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的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生物的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生物的说课稿1
一、说教材
《细胞中的水》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本节课是在上节课学习了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细胞中的无机物—水和无机盐。同时,本节课的学习又为后面学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做了铺垫,对学生理解细胞的物质组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节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基于以上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依照《新课程标准》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理解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功能
2、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中提升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意思。
3、学会用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值判断细胞的新陈代谢程度,能将所学生物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通过以上对教材及教学目标的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置为: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水在生命活动中的功能。教学难点设置为自由水和结合水比值判断细胞的新陈代谢程度。
二、说学情
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在进行教学设计前进行学情分析很有必要。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学生通过初中以及上节课的学习,对细胞的物质组成有了较浅的了解,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认知能力,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的引导。
三、说教法
我依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时,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法和讨论法。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本节课我指导学生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互动学习。整个探索过程是围绕细胞中的水的存在形式和功能为主线展开的,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五、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是本次说课最重要的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授、巩固、小结和作业五个部分。
(一)导入
我会使用多媒体呈现地球上不同生物细胞内含水量对比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从这个图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学生回答后,我进行适当的归纳总结,并追问:细胞中的水的存在形式和功能是什么?以此引入新课。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快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新授
环节一:细胞中水的存在形式
我会先抛出问题:水的分子结构有什么样的特点?在学生疑问之际,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中“水的分子结构”相关内容介绍。在学生学习完毕后,随机请学生回答这一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会适时给予鼓励与评价,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水的分子结构为: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氢原子以共用电子对与氧原子结合。由于氧具有比氢更强的吸引共用电子的能力,使氧的一端稍带负电荷,氢的一端稍带正电荷。水分子的空间结构及电子的不对称分布,使得水分子成为一个极性分子。教师顺势讲解:由于水分子是极性分子,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分子(或离子)都容易与水,所以水是良好的溶剂。
由于水分子的极性,当一个水分子的氧端(负电性区)靠近另一个水分子的氢端(正电性区)时,它们之间的静电吸引作用就形成一种弱的引力,这种弱的引力称为氢键。每个水分子可以与周围水分子靠氢键相互作用在一起。氢键比较弱,易被破坏,只能维持极短时间,这样氢键不断地断裂,又不断地形成,使水在常温下能够维持液体状态,具有流动性。同时,由于氢键的存在,水具有较高的比热容,这就意味着水的温度相对不容易发生改变,水的这种特性,对于维持生命系统的稳定性十分重要。在学生掌握后,顺势追问: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有哪些?学生自主回答后,我进行补充总结,师生共同归纳出: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绝大部分的水呈游离状态,可以自由流动,叫作自由水;一部分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叫作结合水。细胞中自由水和结合水所起的作用是有差异的: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约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4.5%。细胞内结合水的存在形式主要是水与蛋白质、多糖等物质结合,这样水就失去流动性和溶解性,成为生物体的构成成分。这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参与课堂的能力,同时也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紧接着我会展示新鲜玉米粒和晒干玉米粒中自由水和结合水之间含量的对比图,并提问“自由水和结合水含量之间的变化对生物有什么影响?”,学生认真思考进行回答,我随机请学生进行作答,并进行点评。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内自由水所占的比例越大,细胞的代谢就越旺盛;而结合水越多,细胞抵抗干早和寒冷等不良环境的能力就越强。由展示对比图引入本节课的难点内容,能将本节课的难点浅显的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我的讲解能帮助学生快速解决难点知识,到达快速掌握的程度。
环节二:细胞中水的功能。
我会向学生提问,由水的存在形式中可以总结出细胞中水的功能有哪些?引导学生就此问题展开小组内的讨论,在学生讨论完毕后随机请小组代表发言,我则对发言内容进行评价,师生共同总结水的功能包括:
①结合水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
②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③参与细胞内的生化反应;
④运输养料和代谢废物;
⑤为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提供液体生活环境。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该知识点,可以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
(三)巩固
以上是我的新授环节,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我会用多媒体呈现相应练习题,引导学生完成,在学生完成后我及时进行评价。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四)小结
最后,在进行课堂小结的时候,我将让学生充分发表这节课的收获和感受,使整节课的知识得以梳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五)作业
为了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我布置的作业是: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水在细胞内怎么维持平衡。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清晰明了,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清楚明了的把握本节课所尝到的知识。
细胞中的水
一、存在形式:
自由水和结合水
二、功能:
①重要成分;
②良好溶剂;
③参与反应;
④运输养料和代谢废物;
⑤提供液体生活环境。
高中生物的说课稿2
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本节课是新课程教材第四章内容,知识虽然抽象但是并不难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更进一步的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
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反馈练习,总结反思"这样六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模块第3章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结构以及大致的功能,本节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通过对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探究,并运用数学坐标图来表达三种方式的规律和特征,可以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即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能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b.通过学习,自己能理解并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c.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d.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参与集体讨论和合作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情感目标
a.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
b.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阐释,体会生命的伟大与神奇,培养尊重生命,尊重生命科学的情感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图表数据的解读。
教学难点:
(1)主动运输的特点,过程和意义;
(2)图表数据的解读。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物质交换有了很肤浅的了解,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并且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独立思考,对生活现象提出疑问,并通过多种途径找出解决的办法.同时经过前阶段的新课程学习,他们具备了群体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依据的能力.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教学方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法:本节课的教学采用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合作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总体思路为:展示现象→ 提出问题→ 解释原理→总结概念,使学生综合运用到课程标准所提到的"观察,描述,比较,概括,分析,解读图表"等技能,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主动运输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掌握好这点,必须运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观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主要区别来掌握该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复习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让学生对基础内容进行复习,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问题探讨",用多媒体展示,提出问题:⑴这个脂双层膜模拟的是不是生物膜? ⑵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
⑶葡萄糖不能通过该膜,但是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如何解释
:⑷观察此图,联系已有知识,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能不能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尝试性的回答?引导学生观察,并归纳出答案。
教学说明:设立问题情景,创设物质跨膜运输的思维平台,为学生的有效发散思维提供背景,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为进一步突破难点做铺垫,激发学生学习激情。
(三)几种物质运输方式
1.小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运输
(1)多媒体展示扩散现象,引出物质运输的两种方式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概念,让学生分析水分子进入细胞的原因和方式,是不是和上述扩散相似,总结出自由扩散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自由扩散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自由扩散的特点。
教学说明:该部分内容简单,通过多媒体展示,使抽象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2)进一步提出问题:葡萄糖不能通过人工合成的脂质双分子层,但对于细胞来说,葡萄糖又是必需的,它是怎样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激情,让学生尝试作出解释,再指出载体蛋白的作用,总结出协助扩散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协助扩散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协助扩散的特点。
提出问题:①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需要消耗能量吗? ②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③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为什么被称为被动运输?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得出答案。
(3)更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只有被动运输能满足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吗
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思考:以上资料说明了什么?组织学生分析讨论物质逆浓度梯度跨摸运输的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物质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进行解释,总结主动运输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主动运输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主动运输的特点。
提出问题: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别是什么?主动运输对于生命现象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总结。
为了使抽象内容具体化,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三个常见现象,通过三个动画的展示,运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对三种运输方式的认识更加直观化。
教学说明:该部分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形展示引出问题,并层层深入,展示出物质运输的几种方式,动画展示更加具体和形象化,同时,组织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探讨,既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深入开发了学生比较,概括和分析能力,又增进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
(4)提出问题:三种运输方式有哪些异同,组织学生分析填表,反馈和纠正。
提出问题:影响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速度的主要因素各是什么,画出细胞对某物的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速度随细胞外浓度的改变而变化的曲线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作图,展示各组的成果。
教学说明:本环节巩固理论知识是对课本知识扩展和对重点,难点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总结,只有理解了三种运输方式的异同,才能完成本环节教学任务,既突显书本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制做图表的能力和抽象化思维能力的形成。
2.大分子的运输
引导学生回忆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得出胞吐现象,提出问题:那大家知道白细胞是如何吃掉病菌的吗?显示有关图片。
强调:胞吞和胞吐作用都需要能量
提出问题:胞吞和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结构的特点是什么?与书本前面知识相联系。
(四)与社会的联系
简单描述囊性纤维病的机理以及病毒感染中,药物比较难杀灭病毒的原因。
(五)技能训练
指导学生就《技能训练》部分进行讨论
五、反馈练习
1.教师小结几种运输方式,特别是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特点。
2.随堂训练
本部分习题,针对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不同而设计,让学生思考完成具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知识巩固和教学效果反馈,及时纠正错误的理解和片面的认识。
高中生物的说课稿3
一、说教材分析
(一)教材中地位
地位:本节课位于高中生物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第二节,其所有的知识点在教学大纲中要求的层次全部为A。
作用:学习本课有利于建构起一个完整的生物体生命活动周期,及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
①被子植物种子的形成(A:知道)
②种子的萌发过程(A:知道)
③植株生长和发育的过程(A:知道)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以及进行知识迁移和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观点,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目标的确定,主要根据教学大纲及新课标,体现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实施研究性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充分体现新教材中要使学生“具有利用课本以外的图文资料和其他信息资源的'能力”的精神,拓展知识面,知识迁移等要求。由于本课引入了一个学生实验,所以在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我做了以上安排。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种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学生对种子形成过程中原有的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实践的融会贯通
以上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主要依据新教材的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同时结合学生情况(如:原有的知识基础,知识理解能力)、知识本身的抽象程度和科学知识在实践生活中的迁移应用。由于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较欠缺,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为学生对种子形成过程中原有的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实践的融会贯通。
对于这些重难点的解决方法,我主要设计利用多途径,多维度及反复多次地强调讲授,结合实物观察、实验操作,学生阅读归纳,让学生自主获得知识。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学方法及手段
为了实现以教师为导向、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我运用了情景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问题教学法等方法,并渗透语言、心理暗示,引导鼓励;通过把实验带入课堂,开展研究性的创新教学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现出生物学特有的生动活泼的教学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法指导
针对学生原有对植物个体发育过程,特别是种子的形成过程的生活常识,实施相应的教学创新,使学生将原有的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实践融会贯通,通过自主实验观察法、图文相互转换法、阅读分析归纳法等方法,使学生从“一知半解”的常识上升到熟练掌握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从机械地接受知识到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从“学会”变为“会学”,体现“主体性教学原则”和“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并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说教学程序
高中生物的说课稿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的内容。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细胞呼吸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生命活动。教材首先简要概括地介绍了细胞呼吸的概念,然后重点讲述了细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四大部分内容,为我们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它与第三章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第四章的主动运输和本章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第四节的光合作用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奠定了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中高中生物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四个基本理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①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②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过程和图解
③掌握有氧呼吸中物质及能量变化的特点
④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类型以及在工农业生产、生活实践上的运用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引导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培养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③学会用化学反应式表达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领会细胞呼吸的实质。
④通过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与联系,培养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的思考能力
⑤适当扩展认知面,培养联系生活与工农业生产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在教学中,通过联系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等实际,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关心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②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逐步学会自觉地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来认识生命的奥秘。
(三)教学重点、难点(有氧呼吸部分)
1、教学重点及突破策略
有氧呼吸过程的知识是学生理解其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并产生ATP的本质的基础。
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
突破策略:1、通过自主阅读、提问、、思考、理解反应式及图解、课堂练习来突破。
2、通过简表列出有氧呼吸三阶段的比较栏目,简明地抓住要点
2、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学生的化学知识功底不深,尤其是有机化学知识还未学习。在有氧呼吸的过程中,葡萄糖的彻底分解,需经过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些反应所伴随的能量变化,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度。
教学难点:有氧呼吸三阶段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突破策略:1、利用多媒体形象地说明有氧呼吸过程的三个阶段和两个场所,通过引导、思考,学会写相关反应式,使学生清楚须有"能量"栏才能表达其完整性和科学性。
2、利用化学反应式理解有氧呼吸的实质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但"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课堂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活动中也须起主导、()引导作用。所以本课利用直观教学手段,采用以下几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阅读能力。
(一)自主阅读:自主阅读有氧呼吸三阶段内容,明确有氧呼吸的场所、反应物、生成物和释放的能量状况等内容。
(二)直观教学: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启发性
(三)比较法:学生参与完成有氧呼吸三阶段区别的表格,进行教学反馈;比较有氧呼吸和有机物体外燃烧的不同,进一步认清有氧呼吸的特点。
(四)归纳法:归纳有氧呼吸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分析
步骤一:导入新课
通过问题探讨导入本节内容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步骤二:联系生活(酵母菌可用于发面和酿酒)介绍细胞呼吸概念
一、细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步骤三:回顾第三章细胞器的知识,学习
二、(一)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线粒体的结构
步骤四:用下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培养自学能力:
有氧呼吸的阶段 场所 反应物 产物 释能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步骤五:讲授二、(二)有氧呼吸的过程
主要学习三个阶段的化学反应式和过程图解(略)
通过学习三个阶段的化学反应式和过程,理解和掌握有氧呼吸三阶段的物质变化、能量释放特征和进行场所。
步骤六:比较有氧呼吸三阶段:场所、反应物、产物、释能等方面的内容。
步骤七:归纳(三)有氧呼吸的概念——通过对有氧呼吸概念的归纳,锻炼学生聚合思维力。
步骤八:分析(四)有氧呼吸的特点。通过和有机物在体外燃烧做比较的方法,了解有氧呼吸过程反应的条件温和性、能量逐步释放的特征和能量的部分贮存特征。
步骤九:有氧呼吸小结:场所、能量去向、总反应式、概念。
步骤十:练习巩固(略)
板书设计(略)
高中生物的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如果把设计一堂课比作做一次美味佳肴,那么教材就是材料之源,因此我们一定要对它有深刻的理解,接下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学必修1第四章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第一节细胞的增殖。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后面学习细胞的分化进行良好的铺垫,因此本节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有清晰明了的掌握,下面我来谈谈我所面对的学生情况。
本阶段学生已经知道细胞周期的特点,但是对有丝分裂过程还不了解,可以采用展示图解和视频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此外,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以及学生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结构和功能观认识有丝分裂的过程。
2基于有丝分裂的事实,能够运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进行总结。
3在学习有丝分裂的过程中,能够动手画出分裂期各个时期的图像。
4感受生命的奥秘。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丝分裂四个时期的特征。
【难点】区分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本节课重难点。
本节课我将采用小组讨论法、问答法、讲授法展开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将通过多媒体展示大象和老鼠的图片。提问学生象与鼠个体大小差距悬殊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有的说是细胞大小,有的说是细胞数量的多少。接着我将讲解:动物个体的大小大多取决于细胞个数的多少。细胞分裂可以产生新细胞。细胞分裂有三种形式包括: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追问有丝分裂有怎样的特征呢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想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与之前所学的知识建立联系,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有丝分裂的特点。
二新课教学
1细胞周期
多媒体展示有丝分裂细胞周期图和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表,提问学生细胞周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细胞周期的概念学生通过观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又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四个时期。在师生共同总结下得出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2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多媒体展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显微照片,提问学生四幅图片显著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学生得出有的细胞的染色质绕成一团,有的染色体已经开始分离,有的则快要形成两个细胞。接着,我将展示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图解和视频,提问学生各时期特点并组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生得出前期:染色质变成染色体,核膜逐渐消失,核仁逐渐解体,细胞两极出现纺锤丝构成纺锤体,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纺锤体中央。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纺锤丝连接在着丝点的`两侧,此时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后期:染色体着丝点一分为二,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开始向两极运动,使细胞中两极中各有一套染色体,两套染色体相同,且和亲代染色体也相同。末期:子染色体到达两极,染色体变成染色质,核膜出现,核仁重建,赤道板中央出现细胞板,将细胞一分为二。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总结口诀:膜仁消失现两体,形定数晰赤道齐,点裂数增均两极,两消两现重开始。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有助于集思广益,总结出相应知识点,便于突破难点,并且也体现了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3有丝分裂的意义
我会展示植物细胞的子细胞形成示意图,提问学生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卡片不难得出结果,我将对他们的回答给予肯定。
三巩固提高
我会提问学生有丝分裂哪个时期,染色体数目开始加倍这样设计是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并进一步掌握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让学生形成学以致用的理念。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五布置作业
课后尝试自己动手画出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示。
这样的设计可以更好地巩固今天所学习的内容,并且锻炼学生的绘画和总结分析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本节课我采用了总分式的板书,旨在清晰明了地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高中生物的说课稿6
教材分析
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新陈代谢》这一章在整个高中生物知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和动物体内的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内容又是这一章的核心内容之一,本节的内容与前面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紧密联系,可以是化合物知识的延伸、应用部分,又利于学生更好理解各种化合物的功能,三大营养物质的氧化分解供能又直接关系着后面的细胞呼吸和代谢类型,以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知识内容。所以怎样完成本节的教学十分重要。
本节教学内容包括糖类、脂质、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途径、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健康以及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三个部分,分三课时完成。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我将教材原有顺序进行调整,每讲一种物质的代谢联系该种物质与健康的关系,另外,我将糖类代谢和蛋白质代谢安排在前两个课时完成,我说的脂质代谢与健康及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是第三课时的内容,这样既避免了一课时内知识点过于集中的问题,又可以处理好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突出糖代谢和蛋白质代谢,又可以在第三课时将三种物质的代谢的内容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脂质代谢与健康的内容涉及的肥胖问题可以说是当今的热门话题,肥胖的人越来越多,减肥方法五花八门,对学生影响很大。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所以我在教学中提出有关肥胖这个中心问题,从中心问题出发解决脂肪代谢及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之间的关系。最后以解决肥胖问题来加强知识联系和强化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这样既有利于代谢途径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建立起生物是统一整体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学情分析
我所面对的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理解能力强,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从感性资料中抽象出理性的概念。他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浓厚,愿意参与与生物知识相关的社会问题的探讨。另外一方面,他们天真、敏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缺乏对事物的本质分析和识别能力。他们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社会上、媒体中、娱乐圈中出现很多不科学的减肥方法,学生很容易盲目效仿,误入歧途,影响身心发育。因此他们需要科学饮食观念和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说出脂质代谢的基本过程
知道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
能力方面:
尝试用代谢知识分析肥胖的原因
运用代谢知识指导肥胖的预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感受肥胖的烦恼,关爱肥胖人群,懂得尊重他人
了解肥胖的原因,形成健康的饮食观念和习惯
确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自觉做到知行统一
形成用科学知识辨别是非的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学反思
1、对教材: 合理取舍 重新整合
教学中我尊重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将教材的结构进行调整,即有利于知识的讲述,又便于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人体是统一整体基本观点。具体做法不再赘述
2、对学生:重视主体地位 提高科学素养
新课程体系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过程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正确的角色定位,确定正确的学生观,教学中突出其主体地位,问题由学生提,方法由学生想,疑难由学生析,结论由学生下,真正做到以“学”为主,让学生想学、乐学、要学,进入一种主动学习的状态。
另外,“以学生发展为本”,还应该是指从教学内容实际出发,为学生的切身利益着想,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指导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和文明卫生的习惯,即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对课程资源:广泛挖掘 智慧筛选
生物学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教师可以运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课程资源进行教学。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了教材、学生、网络、视频等课程资源,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在教学准备中教师对课程资源的筛选尤为重要。
教材只是教学资源的一部分,教学中要对教材合理的取舍和整合,让其更好地为教学活动服务。
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所占有的生活背景以及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态度、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可以为我所用的课程资源,但是教学中需要我们对学生的观点、方法及时准确地引导,而不是全盘肯定。
本节课我利用网络收集了很多有关脂肪代谢以及肥胖、减肥的资料、图片,但是课堂有限,不可能完全展示,另外,也并不是什么样的资料都能为我所用,要经过自己的筛选和简单加工才能应用到生物教学中,才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否则将事与愿违。(如黑熊冬眠的资料)
4、对教学过程:联系现实生活 激发学习热情
本节课,而从现实生活入手,找到焦点,提出中心问题,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教材,然后围绕中心问题,结合实际来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应用生物知识,解决中心问题,最后师生一同走出教材,用科学知识指导生活。在这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知识不是枯燥的条款,而是生活的宝典,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艺术无处不在,教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其中的美感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心去体会,更重要的是去创造。
高中生物的说课稿7
一、说教材(教综19天速学班1.1元于10月20日开课)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的第4章《基因表达》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中的内容。主要是针对“遗传信息的转录”进行重点讲授。既是“DNA的复制”即“遗传信息的传递”的“启下”课,又是对“基因工程”中涉及到的基因工程成功的关键——表达出蛋白质产品起到“承上”的作用,还有助于理解基因突变对生物性状的影响。教材用大量图示来引导学生观察图形、获取信息和归纳总结及应用的能力。
二、说学情
合理的把握学情是“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水平、学习能力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大多数学生喜欢自主探究和亲自动手操作。学生在学习《基因的本质》后,已经对基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进一步探知有关基因的其他问题。但具以往的经验,学生往往会陷入学习时明白,学完了就糊涂的困惑中。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及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已经初步形成了有关DNA、基因、染色体和蛋白质的基本概念,对基因是什么以及基因能够决定生物体性状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但学生并不知道基因究竟是如何起作用的。教学中可让学生课前预习,然后在课堂上模拟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能加深对基因表达的理解和相关知识的巩固,学生的各项能力也得到锻炼。
三、说教学目标(教综19天速学班1.1元于10月20日开课)
结合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1.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知道RNA的结构特点及功能掌握转录的条件及原理。
2.通过利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转录和翻译的概念、原理和过程,提升对比分析归纳的能力。结合观察分析转录的Flash动画及动态组图,发展观察识图能力,提高分析归纳和推理判断的能力。
3.认同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认识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的要求,课堂教学的重点应放在RNA的结构特点和遗传信息转录的过程的学习上。只有掌握了遗传信息转录的过程,才能理解和掌握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遗传的本质。而转录的过程微观复杂不易理解,因此是本节课的难点;需要教师结合多媒体动画展示结合师生探究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能够更好的达到教育学的和谐统一,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本节课我将从采用到的教法是:讲授法、多媒体直观教学和启发法三方面入手,而在学法上,我将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六、说教学过程(教综19天速学班1.1元于10月20日开课)
接下来就是我的教学过程,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内容。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新课展开以及小结作业三个环节进行,下面我将一一进行说明。
1.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新课环节。我会采用多媒体设置问题情景,播放电影《侏罗纪公园》中恐龙复活的案例,提问学生电影中科学家是怎样让灭绝的恐龙复活的?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可以说出可以利用DNA来进行克隆灭绝的恐龙,接着我又抛出新的一个问题我们知道DNA是遗传物质,但生命活动的体现者是蛋白质,那DNA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这样就引起学生的思考进而导入本节课程的标题: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这样生动有趣的导入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
2.新课展开
接下来就是我的新课展开环节,为了更好地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将分为两个教学步骤。
第一步:RNA的结构特点的学习
首先通过幻灯片展示真核细胞结构简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蛋白质是在细胞质中合成的,而DNA在细胞核中,基因是如何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呢?”学生讨论后进行了不同的回答:(1)DNA从细胞核中进入细胞质中从而指导蛋白质合成;(2)DNA和蛋白质分别存在于它们原来的位置,只是中间有一个中介可以将DNA上的信息带到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来指导蛋白质合成。这样就引发学生的大胆猜测与辩论,我及时对学生的答案给予肯定;并作补充这个中介就是RNA,然后延伸出遗传信息的传递途径是DNA→RNA→蛋白质。
接着我会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具体来了解RNA的结构特点,向学生展示RNA的结构示意图引导找出以下答案:RNA的基本单位、结构特点、种类和功能等内容,这样学生对于RNA的特点组成和功能进一步了解。接着我会把问题提高复杂度“为什么RNA适于作DNA的信使呢?”,然后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就可以明白RNA和DNA在结构上的特点和联系,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RNA的结构特点的内容,为下一步讲解遗传信息的转录奠定基础。这样循序渐进的讲解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RNA的相关知识,环环相扣又能将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课堂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步:遗传信息的转录(教综19天速学班1.1元于10月20日开课)
遗传信息转录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我会结合多媒体演示和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处理这部分内容;向学生形象比喻:DNA相当于总司令。在战争中,如果总司令总是深入前沿阵地直接指挥,就会影响他指挥全局。DNA被核膜限制在细胞核内,必须先把遗传信息传给mRNA,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称为遗传信息的转录。
接着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材料结合教材图解学习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思考转录过程中有哪些物质参加?过程是怎样进行的?让学生带着这一疑问观看一遍完整的转录过程的Flash动画,教师精讲点拨。而学生参考导学案上的问题串,即转录的场所、原料、产物、模板、配对的原则分别是什么?再次认真观察每个过程的变化点。小组讨论并完成表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完成表格后,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转录的过程,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纠正指导,最终师生共同总结出完成详细的转录过程。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转录的概念、过程条件等内容,新课的内容部分基本完成。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转录过程,在课堂最后我还会形象的比喻成不同的角色让学生自由扮演,说出每个部位的特点和所对应的功能,在转录过程中的任务及变化等;这样结合多媒体师生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讲解复杂的反应过程,生动有趣的角色扮演形象又能调动课堂氛围。同时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养成思考与讨论的习惯,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
3.小结作业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师生结合板书内容总结本课重要知识点及时强化内容,让学生探讨学习心得,感悟生命的奇妙过程。课下我会让学生比较转录与DNA复制的区别与联系,进一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掌握和理解。最后结合前面情景提出问题:恐龙的基因已经传递给了RNA进入细胞质中了,那么RNA又是如何按照自己的碱基排列顺序合成恐龙的蛋白质的呢?让学生课下思考认真预习,找出答案。这样既能使学生巩固本课所学,又能够进行知识上的延伸,还能继续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真正做到“课虽下,趣仍浓”。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来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
我采用了提纲式的板书,有利于学生将分散的知识系统化,使学生充分掌握知识间的联系。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老师!
高中生物的说课稿8
一、专题说明
高考复习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尤其是以某一知识为中心的专题知识,基于这点考虑,本人认为“细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以此为中心,构建知识体系;广泛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同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后面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蛋白质的合成、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等的最根本的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到细胞,认识系统内的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及细胞器之间是怎样分工合作,协调配合来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的,为后面学习细胞的能量的供应和利用奠定细胞学基础。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有关的内容,也是历年高考的重点,今年的考试说明中也体现它的重要性,生命的物质基础与结构基础15%。所以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为主线,紧紧围绕细胞这个核心概念构建知识网络,将是本专题最重要的任务。
二、学情分析
维果斯基说过:“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教学内容和方法应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已经初步了解,对细胞亚显微结构图的各种细胞器能初步识别,掌握了细胞膜、液泡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平时学习生活中也积累一定的有关细胞的知识。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不能将已有的知识很好进行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个专题进行整理,学生就能把所学知识系统化,理顺知识点间的关系,找出它们的联系,编织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做,学生就能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就能对知识的记忆和检索,就能在高考解题中确定解题思路,寻找解题突破口,确定解题的知识范围和答案。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特点,理解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各种方式,(2)知道细胞核、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能对细胞亚显微结构图识别和运用,理解各细胞器生理功能
(3)学生能列举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具体例子
2、、过程与方法:
(1)描述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结构以及磷脂分子与蛋白质分子的关系
(2)用类比、归纳的方法,列表描述细胞核、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3)结合例题分析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学会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建立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部分与整体统一的观点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1)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被动运输、主动运输,各种细胞器的主要功能
(2)细胞亚显微结构图的识别和运用,各种细胞器的生理功能
2、难点:
(1)细胞各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2)细胞膜上脂质和蛋白质都是运动的
四、教法和学法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选择良好的教法关键在于找到教法与学法的结合点,实现教、学的统一。
主要教法:
1、问题情境教学法
通过层层设疑,引导学生思考,如细胞进化趋势越来越小吗?为什么?给你磷脂分子,你将如何做出磷脂双分子层的结构?温度对膜厚度有何影响?为什么无细胞质的核很快死亡,而无细胞核的细胞生活一段时间后才死亡?等等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解决情境问题。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回顾知识,形成技能。同时通过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建构知识,应用知识,从而达到知识的同化,能力的训练。
2、直观教学法:
通过视频等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本节课利用视频是人和老鼠细胞融合过程,从直观上对细胞膜的流动性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对该过程的细胞融合方法有哪些?影响流动速度的因素
有?做一归纳,还通过fLAsH动画,例如:物质出入细胞膜的方式的动画模拟,让学生很快的回忆其他们之间的区别点,然后再通过三个曲线图的对比,加深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的理解和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思维强度。
主要的学法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搜集有效信息,使用这些信息来同化新知识,并将新知识放置在自己的`知识体系的适当位置,形成学习生物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方法。本节课主要对以下学法进行指导:
(1).探究性学习
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在分析细胞膜的结构这一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来推演结论,另外我增加了一个有学生独立完成探究的实验设计,课堂练习例1,通过呈现水通道的素材,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该水通道就是膜蛋白。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使学生在获取一定的知识的同时也得到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督促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在分析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内容时,通过层层设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会学生学习。
总之,具体做法如下:
①、教学生读图:通过指导识别细胞亚显微结构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②、让学生讲:引导学生大胆发言,对那些容易比较繁琐的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去归纳,对于难于掌握的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去议,鼓励学生敢于讲出自己的见解。例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这一问题,让学生举例说明,在讲的过程中,教师要从中发现问题,解决出现的差错、漏洞,帮助学生归纳。
③、引学生想: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渠道去思考;运用对比、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去讨论,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想细胞器在功能上的联系,细胞器与物质代谢的关系,细胞器与生殖发育关系,细胞器与遗传变异及进化联系,去总结:细胞中的三个子系统:膜系统,遗传系统,细胞骨架系统,元和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④、带学生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题,在每个难点的和重点的内容中都穿插了典型的例题,来帮助学生寻找解题突破口,确定解题思路,这样学生就能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
掌握例如:课堂练习1、2、3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整体把握,明确专题思想
首先对整个专题作个简要介绍,牢牢抓住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这一重要思想,所以第一环节先让学生走近细胞,宏观认识细胞。再让学生走进细胞,由外至内逐一回忆和总结细胞的各种结构,同时还是抓住学生思维的薄弱点,就是结构如何决定功能,结构和哪些功能相适应,教师可以通过例举具体例子说明,例如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的是它完成各项功能结构基础,如变形虫的运动,白细胞的吞噬作用等等。第二点就是细胞是生物体内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但细胞功能的完成必须由细胞各结构的配合才能进行,必须强调细胞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如核质关系,各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等。分析清楚专题思想之后,通过设计几道典型的习题,比如:通过课堂练习2,反馈学生对这一思想的认识。
(二)、搭桥牵线,细化专题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这部分知识点与其他内容之间的联系,第一:介绍细胞膜有关知识之后,要让学生发散思维,写出与之有联系的内容,燃后教师总结,例如:与细胞的吸水与失水的联系,与细胞融合的联系
第二:从细胞器上看:细胞器在功能上的联系,细胞器与物质代谢的关系,细胞器与生殖发育联系,细胞器与遗传变异及进化的关系,让学生从纵向上进行练习思考,还可以,通过设计表格比较各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在横向上的比较,建构立体概念。让学生知道知识点可以这样归纳和总结,从而达到发散思维的目的。
第三:有关细胞核可以引导学生想到:核移植,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最后通过课堂练习的例3来巩固。
(三)、总结归纳,建构知识网络
用概念图可以有效地组织课程内容,激发学生自主构建生物学知识体系,使知识概括化、网络化,并能灵活地迁移,以概念图的形式,让学生对本专题的概念及重点知识进行总结,让学生走出细胞来看细胞之间的联系,概念图的好处是可以让从总体上把握知识点间的联系,为以后的复习提供方便,对于这部分的处理主要让学生自己来归纳,我仅仅是查漏补缺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
高中生物的说课稿9
1.说教材
1. 1教材分析
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这部分内容极其抽象,主要描述的是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过程,与已经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生殖种类知识等密切相关。它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不仅是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关键,也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
1.2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a、了解受精作用的实质,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b、理解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概念
c、联系有丝分裂,掌握精子形成过程
d、了解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异同点,进一步巩固对减数分裂的理解
(2)能力目标:a、通过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精子与卵细胞形成的比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b、通过观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识图、析图能力
(3)情感目标:a、通过学生参与游戏表演,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学态度
b、通过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加深学生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1.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a、减数分裂的概念
b、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a、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概念的理解
b、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
c、精子形成过程
2.说教法
根据该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联系学生实际,结合素质教学理念,我采用以下方法及教具进行教学:
(1) 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激发学习动机。
(2) 运用游戏教学,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提高学习兴趣
(3) 培养学生预习和讨论分析能力,倡导合作共学的教学方法。
(4) 精心设计提问,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教学用具:8根橡皮绳,多媒体,幻灯片
注重于设计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学生渴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强烈学习愿望的教法,使学生真正愿学、乐学、会学。
3.说学法
由于知识的抽象难懂,教师尤其应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应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课本,学会正确读图、析图,进而会绘图,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法、联系实际法等加以理解、巩固。
4.说教学过程:(两课时)
我想,一个教师想在教学上获得成功,首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形成这部分内容尽管抽象、难以理解,但只要教师运用教学得当,学生还是能够体会、理解的。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1、学生认真预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这部分内容。
2、把课桌椅往后移,腾出半个教室为游戏做准备。
4.1设置情境,引发认知矛盾,激发学习动机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精子和卵细胞的投影图片,以问题导入:(1)生物体如何保持其前后代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恒定?(2)精子和卵细胞是怎么来的?它们的染色体与体细胞一样吗?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从而引出受精作用及受精作用和减数分裂的意义。
以问题“何为减数分裂,它与以前讲的有丝分裂有何区别”过渡到减数分裂概念的讲解。概念可请学生联系有丝分裂,结合课本减数分裂的概念进行分析,弄清“减数”到底是减什么?减多少?为什么会减?怎样减?从而提高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分析能力。
4.2游戏教学,愚教于乐,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课前预习精子形成过程,体会染色体行为变化。上课时先动画演示精子形成过程,教师帮助整理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等概念,然后开展学生游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
游戏方法:橡皮绳代表纺锤丝,四高(两男两女)四矮(两男两女)八位学生代表染色体,男女代表来源,身高代表形态,同样高的两个男生代表姐妹染色单体,其他也一样。另外再请课代表做指挥,其余学生帮助纠正错误,按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进行游戏。
游戏结束后请学生课后以坐标图的形式总结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
第二课时
4.3前后联系,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回忆导入:1、受精作用的实质是什么?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意义如何?2、什么是减数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如何变化?请学生画坐标图。3、联系有丝分裂,请学生画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曲线图,并与减数分裂的曲线图进行对比。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巩固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4.4融会贯通,适当引导,提高分析能力
请学生快速阅读卵细胞的形成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对比精子形成过程,找出两者的异同点(学生分析,教师总结)。学生通过对比,进一步巩固对减数分裂的概念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规律的理解。
投影几张细胞分裂图,请学生判断它们分别属于什么分裂,是什么时期,要求讲明判断依据(教师注意适当引导)。学生分析后,教师总结细胞分裂图判断方法,强化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投影一些事先精选的习题加以巩固。
5说板书设计
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
一、受精作用
精子(n) 卵细胞(n)
受精作用
减数分裂 受精卵(2n) 减数分裂
(♂)生物体(2n)(♀)
二、减数分裂的概念
复制一次 分裂两次 结果:染色体减半
三、精子的形成过程
染色体复制 联会、四分体 着丝点分裂 变形
精原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 精细胞 精子
同源染色体分离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分裂间期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
四、卵细胞与精子形成的异同点
相同点:过程相同,染色体行为变化相同
产生的子细胞中染色体均减半
产生生殖细胞数目不同
不同点: 产生细胞种类不同
细胞质分裂方式不同
6说巩固
通过投影一些习题,进一步强化减数分裂的概念及精卵细胞形成过程等重点,易化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概念、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变化规律及精子形成过程等难点。
高中生物的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群落的结构》是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种群与群落》中的第三节。这节分为两课时,第2课时是探究活动——《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我所讲的是第1课时,这节课内容包括群落的概念、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水平上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基础,因此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群落的结构》在课程标准中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依据课标,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说出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及什么是丰富度
(3)举例说出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识别数量坐标图所表示的`种间关系
(4)描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说出群落中动植物垂直分层分布的原因和意义,水平分布的原因。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群落结构特征的学习,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种间关系。
2.群落的空间结构
教学难点
1.种间关系。
2.群落的空间结构
四、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素材,使学生获得直观、感性的认识,从而对抽象的概念、生物学术语能更快、更准确的理解。例如:在学生的生活经历中,群落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中动物的分层现象等,有时不容易观察到,通过课件展示图片可以让学生看到这些生物现象;也可以通过课件展示本地没有的多种生物群落,如热带雨林群落,冻原群落等,为学生运用概念解决未知的群落问题提供素材。
2.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获取信息、解开疑惑,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3.讲练结合法
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学生讨论难以解决的问题,还需要老师进行深入、详细地讲解。学完一个知识点后立即进行对应的练习,可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五、说学法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不断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进行自主合作学习,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群落概念的学习中,让学生结合图片小组讨论,理解概念的内涵,然后再由学生尝试归纳概念,教师再进行纠正。通过观察图片,小组讨论,分析归纳,学习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
高中生物的说课稿11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本节课是新课程教材第四章内容,知识虽然抽象但是并不难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更进一步的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
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反馈练习、总结反思”这样六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模块第3章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结构以及大致的功能,本节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通过对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探究,并运用数学坐标图来表达三种方式的规律和特征,可以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即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和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能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b.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特点不太明显,主要强调积极思考,主动自觉。
3.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教学难点:主动运输
4. 课时安排:1课时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物质交换有了很肤浅的了解,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子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并且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独立思考,对生活现象提出疑问,并通过多种途径找出解决的办法。同时经过前阶段的新课程学习,他们具备了群体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依据的能力。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师的引导。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教学方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法:本节课的教学采用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合作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总体思路为:展示现象→ 提出问题→ 解释原理 →总结概念,使学生综合运用到课程标准所提到的“观察,描述,比较,概括,分析,解读图表”等技能,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主动运输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掌握好这点,必须运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观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主要区别来掌握该难点。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复习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让学生对基础内容进行复习,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问题探讨”,用多媒体展示,提出问题:⑴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⑵葡萄糖不能通过该膜,但是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如何解释 ⑶观察此图,联系已有知识,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能不能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尝试性的回答 引导学生观察,并归纳出答案。
教学说明:设立问题情景,创设物质跨膜运输的思维平台,为学生的有效发散思维提供背景,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为进一步突破难点做铺垫,激发学生学习激情。
(三)几种物质运输方式
1、小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运输
(1)多媒体展示扩散现象,引出物质运输的'两种方式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概念,让学生分析水分子进入细胞的原因和方式,是不是和上述扩散相似,总结出自由扩散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自由扩散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自由扩散的特点。
教学说明:该部分内容简单,通过多媒体展示,使抽象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2)进一步提出问题:葡萄糖不能通过人工合成的脂质双分子层,但对于细胞来说,葡萄糖又是必需的,它是怎样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激情,让学生尝试作出解释,再指出载体蛋白的作用,总结出协助扩散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协助扩散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协助扩散的特点。
提出问题进行小结:①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需要消耗能量吗 ②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有什么相同点 有什么不同点 ③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为什么被称为被动运输
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得出答案。
(3)多媒体展示物质逆浓度跨膜运输的现象,并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物质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并利用举出生活例子 上下坡运东西来解释主动运输需要能量,总结主动运输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主动运输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主动运输的特点。
提出问题:这些物质进出死细胞还能进行主动运输吗 主动运输对于生命现象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总结和讲述补充得出主动运输的意义。
为了使抽象内容具体化,上述过程中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三个常见现象,通过三个动画的展示,运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对三种运输方式的认识更加直观化。
教学说明:该部分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形展示引出问题,并层层深入,展示出物质运输的几种方式,动画展示更加具体和形象化,同时,组织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探讨,既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深入开发了学生比较,概括和分析能力,又增进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
(4)提出问题,讲练结合:练习1看图回答,引导学生理解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不同点,识别主动运输;练习2通过对典型坐标图所呈现的曲线理解细胞对某物的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速度随细胞外浓度的改变而变化的规律,从不同角度加深对三种运输方式的理解。组织学生分析,反馈和纠正。
提出问题:三种运输方式有哪些异同 组织学生分析填表,反馈和纠正。
教学说明:本环节巩固理论知识是对课本知识扩展和对重点,难点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总结,只有理解了三种运输方式的异同,才能完成本环节教学任务,既突显书本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解读图表的能力和抽象化思维能力的形成。
2、大分子的运输
引导学生回忆免疫系统吞噬大分子异物的过程,得出胞吞现象,提出问题:那大家知道白细胞是如何吃掉病菌的吗 显示有关动画、图片。
强调:胞吞和胞吐作用都需要能量
提出问题:胞吞和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与书本前面知识相联系。
(四)技能训练
指导学生就《技能训练》部分进行讨论。
五、反馈练习
1、教师小结几种运输方式,特别是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特点
2、随堂训练(课堂练习)
本部分习题,针对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不同而设计,让学生思考完成具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知识巩固和教学效果反馈,及时纠正错误的理解和片面的认识。
六、总结反思
本节课比较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法,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部分内容本身并不难,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对轻松,但是如果不把新旧知识进行整合,在解题的时候还是存在一定困难。在分组讨论中,虽然学生的回答不一定完整,但还是从多角度对学生给予积极的肯定,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节奏的把握上,由于学生讨论和交流比较花费时间,容易出现前紧后松或是前松后紧的情况,因此在时间上应当注意控制。
高中生物的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来自生物必修模块三,第5章第1节。教材第五章是以生态系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的生态系统类型、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是第五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类型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物质基础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二、说教学目标
鉴于对教材的上述理解,根据新课标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要求及本课 特点,我在知识、情感和技能三方面都确立了具体的目标,同时突出重点。
1知识目标:
(1)能够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
(2).理解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环环相扣、链链相交”的复杂网络体系。
2能力目标:
(1)概括生态系统成分,讲解各成分之间的联系与制约关系,发展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2)学会分析一些生物的食物关系,从而建立食物链、营养级和食物网的概念。进而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3)研究生态系统的规律,明确每一环节由哪些生物占据。当系统运行发生 障碍时,找出问题可能发生在哪一环节,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 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带领学生做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模拟游戏,培养学生遵循生态学原理去对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同时培养一定的团队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生态系统的成分。 (2)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 (1)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2)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概念。 (3)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等概念。
四、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的落实方案: 1、利用身边的场景导入法。 2、课件展示的直观教学法。 3、联系实际的谈话法。
教学难点的突破策略:1、学生模拟实验法。2、讨论教学法。3、图形直观 教学难点的突破策略 教学法。
五、学生学习方法
1、构建发现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思维迁移。 3、联系实际法。
六、教学过程
(一)场景导入
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大家身边最熟悉的环境和生物,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的与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大家身边最熟悉的环境和生物, 我们有着联系,本着注重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的指导思想,所以我在这里用学 生熟悉的场景引入,提高学生的兴趣。
(投影打出一幅美丽的池塘照片)
教师:同学们这块池塘漂亮吗?参天的大树,枝叶间透过的阳光,平坦的草坪, 池塘中鱼儿在欢快地游泳,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虫鸣鸟唱,此起彼伏。
(二)讲授新课
学习生态结构的首要问题要知道生态系统的成分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所以, 有关生态系统的成分有哪些,如何分析某个生态系统中的个生物的成分就是学生在本节课首先要掌握的知识点。针对以上知识点,我设计了以下一些问题,让学生来讨论,并得出答案。
观察生态系统成分。(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其积极 性。)
教师:这应该可以算是一个小型的池塘生态系统了,1.在这个生态系统有哪 些成分?具有哪些生物? 2.能否说出这些生物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 色?3.各生物之间有无联系?有怎样的联系?
由于这是学生常见的景观,所以学生只要认真去思考都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有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很多非生物的成分在其中。
学生通过讨论,生态系统的成分分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 和分解者。 生产者是能以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自养型生物, 指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非生物的能量--太阳能和非生物的物质--二氧化碳 和水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正是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才为一切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生存提供了物质和能量,才为生态系统的稳定奠定了基础,所以把绿色植物称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动物也不能制造有机物,它必须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为食。所以, 我们称这些动物为消费者。分解者是一些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它们将有机物 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尤其是对于消费者的等级问题如何区分,一直以来都有学生分不清,因此我设计了几个问题,以进一步对重难点进行突破:
教师:(问题思考与讨论)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中提到的“物质”除了包括水分、空气、无 机盐等无机物以外,是否还包括有机物呢?
2、 请说明一下作为消费者的生物有多少种,它们的`等级是否相同?其同化作用的方式属于那种类型?
3、分解者主要指哪些生物?其同化作用的方式属于那种类型?
4、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吗?
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结论:生产者是能以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自养型生物,主要是指绿色植物,还有硫细菌、铁细菌、硝化细菌等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在生态系统中占主导地位。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对植物的传粉受精、种子传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消费者不同,它们的等级也不同。依据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利用绿色植物制造的 有机物的次序,将其分为:
A、初级消费者: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的植食性动物。如:浮游动物,蝗虫 等。
B、次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小型肉食性动物称。如:蛙、食虫鸟 等。
C、三级消费者: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大型肉食性动物。如:食肉鱼类,蛇、 鹰等。此外,一些植物如菟丝子、猪笼草也是消费者。老师总结概括,学生应 用解释实际问题: 经过以上的教学过程,我已经解决了什么是生态系统的问题,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难题没有解决,就是学生在分析生态系统的时候,总是把生产者,消费者, 分解者三者分开来考虑,但是在考察的时候,但是在考察的时候,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应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去解决实际问题。我选用了两张照片的对比让学生讨论。
一张是公园的鱼池,还有一张是农田的鱼池,比较一下有何不同?这两个都是同样的池塘生态系统,为什么会造成这么大的差异呢?你是否可以解释其中的原因?
(通过学生讨论,从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来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无论哪种生物都不是孤立于生态系统中,它需要其它生物的帮助,同时它们也需要自己的帮助。一个生态系统要稳定平衡的发展,生产 者、消费者、分解者必须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老师:既然三者之间紧密联系,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何联系。(学习食物链和 食物网) 食物链: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营养级: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
在讲诉此处知识点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图视讲解法,打出一张生物之间的关系图,然后讲解。但这种讲法平铺直叙,没有给学生多少的思考空间, 此处有几个知识点都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 课的重点与难:食物网与食物链是下一节学习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的基础,后面的很多内容都是由此贯穿的;同时研究生态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的基础,后面的很多内容都是由此贯穿的;明确每一环节由哪些生物占据。当系统运行发生障碍时, 系统的规律,明确每一环节由哪些生物占据。学会分析 这种联系是本节课的最大难点。因此如何使学生领悟生物的相互关系, 我在这个地方设计了一个模拟游戏:
选 8 位同学上来扮演图中的 8 种生物。
1.扮演的成分是什么?
2.所处的营养级是几级?
3.如果把游戏中的鸟拿出来,台上的同学是否还可以都在上面么?
如果是把虫拿掉呢?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4.这个模拟场景中一共有几条食物链?最长的和最短的分别是哪条?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在某种生态系统中,分析与判断因某种生物减少或增多时其他生物的变动情况,主要依据该生物在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具体位置关系 来分析判断。
(1)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其它生物都将减少;
(2) 天敌一方减少, 则被捕食者数量因此会先迅速增加后减少, 最后趋于稳定;
(3) 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减少, 另一种生物的变化情况视具体的食物链确定。 经实验讨论最终得出以下结论:
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
2.生产者总是为第一营养级。
3.各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此外,为下节课铺垫,在这里埋下伏笔: 此外,为下节课铺垫,在这里埋下伏笔:
4.一条食物链中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
5.分解者不属于任何一个营养级。
( 三)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成分,即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 消费者、分解者,以及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以营养为纽带,把生物和非生物紧密地结合起来,自然界中的能量(光能)和矿物质从绿色植物到草食动物,然后到肉食动物,都是通 过食物链进行的。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它们的营养方式是各不相同的,但生态系统的物质总是处于经常不断的循环之中,而能量也是在各营养级之间进 行流通。因此,食物链和食物网即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结 构特征。
高中生物的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苏教版高中第3章第1节的内容。本章教学内容主要包含基因分离定律、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应用这3部分内容,共分为2课时进行教学,此次说课主要围绕第1课时展开。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掌握了减数分裂的相关内容,这位学习本节课做好了铺垫,同时学习本节课也为后续进一步学习自由组合定律和掌握人类遗传病的相关计算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必修2教材中起到了呈前启后的纽带作用。
二、说学情
其实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初步了解孟德尔的豌豆实验,这也为本节课的顺利展开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毕竟两个知识经验之间距离太长,此外关于如何用遗传图解的形式来分析杂交实验,对于初次接触的学生来说,还是十分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多采用直观展示法、讲解法、小组讨论等方法来进行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阐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及性状分离的概念,解释性状分离的现象;说出基因分离定律的主要内容。
2.通过对孟德尔实验的学习,提高探究能力及运用遗传图解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和推理的能力。
3.通过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学习,认同敢于质疑、勤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重点设为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及性状分离的概念和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把分离定律设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首先是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我会采用复习的方法进行导入。提问学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揭示了什么现象?接着介绍,最先揭示遗传相关规律的科学家是孟德尔,然后顺利引出本节课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为孟德尔两大定律的之一基因的分离定律。
由俗语导入,并简介科学家的小故事,增加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后续教学的顺利展开。
2.新课教学
在新课讲授部分,主要分为4小部分进行教学,分别是:性状分离概念、1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解释、测交实验和分离定律的主要内容。
在开始学习之前,我会简述孟德尔实验的过程,并提问,子一代只表现出亲本的性状,是否控制另一性状的基因发生了丢失?以此加深学生对于该实验的思考。接着结合着实验中的`现象讲解表现型、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和性状分离的概念。然后我会将孟德尔统计的7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结果展示在多媒体上,并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计算显隐性性状数目比,随后师生共同发现,对于1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子2代显隐性性状之比为3∶1,并追问学生,这是否是偶然现象?以此顺利的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
对于1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解释,由于过于抽象,并且学生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结合着板书,帮助学生进行梳理与讲解,使学生初步学会如何用遗传图解对其进行解释,并在此基础上讲清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位基因及基因型的概念。这样设计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性,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对于此部分知识形成初步感知,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
但是上述对于实验现象的解释,只是一种假设,孟德尔是如何进一步证实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呢?通过这样的提问顺利进入到第三部分知识的学习。由于前边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运用遗传图解的方法,在对测交实验的教学过程中,首先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己结合教材进行推算,在学生充分讨论结束之后,提问学生上黑板进行讲解,并集体纠错与改正。像这样,将课堂充分的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帮助全体学生刚好的学习。
最后在证实了孟德尔的假设之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己组织语言概括分离定律的主要内容,并提问,教师做好补充,从而最终共同得出分离定律的内容即:成对的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巩固提升
在巩固提升环节,我会继续追问学生:基因型和表现型具有什么关系?预设学生在充分思考后,结合一些生活实例能够说出基因型很大程度上决定表现型,但是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表现型有时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最终帮助学生理解表现型和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4.课堂小结
在小结环节,我会通过教师进一步归纳总结,强调出本节课的核心要点。
5.布置作业
作业布置环节,我组织学生课下进一步思考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应用,便于展开后续授课,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我在板书上主要呈现了关于1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解释和测交实验的遗传图谱,这样设计,重点突出,更便于学生理解。
高中生物的说课稿14
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植物激素的调节》中有关于生长素的内容。由于这节课是一节复习课,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已经对本章内容有了初步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所以这节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生长素的知识有一个系统归纳。从高考的考点入手,一个一个知识点的把重难点进行突破。本节课的重点是生长素的发现史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难点是光照偏转问题和生长素的双重性。对于重难点,采用例题加习题的方法,结合学生的自主分析进行突破。
说学情
这节课我面对的学生是高二(28)班的学生,这个班学生的中男生占大多数,因此课上课气氛较活跃。学生反应较快,思维灵活。但是28班男生的普遍存在的缺点是对基础知识的不重视。一味的去追求难,偏的.题目。而高考中,出现偏题怪题的可能性不大,高考注重的还是一些基础和重点内容。所以针对28班学生这种特殊的知识现状,我力求从最基础的开始,通过反复的强调一些该掌握的知识点,考点。加深,加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辅以从基础知识延伸出来的相关习题的变形,逐步提高学生对基础的重视和解题的能力。
说设计
作为一节复习课,传统的的教学方法是罗列知识点,强调学生去记忆,而这种强调记的过程,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也很容易被学生遗忘,这样,复习的效果就会很不理想。所以这节课,我设计的亮点是对于生长素的发现史这个知识点采用 “引导----探究”式探究性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布鲁纳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探究性学习模式。它要求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让学生自己思索、探究和发现事物。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探究知识的过程统一起来。而“引导”的作用主要在于要对事物原有的发现过程从教学的需要加以编制,以缩短、减少发现过程的难度,使之沿着最简捷的路线进行。
另外我注重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注重科学研究的过程,而并非是只强调结果。而且设计的问题,环环紧密相扣,对学生思维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认同生物学知识主要来自科学实验,领会生物学实验中材料选取、理化技术的使用、巧妙的设计以及对复杂的结果进行理性分析的重要性。
说反思
通过这节课,也使我体会到:新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视将知识的获取过程化,学生知识获取的过程是一个科学研究过程,是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运用新理念指导生物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非否定和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教师的责任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其主导作用更突出了。当然由于本节课是复习课,概括的结论性知识比较多,加上课时的限制也不可能过多的展开,因此每个知识点,我都力求精选习题,通过习题训练活动使学生“动”起来,对考点进行逐一突破。从教学效果上看,这种处理方法也是正确的,当然,在一些细节上的处理,还有待加强,如更应该关注个别学生,了解学生在知识层面的上差异,从而在整体的教学效果上有进一步的提高。
高中生物的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本节选自苏教版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1节第1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了个体、种群、群落这几个生命层次的基础上对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更高层次的剖析。本节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环境对生物生长很重要、生态因子和类型,该内容既是衔接生态系统类型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提供了一个平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的很好素材。
二、说学情
本阶段学生对群落的概念以及捕食关系已经有了认识,对生态系统的基本内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 但这些并不足以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而对环境与生物之间的有机联系也不清楚,学生容易产生轻视的念头,因此,通过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探究生态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师生互动,了解环境、环境因子、生态因子等概念,明确环境与生物的关系十分紧密。
2、通过数据图像分析,初步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3、对问题进行探究,促进分析、推理、合作精神的养成,在学习中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分析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作用和对生态因子进行分类是本节课的重点。本节的难点是说明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分析温度、湿度等条件对生物生长的重要性较复杂,且学生接触较少是本节课的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讨论、合作交流等方法,引起学习欲望,引导学生全员参与。
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多媒体展示图片及歇后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隐含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结合螳螂的图片提问螳螂生活哪些方面的影响?生物和生物之间,生物和生存环境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以及相互依存的呢?在学生讨论汇报基础上点拨:对生活在田间的螳螂来说,它生长发育受到多方面因素方面的影响,从而引出环境对生物非常重要。
通过联系多媒体创设情境,以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回顾与思考,激发学生了解环境因素对生物体的影响明确接下里的学习内容。
2、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部分围绕生态因子的概念及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的学习,结合前面导入的螳螂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影响螳螂生活的因素有哪些?继而提问学生结合教材说出生态因子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生态因子。我出示马铃薯生长案例图片,引导说出马铃薯生长影响的因素有哪些?小组讨论将影响因子进行分类,可找出生物生长受阳光、空气、温度、土壤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也受田野中各种植物和螳螂、蛇、蛙等生物因素影响。
接着我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总结生态因子的种类有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大方面。通过多媒体展示生物生长的案例,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因子对生物生的影响,能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理解生态因子的概念及种类,提高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最后介绍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利用多媒体展示图4—1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图示,介绍图示模型代表的含义。
组织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种群数量与生态因子之间有什么关系?(2)对于生物生长哪个区域属于是最适合的区域,这对生物种群保护与生活生产有什么指导意义?学生反馈后教师进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的内容,即任何生物的种群数量都会随某种生态因子的改变而改变。说明每种生物对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高于或者低于这个范围都会限制其生长来完成这部分的内容的教学。
补充案例组织学生阅读教材76页内容,引导学生讨论,温度如何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分布、生殖的;光照如何影响植物的分布,动物的习性;水分如何限制陆生生物的分布等等。让学生们举出一些生活实例。
通过现代媒体技术,将生态环境中的抽象问题具体化,结合问题思考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提升分析问题管总结的能力。极大的丰富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思考合作中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
为了更好巩固本课内容,我将组织学生分析小麦灌浆时期,阴雨连绵的天气会造成小麦的减产,其主要的生态因子是什么?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小麦生长?通过这样的开放性思考问题,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又将知识进行延伸,提升学生思考、判断的能力。
3、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将本节课内容系统化。
4、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下搜集资料,思考问题“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还能构成什么关系?课后交流,既能提升学生观察、收搜索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为下节课的内容学习做好准备。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力求突出重点,体现知识的系统性,突出知识的重难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环境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高中生物的说课稿16
一、说教材。
本章是高中生物必修3的第五章,前面一章是《种群和群落》,是这一章的学习基础。平时学生也接触一些人工生态系统如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等,所以本章的学习过程既是对已有经验进行解释的过程,又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概念的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
本节内容既要在原有经验基础上复习巩固,又要建构新概念,且提高学生建构概念模型的能力。所以确定目标是:
1. 明确什么是生态系统。
2. 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3. 城市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建构模型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教高,但又是提高学生概括能力,培养整体观点的好方法、途径。所以本节重点和难点是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的建立、分析、理解。
四、说教学方法。
问题--à学à尝试--à讨论--à修正--à完成构建
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的建立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此采用上述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1.引入:复习种群、群落,引出生态系统概念、建立三者关系的模型。
2.生态系统的结构:
①列表分析图5-1的各成分的联系、区别
②建立生态系统成分的'四者相互联系的模型。
3.食物链、食物网。
学生分析,并交流数食物链的方法。
重点是方法的建立,最后教师指出注意事项,如
① 三级消费者与第三 营养级的区别。
② 食物链中起点是生产者,重点是不被捕食的消费者。
③ 生物的种间关系会重叠,如既是捕食又是竞争。
④ 一种生物可能占多个营养级等等。
作业:创新p132 研讨二 表、图的总结
p135 7、8 p136 3
既复习知识,又巩固模型建立的能力培养。
高中生物的说课稿17
一、说教材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选自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4章第1节。本节可分为2个课时,以下说课围绕第2课时展开。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遗传信息的翻译、中心法则。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遗传信息的转录的基础上对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的进一步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建立起更系统的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认识中心法则。
二、说学情
而我所面对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以及借助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的传播,已经初步形成了染色体、DNA、基因和蛋白质等基本概念,但是这些概念还是相对孤立的。因此,在课中,我会通过合理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密码子表,描述密码子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2.通过阅读资料卡片和模拟翻译的动态过程,概述翻译的过程及特点。
3.通过对比自身对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的总结,阐明中心法则的具体内容,认同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4.基于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都共用一套遗传密码的事实,认同当今生物可能有着共同的起源。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中心法则。
难点:遗传信息翻译过程。
五、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引导、直观展示、小组合作等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程伊始,我会引导学生回忆转录的相关知识,提问:转录的场所是哪里?转录的产物是什么?去向如何?学生根据之前所学知识能够回答,转录发生在细胞核中,转录产生的mRNA通过核孔进入到细胞质中。我再顺势追问:mRNA上的遗传信息在细胞质中又是如何被破译的呢?引入新课——《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通过复习导入的方式,既可以巩固之前所学的内容,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也能引起学生对新知的兴趣,从而顺利地展开教学。
(二)新课教学
1.遗传信息的翻译
在了解翻译的过程之前,我会先引导学生认识密码子。首先我会向学生提问: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1种,而mRNA上碱基只有4种。如果一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可能吗?两个呢?三个、四个呢?引起学生的思考。组织学生两人一组进行交流。学生分析后能说出,当三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至少在数量上是满足事实的要求的。然后我会进行总结,并讲解密码子的概念:mRNA上相邻的三个碱基叫做一个密码子。
随后,我会抛出疑问:既然三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理论上可以有64种氨基酸,但实际上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21种。那么,密码子和氨基酸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何呢?引导学生对照密码子表进行分析,从而发现:除了终止密码子一般不编码氨基酸,每一个密码子可以对应一种氨基酸,而不同的密码子也可以对应同一种氨基酸。适时介绍密码子的专一性和简并性。并补充,几乎所有的生物都共用这一套密码子,所以密码子还具有通用性。这也从侧面佐证了生物有共同的起源的说法。
在了解了密码子和氨基酸之间的'关系之后,我再引导学生阅读遗传信息翻译过程的资料卡,思考:翻译的场所是哪里?模板和原料分别是什么?产物是什么?学生阅读后能回答:翻译的场所是核糖体,模板是mRNA,原料是21种氨基酸,产物是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的蛋白质。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翻译的具体过程,我会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利用氨基酸、核糖核苷酸等教学模具,模拟翻译的过程。并请学生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1条mRNA链上,只能结合一个核糖体吗?这样的结合方式有什么意义?2、翻译的起始位置是哪里?终止位置又是哪里?3、氨基酸是如何进入到核糖体的,哪种氨基酸的进入由谁来决定呢?学生通过思考和模拟能够得出答案,对翻译的过程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2.中心法则
我会组织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内容,整理出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再阅读教材,与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中心法则内容的印象。同时,我会给学生补充讲解中心法则的补充内容,让学生意识到生命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而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在新课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启发引导、自主阅读、模拟活动等教学组织方式,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相长,使整节课的氛围紧张活泼,有张有弛。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巩固提升
为了检验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多聚核糖体的模式图,请学生尝试判断翻译的方向。
(四)课堂小结
在课堂的尾声,我会请学生分享本节课收获,反馈给我他们的学习情况,用以教学改进。
(五)布置作业
我布置的作业是查阅资料,了解遗传密码的是如何被破译的。这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了提纲式的板书,呈现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使学生一目了然。
高中生物的说课稿18
一、说教材
《细胞的增殖》是人教版必修1第6章第1节。本节内容较多,可分为2课时进行教学,此次说课主要围绕第一课时展开。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四部分知识。在细胞增殖的三种方式中,有丝分裂是最主要、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它既是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规律的基础,同时也可为后续学习选修模块做好了铺垫。
二、说学情
要想上好一堂课,了解学生的情况也是必修课。此阶段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生命系统的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而且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但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够完善,对于理解有丝分裂各时期特点有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运用演示法,直观教学法和小组讨论等方法来进行教学,以此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主要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
1理解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及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概述有丝分裂的过程及各时期细胞形态特点。
2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在探究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为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我会展示大象和老鼠的图片,并提问学生一系列的问题:大象和老鼠体型大小不同,它们的细胞大小又是怎样的细胞会不会无限长大我们由一颗受精卵长成现如今的我们原因是什么由此引入本节课的课题:细胞的增殖。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2、新课教学
在这一环节主要讲解: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四部分内容。
对于第一部分的讲解,我会采用演示实验法,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实验材料,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要求进行实验操作,并提醒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同时完成书上所给出的表格,待实验做完之后结合着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随后共同总结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及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利用琼脂块类比细胞,通过颜色变化来模拟物质在细胞中的运输速率有利于学生更容易理解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摒弃了满堂灌的教学思想。
对于第二部分的教学,首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从多细胞生物体的发育过程及其体内的细胞更替去认识细胞增殖。然后组织学生阅读教材,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举例说明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之后,通过设疑:细胞在分裂的过程中是如何保持其遗传特性的稳定呢细胞增殖包括哪几个阶段由此引出细胞增殖一般包括物质准备阶段和细胞分裂两个阶段。之后,通过动画说明细胞分裂有三种形式,并强调有丝分裂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从而顺利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
接下来,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予以突破。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flash动画图,先让学生明确一个细胞周期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其中分裂间期的时间远远长于分裂期,为了研究方便人们又将分裂期划分为:前、中、后、末四个时期。由于此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在讲解时我会依次给大家播放各个时期的动画,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思考,讨论各时期的细胞变化特点及染色体形态特点,同时会结合挂图进行直观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会分别总结出各个时期染色体形态变化的顺口溜。待学生对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有清晰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结合教材自主学习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并及时组织学生对比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让学生在头脑中自主构建整合出思维导图,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有丝分裂的过程及意义。
关于无丝分裂这一部分,利用动画给大家简单讲述无丝分裂的过程和特点。
最后,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我会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将动物细胞在有丝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形态变化绘制出来,这样,内化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绘图能力。
3、课堂小结
以问答的形式共同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4、布置作业
上网搜集各种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形态图,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真正的增加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使其由学会顺利的过渡到会学最终达成乐学的程度。
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简单直观的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设置了如下的板书。
高中生物的说课稿19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玉米种子和花生种子;双面刀片、放大镜;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导入:
通过幻灯片展示一组生物图片:蓝鲸、恐龙,磷虾、苍蝇,巨杉,小草。通过直观生物自然,形成感官刺激,引发学生兴趣,引出有性生殖的生物个体尽管在形态大小上存在显著差异,但是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从而引入个体发育的概念。通过直观教学引入,学生较容易接受。
(三)探究新知:
这部分我主要分为五个环节:
1)被子植物种子类型及结构
通过直观观察、实验操作,结合多媒体展示花生和玉米的种子结构图片,进行实物观察,加深印象,为后面学习胚和胚乳的发育及单子叶有胚乳,双子叶无胚乳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提问被子植物种子类型及结构,让学生总结实验观察,锻炼表达归纳能力。
2)种子的形成
①胚的发育
②胚乳的发育
通过问题:被子植物的种子从何而来?其各部分结构又是如何形成的?引入种子的形成,并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P108~109种子形成的相关内容,联系被子植物花和子房的结构,及双受精过程,结合幻灯片展示荠菜胚的发育过程,进行思考和主动获取知识,再通过提问学生归纳种子发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内容:①胚的发育②胚乳的发育,并纠正指导其归纳知识点。此处利用问题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纳能力,并有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通过实物观察、学生阅读、图片展示、提问及问题教学等多维度教学,突破难点。
3)种子的萌发
用通俗的语言引导学生:“被子植物种子的成熟,伴随着果实的成熟。我们收获了果实,会怎么做呢?”
学生反馈:我们把果实吃了,然后再把种子种下去。
利用学生的回答,自然过渡引入种子的萌发。然后通过幻灯片动态展示种子的萌发及胚的各部分结构的发育,并强调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种子萌发的能量分别由胚乳和子叶提供。再次区别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差异。
4)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结合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的图片动态展示,讲述植株的生长发育阶段需经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阶段。最后提问学生,归纳总结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过程。
5)以知识框架(即板书)的形式作为小结,再次复习巩固本节内容及重点,从而使学生掌握重点,理解难点。
使用多媒体逐步展示作引导,学生回忆并回答,有利于学生加深教学知识中重、难点的印象。
(四)练习反馈
通过设置知识性和开放性的练习作检测,充分调动学生,及时巩固课堂学习,提高效率;使课本知识得以延伸,运用知识迁移,再次反复地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巩固训练(让学生当场完成并评讲),从而达到抓重点,破难点的效果。
(五)布置作业:
除课后复习题、练习册外,精选具有针对性的补充练习,让学生更好的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六)教学预期: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定位在将学生生活经验中对种子及种子形成的`认识与科学实践和知识掌握进行融会贯通。重难点的突破方面,我通过多途径,多维度及反复多次地强调讲授,使学生充分掌握重点,理解难点。如:使用幻灯片展示单子叶(玉米)和双子叶植物(花生)的种子结构解剖图,并让学生进行实物解剖观察;幻灯片展示荠菜胚的发育过程图片、学生阅读归纳,提问讲授及板书,小结复习、课堂练习题目的设置、作业巩固)利用动手实验,观察花生和玉米种子的结构,阅读归纳种子的形成,胚的发育和胚乳的发育,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从而也达到了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
通过以上的课程设计,可以达到所设计的教学目标。
【高中生物的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说课稿06-11
高中生物说课稿02-22
关于高中生物说课稿08-26
高中生物说课稿优秀09-25
高中生物优秀说课稿01-19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说课稿03-19
【精选】高中生物说课稿14篇07-31
高中生物说课稿必备(14篇)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