要求比划的学生可以用肢体语言和模仿乐器声音及描述这件乐器的特征,在描述过程中不能说出带有这件乐器的字词,对猜不出来的乐器可以有三次放弃机会。每组时间为一分钟,进行三组。我在教学开始的活动是想先起个引的作用,用猜乐器这个游戏引起对学生乐器的注意,然后学生自己完成,这样设计是想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后面了解认识电声乐队和电子音乐作个小铺垫。
然后欣赏一段流行音乐《菊花台》,听辩用了那些乐器,主要是感受西洋的吉他、合成器等乐器和民族的古筝、葫芦丝等乐器融合在一起演奏的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紧接着欣赏《夜莺》,让学生看着《夜莺》的主题一旋律,先听教师演奏,然后试着哼唱和熟悉。在这个基础上一起欣赏雅尼和他电声乐队是如何来表现这个主题的。乐曲有二个主题。试唱主题一是想让学生在初步熟悉旋律的基础上能有目的去感受雅尼音乐的演奏形式。欣赏完大家一起围绕这个主题的出现说说用了那些乐器来表现,谈谈自己对雅尼音乐演奏形式和音响效果的感受;一起唱主题一旋律感受人声合唱。在学生谈完感受后教师简单小结:雅尼是将高雅的古典交响乐与绚丽的现代电声乐巧妙地结合起来,《夜莺》是中国古典民族音乐和现代电声乐结合的经典作品,最后听着教师用电子琴演奏《夜莺》,一起看着多媒体课件默读雅尼在音乐上说的一段话。这样设计是为欣赏感受雅尼电声乐队和用电子琴模拟音色演奏《夜莺》形成对比,让学生感受不同的形式和演奏效果。更进一步感受一个用音乐讲述生活的人——雅尼;他是这样说的:“我的目标是用感情与人们沟通,我捕捉到了生活的感受并把它溶于音乐之中,音乐将会给听众带来希望的撞击。”
由《夜莺》这个作品来认识感受电声乐队和电子音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试着来介绍电吉他、电贝司、如果有学生会演奏能展示一下更好。然后通过看图片和欣赏乐器演奏(电子鼓、电子机械吉他)的小片段有进一步的了解。最后出示电声乐队为主组成的乐队的图片,知道这是一个基本的电声乐队形式。然后知道一个人通过演奏电子乐器可以完成一个乐队的演奏效果。听电子合成器模拟的自然声音和合成的音色,这就是电子音乐即用现代电子手段合成创作的音乐,这其中电子琴的出现开辟了电声音乐的一个新天地,但是自从电子合成器的问世以来,电子音乐就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知道电子音乐的出现是音乐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电子音乐的出现是音乐在社会高速文明发展下的产物。这个环节是让学生欣赏当下流行的《菊花台》拉近和他们的距离,同时抓住他们的耳朵。考虑学生对电声乐队不是很陌生,所以直接通过对比欣赏《夜莺》来了解电声乐队和电子音乐。让学生感受不同的形式和演奏效果。
最后,实践与创作,在听完电子琴演奏的《夜莺》后,大家谈感受。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合唱主题。预测:电子音乐能否取代人声合唱和器乐交响。回答是肯定的不能,那么反之会怎样?在欣赏完了人声模拟表演和中法文化年开幕式雅尔的激光音乐会。把时间交给学生谈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作过多讲解,注重学生的交流和互评,学生可能被音乐感染和震撼,不能把自己感受说清楚或者表达出来,但相信他们接受了更多的信息和音乐之后,审美趣味和审美修养会逐步在提高。
尾声
(1)欣赏我国走向世界年轻的双排键电子琴演奏家朱磊的录象),(2)播放中国年龄最小的一支电声乐队的作品《我的20xx》,(配的图片)这样设计想法比较多,是想尝试选用这两段新的材料去启发和拓展学生的思维,扩宽他们的视野,最终能让学生初步认识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段和形式,不管是电子音乐还是人声合唱和器乐交响。这些音乐表现形式和手段都不是唯一的,更不是结束。它们将被人类不断的融合发展,像涓涓溪流表达和抒发着人类的情感。
这堂课的设计本着给学生留下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参与游戏活动和欣赏及教师补充讲解音乐概念(电声乐队和电子音乐)而进行的,猜乐器—听辩乐器演奏—对比听音乐作品—实践于创作,激发学生对电声音乐的兴趣更是想让学生开阔视野,唤起每个人封闭的内心让我们一起徜徉在电声音乐瑰丽的殿堂里吧!
初中音乐课说课稿优秀6
一、首先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陈述。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选用的教材是
2、教学目标分析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目标在教育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指南。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过程的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借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过程与方法:
(3)知识与技能:
基于音乐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3、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4、本课的教学难点是:
为了讲清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第二方面说教法和第三方面说学法上面谈谈我的想法。
二、说教法: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在教学中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为学生创设了一系列优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基于本课的特点,我还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 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 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来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 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我还运用了学科整合的方法,在联系生活和拓展创编这两个环节中,我融入了美术、自然、语文、戏曲等姊妹学科与艺术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促使他们音乐素质和音乐表现力的不断提高。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音乐课应重视对学生的音乐实践,所以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且自由发挥。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方面我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方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同时我还让学生多听多练,自省自悟,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四、说板书设计:
本着简洁、形象、直观、概括的原则,我将板书设计如下:
【初中音乐课说课稿优秀】相关文章:
音乐课说课稿01-13
初中物理说课稿优秀09-19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06-27
初中物理优秀说课稿04-18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05-20
音乐课《在暑假里》说课稿11-09
初中体育说课稿优秀11-23
初中化学优秀说课稿11-19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模板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