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06-28 11:46:1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模板集锦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6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模板集锦6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锐角和钝角》。

  这堂课要求学生判断一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是在二年级上册中学会了如何辨认直角,并在判断直角中渗透了比较大小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所用方法与上学期的一致,都是利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来比较的。但比较的重点不同,前者是判断角是否是直角,后者是看一个角比直角大还是小。

  二、说教学目标

  l 知识和技能:能结合生活情景辨认锐角和钝角,能口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l 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l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辨认锐角、钝角。知道锐角、钝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能辨认锐角、钝角。

  三、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生动有趣的简笔画,让学生在图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去发现角和展示角,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四、说教学准备

  《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

  一、 让学生在有趣的综合活动中巩固和应用锐角和钝角的概念

  活动化、个性化是课堂发展的重要趋势。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做”数学,演绎数学,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把练习九的第2题的一个直角设计为学生用眼睛不能很快看出来的直角。有的学生说直角,有的学生说钝角,产生争辩。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探索用三角板的直角进行判断的方法,在矛盾冲突中自然地突破了难点。然后通过信封中的图形(圆、月牙、五角星、三角板等)让学生找一找都有哪些角,学生小组活动积极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兴趣盎然,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后让学生变活动的`角,等等。

  二、 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相互评价、共同发展

  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评价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了,应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互相质疑、互相欣赏、互相帮助。在“找锐角和钝角——画角——数角——变角”的多层次学习活动中,每一环节都有学生对同伴的质疑与帮助。例如:“我觉得他们都做对了!”“我认为他锐角画得比较好,钝角有点像直角,建议以后画钝角,要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学生回答得好,其他的学生也能热情地给予肯定。在自我评价中,有的学生自信地肯定了自己的表现,有的学生谦虚地对自己提出了希望。在质疑环节中,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欣赏、互相评价、相互帮助和自我评价、自我激励,使学生既学会了学习又学会了做人,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总之,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说课稿 篇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中的《青蛙看海》是一篇寓意深刻的童话故事,叙述张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后来在苍鹰的指点下,在松鼠的鼓励下,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完了所有的台阶,最后终于到达了山顶,看到了大海,针对课文特点,结合本人承担的课题,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识字,夯实基础

  识字是读写的基础,识字太少,读书,写话必将遇到很大困难。低年级段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识字写字,面面广量大的“随课文识字”是知识教学中的“重头戏”。我们知道一个字(词)的意思是随着语言环境的确定而最终得到确认的,要在短短几十分钟的课堂上让学生认识,会写那么多的生字,对于每一位低年级老师来说都应该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写应该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因而在教学时,我始终抓住识字教学不松手,如在复习环节中认读的“苍鹰、一双、登山……”等词都是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通过认读,目的是让学生再次读准生字的字音,再现它们的字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一双( )”,旨在教会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双”这个量词,对于“善跑”、“展翅”这些新词,对于刚升入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不太会使用,因而采用了课文中现有的规范用语,事业帮助学生来积累词组,让学生初步学会使用这引起生词,(2)在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则是侧重了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在语言环境中较好的理解生词的意思,如理解“失望”,学生肯定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而把它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青蛙很想看看大海,而要想看到大海就必须要登上山项,可它又觉得自己上不去,所以它感很失望,这样学生就容易接受。(3)在学习生字环节中,再次把这篇课文中所有要求会写的生字进行认读,目的是考察、学生在脱离了语言环境还能否认出这些生字,这样识字教学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之中,也是使识字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但使更多的学生去主动识字,巩固识字效果,夯实基础。

  二、诵读体味,增强体验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的阅读教学首先是要求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而我们使用的教材用语言描写的形象,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得以展示,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逼真,具体富有感染力。我们在这一环节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如在读青蛙和苍鹰的对话时,抓住“天哪,这么高的山!”“我没有……也没有……”来体会青蛙当时的畏难情绪,教学时,我采用了图文结合,先读正确,既而指导读懂,在此基础上读好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创设情境,强化能力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要锻炼学生积极参加讨论,让他们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做到认真听别人讲话,能用普通话比较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在教学中,我针对本课的特点有意识的设计了几个说话的训练点。(1)在复习环节中,设计了“初读了课文,你了解了课文哪些内容”,目的是检查学生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程度。(2)另外一个说话的训练点,就是在读到“不知不觉,它们已经跳完了台阶,到达了山顶”时,“青蛙终于到达了山顶,它会说什么呀!”因为有了前感悟课文内容的辅垫,青蛙从失望到充满信心,一级一级地跳完了,所有的台阶学生也是有感而发了,因而说出了“我疑义于看到大海了!”“大海真美呀!”……我想,针对每篇课文内容的不同,设计相应的说话训练点,对于提高低年级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一定是受益匪浅的。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乡下孩子》是一首非常美丽的儿童诗。课文以儿童的笔触描绘了乡下孩子的日常生活,语言生动而富有童趣,所创造的意境清新活泼,作者通过对乡下孩子游戏、劳动等童年生活的丰富描写,抒发了热爱农村广阔天地的思想感情,真挚感人。全诗共四个小节,第一小节写乡下孩子幼小时生活在爸爸妈妈怀抱里的情景;第二小节写乡下孩子在田野里欢快游戏的情景;第三小节写劳动给乡下孩子带来的欢乐;最后一小节是对乡下孩子在农村广阔天地里幸福成长的赞美。

  二、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认真听讲,能积极发言。他们思维活跃,敢于发表个人观点,最大的特点是想象丰富。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胆子小,性格内向,不善于表现自己,在课堂上变现的不够积极,基本处于听众的状态。

  三、说学习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了解乡下孩子丰富多彩、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培养热爱农村广阔天地的思想感情。

  ③在调查实践的基础上试写儿童诗。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教学难点在了解乡下有趣的事情,并能仿照书上的诗句创编小诗。

  四、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有表达个人观点的强烈愿望,因此,本节课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适当的点播和指导,基于此,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有:情境教学法,讲授法,点拨法。

  五、说教学流程

  1.开门见山,直奔课题,学生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激起兴趣,培养书写习惯,自然进入课堂。

  2.复习巩固生字词。二年级阶段的主要任务还是识字,课上通过小老师领读、指名读等形式巩固生字词,又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课堂的小主人,学习兴趣浓。

  3..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是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他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让学生反复诵读,扫清阅读障碍,积累感性材料,完成教学目标1、2。

  第一遍:听老师读课文,在心中树立读书的标准与目标。

  第二遍:自由阅读,感知课文内容,做到读对、读好、读美。

  第三遍:检查朗读效果。

  4.精读课文,感受乐趣。

  (1)在学习第一节时:让孩子们回忆自己幼小时在妈妈怀里、爸爸背上时的感觉,再抓住“欢唱的黄鹂、盛开的野菊”,指导学生朗读和换起孩子回忆幼小时的情景,把学生带入情境中,让他们感受到在父母关爱下的幸福、快乐,从而把这种快乐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在理解第二、三节时,抓住想象点:想想孩子们会怎样捉蝴蝶?捉到了蝴蝶,会编织什么美丽的故事呢?他们用草叶会吹出什么样的曲子?进行想象说话,学生思如泉涌。在学生获得了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再来指导朗读。

  5.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1.说说乡下还有哪些趣事呢?

  2.模仿说一说:割一篮青草,()。采一束野花,能干()……

  6.拓展阅读

  采用本节课学到的“读——想——创”的方法阅读儿童诗《小脚丫》《梦中》,感受儿童诗的乐趣。

  六、说板书

  板书内容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引导、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对课堂教学起到了总结性作用。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时间都去哪儿了》。下面,我将从活动背景、活动目标、活动流程、活动效果、活动反思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活动背景

  古训云:“百善孝为先”。感恩父母,孝敬长辈在中华民族的美德中占第一位。但是,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娇生惯养,百般呵护。致使他们: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接受,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感恩。为了擦亮学生蒙尘的心灵,唤醒他们的责任意识,让他们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并结合学校正在开展践行的“感恩”德育教育活动,我决定开展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标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我们制定了本次活动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大胆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观察、表达、倾听、习作及动手能力,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采访记录、调查问卷、拍摄视频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感悟到父母之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活动将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热爱之情进而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活动流程:

  本次活动分为四个阶段:主题确定阶段、活动准备阶段、活动实施阶段、总结交流阶段。

  (一)主题确定阶段

  确定活动内容,安排时间一课时。

  (二)活动准备阶段

  学生按照兴趣、特长自由构建合作小组,并给小组命名。

  制定活动计划,探讨活动方法。安排时间一课时。

  (三)活动实施阶段

  各小组采访、调查、搜集、整理资料。

  分小组制作家庭手册、父母寄语录像、歌曲小品,以及相关PPT。

  共安排时间2个星期。

  在孩子们活动过程中,我始终用灵活有效的办法帮助他们保持较高的热情和信心,快乐地去实践,去活动,鼓励小组同学团结合作。

  (四)总结交流阶段

  汇报交流,成果展示。安排时间一课时。下面,就请大家跟随我一起走进我班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成果汇报。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汇报分为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 引发话题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恩情怀,活动之前,我播放了最近融化众人心灵的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为实践汇报活动创设动人情境。在这情境之中,让同学们一起朗读小诗《家》,带他们进入感恩之家,自然而然引出本次活动的主题。

  2.感恩交流 真情互动

  在两个星期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孩子们快乐地忙碌着、体验着、探索者、收获着。终于可以展示他们的劳动成果了,孩子们心里肯定特别激动。

  说一说

  知恩组同学准备了有趣的《家庭手册》,手册里有家里的每个成员,他们的爱好、工作、生日等等资料跃然纸上,那是一本本制作精良的图画名片,蕴涵着孩子们对每个成员满满的爱。听着他们滔滔不绝地介绍家里的父母,讲述着每个感人的点滴,大家顿时沉浸在幸福的海洋中,感同身受,有时便是如此。

  问一问

  颂恩组同学在活动期间进行了《我对父母知多少》、《父母对我知多少》为题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他们总结出自己对父母的了解太少,而父母却知道自己的`每一个细节,无微不至的关怀有时却得不到孩子的一丝体谅。这其中满是无奈与伤感,当他们把调查分析图展示在大家面前时,同学们唏嘘不已,不禁想起自己,想起辛苦养育他们长大的父母。

  演一演

  忆恩组同学顺势表演了小品《唠叨的妈妈》,讲述平凡生活中妈妈处处唠叨,却又处处关爱的小事。他们深入生活,观察妈妈的每个唠叨瞬间;记录生活,写下自己的小品台本;展现生活,表达对妈妈深深的爱,准备的过程对于他们而言,就是对生活的体验,对父母的感恩。小品结束时,全体演员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在全班引起共鸣,大家不禁大声合唱,那歌声动听而感动。

  看一看

  感恩组同学把一张张儿时和现在的父母与自己的对比照,一一展示在大家面前,分明可以看到照片中的少年越发俊俏挺拔,而父母脸上却悄悄爬来了皱纹和几丝白发,起先大家还会为同学儿时的稚嫩捧腹大笑,“瞧,这也太逗了!”紧接着便停了下来,此时他们终于明白“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来得及报答,你们就老了。”

  当事先录好的“父母寄语”爆笑登场时,大家已再也笑不出来,“你健康长大,是妈妈最大的愿望”,“要多吃饭,正长身体呢”,“爸爸陪你慢慢长大”......一句一字都震慑的大家的心,什么是爱,便是如此简单平凡,却深入人心。

  3.感恩留言 唱响感恩

  活动汇报课上回荡着动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旋律舒缓而感人,同学们在这感恩的氛围中写下对父母的心里话,此时的他们心中一定满盛着对父母的爱。当他们大声的念出自己的留言时,早已热泪盈眶。

  四、活动效果。

  最后,同学们彼此交流着此次活动的体会和感受,并填写了活动收获卡,孩子们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懂得了要多关心、体贴父母,感恩父母。有人说“我的胆子变大了!”,有人说“我养成了查阅资料的习惯。”有人说“我学会了与他人合作”而说的最多那句还是“我们感谢爸爸妈妈!”……家长也深有感触地说:“这种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体验、交流中受到了教育。而我们做家长的也在这一过程中知道了孩子的心声,更明白了自身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共同填写了《综合实践活动星级评估表》,通过自评、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在多元化的评价中,给予孩子实践能力的肯定。

  五、活动反思:

  一个个永恒的瞬间记录着孩子们那一颗颗真诚的感恩之心。他们真的懂事了,真的长大了!这次活动也让我明白了原来学科整合并不难,而且整合后的课堂教学显得更加的生动有趣。如:收集有关的资料,撰写心得和调查报告等,这是和语文学科的整合;上网查资料,这是和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还有的学生统计调查各种数据和绘制统计图表,得出有用的信息,这是和数学学科的整合;吟咏、歌唱,又是与音乐学科的整合;制作贺卡、心语卡,又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

  当然,这一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学生不太受小组同学的欢迎;有的小组的展示形式太过单一……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加以正确引导,我们的孩子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天空中一定会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活动结束后,一位孩子送给我一张贺卡,上面写道:“敬爱的老师,谢谢您!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让我懂得了许多许多,我要学会感恩生命中的一切!”是呀,感激生育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体验生命,感激教育你的人,因为他们开化你的蒙昧,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们磨练了你的心志……于是,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又可以生成新的课题。感恩无处不在,我们应该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社会、感恩祖国。

  感恩,生活中的智慧,它是爱的别名。在感恩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孩子们收获了能力,收获了责任、收获了真情。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心存感恩,与爱同行!让我们一同携手走进综合实践活动更广阔的天空!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过渡句】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是高中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二节,在高中地理内容的基本结构中属于自然地理的部分。水是生命之源,本章是以自然界的水循环开始,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结束。以人水关系为主线,分别讲述了自然界的水循环及过程与意义,世界表层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对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海洋水体是地球上海陆间水循环的起点和终点,也是陆地水资源不竭的源泉,所以本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在本章中起着呈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说学情

  【过渡句】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我们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特点。首先,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大势,有一定记忆,这对洋流名称、分布特点的理解和记忆有一定的'帮助。其次,对于洋流的成因和分布规律的直接影响因素——世界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以及南亚冬夏季风风向风带的变化在第二章刚刚学过,这也有利于对本节的学习。而高一学生对于密度流和补偿流的理解有一定难度。课程标准也没有作具体的要求,所以我在这一知识内容上尽量不会拓展太多。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洋流的概念及分类;会分析洋流的成因;能够说出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洋流分布”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养成用地理眼光看待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地理思维,形成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辩证思维。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

  洋流的成因及分布规律。

  【难点】

  洋流的性质判断;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五、说教法方法

  【过渡句】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地图法、小组合作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故事导入法。我会向学生讲述哥伦布两次前往美洲所花费时间的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其中原因。引出洋流帮了哥伦布的忙。并通过提问“什么是洋流?是怎么形成的?它又有何分布规律?”进而导入新课。

说课稿 篇6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透镜》。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

  一、《透镜》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透镜对光的作用是准确理解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基础,能否掌握透镜对光的作用是学生今后能否学好第三章的关键,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通过实验,认识透镜对光作用”这一要求及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透镜对光的作用,知道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通过让学生分析得到平行光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鼓励学生用毅力去战胜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疑惑等阻力,逐步超越自我。

  4.教学重点

  探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探究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5.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复杂的物理实验情景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三、学习方法: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形象具体,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自探究、动手操作,强调学生的感受、体验、实践,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本课教学以实验为教学的主线,以讲学稿为学习载体,采用实验、讨论、交流、指导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四、教具准备:

  电教媒体、自制教具、凸透镜、凹透镜

  五、教学流程:

  本节课分为七个部分完成:

  (一)课前预习:

  分为温故知新和问题线索两部分。本过程是在复习光的折射的基础上,结合问题线索有序地对教材进行全面预习,对教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板书课题: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一节 透镜)

  此环节准确的找出了新知识的生长点,为学生顺利的猜想和理解透镜对光的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本流程按学点进行。

  学点1、凸透镜和凹透镜。(板书:透镜的种类)

  先设置活动为“收集透镜并进行分类,试说出分类的依据”;

  此过程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把学习延伸到课外和生活中,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通过看幻灯片认识透镜及概念:主轴和光心;并设置相应的练习加以巩固。(板书:主轴、光心)

  幻灯片可形象地展示透镜及概念的形成过程,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学点2、透镜对的光的作用、焦点和焦距(板书:焦点、焦距;透镜对光的作用)

  本流程设置三个活动,分别探究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并将观察到的现象用光路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同时设计一道思考题:折射光线相对入射光线而言,传播方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此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工与合作,培养了学生的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通过思考题的设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通过对比的方式,观察到:平行主轴的光经凸透镜作用后,折射光线靠近主轴,光束变窄;平行主轴的光经凹透镜作用后,折射光线远离主轴,光束变宽。在实验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出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

  接下来,幻灯片演示透镜对光的作用及焦点和焦距。在演示过程中,通过如下问题: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还是虚焦点?在透镜的另一侧还有焦点吗?透镜的两焦距是否相等?引导学生认识实焦点、虚焦点,且透镜均有两个焦点。

  经过如上流程的学习,学生可轻松完成如下部分。

  小结:凸透镜对光有 作用,凹透镜对光有 作用。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 ,用 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 ,用 表示。凸透镜的焦点为 焦点,凹透镜的焦点为 焦点,且分别有 个。

  运用透镜对光的作用及光路的可逆性,完成下面的练习。

  练习过程中安排小组自由指定组员到黑板展示,或将练习情况通过展台展示,并由学生点评。

  此环节学生能够主动地应用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去解决练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也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点3、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板书: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本环节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此过程中,要发现学生操作过程中的其他方法,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如:学生在测量凸透镜焦距时,借助圆规来量焦距(即“亮点”到“光心”的距离),方便、精确!

  (三)课堂小结:

  学生用知识树的形式将本节课的收获展示出来。

  此环节可有效督促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幻灯片演示:

  (四)课堂达标:

  (五)拓展提升:

  (六)课后延伸:

  以上三个环节,以练习的形式巩固基础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七)反 思:

  该环节,学生可反思学习过程中知识的收获、能力的锻炼、认识上的提升,也可以反思学习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以及不足之处,并针对自己不足之处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改正。

  态度成就人生,细节决定成败!

  作为执教者,我在每节课教学完成后,结合学生学习效果和反思情况进行全面反思和总结。

【说课稿】相关文章:

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07-12

高中汉语说课稿《我很重要》说课稿06-29

氯气说课稿12-07

燕子说课稿12-09

《亡羊补牢》说课稿12-09

排序说课稿12-09

《洗澡》说课稿12-10

祝福说课稿12-11

麋鹿说课稿12-11

《军神》说课稿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