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生物说课稿

生物说课稿

时间:2024-06-26 17:30:40 蔼媚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生物说课稿(通用14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物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关生物说课稿(通用14篇)

  生物说课稿 1

  一、说教学理念

  基于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我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教学理念,借助多媒体的简洁性.直观性和交互性,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二、说教材

  (一) 教材地位和作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六章第一节第一部分的内容。学生在学完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和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等知识后,转入难度较大的遗传学知识的学习,之前知识可为本部分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线索,同时本节内容又为后面遗传的基本规律及生物进化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 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和实验设计思路;理解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质疑、探究的能力。学习经典研究的科学方法,即“现象—问题—假说—设计实验检验假说—获得结论”的研究方法。

  (3) 情感目标 树立生命的物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 重点、难点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原理和过程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和过程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确立依据:本部分知识的学习应用了科学的实验设计程序及内容涉及到微观领域,学生刚接触到这方面的知识,属于他们的薄弱环节。

  突破方法:利用图片的新颖性和动画的直观性,通过关键问题的层层设疑顺利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将问题步步分解。

  三、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

  (二) 教法和学法

  为了培养高中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等生物学素养,本课以“自主探究法”为设计理念,采用了“过程式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如问题启发、分组讨论、对比归纳等方法。充分体现教师于“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于“学”的主体地位,通过设疑质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强化科学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结合本节课内容,指导学生主要采用了自学法、讨论法、归纳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有目的、有选择的阅读,通过课堂论坛的积极讨论,通过对有关素材的观察、对比、归纳,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 于生活中通过观察发现生物学问题

  为什么狗生的后代是狗,而熊猫的后代是熊猫呢?引导学生答出这是一个遗传现象。

  (2)回顾所学知识,由已知引入未知,进行合理假设

  播放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动画,以提问题的方式复习有关受精作用的知识,引导学生得出在生物的传种接代的过程中,染色体在前后代间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认识到染色体在遗传上起着主要作用,进一步引出本课主题:染色体的化学成分中,究竟哪一种才是遗传物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自主观察生物现象,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的能力。建立一种由已知领域出发,自然引入到未知领域的导课模式,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

  (二)传授新知

  (格里菲思) 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通过设疑,引导学生思考:

  1、 该实验中各组分别能得出什么结论?

  2、 从最后组小鼠尸体上分离出了S型活菌,是S型菌复活了吗?这些S型菌的后代也是有毒性的S型菌,又说明了什么?

  得出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有能够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的“转化因子”

  教师

  指出:格里菲思并没有弄清谁是遗传物质

  利用图片的直观性,降低问题的起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外转化实验

  (艾弗里及其同事) 多媒体展示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

  1、 各组对比能发现什么,能说明什么?

  2、 加入 DNA水解酶的组有何作用?

  3、 这个实验与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有什么关系?

  得现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和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教师指出:其实是S型菌的DNA进入了部分R型菌内,使这些R型菌表达出了S型菌的性状,从而使这部分R型菌转化成了S型菌,但仍有多数还未转化

  通过该实验的学习,使学生感受简洁、合理、巧妙的设计思路

  赫尔希和蔡斯

  通过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思考:

  1、 如何使噬菌体标记上放射性

  2、 S标记的组放射性主要在上清液中,而P标记的组放射性主要在沉淀中,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3、 为何S标记的组在沉淀中有放射性和P标记的组在上清液中有放射性标记?

  4、 细菌裂解后,释放出的大量子代噬菌体中可经测到放射性P标记的DNA,却不能测到放射性S标记的蛋白质,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得出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明确将DNA和蛋白质等物质区分开,直接地、单独地去观察其各自作用的关键思路

  学生自主探究烟草花叶病毒遗传物质的实验:

  教师提示:利用前两个实验的设计思路,进行本次实验的设计

  课题:探究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提出问题:烟草花叶病毒不含DNA,只有RNA和蛋白质,如何确定其遗传物质

  作出假设: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是RNA

  设计实验:思路: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和蛋白质区分开,直接地、

  单独地去观察他们各自的`作用,从而判断谁才是遗传物质

  预测结果:现象

  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构建系统与联系,并使学生从学习知识本身上升到学会如何学的高度。

  五、 巩固练习

  1、 课堂例题:

  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格里菲思转化实验使用了两种肺炎双球菌,其中S型菌有毒,有荚膜,菌体光滑

  B 、艾弗里转化实验中,艾弗里提取的DNA为纯净的DNA

  C、 R型菌之所以转化为S型菌,是由于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并成功表达

  D 、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课后作业:

  (2)某科研小组对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原理:略

  实验目的:探究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

  材料用具:显微注射器、禽流感病毒核酸提取物、活鸡胚、DNA酶、RNA酶。

  实验步骤:第一步 ;

  第二步 在 的条件下培养;

  第三步 分别从培养后的鸡胚中抽取样品,检测是否产生了禽流感病毒。

  请将与实验相关的内容填入下表:

  注射的物质 实验现象预测(有无禽流感病毒产生) 相关判断(遗传物质)

  第一组 如果

  如果 则 是遗传物质

  则 是遗传物质

  第二组 如果

  如果 则 是遗传物质

  则 是遗传物质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实验分析和设计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第六章 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格里菲思实验(体内) 结论:DNA遗传物质

  结论:S型菌具有转化因子

  (三)烟草花叶病毒的实验

  艾弗里实验(体外) 结论:RNA是遗传物质

  结论:DNA是遗传物质,其他不是 四、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设计意图:我根据板书的“规范、工整和美观”的要求,结合所教的内容,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板书,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整体的思路

  总结:

  以上是我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创设了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利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认为只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就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成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生物说课稿 2

  说教材:

  教材特点:

  1、所有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2、当今社会,由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因此,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

  3、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从宏观而不是微观角度来开始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生物课标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本节从生物圈的角度介绍人和其他生物,先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便于后续内容的学习。

  学习内容:本节课的学习是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学习重点:

  1、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学习难点: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说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角色扮演,提高小组合作能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课题报告,初步认识课题报告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说教法: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角色扮演,阅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向学生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那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什么是生态系统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生态系统特点:有植物、动物、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在某一个区域内;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是一个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类型:地球的表面并不是都一样的',而且各地的气候也不一样,因此生物的种类也不尽相同,那么开动你们的思维,你认为在生物圈中都有哪些生态系统呢?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来认识各种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等。

  三、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我爱我家”。两个学习小组(每个班级均有10个学习小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分成5组分别扮演森林、草原、海洋、淡水、农田,发挥你们的想象力,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你们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达出来,向其他同学展示一下你们的“家”。学生畅所欲言将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达出来,在表达的过程中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略)

  四、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同学们把各自的生态系统都表达出来了,而且表达得非常好,看来同学们都以自己的家为荣,都非常爱自己的家,这种情感非常可贵。刚才同学们都是以自己的家为中心来谈的,那么生态系统是独立存在的吗?与其他的生态系统有关系吗?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讨论,分析自己的生态系统与其他的生态系统的联系:农田生态系统需要淡水浇灌;森林生态系统可以为地球大气提供清新的空气;海洋生态系统为我们提供海产品;等等。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发现各个生态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于生物圈中的,他们都与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联系,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互相依存,当其中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时候,会影响到生物圈中的其他生态系统。通过我们刚才的分析,从整个生物圈来说你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各个生态系统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其他的生态系统也会受到影响,生物圈就是一个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包括各种生物,还有光、水、大气等非生物,当某一部分发生变化时,都会影响整个生物圈,所以我们说生物圈它就是一个生态系统,而且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五、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在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生态系统遭到轻度破坏时能依靠自我调节能力调节过来,但是当遭到严重破坏时,生态系统就无法恢复了。在整个生物圈中,谁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最大?是人类的活动。那么在你们身边,有没有破坏环境的行为呢?学生畅所欲言将身边人类的破坏活动揭示出来,并表现出极大的愤慨:白色污染;随意堆放垃圾;滥砍滥伐;浪费淡水资源;湖泊、河流受到污染;工厂随意排放废气,污染空气,产生温室效应……

  六、保护我们的生物圈: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课题报告(《电池对水体的污染》链接)后,同学们你们认为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达成共识:我们要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不随意乱扔垃圾;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影响我们周围的人,带动其他人共同保护我们的环境;我们要多种树,绿化环境。

  七、教师总结:生物圈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家,而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如果生物圈遭到了破坏,就很难恢复,那么地球上的生物也就无法生存了。所以我们要记住一句话:地球不仅是我们人类的,它也是那些美丽植物和可爱动物的共同家园。

  八、课下作业: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题,写一篇文章。

  说学法:因为本节课的教学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所以更多的是让学生深入体验。

  1、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可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体验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体验到各生态系统是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互相依存,当其中的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时候,会影响到生物圈中的其他生态系统。

  2、观看课件里的环境污染图片,让学习认识到地球上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状况。体验环境污染的危害。

  3、阅读上一届(6)班的《电池对水体的污染》课题报告,让学生明白莲花镇电池污染的严重性及前景是不容乐观的。同时也可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应从我做起,人小事做起。

  生物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讲的是免疫的基础知识。学习免疫知识,对于增强自身抵抗力,预防疾病等具有重要意义。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增进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帮助。

  1.本节内容的特点和地位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传染病的基础上进行探究的,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免疫和传染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增进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这节课的学习又为下一章《用药和急救》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这节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说出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2)说出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和抗原、抗体的概念;

  (3)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溶入对学生进行科学史观的教育,使其感受到人们对某一个问题的认识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认知水平上,这需要对科学不懈的努力与追求,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不断追求与探索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内容由人体的三道防线、免疫的分类二大部分组成,其中第三道防线的内容是整个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一是因为学生对免疫的基础知识比较生疏;二是因为这节内容基本概念多,有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对此,教师应结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利用教材中的实例:天花病毒进入人体后,人体的变化及结果来说明抗原、抗体及特异性免疫等这几个基本概念来突破这节课的.难点。

  4.教学准备

  教师:预防接种证。

  学生:调查自己或他人打预防针的情况、预防接种证。

  二、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

  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和启发式教学。通过一些直观手段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

  2.说学法

  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观察图片和分析资料相结合,掌握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作用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感冒流行的季节里,有的同学能始终很健康的学习、生活,而有的同学却未能幸免,为什么?吃同样的鱼、虾等食物,多数人安然无恙,有的人却出现全身发痒、起泡等过敏症状,这又是为什么?有的病人因肾脏功能衰竭而急需肾移植时,必须找到一个与之相“匹配”的肾脏,肾移植才有可能成功,这又是为什么?要了解这些,首先从人体的三道防线讲起。

  师生活动主干线:

  一、人体的三道防线

  资料分析一: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把一种致病的链球菌涂在健康人的清洁皮肤上,2小时以后再检查,发现90%以上的链球菌都被消灭了。

  问题一: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病菌会很快死亡?这说明皮肤具有什么作用?

  教师出示“皮肤的保护作用”的图片及FLASH动画和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的图片,引导学生归纳第一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资料分析二:

  当病菌侵入人体内时,吞噬细胞(一种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会赶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消灭。

  问题二:病菌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侵入人体内?人体的哪些组织器官中分布有吞噬细胞?

  出示溶菌酶的作用的图片及FLASH动画和吞噬细胞的作用的图片及FLASH动画,引导学生归纳第二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你说我说:生活中常见狗、牛用自己的舌头舔伤口,这是怎么回事?

  试一试,我能行:

  组成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对病原体的作用有何特点?

  师生共同小节:这两道防线的共同特点是人人生来都有,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是非特异性免疫。

  资料分析三:

  当水痘流行时,已经提前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会安然无恙;而没有接种疫苗或没有出过水痘的人则往往患病。

  问题三:为什么接种过水痘疫苗或出过水痘的人能够抵抗水痘病毒的侵袭呢?

  让学生阅读课本,自己总结第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然后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第三道防线组成及天花病毒侵染人体的过程,并总结出抗体、抗原的概念,最后引导学生归纳第三道防线的作用特点和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我来试一试:组成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与前两道防线的作用特点相同吗?有何独特的特点?

  非特异性免

  特异性免疫

  作用范围

  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形成时间

  生来就有的

  后天逐渐形成的

  特性

  非专一性

  专一性

  生物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五、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 1

  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

  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

  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

  1、有做事的过程;

  2、有明确的目标;

  3、有明确的结果;

  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

  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

  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这点很重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点睛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生物圈,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

  (三)、作业练习:(见教材)

  1、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组成的产品十分昂贵。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这是两道开放性题,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能煅炼思维,体现知识与社会、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有所用。

  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就是这样安排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

  生物说课稿 5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同化作用的主要方面,是整个生物界最基本的有机物代谢和能量代谢。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经了科学家们二百多年的探索,渗透着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光合作用与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环境等问题关系十分密切。

  (二)教学目标及确定目标的依据:

  任何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首先必需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唤起学生对品德、知识、能力、审美等内在教育的需求。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在让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及科学家对真理执着追求的精神;学会通过实验验证真理;通过光合作用过程学习激发学生更高层次的思维,懂得不同学科间的相互联系。

  1、知识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史探究,了解科学家的科学思维方法;

  (2)理解光合作用的物质和结构基础;

  (3)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4)掌握光合作用的意义及其原理的应用;

  (5)通过验证实验学会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方法;

  2、能力目标

  (1)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2)运用化学知识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变化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掌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3、德育目标

  (1)结合光合作用发现史的学习及实验设计与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及创新、合作精神,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科学思想教育。

  (2)通过生物结构与功能统一,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相关联对学生进行生物学基本观点教育。

  (3)明确光合作用意义,增强爱护植被、关心农林业发展的意识,充分体验生命科学的'价值。

  (三)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重点:

  (1)光合作用过程,因为这是理解光合作用反应式和意义的基础。

  (2)光合作用的意义,因为它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难点:

  (1)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因为科学研究能力是一种较高的技能,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光合作用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因为光合作用是植物体内一系列理化反应组成的复杂过程,而学生所学的理化知识是有限的,因此高中内容只是过程梗概,这就造成部分学生学习困难。

  二、教材处理:

  光合作用这节课分三课时学习

  学生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很少参与科学研究,不理解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围绕“目的”设计实验是一种科研能力,是培养创fg造能力的基础,也是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需要。所以第一课时光合作用的发现在处理上主要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时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光合作用,又刚刚学完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这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在处理上注重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将教学内容组合为:

  (1)光合作用的物质和结构基础;

  (2)光合作用的全过程;

  (3)光合作用的意义;

  (4)光合作用在实践中的应用。使知识系统化层次化。

  第三课时学生自主实验验证光合作用色素种类和颜色。

  三、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想、动手做、动眼看、动嘴说,让学生亲自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课堂问题解决的过程,在“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此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1)教法:第一课时的“设计实验”采用发现式教学方法(问题→假设→预期→实验→结果→结论)。第二课时采用自学讨论结合的方法、直观法。设计科学直观的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谱图解,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物质基础,理解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作用;通过课件直观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设计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与暗反应的比较表,帮助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第三课时采用实验法。

  (2)学法:通过光合作用发现简史,学习探究研究实验的基本思路:“问题→假设→实验→结论”;通过光合作用过程学习,掌握光合作用光反应与暗反应两阶段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体会光合作用的意义及光合作用与世界面临的粮食、能源、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的密切关系;通过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实验,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色素吸收光谱等基本知识。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课件将设计实验以图、文两种形式再现出来。

  (2) 多媒体课件展示色素吸收光谱。

  (3) 多媒体课件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直观,以突出重点,强化记忆,弥补了图解静止不动的缺陷

  生物说课稿 6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生物的录像,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3、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4、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能力训练:可用书上练习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习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生物说课稿 7

  教材分析

  对教材的认识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致同学们之后的第二节课,在第一节课中学生们认识了学习生物的重要性,接着学习生物的特征是自然而贴切的,同时它是后面学习调查生物及生物分类的基础。让同学们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①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重点: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②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思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提问,引导学生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生命。然后利用大量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并对照教科书的描述内容归纳生物的共同特征:

  ①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②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③生物体对外界刺激都能发生一定的反应;

  ④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⑤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⑥生物都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教师准备

  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实物、图片。

  ②教师准备与课程相关的挂图。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朝气蓬勃,热爱大自然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奥妙他们学习生物的起点基本上是一致的,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一些浅显的认识,对生物本质的认识还不够,应该认识到不同的学生认知水平也是不同的,尽最大努力让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

  教学策略

  通过预习学生从调查身边事物开始,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推理,归纳。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学习背景,将启发引导与学生的观察思考相结合,同时结合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两个物体,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从而获得有关生命的基本知识,再通过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达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引入特征的例子,让学生根据已有得对生命的特征认识的知识去判断,从众多的生物事例中归纳出生物的共同特征,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教学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对生命特征进行探讨,主要是引入一些常见的例子进行集体讨论,师生对话,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探索精神,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的地位。

  学法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讨论、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够从特殊到一般,从普遍到特殊的认识规律。

  教学设计

  (一)设计预习提纲,以问题的形式在课前发给同学们:

  1、你家里有哪些生物?

  2、机器人和钟乳石是生物吗?

  3、什么是生物?

  引导学生在家里进行观察,培养对本节课的兴趣,对知识形成已知部分和未知部分,让学生带者问题听课,逐步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真正认识到什么是生物。

  (二)上课

  1、检查预习题通过提问的形式检查预习题的效果,学生回答起来不是很全面,教师应做适时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观察有山、水、虫、鸟、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学生描绘所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所看到的画面中哪些物体是生物,哪些物体是非生物。使学生对生物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注意鼓励中差生参与)

  3、因为学生对小动物较感兴趣,通过学生较感兴趣的小动物作切入点,创设情景。师叙述:我们见过电动玩具小狗,它会动、会叫,它是生物吗?与家里养的小狗相比,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学生回说出许多不同点。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启发:“如果你打它一下,它会跑吗?”“电动小狗会生小狗吗?以此比较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4、知道小狗的特征后,如何使学生对关于生物的认识达到共识呢?接着指导学生按照课本第二页观察的基本要求,观察课本第三页图1—10,分别让学生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并提出问题:

  ①植物和动物对营养的获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②人类是否也是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③动物和人体排出体内废物的方式有哪几种?

  ④狮子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跑,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学生分组讨论,选出代表,举例说明。各组间可针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使大家认识到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

  总结出生物的基本特征。这一过程的设计使学生对生物概念的认识有更深一层的了解,是知识的拓展,延伸。

  5、集思广益,调动思维潜力,学生观察某些生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结合平时了解的生物知识,协作互补,从记忆中搜索信息,说出生物的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寿命等。

  (三)复习

  出示两道题:

  1、想想你(也就是人体)具有哪些生物特征?

  2、当你看到路边的一棵草,一朵花时,是否认识到它们也有生命呢?

  随着这两道题的解答,本节的重点内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及时的复习和巩固,并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地情感教育。

  接着让学生回忆刚才地预习题地回答对生物和非生物地判断是否正确,加深学生地理解和记忆。

  (四)作业

  1、机器人是生物吗?

  2、参照课本第6页的叙述,讨论珊瑚,珊瑚虫,哪个是生物?说明理由。

  这两道题的设计是把容易混淆的问题为切入点,起到突破难点,学以致用的作用。

  (五)小结

  先让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纠正,解答问题。并进行板书生物的五个基本特征,并强调这五点就是判断是不是生物的标准。最后让学生默写生物的五个基本特征,强化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使知识得到升华。

  下节预习题设计

  1、请你调查你们住的小区内有哪些生物?

  2、设计一个调查表。

  教学反思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本课怎样才能突破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知识概念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思考与接受,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结论、自己获取知识?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把握课文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本课的知识点就是生物的五个基本特征,为了使学生带着问题一步步地探究性学习,我首先播放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对生物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接着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两个物体,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从而获得有关生命的基本知识,再通过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达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引入特征的例子,让学生根据已有得对生命的特征认识的知识去判断,从众多的生物事例中归纳出生物的共同特征,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新课标还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珍爱生命的态度。如上课伊始给学生欣赏各种生物的视频,学生不仅注意力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在复习环节设计问题:当你看到路边的一棵草,一朵花时,是否认识到它们也有生命呢?提醒同学们别忘了平时要注意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这节课还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要控制好每个环节的时间,才能做到收放自如;在学生讨论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加强引导。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三三”制放在自己的心中,讲,练,评相结合,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需求点,困难点。真正实现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学习习惯)同重,教,学,管三法同步,优化设计过程,把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新。

  生物说课稿 8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基于课改理念,我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通过“目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技能,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生物学》(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章第一节《单细胞的生物》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常见单细胞生物的结构、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的关系,这是对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探究之后又是进一步对一些特殊生命体生命活动规律的探究,由复杂到简单,由一般到特殊对生物体的结构组成进行了系统学习,同时本节课也为后续关于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的学习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将前后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2)举例说明单细胞生物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

  (3)知道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

  由于时间等方面的原因,没有安排课堂实验,所以只能通过实验视频,让学生观察单细胞生物体,进一步巩固临时装片的制作和显微镜的使用,同时通过对图片的观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认同生命科学的趣味性,同时通过对单细胞生物与人类关系的了解,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描述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教学难点:运用探究法验证单细胞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

  三、说教法

  根据新的'课改理念,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突出其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采取如下教学方法:

  教法:以问题情境法为主,结合启发法、直接讲述法进行

  四、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训练反馈法进行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1、 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视频1《单细胞生物》,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看完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并汇报:从视频中能够获取到什么信息,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顺势引入学习主题《单细胞生物》。

  (2)多媒体播放视频2《变形虫》,要求学生带着思考去观看:人体的细胞如果离开人体就很难存活,变形虫也是一个细胞,它为什么就能够独立生活呢?引导学生向迈向第一个知识目标——单细胞生物是怎样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

  2、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变形虫是单细胞生物,请指出它能够进行独立生活的结构和功能。学生自由讨论后汇报交流,教师指导后得出较为全面的认识。再接着展示几种单细胞生物的图片,激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查找相关资料,揭示它们的奥秘,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学习精神。

  (2)多媒体播放视频3《草履虫》,完了再播放3个flash动画,补充展示草履虫的结构、收集管和伸缩泡以及消化食物的过程。草履虫也是单细胞生物,要求学生看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指出草履虫能够进行独立生活的结构及其功能。

  3、小组合作学习

  (1)要求学生用画图或列表等方式,在发给他们的白纸上用黑色和蓝色的笔,表示出变形虫或草履虫能够进行独立生活的结构及其功能(可以2选1)。

  (2)多媒体播放视频4《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并展示多几种单细胞生物的图片,继续激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查找相关资料,揭示它们的奥秘,接着进行小组探究学习,然后汇报单细胞生物对人类有益和有害的方面。

  4、最后进行知识梳理,归纳总结

  完毕后展示第4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品,并进行民主投票,选出优秀作品,进行表扬,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六、说板书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附板书设计:

  第一节 单细胞的生物

  1、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

  2、草履虫对环境变化的反应

  有利刺激——趋向

  不利刺激——躲避

  生物说课稿 9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水分代谢”是高中生物第二章的重点内容,它与前面所学知识如细胞成分、结构及植物根、茎、叶结构等内容联系非常紧密;也为今后学习“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了解植物细胞的吸胀吸水;水分的运输和利用。

  (2) 理解植物细胞渗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义。

  (3) 通过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进一步理解渗透吸水的原理。

  2、能力目标

  通过渗透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实践价值,增强学生关心生产,关心水资源的利用等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渗透吸水的原理、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

  因为只有理解了渗透吸水原理,才能理解细胞吸水的条件,理解影响植物细胞吸水的各种因素,植物体内细胞间的水分传递和植物整体水分吸收、散失原理,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获得细胞吸水和失水与环境溶液浓度的关系的感性认识,才能深入理解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以及影响细胞渗透吸水的内外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渗透原理,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是教学的难点.

  因为在渗透作用中,水分是从溶液浓度低的一侧通过半透膜向浓度高的一侧渗透,这涉及到生物学知识与物理学知识的结合,对此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另外,引导学生如何从实验现象理解细胞渗透吸水,失水,从而进一步理解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有一定的困难。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渗透装置”的小实验,“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整个动态过程呈现在学生眼前,而在动手实验中,整个动态过程用肉眼是观察不到的。通过动态演示整个过程就能把复杂的问题具体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这样的教学情景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良好的作用。

  二、 说教法:

  1、探究教学法:这节课知识的理性较强,因而采用探究教学法更符合教学内容。创设联想,提出探索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推理 用教学媒体对学生的.推理结果进行验证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探索结果。

  2、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 说学法:

  主动学习法:通过设疑引入,边讲边演示动画,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对重点,难点知识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落实好教学目标。

  四、 说教学过程:

  (一)关于引言:

  俗语导入创建轻松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棵大树是如何将土壤深处的水分吸收并运输到树梢?水分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有什么作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水分的吸收,以及运输和利用、散失即水分代谢过程。

  (二) 关于新课教学的安排

  1、让学生清楚植物根尖的结构,教师采用边动画演示边讲解,目的是让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的知识 ,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而成熟区的表皮细胞是根吸收水分最活跃的部位,这样为理解成熟植物是一个渗透系统做准备。

  2、 利用多媒体演示 “渗透装置实验”

  创设情景,提出探究问题:过一段时间,装置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液面会不断地上升吗?

  学生推测:A、烧杯中的水进入漏斗

  B、由烧杯进入漏斗中的水多于由漏斗出来烧杯的水

  利用电脑动画从微观方面演示水分子出入半透膜的过程,对学的推理进行验证,同时讲清楚半透膜的性质,验证B的正确性。接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渗透装置应具备的条件:

  (1)渗透装置的条件:

  A、半透膜。

  B、半透膜两测具有浓度差。

  (2)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进入下一个探究话题]

  提出探究问题:成熟的植物细胞为什么主要通过渗透作用吸水?细胞是否也具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出示成熟植物细胞结构,及与渗透装置的比较图,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对比加深理解,验证了成熟植物细胞也是一个渗透系统。

  教学预测: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把细胞膜当成半透膜,教师进行比较讲解原生质层具有半透膜的功能。

  设疑引入:既然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怎样设计一些实验来验证它呢?细胞在吸水或失水时的形态又如何变化?

  3、教师电脑演示动画“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同时层层质疑:造成质壁分离的原因是什么?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的空隙充满了什么物质?为什么

  生物说课稿 10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中的第四节。本章在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基础上,先讲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再讲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让学生知道了生物体有多细胞的动物体和植物体以后,告诉学生生物体也有单细胞的,它们没有复杂的.结构层次,是否与多细胞生物体一样,能够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呢?因此,第四节以典型的单细胞生物——草履虫为代表,具体介绍了单细胞生物虽然只有一个细胞,但也有较复杂的结构,能够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然而本节课由于没有办法安排实验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机会看到单细胞生物,理论知识较抽象,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想方设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步步观察、探究、讨论得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二、教学目标

  1、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2、举例说明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

  难点: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四、教学方法

  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活动形式,运用多媒体播放丰富的视频和图片。整个课堂设计以“生物梦语”情景引入,暗示并肯定学生喜欢学习生物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明确学习目标,并设法探索解决自己的问题,体现新课标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特点。

  五、教学程序

  1、多媒体播放视频1《单细胞生物》,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看完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并汇报:从视频中能够获取到什么信息,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顺势引入学习主题《单细胞生物》。

  2、多媒体播放视频2《眼虫》,要求学生带着思考去观看:人体的细胞如果离开人体就很难存活,眼虫也是一个细胞,它为什么就能够独立生活呢?引导学生向迈向第一个知识目标——单细胞生物是怎样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

  接着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眼虫是单细胞生物,请指出它能够进行独立生活的结构和功能。

  学生自由讨论后汇报交流,教师指导后得出较为全面的认识。

  再接着展示几种单细胞生物的图片,激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查找相关资料,揭示它们的奥秘,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学习精神。

  3、多媒体播放视频3《草履虫》,完了再播放3个flash动画,补充展示草履虫的结构、收集管和伸缩泡以及消化食物的过程。草履虫也是单细胞生物,要求学生看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指出草履虫能够进行独立生活的结构及其功能。

  4、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用画图或列表等方式,在发给他们的白纸上用黑色和蓝色的笔,表示出眼虫或草履虫能够进行独立生活的结构及其功能(可以2选1)。

  5、多媒体播放视频4《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并展示多几种单细胞生物的图片,继续激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查找相关资料,揭示它们的奥秘,接着进行小组探究学习,然后汇报单细胞生物对人类有益和有害的方面。

  6、最后进行知识梳理,归纳总结。完毕后展示第4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品,并进行民主投票,选出优秀作品,进行表扬,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生物说课稿 11

各位领导、老师们:

  你们好!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一单元第二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分析

  2.四类有机物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分析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讲解水分、无机盐、糖类和脂类知识。教师讲解时,要注意联系生物学实际,大量列举生物学事例,通过大量感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糖类和脂类的相关知识。讲解蛋白质和核酸的知识。教师讲解时要注意联系化学知识,联系具体的生物学事例,联系生物体的具体功能,帮助理解相关的知识。

  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生产实践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问题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

  问题2:水对于生物体是至关重要的,水对于生物体、对于细胞有什么生理作用呢?这种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问题3:无机盐在生物体内以什么形式存在?无机盐对于细胞和生物体的作用如何?这些生理作用是如何发挥的?

  问题4:你所知道的糖有哪些?这些糖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它们对于细胞和生物体有什么生理作用?

  问题5:你所知道的脂类有哪些?这些脂类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它们对于细胞和生物体有什么生理作用?

  问题6:你所知道的蛋白质有哪些?这些蛋白质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它们对于细胞和生物体有什么重要生理作用?

  生物说课稿 12

各位评委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下而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八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是苏教版必修3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四节的内容,和知识内容我把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今天说的是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课时内容包括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和应用,生长素类似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口本课时承接第一课时,也为下一章节学习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做好铺垫,因此,本课时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口

  本节课最大的特点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社会,重视学习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科学肢术与社会的联系同时本节课注重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学生应该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有意识地设置了具有探究性质的教学活动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学生对向光性产生的原因生长素的运输、分布及产生部位有了深刻的认识,也为本课时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能力基础:

  高ˉ中学生的思维具备一定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并且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较、归纳的能力,但是缺乏系统的思考,特别是在设计实验时口因此在探究过程中我会加强引导,细化各个环节的问题,做好知识的铺垫。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并掌握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甫性及应用

  (2)掌握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囊

  (3)理解其他植物]素的生理作用n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顶端优势原理,训练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在学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中,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思想

  (2)分析顶端忧势的原理,树立联系的观点和里变引起质变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3)在探究实验中,训练实验设计及得出结论时逻辑上的严密性,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及其应用

  (2)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及其应用

  五、教法学法

  1、教法

  诱思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总结法

  2、学法

  交流讨论自主探究联系生活归纳总结

  六、教学流程

  这一部分我将分四个环节进行说明:

  (一)复习导入

  (二)新课探究;

  (三)归纳总结;

  (四)课后拓展

  (一)复习导入

  以复习上节课内容来引入这节课

  (二)新课探究

  1、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引导学生分析苏教版制页的坐标图,总结出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顶端优势现象的分析及实验证叽并找出生物实验设计的共性且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说出其他能体现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例子:

  2、生长素类似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生长素类似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我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出四种用:

  (1)防止落花落果

  (2)促进扦插枝条的生根

  (3)用作除草剂

  (4)培育无子果实

  3、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利用生活中的常见实例引出其他植物激素,学生阅读课木45页表格后,讨论总结出五类激素之间的关系

  (三)归纳总结

  (四)课后拓展

  在农业生产中,植物生长素类似物的使用越来越多口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调查当地植物生长素类似物的使用情况,并查阅生长素类似物对人体是否有害?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特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具有两重性n

  2、顶端优势: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

  (二)生长素类似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防止落花落果

  2、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3、用作除草剂

  4、培育无籽果实

  (三)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八、课后反思

  各位评委老师,本节课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夹,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生物说课稿 13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次说课主要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生,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按照课程标准突出人和生物圈的思路,在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生殖过程和特点的同时,突出生殖和发育与人类的关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在本节课里,要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故此,本节课要以青蛙为例来讲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具体描述,分析青蛙的鸣叫、抱对、排卵、体外受精和蝌蚪的发育过程等现象,讲述了环境的变化对两栖动物及水质的优劣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影响。最终使学生理解两栖动物的基本生殖方式、生殖发育的过程及生殖发育的意义;认识到保护生物、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同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分析、创新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通过观察图片和资料分析,能总结出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分析、判断和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良好道德意识,关注生物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

  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的变化。

  (四)教学难点

  青蛙生殖和发育的基本过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突破

  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度的一个类群,具有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结构特征,但受精和幼体的发育还不能摆脱水的束缚,只有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地生活。故而,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来展示或说明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首先要使学生认识青蛙的生殖行为(如鸣叫、抱对)对种群繁衍的意义;其次,通过字面解释、直观解释和分析对比等方法来描述蛙卵的受精方式和环境条件,蝌蚪与幼蛙在形态结构上的特征,分析蝌蚪的形态结构特点适于水中生活的意义,从而理解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为什么离不开水;第三,两栖动物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从进化观点看,两栖类是从水生到陆生过度的一个类群,二是从个体发育观点来看,它们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经过变态发育后的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只有具有这一特征的动物才能成为两栖动物。以免学生误认为两栖动物就是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的动物,将水栖爬行动物,水栖哺乳动物与两栖动物相混淆。通过这些步骤,在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特点,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与学是统一的,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管理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和帮助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思想,我采取比较法来进行教学。通过与其它动物类群生殖的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两栖动物生殖和发展的过程。从比较中发现问题,从解决问题中学到知识。教学中,要营选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检视自我和反思自我,唤醒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索和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让学生真正掌握终身受益的学习本领;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的内容的实际意义,维持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因素;帮助教育学生如何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培养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课堂上,随时捕捉、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学法

  1、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之一是比较法,将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与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相比较,青蛙发育过程中,蝌蚪时期很像鱼,与成体有很大差异,这样的发育是变态发育。通过比较,明确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概念只用在昆虫的发育上,不能用在两栖动物的发育上。

  2、对于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要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来获得结论。根据资料分析和科学家的研究,已经证明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这样就使大多数两栖动物只能分布在水域附近的潮湿地区。环境变迁(如干旱)不仅破坏了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环境,同时也会影响两栖动物的生存和分布。

  3、本节课的另一个学习方法是观察法,如青蛙在生殖季节有抱对现象,这对生活在农村的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只是不理解青蛙抱对的实际意义。青蛙的受精方式是体外受精,抱对是青蛙排卵和排精的行为,抱对时,雌雄蛙的泄殖腔相互接近,有利于精液直接排在卵上,提高卵的受精率。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利用童话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来导入。陈述:“在座的每一个同学都有一个金色的童年,童年里少不了童话故事伴随大家一起成长。《小蝌蚪找妈妈》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了,那谁能说说小蝌蚪没能找到妈妈的原因是什么?”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上课伊始,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景,不仅注意力马上被吸引,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预示着两栖动物发育方式与其他许多动物类群的发育方式不同。然后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以激励性的评价:“同学们的答案揭示了小蝌蚪与青蛙的关系,其实,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各种生物为了更适应环境,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生殖和发育的特点。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学习和认识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板书课题: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2、预习阶段,自我认知,构建知识体系

  根据教材,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和认知积累,我将本节重点内容概括出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弄懂了这些问题,就完成了本节课的认知目标。

  1)两栖动物的含义是什么?你现在知道了那些是两栖动物了吗?

  2)在什么时间,什么环境中你能听到蛙的叫声?这对青蛙的生殖有什么意义?为什么会有两只青蛙抱在一起?

  3)青蛙的受精过程发生在什么地方?这样的受精方式与那些动物相同,与哪些动物不同?

  4)青蛙的一生要经历那几个过程?这样的发育方式叫什么发育?

  5)你能归纳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的特点吗?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将自己已有的知识说出来与大家共享,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激发了学生与生活中积累知识的热情,同时又锻炼了学生对知识搜集、分析、归纳、整理的能力。既活泼了课堂,吸引了学生,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提升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陈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诗中描述的是:有蛙的叫声,农民就有播种的希望,就有收获的喜悦和欢乐!我们已经知道蛙的叫声和生殖有关,但与农民的播种和收获又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就这个问题,每小组阅读教材第14页“资料分析”考以下几个问题,并就这几个问题开展课堂研讨。

  1)环境的变化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有什么影响?

  2)现在两栖动物走向衰退,种类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3)部分地区出现畸形蛙的原因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4)从资料显示的事实中你受到哪些启示?

  5)如果你就餐的桌子上有“田鸡”肉,你会怎么办?现在请各小组发挥你才聪明和才智,并通过联想和想象,一起来探讨吧。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阅读教材和提出问题的环节,给学生创造发表自己见解,提出不意见的机会,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知识,不好的教师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学而获得的知识最牢固,印象最深刻。这一意图的实施,不仅使学生从资料收集中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完成了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还能培训学生收集分析资料,整理接收信息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寓意和渗透着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态学观点。

  4、归纳总结,纳入系统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把教材中零星,分散的知识组成一个知识结构网络,便于整体了解,整体构建,整体利用。这主要通过板书来完成。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既要表现出来本节重点,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又要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同时还要反映出本节课知识体系的构建。我设计的板书如下所示:

  生物说课稿 1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做为初中生物课的开篇之作,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标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3.教学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4.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5.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 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由于学生刚升入初中,一切都有陌生感,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融入生物课之中,让其产生一种归属感,找到一种家的感觉。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从学生熟悉的知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入新知识,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不要把这节课引的过难,要从感性入手。第一课的教法要以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为基点。我个人认为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在本课都应围绕“兴趣”做文章。

  三、说学法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资料──长白山风光片,展示长白山的秀美山川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从学生熟知的长白山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生物圈之中,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从感性入手,拉近了课程与学生的距离,同时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为后续教学打开了局面。然后让学生说出在片中看到的哪些是非生物、哪些是生物?这时可能会对某一个产生的不同的判断,这时教师不要进行评判,做出结论,而是由此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问题:如何判断什么是生物?也就是说生物应有哪些特征。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课堂上要充分激活。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

  讨论时,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知识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教师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课后去收集资料。

  (五)巩固与练习

  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到前面模仿中央台《幸运52》栏目的方式,学生两人一组一个比划一个猜,通过这种形式既复习了知识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我们每个人也是生物圈的一个成员。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谈谈做为生物圈的一分子,学完本课内容有什么感想,从而提升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的意识,懂得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七)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校园内有哪些生物,做好记录。这样既可以把课堂教学得以延续,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为生物课的后续教学打下了铺垫。

【生物说课稿】相关文章:

生物说课稿11-14

生物说课稿04-08

生物鸟说课稿11-09

《生物的变异》说课稿06-09

生物说课稿优秀07-27

生物说课稿范文08-09

生物的分类说课稿07-10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11-05

生物说课稿-《生物圈中人》07-12

生物说课稿14篇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