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初中生物说课稿

初中生物说课稿

时间:2024-06-13 15:51:5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初中生物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生物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初中生物说课稿15篇

初中生物说课稿1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济南版x年级x册第x页第x章第x节的《x》,现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反思五个方面来说说本节课的教学。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下册开篇中的第一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以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从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出发,去探讨人类的食物来源,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本节中安排的活动有交流、演示、讨论等,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加工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并体验合作交流的快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可使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为以后的学

  习奠定基础。(本节的前一节已学过,后面将学习内容,本节的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创设情景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积极获取知识,并从中获得情感体验,注重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课程理念的理解,我认为初中生物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对学生基本生物学知识的构建,我设定以下三维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

  (2)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 年级上册的学习,对于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年龄虽小,但已具备了初步的观察事物、收集整理信息、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年龄在十三四岁的初一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适时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是通过学生观察、体验、合作等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利用启发性的语言和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探索人类食物的奥秘。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学法指导: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在民主、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仔细观察、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勤于思考。提高自身的分析、推理和归纳总结等科学思维能力,学会合作。

  四、 教学流程

  包括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约3分钟,2、 10分钟,3、 分钟,

  4、 分钟,机动教学5分钟。

  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五、 反思

  以上就是本人对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安排。

  教学的关键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了没有。本节亮点在于抓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以活动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在推理中领会知识,在思考中构建概念。让学生们体验到学习的愉悦。

初中生物说课稿2

  一、说教材

  《鸟类》是选自河北少儿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章第8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脊椎动物,为之后学习哺乳动物奠定基础,是按照生物进化方向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建立起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提析概括的能力。可以说本节课对学好生物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说学情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在生活中对鸟类并不陌生,这就为本节的学习降低了复杂度,但是,学生对鸟类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对于其结构的特点缺少深入的分析,所以本节课的学习需要教师结合各种标本和实物等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三、说教学目标

  1、概述鸟的主要特征。举例说明鸟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尝试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特点,提析归纳能力。

  3、确立鸟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形成爱鸟护鸟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鸟的主要特征;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难点:通过探究活动,认识鸟适于飞行的特点,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能够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问答、讨论等。而在学法上,我将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多媒体展示各种鸟类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好奇,然后提问学生鸟类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回答是可以飞翔,紧接着继续提问什么原因可以让它飞翔呢?仅仅有翅膀就能够飞翔了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

  2、新课展开

  在讲解鸟类的形态结构特征时,首先出示家鸽实物、骨骼标本和肌肉挂图。提问从形态结构上看,家鸽有哪些与飞翔相适应的特点。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总结从而得出鸟类形态结构上的特点。接下来结合气囊图示等资料,讲解双重呼吸与体温恒定,提问这些特征与其适于飞翔有何关系。学生交流回答。

  通过探究家鸽与家兔骨骼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浮沉实验,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鸟类骨骼的特点。

  最后提问学生鸟类与人类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形成爱鸟护鸟的意识。

  以上是新授课程的全部过程。在此过程中尽可能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降低理解的复杂度,同时结合各种图示和标本,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小结作业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作业部分我留了开放式的作业:做一期关于保护鸟类的手抄报。尽可能的让学生发散思维,同时注重情感的升华。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包含了本节课的全部核心知识点,以便学生抓住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这就是我的板书。

初中生物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输血与血型》是属于生物学“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圈中的人的相关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输血原则、成分输血等内容。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循环系统,对于血液的部分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并且乐于学习。血型与输血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对于输血原则,则需要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才能获得更深层次的了解。所以本节课需要教师进行适时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1、说出输血的原则,以及成分输血的意义。

  2、通过混合墨水探究输血关系,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3、运用不同血型之间凝集的规律鉴别迷信和伪科学。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目标的要求,输血原则是本节课的重点,输血原则的探究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结合本节课的实际特点,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我将采用创设情境法、直观教学法、实验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我会利用多媒体展示法国人丹尼斯把羊血输给病人最终病人死亡的资料,提问:这则资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不难得出不能随意输血,输血与血型有关的答案。我会进一步追问:如何输血才能真正救人性命?安全输血应该遵循什么原则?从而引入新课。通过视频导入可以吸引学生兴趣,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新课教学

  根据教学内容,我将本环节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输血原则。

  在顺利引入本节课之后,利用多媒体播放A型血和B型血混合以及A型血与A型血混合的视频,提问: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会怎样?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人体内会造成怎样的后果?结合这两个视频,你认为输血时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学生通过视频并结合同桌讨论得出答案:不同血型混合会发生凝集现象;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人体内会堵塞血管,导致血液循环不能正常进行,而输入同型血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因此输血应该遵循输同型血的原则。

  之后,我会进一步追问:不同血型混合一定都会发生凝集吗?引出本节课的难点——探究实验部分。我会让学生以生物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对实验材料进行介绍:红色的墨水代表A型血,黄色的墨水代表B型血,橙色的墨水代表AB型血,清水代表O型血。接着我会说明:当墨水的颜色种类发生改变的时候代表血液凝集。学生根据我的引导进行操作并记录结果:

  (1)将代表O型血的清水分别少量加入其他血型的'墨水瓶中,你会发现什么变化?由此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猜测?

  (加入少量清水时颜色无明显变化,从而得出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缓慢地输入少量的O型血。)

  (2)将少量代表A型血和B型血的墨水加入代表AB型血的墨水瓶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如果将大量代表A型血的墨水倒入代表AB型血的墨水瓶中,又会发生什么变化?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等待学生实验结束后,我会让学生代表进行回答,并完成黑板上呈现的表格。

  这一部分我通过小组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究得出输血原则,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第二部分:成分输血。

  这一部分,我会带领大家回忆血液的组成成分有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追问:若某位病人只缺乏血小板,还需要输入全血吗?在学生回答出可只输入血小板后发放成分输血的资料卡片,提问:什么是成分输血?有什么好处?与学生共同总结出成分输血的内容:成分输血就是病人血液中缺少什么成分就输入什么成分,能够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

  第三部分:倡导无偿献血。

  这一部分内容较为简单,我会通过师生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明确哪些人可以进行献血。

  3、课堂小结

  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将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成年后参与无偿献血的决心和愿望,并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4、布置作业

  在作业布置上我打算请学生回家查阅资料人类的血型除了ABO血型外,是否还有其他血型?同时设计一份无偿献血的标语。

  七、说板书设计

  我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设置了如下的板书。

初中生物说课稿4

  一、教学目标

  ①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②明确“种”是最基本单位,同时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

  ③说出对生物进行分类的依据,了解分类等级的意义。

  在教学中融入保护动物的思想,形成保护动物遵循自然的思想。

  中公教

  二、教学重难点

  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单位,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

  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单位,概述生物分类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都有接收信件的经历,那么邮递员是怎样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你,并把信件递在你手上的呢?(联系实际,说出邮递员是依据信件上的地址找到收件人的)问题1:信件上的地址又包含着哪些信息呢?(学生积极思考,写出地址的单位:省、市、区(县)、街道、住宅、姓名等等)提出问题2:我们如何将大自然中的生物进行分类呢?

  (使学生能初步地理解生物的发展,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食物的观点。)提出问题3:我们如何将大自然中的生物进行分类呢?(板书)

  (二)新课展开

  同学们思考并结合课本自主学习,找到相应答案。(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在哪个分类里面表示他们的亲缘关系是最亲密的?最小的分类单位是什么?(种是最小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亲密的。)生物学家是怎样把不同生物进行分类的呢?同学们一起观看一个小资料《饿狼寻亲记》,看一看狼是怎样被分类的,他与狗、狐狸有什么关系?所有的狼都属于同一个物种吗?观看资料,同学们以生物小组进行讨论6分钟,时间到之后有各组的小组代表发表看法。

  (每一只狼是一个动物个体,但所有的狼都属于同一个物种。郊狼的体型比狼小得多,但是这两种动物都具有体型较长,眶间部为显著隆起等特征,因此它们被划分到同一个属犬属。狐狸的眶间部平平缓,但他与狼、郊狼都具有颜面部较长,吻端突出,爪钝而不能伸缩等共同特征,因此被划分到同一科犬科。虎的爪锐利且能伸缩,不属于犬科,但他和狼、郊狼、狐一样,都具有尖锐的犬齿,因此它们都属于食肉目。马、兔、蝙蝠等动物与狼、郊狼、狐之间的差别很大,但它们都具有胎生哺乳等特征,都属于哺乳纲。而这些所有的动物都具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椎,他们同属于脊索动物门的脊椎动物亚门。)狼与郊狼、狐狸、老虎、兔子的.情缘关系亲疏排序?归纳狼在分类中的位置?(郊狼>狐狸>老虎>兔子,狼这个物种在分类关系上隶属于犬属、犬科、食肉目、哺乳动物纲、脊椎动物亚门。)总结得出生物学家对生物分类的依据: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把生物划分为种属等不同的等级。

  (三)巩固提高

  1、同学们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演示狼、狗、郊狼、狐狸、老虎、兔子等生物,进行《饿狼寻亲记》的表演,通过演示找出之间的区别,懂得生物分类的意义即弄清不同生物群体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2、老师引导植物的每种物种也可以用同样方法归属于相应的属、科、目、纲、门、界当中。让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得到桃,在分类上隶属于什么呢?(桃在分类上隶属于梅属、蔷薇科、蔷薇目、双子叶植物纲、种子植物门的被子植物亚门、植物界。)

  (四)小结作业

  师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布置作业:看一看植物园当中植物的标牌,看看不同的植物在分类上的不同。

初中生物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鲁科版初中生物8年级上册第8单元第1章第2节。昆虫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动物类群之一,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昆虫,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其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打好了基础,所以本节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对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技能,并且本节课的知识贴近生活实际,趣味性强,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有助于本节课内容的学习。而且八年级的学生乐于交流、讨论,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有利于本节课的组织和展开。

  三、说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昆虫变态发育的特点。

  2.通过观察昆虫生殖发育过程的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分析信息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关注昆虫在自然界及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家蚕、蝗虫的生殖与发育的过程。

  【难点】昆虫变态发育的特点。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程改革精神和学生认知发展现状,为了突破难点,有效实现知识的巩固,我将采用讲授法、多媒体展示法和小组讨论等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新课导入。我会向学生提问:破茧成蝶这个成语中,是什么破茧而出化为蝴蝶?学生回答后,我会指明蝴蝶是一种昆虫,许多昆虫的发育过程与蝴蝶相似,如家蚕。从而引入本节新课。

  通过化茧成蝶的例子,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

  1.家蚕的生殖和发育

  首先,我会在多媒体上播放丝绸之路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由家蚕产生的“丝绸之路”所传播的中华文明。

  然后,我会在多媒体呈现家蚕生殖发育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形态图,讲解家蚕的发育依次经历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家蚕发育过程中各阶段的形态图,提问:家蚕的幼虫、蛹、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什么区别?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归纳在发育过程中,家蚕幼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体差异很大,属于变态发育。同时我会举例蜜蜂、苍蝇等昆虫,它们的发育过程也都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变态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发育。

  最后我会通过提问学生:家蚕在发育成成虫之后是如何繁育下一代的?引导学生得出雌雄蚕蛾交尾后产生受精卵,属于有性生殖。

  通过观看“丝绸之路”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国家荣誉感;学生通过观察家蚕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图片,总结其不同,不仅能够提升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锻炼归纳与概括的科学思维,也能够提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

  2.其他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蝗虫发育过程的视频,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思考:蝗虫与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有何不同?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蝗虫在发育过程中要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且若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也不完全相同,也为变态发育。我会顺势讲解,像蝗虫这样经过卵、若虫和成虫三个时期的变态发育过程称为不完全变态发育。

  最后,我会补充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其他昆虫,如蟋蟀、蝼蛄、螳螂等。

  这样,通过组织观察、对比、总结,能够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学生分析与概括的科学思维。

  (三)巩固提升

  接下来是巩固提升环节,我会让学生对比总结完全变态发育与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异同点,深入了解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四)课堂小结

  在课堂小结部分,我会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本课所学,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让我能第一时间得到反馈,并及时加以疏导。

  (五)布置作业

  最后,我会让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家蚕对人类的贡献以及蝗虫的防治,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初中生物说课稿6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地位

  本节内容是苏教版八年级第五单元第14章第二节植物的有性生殖,本节是第五单元第14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的第二节。本章主要是学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使学生懂得生殖和发育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各种生物体都要通过生殖和发育来维持种族的延续。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节内容比较多, 安排了两个课时,我说课的内容是果实和种子的传播,是第二课时。本节课是从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出发,探究它们适应传播的结构,是对植物进行有性生殖的进一步阐述。

  本节课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让学生自己课前收集当地常见的成熟的果实和种子,让学生提前对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然后通过解剖、观察等试验方法,探究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最后教师播放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认识不同植物的果实或种子具有不同的传播方式,完成教学目标。

  (二) 教学目标

  根据生物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用新的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以及学生已有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订为如下: 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探究等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认识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

  适应的科学规律,感受生命延续的唯美与神奇。

  (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果实和种子适于传播的结构特点,领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规律。

  我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是:植物为了生存,为了物种的延续,形成了各种各样巧妙的结构,果实和种子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决定了它们的传播方式是什么,才能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规律,理解起来较为抽象难懂。因此,确立为重点。

  二、 说教法

  果实和种子的传播方式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较少注意果实和种子的传播。因此我在教学中会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关植物种子传播的视频资料,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辅以教师的讲解,来突破难点。

  本节课主要是以探究实验为主,教师要转变角色,由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设计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参与分析,通过质疑、探究、交流和总结来实现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

  由于果实和种子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好奇、好胜心教强,喜欢动手、动脑和参与小组活动,但分析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不高。因此,在学法上我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他们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自

  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步步探究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我是这样安排程序的:

  (一) 导课:幻灯片显示小学学过的一篇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

  引入

  植物妈妈有办法

  孩子如果已经长大

  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

  牛马有脚,鸟有翅膀

  植物靠的是什么办法

  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

  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只要有风轻轻吹过

  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苍耳的妈妈有个好办法

  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

  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

  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

  豌豆的妈妈更有办法

  她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

  啪的一声,豆荚炸开

  孩子们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这样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接着板书:果实和种子的传播

  (二)新课讲授

  探究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

  1、让学生自己课前收集当地常见的成熟果实,如豌豆、油菜、苍耳、蒲公英等,每组至少两种。

  2.布置学生每组选取一种果实或种子讨论,设计并填写探究方案,期间教师巡视并适当给于建议。

  3.通过解剖、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实验方法,探究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

  4.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并在全班内交流自己的探究成果。

  5.通过提问:想一想,具有肥厚而且果肉的果实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并教师播放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视频资料,引导题目总结出于其传播方式相适应的果实和种子的一些结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 巩固与提升

  1.小组共同完成探究报告及自我评价第二题和思维拓展内容。

初中生物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本实验是《生物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最后一个探究实验。我之所以选取这个探究实验作为教学内容,是基于以下几点:

  1、本实验以水蚤为材料,由于受一些条件的限制,难以在中学广泛开展,选取本节课内容,尽管难度较大,但是很有意义。

  2、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容易认同酗酒有害健康,富有教育意义。

  3、通过对本实验进行适当拓展,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为此,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不同浓度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2、了解水蚤的分类地位、生活环境、结构特点等;

  3、掌握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探究能力;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到酗酒对人体的危害;

  2、懂得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教学理念:

  在教学设计中,我始终强调“STS”教育思想,贯彻新课程教育理念,尽可能多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具体做法如下:

  1、遵循探究性学习的一般原则,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前进:实验方案指导着实验的进行并影响实验结果,因此,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实验方案的设计。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意识,将学生分组,选出小组长,分组讨论本组的实验方案,小组之间再互评,在教师的点拨下,最终设计出完善可行的实验方案。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探究目标逐步实现。

  2、重点培养学生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多组实验数据取平均值来减小实验误差,采取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连线等方法来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实验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培养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例如设计实验方案时必须遵循的原则,解决水蚤的心率高(200次至300次/每分钟)、难计数、易产生误差等。

  实验结束后,及时引导学生认识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等,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人们常说:酗酒有害健康,这句话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开门见山的引入,体现了关注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

  (二)设计和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环节,教师稍作引导,突出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完善实验方案环节,师生互动,强调设计实验必须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和设置对照原则等,体现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实施实验方案:

  选取实验材料环节,创建“材料自选超市”,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按需取材,充分体现学生开展实验的自主性。

  实施实验方案阶段:注重实验细节,力求使得实验更加科学、准确:

  ①使用凹玻片,确保酒精能够充分影响水蚤;

  ②针对学生在计数水蚤心率过程中遇到的水蚤心率过快,难以准确计数的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展开讨论。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了更为准确的“打点计数法”,大大提高了计数水蚤心率的准确度。

  (四)整理、分析实验数据:

  学生分组汇报实验数据,师生互动,共同分析实验误差。同时,针对数据较多难以直接得出结论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折线图,化繁为简,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得出实验结论: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准确、科学的实验结论。

  五、教学反思:

  本堂课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语言较为平淡,不够柔和;学生的讨论环节中教师的主导意识较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等等。

  总之,我的这堂实验课只是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一点尝试,敬请各位领导、专家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初中生物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鲁科版初中生物7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5章第一节。本节内容主要是尿的形成和排出,这是人体内废物排出的主要途径。通过前面人体的营养、呼吸、物质的运输等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部分人体的奥秘;通过本节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体各大系统之间的联系,认识到生物的整体性,所以本节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积累,并且本课的知识贴近生活实际,趣味性强,学生能够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而且七年级的学生乐于交流、讨论,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有利于本节课的组织和展开。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掌握,我将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概述尿液的形成过程。

  2.通过观察尿的形成过程的动画,培养总结归纳、语言表达的能力。

  3.关注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树立健康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尿的形成过程中成分含量的变化。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程改革精神和学生认知发展现状,为了突破难点,有效实现知识的巩固,我将采用讲授法、多媒体展示法和小组讨论等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会在多媒体呈现尿毒症患者的相关资料,请学生分享尿毒症患者的病因。然后我会向学生介绍排泄的概念,并提问:尿是如何形成又是怎样排出的?以此引入本节新课。

  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生活与知识的联系,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

  1.泌尿系统的组成

  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人体泌尿系统组成的示意图,要求学生辨认泌尿系统各器官的名称及主要功能,并思考哪个是主要器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然后我会让学生观察肾动脉、肾静脉及肾脏的颜色,推测:肾脏里血管的分布状况及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的关系,为学习尿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2.尿的形成

  首先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向学生介绍肾单位的组成和肾小球的结构特点及肾小球与肾小囊之间、肾小囊与肾小管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直观地了解肾单位的组成及特点。

  然后在多媒体上播放尿液形成的动画,并提问:血液在流经肾小球和肾小囊以及肾小管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观察后能够总结出:尿液的形成可以分为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以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这两个过程。

  最后我会在多媒体上呈现健康人血浆、肾小囊中的液体和尿液中不同成分对比表格,并提问:与血浆相比,肾小囊中液体的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思考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有什么特点?学生分析后可知: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而进入肾小囊中。然后我会补充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

  我会继续提问:相比于原尿,尿液的成分有什么不同?可以得出肾小管有怎样的作用?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我会请小组分享讨论结果,在学生分享的基础上我会进行补充,最终得出: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吸收。

  通过让学生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并进行小组讨论,能够提升学生的分析概括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尿的排出

  我会给学生分发尿的排出的相关资料,让学生自行阅读并了解尿的排出及作用。

  (三)巩固提升

  为了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我会让学生思考:如果尿液中出现蛋白质或葡萄糖,分别可能是肾单位的哪一个结构发生了病变?

  (四)课堂小结

  在课堂小结部分,我会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本课所学,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让我能第一时间得到反馈,并及时加以疏导。

  (五)布置作业

  最后,我会让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人工肾脏的相关知识,了解科学前沿。

  七、说板书设计

  关于板书,我采用的是提纲式的板书,清晰明了地呈现了尿液形成和排出的过程,便于学生的复习与巩固。

初中生物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 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3.教学重点。

  生物的共同特征。

  4.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5.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可以播放以下多媒体课件:

  (1)植物的光合作用,

  (2)猎豹捕获食物,

  (3)鲸呼气时产生的雾状水柱,

  (4)人在体育比赛后大量出汗,

  (5)秋天植物的叶子落了,

  (6)狮子追捕斑马,

  (7)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8)蘑菇的生长

  (9)花的开放,

  (10)种子的萌发,

  (11)破壳而出的小鸡。

  通过播放这些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 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 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画面——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的图案:蓝色是浩瀚的大海,绿色是广惠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 教师讲述:“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由此引出生物和生物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呢?生物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要想认识生物,就必须进行观察,所以,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看书,阅读这一部分的内容, 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鼓励学生平时要多观察周围的大千世界,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走动,与个别小组成员互动式交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是新课改所关注的。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意见不一致时,各小组之间要相互辩论。这时可以让各小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说明生物的特征,以此来阐明他们的观点,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 例如,讲到生物能呼吸时,情况可能是这样的:第一小组的学生表演人能呼吸,用手捂住嘴和鼻时,感觉会憋闷,说明人能呼吸。第二小组的学生回答动物也能呼吸。在说明植物也能呼吸时,各小组意见可能有分歧:有的说植物能呼吸,有的说植物不能呼吸,他们非常热烈地辩论起来。最后,教师通过 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居室中如果养花过多,晚上门窗关严, 时间长了后,就会感到憋闷。最后达成共识:生物能呼吸。讲到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时,学生的辩论也很激烈。生物的其他特征,也是通过此方法一个一个总结出来的。在辩论时, 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对于上述参加辩论问题的学生,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因为激励性评价和面向全体学生都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 关于生物和生物的特征,这一内容要给予学生 25 分时间来观察、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同学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总结出什么是生物,生物的特征,学生边总结, 教师边板书这一内容。

  (四)知识拓展,升华与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各小组又开始讨论并踊跃发言,如生物还能运动,生物还有一定寿命,生物还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等。教师最后总结:以上大家提出的生物特征,现在专家们的意见也没有取得一致,所以没有列入到生物的共同特征之中,希望有兴趣的同学长大以后能

  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教师再提问:想一想你(人)是否具备生物的这些特征呢, 请几个学生上前来表演人具备的特征。

  (五)感悟与收获

  学完这节课有什么感悟与收获呢?学生答: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教师可引导说出:我们要热爱大自 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 的共同家园——生物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巩固与练习

  1.播放多媒体:指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播放多媒体:指出资料中反映的是生物的哪些特征。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初中生物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三节,主要内容是“花的结构”及“传粉和受精的过程”,在本节课开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植物的生长”这就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完本节课为后续学习“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做了铺垫,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我面对的是初中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有很强的求知欲望,这都有利于本节课的展开,但是由于他们年龄小,阅历浅,生活经验不丰富,因此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和引导,促进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1、概述花的基本结构,说出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2、通过解剖花和观察受精过程的视频,提高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养成爱花、护花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花的结构。

  【难点】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重点攻破难点,我将采用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以及小组讨论法相结合的形式展开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堂伊始,我会展示各种各样的花的图片,提问:大家能否说出这些花的名字以及各自的`特点?学生通过生活经验能够回答出有桃花、百合、玫瑰花。其中桃花是粉色的,有五片花瓣;百合花是白色的,花朵的形状比较大;玫瑰花是红色的,香味十分浓郁。接着我会继续追问:这些花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为什么都属于花?引出课题。创设情景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展开

  1、花的各部分结构

  首先,我会给学生分发新鲜的桃花,组织学生结合教材从下到上,从外到内依次观察花的各部分结构。提问:一朵完整的花包含了哪些结构?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回答出包括花柄、花托、萼片、花瓣、雄蕊、雌蕊。接着,呈现雄蕊和雌蕊的挂图,提问:雌蕊和雄蕊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学生通过观察能够知道雌蕊由柱头、花柱、子房构成;雄蕊由花药和花丝组成。为了清楚的观察到花粉和胚珠我会组织学生四人一组用镊子夹开花药,用放大镜来观察其中的花粉。然后,我会引导学生开展纵切桃花子房的实验活动,提醒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使用刀片时要注意安全,防止被刀片划伤手。最后,展示子房的结构示意图,讲解:雌蕊下部的子房里含有胚珠,胚珠当中含有卵细胞,是雌性的生殖细胞。通过实物、挂图及动手解剖,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花的各部分结构。

  最后我会组织学生阅读有关花各部分结构的功能资料卡片,同桌两人为一小组,提问:花的各部分结构有哪些功能?接着,我会引导学生回忆植物的六大器官,提问:花是营养器官还是生殖器官?据此猜测花的哪些结构是最主要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子房将来会发育成果实,进而突破本节内容中的教学重点。

  2、传粉

  首先,我会多媒体播放蜜蜂协助传粉的动态视频,组织学生同桌两人一组进行讨论,并思考以下问题:花粉是从哪里来的?在蜜蜂的帮助下,花粉落在了哪里?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会总结传粉的概念。本环节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处理问题,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接着,我会给学生发放小麦花、玉米花和鼠尾草花的传粉方式的资料卡片,学生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思考如下问题:(1)小麦花、玉米花和鼠尾草花的传粉方式有什么不同呢?(2)风媒花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3)虫媒花又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例说出哪些属于虫媒花吗?通过问题串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3、受精过程

  我会利用多媒体播放受精过程动画,并给学生发放花的子房和柱头的纵切面模型,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讨论,思考如下问题串:(1)花粉落在雌蕊柱头上,雌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花粉中的精子是如何进入胚珠与卵细胞结合的?(3)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了什么?借助概念模型,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应对新情景问题时能够快速完整回忆所学知识并加以灵活应用。

  (三)巩固提升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请学生分别扮演雌蕊、雄蕊、小蜜蜂,并说出各自在传粉过程中的作用及特点。巩固本节课做学。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五)布置作业

  请学生课下查阅资料思考:大雨季节,不利于传粉,如何帮助农民减少损失?建立知识与生活间的联系。

  七、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所采用的是提纲式的板书,清晰呈现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

初中生物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隶属于课程标准确立的“人与生物圈”课程主线中最大的主题之一“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的二级主题,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共同组成绿色植物三大生理作用,教材在编排上将其安排在两者之前,既充分考虑了学生主体的认知规律,也科学考量了三者的辩证关系。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对前一节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适应不同的环境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可以为后面光合作用以及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全章占居举足轻重的地位。

  2、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蒸腾作用的关系。

  (2)、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观察叶片的各部分结构。进一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制作临时徒手切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临时切片标本,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对蒸腾作用知识的拓展迁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2)、培养敢于实践、乐于探究的生物科学素养;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3、说重点与难点

  重点:练习制作徒手临时切片,观察叶片的结构,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

  难点:练习制作徒手临时切片,观察叶片的结构。

  4、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充满好奇,乐于动手,对制作临时装片及显微镜操作有一定的了解。

  5、说教学准备

  教师:实验用具、材料及医用消毒棉,酒精和纱布,课件等。

  学生:兴趣小组准备关于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的实验资料。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实现知识的升华和内化。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发现未知,并在“动脑、动手、动口”状态中提高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3、体验互动法: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实现学生认知过程与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

  三、说学法:

  1、自主探究法:通过观察蒸腾现象实验以及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

  般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分析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提高交流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优化教学秩序,我是这样导入的:

  1、创设情境,激疑导入

  首先复习各种植物类群所处的生活环境,明确各种植物类群均需要水,那么植物吸收水分用来做什么呢?此时,多数学生会误认为植物吸收水分用于自身组成。让同学们带着疑惑看典型例子——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一生所需的水分约200千克,其中作为植物组成成分的水分为1.827千克,维持植物生理过程的水分为0.25千克,两者的水量加起来约为2.077千克,仅占植物吸入体内水分总量的1%,那其余的99%的水分到哪里去了呢?

  此时,学生形成了认知冲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趁此导入课题。(板书课题名称)继而进入第2个教学环节:

  2、观察思考,深化认知

  (由于植物的蒸腾现象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提前一天要求兴趣小组同学做好实验,课堂上呈现实验各装置初始状态图片)

  此时兴趣小组展示图片,阐述设计思路:选取三支粗细相近的枝条,甲去掉全部叶片,乙去掉部分叶片,丙不做处理。分别插入三支锥形瓶内,并用塑料袋罩住露出管外的部分,扎紧袋口。在三支锥形瓶内分别加入等量的水,液面上加适量的食用油防止水分的蒸发并做上标记,置于阳光下一段时间。引导学生指出对照实验,明确单一变量。

  然后兴趣小组呈现实验装置,通过观察、对比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

  (1)、塑料袋的内壁有什么物质生成?

  (2)、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3)、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以什么状态出来的?

  (4)、比较各塑料袋内水珠的多少,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5)、对该实验你还可以怎样设计?

初中生物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设计意图

  “生物与环境”这一单元就是要引领随着学生年龄的学生经历一些有目的的调查、考察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初步建立起的生态系统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2.在单元中的位置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五课,《种子发芽实验》、 《蚯蚓的选择》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的生存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并会根据自身生存的需要对环境条件进行选择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生态系统完成其功能的结构基础,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3.教材内容结构

  本课教材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谁吃谁;第二部分是水田的食物网。

  二、说学生

  通过前面的一至四课的学习后,学生在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的认识。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认识变得顺理成章。虽然学生的科学意识在不断的提升,科学素养也在不断的提升,但让我担心的是学生对平时的生活观察较少,科普知识不足,导致在寻找食物链的时候有诸多困扰。

  三、说目标和方法

  1.通过讨论、分析活动,认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联系——食物链。学会正确使用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食物网等词语描述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2.通过画、找食物链,认识食物网,意识到食物网反映了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的之间的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3.认识大自然的神奇,认同生态系统的统一性,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描述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并会画简单的食物链。

  难点:寻找食物链,形成食物网,体会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重难点突破措施:

  通过猜谜、动画及丰富多彩的'图片、视频,首先给学生感性认识,通过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由浅入深的理解食物链;再由学生动手寻找食物链,构成食物网,认识食物网概念。拓展延伸通过一些事例让学生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出课题

  今天上课前,我们先猜个谜语,请大家注意听:

  草原上来了一群羊。(打一水果)

  草原上又来了一群狼。(打一水果)

  学生猜出草莓和杨梅,并解释。教师及时板书:

  草 羊 狼

  播放动画《螳螂捕蝉》,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信息:

  蝉 螳螂 黄雀

  食物是生物生存的重要需求之一,所以生物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关系,也就是食物链。

  (二)小组合作,探究整理

  师提示学生观察,箭头朝向谁(箭头代表着食物的流向)

  你能找到一些食物链条吗?教师出示一个环境(花丛中)。

  生发现了许多生物。

  组内完成,共同寻找食物链。

  (三)展示点拨,解难释疑

  师出示图片。

  学生代表板演食物链,让全体学生都清楚地看到一个生态群落中间有许多的食物链条,并且学会正确的寻找和标识食物链的方法。

  通过分析这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认识生产者和消费者。

  (四)自主检测,学以致用

  师出示测试图,请学生将其中的食物链画出。

  通过自主检测,不仅巩固了学生对食物链的认识,同时在画的过程中体会到许多的食物链构成了复杂的食物网。教师再引导学生认识食物网,分析得出食物链由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五)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播放科技视频,总结新知,同时引发思考: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学生先谈自己的认识,教师再出示一些历史上因为人为原因导致生态不平衡,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例子。(我国的除“四害”活动、美国的护鹿杀狼启示……)

  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大家谈一谈,认识到保护环境,保护生物、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六)课后回顾

  回顾本节内容,完成练习。

  搜集一些生态平衡遭到人为破坏的例子,谈谈自己的想法。

初中生物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物质的运输路线》是河北少儿出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爱护心脏 确保运输》的第三节,血液循环的途径这部分知识是教学的重点。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的血液,血管、心脏等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学习呼吸、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键。这部分内容是《生物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第五部分----生物圈中的人》的知识,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需要经过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人体所产产生的废物也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排出体外,因此本章内容起到了联系各部分知识的作用,而第三节又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课程目标中》指出: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我把以下四个知识点作为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1.分析血液循环的途径;说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

  2.概述血液循环的组成和路线。

  3.描述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和血液循环的意义。

  4.说出血液、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及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关系。

  ●能力目标指出,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表达交流的科

  学探究能力,发展合作能力。因此我把以下三点作为这节课的能力目标:

  1.提高表达和相互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能始终贯穿情感态度教育,确立本课的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

  2.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找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本节课所确立的知识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把血液循环的路线和循环的意义以及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确立为本课的重点。使学生能深刻正确的认识血液循环及其意义。

  好学教育:

  血液循环的知识比较抽象,理解血液循环的整体过程和体循环及肺循环环的关系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把二者作为本节的难点,希望能使学生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是独立进行的,汇合于心脏,组成完整的循环途径。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的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和确立的重点、难点,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教法、学法,如多媒体教学法能直观的把一些抽象问题形象化、生动化,易于理解;讨论法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学生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发挥学生的探究的潜能,自主地进行学习。在教学中综合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可以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说教学准备:

  1.老师的准备:制作的课件,把血液循环以动画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增强形象生动性。给每位学生复印一张探究活动报告单,供学生上课自己画出血液循环的途径。

  2.学生的准备:复习心脏的结构,和心脏相连的血管的名称及血液流动的方向。为循环途径的学习打下知识基础,便于理解血液流动的方向。

  六、说教学设计:

  (一)复习:

  (启动课件,出示心脏的结构图)

  心脏的四腔中血液流动的方向,及和每个腔连通的血管分别是什么? 通过复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顺利的完成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

  (二)引入:

  通过身边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活动设计:

  1. 提出问题(展示血液循环模式图课件flash动画):

  假设有个红细胞,随着血流在人体内周游,如果以左心室为出发点,那么它旅行的路线是怎样的?如果让你对它的旅程进行划分,你认为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多媒体课件内容,在学生活动报告单中标注血液循环的途径。

  设计这一活动,可以使同学积极去探究血液循环的途径,通过已有知识,在小组同学的努力下共同完成血液循环途径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为进一步突破血液循环途径这一难点问题打下基础。通过学生上台发布结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发布完结论,要给学生一种积极的评价,肯定他们的成果,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

  2.结合学生的结论,进一步巩固血液循环途径,结合课件,强化循环途径的学习。

  好学教育:

  师:为了便于我们研究,我们把血液循环的途径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是血液在心脏与全身各组织器官之间的循环。动脉血由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经各级动脉,到毛细血管网处进行气体交换变成静脉血,再经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

  肺循环是血液在心脏和肺之间的循环。静脉血由右心室射入肺动脉,在肺泡毛细血管处进行气体交换变成动脉血,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完成了第一个教学重点的`——血液循环的路线的学习,同时也突破了这一难点问题。

  3.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这一种重点的学习: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研究和讨论,我们了解了血液循环的途径,我们提到了动脉血和静脉血,学生必然会有疑问,通过自己查阅《小辞典》,就会明白这两个概念,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进一步强调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在提出有关的问题(教材中“大家谈”栏目的内容)

  (1)“动脉中流的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这种说法对吗?

  回答:这种说法不对,从概念上看,动脉血、静脉血的划分是从含氧量的多少和血液的颜色来区分的,而不是以血液所在的血管名称来划分的。从循环途径上可以看出,肺静脉中流动的是动脉血,肺动脉中流动的是静脉血。因此说“动脉中流动的是动脉血,经脉中流动的是静脉血”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通过前边的学习,在讨论这个问题学生会很有自信,容易做出结论,同时巩固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实现了第二个教学重点的学习。

  (2)肺循环和体循环途径分别有什么意义?

  学习了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结合课件,通过老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努力就能够说出这个问题。

  肺循环把体循环带来的一部分代谢终产物运输到肺部,进而排出体外,并把含氧多的动脉血运回心脏。体循环把含氧多的动脉血运输到全身组织各处,并把全身组织处的静脉血运回心脏。

  演示课件:体循环和肺循环独立进行,在心脏处连通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保证了体内物质运输和交换,使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得以正常的进行。

  在此,实现了本节课的第三个教学重点,同时也使一个难点得到了突破。

  4.血液、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课件演示淋巴的形成)

  学生描述三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三者关系后,进一步通过课件来说明,组织液一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流经各级淋巴管及大小不等淋巴结,最后汇入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循环,这个过程叫淋巴循环。淋巴循环不仅可以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平衡,还有回收蛋白质和脂肪的作用。

  好学教育:

  使学生了解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的关系。实现了第四个知识目标。

  5.进行小结:

  总结循环系统的作用,同时强调应该加强循环系统的保健,才能有健康的身体。

  6.思考题的设计:

  首先呼应课题引入时的问题,通过学习,学生很容易回答,然后讨论课本中想一想的问题,可以帮助理解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关系,也体现了物质运输这一内容的重要性。

  7.说练习题的设计:

  通过练习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第一题主要体现了血液循环过程中物质交换的过程;第二题复习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第三题即是一个输液的常识问题,输液是通过静脉输入的;第四题是循环路线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七:说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应该有利于学生多主动发展,注意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提高终身学习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定性评价,在活动中充分给与学生肯定的评价,同时指出努力的方向;而且在学习过程中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初中生物说课稿14

  一、教学目标

  1.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2.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3.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二、教学策略

  本节可设计成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的课。每位学生都能独立操作使用显微镜,对以后的学习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拥有显微镜的数量及班额)组 织教学,保证每个学生都有练习使用显微镜的机会。课前,教师一定要检查显微镜,以保证每位学生的正常使用。课上,教师在介绍显微镜结构时,只把其主要部 分,如镜头、反光镜、准焦螺旋的作用和用法讲清楚即可,其余部分请学生课后自学,以免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教师的示范必须准确,让每一位学生都看清楚。在 学生自行练习时,教师应巡视。可请同组同学相互纠正。要提醒学生注意:在转动反光镜获得明亮视野时,应先用平面镜,若视野太暗再换凹面镜,这样可以避免强 光刺眼。

  教师还应设计评价方法。例如,随机抽签,安排受检者和"评委",以便检查学生是否会使用显微镜、是否能规范操作、是否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

  三、背景资料

  显微镜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1.取送方法要正确。因为反光镜是通过镜柄插放在镜臂下面的,目镜是插放在镜筒上端的,所以,它们很容易因滑落而损坏。取送显微镜时一定要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用一只手提着显微镜。另外,也不能取下反光镜和目镜乱照乱摸。

  2.镜 头的保护。目镜和物镜平时放在显微镜箱中专用的盒内。上实验课期间,为了防止落上灰尘,要制作专用的塑料袋或布袋,课间将显微镜罩好。镜头脏了,只能用专 用的擦镜纸擦拭,擦时要顺着一个方向擦。如果擦拭不净,最好蘸一点二甲苯继续擦。注意,决不能把镜头放到二甲苯中浸泡,这样会使镜头开胶,镜片脱落。

  3.粗、细准焦螺旋的使用和防止镜筒下滑。一般地说,粗、细准焦螺旋各转动一周,可以使镜筒分别移动10 mm和0.1 mm.但在镜筒下降时,一定要用眼睛直接看着物镜,使镜筒缓缓下降。否则,很容易出现物镜和玻片标本相互挤压、损坏的后果。

  显 微镜使用时间过长,镜筒容易出现下滑现象。如果情况不太严重,教师可以进行简易维修。老式显微镜镜臂的上端有两个控制镜筒松紧的螺丝,只要顺时针拧动螺 丝,镜筒就拧紧了。对于国产的新式显微镜,镜筒的松紧是通过两个粗准焦螺旋来调节的。可以左手握紧左侧粗准焦螺旋,右手顺时针方向拧紧右侧粗准焦螺旋,这 样镜筒就拧紧了。如果镜筒下滑的情况严重,要及时送到修理部门维修。

  4.转换器的使用。转动转换器时,不要用手指扳着物镜。这样时间长了,容易使物镜镜头松动,改变焦距,影响观察的清晰度。正确的方法是手指握准转换器的边缘转动。

  5.制作目镜上的指示针。在演示或考察学生观察效果时,最好用带有指示针的目镜。简易的做法是:轻轻拆开目镜,将一根短头发的.一端用胶水粘在目镜内侧的边缘,另一端指向目镜圆心的附近。观察时,轻轻地转动目镜,指示针就能够指出视野内的不同部位。

  ------

  一、【教 材 分 析 】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血液循环途径》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第三节的第二课时内容,课时安排为一课时,在学习了血管,血液,心脏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中用整页篇幅特意安排了一幅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形象地表现了血液在封闭式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学生能否读懂这幅图,标志着是否掌握了本节知识。教材中还设计了两个讨论和两道课堂练习,都从不同的层面体现了本节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二) 教 学 重 难 点:

  教 学 重 点 :

  1. 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教 学 难 点 :

  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二、【 教 学 目 标】

  (一)知 识 目 标 :

  1. 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 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地变化。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二)能 力 目 标 :

  1.通过组织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

  2.通过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情 感 目 标 :

  通过学习有关知识, 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确定依据】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 法 和 学 法】

  【确定依据】1、学情: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显 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好表现,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

  2、生物新课程标准。

  说 教 法

  1)导课: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突破重点与难点:1、 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 直观式--多媒体演示。

  3、 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

  (二)说 学 法 -- 1)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4)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游戏巩固。

  四、【教 学过 程】

  (一)课 前 准 备 :

  学生:1)直尺、水彩笔、课本。

  2)阅读 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

  教师:1)血液循环教学光盘。

  2)一杯凝固的血液。

  3)血液循环中各结构头饰 .

  4)代表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气球。

  5) 《血液循环》学案

  (二)导 入 新 课 :(大约5分钟)

  "疑,思之始,学之端。"先请同学们看扁鹊切脉图片(进行爱国思想教育)→学习测量脉搏(亲身体验中华医学传统)→提出疑问"心脏为什么在不停地跳动?"→导出新课→探究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这样置学生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使学生注意力开始集中,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新问题的解决过程。)

  【设想依据】教师准备大量的图片,为学生探究设置情境,既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突出重点: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大约10分钟)

  教学光盘展示体循环途径和和肺循环途径(必要时多放几遍,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总结两条循环的路线图→设置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问题1:两条循环途径的交汇点在哪里?问题2:两条循环途径的相同点和区别点?→学生仔细观察总结出的循环途径→思考,寻找规律→找出规律后进行实战演练,亲手绘制循环图→课堂游戏《找朋友》→思维升华,突出重点。

  【实施依据】新课标中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实现知识目标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之终身受益。

  (四)突破难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大约13分钟)

  观察课前准备的一杯凝固的血液→学生探究思考→得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定义→再观察血液循环图片→学生寻找出循环途经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发生变化关键部位→设置悬疑,"为什么在这些部位血液成分会发生改变?"→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血液的变化"的教学光盘→完成活动"锦上添花"和课堂游戏《小小旅行家》→设置探究问题"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

  【实施依据】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以旧为新,有抽象的知识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再有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完成整个知识点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并使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感。

  (五)重点和难点的延伸:血液循环的意义。(大约5分钟)

  学生归纳总结→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实现重点和难点的延伸。

  (六)、课堂拓展延伸:冠脉循环,为心脏提供营养,发生障碍时容易引起冠心病和心肌梗塞。(2分钟)

  (七)、课堂知识反馈(大约3分钟)

  1、下列血管中流静脉血的是( B )

  A 肺静脉 B 上腔静脉 C 主动脉 D 肺动脉

  2、小明得了支气管炎,医生给他输液,消炎药从手部静脉打入,怎样到达支气管的发炎部位?

  答: 消炎药--各级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参与肺循环-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支气管发炎部位。

  【设置依据】以习题反馈知识要点,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八)、 课 外 活动(大约2分钟):

  1、小组探究活动:血压受什么因素影响?

  2、关爱家人活动:了解自己和家人的血型。(为下节课作准备)。

  【设置依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性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多种途径尤其是网络资源来获取新知识,并使课本知识得以充分的延伸。

  【板 书 设 计】

  标题:人体的血液循环

  (一)、血液循环途径:

  1、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血液变化:动脉血变为静脉血,血液颜色由鲜红变为暗红。

  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血液变化:静脉血变为动脉血,血液颜色由暗红变为鲜红。

  (二)、 血液循环的意义:为全身各部分的细胞带来氧气和养料,带走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为出发点,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让学生发现生活处处有科学、处处用科学,并运用探究式、启发式、直观式等多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为他们创设思维的空间,思想的时间,并适时穿插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和有趣的课堂游戏,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堂知识,还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以实现共同进步。在此仅作抛砖引玉,还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多加指导,谢谢。

初中生物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

  《 》选自于北师版初中生物教材第 单元第 章第 节,本节内容我安排由 课时完成, 本节课主要学习第一课时的内容,(具体内容自己写,以及这个内容的作用,简单的分析学情)。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依据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本次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我确定了本次课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难点:

  四、教学教法、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

  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本次课的教法主要是多媒体直观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为主,学法将以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为主,力求最大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

  五、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教学所需的材料器具。学生预习 我把本次教学分为五个环节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对上次课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接着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 的视频。通过多媒体直观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

  (二)自主学习、明确目的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学习目的。同时也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三)合作探究,探讨问题

  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一个活动。

【初中生物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生物说课稿01-13

初中生物说课稿05-15

初中生物说课稿最新11-14

【热】初中生物说课稿05-20

(优选)初中生物说课稿06-13

初中生物说课稿15篇03-14

初中生物《软体动物》说课稿12-17

初中生物说课稿(集合15篇)05-20

初中生物说课稿(精品15篇)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