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模板汇编8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是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三节。本章以被子植物为例讲述绿色植物的生命周期,按照被子植物生长发育的顺序,依次讲述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本章内容要突出植物体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还要突出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本课是这一章的最后一节,学生在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中,通过探究实验、调查等活动,亲身体验了绿色植物从萌发到生长的过程,生动有趣。而本节课文并没有安排探究实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机会看到从开花到结果的全过程,理论知识较抽象,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想方设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步步探究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
(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技能目标: (1)通过对花的解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自学能力。
(2)通过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1)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
(2)养成爱护花的习惯,珍爱身边的一草一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概述花的主要结构,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难点:分析讨论“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朝气蓬勃,热爱大自然,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奥妙。而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这是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并不稀奇。若引导学生对此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果?开花和结果到底有什么关系?”学生即会被此问题所吸引,而迫切想揭开谜底。把握学生这一心理,我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三、教学方法
科学教育的基本特点是怀疑、实证和思辨(逻辑推理)。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本课怎样才能突破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知识概念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思考与接受,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结论、自己获取知识?我认为把握课文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本课的理论知识较多,也较枯燥,怎样才能使学生不觉得“闷”?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形式,运用多种媒体非常重要。因此我用两个视频资料,辅助讲述重点知识: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整个课堂设计以问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质疑,并设法探索解决自已的问题,体现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特点。
四、教学程序
本课的知识点小标题分别是: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这三个小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要把它们串成一条线才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我经过认真分析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课文重点是花与果的关系。
1.我给学生准备了《中国十大名花》的图片,上课伊始给学生欣赏美丽的鲜花图片,再听着美妙的音乐,学生不仅注意力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新课标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爱护花的情感、珍爱生命的态度。情景导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言中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开花和结果”提出问题,学生很自然就会提出:“开花和结果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这些问题恰是本课要学生解决的重点问题,而在上课伊始阶段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明确学习目标,自主进行探究。
2.关于《花的结构》的教学,根据我们本地的实际,用野棉花做实验材料,让学生取一朵野棉花,对照课本上的图Ⅲ—15,观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学生通过对野棉花的解剖学习花的基本结构,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从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究,去讨论、归纳结果,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落实技能目标(1)。接下来用一段视频介绍花的结构,再用多媒体展示花的各部分结构,以补充实验的不足,加强知识内容的直观性,达成第一个知识目标——概述花的结构。并讨论两个问题:
(1)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
(2)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通过进一步探究:假设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虫吃掉了,这朵花还能发育成果实吗?小结花的结构: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组成,其中雌蕊和雄蕊是花的主要结构。再通过一个想一想:“这些结构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什么关系?”过渡到下一个内容《传粉和受精》的学习。
3.教学《传粉和受精》时,传粉和受精比较抽象,先让学生观察视频《被子植物的繁殖》,用形象化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生理过程,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让学生观看视频,使学生看到平时看不到的生命现象,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再用多媒体简要的给学生补充介绍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的知识,并指导学生学习植物的传粉和受精过程,。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体现新课标中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要求。最后请两名学生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达成第2个知识目标——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并落实第2个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探索“桃花从开花到结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那么,你知道花落后,果实和种子是怎么形成的?”引入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学习。
4.关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教学,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突破本课难点:“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达成第3个知识目标——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并落实情感目标(1)——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再让学生阅读课本104页,了解人工辅助授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落实第2个情感目标——养成爱护花的习惯。
5.课堂反馈:
(1)花的主要结构是 ( ) A.花瓣 B.雄蕊和雌蕊 C.胚珠 D.子房
(2)在从花到果实的发育过程中,花的各部分结构产生什么变化?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 花瓣 胚 雄蕊 果实 花柱 果皮 子房 种子 子房壁 胚珠 凋落 受精卵
(3)在果树开花季节,如果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常会造成果树减产。这是什么原因?
(4)有的花并不结果,如黄瓜、南瓜、丝瓜的花多半都不结果。请解释这种现象。
6.最后通过一个学后探究活动进行小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对植物生命周期的生动写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被子植物的一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你能不能以桃树为例,把被子植物的一生用图解的形式表示出来?总结被子植物的一生:“种子→幼苗→桃树→桃花→桃”。 为了进一步落实第2个情感目标——珍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在上课结束时,让学生齐声朗读“当我们欣赏着美丽的花,品尝着香甜的果时,别忘了平时要注意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说课稿 篇2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朗读为主线,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引导学生在读中求解,在读中求悟。
一、课题入手,激发兴趣,体会作用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带有情感体验的认识需要,它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愉快的体验,并乐于进一步接受新知识的意识倾向。因此,课始,我在展示高速公路背景图,齐读课题后,指着闪烁的红字问学生:课题为什么用“飞驰?”,而不用“行驶”?从哪里看出汽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呢?这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通过阅读,便可知晓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之快,进而了解高速公路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以及其不可估量的社会经济价值。
二、教会方法,引导探究,领悟语言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课文的三至五自然段是重点段,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这一部分,画出表示这条路特点的句子,旨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接着,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哪些句子具体写出了这条路的`特点,然后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交流。这样,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在读读、画画、议议中提高自学能力,理解课文内容。
三、借助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课件融声、形、色、图于一体,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为教学过程创造出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获得多重刺激,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自主学习的兴趣,协助教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学三至五自然段时,我设计了以下多媒体课件:双向四车道的结构示意图,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动画,伸向天边的高速公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图,从而使学生对高速公路宽、平、长的特点有较直观的感受,以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实践作业,学以致用,巩固提高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迁移是已经学到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运用,即借助于以有知识去获得新的知识。在小学阶段,写作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如果运用迁移规律就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这一技巧,让学生体会到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的那种切深感受,从而大大激发其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兴趣。
课文三至五自然段介绍了高速公路宽、平、长的特点,它们结构相同,都是采用中心句组段的方法,每段的第一句话就是该段的中心句,后面几句或是一般叙述,或是举例,或是列举数字、打比方,具体生动地表现这一中心。为了让学生能掌握这种方法,我在教完一个自然段后就对这段话的写法进行小结,三段全部教完后再揭示三个自然段的共同点,并通过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这种写法的好处,最后让学生结合平时的观察,学习这种写法,以“我们的校园真美啊!”为中心句写一段话。写完后让学生当场交流、点评、修改。这样,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得到运用,从而转化成技能。
说课稿 篇3
整体分析:
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归于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四大领域之一。纵观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计算是按整数计算,小数计算,分数计算的顺序进行的。本套教材根据儿童已有的经验、心理发展规律按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进行教学。计算运算形式无非就是+、-、×、÷。其中乘法的教学苏教版教材从二年级上册就开始安排了。
单元地位:
本单元教学主要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与口算。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基础上教学的。也是本套教材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单元。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相对完整的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又能使学生在联系问题情境学习乘法计算和应用乘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材通过2个例题和1个试一试以及一个单元练习,分6课时教学:2时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2课时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2课时教学单元练习一。
今天和大家交流的是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第1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三年级下册学习了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在此之前刚刚学习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这些都为学生今天自主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提供了知识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口算题组的练习,沟通学生对整十数乘一位数、整百数乘一位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算理与算法。
2、根据例题中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自主探索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利用笔算经验,学会用简便方法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3、通过试一试的教学丰富学生对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理解。
4、通过练习中的几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笔算简便方法的理解。
5、通过计算、比较,让学生在实际计算中感知积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简便算法的依据。
教学重难点: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吩方法以及明确简便竖式计算的格式。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
21×47×20
21×407×200
210×470×20
(1)你觉得这两组乘法口算有什么特点?
(2)独立口算,挑两题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2个题组的口算,让学生回顾末尾有0的乘法口算我们是如何添0的,添几个0,为什么这样去添0。唤醒学生对算法和算理的沟通。)
二、新授教学
1、教学例题。(出示例题情境图)
(1)仔细读一读题中的信息,要解决“月星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多少克”这个问题,你需要选择哪些信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中,读题、审题能力,灵活选择信息)
(2)你能列出算式吗?这道题用竖式怎样算?先试一试,再和同桌交流。
预设:(生1:没有简写。生2:简写)
(设计意图:这里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列式计算,学生应该是有基础,在前两节课里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这里对学生来说正确算出结果并不难,)再有在三年级上册教学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笔算时学生就已经知道先将乘数末尾的0不看进行简算。这样可以让学生利用旧知的迁移对本题进行简算。)
(3)汇报、沟通算式(将学生的不同竖式计算逐一展示。没有简算的、简算计算正确的。)(请两生代表板书)
(4)通过追问,沟通算法与算理。
①你能给我们解释解释你的竖式吗?
预设:这样可以简算,只要算85×15,再在积的末尾添1个0
②追问:你们觉得他这样算有道理吗?为什么要在积的末尾添1个0呢?
生1:0不需要参与计算,所以先不看。生2:他表示的是15×85个十,所以得到的结果是1275个十。
师:你现在知道为什么他积的末尾要添1个0了吧?指着算式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③请人再次解释这样算的理由。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这里的简算是有基础的,再加上课前的口算练习。学生的能力可以简单的分为三类:①能简算的、②没想到怎样简算,但能看懂别人算式的、③对于简算算式不能理解的。这一环节通过展示第一类学生的作品带动第二类学生的积极思考帮助他们解惑,在通过第二类学生的解释推动第三类学生的理解。通过学
生之间的这种互相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初步学会用简便方法计算850×15的笔算以及简便竖式的写法,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5)将学生的简算和没有简算的竖式计算置于一屏。仔细观察两种竖式,你有什么想说的。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对比,让学生自己体会两种竖式计算的不同,初步体会第二种写法的简便。)
(6)展示学生简算错题,同样是简算,你有什么想说的?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经对乘数末尾有0的竖式计算有了一个建构的基础之上,再来找错误,强化学生的认知。)
2、试一试的教学。(出示情景)
(1)再回到情境中,你也能像这样提出一道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尝试列出算式,并估一估它的积是几位数?追问:你是怎么估的。在积的末尾板书“几位数”。
设计意图:这里的估算目的有两个。一是用来验算竖式计算的结果,二是通过估算方法为后面竖式计算减算作铺垫。
(3)尝试列竖式计算。
预设:①生会简算②学生有简算意识③学生不会算
(4)共同交流、探索算法。
请不会的学生说说你计算时哪有困难?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让两种简算的同学都说说自己的想法。对比交流。将学生的两种方法通过对比让学生自主内化方法,和二为一。
(设计意图:例题的教学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对新知的自主学习内化的.过程,建立学生学好本节内容的信心。试一试的教学尝试放手,让不会的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错误,将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探索求知。)
(5)理解算法。追问:你觉得积的末尾应该添几个0呢?为什么?
预设:添1个0,添2个0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添0的理由,进一步理解算法。这里的2个0在乘数中分别表示什么?——多少个10,那10乘10就是——100,也就是算出来最终结果是多少个百。这里让学生自由阐述观点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明确此题积末尾添2个0的道理。
(6)校正。
3、小结:
(1)回顾今天所学的乘法笔算,和前两天学习的内容对比,你觉得今天所学习的笔算有什么特点?通过对比揭示本节课题。——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
(2)你觉得像这样的乘法笔算在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呢?让学生回顾整理计算格式以及注意点。——突出“分割线”的优势。
三、巩固练习。
1、出示想想做做1——小结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方法。
(1)独立尝试计算,选择一题和同桌说一说你的算法。(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2)出示后2题。你觉得和刚刚几题有什么区别呢?这样的题目你会计算吗?(进一步丰富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算法的理解。)
(3)现在你能给我们总结一下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该如何计算吗?(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添几个0)
(4)拓展延伸,在刚才题目后面,各自添1个0,你还会计算吗?
2、想想做做第二题中120×70、40×205、500×36、30×280——规范学生简便竖式的写法。
(1)出示120×70、40×205,尝试列出竖式。关于学生对40×205出现的不同竖式此处进行2次对比:一、形式对比。你觉得那种写法好一些,为什么。二、计算过程对比。体会这类题目正确的书写格式——乘数末尾的0不看,位数多的写在上面。
(2)500×36、30×280,丰富学生对刚才知识的认识。规范学生的正确书写格式。
3、利用这样的方法我们能使很多口算变得简单。想想做做3
(1)独立完成、汇报算法。明确添0的算法
(2)仔细观察2组题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观察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两组提从两个方向来观察。
4、解决问题
独立尝试解决。
四、全课小结。
今天的学习给你影响最深得是什么?
通过学生的回答树理本节课的知识。
五、板书设计。
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说课稿 篇4
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1、导入课文
以“黄山四绝”引入课文,课件出示,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黄山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奇松”则情有独钟,今天我们就去一探究竟。根据“情有独钟”质疑:黄山奇在哪儿?
3、精读课文。主要采用抓住重点段,也就是课文第2段引导学生自读感悟松之奇。黄山松奇在哪儿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2节。读后请同学们交流对自己喜欢的一棵松树的感悟。这儿我主要介绍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迎客松之奇从而突破。
然后先出示语句,再读体会。
4、品读语句,感受松之奇。引导学生交流,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到以下几点
交流:一奇在姿态
姿态优美遒劲(理解):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
二奇在生命力强
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800年,“饱经风霜”这个词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磨难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想象一下:
风撼不动它,雪压不断它,它仍然那么根深叶茂,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难得的是它还那么潇洒、挺秀,真是一棵奇树!
三奇热情好客
在品味“迎客松”这一部分时,让学生说欢迎词,(学生热情交流欢迎词,并加上动作)。
综上所述,我在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利用网络,让学生在网络这一特殊的环境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潜能和自主性,让他们在主动、互动、创造性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交流信息的能力。
本篇课文围绕教学目标,以“读”为主线,注重引导。但在这节课中,我还是忽略了很多细节,教学中资料准备的不够多,孩子们缺乏情深体验,感受不够深刻,导致孩子们的配合也不够高,因而老师讲述多了点。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 教学内容
《蹦床里的学问》是大象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蹦床里的学问说课稿。它包括表达与交流,实验分析与总结,拓展活动五个部分。通过表达与交流让学生感受到弹力的作用引出弹力和弹性的概念。接着引领学生探究弹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再通过师演示无限拉长橡皮筋,橡皮筋拉断了这一活动进一步检验结论的正确性。拓展活动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弹力的应用,真正体验从科学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弹力的方法。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的形状变化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理解在一定的限度内,物体的现状变化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橡皮筋、弹簧的体验,知道弹力,弹性的概念。
(2)探究橡皮筋被拉长的长度与弹力的关系。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
1. 让学生准备弹簧、橡皮筋。
2. 通过观看奥运会的蹦床比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想解决,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3. 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弹力的方法,观察橡皮筋被拉的长度不同而产生的弹力不同,教案《蹦床里的学问说课稿》。
4. 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记录实验结果,归纳实验结论。
5.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检验并修正实验结论。
6. 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边实验、边总结并应用启发式的综合性教学法。
三.说学法
1. 让学生表达交流关于蹦床的认识和疑问。
2. 通过玩橡皮筋、弹簧认识弹力,知道弹力、弹性的初步概念。
3、通过学生实验探究出弹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3. 通过拓展活动了解生活中的弹力。
四.说教学步骤
1. 引入活动。
通过学生观看蹦床比赛,发现问题,抓住学生的关键问题引入课题
板书:蹦床里的.学问
2、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呢?归纳弹力与弹性
让学生玩橡皮筋或弹簧,进一步感受弹力,通过自己的感觉和物体形状的变化,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弹力与弹性的初步概念。(课件展示)
板书:弹力 弹性
3、实验探究弹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 为什么在蹦床上有的蹦得高,有的蹦得不太高?怎样可以蹦得更高?
(2)让学生做实验,研究出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大小有关。
(3)分小组实验,并做好记录,学生填写表格会有助于得出结论。弹力大小实验
第--------------小组
橡皮筋被拉长(厘米)-------------、----------------、---------------、
测力计读数(牛顿)-------------、--------------、-----------------
4、总结与交流
(1)从大家试验的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指名说)
(2) 引导学生交流与总结实验结论,整理实验结果。
(3) 归纳出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大小有关。
5. 师演示,让学生认真听、看,修正结论。
如果我们把橡皮筋无限拉长会把纸团射到宇宙上去吗?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断了,进而得出在前述结论前加一个“在一定限度内”。提醒学生下课做实验时要注意安全,不要把箭头对着人。(这个环节的意义在于对上面得出的初步结论进行进一步的验证,这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6. 拓展活动
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弹力。(这一环节旨在体现从科学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加强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板书设计
蹦床里的学问
弹力 弹性
(在一定的限度内)物体的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这样设计看起来美观,内容虽简洁,但确能突出主题)
五、说设计意图
我的教学设计流程是:从引入部分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按照认识弹力,知道弹力、弹性的初步概念,到探究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有关,得出结论,再修正结论,并且在这个环节中提到安全,最后到知识拓展。我考虑到学生学科学的难度,就按照知识的层层递进来设计(也就是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科学。
六、活动亮点
本次教学活动的亮点在于能让学生主动探究,也能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态度。
七、整体评价
整个教学活动都组织得比较有序,学生学习兴趣高,达到了教学目标。
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使用数据库》。主要分为四个方面来说课,分别是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⑴本节作用和地位:数据库管理是指应用数据库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通过开发相应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实现某类信息资源的组织、存储和管理,提供录入、查询、修改、删除、统计和打印等功能,帮助人们完成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系统活动。
⑵本节第一部分,教材中共设置了3个任务:一是学生自主选择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了解数据库应用系统的主要功能和特点;二是使用和分析搜索引擎,了解其在管理大量数据与检索信息方面的优势;三是使用在线数据库应用系统检索信息,对查询的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对资料的准确性、丰富性和权威性等进行评价和讨论。
第二部分,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优势。主要阐述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工作过程和使用数据库应用系统的优势。
二、说学情:本节内容对学生可以说陌生,但又有感性认识,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会计做账,聊天,网络游戏有些认识,但他们对数据库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功能知之甚少,缺乏了解。因此,教学中,课前出除了要吃透教材之外,还要准备相关的资料,供学生开阔视野之用。
三、说教学策略
任务1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数据库存储、管理大量数据并实现高效检索方面的优势有一个新的认识。因此我选择一个具体的学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分析,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系统的主要功能及特点,
任务2中,对于搜索引擎使用的分析与评价,应于第二章第二节有区别,李节是引导学生了解搜索引擎是如何组织和管理信息的,它的信息是如何添加并为使用者提供检索的等等。
任务3中老师可以有一些自由度了,可以让学生上在线数据库,注册、登陆进行信息检索。
学习目标:通过使用常见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感受到用数据库存储、管理大量数据并实现高效检索的优势。
学习重难点:认识到数据库存储、管理数据及高效检索的优势。
学习方法:讲解+练习。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⑴课堂活动
为了方便同学们的沟通,我们需要有一个通讯录。通讯录的制作方法有很多种,我们可以用一个小笔记本来作通讯录,把同学们的通讯电话和地址都登记下来,这里我们也可以使用数据库来作通讯录(如同学们建的`班级QQ群,实质是一个通讯录),同学们比较一下,使用数据库管理通讯录和使用笔记本管理通讯录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哪一个更优胜?使用数据库管理与使用手工管理同学信息的比较分析。
在众多的信息资源管理方法种,数据库(Database)及其管理、应用系统是目前信息资源管理的一种有效方法。他们在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管理等方面,为人们提供方便、快捷和高效的服务,以帮助人们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一系列的活动。
⑵课堂活动:使用数据库应用系统
前面的通讯录数据库只是一个很简单的数据库而已,下面我们看看一些比较完整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分析一下他们的功能和特点。
选择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通过实际操作和查阅相关使用说明,了解该系统在存储、管理和检索方面有哪些优势?
◎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
数据库应用系统一般所具有的功能有:录入、查找、修改、删除、统计等操作。(见下图)
通过实际操作以及查阅系统的使用说明,填写下表:
数据库应用系统名称
存储信息的具体项目
存储信息的总量
系统包含的操作 □添加 □修改 □删除 □插入 □统计 □打印 □检索
操作的共享性 □单机上使用 □网络上独占使用 □网络上共享使用
检索的效率 □迅速得出结果 □检索结果准确
维护的方便性 □备份 □重组 □安全
在众多的信息资源管理方法种,数据库(Database)及其管理、应用系统是目前信息资源管理的一种有效方法。他们在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管理等方面,为人们提供方便、快捷和高效的服务,以帮助人们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一系列的活动。
数据库应用系统在网络上也有很广泛的应用,如网上搜索引擎就是一种由大量数据信息组成的大型数据库。当用户输入关键词之后,系统从数据库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内容。
同学们可以使用和分析搜索引擎,了解搜索引擎在管理大量数据及其高效检索信息方面的优势。
搜索引擎基本工作原理(小结)
全文搜索引擎
在搜索引擎分类部分我们提到过全文搜索引擎从网站提取信息建立网页数据库的概念。搜索引擎的自动信息搜集功能分两种。一种是定期搜索,即每隔一段时间(比如Google一般是28天),搜索引擎主动派出“蜘蛛”程序,对一定IP地址范围内的互联网站进行检索,一旦发现新的网站,它会自动提取网站的信息和网址加入自己的数据库。
另一种是提交网站搜索,即网站拥有者主动向搜索引擎提交网址,它在一定时间内(2天到数月不等)定向向你的网站派出“蜘蛛”程序,扫描你的网站并将有关信息存入数据库,以备用户查询。由于近年来搜索引擎索引规则发生了很大变化,主动提交网址并不保证你的网站能进入搜索引擎数据库,因此目前最好的办法是多获得一些外部链接,让搜索引擎有更多机会找到你并自动将你的网站收录。
当用户以关键词查找信息时,搜索引擎会在数据库中进行搜寻,如果找到与用户要求内容相符的网站,便采用特殊的算法——通常根据网页中关键词的匹配程度,出现的位置/频次,链接质量等——计算出各网页的相关度及排名等级,然后根据关联度高低,按顺序将这些网页链接返回给用户。
目录索引
搜索引擎中各网站的有关信息都是从用户网页中自动提取的,所以用户的角度看,我们拥有更多的自主权;而目录索引则要求必须手工另外填写网站信息,而且还有各种各样的限制。更有甚者,如果工作人员认为你提交网站的目录、网站信息不合适,他可以随时对其进行调整,当然事先是不会和你商量的。
目录索引,顾名思义就是将网站分门别类地存放在相应的目录中,因此用户在查询信息时,可选择关键词搜索,也可按分类目录逐层查找。如以关键词搜索,返回的结果跟搜索引擎一样,也是根据信息关联程度排列网站,只不过其中人为因素要多一些。如果按分层目录查找,某一目录中网站的排名则是由标题字母的先后顺序决定(也有例外)。
(第二课时)
⑶课堂活动3:数据库库
另外在一些专业领域,还提供了一些在线数据库,在线数据库是指以网站形式提供服务,可以远程查询的一类书库,同学们也可以自行使用在线数据库系统检索信息,了解在线数据库管理信息及其检索信息的优势。
(第二课时)(三)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优势
从上面的活动中,我们对使用数据库存储和管理信息资源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对使用数据库应用系统实现高效检索有了切身的体会。
1、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工作过程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组织和存储信息,即将收集到的信息按内容或载体进行合理的分类组织,将其存储在物理介质上,使信息能够被长期地保存下来。
(2)维护和备份信息,即根据需要随时进行增加、修改和删除信息等操作,同时要注意定期备份保存信息,以便出现安全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恢复,防止不必要的损失。
(3)提供信息查询和统计功能,以便快捷、准确地将获取需要的信息,满足各种使用要求。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利用各种搜索工具(包括信息系统的搜索功能、搜索引擎或者智能搜索工具等)来选择恰当的搜索策略和提高搜索技巧,并经过统计分析后得到所需要的信息或产生新的知识。
(4)开发新的信息资源。经过分类和整理之后,我们还可以对信息进行新的组合或提炼,包括对信息的综合、比较、分析、研究等系列操作,开发出更为宝贵的信息资源,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形成新的知识或创造更大的效益。
2、使用数据库应用系统的优势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能够存储大量数据,且占用空间少。
(2)管理操作方便、快捷,数据维护简单、安全。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资源,可以进行添加、修改、插入、删除等操作,而且使用方便、快捷。
(3)检索统计准确、迅速、高效。
(4)数据应用共享性能好。
正是由于数据库影院系统在存储、管理和检索信息方面存在如此巨大的优势,它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熟练运用这些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和使用技巧,从中掌握科学评价和恰当选择系统的方法,应当成为我们每个人具备的生活技能。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酸碱中和反应》。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课程资源开发、设计愿景八个方面简要谈谈我对本课题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重要性质,是贯穿酸、碱、盐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既建立了酸和碱之间的联系,又为盐与复分解反应奠定了基础。同时还为高中学习中和滴定做准备,尤其重要的是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应用。因此,在课程标准中,中和反应体现在两个一级主题里,既是《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又是《物质的化学变化》中复分解反应的典型反应。
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教材没有简单的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综合起来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
本节课安排在常见的酸和碱之后,学生们在有了酸、碱性质的基础之上再来学习本节课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同时为下一章盐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这种安排有助于学生对新旧知识的重新构建。
二、说学情【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课题一“常见的酸和碱”的学习,知道了酸和碱能够使酸碱指示剂变色,认识了酸碱的一些化学性质;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也有了一些经验,为本节课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在此之前学生接触的化学变化一般都伴随有明显的现象,他们习惯于根据现象判断反应的发生,许多酸碱溶液混合后没有明显的现象发生,因此学生对中和反应能否发生会抱有疑惑,这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难点,也正是探究活动的切入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同时依据本班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领会中和反应、盐的概念。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利用指示剂判断中和反应是否发生的方法。
2、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通过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和反应的定义、实质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和原理的理解。
难点的依据: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和原理的理解较抽象;学生需要借助示意图显示微观过程。
三、说模式
(一)设计理念:坚持“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以“双主共学”课堂文化导引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构建师生课堂学习共同体。体现“六环节互动式”教学与化学教学的融合。本节课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认识中和反应,让学生主动体验探究中和反应,让学生了解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
(二)教学模式:“六环节互动式”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预习新知 皮蛋蘸食醋去除涩味,引入酸碱中和反应。
预习检测,问题生成 演示无现象反应,生成是否发生中和反应问题
合作学习,交流展示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指示剂“多中选优”,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
精讲点拨,梳理归纳 概念巩固重在加深对中和反应的理解,引导学生认识中和反应实质。
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实际应用题重在训练对中和反应的应用
反思总结,拓展延伸 学生总结本节收获,教师布置有层次性的学生课后的学习任务。
(三)教学原则:以实验为基础、理论为线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关注生活化学,促进学生发展
(四)教学策略:本节课采用情景教学、学生自学,实验探究,教师展台演示,分组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皮蛋蘸食醋去除涩味来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
2、实验探究法。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求证,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的迁移和探究法设计实验证明酸碱发生中和反应。
3、演示法。采用传统演示与多媒体演示进行有效结合, 采用归纳探究和微观离子反应模型展示指导学生总结出其反应实质。
(五)学习方法
本节学生主要以动手实验,观察演示实验、进行讨论,交流分析等完成探究式学习。
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有:
1、自主学习方法。中和反应的实际应用主要采取学生自学。
2、实验探究学习法。既让学生设计实验又让学生动手检验自己的设计方案,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我认为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同时有利于学生在集体中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四、说设计
为了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掌握教材的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下面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预习新知。(课前完成学案)
情境导入:请学生品尝有涩味的皮蛋,谈谈生活中有什么方法去除涩味,学生通过已有经验感受到酸和碱会发生反应,引入酸碱中和反应。
知识回顾:复习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预习检测,问题生成(2分钟)
学生实验: 取一支试管,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向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启发学生思考:实验中无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呢?酸与碱是否发生了反应?如果发生反应会有什么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探讨酸与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生成本节课最核心的问题,激起学生对本课题的探究兴趣。
〈三〉合作学习,交流展示。感悟新知识过程:合作探究中和反应(17分钟)
1、学生感受没有现象的反应,探究借用指示剂。(2分钟)
分析问题:实验中没有明显的变化,是否就能下结论说:酸和碱之间不发生反应呢?当然不能,我们前面学过的一些反应也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比如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以及刚学过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显然这个实验方案不能判断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还需要从刚刚学过的酸和碱的性质中找到可以借用的指示剂。引导学生判断化学变化是否发生,不能只根据没有明显的现象就轻易下结论说反应不进行,同时也教育学生看问题不能只停留于表面。
2、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指示剂“多中选优”。(10分钟)
让学生根据实验台上所提供的试剂,自主设计选用合适的指示剂来证明NaOH与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并用手感觉反应前后温度变化。学生的设计方案可能有: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发现:方案二中溶液变红色时,NaOH已经过量,溶液呈碱性。方案三和方案四中用石蕊溶液作指示剂,很难观察到最终的紫色。因此上述四种方案中第一种方案是最佳方案。
设计意图:“滴定顺序”设计“反向对比”,指示剂“多中选优”,学生从较不完善的实验设计到完善的实验设计,通过推敲,让学生体会到探究是一个趋近完美的过程。
3、深入探究中和反应生成物,掌握中和反应和盐的概念(5分钟)
探究反应生成物:学生进行方案1的操作后,教师取适量反应后的溶液滴在玻璃片上,放在石棉网上微热,使液体蒸发,观察玻璃片上的现象。现象:玻璃片上出现白色粉末。
学生观察讨论,回答:是NaCl。(若蒸发前溶液的颜色为红色时,则在玻璃片是上的是NaOH,现蒸发前溶液的颜色为无色,则NaCl。)
教师分析并【板书 】 HCl﹢NaOH = NaCl ﹢H2O
具体分析:NaCl的组成,推测NaCl在溶液中的粒子,得出盐的概念:
像NaCl这样由由金属粒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称为盐。
引出中和反应的概念: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
【及时练习】以下的反应均生成盐和水,它们是不是中和反应呢?
设计意图:知识由浅入深,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从构成、组成的角度给盐下定义。培养学生灵活应用能力、观察与归纳分析的能力。
〈四〉精讲点拨,梳理归纳
播放酸碱中和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使学生直观地感受中和反应的实质。(8分钟)
盐酸、NaOH溶液中的微粒:HCl=H++Cl-,NaOH=Na++OH-
盐酸与NaOH溶液混合:盐酸中的H+与NaOH溶液中的OH-结合生成了H2O分子。盐酸中的Cl-与NaOH溶液中的Na+在反应前后不变。得出中和反应实质:H++OH-= H2O。使学生对中和反应为什么很容易发生有了深刻的理解。
〈五〉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学生品尝已去除涩味的皮蛋蘸,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相关内容自学,讨论交流,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6分钟)要求学生看书,通过问题自己找出知识点。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把课堂引向中和反应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
当堂训练:两个典型例题重在加深对中和反应的理解,既与中考试题链接,又训练了学生的能力。
〈六〉反思总结,拓展延伸(3分钟)
本节课的总结,由学生自我评价本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和方法情感上的收获。根据学生回答再点拨。
这样鼓励了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对中和反应实质及中和反应的广泛应用的认识,进行自评与互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和方法。
不管是当堂练习还是课后延伸,都设计了不同层次的题目,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让学生意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感到化学不仅是有趣的还是有用的。
五、说板书
我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我把大部分黑板都留给了学生,我只是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从而体现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板书设计立求清楚整洁,体现知识性,使学生一目了然。
六、说评价:对于学生素质的评价,探究实验时注重对实验设计的步骤及现象的把握,讨论时注重参与的积极性与讨论的内容,回答问题时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表现,采用活动表现评价、纸笔测验评价,多方面的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获取信息、加工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七、说课程资源开发
本节课我合理使用试剂和仪器,改用试管代替烧杯,节约了药品、减少实验时间,学生实验探究指示剂“多中选优”合理使用了药品和指示剂,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酸碱中和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使学生对中和反应实质有了深刻的理解。利用网络资源展示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图片,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总之,本节课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课本,重视探究实验,时常借助网络,关注化学与生活,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八、说教学设计愿景
设计思路中对实验探究进行反思,提出新问题进行深入探究然后得出结论,使得“双主共学”理念和“六环节互动式”教学模式得以充分体现,容易实现优质高效课堂。
(一)、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围绕“中和反应”精心设计多个探究实验,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
(1)“实验现象”设计“从无到有”让学生通过实验充分认识到,没有现象,不等于没有反应。
(2)“滴定试剂”设计“多中选优”让学生体会到探究有一个趋近完美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探究需
(3)“滴定顺序”设计“反向对比”使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学会评价实验的设计是否合理。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现优质高效课堂,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
中和反应实质通过视频显示微观过程示意图,学生对比反应前后溶液中离子的变化,迅速得出中和反应实质,掌握最简单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为理解高中酸碱盐之间的离子反应架起桥梁。
教学感悟:作为一名教师,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快乐地度过每个40分钟,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幸福。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小鸟和牵牛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选学课文,文本内容比较简单,主要讲述了小鸟和它的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学生一读就能懂。在开学的时候,我已经引导学生进行了自学,大部分孩子对故事内容已经非常熟悉,所以当我得知自己要上这篇课文时,心中是担心而害怕的。但后来针对文本的特点和学生认知的实际情况,我经过仔细斟酌,还是确定了以下几条教学目标。
二、说目标
1、通过重组教材,挖掘和创造课文空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通过说、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
3、通过朗读感悟和想象体验,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三、说教学设计及教学感悟。
1、着眼课文空白处,培养学生想象力。
这是本堂课我最感到自豪的一点,因为能够独立的处理教材是一个教师水平的.体现,任教四年来,虽然在一直在不停地学习,但直至近来才真正理会“教材不过是模本”,“教材要为我所用”的含义,尝试着对教材通过不同形式的挖掘和处理,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之前,我对文本进行了反复地研读,发现文本本身有七个自然段,将近靠五百多个字,对学生来说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就是一个很大的难点,如果不进行取舍显然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我肯定无法进行任何有效地语言训练。考虑到与其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如进行大胆地取舍,选择几个重点段进行扎扎实实地语言训练。所以,我在设计的时候,选用了符合我教学目标的第一、二、五、六,四个自然段着重展开教学。同时为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还在反复地比较中,确定了几处比较有效的课文空白点,促进学生的想象,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如: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我抓住文本空白,引导学生想象小鸟会与好朋友做哪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小鸟没有生病之前,与伙伴们幸福愉快的生活,为下文能更好地体验小鸟的孤独和伙伴之间深切的友谊做好了铺垫。在第二段的教学中,我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展开想象,畅谈自己生病时的感受和想法,由此迁移到小鸟的感受,为指导朗读奠定了情感基础。而最成功的一处想象,是我挖去了文本的两个自然段,特意创设的。首先我从文本引发:“小鸟那么痛苦,如果你是它其中的一位好朋友,会想出哪些好办法来安慰它?”让学生将自己作为故事的一个人物展开想象,在学生尽情畅谈的基础上,来学习文本中的“牵牛花”一节,在体会牵牛花的坚持不懈和甘为朋友付出一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的朗读,让孩子将想象和仿写相结合,这是本堂课最出彩的亮点。
2、抓住重点段、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牵牛花”一段是本文的重点段,体会牵牛花的精神是本课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可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牵牛花精神的体会总是不够到位,于是,我就利用自己的范读,让学生在我的读中去感受,这一招果真很效果,学生思维马上就跟上来了,可是我觉得这还不够,于是让学生说说“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了牵牛花的这种坚持不懈”,通过引导学生找重点词句、学着牵牛花做动作、让学生想象“牵牛花就象你现在一样头也酸了,背也痛了,她当时会想些什么呢?”的方法,让孩子多维的感知牵牛花的精神,这样他们的朗读才会有真情实感,他们模仿写作的东西才会更有血有肉。
四、说遗憾
一堂课下来,总会留下各种遗憾,我的课也不利外:
1、课时安排比较紧张,许多孩子的习作没写完就下课了,放到后一节课,从连贯的情感上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破坏吧!
2、在引导学生做动作的过程来看,虽然意图是让孩子感受牵牛花的艰辛,但操作过程中,孩子们爆发出来的笑声,成了本堂课最不和谐的音符。
【说课稿】相关文章:
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07-12
高中汉语说课稿《我很重要》说课稿06-29
尊严说课稿01-17
《台阶》说课稿01-23
《繁星》说课稿01-23
散步说课稿01-26
《爬山》说课稿01-26
《金子》说课稿01-20
《琥珀》说课稿01-20
《鲸》说课稿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