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历史说课稿

历史说课稿

时间:2024-06-09 09:27:4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历史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历史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说课稿

历史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因此首先我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9课,主要介绍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概况、早期经济组织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等方面的内容。本节课上承新航路开辟和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下启西方对中国殖民扩张所带来的经济变动,是本单元的重点。而要系统的学习本节课,不仅需要学习两次工业革命的具体内容,更要深入理解其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本课知识容量和复杂度比较大,所以在授课时更需要循序渐进,因此对于本次说课,我采取了分课时的方法,侧重在前两子目——蒸汽时代的到来、进入电气时代。

  二、说学情

  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接下来谈一谈我对学情的分析。

  我所面对的高一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具备一定的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他们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思维方式也不够成熟。因此,在授课当中我会运用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讲授。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掌握和区分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深入理解工业革命对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2.通过对两次工业革命相关史料的分析,提升概括和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论从史出的历史意识。

  3.通过本课的学习,深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两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难点】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我将采用图片辅助法、史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在对教材、学情有整体把握之后,为了更好地实现我的教学目标,接下来就谈一谈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谈话导入法。

  我会通过精炼的语言进行介绍:恩格斯曾说,“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但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提问学生:这场变革指的是什么?平静下又隐藏着怎样的巨大进步?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介绍和提问谈话的形式进行导入,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增加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为下面的'授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1.背景

  我会在多媒体课件上播放视频《历史纪录片——第一次工业革命》,并提问: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能够在英国轰轰烈烈的开展?由于这一问题涉及角度较多,我会引导学生从劳动力、技术、市场和资本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概括。

  学生回答之后我会进行鼓励性评价,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圈地运动使农民离开土地成为自由劳动力;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经验(为技术改革、机器发明提供可能);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18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国家,市场扩大。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2.成就

  关于这部分内容,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飞梭和珍妮纺纱机图片,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进一步思考:第一次工业革命取得了怎样的成就?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可以直接结合教材得出,在学生回答之后我会进行肯定性的评价并总结。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蒸汽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思考:瓦特改良的“万能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又有什么影响?学生根据史料可以明确:“万能蒸汽机”消耗煤和水而产生动力,可以被普遍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二)进入电气时代

  1.背景

  这部分是学生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因此我将采取史料分析和谈话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展示美国、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情况以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等相关史料,提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什么西方国家会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呢?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及科技层面上进行分析,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史料,配合教师的讲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概括和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论从史出的意识。

  2.成果

  我将创设情境,通过大屏幕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跟我一起走进世界博览会观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展。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会提前把学生按照电力、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化学工业和新材料分成三大组,请学生在观看后以历史导游的身份,分组派代表进行成果汇报。

  在三组代表介绍完毕后我进行总结:内燃机的发明经历了煤气、汽油到柴油的发展历程,引起了交通运输领域的变革;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制造出第一台汽车。1913年,美国的福特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内燃机的发明还带动了新兴工业的发展,出现了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化学工业的成果有诺贝尔发明的炸药等:新材料有塑料、人造纤维等。

  结合这部分内容我会适当补充讲解诺贝尔文学奖,加深学生对诺贝尔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度,更加全面的梳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通过史料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由于这部分内容较为复杂,涉及两次工业革命之间的联系和对比,因此我会先在多媒体上展示相关史料,并引导学生思考:两次工业革命都对整个人类社会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具体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之后组织学生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用8分钟时间结合教材进行合作探究,小组代表回答之后我会进行总结:两次工业革命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工业革命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时资本主义加紧对外扩张,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

  另外,我会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第二次工业革命多集中于重工业部门,因此加速了生产的集中,推动了垄断组织的形成,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在合作的过程中吸收知识点。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知识,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因此我会利用板书进行师生共同总结。

  2.作业:请学生课后查阅更多关于两次工业革命成就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大家的历史学习兴趣,让同学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历史课堂的学习中来。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秉承着简洁明了的原则,设计如下:略

历史说课稿2

  一、说重难点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史、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本课的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这三点在中国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且影响至今。学生应重点掌握。

  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是本课难点。首先,古代科技史、文学史和文学方面的知识教师掌握也不全面和系统;其次学生这方面的知识也不充分,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设计直观,通俗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说教法

  1、利用有关“文字起源”的课前提示引入新科。

  2、“文字的演变”,内容比较坚深、抽象,尽量用一些具体形象的材料,尽可能通俗的讲解。指导学生读课后“自由阅读卡”,帮助学生理解甲骨文的价值。

  3、“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目的是本课的难点。学习远古祖先观察、记录日、月等天文现象的内容,将大小字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用事先剪裁好的圆月模型演示全食、偏食现象,学生直观了解天文现象。

  在学习历法时,拿出农历本,让全班学生观看,知道一年是多少月、多少天,知道阴阳合历。让学生写出24个节气中的`一部分,最后,教师用事先写好的24个节气的全称由学生朗读一遍。

  在学习医学时,在学生理解了我国古代医生诊断病情是用“望、闻、问、切”的含义后,由师生扮演医生和病人,对四种诊断进行表演。使学生直观、形象了解四种病情诊断的含义。

  4、“屈原和钟古之乐”。一、粗略介绍一下屈原生平;二、师生共同归纳出《离骚》的文体、内容和写作特点。

  三、说学法

  1、注意梳理知识。本课内容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指导学生在课后根据三个子目按类别表格归纳学习内容,也可让学生打乱书上结构,按朝代时期总结这一阶段的文化成果。通过按类和顺应两次梳理、加工知识,提高驾驭知识的能力。

  2、试作探索和研究的尝试。学习本课后,引导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例如;分析常见汉字的构造方法,探索中国古代乐器的演进过程。总之,通过对一个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全方位得到提高。

  四、说教学程序

  1、利用“文字起源”的课前提示引入新课。

  2、对“文字的演变”,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古代甲骨文的“象形”文字演示出来,学生猜是什么字,然后写成现代字。

  3、“动脑筋”:观察上面的三个甲骨文字,猜一猜,“伐”字是怎样表达意思的?

  4、“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用象形、直观的模型,二十四节气和师生编演历史小剧,使学生了解这些成就。

  5、“屈原和钟鼓之乐”一目,介绍屈原生平和《离骚》的文体、内容和写作特点。对编钟作简要介绍。

  6、完成练一练,活动与探究。

  五、说教学效果

  通过对本课学习,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做课后“活动与探究”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历史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英国的新生》,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简要阐述我对这节课内容的理解和处理。

  一、教材分析

  《英国的新生》处在《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的世界近代史上第一主题欧美国家的巨变与殖民扩张的第二课,这一主题是关于资本主义制度萌生、确立、发展和演变的历史。本课上接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下启美法资产阶级革命,作为较早举行并取得重大成就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仅为本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它还反映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方的近代化进程提供了榜样和示范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我校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九年级的学生,心智不是很成熟,但已具有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加上好奇心,求知欲望强烈,这些有助于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探究学习。也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参与性不高,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也不好。所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规范他们的学习习惯就显得很重要。

  还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最怕的就是历史中大量的历史年代、地名、人名,因为那些东西我们很难记住。另外学生对抽象的历史问题,如典章制度、阶级关系、事件发生的原因、事件的本质、意义等也具有畏难情绪。因此,上课时尽量给学生讲一些历史小故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多给学生学习方法指导。

  三、教学目标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记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和“光荣革命”的时间;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权利法案》的内容;概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过;认识克伦威尔在英国历史上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分析《权利法案》内容,比较在英国君主立宪制下英国国王的权力地位与中国封建皇帝的差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较认识历史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克伦威尔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学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是人类历史的又一重大进步。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权利法案》的内容和作用。

  依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反复斗争,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它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所以究其原因就显得很重要。而《权利法案》不仅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标志也是君主立宪制这种政体确立的标志,因此它的内容和作用也很重要。

  教学难点:评价克伦威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和不彻底性。

  依据: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一直是学生的一个难点。学生对于一种新制度的的确立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的规律和为什么保留国王不容易理解,因此我把评价克伦威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和不彻底性定为本课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

  教法: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初三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依据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倡:“合作探究”、“历史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在本课教学中主要利用学案导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采用讲述、设问、启发、创设情境、图示、图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法:引导学生从学案、图片、文字资料及老师的设问中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材料阅读法、合作讨论法、归纳总结法、图表记忆法、历史想像法;掌握辩证地、全面地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由“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学习,获取新知”、“分析探究,质疑释疑”、“课堂小结”、“达标检测”、“知识链接”六个环节串联而成,首先通过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我用的生动的语言讲述1649年英王查理一世被处死的故事(同学们,今天在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它发生在1649年1月30日的英国伦敦,清冷而阴暗。天刚刚蒙蒙亮,伦敦城内的广场已是人潮涌动,虽然寒冷,人们心中却是一团火。因为今天要在这里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大家怀着激动的心情焦急的等待着,下午一点半,两名士兵押着面色惨白的查理一世走上断头台,把他的头按在了断头台上,宣判者高呼:“行刑!”刽子手手举“钢刀”,砍向查理一世的脖子。查理一世“啊”的一声惨叫倒在了地上。)设置疑问:英国的人民为什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处死他们的国王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英国的新生》这一课吧。(多媒体展示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的图片)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图片,听故事。对查理一世的死会充满好奇。

  (设计意图)故事的趣味性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快速进入学习角色,同时问题的抛出也让学生带着探究问题的好奇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成为他们探究问题的动力。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勾划教材,整理教材知识点。

  (学生活动)完成导学案二、自主学习,预习填空。各组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同学反馈交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对本课的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后面的课文探究打下基础。

  第三环节——分析探究,质疑释疑

  为了让学生对这一课的知识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把握,我把整篇课文分成三部分:“革命前的英国”、“革命经过”和“革命后的英国”来学习。。下面,首先让我们进入第一部分“革命前的英国”去分析探究。

  一、革命前的英国

  (教师活动)革命前的英国主要介绍了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我利用上节课学习了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和本课课文中的圈地运动来(课件展示《新航路的开辟》示意图和《在“圈地运动”中流离失所的农民》)提问:新航路的开辟和课文中圈地运动分别给英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得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新贵族的出现。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展示和问题解决,使学生能够联系新旧知识,分析得出英国爆发革命的重要因素是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新贵族的出现。

  (教师活动)进一步提问: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有没有共同的利益?如果有,那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得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共同利益是发展资本主义。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共同的利益关系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的基础。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文字材料)提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并不顺利,那是什么阻碍了它的发展呢?

  (学生活动)学生分析出国王的倒行逆施,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双方的矛盾冲突直接导致了革命的爆发。

  (设计意图)有了上面的分析为基础,再通过材料分析出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斯图亚特王朝的反动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就水到渠成了。本课的第一个重点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分析出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之后,自然而然的也就引人到第二部分“革命的经过”。

  二、革命的经过

  (教师活动)我用表格的形式来组织学生归纳整个革命的过程。(课件展示表格)

  时间事件

  1640年

  1642年

  1649年

  1653年

  1660年

  1688年

  1689年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文“1640年11月”到“光荣革命”这些段落的内容完成学案(二)革命的经过的第1题。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归纳法,学生对整个革命的经过有了一个清晰的把握,为后面的分析探究打下了基础。

  (教师活动)在学生完成上面表格的基础上提问:

  1、革命开始和结束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国王和议会的矛盾是什么?

  2、在这次革命中有一个很关键的人物,他是谁?你如何评价他?(提示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基本方法:不能脱离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时引导让学生既要看到他指挥议会军打败王军,结束内战,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积极一面,同时又要看到他掌握共和国大权后便驱散议会,实行军事独裁统治的消极一面)

  3、处死查理一世后,斯图亚特王朝被推翻,克伦威尔死后,封建王朝又复辟,后来光荣革命又终结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为什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会出现如此的曲折与反复呢?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以上3个问题,并分别派代表回答。

  (设计意图)这三个问题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梯度,由简到难,目的是照顾各层次的学生,使他们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对于第一个问题的设计较为简单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识记基础知识,同时通过对矛盾的分析更加深了对革命爆发的原因的理解。第二个问题的设计较难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解决难点之二。第三个问题的设计更难一点目的是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知道了一个新生事物要战胜旧有的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经历反复与曲折斗争的道理。

  光荣革命终结了封建王朝的统治,革命后的英国又是什么样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的第三部分

  三、革命后的英国

  (教师活动)给出问题:这一课的题目是“英国的新生”那么“英国的新生”新在哪里?(课件展示)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最后一段大字部分回答:国王的权利受到限制,一个新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权在英国建立起来,“新”即在此

  (设计意图)使学生理解本课课题,了解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是在英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权。

  (教师活动)那么国王的权利又是用什么来进行限制呢?(课件展示《权利法案》的部分内容)组织学生讨论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回答问题:

  (1)国王的权利受到了那些制约?制约王权主要采取了什么形式?

  (2)议会和议员的权利得到了怎样的保护?

  (3)该法案的颁布有何意义?

  (设计意图)这三个问题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对《权利法案》的内容和作用有了正确的认识,培养了学生阅读史料和概括分析的能力,树立“论从史出”的唯物史观。强调了教学重点。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材料)那么英国此时的国王与中国的皇帝有何不同呢?

  (学生活动)学生看材料比较英国革命后的国王和中国的皇帝的不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对比的方法来消化本课的知识同时更能理解君主立宪制的含义。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思考英国没有彻底废除国王,那革命对英国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课件展示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认识:英国革命前后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改变,封建制度被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起来,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并对欧洲其他封建国家产生了影响。但它没有彻底废除国王,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影响和特点。

  同学们在这节课学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经过和结果,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所学到的知识。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利用板书归纳本课的要点。

  (学生活动)齐读学案的预习检查题。

  (设计意图)一是巩固所学知识,二是学习归纳历史的方法----知识结构法。

  我们今天新课学习就到此结束了,相信同学们都有所收获,那么就检测一下自己的学习效果吧!

  第五环节达标检测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达标检测题

  (学生活动)完成学案第五题达标检测。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第六环节知识链接

  (教师活动)介绍现在的英国国王和英国现任的首相。

  (学生活动)阅读学案第六题,了解现在的英国国王和英国现任的首相。

  (设计意图)了解当今时事,更深入的了解君主立宪制这种政体。

  七、板书设计

  1.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形成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1.1640年议会的重新召开,革命开始

  2.两次内战的较量

  3.查理一世被处死

  4.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成立

  5.克伦威尔建立军事独裁统治

  6.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7.“光荣革命”

  1.《权利法案》的颁布

  2.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权的建立

  附学案(见后页)

历史说课稿4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就本课内容,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学情、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 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中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里第2课内容,本课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发生的,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列宁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过渡,符合苏俄的国情,它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苏俄实际相结合的典范。斯大林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最终形成了“斯大林模式”。本课共有两个子目。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介绍了1921年对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时间、内容和意义;第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介绍了斯大林实施一、二五计划所取得的成就和“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时间、标志和利弊。

  2、 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苏联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宪法和斯大林模式的确立。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其作用,讨论总结苏联(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重大举措,探讨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b.过程与方法

  通过导学案对学生引入有关历史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对比和分析,培养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科学观点和知识结构,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让学生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是被历史证明了的。

  ③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的了解,结合中国现代史部分中所学习的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3.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是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二.说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回顾上节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入新经济政策,让情境走进课堂,打破课堂沉闷的气氛,给学生一种感官和心理的强烈刺激,引发学生兴趣

  2.问题式教学法:将知识引入课堂,提出问题,以疑导读,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中.

  3.运用导学案教学,让学生先掌握基础知识点,然后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设疑、讨论、探究,教师参与答疑,从而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3.讲解法:通过分析、综合、比较使学生形成历史概念,揭示历史规律,突破难点问题.

  三、说学情

  学习本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认真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本课主要介绍的是以列宁和斯大林两位领导人对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的措施和影响。为了让学生理解新经济政策,我把上一课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进行了对比,从而让学生知道这种做法是符合苏俄国情的,是将马克思主义与苏俄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对于“斯大林模式”的正确评价,学生不怎么了解,我创设情境,逐层导入,使学生提高认识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学习能力和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每个问题都由情境导入,学案概括,提出问题,课堂讨论,解决问题五部分组成,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合作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导入新课后进入教学设计部分

  1.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讲述新经济政策时,我通过导学案提出问题(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采取了哪些措施?),然后学生分组讨论,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加强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让他们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通过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通过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这一枯燥不易理解的历史知识,直观、具体、富有感染力,学生的兴趣极大的激发出来,突破教学重点,加深对知识的了解,对于苏联的成立我设计了让学生在苏联个加盟共和国示意图上填出15个国家,让他们认识地理位置,从而理解为什么要成立苏联,是为了恢复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加强国防,抵抗外来侵略,进一步认识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际主义政权性质所决定的。

  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对于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这个重点,我首先设计了问题一:苏联怎样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先进的工业国?让学生回答,引出历史背景,斯大林放弃了新经济政策,转而进行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的措施,重点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为了强调工业发展速度快发展速度快,我设计了苏联的工业化和英国的工业化的表格,分别从时间,开始时的重点部门、社会制度、经济体制、资金等问题进行了对比,从而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了强调农业集体化这个重点,我准备了材料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的话这段材料,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强迫让农民加入集体农庄所产生的弊端。再对比我国实施的一五计划,让学生体会到“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的道理。

  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是本课的难点。出示邓小平对两位领导人进行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的不同看法的材料,并提出问题“列宁的思路”好在哪里? “后来苏联的模式”也被称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其目的是肯定了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好处(符合国情,与马克思主义实际相结合,至今任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教师提出“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背景?让学生认识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过程,体会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计划经济弊端。通过读“斯大林模式”利弊,,提出问题:“斯大林模式”给我们什么教训?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从而突破这一难点。

  3、反馈总结:

  教师小结: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曲折性,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由新经济政策代替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放弃了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确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让学生体会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

  学生说心得体会:看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必须切实维护民众的利益等等。从而达到“以史明理”的目的。

  4、课堂测试,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历史说课稿5

各位老师:

你们好!

  我来自xx,我今天说课的课例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专题《古代希腊 、罗马的政治文明》中的第一课《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说课内容将围绕六个方面展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讲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学生说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教材是专题六的第一课,专题六是新高考增加的考试内容,主要讲述古代希腊、罗马政治文明的精华-民主与法 制,是古典世界留给后人的一笔珍贵的政治文化遗产。第一课的内容是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赖以萌芽、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认识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影响很大,从中对我们有所借鉴。因此本课无论是在本专题还是在政治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 通过对古希腊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希腊城邦制度的特点、希腊公民的素质的阐述,来认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和社会基础。

  2、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的了解,培养学生全方位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本课三个知识点进行课前预习,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希腊城邦公民参加政治活动的情形,体会古代西方世界的公共政治活动氛围。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环境的认识,使学生明白一种制度的产生总是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一方水土、一种社会制度造就一方人民。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得益于古代希腊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和享有充分政治权利的公民。

  三、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作用。

  突破策略:展示古希腊地图,引导学生从位置,地形、气候分析古希腊的地理环境,进而分析这种地理环境对希腊产生的影响,并且与古代中国进行比较,从而能更好地理解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作用,以突破重点。

  2 、教学难点:西方的民主政治兴起于古希腊的历史条件。

  突破策略:结合教材三个子目,设计“古希腊考察团”,通过三个行程考察古希腊的地理位置、古城邦、古公民,在情景教学中,领会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三个条件,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四、分析学生说教法学法

  1 、学情分析(说学生)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福安二中的高一学生,他们思维较活跃,乐于表现,但认知水平相对有限,尤其对于世界史的基础知识储备不足,而且知识缺乏系统性。 因此,在高一教学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再现生动直观的历史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并力争在能力上有所突破。

  2、说教法

  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学教材上编写的.较为详细的内容,对于重点、难点,我采用

  (1)图片展示法:高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相对薄弱。通过展现古代希腊文明和地理环境组图,加深学生对城邦的印象,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城邦形成的原因。

  (2)比较法:运用比较法从地理环境方面分析比较古希腊民主制度和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同

  (3)课堂讨论法:教学过程中,对于思维能力要求高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这既可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又可培育同学间相互探讨的氛围。

  (4) 情景教学法:学生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希腊城邦公民参加政治活动的情形,体会古代西方世界的公共政治氛围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创新的思维使学生的智能和认知水平得到发展。

  3、说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我通过组织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合作学习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教法和学法的设计,我尽可能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为目的。因为只有通过个体独立思索、探究发现而建立的知识系统,才是最稳定的。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新课

  如何导入新课是上好每堂课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良好的导入语能在某种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 。

  1.本节课我是通过一组图片导入,图片展示古希腊辉煌的历史文明,设计导语:古希腊文明光辉灿烂,一直影响到现在。那么到底是怎样的一片大地孕育了如此伟大的文明,又是在怎样的政治制度下,古希腊文明会有如此灿烂的发展。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感性的认识到古希腊文明灿烂辉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讲授打下良好的铺垫。由此导入新课。

  2.展示课题,解释何为民主

  (二) 讲授新课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一次“古希腊考察活动”,通过三个行程的情景教学,考察古希腊的地理位置、古城邦、古公民,领会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三个条件。这样做的目的:学生作为考察团的成员,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知道考察的内容就是这节课要掌握的知识要点,达到提高45分钟的课堂学习效率。

  第一步 分析第一个子目——蔚蓝色的希腊(考察团的行程一:惊鸿一瞥鸟瞰古希腊)

  本子目是教学重点,主要阐述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地理条件。

  在这个教学环节充分运用多媒体,

  (1)展示古希腊地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两个问题

  ①就地理环境而言,希腊有何特点?

  ②希腊的这种地理环境对希腊产生了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等直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引导学生从位置,地形、气候分析古希腊的地理环境,进而分析这种地理环境对希腊产生的影响,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2)展示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地图,对比分析:

  希腊的地理环境适宜进行哪种经济活动?

  中国的地理环境适宜哪一种经济活动?

  思考:这两种不同的经济活动对古希腊、古代中国的政治各有何影响?

  设计意图:运用比较的分析方法,将古希腊的政治文明成果置于人类文明演进历程中,理解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极其不同特点,能够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与区域文明形成的关系,起到突破难点的作用

  第二步 分析第二个子目——充满活力的城市国家(考察团的行程二:身临其境考察古城邦)

  这个环节采取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四个问题,去考察希腊古城邦的特点,认识希腊城邦制度为民主政治提供了社会环境

  合作探究

   第一组考察内容:城邦是什么?从城邦的概念中你能得出城邦的特点是什么吗?

   第二组考察内容:古代希腊为什么没有形成统一的帝国,而是形成众多城邦呢?

   第三组考察内容:城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分别是什么?

   第四组考察内容:城邦制度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有何影响?

  第三步 分析第三个子目——希腊的公民(考察团的行程三 入乡随俗接触古公民)

  这个环节采取情景教学法,设置一个古公民的家庭情景,引导学生去考察这个古公民的家庭,探究五个疑问,弄清(1)什么是公民?(2)公民具备哪些权利?(3)公民的基本素质?(4)为什么公民的集体荣誉感特别强?作为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各城邦的公民从小接受系统训练,具备了一定参政素质,成年后为城邦贡献自己的个人才智和力量,推进各城邦政治、经济各方面的繁荣,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进一步引导学生回答:一个现代的合格公民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从而实现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第四步 巩固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所讲内容有一个明确完整的概念,强调重点和难点,必须做好课堂总结。结合板书,师生共同梳理线索,构建知识结构,巩固知识

  第五步 课后探究

  作业的布置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所以作业的布置一般是依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但也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学习计划,还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研讨的能力。

  布置作业:古希腊的城邦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体现新课标古今中外历史相联系的整体史观。

  第六步 板书设计

  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一 、希腊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

  二、希腊城邦制度——社会环境

  三、古希腊公民的素质——重要保障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三个行程、学生合作探究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讨论与探究,使整节课的效果较好,双边活动也比较活跃,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课堂教学时间不容易掌控,完成教学所需时间比预计要多些,导致后面总结提升部分以及练习时间不够。

  总之,本课教学按照双主教学的模式,依据师生互动的教学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主动生权让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历史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 教材地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本节课承接本单元的第2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同时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个原因,从而为学生以后学生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2、 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

  (2)、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3)、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

  (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5)、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6)、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过程与方法:

  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但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三、说学法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发学习激情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以下两种学习方法:

  一是观察学习法,充分运用材料作铺垫,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期望学生在运用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培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辨析历史材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

  二是思辨学习法。通过提供相关知识背景,创设各种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开展课堂讨论,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在合作与交流中切实体验历史,深刻理解历史。

  四、说教法

  应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使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带领同学们回顾一下第2、3课学习的内容,因为第2课讲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讲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对这两节课内容的复习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发展脉络完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接下来就通过对胡惟庸案的讲解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① 导入新课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们展示一段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的资料,提示学生大肆杀戮功臣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接着引导学生看课本提问他们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还采取了哪些措施,从而得出明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关于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是引导学生回忆清宫戏中见到的一些现象,通过讨论来总结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因为最近有关清代宫廷的电视剧比较多,学生们应该都接触过。这是难点“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解决方案。

  ②难点“宰相制和内阁制区别”解决方案:著名史学家钱穆在其《国史大纲》曾指出:“(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引导同学们认识到宰相是“大臣”,握有大权的阁臣只是“权臣”。然后通过课本P17“历史纵横”中张居正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比如张居正当时是有皇太后的支持。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张居正死后的下场可以证明这点。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难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解决方案:主要是通过对西方内阁和明清时期内阁的比较这一探究性问题来认同学们认识到:明朝的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中国的内阁使得中国走向专制、愚昧,而西方近代的内格使他们走向民主、科学。从而引导同学们来总结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3、课堂小结

  在讲授完本节课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力求本课内容当堂消化,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作个小结。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5、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略)

历史说课稿7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土地改革》。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这一单元主要介绍的是新中国成立及政权巩固,《土地改革》与前两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最可爱的人》相连接,共同构成这一条重要历史主线。土地改革的胜利不仅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也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所以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初二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认知能力、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但是土地改革这部分历史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所以在学习时会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采用图文资料,帮助学生感知这段历史,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内容、结果、意义等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整理查阅影视和文学作品中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同时通过讨论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我主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适当的结合启发讲授法。

  学法:回忆法、阅读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在课前我将收集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预习、收集资料,并给全班同学进行分组

  2、导入新课

  我打算以播放《新中国档案之50年土地改革》的视频片段导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直接感知历史史实,激发学习兴趣。

  3、讲授新课

  为刚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整体认识历史,我将本课内容整合为三部分即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及土地改革的意义。

  (1)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对于这一部分内容:我将通过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的第一段,再利用多媒体演示解放前旧中国人口比例和土地占有比例图,让学生探讨回答问题: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我将给与分析角度(国家发展、农民要土地)提示。这样通过直观对比探究使学生明白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这一部分是教学重点,所以我打算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阅读教材和辅助资料归纳、概括出土地改革法的时间、内容、实施过程。然后通过图文资料向学生讲授土改内容的重点概念词:土地所有制,及这次土改与之前土改的不同点。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又可加深学生对这次土改的理解。

  (3)土地改革的意义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难点,教材最后一段讲述的很全面,但由于没有感性的认识,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所以我打算这样突破这一难点。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表、图文资料,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资料,并让学生合作交流学习,概括出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这样的设计也可以培养学生总结和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4、小结

  我将用多媒体幻灯播放中国近代土改的相关图片,结束本课的学习。以使学生对土改有一个整体认识。

  七、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利用框架结构形象、直观展示本节课知识,具有系统性、概括性特点、利于学生掌握记忆,同时形成整体性的认识。

  本课的设置,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能力。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望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完毕。

历史说课稿8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历史》。第一章讲述宇宙中的地球。人类的家园——地球,在茫茫宇宙中只是沧海一粟;太阳的惠泽使它生机盎然。在漫长的演化历程中,地球上诞生了生物,生物不断进化,并出现了人类;地球具有类似同心圈层的结构,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在本章,我们重点探讨以下问题:地球处在什么样的宇宙环境中?太阳对地球有哪些影响?地球经历了怎样的演化历程?地球具有怎样的结构?本章内容包括四节:第1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2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3节《地球的历史》和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本节课主要阐述地球的历史,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科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内容要求1、3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二、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的第三节。本节教材以图片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思考导入。接着教材以图表和案例分析阐述了地层、化石和地质年代表的概念及重要地理意义。最后教材以图片和探究活动形式阐释地球的演化历程。本节内容分为“化石和地质年代表”和“地球的演化历程”两部分。

  三、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层、化石和地质年代表的概念,理解地层和化石的地理意义。

  2、比较地球不同地质时代的距今时间、地表演化、生物演化和矿产形成等方面的情况。

  (二)核心素养

  1、人地协调观:通过了解地层、化石和地质年代表的概念,理解地层和化石的地理意义及地球的演化史,运用这些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

  2、综合思维:通过认识地层、化石和地质年代表等知识,能够运用这些基础知识,说明一些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及推测的思维。

  3、区域认知:能够运用本课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

  4、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观察、识别、描述有关地层、化石等地球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五、说学情。

  学生已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教学有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已经掌握的关于地球的`知识是肤浅、零星的,学生还没有形成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另外,高中学生以抽象思维能力大幅提升。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地图、景观图像、地理视频、虚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周边自然与社会资源支持教学。指导学生运用体验、观察、观测、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

  六、说教学方法。

  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教材,采取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

  七、教学准备:课件、视频资料、实物模拟图。

  八、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梁龙化石图片,生认真观察。

  2、由此提出问题:“这么庞大的动物为什么能够在地球上生存?又为什么突然灭绝?地球到底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演化过程?”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地球的历史。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地层、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1、地层:(略讲)

  教学活动1:引导学生看几幅地层图片,创设学习地层的情境,并据图讲解地层的概念及沉积岩的特点。要点如下:

  (1)概念: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2)沉积岩地层特点:①具有层理构造;

  ②常含有化石;③岩层上新下老。

  2、化石:(详讲)。

  教学活动1:教师根据化石形成示意图,讲解化石的形成过程,给学生创设学习化石的情境,并讲解化石的概念和分布特点。要点如下:

  (1)概念:存留在沉积岩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

  (2)分布规律:①同一时代的地层,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

  ②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的生物化石。

  教学活动2:指导学生完成P15“思考”中的相关要求。

  教学活动3:引导学生思考研究地层和化石的地理意义,(3)研究地层和化石的意义①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

  ②推知古地理环境;③可作为划分地质年代的依据。

  3、地质年代表:(略讲)。

  教学活动1:依据地质年代表,说明地质年代表的划分依据、时间单位等相关知识。要点如下:

  (1)划分依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

  (2)时间单位:宙>代>纪。

  (3)地质年代表:(如下表)。

  教学活动2:引导学生自学教材中的“案例“,明确为什么把寒武纪为显生宙的开始?(要点略)

  (二)地球的演化历程

  1、前寒武纪(详讲)。

  教学活动1: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相关内容,并依据教材内容的描述,想象一下前寒武纪地球的样子,形成脑图。并依据脑图,说明前寒武纪的距今时间及海陆、生物、矿产的演化情况。要点如下:

  时间: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属于隐生宙,包括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时间跨度约40亿年,约占地球历史的90%。

  海陆演化:地球的陆地、海洋和大气层逐渐形成。

  生物演化:冥古宙——无氧,只有有机质,无生命迹象;太古宙——蓝藻等原核生物出现,蓝藻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元古宙——蓝藻大爆发,大气成分开始改变,进化出多细胞生物和真核生物。

  形成的矿产:重要的成矿时期。(铁、金、镍、铬)。

  教学活动2:让学生填写下表,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表的内容:地质时代、时间、地表演化、生物演化、矿产形成、前寒武纪)

  2、古生代(详讲)。

  教学活动1:教师依据相关图像资料,讲述古生代的距今时间和海陆演化、生物演化及矿产形成等情况。要点如下:

  时间:距今5、41—2、52亿年。分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各包括3个纪。

  海陆演化:地壳运动剧烈,许多地方反复上升和下沉,最终形成联合古陆。

  生物演化:

  (1)早古生代: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早期,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如三叶虫、笔石、鹦鹉螺等;

  后期,陆地上开始出现低等植物。

  (2)晚古生代:晚古生代: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早期:鱼类大量繁衍;

  中期:一些鱼类逐渐演化成能适应陆地环境的两栖类;晚期:两栖动物慢慢进化成更能适应干燥气候的爬行类动物,裸子植物开始出现,蕨类植物繁盛。

  (3)古生代末期:发生地球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几乎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

  矿产形成:晚古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期。

  教学活动2:让学生填写下表,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表的内容:地质时代、时间、地表演化、生物演化、矿产形成、古生代)

  3、中生代(详讲)。

  教学活动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文字和图像,并描述中生代在海陆变迁、生物演化和矿产形成方面的情况。要点如下:

  时间:距今2、52亿年—6600万年

  海陆演化: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

  生物演化:(1)动物:爬行动物的时代。爬行动物盛行,尤其是恐龙。中后期,向鸟类发展;

  出现小型哺乳动物。(2)植物:裸子植物占主要地位。(3)古生代末期,发生物种大灭绝事件,绝大多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恐龙灭绝。

  矿产形成:是主要的成煤期。

  教学活动2:引导学生填写下表,巩固所学知识。

  (地质时代、时间、地表演化、生物演化、矿产形成、中生代)

  4、新生代(详讲)。

  教学活动1:教师借助图像材料,讲解新生代的地球演化情况。要点如下:

  时间:6600万年前至今。

  海陆演化:联合古陆解体,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地壳运动(造山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

  生物演化:被子植物繁盛,草原面积扩大,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生物界逐渐呈现现代面貌。第四纪出现了人类,这是生物史上的重大飞跃。

  气候演化: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冰期和间冰期交替),目前处于温暖期。

  教学活动2:指导学生填写下表。

  (地质时代、时间、地表演化、生物演化、气候演化、新生代)

  教学活动3:指导学生完成P19“活动”的相关要求。

历史说课稿9

  一、“课标”要求

  关于《宋代经济的发展》这一课,《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农业技术更新,优良品种增多,农业产量大幅增加。纺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南宋时期,南方地区进一步开发,促进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中心之一,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三个突出倾向:农业、手工业领域各项技术的创新与推广、海外贸易的繁荣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二、教材与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部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9课。本课是有三个子目组成,分别是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和商业贸易的繁荣,三部分内容之间联系密切,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商业繁荣局面的出现,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全面发展直接推动了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所以,本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两宋时期经济的发展和变化最终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所以要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图片,分析资料,培养他们这种获得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合作学习。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

  1、了解宋代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表现。

  2、思考宋代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3、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和现实价值。

  【设计意图】教学目标具体可行,旨在符合《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

  五、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重点:商业贸易的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宋代的商业贸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并且本子目涉及“市舶司”、“蕃学”等专有名词。因此将其作为本课重点)

  教学难点:经济重心南移(这既是宋代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也是我国古代经济格局的一次重大变化,对后世影响深远,对今天我国的经济建设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将其作为本课难点)

  教法设计:通过自主阅读、问题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图片,研读材料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给以必要的讲授。

  六、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

  导入:名画引领,再现历史。多媒体展示《清明上河图》。提问:从中你能看到哪些不同身份的人?他们正在做什么?你可以买到哪些物品呢?你对这幅画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这一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又有什么新发展?又将产生怎么样的`影响?我们今天来一起学习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设计意图】视频导入,激发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寻找信息,感受宋代都市的繁华。

  ㈠农业的发展

  1、自主阅读第一子目,圈点批注宋代农业发展的表现,并展示学习的成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图片再现。通过识读《耕获图》和《秧马》,结合相关事实,了解宋代农业在技术和工具方面取得的进展。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识读,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历史知识,激发兴趣又增强历史体验。

  ㈡手工业的兴盛

  1、自主阅读教材第二子目,了解宋代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取得的成就,并展示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图片再现。展示宋代丝织业的图片,瓷器的图片以及阅读课本第43页相关史实。了解宋代无论是纺织业,制瓷业还是造船业,都处于世界水平。

  ㈢商业贸易的繁荣

  1、自主阅读第三子目,了解宋代商业贸易繁荣的表现,并展示学习成果。

  2、对比《唐长安城平面图》与《北宋东京城平面图》,体会宋代都市商业新的突破。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加深对宋代都市商业贸易新突破的理解。

  3、宋代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小组讨论:为什么宋代海外贸易如此兴盛?

  【设计意图】使学生们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4、探讨宋朝出现纸币的原因及它的作用,今天除了纸币外,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支付?

  【设计意图】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同时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5、出示《宋代经济分布图》,以及两宋时期国家赋税收入南北比例变化表,使学生明确经济重心南移。

  【设计意图】结合地图,图表使学生能对经济重心南移这一概念有更直观,深切的体会。

  6、研读材料,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研读分析材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

  7、这节课的学习,对我国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七、教学反思及改进

历史说课稿10

  一、 教材分析

  (一)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主要分析了亚洲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其不足之处,其经验教训对今天改革开放的中国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分析、掌握新加坡、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其不足之处;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预习、按小组收集、整理相关历史材料;

  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把全班同学按“东亚、南亚、西亚、东南亚”四个方位就座,并各派一代表发言,分析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其不足之处和解决的办法;

  分析、讨论亚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评选本课最佳小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亚洲经济发展,使学生认识:要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培养其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反对“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斗争,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斗争的精神。

  (三) 重点、难点

  重点:亚洲各地区经济发展原因、特点;

  亚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难点:亚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依据: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地域广阔,亚洲各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都有可能在中国出现,故学习他们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对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任重道远,故定为重难点。

  二、 教法学法

  1、 学情分析:

  本校是三级达标的农村完中,学生基础较差,但是经过一年半的高中学习,已初步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分析、归纳能力有所提高,自学能力增强。

  2、 教法学法:

  依据本校学生实际,结合三维教学目标,本课采用“情境教学模式”,模拟召开“21世纪亚洲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教师

  充当主持人,学生采用“角色扮演”法分小组扮演亚洲各地区代表,讨论、总结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概况、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集体讨论亚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自由发言,就“亚洲经济的发展战略”提出设想。全班学生按个人特长,自愿优化组合,分成四小组,尽量保证每个小组成员各具特长,资源配合均匀,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

  三、 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理念、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21世纪亚洲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开幕式 播放音乐《亚洲雄风》并展示亚洲相关图片;

  作简短的“研讨会”开幕式发言。 四小组分别按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行政区域位置呈半圆型就座。

  感受“研讨会”氛围。 通过播放音乐和图片,创设课堂学习气氛。

  教育实验表明,采用“非正式座位模式”,能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产生更多的交流,是突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最好的.环境。本课把学生分成四组按亚洲行政区域呈半圆形就座,营造“研讨会”气氛,利于学生合作、交流。

  学习新课 展示亚洲经济发展情况(主要有新加坡、韩国、印度、西亚等)

  主持并作简明的鼓励性点评

  四小组各派一代表按亚洲经济发展顺序依次上台发言,总结该地区经济发展概况、原因、特点及其不足之处。 心理实验表明,良好的教学环境会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成果和感情。本课采用“角色扮演”,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限时三分钟,展示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欲、表现欲,发挥创造精神和合作精神,体现自主学习。

  通过课前预习、收集材料,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归纳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其不足之处,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新课小结 讨论亚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结合日、中两国经济讨论并评议解决的方案。

  研讨“当今经济全球化大潮中,亚洲经济的发展战略”

  组织指导

  各组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提出存在的问题;

  大会综合各组提出的问题列出带普遍性的重要问题供大会集体讨论、自由发言解决方案。

  就“当今经济全球化大潮中,亚洲经济的发展战略” 自由发言,提出设想。 教育实验表明,“讨论学习法”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开拓思路、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加深印象,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并有利于增强口头表达能力,是一种带有启发性、研究性的学习方法。本课通过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自由发言,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展示个性,培养其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使其关心时势,明确自己所担负的时代责任感,培养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高瞻远瞩的预见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从而实现历史的最大功能 ——“以史为鉴”、经学致用的目的。

  学习评价 评选最佳小组 公布评选结果;作鼓励性的简明、个性点评。 各组上交平分表;

  统计各组得分情况。 采用过程性的学习评价制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是课改的一个要求。

  四、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有如下特色:

  1、 以学生为根本,贯彻“生本教育”:采用“情境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体现教学创新,在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体现学生自主性学习。

  2、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如历史自学能力、材料收集整理能力以及集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3、 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学习亚洲经济发展,使学生认识:要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培养其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民族责任感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反对“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斗争,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斗争的精神。

  4、 把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带入课堂:本课研究性学习体现在预习中的收集整理材料、学习中的发现问题、讨论中的解决问题等,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有利于历史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

  5、 针对“小组讨论式”学习中容易存在的几个瓶颈问题如:材料的收集整理、语言表述中的照本宣科、口语化,以及讨论不充分、个别学生作“壁上观”等现象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尝试性突破:首先,各小组优化组合,尽量使小组各成员呈优势互补组合;其次,学习过程中采用小组互评方式,制定面向全体学生的平分表(见下表),对学生每一个活动环节进行量分,通过这种竞争性的评分机制,促使全班每一位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踊跃发言,使课堂气氛高潮迭起。

  综上所述,本课通过“情境教学”、学生自由讨论、发言等,使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三维课程目标得到了较好体现。

历史说课稿1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选手,我说课的课题是(写课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根据新课标要求,中国古代史主题是以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为主要内容,弘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第二单元主要讲述从夏朝国家的产生开始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变化发生巨大的变革,本单元是古代史上,中国开始走上国家社会的开端。本课重点讲述了夏商周三代的更迭,由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发展,为本单元后续朝代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说学情

  我所授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七年级学生,教师要做到育才施教,必要要做到了解学生、掌握学情。首先从认知能力上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仅限于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归纳能力,而这也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的方向;其次,从心里特点上分析,中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应抓住这些有利因素,认识到历史课时一门科学,学好历史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最后,从生理特点上分析,青少年活泼好动,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哎发表见解,爱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这生理特点,一方面,利用生动活泼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到课堂上,另一面,教师积极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勇于质疑,让学生热爱课堂。

  三、说教学目标

  确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关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紧密围绕新课标的要求,并依据新课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朝的建立、商汤灭夏、商朝建立、盘庚迁殷、武王伐纣、西周建立、西周的灭亡等基本知识,说出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顺序;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并能概括其相似之处。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自学、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通过课堂讨论等活动方式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夏朝的学习,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夏、商、西周灭亡的史实,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了解夏、商、西周大量精美文物、历史遗迹,树立保护文物、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了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奴隶和平民的艰苦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四、教学重难点

  纵览本课,由家天下的夏朝、商汤灭夏、武王伐纣三个部分组成。由于学生在这一年龄段,思维能力有所局限,同时也是发展时期,因此我将通过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作为本课重点;同时,初一学生对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这一抽象概念的难以理解理解;公元纪年法中纪年与世纪的换算方法的了解。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针对每课的内容采取适当的教法和学法,以实现教学目标,从而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本课依据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主线,以思维训练为中心,所采取的教法主要有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的学法有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本课我使用复习导入法,通过设置问题:传说中的尧、舜、禹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做部落联盟首领的?这种方式叫什么?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即复习上一单元只是,同时引出禅让制,教师指出在大禹之后禅让制被破坏,导入今天所学新课。

  2、教授新课

  本课分为三个子目。

  1)在第一子目“家天下”的夏朝中,

  第一个部分,首先出示“大禹陵”的图片,设置问题:大禹陵的修建说明了什么?此问题主要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知识,认识到大禹由于治水成功,地位的提高。设置第二个问题,传说中的大禹还做了几件有助于提高其威望、巩固其地位的大事?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第一段,获得大禹“涂山会盟”和“制作九鼎”的信息。使学生认识到随着大禹的地位提高,进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其次,板书,夏朝的建立,让学生根据课本回答出夏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并且结合地图册,指导学生学会通过地图,认识到夏朝的地理范围及阳城的具体位置,了解阳城是今天的哪个城市。通过设置问题: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通过学生的回答以及教师的简单讲解,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同时是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历史发展惟一没有中断的国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再次,通过提“禹死后,他的王位由谁继承了呢?”引出启继承王位,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书本启继承王位的经过,让学生讨论书中“想一想”问题,学生通过讨论,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同时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比较法,认识到禅让制和王位世袭制的区别。

  第二个部分,板书,夏朝的发展。指导学生观察《二里头宫殿复原图》及阅读文字,分析据此所获得的信息:筑有大型宫殿,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情况等。

  这之后,教师通过问题,夏朝就这样一直繁荣下去了吗?过度到下一个子目的学习。

  2)在第二个子目“商汤灭夏”中,

  首先,结合书本,指导学生观察《“桀驾人车”汉画像石》,设置讨论问题:这是夏朝最后一位国王桀,你认为他的怎样一位国君,你能预见到他统治的结果吗?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桀已经失去民心,夏朝衰落即将灭亡。于此同时,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到商族的强大,引导学生推断:商灭夏。接着,板书商的建立,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归纳商建立的时间、都城。

  其次,观察《商朝形势图》,使学生认识到商代前期先后七次迁都,通过设置提问:商朝当时会因为什么原因而迁都?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认识到商代迁都的原因。板书:盘庚迁殷。通过地图册,使学生殷的地理位置。

  再次,板书商代的发展。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归纳学生在国家机构上的建设。同时,指导学生阅读书本阅读部分,以及观察《商代石人和玉人》、《商代玉器》、《商代玉蚕》、《商代铁刃铜钺》,体会商代经济文化的进步。

  3)在第三个子目“武王伐纣”中,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设置提问: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一下纣王?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到商纣的残暴。接着提问:昏庸残暴的统治将预示着怎样的结局?引出武王伐纣的事实。板书:西周的建立。学生归纳时间、都城。接着,通过书本议一议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培养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历史分析能力。

  其次,板书西周的发展:指导学生阅读《诗经》节选及课文,提问:西周的土地如何分配?西周的农业和手工业还有哪些进步?学生讨论归纳西周在经济上的发展。教师指出,西周经济的繁荣同样也是平民的劳动者所创造的。

  再次,板书东周的建立:学生讲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昏庸统治使其失去民心、预示着统治的灭亡。归纳知识点: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3、小结:指导学生将本课内容中的重大事件在自制的年代尺中标识出来。

  4、〖巩固练习〗做配套填充图册中的相关内容。

  教案点评:

  本教案采用了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展示大量的文物图片,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历史情境。同时,教师还在教学重难点部分,为学生提供了讨论、讲故事等机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由于本课的时间跨度较大,内容较多,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制大事记年表的方法,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历史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2、教材所处地位及作用:

  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前承古希腊先哲(人文精神的滥觞)、文艺复兴(人文精神的产生)、宗教改革(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人文精神的成熟),后启资产阶级理性时代的到来。启蒙运动是第二次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其重大贡献即确立了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理论基石,具有前瞻性、革命性和进步性。

  3、教学重点: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启蒙运动的作用。(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他们在启蒙运动中的作用)

  4、教学难点:

  因本节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所涉及的四位思想家的主张极易混淆,所以重点解决以下两个难点:

  难点一:分析比较启蒙思想家的个性特点及产生个性特点的原因(如:思想家的出身、地位、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文化氛围影响等);

  难点二: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和对近现代社会的巨大影响。

  5、教学三维目标分析:

  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要学习启蒙运动这么多内容,必须有重点、有中心,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堂课的中心是理解启蒙思想的产生,了解其主要内容及影响。帮助学生认识我们当今社会人文主义精神的源和流及其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感悟启蒙思想家们的创新、伟大和崇高。根据以上教学要求及对学生认知水平的估计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

  (1)了解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性质、目的和主要内容。

  (2)理解主要思想家具有代表性的主张。

  (3)学会评价启蒙运动的影响。

  能力培养:

  (1)在阅读启蒙思想家的言论资料时,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

  (2)通过比较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异同,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3)通过对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与重大影响的探究,使学生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理论、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提供相关图文资料,增强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阅读,结合材料师生共同探讨对话,共同感受、分析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主张及影响。

  (3)通过表格把复杂的问题直观化、简约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蒙思想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精华积淀之所在,更是近代资产阶级为之奋斗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仅属于其个人和那个时代,更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所以,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

  (1)培养人文意识,强化法治观念。

  (2)关注社会进步,培养坚强的意志,树立科学精神,敢于怀疑,勇于创新,不断追求真理。

  (3)领悟先进思想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积极汲取启蒙思想精华,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二、说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育活动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交流和沟通,教学过程实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

  教学的成败归根到底是要看学生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

  1、在备课过程中和教学过程中贯穿着“整体性原则”和“问题式教学法”的教育思想。如本课整合成“启蒙运动的兴起、过程、主要思想家的主张、影响”。

  2、按新课改精神的指导采用启发、合作讨论、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

  3、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4、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具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参与教学活动

  在学习重点难点问题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材料、思考问题。通过谈话、讨论,与学生共同归纳、分析启蒙思想家个性特点及产生个性特点的原因。同时,通过表格的运用,把复杂的历史问题直观化,简约化。其过程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使学生通过简明的图表进一步认识“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从而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指导

  1、高二学生经过高一阶段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以及历史思维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知识联系能力较强。加上高中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观察自主性强,概括性高度发展,并且处于创新思维最佳发展区的前端。因此教学过程应充分利用所学过的历史知识以及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知识联系能力、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创新思维及概括能力。

  2、既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建构适合自己学习、研究、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离开校园后都能终身受益。

  3、在本课时,学生时而阅读思考、时而小组讨论研究,让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动口、动脑。从而在知识产生过程中发现规律,进一步把知识纳入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达到教育学“最近发展区”要求,体现了自我建构知识的现代教学思想。

  四、说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情景营造:用大屏幕打出《美国三权分立示意图》《新青年》杂志影印本。

  教学导言: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综合国力强大。但对于真正的美国主流精英人士来说,他们的国家最值得为之骄傲的不是其庞大的物质财富,领先世界的科技和教育,无与伦比的军事力量,而是创造这一切的机制,即权利相互平衡与制约的1787年宪法。而这种机制来源于欧洲启蒙思想家们的天才设计。

  近代以来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科学、民主、自由、平等、博爱。这也是欧洲启蒙思想家们最先提出和倡导的人文精神。

  那么,欧洲启蒙运动是怎样兴起的?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有什么主要思想主张和重大影响?这节课让我们共同来感悟启蒙思想家们的睿智、创新、伟大和崇高。

  设计说明:这段话用独特的视角把学生引入深刻的思考,为叩开知识的大门作良好的铺垫。具有“凝神、起兴、点题”之功效。

  (二)教学结构

  一、启蒙运动的兴起

  1、概念

  2、背景

  3、性质

  二、启蒙运动的过程

  1、兴起:17世纪发源于资本主义发达的`英国

  2、高潮:18世纪中叶,以法国为中心,出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

  3、扩展:德国、康德

  三、启蒙思想家及其主要主张

  1、孟德斯鸠:法的精神

  2、伏尔泰:自由与平等

  3、卢梭:社会契约

  4、康德:人非工具

  四、启蒙运动的影响

  五、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比较

  (三)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一、启蒙运动的兴起

  课堂设问一、阅读课本回答,什么是启蒙运动(概念) 提示:17——18世纪欧洲兴起的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给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的运动。

  课堂设问二:启蒙先驱们用什么来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相比,此时的反封建斗争有何发展? 提示:理性主义(理性的阳光);批判的锋芒直指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

  课堂设问三:什么是理性?

  提示:理性即思考和判断,它的核心是要用人的思维去判断,而不是依赖天意或神意,其目的是为了保障人的自然权利。

  课堂设问四:思考什么?怎样判断?

  提示:人的权利;用科学的方法。

  老师总结:说到底是资产阶级宣扬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推崇普遍和必然的真理,用理性之光照亮欧洲近代社会发展的道路。

  设计说明: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明确“启蒙运动”的完整概念,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基石。

  课堂设问五:启蒙运动为什么会兴起?(背景)(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请同学们模仿分析文艺复兴和西欧宗教改革背景的方法来分析一下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现实阻碍: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推动力量: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认识基础: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课堂设问五:根据上述条件判断,启蒙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提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导入下一环节:上面我们对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进行了分析。谁能由此推断出启蒙运动最早发源于哪个国家? 历史说课稿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

  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即具体的措施看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1)结合多媒体中示意的地图、图片,复述孔子的主要生平和政治主张。

  (2)模拟演说,依据课本和补充的历史资料,认识孔子与同时代的其他诸子主张的异同。

  (3)鼓励学生多渠道查阅、搜集资料,以撰写小论文、发言提纲等形式,对孔子在中外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展开研究性学习。

  (4)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孔子生平活动的体察,培养学生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生目标执著追求的精神。

  (2)通过学习与讨论,既要看到孔子思想与活动的伟大贡献,如以礼、仁治国的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观念,兴办私学、有教无类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循循善诱、学思相长的先进的教育方法,整理典籍、保存文化的执著追求,也要看到其思想主张的时代特性及其历史局限性。

  (3)全面认识孔子对我国和世界文化深刻而广泛的历史影响,激发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孔子的思想核心:礼与仁。

  【教学难点】

  1、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2、孔子提出“礼”、“正名”、“仁”的原因、含义和作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投影:孔子的故乡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

  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孔子的人格和他工作的成绩,值得受到中国以及世界人民的最高敬意。

  ——一位美国学者

  为什么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会受到如此高的评价?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

  一、孔子其人(板书)

  (提出问题)孔子一生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如何概括? (学生活动)

  ①自学礼乐:15岁时立志学习礼乐,后成为儒士,苦研《诗》《书》《礼》《乐》,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已任。

  ②从政失败:50岁时第一次获得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官至司寇,试图实现报复。后因和鲁国执政大夫的矛盾激化而下野。

  ③周游列国:55岁时,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没被采纳。

  ④献身文教:68岁时回到重国,整理编订《六经》,专门从事教育。

  (提出问题)2.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

  (1)时代: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受到冲击,“礼崩乐坏”。

  (2)影响:

  ①提出“克己复礼”,维护旧的礼乐制度。

  ②孔子提出“仁”(核心),反对暴政。

  ③提出中庸思想,主张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④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

  二、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提出问题)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 (学生活动)

  A.思想:

  (1)“仁者爱人”:核心: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给“仁”下的两个最重要的定义。主张以爱人之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孔子提倡仁的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1)“克已复礼”:即周礼,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已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评价: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3)“中庸之道”:把伦理范畴的“仁”和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B.教育:“有教无类”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2)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

  (4)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教材。

  三、“万世师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提出问题)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学生活动)

  A.对中国:

  ①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②大教育家: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

  ③“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B.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c.对欧洲: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提出问题)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总结归纳)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在教育方面,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论,并在教育实践中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等原则。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河。在思想文化方面,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了“仁”和“礼”的学说,主张“仁者爱人”和“克已复礼”。孔子认为要实现“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在政治方面,孔子周游列国,兜售“仁”“礼”学说。但孔子的思想代表了当时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主张挽救奴隶制,缓和阶级矛盾,他的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重视,孔子晚年退修诗书。孔子思想经过后来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历史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庄园的概况。西欧庄园制是西欧封建主(领主、教会)凭借土地占有及超经济强制等权力形成的剥削农民的实体。学习本课可以学生进一步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二、说学情

  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九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表现,对历史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求知欲强,并且学生在前面学习法兰克王国的时候已经了解一些庄园的知识,但是这一时期的学生容易在课堂上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因此我会充分联系前面学过的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引导学生从教科书和所学知识多角度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课堂效率。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欧洲封建庄园制度的概况;知道庄园里佃户的生产和生活的状况;掌握西欧庄园法庭的设置、特点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了解西欧庄园法庭的作用,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一分为二的认识庄园法庭的作用,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立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西欧庄园的特点。

  【难点】

  庄园法庭的作用。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我将采用问答法、情景创设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会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视频导入法。

  在上课伊始,我会先提问学生印象中的西欧庄园是怎样的?之后在多媒体播放事先剪辑好的欧洲庄园的视频,并进一步设问:历史中真实的中世纪庄园又是怎样的?又有哪些特点?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有利于激发好奇心,集中注意力,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首先,我会出示《典型西欧庄园布局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庄园的布局。学生明确典型的庄园包括一个农村和周围的田地。之后我会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了解西欧庄园主要生活着哪些人?庄园的土地是如何划分的?学生结合教材能够做出回答。紧接着我会在多媒体上出示有关于庄园生活的两段材料,请学生思考领主与佃户之间的关系以及西欧庄园的特点,学生结合材料能够得出部分答案。最后在我的指导下,师生共同总结得出西欧庄园的领主和佃户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户有义务为领主劳动,领主也不能随意没收佃户的土地,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这样的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给学生强烈的感观刺激,激发学习兴趣,史料的呈现,改变了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史料,获取新知的能力。

  (二)庄园法庭

  首先我会请学生结合教材归纳出庄园法庭的主持者、案件审理范围。学生能够依次说出庄园的主持者是领主或者他的管家,主要审理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或未按规定缴纳足额的租税等侵犯领主利益的行为,或者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在此之后我会在多媒体上出示西欧庄园法庭档案的相关史料并引导学生思考西欧庄园的处罚手段以及审判依据是什么?学生结合史料大致说出答案,我将进行归纳总结:庄园通常会处以罚金,罚金全部归领主所有。出席法庭是佃户的义务,没有经过领主允许而无故缺席的佃户,也会被罚款。审判的依据主要是习惯法和村法。

  在学生已经了解庄园法庭的相关概况之后,我会在多媒体上播放事先做好的关于庄园法庭的视频,之后请学生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讨论西欧庄园法庭的作用,为时八分钟。在讨论的过程中我将巡视并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分析,讨论后请小组代表回答,针对回答不完整的地方,进行补充并给予鼓励性评价,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有利于维护佃户的权益,同时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讨论增强对史料的分析,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检验我本课的教学效果,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小结。

  2.作业:请学生搜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篇有关“西欧庄园农奴的一天生活”的剧本。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让他们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加深对西欧庄园的认识。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秉承着简洁明了的原则,设计如下:略

历史说课稿14

  内容议会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规定国王必须依法行使权力,无权废除法律,征税需经议会同意,议员有政治活动的自由。阐述了自由、民主的政治原则,指出人人生而平等,都享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谴责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罪恶,宣告了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管辖,成为自由、独立的全众国。自由、平等是天赋的人权;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意义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使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宣告了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独立(或宣告了美国的诞生)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是反封建专制的旗帜,它宣告了法国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

  表一: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比较表

  资产阶级革命英国的新生美国的独立法国大革命

  时 间1640——16881775——17831789——1794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障 碍封建专制殖民统治封建专制

  革命任务推翻封建统治,发展资本主义摆脱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发展资本主义推翻封建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工业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资产阶级

  领 导 人克伦威尔华盛顿罗伯斯比尔

  导 火 线苏格兰人民起义波士顿倾茶事件三级会议的召开

  开 始1640年

  议会的重新召开1775年4月19日列克星顿的枪声1789年7月14日

  攻占巴士底狱

  主 力 军新模范军(议会军)大陆军国民自卫军

  战 役纳西比战役萨拉托加战役

  文 件《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

  结 果君主立宪制联邦制共和制

  影 响扫清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摆脱了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的独立,使美国走了资本主义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历史上一次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历史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基本思路

  A、教师用幻灯和投影展示画面,通过提示画面细节和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产生兴趣并主动进行思考,使单纯的学习和欣赏带有研究性质。学生在看画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多种奇异有趣的设想,这正是他们运用不同方式和多向思维进行观察的结果,老师对于这些奇思妙想应持鼓励的态度。对于画面所表现的历史故事的介绍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B、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内容分三个层面:

  1、展示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绘画作品;

  2、指出画面内容及形式特点;

  3、不同历史题材画作所隐含的历史文化特点。

  教材所选用的历史绘画有中国汉代画像石、唐宋明清的卷轴画、现代油画(并附有照片作为比较),西方中世纪时期的挂毯和19世纪的法国绘画,作品均以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中心。过去的历史事件已经消逝不见,而绘画及其他历史遗物却成为展现往昔时代的最好视觉图像,这些图像有助于我们以一种更为生动直观的方式去了解、掌握历史。

  在成为历史证据的同时,绘画不是直接照搬历史事件,而是以艺术的方式对历史进行再现。材料的不同、风格的差异,都会对历史的再现造成影响。通过不同时期、不同材质的艺术作品的比较,可以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其中的差别。

  可以针对作品内容提问,引导学生对作品产生兴趣。如阎立本《步辇图》,可以问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只有一个人坐着而其他人都站着呢?为什么是女人来抬步辇?为什么坐着的人比其他人都画得大一些呢?通过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欣赏绘画,并注意到画面背后的历史。教师在对画面内容进行讲解时,除画面本身的故事情节和形式手法之外,还可以从政治、文化、性别等多种角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面对有限的视觉信息时,能尽可能开阔地扩展自己的想像,并获得更多的知识。

  2、教学目标

  通过对美术作品所描绘的历史事件的解读,获得更多美的体验;能够从作品细节中推断其所再现的历史故事与典故,了解美术再现历史的方式和特点;进一步思考艺术家如何表现历史,从而达到对艺术品更深入的理解。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引导学生从历史知识和艺术两个角度分析、理解作品。

  4、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知识与技能:学生要在学习中了解分析类似的美术现象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初步掌握基本美术欣赏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美术基本素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讨论,丰富视觉审美经验,发展美术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5、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分析《开国大典。在社会学鉴赏方面,有条件的话教师可以到互联网上找来艾中信的一篇回忆文章。比较式鉴赏侧重于画面上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辨认画面上的人物。

  关于故宫的资料,可以参考教材上的说明或查找相关资料来完成。比较几件以大卫为题材的雕塑教师也可以找来《圣经·撒母耳记上》中大卫击败歌利亚的故事,加深学生对各种艺术处理的理解。

  以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为表现对象的艺术作品,其中又以绘画居多。提高学生从不同时代、不同材质的艺术作品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二、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高中生对艺术品接触较少,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也相对薄弱,对于文字和绘画中的历史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所知不多,教师在参照历史故事讲解画面内容之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2、调节的方法指导:欣赏历史性绘画对于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有更高的要求,要培养学生探索画面内容的好奇心。

  3、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并得出结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围绕本课的主题来讲述,而不要把时间都花费在对某一个着名作品的讲述中。因为围绕这一主题便于教师就一些作品产生的背景与作品形式之间的联系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让学生理解本课教学的主要思路。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对一些重要的作品有一种更深的体会。

  注意提问和引导学生作答。可适当布置作业,要求他们找出课本之外的历史绘画,指出画面内容,并对表现方式做出分析。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方法的选择及依据:从较为明显和熟悉的例子入手,由浅入深,借助画面上文字的提示,引导学

  生了解用视觉形象来隐晦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然后用类似的思路来理解其他作品。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能力。教师把需要讲解的内容适当安排在讨论过程中。

  理论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借助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资料进行教学。

  四、教学程序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诱发探究

  A、导入

  阅读教材第69页,完成“思考与交流”。(不必太深入,关键是引导学生认识美术作品与历史的关系。)

  B、作品欣赏与示范讲解

  1、通过幻灯或投影仪展示作品,引导学生欣赏阎立本的《步辇图》。

  针对画面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讨论画面内容以及作品中出现的有趣现象,在不揭示正确答案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做出猜测或回答。

  讲述《步辇图》历史故事及其发生的历史背景。简要讲述阎立本的生平与艺术特长,唐太宗向阎立本提出的绘画任务,以及魏晋以来人物画的发展。适当放映初唐章怀太子墓中的人物画图像,与阎立本画作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阎立本所在的初唐人物画的了解。也可以放映中国古代历代帝王出行的画作图像,看不同时代帝王乘坐的交通工具。

  2、欣赏《文姬归汉图》。

  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故事?同样是和亲题材,它跟《步辇图》表现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3、欣赏《荆轲刺秦王》。

  要求学生仔细辨认画面上的人物和道具,以及构图上的特点,并且思考:为什么能够产生一种紧张的气氛?

  4、欣赏《开国大典》。

  对比美术作品和历史照片,完成“活动建议一”。

  5、欣赏《瑞鹤图》。

  以讲授为主,教师可以对该图所表现的意图和历史事件做简要的介绍。

  C、分组讨论

  1、分组:

  第一组:《拿破仑加冕》;

  第二组:《加莱义民》;

  第三组:《美杜萨之筏》(“思考与交流”);

  第四组:《大卫》(“活动建议二”)。

  2、讨论内容:

  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选取的是什么样的特定场景?突出了哪些细节?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或立场?

  3、小组形成意见,然后向全班发表,共同参与讨论。必要时教师补充一些背景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

  D、课堂总结

  对艺术中的历史与历史中的艺术加以小结。教师鼓励学生在交流中提出问题,并大胆对问题做出假设性回答。要求学生在平时留意以历史为表现对象的艺术品,自己提问并寻找答案。适当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口头回答自己的发现。

【历史说课稿】相关文章:

【精选】历史说课稿三篇06-29

历史说课稿(精选13篇)09-27

历史说课稿(精选10篇)05-11

精选历史说课稿三篇06-28

精选历史说课稿4篇06-26

【精选】历史说课稿3篇06-28

历史说课稿五篇06-28

历史说课稿(精选10篇)10-17

初中历史经典说课稿11-14

初中历史说课稿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