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秦统一中国》说课稿

《秦统一中国》说课稿

时间:2024-06-25 15:10:0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秦统一中国》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秦统一中国》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秦统一中国》说课稿

《秦统一中国》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初中历史组的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秦统一中国》,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第一节。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朝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秦朝开创的一系列制度,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袭。本课需要学生认识到秦灭六国符合历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通过学习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了解这些措施对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交流的作用,以及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课内容在整个中国古代史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学习好本课内容,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中国历史发展主流趋势,培养学生对统一国家概念的认识和掌握。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与学的方向,它确定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目标越明确越具体,学生就能主动地学习,教学效果也能得到保证。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通过讲故事、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掌握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开凿灵渠、修筑长城等加强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2.通过表演课本剧、识读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归纳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

  3.说出秦王赢政统一六国的史实,概述其重要意义。

  4.认识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人民愿望,是历史的进步。树立“热爱和平,维护统一”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秦的“统一”。

  难点:了解中央集权制的目的和作用。

  二、说学情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但七年级学生刚升入初中,才经过一个月的历史学习,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识积累有限,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但同时又存在着看问题重表象、轻本质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会多展示一些图片、小故事、历史小短剧等,帮助学生感知历史,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究中有所收获。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本课采用多媒体展示法、情景教学法、情感体验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故事法、讨论法等。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教师必须树立起让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真正主人的自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我将尽可能的利用图片、影音资料等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创设轻松、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讨论中找出答案,发现问题,开拓思维,进而掌握知识,在辩论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学法

  1.自主探究学习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学生养成自己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2.小组讨论法:本课许多问题如秦统一的原因、历史作用,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都是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的。

  3.知识归纳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将带领学生齐读李白《古风》诗句。并配以秦始皇画面和李白《古风》诗句。

  教师讲解: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古风》中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笔下这位扫六合、决浮云的人物是何许人呢?

  是的,秦王赢政,即后来的秦始皇,秦始皇雄才大略,一生创造了很多宏伟、彪炳千秋的伟绩,今天我们就走进他,一起来学习第九课《秦统一中国》。

  (二)讲授新课

  1.教师出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熟悉课本,并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初步感知本课内容。

  2.合作探究,释疑解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难点问题。

  课件展示《战国形势图》,要求学生思考探究,秦为什么能够兼并六国实现统一?

  教师总结:(1)民心所向。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也不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因此结束战争实现国家统一是当时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2)秦具备了灭六国的实力,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经过长平之战,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的进攻。(3)秦王赢政善于用人,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在这个时间之前,秦国被叫做秦国,在此时间之后,秦国应被叫秦朝,定都咸阳。秦王蠃政登上了统一国家的最高宝座。

  3.课件展示《秦朝疆域图》,指导学生结合地图指出疆域四至。

  学生探究秦朝统一的意义,小组讨论,每组选一位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国经历了漫长的一百多年的兼并战争,最终在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面对空前广阔的疆土,秦王赢政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统一呢?让我们了解秦王的困惑。

  4.秦始皇的烦恼一:如何更有效地加强国家统治,把全国各地的权利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欣赏历史短剧《朝会》,让学生思考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播放微课《秦的中央集权制》,之后引导学生认真分析,理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含义。

  教师总结:由此图可以看出,从皇帝到地方有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上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再把权力集中到自己一人手中,这就是君主专制。这样就形成了封建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封建官僚制度造就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皇帝是权利的中心,这套封建官僚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引导学生结合西周的分封制,进一步比较区分西周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县制:西周的分封制,按血缘的亲疏实行世袭制,秦朝的郡县制则是朝廷任免,不得世袭。

  师生共同归纳:皇帝把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都集中在自己一个人手中,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并把地方上的权力也集中到了中央加强了君主的权力。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代替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分封体制,直接管理人民,征收赋税,个体家庭成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此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地方行政制度。秦朝的政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与领土完整,有利于加强君主的权力。

  5.秦始皇的烦恼二:秦始皇决定微服出巡,看看他的子民生活如何?他会遇到哪些问题呢?有哪些烦恼?

  开展历史故事会《秦始皇出巡记》小环节,请两位学生讲秦始皇出巡的故事,找出他遇到的烦恼。

  小组合作探究,就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车轨等巩固统一的措施,让学生展开小组自学,并请代表进行课堂展示。

  6.秦始皇的烦恼三:南方的越族不肯归顺,北方的匈奴虎视眈眈,不时南下侵扰,怎样才能巩固来之不易的统一?

  (1)课件出示“灵渠示意图”指出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连接了长江和珠江流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至今还能灌溉四万多亩田地。

  (2)课件出示“秦长城示意图”,指导学生指出东西起止点,进一步学会识图。

  师生归纳总结:军事上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南修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便利了运输。北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

  提出问题:国家统一对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得出,秦的统一不仅是地域的统一,而且是文化和精神上的统一。从此以后,虽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统一成为中华大地上的主色调,而分裂、战争仅仅是历史上简短的小插曲。

  (四)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学习,回顾秦统一中国的历史,强调秦统一中国的重大历史意义,引导学生体会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蕴含的精神内涵。

  (五)课后作业:预习第10课。

  (六)板书设计

  秦统一中国

《秦统一中国》说课稿2

  一、设计说明和指导思想:

  1、以课程标准为中心,以教材为载体,遵循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建立以人文教育为核心,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育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共同感知、探讨、领悟教材内涵,从历史信息中挖掘人文历史文化,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准则、做事的航标,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能自主设问、探究,照顾学生的心智特征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探究学习因材而定,不过高要求,不强求一致,重点培养学生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3、构建开放活跃的课堂氛围。设计问题体现启发性、层次性、联系性和开放性,努力创设充满趣味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生生互动,组组竞争的挑战氛围,力争使每位同学都参与到讨论探究的活动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简化历史信息的呈现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4、尽量体现历史科教学的特点,既要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又要努力创设历史情景,缩短学生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之间的心理差距。更要让学生如何去探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

  二、教材分析

  1、历史新教材是公民教育的基础课程,它强调社会教育功能而淡化政治教育色彩,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感受而淡化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它又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强调对人和人类的关怀,强调个人与他人和社会的和谐,它尊重和包容对历史的不同意见和观念。

  2、本课“秦灭六国”前承“春秋战国的纷争”和“大变革的时代”,后接“伐无道,诛暴秦”和“大一统的汉朝”,是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中最重要的一课,它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开端,他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不仅是两汉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的基础,而且对后面的隋、唐、元、明、清等统一的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统一”是贯穿历史新教材的一条主线,也是中国两千多年历史发展的主旋律,而本课的主题就是“统一”:灭,是建立统一国家;建立中央集权,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是巩固统一的国家:北筑长城,是维护统一国家。“统一”是秦汉时期重要的特征,是这个时期对中国历史做出的最大贡献。因此本课在整个古代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好这一部分,对于理解汉、隋、唐、元、明、清的统一及其作用垫定了基础。

  4、本课的历史人物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千古一帝,有人说他是实足的暴君,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形成正确的历史评价观。

  《秦统一中国》”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第9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局面;秦统一后采取的措施,一方面维护了统一的成果,加强了秦的封建统治,另一方面又暴露了秦朝统治者特别是秦始皇的专横、残暴。正是这种严酷统治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和秦的灭亡。对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始。而因此,教学好这一课,可以让学生对以后学习其他封建王朝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就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三、学情分析

  1、作为七年级的学生,虽然心智还不很成熟,尚缺乏分析综合的能力,但好奇心驱使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烈,有助于他们积极参与探究学习。

  2、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已对国家统一有了初步的认识,再加上前面已经学习了“春秋战国的纷争”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分裂造成战争,战争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沉重的灾难,有助于理解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的意义和作用。学习了“大变革的时代”有助于理解秦灭六国的原因。

  3、学生已经广泛接触过秦始皇(或其它帝王形象),具有一定的分析、判断和表演历史人物的能力,这正是我在流程中设计表演秦始皇这一环节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1)使学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的措施及其作用:了解秦的疆域和秦长城这一古代工程。

  (2)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形成历史时空观。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讨论探索、想象表演,在体验历史人物的过程中,理解本课中的历史人物和历

  史事件,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感悟用图示压缩记忆的方法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共同探讨,交流心得,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明确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理解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培养正确的历史评价观。体验探索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乐趣。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突破重点的方法:通过一系列的图片和文字●教学难点:理解中央集权制度

  突破难点的方法:通过图示法和学生讨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

  (二)重点分析和突破方法:

  1、重点分析:秦的“统一”是本课的重点。因为(1)统一是本课的主题:灭六国,是建立统一国家;建立中央集权,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是巩固统一的国家:北筑长城,是维护统一国家。

  (2)“统一”是秦汉时期的重要特征,也是这一时期对中国历史的重要贡献。

  (3)“统一”也是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是中国两千多年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2、突破方法:

  (1)以课件演示灭六国的过程,通过讨论探索理解秦灭六国的原因和秦统一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亲手做七国货币和表演来理解统一货币、度量衡的作用。

  (3)通过课件演示长城的图片、长城的地理位置、以及匈奴和秦的地理关系,从而理解秦长城的作用。

  (三)难点分析和突破方法:

  1、难点分析:由于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其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因此对于秦始皇为什么要接受李斯的建议,另外,中央集权制也比较抽象,这也是一个难点。

  2、突破方法:

  (1)通过“讲故事-议作用-探危害”的步骤由浅入深地探讨其目的作用和结果。

  (2)用“幻灯演示,老师讲述”的方法展示中央集权制的层级关系

  (四)学法指导:

  1、通过对“秦统一六国的原因和意义”和“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如何在小组里相互合作,小组长在合作中发挥组织、分工、指导的作用。才能使课堂活动活而不乱,形散而神聚。

  3、通过填历史填充图,培养正确认识历史时空的能力。

  4、通过对秦朝疆域的记忆,掌握用图示压缩记忆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法、探究法、讲授法等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

  五、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5分钟)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秦始皇的图片导入,指出他的最大功绩就是统一中国。

  (二)课文探究:(30分钟)

  1、探究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的过程(7分钟)

  (1)演示课件:秦灭六国的动态地图,边演示老师边讲述六国灭亡的时间,秦统一的时间,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

  (2)分组讨论:为什么秦王能灭六国?秦王灭六国有何重要意义?讨论之后,分组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可以向别组发起挑战。通

  过讨论认识秦王在历史上的重大作用。

  2、探究秦巩固统一国家的措施

  (1)讨论:秦为了巩固统一国家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再用幻灯展示中央集权制的层级图。这样才能使学生明确中央集权这个抽象的概念。

  (2)a、讨论:经济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b、展示自己所做的七国货币,并由一个学生表演到七个国家购物受阻的情景。

  c、探讨: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有何重要意义。播放孔虚经商的故事。

  (3)a、播放长城的图片,领略长城的雄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

  B、探讨长城的历史作用,明确秦长城是其军事措施,再用课件演示其作用

  c、在历史填充图上找到长城的起止点,秦朝疆域和匈奴的位置,感悟秦长城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

  3、分组讨论秦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因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不很建全,所以在讨论之前老师作必要的提示,从“秦统一的意义”“秦巩固措施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去探讨)

  4、小组讨论:如何评价秦始皇?

  (三)小结

  (1)秦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利用板书梳理重点

  (四)练习

  (五)课外搜集:有关秦始皇的民间故事或历史故事。

  课时安排

  一课时二、教学理念:

  先学后教:先设计学案让学生课前预习探究,并鼓励学生尽量形成文字表述,逐步养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并突破学生普遍存在的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瓶颈;?课堂教学:采取启发式、探讨式教学,让学生自主解答需要掌握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其引领作用,重点解释重难点问题。

  视野拓展:利用多媒体等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时空概念,同时利用学术前沿和学术争议鼓励学生课后自主探讨。

  三、教学方法设计

  阅读法:对于一些史实通过课文中的材料的阅读进行补充,从而能对史实了解得更明确,如讲秦灭六国时要求学生阅读来加深理解。

  提问法: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以及给学生想的时间和机会。学生回答后再行归纳。

  讨论学习法

  例如课堂上我会提出“怎样评价秦始皇?”问题,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图示法:

  图示法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帮助他们理解。是统一的疆域时利用课件《秦朝的疆域图》指出其疆域的“四至”让学生有一个较清晰的方位概念。

  四、教学环节安排分课前预习、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板书设计、巩固练习、课后探究七部分。

  (一)课前自主预习(一课时)由老师制定预习学案交给学生课堂完成其中掌握基本史实大概十分钟左右,由学生结合七年级上课本完成学案。

  一、秦统一六国从年至年,秦王陆续灭掉六国,于年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定都。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至高无上,总揽;中央设、 、,地方上推行。经济:统一货币,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钱;统一度量衡,文化:统一文字,把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来又推广。 思想: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抑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军事:北筑长城,命大将大举反击,夺取河套地区,移民戍边;开发南疆,派兵统一了、等地区,兴修灵渠沟通和水系。

  三、秦朝疆域东至,西到,北至,南达,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核心部分:分组合作探究思考

  小组一:1、秦为什么能统一六国?

  思路引领:从社会趋势、经济状况、军事形势:战略战术、个人素养等角度思考解决小组二:

  2、秦朝采取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完成表格。

  小组三3、什么是焚书坑儒?为什么要焚书坑儒?怎么看待焚书坑儒?真有焚书坑儒这回事吗?

  (二)导入新课

  师:出示《战国形势》图指导学生识图并设问:“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是哪一国?为什么?”

  生:“秦国”,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奴隶制被废除,军队的战斗力提高了,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过渡: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长平之战,逐步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为其灭六国实现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秦是如何实现统一的呢?

  现在我们一起来领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的那段历史画卷吧。

  (三)讲授新课:

  1、秦统一六国:展示秦灭六国图,要求学生结合预习内容速记秦是如何消灭六国的,并顺势导入合作探究题目“秦秦国能灭六国的原因有哪些呢?”此处可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主探究,培养探究能力,也培养学生联系教材前后内容的习惯,然后教师给出适当的参考答案。

  2、秦巩固统一: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实施虽是重点却并不难,可以由学生根据预习迅速归纳。理解这些措施是难点,此处准备从统一之初秦朝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状况,入手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原因,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措施的作用。

  3、对学生归纳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略作统一,并开始逐个突破难点,探究“为什么”,这些内容主要是高中部分涉及,所以此处将花费大量时间引导学生理解,可采取由学生先分别阐述自己小组探讨的结果,教师在此基础上点评指正,并适当进行重难点突破:

  A、“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展示中央集权制的结构图,有学生完成结构图填空,掌握基础知识,教师重在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其实质是各有侧重的两个概念,共同体现皇权至上的基本特点,共同构成的中国政治构建。

  B、“为什么要废分封行郡县?”此处先关键结合秦统一六国之前战国七雄分裂割据,并展示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表,说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必须废分封行郡县。

  c、“为什么要统一货币统一文字文字统一度量衡?”分别展示统一指出秦朝的货币、文字、度量衡的形势图,说明不利于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D、“什么是焚书坑儒?为什么要焚书坑儒?怎样看待分数坑儒?”此处可充分利用教材材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可以结合现存材料分析理解出所要的答案。如果学生能较好给出答案,教师适当点评并展示参考答案,如果学生给不出答案,教师结合材料关键词句给以引导。

  附史料:焚书: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提出分封制度不能废除,他认为:“不按照古

  代的规矩办事是行不通的。”丞相李斯加以反驳:“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法令统一。但是有一批读书人不学现在,却去学古代,对国家大事乱发议论,在百姓中制造混乱。如果不加禁止,会影响朝廷的威信。”李斯建议:

  1、除了《秦记》、医药、种树等书籍以外,凡是有私藏《诗》、《书》、百家言论的书籍,一概交出来烧掉。

  2、谁要是再私下谈论这类书,办死罪;

  3、严禁私学。

  坑儒:公元前212年,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的术士侯生、卢生,非但未找到仙药,还以言语诽谤秦始皇,之后出逃。秦始皇得知后大怒,下令察访咸阳。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名家观点:现代著名的教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史学质疑:有观点认为,“焚书坑儒”这一说法乃是孔子的后代杜撰。且,《史记·卷121·儒林列传》上记载的只是“焚《诗》《书》,坑术士”,后在《古文尚书》的序中被为“焚书坑儒”。而在清朝已经证明《古文尚书》乃是伪造.课堂练习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结束了春秋战国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

  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奠定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基础;

  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促进全国各地经济文化交流;课后探究

  对秦始皇的功过如何评价,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或到相关网站查找有关秦始皇的资料,下节课我们将进行一场“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会。

  五、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焚书坑儒,此处可充分利用教材材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可以结合现存材料分析理解出所要的答案。

  六、板书设计及意图效果

  秦灭六国: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皇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中央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度量衡

  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开凿灵渠修筑万里长城

  回顾本堂课内容,既是重难点回顾,同时可顺势解决第三个问题,秦朝在中国历史上起了是什么重要作用?因为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第三统一的货币、文字和度量衡,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七、激励性教学评价的时机及方式

  八、存在疑问: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人物入选世界百位文化名人?他们的成就和秦始皇有什么共同之处?

【《秦统一中国》说课稿】相关文章:

秦的统一教案02-25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12-12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10-27

中国气候说课稿12-23

《中国的行政规划》说课稿12-17

《谈中国诗》说课稿01-05

《中国功夫》说课稿12-26

我爱你中国说课稿07-07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10篇11-05

【精选】《中国石拱桥》说课稿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