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分数与除法》说课稿

《分数与除法》说课稿

时间:2024-06-22 12:45:0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分数与除法》说课稿15篇【优选】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分数与除法》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分数与除法》说课稿15篇【优选】

《分数与除法》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分数除以整数》。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分数除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的第2节“分数除法”第1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课知识,既是对分数以及除法的认识的深化,又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

  基于此,我确定了3个层面的教学目标:

  层面1是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分数除法的概念及意义,能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层面2是技能目标:通过对分数除法的研究,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层面3是情感目标:学生能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的同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养成认真好学、乐于交流、勇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并结合新课标以及学生具体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关键点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是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因此,我将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1、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年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注意力分散,因此,我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

  2、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已经完成了整数除法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有关分数的知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分数除法”,能让学生对除法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三、说教法学法

  关于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中采用以情景教学法、观察发现法为主,以多媒体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更高效率地学到知识。

  关于学法。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迁移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获取知识。

  四、是我本次说课最重要的部分——说教学过程。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情境导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归纳总结、布置作业5个阶段。具体过程如下:

  第1阶段:情境导入。

  我将使用多媒体播放“分生日蛋糕”的情境,提出“假设只剩下的生日蛋糕,但需要分给5个人,每个人能分得多少蛋糕?”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自然而然地引出分数除法的主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对小学生来说,在学习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尤为重要。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感兴趣。本节课开始由分蛋糕的场景引入,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感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更激起了他们探索新知的欲望。

  第2阶段:讲授新课。

  我将使用多媒体展示问题情境:“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自己试着折一折涂一涂。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纸,先把纸平均折成5份,再涂出其中的4份,然后再将这4份平均分成2份,将其中1份涂色,最后看看涂上色的这部分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在学生汇报反馈时,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即分、涂的过程。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清晰地展示中分享他人的思维方法。通过思考操作,学生达成共识:里有4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是。接着让学生列出算式÷2=,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同时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

  学生通过操作,明白是怎样得到的。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呢?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刚才的推理,很容易得出“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是否具有普遍性呢?教师让每位学生举例验证,通过分一分,涂一涂证明结论。

  学生很快发现有些算式是无法用以上结论计算出来的,如÷3,分子4除以3是除不尽的。矛盾的引发,说明“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这样的计算方法不具有普遍性。我引导学生再一次进行探究。为了便于全班统一交流,我选取学生举例中的`一道典型算式进一步研究,如÷3,此时,先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涂一涂,然后再让他们进行小组交流。

  根据学生的小组讨论,学生发现把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得到的算式是÷3=。此时我还引导学生发现:把平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的,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算式是×=。比较两个算式,学生很快发现它们是相等的。由此,引导学生得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这一环节我将尽量放手,给学生广阔的空间,把学生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位置,从而给学生创造一个观察思考、自由讨论、发现创新的机会,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精彩而不在枯燥无味。

  第3阶段:巩固练习。

  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分数除以整数,我将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教材P32做一做的第1题第1小题和第2题前面3个小题。我将通过抽个别学生上黑板作答,巡视其他学生的草稿本作答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对学生的不足之处加以点拨,以此让学生充分消化本课内容,并学会学以致用。

  第4阶段:归纳总结。

  我将让学生自主小结,畅谈这节课的收获,说说学了这节课你又哪些新的收获?同时,我将对学生的总结加以评价与鼓励,查漏补缺,使学生对本课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而系统的认识。帮助学生梳理自己所学的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发展学生的能力。

  第5阶段:布置作业。

  作业是课堂的有效延伸。根据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我将对作业进行分层设置,其中必做题为:教材P34练习7的第3—4题;选做题为:教材P34练习7的第11题。

  这样既让学生及时巩固本课知识,又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弥补了课堂缺陷,照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了因材施教。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分为3板块,黑板的正中央是我本节课的主题《分数除法》,左边引入情境,中间板块呈现教学重点与难点;右边是练习讲解。这样设计直观大方,很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一目了然,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最终达到概括、巩固、提高的教学目的。

  六、教学反思。

  总之,本课我努力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出引导学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景。整节课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动手实践:有独立探究,有合作交流;有猜想,有验证;有观察,有分析,有想象。我力求让学生在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中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对解决实际问题是有用的。

  整节课的教学,我和我的孩子们在轻松的活动中获得了发现,在激烈的讨论中明白了道理,在愉悦的合作中享受了成功!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专家老师的耐心聆听!

《分数与除法》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我说课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单元中例1和例2。例1是分数除法意义认识,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计算。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意义和分数乘法意义及计算,而本课学习将为统一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打下基础。

  例1先是整数除法回顾,再由100克=1/10千克,从而引出分数除法算式,通过类比使学生认识到分数除法意义与整数除法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运算。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教学,意在通过让学生进行折纸实验、验证,引导学生将图和式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发现算法,感悟算理,同时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根据刚才对教材理解,本节课教学目标是:

  1.理解分数除法意义与整数除法意义相同。

  2.理解分数除以整数计算原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和归纳过程,感受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并从中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本课重点是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

  本课难点是分数除法一般算法理解。这是因为要将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以它倒数,在运算形式上由除法转化为乘法,变化较大,而学生往往由于思维定势,一时不容易接受。所以本课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和验证中自主体验和感悟。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课教学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启发与发现法相结合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在体验中、在交流中发现规律。

  学习方法上强调以探究学习法为主。认知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内化过程。只有通过主动参与获得知识,才是有意义。因此,在重难点学习上,通过折纸实验与验证,数形结合,从而实现真正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一)类比迁移,理解分数除法意义。

  1.乘法意义对照。

  (出示3盒标注100克水果糖)问:共重多少千克?

  这个问题提法比教材中略有不同。教材中是先提问:共重多少克?借此引出整数乘法、整数除法算式,然后通过100克=1/10千克引出相应分数乘除法。根据我以往教学经验,这样处理不少学生在类比迁移时有一定障碍,并不容易实现。

  而在问题中直接以千克为单位,首先因为问题更有挑战性而能更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其次还能引出三种形式算式:

  ○1整数形式:1003=300(克)=0.3(千克)

  ○2小数形式:100克=0.1千克 ;0.13=0.3(千克)

  ○3分数形式: 100克=1/10千克 ;1/103=3/10(千克)

  这样处理不仅有利于学生系统建构整个乘法意义,而且,还能促使学生自然而然把分数除法意义与整数除法、小数除法意义统一起来。这样一来,接下去理解就显得水到渠成啦。

  2.除法意义对照。

 在改编成求每盒重多少千克问题情境下,引出相应三个除法算式:

  ○13003=100(克)=0.1(千克)

  ○20.33=0.1(千克)

  ○33/103=1/10(千克)

  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从而理解分数除法意义与整数、小数除法意义相同。

  3.练习:

  1217= 204 2.81.5= 4.2 2/34=8/3

  20412=( ) 4.21.5=( ) 8/34=( )

  20417=( ) 4.22.8=( ) 8/32/3=( )

  在前两步理解意义基础上,及时安排相应巩固练习。分别是已知三种形式乘法算式,不计算直接写出相应除法算式商。如:2/34=8/3,8/34=( ),8/32/3=( )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第一步:教学4/52

  1.创设问题情境:没有已知乘法算式,你还会计算4/52这道分数除法吗?

  ○1鼓励尝试计算;

  ○2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学生反馈):

  方法A.因为22/5=4/5,所以4/52=2/5

  这是受刚才所学除法意义影响,迁移而来;

  方法B.4/52= 42/5=2/5

  大部分是看到4与2倍数关系,想当然在计算;可能小部分能从数组成进行解释。

  方法C.4/52=4/51/2=2/5

  课前预习过;但能说清为什么恐怕很少。

  2.引导理解方法B和C。

  ○1师:4/5里面有()个()/(),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个()/();

  ○2师:在长方形里折一折,涂一涂,再来解释两种方法。

  ○3师:还有不同分法吗?

  在先请学生进行解释基础上,引导思考: 4/5里面有()个()/(),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个()/();在部分学生有所感悟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根据课前提供五等分长方形纸片,要求学生折一折、涂一涂,再来进行解释。

  由于已经将长方形纵向五等分,因此从直观上很容易理解方法B。再进一步启发:还有不同折法吗?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比如说横向折,沿对角线折等等;

  通过这些折法体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不管怎么折,只要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始终是它12,也就是说始终可以将2转化为乘以1/2。

  第二步:教学4/53

  1.初步比较:你觉得哪种方法好?

  2.尝试计算4/53;

  (要求先折一折,涂一涂,再计算) (课前提供五等分长方形纸片)

  反馈,追问:

  ○1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 )1/3? 求一个数几分之几怎么计算?

  ○2为什么不选A或B这两种方法?从中说明方法C比A和B相比有什么优点?

  首先请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初步比较:你觉得哪种方法好?这时并不急于统一思想,转而请学生计算4/53。也要求根据课前提供五等分长方形纸片先折一折,涂一涂,再计算。

  然后进行反馈,并引导思考:

  ○1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5(1)/(3)? 求一个数几分之几怎么计算?

  ○2为什么不选A或B这两种方法?从中说明方法C比A和B相比有什么优点?

  此时通过对比和思考,应该说对方法C已经有了较为深刻认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授予知识,也不是知识简单积累,它是学习者认知结构组织和重组,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过程。一开始初步比较哪种方法好,学生此时并没有什么感觉;而体验4/53求解过程,使学生自觉在心里进行了比较,也就是主动开始建构认识,这时理解是较为深刻理解。

  第三步:实验与验证

  1.师:其它这样分数除法计算是不是也和刚才两题一样呢?

  在理解例题基础上,抛出一个疑问:其它这样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是不是也能将除数转化为乘以它倒数呢?从学生思维历程看,这真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产生要进行实验和验证动机。然后根据课前提供空白长方形纸条组织学生开展研究,并组织开展同伴间交流。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感知只有经过一般化检验,才能上升成为知识。开展实验与验证符合从特殊到一般需要,而且还是学生主动、内在需要,这无论是对理解掌握算法、还是对培养良好数学思维习惯,都有积极意义。

  2.反馈交流。

  归纳:(一般化计算方法)用符号表示: AB=A1/B

  观察: (形式上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最后,组织进行反馈,得出最后结论,并引导学生将一般化计算方法用符号化表示。这里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符号意识,包括之后引导学生观察,(形式上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其目在于培养学生概括能力,促进更好理解。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课在经历了感性交流和实践探索以后,应该在数学层面上形成对知识客观性及其本质更为深刻理解,从而形成科学态度和严谨思维。

《分数与除法》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本节教学内容分数除法中的解决问题,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表现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求这个数,这样的的实际问题,与分数乘法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即数量关系相同,区别在于已知数与未知数交换了位置,因此我有意识地采用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孩子们对分数的运算有了一定的掌握,计算能力的日益提高,也使得孩子们有更深一步探求的欲望,因此,利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开展本节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掌握简单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基本技能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基本思想目标:在充分利用教材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同时,渗透数形结合、建模、迁移等数学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树立能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为本节的教学重点;把掌握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确定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

  通过以下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合作的成功和愉悦。

  1.观察发现法,通过观察电脑课件中国王的故事的演示,突出单位“1”这一重要知识点。

  2.尝试发现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互相讲解自己的方法和见解,自己去列式,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3.动手操作法,通过动手画线段图,感受文字与图形的转化统一。

  4.最后运用概括总结法让学生概括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

  依据本节课教材知识结构及小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围绕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程序安排如下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引导学生“说”

  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国王给大臣出了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你能来解决吗?皇宫里的水池是有多少桶水组成的?”学生交流汇报,说一说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通过这个问题实际的解决方法引出根据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从而引出例题。

  第二环节:帮助学生“悟”

  解决第一个题: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分下面四个步骤进行。

  1.理解题意,找出题目中所涉及到的量。

  2.根据题目中的已知量,寻找其中的等量关系式。

  3.尝试绘制线段图。

  4.根据等量关系式尝试列试解答。

  以上四个步骤都是在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前提下,然后指名汇报,同时我利用课件演示出完整的过程,最后让学生概括出解决问题的思想方。

  解决其他问题

  如果说解决第一个问题由教师的扶到学生的悟,那么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我完全做到放,让学生通过自己刚才的发现,独立去完成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讨论交流、合作探究、自主发现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引起教师的重视,这样的学习方式出现在课堂上,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个体人格的发展,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

  第三环节:组织学生“用”

  本节练习我以“谁是数学小能手”的形式,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呈现了我精心设计的,层次不同的,由浅入深的四个问题情境。

  (设计意图:学生在以上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已初步建立把文字转化成图形的思想方法,这几道题的设计目的是给学生提供难易适宜的思考空间,让每名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数学成功的喜悦。)

  第四环节:指导学生“想”

  通过这节课的分析与讲解,请学生思考我们遇到此类的问题该如何入手,该找出其中哪些有用的信息,该怎样发现其中的问题,该如何进行分析和解决。

《分数与除法》说课稿4

  一、指导思想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在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下,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尝试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尝试、讨论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

  二、教材分析

  《分数与除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只要除数不为0,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也不论能否除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这样可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讲解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做好了准备。本节课比较抽象,学生容易理解用除法计算,但是理解计算结果比较困难一些。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实际,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教材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进而促进学生的倾听、质疑等良好学习惯的养成

  (3)情感与态度目标:

  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培养学生自我探索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3、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4、教学难点

  理解用分数可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四、说教法、学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学生虽然知道了分数的意义,但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节课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尝试教学法,利用学具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大胆尝试,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发现,引导归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生的学法与教师的教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尝试探究、动手操作、发现问题、整理归纳贯穿于整节课。

  总之,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在积极的数学思维状态下,真正感受到“我能行”。

  五、说教学程序

  针对以上思想,我说一下教学流程中的每一步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点明课题

  因为本节课是在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让学生加深对分数的意义理解,明确本节课要干什么。开门见山出示课题。

  (二)、 探究新知

  1、唤起生成,由6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怎样列式得出除法,然后根据除法的意义顺势引导1张饼平均分成2份、3份、4份怎样列式,然后多媒体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演示,让学生理解分数可以写成除法。给学生以表象的认识。

  2、尝试探究,

  首先提出问题: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几张?然后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分一分,讨论交流,并让学生展示分的过程,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根据学生的汇报多媒体展示分的过程。使学生明确三张的四分之一就是一张的'四分之三,所以每人分四分之三张。

  这时,当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所以马上进行补充事实,举一反三

  2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几张?3张饼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分几张?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的迁移知识,得出2/4与3/5。

  3、归纳概括

  通过以上的动手尝试探究,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放手让学生观察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得出结论。同时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只要除数不为0,不论能否除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

  (三)尝试练习

  接着,就是学生进入当堂练习中,设计有层次的、题型多样的练习,及时的巩固新知,达到当堂学,当堂清的效果。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只要除数不为0,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也不论能否除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

  从总体来看,本节课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动手操作,大胆尝试,兴趣比较浓厚,而且学生动手分的情况也比较好,也能大胆的展示,基本上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我感受到数学的动手操作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途经。但还存在许多细节问题:

  1、在课堂结构安排上有点前松后紧。

  2、学生展示分的过程时没有点到位,有点乱,不太突出。

  3、总结归纳时没有充分放手学生,而且比较急匆匆而过。

  4、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比较欠缺。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克服这些困难,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

《分数与除法》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对比》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的内容。它是在第十册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以及本册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以及“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使学生对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内在联系有进一步的认识,提高分析和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做好准备。

  2、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明确分数乘法应用题和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②掌握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2)能力目标:

  ①提高分析和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③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②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异同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小学生年纪不大、经验不多,但他们天真、好动,乐于接受新事物,思维活跃,因此,本节课在教法、学法的采用上突出了以下特点:

  1、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本节课教师注重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并不是很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乐趣,为实施创新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分析问题,从思考中学。

  只有思考,才会有所得。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有所想,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3、促进参与,在交流中学。

  交流与合作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需要沟通与互助,越来越需要交流与合作。本节课教师注重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和讨论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分析问题:

  1、现在比原来降价 。

  想:这句话把( )看作单位“1”。

  ( )是( )的 ;

  也就是( )是( )的 。

  数量关系式:原来的价格×(-)=现在的价格。

  2、今年产量比去年增产 。

  想:这句话把( )看作单位“1”。

  ( )是( )的 。

  也就是今年产量是( )的( - )。

  数量关系式;( )×(-)=今年的产量

  学生运用分数的有关知识,根据以上条件说出是以哪个数量为单位“1”的。在学生说话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复习了分数及单位“1”的有关知识,为学生进一步组合应用题及进行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对比打下基础。并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并不难。

  二、导入新课

  我们复习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通过上题发现,有很多题的叙述形式很相似,但解题方法却大不相同。为什么不相同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的应用题,对比、区别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板书课题)

  三、学习新知

  (一)出示例题。(板书在黑板上)

  1、学校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多 ,篮球有多少个?

  2、学校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少 ,篮球有多少个?

  3、学校有20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多 ,篮球有多少个?

  4、学校有20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少 ,篮球有多少个?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自己分析解答。

  在这里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情境,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条件进行组合,培养他们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集思广义,在组合应用题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到各种分数应用题的不同的解题思路。为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比较打下基础。

  (2)学生汇报。让学生自己说解答过程。

  (3)学生观察这些应用题,小组讨论:哪些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

  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分数应用题的不同解题思路。

  (二)。分析比较。

  1、比较1、3题。

  教师提问:这两道题中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有什么不同?解题思路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观察讨论。

  (2)全班交流。

  (3)师生归纳。

  这两道题都是把足球看作单位“1”,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求篮球有多少个?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不同的是(1)题篮球比足球多 ,而第(2)题是篮球比足球少 ,计算时一个要加上多的数,一个要减去少的数。

  2、比较2、4题。

  教师提问:这两道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有什么不同?解题思路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观察讨论。

  (2)全班交流。

  (3)师生归纳。

  这两道题都是把篮球看作单位“1”,而且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因此要设单位“1”的量为 ,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熟练之后也可以直接列除法算式解答。

  3、教师小结。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在这里,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己进行对比,学生之间既要各抒己见,敢想敢说,敢于问出心中的疑惑;又要认真倾听对方的思路和想法,学会比较、分析。这样,数学课堂就成为全体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的活动中心。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形成信息多向交流和反馈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活动方式。就学习而言,已有认知结构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每个学生总是以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既可使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也可使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合作与交流,能让所有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应用拓展,巩固提高。

  分析下面的数量关系,并列式或方程。

  1、校园里有柳树60棵,杨树比柳树多 ,杨树有多少棵?

  2、校园里有柳树60棵,杨树比柳树少 ,杨树有多少棵?

  3、校园里有杨树25棵,杨树比柳树多 ,柳树有多少棵?

  4、校园里杨树有25棵,柳树比杨树少 ,柳树有多少棵?

  通过学生对条件的选择,培养了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并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渗透思想教育。

  四、小结知识,概括方法。

  小结本节课的知识及学习方法。

  通过本节课知识的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深印象。通过本节课学习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有现时的价值,而且对学生将来的发展,也有长远的价值。

  五、课堂作业。

  教材第39页练习十第3~5题。

  六、说教学效果。

  本节课在例题4小题的贯穿之下,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识主动性,密切联系数学与实际的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使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中总结规律,培养思维能力。教学过程开放,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知识、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得到和谐地发展。

《分数与除法》说课稿6

  第一单元的教学也基本上完成了。回顾分数乘法这一单元的教学,在备课时一直被如何处理分数乘法意义困惑。后来一想,如果从数学应用的角度来看,学生只要能从具体的实际问题中判断两个数据之间存在相乘的关系就可以了,而这个相乘的关系在本单元有了新的拓展,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在教学分数和整数相乘时,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回忆复习整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同分母分数的'加法的计算法则。另外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分数和整数相乘的计算法则时,从学生所熟悉的整数和小数乘法的意义入手,引入分数乘法。

  此外本单元在备课之初,师傅就提示自己在教学完分数乘整数和一个数乘分数后要先补充一个课时比较分数加法和分数乘法之间的区别,再进行分数乘法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的教学。当时的自己是听的一头雾水,不明白师傅的用意。直到真的开始教学分数乘法混合运算时,才明白了师傅的良苦用心。虽然在师傅的提醒下自己有进行分数加法和乘法的对比教学。但是晚上的作业还是有部分学生计算分数加法时按照分数乘法运算的规则进行计算(按分子和分子相加,分母和分母相加),到这时自己才知道师傅当时为什么要让自己对比分数乘法和加法。看到学生的作业,自己在第二天的分数乘法混合运算时,在课前复习时再次讲解分数乘法和加法的不同。让学生在计算的时候有个比较清楚的认识。虽然这个问题解决了,但是学生在分数乘法混合运算时又遇到了另一个问题,部分学生在计算加乘混合运算时,特别是加法在前面而乘法在后面的问题时,先计算加法而不是先计算乘法,在老师的指点之下才恍然大悟。说明学生对于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不够熟练。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也应着重强调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本单元的教学,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也是一个重点内容。在帮助学生分析题意时,学生如果会画线段图,对于理解题意会有很大的帮助。但可能是由于在五年级时,比较少要求学生画出线段图,根据线段图理解题意。因此当六年级明确要求要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时,学生刚开始时很不习惯,画出的线段图也不能很好的反应题意,对于这一方面,教学时需要再进行加强,因为这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有很大提高。而下一单元的教学如果学生能根据题意画出合适的线段图,对正确解答问题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在教学中注重对单位1的理解,重点放在在应用题中找单位1的量以及怎样找的上面先找出问题中的分率句再从分率句中找出单位1,为以后应用题教学作好辅垫。在以后教学前我还要深钻教材,把握好课本的度,向其他教师请教,取长补短。在课堂上多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后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根据实际情况来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分数与除法》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分数除法单元中的例1和例2。例1是分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而本课的学习将为统一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打下基础。

  例1先是整数除法回顾,再由100克=1/10千克,从而引出分数除法算式,通过类比使学生认识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教学,意在通过让学生进行折纸实验、验证,引导学生将‘图’和‘式’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发现算法,感悟算理,同时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根据刚才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2. 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原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3. 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和归纳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从中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分数除法一般算法的理解。这是因为要将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在运算形式上由除法转化为乘法,变化较大,而学生往往由于思维的定势,一时不容易接受。所以本课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和验证中自主体验和感悟。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启发与发现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在体验中、在交流中发现规律。

  学习方法上强调以探究学习法为主。认知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只有通过主动参与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在重难点的学习上,通过折纸实验与验证,数形结合,从而实现真正的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一) 类比迁移,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1. 乘法意义对照。

  (出示3盒标注100克的水果糖)问:共重多少千克?

  这个问题的提法比教材中略有不同。教材中是先提问:共重多少克?借此引出整数乘法、整数除法算式,然后通过100克=1/10千克引出相应的分数乘除法。根据我以往教学的经验,这样的处理不少学生在类比迁移时有一定的障碍,并不容易实现。

  而在问题中直接以千克为单位,首先因为问题更有挑战性而能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还能引出三种形式的'算式:

  ○1整数形式:100×3=300(克)=0.3(千克)

  ○2小数形式:100克=0.1千克;0.1×3=0.3(千克)

  ○3分数形式: 100克=1/10千克;1/10×3=3/10(千克)

  这样的处理不仅有利于学生系统建构整个乘法的意义,而且,还能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把分数除法意义与整数除法、小数除法意义统一起来。这样一来,接下去的理解就显得水到渠成啦。

  2.除法意义对照。

  在改编成求‘每盒重多少千克’的问题情境下,引出相应的三个除法算式:

  ○1300÷3=100(克)=0.1(千克)

  ○20.3÷3=0.1(千克)

  ○33/10÷3=1/10(千克)

  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小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3.练习:

  12×17= 204 2.8×1.5= 4.2 2/3×4=8/3

  204÷12=( ) 4.2÷1.5=( ) 8/3÷4=( )

  204÷17=( ) 4.2÷2.8=( ) 8/3÷2/3=( )

  在前两步理解意义的基础上,及时安排相应的巩固练习。分别是已知三种形式的乘法算式,不计算直接写出相应除法算式的商。如:2/3×4=8/3,8/3÷4=( ),8/3÷2/3=( )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第一步:教学4/5÷2

  1.创设问题情境:没有已知的乘法算式,你还会计算4/5÷2这道分数除法吗?

  ○1鼓励尝试计算;

  ○2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学生反馈):

  方法A.因为2×2/5=4/5,所以4/5÷2=2/5

  这是受刚才所学除法意义的影响,迁移而来;

  方法B.4/5÷2= 4÷2/5=2/5

  大部分是看到4与2的倍数关系,想当然的在计算;可能小部分能从数的组成进行解释。

  方法C.4/5÷2=4/5×1/2=2/5

  课前预习过;但能说清为什么的恐怕很少。

  2. 引导理解方法B和C。

  ○1师:4/5里面有()个()/(),÷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个()/();

  ○2师:在长方形里折一折,涂一涂,再来解释两种方法。

  ○3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在先请学生进行解释的基础上,引导思考: 4/5里面有()个()/(),÷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个()/();在部分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根据课前提供的五等分的长方形纸片,要求学生折一折、涂一涂,再来进行解释。

  由于已经将长方形纵向五等分,因此从直观上很容易理解方法B。再进一步启发:还有不同的折法吗?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比如说横向折,沿对角线折等等;

  通过这些折法的体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不管怎么折,只要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始终是它的12,也就是说始终可以将÷2转化为乘以1/2。

  第二步:教学4/5÷3

  1.初步比较:你觉得哪种方法好?

  2.尝试计算4/5÷3;

  (要求先折一折,涂一涂,再计算) (课前提供五等分的长方形纸片)

  反馈,追问:

  ○1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 )的1/3?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怎么计算?

  ○2为什么不选A或B这两种方法?从中说明方法C比A和B相比有什么优点?

  首先请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初步比较:你觉得哪种方法好?这时并不急于统一思想,转而请学生计算4/5÷3。也要求根据课前提供的五等分长方形纸片先折一折,涂一涂,再计算。

  然后进行反馈,并引导思考:

  ○1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5的(1)/(3)?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怎么计算?

  ○2为什么不选A或B这两种方法?从中说明方法C比A和B相比有什么优点?

  此时通过对比和思考,应该说对方法C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授予的知识,也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它是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组,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一开始初步比较哪种方法好,学生此时并没有什么感觉;而体验4/5÷3的求解过程,使学生自觉的在心里进行了比较,也就是主动的开始建构认识,这时的理解是较为深刻的理解。

  第三步:实验与验证

  1.师:其它这样的分数除法的计算是不是也和刚才两题一样呢?

  在理解例题的基础上,抛出一个疑问:其它这样的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是不是也能将除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呢?从学生的思维历程看,这真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产生要进行实验和验证的动机。然后根据课前提供的空白长方形纸条组织学生开展研究,并组织开展同伴间的交流。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感知只有经过一般化的检验,才能上升成为知识。开展实验与验证符合从特殊到一般的需要,而且还是学生主动的、内在的需要,这无论是对理解掌握算法、还是对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都有积极的意义。

  2.反馈交流。

  归纳:(一般化计算方法)用符号表示: A÷B=A×1/B

  观察: (形式上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最后,组织进行反馈,得出最后结论,并引导学生将一般化的计算方法用符号化表示。这里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包括之后的引导学生观察,(形式上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促进更好的理解。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课在经历了感性交流和实践探索以后,应该在数学层面上形成对知识的客观性及其本质的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思维。

  (三)练习巩固、拓展提高。

  1.

  这样的图式训练对正确掌握分数除法的一般化算法是很有效的。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毕竟还具有很大的直观性,图式的强化将促使学生在理解算法时有一个直观的支撑,这样的理解也就愈深刻。

  形式训练。

  7/15÷4=7/15×( )

  5/16÷6=5/16 1/8

  3/10÷5=( ) ( )

  2.计算训练。(要求写出过程)

  2/3÷4 5/6÷5 3/8÷6 4/9÷7

  3.应用:

  1将2/3米长的丝带剪成同样长的5段,每段有多长?

  2小红3天看了一本书的1/5,照这样计算,看完这本书要多少天?

  整个练习的设计突出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巩固,同时也安排了应用练习,尤其是第二题,还注意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四)课堂总结。

  总之,本节课始终以‘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为指导思想,不断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比较、探究、实验和验证,从特殊到一般,由除法到乘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构建认识,发展思维,形成有效课堂。

《分数与除法》说课稿8

各位评委、各位专家: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数除法一》。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堂评价五个方面来进行授课说明。

  一、下面我先来说教材

  这一环节包括: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首先我来说一下教学内容。

  本课节选自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的《分数除法一》――即分数除以整数。

  2.接下来我说的是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认识了倒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中呈现了两个层次的问题。第一层次是把一张纸的7分之4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第二层次是把一张纸的7分之4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目的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通过数形结合,理解一个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3.紧接着我要说的是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数学思考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手脑协调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目标: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处理。

  情感态度目标: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得出结论的过程,体验其中的成就感。

  4.有了教学目标,接下来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二、接下来说教法与学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1.我选择的基本教法是:启发式谈话法。

  主要教法是:操作练习法。

  辅助教法是:情境激趣法。

  这样的教法只是对学生学习的一个引导。真正的体验还来自学生的学法,我准备采用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练习法三种学法。

  2.我准备的教具是: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设备,因为这样的教具会使课堂教学直观、形象、生动、高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准备的学具是:两张长方形操作卡,目的是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重点、理解难点。

  三、现在说教学过程

  为了让学生在发展中学数学,学发展中的数学,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铺垫导入我准备投入的时间是(3到5分钟)

  (2)而新知生成我准备用(18分钟)

  (3)巩固拓展预设的时间是(10分钟)

  (4)而总结延伸我准备用(2到3分钟)

  1.关于铺垫导入我是这样构建的:与本节课衔接紧密的知识点有二:一是倒数;二是分数的意义。所以,我设计了以上两个内容(课件)的铺垫练习。而分数的意义又与本节课紧密相连,所以,我以一句“如果把这个分数继续分下去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分数除法一”,随后引出课题,转入新知教学。

  2.新知生成:依据最佳时间原理,这一环节是在学生思维的最佳期进行教学的,大约需要18分钟。下面依据教材编排的顺序分三层进行授课说明。第一层,情境一: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引导学生依据整数除法的意义列式,随即板书:除以2。

  之后,引导学生独立在操作卡上分,涂,反馈后得出答案,板书。紧接着,进行此题的提炼归纳,及分子能被除数整除的计算方法,并模仿出题。第二层,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引导列式,板书。在这里,我对教材进行了尝试性变动,原题是“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改动后保持其被除数的分子不能被整数整除的本质“把这张纸的平均分成4份”更便于学生分、涂、折的操作。在分、涂、折之后,得出答案。

  3.学生学习新知后,必须以形式多样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所以接下来我要说巩固拓展:这一教学环节,我遵循由浅入深、拾级而上的练习原则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个是基础练习:单一的判断习题和单一的计算习题,目的是为突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这一重点。

  第二个是实际应用的练习题:这一形式的练习会让学生将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深刻体验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第三个是拓展拔高的练习题:开放的'课堂需要开放的思路,这样的练习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开发的智能题,体现了尊重个体学生特点的原则。

  通过以上层层练习,不但巩固了新知,而且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学法得以贯彻,知识得以传输。

  4.总结延伸

  延伸作业有二:

  第一项:(课后仔细读课本25到26页)通过这个作业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重要的是训练学生从书本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二项:(依据今天所学知识自己练习5道分数除以整数的练习题)目的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使他们既收获知识又训练能力。

  四、下面我来说一下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一

  除以一个整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我设计的板书力求体现知识性、简洁性、层次性、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五、下面我来说一说课堂评价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我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交流,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方面的体会?通过师评、他评、自评,让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更加高效、更加快乐。

《分数与除法》说课稿9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一样,本小节的教学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的应用题,也是由于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相应的除法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了扩展,从而产生了新的应用题。这类应用题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安排仍采用先列方程求解的方法,加强了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的联系,重点帮助学生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对单位“1”的量的准确分析,明确它是已知还是未知,以此来确定怎样用方程解。此外也加强了方程解与算术除法解的联系,使学生通过方程解领会此类应用题的特征,学会用算术法直接列式计算。这样既培养学生灵活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出示多媒体)

  1、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并掌握检验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尝试、创新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两种方法解答应用题 的体会,感受获得成功体会的经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有良好的`数学情操。

  (二)教学重点(出示多媒体)

  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也是由于分数除法意义的扩展,相应的除法的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所扩展,而产生新的应用题。掌握这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能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决,是难点所在。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真正地落实新课程标准,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探索发现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让他们主动参与探索学习的过程,变教为主为学为主,提高获取知识的本领,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并且仍具有好玩、好奇的特征,因此我主要指导学生采取以下的学法,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以分组合作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充分的时间讨论、思考,自己主动的获取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到学习带来的快乐,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出新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

  第一个环节:复习旧知,促进迁移

  该环节主要复习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为新知的探究铺路搭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如下:

  1、根据题意写出下面的数量关系。

  共三个小题,让学生思考后口答,教师板书数量关系。

  2、出示与例题有关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学生练习后,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怎样用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把谁看作单位“1”?

  第二个环节: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对小学生来说,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新知,就是一种再创造,第二个环节的教学,我设计如下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独立探索

  出示例3后,激励: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解决这个难题,开始行动吧!先放手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教师提示可根据复习题的数量关系式,用未知数X帮助自己解这道题。

  第二层次:合作探索

  在学生计算出例3的结果后,再组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我做得对吗?存在什么疑问?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画图表示题意,找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该环节是学生学习时的难点所在,只有让学生深入理解题意,了解此类题型的结构特征,把握题中所含的数量关系,才能真正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运用自如。我如此设计,正基于此。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调整的能力。

  第三层次:尝试练习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17页的第3题,个别学生板演,教师在学生完成后集体点评,强调学习的难点。

  第三个环节:变式练习,巩固深化

  练习的设计要抓基础知识与发展创新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发展思维,形成技能的目标。在此环节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定位练习。

  仿照例3出示类似的两道应用题,要求学生读题,画图,深入理解题里的数量关系,列出数量关系式。强化难点,形成技能。

  2、提高题:同来互相编题,互相解答。

  通过以上练习,促使学生将新的知识溶入到已有认知结构中,以利于更好的迁移和运用。

  第四个环节 课堂作业 反馈信息

  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三第4-7题

  (三)说“诱思探究”在本节课的具体体现

  1、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多次引导学生尝试练习,引导学生把旧知与新知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切实把学生推向学习探索的第一线。体现了“诱思探究”对当代课堂教学的要求。

  2、设计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促使知识的形成和内化。教学中,我做到复习铺垫练,新知尝试练,难点强化练,是练习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全员动手,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得到了落实。

  五、说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应用题

  例3:白海货运码头有一批货物,运走了 ,还剩240吨,这批货物原有多少吨?运走了剩下240吨? 吨

  (一)解:设这批货物原有X吨。 (二) 240÷(9-5)×9

  X — X = 240 =

  X = 240 =

  我这样板书,对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加深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分数与除法》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我教学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分数除法应用题例1、例2。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一样,本小节教学的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也是由于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相应地除法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了扩展而产生的新的应用题。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目标是:

  (1)会分析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

  (2)能列方程正确解答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是:能用方程正确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是:

  确定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法的解题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领路人,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分层练习、注重发展

  练习有层次,由尝试练习到综合练习到发展练习,层层深入。

  三、说教程:

  一、导言:

  以前我们学过了分数应用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分数应用题,(板书:分数应用题)。

  二、复习:

  1.说说下面各题中应该把哪个看作单位“1”,数量之间相等关系怎样?

  ①吃了一筐白菜的2/5。

  ②一本书的价格正好是一支钢笔价格的2/5。

  ③小明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4/5。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①小明体内所含的水分是28千克,占体重的4/5,他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仔细观察看一看有没有什么发现?

  立做,做完组内交流,组长分好工,做好记录,看看哪个小组方法多,你们小组准备由谁发言,用几句话表达自己小组的方法。

  小结:老师也认为用方程解比较容易,因为它的解题思路与我们以前学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思路是一致的,也是根据题中的叙述的条件明确把谁看作单位1,然后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列出等量关系式,由于单位1是未知的,要设成x,列出方程进行解答。这也是我们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用方程解的方法。

  2、教学例2。

  ②小明买一条裤子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2/3,一件上衣是多少钱?

  (看题)(立完成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3、比较例1、例2有什么不同。

  师:例1、例2虽然存在着不同指出,但是解题方法是类似的。我们再做两道题看看是不是这样。(投影出示做一做1、2)。请两名同学在投影片上做,其他同学在本上做,做后请同学叙述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

  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同学们觉得分数应用题在解答时的关键是什么?

  四、练习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五、总结全课

  师:好了,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来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我们的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希望你们继续努力。

  12、五年级数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说课设计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分数”第一节“分数的意义”中的一个教学内容。包含第22—23页“例2、例3”及相关练习,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在三年级教学分数的产生时,平均分的过程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要用分数来表示,已初步涉及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把一个物体或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也蕴涵着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但是都没有明确提出来。例2就是在学生初步掌握分数意义的基础上,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科书从摆花盆的情境图入手,再用填表的形式让学生发现同一个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解决,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直观地让学生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表示为:a÷b=(b≠0)。教科书再用“试一试”的方式,用分数来表示除法算式的商,强化学生对这种关系的理解。

  例3是应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一方面是要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渗透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同时学生可以自己提出多个数学问题并进行解决,传递了丰富的信息,而解决问题所产生的分数既有真分数,也有假分数,为例4的教学做了一定的铺垫。

  本课时的教材编排以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贯穿始终,以感知、发现、归纳、应用为主线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既巩固了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又为后面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特别是学习分数化小数作出了理论铺垫,在整个第二单元的'教学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我认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

  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有两个:

  一是理解具体情境中的(块)和(m)所表示的意义,二是理解分数与除法既相联系又有区别。

  基于以上的分析认识,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归纳,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理解在除法中,除数不能是零;在分数中,分母也不能是零的道理。

  2、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到分数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分数来解决。通过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受到事物普遍联系的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创设问题情境,采用直观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归纳、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

  体现在下面“复习引入;探究发现;拓展总结”三环节教学过程中: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课件出示一盒月饼(8块),“咱们继续上节课的分月饼活动”,拿出1块月饼,提问:

  “拿出的这个月饼占整盒8个月饼的几分之几,这里是把谁看单位一,它的分数单位是多少?

  如果把这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多少块?请你先列一个除法算式,再用一个分数来表示。”

  重点让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1÷2和分数表示的意义,板书“1÷2”

  [这个环节承接了上一节课学生熟悉的分月饼情境,既复习检查了上节课对分数意义教学中关于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知识,又通过一个相对简单的引出“除法”与“分数”这两个教学内容的主角,通过分一个月饼引出后面的分三个月饼。]

  2、设疑:

  “如果我们每组发三个月饼,四个同学来分,平均每人分多少块呢?”

  [创设一个有一定难度问题情境,让学生无法一下子通过直观的感觉解决,必须重新整理思路或者进行动手操作]

  二、探究发现

  1、动手操作分月饼,多种思路说分法。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拿出三个表示月饼的圆纸片,在组内分一分,说一说,重点让学生说出分的两种思路。一是一个一个分:“把一块月饼平分成4份,1份是块,3个块就是块”;二是三个一齐分“把三块月饼月饼平均分成四份,每份中有3个块,就是块”并辅以课件展示两种分法的具体过程,让学生清楚认知每人分得四分之三块月饼的的具体含义。

  教师相机板书“3÷4”

  [学生对“3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块”的思维过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为此,为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切合了问题情境中的“4”个月饼的数字,便于检验平均分的结果,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看一看、摆一摆这

  样的形式,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完整地思考、畅快地表达平均分的过程,尊重学生的个性思考,鼓励多种思路。]

  2、顺向思维,快速练习,归纳认知。

  将学生分月饼的思维顺向发展,要求学生立思考完成例2,强调学生说出平均分的思路。板书“4÷5”

  然后快速练习:

  ⑴、把3块饼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块?

  ⑵、把5块饼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多少块?

  ⑶、把a块饼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多少块?

  ⑷、把a块饼平均分成b份,每份是多少块?

  学生先先写出除法算式,再用分数表示结果,教师板书:

  3÷5

  5÷8

  a÷8

  a÷b

  [通过这个练习完成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渡,为充分发现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创造条件]

  3、归纳整理,明确关系。

  通过上面的练习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出:

  ⑴、除法是表示“平均分”的算式,而分数是表示“平均分”的结果,是除法算式的商,板书“=”

  ⑵、找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填写完成下面表格。

  并口述a÷b=的具体含义,结合除法算式的意义,讨论为什么要有(b≠0)的条件(板书(b≠0))。

  [这个环节重点要引导学生的发现,发现分数恰好是相应除法算式的结果,中间可以用止等号,发现除法算式各部份与分数各部份的关系,此处一定要通过指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述,比如“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中的“相当于”而不是“就是”,便于学生认识到分数与除法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4、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参考“试一试”和“练习四第5题”):

  3÷9=1÷6==()÷()15÷100=

  [通过练习及时巩固刚刚形成的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认识,训练学生准确快速地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

  三、拓展总结

  1、课件出示情境图,学习例3。

  学生简述图意后,教师提问:你能提出一些表示三种动物只数之间数量关系的问题并进行解答吗?

  [既要启发学生提问的思路(不局限于一种动物的只数与另一种动物的只数相比,还可以是个体和群体相比,),又要要求说出是把谁看作单位“1”,体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一样,都是用除法的计算方法。]

  2、现场运用,练习巩固

  让学生根据班上的男生和女生人数,自由提出分数数学问题进行解答。

  [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用于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3、总结所得,课后延伸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出本课的知识点,对本课时的学习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形成分数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分数来解决的认识。同时留下下一步学习假分数、约分等知识的余味]

  综上所述,教学过程的三环节设计,注意了本课时在单元中的衔接,创设了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引导归纳,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体现了对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归纳,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生参与了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全过程,能达成教学目标。

  以下是时间安排和板书设计:

  复习引入5分钟;探究发现25;拓展总结10分钟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2=

  3÷4=

  4÷5=a÷b=(b≠0)

  5÷8=

  a÷8=

《分数与除法》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分数除法单元中的例1与例2。例1是分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而本课的学习将为统一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打下基础。

  例1先是对整数除法意义的回顾,再由100克=1/10千克,从而引出分数乘除法算式,通过类比使学生认识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教学,意在通过让学生进行折纸实验、验证, 引导学生将‘图’与‘式’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发现算法,感悟算理,同时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根据刚才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教学的目标是:

  1、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2、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3、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和归纳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从中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分数除法一般算法的理解。这是因为要将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在运算形式上由除法转化为乘法,变化较大,而学生往往由于思维的定势,一时不容易接受。所以本课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和验证中自主体验和感悟。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启发与发现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有效的提升,动手实践,在体验中、在交流中发现规律。

  学习方法上强调以探究学习法和动手操作法为主。认知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只有通过主动参与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在重难点的学习上,通过折纸实验与验证,数形结合,从而实现真正的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开课,就对前一单元所学的分数乘法的计算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复习,目的在于为教学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打下基础,因为分数除以整数就等于这个分数的几分之一,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用分数乘几分之一就可以得到结果,而对于分数除法的意义,就直接利用例1的素材导出整数除法的意义再迁移到分数除法的意义。

  问题创境,对比迁移,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在教学例1时,我没有直接把教材中的三个问题端出来,而是让学生通过教师给出的信息来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编出乘法问题并列式解答后,问学生:你能根据这个乘法问题编出两个除法问题吗?然后再一一列式解答,再通过对这三个算式的观察比较,得到整数除法的.意义。这样安排教材,我的理解是:如果直接将素材一一呈现出来,感觉很单调泛味生硬,不能留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思维活动就是一种压抑,反过来我这样安排,感觉是把静态的教材动态的出现在学生面前,利用素材自问自答,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有价值有效的思维活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是有一个提升的,同时问题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指出问题中是以克为单位,如果以千克为单位,100克应该怎么改写?改写后,算式应该怎么列?后面两题中的单位也改写了,又怎么列式计算?用一系列的问题,迁引出分数乘除法的算式,再通过对分数乘除法算式的仔细观察,观察时引导学生对照整数乘除法的算式,找到之间的共同点,从而得到分数除法的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我这样教学的想法是:第一因为问题更有挑战性而能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锻炼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事物的能力;第三通过比较自然得出分数除法的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让学生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体味到在数学中知识是存在相互联系的。

  在完成做一做中,学生快速回答了2/3×4=8/3 8/3÷4=( ) 8/3÷2/3=( )的结果后,问:你怎么这么快就得到结果了呢?这个问题能更好让学生利用除法的意义来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分数与除法》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一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五单元中第一小节的授课内容,本节课承接了分数的意义等知识,又为今后学习,单位名称的转化和分数的大小比较等内容做好知识的铺垫,所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体会量与率的区别十分重要。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一小节的目标有以下几点:

  1、知识目标:是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如何用分数来表示除法算式的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生生合作中学会倾听,收集他人的信息,在师生合作中,大胆创新勇于发现,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转化的思想。

  三、课前准备

  本课材的内容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的:

  第一部分:是将1个物体平均分,来体会除法算式与分数的商的结果之间的联系。

  第二部分:是将3个物体来平均分,来体会每份的多少?它的商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是本节的升华,总结分数与除法间的关系,归纳字母表示关系式。

  第四部分:是教学有关单位名称之间的转化。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而本节的难点是具体体会每一个商的由来,它具体表示的意义,也就是通过分数与除法之间各部分关系的教学,实际上要将分数的意义在学生的感性认识上进行一次升华。本节课我采取利用具体实物,图形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的设计采取在大量的数活动和数学信息中感知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的进行中,要充分创设让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氛围,设计生动有趣,富有个性的数学活动,在学习中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实实在在的学好基础知识,让每个学生通过学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营造民主、和谐、活跃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材料准备:一米长的绳子一条,每个学生准备三个大小相同的圆纸片,水彩笔、直尺等文具。

《分数与除法》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分数与除法》是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教学内容。

  在学生第一学段初步认识分数、体验分数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读写一些简单分数的基础上,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再次认识分数,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本节教学内容重视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教材从“分蛋糕”的实际情境引入,引导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并结合分数的意义得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几个算式,探索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两数相除的商或把分数写成两数相除的形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基本性质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一节课起引领作用。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初步理解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算理,会正确进行互化。

  教学重点:

  1、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正确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

  三、教法: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法、引导探究发现、归纳等教学方法。在探索知识本质规律处适当给予启发、指导、点拔,帮助学生完成探索知识的过程。

  四、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引出新知。课件播放“分饼”情境,学生观察说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和用分数表示每人分得的块数。这个环节承接了上一节课学生熟悉的分饼情境,引出“除法”与“分数”这两个教学内容的主角。

  2、探究发现,归纳认知。

  1、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时教师及时将学生分饼的思维顺向发展,快速练习:

  (1)、把a块饼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多少块?

  (2)、把a块饼平均分成b份,每份是多少块?

  学生先写出除法算式,再用分数表示结果,教师板书:

  1÷2 =1/2块

  9÷4=9/4块

  a÷8=a/8块

  a÷b=a/b块

  通过这个练习完成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渡,为充分发现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创造条件。

  2、归纳认知,明确关系。

  (1)、学生观察思考:分数和除法有怎样的关系?

  (2)、汇报发现。

  板书:被除数÷ 除数=被除数/ 除数

  (3)、引导思考: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那在分数中应该有怎样的规定呢?

  学生讨论得出:分母不能为0。

  板书:(除数不为0)。

  3、尝试用字母表示。

  4、及时练习。

  2÷3= 8÷7= 16÷5= 10÷12=

  5/6 = ()÷() 13/15= ()÷( )

  12/7= ()÷() 100/6 = ()÷( ) ……

  (二)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

  怎样把7/3化成带分数呢?怎样把 2 化成假分数?

  1、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师出示温馨提示,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2、检测合作学习效果。

  3、师做针对性点评。

  4、及时练习。

  课本40页第2题。这个环节引导学生探索出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并采取边学边练的形式,使知识得到及时巩固。

  三、全课小结,学生谈收获。学生总结出本课的知识点,对本节课的学习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板书设计:板书是一节课的缩影,我的板书就是抓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进行设计的。

《分数与除法》说课稿14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分数与除法中的第一课时。我将就“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等四方面进行说明。

  (一)、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认识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一教学内容,是小学教学第十册第四单元中第一小节的授课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一样,本小节教学的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也是由于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相应地除法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了扩展而产生的新的应用题。本节课承接了分数的意义等知识,又为今后学习单位名称的转化和分数的大小比较等内容做好知识的铺垫,所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体会量与率的区别十分重要。指导思想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二)、关于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的确定

  根据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认识,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如何用分数来表示除法算式的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生生合作中学会倾听,收集他人的信息,在师生合作中,大胆创新勇于发现,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转化的思想。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而本节的难点是具体体会每一个商的由来,它具体表示的意义,也就是通过分数与除法之间各部分关系的教学,实际上要将分数的意义在学生的感性认识上进行一次升华。本节课我采取利用具体实物,图形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的设计采取在大量的数活动和数学信息中感知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进行中,要充分创设让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氛围,设计生动有趣,富有个性的数学活动,在学习中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实实在在的学好基础知识,让每个学生通过学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营造民主、和谐、活跃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法的解题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领路人,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分层练习、注重发展

  练习有层次,由尝试练习到综合练习到发展练习,层层深入。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激情引入,自主建构。

  这一部分的.目的是在已有的知识上学习新知识,让学生感知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为重点的落实,难点的突破铺路搭桥。

  (1)(课件展示)

  1)6块月饼分给3人,每人分多少块?

  2)1块月饼分给2人,每人分多少块?

  3)1块月饼分给3人,每人分多少块?

  (2)问一问他们怎样计算每人分得的块数?

  (3)当他们发现不能得到整数的商时,引导他们讨论应该怎样表示他的结果。

  从而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

  (4)介绍分数表示除法的商的由来。

  二、在目标的递进中,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这一部分的目的是在学生已初步建立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将数学活动变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遵循学生认知的特点,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创造有现实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数学活动。

  (1)出示例1:例1: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1)生讨论

  1在讨论过程中,启发学生用一个数表示

  2在小组中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生汇报讨论结果

  生1:从图上我可以知道每人分得这块蛋糕的

  生2:求每人分得多少个,要算1÷3得多少?

  师:1÷3得多少呢?

  (2)出示例2: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人平均分得多少块?

  ——首先请他们估算一下每个人应分得多少块?

  参考答案:

  A、半块B、半块多c、一块

  ——其次,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最后展示分法

  (3)列出完整的算式,并用分数来表示具体的结果。

  (4)在教授完例1和例2后,不忙于理论的总结,因为在这里学生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那么教学设计为请他们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和结果,猜测分数与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情况,安排模仿练习,感性体验数学活动。

  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分成3份,每份长多少米?

  体会当得不到整数结果的时候,用分数来表示他们的商,发现分数的分子是除法里的被除数,分母是除法里得出术,在总结完各部分关系与分母公式后,请他们推理一下,除法理由具体要求吗?(除数不能为零)那分数有没有要求呢?说一说理由,教师板书b≠0,引导进行验证从分母所表示的意义说明没有意义。

  三、掌握知识技能,实现数学思想的深入。

  结合本书的重点,难点,这一部分教学的目的要是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在应用中形成一定的技能。在有层次的练习中,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建构知识的框架,实现数学思想的逐步深入。

  练习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①强化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4÷5=5÷12=7÷8=

  让学生叙述一下你观察到了什么?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然学生想一想,你都可以知道什么?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观念训练知识的迁移能力。怎样解答?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②用分数表示商的意义的总体认识。

  单位换算:9cm=()dm3cm=()m7dm=()m

  11秒=()分5分=()时8时=()天

  四、画龙点睛,留下个性发展的空间。

  课程的最后以学习目标进行提纲式小结,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再次重申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好习惯教师引导思考练习一中每段的长度都不一样,要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从认识上、意义上、联系上进行一次升华。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认识,为今后的继续学习留下个性发展的空间,释放无穷的潜能。

  五、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为新授例题。

  第二部分为总结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识。

  第三部分为分层次的发展思维。

  这样设计的目的再现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体现了一切事物发展的本质特点,更重要的是渗透给学生,从实践中上升为理论,又用于指导新的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真实性,从而树立从小爱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分数与除法》说课稿15

  听了郑老师主讲的《分数与除法》,感觉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

  《分数与除法》是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本节课继续来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节课基本可以看做是上节课的提高课,使学生学会如何把分数和除法联系起来。

  对于这节课,我想提出以下几点:

  比如,开始上课时,学生拿纸片代表饼进行分,用实物进行操作,然后配以课件演示。直观地认识新知识,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把生活与课本知识紧密相连的重要性,培养学以致用的观念。

  本节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的。在分饼时,首先小组合作分,然后个人自己分,接着离开学具分,最后老师直接出题。学生说出发现,总结规律: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除数不为0)。然后运用规律做习题,从而使新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郑老师分别设计了这样的习题类型:做一做、动脑筋、明辨是非、看看你学得怎样、提高练习。

  总之,本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教学的三维目标,教师能切合实际地去进行教学。整个教学设计重点突出,设计合理,具备个人特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非常灵活,体现了教与学的关系,达到了教学目的,教学效果显著。整个教学过程,郑老师做到了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并能创造性使用投影与实物展示。

  在这里,我也提出一点建议:

  在学生代表小组,到黑板前汇报把3张饼摞在一起分,学生演示时,这时老师由于着急,替学生剪了饼。我想,让学生自己剪,自己分,会更好。

【《分数与除法》说课稿】相关文章:

分数除法说课稿06-27

《分数与除法》说课稿06-22

《分数与除法》说课稿02-21

《分数除法》说课稿11-03

分数与除法关系说课稿08-10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说课稿09-16

人教版分数除法说课稿12-01

(精品)《分数与除法》说课稿06-22

《分数除法》说课稿15篇12-06

(集合)人教版分数除法说课稿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