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高中数学说课稿锦集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数学说课稿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1
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法、学法;教学评价六个方面来陈述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方案。
一、教学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其含义就是:我们不仅要重视数学的应用价值,更要注重其思维价值和人文价值。
因此,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与人合作交流和创新等过程,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本节课力图打破常规,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全方位培养、提高学生素质,实现课程观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数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工具,又是学习高等数学及其它学科的基础。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以及正、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后,进一步研究函数y=Asin(ωx+φ)的简图的'画法,由此揭示这类函数的图象与正弦曲线的关系,以及A、ω、φ的物理意义,并通过图象的变化过程,进一步理解正、余弦函数的性质,它是研究函数图象变换的一个延伸,也是研究函数性质的一个直观反映。共3课时,本节课是继学习完振幅、周期、初相变换后的第二课时。
本节课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五点作图法正确找出函数y=sinx到y=sin(ωx+φ)的图象变换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是对周期变换、相位变换先后顺序调整后,将影响图象平移量的理解。因此,分析清不管哪种顺序变换,都是对一个字母x而言的变换成为突破本节课教学难点的关键。
依据《课标》,根据本节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五点作图法”正确找出函数y=sinx到y=sin(ωx+φ)的图象变换规律,能用五点作图法和图象变换法画出函数y=Asin(ωx+φ)的简图,能举一反三地画出函数y=Asin(ωx+φ)+k和y=Acos(ωx+φ)的简图。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对函数y=sinx到y=sin(ωx+φ)的图象变换规律的探索,让学生体会到由简单到复杂,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并通过对周期变换、相位变换先后顺序调整后,将影响图象变换这一难点的突破,让学生学会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堂中,通过对问题的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小组交流中,学会合作意识;在解决问题的难点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抓主要矛盾的思想。在问题逐步深入的研究中唤起学生追求真理,乐于创新的情感需求,引发学生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六问三练)
1、设置情境
《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第二课时)》说课稿。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2
函数的单调性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函数的单调性》,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五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二章第3节。函数是高中数学的课程,它是描述事物运动变化的模型,而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一大特征,它为我们之后的学习奠定重要基础。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生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通过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学习已经对函数的增减性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在高中阶段,用符号语言刻画图形语言,用定量分析解释定性结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为后续函数的学习作准备,也为利用倒数研究单调性的相关知识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标教学理念,我将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知识与技能(1)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单调函数的意义;
(2)会判断和证明简单函数的单调性。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从概念出发,进一步研究性质的意识及能力;
(2)体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合适的例子引发学生探求数学知识的欲望,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通过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
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判断和证明简单函数的单调性。
难点:
1.函数单调性概念的认知
(1)自然语言到符号语言的转化;
(2)常量到变量的转化。
2.应用定义证明单调性的代数推理论证。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和讨论法。学生可以在多媒体中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启发式教学和讨论法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
2、学法分析
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不仅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学习,为终生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所以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方法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及特征。
五、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并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以下五个环节来进行我的教学。
(一)知识导入
温故而知新,我将先从之前学习的知识引入,给出一些函数,比如y=x、y=-x、y=|x|,让学生作出这些函数的图像,然后让学生讨论这些函数图像是上升的还是下降的,由此引入到我的新课。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检查学生掌握基本初等函数图像的情况,而且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从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构建新概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讲授新课
1.问题:分别做出函数y=x2,y=x+2的图像,指出上面的函数图象在哪个区间是上升的,在哪个区间是下降的?
通过学生熟悉的图像,及时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图像上A点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能用自然语言描述出,随着x增大时图像变化规律。让学生大胆的去说,老师逐步修正、完善学生的说法,最后给出正确答案。
2.观察函数y=x2随自变量x变化的情况,设置启发式问题:
(1)在y轴的右侧部分图象具有什么特点?
(2)如果在y轴右侧部分取两个点(x1,y1),(x2,y2),当x1 (3)如何用数学符号语言来描述这个规律? 教师补充:这时我们就说函数y=x2在(0,+∞)上是增函数。 (4)反过来,如果y=f(x)在(0,+∞)上是增函数,我们能不能得到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变化规律呢? 类似地分析图象在y轴的左侧部分。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从正、反两方面领会函数单调性。师生共同总结出单调增函数的定义,并解读定义中的关键词,如:区间内,任意,当x1 仿照单调增函数定义,由学生说出单调减函数的定义。 教师总结归纳单调性和单调区间的定义。注意强调: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在定义域某个区间上的局部性质,也就是说,一个函数在不同的区间上可以有不同的单调性。 (我将给出函数y=x2,并画出这个函数的图像,让学生观察函数图像的`特点,让他们描述函数图像的增减性,慢慢得到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对图像的感性认识转化为了数学关系,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1练习1:说出函数f(x)=的单调区间,并指明在该区间上的单调性。x 练习2:练习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满足f(2)>f(1),则函数是R上的增函数。 ②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满足f(2)>f(1),则函数是R上不是减函数。 1③已知函数y=,因为f(-1) 1我将给出一些具体的函数,如y=,f(x)=3x+2让学生说出函数的单调区间,并指明在该区间x 上的单调性。通过这种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对知识的掌握。 (四)归纳总结 我先让学生进行小结,函数单调性定义,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图像、定义),然后教师进行补充,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既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为下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做好准备。 (五)布置作业 必做题:习题2-3A组第2,4,5题。 选做题:习题2-3B组第2题。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可以获得不同的发展,因此要设计不同程度要求的习题。 二次函数的图像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二次函数的图像》,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课堂设计五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二章第4.1节。二次函数的图像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生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习过有关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二次函数解析式中的系数由常数转变为参数,使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图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能培养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标教学理念,我将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二次函数中参数a,b,c,h,k对其图像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对二次函数图像平移的研究方法,能迁移到其他函数图像的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感受到数学中数与形的辩证统一。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通过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 二次函数图像的平移变换规律及应用。 难点: 探索平移对函数解析式的影响及如何利用平移变换规律求函数解析式,并能把平移变换规律迁移到其他函数。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改的要求,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和讨论法。学生可以在多媒体中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启发式教学和讨论法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 2、学法分析 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不仅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学习,为终生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所以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方法进行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并突破重难点,我将设计以下五个环节来进行我的教学。 (1)知识导入 温故而知新,我将先从之前学习的知识引入,给出一些函数,比如y=x2、y=2x2,让学生作出这些函数的图像,然后让学生比较这些函数图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由此引入我的新课。一方面让学生总结复习已有知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自己熟悉的问题中首先获得解题成功的快乐体验。 (2)讲授新课 例1:画出函数y=2x2,y=2(x+1)2,y=2(x+1)2+3的图像 让学生画出他们的图像并观察函数图像的特点,再让学生与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图像进行对比,得出结论: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ax2+bx+c,先将其化成y=a(x+h)2+k的形式,从而判断出y=ax2+bx+c是如何由y=ax2变换得到的。 前面的练习和例题,基本涵盖了二次函数图像平移变换的各种情况,启发并引导了学生将实例的结论进行总结,得出y=x2到y=ax2,y=ax2到y=a(x+h)2+k,y=ax2到y=ax2+bx+c(其中,a均不为0)的图像变化过程,即a>0开口向上,a<0开口向下;h正左移,h负右移;k正上移,k负下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对图像的感性认识转化为了数学关系,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巩固练习 我将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完成课本44页1-3题。通过这种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二次函数中参数对图像的影响。 (4)归纳总结 我先让学生进行小结,然后教师进行补充,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既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可以进行适当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做好准备。 (5)布置作业 略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苏教版第二章《函数概念和基本初等函数Ⅰ》§2。1。3函数简单性质的第一课时,该课时主要学习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以及应用定义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教材所处地位、作用 函数的性质是研究函数的基石,函数的单调性是首先研究的一个性质。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领会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掌握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并能运用单调性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上述活动,加深对函数本质的认识。函数的单调性既是学生学过的函数概念的延续和拓展,又是后续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的单调性的基础。此外在比较数的大小、函数的定性分析以及相关的数学综合问题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它是整个高中数学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核心知识之一。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本节教学过程中还渗透了探索发现、数形结合、归纳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掌握判别函数单调性 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从实际生活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应用图象和单调性的定义解决函数单调性问题,让学生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科学功能、符号功能和工具功能,培养学生直觉观察、探索发现、科学论证的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4、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函数单调性的概念; (2)运用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判断一些函数的单调性。 教学难点(1)函数单调性的知识形成; (2)利用函数图象、单调性的定义判断和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二、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 本节课是一节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课,因此,教法上要注意: 1、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为概念学习创设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了学生求知欲,调动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2、在运用定义解题的过程中,紧扣定义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逐个完成对各个难点的.突破,以获得各类问题的解决。 3、在鼓励学生主体参与的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设问、讲评和规范书写等方面,要教会学生清晰的思维、严谨的推理,并成功地完成书面表达。 4、采用投影仪、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和直观性。 在学法上: 1、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启迪思维,并通过正、反例的构造,来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一个飞跃。 三、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意 图 问题 情境 (播放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音乐) 满足在定义域上的单调性的讨论。 2、重视学生发现的过程。如:充分暴露学生将函数图象(形)的特征转化为函数值(数)的特征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在正、反两个方面探讨活动中,学生认知结构升华、发现的过程。 3、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过程。通过对定义的解读、巩固,让学生动手去实践运用定义。 4、重视课堂问题的设计。通过对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一.内容和内容分析 “函数的奇偶性”是人教版数学必修教材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函数的一个性质—函数的奇偶性,学习奇函数和偶函数的概念.奇偶性是函数的一条重要性质,教材从学生熟悉的两个特殊函数入手,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函数的奇偶性.从知识结构看,它既是函数概念的拓展和深化,又为后续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的基础,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及判定。 二.目标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从形和数两个方面进行引导,使学生理解奇偶性的概念,学会利用定义判断 简单函数的奇偶性。 (2)能力目标: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和由特殊 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目标:在学生感受数学美的同时,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求索的精神。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导入有点慢,讲的有点细,导致时间上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感觉还是自己讲的太多,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用了多媒体,使用ppt,使得奇偶性函数概念的探究过程更形象更直观,是学生理解更深刻。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设计了四个主要的教学程序是: 1.设疑导入、观图激趣: 使用幻灯片展示图片蝴蝶、雪花等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从而引入对称在函数中的体现。 2.指导观察、形成概念: 作出函数y=x的图象,并观察这两个函数图象的对称性如何? 借助课件演示,让学生分别计算f(1),f(-1),f(2),f(-2),学生很快会得到f(-1)=f(1),f(-2)=f(2),进而提出在定义域内是否对所有的x,都有类似的情况?借助课件演示,学生会得出结论,f(-x)=f(x),从而引导学生先把它们具体化,再用数学符号表示。根据以上特点,请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叙述定义,同时给出板书: 函数f(x)的定义域为A,且关于原点对称,如果有f(-x)=f(x),则称f(x)为偶函数,类比探究2 偶函数的过程,得到奇函数的概念,又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了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研究奇偶性的`前提。 3.学生探索、发展思维。 接着通过学案上的例一,总结函数奇偶性的判断方法及步骤: (1)求出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2)验证f(-x)=f(x)或f(-x)=-f(x) (3)得出结论 由学生小结判断奇偶性的步骤之后,提出新的问题:函数按奇偶性如何分类?既奇又偶的函数是不是只有一个?试举例说明。 4.布置作业: 六.目标检测设计 学案上的题型主要包括奇偶性函数的判断及应用 七.教学反思:(从两方面) 1.思成功 一:是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呈现背景,通过问题的探究和自主学习来获取相关概念,实现了 “教学逻辑”与“学习逻辑”的连通、“知识逻辑”与“认知逻辑”的连通;二:是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探究过程,学生在疑惑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大部分学生积极性高涨,通过看别人怎样观察, 听别人怎样介绍,也学到了知识. 2.思不足 学生练习:在教学过程中应多注意学生的活动,由单一的问答式转化为多方位的考察,以采用 学生板演或者把学生练习投影到屏幕上让全班学生纠正等方式,更好的考察学生掌握情况。 语言组织: 在讲授过程中还要注意到说话语速,语言组织等讲授技巧,应该用平缓的语气讲授,语言描述要简练易懂,不能拖泥带水。 教学环节(的完整): 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到教学环节设计,我们的教学过程有复习引入、讲授新课、例题讲解、学生练习、课时小结、布置作业等几个重要的环节,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来得及小结造成教学设计不完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些环节。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以后的教学反思,还有很多地方做的还不完善,我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这些错误,以便更好的适应教学,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直线的点斜式方程》,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A版),是第三章直线与方程中的第2节的第一课时3.2.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特点等四个方面具体说明。 一、教学背景的分析 1.教材分析 直线的方程是学生在初中学习了一次函数的概念和图象及高中学习了直线的斜率后进行研究的。直线的方程属于解析几何学的基础知识,是研究解析几何学的开始,对后续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圆的方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等内容,无论在知识上还是方法上都是地位显要,作用非同寻常,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可以说是直线的方程的形式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形式,在此花多大的时间和精力都不为过。直线作为常见的最简单的曲线,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在这一节中利用坐标法来研究曲线的数形结合、几何直观等数学思想将贯穿于我们整个高中数学教学。 2.学情分析 我校的生源较差,学生的基础和学习习惯都有待加强。又由于刚开始学习解析几何,第一次用坐标法来求曲线的方程,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数”与“形”相互转化的困难。另外我校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更有待加强。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了解直线的方程的概念和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推导过程及方法; (2)明确点斜式、斜截式方程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初步学会准确地使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 ; (3)从实例入手,通过类比、推广、特殊化等,使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知规律; (4)提倡学生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通过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并初步了解数形结合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直线点斜式、斜截式方程的特点及其初步应用。 (2)难点:直线的方程的概念,点斜式方程的推导及点斜式、斜截式方程的应用。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根据学情,为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采用“实例引导的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帮助学生将几何问题代数化,用代数的语言描述直线的几何要素及其关系,进而将直线的问题转化为直线方程的问题,通过对直线的方程的研究,最终解决有关直线的一些简单的问题。另外可以恰当的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法分析:学生从问题中尝试、总结、质疑、运用,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通过推导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学习,要了解用坐标法求方程的思想;通过一个点和方向可以确定一条直线,进而可求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要能体会“形”与“数”的转化思想。 下面我就对具体的教学过程和设计加以说明: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及实施 整个教学过程是由六个问题组成,共分为四个环节,学习或涉及四个概念: 温故知新,澄清概念----直线的方程 深入探究,获得新知--------点斜式 拓展知识,再获新知--------斜截式 小结引申,思维延续--------两点式 平面上的点可以用坐标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可以用斜率表示,那么平面上的直线如何表示呢?这就是本节要学习的内容。 (一)温故知新,澄清概念----直线的方程 问题一:画出一次函数y=2x+1的图象;y=2x+1是一个方程吗?若是,那么方程的解与图象上的点的坐标有何关系? [学生活动] 通过动手画图,思考并尝试用语言进行初步的表述。 [教师活动] 对于不同学生的表述进行分析、归纳,用规范的语言对方程和直线的方程进行描述。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旧知识出发澄清直线的方程的概念,试图做到“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去学数学”,从而突破难点。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一方面认识到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在直线上,另一方面认识到直线上的点的坐标满足方程;从而使同学意识到直线可以由直线上任意一点P(x,y)的坐标x和y之间的等量关系来表示。 问题二:若直线经过点A(-1, 3),斜率为-2,点P在直线l上。 (1) 若点P在直线l上从A点开始运动,横坐标增加1时,点P的坐标是 ; (2)画出直线l,你能求出直线l的方程吗? (3)若点P在直线l上运动,设P点的坐标为(x,y),你会有什么方法找到x,y满足的关系式?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5分钟,必要的话可进行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教师活动]巡视。肯定学生的各种方法及大胆尝试的行为;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得到当点P在直线l上运动时(除点 A外),点P与定点A(-1, 3)所确定的直线的斜率恒等于-2,体会“动中有静”的思维策略。 [设计意图]复习斜率公式;待定系数法;初步体会坐标法。同时引导学生注意为什么要把分式化简?(若不化简,就少一点),感受数学简洁的美感和严谨性。还要指出这样的`事实:当点P在直线l上运动时,P的坐标(x,y)满足方程2x+y-1=0.反过来,以方程2x+y-1=0的解为坐标的点在直线l上。把学生的思维引到用坐标法研究直线的方程上来,此时再把问题深入,进入第二环节。 (二)深入探究,获得新知----点斜式 问题三: ① 若直线l经过点P0(x0,y0),且斜率为k,求直线l的方程。 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能否表示经过P0(x0,y0)的所有直线? [学生活动] ①学生叙述,老师板书,强调斜率公式与点斜式的区别。 ②指导学生用笔转一转不难发现,当直线l的倾斜角α=90°时,斜率k不存在,当然不存在点斜式方程;讨论k=0的情况;观察并总结点斜式方程的特征。 [设计意图] 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思路,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使学生获得直线点斜式方程;由②知:当直线斜率k不存在时,不能用点斜式方程表示直线,培养思维的严谨性,这时直线l与y轴平行,它上面的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0,直线l的方程是:x=x0;通过学生的观察讨论总结,明确点斜式方程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通过下面的例题和基础练习,突破重难点。 问题四:分别求经过点且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的方程 (1) 斜率;(2)倾斜角; (3)与轴平行 ;(4)与轴垂直。 [练习]P95.1、2。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并展示或叙述,老师点评。 [设计意图]充分用好教材的例题和习题,因为这些题都是专家精心编排的,充分体现必要性及合理性;做到及时反馈,便于反思本环节的教学,指导下个环节的安排;突破重点内容后,进入第三环节。 (三)拓展知识,再获新知----斜截式 问题五:(1)一条直线与y轴交于点(0,3),直线的斜率为2,求这条直线的方程。 (2)若直线l斜率为k,且与y轴的交点是 P(0,b),求直线l的方程。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后口述,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 由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引出截距的概念及斜截式方程,强调截距不是距离。类比点斜式明确斜截式方程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及几何意义,并讨论其与一次函数的关系。通过下面的基础练习,突破重点。 [练习]P95.3。 [设计意图]充分用好教材习题,及时反馈本环节的教学情况,指导下个环节的安排。 (四)小结引申,思维延续----两点式 课堂小结 1、有哪些收获?(点斜式方程:;斜截式方程:;求直线方程的方法:公式法、等斜率法、待定系数法。) 2、哪些地方还没有学好? 问题六:(1)直线l过(1,0)点,且与直线平行,求直线l的方程。 (2)直线l过点(2,-1)和点(3,-3),求直线l的方程。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自主完成,可以相互讨论,探讨解题思路。 [教师活动]教师深入学生中,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进展过程,有时间的话,可以让学生口述解题思路,也可以投影学生的证明过程,纠正出现的错误,规范书写的格式;没时间就布置分层作业。 [设计意图](1)小题与上一节的平行综合,学生应该有思路求出方程;(2)小题解决方法较多,预设有利用公式法、等斜率法、待定系数法,让好一点的学生有一些发散思维的机会,以及课后学习的空间,使探究气氛有一点高潮。另外也为下节课研究直线的两点式方程作了重要的准备。 分层作业 必做题:P100.A组:1.(1)(2)(3)、5. 选做题:P100.A组:1.(4)(5)(6).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作业,做到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符合自身实践的感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四、教学特点分析 (一)实例引导。在字母运算、公式推导之前,总是用实例作为铺垫,使学生有学习知识的可能和兴趣,关注学困生的成长与发展。 (二)启发式教学。教学中总是以提问的方式叙述所学内容,如:1.直角坐标系内的所有直线都有点斜式方程吗?2.截距是距离吗?它可以是负数吗?3.你会求直线在轴上的截距吗?4.观察方程 ,它的形式具有什么特点?它与我们学过的一次函数有什么关系?等等。启发学生的思维,作好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活动。 (三)注重自主探究。设计问题链,环环相扣,使学生的探究活动贯穿始终。教师总是站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上,布设了由浅入深的学习环境突破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逐步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设计了两次思维发散点,分别是问题二和问题六的第(2)问,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探究空间,学生在交流成果的过程中,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高中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数学说课稿07-09 高中数学数列说课稿01-04 高中数学《集合》说课稿07-22 高中数学说课稿范文05-19 关于高中数学说课稿11-26 高中数学《向量》说课稿范文02-15 高中数学说课稿 15篇11-14 高中数学说课稿15篇11-05 高中数学说课稿3篇01-12 精选高中数学说课稿5篇01-05 篇二:高一数学必修一说课稿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3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4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