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高中化学说课稿

高中化学说课稿

时间:2024-06-22 15:26:3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高中化学说课稿【优】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化学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化学说课稿【优】

高中化学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地位

  《甲烷》内容选择于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是学生在中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有关内容,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烃是一切有机物的主体,而甲烷作为烷烃的第一个最简单的分子,学生对他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因此本节内容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有机物的学习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了解甲烷的电子式、结构式的写法,并掌握甲烷分子的正四面体结构及其对性质的影响。

  (2)掌握甲烷的重要化学性质,着重强调取代反应。

  (3)通过对物质立体构形的理解使学生逐渐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环境、能源等问题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甲烷的结构特点和甲烷的取代反应。

  难点:主要是学生有机物立体结构模型的建立,具体体现在如何将甲烷和烷烃的结构特点、有机物的成键特点从实物模型转换为学生头脑中的思维模型,帮助学生从化学键的层面认识甲烷的结构和取代反应。

  二、学生分析

  关于甲烷,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学习了甲烷的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的用途。教材在介绍这些知识时,非常注重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另外,结构式只表示出了甲烷分子中各原子的结构方式,而不能真实地反映出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学生将会产生甲烷分子是平面型分子的错误认识。而对分子的立体结构的认识有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有机分子结构的了解,并最终影响他们对有机物分子化学性质的了解和学习。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三维空间中对有机物分子有个真正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其化学性质。

  三、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探索法

  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不仅注意观察,同时还启发了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与技能,去探索新的概念和规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

  2、多媒体教学法

  由于甲烷分子的正四体结构和甲烷的取代反应机理很抽象,对初学有机物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故用计算机的多媒体动画进行直观分析,辅以直观教具(模型、折纸)克服了理解上的抽象性,化解了难点。实验录像的播放有助于全体学生观看到实验现象。

  3、本节课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通过创设问题、讨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设计

  1、引入

  通过一段生活录像引入,从日常实际生活出发,使学生初步了解有机物,复习通过燃烧产物来确定所含元素的实验,进入最简单的烃——甲烷的学习

  2、探索甲烷的结构

  [课堂探究练习1]已知甲烷仅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其中质量分数c%=75%,H%=25%。请同学们推出甲烷的'化学式。

  [课堂探究练习2]画出碳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甲烷分子的结构,空间构型又可能有哪几种情况?

  由于学生在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知识的局限性,因此在学习甲烷分子的结构时,首先在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教材,并要求学生做实践活动,即自己动手制作甲烷分子的结构模型,然后课堂上再拿出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介绍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使学生在对比之中,对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3、实验探究化学性质

  在学生解甲烷物理性质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甲烷的化学性质上。回应前面所讲的“结构决定性质”,接着引导学生通过结构理解甲烷的有关化学性质:

  (1)甲烷的可燃性决定了它有什么用途呢?有什么优点呢?写反应方程式,介绍爆炸极限问题,以甲烷作能源为例讲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渗透环保、能源问题。关心社会,并让学生思考矿井生产为了避免瓦斯爆炸应该采取的安全措施是什么?介绍新农村沼气池情况。可以补充演示甲烷通入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

  (2)甲烷的取代反应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有机反应类型,对于实验的处理,由于教材上演示实验现象不利于后排学生观察,播放实验录

  像:(]取代反应实验:用排饱和食盐水法将甲烷和氯气依次收集在100ml的量筒中,其中甲烷20ml,氯气80ml,光照。)在实验的基础上,先使学生有一个甲烷分子中氢原子能被其他原子取代的印象,然后再通过给出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几步方程式,向学生说明甲烷分子中的氢原子不仅一个能够被取代,而且全部可以被取代,进而讲清取代反应的确切涵义。结合球棍模型和电脑模拟,帮助学生理解取代反应的实质。通过电脑模拟,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学生学习兴趣大,对取代反应的实质的理解也更深刻,对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反复播放。明确取代反应和置换反应的区别。

  (3)简介甲烷的热分解反应,结合性质总结甲烷的用途。

  4、练习巩固

  利用多媒体投影练习内容,让学生当堂练习,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及时进行点评。

高中化学说课稿2

  各位评委、各位同行: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新课标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第一课时。我打算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三个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任务。

  一、说我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像演员,而学生只是观众现象。那么,在今天的新课标下师生角色还能是这样吗?不!我认为应该让学生做演员,教师做导演;应该让学生去表演、去体验、去收获;应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应该不仅仅关注的是自己如何讲好,而更应该关注如何帮助学生演好!为此,我认为我们教师必须准确把握两点:一是相关的教学内容,即学生要演什么;二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即学生能演什么。三是具体的教法和学法,即学生该怎么演。

  对于本课时来说,学生到底要演什么?我认为依据有两个,一是课程标准:课标明确指出,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或通过实验探究来了解金属的主要性质,即构建清晰的金属观;二是本节教材在模块中的功能价值:金属的化学性质差异在必修2构建元素周期律和选修4学习电化学时将得到应用与拓展;而选修6的学习将继续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由此我将着重突出三点:一是突出归纳金属钠的性质;二是突出发现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共性和差异,构建出金属化学性质的认知模型;三是突出提高学生全面观察的能力,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这三点均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其中第三点还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对于本课时来说,学生能演什么呢?我认为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代表物铁性质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同时还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并刚刚学习了分类观和氧化还原观。这些都是学生能够表演的基础。尤为难得的是,他们还有着连老师都无法估量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所以我认为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全能够自主通过简单的实验探究归纳出金属钠的性质,自主发现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共性和差异,自主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说我的教学设计。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将基于奥苏泊尔的同化理论来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即用铁的认知模型同化建构出钠的认知模型,用金属的物理性质认知模型去同化建构金属的化学性质认知模型,并让学生在合作和实验探究的氛围中去进行学习。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课前:先将学生分组,学生人人参与,自主分工,使每个学生都能发现和使用自己的潜能。同时下发学案,指导学生复习回顾,明确目标。减少知识差距,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演好。

  课中:通过两次使用预测、验证、总结这种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来同化构建钠的认知模型、同化构建金属的化学性质认知模型以完成教学任务。

  首先,根据学生的猎奇心理,播放一段关于钛有超强形状记忆性的视频,从而迅速地把学生带入新课中、进入金属的世界。

  其次,进入汇报预测环节:由学生汇报学案中的三个问题。

  1.收集观察身边的金属材料并总结出金属物理性质的共性与差异性,引导学生构建出金属物理性质的认知模型,为同化构建金属化学性质认知模型做好了铺垫;

  2.用氧化还原观分析铁与氧气、酸、盐的反应,引导用新视角看待老问题,发现它们的氧化还原本质,使认识水平得到提高;

  3.由生活中的金首饰,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同时引导学生预测出钠的化学性质,并对预测质疑,激发学生实验验证的好奇心。

  接着,进入实验验证环节。考虑到钠的性质很活泼,我打算增加演示钠与盐酸反应的实验。通过控制钠块的大小和盐酸的浓度,使实验产生轻微的爆炸现象,以此验证预测,又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而后,学生按照学案中的实验指导依次完成钠的切割、燃烧、与水、与硫酸铜的反应四个实验,并记录现象,汇报结论。汇报中引导学生得出钠能与氧气反应,但不同条件产物不同。而钠与水反应的现象不易观察全面,但这却正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好素材!所以我决定让学生做两次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第一次不作过多指导,让学生在汇报时自己发现观察的不全面,再鼓励学生重做实验,多角度全面观察,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提高,更使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失误不是失败,只有停止思考和观察才是失败。所以我认为在难点的突破上走弯路胜过抄近路,放手让学生经历困惑,苦恼,去收获惊喜与领悟,让学生乐在其中。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不是一蹴而就,这种科学探究之乐是建立在苦苦追寻基础之上的。有利于他们科学素养的提高。接着,再增加钠与硫酸铜的反应,让反应结果推翻学生在初中所学的简单的金属置换观,这又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最后,进入总结提升环节。

  一是通过学生所发现的对与错,总结得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形成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是通过学生所同化建构出的认知模型,总结得出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基本思想,实现化学学科内在知识的拓展。

  三是通过学生所归纳出金属的化学性质,总结得出金属的还原性本质,以及还原性强弱的差异。

  至此教学重点任务得以完成。而有关金属的其他知识以及学生由铝的燃烧实验现象所引发的对金属氧化膜形成速度和致密性差异的思考,将于下节课探究完成。

  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去猜想、查证,把教学延伸到课后,并辅以适量的课堂反馈,及时发现问题,检验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针对这节课的教学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我有如下教学反思:

  1.充分采用奥苏泊尔的同化理论,使学生由一种旧知识同化构建出另一种新知识,可以实现化学学科知识的不断拓展;

  2.充分采用自主实验探究,可以实现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以及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不断提高;

  3.充分采用群体合作学习,可以实现学生积极地自我认同并欣赏他人的不断形成。

  各位评委、各位同行: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正是这启发了我的设计感悟,即教师巧导演,学生乐表演,教师喜赞赏,学生乐思考。我真诚地期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在满心喜乐的氛围中学习,能够在探究创新中成长。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请多指教。

  谢谢大家!

高中化学说课稿3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的申海英,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化学选修4第三章第4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三维目标、设计思想、教学流程、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是应用第二章所学的平衡理论,进一步探讨水溶液中的离子行为。而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是新教材增加的内容,是继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平衡之后又一个重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相关的理论,使他们更加透彻地理解在溶液中发生离子反应的本质,及它们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理科学生,学生已经具有溶解度、离子反应的知识基础,和动态平衡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节内容,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心理特征: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对用所学理论解决问题充满期待。

  三、三维目标、重点、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的特点,确立以下的三维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及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能描述沉淀溶解平衡;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能运用平衡移动的观点对沉淀转化过程进行分析,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并能对相关实验的现象以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解释。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实验中,学会自主设计实验、独立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建立

  难点:建立“沉淀溶解”的微观、动态过程,了解沉淀转化的本质。

  四、设计思想:

  新课程倡导通过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新教材的设计也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表情更加关注化学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基于以上的理解,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基于学的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开发学生学习潜能。

  1.使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基于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的学习基础,站

  在动态平衡的高度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和移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以实验为载体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促进知识的主动建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知识与生活生产的联系,赋予知识实用价值。

  (2).应用“四脑合一”的教学法,让学生会学,学会,体验成功。

  “四脑合一”是我承担的科研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应用脑科学研究的成果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的教学策略之一。“四脑”是指大脑的生理性、认知性、情感性、社会性特点。“四脑合一”简而言之即在同一堂课的不同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单一的方式效果好;采用符合大脑的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效果好;让学生在适度兴奋的情绪中学习效果好;让学生有机会合作、交流、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效果好。“四脑合一”的教学策略改变了学习方式,提高了认知水平,营造了和谐课堂,取得了教和学的良好效果。

  五、教学流程:分成六个环节进行:

  一)导入新课

  播放溶洞景观的图片,指出溶洞里有千奇百怪的石笋、石柱、钟乳石,你知道这些地貌的形成原因吗?通过本节课《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学习,你将从反应原理上弄清楚这个问题。

  通过设计情境,引入新课。以熟悉的事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二)分析课题,温故知新。

  设计以下四个阶梯性问题,采取对话方式,使学生温故知新:

  1.通过课题请你分析本节课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该物质所属的类别是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与强弱电解质是否有一定关系?

  3.什么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在什么范围?绝对不溶解的物质有吗?怎样理解溶解性表中“不溶”的含义?

  4.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各是如何建立的?你认为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又是如何建立的呢?

  通过以上问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与前面的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理解溶与不溶是相对的,没有绝对不溶的物质。科学家在100多年前就提出了这么科学辩证的论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所要学习的难溶电解质只是溶解度小于0.01g的电解质,可能是强电解质,如Baso4,也可能是弱电解质,如Al(oH)3。

  此时学生通过积极思维,自己对即将学习的知识做好了准备,思维进入兴奋状态。

  (三)类比分析,自主构建“沉淀溶解”平衡的微观、动态过程。

  首先做演示实验:通过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浓盐酸,产生白色沉淀。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在Nacl的饱和溶液中钠离子和氯离子仍然可以结合。继而提出问题:问题一:为什么在加入浓盐酸之前没有晶体析出呢?

  学生思考可得出结论:饱和氯化钠溶液中钠离子与氯离子结合的速率与溶解的速率相同,形成沉淀和溶解平衡状态,所以不会有沉淀析出。Nacl(s)Na+(aq)+cl-(aq),加入浓盐酸,氯离子浓度增加,平衡发生逆向移动,才有Nacl结晶析出。

  然后通过类比:将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的Nacl溶液和AgNo3溶液混合沉淀后,上层清液中是否存在Ag+和cl—呢?

  学生通过对溶解度的分析,根据溶解度再小也不会等于零,得出一定存在Ag+和cl—,形成Agcl饱和溶液的结论。接着提出问题:那么固体Agcl和溶液中的Ag+和cl—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这个状态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也形成溶解和沉淀平衡。通过画时间速率图像,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体会易溶电解质和难溶电解质只是溶解度大小不同,其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没有本质区别。

  最后归纳总结: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得出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概念,结合动态平衡的特点总结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特征。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然后教师讲述沉淀溶解平衡表达式:

  Agcl(s)cl-(aq)+Ag+(aq),强调各符号的意义,让学生对比与电离方程式的区别,通过课堂练习对新知识进行巩固。

  再将知识加以引申,促进学生对反应本质的理解:提问: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会认为等物质的量的cl-和Ag+会反应完全,那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cl-和Ag+的反应有新的认识吗?

  这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想让学生转换思维的角度,重新认识有沉淀生成的离子反应其实质就是难溶电解质建立沉淀溶解平衡的过程。化学上规定,相当量的离子互相反应生成难溶电解质,可以认为反应完全,方程式中用“=”表示,解决学生的认识冲突。

  以上是通过思维探究的方式进行理论部分的学习,完成了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问题,建立微粒观。深入地理解反应的实质,将知识进行整体建构,有机整合。

  (四)、然后实验探究,总结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本环节按照提出方案、讨论方案、实验探究、分析现象、总结规律环节进行。

  首先以改变哪些条件可以使mg(oH)2沉淀溶解为例,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根据学习经验,依据勒夏特列原理,学生会想到加热,加水,加酸等方法,也有同学提出可以加入显酸性的盐,如:fecl3、NH4cl溶液溶液等方法。

  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组按照一个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现象进行汇报并加以解释。

  第一组:加水和加热现象不明显,让学生分析原因,借助于溶解度进行分析可以促进学生的理性思维发展。

  第二组:加入NH4cl溶液后mg(oH)2溶解,到底是因为溶液的酸性使oH-浓度减少,还是NH4+直接结合oH-形成弱电解质使oH-浓度减少呢?教师适时提问:是否通过实验验证哪一个解释是正确的?把课堂讨论推向高潮。促进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

  验证实验中选择试剂是难点,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需要引入的离子是什么?需要改变的是什么?学生利用盐类水解所学到的知识,可以想到cH3cooNH4。通过加入cH3cooNH4也能使mg(oH)2溶解,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第三组:学生对白色沉淀转化为fe(oH)3红褐色沉淀感觉新奇,讨论的热情非常高,得出“沉淀的转化实际就是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这一结论非常兴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追问:什么样的沉淀之间转化比较容易?学生通过比较溶解度可以得出正确结论。教师可以利用向Agcl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依次加入NaBr、Na2s演示实验强化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然后,通过汇总实验现象,总结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探究环节,学生眼、手、口、脑等多感官参与,对大脑多通道信息输入,符合大脑的认知规律,学习效率高,印象深刻。学生体会探究的快乐和合作交流的喜悦,大脑的社会性特征得到满足。

  (五)总结和提高:

  让学生从知识、方法等角度谈本节课的收获。起到概括知识内容,总结学法的作用。

  (六)习题反馈,加深理解:从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以致用,提高科学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指导意义。其中最后一个问题紧扣开篇,首尾呼应,呈现出一种浑然一体的感觉。

  作业:活学活用,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培养自学能力,为下节课做好预习。

  1.锅炉中常有水垢生成,会降低燃料的利用率,造成能源浪费,也会影响锅炉的使用寿命,形成安全隐患,因此要定期除去水垢。水垢中有caco3、mg(oH)2、caso4等成分,其中caso4不溶于酸,如何除去?

  2.自学沉淀溶解平衡常数。如何把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由定性判断上升为定量判断?如何用Qc判断平衡的移动?

  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幻灯片)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分成了三个主要的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感觉学生的注意力一直很集中,热情高。从课堂气氛,学习效果看采取的知识迁移、思维探究、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比较合适。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积极表达的、给学生客观准确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四脑合一”的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高中化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烃作为一切有机物的母体,而甲烷又是最简单的有机物,学生对甲烷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希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有机学习方法。

  2.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特点,结合高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确定了一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自然界中甲烷的存在及储量情况

  ②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刻认识甲烷的结构特点

  ③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并掌握甲烷的取代反应原理

  ④通过对甲烷结构和性质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建立从结构角度学习有机物性质的有机化学学习模式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究实验、模型、图片、动画等,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研究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

  ②通过讲授、讨论、自学、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和比较,类比等科学方法与逻辑方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③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可能的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②通过甲烷的结构和性质的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甲烷分子的结构和甲烷的取代反应

  二、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自主,相互合作,探究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和教法相呼应,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及时对比、和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

  四、说教学过程

  采用板块教学,分为四个学习板块。即:板块一:甲烷的结构探究;板块二:甲烷的物理性质;板块三:甲烷的氧化反应;板块四:甲烷的取代反应。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评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用途”的认知关系。具体的教学流程:

  【引入】随着“西气东输”工程的顺利实施,越来越多的家庭使用上了天然气,请问天然气的成分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它作为能源有哪些优点?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第一段并思考以上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回答

  【投影】“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分布图;“西气东输”工程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开采和使用天然气造成的事故图片

  【过渡】天然气好比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作为一种很好的能源,另一方面在开采和使用的同时上演了一幕幕人间悲剧,为了防止悲剧再次上演,为了更好地利用天然气,刚才我们已经知道,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了解甲烷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和学习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设计思路:通过自主学习获取天然气成分,存在及作为能源优点等相关信息;展示“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分布图;“西气东输”工程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的图片;开采和使用天然气造成的事故图片,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了解甲烷的存在和储量境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对西气东输工程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激发学习兴趣,并引出《甲烷》课题。

  【师】首先我们来讨论甲烷的结构。初中我们就学习过甲烷的分子式CH4 ,你能根据前面学习过的价键知识,写出甲烷的电子式,结构式吗?

  【学生活动】一学生演板,其余学生在草稿纸上完成

  【讲授并板书】1、甲烷的分子结构

  ①化学式:CH4

  H

  ??

  电子式:H:C:H

  ??

  H

  H

  |

  结构式:H?C?H

  |

  H

  【师】从结构式中我们可以知道,C与4个H形成4个C-H共价键,且已知4个C-H的长度及夹角完全相等,据此,你能推测CH4分子中的原子在空间是如何分布的呢?有几种可能?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得出两种可能:平面正方形或正四面体

  【展示】甲烷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

  【师】经过科学研究证明,CH4是正四面体型,其中C位于正四面体的体心,4个H分别位于正四面体的4个顶点,C-H键夹角为109。28,

  【板书】②空间构型:正四面体

  设计思路: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和结构简式的书写。老师评价后提出问题甲烷究竟有着怎样的结构,学生开始猜想。然后老师展示模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甲烷空间结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甲烷结构的'研究,学会科学的质疑和能根据科学信息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表象能力。通过对甲烷的模型观察,正确认识了甲烷的分子结构,为甲烷的性质学习打下了基础。

  【过渡】我们都知道,结构决定性质,CH4 的这种结构决定了CH4 有哪些性质呢?首先来学习CH4 的物理性质。

  【投影】池沼中的沼气图片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图片中体现了CH4 的哪些物理性质

  【讲授并板书】2、甲烷的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比空气轻

  设计思路: 展示池沼中的沼气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其中蕴含的物理性质。

  设计意图:探究甲烷的物理性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也为甲烷完整性质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同时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过渡】那甲烷又有哪些化学性质呢?比如它和强氧化剂酸性高锰酸钾反不反应呢?

  【投影视频实验】甲烷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师】是的,在通常情况下,甲烷性质比较稳定,一般不与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反应,但在特定条件下甲烷也能发生某些反应,比如甲烷可以燃烧

  【投影视频实验】甲烷燃烧

  【学生活动】观察甲烷燃烧现象;并书写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点评】在甲烷的燃烧方程式中,不用等号而用箭头,主要是因为有机反应往往教复杂,多有副反应,故不用等号

  【板书】化学性质:(1)可燃性:

  CH4+2O2 CO2+2H2O 点燃

  【过渡】如果点燃甲烷与空气的混合物,它立即就会发生爆炸,为什么呢?阅读课本P61资料卡片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

  【师】原来空气中的甲烷含量在5%-15.4%时,遇火花立即发生爆炸。煤矿中的瓦斯爆炸多数就是甲烷气体爆炸引发的,假如你是一名煤矿工人,当你在矿井采矿时,为预防瓦斯爆炸,你会采取哪些措施?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通风,严禁烟火

  【师】所以在进行甲烷的燃烧实验时,必须先检验其纯度

  设计思路:先将甲烷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甲烷的性质在通常情况下稳定,但在点燃条件下就会燃烧,指导学生完成甲烷燃烧的相关知识,并通过资料卡片和矿难图片进行安全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用实验方法研究甲烷的性质,体验了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有机思想,并提高安全意识,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化学物质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利与弊。

  【过渡】甲烷还有哪些化学反应呢?

  【投影实验视频】甲烷的取代反应

  【学生活动】观察现象:混合气体的黄绿色变浅,量筒壁上出现油滴,量筒内的液面上升。

  【追问】上述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讨论思考

  色变浅------说明量筒内的混合气体在光照的条件下发生了化学反应。

  出油滴-------说明反应中生成了新的油状物质,且不溶于水。

  水上升,有白雾------说明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了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造成量筒内的气压减小

  【投影】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原理

  【讲解并板书】

  CH4 + CI2 CH3CI + HCI 光

  【师】上述反应中,甲烷中的氢原子被氯原子,生成了取代产物一氯甲烷。像这种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取代反应。

  【师】其实生成的一氯甲烷还可以继续和氯气进一步反应,依次又生成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甲烷

  【学生活动】书写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

  CH3CI + CI2 2CI2 + HCI 光 CH2CI2 + CI2 光 光 CHCI3 + HCI CHCI3 + CI2 4 + HCI

  【师】甲烷与氯气能生成四种取代产物,均不溶于水,其中,在常温下,一氯甲烷是气体,其他三种都是液体,三氯甲烷和四氯甲烷是最重要的有机溶剂。

  【思考】若1moL甲烷中的氢原子完全被氯原子取代,消耗氯气的物质的量是多少呢?

  【师】原来了解事物要一分为二,甲烷的稳定性是相对的,点燃时甲烷可以燃烧,在光照条件下,甲烷可以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

  设计思路:组织学生观看甲烷的取代反应的实验视频,并观察现象,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推断取代反应的条件,产物,并及时投影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原理,帮助学生从化学键的角度了解取代反应的本质,完成方程式书写,老师再分析和评价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思维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从物质的微粒观来分析化学反应的本质过程,透过现象看本质,明白实验手段是检验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并从中体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应该知道了甲烷的结构和化学性质,感受到了学习有机物的一般方法:结构决定性质,以及认识事物的科学态度:以理论为指导,以实验事实为依据

  设计思路:然后学生通过简洁工整,知识层次清晰的板书设计,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并对甲烷的结构和性质有个清晰的知识脉络。

  五、板书设计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1、甲烷的分子结构

  ①化学式:CH4

  H

  ??

  电子式:H:C:H

  ??

  H

  H

  |

  结构式:H?C?H

  |

  H

  ②空间构型:正四面体

  2、甲烷的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比空气轻

  化学性质:

  (1)可燃性:

  (2)取代反应:

  光 CH4 + CI2 CH4+2O2 CO2+2H2O 点燃 CH3CI + HCI 光 CH3CI + CI2 2CI2 + HCI 光 CH2CI2 + CI2 光 CHCI3 + HCI

  六、教学评价 CHCI3 + CI2 4 + HCI

  对于本节课的重点甲烷的结构和甲烷的性质都是由老师提出了问题,然后学生的观点发生碰撞,然后师生一起分析提升,老师再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以促成学生认识的转变和产生情感的共鸣,最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但因为是参加公开课,就没有办法课前布置用硬纸板制作甲烷的模型(课本上实践活动),而只能展示模型,所以在甲烷的分子结构学习部分,学生的参与和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了用生活的眼光看化学,用化学的知识走进生活。

高中化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本节音标是物质结构中谈到化合物及单质结构的课程,从课程设置的位置看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之后,这样是一个合理的结构安排,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

  本节课自然而然地从原子过渡到分子,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后,对微观粒子的探索更进一步,这就引出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和单质,这样就可以从微观过渡到宏观,使化学知识更这顺理成章地与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

  在课的第一部分给出了离子键,即阴阳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这样通过物理上的.电子的知识把离子键引出来,很自然。这里又给出氯化钠的形成及电子式,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了物质结构,这也是第一音标时的内容。

  第二课时提到共价键,这样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和单质的结构就一目了然了。在高中阶段对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在这里又提出非极性键和极性键,难度加大,所以这是第二课时的重点和难点。

  最后教材总结了离子键和共价键之后给出了化学键的定义,同时指明了化学变化的实质,引出能量关系,使得物质结构达到一个高点。

  二、说教法

  由于本节内容抽象,难度大,所以采用逐层深入并配合学生自己的一些问题,最好使用多媒体教学。

  三、说学法:思考、讨论相结合。

  四、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涉及的内容抽象,难于理解,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首先:利用已有的知识:即氯气和钠的反应引出离子键;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得出离子键,同时强调电子式的书写。

  第二是利用氢气和氯气的反应并分析氯分子的结构得出共价键和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第三是利用多媒体演示化学反应的实质,得出化学反应的实质的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并分析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关系。

高中化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 说在教材的地位

  1.1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生产、生活和食物中的有机物作为切入点,采用“从生产、生活到化学, 从化学到社会、生活”的编写思路,将学生对身边、生活中熟悉的物质的认识和生活经验与化学实验的科学探究相联系,拓宽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认识,构建新的认知框架。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具有双重功能,即要满足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提供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使学生从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认识到有机化学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好最基本的知识基础、帮助他们了解有机化学的概况和主要研究方法,激发他们深入学习的欲望。(本章教材的内容联系见下图)

  1.2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苯》它是在学生学习过饱和烃—甲烷、不饱和烃—乙烯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既有饱和烃、又有不饱和烃的性质,也是新的一类烃的代表,使烃的知识得到完善和升华,同时,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的重要内容,更是高考中重点考查知识点之一。具体教材主线见下图:

  2 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苯的物理性质,理解苯分子的结构,掌握苯的化学性质;

  2.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结构─性质─用途”关系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分析事实、阅读、合作、交流等方式探究苯的结构和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通过苯的凯库勒式的发现过程,体会“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巴斯得)”的含义,养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品质。

  (2)苯的分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是对学生进行“内因─外因”辩证关系教育的典范。

  3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苯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以假设的方法探索苯的结构过程以及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苯的性质。

  教学难点:苯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以假设的方法探索苯的结构过程。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班级是高一年级3班,属于普通班,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过程较慢,在初步学习了甲烷和乙烯的性质之后,学生已具备了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基本能力。可以根据分子式的特点,推断出可能的结构简式;并能够根据实验验证结构简式的正误。由学生自己推断、实验、验证等。不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还使他们养成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不断设疑,析疑,解疑。

  2、对涉及结构的解释,力求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模拟的电化教学手段加以解决,即遵守直观性教学的原则。

  采用方法1,有利于学生掌握从现象到本质,从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对苯结构的认识和性质的掌握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采用方法2,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且能使他们的认识过程遵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并能提高他们学习能力。

  四、说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现代的教学,应以发现为重点,确实帮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

  结合本节教材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指导大多数学生用“发现”的方法开展学习活动。同时还应注意不要忽视那些个性特征很强的学生,一定要指导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展开学习活动。

  为了不使我们的学法指导活动落空,我们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力求把教师的讲授转变为启发诱导,把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具体做法如下:

  在本节课中采用了以下学法指导:

  (1)观察分析:通过药品和模型展示,使学生对苯的性质、结构有直观印象。

  (2)初步推断: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初步推断苯的可能结构,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对新知识进行了探索。

  (3)实验验证:在初步推断出苯的可能结构之后,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结构是否正确,这样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又获得了新知识。

  (4) 总结归纳:在探索出苯的分子结构之后,再由学生总结归纳出苯分子的结构特点,从而使学生对苯分子结构真正理解并为苯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五、说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总体设计思路:给出苯的分子式→提出问题(可能的结构是什么?)→探究活动(根据已学的有机物的结构推测苯的结构)→探究实验(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反应)→分析与烷烃、乙烯性质的差异→给出实际的结构→用多媒体演示苯的性质→得出苯容易取代难加成。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引入】“有人说我笨,其实并不笨;脱去竹笠换草帽,化工生产逞英豪”,猜一字。(苯)

  【苯的发现】19世纪欧洲许多国家都使用煤气照明,煤气通常是压缩在桶里贮运的,煤气用完后桶里总剩有一种油状液体,但长时间无人问津。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对这种液体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花了整整五年时间提取这种液体,从中得到了一种含碳氢的无色油状液体。热拉尔等化学家测定该物质的分子式为C6H6,并命名为苯。这就是今天广泛使用的化工原料——苯。

  2、实物展示,引发探究

  【师】展示实物苯,以及探究实验,得出物理性质。

  【探究实验】取少许苯加入试管中,观察。苯是 色 气味的液体。向其中加少许含红墨水,振荡,静置,看到 ,说明苯比水 。(轻或重), (易溶或难溶)与水。

  【生】苯是具有特殊气味的油状液体,有毒,不溶于水,密度小于水。

  【板书】一、物理性质

  3、精心设疑,实验探究

  【投影】根据下表中几种物质的分子式和结构之间的关系,你能写出苯的结构可能有哪些吗?

  名称甲烷乙烯苯

  分子式CH4C2H4C6H6

  结构简式CH4CH2==CH2?

  设置实验目的: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设计实验,认真观察实验,让学生在思维上形成障碍和冲突,提高他们去解决问题的欲望。在此提出思考题:根据上述实验事实,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苯的性质很稳定,估计没有三键和双键,那只能是形成环状)

  【师】对苯分子结构的认识是十九世纪化学一大谜。为什么这么说呢?

  讲述:从分子式来看,苯分子与甲烷、乙烯分子比较是高度缺氢的烃,那么苯分子结构究竟如何表达呢?在19世纪同样的难题也困扰着当时的化学家,许多化学家积极探索,凯库勒是其中对苯分子结构认识贡献最大的一位。

  【师】讲述19世纪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悟出苯分子环状结构观点:(1) 6个碳原子构成平面六边形环;(2) 每个碳原子均连接一个氢原子;(3) 环内碳碳单双键交替。

  问:你能据凯库勒观点画出苯分子的结构示意图吗?

  【生】 或结构简式

  展示苯的球棍模型、比例模型:

  【师】根据凯库勒式,你认为苯可能有哪些性质?你能设计实验来验证吗?

  【探究一】小组讨论,制定方案,进行实验3-1的探究并完成探究记录。

  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生】汇报实验内容,交流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苯不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及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说明苯分子中不存在碳碳双键,也不存在碳碳单键和双键交替出现的结构。

  【生】苯分子到底是什么样的结构呢?

  4、分析本质,深化认识

  【师】后来有机化学工作者研究表明:

  (1)苯分子具有平面正六边形结构

  (2)其中的6个碳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

  (3)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

  【师】究竟如何表示苯分子结构呢?

  【讲述】常用 来表示苯分子。但是,为了纪念凯库勒对苯分子结构的巨大贡献,现在一般仍可沿用凯库勒结构式表示苯分子,但不可理解为单双键的交替。

  【板书】二、苯分子结构

  结构简式:或

  5、联系结构,掌握性质

  【师】根据“结构” 决定“性质”,苯的这种结构特征决定了苯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性质?

  【探究二】苯的性质

  5.1精心讲解,突破难点

  【师】苯与溴单质发生取代反应还是加成反应?如何证明?

  【师】教师多媒体演示苯和溴的反应现象。

  【板书】三、化学性质

  1.取代反应

  【生】板书反应方程式。

  【师】精讲:1、该反应是苯环上的氢原子被溴原子取代的反应。

  2、该实验用的是液溴,溴水不反应。

  3、该反应FeBr3为催化剂。

  4、溴苯是无色液体,密度比水大。

  5.2学会类推,形成能力

  【师】苯还可以与其它物质发生取代反应吗?

  【生】苯不仅可以与液溴发生取代反应,而且还可以与硝酸发生取代反应。

  【师】动画演示苯的硝化反应机理。

  【生】板书反应方程式。

  【师】强调:

  1、苯环上的氢原子被硝基(-NO2)所取代生成硝基苯,也叫硝化反应。

  2、注意硝基(-NO2)的正确写法。

  3、反应条件为50-60℃,水浴加热。

  5.3自主阅读,学会学习

  【师】请阅读教材苯的加成反应,讲述你从中所获取的信息。

  【板书】2.加成反应

  板书反应方程式:

  (环己烷)

  【师】苯分子虽然没有典型的双键特性,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师】小结:苯的结构独特决定了苯的化学性质的特殊。

  【师】苯和其它烃一样,可以燃烧吗?你能解释产生黑烟的原因吗?并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

  【板书】3.氧化反应

  【生】因为苯中含碳量高,故燃烧不充分,出现黑烟。板书反应方程式。

  5.4总结规律,升华认识

  【师】苯分子虽然没有典型的双键特性,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师】小结:苯的结构独特决定了苯的化学性质的特殊。

  5.5及时反馈,加深理解

  练习1.下列关于苯分子结构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各原子均位于同一平面,6个碳原子彼此连接成为一个平面正六边形的结构

  B.苯环中只含3个C─C单键,3个C=C双键

  C.苯环中碳碳键的键长介于C─C和C=C之间

  D.苯分子中各个键角都为120o

  练习2.能够证明苯分子中不存在碳碳单、双键交替排布的事实是  (  )

  A.苯的一溴代物没有同分异构体 B.苯的间位一溴代物只有一种

  C.苯的对位一溴代物只有一种 D.苯的邻位一溴代物只有一种

  六 说板书设计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苯

一物理性质

  二苯分子结构

  三苯的化学性质

  1.取代反应

  反应方程式:

  2.加成反应

  反应方程式:

  (环己烷)

  3.氧化反应

  因为苯中含碳量高,故燃烧不充分,出现黑烟。

  反应方程式。

高中化学说课稿7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所以,本节教材对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 不可少的工具。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对生活中一些物质元素含量的确定,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

  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课时:2课时

  二、学况分析

  1.知识基础: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非智力因素: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三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新教材作了一定的调整,降低了教学要求,不过分要求把握概念的严谨性,只要求初步形成概念既可;也不必一步到位,只要学生能结合实例正确使用概念,理清他们的区别就行。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指导学生阅读、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与多媒体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难度。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 设置问题:

  (1)什么是元素?

  (2)元素与物质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元素与原子的关系如何?

  (二)新课教学

  1.元素概念

  通过说明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使学生对“元素”有初步的印象。进一步分析,氢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相同质子数的氢原子。同样,氧分子和水分子中的氧原子也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元素的概念在举例中导出。

  2.学生讨论

  ①元素的`种类由什么决定的?

  学生总结: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也就是说质子数不同,元素的种类就不同。

  ②单质和化合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学生总结: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组成元素是否只有一种。

  教师讲解:物质的简单分类。

  3.元素只讲种类,不能讲个数。

  设疑:元素和原子有什么关系?

  分析: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既可以讲种类也可以讲个数。

  举例: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不能讲成水是由2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组成的。

  4.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

  通过学生阅读教材中地壳中各物质的含量,使学生认识物质的种类非常多,而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余种;并要求学生记住含量最多的前3种元素。利用“养闺女”的谐音,帮助学生记忆。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生物细胞中元素分布的资料,使他们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由100余种元素组成的。

  (三)知识迁移

  分组讨论:课本P73,学生讨论活动。

  利用讨论让学生领悟化学反应中什么粒子一定改变?什么粒子一定不变 ?元素种类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总结: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只是进行重新组合,没有发生变化;元素的种类也没有发生变化。

  (四)本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五)知识反馈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3种元素是( )

  A.硅 铝 氧 B.铝 硅 氧 C.氧 铝 硅 D.氧 硅 铝

  2.元素之间的根本区别是( )

  A.核内质子数不同 B.核外电子数不同 C.核内中子数不同 D.原子的相对质量不同

  3. 水是由__ 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__构成的。

  4.某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__元素,还可能含有__元素。

  (六) 课后作业

  1.从生物学或科普刊物中查找几种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

  2.查阅资料,了解地壳中含量交大的集中元素及其存在。

  3.背诵课本P75,常见元素名称及元素符号。

高中化学说课稿8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x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第1课时的内容:甲烷的性质。本着学会、会学、乐学的原则,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过渡】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教综19天速学班1.1元于10月20日开课

  本节课选自高中化学必修2的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主要内容为甲烷的结构,甲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甲烷的化学性质包括甲烷的氧化反应和甲烷的取代反应。甲烷作为结构最简单的有机物又是学习烃的入门,从结构角度认识甲烷的性质,对类推烷烃的结构和性质,建立从结构角度学习有机物性质的有机化学学习模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学习烃、烃的衍生物及接下来学习的有机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

  【过渡】了解完教材再来谈谈我所面对的学生。

  二、说学情

  在初三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对有机化学以及有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识,在高一化学中已经学过物质结构的知识,如共价键、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等基础知识,具备了学习本章的理论基础。甲烷的其他名称“瓦斯”“天然气”等是学生在生活中常能接触到的名词,因此,学生对此物质或多或少会有些经验基础,可以顺利进入本课学习。

  【过渡】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会写甲烷的结构式和电子式,能识别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

  2、了解甲烷的化学性质,理解取代反应的含义。

  3、通过甲烷的分子结构的探究,解析其可能有的性质,并设计实验来证明,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方法。

  4、深入认识“结构决定性质”的哲学思想;认识化学微观世界分子结构的立体美。

  【过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甲烷分子结构,化学性质及取代反应的含义。

  【难点】

  理解甲烷分子结构决定了性质,理解取代反应的含义。

  【过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采用了:

  五、说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

  【过渡】下面我将着重说一说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首先带着学生一起回忆曾学过的碱金属、卤素、氧族、氮族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等无机化合物;甲烷、乙烯、乙炔、蔗糖、葡萄糖、酒精等非无机化合物。指出前者称之为无机物,后者就是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即将学习和讨论的一类重要的物质——有机物。由此引出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的学习。

  从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几种有机物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机物的元素组成,帮助学生明确无机物与有机物的简单区别,从而引出本节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甲烷的结构

  我会先从元素组成的角度向学生讲解,甲烷之所以是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的原因。之后,请学生阅读课本资料找出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接着,我会介绍甲烷的分子正四面体结构,组织同学们用橡皮泥和牙签制作出甲烷的分子模型,并展示实验室中甲烷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甲烷分子结构的印象。

  2、甲烷的物理性质

  我先通过从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关于甲烷应用和物理性质的趣味资料),请学生从中提取关键信息。学生能够得到甲烷的俗名、气味、密度水溶性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增强学生从资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对甲烷分子式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帮助学生掌握一种推断气态物质密度大小的方法。

  3、甲烷的化学性质

  (1)甲烷的氧化反应

  这个知识可以甲烷常做家庭燃料展开,请学生推测甲烷燃烧的产物,我通过视频演示将燃烧产物上罩一个小烧杯、及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想,并请学生来板书燃烧的`方程式。同时纠正学生易错点及注意点,如要把方程式中的等号改成箭头等,并提醒学生可燃性气体在点燃前要验纯。从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甲烷的取代反应

  分别展示甲烷与氯气在有光照和无光照条件下反应的实验。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后可以得出结论:甲烷与氯气发生了反应,新物质为白雾和油状物。学生容易得出白雾为氯化氢,但其他有机产物的推断稍有复杂度,我请以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展开,请他们根据元素守恒从元素组成上来推测反应的产物,经过讨论后能得到甲烷分子中一个氢原子被氯原子替换了,我对他们的猜想进行肯定,并顺势请他们写出方程式,指出学生误区,即这个反应确实发生了,但油状物并不是一个氢原子被替换后的产物,并向学生介绍这一反应的步骤、对应的产物及状态。之后,引导大家注意到对比实验的区别之处,认识到光照是甲烷和氯气发生反应不可缺少的条件。趁势请学生写出方程式,接下来通过视频动画展示甲烷与氯气反应时分子模型的变化,验证学生的猜想。最后指出氢原子被替代的反应就是取代反应,请学生总结取代反应的定义。

  取代反应在有机化学中是个非常重要的反应类型,而甲烷的反应是学生学习取代反应的开端,因此地位至关重要,我采用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通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题串,抽丝剥茧的帮助学生加深对该反应的理解。

  环节三:巩固提升

  为巩固新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我将趁热打铁,呈现两道习题,通过提问的形式,检验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畅谈收获,体验收获与成功的喜悦。

  最后布置作业:通过表格的形式总结置换反应与取代反应的异同。

  七、说板书设计

  本着清晰明了的原则,为体现教学重难点,方便学生一目了然的看到本节的知识,我这样设计我的板书:

  谢谢各位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高中化学说课稿9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化学_____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__________(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鲁科版XX年级必修X(或选修X)第#单元的第#节第#课时,本节是化学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与高中化学的始终,本节是在学生学习 的基础上,介绍 为今后学习 打下重要的基础,本节内容在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节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通过 ,学生掌握、了解 。

  2.能力目标:通过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的教学,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导学法、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与导学法相结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实验探究法和导学法,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让学生结合导学稿中(回顾与思考)环节进行自学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环节3 提出问题、实验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请学生先分组讨论。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课堂矫正 、拓展延伸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等等之类

  环节5课堂小结、巩固迁移

  在学习本节教学内容后进行简单的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系统的认识,并通过练习在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高中化学说课稿10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

  1、认识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2、学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一)知识框架

  高中化学说课稿:《离子反应》说课稿模板

  (二)新教材特点:新教材较旧教材相比,一其知识的衍变关系更具逻辑性,简洁明了;二是新引入了离子反应实质的实验探究分析过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三是在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教学过程安排上,较传统教学有新的、本质上的突破。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

  2、学习特征

  3、预测困难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的确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能准确书写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及相互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稀硫酸与Ba(OH)2溶液反应实质的探究,使学生学会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研究方法。

  2、在离子反应知识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通过“质疑”、“猜测”、“归纳”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以“联想·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以“迁移·应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感、能通过“交流·研讨”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借助“知识点击”让学习有余力的同学感受化学学习的.无穷魅力。

  2、通过对电解质知识框架中各知识点有序的衍变分析、推导,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中的逻辑美。

  3、通过“身边的化学”,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其实离我们不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关注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二)、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反应、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及简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对策:学生的分组实验、分层次练习与小游戏相结合。

  难点: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选择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

  对策:应用实验探究和实际问题的解决类突破。

  三、教学思路与教学过程

  环节一:呈现科学史话,创设情境,提出问题。(3分钟)

  科学史话“哑泉致哑”、“安乐泉解毒”话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带领蜀军平定南方之时,蜀军由于误饮哑泉水、个个不能言语,生命危在旦夕,巧遇老叟,指点迷津——饮用万安溪安乐泉之水、终于转危为安,渡过难关,哑泉水为何能致哑,万安溪安乐泉水又是什么灵丹妙药?

  [实验探究]

  步骤

  现象

  原因

  加入H2SO4溶液

  加入Ba(OH)2溶液

  将Ba(OH)2溶液和H2SO4溶液混合

  环节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和交流总结(15分钟)

  【活动●探究】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1、2mLNa2SO4与2mLBaCl2混合

  2、2mLNa2CO3,滴加2mL盐酸

  3、2mLNaOH,滴入几滴酚酞,再滴入稀盐酸

  4、2mLCuSO4,滴加溶液NaOH

  有沉淀生成有气体生成有水生成

  2。离子方程式

  环节三: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小游戏(5分钟)

  小游戏——比比谁的“反应”快

  派到卡片的同学扮演卡片上的离子,没有卡片的同学扮演水分子,全班同学组成一种“溶液”。

  手中离子能与“云朵”中的离子或物质发生反应的,请迅速举起卡片,比比谁的反应速度快!

  卡片上的离子:

  K+、H+、Ba2+、Na+、Ca2+、Cu2+、Mg2+、CO32—、NO3—、Cl—、SO42—、OH—、

  环节四:螺旋上升的练习与应用,提升学习的空间。(10分钟)

  练习1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向醋酸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2)向氯化铵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总结:生成弱电解质的离子反应

  (3)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4)铁与氯化铁溶液反应

  总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反应

  练习3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NaHCO3分别与少量、等量、过量的Ba(OH)2反应

  关键:将少量的反应物系数定为1

  (2)Ca(HCO3)2分别与少量、等量、过量的NaOH反应

  实践◆应用

  西江沿岸某工厂排放的污水中含有Ag+、Ba2+、Fe3+、NO3—,与它相邻一家工厂的污水中含有Na+、Cl—、SO42—、OH—,若单独排放都会对西江造成严重的污染。如果你是工厂的领导,为了保护西江清澈的河水不受污染,你有好的解决方案吗?说说看!

  参考方案:

  将两个工厂做横向联合,把两个工厂的污水按适当的比例混合,使会造成河水污染的Ag+、Ba2+、Fe3+、OH—分别生成AgCl、BaSO4、Fe(OH)3沉淀,待检测达标后再排放,以防污染。

  “哑泉致哑”、“安乐泉解毒”

  话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带领蜀军平定南方之时,蜀军由于误饮哑泉水、个个不能言语,生命危在旦夕,巧遇智者,指点迷津——饮用万安溪安乐泉之水、终于转危为安,渡过难关,哑泉水为何能致哑,万安溪安乐泉水又是什么灵丹妙药?

  原来哑泉水中含有较多的硫酸铜,人喝了含铜盐较多的水就会中毒,致哑、呕吐、腹泻、最后虚脱、痉挛致死。而万安溪安乐泉水中含有较多的碱(一般味苦),在人体误食硫酸铜后大量饮用此泉水,其中的碱不仅中和胃酸,然后又会在肠胃中与硫酸铜发生

  离子反应:Cu2++2OH—=Cu(OH)2↓

  致使原来会被人体吸收的可溶性铜盐变成不溶性的Cu(OH)2沉淀

  而被排出,因此有解毒作用。

  四、教学反思

  1、教学预案与对策:

  (1)多媒体教学无法实施;

  对策:利用课本图片和实验实施正常教学。

  (2)学生层次有差别;

  对策:低层次的学生多引导,高层次的学生加强提升空间。

  (3)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

  对策:自然的依据事件的大小逐级上报分级处理;人为的合理的肯定,不合理的重于引导。

  2、学生主体的发挥和能力的培养;

  3、教学效果的体现;

高中化学说课稿1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主题《评价理念下的二氧化硫教学》,设计本节课的核心理念:解放学生,通过学生互评,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以下是我的说课流程,我准备从三个大方面分析本课。

  一、教材因素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二氧化硫”是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一课时内容。

  本单元放在基本实验和基础理论、以及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我认为教材这样的用意有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形成完整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一方面以元素化合物为载体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为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以及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的感性认识积累材料。

  本单元的化学学科知识体系遵循着:硫——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三氧化硫——硫酸。学生可形成对硫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总体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实现了课程标准对本部分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课标》规定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做了立体性的要求:“通过实验了解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指出了本节教学的价值,给教学留出了灵活的空间。

  新教材对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编排有了较大的调整,打破了按照族的编排方式,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对元素化合物进行处理,使元素其化合物知识压缩为两章内容。这就要求教学中使学生夯实基础,严格控制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彻底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繁、难、偏的现象,以保护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学情分析

  学生系统的学习了典型的金属及非金属元素中的硅和氯,无论在元素化学的感性认识还是在理论学习的积累上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这时候来研究难度较大的硫元素正是恰到好处,但学生的思维、探索和评价能力尚不成熟,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探索和评价主体,探索和评价活动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

  二、教学策略的制定

  依据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特点,我确定本课

  (一)教学重点:1、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2、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难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整体分析和学生情况的综合考虑,我确定本课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如下: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本课学习效果终端体现。

  (四)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学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交流、合作的过程。《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这要求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构建合作、评价等新教学模式。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采用评价式教学。教师设置评价任务,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开展调查、探究,通过评价的标准,让学生自己检验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价不仅是教师的教法,更是学生的学法。评价是学生认知目标的水平,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活动,形成学生互评,学生既能变换角度审视自己的学习,又能在实践中确立并提高自己的评价意识、评价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

  这样设计的好处:引领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评价活动来学习,是一种能真正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方式。同学们在评价的要求下,更加主动地学习化学,自觉地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于学生评价之中,逐步形成以问题为动力、以探究为形式、以评价为主体的、以学习能力的养成为目标的学习方式。体会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的运行

  (一)教学思路:依据上诉教学方法,我设计了本课教学思路如下,主要围绕以评价任务驱动学生展开活动,通过对学生自己学习成果的四次互相评价:查阅资料、设计方案、交流合作的评价——探究二氧化硫重要化学性质的评价——总结性质、展示二氧化硫的利与弊的评价——反思活动中的表现,树立环保意识的评价,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共分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设计问卷,引入问题

  在新课前一周,展示有关二氧化硫引起危害的图片,同时布置问卷。内容如下:1、学习之余,你对自己生存的环境有多少了解?2、你知道有一种环境问题叫酸雨吗?3、你知道酸雨的成因吗?你知道有一种颜色雪白的`银耳不能食用吗?

  等问题!

  1、使学生对二氧化硫引起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共鸣。

  2、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通过问卷让学生理清思路,确定学习目标。

  同时展开第二环节;布置任务调查评价给出评价任务表:以小组为单位,查阅关于二氧化硫的性质资料,收集关于二氧化硫引起的酸雨和食品安全的资料,自行设计验证二氧化硫的性质的方案?

  第一次评价设计意图:

  有针对性的设计评价方案,学生在评价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展开对二氧化硫重要性质及其危害的自主性学习,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课前的准备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和“小组合作”解决了能够解决的绝大部分问题,建构起初步的二氧化硫的知识结构,发现并提出了需要教师指导、分析、提升的问题;教师通过与多组同学的交流,充分了解了学生,清楚了学生存在的疑惑和需提升的“点”。

  前期的充分准备工作,为课堂的高效奠定了基础。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交流评价

  课堂之中:让学生展示收集的关于二氧化硫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资料。交流以组为单位进行,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向全体师生介绍课前准备的成果。

  介绍完毕,学生可以评价这一小组调查的成果是否真正找到了形成酸雨和食品不安全的原因。

  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对二氧化硫这种物质充满了好奇。

  进而引入二氧化硫的形成原因和物理性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这部分内容已有很大程度的了解。让学生自己总结,幻灯展示,教师在黑板写标题即可。

  追问:1、正常的雨水和酸雨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2、为什么二氧化硫可以使银耳变得雪白?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入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首先让学生分析二氧化硫具有的性质(通过刚才的引入,学生顺理成章的想到二氧化硫的酸性氧化物和漂白性两个重要的化学性质)。

  此外,让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二氧化硫的性质,由于学生此前的氧化还原的知识在金属化合物及非金属硅和氯中经常应用,学生分析出二氧化硫具有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进而追问你设计了什么方案来验证这些性质,学生有准备的回答。让学生展示探究实验,观察学生实验仪器的连接和实验的操作,以及小组成员的配合情况。每一个性质让一组学生完成,实验结束让学生总结实验现象,解释原因,得到相应结论。用相关的化学反应和离子反应解释:

  其他小组针对这一小组的实验,在以下方面评价:

  以学生自评为主,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进行第二次评价,使学生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二次评价设计意图:

  1.通过评价内容指导学生有目的性的进行二氧化硫的性质探究实验。

  2.通过恰当的评分比例,强调了核心的内容,使学生清楚本节课的重点为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3.通过自评与他评,交流促进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方案和二氧化硫重要化学性质的反思,在实际操作中落实二氧化硫知识中的难点。

  4.通过相互评价使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到参与评价的快乐。通过第二次表现性评价的设计,突出重点,让学生在交流评价中突破难点。为了使学生对二氧化硫有更系统的认识,设计第四环节。

  实践应用形成认识本环节设计两次评价

  二氧化硫性质小结性评价二氧化硫的污染及用途的评价

  例如:总结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能否提出几点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二氧化硫是否一无是处,二氧化硫的用途等第三次评价设计意图:

  1、使学生对二氧化硫的内容有整体性的把握;

  2、使学生能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二氧化硫利和弊。

  通过以上三次评价,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五环节:评价反馈反思提升

  设计例如:实验探究中我做了些什么?本实验中的感受和收获是?关于二氧化硫你有了那些更深的了解,你是否愿意为环境保护作义务宣传等问题。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打分,进而给出评语和等级。

  第四次评价设计意图:

  1、使学生对环境和食品安全关注的提高。

  2、使学生逐渐树立环保意识

  3、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反思自己的成长和不足,可以得到老师、同学对改进学习所提出的建议,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次表现性评价:以评价内容为任务,以落实评价标准为目标,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主体,通过对学生课前准备、课中展示和课后反思的四次评价,不仅落实了本节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且使学生在互评中,合作精神、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得到了进步与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自我审视,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的认识自我。

  (三)纸笔性评价:设计目的:检测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

高中化学说课稿12

  怎样使化学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起来,我们发现开展说课活动是一种比较有用的做法。“说课”是青年教师刻苦钻研教材,探讨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一种好方法,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后,青年教师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用科学手段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科研水平,增强教学基本功训练的一项内在要求。但不管是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还是已在教育战线上工作过多年的中青年教师,往往对“说课”一词并不熟悉,一些老师不知道什么是说课,不知道怎样进行说课,不知道说课与上课之间的区别,中公教师考试网整理了中学化学教师资格说课技巧文章,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谈谈化学学科的说课:

  一、什么是“说课”:

  说课是教师通过对教育目标本身的分析,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通俗的讲就是要说清: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说课”以说为主,是教师对教案本身的分析和说明,是一种口头叙述为主的教案分析。狭义的说课是指以教师口头语言表达为主,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每节课的具体特点,以教师为对象,在备课和上课之间进行的教学研究系统。广义的说课是指以教师口头语言表达为主,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每节课的具体特点,以教师为对象,对其进行培养和培训的组织形式。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促进教师深入备课,提高教师素质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教研活动。

  二、说课的主要内容:

  化学学科说课的主要内容是:1、说教材;2、说教学方法;3、说学法指导;4、说课堂教学程序。

  (一)说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具体材料。因此,说课首先要求教师说教材。分析教材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1、教材的前后联系和所处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课时教案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它们在每一学科的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其作用也是不同的,有些课时所含的教学内容极其重要,与今后授课的内容相关密切,是阶段性的关键点,甚至是本教材的重点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如何认识每一课时教案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进而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至关重要。我们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为什么能称之为“把关”老师,也就是因为他们

  熟悉了学科知识体系中的要点和关键,并善于抓住这些知识关键点来指导学生,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确保教学质量。分清每一课时教案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是青年教师必须下功夫掌握的极其重要的一项基本功。

  2、教学目的要求。教学目的要求是一堂课的指导思想,是讲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有了明确的目的要求,教师安排教材、选择教法、设计教学程序才有依据,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教学目的是一堂课的中心任务,所有教学环节都是为它服务的,所以要定得明确、具体,这样才能切实对课堂教学起到指导作用。制定目的时要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准确地确定若干条。教学要求要根据学生实际考虑可能达到的程度,然后定出具体要求,不能要求过低,也不能凭空拔高。目的要求的制定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要学生学会哪些基础知识;第二,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第三,要求学生接受哪些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目的要求确定之后,还要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来具体说明制定教学目的和要求的依据。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知识系统中,有些内容是关键性的最重要的中心内容,对于巩固旧知,学习新知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些内容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是学生难以理解和领会的内容。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及学习水平来准确地确定难点,以便在教学中巧妙地分散难点,化难为易。这些都需要“说课”教师在说课过程中掌握并说清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由于各单元、各章节、各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要求不同,因此各自的重点、难点也不同,教学的重、难点要根据课标要求,要根据所说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说课者要将这些内容,即确定重点、难点的依据,述说清楚、具体。

  (二)说教学方法

  教师说教法,不仅要说选择哪些教法,还要说清楚为什么。教师要说好课,就要研究教法,研究教法的选择和运用,教法的改进与创新。

  对于说教法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要明确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和作用,做到教法合理优选,有机结合。

  教法多种多样,且各有优势和特点,以及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如:为了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可以选用演示法、观察法;以理解为主的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以实践为主的方法有练习法、实验法。各类教法均有其优点和局限性,要有针对性地选用和灵活组合,才会发挥其更大的效用。不同的教学阶段具有不同的教学任务,要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教法的选择和运用应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掌握规律性的知识,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3、选择教法的理论依据要准确、具体、针对性强。

  说课者要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去阐述选择教法的理由。选择教法的依据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根据教学目的选择与之相适合的教法。教学目的不同,使用的教法就会不一样。如果一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传授新知识,就要相应的选用以各种方式的讲授法为主,结合运用谈话法和演示法等;如果一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形成学生技能、技巧,就要相应的选用以练习法为主,结合运用实验法等。

  (2)根据学校条件和教师自身特长选择相适合的教学方法。

高中化学说课稿13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化学新课程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人教版)第三章《烃的衍生物》第一节《醇、酚》第二课时,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并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际能力,体现化学新课程“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理念,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等精神,我将从以下五方面设计这节课:

  一、说教材

  1.内容和地位

  本节内容从知识结构上看,可分为四部分,即苯酚的分子组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它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从教材整体上看,芳香族化合物在中学化学里面,教材只着重介绍两种物质——苯和苯酚,其中苯是最简单的芳香烃;而苯酚既是很重要的芳香烃衍生物,又是酚类物质的代表。可见,《苯酚》在高中有机化学里面也处于较重要的地位。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内容是安排在《乙醇》后,学生在学习乙醇的过程中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团对有机物主要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对乙醇中官能团羟基的性质也已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教材在这一基础上紧接着安排苯酚知识的学习有其独特的作用,既能联系前面已学过的知识,又能为后面烃的衍生物的学习提供方法,作好铺垫。而苯酚的结构与乙醇结构中都含羟基,因此,苯酚和乙醇的性质有相似之处,但事实上苯酚性质与乙醇性质又有不同之处,本节内容安排在此还有对比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对比学习,使学生对酚羟基和醇羟基的性质将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理解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的化学环境有一定的相互影响,从而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更深层次的掌握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认知特征并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a、认识酚类物质,能够识别酚和醇

  b、掌握苯酚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和主要用途

  c、理解苯环和羟基的相互影响

  (2)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对苯酚性质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a、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b、通过对结构决定性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教育。

  c、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生活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苯酚的化学性质。

  难点: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的化学环境的相互影响。

  二、说教法

  学情分析:

  本节课前,学生已学完了烃和烃的衍生物中的乙醇等内容,对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特别是有机分子中的官能团和有机物的化学性质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一定的认识,能掌握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通过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加工建构知识体系,在该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苯酚结构与乙醇结构的相同点(都有羟基)为学生对苯酚性质的探究提供了基础;苯酚结构中与乙醇的不同点(羟基与苯基相连)又为学生的进一步的探究提供了空间。因此,我将该节的内容设计成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通过创设情景——探究实验——理论推导——反思应用等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实物感知、演示实验和现代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的机会,体现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

  三、说学法

  围绕本节课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类比类推,以旧促新和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情景一】新课引入

  我利用生活中的化学来引入新课,先展示药皂、苯酚软膏以及苯酚软膏的说明书,让学生阅读苯酚软膏说明书,提问:从化学的角度分析苯酚可能具有哪些性质?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引导学生初识苯酚,组织学生观察苯酚的'颜色、状态,指导学生动手做探究实验一,根据苯酚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自主探究苯酚的溶解性。在此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主动的获取苯酚物理性质的知识,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把物质的物理性质直接传递给学生,显然,这些知识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比老师将知识简单地传递更易接受和掌握。

  【情景二】初识苯酚

  【探究实验一】物理性质

  学生实验:(1)组织学生观察苯酚的色、态,并小心的闻它的气味。

  (2)溶解性实验(溶剂分别为冷水、热水和乙醇)

  重点归纳出苯酚的色、态、味和溶解性。

  (3)、产生疑问:在苯酚药膏说明书中还提到了“色泽变红”、“不能与碱性药物并用”那么,色泽变红的原因是什么?不能与碱性药物并用说明苯酚可能具有什么化学性质?

  【情景三】结构特点

  结构分析:观察分子模型,类比醇、酚、酸中羟基的性质

  【情景四】极弱酸性

  【探究实验二】苯酚溶液是否有酸性?

  学生观察到浑浊的苯酚溶液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变澄清,说明苯酚显酸性,因此,苯酚又名石碳酸,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向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剂,溶液会变红,那么,苯酚溶液也显酸性,向苯酚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是否也有此现象呢?通过演示实验,发现苯酚中滴加紫色石蕊后并不显红色,学生产生了疑问,苯酚的水溶液为什么不能是石蕊变红呢?引导学生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苯酚酸性太弱,苯酚的酸性究竟有多弱呢?提起了学生的兴趣,这样自然的过渡到二氧化碳与苯酚钠的反应,指导学生动口向苯酚钠溶液中吹入二氧化碳,此时学生既兴奋又有很浓厚的兴趣,这样设计既是课堂生动活泼,又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实验学生对苯酚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已经完全掌握。

  【情景五】三元取代

  【探究实验三】取代反应

  接着组织学生讨论:乙醇和苯酚同样含有羟基,但为什么乙醇不呈酸性,而苯酚呈弱酸性?这说明什么问题?点拨学生:由乙醇和苯酚的结构上分析,并展示他们的分子结构以帮助理解,得出是苯环对羟基的影响,使羟基具有 一定的特性 ,这同时也更进步加深化学环境对官能团性质的影响,突破了难点。继续设疑,那羟基对苯基是否也有影响?

  联系前面已学的知识:苯与液溴的反应,推测:将浓溴水加入苯酚中会发生什么反应呢?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实验三,根据已有知识学生很容易得出是取代反应,那么,是几元取代呢?引导学生回忆甲苯与浓硝酸反应的产物,类比类推苯酚与溴水反应的产物是三元取代。接着,我请学生回忆苯和液溴发生取代反应的条件和产物现象,并与该反应对比,哪个取代反应更容易?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苯酚更易取代,为了加深理解苯酚更易取代这个事实,我从苯和苯酚的结构上对比说明,由于羟基对苯环的影响,使得苯酚中苯环上羟基邻、对位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易被取代。因而苯酚中苯环的性质与苯的性质有了差异,加深对难点官能团对所处的化学环境有影响的理解。

  【情景六】显色、氧化

  回顾情景一,学生们通过分析色泽变红可能是苯酚与空气中某些成分反应了,不能与碱性药物并用可能是苯酚具有酸性,这两点包含了苯酚的主要化学性质,也就紧扣这节课的重点,以下就围绕这两点来展开,首先,我引导学生们分析空气的成分,得出最有可能与苯酚发生反应的物质是水和氧气,设问:苯酚是与水反应而色泽变红的吗?根据刚才的探究实验一,学生很容易判断出苯酚变红不是与水反应造成的,既然不是与水反应造成的那就可能是与氧气反应造成的,因此,在这个猜想下,我做演示实验一,很快同学们观察到苯酚液变红了,该实验证明了苯酚确实因与氧气反应变红,学生们推断出苯酚具有还原性,接着我就追问:既然苯酚具有还原性,那么,除了能与典型氧化剂氧气反应外,还能否与其他氧化剂反应呢?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我们学过的氧化剂,从学生罗列的氧化剂中我选择了两种:溴水和三氯化铁,这样的教学设计使溴水与三氯化铁在本节的出现显得很自然,

  性质小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应用途

  【情景七】苯酚用途

  五、总结反思: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带着刚才的思考、讨论的结果再次梳理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最后用一道习题来运用本节课的知识。

  六、反馈练习:

  (1)苯酚与浓硝酸反应可生成一种烈性炸药,请写出化学方程式。

  (2)选择合适的试剂和仪器,除去苯中的苯酚。

  七、课外探究

  设计实验证明葡萄和葡萄饮料中含有酚类物质。通过这个生活小常识和一个课后实验,加强学生对酚类物质的辩证的认识。

  八、说板书

  (一)、物理性质:

  1、无色、特殊气味的针状晶体;

  2、常温下,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二)、分子结构:

  (三)、化学性质:

  1、极弱酸性:

  2、三元取代:

  3、显色反应:遇FeCl3溶液显紫色(检验苯酚)

  4、易被氧化:

  (四)、用途:

高中化学说课稿14

  尊敬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高中化学的相关知识。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及其性质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化学主要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等方面,下面我将逐一为大家介绍。

  首先,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物质的性质、结构、合成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的学科。无机化学主要包括无机物质的基本性质、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化学反应等方面。其中,元素周期律是无机化学的重要基础,它揭示了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规律性,对于理解元素的性质和化学反应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物质的结构、性质、合成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的学科。有机化学主要包括有机物质的基本性质、碳氢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醇、酚、醛、酮、羧酸、酯等方面。有机化学是现代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生物化学、药物化学、材料化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其次,物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及其与化学变化之间的关系的学科,是化学和物理学的交叉学科。物理化学主要包括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量子化学等方面。其中,热力学是物理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物质的热力学性质,如热容、焓、熵等,对于理解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后,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及其量的测定方法的学科,是化学和数学的'交叉学科。分析化学主要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其中,定量分析是分析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物质量的测定方法,如重量分析、容量分析、光度分析等,对于化学实验的准确性和精确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高中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涵盖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等方面,对于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有着重要的意义。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化学知识,掌握化学实验技能,为将来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化学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能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体验科学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体验探究过程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从分子、原子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二、学情、学法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抽象,枯燥。如果直接讲授,学生难以接受。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设置分组实验,以竞赛的方式探究试验结果。加上初三学生大多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分析试验结果,获得新知识,并将这种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个人体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教法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实验分析法,“活动——建构”模式的教学结构。把教材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使知识得以巩固和落实。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大大增添了学习的乐趣。

  四、课前准备

  实验器材:CuSO4溶液、 NaOH溶液、FeCl3溶液、NaCl溶液、AgNO3溶液、白磷、锥形瓶、玻璃棒、单孔橡皮塞、烧杯、小试管、天平、酒精灯。

  五、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活动探索、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提高——交流收获、体验成功”四个环节组织教学。

  1.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上课之初、以一则诱人的邮寄广告:“水变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发言,从而留下问题和悬念

  让学生写出白磷燃烧,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然后发问: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此时学生被难住了,于是教师导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这样,使学生在明确探索方面中激发学习动机。2.活动探索、建立模型。

  这一环节我采用探究性实验的程序来组织教学。

  (1)提出假设。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

  ①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增加;

  ②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减少;

  ③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不变;

  ④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增加,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减少,而在某些反应中可能不变。

  (2)实验探究。

  引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有同学说改变,有同学说不变,意思不统一,那么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讨。

  设计实验:在充分假设基础上,我说:同学们,让我们测一测几个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会出现什么情况?然后说出将做的几个实验:

  ①白磷在空气中燃烧;

  ②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

  ③NaOH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

  ④NaCl溶液和AgNO3溶液的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

  实施实验:

  同学们的设计方案是可行的,可以进行实验。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1、依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

  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3、汇报实验结果

  汇报:

  1、实验内容

  2、实验结果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3、演示实验

  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

  1、观察记录: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2、书写反应文字表达式

  3、实验结果分析: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思考:通过以上几个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科学家曾做过大量实验,无数实验都证明: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这是化学反应遵循的规律。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板书课题)

  (3)得出结论。实验完毕,各小组汇报结果,然后我写出以上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介绍以上各种溶液的成分。接着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

  ①所用的溶液中哪些成分参加了反应?哪些成分没有参加反应?反应后的物质中哪些是反应生成的?

  ②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

  ③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其实质上是什么在反应前后的总质量相等?

  让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组际间交流,共同得出以下关系(略)

  在建立了质量守恒定律模型后,教师提出: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要求学生用化学式表达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 → Cu+H2O。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

  ①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是否改变了?

  ②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改变了没有?

  ③计算上式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④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

  ⑤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⑥通过思考上述问题,你得出什么结论?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组际间交流得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最后让学生阅读课文。这样学生通过实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质量守恒定律,真正领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索、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学习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砺练自己的智慧。

  (4)解释应用,拓展提高。

  建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之后,运用它来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我设置了几组习题:例1填空:

  (1)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_____)元素和(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元素。

  例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问题:

  (1)KClO3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

  (2)铁丝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铁丝的质量大。

  (3)课前的那则广告,假如你是老板,你是否加盟?为什么?

  例3、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问题可以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

  建立一个化学模型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能用这些“化学化”的东西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寻找生活中符合这样特点的例子,引导学生能自觉地把化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带进课堂。

  (5)交流收获,体验成功。

  在反馈、矫正后,提出:

  ①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能说出在化学反应中,哪些项目(指标)不变?哪些项目(指标)改变了?哪些项目(指标)可能变也可能不变?

  ②你能否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有哪几方面的应用?

  让学生在与同伴、与教师的交流中获取对化学的最深感受,体验到成功之乐,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不少化学问题是从实际中来的,知道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种课堂体验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总结:对于今天的学习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会做的更好。

  (6)课后作业

  1、复习本课教材内容,完成课后习题

  2、预习第二节化学方程式

  六、板书设计:(力求简洁、美观、实用)

  课题:质量守恒定律

  NaOH + CuSO4 --- Na2SO4 + Cu(OH)2

  白色固体蓝色固体白色固体蓝色固体

  无色溶液蓝色溶液无色溶液不溶于水

  NaOH + FeCl3 --- NaCl + Fe(OH)3

  褐色固体白色固体褐色固体

  无色溶液红褐色溶液无色溶液不溶于水

  NaCl + AgNO3 ----NaNO3 + AgCl

  白色固体白色固体白色固体

  无色溶液无色溶液不溶于水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守恒的原因:化学反应前后,

  种类、质量、原子的数目没有改变

  3、应用

  七、教学反思: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中的重要定律,学习这一定律应注意三点。第一点要重视实验。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律文。第二点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强调“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第三点从本质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之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是因为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变,原子的数目没变,原子的质量没变。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它物质(生成物)的过程。

【高中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化学甲烷说课稿10-29

高中化学说课稿05-23

高中化学《硫的转化》说课稿01-21

精选高中化学说课稿八篇06-27

高中化学说课稿4篇06-27

高中化学说课稿7篇06-28

高中化学说课稿(精选14篇)11-23

高中化学说课稿(精选16篇)07-05

高中化学说课稿(15篇)11-10

高中化学说课稿(精选17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