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06-28 05:42:0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说课稿汇总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说课稿汇总5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主题是走进科技世界,本组课文文字生动,插图精美,引人入胜。而《爱迪生救妈妈》是本单元的第2篇课文,课文讲的是妈妈的病情十分严重,在切除阑尾炎手术时,昏暗的灯光急坏了爸爸和医生,聪明的爱迪生急中生智,想出了办法,救了妈妈的命。读了文章,我们都会为小爱迪生的聪明和智慧赞叹,同时也看到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肯动脑筋,善于观察生活,一定会有所收获。

  二、设计理念:

  新课程指出: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与经验,自主的建构课堂教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策划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不同的体验,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的动态的生成过程,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注意联系生活学语文、用语文。

  三、教学目标预设

  1.会认11个生字,会读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炎、团、检查”这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教学二三段,通过读找划圈体会妈妈病情之急,时间之急,大家之急。

  4.初步感知爱迪生的聪明可爱。

  四、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读圈找划体会妈妈病情之急,时间之急,情况危急。

  五、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爱迪生,读读课文,圈出生字。

  六、教学过程预设

  (一)课前谈话

  课前我们先做一个游戏,猜猜他是谁?“他是美国人,文化程度不高,但他一生却共有两千多项创造发明,对人类的文化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电灯就是他发明的,这个人是谁?(生抢答:爱迪生。)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爱迪生,学习“迪”。你能简单来讲讲爱迪生吗?

  (二)激趣导入。

  1.师:爱迪生多了不起啊!,他的一生有20xx多项发明,平均每15天就有一项发明,这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因此我们说 “爱迪生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发明家就是因为:出示(他从小就爱动脑筋,常常能想出一些好主意。)引读。

  2.有一次他还靠着自己的聪明救了妈妈的命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板书课题)指名读,说说课题中哪个字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齐读。你还有什么问题要提?(预设:爱迪生为什么救妈妈?爱迪生是怎么救妈妈的?妈妈有没有得救?等)

  (三)初步感知 学习字词

  1.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大声读一读,注意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刚才小朋友在读的时候,张老师发现有两个句子好象有点难读。

  出示句子:一天,妈妈突然肚子痛,疼得在床上直打滚。

  一检查,妈妈得的是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做手术。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a生字 “阑”,猜字谜。b“捡”“检”句子辨析。

  3.出示生字卡片,看,生字宝宝从句子中钻了出来,来,一起和他们打声招呼吧。齐读3遍。

  4.刚才我们小朋友认真地读了课文,现在请你说说读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指名3个)先静静地思考一下。

  5.你能不能用这样一个句式,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爱迪生七岁的时候,妈妈 ,爱迪生 救了妈妈的命。先静静地思考一下。

  指名说——说给同桌听一听。

  (四)学习课文2、3段。

  (1)细读课文第二、三段,感受情况危急。

  1.刚才小朋友都提到了急性阑尾炎,那么什么叫急性阑尾炎?小朋友们知道吗?让我们来听听权威人士——医生是怎么说的吧!

  2.不幸的.是爱迪生的妈妈也得了急性阑尾炎,她生活的年代离我们现在有100多年,那时医学比较落后,如果不及时治疗,那么等待她的只有两个字——死亡。当时的情况是多么危急啊!请小朋友读读课文第2、3自然段,找找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危急?划下来,好吗?

  预设1:一天,妈妈突然肚子痛,疼得在床上直打滚。(课件出示)

  (1)说说你的想法。你能不能想象一下,“直打滚”是什么样子的呀?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瞧,躺在床上的妈妈,她感到越来越疼了,请你想象一下,妈妈会疼得 。

  (3)当我们看到妈妈的痛苦,听到妈妈的叫喊,我们的心里急(指板书)得像一团火一样。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预设2:医生环顾四周,迟疑了片刻,说:“房间里光线太暗,没法做手术。”爸爸说:“那说多点几盏油灯吧!” 医生还是摇头,连连说不行。大家急得团团转。

  (1)小朋友们,请你们也来读读这个句子,你从哪儿感受到了“急”?大家急得团团转。谁急?爸爸急、医生急、爱迪生急等。

  (2)爸爸、医生、爱迪生他们为什么急得团团转?请小朋友用心地读读这个句子,思考一下。

  (3)房间里光线太暗,没法做手术。那医生有没有想办法呢?你从哪里感受到的?随机理解“环顾四周”和“迟疑片刻”,体会医生的无奈和矛盾。

  (4)还有吗?大家为什么急得团团转?(爸爸想的办法不行)你从哪里知道的?(医生还是摇头,连连说不行。)现在你就是医生,你能不能来做一做“连连说不行”是怎样的?

  (5)医生想不出办法,爸爸好不容易想的办法还是不行,那就赶快把妈妈送医院吧!(不行)为什么不行?马上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找一找。(来不及,马上,几十里外)

  (6)不做手术行不行?送医院行不行?在房间里做手术行不行?这可怎么办啊?大家急得——团团转(生跟读)

  (7)此时此刻,医生和爸爸束手无策,妈妈又危在旦夕,大家都非常着急,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来再现这一情景呢? 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五)回顾板书,设置悬念。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了二三自然段,这一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妈妈疼得直打滚,送医院又来不及,家里光线太暗,大家急得团团转,真是急!急!急!就在这十万火急的时候,突然爱迪生却一溜烟似的跑了出去。他要去干什么呢?他到底会怎么救妈妈呢?我们下节课再学。

  (六)复习生字。

  出示生字,并能给它组个词。

  (七)写字指导。

  学写三个字和一个词:油 团 炎 检查

  30、爱 迪 生 救 妈 妈

  急 !

  直打滚 来不及 光线暗 团团转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首先,我来分析一下教材,教材是教师上课的依据,所以把握教材十分重要。本节课是中国地图出版社高中信息技术中第1单元第1课的内容。本课主要内容是关于信息的定义以及信息的特征和信息的素养,由于理论性知识比较枯燥乏味,在讲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结合生活实例,总结信息的定义和信息的特征并在学习后促进良好信息素养的养成。

  二、说学情

  高中学生的思想已经接近成熟,是有能力进行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并且抽象逻辑思维很强,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信息,本节课是更深入的探索,形成了知识的迁移,很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知识。

  三、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互动目标,在本节课中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信息的定义,信息的特征以及信息的素养。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自主探究,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学习生活理解信息的定义并说出信息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生活中处处离不开信息,以及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在本课中,我将信息的定义,信息的特征设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将结合生活实例说出信息的特征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小组讨论法、问题教学法自主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教师说出古诗塞外音书无信息,道傍车马起尘埃”——《寄远》唐代诗人杜牧。体现了古人对信息的企盼,请同学们思考思考,说说有关“信息”的唐诗、宋词吧!学生回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理解信息的概念上面,都是古人眼中的信息,那么,今天我们对信息这一概念是什么如何理解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内容。

  通过创设情境的导入方法,让学生从古诗词中感受信息并引导学生自己来发现还有哪些信息在学生的周围,通过学科间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二)任务驱动,讲授新知

  在新课教学环节我将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找到信息的定义,并发表看法。我来引导目前还没有一种被各方面都认可的权威性定义。虽然各个领域对信息的描述各有不同,但它们都是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和描述,通过对这些描述的分析与理解,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信息的含义。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和阅读教材知道定义为信息是反映一切事物属性及动态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和信号中所包含的内容。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信息定义的众多,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老师总结,突出教学的层次性。

  我来引导学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认识:信息的含义、信息的表现形式、信息的载体,并填写表格。10分钟的时间设置同桌两人为一组的讨论。

  学生小组讨论信息的含义:信息所传达的内容。信息的表现形式:信息的内容通过什么表达出来,人们是通过什么来认识信息的。信息的载体:信息依附于什么存在,通过什么传递。并填写表格天气预报含义明天的天气,表现形式电视的视频,载体声音,图像。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程理念。

  我利用教材的马陵之战为过渡讲解信息的特征并结合生活实例辅助讲授,并会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各个特征所对应的真实案例。我会提问:同学们在上学的路上有哪些发现呢?你怎么知道要上课呢?其实这些都是信息,说明信息具有普遍性。学生认真聆听,学生说过马路时红绿灯,校园里的花草,指示牌等。通过老师的总结知道了信息的普遍性。我引导学生们思考,古代如何传递信息以及现代又是如何呢?古时候的烽火狼烟、飞鸽传信、快马传书,现在的电话、传真、网络。这些全都为我们传送了信息。学生思考我们的传递信息的方式不同。我利用庞涓的历史典故,让学生同桌讨论,获取错误情报。体现了信息的什么特征?以及如果他早一些知道这些信息的话,结果又会如何?这又体现了信息的什么特征?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能够回答出是信息的不完整性,和信息时效性的体现。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去感受信息,发现信息。这样的设计可以将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化成学生易接受易懂的内容,提高学生对于理论课的积极性,让学生对于信息的特征有一个深入的认识。着我会利用古代电视剧引导提问:武侠小说里的经常在争一种神秘的书,里面记载练功方法这样宝贵的信息。但是有个叫令狐冲学到的各派剑法却不在书上,谁知道哪里记载着这些信息?如果没有这个记载的物体呈现会有剑法信息吗?学生回答思过崖山洞的墙上,并体会到老师所说的信息的依附性。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在最后做出总结归纳,让学生有发表自己见解的空间,充分体现他们的求知探索的特点。

  然后我会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阅读知识扩展的内容,并且4人为小组的形式10分钟的时间动手制作证明勾股定理的过程,在证明的过程中发现总结信息素养是如何体现的。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总结: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可以养成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同时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阅读思考,并合作交流的方式着手制作,并总结信息素养的体现。学习勾股定理的过程是获取信息的过程,由现象推导定理是信息的加工、处理。结论一旦形成就储存在大脑里,这体现了信息的管理。需要使用的时候能够准确的表述出来,是信息的表达。

  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和学生合作交流证明的教学方法的结合使用,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的能力同时又进行了团队合作,互相之间共同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巩固提升

  我利用实践与思考的问题来提问学生体现了信息的什么特征?并询问他们还能举出生活中的信息存在哪些特征?

  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体现了信息的不完整性。观看天气预报看明天的体现了信息的时效性。

  通过举例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

  (四)小结作业

  课程最后,我打算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教师补充的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来进行。我的作业是课后思考信息还具有哪些特征,以及信息素养应该怎样更好的体现。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并在课后延伸本课的教学内容。

  七、说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3

  教学指导思想:新的教学理念下课堂教学已经是一个多维度多中心的整体。教师学生都是参与课堂的主体,而教学设计与实验则是课堂的载体,它将调度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并在参与中尽量获取知识与能力上的探讨,共鸣与思维能力的升华与内化。教学应该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呈现,注重学生把数学问题取之生活,用之生活。 本案将从现实中提取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在生活去发现问题,提炼猜想归纳,分析解决,得出事物或者问题发展规律;在此过程中学生得到的是自身发现能力的挖掘,建构模型的开发,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以及综合创新与创造力的潜能训练,这将有利于学生的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是不等式这一章的核心,对于不等式的证明及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等应用问题都起到工具性作用。通过本章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后面不等式的证明及前面函数的一些最值值域进一步研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通过现实问题进行数学实验猜想,构造数学模型,得到均值不等式;并通过在学习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定义基础上,理解均值不等式的几何解释;与此同时在推理论证的基础上学会应用。

  3、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基于对教材,教学大纲和学生学情的分析相应制定的。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更为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意识的培养。因此,结合本节课内容与实验,设计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对于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理解以及定理的掌握;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设置提出问题,揭示课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习惯;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设计,模型转化,类比猜想实现定理的发现,体验知识与规律的形成过程;通过模型对比,多个角度,多种方法求解,拓宽学生的思路,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综合创新与创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生活问题数学化,并注重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习惯,有利于数学生活化,大众化;同时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研究领略获取新知的喜悦。

  教学重点: 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理解以及定理的掌握;

  教学难点: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以及定理发现探索过程的构建及应用;

  教学关键:学生对于实验的实践及函数模型的构建。

  教学模式:探究式 合作式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高中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他们希望能够自己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现在经历课改的学生不仅仅停留在接受学习的框框内,他们更需要充满活力与创造发现的课堂。课堂实验可能存在问题:对EXEL软件不够熟练。对于模型构造思路不够清晰。

  三、教法分析

  不同于传统的.讲授课,基于数学实验的教学实践课,教师的教应有瞻前性,应该在实验课前让学生对于软件的应用有充分的准备,并进行分组讨论得到数学模型。依据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问题教学法"确定本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生活中发现问题,实验中分析问题,设计中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论证后延拓问题"五环节教学方法,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能更好地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发生,发展和"再创造"的全过程,主动地吸收新知识的精髓。

  四、学法指导

  新的教学理念下课堂教学已经是一个多维度多中心的整体。教师学生都是参与课堂的主体,而教学设计与实验则是课堂的载体,它将调度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并在参与中尽量获取知识与能力上的探讨,共鸣与思维能力的升华与内化。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根据数学实验课的教学特点,这节课主要是教给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多训练,多实践。"的研讨式学习方法。这样做,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增强了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通过这样使学生"学"有新"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学生才会学习数学中体验发现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交流合作,并学以致用,才能适应素质教育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五、实验内容与实验程序:

  问题:元旦晚会我们学校即将举行游园活动,每个班级有一条20米长的红丝带在灯光球场围成一矩形的场地活动,请问大家应该怎么围才能使我们班级的场地面积最大

  1问题提炼:(用数学语言表达)

  2实验步骤:

  A 请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整数长度为边,按照制图方法绘制5个矩形,并比较面积

  B 把上面的矩形按照边长与面积的不同列表归纳

  长度(m)

  宽度 (m)

  面积 ()

  C 根据以上表格数据,请用exel软件作出柱状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1)在边长变化过程中,面积的大小变化情况与趋势

  (2)由这种趋势请同学们自己猜想总结一个结论。

  3 实验的感言与进一步构造数学模型的思考。

  六、教学流程

  1,生活问题创设情景:通过生活问题设置情景并构建实验

  2,构建模型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构建函数及不等式解决问题并发现均值不等式

  3,定理总结结论表述:用数学语言表达均值不等式并用文字语言总结陈述

  4,定理论证课堂练习:用几何与代数方法分别论证结论并进行课堂练习

  5,学习感言教学小结:由学生发表学习感言,老师总结本堂课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发现问题――实验猜想――构建模型――发现规律――论证再运用;学习方法:协作探讨,自主实验,猜想证明,发现应用。

  七、教学反馈评价

  本节课利用生活问题设计数学实验,是现阶段新课程改革的新试点,是学生进行数学研究性学习与自主学习的一重要手段与途径。

  本节课通过生活问题的合作交流探讨,学生学习方式有了新的改变;在实验的构造过程,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创造性得到锻炼与提高;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分工合作精神更是得到充分的考验与体现,学生学会了合作与分享;通过对数学模型的构建,学生更加体会进行自主研究,合作学习的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与发现能力。

  当然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点在于从书本某一个知识作为切入点构造生活问题,设计数学实验,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再利用,再编改。使得学生在课堂,课外自主学习与接受知识的方法途径更加多样,参与课堂的方式更加深入,更容易通过自己探究体验发现的乐趣。这是传统教学所没办法达到的。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一节是司南版物理选修3-1第一章《静电场》的开端,而本章也是整个高中阶段电学的开端。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初中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又为后继内容的学习做出了铺垫。学好这一节,对学生进一步研究静电场的有关性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静电现象与生活息息相关,学好这一节又能增强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热情。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初中已对静电有初步了解,知道一些简单的静电现象,知道摩擦起电、接触起电两种起电方式,对感应起电也有了些浅薄的了解,但只是一些感性认识,缺乏深层次理性认知。

  2、学生化学课已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有所研究,这为本节课几种起电方式的微观解释大大降低了难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起电、接触起电、静电感应这三种起电方式;

  2、知道正负电荷的规定及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规律;

  3、知道电荷守恒定律,能用原子结构和电荷守恒的知识分析三种起电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转移。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静电现象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了解静电现象及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尝试运用静电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有将静电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用原子结构和电荷守恒知识分析静电现象

  难点

  静电感应

  突破:动画演示

  五、教法学法

  教法 实验演示、启发教学、多媒体动画辅助

  学法 观察分析、讨论交流

  六、教学媒体

  1.实验器材:有机玻璃棒、丝绸、碎纸片、毛皮、橡胶棒、验电器、摩擦起电机;

  2.课件:视频——静电使长发飘起来;文档——人身静电高达七八千伏。

  七、教学流程及操作

  新课导入 (3分钟)

  1、演示摩擦起电机的人造闪电;

  2、播放视频——静电使长发飘起来;

  提出问题

  为什么摩擦会造出闪电?为什么静电使长发飘起来?学完这一节我们将解决以上问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

  探究实验 (6分钟)

  1、研究第一种起电方式——摩擦起电

  设计意图:此处为学生实验,主要是回顾初中的知识,增强学生自豪感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实验一:用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放于碎纸片附近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二:用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放于碎纸片附近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三:将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用丝线悬挂

  (1)再用一根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之靠近,观察二者相互作用情况;

  (2)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之靠近,观察二者相互作用情况。

  现象及结论

  现象:实验一二中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吸引碎纸片;

  实验三中的两根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排斥,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吸引。

  结论(学生分析):

  (1)都吸引碎纸片,说明二者都带了电;

  (2)两根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必定带同种电荷,我们规定其为正电荷,其相互排斥说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3)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吸引,说明二者带异种电荷,我们把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规定为负电,即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总之: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与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提出问题 还有其他起电方式吗?

  探究实验 (3分钟)

  2、研究第二种起电方式——接触起电

  让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或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设计意图:此处也为学生实验,主要是回顾初中的知识,增强学生自豪感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现象及结论

  现象:金属箔片张开

  结论(学生分析):接触使两箔片带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提出问题 还有其他起电方式吗?

  探究实验 (3分钟)

  3、研究第三种起电方式——感应起电(学生实验)

  让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或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但并不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及结论

  现象:金属箔片张开

  结论(学生分析):感应使两箔片带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微观解释 (8分钟)

  提出问题 为什么以上三种方式能使物体带电?它们的本质是什么?

  继续提问 原子结构?此处让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学生化学已学,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

  强调 某些情况下带负电的电子可以移动或转移

  学生讨论交流

  摩擦起电:电子的得失

  接触起电:电子的转移(一物至另一物)

  感应起电:电子的转移(物体的一部分至另一部分)

  结论 电荷守恒定律

  前后照应,实际应用 (1分钟)

  摩擦起闪电:电子的转移

  静电使长发飘起来:接触起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例题 (6分钟)

  例1:两个完全一样的绝缘金属球,A带电量Q,B带电量-2Q,将AB相触后分开,AB分别带多少电量?

  例2:见右图,感应后Bc整体带电了吗?Bc分开后带电了吗?

  静电的防护与利用 (8分钟)多媒体动画课件展示

  1、利用:

  (1)吸附功能;可用于除尘、喷涂、复印等;

  (2)杀菌功能:处理种子、处理水、产生的臭氧净化空气。

  2、防护:

  将静电导走:避雷针防雷电、油罐车防静电

  设计意图: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课堂练习 (4分钟)(2题针对接触起电与感应起电)

  课堂小结 (1分钟)

  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 (1分钟)

  1、教材本节课后练习;

  2、课外阅读《人身静电高达七八千伏》。

  八、板书设计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一、三种起电

  1、摩擦起电

  2、接触起电

  3、感应起电

  二、原子结构与电荷守恒

  1、原子结构:

  2、电荷守恒

  三、静电的防护与利用

  1、利用

  2、防护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松坊溪的冬天〉〉是“二期课改”小学语文三年级上的一篇教材。文本是一篇借景抒情、情文并茂的散文诗。作者满怀感情,描绘了自己曾经住过好些日子的一个高山地带的小小山村——松坊溪冬天秀丽的景色,抒发了对大自然,山村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是一首松坊溪的赞歌。

  二、教学对象分析

  我借用的三(1)班绝大部分学生喜欢看课外书籍,善于自主积累课内外的好词好句。因此,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借助学生的这个长处,引导学生将已内化的知识和本课新积累的词语灵活运用在课堂的说话练习中,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另外,该班经过二年多的小班化教学,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比较强,故而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组长的带领下自主学习课文。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 教学目标设定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绒”等4个生字和“柳絮”等6个词语,尤其是“坊”读音,“覆”和“绒”的字形;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全文;

  3、知道课文的写作顺序,体会课文应用比喻、排比把“雪景”写得生动、形象的方法;

  4、积累文中描写雪的语句,仿照课文的方法,学说一段“雪景”:

  (1)学有余力的学生运用课内外积累的语句仿照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性地、生动地描绘雪景;

  (2)学有困难的学生能运用课文中的语句,选择一个片段描绘雪景;

  5、教学重点,难点:

  仿照课文的方法,学说一段“雪景”;

  (二)过程与方法:

  1、应用媒体、自读、听写、合作、提示等方法,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记词;

  2、借助音乐陪衬,通过自读、引读、赛读等方法,领会文本的诗情画意,培养颂读的感情;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品词品句,体会课文运用比喻、排比把“雪景”写得生动、形象方法,领略松坊溪满天飞舞的白雪花和千姿百态的冰雪世界;

  4、设计单项尝试,提供雪景场面,运用积累和内化的语言展开想象,说一段雪中的景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松坊溪冬天雪景之美,培养学生品味、欣赏祖国的语言文字之趣;

  2、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大热爱自然之情;

  四、教法学法设计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受教育者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教育活动的组织者由观点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受教育者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结构、全新的教育方法和全新的教育设计开展教育活动”。

  根据“建构主义”的这一理论,我在本课教学中为学生搭建了以下“建构”平台:由感受→感知→感悟;由感悟→尝试→模仿;由模仿→拓展→生成。而这样的三个建构平台,又是以“读”这条主线来贯穿的:即:通读梳理,萌发学趣感受美;诵读品味,诱发情趣感知美;引读铺垫,激发理趣感悟美。学生的学习由学趣→情趣→理趣,逐步上升。有兴趣,就会参与;有情趣,就有真情的感动;有理趣,就有深切的感悟。最终使学习过程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不仅整堂课保持着旺盛的学习之趣、探究之情,而且引发理性的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应用什么方法把松坊溪冬天雪景之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应当说,这就是学法的归纳和提炼,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力。

  (一)通读梳理,萌发学趣感受美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布鲁纳也说:“学习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可见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求知探索的内驱力。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其智慧潜能,使有着个体差异的学生都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在教师富有情趣的教学艺术诱导下,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生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比如,以音乐为背景,以媒体为“中介”,展开与学生的谈话,创设一个愉快宽松、和谐互动的教学环境来引入课题,步入松坊溪。让学生通读课文,找一找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讲一讲你读了课文后的感受。这样做可谓是一举数得,既帮助学生读正了字音,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又初步感受到松坊溪雪景的美,萌发了学趣。

  那么松坊溪雪景的美,又是如何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这样,很自然地引入到对文本的深入学习。

  (二)诵读品味,诱发情趣感知美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探索,才能使他们主动地得到发展,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学习的主人。因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学习中获得知识,真正做到像叶澜教授所说的“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据此,我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课文片段读一读,并讲一讲你喜欢的理由。这样做的目的是着眼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学习情趣的`诱发。让学生在媒体的帮助下,通过自主品读、相互交流,发现、体味文本是应用比喻、排比写出了松坊溪满天飞舞的白雪花和千姿百态的冰雪世界。从而使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达到有滋有味的情感诵读。这样不仅使学生产生一种感情的升华,而且是学会品味,体验学法的一种培育。

  对于朗读,特级教师张庆老师有个巧妙的比喻,他说学语文好象是“布云彩”,“云”布得越厚,雨下得越大。修订大纲明确要求:“要重视语言积累”。朗读是积累的前提,熟读才能成诵。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反复朗读,形象与声音最终以词的形式定格于大脑皮层中。因此在教学描写雪花,溪石,石桥的时候,先以品词品句着手让学生感悟言语的凝炼,诗的情致,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自己也来说说下雪时的

  (三)引读铺垫,激发理趣感悟美

  建构主义指出:教育组织者应当成为受教育者主动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在相应的教育预设、教育过程、乃至教育反思中,都必须强化“主导-主体”的对话、合作、沟通,强化生命的动态互动,以使教育活动符合青少年的实际,激起受教育者的内需。

  这就是说,教师的适时引导、适当点拨,对于“教学难点的突破,重点的落实”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尤其重要的是:要在整堂课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为“教学难点的突破,重点的落实”做铺垫、筑台阶。“预设”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有利于分段思考,有助与逐步达标,因此往往会获得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解决“难点”——仿照课文的方法,学说一段“雪景”之前,我就采用了引读、想象、单项说话等方法,创设多种思维平台、语言实践平台,为完成这一教学目标“铺路架桥”,使学生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来“理性”地观察、思考,着眼于认知过程内在逻辑的呈现,使学生对文本的表达手法有所发现、有所领悟,从而达到能灵活运用、创造性地说话。

  四 练习设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山一水,一词一句,只要审美主体加以想象,无声的文字符号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无形的画面就会变成栩栩如生的景观,隐匿于字里行间的美就会自然地跳脱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去大胆创新,拓展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和应用。在教学完“下雪了”片断后,我让学生说说你见到下雪时的景色或雪花是怎样的?“雪止了”这是一个静中带动的雪世界,再让学生说说自己见到的一道道风景,欣赏雪止后的银装素裹。

  五 板书设计

  《松坊溪的冬天》溶入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描绘出一个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使人沉浸在美的享受中。为帮助学生理清作者写作的顺序,我设计了以文本脉络为主线的板书,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背诵。

  附板书:

  下雪了 雪花 白雪纷飞

  溪石 多姿多态

  石桥 洁白如玉

  雪止了 近处

  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

  远处

【说课稿】相关文章:

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07-12

高中汉语说课稿《我很重要》说课稿06-29

尊严说课稿01-17

《台阶》说课稿01-23

《繁星》说课稿01-23

散步说课稿01-26

《爬山》说课稿01-26

《金子》说课稿01-20

《琥珀》说课稿01-20

《鲸》说课稿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