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语文说课稿范文汇总七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说课稿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说课稿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在熟读课文中认识汉字,并引导孩子发现构字规律,认识“笔尖、鲜花”等8个词语,会写本课生字“力、手、水”。
(2)正确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汉字的构字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调动团队合作的意识,提高识字效率。
(2)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感悟汉字,掌握朗读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悟汉字的构字规律,培养主动学习汉字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汉字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生字,会写“力、水、手”三个字。
教学难点
了解会意字的构字规律,培养初步的认字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韵文。
过程:
一、形象揭题,趣味识字
1、出示“一轮红日图”。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这幅图吗?板书:日。红日高照,光芒四射,非常明亮。
2、出示“一弯月牙图”。这幅图又用什么字来概括呢?板书:月。
3、“日”和“月”和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新的字。板书:明。齐读题目。
4、大家观察这个题目,你发现了什么?像这样的字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认识这些新朋友。
二、学习生字
出示:
明、鲜、尘、尖、灭、男、休、看、林、森、众
1、你们仔细看看,有谁认识这些汉字?说说是怎么认识它的?曾在哪儿见过它?读读看,读对了同学们就跟着小老师读一读。
2、同学们再仔细瞧瞧,看谁能发现这些汉字有什么特点?举手说说。然后把它们分成三类:左右结构:明、鲜、休、林;上下结构:尘、尖、灭、男、看;品字形:森、众)
3、是呀,这些汉字有的是由两个不同的字组成的,有的是由三个相同的字组成的,有位小朋友也像你们一样能干,他也发现了这些规律,而且还把他的发现编成了一篇小韵文,让我们来读读,说不定,待会儿我们也能像他一样编一篇小韵文了。
三、熟读课文,语境识字
1、自由拼读课文,并把这些汉字在课文中用圆圈圈出来。
2、同桌互读课文、教师引读课文。
3、指名读课文,比比谁读得好。
4、比赛读。自选一节最喜欢的反复读,然后分组读课文、分男女生读、指名读、开小火车读。
5、读着读着,你们又发现了什么?(每一小节有一句话,有两行,第一、二两节与第三节不一样,是把一个字拆开来变成两个字,第三节是把几个相同的字组成新的汉字。)
6、出示:明、鲜、尘、尖、灭、男、休、看、林、森、从、众,让小朋友独立猜猜并相互说说这些汉字的意思。
7、汇报学习情况。
(1)明:明亮的意思。日和月都很亮。
(2)鲜:“鱼”和“羊”的味道都很鲜美。
(3)尘:土少就叫尘,灰尘。
(4)尖:(用铅笔演示)上面小,下面大,就尖了。
(5)灭:用盖儿一盖,火就灭了。
(6)男:田里出力干活儿的主要劳动力是男人。
(7)休:人靠着树干什么呀,休息。
(8)看:(动作演示)手掩目是“看”。
(9)林:树木多了,就成山林了。
(10)森:树木多了,就成林了,再多一点就是森林了。
(11)从:一人在前,一人在后跟随,叫跟从。
(12)众:上面看,一个人,下面看,两个人,仔细看,很多人。人多了,就成“众”了,众多、大众。
四、诵读韵文,巩固识字。
1、自己出声读韵文。
2、用对口令的方式,巩固识字。
五、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小朋友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生举手说说。
第二课时
目标:
1、开展实践活动,扩大识字。
2、指导书写。
过程:
一、复习生字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读课后词语。
(1)自由读读“我会读”中的词语。
(2)指名读词语。
(3)找朋友。(老师报词语,学生在词语上标序号,然后校对。)
4、读读想想。
(1)自由读读“读读想想”中的内容。
(2)跟老师读。
(3)指名说说还从哪儿看到过像今天所学的汉字一样,也是由两个不相同的汉字拼成的新字,或者是由三个相同的汉字拼成的新字。(说到品字形的字时,可以从学生的姓名中迁移开去,给学生提供认识更多的认识汉字的机会,例:石头很多就是磊,水很多就是淼等等。)
二、自创儿歌。
1、根据课文形式,自创儿歌,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
2、交流。
三、指导书写
力:先写横折钩,再写撇。
手:注意第一笔是撇,要写得平,第三笔在横中线上,要写得长,第四笔在竖中线上。
水:第一笔竖钩写在竖中线上,第二笔横撇压横中线出笔,第三笔写至中心点,最后一笔捺收笔在撇的平行线上。
四、课外拓展。
课外利用多种渠道去认识汉字,把自己的发现编成儿歌。
《日月明》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第一册“识字(二)”第四课《日月明》,鉴于《日月明》是一篇识字韵文,它通过韵文的形式提示了一些会意字的构字特点。从教材的编排来看,本单元之前的象形识字课显然已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对日、月、火、竹等会意字的组成部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几个句意的理解完全可以通过会意字的特点进行分析,因此,识字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字音以及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上。本课出示了12个会意字,并以节奏明快、音韵和谐的韵文形式介绍了这几个字的构字规律。《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识字和朗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认了以下几个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明、鲜、尘、尖、灭、力、男、休、手、林、森、从、众”13个生字,会写“力、手、水”3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由读、对读、等多种形式反复读,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会意字的构成规律,知道他们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汉字组成的,而它的意思就是这几个汉字意思的组合,如很小的泥土就是灰尘的尘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祖先造字的智慧,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
为达成这些目标,我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因为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但是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并不是完全地放任学生去自由活动,而是在教师有序指导下的自主探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从四方面着手让学生进行探究:
一、字形上的`探究
直接出示要认的会意字,因为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所以对于这些字学生很快就读出并读准了他们的字音,然后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仔细观察,这些字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快就说出了明是由日和月组成的,鲜是由鱼和羊组成的,而日、月、鱼、羊则都是我们学过的象形字,通过反复的认读,学生很快就说出了日月明、鱼羊鲜等这些朗朗上口的韵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了通过自己的努力,每个小朋友都能掌握识字规律。也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二、结构上的探究
让学生看看明、鲜、男、森等生字同样是由独体字拼成的,他们拼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结构分类,让学生自己到黑板上去认一认,分一分,哪些是左右结构,哪些是上下结构,哪些又是品字结构。使生字反复再现,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记字形。同时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三、笔画上的探究
让学生探究发现独体字是不是简单的相拼,学生很快就发现了一些部首的变化,比如人木休的休,左边人的捺变成了竖,小土尘尘上面的小,竖钩变成了竖等,再一次让学生体会了构字规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编出来的韵文儿歌读读黑板上出示的生字。
三、字义上的探究
新的课程观指出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杜威也主张“在做中学”,因此为了更好得让学生理解字义,我让一高一矮两个学生上来,高的当树,矮的坐在树旁边,学生很快就说出了这是休,这样既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会意字,有让学生知道了休这个字的意思,就是休息的意思,又比如我在黑板上画冒着热气的鱼和羊肉串,让学生体会鲜的意思,还可以让学生拿出铅笔来观察,学生很快就说出了铅笔头尖尾粗的特点,这样就很容易得理解了小大尖。然后我又出示了一些本课没有出现的意会字,如采、苗等,让学生说说字义,通过讨论解决的方法,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识字、理解字义活动中,在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学习方法提高自学的能力。
四、拓展上的探究
本课课后练习中安排了一项“读读想想”,目的是进一步扩展学生对会意字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结合这项练习,我组织学生围绕“有趣的汉字”这一主题开展实践活动。首先,我先引导学生完成“读读想想”的练习,仿照课文将这四组字念成一段小韵文不正歪、日光晃、三口品、三日晶。然后,引导学生自由组合,与好朋友一起复习前面学过的汉字,看看有没有类似的字。因本册书至此已过大半,学生已学了不少汉字,其中有不少象形字、会意字及形声字,让学生试着找出这些汉字有趣的地方,或画画,或出字谜,或学着课文的样子编编韵文。总之,用各种方式将汉字的有趣之处表现出来。最后,开个交流会,让学生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有了自由表达的空间,有了展示才能的舞台和自主发现的过程。
不难看出:孩子的潜能是巨大的,只要给他们机会、时间,孩子会发现很多很多的东西。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构字规律,互相倾诉,欣赏别人的发现成果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思维与情感也在互动。学习中,孩子的自信心在增强,学习能力在增强,互相倾听、互相欣赏、互相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也在逐渐形成。总之,我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时刻牢记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时时处处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不动摇,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虽然在课上仍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相信朝着这样的方向去努力,成功终会属于自己。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设置悬念,导入课题
师:小朋友平时在家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江老师特地为小朋友准备了一部动画片,想不想看?(生齐声:想!)请大家仔细看完之后给我提提建议,加工加工,好不好啊?(生欢呼:好!)
(播放课件: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的动画片段。)
师:动画片看完了,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生:我觉得这个故事不完整,而且没有声音。
生:我认为应该让小动物开口说话,那样会更生动。
师:小朋友们的建议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给动画片配音。这个动画片名叫:地球爷爷的手。请看老师写课题(板书)。注意“球”字的写法,左边的“王”字旁写得窄些,右边的“求”竖勾要写长一些,这样才显得有精神。
请小朋友打开书141页,在田字格里学着老师的样子写两个字。(生写,师巡视)注意:身坐正,纸放直。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由大声读课文,完成两件事:把难读的'字词划下来;不明白的地方做记号。谁读得认真,江老师就悄悄地走到他身边,摸摸他的后脑勺表示赞扬。好,请大家开始读,自己读自己的。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
师:刚才谁被老师摸了后脑勺了,请举手。(学生们纷纷举手)很好,说明这些同学刚才读书的时候特别认真。你们有遇到什么难读的字词吗?咱们来交流一下。
生:我觉得“他俩”这个词特别难读,很多同学会读成“他两”。
师:这个词确实不好读,谁能读准它?(指名二三人读。)
生:我觉得“而且”
这个词不好读。
师:小朋友都试着读一读,全班读。
师:我把小朋友画的词全都展示出来了。(幻灯出示生词)请你和同伴一起合作,把你会读的字读给他听,不会读的字请互相帮助。
(两人合作自查生字)谁有本事把这些字全都读准?(指名生读,点评)哪个小朋友能保证:我这一站起来一定读得比谁都响亮,比谁都标准,有没有?(学生们都跃跃欲试。)
指名读,全班读。
师:记住“摘”字,只需要记住哪一部分就行?右边和哪个字有点像?(生:商)请你在你的小伙伴的手心里写写这个字。(生互相练习)明天检查生字第一个就是它,但是今天回去以后不准写,都能记住吗?
师:小朋友喜欢做游戏吗?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捉迷藏”
的游戏。(师说明游戏规则)想不想玩一玩?(生:想!)
(玩游戏,巩固生字词,积累词汇。)
师:小朋友们都记住了吗?把它放到课文里再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语文新教材八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单元《心灵诗语》中第五篇。从内容上来讲,新教材在思想教育上突出了育人的特点,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关注学习的情感体验。本单元共编集了九首诗歌。这些诗作长短不一,中外兼有,既有对生命的感悟,又有对祖国,对母亲深沉情感的表达,这充分体现了《两纲》教育中加强“生命教育、民族教育”的要求。而且,这些诗作想象丰富,情感澎湃,言语形式自由,契合青少年多梦而富于诗情的年龄特点。所以本单元内容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首《仿佛》在教材编排时尽管是泛读篇目,但鉴于以怀念母亲、赞颂母爱为主题的文章学生已多次学习,已有相关的学习体验,而现代诗歌的教学刚刚起步,为此,我们备课组对本节课(也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把它作为精读篇目来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的情境之中,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结合课题说学情
教学对象是八年级五班的学生,这个班的学生并不活跃,但对于新事物有一定的好奇心,平日课堂上只有极少数的同学喜欢说,其他同学比较安静。他们对于写作有一定的兴趣。根据这些学生的特点,以及考虑到诗歌教学的整体性,我们备课组对教学内容的安排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把泛读改成精读。希望学生能够结合生活体验很快地进入到诗歌情境中去,深刻体会诗歌中丰富的情感,并能结合自身情感体验,化所学为所用,进行小诗或诗歌片段的的创作。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来看,在此之前,已学过几首近代诗或现代诗。比如本册第7课《我爱这土地》,8课《乡愁四韵》,以及第六单元的《短章一束》、学生对诗歌已具有了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从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看,学生对于诗歌学习是比较感兴趣的,因为诗歌语言精练含蓄,又富于音乐美;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讲,思念母亲的主题学生应该不陌生,这样有利于进入诗歌的情境之中。
我们知道,主体性学习一方面要求注重学生个性张扬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以人文性创设愉悦的氛围培育学生群体,真正使学生个人、群体与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为了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其学习的主体地位,我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方法,以使他们充分体会这首诗朴实的文字背后所蕴涵的深情。
一是情景创设法,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感氛围,帮助理解。
二是朗读法,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读中悟。
三是讨论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广泛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
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方面,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以下方法:
一是品读法,在读中悟;
二是合作探究法,共同讨论,突破难点;
三是切身体验法,由诗中情感联系自身的体验,进行创作。三、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新教材更重视积累与体验,重视感悟与熏陶感染,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唤醒沉睡的记忆,不断地探求、体验、感受、认识新知,从而努力建设开放、有活力、适应时代发展的语文课程。因此,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等方式,感受诗中诗人丰厚的念母、爱母、颂母的情怀。
2、通过对诗歌的品读理解,尝试借助于某一形象抒发心中的感情,创作小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我把这首诗的教学重、难点放在了朗读、品味诗歌,用心感受朴实的文字间汩汩流淌着的`念母、颂母的深情上。
三、说教学过程
对于这一堂课的具体授课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我把整个过程分成七个版块:
第一部分——诗歌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希望通过对诗歌的诵读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学习新诗作铺垫。
第二部分——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第三部分——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学生自由地尽情地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
第四部分——读出画面。我设计主要是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诗歌欣赏的角度来看,学生对文本的认知一般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学生对诗歌画面内容的理解要先于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把握,而画面的把握为下一环节品读文字背后的滋味,读出诗情蓄势。
第五个部分——读出诗情,也就是催动情感,深刻理解主题,这是教学上螺旋上升的环节,可以这么说: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作者的感情体现在诗歌里,诗歌的感情包含在字里行间我设计第一步由教师范读;第二步让学生合作品读。现代诗歌教学的品味应建立在学生自我思考的基础上,使“诗人心中之诗”最终成为“我心中之诗”。诗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也许创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发第三步,全班交流,并把品读出来的滋味通过自己的声音传达给周围的老师和同学。在能够把握文章真挚深沉情感之后,请同学读、集体读,以便巩固刚才的成果,让学生融入到诗歌的情感之中。
第六个部分——读写创作。读诗、品文只是在“学”的层面上,而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让学生能用语言表达生活。现代诗歌的教学亦应本着这个根本,由学至用。
应该说,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对现代诗歌的创作练习上是重视不足的,许多中考作文要求就有明显的限制——“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在考试这指挥棒指引下,教师极少鼓励学生用“诗意”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语文新教材八年级第一学期《心灵诗语》单元教学目标中明确规定 :要“培养学生写作现代诗歌的能力。”我认为初中阶段学生尝试诗歌的写作是可行的。首先,从理论上讲,应该鼓励我们的学生们“诗意”地生活着,对人间、社会、世界、生活的关怀怀有美好的愿望,让学生们懂得:我们的情感生活,是在生活中感触到意趣和美的存在的生活,是远离粗俗、鄙陋、愚昧,走向高雅、精致、聪慧的生活;其二,现代诗歌在文字理解的难度并不大,进入诗歌的状态也不是很困难,学生在大量的朗读,声情并茂的反复朗诵后,是很容易走进创作的氛围与诗意之中的。
由于学生的诗歌创作只是刚起步,本节课只要学生能把自己想的情感借某一形象写出来,哪怕只有两三句,也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在此后的创作中再逐步要求依据音律节奏分行排列,最后才提出适当考虑双句或小节末的字的大致押韵的问题。
这个环节实现了对课本的拓展,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走出文本,然而又结合文本,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练以及借自己感受最深的事物来表达情感的写法,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的目的。
第七个部分:布置作业巩固所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情况自组小组,有选择地完成作业。完成对课内所学的延展,而建议学生均能去完成的读诗给父母听或者以自己可以做到的方式告诉父母对他们的爱的作业,则融入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语文说课稿 篇4
一、教材:
《丑小鸭》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爸爸的花儿落了》、《诗两首》、《伤仲永》同属于第一单元。这个单元的文章都以“成长”为主题,有的记录了作者成长的足迹,有的展示了他人成长的历程,都能给学生以有益的启迪。
《丑小鸭》这篇童话记录了一只丑小鸭的成长历程。它原来处处受嘲讽,处处受排挤,但是它不自卑,不气馁,经过他自己的努力、奋斗,最终变成了一只美丽、高贵的白天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保持心中那份恒久的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终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二、目标:
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学生阅读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结合本课的自身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丑小鸭的遭遇,复述课文大意。
(2)品味、积累精彩语句。
(3)把握丑小鸭这一典型形象,联想自己,写下体会。
重点:新课标还指出学生阅读要“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出发,我把“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作为教学重点。
难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既要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思维水平的有限,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难点设定为“丑小鸭给你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
教法: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此,我选择了导读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来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充分体会丑小鸭的遭遇,引导他们学习面对困难不屈不挠、执着追求的态度。
学法:新课标提出学生要“能复述叙述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并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结合本课情节曲折,寓意深刻的特点。我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用阅读法、复述法、讨论法来把握文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煅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设计:
本着教重启发、学重思维感知的教学原则,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完成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本课我打算安排导入新课、感知教材、讨论质疑、写作练习4个教学环节:
第一步:导入新课。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感兴趣。”文学大师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课的开始我利用多媒体显示图片,把丑小鸭和白天鹅形成视觉上的强烈对比,并提出问题:“丑小鸭是怎样变成白天鹅的?”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引出课文《丑小鸭》,激起他们阅读文本的兴趣。分页标题#e#
第二步:感知教材。本着“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阅读原则,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例如“嫉妒”、“脖颈”,理解某些词语的含义,比如“讪笑”和“嘲笑”有什么不同,并和学生一起搜集精彩语句。在通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丑小鸭”的主要经历:因为丑陋而被讪笑、被排挤;逃离家庭后还是被嘲笑、被侮辱;独自在冬天的湖面上拼命地游,最后累昏了,与冰冻结在一起;在春天苏醒后发觉自己变成了一只美天鹅。进行条理清楚,感情充沛的复述。并结合安徒生的成长经历,指导学生明确丑小鸭就是他的真实写照。
第三步:讨论质疑。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会对“丑小鸭本来就是一只白天鹅,还是后来变成了一只白天鹅”产生疑问。新课标要求学生对课文“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讨论质疑”这个教学环节,结合课文中“那不再是一只粗笨的、深灰色的、又丑又令人讨厌的鸭子。”和“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和学生一起讨论、解决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地向问题的深度、广度挖掘。在讨论质疑中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四步:写作练习。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个片段作文《丑小鸭和我》,要求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并运用文章中的精彩语句。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师备课过程中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结构,正确把握知识内部的各种联系。我设计的这个板书具有童话特点,用生动、形象的图片结合简洁的文字,直观表达出文本的感情和内涵。
语文说课稿 篇5
说教材:
课文《爷爷的芦笛》是苏教版十一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主要写了一个叫强强的小男孩到爷爷的小闸屋度过了一个狂风大浪之夜,后来逐渐成长起来的故事,让我们体会到“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道理。高潮部分是的7-10自然段,也就是大风大浪的夜晚以及强强在大风大浪的夜晚的焦急与恐惧的描写,结局部分是的11-13自然段,也就是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大”这句话。以“笛声”贯穿全篇,其中爷爷在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文字清新优美,情节起伏跌宕,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会6个生字。
能力目标: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七至十三自然段。
情感目标: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蕴涵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学习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的句子.
三、教学难点: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大”蕴涵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
说教法、学法
一、简约的情境创设融化情感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力求简洁、清新,利用图画、音乐来再现、渲染环境,创设情境,融化情感,。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有情有趣是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欣赏风平浪静的大海,体会五月海边的迷人风光;学习暴风夜的描写时,让学生边看波涛汹涌的大海,边侧耳倾听风声、潮声,让学生如临其境,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唤醒学生真挚的感情。这样,学生的情感才会如涓涓细流,涌出心田。
二、个性化的朗读品味人性
本文爷爷这一角色在文中至关重要,强强呼喊“爷爷,爷爷。”这句话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出现了两次,因而引导学生喊出自己的理解、感受,可以以喊激情,以喊促悟,以情助喊,情景交融。并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读出五月大海的风和日丽、夜晚大海的狂怒以及强强害怕的句子,促使学生在读书、读书、再读书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受到思想启迪,感悟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的深刻内涵
三、丰富的想象发展认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 课题《爷爷的芦笛》是文眼,又是全文的主线索。为此,我紧扣课题,围绕“爷爷的笛声给强强带来了什么”展开教学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驰骋想象的空间,写下所思所想,引导学生从吸收到倾吐,发展学生的语言,指导学生的写作,切实提高学生的认知。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理清的'脉络,知道爷爷的芦笛在文里出现了三次,分别出现在强强的想像里、五月的大海边、狂风怒潮的夜晚。并且学习第一次芦笛的出现也就是的第一自然段,了解强强想象中大海的美妙,第一次想像笛声的婉转、悠扬。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回味,忆出美
a) 在强强的想象里大海是怎样的呢?
b) 爷爷的笛声是怎样的?引读第一自然段
(复习导入,整体回味。让学生承接上节课,温习回忆自己的感情,再现强强想象中大海的美韵和爷爷笛声的婉转,激发学生走进文本的兴趣)
二、入境,读出美
1、 这是笛声的第二次出现,出现在五月的大海边。引导学生欣赏碧海蓝天的美妙画面之后,让学生自学2-6,思考,这是个怎样的五月,找出句子,指导学生美美地读这一句话,读出大海的风平浪静、大海的温馨
2、 引导学生第二次想像: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这笛声又是怎样的?这笛声又给强强怎样的感受?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努力挖掘课程资源,合理利用课程资源”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着用诗的语言来表达,既为学生的创作插上了翅膀,又为学生享受快乐语文、快乐生活创设了情境,个性得到了张扬。)
三、感悟,读出情
1、这一过程是教学的重点,主要让学生感受夜晚的狂风怒潮和强强害怕的心理,读出大海的狂、强强的怕。要求学生自由读7-10自然段,想想:这是一个怎样的黑夜,找出有关的句子
2、重点指导读这样一句话,为了读好这句话,为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欣赏狂风怒潮的大海,一边欣赏,一边提问,
3、看到怎样的大海?那声音怎样?
4、再让学生配乐朗读读出发怒中的大海、发狂的海风?(配乐)
(用再现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狂风怒潮中,不仅有助于渲染环境,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容,更为学生的情感朗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5、紧接着,要求说说这时候的强强怎么了,一个子怕,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有关强强怕的句子,重点指导两句话?
a) 强强对爷爷呼喊,引导学生第一次练习呼喊,喊出狂风怒潮的夜晚强强的紧张、焦急、害怕。及时引导学生和白天的强强进行对比,分角色表演第六节的内容,演出白天强强的勇敢、坚强、自信,爷爷的和蔼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喊出自己的理解,演出不同的角色,把文字、情感通过学生的有声语言及体态语言表达出来,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强强由勇敢变得胆怯的心理过程,也为学生理解主题“只有锻炼才能健康成长“埋下了伏笔)
b)理解强强“焦急”的心情,认识一个终于职守的爷爷
四、探究,读出味
这一过程是教学的难点,也是爷爷芦笛的最后一次出现,这时候的强强又变地勇敢起来,再次引导学生第二次练习呼喊, “爷爷!爷爷!”,喊出狂风怒潮的夜晚强强重新变得勇敢、坚强的心声。及时引导学生最后一次想象,爷爷的芦笛是怎样的呢,又给强强怎样的感受呢?(这一环节把学生的情感推入高潮,学生已悄然走进了强强的心灵审处,达到人文合一的境界,)
这时候抓住机会出示的难点句,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学生定会有感而发,畅所欲言,同时促进了语言材料的内化,学生情感得到了升华,)
教者在引用名言、歌词,古诗句进一步揭示的中心,使蕴涵的道理深深扎根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深处,伴随他们风雨人生,让他们走得更远更远
多么可敬可亲的爷爷,多么难以忘怀的爷爷,想不想有这样的一个爷爷呢,想不想再一次呼唤这样的爷爷呢,最后引导学生再依次全体包含深情地呼唤爷爷
(最后一个环节“以声传情”,这是朗读的最高境界。爷爷的芦笛给了强强勇气、力量,给了强强很多很多,最后引导学生声声呼唤,把学生的情感再次推向了高潮。可谓余音袅袅,感人肺腑,震撼心灵,爷爷这一伟大的灵魂将在孩子的心灵深处刻下深深的烙印)
语文说课稿 篇6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在打造高效阅读课堂教学的探索之路中,我对本节课进行了认真地设计,并遵循这三个理念:
1、以学生为本。
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和成长需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实践为教学出发点,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仅重视教师的知识传授,更应重视学生与教师的学习交流,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2、以朗读为本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语文老师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最基本的训练方式,教师要指导学生有层次的读、多种形式的读、有感情的读。我们要领着学生一次次地潜入文本,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想象,在朗读中升华,把人物读“神”的同时,习得语言,感悟形象。
3、以想象为本。
阅读,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开阔视野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发挥想象的功效,引领学生在品读中,借助文字放飞自己的想象力,补白课文中的空间,会使学生渐入佳境,展示才情,产生美妙的阅读体验。
下面我就把我的设计思路向各位老师进行说明。
一、结合实际说分析
《女娲补天》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学期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好了。三年级学生感性认识比较强,思维空间广泛,喜欢畅想,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会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但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尚浅,在对阅读理解文本、体会内涵上,还缺少一些必要的方法。因此,我把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感悟文本的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
二、依据教材说目标
夯实基础知识教学,多层面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我们在教学中的不懈追求。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我在本节课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和初步学会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的方法理解文本,体会女娲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精神,并能较流畅地复述故事。
三、大胆实践说流程
故事离不开人物,人物才是故事的灵魂。本篇课文中的主人公女娲,是一个充满神奇力量,更是一位具有博大爱心、不畏艰难的神。学生也乐于了解这样的人物形象。所以我将本课教学思路定位在理解人物形象这一条线上,安排以下几个环节:
1、联系教材,揭题导入,唤出“神”。
导入新课时,联系本单元前面的两篇课文,让学生说说自己读过或听过的神话故事,引导学生说出神话故事中的人物,教师小结人物共同的特点——“神”,并板书出来,牵出本节课的线。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堂的第一锤就要敲在学生的心扉上。这样开课,在唤出“神”的同时,也唤起了藏在孩子内心深处强烈的阅读期待,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自主合作,初读感知,走近“神” 。
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了整体了解,现在就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首先,我就开门见山提出本节课需要解决的总问题:女娲是一个什么样“神”?
但这个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较大困难,为此,我有层次地设计了两个问题。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女娲的词句,想一想:女娲为什么会这样做?小组内充分交流,合作探讨后,全班汇报。在学生弄明白女娲为什么会有课文中这些举动后,我再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从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女娲的什么精神?经过层层深入探讨后,这时,学生们就能较容易体会出女娲的精神了。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我在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正是基于这一理念。三年级的学生能够在小组交流中相互学习,但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还需要老师细心的指导。我在学生讨论之前就着重提示同学们:在小组内把自己读懂的词句说给其他同学听,其他同学听后可以补充自己的理解。在学生讨论时,我还逐组指导学生发表意见。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探究学习的效率。
为学生唤出“神”后,继而进行整体的感知后,对于学生而言,又向“神”走近了一步,为下一阶段的细读感悟做好了铺垫。
3、抓住重点,细读感悟,品味“神”。
学生在有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后,对人物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有了更进一步表达的欲望,我就顺势进入下一环节,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进一步品味人物的“神”。
女娲为拯救人类,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这个过程是课文的重点。刚才这一课堂教学片断,就是指导学生通过品读女娲找五彩石的关键词句,让学生体会出女娲不怕困难的精神。
如何在这个过程中烹调出浓浓的语文味来,我觉得,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就是要抓住几个词和句。如为了找五彩石,“她忙了几天几夜”“又找啊找啊”“终于”都是重点,我通过置换词语、重读关键词、想象情景、拓展说话等方法体会女娲找石的艰难,引导学生有层次的读,体会女娲找石时间之长,心情之焦急,行动之劳累,这几个简单的、并不引人注目的'词语,经过一番品味,学生就能感受到词语中所蕴藏的情感。
4、联想拓展,赏读升华,讲述“神”。
在读最后一段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当你看到天边五彩的云霞时,你想说什么?看到那美丽的五彩云霞,我好像看到了——,将学生的朗读体验进一步提升,并借助“传说”这个词语,联系女娲补天的神奇,引导学生认识到神话故事的神奇之处,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神奇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趁热打铁,我紧接着提出复述故事的要求,因为三年级的同学在这方面训练得不多,所以我出示了较详细的复述提示。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
抓住刚才品读的重点词句,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学生在再一次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基本上都能够较流畅地把故事讲出来。在老师配以视频感染后,少数同学还能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配以肢体语言,把故事讲得更生动,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认真总结说反思
在本课时教学中,我遵循了“以学生为本、以朗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利用多种形式朗读,使学生在读悟交融中实现与文本的自然融合。着重于学法的指导,通过“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培养学生自主以及合作学习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功能,通过情境创设,鼓励合理想象,在故事讲述中激活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纵观全程,我经过反复的研讨--实践、实践—反思,把教学定位于:避免面面俱到的繁杂,把“研究人物形象”定为主调,将“方法指导”贯穿始终,借“想象复述”深化提升,在大胆的取舍中力求简约实效,在深入浅出的研析中追求本色语文。
但我在教学中也凸显出诸多不足之处:
在上课时,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语不够到位,在品读文本时引导的过程中也不够灵活。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不敢放开,压制了学生的一些质疑,没能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教学参考中要求指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词句,我也没有做到位。
最后谈谈我在构建高效课堂实践中的一些困惑,与各位老师探讨。一是课堂中如何更有效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特别是中年级的学生,二是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处理好课堂预设与顺势而导之间的关系,更好地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各位老师的耐心倾听。
语文说课稿 篇7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如何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教育手段,探索出形式多样的激趣途径和方法,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做到“课伊始,趣乃生”;“课正行,趣正浓”;“课已尽,趣犹存”,使语文课堂永远充满魅力——这是我思考最多的问题。在这《走一步再走一步》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是这样完成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整合的: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在这个环节中,我巧妙地把莫顿亨特年轻时,还有老年时的照片,加上音乐、和声音整合一体。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仅凭老师的三寸不烂之舌讲的滔滔不绝,也不如这短暂的一两分钟。让学生观看的同时,提出一连串的疑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渴望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为整节课的开场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调。
2、快乐自学、目标明确
利用多媒体出示自主学习的内容,这样可以快捷而又清晰的让学生看到所要求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大大节约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更充分的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黑板出示这些自学的问题既耽误时间,又没有充足的.空间,使课堂的推进大大受阻。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老师巡回指导,随时把握学情,灵活进行调控,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不讲,老师只讲学生的困惑疑点,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多余的讲解,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时间,而对于学困生老师在巡回中要给予一定的指导。
3、再现情景、突破重难点。
如果,老师一开始说,要大家复述课文,很多学生可能不会这样熟练的说出来。现在,这么长的一篇文章 ,老师利用信息技术的整合,一步步分解,最后完成,就容易的多。这也是一个“化整为零”的好方法。你们知道这种方法叫什么?学生就会体会到是走一步,再走一步,进而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又进了一层。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重点环节的处理好坏关系到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处理得当,就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内容。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就能有效地架设一些“梯子”,更好更快地突破重、难点。
4、化抽象为直观
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趴在半山腰的“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一步又一步的脱离困难的flash动画,这样学生形象而又直观的感知到困难其实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就可以化险为夷。
传统教学模式中,许多学生因缺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感性材料而难以展开抽象思维活动,从而影响了对课堂教学难点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倘若借助信息技术,就能为学生展示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观察空间,创设逼真的情境,让学生凭借具体形象去感受、体验抽象的事物,进而突破难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优化了了教学效果。
5、深化主题、升华情感
教师利用多媒体筛选一些和课堂有关的信息,及时地呈现在课堂上,恰当的运用这些名人事迹来启发和教育学生,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传统的说教只能是老师的独角戏,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滔滔不绝的讲解,换来却是学生一脸的茫然,更不用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了,多媒体的使用就改变了这样被动的教学现状,使学生愉悦的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的主人,使课堂生成达到最佳的效果。
6、为学生的情感插上飞翔的翅膀。
播放一段音乐《隐形的翅膀》,并献上一段精彩的教师寄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此时,图像、文字、音乐、朗读等多种信息有机地结合,创设了一种温馨而又优雅的课堂气氛,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课堂充满了快乐。
总之,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连农民都懂得通过互联网发布产品信息来推销产品,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仍然坚持传统观念,坚持一本教科书、一枝粉笔、一块黑板的单一教学方式,必将成为时代的落伍者,被时代的列车所抛弃。 因此,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必须更新观念,改变传统教学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是,我们也要牢记,多媒体也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我们不期望其包办代替一切,它是一柄名副其实的双刃剑,只有在课堂中恰当、巧妙、有效地使用这一技术,才能真正发挥其功用,给原本沉寂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不能只是口号,而是行动,一切为了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找到快乐不能只是呐喊,而是我们最终奋斗的目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最终会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像为语文课堂推开了一扇门,打开了一扇窗,让语文课堂变得俏模样。
【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05-24
语文优质说课稿05-20
语文《水》说课稿01-04
语文《猫》说课稿01-05
语文优秀说课稿11-05
语文说课稿11-06
语文蜡烛说课稿02-18
语文《赵州桥》说课稿07-14
经典语文说课稿12-01
语文《手指》说课稿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