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小学语文说课稿

小学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4-11-10 07:02:5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说课稿14篇(优秀)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说课稿14篇(优秀)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夜莺的歌声》是人教版第八册语文教材第四组中选编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课文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课文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记叙,以空行为标志,写了四部分内容:先写“小夜莺”以歌声引诱敌人上勾,再写“小夜莺”在为敌人带路途中以歌声为游击队员传递敌情,然后写游击队消灭了敌人,最后写战斗结束后“小夜莺”在村边小路旁继续吹奏着宛转的歌声。“小夜莺”的歌声自始至终贯穿着整篇课文,危险中充满勇敢镇定,紧急中充满智慧机警,一个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形象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受到热爱祖国,仇恨法西斯的教育。二是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夜莺的歌声》这篇课文被安排在第四单元,本单元围

  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取材,本组教材的内容直面惊心动魄的战争年代,倾吐了孩子们对和平的呼唤。教学本组课文时,要帮助学生在把握每篇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重点理解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本课特点,特制定本课教学 目标:

  A类

  1、认识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鬼子、汉子、烧毁、木屑、蘑菇、呻吟、宛转”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B类

  1、整体把握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部分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类

  从故事内容中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三、说重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部分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从中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因此,本课时教学中我让学生采用默读与朗读结合,同时在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开放讨论中理解体会文章中的语句,鼓励学生在交流中说出自己不同的观点。

  五、说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导入新课。

  以图片导入。

  (通过图片认识人物,学生会对学习本课更有兴趣。) 第二板块——检查预习情况。

  (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的基础。在学习课文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既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也加强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第三板块——整体把握课文

  看看这篇课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事? (在新课标第二学段关于阅读的目标中强调,要让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这也是学习本组课文的一个训练要点。)

  第四板块——学习每一部分

  划出写小夜莺言行的语句,学生讨论理解,并指导朗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的思维为中心,在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情,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组织全班同学以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鲁滨逊漂流记》。本单元是外国名著单元,引导学生读外国名著,了解作品梗概,把握名著的主要内容。《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写的长篇历险小说,鲁滨逊是书中的主人公。课文首先为我们呈现了这篇小说的梗概,帮助学生整体了解内容。随后课文摘录了小说中鲁滨逊流落荒岛生活的部分,塑造了一位不畏艰险、乐观坚强、聪明能干的主人公,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验,直面困境、分析困境的态度,对我们面对困难、解决困难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惧、凄”等14个字,正确读写“航海、荒岛”等词语。

  2.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片段,了解大意。

  3.体会鲁滨逊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激发阅读原著的愿望。

  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片段,了解大意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鲁滨逊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激发阅读原著的愿望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引导学生以读为主,感知课文,认识梗概,了解其特点及作用,片段阅读时,补充相关资料进行活动设计,开展课堂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引导阅读讨论、适时点拨,从而体会鲁滨逊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受到启发,激发阅读原著的愿望。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创设情境,引导想象:如果一个人流落到了荒岛上,没有电,没有食物,生活资料极度匮乏,他将怎样在荒岛上生活下去呢?

  引起学生的兴趣,探究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2.利用课件,检查生字词认读及书写。

  3.检查预习。

  (1)了解作者笛福。

  (2)在预习时,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与别的文章有什么不同?(课文由梗概和节选两部分组成)

  (3)了解什么是梗概。(大略的情节。节选是小说中节选的部分,小说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写法,而梗概采用了第三人称来写)

  (4)读了梗概,谁能说说这部小说的大概内容?(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个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

  (5)梗概中介绍了他遇险后,在岛上都做了些什么?(简略地说,两三个字:动词+名词:搬物品、搭帐篷、打猎、捕鱼、养山羊、种麦子、救野人、救船长、回英国)

  (6)从梗概中,我们可以看出小说的重点部分会是什么?(写他在岛上遇到的困难,他怎样想方设法克服的)

  (三)阅读梗概,了解内容

  1.默读梗概。思考,鲁滨逊面对着哪些困难呢?他又是怎么克服的?指名学生回答。(先说困难,再说方法)

  2.想一想,除了面临物质生活上的苦难,他还面对着什么困难?(孤独)

  3.面对困难,鲁滨逊是怎样做的?读梗概第4-7自然段。

  4.用小标题的方式列出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

  提示:流落荒岛→建房定居→养羊种麦→救“星期五” →回到英国

  (四)浏览节选部分,体会精彩之处

  1.刚才我们读了小说的梗概。在原著中,有很多地方写得引人入胜。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一下文章的节选部分。先请大家快速浏览,看看这个节选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写了两个内容:一是在岛上的生活情况:用刀子刻柱留痕记录时间,把船上的东西搬岛上,没有工具用很吃力,每天到处寻找食物。二是对自己生活的思考:罗列自己的幸与不幸,好处和坏处。)

  2.哪一内容最精彩,深深地打动了你?为什么?(鼓励学生回答)

  3.分小组读好处和坏处表,思考,从这个表格里,鲁滨逊对自己的遭遇有了什么看法?用文中的一词来概括。(焉知非福)

  5.理解焉知非福的意思。(尽管自己流落到荒岛很不幸,但是通过比较下来鲁滨逊觉得自己还是比较幸运的。这反映了鲁滨逊心态的'变化,由沮丧到乐观)

  6.从第9-10自然段中,我们看到了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板书: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7.读句子“总的来说,这是世界上少有的叫人受尽折磨的处境,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宽慰的东西。这场世界上苦难最深重的经历告诉世人: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小结:正是因为他的乐观向上,他才有活下去的勇气,才不再去抱怨老天的不公,才能一心一意地去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才让他的日子越过越好。鲁滨逊的这种做法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我们遇到不利环境的时候,就要像他一样,直面现实,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增强跟困难作斗争的信心。

  (五)深入探究,感受人物

  1.默读节选的片段,说一说鲁滨逊克服了哪些困难?他的心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觉得鲁滨逊是一个怎样的人?

  2.哪些事例体现出鲁滨逊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板书坚韧不拔的意志)

  面对现实,勇于行动,自己动手创造生存条件;靠十几粒麦种反复收种,经过四年才吃到自己种的粮食;发现野人后,克服恐惧,勇敢地与之周旋并救出星期五。

  3.哪些事例可以看出鲁滨逊有丰富的生存知识和技能?(板书丰富的知识技能)

  (1)赶在大风将大船打得粉碎之前把一切有用的东西抢运上岛。(知道工具的重要性)

  (2)选址建房:选择了一块有水源、可以防御野兽的地方,用木头和船帆搭起一座简陋的帐篷。那儿可以看到海面……(自我保护意识强、有建筑的知识和能力)

  (3)打猎、种养畜牧(狩猎的技能、时令节气的知识、动植物养殖的知识和技能)

  (六)课文小结

  本文讲述了鲁滨逊流落到荒岛,不怕困难,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靠着自己的智慧与毅力,在岛上盖木屋,用记日记的方式排遣、给自己加油打气等生活情节,表达了鲁滨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五、说板书设计

  根据课文的编排特点及故事的发展提炼内容,概括板书,最后总结中心,突出鲁滨逊的精神。层次清晰地帮学生串起内容,感知人物形象,受到情感熏陶。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蜜蜂引路》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的是有一回,列宁想找养蜂的人聊聊怎样养蜂,派去找的人不在,别人不知道养蜂的人住在哪里,列宁亲自去找,列宁边走边发现无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蜜蜂,在列宁的眼中却又不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所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去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事不可能办的事也能办成。

  这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列宁善于思考,是值得的我们学习的。

  二 、教学目标

  1、会认莫、斯等六个生字,会写讶、谈等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 教学方法

  在教学法上,根据二年级的实际情况,我直接导入,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共回来读一个故事,—《蜜蜂引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四、 说学法

  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原则,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用“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来学习,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五、说教学过程

  1 、直接导入,同学们,但你想法去找一个地方,却不知道路怎样走时,你通常会想什么呢?(学生交流)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读一个故事—《蜜蜂引路》

  2、板书课题,认识“蜂(fēng)”的.字,引路(路)

  3、展示学习目标

  ①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同桌合作、读准字音

  (二)学会互动(突出难点字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我会写的人六个字,找规律,找出要写的字都是左右结构,组织学生讨论在书写中应该注意什么?

  2、学生自由续写,教师有意识的指导难点的字:如:派、蜂的两个字笔画、 笔顺。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专题是“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个专题与第六单元的专题“壮丽的祖国山河”共同构成了本册教材丰厚的文化底蕴。《盘古开天地》正是从神话这个角度初窥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次尝试。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围绕“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个专题,使学生第一次认识神话这种文学形式,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神话丰富想象力,激发其热爱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情感。《盘古开天地》想象丰富,脉络清晰,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围绕“创造”这个中心,讲述了一个叫盘古的巨人,用斧头开天辟地,用身体顶天蹬地,最后化作万物,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神奇故事。

  二、教材处理

  (一)教学目标

  针对这样的教材,我该怎么处理呢?细细思量后,我决定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重点的确立、教学难点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这四个方面处理本教材。

  首先,教学目标的制定。依据新课程总目标和三年级阶段目标——语文教学要注意字词教学,要注意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激发想象力;依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灿烂的中华文化”;依据本课教材的特点——神话形式;依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想象力丰富、喜欢读故事等,特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确定本课目标如下: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书写“宇宙、黑暗”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4、初步感知神话的特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二)重点、难点

  确定了本课目标,本课的重点难点自然也就出炉了。本课重点是:

  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复述课文。

  为什么把这些确定为本课重点呢?首先是依据本单元和本课教学目标,其次是因为本课是故事性很强的叙事作品,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内涵,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更多的阅读,才能让学生走进“中华灿烂的传统文化”。在实际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我将采用紧扣中心词句,用“以读为本”的方法来达到突出重点。

  难点:初步感知神话的特点。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字形式的神话故事,神话故事的生动形象和丰富的想象力将给他们学习带来不小的困难,因为神话与现实毕竟差异太大。因此,本课将……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在第一课时我将在学生熟悉“哪吒闹海、孙悟空大闹天宫”等神话故事这个已有的生活经验上,告知他们什么叫神话及其基本特点。接着,在第二课时,我将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深切体会神话富有丰富的想象力这个特点。最后,让他们当一回小小神话家,展开想象真切体会神话想象丰富的特点,以期突破难点。

  (三)课时安排

  依据本课教学目标,遵循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决定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书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四肢、辽阔、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分清层次。

  第二课时:

  1、读懂课文,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2、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身边的万物与老祖宗盘古的化身联系起来。

  3、积累并运用本课好词佳句,练习复述课文。

  三、教法、学法

  以上这四个方面是我对教材的处理。正确的教材处理是教学成功的基础,科学的教法和学法的选择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一)教法的选择

  本课我将主要采用“以读为本”的教学方法,同时辅以“情景教学法、指导发现法”等。为什么把“以读为本”定位为本课主要的教学方法呢?这是因为“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课是一篇想象丰富的神话故事,故事中优美的神话语言需要读、高大的神话形象需要读、深刻的神话内涵需要读。只有通过层次读、体验读、引读、导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再创设一定的音响和画面情景,给予一定的学法指导,才能达到实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效果。

  (二)学法的思考

  陶行知曾经说过:“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体。所以,真正的好老师不只是确定正确的教学方法,学法的选择一样重视。

  教无定法,学无成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学法也一样。为了突出学生在学习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为了让学生真真正正学语文,通过学会达到会学。在本课学习中,学生将在老师的主导下以“朗读感悟、角色体验、自主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法来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四、教学过程

  有了正确的教材解读及处理,有了科学的教法和学法,再加上新颖而合理的课堂设计,一堂真正的语文课离成功已经近在咫尺了。接下来,我就详细说说本课精读环节即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本课时分为“解读课题、提炼中心;读中感悟、走进文本;尝试复述、回归神话;激情说话、拓展升华;分层作业、放飞个性”五个大块。首先,解读课题、提炼中心。

  (一)解读课题提炼中心

  1、上课伊始,开门见山,解读课题。让学生用朗读分别强调“盘古、开、天地”这三个词。这样,三种朗读出现了:“盘古开天地、盘古开天地、盘古开天地”。朗朗书声中,学生自然而然领会了谁干什么这个句式,体会到了汉语音节的音乐美,感受到了祖国语言轻重缓急的神奇。《新课标》要求“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其实,这种情感的培养是无处不在的',渗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我这个解读课题的设计就是一个小小的尝试吧。

  2、接下来,抓住题目中的“开”字,提炼出全文的中心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再提炼出中心词“创造”,并板书。在这个提炼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文章的主旨。这是一种高效的读书方法,对日益忙碌的现代人也十分受用。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这种方法,学生将受益终生。

  (二)读中感悟、走进文本

  提炼中心后,就应该围绕中心“读中感悟、走进文本”了。现在,让我们一起先走进“开天劈地”的神奇。

  1、领略“开天辟地”的神奇:

  (1)情景渲染、走近神奇。

  首先出示课件,在爆裂等音响声的渲染中,学生闭眼听老师激情解说盘古开天辟地的情景。一声巨响,学生如临其境。用多种手段辅助学生学习,这是《新课标》所提倡的。此环节中的情境创设简洁自然,把学生一下子带进了文本,为朗读好这一段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2)层次朗读、感悟神奇

  接下来,在连续的情感中,出示文字课件,层次朗读。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正确的读书方法不是盲目的读,要读得有层次、读得有目的。”遵循这个指导思想,在这个部分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朗读,学生通过“自由朗读、感悟神奇;个性阅读、体会神奇;体验阅读、内化神奇”,从字词读到内容读到情感再读到思想,层层递进、环环紧扣、浑然一体。读后我会顺势引导:“同学们,领略盘古开天劈地的神奇,让我们再一起去感受盘古顶天蹬地的顽强吧!”并板书“顶天蹬地”。

  2、感受“顶天蹬地”的顽强

  (1)角色体验、感受顽强。

  在这个环节,首先,让学生角色体验,学生变身盘古,边读课文边做“顶天蹬地”的动作。在角色体验中,他们走进了文本,读懂了“顶、蹬”的意思,读懂了盘古的高大,读懂了盘古的顽强,这时,可能会有同学在亲身体会后说:“好累哟。”如果有这个资源生成的话,就立即抓住,没有的话就引导,让学生体会,我们顶天蹬地一会就累了,那盘古呢,做了多久?

  (2)激情导读、颂扬顽强。

  顺时我激情导读“一百年过去了、一万年过去了、十万年过去了……”学生一次又一次接“盘古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在一次又一次朗读中,学生的情感一次比一次强烈,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也一次比一次高大。此时,无须太多的分析与讲解,师生都已经和文本进行了高度的对话。

  3、体会“化作万物”的无私

  朗读结束后,我会抑制不住激情地引:“同学们,顽强的盘古最终还是倒了下去,他怎么样了?”顺势就板书:化作万物,进入“体会化作万物的无私”这个环节的学习。

  (1)自由朗读、发现无私。

  在这个环节,首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自由朗读、发现“无私”,然后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我除了适时指导语言积累外,还会通过我的评价与提醒,培养学生尊重别人、认真倾听、真诚评价的好习惯。

  (2)深情引读、感悟无私。

  在学生汇报后,出示课件,我会深情引读课件红色的部分。排比的句式,读来琅琅上口,气势磅礴。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对话,通过读,淋漓尽致的凸显出来了。读中,学生的语感得到了培养;读中,盘古的无私得到了感悟;读中,神话的特色得到了彰显。朗朗的书声中,还愁盘古的形象丰满不了吗?还愁初步感知不了神话的特点吗?

  (3)小组合作、赞美无私。

  深情引读后,我就开始抓住“省略号”这个教材资源,开始小组合作,赞美无私。《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学习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一定数量的范例语言让学生获得一种语言迁移能力,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因此,在这里,我设计了“我当小小的神话家”的写话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句式展开想象,先个别写话,再小组内合作交流修改,连句成段。这样设计,要求明确,步步落实,一一到位。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和想象力。通过创作,神话在学生那里,已经是零的距离。

  到这里,本课时第二个环节“读中感悟、走进文本”已经全部结束,这时,学生的激情还在流淌,顺承这份情感,马上进入“尝试复述、回归神话”。

  (三)尝试复述、回归神话

  首先我带领学生看着板书一起小结本课层次,接着在画面的带领下示范复述。然后让学生看着画面和板书,尝试自己复述。画面、板书、我的示范复述,就象一条铺好的路,能让学生沿着它去摘下“复述课文”这朵美丽的成功之花。

  (四)激情说话、拓展升华

  在学生复述完成的差不多的时候,再次回归中心词“创造”,这样和前面的开题前后呼应,使整堂课浑然一体。此时,学生的感情已经到位,盘古的形象已经丰满,顺势让他们根据课件提示“我想说……”说一句自己最想说的话已经是水到渠成,是给他们一个倾泻情感的渠道。相信此时,对盘古的敬佩感激,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赞美自豪,都会从他们口中情不自禁的脱口而出。

  到这里,本堂课已接近尾声,接着回归课题,呼唤升发:“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顶天立地的形象——开天辟地的盘古!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美丽的神话——盘古开天地!”师生共同的呼唤,将为本课情感做一个总体回归与升华。

  (五)层次作业、放飞个性

  最后,遵循“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我们的每一堂课都应该让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个教育指导思想,布置层次作业,放飞个性。

  必做作业:

  读更多的神话故事,为开故事会做好准备。

  选做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2、积累本课好词佳句,抄一抄,记一记。

  3、演一演这个故事。

  至此,《盘古开天地》精读环节已全部结束,预期目标也基本达到。接下来,我就本课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训练作一小结。

  五、训练设计

  本课训练本着“还课堂给学生、显语文之本色”的指导思想,从“听、说、读、写”几个方面设计了不同的训练。充分到位的朗读是本课最基本的训练,它贯穿整个课堂,提升了整堂课的灵气。小组合作写话、“我想说……”和课堂中无处不在的认真倾听的训练是本课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后的层次作业更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根本体现。特别是必做作业“读更多的神话故事,为开故事会做好准备”的设计,它可以引领学生从《盘古开天地》走向古老的神话,进而从古老的神话走向“灿烂的中华文化”……正如崔峦所指出的那样,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轻轻松松学语文、真真切切爱语文”。本课训练设计,正是沿着这条道路探索后留下的痕迹吧!

  六、板书设计:

  最后,谈一谈本课板书设计,以期为本次说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靳家彦曾说过:板书是教师精心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是浓缩的教学思路,是凝炼的文章中心,板书设计在于精而准。根据这个理念,我设计了这个板书,这个板书设计紧紧围绕中心词“创造”而展开,把握了文章的梗概,突出了文章中心,也突出了题目中的中心词“开”,精炼简洁,一目了然。

  盘古开天地

  创造

  开天辟地——顶天蹬地——化作万物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坐井观天》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的大小,告诉我们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是,是不对的,《坐井观天》位于本单元四篇课文中的第三篇,上承《捞月亮》、《狐狸和乌鸦》下跟《小马过河》。它处于由知识的学习向知识的运用转化的过渡位置,因此,它是本单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中的一步棋子,是从掌握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架桥梁。

  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学会7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比喻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四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是教学的难点。

  创新点

  为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可采用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1)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学生模仿动作,理解词意;(2)做实验,体验“观天”。学生用纸圈成筒体会青蛙之所以认为“天只有井口大”,是因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它的视线,从而揭示寓意;(3)借助情境,动画演示小鸟漫游,体会小鸟见多识广;(4)设计“跳出井口”,启迪学生创造性地想象,深化认识。

  二、说教法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可采用简笔画、录像、动片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背、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做实验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四、说练习

  积累和运用是新课标强调的又一重要内容,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精心设计练习,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1)学生听老师范读,听学生朗读,在听中感悟语言;(2)动画演示小鸟漫游各地后,让学生练说,抓重点词让学生练说,想象青蛙跳出井口后练说;(3)个别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比赛读、引读等形式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4)布置学习课后续写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故事,延伸课文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说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练的教学思想,可安排两个课时完成。下面具体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所见到事物谈起,说自己认为天有多大,引入课题,释题质疑。

  (二)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借助图片动画弄懂“落”、“井沿”,在简笔画中贴图找青蛙与小鸟的位置。

  (三)指导朗读,启发想象。重点引导体会问号和感叹号的语句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从小鸟漫游的画面想象走过的地方,领悟出小鸟眼界宽,看得多,见识多。

  (四)突出重点,解决难点。(1)通过动作表演理解课文;(2)通过卷纸筒“观天”,懂得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大”的原因。

  (五)总结学法,引导自学。检查效果,完成练习。

  (六)角色表演。假设情境,创造思维,练说:青蛙跳出井口的情境。

  (七)归纳总结,提示寓意。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4号教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伙伴》。我说课的内容分为六部分。

  一、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的文化主题是“感受真情”,《伙伴》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发生在猎人和他的伙伴——猎狗、乌鸦之间的故事。它们互相关心,彼此牵挂,很多细节都令人感动。这个故事会引发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如何结交朋友,如何和朋友友好相处等现实问题,对学生很有人生指导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课前预习本课,了解了课文大意,能够正确的朗读课文,但对重点生字词的理解有所欠缺。对文中“伙伴”一词的内涵理解比较片面。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五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十一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中讲了关于“伙伴”的哪些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勾画重点语句,情感朗读,来理解课文。

  2、鼓励学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谈出自己的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伙伴之间的相互关心和彼此牵挂,珍惜伙伴之间的情意,与伙伴友好相处。启发学生思考“怎样才是真正的伙伴”。

  四、教学重点:

  要让学生体会文中“伙伴”间的关心、帮助与牵挂,珍爱生活中的“伙伴”间的情谊,重新认识自己身边的伙伴。

  五、教学方法

  教学中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以朗读促理解的方法,让学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经历谈出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孩子们已经预习本课,了解大意,通过查字典、问家长,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初步理解它的意思。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增强独立性,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有利于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当堂巩固知识。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直接出示课题《伙伴》,(板书:伙伴)。

  今天我们来学习《伙伴》,仔细观察这两个字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会说都有“单人旁”),老师再接着问,与什么有关呢?(学生会说与人有关),你们知道什么是伙伴吗?(学生可能会说伙伴就是朋友,就是在一起玩的人)通过这样的交流,既渗透了汉字教学,又了解学生对伙伴的理解程度,为下面的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环节:自读课文、深入理解

  (1)在预习的基础上小组内检查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查字典、小组合作解释、师生共同理解等等,利用多种学习方法有效的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2)接着检查认读情况,首先出示3个句子,然后出示8个词,最后出示9个字,分别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巩固学生的认读,为下面的学习扫清障碍。

  (3)指名读课文。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这篇课文讲了几个人物之间的几件事?”的问题指导学生从两方面把握故事:一是护林人马哈多和猎狗救助乌鸦;二是乌鸦和猎人救助猎狗。(板书:马哈多、猎狗、乌鸦)

  这里的问题还隐含了猎人与猎狗、乌鸦之间的平等与真情。

  第三环节:品读课文,感悟文本,体会真情。

  (1)在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并对课文主要内容有较好把握的基础上,出示本课中心问题:“读一读,说一说:从哪些地方看出他们是伙伴?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体会到的,先用“——”画一画,并把自己的理解、想法、感受写在旁边,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在这个环节中,我鼓励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并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学与小组合作,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只在学生有困难时给予适当的指导,保证学生自我思考和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充分体现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2)学生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在引导学生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感悟。(读幻灯片)

  比如:通过“马哈多和猎狗外出护林,乌鸦就守在家里,护林回来,乌鸦‘哇哇’地叫着迎接他们”感受三个伙伴在一起和谐幸福的生活。

  通过重点语句“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得了大病”等,来让学生感悟马哈多对猎狗的关心和牵挂,(板书:牵挂)。从“焦急不安”中可以看出他们三个谁也离不开谁,都把自己的伙伴装在心里

  (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挖掘重点词语、句子进行感情渗透,让学生体会伙伴在一起的快乐,及伙伴间的相互关心和彼此牵挂。)

  (3)当学生谈到“猎狗,你究竟在哪里呀?”时,同时出示:“乌鸦叼着肉在前面飞,马哈多紧紧的在后面追。他要去看个究竟。”在这设计了多义词的教学,让学生说一说“究竟”一词在两个句子中的不同意思。可以通过换词的办法,让学生弄清楚第一个究竟是“到底”的意思,第二个究竟是“怎么回事”的意思,初步感知多义词。

  原来,可爱的猎狗掉进枯井,井太深,爬不出来。乌鸦怕它饿死,就一次一次地给它送食物。(体会到乌鸦为救猎狗不辞辛劳地在家与枯井间奔波,正是在乌鸦的关爱下,猎狗才活了下来,也可以说是爱心使猎狗获得了新生,从中可以看出乌鸦对伙伴的关心,爱护。)(板书:关爱)。

  (对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通过朗读将理解深化。)

  (4)马哈多看着她的两个好伙伴,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全班齐读最后一段,体会马哈多为什么流下泪水?

  (是为猎狗失而复得而流下的欣喜的泪,是看到两个好伙伴和睦相处、互相关爱而流下的激动的泪,是为三个伙伴又可以在一起富有诗意的生活而流下的欣慰的泪。)

  (5)第一课时结束后,我会布置一个这样的作业:请小组内的同学分工合作将这个故事排演成课本剧。这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兴趣,排演课本剧的过程就是对课文内容再理解的过程。

  第二课时:

  第四环节: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请几个小组展示课本剧,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生生间的评价,更要渗透“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

  第五环节:结合实际,体验感情

  (1)从课文故事引发开去,理解“伙伴”的含义。“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后,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伙伴呢?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学生的理解从学习本课之前“在一起玩就是好朋友”的层面将上升到“伙伴应该是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能够和谐相处,在一起很幸福”的层面。(板书:互相帮助)紧接着请学生以“伙伴是”进行写话练习。这样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及写作能力,又帮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伙伴之间的相互关心和彼此牵挂,珍惜伙伴之间的情意,与伙伴友好相处。)(板书:彼此关心)

  (2)我认为教师的教学决不能“就课论课”,而应该站到真正为学生的成长负责的高度。所以我会引导学生思考“作为朋友,你为你的伙伴做过些什么?”帮助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学会和伙伴和睦相处,彼此关心,互相帮助。

  交朋友是学生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雨果曾说过“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但有句名言说的好“伪装的朋友要比凶恶的敌人更坏”,所以文章学到这,为了升华主题引起孩子们的思索,我会给学生出示《农夫与蛇》的故事,让学生阅读后再来谈一谈在生活中应该如何交朋友。(出示图片)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将文本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升华文本内涵,使学生学会思辨,懂得人与人之间既有像马哈多、猎狗、乌鸦一样真心关怀对方的真情,但如果交友不慎也会遇到像蛇一样对帮助自己的人反咬一口的人。所以交朋友应该睁大明亮的眼睛,交益友而非损友。)

  第六环节:巩固练习

  本课出现了多义词,了解多义词能帮助我们更准确的理解文章和表达情感,所以在此环节我设计了两个练习。首先出示两组句子,让学生通过反复读感受“讲究”、“麻烦”两个词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意思。接着加大难度请学生用“骄傲”的不同意思各说一句话。这个练习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中完成,让孩子们的思维在与同伴们的交流中碰撞出火花。

  第七环节: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在识记生字时,重点指导“巡” “逻”两个字,我会问学生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会说都有走之旁)再问走之旁与什么有关?(走之旁是由“走”字变化而来的,因此与行走有关)。接着问这两个字是什么结构?(学生会说半包围结构)因此在书写时要先里后外,再指导笔顺笔画。

  以上就是我对《伙伴》这篇文章的说课。萧伯纳曾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人仍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人就有了两种思想。”所以,希望各位领导、老师能提出宝贵建议,因为我渴望有像您一样的良师益友。

  谢谢!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荷叶圆圆》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3课。这是一篇轻快活泼的散文诗,诗中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形象地让我们感受到了荷塘童趣的夏天,让我们欣赏到了生机勃勃的荷叶,更让我们体味到了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对荷叶的喜爱以及他们快乐的心情。课文语言活泼清新,充满童真童趣,特别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

  二、说学情

  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利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呈现图片,能很大程度上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需要教师进行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的,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特别是低年级,就更要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语言特征和价值观念,想儿童之所想,乐儿童之所乐,把学生视为平等的`学习伙伴。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从教学程序的设计,到课堂用语和肢体动作的运用,都力求让自己更儿童化。

  三、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停机坪、摇篮、透明”等词语的意思;通过做动作知道“躺、展开”等词语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夏天的美好。

  4.学习并仿照“荷叶圆圆的,绿绿的”的句式说话。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在本篇课文中,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

  1.动画激趣法。一年级的学生都喜欢直观形象的内容,我利用课件充分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让学生学会观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让孩子们自主学习,再相互学习,充当小老师,给自己的伙伴纠正错误,让孩子更加自信,在合作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3.情境演读法。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我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如范读、自由读、表演读、齐读、分角色读。力求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教学效果,突破教学难点。

  4.动作记忆法。每一自然段都配上相应的肢体动作、表情动作,还有言语情感的变化。让孩子在快乐的情境中学习并记忆教学内容。

  学法:通过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让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1.自主识字。

  2.小组合作、探究。

  3.学生、师生之间相互交流。

  4.采用多种方式朗读:分角色读、表演读、充当小老师教大家读,入情入境理解文章内容。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课开始,我用一个轻松的话题导入课文。现在是什么季节?你喜欢夏天吗?为什么?很快进入正题。这时,我出示多媒体课件——荷塘美景,把孩子们带到了绿意盎然的荷塘边,让他们欣赏生机勃勃的荷叶,婀娜多姿的荷花,唤起他们对夏天、对荷叶的热爱之情。接着,我引导孩子们,课文中还有几个小朋友也非常喜欢美丽的荷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是哪些小朋友。就此很快吸引孩子们的好奇心,集中孩子们的思维,导入课文学习之中。

  (二)初读课本,整体感知。

  告诉同学们要想表演好,首先得把课文读好,读美。这样很自然地将孩子们的视线转移到了课文上,激起他们主动读懂文本,读好文本的积极性。孩子们根据要求选择自己爱读的一段,通过自读、范读、指导读、评议、小组合作推选读书代表这几个环节。我给孩子们创设一个语言环境,用自己的肢体动作展示出来,有了前面的感情铺垫,孩子们的表演就更加放松自然。

  (三)趣味识字,自主学习。

  识字教学是教学重点,这就要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可以让学生“角色扮演”,教同学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男孩女孩分开读,提高注意力。不仅要识字,还要记忆,采用分解记忆、动作记忆、形象记忆、语音记忆等方法。

  (四)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阅读教学要根植于情感,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在整体感知课文,扫清障碍后,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反复练读中感悟文本。让孩子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达到能够背诵课文的目的。

  (五)拓展练习,积累语言。

  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除了课文中的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还会有哪些动物、植物会对荷叶说话呢?它们对荷叶说的内容是什么?给孩子们设定想象问题,让他们运用自己的想象,自己的知识经验积累来组织语言。充分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组织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尊严》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2单元第七课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从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本篇课文描写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在逃难的路上,他饥寒难忍,但是他拒绝了送到面前的食物,理由是他不能白吃人家的东西,只能在帮忙干完活以后,他才吃这份食物。后来,他留在杰克逊家里干活,成为庄园里的一把好手。从这件事可以体会到,尊重自己,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所以引导学生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中,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杰克逊大叔对女儿的谈话中,认识到这种自尊的可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进一步训练学生从文章内容中体会思想的能力,同时使学生从哈默的故事中受到教育,树立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他是一个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的人,表现出年轻人是一个有尊严的人。薄白鹧稀笔强翁獾拿称,也是贯穿全文的主旨。但是空洞地告诉学生“尊严”的意思反而会让学生难以理解,应该注重让学生在人物分析中体会理解感悟。课前还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尊严”的人生格言。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中。如,年轻人“脸色苍白、骨瘦如柴”,可是当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问的是,“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当听到“没有”时,他的“目光顿时灰暗了”,“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在要求先吃饭再干活时,他仍坚持:“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为了加深学生对年轻人自尊人格的了解,可以启发学生想象他的心理活动。如,当食物摆在他面前时,从他说的话里想象他是怎么想的;当听到“没活”干时,他会怎么想;当杰克逊大叔要他捶背时,他又是怎么想,从而深入体会他自尊自强的品格。还有对杰克逊大叔的话的理解是一个难点,“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可在班上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谈自己的理解,学生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不做过高要求。

  二、说教法及学法

  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本课的教学方法确定为多媒体直观法、阅读讨论法、以读代讲法、以读促写法,并且整堂课将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洋思教学模式为主框架。

  三、说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四个生字(呈、惫、堪、捶)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学习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体现人物的品质。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哈默美好的形象和人格魅力。教育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在什么时候人都要有尊严。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逃难人,有人将食物送到你面前,你会怎么做?(出示课文插图)可是有一个年轻人他没有这么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读完《尊严》这篇课文,你就知道了。(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求原因的欲望。)

  (二)展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学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1、根据阅读提示自由读书感悟,勾画出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同桌相互交流各自读懂的和不懂的问题。(这个环节是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2、质疑问难。学生通过读课文提出问题、归纳:年轻人为什么拒绝摆在他面前的食物?当听说“没活”时,他为什么不高兴?当听杰克逊大叔说要他捶背时,他为什么又高兴起来?为什么他会从一无所有到后来拥有一笔让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

  (三)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交流。(探究刚才质疑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以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1、分小组合作学习。重点通过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想象他当时的心理活动,体会他自尊、自强的精神。学生在朗读中提出不懂的问题,如食物摆在年轻人面前时,从他说的话里,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当听说“没活”时,他会怎么想?当听杰克逊大叔说要他捶背时,他又会怎么想?学生在提出问题后又进行朗读,实现在读中问、问中读。(这个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洞察、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从内容体会思想,加深对年轻人自尊人格的理解。学生在读中问、问中读,在读中感悟,边读边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自读自问中和文本、教师、同学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情感得到了升华,个性得到张扬。)

  2、说一说、演一演、议一议

  (1)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出文中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

  (2)演一演

  在学生自由畅谈后,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和欣赏即兴表演“对话”部分。(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杰克逊大叔和年轻人,其余几个学生扮演逃难人进行现场表演,本课的'重难点就在宽松的氛围中得以突出和突破。)

  (3)议一议

  引导讨论要放开,自由表达,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要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针对当今社会上肢体健全的人而在街上行讨的行为表示鄙视,同哈默相比,简直毫无尊严可言;有的学生针对成绩差的学生懒惰、撒谎的坏习惯提出批评和忠告,教他立志做一个有尊严的人;有的学生针对自己作为一个班干部谈了如何做一个讲诚信、热心帮助别人的有尊严的人。学生的独立见解和独特感受。让人深受感动和启发。学生很轻松地体会到:尊严是一则广告;尊严是一种力量;尊严更是一种崇高。尊严对一个人多么重要!他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人有了尊严会不断发奋努力。尊严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用劳动可以创造财富。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尊严。(这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学生的品格受到了陶冶。)

  (四)交流收集有关“尊严”格言

  格言如:尊严就是拒绝乞讨;尊严就是以自尊赢得别人的尊敬;人必自敬,然后人敬之。(加深对《尊严》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深化文章主题。)

  (五)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训练

  1、总结

  课文是运用哪些描写方法表现出年轻人自尊自强的品格;作者在写作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哈默在哪些方面的人格魅力值得我们学习。(这部分注重让学生进行自行总结梳理)

  2、作业布置(第一项作业尽量当堂练习)

  (1)模仿格言的写法,把自己对尊严的理解用一句话写出来。(如:尊严,就是拒绝乞讨。尊严,就是以自尊赢得别人的尊敬。人必自敬,然后人敬之。尊严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宝贵的东西;一个人其他什么东西都可以放弃,惟有尊严不可弃之。)

  (2)课外找一找有关表现一个人尊严的文章来阅读。

  以上几个步骤安排,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实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体现了大语文教育观,构建了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同时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健康的、自主的发展平台。

  五、说板书设计

  尊严

  年轻人杰克逊

  赞赏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它主要写了一只琥珀被发现以及科学家推测它的形成过程。全文语言易懂,描写生动,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想象出琥珀的形成过程,理解科学家推测的过程是合理严谨的。

  二、说教学理念

  1.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体验、感悟,注重体验过程。

  2.课外延伸,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相得益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根据琥珀的样子推想它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2.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根据其它的化石推想成因,学习有依据的合理的'进行想象,培养想象能力。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说教与学活动步骤

  (一)整体把握课文,进入语文实践

  教师出示文中“琥珀”的图片,学生围绕这块琥珀,说一说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

  随着学生的汇报,抓住琥珀的样子与它的价值这一段落,学生进行朗读,发现“想象”和“推测”两个词语,并理解意思。随之和科学家一起合理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

  (二)探究学习,在语文实践中想象

  这一环节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想象能力的体现。

  1.教师请学生看着这块琥珀,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成科学家,推测琥珀的形成会想到什么?

  2.学生会想到要有松脂包裹两个小东西,而松脂的形成必须是在炎热的夏天从松树上渗出。这样学生再来读课文可以找到许多相关琥珀形成过程的语句。

  3.学生读一读这些句子,说一说它们与琥珀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4.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这块琥珀的价值还在于同时有两个小东西被 包裹在松脂球中,使人们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教师演示:用一大滴松脂来包裹一只苍蝇和蜘蛛,学生发现这并不能做到。因为苍蝇和蜘蛛 都会在松脂落下来的一瞬间逃离。此时学生的兴趣会很高涨,教师借势让学生再次读课文,学生发现科学家推测苍蝇轻松得意,所以丧失了警惕,没有注意身边的危 险。而蜘蛛一心一意地要把苍蝇当美餐,就忘记了所处的环境。这为下文松脂把它们包在一起提供了可能。这样学生感受到科学家推测过程的合理,那一瞬间是在绝 对自然的情况下发生的。

  5.这时,学生对科学家的合理想象,严谨思考产生佩服之情,教师播放松脂球形成的动画,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再来朗读这个被推测出来的小故事,情感会自然流露。

  6.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松脂球变为化石的必备条件要经历沧海桑田的巨变。

  (三)课外延伸,进行综合性学习

  1.学生结合科学家的想象与查找的课外资料,再来想想这块琥珀还有可能形成的过程。学生通过讨论、比较,会感觉很难想象出新的过程,由此更加敬佩科学家想象的合理。

  2.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教师出示“柏抱槐”图,学生小组讨论它的形成过程,要做到想象合理,课后练习写出一篇像课文一样的科学小品文。

  语文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学科,朗读、想象、创造的完成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10

  说教材:

  本课是小语S版一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这是一首儿童诗,通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形象地讲述为什么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渗透了热爱地球就是热爱自己的家的教育。全诗共五行,1至4句按从上到下顺序分别指出“蓝天、土地、树林、大海”是“白云、禾苗、小鸟、鱼儿”的家。第5句是总结,又是升华,告诉我们世界上万物虽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怀抱里,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说学情:

  在本课之前学生已学过一些儿童诗,对诗的结构和诵读已有初步的了解。从本课内容看,学生对本课文中所提事物都比较了解,也比较有兴趣,但对“共同的家”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通过多读多体会来突破难点。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借助形象的图画,理解课文内容。练习用“()是()的家”句式说话。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我们美好的家园,增强保护地球的意识。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说教学思路:第一,本课以读为基调,借助形象的画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热爱地球的情感。第二,练习用“()是()的家”句式说话,分组讨论作诗,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延伸了课文内容。

  说教学过程:

  教具准备:课件、字卡、图片、头饰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我精心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如下:

  一、图画导入,激趣揭题

  创设情境,自编小故事: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伙伴,想不想认识他们?(随机贴上白云、禾苗、小鸟、鱼儿的图片,让学生认知),这些小家伙可调皮啦!偷偷跑出来玩,找不到自己的家了(贴上家的图卡),你能帮它们找到家吗?形象导入,迅速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为后续环节作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检测生字

  首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强调把每一个字音都读准,尤其是平翘舍音和前后鼻音。然后利用字卡开火车检测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积极性很高,几乎都会争着大声朗读生字。再让学生读喜欢的句子,乃至读整首诗,师生共同评议纠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善于倾听的能力,又从另一个角度检测了生字,一举两得,一箭双雕。

  三、指导朗读,理解感悟

  新课标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当代著名教育学者支玉恒老师也曾说情感朗读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整堂课我设计大部分时间指导学生朗读感悟,采用多种朗读形式:个别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等,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年级孩子比较感性,教师语言要贴近孩子的心灵。课间我频频用儿童化的语言“小白云”“小禾苗”“快乐的小鸟”“活泼的小鱼”“谁来夸夸你的家”激励学生朗读的欲望,尽力使平时不敢举手的孩子都积极参与到朗读中来,切身体会家的温暖和甜蜜,感悟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幸福、自豪与骄傲。

  一节课成功与否,问题的导向性尤为重要。课中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白云的家怎么样”“禾苗怎样生长”“小鸟、小鱼的`家在哪儿,它们的家怎么样”帮助学生想象感知,使课堂变得生动而活跃。

  巧用过渡,“首先,我们去看看白云的家”引导学习朗读第一句“蓝天是白云的家”;“看,地上长起了绿绿的禾苗”体会第二句“土地是禾苗的家”,深情赞美土地的伟大;“蓝天的家很美丽,禾苗的家很温暖,那么小鸟和鱼儿的家怎样呢?”自然过渡第三第四句“树林是小鸟的家,大海是鱼儿的家”;“孩子们,咱们忽而是蓝天上的白云,忽而是土地里的禾苗,忽而是树林里的小鸟,忽而是大海里的鱼儿,分别体会了家的美好。那么,我们共同的家在哪呢?”引导学生着重理解“我们”指谁,“共同”是何意,以及为什么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一年级学生有很强的表演欲,我抓住这一特点,鼓励学生用形象的动作配合朗读以及背诵,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然升化主题:即如何爱护地球。学生会纷纷言说“不要乱摘花”“不要乱扔纸屑”“要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等达到了情感目标。

  四、说话练习,活动拓展

  1、安排学生小组合作作诗,用“蓝天是()的家,()是羊群的家,()是()的家”,分层次练习,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课内走向课外,让课堂回归生活。

  2、让学生戴上蓝天、白云等头饰,表演朗诵,巩固课文。

  五、总结全文,烘托气氛

  动物植物都有家,地球又是我们共同的大家,我们要热爱地球、保护地球,鼓励学生做地球的小卫士。

  说板书设计:

  板书力求新颖,一目了然。我采用形象的图片,把板书设计成地球的形状,更加直观地再现了本课的主题“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11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这首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

  《望天门山》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望天门山》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望天门山》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李白

  (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关键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

  第三步: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

  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解说:引导学生想像与联想,实现从文字信息到画面信息的转化,从而进入意境,实现阅读价值。改写并不等于古诗今译,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问题的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扣住诗歌语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对学生的解答应多加肯定、鼓励。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画面法。

  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12

  【说教材】

  《金色的鱼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第四单元的学习主题是“他们让我感动”,单元的学习要求是入情入境地阅读,抓住那些感动人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本文是篇叙事课文,讲的是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在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病号,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通过这个感人的故事,赞颂了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学情,围绕老班长的感人故事,紧扣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把本课设计为两课时,现主要说说第二课时的目标和重难点。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语言、动作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精神;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课文最后这句话的理解。学习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

  学习重点:品读重点词句,体会“我”内心的思想感情,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精神。学习运用描写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忠于党、舍己为人的品质教育。

  【说学情】

  学生进入五年级以后,已初步具备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首先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有一定的提高,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能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上能力具备,为学习本课打好了基础。但由于本课内容是革命故事,离学生的生活时代较远,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不够深入,学生要了解文章背景,预习充分,教师要适时指导,这样学起来才会轻松些。

  【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五六年级的阅读目标:“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的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根据语文课标的新理念,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结合本区的学案导学模式,我采用了导读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合作学习的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理解的个性化,让学生在品读中,体会当年革命先烈的'精神品质,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课件来完成学习,课件主要出示导学提示、重点语句等,让学生更明确学习过程和方法。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师让学生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抓住指导员说的“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来展开新课。

  (意图:既达到复习课文内容的目的,又导入到新课。)

  二、品读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1、课件出示导学目标:

  文中有很多感人的描写,快速看课文,找出描写老班长的语句,并说说你的的感受。

  2、学生边读边批注。

  3、同桌交流。

  4、班上展示。在展示时教师适时指导与评价。

  (意图:采用导读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合作学习的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理解的个性化,让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品质。运用五星评价,激励学生勇于展示。)

  三、品悟语言,感悟文章中心

  品读最后一自然段。以学生提问的形式点拨,让学生理解重点语句:“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让学生明确文章的中心。

  四、整体把握,理解题意

  1、问题导出:文章主要写的是老班长,题目为什么却叫“金色的鱼钩”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情感渗透。

  3、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名话,让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

  五、课堂延伸,总结升华

  1、学生谈学习收获。

  2、出示:如果要你在老班长的墓碑上写一段碑文来纪念他,你想怎么写? 此环节主要是通过说收获,让学生学习写法,感受现在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写话是想让学生情感得到升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此环节根据上课时间而定,灵活安排。

  【说板书设计】

  15、金色的鱼钩

  “我”:心理描写

  老班长:外貌描写

  忠于革命、舍己为人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永垂不朽

  神态描写

  此板书主要是突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突出描写方法和人物品质,让学生领会描写方法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对以后写作有帮助。重点词句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板书。

  【说预期效果】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13

  《巨人的花园》是一篇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童话故事,是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二组单元第九篇课文。文章以其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故事情节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故事讲述了一个巨人在花园周围筑起了围墙,将孩子们拒于墙外。从此,花园不再有鸟语花香,一片荒凉,只有冬天。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拆除围墙,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幸福。

  说教学目标

  1、 认识并掌握课后生字。

  2、 正确掌握文中一些优美的词语。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4、 在阅读中,感受“快乐应当与大家分享”的道理。

  说教学重点 认识并掌握生字 说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说编写意图

  学习的目的:

  1、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的训练。

  2、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3、体会童话中蕴含的道理。

  说教法

  教学本课分为三步:

  1、学习并掌握课后生字,了解文中一些词语的意思,积累优美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2、利用情境教学,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中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

  3、学习对比手法,使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说学法

  1、 学生边读边想象边体会,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探究兴趣。

  2、 抓住文中的`语言描写,文中人物的变化,体会童话的乐趣和道理。

  3、 在多读过程中,培养朗读能力和综合能力。 说教学流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听写文中优美词语。

  2、 质疑:巨人的花园里发生了什么奇妙的事呢?

  二、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教师出示提示语,练习归纳。

  1、巨人外出旅行时的花园怎样呢?

  2、巨人归来时花园怎样?

  3、春天来临时花园怎样?

  三、学习第

  1、2自然段。

  1、 朗读第

  1、2自然段,了解巨人回来前的花园。

  2、 寻找排比句。

  四、 学习第3至6自然段。

  1、 巨人回来后是怎么做呢?

  2、 巨人怎样赶走孩子们的,当时他的表情和动作是怎样。

  3、 让学生课堂表演巨人。

  4、 花园又怎样?

  五、了解词语的意思和近、反义词。(注:即遇即讲)

  六、 课堂小结。

  七、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巨人

  花园 孩子 季节

  巨人不在

  美丽

  在园子里玩 四季如画 和别人分 巨人的花园{巨人回来

  荒凉

  被巨人赶走 只有寒冬 享的快乐

  巨人醒悟 漂亮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14

  社会公德是最起码、最简单的公共生活规则,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以及整个社会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广大公民的道德意识已有很大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破坏环境、破坏公物、破坏公共秩序等不良现象。

  就拿电视台经常播放的一则公益广告来说吧:这则公益广告的内容是这样的:在一辆公共汽车上,有一位男乘客漫不经心地将刚喝完的`饮料瓶,乱扔在车厢里,车上的一个乘务员看见了,就赶忙走上前去,拿起饮料瓶对着男乘客,怒气冲冲地说“这是公共场所,你怎么乱扔东西呀?” 然后便不假思索地把饮料瓶往车窗外一扔。每次看到这则滑稽的广告,我就忍不住要笑起来,难道车外的公路就不是公共场所吗?可见,还有许多人的环境保护意识是极其狭隘的。

  各种破坏公共秩序、破坏公物等不良行为屡禁不绝,常有共公设施遭到破坏或被盗走等事情发生,坐公车给老幼病残让座的人也并不多见;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的现象更是随处可见,人们已经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倡导和履行社会公德刻不容缓,只有通过加大社会公德的宣传力度和大力开展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人们的道德意识,让每一个社会公民都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这样才能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小学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匆匆》说课稿11-29

小学语文荷花说课稿12-05

小学语文《掌声》说课稿12-08

小学语文《比尾巴》说课稿03-04

小学语文《家》说课稿01-06

小学语文《草原》说课稿04-19

小学语文《松鼠》说课稿07-15

小学语文《麻雀》说课稿07-02

小学语文《画》说课稿07-03

小学语文习作说课稿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