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

时间:2024-10-18 15:46:2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1

  一、说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地痛心与忍辱负重地照顾自己,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史铁生笔下对亲情的回忆与感悟,让人感觉亲切而意味深长。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本文的主题并不难,但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激发感恩情怀呢?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呢?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在教学中,应以反复朗读为基本立足点,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体味人物内心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真情,促进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抓住教材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体味人物内心情感

  2.领会母爱无私、博大、宽容、深厚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抓住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体味人物内心情感

  2.难点:通过生活小事感受母亲对“我”的爱,通过生活中的小事表达“我”对母亲的深情。

  说明:本文通过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几件小事,甚至只是细微的动作,只言片语来表现深沉无私的母爱,感人至深,因此对这些细微之处的品读即是学习本文的重点,教学过程要“摈弃繁琐的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来感受课文内容”,所以,结合学生特点,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体悟真情。而最后一个自然段对于菊花的理解,有较深层的内涵,同时也涉及了借景抒情的知识点,学生不太容易理解,故而设置了此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朗诵《合欢树》片段,谈体会,引导学生体会儿子对母亲的爱,进而进入主题,这篇书写着母亲对儿子爱的《秋天的.怀念》。

  联系本单元的内容,唤起学生曾有的情感体验,通过朗读,为下文的学习创设情境,做好情感铺垫。

  二导学阶段

  1、检查预习

  2、齐读课题,质疑课题。

  3、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

  4、针对刚才设计的思考题,全班交流,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通过让学生自主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指导朗读,有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锻炼、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提炼、概括能力。

  三合作探究

  找出描写母亲动作的语句,划出你认为最成功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学生读课文,找语句,说理由。)

  (教师强调:“扑”的作用:非常迅速,说明母亲早在一旁观察我的举动,改为“走”就表达不出这一效果;“忍住哭声说”表现了儿子的自暴自弃也使母亲痛不欲生;其他学生自由说,教师强调)

  (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反复写母亲“悄悄地”“出去进来”,联系上下文,分析母亲这样做的原因。

  (点拨:“母亲就悄悄进去”的原因:让“我”尽情发泄,以恢复平静;”她又悄悄地进来”的原因:继续照顾,安慰,鼓励“我”;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的原因:中断敏感话题,避免刺激我。)

  (四)本文母亲的话不多,但非常朴实,含义丰富,划出你感动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点拨:“听说北海的花开了…”表现了母亲想让我恢复对生活的信心,回复对美好生活的兴趣;“咱娘俩在一起,要好好活,好好活。”母亲说的意思是:你虽然瘫痪了,但是还有娘照顾,要有勇气和信心活下去;其它根据学生回答点拨。)

  (五)在母爱的感召下,“我”改变了对生活的态度,从哪里看出来的?

  思考:

  “我俩要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怎样理解?好好儿活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说话练习)

  (点拨:“我”说的意思是母亲虽然离开了,我仍要和妹妹相依为命,遵照母亲的意愿坚强的活下去,作为对母亲的纪念,这样写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师总结:作者借助生活中的小事,来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把“我”与母亲的情感态度进行对比,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刻画出一位坚强、无私、伟大的母亲形象,表达出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怀念之情。

  说明:最令人感动的部分体现在“母爱”的点点滴滴,设计本环节就是为了把学生引入到对这一重点部分的解读。

  通过自由朗读、自由感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并抓住句中有关神态、动作、语言等的关键字、词体会深沉而无私的母爱,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三感受母爱

  1伴随乐曲,让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你想对你的爸爸妈妈说些什么?

  (学生口头作文,教师点拨。)

  3推荐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如《我与地坛》以及毕淑敏的《孝心无价》

  四、作业布置

  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回忆你的妈妈为你做的点点滴滴的小事,此时此刻,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呢?我想对妈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0字左右)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2

  一、说教材、话理念:

  广东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以“成长中的我”为中心,以“认识自我”、“交往适应”、“学习适应”为主线,强调学生“道德和心理品质”形成,是一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

  七年级教材以“成长中的我”为中心,以“认识自我”、“交往适应”、“学习适应”为主线,把相应的知识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知识网络。第三单元“学会交往”主要讲述了学生怎样正确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尤其是与父母、老师及与朋友的交往相处。而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和睦关系是成功教育的先导条件。老师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深远,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生活,也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因此,本框的学习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影响较大,在教材中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生:

  我认为,对学生的分析很重要,我们的教学应该“以学生及其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为中心,我是这样分析学生的:

  初中阶段,初一的学生正处于“危机”的年龄阶段,学生们逐渐产生了较明显的逆反心理,他们的情绪呈现出丰富而强烈、波动性大、不稳定,不成熟的特点,且学生平时接触的人较少,很多人具有我们通常所说的“小家子气”,易与老师发生误解、矛盾,甚至冲突,导致双方关系疏远或紧张。若不及时加以妥善的引导和解决,将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我们要告诉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很正常,一点也不可怕,而且不是所有的逆反心理都是不良的。只是每个人的逆反心理表现得有强弱之分而已。

  另外,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改强调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何况我们手头上的这本新教材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更应该体现这一点。所以,我们还应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重点、主题或切入点。

  以我校为例,我校属于民办学校,绝大部分学生家境较好,知识面较广,思维也比较活跃,喜欢追求个性,因此学生往往有一种自视为“天之娇子”的心理,有时候对老师的话不是一味的言听计从,对老师的工作也不是非常尊重和理解,甚至个别学生会与老师起正面直接的冲突。

  于是,我准备依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这一课,更多地从“心存感激、学会互相理解”这个角度,让学生对老师多一份理解、宽容和尊重。

  三、说教学目标:

  (一)目标处理

  通过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地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

  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具体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认识教师工作的辛劳。

  2、能力目标: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懂得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能自觉地增进师生情谊,养成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重难点处理

  本课重点与难点都在于如何讲解“学生与老师”的新型师生关系,如何真正加强师生之间的互相了解,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种心理因素,优化学生心理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增进文化的同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获得渗透性心理教育,促进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基于这种新的教育理念,我在设计《师生情谊》这一课时,力求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充满快乐的过程,使师生双边的积极性都受到激发,都有积极的情感投入,让学生快乐中获得知识,在“润物细无声”中不断增强对老师的情感。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学方法

  ▲激趣——创设情感、激发兴趣。通过语言、角色扮演、现场采访及多媒体材料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设疑——利用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并培养其分析问题能力。

  ▲引发——引发讨论,围绕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精讲——精讲点拨,释疑解难。

  以学生为主体并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

  (二)教学手段:电脑多媒体及课堂教学的整合

  (三)学法指导:

  (四)课前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为每组6——8人的几个小组,每组设立一个小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并组织进行小组成员的课堂表现评价;设立一个记录员,整理小组成员的意见;设立一个代言人,代表小组成员发表意见。

  课前邀请班主任以及科任老师到班。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兴趣导入

  导入:播放FLASH《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出示课题:我爱我师(板书)

  设计意图:以直观的音像资料,创设课堂学习气氛,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

  观看四幅漫画,提问:老师每天要完成哪些工作?(引导学生认识老师工作的特点。)并利用一分钟的头脑风暴法,让学生说出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板书)。

  接着引用语文课本中刚刚学过的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片段,让学生换位思考,站在海伦·凯勒角度体会老师的辛劳以及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从而对老师由衷地说出:“老师,谢谢您。”

  设计意图:换位思考、感性体验,加深对老师工作的认识,认识老师工作的辛劳,引导学生说出对老师的感谢。

  (三)角色转换谈冲突

  情景剧表演:《老师与学生的矛盾》

  假如你是那位迟到的学生,你会

  1、抵触老师的批评?抱怨老师?

  2、迟到有因,向老师解释清楚,受到老师的表扬?

  设计意图:此处设置了一个小剧场,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调动学习气氛,同时让学生在表演中进行角色体验,在体验中感知,在感知中明理。

  面对老师的批评,有些同学把事情的真相讲出来了并得到老师的谅解;但是有些同学没把真相讲出来,把气憋在肚子里,这样的学生会不会真正去理解和尊敬老师呢?

  (四)推心置腹,获知明理(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观看FLASH《老师我爱你》

  提问:看完刚才同学们的表演和FLASH后,大家有什么感想?要什么样的老师大家才会去尊敬他呢?

  (学生小组讨论)

  由小组代表回答,老师引导精炼出学生对老师的'要求(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FLASH重新把学生从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上来,以较好的精神状态学习本课的重难点;通过集体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交流思想,加深认识,并且由小组代言人发表出学生的真实想法,让参与听课的班级科任老师听听学生心中真实的想法,让老师来了解学生。

  我们都知道交往与沟通都是两方面的,只有做到双方的沟通跟交流才能很好地理解老师。

  活动:现场采访

  现场采访老师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采访参考,自行设计问题现场采访老师,并把采访结果在班中分享。

  采访参考

  老师眼中的学生

  老师对学生的要求

  设计意图:突破难点,让学生以采访的形式去认识老师心中的他们,让师生之间彼此更加了解,也可以乘机化解一些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做到课上不仅是授课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而且是所有任课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进而真正加深师生之间的情谊。

  师:从这两方面要求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现在要建立的一中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平等、民主、和谐、。(板书)

  (五)知识拓展

  观看影片:《新中国的第一个教师节》(视频材料)

  欣赏对联:

  上联: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

  下联: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人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

  设计意图:拓展视野,加深学生对老师的再认识。

  (六)知识巩固:两道习题(围绕本课重难点设置)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七)归纳小结(板书设计)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的角色和作用)

  本课结构学生对老师的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平等、民主、和谐

  六、说教学设想:

  我始终认为,真正的学生活动不能只是单纯的身体动起来,更重要的是思维活起来,动起来。课堂上师生可以共同分析、思辨,研究如何解决问题。本堂课主要是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启发学生感知、领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老师的辛劳,老师的爱,实现学生自我教育,从而提高对老师工作的认识,增进师生情谊。经过分析、讨论、欣赏和现场采访,让学生进行总结,相信学生会有所领悟。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一单元共四篇文章,两篇讲读课文《犟龟》、《小溪流的歌》属童话作品,两篇自读课文《基因畅想》、《如果人类也有尾巴》属科幻小品。这些作品都具有新时代的创新特征。下面我将分为:说课程标准、说教材、说教学策略与方法三部分进行说课。

  一、 说课程标准:

  依据本学科总体目标,年段目标,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七年级学生指出:阅读方面:

  1、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3、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4、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本单元的童话故事和科幻小品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品位和感悟是阅读的重点。

  针对课标要求,对应本单元教学内容和我们七年级学生的实际,

  我设立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读懂童话,体会文章的主旨,进而了解童话的特点。

  (2)指导学生品味、感悟课文。

  (3)发展思维,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

  (1)回顾课文、生生互动到师生互动,设疑、解疑、感悟课文、发散思维、想象创新。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做任何事情,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心,还要有勇气战胜各种困难的精神。

  (2)启发学生热爱生活,不断进取,永不停步,在前进中不断成长壮大。

  (3)感受文章丰富多彩、新颖奇特的想象,树立主动培养想象能力的意识,并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明确了单元目标,再落实到每一课的教学中去实现。

  每一课各有特色,各有侧重,因此我确定每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犟鬼》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童话的特点,学会理解感悟这篇童话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表情的朗读,童话表演感悟犟龟的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为实现理想,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心,还要有勇气战胜各种困难的精神。

  《小溪流的歌》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并掌握童话的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配乐、分角色朗读,设疑、激趣、合作探究品味成长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生活,不断进取,永不停步,在前进中不断成长壮大。

  《基因畅想》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发展思维,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交流,竞赛的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对基因技术的畅想,感受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地创造性思维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辩论会讨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利弊问题”,培养学生表达观点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章丰富多彩、新颖奇特的想象,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 说教材:

  1、 教材编写意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在七年级上册中处于较重要的地位。犟龟为实现理想执著前行不畏各种困难;小溪流一路欢歌成长壮大;人类对基因技术大胆的预测和想象;还有假如人类也有尾巴的奇思妙想,重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本单元教学,达到落实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要求。同时,本单元的设置将语文知识和思想教育,将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渗透在整个单元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分析教材知识体系:

  根本特征:想象、幻想

  艺术手法:拟人、夸张

  童话 故事情节: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儿童

  中 心: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文学

  写作目的:对儿童进行思想或知识教育。

  文笔轻松

  科学小品 短小精悍

  生动活泼

  通俗易懂

  3、教学重点、难点:

  本单元所涉及的内容有两方面:一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童话,一是学生认为新奇的科幻小品。

  教学重点:了解童话特点,品味和感悟文章。

  教学难点: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想象能力。

  要通过阅读、表演体验、讨论、设疑、解疑等方式,努力激活课堂学与教的'气氛,力求生动活泼。

  4、课程资源:课标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针对教学内容、配合我校及学生的实际,这一单元我利用的课程资源有:课堂教学资源: 播放多媒体课件,自制道具,童话表演等

  课外学习资源:工具书,著名童话作家的优秀作品、

  家庭网络资源:观看辩论会和戏剧表演等等。

  5课时安排:建议四篇文章总课时9课时: 《犟龟》 3课时; 《小溪流的歌》3课时;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2课时; 《基因畅想》1课时。

  三、说教学策略与方法:

  众所周知,阅读童话作品,要认识其中亦真亦幻的夸张和想象艺术,感受其中的童真童趣。在童话里,天地日月、风云雷电、山川鸟兽、花草虫鱼,都被赋予“人”的性格,“人”的思想感情,并以其鲜明的形象和独特的个性活跃在幻想生活的舞台上。因此童话是瑰丽而生动的,它也是儿童喜爱的文学样式。阅读童话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品味作品中蕴含的生活道理和教育意义,不能只看到其中的生动有趣。

  科幻作品则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户。阅读科幻作品,领略新奇而神秘的世界,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培养我们探究事物、创造生活的兴趣和信心。

  新课标教学建议中要求,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依据课标的教学建议和本单元特点,遵循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原则;我拟定采取以下教学策略与方法去突出重点:

  (一)采用不同方式的阅读,表演,情境体验,顺利走进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阅读教学过程。

  具体来说,前两篇童话作品,我主要采用的是:

  1、配乐朗读,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进一步体会各种动物说话的语气、语调﹑语速以及它们的动作﹑表情。

  2、表演性的朗读 要求各组推选出最佳角色

  3、表演童话,情境体验

  要求:表演出自己的理解,个性和对文章的感悟。

  通过以上的朗读,表演,情境体验,能使学生更直观更生动地感受童话作品。

  小乌龟的认准目标坚持不懈,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小溪流的不断前进,成长壮大这些童话的立意将顺利的被孩子们理解和领悟。

  (二)生生互动法,设疑、激趣,小组合作探究,童话写作运用的夸张、拟人等技巧学习起来也将迎刃而解。

  相信学生,放手的时候,学生会在蓝天里自由翱翔,对白云爱的更真诚。

  面对本单元的难点即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想象能力,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按班级所分小组以竞赛的方式自读课文,然后小组展示所了解的基因技术的畅想。感受大胆新奇的想象,启发和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以模仿大学生辩论会的方式讨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利弊问题,在准备,辩论的过程中,既发展了孩子们的思维,也培养了表达观点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落实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要求。

  人们说,教无定法,教更是为了不教。在这一单元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中我始终遵循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原则;我想他们就像那执著前行的“小乌龟”,一路哼唱着成长、壮大的歌,去大胆的闯开,语文的世界,人生的世界。

  最后,我想说,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很幸福,我将和我的学生每天快乐地享受遨游在文海中的乐趣,教学相长!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板块的《感受自然》,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来谈一下。

  首先我想说一个问题,请老师们看一下目录,细心的老师会发现为什么“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他们的位置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要有一种对话意识,就是与编者的对话,也就是名称位置的不同,教学的侧重点就不同。当然我们不能形而上学,也要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设计,我对这个专题就想以综合性学习为切入点进行展开,确定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课前:自主、搜集、思考

  二、课上:合作、展示、交流

  三、课后:写作拓展、逐步形成态度价值观。

  我认为,综合性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知识、语文课程本身,而应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与生活相结合,在聚焦知识积累的同时,还应关注能力结构的多元化。综合性学习属于过程性学习,一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基于此,我在日常教学中,针对《感受自然》这个板块,我会带着学生们走进大自然,走进四季的怀抱,蓝天白云、红花绿叶、在山水人家中去感受自然。然后提前一周进行布置,我会不让学生看课本,将“感受自然”板书,问:要感受自然的什么?让学生自由讨论,通过交流,估计大多数同学会运用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和到大自然的深切感受,来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也可能学生会想到对大自然的畏惧,针对近年来频发的地震、海啸、台风、暴雨等等的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在这时我们老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来谈一下感受,可能就会有学生提到某些企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也有可能学生还会说动物也是大自然的一份子,我们应该从动物身上学到很多知识等。

  通过以上的交流,我会安排学生分组去收集整理材料。

  如在赞美大自然时,学生可以去收集一些精美的图片和谈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感受等。我会特意安排学生分组去收集积累优美的古诗文、词句、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先制定小组分工计划表,让每位同学都要参与。老师要对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适时的了解,并在资料收集与获取的渠道方面给予一定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利用图书、网络和社会实践等不同的途径进行资料收集。还要积极询问小组活动情况,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特别是资料信息整理与分析、筛选的过程,指导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要进行分类,并表明资料的出处。上课时可让学生采用课件和表演的形式进行展示小组活动成果,其他未展示组的同学做好记录,并从声音、感情、内容、语言等方面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去体味雄奇的大自然是如何通过优美的文字表现出来的。当然不能光展示说出来,还要看谁积累的多,当堂限时进行默写,对优胜学生进行奖励。估计以上环节要一课时。

  第二课时分组讨论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及动物对人类的启发。将学生课下收集的台风、海啸、地震、泥石流等一些照片或视频进行展示,有的同学可能会拿起相机对身边的污染进行拍摄,我认为这更具有说服力。在这里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增强抵制风险和侵害的意识,增强在与自然社会和他人互动中的应对能力。在动物对人类的启发方面,学生可能会提到动物的'生存本领,节能术等,也可能提到从动物的一些特性引发我们人类的一些发明创造等。当然也有可能同学会想起“非典”,那就是动物对人类的一种惩罚等等。

  通过以上展示,同学们可以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或辩论,最后得出不仅要感受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同时也应产生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课下让学生根据课上的讨论交流,用写作的形式来表达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借助这次专题学习,学生在搜集材料中涉猎了大自然的许多方面,与大自然进行沟通对话,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培养了学生们的独立探究,与他人合作的学习能力,提高了自身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也尽可能的完成了由注重学生练习向注重学习过程的转变,而且还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生活,学会观察社会,关心身边的人或事,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学生视野的广阔性。

  以上内容仅以我的教学实践为例,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1、单元教学目标:

  (1)单元内容:第四单元是反映自然世界的单元。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体裁、题材等丰富多样,主题集中,《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看云识天气》是科普说明文;《绿色蝈蝈》是观察随笔;《月亮上的足迹》是记叙文;《山市》是一篇文言文,总体上是继第三单元之后,以对自然界进行科学探索为内容组成。

  (2)单元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

  界的兴趣;

  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

  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3)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对于本单元教材的处理方面,教参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

  ①注意兼顾三个维度,注意渗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②淡化文体,强调综合,以培养阅读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主;

  ③不要把阅读课上成地理课、生物课或其他科学课;

  ④多以讨论课或探究课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⑤加强课外语文实践(包括阅读),开展科学活动;

  ⑥加强语言积累,让学生每人备一本“摘抄本”,摘抄优美的词、句、段。

  2、《看云识天气》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看云识天气》是一篇旧课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从写作上看:.层次清楚,有纲有目;.能抓住云的特点来进行说明;.语言准确,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把云写得生动形象;运用了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2)教材的处理:这篇课文特点鲜明,做为教学内容来看,切入点很多,过去通常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和说明方法,但从新教材看,第一二册并不强调文体的学习,强调的是练习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甚至提出,教学时不必指出它是什么文体,显然课文作为教材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3、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并领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三、课时划分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并领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

  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复习说明方法,了解本文写作特点。

  三、第一课时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四、学情分析:

  朗读能力方面方言较重,对语文学习来说是一大障碍,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能力比较欠缺,缺乏比较系统的学习方法,因此我在问题的设置和学法指导方面尽量做到具体,注意梯度,易于操作。

  五、教学方法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小组学习和自学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部分

  (视频: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图片:增加感性认识;图表:提高效率。)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6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七颗钻石》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奇思妙想”中的一篇略讲课文。课时数一课时。本文以空水罐为线索,通过写空水罐发生5次神奇变化的故事,表达了爱能创造奇迹这一主题。《七颗钻石》的体裁是童话,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结尾新奇,耐人寻味,这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第六单元选有《天上的街市》、《七颗钻石》、《皇帝的新装》等共4篇文章,本单元中的四位作家从天上到人间,从事物到人物,从现实到未来,驰骋想象,奇妙无比。编者编排这一单元教材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结合本课内容及学生实际,我设计本文的教学思路是:

  (1)将语文的审美性和功能性相结合;

  (2)以启发式教学法、讲解归纳法为主要教学方法;

  (3)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法;

  (4)引导学生感悟“爱”的伟大力量。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七年级学生对文体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我主要从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童话的特点及作者;了解文章爱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感知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姑娘美好的心灵,体会爱能创造奇迹。

  (三)教学重难点:

  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

  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将形象生动的画面和美妙动听的音乐结合在一起,给学生以多种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趣。

  二、说学情:

  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了解学生心理特点、起点能力、学习风格、学习需求等对教学极为重要。

  1.学生情况和心理特点:我所教的七年级(初一)两个班的学生共有119人,学生年龄为12或13岁,学生智力普遍良好。此阶段的学生的语文兴趣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偏重于形象思维,缺乏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将注重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2.起点能力:此前已完成七年级上册5个单元的学习,学生有了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实践的能力。《七颗钻石》是一篇通俗易懂的童话,文中并没有太多生涩难懂的生字,学生容易读通读懂课文。

  3.学习风格:多数学生有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记笔记等)和一定的课后自学能力,喜欢贴近生活的知识,喜欢课堂环节紧凑、有序,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三、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文本,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根据该课文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法是:创设情境,阅读文本,问题导引,研读探究,合作交流,感悟提升。

  (二)、说学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前,被动的学习方式在初中生中间仍是主流,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迫在眉睫。进行本课教学时,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指导下,贯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重营造一种开放性、互动性的课堂教学氛围。

  1.圈点勾画。让学生勤动笔墨,养成良好习惯。

  2.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3.合作探究。在语文活动中,通过合作探究来进一步感悟主题。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六个过程:

  导入新课——整体感知——精读品析——拓展延伸——小结归纳——布置作业。

  (一)、导入新课:3分钟

  1、PPT展示大熊星座的图片,导出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大熊星座的图片直接导出新课,图片具有可视性,直觉性,用图片导入可使学生具体直观地感受到所学课文的内容。作者在课文最后一段写到“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直接提到了“大熊星座”,由此引出课题,也算顺理成章。)

  2、童话的体裁特点简介。

  3、介绍作者。

  (二)、整体感知:5分钟

  1、阅读课文并思考:空水罐共发生了哪几次变化?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将水罐发生变化的句子一一标注出来。

  (设计意图: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的过程不仅是学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的过程,更是学生对文本的认识的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过程。《七颗钻石》是一篇简单易懂的童话,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不仅要读通文本,更要能够读懂文本。空水罐的5次变化就是对文章内容的梳理,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寻找相关信息和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精读品析:15分钟

  1、教师分析水罐第一次发生神奇变化的原因。

  (设计意图:语文要品,细细品析,才能品出情味,品出神韵,感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及深邃哲理。教师分析故事的背景,品析字词,归纳第一次水罐变化的原因旨在引导学生形成一种思维方式,为主题——爱能创造奇迹的品析做好铺垫。)

  2、小组讨论:水罐能发生第二、三、四、五次变化的原因并概括主题。

  (设计意图:设计该环节旨在解决教学重难点。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精读文本,仔细推敲词句,剖析水罐发生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3、学生品读水罐发生变化的`句段。

  (设计意图:古语有云:“口而诵,心而惟”,这强调的是诵读对于读书的重要性。通过学生齐读、教师指导朗读、学生范读等环节,使学生和文本融为一体。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提高语言素养和感悟能力。)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主题:撒播爱的种子

  活动设计:下列二项活动,任选一项写出你的设计方案,小组交流后推选代表在班上交流。

  (设计意图:《七颗钻石》是一篇充满温情的童话,它让读者感受到爱的力量是伟大的,神奇的。在感悟到这一主题后,围绕主题进行拓展延伸,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更能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了爱的主题,用爱的行为传播爱的信念,成为行善之人,有爱之人。)

  (1)关爱身边伙伴

  点滴爱心,汇聚成海,五块钱,十块钱……龙华区全区中小学生的捐款,装满了整整三箱。11月25日下午,龙华区教育系统负责人来到医院,将全区教育系统的爱心捐款20万元,送到了不幸患上骨肉瘤的11岁女孩黄滟茹手中。请你和同学讨论一下,大家还可以给予小滟茹哪些切实可行的帮助,让她感受到爱的温暖,与大家一起快乐地成长?

  (设计意图:爱的力量很神奇,很伟大。在感悟到这一主题后,

  (2)百善孝为先

  报载,一对老夫妇育有一子一女。二老将一套公寓式组屋过名给儿媳后,儿子便翻脸不认人,硬将父母推给妹妹。女儿虽然心中有怨,但想到有父母照顾孩子,可省下请女佣的钱,便收下二老。可叹,开杂货店的女婿,竟将岳父当工人般颐指气使,搬货、排货、点货、送货什么粗活都得干;女儿则将老母当女佣般呼来喝去,洗衣、煮饭、抹地、看孙什么家务都得做。两老虽然逆来顺受,最终还是被女儿以“不卫生”为由请出家门。请你和同学讨论一下,怎样帮助这些被遗弃的老人家?

  (五)、小结归纳:3分钟

  学习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由学生自主归纳学习该文后的感受。“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和概括,不追求刻意的模式和固定的答案,学生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让课堂教学成为“学有所获”的有效教学。)

  (六)、布置作业:2分钟

  要求:任选一项完成即可。

  1、请写下你身边曾经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爱的故事。

  2、请给你的父亲或者母亲写一封信,表达你浓浓的爱意。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种“实践能力”,不仅应该包括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还应该包括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作业布置遵循开放性的原则,着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强化对“爱”的主题的理解,不仅知道爱是什么,更要明白怎样去爱。)

  五、说板书

  为了抓住文章的脉络,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揭示文章思路,体现教师的教路,激发学生的学路,我采用了图形板书,而且图形板书还具有易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强化记忆的功效,有助于对学生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利于诱发学生联想、想象、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是××市实验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师,。下面我将对《羚羊木雕》这节课进行解说。我主要从以下的七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分别是教材、学习对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策略、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五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文章采用散文、诗歌、小故事等多种写作形式,描绘了母女情、同学情、母子情、兄弟情等,从而讴歌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亲情。本单元要求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把握要点,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的亲情。同时掌握朗读和圈点勾画的读书技巧。本课《羚羊木雕》较之前一课《风筝》显得比较浅显,本篇所写家庭故事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文章大量的人物对话,更适合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但围绕羚羊木雕母女情和同学情发生的矛盾,是非曲直,也需要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感受文章丰富的情感。从而欣赏课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

  二、学习对象的分析

  1、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正是由少年儿童向青少年过渡时期,她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是有待形成时期。本篇文章价值观念倾向明显,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

  2、学生在阅读中还是为读而读,缺乏阅读的技巧,对阅读中的感受还是被动的接受。为此在教学中,应注重阅读技巧的培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感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揣摩文章的语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朗读和圈点勾画等读书方法。

  2、能力目标

  (1)在整体阅读文章的`基础上,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倾向。

  (2)在整体把握要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目标

  通过感悟文章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在整体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把握要点,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倾向。

  2、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联系自己的生活感悟生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教学策略

  1、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说读课文→品读课文→探究课文→课后作业

  (一)导入新课

  关于同龄人对长大的一段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说一个人的历史要用笔来写的话,那么现在应该是我们从父母手里接过笔自己写的时候了。

  在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不再是那个只会听话的小朋友了。在我脑海的深处,有一颗叛逆的种子在萌动。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

  通过引用同龄人的一段话,激起同学的同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说读课文

  浏览课文,学生就“一个——的木雕”、“一个——的爸爸”、“一个——的妈妈”、“一个——的奶奶”、“一个——的万芳”、“一个——的故事”进行自选话题,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说话活动。当同学说完的时候,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1、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感知了文章的内容,感知了作者的情感,感知木雕的名贵,爸爸妈妈的逼迫,奶奶的无能为力,万芳的仗义。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注意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过程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

  1、默读课文1—15段默读课文,标划出体现爸爸、妈妈、我三个人物形象的神态描写。

  (1)培养了学生圈点勾画等读书的习惯。

  (2)使学生在标话中感受到了爸爸妈妈不同的人物语言体现了人物的不同的性格,同时了解了爸爸妈妈对我的逼迫,描写了我的委屈,使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爸爸妈妈的批评。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1——15段,学生进行评价

  (1)由默读到有感情的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体会到爸爸妈妈对我的伤害。

  (2)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速读文章26段至结尾,标化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既加强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又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我”的无奈、委屈、痛苦。爸爸妈妈对我的伤害。

  4、指名读、学生齐读

  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在读中感受作者的倾向。

  (四)探究课文

  1、这件事究竟应该怪谁?展开辩论。

  (1)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文中来。

  (2)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到父母和“我”的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父母非常的重财轻义,而我和万芳之间非常重视友谊。

  (3)培养了学生在合作中的团结协作的能力。

  2、讨论:既然羚羊木雕已送给了万芳,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1)不限制学生的答案,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2)交给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会与人沟通。

  小结:

  本文围绕羚羊木雕,写了一场家庭矛盾,赞美真诚无私的友爱,批评重财轻义的思想,呼吁父母要理解尊重孩子纯真的感情;同时也说明我们做事应与人商量,考虑周全些。

  (五)课后作业:

  1、与父母一起欣赏这篇小说,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快乐生活。

  2、与父母一起探讨后,合理地改编某一部分的故事情节,并工整地写到小作文本上。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8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说虎》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性灵愚慧这一单元主题下的一篇自主阅读课文,前两个单元分别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善恶、体会生命的意义,而本单元是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智慧的伟大及人性的复杂。《说虎》是本单元也是本册的最后一篇课文,虽是一篇自主阅读课文,在地位上比不上前面的必学课文,但它属于议论文体的文章,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而这种议论文体的文章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自学起来困难很大,所以我采取教学的形式,让他们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体会课文主旨、学习做人的一些好的方法、并初步了解议论文的一些写法。为以后学习这一类的的课文打下个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提倡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理念,我确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①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能翻译重点文言句子。

  ②整体把握内容,明确课文主旨。

  (2)过程和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在训练学生读、写、听、说各方面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学习文中通过设喻说理的方法,以及“说”的文体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懂得“用力而不用智”、“自用而不用人”的人必然失败的道理。知道如何学习、如何更好地做人。

  3、教学重点:

  (1)疏通文章,理清结构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能翻译重点文言句子。

  (2)整体把握内容,明确课文主旨。

  4、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中心论点的论证方法。理解运用比喻的方式进行说理,即借虎喻人。

  5、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学过的议论文寥寥无几,只接触过一两篇像这样的文章比如《我若为王》这样的杂文,但对议论文具体的、全面的学习还没有过。再加上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还没有达到对议论文全面学习的水平,因此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体会课文主旨、学习做人的一些好的方法、并初步学习议论文的一些写法。为以后学习这一类的的课文打下个良好的基础,而不是系统的学习。

  6、课前准备:

  有关“虎”的成语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虎”的成语,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培养学习兴趣。

  【说教法】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1、情景导入法。利用多媒体(背景音乐,课文的朗读,图片等)展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激情和兴趣。

  2、朗读教学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

  3、探究讨论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

  因为七年级学生还不善于通过细致地阅读,来理解、体会议论文所表达的观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精细的句段,培养他们阅读感悟的能力与习惯。

  【说学法】

  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习惯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对于一个入学不久的初一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在这一堂课上,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以下几个过程来培养语文学习的习惯:

  第一,通过查阅工具书独立解决生字、生词的习惯;

  第二,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启发、讨论培养学生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

  第三,通过圈点勾画、抓关键词等方法来推敲语言文字的习惯;

  第四,熟读、背诵优美文段的习惯。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学生说几个与虎有关的成语,并谈谈对老虎的认识,从而明确本文就是针对虎的力气大于人,又有锋利的爪牙,最后反而被人捕获杀害的事实而引发的议论。

  (生答略,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并自然引出下面的过渡语。)

  二、了解有关的文学常识

  1、了解有关“说”这种文学体裁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它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似。

  (教师可引《我若为王》加以补充说明)

  2、了解刘基及《郁离子》

  刘基,明初文学家,政治家。字伯温;晚号:犁眉公;谥号:文成。博学,通天文,兵法。辅佐朱元章创立明朝,谋划策略,建立制度,官至御史中丞,封诚意伯。《郁离子》一书是刘基在元代末年隐居青田山时写的,包括《千里马》、《鲁般》等18篇,195条,后收入《诚意伯文集》。其中文章都很短小,有些是议论,有些是先举史实,然后评论,还有些是先叙寓言,然后评论,主旨都在发表作者对社会上各种事物的看法。

  (除了解作者外,主要还是以“主旨都在发表作者对社会上各种事物的看法”这句话为重点让学习明确课文的主旨倾向)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朗读、整体感知

  (1)同学自由地读课文

  (2)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并指出这位同学是否有读错的字或停顿有误的句子,如有,请帮他指正。

  (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启发、讨论培养学生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

  四、合作交流

  1、疏通课文

  教师展示重点字词

  学生活动: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其他同学举手抢答,师生评议。

  之于恒物处故虽为类足

  2、检测效果

  学生活动:学生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每段内容。

  (点拨:学生通过自学,能基本上弄懂文意。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寻求帮助,这既让全班同学都起来,又锻炼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理解课文寓意,探究本文的写法。

  学生活动:四人一组,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师生评议。(幻灯片显示问题)

  (1)《说虎》将人与虎相比,有两个字是最关键的,你能把这两个字指出来吗?

  (2)划出表明本文主旨的句子,说一说作者是怎样论证得出这个结论的?

  (3)作者用老虎与人的关系作比喻,欲说明什么问题?

  (4)本文阐明的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引导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体会课文主旨、学习做人的一些好的方法、并初步学习议论文的一些写法。)

  五、梳理内容主旨:

  主题思想:本文借虎喻人,说明不懂得运用智慧,不会凭借外界的力量,只凭自己的力量一味蛮干,就必然招致失败的道理。

  (让学生对知识有个清晰的认识,而不至于满头套)

  六、拓展延伸

  对图片中的滥杀滥捕的现象你怎么看,准备怎么做?谈谈自己的看法。

  (目的在对课文有更深入的认识,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七、课外作业

  请你替老虎捉刀,写一篇耳目一新的反思文章。

  1、“我”是谁?

  2、既然“我”是百兽之王,为什么会败在区区人类之手?

  3、若有来世“我”会怎样战胜人类?

  4、背诵翻译课文,并梳理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与意义。

  (让学生将写与听、说、读相结合,发挥想象力对课文的认识进行进一步的升华)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八、课后反思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9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朝两首著名的送别诗,是语文版七年级(上)第6单元第25课《诗五首》里面的两首诗歌。第6单元与第7单元都是文言文诗歌单元。本单元入选的五首唐诗的内容或感慨,或识别,或倾诉,或思念,情感极为真挚。《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送别诗,一首融情于景,凄凉哀怨,一首直抒胸臆,壮阔豪爽,放到一起,行成鲜明的对比,在此对比中,王勃豪爽开朗的胸襟凸现明显。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和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我们学习《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唐朝送别诗,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我国古代送别诗文化,吸收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学会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根据以上分析及课程标准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1、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送别诗,体会传统送别诗哀怨凄苦的情感、委婉缠绵的`诗风,以及王勃开阔的胸襟、豪壮的诗风。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学会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学习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表达的深厚的友情,感受王勃豁达的气质胸襟,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熏陶。

  (三)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年代久远,初一的学生自身文化积累不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我就确立了本文的教学重点为: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提高古诗的欣赏能力。确立了本文的教学难点为: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2、初步掌握反衬等一些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二、说教法: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基于以上理念,我尝试在这一节课中,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的生命对话。

  据此,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1、探究法。分析诗歌关键字词,探究作者情感,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反复朗读,吟诵,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3、对比法。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学习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说学法:

  1、了解相关历史文化背景,进入情境。

  2、反复诵读,达到熟读百遍,其意自现的境界,想象体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接受古代优美的文化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用以下的教学步骤来表达教学目的。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通过李叔同的《送别》进行情境导入,渲染气氛,引导学生送说曲中蕴涵的情感,为理解古代送别诗的情感作准备。幻灯片展示两首诗中所指的潇湘、秦(三秦)五津等地点,让学生对路途的险阻、交通不便有感性认识。

  (二)对比参读,品悟诗情:

  1、学习第一首《淮上与友人别》。

  首先朗读《淮上与友人别》,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怀。接着用诗中的词组“愁杀”来概括诗人的情感。反复读“杨花愁杀渡江人”,理解忧愁痛苦的情感。那么诗人又是怎样来渲染这种浓浓的忧伤的呢?引导学生体会杨柳、杨花的反衬作用,以及笛曲和离亭这两种送别的象征,对抒发离愁别绪的情感的作用,反复朗读“君向潇湘我向秦”,感受到了郑谷对友人的深情。

  2、对比参读第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从城阙和风烟这两种景物的对比中体会到作者的伤感,再从“同是宦游人”中的“同”字读出安慰之意,再最后反复引导学生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话,体会诗句中的昂扬奋发。体会王勃豪放洒脱的情怀,从而与第一首形成对比,并体会两首诗风哀婉与昂扬的不同。

  (三)联系生活,感悟升华:

  联系生活,学习王勃的乐观的人生态度,理智处理情感。最后欣赏美国民歌《友谊地久天长》,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情感上的感染与熏陶。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把两首诗歌内容与风格的差异通过对比的形式简要直观形象地反映了出来,体现古诗情与境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教学思路。整个板书设计构成统一的一个整体,让学生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中,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10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叫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当代著名作家莫怀戚写的一篇文章《散步》。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讲课文。本单元的课文主题为亲情,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活泼好动,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3)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①感受文章浓浓亲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②透过文章浅显质朴的语言,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蕴。

  难点:

  ③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五、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2.诵读教学法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4.语文活动式教学法

  学法指导:1.圈点勾画。2.朗读感悟3、情感体验法4、小组合作法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渲染亲情

  观看公益短片《妈妈洗脚》,学生谈感受,由此导入新课:洗脚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然而这平凡的小事,却蕴含了浓浓的亲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散步》。

  【设计意图:观看妈妈洗脚这个视频,给学生营造一个浓浓的亲情氛围,唤起学生的亲情意识,为本课的学习奠定感情基础。】

  (二)、朗读课文,感受亲情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检查阅读效果:

  (1)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嫩芽分歧霎时拆撒熬过委屈水波粼粼各得其所

  (2)思考问题:

  ①散步的时间、地点、人物?

  ②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如何?

  ③从散步这一小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家人怎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三)精读课文,探究美点

  1、语言美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朗读,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地方。

  (2)采用“我最喜欢的是,因为它美在―――”的句式,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人性美

  课堂活动设计:鲜花献给可敬的人

  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请你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人物,你将献给谁?请你结合文中描绘人物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说说你献花的理由。

  3、景物美

  默读课文,请画出文中的景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在课本上做标注)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体会文中优美的语言、丰富的人物情感,从中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励。】

  (四)理解主题,升华亲情

  一个散步中的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中消除了,于是他们共同走向了那条开着金色菜花、长着整齐桑树、闪着粼粼水波的幸福小路。请同学们齐读文章最后一段,感受一家人的温馨幸福。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通过反复诵读这句话,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母亲”代表老一辈,“儿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背负起赡养老人,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五)拓展迁移,表露亲情

  诗意表达(仿写句子)

  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老人孩子都怡然自乐,让我们向往。

  家,是一副沉重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

  家,是

  (六)真诚行动,亲情延伸

  1、将本文朗诵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并请他说说听读文章的感受。

  2、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揉揉肩、帮助父母做点家务,陪父母散散步……

  【设计意图: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习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七)总结全文,表达祝福。

  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老师把下面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课题: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选自S版语文实验教科书十一册第12课。下面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以及课后联系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在他2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身体发烧,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母爱这个主题,史铁生一直是牵肠挂肚的,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亲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使沟通成为永远的不可能,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使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诗篇。

  《秋天的怀念》便是这样一篇怀念母亲的, 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将零零碎碎的细节串联起来,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细心、耐心、小心地照顾自己,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的语言朴素、真切,却又意味深远,寄悲观于从容,蓄智慧于认真的人生思考之中。

  教学目标: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的主题并不难,但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呢?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联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操作目标:一是让学生理解文中生词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二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感悟母爱无私、博大、宽容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三是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3、情感目标:一是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二是要懂得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体悟母爱。

  教学难点:

  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二、 教法学法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阅读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话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通过“抓细节之美,品言语之情,悟人生之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

  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运用“剖析重点词句,理解内容”的方法,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 导读

  教师先简介史铁生的生平再出示他在作品《合欢树》中怀念母亲的句子:

  (幻灯片 《合欢树》片段)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他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合欢树》

  让学生默读这段话,并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这一教学设计的思想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走进文本”对史铁生的作品、对本文的主题有一个初步但印象深刻的感知。

  从这一段话引伸到本文的学习,教师板书课题。

  (板书:12 秋天的怀念)

  (二)初读

  检查学生的读书预习情况为后面的学习作好准备。首先检查学生对文中四个生词的认读理解

  (幻灯片 词语:(1) 瘫痪 整宿整宿

  (2) 诀别 好好儿活),

  再指名分段初读课文,最后教师进行全文的范读。在这里教师一开始就范读全文是想为后面文本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也为学生的朗读、理解做好一个方向指引。

  (三)品读

  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品析来体会母爱的伟大。首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幻灯片 学法指导)

  (1)我们要读懂一个人,无非是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大家从这三方面认真去思考,就能读懂。请同学们默读1、3、5节哪些是写母亲行动的?哪些是写母亲的话?哪些是写母亲的神色的?边读边做好记号,圈出重点的词、句。

  (2)好好体会你所画的词、句的意思。边读边想,从画的词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明白母爱就是一个又一个的细节。这里教师顺势进行学习的引导过渡到后面的学习。

  (幻灯片 学习引导)

  母爱就是一个行动、一句话语、一个神色。概括地讲母爱是一堆细节,一堆不起眼的细节。如果把母爱比做大海,那细节就是一滴水,一滴水汇成了大海,一堆细节聚成了母爱。

  史铁生通过一个个细节描写了母爱,细节往往是不起眼。我们来好好品位细节,想想“母爱”究竟是什么?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本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谈感受,通过感知母爱是一个个细节这个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重要环节的学习,教师的引导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主体地位。

  然后再让学生读描写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通过交流、讨论、对话等多种学习方法好好地品悟这些细节,如文中的“挡、躲、扑、抓、笑、悄悄地”等字词,来感受母爱是理解、是宽容、是牵挂、是呵护、是担忧、是细心。从而感受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与怀念之情。新课标指出阅读的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文中作者对母亲的描写是朴实的、真切的。如何让学生从真切的话语中感受到母爱,读出文字背后所隐藏的伟大母爱,这就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精当点拨,让学生目透纸背读出文字中包含的意思,包含的感情。这个过程看似在咬文嚼字,实质上是让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一步步走进作者的心灵。

  板书:

  12 秋天的怀念

  爱 (细节)

  ————————→

  母亲 我

  ←————————

  怀 念

  (四) 悟读

  这一部分主要透过作者对最后一段中菊花的描写来领悟“好好活”的意义,明白生命的真谛。首先让学生明白母亲临终前未说完的话就是希望兄妹俩好好活。如何体会这个“好好活”是怎样的活?教师布置学习活动:

  (幻灯片 学习活动)

  请同学们认真读读他俩去看菊花的这段话,结合平时学习、理解的方法来体会文中菊花描写所隐喻的话语,讨论究竟该怎么活才是好好活。

  学生讨论、交流懂得“好好活”三个字既是母亲临终前的无尽嘱托,又是作者对生命存在终极意义的探询思考,更是对我们所有活于世上之人的告戒。

  这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既有开放性又有创设性,由菊花可以想到人、想到精神、想到生命的价值意义,无论学生怎么回答,只要其人生观是正确的就是可取的,并且是值得称赞的。就如新课标所所提出的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板书:

  12 秋天的怀念

  爱(细节)

  ————————→

  母亲 好 好 活! 我

  ←————————

  怀 念

  (五) 回读

  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回顾全文、全课的学习,对文本的主题有一个感性的认知,情感得到升华。

  首先教师郑重的向学生推荐史铁生的几部作品

  (幻灯片 作品)

  史铁生作品 《我与地坛》《病隙随笔》《务虚笔记》

  告诉学生当史铁生用笔在他那残疾的身体之外找到一份延展的时候,他终于好好活了——用他的笔在书写着好好活。这是他对生命意义的探询,更是对“好好活”三个字的诠释。

  接着让学生回顾全文、全课说出自己的理解:这秋天的怀念到底是怀念什么呢?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学生再次齐读课题

  最后教师总结

  从史铁生的身上我们受到了启发,世界上有看得见的残疾也有看不见的残疾,身体的局限这辈子我们改变不了,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灵。为此,作为一个健康的人,作为站着的活着的我们必须——好好活!

  四、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是本着简练、直观、大方的原则来设计的。板书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母亲对我的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这是本文的主要内容,也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其中母爱是通过细节来表现的,而怀念也更是在这些细节中一步步加深体现。第二层次“好好活三个字是本文的精神主旨,无论是母爱还是怀念都是“好好活”的延伸这三个字也是作者要告诉世人,世人要向作者学习的一种宝贵的人生态度。同时这则板书也将本文学习的重点、难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一目了然,明白易懂。

  板书:

  12 秋天的怀念

  爱(细节)

  ————————→

  母亲 好 好 活! 我

  ←————————

  怀 念

  五、课后练习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通过语文学习,要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课后我为学生布置了三项练习,力求让学生在说、读、写三方面能力得到发展。

  1、表达练习:结合你对史铁生的了解及今天你在课堂上的所学,把这篇课文讲述给你的父母听,一定要说说自己学后的感受。

  2、写作练习:回顾母亲爱你的点点滴滴的细节写一篇习作,体裁不限但一定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阅读练习:在课余时间,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12

  分析教材

  1、课文的地位及作用。

  这两篇寓言都选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从明代传入我国,影响深远。通过这两篇文章, 我们可以了解《伊索寓言》一些相关的知识。对今后学习寓言大有裨益。况且,这两篇则寓言故事篇幅短小,情节性强,语言生动,所刻画的主要形象鲜明突出。能 够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积极地思考与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尝试续编或自编寓言,以及怎样通过对多种描 写手法的分析,体会形象特点、感受故事寓意。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排意图、课文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做如下设计:

  2、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寓言的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⑴研究语言文字,感受赫耳墨斯和蚊子的形象特点。

  ⑵通过多种描写形式的分析,感受寓言的特点。

  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会准确地概括寓意以及自编、续编寓言的方法。

  3、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4、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感悟并树立正确的人生处事态度。

  分析教法。

  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坎上。如果不研究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需求,对语文能力训练的需求,课往往只教在课堂上,在学生心中留不下深深的痕迹,效果不佳是意料之中的事。(于漪)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本课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尽量让学生多说,教师少说的原则,以激起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的情趣。

  ⑴故事导入,创设氛围。一节课,导入尤为重要。如果导入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师生配合会收到最佳的效果。

  ⑵描写方法分析,感受形象。故事很短小,但语言比较生动。通过典型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可以一步一步地感受体会到故事的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⑶激发想象,体会寓意。由于语言是依靠一个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假托的故事,并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而是虚构出来的。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要调动自己的思维,充分运用联想与想象,走进寓言,体会寓言的寓意。

  ⑷亲身实践,掌握方法。第一篇寓言,我设计了续写故事的环节,并告诉学生续写的要求与方法,并在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后,针对遇到的问题及时总结强调。第二篇寓言,我又安排了改写寓言的环节,这样让学生课堂上再次及时地巩固、加深自己对所学方法的认识。

  ⑸合理延伸,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利用最后设置的一个思考问题,让学生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想法,教师合理归纳引导。希望通过本课的学生,同学们能认识到人生路上的一些正确处事的态度。

  学法指导

  诵读课文,找出生动传神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具体体会文章的寓意。通过两次练习,巩固、掌握编写寓言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本课具体针对初一学生求知欲强,个体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的特点设计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大致是:创设情绪——质疑解难——拓展延伸——深入思考——总结

  1、创设情绪。

  以学生熟悉的一则《伊索寓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探究《伊索寓言》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质疑解难。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先请学生品读课文,思考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并找出相关语句。再体会都表现了赫耳墨斯怎样的性格特点。(重点体会 赫耳墨斯“笑”的含义。)然后,结合着赫耳墨斯的遭遇,共同探讨读出的道理。最后,设计一问题“赫尔墨斯听了之后,会是怎样的心情。如果让你顺着这个故事 合理地往下编的话,你会怎么写?”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有一个正确的人生处事态度。

  《蚊子和狮子》首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本文都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去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一起分析蚊子的语言及动作描写,思考蚊子的性格特点。之后,再强化文字失败的教训,故设计一题“分析探讨蚊子为什么会被蜘蛛网粘住。体会从中得到的启示。”

  最后,检验学生刚刚学会的编写寓言的方法。所以,又设计了一个问题“改编故事情节。如果给蚊子一次机会,当蚊子战胜了狮子后,你希望它有一个怎样的结局。请同学从“蚊子战胜了狮子”后改写,并说说改写后表达了什么道理。”

  3、拓展延伸

  4、总结。

  5、作业布置:

  教育学要求作业要少而精,有启发性。

  板书:力争新、实、精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13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张锋的科学诗《化石吟》。

  【内容分析】

  《化石吟》所在的这一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新课标在这一单元中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化石吟》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化石功不可没,科学真是神奇,科学家更是伟大。

  学习这一课时,为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鱼类的进化、鸟类的进化、两栖类的进化、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讲解过多,不能上成生物课。

  课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的内容。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⑵ 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2、能力目标:

  ⑴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⑵ 学习快速阅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3、德育目标:

  认识到科学的美,培养对生物世界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关于教法】

  为此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非诵读不能体会其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情感之美和音乐美。

  2、联想想像法:亿万年前地球上神奇的景象,化石作了一一的记录,科学家据此复原了古生物的形象,要求学生根据诗歌所提供的素材描绘出想象中的远古世界,并以优美的语言,有条理的思维描画一翻,这对于锻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3、讨论点拨法: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的探究诗歌的内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诗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最后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或抒真挚友情,或抒豪情壮志,或表隐逸之意,他们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望岳》和《观沧海》这两首诗安排在第30课《诗五首》中的第四、五首,都是登临诗,都借景抒情,所写景物和所抒感情有较多相似点,我想在第三课时把两首诗放在一起教授,有助于学生集中学习登临诗的鉴赏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情与景之间的联系。

  3、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杜甫、曹操及相关文学常识。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

  情感目标: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逐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语言,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

  二、说教法

  根据本单元文质兼美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激趣导入法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之乐学语文,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2、朗读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3、品读法《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

  4、问题导引法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目的是开启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使其既学会又会学。

  5、拓展法研读新课标,发现不能只限于课堂,要拓宽视野

  多种教学法相结合,以读为主,在读的基础上,突破赏析语言这一重点。现在我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文举例和教学目标四个方面列表如下:

  三、说学法

  这是学生第二次集中学习古诗。这五首诗都是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写的。教学时要调动学生已有的诗欹学习的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丰富倩感,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我国古代诗歌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方法有(1)诵读法:能过诵读,熟悉词作的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学习一些诵读的技巧;(2)感悟法:深入品读,体会诗中的人生体验、词人的思想内蕴;(3)讨论点拔:通过教师设置问题和反思质疑,师生的合作讨论、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三课时

  《望岳》

  一、复习,导入《望岳》

  古诗是中华文化星空中最璀璨夺目的那一颗,多读诗歌能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更能提升我们的文化品味。我很幸运,我是一名语文老师,我有机会带领你们去追随远去的背影,走进诗人的心田,与诗人一同感受自然,感悟生命。昨天,我们在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中品味到他的潇洒飘逸,想象奇特,而王安石在青山浮云间感悟到得人生哲理也给了我们一定的启发。今天,我们继续品析另外两首,继续触摸诗人跳动的赤子脉搏。

  (介绍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的历史,引入本课教学,教师深情导入,学生感受体验,吸引学生兴趣。)

  二、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补充并板书: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因为这首诗写于诗人二十四岁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三、朗读中感知形象美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和押韵。

  2、指名读,展示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能力。

  3、听配乐朗诵,体会朗读古代诗歌的方法。

  4、指导学生朗读,再次自由朗读,

  5、全班齐读。

  四、赏析中品味诗境美

  1、抢答题:本诗抒写诗人登上泰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正确还是错误?为什么?(释题)

  2、作者向岳而望,都看到哪些景色?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用散文般的语言描绘作者所望之景

  3、试分析首联,看看“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4、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5、“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和“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妙处?

  6、如何理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的“会当”二字?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怎样的哲理?

  7、两大组朗诵比赛。

  五、拓展:

  小学时我们学过一首诗《登鹳雀楼》,哪个同学将它背一下?其中有两句诗和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意境相似。哪两句?古诗中,有很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句,哪个同学能说两句。

  六、小结

  1、学了这首诗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同学们一齐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观沧海》

  一、过渡:简介古诗按内容、主题的简单分类。

  二、导入《观沧海》,简介作者和背景

  三、朗诵诗,初步感悟诗中意境:

  1、自由诵读2、指定朗读

  四、小组合作探究:

  1、疏通文意,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诗中景。

  2、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3、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4、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五、教师小结:

  本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诗人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六、朗诵比赛

  七、布置作业:

  (一)背诵并默写《望岳》、《观沧海》

  (二)小练习:

  1、填出下列相应的山名:

  东岳()南岳()西岳()北岳()中岳()

  2、根据句式“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仿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

  3、《望岳》最后一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

  4、《观沧海》最能表达作者志向的句子是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

  附板书:

  首联(远望)总括全貌:雄伟高大——惊叹

  颔联(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赞美

  颈联(细望)高峻、陡峭——喜爱、陶醉

  尾联(想象)表明登山的决心——豪迈

  借景: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抒情: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15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济南的冬天》(板书:济南的冬天+老舍),下面我将从教材和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策略几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和学情

  (一)教材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写的一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写景散文。

  编者安排这篇文章,就是想让我们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二)学情

  对于刚刚跨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在我看来,大多数的学生应该都喜欢写景的美文,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重在强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理解重点词语,品味积累语言,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过程方法目标:

  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初步培养感悟散文的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多方面地写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2.教学重难点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将本文的重点放在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运用贴切手法描写自然景色的写法上,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

  1.根据语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通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在景物描写之中,寄寓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学习本课重在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写法,体会作者借景抒发的赞美之情。而若要达此目的,就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反复诵读,使学生深入文本,深刻感悟,进行个性化解读。为此,本设计围绕“读”字做文章,抓住“读”字开展系列语文学习活动,从而达到读中悟,悟后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增强教学直观性,扩大教学容量。

  学法: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

  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四、说教学过程及策略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一年有四季,季季有特色。今天我们单表一下多姿的冬天。和学生一起欣赏燕京一带冬天雪花,感受边塞冬天的奇寒;东北的冬天,云南的冬天。引出素有“泉城”之称的济南,冬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看一下冬天的景象,感受一下冬天的气息。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环节,我设计了三个小问题:

  1.学生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自己经历感受过的冬天的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用几个词语概括老舍笔下“济南冬天”的特点。

  3.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

  济南给老舍先生的最大感受就是——温情。于是,全文处处围绕体现着“温晴”,也体现着“温情”。

  三、以温晴识温情——“温情”在我身边

  学生朗读第一段,小组交流,领会作者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济南温晴的特点。

  因此,作者说济南是个“宝地”。

  四、以温晴看温情——“温情”在我眼前

  有人说老舍是一位丹青高手,整篇文章无论从立意,还是从构图色彩看,都是一幅完整的`图画。从细部看,这幅图画又是由多个画面组成,而每个画面都充满着温情和希望。

  教师引导学生跳读课文,寻找温情的画面,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为每一幅画面起一个名字并说明其理由。

  1.摇篮安睡图

  2.雪后小山图

  3.山村卧雪图

  4.玲珑水晶图

  五、以温晴赏温情——“温情”在我心中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进入对温情的赏读。

  老舍先生在本文中描绘了济南的山、济南的水,借山水来展现济南冬天的特点,在鲜明的形象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所以,这里的山水情意浓浓。作者在写作上也展开联想、想象,以温情的形象来比拟温情的上水,用包含温情的语言来描绘温情的山水。

  (一)走近温情的人物形象

  景物本身没有生命,没有感情,可是作者拿它当“人”来写。如此,景物也就有了意境,有了感情,有了情韵,有了内在美。

  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用人物形象来比拟山水的语段,体会温晴的特点,然后学生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1.守护摇篮的母亲

  2.细致周到的护士

  3.健美优雅的女郎

  4.娇美害羞的少女

  5.俏美柔情的女子

  老舍先生不愧为文学大师,他智慧的将印象中的事物想象成一个个颇具个性,而又都充满温情的女性。如此,既写出了冬天的暖,又写出了冬天的美,突出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老舍先生为什么只选取女性形象来比拟描绘呢?

  主要让学生明白:这些形象能体现温暖、柔美、慈爱,能与济南冬天的秀美、温晴特点相吻合。

  (二)品味温情的语言

  本文语言自然、质朴,亲切、柔和,充满着温情。像美丽的女子情态可掬,又像慈爱的母亲娓娓叙谈。

  学生先跳读课文,标划出富有灵性、含有意蕴的动词,然后体会口语化、情感化的词语,找出类似语句,进行品味。

  六、我笔下的“温晴”和“温情”

  1.教师总结:

  老舍先生写北方中国的冬天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不着眼于“壮”,而着眼于“秀”,集中突出了冬天里“温晴”的特点。为了展现这一特点,作者抓住了“暖、秀、绿”着墨,写出了春意,写出了生机。之所以如此,皆在于作者内心蕴含着的“温情”,是作者温情的体验有了这种种温情的意象,是作者温情的感受有了这美妙的表达。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2.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体会,运用“温晴”和“温情”两个词语,写几句话。

  五、时间安排

  导入3分钟 讲授新课 30分钟 归纳总结 2分钟 写作练习 5分钟

  六、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温情的画面

  温晴 温情 温情的人物 温情的语言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06-09

语文上册识字说课稿02-07

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说课稿08-21

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常用[15篇]06-09

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5篇[合集]06-09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散步说课稿08-21

七年级英语上册说课稿11-17

七年级上册历史说课稿11-18

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说课稿11-03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说课稿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