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4-06-14 14:32:4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15篇

说课稿1

  本课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体育课程标准》为依据,按照水平二课程目标要求,贯彻快乐健身,主动发展的教学理念,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他们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学习、活动,引导他们通过“玩中学、玩中练”,在主动探究中了解投掷的要领,掌握投掷的正确动作,同时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投掷活动的良好兴趣。

  一、教材分析:

  投掷项目是一项古老的、传统的体育项目,学生通过学习和练习投掷,可以发展力量和协调性等身体素质,促进上肢肌肉、关节、韧带的发展。投掷这一内容是小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锻炼身体的重要项目之一,原地投掷动作,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安排课程,从投掷纸飞机、投掷沙包、到投掷垒球,抛实心球。教材编写过程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的纵向编排方式。投掷项目适合任何年龄段的人,即使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后,仍可利用投掷项目锻炼自己的身体,培养自信心与良好的合作意识,又能从中培养兴趣与创造性,陶冶情操。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体育《新课程标准》,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学生能领会并说出原地侧向投掷垒球的动作要领。

  (2)技能目标:学生们能自己主动体验投掷技术动作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巩固并提高正确的原地侧向投掷方法,做到动作流畅,出手高度适当。

  (3)情感目标:在体验体育运动乐趣的过程中,形成团结合作、共同参与的良好团体。

  (4)、教学重点:侧向投掷的出手动作.

  (5)教学难点:掌握适当的投掷高度.

  三、学情分析:

  由于小学生个性好动,求知欲和模仿性都很强,又有一定的动作基础。因此,本课所选内容接近学生的生活,给学生设定情境,让学生在玩中渗进教学,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易实现。

  四、教学方法与组织

  本课设计始终围绕学习目标,以小组学习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整节课都围绕投掷这一个学习中心,教学方法前后呼应。本课主要采用体验发现法、讲解示范法、合作探究法,游戏教学法、评价激励法等,营造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学得活、练得活,能对本课的教学产生新鲜感,使学生在欢乐互助的氛围下掌握技术动作,达到“玩中学,学中乐”的有效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

  根据人体机能活动能力的变化规律和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因素,再结合课的任务和学生心理需求,把本课要学习的内容贯穿在游戏活动中,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效果。本节课分为四个部分,即激情引趣活跃身心、合作探究掌握技能、激活思维能力拓展、身心恢复陶冶情操。

  (一):激情引趣活跃身心(8分钟)

  1、导入主题,激发兴趣。教师语言引导,导入主题,学生仔细听讲,对教学内容初步了解,并产生兴趣。

  2、热身活动:投纸飞机.拿出折好的飞机,老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使飞机飞得高飞得远,学生带着问题至各自“空域”尝试“飞行”,教师分别参与各组活动,引导学生相互比较、相互观察,寻找合理的投掷方法。

  在这一部分,我根据活动规律,充分营造良好的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实现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为学习做好准备,同时为探索技能也做好准备。

  (二)、合作探究掌握技能:(20分钟)

  这一部分是课的主体部分,是解决“教”与“学”的重点,本部分分为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1、学生探索投掷动作:用小黑板出示投掷垒球的动作要领,老师简要讲解并示范动作。动作要领我把它编成口诀,使学生易于接受:(:身体侧对投方向,重心右移成弓步,肩上屈肘如满月,蹬地转体要快速,甩臂掷球似挥鞭。)利用儿歌组织学生边说边徒手模仿。模仿采用分解到完整的'方法。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原地投掷垒球的动作要领。并能正确徒手模仿。

  2、老师建议学生把纸飞机拆开,捏成团,尝试体验原地投掷垒球动作。学生用口诀引导自己投掷

  练习2到3次后,教师提出问题:用同样的力气投掷,影响远度的因素是什么?___高度.让学生知道高度与远度的关系,明确出手高度是投掷技术中关键的环节

  3、在练习3次后,把学生分成四列横队,玩“飞越长城”的游戏。两端的投,中间两队迎面跳跃拦截,间距五米,练习2到3次后再交换位置。

  在练习中一部分学生会出现投掷角度偏底的问题,所以安排”飞越长城”的游戏,来调整学生最佳的投掷高度.

  形式新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认识能力的练习,学生往往会情绪激昂,乐此不疲。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投掷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4、原地侧向投掷垒球闯关的游戏;(在投掷区画好远度距离线,按及格、良好、优秀的标准分为三关插上标志线,闯过第一关获得一苹果,第二关菠萝,第三关西瓜,比一比哪组闯关多。

  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通过实践——认知——再实践的学习过程对学生实施垒球投远教学,前面学生已用纸球进行了尝试练习,再用真正的垒球进行练习,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此段教学通过尝试体验、直观演示、游戏比赛等教学方法解决教学重难点。

  (三)、激活思维能力拓展、(大约10分钟)

  在投远活动过后,为了进一步锻炼提升学生的投掷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我又设计了一个“神投手”的拓展游戏。具体操作如下:

  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但是,我们能不能将远距离的目标击中呢?

  (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最高峰,意犹未尽,跃跃欲试,教师适时利用,将课堂教学推向最高峰:拓展练习。)

  “好!看大家这么有兴趣,下面我们再做一个游戏《小小神投手》。”要求学生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投准方法,提高投掷的准确性。

  方法与规则要求:

  在投掷线前方放置四个筐,分成四小组,每人投一次,投进一球既得一分,以得分多少分胜负。在练习投远的基础上,加大难度,开始练习既远又准,目的是使学生控制投的力量和出手角度,从而提高投掷的准确性。

  采用竞赛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练习兴趣,提高练习效果,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以团队成绩为评价标准的游戏,让学生体会到与他人一起完成体育活动任务的快乐,让每一个个体发挥出最大潜能。

  四、身心恢复陶冶情操

  在音乐伴奏下师生一起跳兔子舞,从而达到恢复学生生理和心理状态的目的,

  同时渗透美育,陶冶情操。

说课稿2

  礼仪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X号说课者。今天我说课的科目是小学语文,题目是《迟到》。(板书课题 迟到)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说课。首先,我先进行教材分析:

  《迟到》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主题“面对错误”中的一篇饱含深情的叙事散文。文章以倒叙方式,讲述了作者小时候上学经常迟到。后来,在老师的帮助和父亲的关怀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从此成了第一个到校的学生。本文语言平实、条理明晰,完整而不呆板,以小事见真情,让读者领悟到了父亲对孩子严厉而又深切的爱。

  第一节课,我先让学生在自学生字词的基础上理解本课内容,理清脉络。这节课我将重点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

  二、学情分析

  上好一节课,除了要理清教材外,还要充分的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从心里特征上看,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但自控能力较弱。

  从情感水平上看,小学生每天上学总会因某些原因而迟到,对此行为,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让学生勇于面对错误及时改正,并深切体会父爱。

  三、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在自学新字、词的基础上,理解父亲那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紧扣重点词语进行“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正确对待错误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教学重点设定为: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关键性词语进行理解,对细节描写进行品味,触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教学难点:紧扣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以及细节描写,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五、教学方法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教学方法,突出“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发展”的设计特色,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人物的内心,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更高大,真正做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我力求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掌握方法。

  六、教学过程

  众所周知,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我以教学目标为教导,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本文的写作特色,我将制定以下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 谈话导入,创情境

  自己上学迟到过吗?当犯了这样的错误时,你的爸爸妈妈是怎么对待你的?现在你改正过来了吗?(学生结合亲身经历,自由交流)

  著名作家林海音小时候就是一个经常迟到的.孩子,她写的《迟到》一文,让我们了解了她童年的故事,相信你们读后一定能受到启发。(板书课题:迟到),大家齐读课题 ——

  这一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走进林海音的童年时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第二环节 初步朗读,理脉络

  在情境中让学生快速浏览本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扣住中心句: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

  以“父亲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线索整体感知课文,从而让学生初步了解严父这一形象。(板书:很疼 很严 )

  第三环节 深入研读,悟深情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多次回顾中心句,品味中心句含义。我设计了自读、默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读贯穿于整堂课教学。

  首先,体会父亲的严:我让学生默读2——19自然段,勾画“父亲对我的管教到底有多严?”通过对父亲的三句话进行品词析句,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抓住文中父亲的神态、语言、动作进行交流体会,指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父亲管教我很严,打我非常狠,读出父亲的严厉。

  其次,体会父亲深切的爱:为了解决教学难点,我让学生通过分析“左看右看”这个词语体会父亲的爱。当时父亲虽然气极了,但并没有随便拿起一个工具来打“我”,说明父亲在严格的同时内心也饱含着浓浓的爱。

  除此外,让学生继续品味课文的细节描写,感受父亲这份既严厉而又深沉的爱。反复诵读,读出心灵的震撼,读出父亲深沉的爱。展开想象:此时无声胜有声,父亲嘴里虽然没说什么,可他那动作,那眼神分明饱含着对我深沉的爱。而我虽然也没说什么,可我也真正明白了父亲,理解了父亲,那无言的爱呀!

  难怪有人说:父亲的爱如火山爆发后冷凝的岩浆,那粗糙坚硬的外表下,隐藏着的,是一颗火热的心。

  第四环节 总结全文,话亲情

  父亲的爱是那还带着体温的铜板,父亲的爱是那漂亮的夹袄,此环节我通过出示表达“父爱”的图片,并配有相

  应地“父亲的爱是??”的文字,渲染气氛。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谈对父爱的理解,并说说父亲的爱还是什么?(板书:体会到深沉的父爱)

  七、板书设计:

  迟到

  很疼很严

  体会到深 沉的父爱

  板书是教师备课中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渠道,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结构,正确把握知识内部的各种联系。我设计的板书简洁、清晰、明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课文的脉络,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说课稿3

  《ie üe er》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第11课。本课包括五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以情境图激发兴趣,引入本课所要学的两个复韵母和一个特殊韵母以及两个整体认读音节及其四声;

  第二部分是声母与üe的拼音练习;

  第三部分是看图拼读音节;

  第四部分是看图认字读句子,句子表达了图意,启发了学生开展有意义的课外活动;

  第五部分是一首儿歌,配有图画。儿歌中有四个要认识的字。本课时完成第一、二、三部分的教学。

  这节课,我设计的教学目标为:

  1、学会复韵母ie、üe,学会特殊韵母er及其四声,读准音,认清形,能在四线三格中正确书写。

  2、学会整体认读音节ye、yue。使用拼读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练习声母与复韵母ie üe的拼读音节,正确熟练地读准每个音节,提高拼读音节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是:

  1、学会复韵母ie、üe和特殊韵母er的音形,并能正确书写。

  2、正确区别韵母ie、üe和整体认读音节ye、yue的用法。

  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做到以教材为本,以学生为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故事、课件展示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在自然、流畅的教学过程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我能根据学生好动、注意力无法持久,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尝试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贯穿其中,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学习汉语拼音,也是一个从言语实践中来,又回到言语实践中去的过程,是一个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学习对象建立起新的联系的过程。

  对于刚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虽然汉语拼音字母他们很少见过,有的甚至从未见过,但用这些字母标识的语音在儿童口语中是经常出现的。只要我们在教学时善于借助儿童已有的口语经验和生活经验,就可以化难为易,大大提高汉语拼音学习的效率。基于这样的考虑,

  1、利用情境动画激活儿童的生活经验,如:教学ie时,看语境图,师述:瞧!这是一棵什么树呀?(椰树)利用椰的音帮助学生学习。

  2、借助儿童已有的口语经验来学拼音。如:学习er的四声时。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er四声的朋友,四声的学习不是孤立的,给予了生动的情境和语言环境,把学习拼音和发展语言有机结合起来。丰富的感性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了思维,并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这节课,总体我觉得过度衔接比较自然,但是课时时间有些前松后紧,导致后面学生讲故事的时间不够用,匆匆下课,没来得及让更多的学生去实践,今后在这方面要注意。

说课稿4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3、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

  4、增加诗词积累,提高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

  5、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6、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3、想象力、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

  4、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赏析法

  4、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培养兴趣,走进诗经

  1、走进诗经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穿越了西周到春秋长达500年的岁月风尘,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流淌,三百个故事,三百个心情,拂去了历史的烟尘,幻化出万千风情,或是浅吟低唱,或是钟鼓齐鸣,颂声煌煌,歌声悠扬。淘尽时光的细沙,涤尽世间的尘埃,循着雎鸠的关关之声,穿过水边袅娜的蒹葭,她们明眸善睐,她们娴静柔美,她们大胆执著,她们活泼可爱,她们是蕴涵着古典情怀的女性,仿佛仙乐悠悠,让人在沉静中回味那一份雅致与美好……

  爱,世界上最美的字眼,人世间永恒的主题。穿越时间的隧道,领略远古的诗意与甜美,花前月下的浪漫,辗转反侧的体会,这就是爱的滋味,循着爱的歌声,沿着情的足迹,踏访《诗经》中的美丽与哀愁,追寻爱的源泉,品味我生之初的情愫。

  2、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名为《诗》,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诗经》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无比生动的社会历史画卷。

  《关雎》是《诗经》第一篇,是爱情诗的开山之作。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诗经》中的“六义”

  “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被统称为《诗经》的“六义”,成为《诗经》最具代表性的六个特点。“风雅”和“比兴”更成为《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代称。

  风、雅、颂

  《诗经》所收集的诗,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根据音乐及诗歌形式、内容、语言的不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国风”保存了大量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这部分诗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处境及思想意识、审美观念,表达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深刻认识。“国风”的语言朴素、鲜明,富于形象性,多处用双声、叠韵、叠字等,表达准确优美。形式上多是四言成句,隔句用韵,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同时多处出现章节的复叠,有一唱三叹的艺术美感,是《诗经》的精华部分。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区的音乐。雅诗的内容多描写统治阶级的日常生活,常用在宴会歌舞中。雅诗的篇幅较长,分章分节,句法整齐,流畅通顺,有些还偏重于抒情,加上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有较强的形象性和感染力,雅诗分为“大雅”和“小雅”。

  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颂诗的内容多是歌颂周王朝祖先的“功德”,常在祭祀宗庙时演出。颂诗具有极为浓厚的宗教文学色彩,形式较为古板呆滞,诗歌语言也显得典雅沉重。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赋、比、兴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教师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学生朗读,正音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菜(xì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2) 指导整体朗读:

  诵读提示: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

  (3)提示内容朗读:

  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品德好的美丽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文。

  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

  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三、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学生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教师小结:这首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学生讨论: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三组,每组负责各部分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评价。

  成果展示:

  一章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点出对窈窕淑女的追求,明快而直率。

  二章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怎么也磨灭不了。回家后,便开始了难耐的单相思,无论是醒着,还是梦中,都在痴情的想念她,追求她。

  三章写他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感,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写尽失眠,将相思之苦推进一层,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四五章写思极之幻。他苦思冥想,神思飞跃的时候,姑娘的优美身影一直在眼前,姑娘款款向他走来。他高兴的弹琴奏瑟,向姑娘倾诉着深情而浓烈的爱意,幻由情生,无疑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倾听乐曲,再读《关雎》,乘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漫游美丽画面,想象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一条清清的河水,河中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水鸟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四、品读全诗,鉴赏艺术手法

  1.学生思考: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学生讨论: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生1:比兴的手法

  生2:看到了水鸟的恩爱和鸣,就产生了联想,有对淑女的追求,是起兴的手法。

  生3:有比的运用。

  教师小结:是兴中有比,兴比自然。比兴的手法,不仅表现诗人的感情,而且有助于对事物的刻画,加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大大的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可以在短小的篇幅中创造极为动人的形象和境界。这一手法,在中国诗歌中一直继承和发展着。

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 教材内容

  《春酒》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文章,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课文涉及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妙趣横生的民间奇人轶事。《春酒》通过故乡特殊的春酒风俗,表达思乡的主题。笔触细腻,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学习本文,不仅让我们了解民俗,更让我们多了一份细腻的情感体验。由于本文文字浅显,又是一篇自读课,我准备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2.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提倡的三维目标要求和初二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生活阅历的现状,我觉得应该重在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理解上。目标确立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意蕴。品味文中的细节描写,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赏析散文的一些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深深的思乡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3.说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情来确立教学重难点,从而保障了教学目标的落实和学生自主性的激发。

  本文文字浅显但意蕴深厚,学生得出浅层次的感知很容易,因此,我觉得重点应该落实到引导学生通过品味细节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上。而由于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对民风美、人情美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把它定为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标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组织者就是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因此,我采用问题探究法和自主交流合作。

  三.说学法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这个建构生成的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通过以往的散文学习,特别是上一课《端午的鸭蛋》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赏析散文的一些方法,如读如品味语言等。所以,学法上我倡导“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在三个环节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提出要求,适时点拨,合理评价。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活跃气氛

  让学生畅谈过新年的感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然过渡到琦君的故乡,人们是怎么过新年的?

  (投影---琦君照片、简介。 板书)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一位朗读水平好的同学有感情朗读,创设情境。

  2.思考:

  1文题是《春酒》,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用文中的'话回答。(旨在○

  找出中心句)

  2围绕“家乡的味道”,作者写了哪几件事?(旨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

  3这几件事,○作者为什么离开家乡那么多年仍念念不忘?(旨在过渡到对家乡的风土人情的描写)

  3.找出具体表现家乡风土美、人情美的语句来读一读,品一品。

  (三)研读赏析 品味细节

  由于不少学生对细节这个概念还不是很熟悉,可以先让学生找出他认为最有情趣,最有意思或者最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

  请前后座同学,四人一组合作交流,按照涉及人物归类来检验合作交流成果。整个过程穿插朗读指导和点拨。如:“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于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又如:“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一马当先,不请自到”写出了“我”对喝春酒的急切与热情,“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比喻奇特形象(和象猪一样象气球一样比较),蜜蜂小小的,很可爱,很像当时的“我”,同时,这句话和后面“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体现了乡邻们的淳朴与盛情,短短的几句话,馋嘴的、可爱的“我”跃然纸上。 最后点出细节描写的定义和作用。

  (课标强调阅读过程中对语文知识的整合,从而形成阅读能力。)

  (四)小结及作业

  一杯春酒,醉了母亲,醉了我,醉了无数读者的心,撩惹起我们多少或感伤或甜美的心绪,飞向自己记忆中美好的快乐之乡。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我们美好的回忆吧。

  五.说板书设计

  春

  酒

说课稿6

  说教材:

  《赶海》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叙述了"我"在童年时代跟舅舅去赶海的事,()生动展示了赶海的无穷乐趣。课文语言活泼、趣味横生,字里行间充满了童年的无穷乐趣,处处洋溢出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情怀。课文插图再现了课文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悟课文。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似".

  (3)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中"武将"、"俘虏"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抓住文本语言,或借助多媒体、朗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想象,感悟赶海的乐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说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抓螃蟹、捏大虾体会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难点:

  通过学习感受赶海给"我"带来的乐趣。

  说教学设计:

  课前播放《大海啊,故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再跟随作者去赶海,享受其中的乐趣。

  二、初读课文——找"趣"

  1、我们轻轻打开课文,读读2-4自然段,你觉得什么很有趣,可以动动笔,在旁边作上记号。

  2、交流

  什么很有趣呢?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3、出示句子和插图

  句子:"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捉螃蟹,有的捞海鱼,有的捡贝壳……"

  插图:人们赶海的情景图

  (1)请大家读读这个句子

  (2)还有很多趣事藏在省略号里,我们来边看图边想像,把它们找出来。

  (3)趣事真多啊!谁来在横线上填上你最感兴趣的。

  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有的,有的……

  三、精读课文2-4自然段,体验"趣"

  1、大家读读第三自然段,你觉得哪儿最有趣就多读读。

  2、把你体验到的乐趣读出来或说出来。

  △捉螃蟹很有趣

  (1)自己捉

  △捏大虾很有趣

  (1)指名读

  (2)指导读好"咦"和"噢"两个语气词

  (3)这是一只怎样的大虾呢?谁来介绍一下。

  这只大虾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威武、神气,像一员武将)

  (4)我们来看看戏台上的武将,观察大虾与武将有什么相象的地方。

  (出示京剧中武将的插图)

  (5)如果你一边读,一边想像出大虾和武将的模样,那你的朗读一定会更逼真,感受也会更深,不信,大家试一试。(自读后指名读) (6)这大虾呀神气不了多久了,请大家读读下面一句。

  4、学习第四自然段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偏西了。

  (1)指名读

  (2)(满载而归)读正确了,谁也来读一读。(收获真多!)

  (3)小组合作讨论"战利品"的意思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生接读,抒发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五、小组合作朗读全文。

  先指名说说分工,再读

  六、看图写话

  1、比比谁赶海的收获大

  在前两次分步练习说话的基础上,出示整幅插图,播放海浪的声音,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创设情境,看图写话。

说课稿7

  我说课的题目是《爱莲说》,现就该课的教学设计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地位及作用:

  《爱莲说》,一文被安排在人教版九年教育四年制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六单元《短文两篇》的第二篇,这篇讲读课文在全册古文教材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陋室铭》,这与其有很大的区别:即它能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在语句方面,它又讲究骈散结合,使学生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这对后面的古文学习有启下的作用。

  在单元教学中,又要求弄清文章中段与段的内在联系,理解作者怎样由一物写到另一物,而这一要求本课中有很好的体现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重要作用,因而地位非常重要。

  二、说教材背景

  (一)、学情分析:我所担任的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同学们对古文的学习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多数同学在字音、词义、疏通文意上有了一定的功底,在老师的提示下,能利用工具书,教材的注解,在几分钟之内就能理解大意,并能当堂成诵,但少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水平还有欠缺,因此,我结合学生实际,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还应该重点学习文言实词的含义,虚词的不同用法,句式、修辞、写法等综合运用。

  (二)、教法选择

  根据本文的特点,我采用了朗读法、讨论法、迁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使用这些教法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

  (三)、学法引导

  我采用创设情境,自主合作,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本课教学达到最好效果。

  三、说理念设计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本着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的原则,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论。

  四、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结合该课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制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清文章的思想内容,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培养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五、说教学重点: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六、说教学难点:衬托手法的运用

  七、说教学准备:学生借助工具书扫清字音,词义障碍;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教师制作教具、投影仪、挂图、录音机。

  本课的教学流程,针对本课的教学共设计了五大环节进行教学。

  (一)、直接导入,激发情趣

  1、出示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接着提出问题: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学生能够答出是——莲花,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接着问,你们想到了什么?

  有的学生会想到:(1)莲花的特点是什么?(2)课文为什么要写莲花?……

  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问题,老师要给以鼓励,借此契机教师导入,本文写莲花的什么?同学们想知道吗?那让我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这时我板书课题——爱莲说。

  设计意图:通过直接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释题

  教师交代题目中“说”是一种议论文体,把握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歌咏,说明爱莲花的道理,借以表现自己的人格和操守。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说”是一种文体。

  (二)、赏析课文,整体感知

  首选教师播放原文配乐录音,然后利用投影仪出示三个思考题,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

  1、作者怎样描写莲花的形象?(用文中七个短句回答)

  2、在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句子

  3、本文主要是对莲花的赞美,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

  意图: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家是否明确了呢?让我们再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指两名学生读生点评;齐读

  接着指导学生回答以上三个问题,并进行板书。

  由于教师指导学生用各种方法朗读课文,使学生掌握了本文第一段“莲”的形象;第二段用菊和牡丹作陪衬。这样,使学生掌握了文章的'脉络,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了重点部分重点讲解。

  意图:在阅读课文当中体会短文的语感和情感,掌握骈散结合的句式特点。

  (四)、精读课文,深化明理

  分别回答以上三个思考题

  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汇报,他们之间对问题的补充,掌握了作者不是为了单纯写莲花,而是借莲花自况抒高洁的品格,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同时为了突出莲,又用菊花和牡丹作陪衬,这种写法叫衬托。

  意图: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丰富学生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回答让同学们领会“托物言志”、“衬托”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意图,文章意在托莲花的形而言君子之志,以此突出了本文的重点,并突破了难点。

  质疑:(略)

  意图:学生提出问题,通过生生问答,生师问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样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及特长,面向全体。

  (五)、知识迁移,拓展思考

  教师利用投影仪显示三个思考问题: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

  2、“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3、试比较《爱莲说》和《陋室铭》在写法上有何相同之外并具体说明

  意图: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通过前两道题,掌握衬托的两种方法,第3道题掌握本文的写法特点:即托物言志的写法骈句句式特点;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并会运用。

  总结:指名学生归纳概括“你是怎么学的?领会了什么思想内容?掌握了哪些写法?”

  意图:一方面是对文章内容的检查,另一方面,又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对学生而言,同时也是一种信任,学生有了这种信任感,将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能力,能激发出更强的成功欲,从而促进学习的积极性。

  随堂练笔:仿本文特色

  你喜欢什么花?你觉得它有什么可爱之处?

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这位华人可抵得上五个师。”这是一位美国高级海军将领对钱学森的评价。他是本文的主人公,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即使面对优渥的待遇、先进的科研条件,以及生命的威胁,钱学森仍然决定回国。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作为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文是名家之作的选集。它刻画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身份的人们对于爱国之情的体现,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爱国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情感。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将受到这些价值观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应该在教学开始前确立教学目标。如布卢所说,“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现代教育理论表明,学生应该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和学会创造。从这些基本观念出发,我们应该指导学生从低效、沉重和苦闷的学习态度中解脱出来,不仅让他们学会知识,而且让他们乐于学习、擅于学习和善于学习。因此,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制定了下列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钱学森的生平和爱国情怀。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课文对钱学森的刻画,了解作者所表达的崇敬和赞美。

  2、评价语言,学习如何描写人物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中所述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评价语言,掌握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感受钱学森对于爱国报国的赤子之心。

  四、教法和学法

  1、朗读法和质疑法

  教学没有定式,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课堂情况来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学生应该成为教学的主体,因此,我们应该创造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让课堂变得有趣和有益。对此,我们采用了朗读法和质疑法。

  重新写作如下:

  教学有许多方法,其中朗读法是最基础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通过朗读文章来深入感知文章中人物的品质。

  另外一种教学法是质疑法。学生通过质疑难点字词句,用工具书自学,并通过生生、师生交流来解决难点。

  还有一些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学习效率。比如圈点勾画法可以帮助学生闻所未闻,而讨论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且促使他们深思熟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使用这些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自学的方法,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具体实施方法:

  首先要创造一个兴趣和乐趣共存的学习环境。对于不熟悉的主题,可以通过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引导学生。例如说,在学习《钱学森》这个课文的时候,我使用了一段“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升空”的视频,并加上精彩的音乐和画面。学生们通过这种方式更容易进入课文的主题和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并提出相关的问题和疑问。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考,我利用讨论的方法。例如,让学生讨论钱学森的不同观点,以及两段话的含义等等。这样,通过引导学生的思考,他们不仅更好地理解课文,而且还可以通过思考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总体而言,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善于创造愉悦的学习环境,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以及促进思考,以此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激发求知欲望和培养兴趣。对于语文课程,如何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课文、品析语言文字,需要一些巧妙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自觉调动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当中。只有激发学生思考、好奇和情趣的兴趣,才能真正让学生享受自主、快乐的学习。这是一种成功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

  第二种方法是在课程中巧妙地引入网络技术,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通过科技手段引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更进一步诱发学生较高层次的阅读愿望。例如,在学习冯卡门的课文时,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收集并展示了钱学森在美国的生活环境和美国政府对他的迫害,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钱学森的爱国情感。

  第三种方法是运用音乐来营造情感氛围,感受发扬文化精神。音乐有着悦耳的诗篇和流动的.画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的情感意境。例如,在学习钱学森准备回国的课文时,我播放了一首《我的中国心》并引发师生共同唱这首爱国歌曲,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钱学森的爱国情感,从而提高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兴趣。

  最后,在课程结束前,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活动,让学生用文字表达对钱学森的赞赏和颁奖词。在悠扬的音乐中,学生把这一节课的感受都融入到了文字当中,真正做到了发扬文化精神。

  总之,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课程,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程和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以达到真正的学习效果。

  钱学森:一个伟大的名字,因为他能够使得自己坚持不懈地回到祖国,因为他对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深知,“你是一个中国人!”

  在他的心中,金钱、名誉都是轻的,最重要的是他对自己祖国的深情厚爱。

  借助歌曲的魅力,我们可以更好地表达心声、咏怀之情。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是让学生、文本、作者之间产生情感体验,也是让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结合。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的多样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说课稿9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老王》。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的课文,其中几篇课文讲诉的都是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老王》讲述的就是一个普通车夫的故事。这个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情操。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敢想,善于模仿,外界的任何新鲜事都令他们感兴趣,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因此,许多同学只知道一味的接受“爱”,而不懂得如何感谢“爱”,更别说去回报“爱”了。像老王这类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者,他们不了解,更别说去关心了。我认为,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文学知识,更重要的还要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情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状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及思想情感。

  2、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3、体会作者的善良,引导学生关爱弱者。

  教学重点

  1、全面把握课文,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教学难点

  领会从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中渗透出的爱的博大

  二、说教法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本课教学时,采取合作探究法、板书辅助法、质疑法、诵读法、点拨法、表演法等,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三、说学法

  1、学生充分预习

  我认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很重要,如果每一课都能把课前预习落实好,课堂效果就会事半功倍。要想达到这种效果,就要把预习要求明确,让学生知道怎样预习。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的预习题

  预习题:

  1、利用工具书疏通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对课文质疑

  让学生学会质疑,这是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难得”。我们也知道,学生能对教材提出有价值的质疑,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碰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圈记出来,以便课堂交流。做好了这些预习,就可以进入到高层次的师生平等对话了。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一个课时,为了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有效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我把这堂课分为:悬念导入、作者简介、检查预习、学生质疑、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六大版块。

  1、导入新课

  首先设悬念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个车夫能跟作家成为朋友吗?一个幸运的人会怎样对待不幸的人呢?信赖真的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杨绛,一起走近《老王》,解开心中的'谜团。

  2、作者简介

  接着介绍作者杨绛及她的丈夫钱钟书

  杨绛,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主要译著有《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长篇小说《洗澡》。

  钱钟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学者,作家,著有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等。

  3、检查预习

  用题目的形式检查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并把下列生字词读一遍进行巩固。

  选出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B )

  A.塌(tā)败 荒僻(pì) 蹬(dēng)车

  B.眼翳( yì) 骷(kū)髅 伛(qū)身

  C.取缔(dì) 凑(còu)合 惶(huáng)恐

  D.滞(zhì)笨 愧怍(zuò)攥(zuàn)着

  4、学生质疑

  这个环节是真正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自主探究课文,鼓励他们、把不懂不理解的都大胆的提出来,然后教师点拨,请同学作答,最后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这个环节要求教师必须对课文吃得很透,因为学生的思维很活,他们的问题会遍布课文的每一个角落,甚至超出你预计的范围。我认为,即便这样,也不能用绳子捆绑住孩子们想像的翅膀,因为“教学相长”,学生思维的飞翔会带动教师教学的飞跃。

  5、合作探究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综合性的题目。

  1、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用“老王是一个 的人,表现在 。”的形式表达出来。

  (这个题目既锻炼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又紧扣课文,加深了学生对老王这一形象的理解,学生边讲教师边板书,把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板书结合起来,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板书:

  老王

  孤苦伶仃

  苦 生理缺陷

  谋生困难

  老实厚道

  善 善良淳朴

  知恩图报

  2、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老王这一人物形象的?

  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来归纳,然后再重点赏析对老王进行细致描写的8—14段。

  学生活动:a配乐齐读8、9段

  b、请两个同学表演第8、9段,让学生模仿老王的神态、动作。角色扮演是一种比较好的体验方式,它能让学生在换位体验中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

  c、分角色朗读11至14段(老王、“我”、旁白)让学生通过体会老王的语言从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

  3、读了本文之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雷雨》这篇课文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景象对于学生来说都非常熟悉,课文图文并茂,虽然篇幅比较短小,但文章内容生动,学生们乐于接受。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的课文情景,多形式读文,感受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不同特点。让学生以学习本文为契机,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学会观察,增添生活的乐趣。

  二、说学情

  我的教育对象是培智高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对雷雨已经有丰富了的感性认识。口语能力表达好的学生已经能说出关于夏天雷阵雨的一些特点。另外,培智孩子对形象直观的情境易产生浓厚的兴趣,结合培智学生学习特点和思维方式。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生活体验,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深刻感受到雷雨前、雷雨中自然界的景象变化。

  三、本课的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三年级聋生在生活中对雷雨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本课的预设中,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文本的学习和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感悟语言,体验情感,发展个性。

  四、说教学目标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以及学情分析特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 积累相关词语,会读,部分会写

  2、 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3、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物的是怎么变化的。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物的变化。

  情感与价值观:

  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正确朗读。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物的变化。

  我执教的是第二课时,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读并理解相关词语,能仿照文中的句子联系实际说句子。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感受雷雨前、雷雨中景物的变化。(A类)3

  1、在师引导下认读理解相关词语。

  2、在师引导下能正确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简单了解雷雨前、雷雨中的自然景象。

  能遵守课堂教学纪律,不影响他人,逐步培养融入课堂的意识。(C类)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出发,结合教材的内容,教学的重点:正确、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雷雨前和雷雨中的不同景象。教学的难点在感悟雷雨前、雷雨中景物的变化。

  五、说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

  依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心理学表面刺激物是生动的,就会给学生短时记忆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可能会转变为长时记忆。而雷雨是学生生活记忆中的一个影像,采用多媒体组合的方式,营造了教学氛围,创设了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情境,把语言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融为一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2、朗读——想象(回忆)——感悟: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充分唤醒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朗读。通过读,学生与文本面对面地进行接触,品尝着课文原汁原味的语言,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回忆想象,在读中感受雷雨前、雷雨时自然景物的变化。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理解了语言,感悟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六、说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唤醒生活体验

  先出示课文一幅插图(雷雨中),引导学生观察、回忆、表达,天怎么了,天空是什么样的?……(培智中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对雷雨已经有丰富了的感性认识。这个环节的设计从生活导入,充分唤醒学生生活体验,降低了学习难度,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使学生整体感知雷雨的过程变化,师边声情并茂的范读课文(三遍左右),边引导学生观察课件呈现的情境(注:给学生欣赏、感受的时间)。比如说读到“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师边生动朗读,边引导学生观察天空中乌云,启发学生感受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乌云。这样学生的视觉、听觉被充分激活,促发了生形象思维活动的展开,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最后,可以适当留点时间,让学生来谈谈,看到的,听到的,还有感受到的。把语言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融为一体,激发了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精读感悟,体验特点

  读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同样也是重要方法和手段。坚持以读为本的进行设计,有效地突出了读的目的性、层次性,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多形式和多次数的读书活动中,理清思路,感受语言,体会情感,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和体验。因此,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指导学生朗读,感悟雷雨前、雷雨中景物的变化。如:在指导朗读“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也不动,知了一声也不叫”这句时,引导学生抓住几个自然景物的特点,“乌云——黑沉沉”、“树叶——一动也不动”、“知了——一声也不叫”来理解朗读,并结合情境画面领悟雷雨前景物的特点。再如读“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这句时抓住“越来越亮”、 “越来越响”结合课件,体会闪电一次比一次亮、雷声一次比一次大、刺耳。并联系生活实例,尝试 用“越来……越……”说句子。

  七、 作业

  1、画一幅你看到的或想象中的“雷雨前”或“雷雨中”的画。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

  八、说板书

  本课的板书设计: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然后在精读课文的时候,分别整理抓住关键词语并板书,雷雨前有“乌云、树叶、知了、大风、蜘蛛、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雷雨时,雨(越下越大)、房子(看不清),渐渐地、小”来板书。这样的设计一目了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雷雨前、中自然景物的一些变化,另一方面便于在小结环节时,引导学生把学习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做一个简单的复述,既巩固了学习内容,同时加深了印象。

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孔繁森》一课讲述了孔繁森收养三个藏族孤儿,并用献血所得的营养费帮助他们上学读书的动人事迹,赞颂了孔繁森关心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全文共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第二自然段写孔繁森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藏族孤儿。第三自然段写孔繁森去医院献血。第四自然段写孔繁森用献血所得的营养费帮助孤儿上学读书的事情感动了藏族同胞。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以及教材特点,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定为学习课文2-4自然段。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说说“请求”、“恳求”的意思。

  3、感悟文本语言,体会孔繁森关心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知道孔繁森为加强汉藏两族团结作出了杰出贡献。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优秀”一词去感悟孔繁森的高贵品质,有如下几个点需要重点解决:

  1、给予孩子想象的空间,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说说孔繁森会怎样“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来抚养”三个藏族孩子。

  2、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医生为什么不同意孔繁森献血,后来又为何“勉强答应”的,孔繁森是如何“再三恳求”的。

  3、理解歌词所蕴涵的情感是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

  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不够稳定,不易持久的特点,我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看图,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另外语文教学应该“以读为主,以悟为核,以生为源,以积累和运用为目标”。本课人物以及人物的生活离学生生活太遥远太陌生,要让学生通过简单的一篇课文来完全体会课文所蕴涵的思想内容、认识课文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感受课文所反映的社会意义是很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依托文本层层递进地去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能力,触碰那根敏感的情感之弦,凭借图片和歌曲进行渲染,并在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上进一步引导、体验,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

  五、说学法

  低年级孩子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如果能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观察地震带来的灾难,和音乐欣赏《一个妈妈的女儿》,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并且通过学生自读自评、男女生分读、师范读生学读等多种形式的读,结合想象说话,演一演等方式感悟课文内容。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本堂课我以再亲切地喊一喊孔繁森的名字导入课题,在复习完生字词后,让学生回忆课文中是说孔繁森是怎样的一个人,孩子们都能找到关键句: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其实本文的中心句即“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全文围绕优秀二字举了两件事例展开阐述,我顺理成章将孩子引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学习第二自然段

  结合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我首先配乐播放有关地震的图片,结合图片理解这场地震对于曲尼、曲印、和贡桑来说是一场怎样的灾难,从中理解孤儿二字。而重点要让孩子理解孔繁森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他们,我设计了这样的想象:小朋友们都是爸爸妈妈的亲生儿女吧,平时都是我们的爸爸妈妈抚养着我们。请小朋友们想象一下,你们的爸爸妈妈是怎么关心照顾你们的?通过回忆、发言,同学们都体会到了父母的关爱和辛苦付出。在此基础上,我再创设情景,孔繁森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他们,他会为三个孩子做些什么事情呢?结合练说句子。曲尼发高烧了,孔繁森……;曲印衣服破了,孔繁森……;小贡桑摔倒了,孔繁森…待孩子们交流过后,老师再细节补充孔繁森照顾三个孩子的`感人事例,最后师总结“像爸爸妈妈一样照顾他们,就叫抚养”。这样不仅让孩子深刻体会到了孔繁森对三个藏族孩子的关心爱护,同时也让孩子理解了抚养一词。

  (三)感悟想象,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课文阐述孔繁森是个优秀的援藏干部第二件事就是孔繁森为了帮助三个孤儿上学请求献血的感人事迹,开始医生不同意,后来经孔繁森再三请求,后来孔繁森又是怎么再三请求,医生才勉强答应。其中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医生为什么不同意孔繁森献血,最后为什么又答应了??教材中没有写出来,这里留有较多的空白,我把学习的主动性留给孩子,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训练,把这段文字转化为对话形式,让同桌演一演孔繁森与医生的对话这个情节。通过表演,让学生加深理解“请求”与“恳求”的意思,同时也使这段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印刻在学生的头脑中。这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能力,抓住人物心理活动的“空白”进行了大胆、合理的想象,孔繁森关心藏族儿童、无私奉献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就凸现了出来,同时也进行了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文章结尾的一首歌是让孩子理解的一个难点,其实这首歌是对孔繁森优秀品质赞美的一个升华。我是这样设计让孩子理解的:

  这是一首歌词,太阳和月亮有同一个母亲,说明他们什么关系(兄弟姐妹)?汉族和藏族有同一个母亲?说明也是什么关系?谁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个民族呢?我们国家的56个民族就像一个大家庭,56个相亲相爱的兄弟姐妹,应该紧紧团结在一起,互帮互助,互敬互爱,共同奋斗,共同进步。孔繁森为了这个民族大团结,做出了很多的贡献,藏族同胞们为祖国有孔繁森这样无私奉献的好干部而感到自豪。我们也来深情地唱一唱吧。孩子们在老师的提醒解释下,能明白歌词背后的深意了,就能把这首歌词读好了。之后,多媒体配乐和这歌词匹配的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师生再次在这轻柔的乐声中深情的诵读歌词,情感在乐声中得以升华。学生也从内心深处对孔繁森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四)延伸学习

  学完课文,让孩子自主交流,此时你觉得孔繁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孩子们交流完后,老师送上几个表现孔繁森优秀品质的成语(大公无私、舍己为人、无私奉献、任劳任怨),这样,孔繁森关心人民,对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形象在孩子们心中更深刻了。

  (五)作业

  1、复述课文:把这个动人的故事回家讲给家人听。

  2、搜集关于孔繁森的小故事。

  七、说板书设计

  16、孔繁森

  优秀的援藏干部

  收养孤儿献血助学

  关心人民无私奉献

说课稿12

  教材分析:

  《牧歌》选自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神州大地(1)辽阔的草原,这一单元以学习蒙古族民歌为主,其他教学方式相互配合的综合课。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我国草原地区的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和风土人情。课本选了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三个少数民族的民歌和典型音乐介绍。

  设计思路

  本节课通过对《牧歌》的学唱及对无伴奏合唱《牧歌》;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的欣赏,让学生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在教学设计思路上体现了“激趣.体验、探究、升华”的教学方式。

  激趣:初一的学生正处在好动时期,对新事物好奇但不能持久,单调的教唱与欣赏是不能够提起学生的兴趣。针对课本和学生的特点,我特别选择了情景导入的方法来进行本课。

  体验:在歌曲的教学中,让学生用听唱法直接学唱歌曲,有利于学生感受、体验、掌握蒙古族民歌的特点和风格。对于歌曲的处理,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反复体验中感受和理解。

  探究:通过播放草原风貌,介绍蒙古族独具特色的衣食住行,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让学生在看、听、想、议中去发现、探究影响草原民歌的因素,从而进一步了解内蒙民歌的风格特点,特别是“长调”的特点。

  升华:通过看、听、唱、对比等方法,使学生感受到蒙古族民歌的纯美,通过学生的才艺展示以及了解“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已不多见的现象,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家乡、美化家乡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学唱《牧歌》

  2.通过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了解蒙古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音色。

  3.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对民歌的学唱及对内蒙民歌风格特征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激趣

  1导入

  播放蒙古那达慕大会视频。

  (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说出是哪个民族?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本课内容。)

  师:那今天让我们走进蒙古族一起去体验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板书课题)

  二.体验

  1学唱歌曲

  a播放《牧歌》(带问题聆听)

  提问:从课本的谱例上找出描绘颜色的字词及其景物。

  回答:蓝天 、白云、绿草、雪白的羊群

  提问:歌曲表现了什么样的景色?

  回答:表现了在蓝天下,碧绿的草原上,人们愉快的放牧。

  b再听:再次播放《牧歌》聆听

  师:你认为旋律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生:第1、2小节与第5、6小节、9、l0小节在节奏上相同,即:X X │ XX

  c听唱:(第三次播放)

  用“la”随音乐进行模唱。

  请学生轻声和着伴奏哼唱歌曲。

  再唱:让学生自主选择分别采用:全班齐唱、小组唱、男女生接唱等形式熟悉巩固歌曲。

  唱谱:歌曲唱熟之后,请学生集体视唱歌谱。

  (注:提示学生注意:歌唱时的呼吸、换气、咬字吐字、长音的拍数、力度的`把握、演唱的情绪等。)

  三.探究

  1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

  提问:无伴奏合唱《牧歌》与原民歌的表演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回答:合唱没有伴奏,有不同人声组合,比单旋律原民歌表现力丰富

  教师补充:……

  蒙古族民歌大体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旋律形态。长调民歌节奏自由、舒缓,旋律悠长,有独特的装饰音。短调民歌节拍律动鲜明、结构句法清晰。前面欣赏的是长调歌曲。

  再听:播放无伴奏合唱《牧歌》。(进一步感受长调民歌)

  接下来再欣赏一首短调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感受长调歌曲和短调歌曲的不同之处。

  2.欣赏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

  a介绍蒙古族乐器: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因琴头上雕有马头装饰,故称马头琴。马头琴是拉弦乐器,音色柔和浑厚,独具特色。演奏技术丰富,既可以为民歌、说唱音乐伴奏,也可以独奏。

  B播放音乐欣赏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

  提问:作品的情绪?节奏?旋律?

  回答:情绪热情,节奏紧凑,旋律动感、流畅。

  师: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的知识介绍蒙古族人民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及蒙古人的性格

  生:通过讨论与相互补充得出初步的观点。

  3、探究结论

  师、生:内蒙古独特的地域特征,造就了勇敢、豪爽、粗犷热爱艺术的蒙古族人民,造就了他们独特的音乐形式……

  才艺展示

  播放蒙古舞蹈视频

  老师与同学跟随音乐一起来表演蒙古舞蹈!

  四、升华

  1.升华

  师:为什么昔日那种“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色现如今在内蒙已不多见?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生:草原、草场沙化严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目前,我们国家正在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林,大力发展人工草场,推广栏养和封沙育草等措施……

  教学效果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比较好,特别是女同学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但有个别男同学在唱歌时,对歌曲的节奏速度掌握不准确。

  教学反思

  1、充分体现学科本位。音乐是听觉及实践的艺术形式,要让学生在充分的听和唱中感受作品本身的旋律特征,为了解蒙古族民歌的音乐特征作铺垫;同时,在学生学会歌曲的基础上再唱歌谱,降低了学习难度。

  2.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多次采用提问、及时评价等方法及学生积极主动的才艺展示,多方位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采用对比法、情景再现法、联系实际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说课稿13

  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优美文章。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西湖秀丽的景色,可谓句句是景,字字都美。细细读来,仿佛聆听悦耳动听的音乐,又如观赏秀美典雅的画面,身临其境之感随之而来,了解西湖的愿望、热爱西湖的情感油然而生。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口头造句。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品味,了解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孩子走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在读中感知、感悟西湖的美景。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乐磁带

  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创设法

  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生命体。真实、鲜活的情境能丰富儿童的表象,激活儿童的思维、情感、联想、想象。因此,我用富有感染力的优美的语言,借助色彩鲜明的图画和悠扬的音乐,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入境的“场”,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想象,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理解课文,体悟情感。

  二、朗读体验法

  教学中我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加深朗读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我通过个别读、比赛读、想象读等不同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并在读中加深体验,受到美的熏陶。

  说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激趣揭题。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杭州被称为——,而西湖就是——

  师描述引渡: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数杭州,杭州也因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西湖这么美,你们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

  这一环节是对前一堂课学习的第一段的复习,让他们较快地入情入境。有助于让他们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站在西湖边看到了什么?

  2、西湖的山美水也美,那书上是怎么描写的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段,看看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3、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4、齐读。

  过渡:站在西湖岸边就能欣赏到西湖三面环山、层峦叠嶂、湖水平静、碧波荡漾,湖光山色美如仙境。而湖中的各个景点就更令人陶醉了,同学们想不想一起去饱览一番?

  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同学们看图,通过优美的图片把同学们带入情境。然后让他们说说看到了什么,给每个学生创造了交流的机会,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最后读读课文,说说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阅读的过程是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建力去填补文本空白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接纳文本。因此,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句,并说说为什么,使他们有了进一步的体验。这样设计让学生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课文描绘的情境中,感悟语言文字,并受到它的熏陶。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

  要求:(1)数一数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2)找一找这段介绍了西湖中的哪些景点,用

  圈出。

  2.集体分析:

  (1)指名答,板书

  (2)你最喜欢哪个景点?为什么?

  (3)作者把湖中那蜿蜒的白堤和修长的苏堤比作两条翠绿的绸带,迎风飘逸,真令人赏心悦目。

  (4)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景点,美美地读一读。

  (5)我们已经知道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那么这些美景座落在这银镜上,又呈现出怎样神奇的景象呢?

  仿佛是什么意思?你能用仿佛说一句话吗?

  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谁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入仙境。

  (6)太美了!如果你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你的心情会怎样呢?(愉快、舒畅)

  找一找文中用哪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种心境的?(心旷神怡)

  带着这样的心情齐读最后一句。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组织而又比较自由的学习方式。它营造了一种自由自在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尽情地读书,尽情地说话,从而使思维动起来,体验真起来,语言活起来。

  四、出示第四自然段

  过渡:夜幕初垂,明月东升,夜西湖又是如何一番景象呢?听老师朗读第四自然段。(出示夜西湖的图片,师配乐朗读)

  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欣赏着这样的美景,再听到远处飘来的悠扬琴声,此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你是否也想来美美的读一读呢?

  学生配乐朗读体会

  你觉得哪句话特别美?

  这一段的学习,我通过语言的描述,音乐的渲染,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感悟、体验月光下西湖的美。在这里,学生的想象在驰骋;情感在激荡;思维在飞跃,受到了美的熏陶。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觉得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再次感受西湖的奇丽风光。

  3、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让我们以苏东坡的诗句来结束今天的游览吧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让学生说说最想说的一句话,既是对全文的归纳,又让学生感受了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

  五、作业

  把你喜欢的一段背诵下来。

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教材简介《台阶》与本单元其他五篇不同,是小说,但也是叙事类作品,主要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具有农民的朴实、淳朴、无私,而且敢于拼搏的精神。

  2、教学目标简介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能力目标: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3、分析教材编写思路、结构特点以及重点难点小说是以父亲的儿子为故事叙述者的,开头写父亲如何力大无比,壮实如牛,篇末写父亲腰也闪了,连挑水也不能胜任了。父亲终年辛劳,舍不得破费一星半点,连洗脚也是一年才洗一回,父亲这辈子过得多么艰难!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故事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使造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了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二、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本文立意新鲜,情节朴素感人,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社会背景以及父亲的形象意蕴问题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说教法与手段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读、读反复,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及背景音乐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全文中有个文眼:“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抓住了这个文眼,就抓住了理解整个故事的关键,就容易理解父亲的思想性格。

  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一)激情导入:3分钟(背景音乐《愚公移山》)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此导语设计贴近课文内容,和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再配以背景音乐《愚公移山》,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自然引出本课内容。)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配乐朗诵,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

  2、让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看谁能生动的复述这个故事,成为今天讲故事大王。(学生通过两次不同要求的读,特别是在复述过程重要抓住重点,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协作质疑:15分钟默读课文,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全班交流。(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品味赏析:10分钟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片段,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赏析,同时课件演示父亲重修台阶的情景,形象的感受这一震撼人心的画面。理解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品质(因为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此环节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形象、更直观。)

  (五)拓展迁移:4分钟引导学生回忆讲述自己的父亲,要求抓住父亲的'特点,叙述清楚、生动、突出重点。然后由同学们评出今天的发言明星。(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师生小结:2分钟首先学生自发的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予以补充和肯定。(此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七)作业设置:

  1、摘抄赞颂父亲的文学作品,推荐阅读巴尔扎克的《高老头》。

  2、教与学多边活动安排每个教学环节都尽量安排合作探究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并注意对问题分层次整理,给每个学生机会,以提高其自信心。

  3、重点难点处理探究人物形象,应该在通读的过程中,根据故事情节,一一列出人物思想性格的要点,然后整体思考,加以整理,看什么是性格的核心。可以用“三问”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分析人物。

  一问: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二问: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三问: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4、教学手段的采用在理解父亲形象的时候,播放背景音乐,同时放父亲修台阶的课件,引起学生共鸣。

  说板书设计台阶李森祥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对高”

  三级台阶老屋

  非常要强、有志气、不甘落后、有长远目标。

  九级台阶新屋

  有移公移山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说课稿15

  《塞翁失马》。它是鲁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则寓言。主要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说明“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因为它用一连串的事实来说明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化:“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待“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就转为福了;后其子又“堕而折其髀”又转为祸了,最后又因其子髀折,得以“父子相保”又再次转化为福,如此循环往复地阐述了福与祸的对立统一关系,所以动人也吸引人,也因此,在导入这环节中,我也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以便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为本文虽是一则寓言,但也是一篇文言文。《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诗文,要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因此就有必要地需要提醒学生应掌握基本的文言实词、虚词,并能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意,这也是该课教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通过讲故事,同桌讨论质疑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能从故事中去深入理解文章的寓意,也就是祸福可以相互转换,并且能联系实际去正确地看待问题,这一点对初一的农村学生而言是有点难度的。

  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等人的教学论都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比如:自己疏通文意、查工具书等)都体现了这点,我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看待问题,并且能发表自己独特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比如“你是如何看待好事与坏事的?”

  按照以上思路,我在本课教学中,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教法:

  1、朗读法。通过查工具书,基本读准字音,在朗诵中初步理解文意。

  2、探究法。要求学生对每个问题能有自己的主见,并能充分表达并有所质疑。

  3、启发式。通过讲故事形式,以事实来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并能联系实际生活,启发学生看待问题应有正确的辩证的心态。

  在一节课内完成目标,因而我的教学步骤是这样设计的:

  一、导入。(以故事来导入):

  有一天,小王在上班途中,无意中看到前面一人掉了皮包。他很是欣喜,急忙上前捡起来,一看,一叠厚厚的,看上去全是100元大钞,便赶紧揣入怀中。就在他准备走的时候,被后面的人叫住,且以“见者有份”为理由也要分一份。这时的小王已经沉浸在意外之财的喜悦中,无暇细想,就给他点吧,堵他的嘴。于是将自己身上仅有的几百块给了那人,便急忙回家。一到家便急忙打开一看,拆开来,除上下几张是钱外,其余全部是白纸,那仅有的几张也全是伪钞。

  然后我就这个故事引入——其实,捡到钱本是件高兴的事,但是对于小王来说是不是件好事呢?(学生多数答“不是”)。那么我们看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是否就绝对呢?我们先一起看看边塞的老头儿丢失了马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这样就引起了学生往下读的兴趣。

  二、读。

  先给两分钟时间让学生略读课文,再抽学生读,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音,并将本文的易混字“堕”与“坠”,多音字“将”、“塞”、“折”与“好”字的几钟读音以及难字如“跛”板书在黑板上,加以区别;然后老师再范读,便于学生在注意音的同时,也应注意文言文的`节奏,最后是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做到熟读。

  三、析。

  1)、3—5分钟,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同桌同学相互讨论解决疑问(这也体现了自主合作精神);

  3)、抽学生复述故事(讲故事),并评说。我再给予评析的标准:a、普通话标准,声音响亮。b、口齿清楚,表达流畅。c、态度自然大方。d、讲得具体、生动、形象。(有了这个参考,学生就容易评说)

  4)、质疑。对于不能理解的字词,经同桌合作讨论后仍没有解决的可当堂提问,由全班同学共同完成,我就适当点拔,如“居”作“过了”解释。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悟。(通过问题设计的形式)

  1)、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各抒己见)师再小结: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祸与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板书)

  2)、后来,从这个故事中引申了一个成语叫什么?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五、拓展延伸:

  课文中的老头因丢失马最终却能因祸得福;而我在课前给同学们讲“小王捡钱”的故事,小王因捡钱而失了钱。那么,在我们生活中,你认为好事(坏事)能变成坏事(好事)吗?你应该用怎样的心态来对待呢?(可讨论)联系实际。

  ——辩证地看。

  板书设计:

  跛bǒ——髀bì 塞翁失马

  将jiàng——jiāng√

  塞sè——sāi——sài√

  好hǎi——hào√

  折zhē——shé

  堕du——坠zhuì 对 立

  祸 ———— 福

  统一

  (辩 证)

  《寓言四则》的写作特点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以叙述为主,兼用描写;短小精悍,构思精巧。

  《蚊子和狮子》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清新,形象,构思极为精巧。

  《智子疑邻》语言精炼。

  《塞翁失马》用对比手法表现对祸福得失的理解。

【说课稿】相关文章:

颐和园说课稿圆明园说课稿03-25

说课稿05-17

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07-12

《社戏》的说课稿09-05

《过河》说课稿01-14

荷花说课稿11-10

掌声说课稿12-05

《秋天》说课稿12-20

《泉城》说课稿12-22

《吆喝》说课稿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