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语文说课稿集合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说课稿 篇1
起首,来明白本节课的讲授目的及重点:
1、从阐发人物形象入手,造就学生正确掌握小说主题的阐发本领。
2、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心情、行动和生理运动的形貌要领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感悟小说所体现的猛烈的爱国主义精力,引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绪。
其次,谈一下我的教学设想:
学生自读——扫清文字障碍——学生诵读——教师、学生质疑释疑——学生感悟。
解说:文章的自读是教学本课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具体过程以学生探究讨论为主,引导学生自主地去阅读课文,筛选课文信息,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组织学生研讨分析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
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讨论,可朗读。要求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回顾全文,思考全文内容,学生可以自由发言。
⑴你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让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贪玩、调皮、捣蛋、不遵守纪律、马虎、不认真学习、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由于这是最后一课而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⑵然后教师进行调控,组织讨论“小弗郎士是一个由于这是最后一课而变得认真听课的人的孩子”一种见解。
明确:小弗郎士是由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学生合作讨论,诵读小弗郎士的大段心理描写,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⑵究竟是什么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讨论,点拨)
教师点拨:是朴素的爱国情感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2.组织学生研讨分析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
⑴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讨论,可朗读。要求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回顾全文,思考全文内容,学生可以自由发言。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认为韩麦尔先生: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⑵然后教师进行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镇上的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
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课文七处点至韩麦尔先生的爱国。)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3.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峻”的“战斗好汉”,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好汉”,而让他们都以一个平凡人的身份出现?(讨论,点拨。)
老师点拨:
正由于平凡,韩麦尔老师和小弗郎士才可以大概成为千万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质朴、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绪,才气被明白成是全部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气使这篇小说所体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配合心声……
4.放《国际歌》,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回忆故事情节,想象故事情境,体会文章主旨。
5.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最后根据本堂课内容设计一个作业:
把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感悟写出来,在班内交流,字数在300字左右。
语文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内容是《散步》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理念、学生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细节”,渗透着浓郁温馨的亲情。表达一个大主题——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第五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散步》,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我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①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②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用心去发现感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分别为:
(1)重点:
①感受文章浓浓亲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②透过文章浅显质朴的语言,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蕴。
(2)难点:
③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4、教学关键点:
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5、突破方法: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家庭生活的温馨回忆,通过教师配乐朗读、教师指导朗读、学生诵读等环节,使教师、学生、文本三位一体,使整个课堂氤氲在浓浓的亲情及和美温馨的家庭生活氛围之中。这样,学生就能沉浸于文本,培养了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通过组织“鲜花献给可敬的人”这样一个语文活动,让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对文字作细致揣摩,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或班级交流方式,对文字进行深刻体味,品味其蕴涵的深刻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遁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还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根据以上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动情朗读,探究内涵,体情悟道。
三、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活泼好动,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
七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浓厚的亲情氛围。
2、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亲情美,欣赏语言美。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体现人文性。
4、语文活动式教学法:结合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设计语文活动“鲜花献给可敬的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二)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让学生勤动笔墨,养成良好习惯。
2、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在学习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渲染亲情(约三分钟)。
播放歌曲《让爱驻我家》,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诗化的歌词,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家”进行认真审视,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然后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对“家”的理解。
(二)朗读课文,感悟亲情(约八分钟)。
1、听读课文,初步感受亲情。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语言而不要流于形式。)
3、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呢?
C、散步的地点?
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三)精读课文,探究美点(约二十分钟)。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朗读,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地方。
2、采用“我最喜欢的是,因为它美在——— ”的句式,谈谈你喜欢的理由。(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课堂活动设计:鲜花献给可敬的人。
多媒体展示: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请你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人物,你将献给谁?请你结合文中描绘人物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说说你献花的理由。
(1)学生阅读可以进行小组间的合作。
(2)交流反馈。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
(3)学生的解答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可以献给文中的“我”,因为他孝敬老人,有家庭责任感,在处理家人的分歧时讲原则,不宠爱孩子。
②可以献给文中的“妻子”,因为她贤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
③可以献给文中的母亲,母亲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④可以献给文中的孩子,他聪明活泼,也很懂事。
(4)一个散步中的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中消除了,于是他们共同走向了那条开着金色菜花、长着整齐桑树、闪着粼粼水波的幸福小路。请同学们齐读文章最后一段,感受一家人的温馨幸福。
(四)拓展阅读,升华亲情(约八分钟)。
1、多媒体展示作者写作本文的契机之一,为学生阅读思考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内涵作铺垫。
我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明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他还同我一起去看过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说这种“由政府出面召集,全国像一家人在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2、朗读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通过反复诵读这句话,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母亲”代表老一辈,“儿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背负起赡养老人,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2、多媒体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将爱心传递下去》,让学生观看体会中年人的爱心力量。
(五)真诚行动,抒发亲情(约二分钟)。
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揉揉肩、洗洗脚……帮助父母做点家务,陪父母散散步……
打个电话告诉家人,你很爱他们。(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习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六)总结全文,表达祝福。(约二分钟)
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老师把下面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横批:相亲相爱。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原则是既要简洁、形象、直观,又要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教学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为:
散步
莫怀戚
尊老
母亲
整个
我爱妻子
世界
儿子
爱幼
我的课说完了,谢谢大家!
语文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位置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中拼音教学最后一个单韵母 “ü”的教学。
(二)编者意图
拼音是识字的工具,拼音教学显得非常重要。本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标精神编写,分五部分:一是借助图画学习韵母。并以音相同带出音节 u。二是观情景图诵读儿歌。三是带调“ü”和带调音节“u”四是ü的写法。五是读读连连。
(三)前后联系
本课前是ɑ、、e、i、u五个单韵母的教学,学生对单韵母有了一定的认识,为这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本课是单韵母教学的最后一个,以后是声母的教学,为声母的教学和拼读教学也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目标
1、读准单韵母“ü”和音节“u”及其四声。
2、能正确书写“ü” “u”,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在教师指导下朗读儿歌,找到儿歌中所含的本课韵母和音节,借助图画、儿歌让学生有兴趣地学习本课的韵母和音节。
(五)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1、本课重点是学会读写“ü”和“u”
2、本课的难点是记忆u的形状和读法。
“ü”遇“”要去掉两点,去掉后仍读“ü”,学生易和u混淆。学生曾定型记忆就是大遇小i就是音节i,但是i中的“i”不去点。所以要让学生记忆大遇到小ü组成音节u要去两点很难。
3、关键是单韵母“ü”与音节“u”之间的变化。
(六)教学准备
1.教师:教学挂图、拼音卡片、多媒体:摘苹果、朗读带、写的顺序图景、故事录音带、情景图。
2.学生 :《自主拼音本》或拼音卡片
这些根据教学所需准备的,美观、适度,教学使用性强,不繁、不滥。
(七)练习安排
重视教学过程中练习,注意练习和评价相结合,本课中读的练习,如个别读、分组读等,此练习伴随老师的赞语和学生的掌声方式鼓励,但也结合比较,给表现差的同学给予适当批评和勉励。
二、学情分析
(一)有利因素:
(1)学生初进学堂,学习积极性高。(2)有学习韵母的基础,
如读法讲究:韵母读得响亮,音长;写法讲究要注意占格等。(3)课本编排新颖,富有儿童情趣,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二)不利因素:
(1)学生人数多,70人,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有有7岁的、6岁的、还有5岁的,并且5岁居多,这样的生源现状给集体教学带来困难。
(2)学生的行为习惯处于养成阶段,学生随意性大。
(3)家庭辅导情况不理想。很多孩子没有接受家庭辅导这个条件。
(4)学生分辨能力弱,这课存在几处分辨。
三、教法设想
以演示、游戏为手段,讲说为辅,学生朗读为主进行教学
四、学法指导
手势表演辅助读,同桌合作读、以读助记。
五、说教学程序
一、使用复习引入
(一)出示:苹果树上挂着a e i u ü六个苹果。教师:请小朋友来摘苹果,把认识的单韵母摘下来,看看哪个小朋友摘的又多又快?
学生争先恐后抢答后,再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我们已学习了五个单韵母,还有一个没学,刚才有些能干的同学认识,有的同学不认识。它也是单韵母这个小家的,这节课老师和小朋友就一起来认识它,学过它后,我们就把单韵母这个家的成员全都认识了。同学们了解的单韵母的家,高兴吗?
这样的引入方式既复习了旧知,顾及了学生遗忘知识快的特点,了解了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并给摸索小学生的遗忘规律提供材料。还能了解学生的超前学习情况,鼓励学生超前学习。也富有儿童情趣,能激发学生发挥的积极性。
(二)演示、讲解是指挥,朗读声声是心音。
1、出示挂图(小鱼吐泡图)
(1)学生自主识图说图。说到:小鱼吐泡
(2)教师引出“ü”音。教师边演示口型边领读,并编顺口溜:“扁圆嘴巴ü ü ü”
(3)齐读,开火车读,分组读
(4)教师:同学们怎样来记住“ü”形?编顺口溜:“u加两点üüü”
(5)练读ü的四声。引导观察:ü带调后头上两点不能丢。区别与“ i”
带调后头上一点要去掉。编顺口溜记忆:“ i上加调要去帽,ü上加调不去帽 ”。鼓励学生自主读,在让优秀学生领读,然后老师示范读,再后让学生边打手势边齐读、最后分组比赛读。
(6)教学写“ü”
引导学生先观察书上“ü”在拼音格中的位置和笔数、笔顺。再让学生自主的试写。然后老师边展示边示范讲解:“ü”占中格和上格,共四笔,笔顺是:竖弯、竖、先左点后右点。
这过程重读,读的'方式多样如分组读、优生领读、同桌合作读、开火车读、做手势读,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克服学习的疲倦感。如做手势读可以调动身体运动来感知声调的读法。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年龄特点编了很多顺口溜,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也利于学生记忆、区别。以此突破重难点。写也尤为重要,用展示写的过程,有一目了然的效果,还便于教师强调关键处。
(三)学习音节u。 学生扑在桌上休息1分钟。表演人员准备。
1、故事表演引入:韵母ü看见大带小i去公园玩。就对大说:“我也想跟你一起去公园玩。”大说:“好吧,我带你去。”小ü听见后高兴地脱下帽子,向大行了个礼,赶紧跑到大的身边。你们看,这就是音节“u”。在这个音节里,小ü的帽子不见了。
老师和学生表演:(老师手拿两个大卡片,一个同学拿小i卡片,一个同学拿小ü的卡片。)组织好表演
2、认读音节u。并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小ü见大,脱帽行个礼,摘掉帽子还读ü。
3、练习读u的四声。开火车读,分组读,做手势读。引导用它的四声组词。
这过程重在认识音节u,用故事表演形式和顺口溜突破难点,激发学生兴趣,强调记忆。此故事感化学生要懂礼貌,脱帽行礼。体现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读的时间减少,读的方式少,这是因为音节u的读音和ü的读音相同。为节省课堂时间安排如此。
(四)儿歌版块教学。
1、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图并自主说图意。
2、一边放映情景图一边读儿歌。根据反映节奏读诗句。
3、疑难处教读,。
4、画出“ü”和它的音节读。
5、全班齐读。
此情景图很美,它是一幅春景图,学生通过观图和读儿歌受到美的熏陶,感动学生生起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现语文新课程精神。也巩固了ü和u的音。
(五)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连连”
这个练习巩固学生对音节“u”的掌握和对它灵活运用。可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小组自主评价。
(六)游戏巩固。
分组游戏。准备拼音卡片
游戏时,分组活动。
先将声母、韵母、音节分类,再将音节送回家。分类正确,朗读正确为优胜组,并送上一面红旗。
此游戏在于巩固学生对声母、韵母、音节的掌握情况。
语文说课稿 篇4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会用惊心动魄、闪烁造句。
3、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从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
三、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1、多媒体课件
2、组织学生上网查阅98年抗洪救灾的背景材料,以及抗洪救灾中涌现的可歌可泣感人故事。
四、主要板书
大堤抢险(面) 英雄
大江保卫战 铁汉本色(点) ↓
勇救群众(面) 铭记
五、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揭题:同学们, 1998年夏天接连不断的大暴雨使滚滚长江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沿江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他们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齐读课题)
2、在这场保卫战中发生了许多动人事迹,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哪些感人事迹已经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堤抢险、铁汉本色、勇救群众)
二、学习大堤抢险
1、让我们先回到九江赛城湖的大堤(看抢险录象)看了录象,你最想说什么?
2、是呀,子弟兵为了抗洪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那么课文是怎么具体描写的呢?
3、请大家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圈出最让你感动的词语,并在旁边写上让你感动的理由。
交流:
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顿时出现了
(1)学生抓住闻讯赶到顿时等词体会战士们救援速度非常快。
灾情就是命令,部队官兵一听到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立即赶到,救援速度多快呀!让我们一起读!
(2)长龙在句中指的是什么?
在这篇课文中,还有什么地方也写到了龙,请你找出来读一读。在这个句子中又是把什么比作巨龙呢?
课文两次写到不同的龙,你有什么话想说?
(3)你想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我们的子弟兵呢?
出示:( )的子弟兵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来回穿梭全然不顾保住大堤
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谈读书》是培根《人生随笔》中的一篇名作。这篇随笔论述的范围很广泛,先阐述了读书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并阐述了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接着阐述了读书的方法,指出读书要细心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结果论述了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马南邨的《不求甚解》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通过解释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以此为依据,对曲解“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同时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
二、说目标
本单元的四课书都是阐述求知与读书的议论性文章。第四单元说明里要求:阅读这些随笔、杂文,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本人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故此,确立本课的三维目标为:
1、知识目标:①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开朗、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②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③积累两文中的名言警句。
2、能力目标:①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②分析两文的论证方法;③对作者的观点进列自我评价。3、德育目标: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
在进列两篇短文的教学中,理解两篇短文的观点,掌握其论证方法及如何理解“不求甚解”是教学重难点。
三、说教法
《谈读书》这篇随笔,跟一般的议论文相比,它重在发表观点,而不是周密论证。《不求甚解》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本人的主张。依据两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特色,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法。培根的《谈读书》,文辞精美,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明其意,晓其理,励其志。
2、讨论探究法。对于两文的观点及其论证方法等重难点问题,则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3、比较阅读法。两篇文章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是谈读书的;在写法上有不同,一是立论,一是驳论。用比较阅读,更好把握两文的思想内涵和论证思路。
四、说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导入新课
坐拥书城之中,有高山流水鸣于耳畔,瘦菊幽兰馨于鼻尖,芳草连夭,长亭古道,红有樱桃,绿有芭蕉……难怪古人发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感叹。如何才能坐拥书城?如何做到与书籍亲密接触?这节课,我们将在《短文两篇》中聆听,两位大家分别向我们讲述了他们的独家秘诀。
2、作者简介:略
(二)师生共同研读《谈读书》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课文,画出本人喜欢的语句。
(2)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傅彩:fù cǎi(给言辞)增添光彩。 藻饰:zǎo shì修饰文辞。
狡黠:jiǎo xiā狡诈 诘难:jié nàn 诘问,为难。
滞碍:zhì ài不畅通。
味同嚼蜡:wèi tóng jiáo là 形容没有味道,多指文章或讲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chuī máo qiú zī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咀嚼jǔ jué。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章文的片段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废寝忘食:zī zī bù juàn 形容很勤勉。
(3)学生初读课文,交流读后感受。
(4)教师小结:
2、精读课文,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明确:全文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3、本文的论证方法灵活多样,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表达效果如何?
明确:①运用了比喻论证法。“读书补天……”等,比喻论证能使论说的道理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具体可感;②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如文章的第一层和第二层。另外“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对比鲜明,正反对比论证,可以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使人信服。③运用了归纳论证法,如“读史……读诗……数……科学……论理学……逻辑辞之学……凡是所学,皆成性格。”由于前面列举的内容丰富详实,结果得出的论断就会使人信服。
4、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①本文富含哲理,警句纷呈迭出。对作者的读书观,你如何评价?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与感受。
②教师启发学生联系本人的读书体验来谈,力求使他们在读书和做人方面获得更多的启示。
(三)指导学生自读《不求甚解》
1、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方法,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
(1)“不求甚解”是何意?
(2)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3)本文的论证思路怎样?
(4)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作者的观点有哪些?你最赞同的是哪一观点?
明确:
(1)“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只求懂得大意,不求深入理解。
(2)“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3)本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本人的主张。首先,作者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接着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从反面否定,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佐证;结果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读。纵观论证思路,即树靶子——作批驳——得结论。
(4)引证法。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例证法。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须理解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人。
(5)作者的观点有:读书的要诀全在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2、小结。
(四)比较阅读,强化所学
学生自由选点,比较两文的异同。
相同点:第一,都是谈论与读书相关的问题;第二,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第三,都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以说理为主;第四,两篇短文都表明了作者诚恳的期望:好好读书,读好书。
不同点:第一,两文的论证方式不同,《谈读书》是立论,《不求甚解》是驳论;第二,《谈读书》主要围绕读书的益处展开论述,《不求甚解》主要谈论学习方法;第三,《谈读书》运用了比喻论证,如“天生才干犹如天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不求甚解》则没有;第四,《不求甚解》中引用了名言,而《谈读书》中没有;第五,两篇短文语言风格不同:《谈读书》的语言具有古典风格,妙语连珠,格言迭出;《不求甚解》的语言明白如话,严谨质朴。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把《谈读书》中的名言警句摘抄下来,并选出你最喜欢的一条作为论点,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写成一篇议论文。
语文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教材体系:初中九年级语文阅读要求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流逝的古典》作为课外阅读辅助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功。本课的训练重点是: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内容:本课表面上是反映古典文化的流逝,其实反映的是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的流逝。以优美生动的语言,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巨大魅力以及随着社会进步,古典离我们而去的担忧,激起人们的思考。
的作用和地位: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现代生活节奏愈来愈快,人心越来越浮躁的时候,本文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这样一种视角切入人类的生存环境,有利于学生打开视野,学会多角度观察、思考社会。
目标制定: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对古典的怀念。
2:情感目标(人文目标):通过对的学习,利用古典诗词文字之美和所蕴涵的时代精神熏陶感染学生,引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
3:能力目标:巩固运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把握的方法。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文的学习重难点是通过对的揣摩朗读,感悟其中的深意与情感。
二、教法设计
由于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体,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根据本文内容,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创新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读感悟式,注重学生读的优化训练,以读代讲。课堂上提倡自由研讨,允许下位置交流意见。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深化对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深化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三、学法设计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自主探究学习理论也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根据创新学习的思想,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进行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突出重难点,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学习中的独特体验。不求全,不求面面俱到,这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的。
四、教学准备
为了拓宽课堂,实现生活、语文、课堂的对接,体现大语文观,实现综合学习,在上课之前首先布置两项任务:
1:收集有关古典诗词的资料。(可以是文本或朗诵带等等)
2:仔细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诗词,体会它的意境和生命精神。
教具准备:扫描仪、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由导入新课、学习新课两个环节组成。我准备用大约一课时时间完成本文教学。
(一)导入新课
本课导入,我从学生收集的喜欢的诗词作品欣赏开始,学生一下子便进入了中心地位,我和同学们一起,共同欣赏、议论诗词作品,打破了传统导入的局限,创设了一种民主、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与本文的教学、学习思想符合。假如生活中没有诗词会怎样呢?再抛出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然后适时拿出本文,看看作者如何思考这的? 这种求知的渴望与需要,产生了学习的强大动力,使学生主动、自觉的进入下一环节------新课的学习。
(二)学习新课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转变师生角色,真正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在课堂上,我将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予者,深入学生群体,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讨论,相机点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根据本文的教学思想及模式,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板块,在这些板块的学习中,我将大部分学习的时间都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发挥主动探究、勇于创新及小组、班级合作的精神,通过自己反复读书、讨论而领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目标。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指读完一篇后产生的心理感触,是对课文的整体领悟,是阅读者主要通过直觉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课文要点进行大体上的领会和把握。由文题切入整体感知的标题有别于人的姓名,后者标记性强,对应某一个具体的人,并不预示人的品性、思想、感情等;而作为的有机组成部分相当于“眼睛”的标题,有时却能使人预知作品“心灵”深处诸如内容、情感等某些作为整体而存在的东西。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读,解决生字词,提出在读中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下相互交流讨论,实在不能解决的,再留到以后的学习中处理。从整体与局部的结合中初步把握,初步感受的语言美以及其中的深情,实现知识目标。
在对进行初步钻研,有了整体的感知以后,学生们都想更深入的研究,这,就进入了精读阶段。
第二板块:精读,理清思路
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采用抓标志性词语,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提出划分依据,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弄清的结构。侧重实现能力目标。
第三板块:再读,探究主旨
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探究本文对古典的怀念到底是对什么的怀念?标题《流逝的古典》能不能换成<<怀念的古典>>?四人小组讨论并提供依据。这个环节主要培养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流逝的不是古典书籍,而是文化产生的平凡生活和宁静淡泊的心。换言之,流逝的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第四板块:品读片断,赏析感悟
这个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再朗读的优化训练,从读中深化对的感悟。侧重于实现情感目标。
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处理读法。读书方式不加限定,可自读,可读给别人听,可与同学共同揣摩朗读,可默读等。同学们给以评价。
3:质疑:说说现在你的新感受,或新的发现(问题)。
发现教育法认为:“当学生对有了深刻的理解后,就可以提出有一定深度、较为典型的问题,而学生对于自己的问题总是有更大的兴趣,又将主动回到中去探究答案”。古人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是思维的火花,是进步的阶梯,更是成功的关键!在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钻研后,请学生自由提问,相互质疑问难。打破思维束缚,让每一个学生自由、充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通过探究性、创造性、多角度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与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受到了情感熏陶,享受到了审美乐趣。我将无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并将给以高度的评价与鼓励。
现在我说说本文的教学构想与板书,本文我摒弃了教师的详细分析、讲解,侧重于展现本文的人文文化精髓,侧重学生自读感悟与探究。以学生的思想为课堂主线,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体。因而,本文的教学要求教师参预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促进者与主体。因而,我的板书以展示学生学习成果为主,利用多媒体手段代替了传统板书,使传统板书之不能成为了可能。板书同时也具有了强大的评价功能与教学功能。
语文说课稿 篇7
各位老师,大家好!很感谢大家来到咱们这个外貌看起来已经不怎么时髦的校园里参加这样一场意义深远的活动,感谢大家如此真诚地聚到这里来倾听与研讨!下面,我把自己对语文综合活动课的理解以及参加这次活动展示的心得跟大家作一个汇报。
《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我觉得这段话是可以用来阐释语文教学的综合活动趋势的。沽名生意,语文综合活动课,要以语文为主线,综合各类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提高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我设计的语文综合活动课《我爱读书》,以指导阅读为主线,除了上好一堂课,还延伸出了一系列活动,如“相约书城”、“诵读比赛”、“让摘录更快乐”等,目的就在于扎扎实实地引导孩子们成为爱阅读、会阅读的人。
在上课之前,我组织“相约书城”这个十分有意义的活动,目的是一举多得:一是利用良好的城市文化资源,身临其境,让学生在浓厚的阅读氛围中感受书本带来的快乐;二是推荐好书更加便利,更有说服力,让学生与家长明白三年级开始阅读哪些书更好;三是为课堂交流积累资料。上课一开始,我出示的那些照片都是在活动中拍下的,用意在于唤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快乐,在这个基础上,我引出自己写的诗歌《书》,再次激发他们对书的喜爱,接着引出阅读这个主题,就顺理成章了。
指导学生摘录这个环节,体现了活动课的养成与发展的功能。这堂课里,摘录是作为辅助阅读的活动方式出现的',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在阅读中发展思维、想象、感悟等能力。三年级的学生对一边阅读一边摘录的好处认识不深,他们的阅读很多时候都停留在浅层,比较懵懂,要摘录什么,他们的概念比较模糊,摘起来很茫然,容易带着功利性,为了完成任务而摘,为了摘成语或者摘歇后语、格言而摘,我想要学生明白的是要摘录自己有感悟的,可以引起共鸣的词与句,这样的摘录才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阅读感悟能力,进而使他们具备得心应手的写作能力。
最后要提到那些小书签,这是我比较得意的作为课堂激励的一个小招术,小小的书签上,那些意义深刻的话寄托着我对孩子们的期望,虽然一小片一小片剪着的时候手比较酸,但是看起来效果很好。看到孩子们想得到书签的急切表情与得到书签时的自豪神情,我真的很开心。
一堂课上完了,接下去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一切为了孩子”,我想,不管是传统的常规的语文课,还是新兴的语文综合活动课,这个教育宗旨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语文说课稿 篇8
[说教材]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说目标]
依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教学难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磅礴的气势。
[说教学]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1、导入: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知道钱塘江大潮?见过吗?
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和壮观。
3、请学生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课文脉络非常清楚,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顺序,在此基础上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三、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因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
四、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
语文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两小儿辩日》与《学羿》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中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的两篇文言文,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二次接触文言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感悟”,意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平凡故事得到启示。本单元的学习目的之一在于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词,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事的态度。
二、教学主题:
目标明晰的阅读教学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列子、孔子,引导阅读《论语》、《列子》。
3、了解先秦诸子,激发学生读古文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1、读懂并背诵课文
2、引读《论语》、《列子》及先秦诸子经典名句
五、设计思路及意图:
1、读古文,识古人,看千古趣事。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最重要的环节在于读。因此在设计中,设计了三读课文。一读课文,读正确。在此环节通过学生由读环节让学生自己走入文本,自读自悟,通过教师检查读来纠正字音读正确,通过教师师范读来引导学生读出情感,最后通过齐读来巩固初读效果,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二读课文,读明白。通过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师生互演,生生互演的方式来释疑、激趣,让课堂充满古韵、古韵,为本次文言文的学习激发情趣,让学生对文言文充满兴趣。三读课文,能背诵。诵读向来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当堂中落实的效果会更佳。在课堂上运用动作记忆法,男女学生比赛法等方式来引导学生热爱背诵非常有必要的。
然而,一节好课不单单在于读。窦桂梅老师曾说过,一节好课,应当“有文字、有文学、有文化”,因此在整个课堂中又穿插了文字、文学、文化方面的点滴内容,以充实课堂。如“辩”与“辩”的区分,古时“子”概念,“四书”的介绍等。与此同时,在引导学生学文的同时,引导学生识人,通过小练笔“从两小儿身上,你学到了什么?”与“辩论孔子究竟是智还是不智?”这两个教学环节,来引导学生客观认识两小儿与孔子,并从中有所感悟。
2、学而思,思而辩,长当今智慧。
《两小儿辩日》是《文言文两则》中其中的第二则,第一则是孟子的《学弈》。《学弈》写的是两个人跟随全国最擅长下棋的弈秋学下棋,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三心二意,结果大不相同。旨在告诉人们学习、做事应当一心一意才能成功的道理。因此为了承接上一则文言文,在本则中也体现学习的思想与方法,那就是要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见解,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展开辩论,辨别是非对错。因此,在本课中,安排了读论语中名句的环节,用错字引导学生质疑老师,展开“孔子究竟是智还是不智?”的'辩论,就是旨在引导学生要学习两小儿敢于质疑孔子、质疑权威的精神,并从中增长智慧。
文本并不是单一的存在,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开阔学生视野,开放心态,开发学生思维,建立大语文观。有人说“要把全世界当教科书,而是不把教科书当世界。”生活处处皆语文,因此在本节课末,安排了朗读先前诸子的经典名句的环节,意味着本次课程不是结束,更是我们学习中国古典传统文化的开始。在作业题中,也布置了搜集
“诸子百家的经典名句并背诵”和听视频《易中天读先秦诸子》环节,意在为学生的初中文言文学习做好铺垫,以及自己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打开一扇大门。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参考《中华上千五百年》、《论语》、《先秦诸子》等有关书籍。
2、了解孔子,熟读《论语》中的有关语句。
七、教学过程:
(一)、引读《论语》,谈话导入:
1、出示课件,学生齐读《论语》中语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既检查学生预习准备情况,营造学习氛围,同时又为后文的学习首次铺垫)
2、简要介绍孔子、《论语》及《大学》、《中庸》、《孟子》。出示课件:
(1)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被后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作成《论语》。与其最为卓出的衣钵继承者孟子统称为“孔孟”。
(2)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3、过渡:按我们的共同价值观来认为,孔子应该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人。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大圣人,还有人认为孔子不够智慧,知识不够丰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小故事,看看孔子究竟是不是一个明智之人?(引导学生在课中质疑,与课文精神相符合,为文章再次铺垫)
4、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区分“辨”与“辩”。(师故意板书“辨”字,引导学生纠错,区分“辩”与“辨”,同时培养学生质疑精神,为后文学习第三次铺垫)
5、简要介绍列子。谈“子”。(“子”是古代对有学问有贡献男子的尊称)
出示课件:
列子,名列御寇,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不求名利,清静修道。《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典籍,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全书八章,140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共有神话、语言故事120多个。其寓言故事,如《黄帝神游》、《寓言故事》、《夸父逐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都选自此书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它完全可以与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相媲美,但在意境上远远超越《伊索寓言》。
(二)、学习课文,背诵课文。
1、一读古文,读正确。
(1)生自由读,教师巡堂,了解学生自读情况。
(2)生检查读,用开火车方式请三名学生读,教师及时纠正字音。
(3)师示范读,读出古文的韵律美,营造古文学习氛围。
(4)生齐声读,巩固初读效果。
2、二读古文,读明白。
(1)小组合作讨论,结合注释:每一段的意思是什么?
(2)检查交流合作学习情况,师请小组代表汇报学习结果,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句意,简要复述故事。
(3)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师读旁白,学生分成两大组扮演两小儿。
(4)学生分小组合作演课文,上台演故事。
3、三读古文,能背诵。
(1)师教给背书方法,如分段背诵法,段段串连法,动作记忆法等,师示范背诵。
(2)学生自背,挑选代表比赛背诵。
(三)、读古人古事,长当今智慧。
1、练笔:从两小儿身上,你学习到了什么?
(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来,如善于观察、大胆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向圣人求教,说话有理有据)
2、辩论:孔子究竟是“多智”还是“不智”呢?
(旨在培养学生思辩、质疑的精神,从中学习孔子的谦虚、实事求是、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敢于挑战权威,虚心学习的精神,并全面认识孔子)
3、读古人经典名句。出示课件,学生齐读老子、孟子、子思等人的经典名句。
(四)、布置作业
1、必做题:
上网查阅资料或请教师长,判断两小儿的说法究竟谁对谁错?
2、选做题:
(1)搜集诸子百家的资料,背诵自己喜欢的经典名句。
(2)感兴趣的同学观看视频《易中天读先秦诸子》。
教学板书:
两小儿辩日
读古文,识古人,看千古趣事
学而思,思而辩,长当今智慧
【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05-24
经典语文说课稿12-01
语文优秀说课稿11-05
语文说课稿11-06
语文《赵州桥》说课稿07-14
语文优质说课稿05-20
语文《荷花》说课稿03-12
语文说课稿03-25
语文春酒说课稿03-16
语文《水》说课稿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