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06-28 12:06:1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范文集合4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说课稿范文集合4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认识几分之几》是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课。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一个物体或许多物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基础上,借助小圆片(小棒)“分一分”“拿一拿”等实际操作来学习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材先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借助学具探索“12个蘑菇的是多少个?”进而学会列算式,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课后“想想做做”中也安排了类似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二、说学生

  本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和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相关知识,也理解了分数的实际意义,大部分学生应该能够快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但介于本班有部分同学基础较弱,缺乏一定的理解能力,教师安排了摆小棒和在图中分一分圈一圈的活动,结合细致的课件,帮助这部分学生理解、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能够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

  1、能运用分数的知识,学会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可以用语言来解释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每道算式的含义。

  2、体会分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获得与他人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运用掌握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

  五、说教法

  通过摆小棒、在图中分一分圈一圈等比较直观的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几份”和“几个”,即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和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进而推导出算式。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的动画生动地展示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思考、理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解决问题。

  六、说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请一位同学说分数,同桌来说说这个分数的含义!

  (突出“一个物体”和“一些物体”的概念,明确分数的意义)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让学生拿出12个小棒摆一摆、分一分、拿一拿。

  (2)谈话:我们可以分一分得到12个蘑菇的,是9个蘑菇,我们还能算一算。怎样算呢?

  同桌讨论。教师课件展示过程,出示算式,并请学生回答每一步所对应的含义。

  这两个层次的设计,主要是创设情境,自主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3、巩固练习

  (1)青椒的是多少个?

  (2)桃子的是多少个?

  先让学生在图中分一分、圈一圈,接着列出算式;请学生说每一步算式的含义,教师边听边对应播放动画、出示算式,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加深对解题思路的理解。

  最后总结出解决求一个物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解题思路。

  4、深化认识

  (1)猴宝宝要送礼物给妈妈,你们看,两只猴宝宝送的苹果的个数一样吗?(出示课件)

  你怎样知道是不一样的呢?(列算式计算)

  思考:为什么不一样?

  总结:因为总数不一样,虽然分得份数一样,但是每份的个数不一样,所以它们的不一样。

  通过这样有趣的环节设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明确,总数不同,就算分的份数相同拿出的份数相同,最后的个数也不会相同。

  (2)1时的是多少分?

  (思考关于钟面的相关知识)

  前后单位一样吗?(不一样)

  不一样该怎么办?(先单位换算)

  5、全课总结

  (1)几分之几的分数意义。

  (2)有条理地解释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3)计算出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有多少。

  通过说说自己的收获,帮助学生总结本课内容,回顾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平均数是人教版义教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是“统计与概率”中的基础部分。统计中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与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也常用于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与分析,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这里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平均数是在学生已学习理解了平均分与除法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认识掌握平均平均数能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平均数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方面:引导学生经历认知平均的探索过程,培养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数据,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在认识平均数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作用,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兴趣与学习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理解,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用,运用平均数相关知识进行简单数据分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核心理念是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下的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同时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依据教材与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结合学生学情,我拟将选择情景教学、直观演示、谈话启发、激疑,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归纳构建新知,实践应用,理解掌握平均数意义与计算方法,发展思维,训练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感知引新

  1、课件出示情景问题:在我家的书橱上、中、下两层书架上的图书本数如下表所示:怎样整理才能使每层书架上的图书本数一样多?

  2、引导思考汇报整理方法

  3、教师谈话引题: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均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的数,就称作这几个数的平均数。今天就来进一步认识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引导探索,认知平均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情景,提出问题

  通过课件展示呈现:在学校开展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活动中,四年级环保分队4名队员收集的.饮料瓶数量如下图(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所示,环保分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2)引导观察思考,探究方法

  引导观察,思考讨论(课件呈现思考问题)

  队员收集瓶子数量的条形统计图中,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名队员收集的个数分别是多少?谁最多谁最少?

  题目中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有什么方法能使他们收集的数量变成一样多呢?

  (学生交流讨论中,教师指出:思考讨论交流中,可看图说方法,也可以动手算一算)

  交流汇报,总结方法——移多补少(结合课件展示)

  一是结合课件直观展示队员收集的数量,强调指出他们收集的个数“不一样多”并板书:“不一样多”。

  二是学生汇报将多的移给少的时,结合课件展示移动方法,启发学生说这种方法可简单概括为几个字?(“移多补少”,同时板书)。

  三是质疑:移多补少后,他们平均收集的个数一样多吗?是多少?这个数叫什么数?,学生认识明白后在板书“移多补少”后面板书:“一样多”,再在“一样多”下面补上“平均数”。

  深入探究,拓展方法——先求和再平均分。

  质疑: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汇报方法算式与计算过程,说想法,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算式:(14+12+11+15)÷4=52÷4=13

  平均数算法质疑理解(14+12+11+15)表示什么?(队员收集个数的和——总数量);为什么要除以4?(14+12+11+15)÷4表示(把总数量平均分为4份,4表示总份数,结果13就是4名队员收集瓶子个数的平均数,也就是环保小分队平均每人收集的个数) 也印证了移多补少法的结果。

  板书: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强化平均数意义

  质疑:13这个平均数是每人收集到的饮料瓶的实际数量吗?同学们发现了什么?13是怎么得来的?平均数的大小范围怎样?

  (不是,每人收集的实际数量比13多或比13少;平均数13是通过移多补少和先求和再平分得到的四个数据的平均值;平均数大于四人收集的四个数组中的最小数并小于其中的最大数)

  2、教学例2

  (1)教师质疑谈话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均数,谁能说说平均数的意义?

  生: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师:学习了平均数,有什么作用呢?人们常常通过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来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课件出示例2及主题图)

  (2)问题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课件出示)

  从主题图和数据统计表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男、女生队人数相等吗?

  成绩比较哪个好?怎么判定?

  (3)汇报交流,解决问题(结合课件展示思考讨论问题和问题解答)

  教师重点质疑:你是怎么判定的?可否根据两队各自的总人数来比较判定?为什么?怎样计算各队的平均成绩?

  问题解答后质疑强调:如果男、女生两队人数相等,还用计算每队的平均成绩来比较吗?但在两队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来表示和比较各队的成绩更为公平。

  (三)应用拓展,强化巩固新知

  依据教学重难点知识,结合教材后“做一做”与习题进行变式拓展应用巩固练习,实践应用,学生独立操作,深化理解,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四)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谈收获

  通过质疑汇报:“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回顾、反馈本课所学知识。教师小结。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知识点的浓缩再现,梳理整合。本节课我拟通过以下简洁的板书突出重点,促进增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识记。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小说的学习是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说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这个单元的小说学习又和九年级上和九年级下的小说学习密切联系着,因此,在整个初中小说学习的知识网络中,我们应该明确我们本单元学习重点是什么。而这篇文章学习的重点又应该是什么。每个老师思路不同,处理方式不同,因此对学习重难点和教材处理也不同,我是把理解文章主旨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

  因为小说的主旨是学习小说、理解小说的关键,必须不断培养。其次,这节课学习过程隐含着解读小说主题的一种方法——在矛盾处分析小说主题。但是,对于学生学习而言,我们没必要把方法理性输入,因为方法性太明确,往往会套牢学生思维,学习中容易出现生搬硬套。润物无声,学生在和我们一起学习过程中去感受、体会和运用。

  【课文内容】:

  本文是美国儿童文学作家贝特西贝尔斯写的一篇充满真挚情感并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小说。因此,紧扣文本,组织和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感受和体验小说中主人公的真挚情感及感悟人生哲理将是欣赏这篇小说的重点。

  二、学习目标和重点的确定

  《山米与白鹤》可以提炼很多学习内容,比如:人物性格分析;插叙的作用;

  描写人物的方法极其作用;爱的至真情感和爱的力量是无穷的等等。面对这么多学习内容,我了取舍。根据:

  ① 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小说的阅读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本节课我是侧重指向新课标这些要求。

  ② 作为自读篇目,本文教学着眼于把学生自主阅读、探究能力的锻炼,着重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并在合作解读过程中激活学生更宽广的爱心世界,以理解爱、善于爱,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态度、价值现,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

  ③爱的作用和真挚情感是人性最美丽的,抓住这个知识上课,既能够理解文章主旨,又能利用这个宝贵的素材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一举两得。基于以上考虑,我确定以下作为本节课学习目标和确立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深沉动人的真挚感情和体会外祖父对生命独特理解。

  2、体会“爱的'力量”。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深沉动人的真挚感情和体会外祖父对生命独特理解。

  三、说教法、学法

  1、尽可能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之所以说尽可能,是因为我不熟悉学情,不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知识水平,这堂公开课充其量是我在完成一个教学想象。但是,我愿意用认真的态度来完成“同堂异构”的教研任务,以期待能和我的同事们在教育教学上做些探讨,希望能听取一些中肯的、有深度的意见。

  2、本文应该属于“长文”,按照处理教材的一般技巧,长文短教,因此,我要大胆取舍,面面俱到只能导致面面不到,浅尝辄止,无益于学生学习和能力培养。因此,我采用“长文短教,捉住一点,读得细,品得深。”这个教学策略。

  3、浅文深教,这篇文章的从故事情节应该算是比较简单的,题材和内容也不深奥。按照《教参》中“教学建议”第三点“教学中要突出重点,不必按着情节人物、主题、艺术特色的套路去分析。”我认为说的极其有道理。因此,如何深教,深教什么,这是我思考再三。沿着爱的情感这条路继续追踪。确定了“深度阅读 ,自由畅谈”这个环节。“深度阅读”就是更加具体引导学生去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去触摸人物情感世界。“自由畅谈”是属于学习方式,我不想给学生太高的要求,最关键以此来诱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真正用体验式的方法学习语文。

  4、学习的第四个环节——“放飞思绪,拓展迁移。”组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层层深入地对话,目的是让学生观察世界,感受爱的力量。之所以设置那么多思考题目,我的想法是这样的,一是让学生更有挑选的余地,不要局促一室之内;一是懂多少说多少,“取人之长”,以点成面,感受集体的智慧对学习的重要性。另一个想法是覆盖面广,足以说明爱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之所以我们平时感受不是很深刻,是因为我们缺乏感受爱的心灵。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这样设计的意图,我在教案中有附加注明。这里不重复细说。

  五、教学效果预测与反馈

  我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和我配合的问题,倘若学生学习水平和习惯比我预料要差,我准备大胆降低难度,比如“放飞思绪”这个环节,即使是片言只语,我也会给予肯定和表扬。

  我还担心是学生思考习惯和发言习惯的问题,那时候只能因情况的变化而定。

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用乘法口诀求商是数学计算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整个计算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掌握好这部分知识,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用乘法口诀求商分为两段学习。在第一阶段,即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在第二阶段,即本单元,学习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一幅学生熟悉的“欢乐的节日”的主题图,引出要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如:“做了56面小旗,要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体会求商的计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因此必须学好这部分知识。

  教材先呈现56/8的计算思路,流出空白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56 /7,再在主题图“欢乐的节日”中提供两组素材,引出“49 /7”、27 /9”,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以上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掌握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技能。

  说教学目标:

  用7、8、9的陈法口诀求商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并能比较熟悉地进行除法的求商。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重点、难点:

  学会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并进一步掌握关于除法的基本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过程:

  1、 课前三分钟:

  为了让学生都复习一下7、8、9的乘法口诀,所以我让练说的学生组织集体被7—9的乘法口诀。

  2、 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课本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其中的数学信息,从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让学生把观察到的数学信息读一遍,从而加深印象,并逐步理解其中的意思。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我把数学信息写在纸上,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列算式,求得得数,让学生说一说得数是怎么求得的,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根据哪句乘法口诀进行计算的,为什么会想到这句口诀。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有的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时候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有的就直接列了一个算式,求得得数了,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比较顺利,能够知道怎样说比较好,比较通顺。

  4、交流导思:

  小组进行汇报,在这其中,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间自由提问,这样就真正是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老师是引导者了。 “小老师”也就发挥作用了,我在设计课的时候,如果哪个同学说的好,就把“小老师”的牌子挂上,而且对于发言较好的同学要给予相应的奖励物,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汇报完成后,问学生还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引导学生说一说8/8和8/1是多少,乘法口诀是什么,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在以前学习的时候,学生遇到类似的问题就不知道怎么回事了,所以我在这里着重引导一下学生,避免知识上的疏漏。

  5、巩固拓展:

  我把课本练习题作为巩固拓展练习,目地是让学生巩固一下所学知识,让学生能够熟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课堂检测:

  我设计了四道检测题,检测一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课后,对本节课教学进行如下反思:

  1、课前三分钟的形式有些单调,如果再变换一下形式就会更好了。

  2、开始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有些长,而且在小组合作前提出的要求太笼统,目地性不是很强。如果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解决,就会不那么耽误时间了。

  3、小组汇报完成之后,教师应该进行总结方法,或是让学生进行总结方法,如果总结不出来,可以让学生做练习的时候进行总结方法,可以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4、练习题的设计有些难,应该降低一下难度。

  5、鼓励性语言较少,教师的语言缺少激情。

【说课稿】相关文章:

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07-12

高中汉语说课稿《我很重要》说课稿06-29

氯气说课稿12-07

燕子说课稿12-09

《亡羊补牢》说课稿12-09

排序说课稿12-09

《洗澡》说课稿12-10

祝福说课稿12-11

麋鹿说课稿12-11

《军神》说课稿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