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1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ZHIJIAOZIYUAN,我很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恳请老师对我的说课提出宝贵意见.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七年级下第九章第2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分别从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四个方面来说明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本 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性质及其解法等知识的基础上,把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结合在一起,既是对已学知识的运用和深化,又为今后用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更广泛的应用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奠定基础,具有在代数学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2)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将继续经历把生活中的数和数量关系转化为数学符号的体验过程,体会不等式和方程一样都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模型。
(3)在列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估算意识,体会算式结果所对应的实际意义,渗透建立数学模型,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对提升学生应用数学意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对于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容易出现的认知困难主要有两个方面:①哪类的实际问题需要用一元一次不等式来解决;②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并加以解决。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数学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的教学要求,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在决策类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难点是:如何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符号化,并根据解集和结合实际情况分类讨论得出合理结论。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数学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三个方面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进一步熟练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不等关系的数学模型,并结合解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活动,积累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分类考虑、讨论问题的能力,感知方程与不等式的内在联系,体会不等式和方程同样都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模型。
3.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学会在解决困难时,与其他同学交流,相互启发,培养合作精神。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1、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主要采取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共同探究,使学生经历将生活中的数和数量关系转化为数学符号的具体建模过程,体会不等式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模型的价值。
2、教学手段
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投影、计算机辅助教学,目的是充分发挥其快捷、生动、形象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直观感性的材料,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教学过程通过两个实际问题逐步深入;最后归纳小结,布置作业.具体过程如下:
1、课题引入:
我们以前已经学过了一元一次方程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并在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将相等关系用数学符号抽象后所得到的“方程”确实是一种有效数学工具,它能让我们的思维过程更加准确和简明!
但是,生活中除了相等的数量关系以外,还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也已经基本了解了不等式的性质和简单不等式的解法。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些带有选择“决策”意义的实际问题来共同探讨一下一元一次不等式这种数学模型是如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
实际情景1:在为我校初一年级学生选定营养餐的过程中选中了有两家公司.
这两家公司某种适合初一学生的营养餐的报价均是是6.5元/份,营养含量和服务承诺也均相同,且都表示对学生优惠:甲公司表示每份按报价的90%收费,乙公司表示购买100份以上的部分按报价的80%收费.
结 合新课标对本小节的要求: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我选择的是从数量关系上与教材例题类似的收费问题,并且真实数值与所在年级事情相一致,比书上的例题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发学生探求的兴趣。特别的,通常此类题目是不给出具体单价的,因为并不影响最后结论,考虑到学生现阶段的数学抽象 仍以识别数量的具体含义为主,所以我在此处添加了单价,并增设了问题一,用以降低抽象思维的梯度,为后续的设未知数的“代数化抽象”作适当的铺垫。
问题(1)请你判断,我们年级580人用餐,应该选择哪家公司能让每位学生的餐费平均算来更低呢?
预案 一:教师应关注学生能否在讨论中认清“每位学生的餐费平均算来更低”所对应的数量意义,将之转化为“付给公司的.总金额少”。在此处不排除学生因生活经历的缺乏,而对题目中所隐含的数量关系抽象能力弱。应关注每一位同学的感受,让同学们充分理解交流,扩大参与思考的广度,获得基本抽象思维的生长点。
预案二:在进行甲乙公司所需费用的计算时,会有分部计算和综合计算两种计算形式,对于那些列综合算式的同学,教师应多给予展示机会,从而帮助其他同学整理思路,理解算式的实际含义;为后续的字母抽象做好铺垫。具体计算学生可以合理使用计算器提高课堂速度。
预案三:学生还有可能不通过计算,直接猜测甲公司合算或者乙公司合算,对于这种有可能产生的声音,教师应从估算的角度加以引导。引导学生体会在 580人的前提下,超过100人部分(480人)的甲公司是九折乙公司是八折, 10%的差距,;100人以内(少于100人)甲公司九折,乙公司不打折10%的差距,480的10%明显大于100的10%,所以选乙合算,并引导学生用计算的方法验证估算的准确性。
列式:
选甲公司所需费用: (元)
选乙公司所需费用: (元)
结论:580人时选择乙公司能让每位学生的餐费平均算来更低。
问题(2)你能否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在不知道具体人数的前提下制定一套方案,当其他学校的初一年级也想在这两家公司之间进行选择时,不用重复第一题的计算过程,只要知道人数就马上能根据你方案的结论作出决策呢?
结合以前的训练,学生很容易想到要通过设未知数的方法进行符号表达,将非常关键而题目中并未给出的学生人数设为未知数。由于本题的具体分析过程仍然是由学生分析讨论完成,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预案一:一部分综合能力较强的同学会根据实际意义直接列出综合算式:或
此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在化简不等式的过程中单价并未影响结果(利用不等式性质二将其作为公倍数约去),即:题目中没有具体的单价也不会影响本题的决策。
还可以结合小学单位一的思想化简不等式,引导学生体会并不是题目中出现的所有数量都会影响不等关系,有可能引发学生的关于数量关系的深层次思考。
预案 二:还有一部分学生会因为生活经验少的关系,综合思考能力弱,无法快速的理清数量关系,列出综合算式,思考受阻,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在第一题的算式意义的提示下,如何分别列出表达甲乙公司所需总费用的过程量代数式。然后在通过将之用不等号连接的方式,来表达两笔费用的大小,降低因综合性所引起的思维梯度, 在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步建模”的思维的条理性。
具体过程如下:(略)
问题(1)如果你是该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请你设计该企业在购买设备时两种型号有几种不同的组合方案;
问题(2)若按固定产量预算企业每月产生的污水量约为20xx吨,为了节约资金,应选择哪种购买方案?
实际情景2的选择除涉及“角色扮演”和“环保”等人文因素的考虑以外,在在结合本节的教学目标上还有如下考虑,
1、 本题取材于真实的实际生活问题,情景中的符号和数量关系较多,不等关系在文字语言的叙述中显得比第一题更加隐蔽,需要学生更深化的思考才能列出算式,是在第一个情景的基础上的扩展和深化。
2、 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体会,用图表表示的数字信息比文字表达更便于观察和有序思考,感受“有序表达”在实际中的价值。
3、 结合本题每一个的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学生必须要从表格中分析筛选相关的有用数据,(例如:在第一问设计方案时未用到“处理污水量”和“年消耗费”,在第二问中未用到“价格”和“年消耗费”)这种分析和筛选的思考经历将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数据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结合以前的训练,在思考问题(1)学生很容易想到要通过设A型或B型设备的
台数为未知数的方法顺利的进入用符号表达实际含义阶段
例如:(1)设购买污水处理设备A型 台,则B型(10 – )台,由题意知:
12 +10(10 – )≤105
在此处,将“限额为105万元”转化为“≤105”是学生要突破的第一关,教师应在次处多展示同学的对“限额为105万元”语言解释,尽可能多的在具有不同经历基础的同学心中将这个抽象过程生活化、自然化。
12 +10(10 – )≤105
解之得 ≤2.5
因为在实际情景中往往要根据未知数所代表的具体含义为未知数的加一个取值范围的限定,而这个隐含的限制条件往往是学生中所不容易考虑到的,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这一问题,
例如:本题中的 是设备的台数,应用非负整数的限制,所以 可取0、1、2,因此有三种购买方案:
①购A型0台,B型10台;
②购A型1台,B型9台;
③购A型2台,B型8台.
此处细节性的思考经历,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建模过程中更全面的考虑数值的实际意义,促进抽象符号与具体意义在头脑中的融合。
特别的,此处的“0”是学生最容易忽视和丢掉的,教师在此处应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当“ ”时,往往是企业最可能选的方案,因为不同的设备涉及到不同的维护问题,单一品种的设备往往更便于管理,这种思考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其结合实际作更全面的思考。
问题(2)的思维梯度较前几个问题进一步加大,学生必须理解“节约资金”这个目的的达成 一定是在“完成任务”的前提下的,要先通过对(1)中所得的三套方案是否能完成任务加以讨论和验证,然后再涉及计算哪个方案费用更低的问题
在验证三套方案的可行性时,收思维方式的局限,学生往往会选择逐一列举计算的讨论方式,并且由于数量少,很容易得出答案,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满足(1)的方案不是三种,而是三十种呢?三百种呢?除了逐一讨论以外还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方式能帮助我们迅速缩小范围呢?引导学生将所买设备能否完成任务量转化为如下不等关系:
(2)同(1)所设购买污水处理设备A型 台,则B型(10 – )台,
240 +200(10 – )≥20xx;
解之得 ≥1
所以在三种取值中确定 的值为1或2
当 =1时,购买资金为:12×1+10×9=102(万元)
当 =2时,购买资金为:12×2+10×8=104(万元)
因此为了节约资金,应选购A型1台,B型9台。
此处的分析和引导有助于学生体会不等式在有效缩小讨论范围时的实际价值。
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学生对不等式和方程一样都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模型有了进一部的认识,并感受到不等式确实是从实际问题中提出,又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明确的帮助有效数学工具。
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本阶段通过学习小结进行课堂教学的反馈,组织和指导学生归纳知识、技能、方法,深化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2
一 说教材
《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 章第 课时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而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教学内容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我将制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 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2. 通过学习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探究过程,体会类比数学思想方法。
3.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及总结概括能。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会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本节课有两个教学难点:把不等式中的未知数化为1这一步时,应根据不等式的性质确定不等号的方向是否改变;会灵活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解法的知识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是觉得很枯燥,接受新知识会比较困难。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我采用了趣事导入法、类比法。
根据七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太集中,又好动的心理特点我采用了合作讨论法和自主探究法以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将新知识化难为易,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我主要从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教学的。
1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首先通过鲁班造锯的故事引入课题,这个故事也正体现了数学中常用的类比数学思想,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这种类比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再让学生通过解1道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而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2 探究新知
在教学新课的过程中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已有知识的实际现状选择合适的教法和学法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率。首先我设计了4道很简单的小问题题( 用不等式表示下列各式)得出4个一元一次不等式让学生观察其共同特点从而很顺利的概括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再给出5个不等式让学生判断是否为一元一次不等式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再启发学生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和步骤,进一步比较知其联系与区别,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3 巩固练习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解2个一元一次不等式,一个不含分母、不含等号,一个含有分母、含有等号。这样由浅入深的设计让学生更容易注意到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时若包括分界点画实心点,若不包括分界点画实心点。
4小结
设计一个问题 (议一议):解不等式移项时应注意什么?系数化为1时应注意什么?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时应注意什么?是本节课的知识系统化。
注意:解不等式移项时要变号但不改变不等号的方向;系数化为1时不等式两边同除以或乘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时若包括分界点画实心点,若不包括分界点画空心点。
5 作业布置
让学生把教材第126页第1题和第2题写在课堂作业本上以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时我采用的是故事导入法、类比数学思想方法。由古代著名的工匠鲁班经过茅草割手的事实类比发明了锯子导入课题,让学生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和创新性。从而让他们通过回顾和练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借助类比思想探索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深刻体会温故知新的成就感,进而轻松愉快的获得新知识。
《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3
一、 说教学目标
1. 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2. 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3 通过学习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探究过程,体会类比数学思想方法。
4、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及总结概括能。
基于对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学生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体会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本教材的结构和教学内容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
基于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章的结构和教学内容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点,
基于对学情的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 9 章第 2 课时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而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难点:把不等式中的未知数化为1这一步时,应根据不等式的性质确定不等号的方向是否改变;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是觉得很枯燥,接受新知识会比较困难。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我采用了复习导入法、演示法、讲解法、类比法。
三、说学法
根据七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太集中,又好动的`心理特点我采用了合作讨论法和自主探究法、练习法以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将新知识化难为易,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我主要从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教学的。
1、 回顾旧知,提出目标
首先通过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复习引入课题,体现了数学中常用的类比数学思想,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这种类比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再让学生通过解1道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而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2 探究新知
在教学新课的过程中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已有知识的实际现状选择合适的教法和学法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率。首先我设计了4道很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让学生观察其共同特点从而很顺利的概括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再让学生举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从而加深对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的理解;再启发学生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和步骤,进一步比较知其联系与区别,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3 巩固练习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解2个一元一次不等式,一个不含分母、不含等号,一个含有分母、含有等号。这样由浅入深的设计让学生更容易注意到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时若包括分界点画实心点,若不包括分界点画实心点。
4、归纳小结 达标检测
设计一个问题 (议一议):解不等式移项时应注意什么?系数化为1时应注意什么?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时应注意什么?是本节课的知识系统化。
注意:解不等式移项时要变号但不改变不等号的方向;系数化为1时不等式两边同除以或乘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时若包括分界点画实心点,若不包括分界点画空心点。
5 作业布置
让学生把教材第126页必做第1题和选做第2题写在课堂作业本上以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时我采用的是复习导入法、类比数学思想方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和创新性。从而让他们通过回顾和练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借助类比思想探索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深刻体会温故知新的成就感,进而轻松愉快的获得新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第2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几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解的概念,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础上,对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不等式的应用、函数等知识奠定了基础。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会运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步骤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观察、独立思考等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运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由于例2的步骤较多,容易发生错误,是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我认为在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手脑并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三、教学过程
为了整体把握教材,构建高效课堂,我设计科一下流程:
复习引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拓展新知—目标检测—归纳小结—作业布置,总共7个环节。
(一)复习引入
课件出示:解下列不等式:(1)3-3x>2-4x;(2)3+3x≤4x+8。这两道题是上节课学过的知识,我估计学生能够解决。于是我给学生一定时间让他们自行完成,同时请两位学生上台板演。对照学生的解题过程,教师提问:“解这样的不等式的基本步骤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板书:移项、合并同类项、两边同除以未知数前面的系数。(注:遇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与方程的不同之处)现在再看以下两道题:
1.合作学习,根据已学过的知识,你能解下列一元一次不等式吗?
(1)5x>3(x-2)+2 (2)2m-3<(7m+3)/2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类似。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和根据如下:
步骤根据
1去分母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
2去括号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3移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
4合并同类项,得ax>b,或ax
5两边同除以a(或乘1/a)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
3.例1.解不等式3(1-x)>2(1-2x)
解:去括号,得3-3x>2-4x
移项,得-3x+4x>2-3
合并同类项,得x>-1
4.例2.解不等式(1+x)/2≤(1+2x)/3+1
解:去分母,得3(1+x)≤2(1+2x)+6
去括号,得3+3x≤2+4x+6
移项,得3x-4x≤2+6-3
合并同类项,得-x≤5
两边同除以-1.得x≥-5
注:1.五个步骤要求当堂背出,同桌之间可以互相核对。
2.要求作业严格按照上述步骤进行。
三、课内练习
解下列不等式,并把解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1)5x-3<1-3x
(2)3(1-3x)-2(4-2x) ≤0
(3)(2x-1)/4-(1+x)/6≥1
四、小结:1.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步骤。
2.不等式的解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基础。现对本节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
一、课堂教学结构反思
本节课通过复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以及在数轴上表示解集开始引入新的问题,学生通过对新问题的讨论、交流与研究,明确了方法与注意事项,并为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作了铺垫。这样的'程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适时地由学生自己合作、交流,归纳出一般性的方法,对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以及养成总结的习惯是大有帮助的。
二、有效的课堂提问反思
复习旧知识的提问,可以加深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又能更好地巩固前面的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提问过程中可以达到师生间的相互交流。教学提问中,比如: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不等式的概念是什么?不等式的解是什么?学生在理解解一元一次方程步骤的基础上,类比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由于学生的基础比较差,课堂教学提问中,由易到难,深入浅出,尽可能让学生学会、会学、会做。
三、有效的课堂参与反思
本节课我从复习旧知识,提问,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形成共识的基础上,过渡到一元一次不等式更一般的情况。在课堂活动中经历、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过程,重在学生参与完成。通过精心设计问题、课堂讨论,中间贯穿鼓励性语言,并让学生自己理清思路、板书过程,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学生在各个环节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进而达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发展过程中来。
本节课较好的方面:本节课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学习目标,注意分层教学的开展;2.课程内容前后呼应,前面练习能够为后面的例题作准备。3.及时对学生学习的知识进行检查。4.对过去遗留的问题,如:去括号时出现符号错误,去分母是漏乘,系数花1时分子与分母倒了等等问题,在课堂巡视时,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使学生在典型错误中吸取教训。
不足方面:课容量少,留给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讨论的时间较少。课堂上没有发挥学生的力量,开展“生帮生”的活动。在课堂上没有做到尝试着少说,给学生留些自由发展的空间。设计的教学环节,也没有多思考一些学生的所想所做,真正做好学生前进道路上的引导者。本课在现场操作与反馈中,与教学设想仍有一定的差距,许多地方还停留在表面形态,师生都还未能很习惯地进入角色。
《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九集镇龙门中学老师,今天我展示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一元一次不等式》。下面我就分别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四个方面来说明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前面已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和不等式的性质,本节课主要是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总结归纳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并熟练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只有学生掌握好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才能更好学习后面的不等式组及不等式(组)的应用。同时,学习本节课时涉及的类比思想、化归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对后续学习也是十分有益的,所以本课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探索上,更要注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渗透和传播。日常生产生活中不等关系的情况常常发生,所以不等式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它与数、式、方程、函数甚至几何图形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几乎渗透到初中数学的每一部分。可见,本节课内容在本章乃至整个初中数学中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处于一个基础性、工具性的地位,不仅是对已有知识的运用和深化,还为后续继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2.利用不等式性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并通过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来探索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体会“比较”和“转化”的数学学习方法、
3.用数轴表示解集,启发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引导启发学生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2.通过练习巩固,能正确应用不等式性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中“比较”和“转化”的思想方法、
4.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体会不等式解集的奇异的数学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关键
根据上面的教材分析和《课标》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并能用数轴表示解集、为突出重点,本节课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索并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根据教材分析和学生对不等式的性质3掌握不好的实际情况,特确定教学难点是:不等号方向改变问题。为突破难点,教学关键是运用类比的方法,比较解不等式和解方程不同的地方,并加强“去分母”和“化系数为1”这两个步骤的训练。
二、说教法
为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鉴于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主要采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用层层推进的提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时间,引导学生与已有知识联系,减少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难度。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参与“探究——讨论——交流——总结”的学习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同时,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实效,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三、说学法
本堂课立足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观察,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分析、类比、归纳的思想方法。在类比和讨论中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采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法组织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验参与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学过程
1、温故知新铺垫新知
在这节课开始之初先引领学生复习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不等式的性质是对不等式进行变形的依据,而本课的重点就是要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所以复习旧知是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2、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课件出示一些简单的不等式,要求学生观察分析,讨论这些不等式的共同特点。学生归纳总结出共同特点后,启发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给这些不等式取名字。通过观察,猜想,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类比推理,归纳总结,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类比推理深化新知
在学生识别了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后,出示一元一次方程;并解此方程,让学生回忆起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为后续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的形成做铺垫。解完方程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类比归纳: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是把一元一次方程逐步变形为x=a(a为常数)的形式,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就是把不等式逐步变形为x﹥a(x≥a)、x﹤a(x≤a)的'形式。继该程序之后,出示较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通过类比,思考并比较解不等式与解方程,寻找联系和区别。尝试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来解这个不等式、在讲解时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的依据,让学生熟练掌握一般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的同时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的真谛,同时为后面解复杂一元一次不等式做铺垫、例题讲解设计到的不等式相对于前面的不等式而言较为复杂,故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后用化归的思想将不等式化为一般不等式来解、在讲解的时候先给学生分析清楚,如何用划归的思想将不等式化为一般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然后再求解。此环节在从简单到复杂,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运用不等式的性质,顺利完成了解不等式,对总结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起了水到渠成的作用。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后,让学生运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在数轴上将其解集表示出来,利用数形结合,使解集更加形象直观、此环节的设置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类比推理的能力,让学生养成勤动笔,勤动脑的习惯、积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心中有数,避免出错,总结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后,提出了在每一步中应注意的细节问题,强调“去分母”和“将系数化为1”时结合性质2、3,考虑不等号的方向是否要改变。
4、运用新知形成能力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馈学生学习的情况,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设置了两道解不等式的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刚学的知识、。
5、回顾反思知识梳理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让学生自己说出本节课得到的收获,体会教学方法,把知识纳入系统。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认知水平,从而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评价能力。
6、课外作业知识延伸
在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后,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及时巩固这一节的内容,同时检测本节课教学成效,也为下一课时做准备,布置了两道作业题。这样,既系统化了学生的知识,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印象,又使教师在课后辅导时,层次分明,有的放矢。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着重视过程,主动建构,突出应用的原则,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让学生主动地建构其新的认知结构,提升学生的智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很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恳请大家对我的教学提出宝贵意见,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评委,上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华东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我把本节内容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及解法,第二课时是不等式组的实践与探索。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
《数学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充分感受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组的意义;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会用数轴确定解集。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组)的解法及其简单应用。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等式及其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简单的数量之间的不等关系,进一步探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内容,是继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之后,又一次数学建模思想的学习,也是后继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函数及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的重要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本章的最后一节,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拓展延伸,是进一步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是下一节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数学课程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沿着数学发现过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特殊关系到一般规则,逐步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获取知识。得到抽象化的数学知识之后,再及时地把它们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上去。按照这样的途径发展,数学教育才能较好地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的联系,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和使数学成为生活中有用的本领。
本节课,既有概念教学又有解题教学,而概念教学,应该从生活、生产实例或学生熟悉的已有知识引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取共性,得到概念的本质属性。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出概念的定义,并引导学生弄清定义中每一个字、词的确切含义。华师版的教科书中,只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我感觉还不够,不能从一个问题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因此,在这里我又增加了一个问题情境,以增加对不等式组概念的理解,加强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学习的心理基础和认知特点来说,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较熟练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能将简单的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有一定的数学化能力。但学生将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会产生一定的困惑。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并向理性认知过渡,所以,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是通过两个学生所熟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从而引导其自主学习。
基于对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正确理解不等式组的解集。
三、教学目标
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预设的教学方法,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实例体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研究量与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模型之一。
2.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解集的概念。
3.会利用数轴解较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4.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勤于思考、乐于探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体验数学的价值。
四、教学手段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容量大、操作简单、形象生动、反馈及时等优点,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而且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如下:实际问题——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解法——应用。
本节课我设计了五个活动。
活动一、实际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1.
小宝和爸爸,妈妈三人在操场上玩跷跷板,爸爸体重为72千克,体重只有妈妈一半的小宝和妈妈一同坐在跷跷板的另一端,这时爸爸的一端仍然着地.后来,小宝借来一副质量为6千克的哑铃,加在他和妈妈坐的一端,结果爸爸被跷起离地.猜猜小宝的体重约是多少?在这个问题中,如果设小宝的体重为x千克.
(1)从跷跷板的状况你可以找出怎样的不等关系?
(2)你认为怎样求x的范围,可以尽可能地接近小宝的体重?
我提出问题(1),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考察学生对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引出新知。
教师提出问题(2),学生小组合作、探索交流,回答问题。
我预计学生对于这个问题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方法是利用估算的方法将特殊值代入来求出适合不等式组的特殊解;另一种方法是求出两个不等式的解集,并分别将这两个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本题的.实际意义,能将两个不等式的解集综合分析。
这里是通过对数量关系的分析、抽象,突出数学建模思想的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法。
问题2.
现有两根木条,一根长为10厘米,另一根长为30厘米,如果再找一根木条,用这三根木条钉一个三角形木框,那么第三根木条的长度有什么要求?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教学效果预估与对策:预计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可能有所遗忘,教师应给予提示。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与三角形相关的问题,要
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尝试解决,促使学生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体验、得到发展,学会新的东西,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活动二、总结归纳,得出概念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通过上面两个实际问题的探究,归纳概括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
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得到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linearinequalitiesofoneunknown)。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同时满足不等式(1)、(2)的未知数x应是这两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出这两个解集,找到公共部分,就是所列不等式组的解集。
不等式组中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师生活动:在活动一的基础上,将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叙述问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教学效果预估与对策:估计多数学生在经历了上述的探索过程后,能够对这个结论有所认识,但是未必能够全面得出结论。因此,教师要耐心加以引导。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活动三、解释应用、拓展延伸
例题
解下列不等式组,并把它们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完成,教师板书。
在对一元一次不等式意义理解的基础上,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是对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拓展延伸。
练习1:
用每分钟可抽30吨水的抽水机来抽污水管道里积存的污水,估计积存的污水不少于1200吨且不超过1500吨,那么大约多少时间能将污水抽完?
练习2:
某次知识竞赛有50道选择题,评分标准为:答对一题得2分,答错一题扣1分,不答题不得分也不扣分,某学生4道题没答,但得分超过70分,他可能答对了多少道题?
师生活动: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练习3:
求不等式组的解集。
练习4:
求不等式组的正整数解。
师生活动: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这两道习题的设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会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活动四、课堂小结
我提出了三个问题: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与不等式在解法和解集上有什么联系?
3.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你的经验与教训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作如下的归纳总结:
1.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数学知识拓展的需要,也是现实生活的需要,不等式组的知识源于生活实际,要学会分析现实世界中量与量的不等关系,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可以加深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理解,也便于直观地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课堂小结的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互相补充.
教学效果预估与对策:预计学生在利用本节知识解决所提出的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有所收获。教师要加以引导,师生之间相互加以完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第一个问题,可以回顾出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通过第二个问题,使学生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对比中加深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理解,并形成知识网络。通过第三个问题,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意志力,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数学的价值。
活动五、课后作业
1.教材P53练习1、2、4;
2.P55复习题A组5、6。
教师布置作业,学生记录作业.
估计大部分学生可以较为顺利完成作业1;作业2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首先进行判断,如果思维上存在障碍,可降低思维难度。
作业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在这个环节中,进一步理解和体会数学建模思想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7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第九章第二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不等式基本性质, 不等式的解集等知识 ,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同时也是学生以后顺利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有关内容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本章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七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且要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能在数轴上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推理,类比,分析.得到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3、情感与态度:初步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价值,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感知实际问题对不等式解集的影响,积累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将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重点的依据:“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因此,我确定这节课的重难点是看两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二是学生的认识水平。这节课的意图是让学生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因此,这节课的重点为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将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教学难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难点的依据:不等式与方程一样是千变万化的,因此不等式的解法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如何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来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是本节的一个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 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上一节课学生已初步会进行不等式的简单变形,但是在运用不等式性质3时容易出现错误。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导入新课:(3—5分钟)
在这节课开始之初先出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要求学生在回忆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解出这两个方程并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的依据。这样为后面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类比其解法埋下伏笔。在这之后,要求学生说出不等式的3条基本性质,增强课程连续性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知识的学习。
2.创设情境 导入新知
教师出示一些简单的不等式,要求学生观察分析,分组讨论这些不等式的共同特点。学生归纳总结出共同特点后,要求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给这些不等式取名字。
通过观察,猜想,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要求学生类比推理,归纳总结,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类比推理 深化新知
在学生识别了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后,出示例1(1):2(1+x)<3此不等式为一般不等式,要求学生先自主探索,尝试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来解这个不等式.教师在讲解时可以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的依据,让学生不等式的熟练掌握一般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的同时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的真谛,同时为后面解复杂一元一次不等式做铺垫.出示例1(2). 此不等式相对于(1)的不等式而言是具有分母的的不等式,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后用化归的思想将不等式化为一般不等式来解这个不等式.出示这两个不等式代表的是两种不等式的解法.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一定要给学生分析清楚,如何用划归的思想将不等式化为一般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然后再求解.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后,让学生运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在数轴上将其解集表示出来,利用数形结合,始解集更加形象直观.此环节的设置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类比推理的能力,让学生养成勤动笔,勤动脑的习惯.积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用新知 形成能力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馈学生学习的情况,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设置了四道解不等式的练习题:
(1)5x+15>4x-1 (2) 2(x+5)>3(x-5)
(3) (4)
这四道题分三个类型,让学生熟练掌握刚学的知识.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1(1):2(1+x)<3 (2)
练习:
(1)5x+15>4x-1 (2) 2(x+5)>3(x-5) (3) (4)
5、布置作业。在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后,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及时巩固这一节的内容,同时为下一课时做准备,教师要有区别的布置作业,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课堂作业:126页1(1)(2)(3)(5)
(四).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着重视过程,主动建构,突出应用的原则,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让学生主动地建构其新的认知结构,提升学生的智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8
(1)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性质及其解法等知识的基础上,把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结合在一起,既是对已学知识的运用和深化,又为今后用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更广泛的应用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奠定基础,具有在代数学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2)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将继续经历把生活中的数和数量关系转化为数学符号的体验过程,体会不等式和方程一样都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模型。
(3)在列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估算意识,体会算式结果所对应的实际意义,渗透建立数学模型,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对提升学生应用数学意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对于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容易出现的认知困难主要有两个方面:①哪类的实际问题需要用一元一次不等式来解决;②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并加以解决。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数学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的教学要求,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在决策类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难点是:如何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符号化,并根据解集和结合实际情况分类讨论得出合理结论。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数学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三个方面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进一步熟练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不等关系的数学模型,并结合解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活动,积累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分类考虑、讨论问题的能力,感知方程与不等式的内在联系,体会不等式和方程同样都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模型。
3、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学会在解决困难时,与其他同学交流,相互启发,培养合作精神。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主要采取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共同探究,使学生经历将生活中的数和数量关系转化为数学符号的具体建模过程,体会不等式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模型的价值。
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投影、计算机辅助教学,目的是充分发挥其快捷、生动、形象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直观感性的材料,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教学过程通过两个实际问题逐步深入;最后归纳小结,布置作业、具体过程如下:
我们以前已经学过了一元一次方程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并在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将相等关系用数学符号抽象后所得到的“方程”确实是一种有效数学工具,它能让我们的思维过程更加准确和简明!
但是,生活中除了相等的数量关系以外,还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也已经基本了解了不等式的性质和简单不等式的解法。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些带有选择“决策”意义的实际问题来共同探讨一下一元一次不等式这种数学模型是如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
实际情景1:在为我校初一年级学生选定营养餐的过程中选中了有两家公司、
这两家公司某种适合初一学生的营养餐的报价均是是6、5元/份,营养含量和服务承诺也均相同,且都表示对学生优惠:甲公司表示每份按报价的90%收费,乙公司表示购买100份以上的部分按报价的80%收费、
结合新课标对本小节的要求: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我选择的是从数量关系上与教材例题类似的收费问题,并且真实数值与所在年级事情相一致,比书上的例题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发学生探求的兴趣。特别的,通常此类题目是不给出具体单价的,因为并不影响最后结论,考虑到学生现阶段的数学抽象仍以识别数量的具体含义为主,所以我在此处添加了单价,并增设了问题一,用以降低抽象思维的梯度,为后续的设未知数的“代数化抽象”作适当的铺垫。
问题(1)请你判断,我们年级580人用餐,应该选择哪家公司能让每位学生的餐费平均算来更低呢?
预案一:教师应关注学生能否在讨论中认清“每位学生的餐费平均算来更低”所对应的数量意义,将之转化为“付给公司的总金额少”。在此处不排除学生因生活经历的缺乏,而对题目中所隐含的数量关系抽象能力弱。应关注每一位同学的感受,让同学们充分理解交流,扩大参与思考的广度,获得基本抽象思维的生长点。
预案二:在进行甲乙公司所需费用的计算时,会有分部计算和综合计算两种计算形式,对于那些列综合算式的同学,教师应多给予展示机会,从而帮助其他同学整理思路,理解算式的实际含义;为后续的字母抽象做好铺垫。具体计算学生可以合理使用计算器提高课堂速度。
预案三:学生还有可能不通过计算,直接猜测甲公司合算或者乙公司合算,对于这种有可能产生的声音,教师应从估算的角度加以引导。引导学生体会在580人的前提下,超过100人部分(480人)的甲公司是九折乙公司是八折,10%的差距,;100人以内(少于100人)甲公司九折,乙公司不打折10%的.差距,480的10%明显大于100的10%,所以选乙合算,并引导学生用计算的方法验证估算的准确性。
结论:580人时选择乙公司能让每位学生的餐费平均算来更低。
问题(2)你能否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在不知道具体人数的前提下制定一套方案,当其他学校的初一年级也想在这两家公司之间进行选择时,不用重复第一题的计算过程,只要知道人数就马上能根据你方案的结论作出决策呢?
结合以前的训练,学生很容易想到要通过设未知数的方法进行符号表达,将非常关键而题目中并未给出的学生人数设为未知数。由于本题的具体分析过程仍然是由学生分析讨论完成,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预案一:一部分综合能力较强的同学会根据实际意义直接列出综合算式:或此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在化简不等式的过程中单价并未影响结果(利用不等式性质二将其作为公倍数约去),即:题目中没有具体的单价也不会影响本题的决策。
还可以结合小学单位一的思想化简不等式,引导学生体会并不是题目中出现的所有数量都会影响不等关系,有可能引发学生的关于数量关系的深层次思考。
预案二:还有一部分学生会因为生活经验少的关系,综合思考能力弱,无法快速的理清数量关系,列出综合算式,思考受阻,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在第一题的算式意义的提示下,如何分别列出表达甲乙公司所需总费用的过程量代数式。然后在通过将之用不等号连接的方式,来表达两笔费用的大小,降低因综合性所引起的思维梯度,在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步建模”的思维的条理性。
问题(1)如果你是该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请你设计该企业在购买设备时两种型号有几种不同的组合方案;
问题(2)若按固定产量预算企业每月产生的污水量约为20xx吨,为了节约资金,应选择哪种购买方案?
实际情景2的选择除涉及“角色扮演”和“环保”等人文因素的考虑以外,在在结合本节的教学目标上还有如下考虑,
1、本题取材于真实的实际生活问题,情景中的符号和数量关系较多,不等关系在文字语言的叙述中显得比第一题更加隐蔽,需要学生更深化的思考才能列出算式,是在第一个情景的基础上的扩展和深化。
2、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体会,用图表表示的数字信息比文字表达更便于观察和有序思考,感受“有序表达”在实际中的价值。
3、结合本题每一个的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学生必须要从表格中分析筛选相关的有用数据,(例如:在第一问设计方案时未用到“处理污水量”和“年消耗费”,在第二问中未用到“价格”和“年消耗费”)这种分析和筛选的思考经历将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数据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结合以前的训练,在思考问题(1)学生很容易想到要通过设A型或B型设备的台数为未知数的方法顺利的进入用符号表达实际含义阶段。
(1)设购买污水处理设备A型台,则B型(10C)台,由题意知:12+10(10C)≤105
在此处,将“限额为105万元”转化为“≤105”是学生要突破的第一关,教师应在次处多展示同学的对“限额为105万元”语言解释,尽可能多的在具有不同经历基础的同学心中将这个抽象过程生活化、自然化。
因为在实际情景中往往要根据未知数所代表的具体含义为未知数的加一个取值范围的限定,而这个隐含的限制条件往往是学生中所不容易考虑到的,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这一问题,例如:本题中的是设备的台数,应用非负整数的限制,所以可取0、1、2,因此有三种购买方案:
此处细节性的思考经历,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建模过程中更全面的考虑数值的实际意义,促进抽象符号与具体意义在头脑中的融合。
特别的,此处的“0”是学生最容易忽视和丢掉的,教师在此处应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当“”时,往往是企业最可能选的方案,因为不同的设备涉及到不同的维护问题,单一品种的设备往往更便于管理,这种思考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其结合实际作更全面的思考。
问题(2)的思维梯度较前几个问题进一步加大,学生必须理解“节约资金”这个目的的达成一定是在“完成任务”的前提下的,要先通过对(1)中所得的三套方案是否能完成任务加以讨论和验证,然后再涉及计算哪个方案费用更低的问题
在验证三套方案的可行性时,收思维方式的局限,学生往往会选择逐一列举计算的讨论方式,并且由于数量少,很容易得出答案,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满足(1)的方案不是三种,而是三十种呢?三百种呢?除了逐一讨论以外还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方式能帮助我们迅速缩小范围呢?引导学生将所买设备能否完成任务量转化为如下不等关系:
(2)同(1)所设购买污水处理设备A型台,则B型(10C)台
当=1时,购买资金为:12×1+10×9=102(万元)
当=2时,购买资金为:12×2+10×8=104(万元)
此处的分析和引导有助于学生体会不等式在有效缩小讨论范围时的实际价值。
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学生对不等式和方程一样都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模型有了进一部的认识,并感受到不等式确实是从实际问题中提出,又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明确的帮助有效数学工具。
本阶段通过学习小结进行课堂教学的反馈,组织和指导学生归纳知识、技能、方法,深化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一元一次不等式》优秀说课稿3
3通过学习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探究过程,体会类比数学思想方法。
基于对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学生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体会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本教材的结构和教学内容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
基于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章的结构和教学内容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点,
基于对学情的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9章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而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难点:把不等式中的未知数化为1这一步时,应根据不等式的性质确定不等号的方向是否改变。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是觉得很枯燥,接受新知识会比较困难。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我采用了复习导入法、演示法、讲解法、类比法。
根据七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太集中,又好动的心理特点我采用了合作讨论法和自主探究法、练习法以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将新知识化难为易,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我主要从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教学的。
首先通过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复习引入课题,体现了数学中常用的类比数学思想,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这种类比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再让学生通过解1道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而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在教学新课的过程中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已有知识的实际现状选择合适的教法和学法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率。首先我设计了4道很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让学生观察其共同特点从而很顺利的概括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再让学生举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从而加深对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的理解;再启发学生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和步骤,进一步比较知其联系与区别,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解2个一元一次不等式,一个不含分母、不含等号,一个含有分母、含有等号。这样由浅入深的设计让学生更容易注意到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时若包括分界点画实心点,若不包括分界点画实心点。
设计一个问题(议一议):解不等式移项时应注意什么?系数化为1时应注意什么?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时应注意什么?是本节课的知识系统化。
注意:解不等式移项时要变号但不改变不等号的方向;系数化为1时不等式两边同除以或乘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时若包括分界点画实心点,若不包括分界点画空心点。
让学生把教材第126页必做第1题和选做第2题写在课堂作业本上以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时我采用的`是复习导入法、类比数学思想方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和创新性。从而让他们通过回顾和练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借助类比思想探索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深刻体会温故知新的成就感,进而轻松愉快的获得新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9
一 、说教材
1、 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的基础上,用函数的观点对它们重新进行分析。这不是简单的复习回顾,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进行动态的分析,引导学生从整体中把握部分。其中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函数图象,逐步体会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2)感知不等式、函数、方程的不同作用与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自己根据题意列函数关系式,作出函数图象,并能把函数关系式或函数图象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联系起来, 通过自主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情感与态度目标:
让学生唱主角,老师任导演,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探索数学奥秘的愿望,体验成功的喜悦。
3、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
教学难点:利用函数图象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二、 说教法
1、 学情分析
我现在所带班级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学习新的知识需要较长的理解过程,加上这一学段的学生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概括过渡的时期,对事物的认知停留在单一知识点上。他们可能会画一次函数的图像、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但是很难将数与形结合起来,通过抽象归纳得出二者的内在联系。
2、教学方法
鉴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本节我将采用以启发探究式为主线、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
1.学生自主探索交流,思考问题,获取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形成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体验学习的快乐,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技能 。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问题情境,探究新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本节课我通过游戏引入。
游戏规则:准备好写有各种有理数的卡片若干张,每人每次从中抽取一张,用卡片上的数字乘以2再减去4,最后结果大于零的得1分,等于零的不得分,小于零的扣1分。10次以后,计算每人的得分总和,得分最高者获胜。
教师提问:
你希望抽到写有哪些数字的卡片?你希望哪些卡片被对方抽走?
在以上游戏中,若用x表示卡片上的数字,y表示计算的结果,你能写出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吗?
设计游戏的目的有以下几点:
(1)游戏的内容便于学生列出函数关系式y=2x-4;
(2)通过游戏中得分、不得分、扣分规则的确定来建立函数与方程、函数与不等式的关系,既有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巩固,又为本节课的引入创设条件。
(二)探讨归纳,讲解新知
(1) 解不等式 2x-4>0
(2) 观察函数y=2x-4图象,当自变量x为何值时,函数值大于0?
这一环节中,师生共同完成3个任务:教会学生看图、建立数形关系、归纳总结图像法解不等式的步骤。
所以,首先让学生画出引例中函数y=2x-4的图像。从y=0入手,然后分组讨论图像上y>0和y<0的部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把图像上y>0的部分染色。通过观察让学生发现图像上y>0的部分也就是x轴上方的部分。相应地,y<0的部分也就是x轴下方的部分。最后让学生找出y>0时相应的x的值。
通过对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认识到解不等式2x-4>0也就是求函数y=2x-4图像上,当y>0时相应的x的取值范围,从而建立数形关系。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利用函数图像求不等式解集的步骤,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1) 把一元一次不等式转化为ax+b>0或ax+b<0的形式;
(2) 画出一次函数图象;
(3) 一次函数值大于(或小于)0时相应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实质上是一次函数图像上x轴上方的点(或下方的点)对应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三)应用新知
例2的设计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图像法解不等式的一般步骤,这也就是教材上的方法1,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方法2有一定难度,本节课不再重点讨论。
例2:用画函数图像的方法解不等式5x+4<2x+10。
方法1:原不等式化为3x-6﹤0, 画出直线y=3x-6。可以看出,当x<2时这条直线上的点在x轴的下方,即这时y=3x-6<0,所以不等式的解集为x<2
方法2:将原不等式的两边分别看作两个一次函数,画出直线y=5x+4与直线y=2x+10。可以看出,它们的交点的横坐标为2。当x<2时,对于同一个x,直线y=5x+4在直线y=2x+10上相应点的下方。这时5x+4<2x+10,所以不等式的'解集为x<2。
总结:以上两种方法其实都是把解不等式转化为比较直线上的点的位置的高低。
从上面的两种解法可以看出,虽然用一次函数图象来解不等式未必简单,但从函数角度看问题,能发现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联系, 直观的看出怎样用图形来表示不等式的解。这种用函数观点认识问题的方法不是单纯解题,而是加强知识间的融会贯通,用变化和对应的眼光分析问题,对于继续学习数学有着重要作用。
(四)随堂练习
1自变量x的取值满足什么条件时,函数y=3x+8的值满足下列条件?
(1)y=0; (2)y=-7;
(3)y>0; (4)y<2.
设计意图:本题学生很容易想到代值求解,为了突出数与形的结合,要求学生利用图像解决问题。
2 利用函数图象解出x:
(1)6x-4=3x-2; (2)6x-4<3x-2.
设计意图:(1)与(2)形式上虽然只是等式与不等式的区别,但反应在图像上相应的x的取值范围却不同。
(五)小结与作业
1. 归纳反思
2. 利用一次函数图像求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步骤
作业布置
必做题:习题14.3第3、4题
选做题:已知y1=-x+3, y2=3x-4,求x取得何值时y1>y2?
自我反思
应用新知中的方法2是初三数学中的重要方法,但考虑到学生的情况本节课没有详细讲。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对本节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广延伸,尝试与中招考试衔接。这节课涉及到利用函数图像求解集的问题,采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的课堂效果会更好。
《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步骤,逐步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利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答实际问题,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建立用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二)难点: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根据具体信息列出不等式组。
三、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直观演示、引导探究相结合。
(二)学生学法:观察发现、交流探究、练习巩固相结合。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演示
五、教学过程
(一)、设问激趣,引入新课
猜一猜:我属狗,请同学们根据我的实际情况来猜测我的年龄。(学生大胆猜想,利用不等关系分析得出答案。)
(二)、观察发现,竞赛闯关
1、比一比:填表找规律
(学生抢答,教师补充。)2利用发现的规律解不等式组?(学生解答,抽生演板。)你可以得到它的整数解吗?
(抽生回答:因为大于11小于14的整数有12和13,所以整数解为12和13。)3填空: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2、7、c,则c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如果c是一个偶
数,则c=__________。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更正。)
(三)、欣赏图片,探究新知
1、欣赏“五岳看山”。
2、利用欣赏引出例题(教科书P139例2仿编)
例:3名同学计划在10天内到嵩山拍照500张(每天拍照数量相同),按原来的计划,不能完成任务;如果每人每天比原计划多拍1张,就能提前完成任务,每个同学原计划每天拍多少张?
生齐读,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再默读,找一找表示数量关系的句子。师引导分析,并提出问题:
(1)你是怎样理解“不能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的?你是怎样理解“提前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的?
(2)解决这个问题,你打算怎样设未知数?
(3)在本题中,可以找出几个不等关系,可以列出几个不等式?(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指导。)
7x?98
7(x?3)?98
解答完成后,学生自学课本例2。
3、由例解题答过程,类比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步骤,总结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题步骤:
(1)、分析题意,设未知数;.(2)、利用不等关系,列不等式组;.(3)、解不等式组;.
(4)、检验,根据题意写出答案。.(学生总结,抽生回答,教师补充。)
(四)、闯关练习,巩固新知
1练一练:为纪念“5·12”大地震一周年,“五一”部分同学到青城山拍照留念,如果每人拍8张则多于如果每人拍9张则不够问共有多少个同学参加青城山旅游?..150张;..180张。
教师引导:抓住重点词语,找到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组。学生独立完成,抽生回答。
比较列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应用题的区别:
(学生类比找区别,教师补充。)2练一练(教科书P140练习第2题):一本英语书共98页,张力读了一周(7天)还没读完,而李永不到一周就已读完。李永平均每天比张力多读3页,张力平均每天读多少页(答案取整数)?
学生分析列出不等式组,教师指导。(前面的练习已解出不等式组。)
(五)、畅所欲言,归纳小结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体会多媒体展示,本课内容小结:
1、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秘笈: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解不了。
2、具有多种不等关系的问题,可通过不等式组解决。
3、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应用题的步骤是:(1)、分析题意,设未知数;(2)、利用不等关系,列不等式组;(3)、解不等式组;
(4)、检验,根据题意写出答案。
(六)、课后演练,终极挑战
必做题:教材习题第4、5、6题;
选做题:一个两位数,它的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大1,而且这个两位数大于30小于42,则这个两位数是多少?
《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11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实际应用是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内容,是在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性质及其解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等知识的基础上,把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结合在一起,既是对已学知识的运用和深化,又为下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学习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通过本节的学习,向学生渗透“求差比较两个量的大小”的方法,和分类考虑问题的探究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的知识源于生活,所以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析现实世界中量与量的不等关系,指导学生将解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会利用数轴直观地得到不等式的解集。
本节知识涉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知识,与一元一次方程有诸多方面的联系,是继一元一次方程以后进一步讨论量之间的关系的内容,因此这一节的内容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本节教材尽可能地减少传统的大量的不等式的性质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内容,着重引导学生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运算。另外,本节内容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转化”的思想方法,并注意指导学生运用数轴。本节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突出的体现,能让学生在经历观察、验证的过程中得到知识。
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本节课涉及的是最优方案的选择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探索性,解决这类问题,一般要根据题目的条件,分别计算结果,再比较、择优。通过问题设置,培养学生分析题意的能力,分析题中相关条件,找到不等关系。让学生充分进行讨论交流,在活动中体会不等式的应用。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了“求差值比较大小”这一方式,使学生又掌握了一种新的比较两个量之间大小的方式;同时体会到分类考虑问题的思考方式,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研究的问题发表见解,进行探索、合作与交流,涌现出多样化的解题思路.教师及时予以引导、归纳和总结,让学生感知不等式的建模,在活动中体会不等式的实际作用。
在学习本节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比较大小、一元一次方程,所以能够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有关内容。从学生的思想上看,初二的学生活泼、好动,有大胆、好奇、好胜的特点,教学本节时应注意把握学生的这一特点,避免“填鸭式”的教学,要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
继续训练解不等式的基本技能,自己总结解不等式的经验,渗透不等式的建模,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体会实际问题对不等式解集的.影响;总结方法,加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技能,进一步巩固不等式的建模并求解的过程,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明确概念,使思维更清楚、明了,巩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及训练学生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找到实际问题中存在的量与量之间的不等关系;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增强自信心。
学生需要一个能充分展示自我的自由空间,作为老师,我们需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民主的氛围,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信,使“学困生”也能产生发言的欲望,也能对问题畅所欲言,教师还应能及时捕捉到这一闪光点,给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也就是说要使学生全部积极参与教学,因为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活动、民主、自由。
1. 民主是现代课程中的重要理念。民主最直接的体现是在课程实施中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没有主动参与,只有被动接受,就没有民主可言。相反,如果没有民主,学生的参与就不是主动性参与,而是被动的、消极的参与。在课程进行中,教师应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人际关系氛围。尊重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前提,只有尊重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做到平等,学生才会感到安全,才不会出现有的学生被冷落,被讽刺,甚至被耻笑的现象。
2. 在提问时,应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如:“请你帮助设计一下,怎样租用,才能使所付租金最少?”这样才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的空间,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展开想象,才能畅所欲言。
3. 在课堂上,老师应不只关注“优等生”,而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困生”和“学优生”同时享有尊严和拥有一份自信。特别是发现到一个学困生在举了手时,应及时给“学困生”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发言,学生在发言中,虽然有时不能把问题完全解决,老师也要充分的肯定这个学生的成绩和能够大胆发言的勇气。
《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进一步熟练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活动,积累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分类考虑、讨论问题的能力,感知方程与不等式的内在联系,体会不等式和方程同样都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模型
3、情感目标: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在解决问题时,与其他同学交流,培养互相合作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难点:在实际问题中建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数量关系。
关键:突出建模思想,刻画出数量关系,从实际中抽象出数量关系。注意问题中隐含的不等量关系,列代数式得到不等式,转化为纯数学问题求解。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研究新知
这个周末我们要去四明山旅游渡假村,为此我们要做两个准备:先选择一家旅行社,然后购买一些必需的旅游用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碰到一些问题,看同学们能不能用数学知识来解决。
问题1:中国旅行社的原价是每人100元,可以给我们打7、7折;蓝天旅行社的原价和他们相同,但可以三人免费,并且其他人费用打8折;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要选择哪一家比较省钱?
(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这是一个最优方案的选择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探索性,解决这类问题,一般要根据题目的条件,分别计算结果,再比较、择优。本题通过问题设置,培养学生分析题意的能力,分析题中相关条件,找到不等关系。让学生充分进行讨论交流,在活动中体会不等式的应用。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了“求差值比较大小”这一方式,使学生又掌握了一种新的比较两个量之间大小的方式;同时体会到分类考虑问题的思考方式)
观察探讨,实际操作
选定了旅行社以后,咱们要去购物了,正好商店为了吸引顾客在举行优惠打折活动
问题2:
甲、乙两商店以同样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并且又各自推出不同的优惠方案:甲店累计购买100元商品后,再购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0%收费;在乙店累计购买50元商品后,再购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5%收费、我们怎样选择商店购物才能获得更大优惠?
分析:这个问题较复杂,从何处入手呢?
甲商店优惠方案的起点为购物款达___元后;
乙商店优惠方案的起点为购物款过___元后、
启发提问:我们是否应分情况考虑?可以怎样分情况呢?
(1)如果累计购物不超过50元,则在两店购物花费有区别吗?
(2)如果累计购物超过50元,则在哪家商店购物花费小?为什么?
关键是对于第二个问题的分类,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研究的问题发表见解,进行探索、合作与交流,涌现出多样化的解题思路.教师及时予以引导、归纳和总结,让学生感知不等式的建模,在活动中体会不等式的实际作用。
小结: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实际问题从关键语句中找条件
符号表达1、根据题意设置恰当的'未知数
2、用代数式表示各过程量
3、寻找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
解不等式注意不等式基本性质的运用
(本环节我设置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讨论,由学生代表发言,互相补充,最后总结。学生会体会到本节课我们不仅仅是解了如何分析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也尝试了利用分类的方法考虑问题,同时还学到了一种新的比较两个量大小的方法:求差比较法。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学生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的总结方式。)
教学设计: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实际应用是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内容,是在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性质及其解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等知识的基础上,把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结合在一起,既是对已学知识的运用和深化,又为下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学习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通过本节的学习,向学生渗透“求差比较两个量的大小”的方法,和分类考虑问题的探究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置:
1、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大多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景呈现出来,给学生以亲切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通过合作、努力解决问题,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2、组织形式:本节课以开放式的课堂形式组织教学,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操作与探索、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由于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无须过多讲解,只需引导、组织学生活动,有意识的让学生主动去观察、比较、分类、归纳,积极思考,并真正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这节课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的讲解本领,而在于调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水平以及激起学生求知欲、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的艺术高低。
3、学习方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节课改变了过去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学生不是等待知识的传递,而是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体。
4、 评价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关注的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关注的是学生思考了没有,参与了没有,关注学生能否从数学的角度考虑问题。也就是说:教师关注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另外,在课堂教学中,给了学生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并且教师的鼓励与欣赏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13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
我是自考教师资格证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叫《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它属于义务教育第三学段(即初中七年级)的课程内容。下面我从教学背景、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专家评委说说我这堂课的设计和思路。
一、教学背景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教材来自华东师大出版社七年级下册,本册共有五个单元,我说课的内容选自第八章,本章内容包括认识不等式、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等知识点。我说课的题目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等式及其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等的基础后进行的,学习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之后为以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函数及进一步学习不等式打下了基础,本节教学内容属于新授课,授课时数为一课时。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认知发展上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其特点是抽向逻辑思维占主导。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能熟练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并且能将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的形式,有一定的数学化能力。但学生将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会产生一定的困惑。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思维特点,依据课标要求,我设计的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理解“解集”的概念。会利用数轴解较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利用数轴来寻求不等式组的解集,及探讨交流不等式组解集的四种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三)情感态度: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步形成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习惯,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有关概念,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等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
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数轴准确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教法:依据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在讲解方法的基础上,辅之以引导发现法,采用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再借助多媒体技术。
学法:注重学生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改革的趋势。首先要注重学生学习情趣的培养,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研讨式学习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和归纳。
五、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温故而知新,新知识的学习要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才能顺利进行。所以在讲解新课之前,我将用几分钟的时间以提问的方式,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心理准备。
复习引入:不等式1—2x<6的所有负整数解。考察学生对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从字面上来推断一下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并由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引入课题。
(二)教授新课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主要环节,我将用25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这个环节。列举教材中的问题:用每分钟可抽30吨水的抽水机来抽污水管道里积存的污水,估计积存的污水不少于1200吨且不超过1500吨,那么大约多少时间能将污水抽完?
通过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先把问题中有关的数量用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出来,即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使问题变得简洁,更具一般性。通过例题分析了解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也让学生根据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有关概念来类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有关概念。在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概念的同时,学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找出不等式组的解集。
(三)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练习使数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形成一定技能的有效方法。通过课堂练习,既能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又能巩固新知。因此,在这个环节,我设计师生互动等方式进行课堂练习,以便巩固和应用新知,从而达到掌握新知的目的。(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心理学上的遗忘规律)
(四)布置作业
作业是对学生这节课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也是教师了解教学效果如何的平台,作为教学后测评教学效果的一种方式。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不可缺少的一环。教材上的课后习题是根据学生思维特点,学习情况,依据课标要求,精心设计的,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强化知识技能。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设计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本课的思路,提高学习效果。我将板书分为三个部分:左:知识回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教材中的例题分析;中:课堂习题练习;右:归纳总结,注意事项。
七、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涉及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精心设计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学生自主讨论,体验过程,获取知识,提高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内容的设计和构型,我的说课完毕,谢谢给位评委老师!
《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14
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华东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拓展延伸,是进一步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是下一节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继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不等式之后,又一次数学建模思想的学习,也是后继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的重要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
2.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教会学生通过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得到不等式组的解集。
(二)、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考虑多个不等式联合的解法。并总结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分析加深对结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数轴的表示不等式组的解,渗透数形结合这一重要的思想方法。2.在解不等式组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解题的直观性和简洁性的数学美。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会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情况。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难点 灵活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知识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容量大、操作简单、形象生动、反馈及时等优点,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而且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积极性。
(五)、说学生的学法: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并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知道了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分三步进行:画数轴、定界点、走方向。本节我们要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因此由一元一次不等式猜想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学生易于接受,同时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本节所选例题也真正的实现了低起点小台阶,循序渐进,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七个活动。
活动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通过多媒体图片(选择材料通俗易懂,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
活动二 引领学生 探索新知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通过上面实际问题的探究,归纳概括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
活动三 范例讲解 学以致用
例1: 借助数轴,求下列不等式组的解集:
(1)、(2)、
(3)、 (4)、(分析由课件展示)
例2:解不等式组:(1)(学生板演,教师对照多媒体点评)
活动四:反馈练习 巩固提高
课堂练习:P48练习(学生板演,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这四道习题的设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会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活动五 数形结合 总结规律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确定规律:
(1)、多媒体演练
(2)、总结规律:
1. 同大取大, 2、.同小取小;
3、大小小大中间找, 4、大大小小解不了。
活动六:反思小结,体验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体会?
多媒体设计表格总结。
活动七: 知识反馈,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为了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收获,我把作业分为选做题和必做题。
(一)、课本P49习题3
(二)、选做题:能力提升
1、若不等式组无解,则m的取值范围是。
2、若方程组的解是负数,求的取值范围。
七、教学设计说明与反思:
本节知识与前一节的知识联系比较紧密,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本节内容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知识的联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拓展过程,并能通过数轴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使其了解数形结合的作用。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不等式组解集含义的讲述,让学生做到较深刻的理解,并熟练掌握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从而进一步引入利用观察法、归纳法即可掌握求不等式解集的办法。
《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15
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好!我是来自临夏县三角中学的吴致才,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一课时,我主要从教材分析与处理、教法学法和手段、教学过程的设计、板书设计、设计说明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主要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集的概念,并要求学生会用数轴确定解集。它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后续学习,也为下节和今后解决实际生产和生活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另外,整个学习过程中数轴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处处渗透着数形结合的思想,这种数学思想会一直影响着学生今后数学的学习。因此,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2、教学目标
根据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终生学习为本的理念,依据本节课的教材以及课程标准,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相关概念;会利用数轴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理解并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四种情况。
(2)能力目标:通过利用数轴来寻求不等式组的解集、及探讨交流不等式组解集的四种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良好的自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根据教材的地位与作用、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重点确定如下:
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集的`含义,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由于不等式组的解集是组成它的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交集,一般地,当这个集合是由无限个实数构成时,不可能一一列举出来。而数轴上的点是与实数一一对应的,所以借助数轴就能直观地把不等式组的解集表示出来。因此,我确定难点和关键问题如下:
难点: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含义,关键:利用数轴求不等式组中各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
二、教法、学法和手段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所有的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一个有效的和用得上的知识。同时,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较弱,但是他们的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教师的“启发引导”,在学法上突出学生的“探索发现”,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去创造。同时为了加强教学的直观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新知探究
★活动一:由销售笔记本问题,引入课题
我为学生准备笔记本,由学生扮演售货员,我扮演顾客,通过销售笔记本的活动来解决问题,从而得出一个不等式组。这就自然而然引出了课题。
设计意图:从实例引入,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从类比的角度让学生说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
★活动二:由自主学习活动,引出概念
我出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自学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教材内容,并尝试完成自学指导提出的问题。这时,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探索。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自学情况,从而也就引出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定义。为了巩固新知,检测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我先设计了一组判断题,以加深学生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概念的理解。接着,我又在数轴上展示了一组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并强调了“公共部分”的含义。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的同时,还可以体会到,让静止的数轴动起来,使学生对不等式组的解集理解的更深刻,突出了重难点。同时让学生了解到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时,关键是利用数轴,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体验、得到发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二)总结规律,得出口诀
一般: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情况有以下四种情况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图示 口诀
x>–1 x>2x>2大大取较大
X< –1 x<2X<–1小小取较小
x>–1
x<2–1
X<–1
x>2无解
大大小小解不了
给出四个基本的不等式组,先让学生通过数轴确定解集,从直观上了解不等式组解集的基本情况;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口诀、达到会说理解会运用。教师应注意口诀中的每一个大字与小字代表的是符号还是数?
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1、借助数轴确定下列不等式组的解集
2、你发现了不等式组的解集有什么规律吗?在这个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画数轴求解集,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交流、讨论、探究,共同解决问题,总结规律。此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经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口诀: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解不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助数轴直观地掌握这四种有代表类型的解集,突出“公共部分”的探讨,从而加深学生对不等式组解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区分出这四种不同的情况、理解口诀后,以后做题中,能否结合数轴更快更准地找出不等式组的解集! 口诀的使用对难点突破起了有效的作用。
(三)反馈交流,巩固新知
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我设计了两个选择题......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
(四)学以致用,一试身手
解不等式组
给学生安排了这个基本的不等式组,教学中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让学生与同伴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遇到的问题,规范解题过程。
设计意图:我设计这个例题,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般步骤,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不等式组的解集以及以及解不等式组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数轴的直观表示有助于准确的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
(五)归纳小结,整体感知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出本节课自己的体会、收获;最后教师补充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为学生创造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再次巩固了数轴来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突出了重点!又从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关注学生对课堂的整体感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会收获的喜悦。
四、板书设计
左中右三部分:
左(一)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3、利用数轴,找公共部分。
中(二)1、四种结果
2、口诀内容:大大取较大 小小取较小 大小小大中间找 大大小小解不了
3、做题过程、注意事项
右(三) 实际应用;由“相等关系”到“不等关系”
五、设计说明
新课标明确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相关文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说课稿06-27
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02-23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说课稿12-25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教案02-22
(通用)《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说课稿02-20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教学反思03-06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反思03-25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教学反思03-06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反思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