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时间:2024-06-08 08:29:2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1

  一、说教材

  《长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对长方体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通过学习长方体的认识,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知道长方体是立体图形。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他们的空间想象还不够丰富。本节课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逐步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学生有了探索的经历和体验才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三、说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的生活性,培养合作意识。

  四、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五、说教学方法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导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做一做,利用这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一系列有序活动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采取这些方法及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六、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土豆、长方体教具和框架

  学生准备:长方体纸盒、尺子、剪刀

  七、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热情好客的小米奇邀请我们去做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演示画面)这些画面里都有什么形状的物体?(长方体)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谁能举例说说。

  师:看来长方体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今天让我们一起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它。(板书:长方体的认识)同时幻灯片出示长方体图形。

  设计意图: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具体的实物抽象出图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是五花八门的,但是真实地反映了儿童在这方面的真实水平。学生初步感知从面到体的'转变,然后导入课题。

  (二)、探究发现,总结特征。

  1、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出示一个土豆,这是长方体吗?

  (1)切一刀,引出面。引导学生发现产生了平平的面,然后让学生摸摸长方体纸盒的面,同时板书:面。

  (2)切两刀,引出棱。问:你们又发现了什么?(有一条边,两个面)师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板书:棱

  (3)第三刀引出顶点,问:你们又发现什么?(三个面,三条棱)

  师指出: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安排,引入了切土豆的活动。通过切土豆感知面、棱、顶点,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同时渗透热爱家乡的情感。

  2、合作探究,发现特征。

  (1)探究面的特征。

  质疑:观察长方体纸盒,是不是只有一个面?(不是)

  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有没有形状、大小相同的面?

  通过数一数几个面,引导学生发现6个面可以分三组,每组的面是相对的。

  看看面是什么形状的?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发现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探究棱的特征。

  同桌两人合作数棱,一名学生拿着长方体,另一名学生数。

  引导按一定的顺序数,就会做到不重复、不遗漏。通过数一数、量一量发现棱的数量及相对的棱之间的关系。

  (3)探究顶点的数量。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个)

  (4)师:我们在一年级学习时,就认识了很多图形朋友。那么,长方体属于立体图形还是平面图形?(立体图形)

  3、顺口溜帮帮你。(长方体是立体形,8顶6面12棱。相对两面都相同,相对四棱长相等。

  4、巩固练习:大屏幕出示“填一填”、“辨一辨”

  5、做长方体框架,需要多少根小棒?为什么?

  6、完成大屏幕上的选择题。

  设计意图: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切、看、摸,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教学活动,在操作中直接感知感知面、棱、顶点的含义,为进一步探究长方体的特征作准备。通过猜一猜、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适当引导,循序渐进。比如在数面和棱的多少时,通过先让学生自已数,过渡到老师指导下的有规律地数,不仅教知识而且教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大有益处。并且采用了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精神。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边观察,边思考:

  (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课件演示)

  (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拿出长方体边演示边问)

  学生回答后,电脑出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习惯上,下面与前面相交的棱叫做长方体的长,竖直方向上的棱叫做长方体的高,另一条叫做宽。

  练一练:将长方体框架横放、竖放,指出它的长、宽、高。

  设计意图:在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时,引导学生把学具变换放法,突出图形的变式,在“变式”中理解,让学生真正理解长、宽、高的含义. 由实物到几何图形,是认识的又一次飞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凭借,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初步认识透视图。

  观察长方体纸盒,你可以看到它的几个面?

  站在同一个位置上,最多可以看到它的几个面?

  长方体有几个面?想不想看到另外三个?让学生知道,看不到的部分就用虚线来表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你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为什么有的棱画成了虚棱?”并运用计算机的动画功能,从实物中隐化、抽象出长方体物体的图形。

  (五)、归纳总结。

  1.师:短短的四十分钟就要过去了,下面谁能说一说今天这节课的收获和感想?指名回答。

  2.展示“鄂尔多斯风情”图片,丰富学生视野,渗透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同时做好巩固与内化,渗透情感教育。

  八、说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长方体 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8个顶点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重点突出强调了长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2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说课标:

  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实施要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重点。课堂教学的设计应依据《新课标》中所倡导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和经验。”

  依据《新课标》理念,义务阶段的学习学生应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针对“空间与图形”,学生需要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说教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比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说建议:

  依据课标和教材的教学建议,本节内容要求学生达到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培养学生初步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其长宽高。难点在于形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学生在学习中已经对简单的几何体有了感性的'认识,并且还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也能从生活中找到大量的形状为长正方体的素材,并能通过这些素材发现长正方体的一些基本特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水平,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发现探究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以及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在教学中以观察发现,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做一做,利用这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一系列有序活动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的。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材强调要学生自己多动手。除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要求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做了准备。

  二、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会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会用直尺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

  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想象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

  五、教学用具

  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框架、火柴盒、电脑课件。

  六、教学流程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学中我从复习平面图形入手,然后认识立体图形,进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这样有利于学生分清长方形和长方体的概念,便于学生逐步形成有关立体图形的空间概念。然后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画一画来具体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抽象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让学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用集合图形表示它们的关系。

  在创新应用上,我让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实际进行测量。通过做一做,摆一摆,说一说,练一练等方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又教给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从而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4

  一、说教材

  《长方体的认识》是义务课程教育标准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8—19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时对长方体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始,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他们的空间想象还不够丰富,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在实际生活中很常见,并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学会运用教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三、说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认识长方体,掌握它的特征,了解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及侧面展开图。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想象、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

  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创新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长方体的广泛运用,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观察法、操作法、演示介绍法、情境导入法等教学方法。

  学法: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

  六、说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大小不同的实物长方体、长方体模型。

  学具准备:长方体。

  七、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首先,我出示实物,问学生:这是什么图形?学生会说是长方体。接着问: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见过这样的图形吗?请学生举例。我趁这个机会说:“长方体在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整体观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提问学生:以前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是有几个面组成的图形?接着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摸一摸,想一想有什么发现。学生会发现长方体由六个面组成的立体图形。我请学生进行这样的`操作目的在于让学生亲身体会长方体是六个面组成的,与以前学习的一个面组成的图形有什么不同。我将出示一个长方体,边演示边讲解:长方体一般由六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2)我接着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问:这两个长方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就会发现这两个长方体都是由十二条线段围成的,我请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感觉?感觉很直,是一条线段。我适机引导出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3)我请学生用手摸一摸自己准备的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感觉?感到它很尖,很扎手。我边请演示边讲解: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4)我请学生同桌合作,边指长方体实物,边问答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针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提供教学材料,这样能迅速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2、动手操作,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⑴请学生把长方体模型的上下两个面、左右两个面、前后两个面剪下,比一比发现了什么。让学生感受长方体的上下两个面、左右两个面、前后两个面相等。并向学生介绍在生活中存在的长方体。

  ⑵请学生用直尺量一量长方体的棱,发现了什么。并提问学生长方体有几条棱,让学生感受长方体有十二条棱。

  (3)请学生动手数一数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的顶点,并提问学生长方体有几个顶点,让学生感受长方体有八个顶点。

  (设计意图:该环节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探究,体现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人意识)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我出示一个长方体框架,先放手让学生自学,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请学生进行汇报时。,边演示边讲解长方体的十二条棱可以分成三组,每组有四条相对的棱,它们的长度相等,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

  4、认识长方体的立体图

  我先请学生把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放在桌上不动,变换着角度去观察,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然后动手画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立体图,同时指出,看不到的部分要画成虚线。

  (设计意图:从直观形象入手,强化感知过程,清晰学生的表象,有效地建立空间观念,发展想象力,突破难点。)

  (三)巩固练习

  1、课本19页“做一做”。(目的:为了巩固长方体各部分名称)

  (四)课堂小结

  我将用3—5分钟的时间请学生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你对自己的学习有何评价?

  (这既是课堂小结,也是对学生人文培养的重要体现。让学生在自主发挥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我将请学生画或做一个长方体,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八、说板书设计

  九、说教学反思

  我通过对本节课的预设,从实物到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学生合作交流,感知和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教学过程主要以教具演示及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通过这样的预设,估计学生对长方体各部分名称的认识并不难,但就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和原来长方体的每个面有什么关系,部分学生可能理解困难,在后续的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有待进一步加强。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的。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材强调要学生自己多动手。除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要求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做了准备。

  二、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会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会用直尺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

  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想象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

  五、教学用具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框架、火柴盒、电脑课件。

  六、教学流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学中我从复习平面图形入手,然后认识立体图形,进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这样有利于学生分清长方形和长方体的概念,便于学生逐步形成有关立体图形的空间概念。然后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画一画来具体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抽象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让学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用集合图形表示它们的关系。

  在创新应用上,我让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实际进行测量。通过做一做,摆一摆,说一说,练一练等方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又教给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从而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长方体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是在学生能够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图形以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依次展示)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展示)

  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 过程与方法: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形式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学习的快乐

  而让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形成长方体的空间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4、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中,多媒体、长方体纸盒是我要准备的教具;小棒、接口、长方形纸片等是这节课要准备的学具。

  (二、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合理地运用远程教育模式二进行教学,提供大量可操作素材,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通过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学生既获得知识上的体验又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过程)

  按照新课程理念,我将卫星接收的远程教育资源与实际情况进行取舍整合,构建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拓展应用的新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设计了一个在装有很多物体的魔袋中摸出长方体的小组活动,通过大家交流摸的成功经验,建立起长方体的表象,从中明确面、棱、顶点的概念,自然地引出今天的课题。

  第二个环节: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小组合作,操作实验)首先我出示一个萝卜,让学生猜一猜:要将萝卜切成长方体,至少要切几刀?再利用多媒体演示切萝卜的过程,使学生从中明确长方体有6个面。

  接着提供小棒、接口和长方形纸片等材料,让同学两两合作制作长方体,并填好实验操作单,明确要求后,学生互相交流,在动手实践中,探究长方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

  (成果展示,交流探索)当创作完成,我让他们在小组里交流,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并鼓励学生上台展示,介绍制作材料、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随机提问、演示:你用了几张什么形状的纸片围长方体?围成的长方体中有没有形状大小相同的面?哪些面完全相同?插成的长方体框架中,用了几根小棒和几个接口,哪些小棒同样长?也就是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征?

  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以及农远资源和教学内容的合理取舍整合,使长方体的特征和空间位置关系清晰形象地显示出来,实现了学生由具体形象到抽象思维的过渡,给学生以感性认识,逐步形成长方体的空间观念,很好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有了师生共同合作,共同学习,再让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填写好实践报告单,利用投影仪进行汇报展示,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得出长方体的特征。

  接着以表格形式进行小结,使学生对长方体特征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

  (深化探索,实现飞跃)最后我出示一个包装箱,让学生观察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明确从左前方看到的长方体画出来只有三个面(出示实物图),看不到的棱我们用虚线表示(出示透视图)。多媒体演示,由实物抽象出长方体平面透视图,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实现的。

  然后直接说明长宽高的概念,并不断变换长方体的放置方式让学生指出长宽高,说说长方体一共有几条长、几条宽、几条高?进一步明确长方体有12条棱,可以分成三组,每组互相平行的四条棱长度相等。

  接着提出:“我想用小铁丝做一个如图所示的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多长的铁丝呢?”先让学生明确求铁丝的长度就是求长方体所有棱长的总和,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最后引导得出计算长方体棱长总和的最优方法,让学生在掌握长方体特征,认识长宽高的同时,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在不断积累中形成,在形成中发展。

  第三个环节:巩固应用,发展提高

  根据远程教育的示例资源,结合实际情况,我加工整合了一个打捞海洋垃圾的倡议(出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护环境的教育。

  从基础知识,到生活中的运用,再到深化拓展,由浅入深,使孩子们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还增强了环保意识。

  第四环节:交流评价,体验成功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教师的提问,再一次把学生推到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的评价,让学生既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又总结了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成为独立的终身学习者。

  整节课,我始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突破传统思路,在摸——做——说——议——玩的线索中,组织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会数学和会学数学的能力。

  (四、说板书)

  这节课我的板书是随教学过程的展开逐步完成的,直观形象、一目了然,而且体现了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建构。

  总之在这节课中,我将卫星接收到的远程教育资源与实际情况合理的取舍整合,制作出适合自己教学的多媒体,真正弥补了农村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使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长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第一个课时。本单元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学习长方体的有关知识,长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本课时内容主要探究长方体的特点。通过学习长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其心理特征,我利用“农远资源”的教学设计经过筛选、整理,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能力目标: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备课过程,我自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及认识它们的长、宽、高。

  (2) 难点: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粉笔盒、制作成的长方体纸盒等物体。

  二、说教法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也能从生活中找到大量的形状为长方体的素材,并能通过这些素材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发现、探究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而要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节课我利用“农远资源”教学手段,采取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并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在认识长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我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所以,本节课,我指导学生的学法途径是:

  1、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 、“量一量” 、“说一说” 、“比一比” ,有序地进行操作、观察、探究交流,发现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2、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真正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3、明确它们的内在联系,最后用学到的新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做到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利用“农远资源”的教学课件出示图片: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图片。引出问题:这些图片是什么形状?(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接着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立体图片,引出问题:这些又是什么图形?告诉学生这些图形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都是立体图形。并强调“平面图形是由线段围成的”为下面“体是由平面围成的”埋下伏笔,很自然地导入新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和生活经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同时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是五花八门的,但是真实地反映了儿童在这方面的真实水平。学生初步感知从面到体的转变,学生很自然得初步认识在周围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二)、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在本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

  分小组,将教材第145页附页撕下来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附页面是长方体的展开平面图形),利用“农远资源”的课件图片教学辅助,让其学生直观的看清楚长方体的展开,先用手摸一摸, 数一数,说一说,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这一环节重点认识长方体的面相对的位置关系。然后验证相对的棱是否相等。进一步推导相对面的大小关系。也达到了认识长方体的特点的教学重点。

  活动二:

  本活动设计利用学生探究到的数据进行进一步推理,归纳,从而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在总结长方体特征后,直接指出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三)、拓展应用,实践创新。

  智慧屋,包含判断题、填空题、计算题等多种题型的练习,培养学生展开多向思维,是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基础。这样的练习题,侧重于知识点的落实,巩固新知。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棱长总和之间的关系。充分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

  五、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简洁的板书设计,它能及时的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掌握。

  总之,整节课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动手实践:有独立探究,有合作交流;有猜想,有验证;有观察,有分析,有想象,有解决问题的策略。我力求让学生在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中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对解决实际问题是有用的。

  六、效果预测

  我充分地利用了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设计教学。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出引导学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景。丰富、方便、快捷的农远教育资源,高效地拓展了教与学的空间, 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成为必然,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8

  一、设计理念

  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的认识,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体验具有以下特点:

  1、体验是对学习个体的重视。包括个体的各种生活经验、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因为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经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更是使学生整个精神世界发生变化的过程。

  2、体验是学习个体在数学活动中的行为、认知与情感的整体参与。数学课堂上的行为具体表现为:看一看、摸一 摸、摆一摆、拆一拆、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各种形式的感官活动。体验除了感官活动,还需要猜想、类比、分析、验证、归纳、推理等各种思维活动

  3、体验中的数学活动包括合作与交流。这是因为数学建构活动有其社会性质,也就是说,“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与分享,才能达到共同建构的目的。

  二、设计思路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以及其它立体图形做好铺垫。

  教材先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模型,归纳长方体的特征,接着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练一练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由浅入深,通过看立体图、实际测量、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进一步巩固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形成空间观念。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讨论、分类、制作等实践活动,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棱、顶点、面的特点,初步学会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

  2、培养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学会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长方体的特征

  为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本节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和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发现,体验成功,和谐发展”的教学思路。在教学中,让学生眼、手、脑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通过观察、测量、制作等活动,从具体到抽象,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促进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多向交流和共同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同时,引导学生体验合作发现的愉悦,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主动探索的创新意识。

  为此,我让学生课前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立体实物若干个(如火柴盒、乒乓球、牙膏盒、茶叶罐、魔方、墨水盒等),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展开教学,即从分类中引入;在观察讨论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面的特点;在制作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点;在设计填写学习报告单中深化;课外延伸。

  三、教学过程

  (一)从分类中引入

  1、今天大家都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物体,请以4人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带来的立体都放在一起,然后分一分类。

  小组汇报。要求:你们是怎样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2、指以长方体与非长方体为标准的组:请大家和他们组一样,把所有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挑出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出示课题)。把另一堆放在一边。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这里学生分自己带来的物体,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在分类时,有的按制作材料不同分类;有的按形状不同分类;有的按大小分类;有的按颜色分类……课中让学生知道数学课研究的是形状、大小,颜色和材料不是数学课研究的对象。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我们的数学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

  (二)在观察讨论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面的特点

  1、你是怎么知道它是长方体的?任意拿起一个长方体,观察一下,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讨论特点,并说明你怎么证明?

  汇报: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大小相等。

  例如证明相对的面大小相等:(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可以通过度量长和宽算出面积。

  (2)可以把一个面用剪刀剪下来与相对的面去比。

  (3)也可以把一个面描在纸上,再用相对的面去比。……

  [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里,让学生观察长方体面的`特点后,验证自己的观察。验证的方法是开放的,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验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

  2、在你们的长方体中,有没有特殊的类型。

  学生汇报:(1)有一个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大小相等。这一类(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方体或立方体)是长方体的一种特殊情况。(并让学生画集合图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有一个长方体有2个面是正方形,4个面是长方形,而且2个正方形大小相等,4个长方形大小也相等。

  再让学生猜想一下,有没有一个长方体只有4个面是正方形?

  [ 从一般的长方体到特殊的长方体,理解正方体是长方体的特殊情况。通过猜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在制作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点

  1、自学课本1-2页了解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宽、高。(投影揭示下图)

  2、用小圆球(顶点)和4种不同长度(分别以A,B,C,D表示)的小棒(棱),制作长方体、正方体模型(如下图)。

  3、出示小组合作制作要求:

  (1)每组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立方体;

  (2)制作前先小组讨论填好领料单;

  领 料 单

  模 型 顶 点

  (小圆球) 棱(小棒)

  A B C D

  长方体 个 条 条 条 条

  立主体 个 条 条 条 条

  (3)按领料单领取材料;

  (4)制作完成后,讨论棱和顶点有什么特点。如果材料不够或有多余,请说明为什么?

  4、小组活动。

  5、汇报:长方体是怎么领料的?顶点有什么特点?棱有什么特点?正方体怎么领料?顶点和棱各有什么特点?

  [ 通过观察—讨论—领料—制作—汇报等一系例活动,让学生体验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理解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的特点。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在设计填写学生报告单中深化

  请大家自己设计一张学习的报告单来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模仿老师的学习报告单来设计填写。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 立方体

  面棱顶点

  [ 课堂小结用实验报告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设计学习的报告单,并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填写,在填写报告中深化理解知识和反省自已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五)课外延伸

  1、找一个火柴盒和魔方,分别量出它们的长、宽、高。

  2、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课外实践操作,重在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建立空间观念,把数学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进一步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关。]

  本课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引导学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景。整节课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动手实践,有独立探究,有合作交流;有猜想,有验证;有观察,有分析,有想象,有解决问题的策略。力求让学生在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中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对解决实际问题是有用的。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9

  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体的认识》是五年级下册第13—15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时对长方体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始,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生现状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他们的空间想象还不够丰富,本节课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学会运用教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演示等,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教具进行直观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教具准备:

  长方体实物、长方体框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因此,在引入之前,首先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出示几个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巧妙的引出立体图形的概念,揭示课题。(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这样可使学生的认识由平面过渡到立体。)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整体观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有什么发现?平平的。(板书:面)

  (2)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感觉?感觉很直,是一条线段。

  师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板书:棱)

  (3)再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感觉?感到它很尖,很扎手。

  师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4)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正方体,指出正方体的面、棱、顶点。

  2、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具体特征。

  这一部分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通过操作,运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形式出现,然后交流汇报,逐步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动手中发现,在讨论中明理,在合作中体验成功。)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出示一个长方体框架,先放手让学生自学,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汇报。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

  4、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立体图

  先让学生把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放在桌上不动,变换着角度去观察,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然后动手画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立体图,同时指出,看不到的部分要画成虚线。

  (设计意图:从直观形象入手,强化感知过程,清晰学生的表象,有效地建立空间观念,发展想象力,突破难点。)

  (三)拓展应用,实践创新。

  1、基本练习:

  ①几有几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的立体图形都是长方体。()

  ②长方体的6个面一定都是长方形。()

  ③相交于三个项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宽、高。()

  2、看图想象。

  先给出长方体的一组长、宽、高,根据要求想象。

  3、挑战尝试。

  你能切一刀,把一个六面体变成长方体吗?

  (设计意图:这个练习题的设计,既练习了重点、难点之处,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

  [附板书]

  长方体的认识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执教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长方体的认识。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几何知识的基础上,第一次学习立体几何图形,因此,这一节课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而且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形体观念。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技能方面: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并掌握其特征。

  在能力训练方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及空间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在情感态度方面: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体会“实践第一”的观点,享受成功的喜悦。

  3、教材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建立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二、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三、说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作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更广更宽的操作、思维的空间,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做一做等实践活动,逐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使学生成为认识活动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根据以上各方面的特点,我想通过以下四个环节来完成教学。

  (一)温故布新、创设情境

  先复习了学过的图形,从中认识到立体图形。俗话讲:“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始时学生的状态便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以提问调动学生积极性,自由发言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为新课作好铺垫。考虑学生对于面、棱、顶点的认识有困难,因此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为进一步探讨长方体的特征奠定基础。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探讨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特征:让学生先自己结合手中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完成导学案(一)考虑学生直接填写长方体的特征表有困难,先让学生完成我们能发现:其实问题和长方体的特征表相近,只是这里没有涉及相对的面、相对的棱。同时也为小组合作完成长方体的特征表打下基础。

  2、探讨长方体棱的特征是难点:让学生在小组中完成,同时给每组准备了3种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小棒,每种颜色长度相等各四根,8个顶点。在拼摆前先让学生给小棒分类,为给为长方体的棱分类打下基础。学生提供一个操作、思维的空间。学生利用拼出的长方体,这样能较好地理解、掌握长方体的棱和顶点的特征。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学生通过自学课本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根据长方体所方放位置的不同而改变,相交于每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都可以叫做长、宽、高。

  4、认识透视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讲台上的长方体纸盒,围绕“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不定位观察、定位观察逐步抽象得出,看到的面用实线表示,看不到的面用虚线表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形体观念。这样的设计可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教材难点。

  (三)成果展示、演讲交流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导学案。师生共同理解问题,加深理解。

  (四)归纳总结、提升拓展

  引导学生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深化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过程。拓展:方形西瓜,学知识的用途。

  你有哪些收获?”“你想提醒同学们什么?”等语言,让学生感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五)反馈训练、布置预习

  学生完成练习案

  预习: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您们好!

  我是第 号考生,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的内容长方体的认识。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四方面对此说明。

  一、说教材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认识长方形以及长方形的面积,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端,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知识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均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初步认识长方体,了解长方体的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及空间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探索长方体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模型等

  学具准备:长方体的 长方体模型等

  二、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三、说教学方法

  基于《教学课程标准》中,学生是教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现代教学理念,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因此,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更广、更宽的操作、思维空间,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本节课中,采取“引导——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上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并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俗话讲:“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始时学生的状态便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因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所以我以提问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为新课作好铺垫。

  (二)教师引导,自主探究

  安排学生自学,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初步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为进一步探讨长方体的特征奠定基础。

  让学生思考“对看似简单,生活中常常见到的长方体中隐藏着些什么秘密?”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1、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的特征

  让学生应用自己的学具(长方体纸盒)通过摸一摸,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算一算等实践活动,发现长方体面的个数,每个面的形状,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哪些面的长和宽是相等的,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哪些面的面积完全相等。接着让学生交流获取的知识,同时运用课件演示,巩固新知。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长方体的“棱”和“顶点”的特征。

  用课件出示学习任务

  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组准备12根小棒,分别是绿色、红色、黄色小棒各4根,各种颜色的小棒长度相等,8个三角接头。为学生提供一个操作,探索的空间,学生利用自己的学具拼出长方体。教师引导学生“触摸”感知长方体的棱和顶点,通过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等方法发现长方体棱和顶点的特征,完成学习任务。

  让学生汇报长方全的“面、棱、顶点”的特征,其他同学补充,教师用课件演示,并归纳。

  长方体是由6个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主体图形。它有8个顶点,12条棱且12条棱可以分成三组。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明白,长方体的长、宽、高根据长方体所放位置的不同而改变,相交于每个顶点的三条棱都可以叫做长、宽、高。

  4、让学生观察讲台上的长方体纸盒,围绕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不定位观察,定位观察逐步抽象得出,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5、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看得到的棱用实线表示,看不到的棱用虚线表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形体观念。这样的设计可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有效突破教材难点。

  (三)巩固练习

  这部分我主要设计了三类练习分别是针对练习,基本练习及拓宽性综合练习。这样,体现了《数学课程》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四)课堂体验

  该部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并用类似“你有哪些收获”、“你想提醒同学们什么?”等语言,让学生感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本课从 “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理念出发,在整堂课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为求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终身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12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中的《长方体的认识》一课,这节课的内容在教材的第141页和142页。主要内容是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

  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已经能够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形体,本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长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为以后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以及其它的立体图形打下基础。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2、能力目标,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德育目标,使学生养成积极动手、动脑、认真观察、积极探索的好习惯和好品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学生自己做长方体框架和制长方体纸盒得出长方体的特征,让学生体验其中的乐趣;难点是学生对长方体的长、宽、高概念的理解。

  本节课用到的学具有:做长方体框架用的小棒、塑料拐角、做长方体纸盒用的图纸。

  鉴于以上情况我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即充分运用学具,让学生在操作学具中快乐的获取知识,快乐的进行创造。

  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出示一些立体图形,让学生指出其中的长方体图形,让学生感知一下自己桌面上准备好的长方体实物。使学生对长方体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最后教师让学生拿出工具和学具:剪刀、胶棒、小棒、塑料拐角、图纸。教师问:“你会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就会得出:能做成一个长方体框架和制一个长方体纸盒。这时的学生可以说是跃跃欲试,创作欲望已经被激发起来,教师顺势提出要求:“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和一个长方体框架,边做边讨论。看哪那个组做的好,发现长方体的秘密最多”,学生就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制作中去了。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不仅是传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去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理论)。变颈部以上的学习为全身的学习”,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做中体验快乐,在做中探索,在做中创新。这样变学生适应教材、学生适应老师为教材适应学生、教师适应学生。本节课我就对教材进行了改革,增加了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变教材的全部通过观察得到长方体的特征为通过学生利用学具做长方体纸盒和长方体框架、小组交流多种形式得到长方体的特征。教师成为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让学生真正的在无心理压力的'条件下自己动手做,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让课堂充满智慧、活力、轻松、合作。

  例如学生在做长方体框架时,可能有的同学没有将长度不同的小棒组合好,从而没有做出自己“心中”的长方体。他们就会再一次尝试,对长度不同的小棒进行重组,这本身就是对长方体的认识和体验。在制作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不断的解决问题。

  学生做成之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学生的结论可能是杂乱无章的,说的也不规范,但老师也要放手让学生说,教师的任务是将这些无序的、不规范的结论,有条理的、系统的、规范的整理出来。这样经过教师的对学生结论的梳理,使学生的结论成为一个知识系统。每当学生发现一个结论就让学生到前面演示一下。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学生的智慧和潜力是你不可想象的,6各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这些结论学生会轻而易举的得出。当学生数长方体的面的个数时,数法起码会有4、5种,有的同学甚至会发现一个长方体一般有三个不同的面,所以面的个数是3×2=6(个)。这不正好是长方体表面积的简便计算方法吗?十二条棱按是否相交于一个顶点可以分成4组,这不就是长方体的长、宽、高吗?学生发现的会很多很多。

  “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记得牢”。通过学生的学具操作,学生对知识既记得牢,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突出了学习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两道练习题。第一题是为了使学生加深对长方体长宽高概念的理解,第二题是为了加深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同时也是空间想象能力的训练。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1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一、说教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第一次学习立体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因此有一定难度。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小学生形象思维空间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其长、宽、高,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初步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空间概念。

  二、说教法、学法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学,并运用多媒体辅导教学。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除了让学生通过,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让学生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做一做来学习新知,同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物体(有礼品盒、烟盒等)

  同学们,你们看,屏幕上都展示了哪些物体,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回答

  教师肯定:对,它们都是长方体。

  多媒体展示长方体图形。

  这些物体的大小不同,可它们都是长方体。今天咱们就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物体形状的观察,抽象出长方体的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教会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请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闭上眼睛摸一摸,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摸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教师拿出长方体模型,边摸边说明:同学们们的发现可真不少,长方体上平平的面,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的面;两个不同平面相交的一条边,叫做长方体的棱;这个尖尖的点也就是三条棱相交的一点就是长方体的顶点。

  (在这里让学生闭上眼睛动手摸长方体,让学生更加深刻直观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那么,长方体的面、棱、顶点都有什么特征呢?

  下面我们首先来研究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征?

  出示学习提纲,请学生根据提示来研究长方体的面

  1、长方体有几个面?

  2、这些面是什么图形?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学生研究完了,可以和同桌交流

  学生反馈自己的研究成果,学生能回答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些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相等。展示特殊的长方体:有2个面是正方形

  教师利用课件进行总结

  长方体有6个面,这些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正方形。相对的面相等。

  同学们刚才合作的非常认真,下面自己拿出自己的长方体研究一下棱有什么特征?

  出示学习提纲:

  1、长方体有几条棱?

  2、哪些棱长度相等?

  学生研究

  挑学生反馈: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那么,这些同学研究的对不对呢?

  动画演示,教师总结;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我们研究完了长方体的面和棱,那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呢?

  出示学习提纲,学生研究、反馈

  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总结

  长方体有8个顶点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比一比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从而让学生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刚才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一点叫做顶点,那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什么呢?

  同学给三条棱起名字

  教师总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认识长方体直观图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次拿出长方体学具,将它放在眼前的`不同方位,观察:你看到了长方体的几个面?都是什么图形?学生反馈(1个面、2个面、3个面。有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同学们观察的非常细致。(电脑演示直观图)我们在作图时,除了前面和后面外,其它各面都画成平行四边形,但实际上是长方形。看不见的棱用虚线来表示。

  (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教给学生识图的方法。)

  师:想一想:如果将长方体的长、宽、高调整,使长、宽、高相等,会得到什么形体呢?(教师演示将长方体变成一个正方体)它也叫立方体。

  出示魔方:它有什么特征呢?能不能用研究长方体特征的方法去观察思考?

  出示自学提纲:

  1、正方体有几个面?大小怎样?

  2、正方体有几条棱?长短有什么关系?

  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学生反馈

  教师总结

  (学生对长方体特征有一定认识后,运用迁移规律,自学归纳正方体特征。)

  谁来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先同桌互说、然后挑学生反馈

  教师总结: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我们可以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多媒体演示

  (三)、反馈练习

  1、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

  2、下图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的,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棱长3分米的正方体框架,这根铁丝长多少分米?

  (通过练习,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

  (四)、整理回顾

  想一想,我们这节课研究了什么?你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说

  四、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简明扼要,清晰地将本课的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1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由我们五年级五位数学老师共同设计的这节《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由魏老师精彩的展示给了大家。下面就由我来对本节做一下点评,如有说的不到和歉缺之处还望各位评委和老师多多包涵。我认为本节课有四个亮点。

  第一个亮点:教师讲的“实”,学生学的“透”。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的明确,落实的有效。

  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思想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而本节课很好的完成了这两个目标。通过学生的自学——学生的动手实践——教师课件的生动的展示。学生很好的掌握了面、棱、顶点的特征很好的认识了长方体的长、宽、高。

  第二个方面:本节课教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和长、宽、高的认识,难点是长方体a和长方体b的区别。教师始终围绕着重点和难点来展开教学,比如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验证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初步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特征。再通过教师的面、棱、顶点,的课件的演示进一步的认识长方体的特征,使学生很好的区别了长方体a和长方体b的特征,扎实的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轻松的排除了本节课的难点。尤其是长方体a和长方体b的命名,使学生很清晰的知道长方体有两种情况,很有创意。

  第二个亮点:教学思路“清晰”。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以及对长方体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是学生学习立体图形的开始。

  而本节课最可贵之处就是教师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来对教材进行处理和设计。

  为了达到知识的连贯性教师设计了由点——线——面——体的课前导入,这样设计既渗透了“面”与“体”的关系,又使学生的认识由平面过渡到立体,使本节课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知识的系统性。在新课学习中教师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可见,通过认识长方体——探究长方体——做长方体——计算长方体四个教学环节逐步抽象出长方体的特征,教学思路清晰可见。

  第三个亮点:教师基本功强,课堂气氛活跃。

  大家可以看到本节课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当的高,为什么?因为教师的自身魅力赢得了学生;教师过硬的基本功征服了学生;巧妙的课堂设计吸引了学生;课件的生动演示激活了学生;高超的课堂调空能力抓住了学生。在这样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细胞,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正因如此才会有本节课可喜的效果。

  第四个亮点:课件直观、具体、为课堂增光添彩。

  本节课的课件直观、具体,惟妙惟肖,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体现了高科技教学的优越性,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空间观念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它是本节课成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当然再好的课堂也不能面面具到,听完这节课之后我觉得少了一些相应的练习,为此我觉得是不是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再丰富一些,教师的激情应该再高涨一些。

  以上是我个人的几点不成熟的意见,还望各位评委和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15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

  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体的认识》。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长方体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具体而言是对长方体与正方体的顶点、面和棱的认识。这是在学生已经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有了基本认识的情况下展开的,也对后续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打好了铺垫,在课程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也能做出简单的逻辑推理,而且在生活中也为本节课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顶点个数,面的个数、形状和大小关系以及棱的条数和长度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长方体的过程中,提升动手能力与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自己动手研究长方体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长方体的认识,教学难点是: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和引导发现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将出示有许多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事物的课件,如床垫、魔方、铅笔盒等。提问学生都是什么图形。顺势引入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展示图形为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也是学生之前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入课题。并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直观演示、小组合作探究、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

  接下来我会将课件中展示的图形抽象为数学图形板书在黑板上,并让学生也画在自己的草稿本上,接着组织学生独立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由什么几何图形组成的?

  在学生独立思考后我会请个别同学回答,总结后板书明确面、棱和顶点。

  之后组织学生小组活动:利用课前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具,让学生小组合作,填表完成长方体和正方体顶点个数,面的个数、形状和大小关系以及棱的条数和长度关系,再请小组代表发言,最后我总结并板书。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思考长方体的组成,让其有参与感,这也是学生自己能够总结出的内容能够,教师作为引导者要敏锐发现学生能够自己掌握的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加以总结并规范。

  最后跑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学生能够自己思考后发现,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至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已经讲授完毕。

  (三)课堂练习

  出示课本中的试一试的内容。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长方体的认识。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

  回家找一找生活中的长方体,找一找它们的顶点、面和棱。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遵循简介明了突出重点部分,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相关文章:

《长方体的认识》数学说课稿07-31

《长方体的认识》数学说课稿3篇07-31

五年级《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12-18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03-02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04-02

长方体的认识的教案03-06

《认识长方体》教案02-17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04-12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03-10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