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育文网>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初中

说课稿初中

时间:2021-12-30 20:47:2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说课稿初中六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初中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说课稿初中六篇

说课稿初中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内容.。本节内容是对以前所学内容的延伸扩展,是高中物理理学部分的一个重点。进一步介绍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这是矢量运算的工具,同样是高中物理的基石。

  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工具。因此这节课在物理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2、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分力、合力、力的合成的概念贯穿本章始末,所以这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重点。

  2.对 “力的合成”所遵循法则的研究,需要运用以前所学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因此这个知识点也是本节课的。

  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运用对学生的迁移知识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所以,这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从力作用的`等效性角度说出合力、分力的概念;

  (2).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运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

  (4).指明合力大小和分力的关系

  B、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说出等效思想的价值。

  (2).评价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所用到的探究方法,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物理问题。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列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应用到力的合成的现象,并建构起简单的物理模型加以分析。

  三、学情分析

  任教班级学生是高一学生,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在高中已学习位移、加速度等矢量,学习了力的图示和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些都对本节内容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四、教学方法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抽象思维,但也需要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我采用探究实验法为主进行教学,同时辅以启发式教学,并辅之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探究、去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真实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由书上两个小孩提水为什么会和一个大人提水产生相同的效果的漫画,引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列举生活中和教学中遇到的利用等效替代来解决问题的例子,加深对等效替代思想的理解。再通过设问:在提水的例子中大人用的力与小孩用的力在大小和方向上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引出下一个环节:探究活动

  2、探究活动:

  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猜想,可能会有学生猜想合力一定大于分力,合力等于分力之和等。为打破学生对‘合成就是求和’的思维定势,这时教师适时的进行实验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拉钩码,模拟大人、小孩提水桶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合力与分力不是简单的代数和的关系,似乎还和夹角有关,如何探究他们之间的关系呢?进入下一个活动环节“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如何进行实验?学生面对器材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

  此时教师首先演示互相垂直的两力的合成,为学生的探究作铺垫。然后让学生讨论

  A实验的目的是什么B怎样保证合力与分力等效

  C力的大小怎样知道D力的方向怎样确定

  对四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对探究的各个环节印象开始清晰起来。

  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合作,记录角度合力,分力,及分力方向等。教师巡视解惑。

  3、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学生探究之后,请每一组同学在白纸上作出分力和合力的图示,以分力为邻边做出平行四边形,画出分力所夹的对角线,看看合力与对角线是否重合,汇报结果,教师补充总结。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定则 (播放动画)加深理解。

  4、例题分析,强化主题

  1、例题: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

  力F1=45N,方向水平向右。力F2=60N,方向竖直向上,用作图法求解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教师要引导学生规范作图,得出合力,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作图习惯

  2、阅读课本63页两图,强调: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只适用于共点力

  5、课堂互动

  带同们玩一个游戏,准备一根绳子,两边分别站着四五位同学,同学们分别往两边拉,教师在绳子的中间轻轻往自己这边一拉,两边的同学都被我给拉过来了,让同学们建构起简单的物理模型,并加以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同学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6、布置作业

  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减轻学生的负担,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时间,作业量控制在一般学生15分钟的时间,因此,作业为课后第二题和自作合力随着分力的方向变化而变化的演示教具。

说课稿初中 篇2

  一、单元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Unit4Where’smybackpack?本单元的主题为谈论物品的位置,使学生在熟悉物品名称的基础上用方位介词熟练地表达物品的位置,并能 where问句及一般疑问句提问并回答,并自然地引出名词的单复数及人称代词they的用法.本单元谈论的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学生有认同感,因此在任务的设计上,要贴近学生真实生活,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等任务,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能动性,主动自觉地融入到语言学习中去。

  2、教学目标

  1)Knowledgeobjectives:

  (1)Sscanread,writeandmasterthewordsaboutfurnitureandschoolthings.

  (2)Sscanusetheprepositions:in,on,under

  (3)Sscantalkaboutwherethethingsare.

  2)Abilityobjectives:

  Sscantalkaboutwherethethingsare.

  3)Moralobjectives:

  Sswilllearntokeeptheirroomscleanandtidy.

  3、重点和难点:

  Importantpoints:

  1)掌握方位介词in,on,under,behind的用法;

  2)掌握where引导的特殊疑问句。

  Difficultpoints:

  1)能够准确运用方位介词描述物品所在的位置;

  2)能够运用where问句找到物品位置;

  3)区别特殊疑问句和一般疑问句。

  4、教学突破:

  通过使用方位介词“on/in/under”表达物品的位置及学习“Where……?和Yes/No”疑问句的用法,使学生学会区别特殊疑问句和一般疑问句。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把SectionA的内容进行变化和整合,将其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中,通过让学生自己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这对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有着独特的优势,我所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都是通过一个个任务来完成,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到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合作学习法、任务教学法等方法进行教学,以兴趣吸引人,以情感培育人,以评价激励人,以活动促进人。通过实物、多媒体等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情境,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听、说、读、猜等各种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习与游戏有机结合,使学生陶醉在轻松、活泼、有趣的`课堂活动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循序渐进地、积极主动地去感知、体验和参与合作,形成综合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通过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使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和巩固知识,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三、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初一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五个环节:问候--呈现--任务型活动--小结--布置作业。

  (一)、问候

  通过互相问候增强彼此的感情。

  (二)呈现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讲授单词。采用多媒体展示家具的图片,让学生边看边学单词,这样做更直观、形象、印象深刻。

  2、采用直观教学介词in,on,under。通过不断的变换实物方位来形象直观的引出三个介词。

  3、呈现出本课的重点句型。

  (三)任务活动

  1、Pairwork:

  活动目的:熟练掌握所学的重点句型及方位介词的用法。使学生学会互帮互助,学会合作交流。

  活动过程:用幻灯片出示图片让同桌之间会话。

  2、Havealistening:

  活动目的:准确排出单词的序号,让学生学会捕捉信息词和关键词,培养学生听力能力。

  活动过程:创设情境听对话,运用听关键词和推测词意进行小组竞赛抢答。

  3、Playaguessinggame:

  活动目的:通过猜物品的位置所在来巩固前面所学过的重点句型。采取竞赛的形式寓教于乐,不仅让学生全神贯注,又能调学生的学习热情。

  活动过程:投影出实物让学生猜它可能在哪里。教师提问:Whereis/are-----?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选派代表来猜:Isit/Arethey-----?猜对最多的小组获胜。

  (四)小结。让学生自己谈收获(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五)作业。

  总之,这节课我尽量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新理念,主要运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能愉快地、积极地、高效地对新学语言进行感知、体验、学习和运用,努力使这节课具有交际性、实用性、趣味性和科学性。

说课稿初中 篇3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为德育目标;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目标。并充分发挥体育游戏的魅力,以游戏化、情绪化的教学手段,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体验成功的乐趣;让学生在参与中培养学习能力,在游戏中掌握锻炼方法;在竞争中提高运动技能。

  二、教材、学情分析:

  从以往的实心球教学情况来看,有大多数的同学不喜欢上投掷课,一是嫌器材又脏又重,二是嫌练习的形式单调乏味,如何才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练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帮互助的体育品质呢?是我这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首先从安全的的因素考虑,

  三、本课的重点:初步了解各种投掷实心球的方法。难点:发力顺序及身体的协调用力。

  四、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各种投球的方法,通过本节课初步掌握一两种投掷方法。

  2、掌握自下而上的发力顺序,蹬地有力、协调;

  3、通过游戏的个性和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竞争意

  识,在游戏中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的过程及设计意图:

  1、开始部分:

  首先是课堂常规,整队、集合、报告人数、师生问好、宣布课的内容。

  然后是准备活动的第一小部分慢跑,以蛇形跑代替枯燥乏味的跑圈,并且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和器材,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小部分为拍手操,节奏强,气氛活跃。

  第三小部分紧扣本课教学内容,进行一个小型导入游戏,在基本部分开始之前让学生以游戏的方法让学生提高对实心球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游戏可以对身体各部分进行拉伸运动,一举三得。

  2、基本部分

  基本部分开始是学生自抛自接实心球,为投掷实心球做铺垫,自抛自接体现学生自主运动性,并且多种形式的抛接练习有一定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基本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这部分教学内容。

  在投掷实心球的各种方法教学开始之前先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进行投掷练习,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并提出问题进行投掷练习,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强调发力顺序和身体的协调用力,使学生初步掌握投掷实心球时的发力顺序。

  基本部分第二部分为两个游戏,第一个游戏是穿越雷区,让学生

  用自己手中的实心球组成雷区,充分利用了器材。游戏的形式为集体争先,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通过双脚跳过实心球发展学生的下肢力量,做到一节课中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发展。

  第二个游戏是搬运工,实际是通过此游戏达到回收器材的目的。并且在游戏过程中还涉及到搬运顺序的问题。在游戏开始之前让各组学生集体研究搬运对策,真正体现学生合作学习,在游戏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束部分为放松,模仿海浪,让学生拉手,重点放松四肢。

说课稿初中 篇4

  一、说教材

  《雨说》就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它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倾诉真情,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在教学这首拟人化的诗时,我们应该在朗读诗歌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注释,用心体味,揣摩诗句,体验诗人蕴含的真情,达到背诵这首情诗的目的。

  (一)《雨说》的叙述主脚就是“雨”,它象征着为大地带来春天,为儿童带来欢笑的爱的使者。注意体会这首诗的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雨”的形象的象征意味。

  (二)这首诗清新明朗,节奏欢快,融典雅的诗句与活泼的口语于一体,特别适合于朗诵。要引导学生加强朗读,理解诗意,体会诗的魅力,感受春雨的美好。建议配乐朗读。

  (三)指导学生朗读,要注意把握语气语调,很好地表现“雨”的形象。这首诗长句比较多既要读的连贯,也要在恰当的地方停顿,并掌握好句中的重音。

  二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展开联想和想象,与诗人感情进行沟通; 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品味诗歌,理解感情;展开想象与联想,与诗人进行感情沟通。

  情感、态度价值观:朗读这首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展开联想和想象,与诗人感情进行沟通;

  (3)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烛光里的妈妈》。听完歌曲,师总结:这首歌就是儿女对母爱的高度深情赞颂,同时我认为这首歌也就是每一位炎黄子孙对祖国母亲的热爱所作的真情告白。可就是,同学们仔细品味过雨的'诉说吗? (大多同学回答没有)在特殊的背景下,诗人郑愁予就送给了我们一首《雨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优美的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生用喜悦、轻快地语调朗读这首诗三遍;

  2生交流朗读效果,以四人小组互读互查,推选优胜者;

  3各组优胜者全班交流朗读,其他组可点评优劣(评时可对节奏语调点评)

  4推选班内最优胜者,领读全诗;

  5师生齐读全诗(可选喜悦轻快的曲子,生自选)

  (3)、细读全诗,理解品味

  1、雨“说”了什么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2、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体会诗言志)

  对于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能够回答出来。

  老师明确1、这首诗通篇都就是“雨”说的话。雨首先说她到来之前,“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雨说要“探访四月的大地。。。。。。”;雨说她就是到大地上来亲近孩子们的。。。。。。;雨说自己“来的很遥远”,她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雨说“来了就不再回去。”这些话主要表达了一个主要意思: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雨”这位爱的使者要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让孩子们勇敢地欢笑,有美好幸福的生活。

  对于第二个问题,同学们要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而出,教师要点拨背景引导得出答案。

  介绍背景资料、欣赏《雨说》,解读《雨说》(王景山)

  老师明确2、副标题点明这首诗特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概括了诗的内容,表明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有利于理解诗的主旨,同时也符合孩子的心理和理解程度。此外,也蕴涵着另外一层深意,即这首诗写于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关注着中国大陆,看到她的变化所展现的希望,而儿童就是中国的未来,因此这首爱之歌,就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就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3、品味诗歌语言,探究诗歌语言特色

  1、诗歌就是作者用丰富的感情、鲜明的节奏、和谐精练的语言以描绘象,反映生活的文学样式。对于语言的品位,就是把握诗歌内蕴,与诗人感情进行沟通的基础。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学生通过找拟人化的语言,会总结出大多好处,师诱导学生理解。这种手法不就是拟人手法,点击二者的区别就是:前者用于整体艺术形象的塑造,后者仅仅用于语句的修饰。

  明确: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雨”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不仅如此,对诗中对诗中其他事物都做了拟人化的生动描写;俯拾皆就是。这首诗就是献给儿童的,全诗出色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使这首诗具有亲切感人、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的风格,它切合儿童的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稚嫩的童心。

  2、拟人手法就是文学作品一种艺术表现手法,除此以外,这首诗语言还有什么特色?

  学生可继续合作讨论并互相交流,小组内选出代表全班交流,生之间谈体验。师生共同明确:(点击)郑愁予的诗往往透出中国古典诗的修养和一种动人的江南文化气息,这首诗也就是这样,它的一些用语和诗句,例如“蓑衣”“斗笠”“小燕子笑斜了翅膀。”诗人还善于针对诗的接受对象运用一些适合少年儿童读者的口语,令人感到无比亲切,诗人还善于在事物之间进行一种奇特的诗意的转化。

  (4)、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学生在自由背诵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背,推荐有感情同学领背、齐背,达到共同背诵下来的目的。

  (5)、作业 以“‘雨’的自述”为题

  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体会这两种题裁在语言表达上的区别。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的理解来完成这道题,鼓励学生创造性发挥。

说课稿初中 篇5

  一、说教材

  新课标把三角形的内角和作为第二学段中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课是安排在三角形的特性及分类之后进行的,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及解决其它实际问题的基础。教材所呈现的内容,不但重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安排了量一量、算一算和剪一剪、拼一拼两个实验操作活动,意图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发现并形成结论。

  二、说学情

  1、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一些基础知识,会用工具量角、画角,具备了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与技能基础。

  2、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我在课前了解到,已经有不少学生知道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但却不知道怎样才能得出这个结论,因此学生在这节课上的主要目标是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生情况的思考,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的方法,让学生推理归纳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能应用这一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通过把三角形的内角和转化为平角进行探究实验,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结论。

  四、说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各类三角形、长方形、量角器、活动记录表等。

  五、说教法

  “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知识与技能目标并不难,但我认为本节课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领悟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以及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同时,在不同方法的交流中,开拓思维、提升能力。基于以上理念,本节课,我准备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猜想验证、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谈话激疑,引导探究;组织讨论,适时地启发帮助。使教法和学法和谐统一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教育目标之中。

  六、说过程

  本节课,我遵循“学生主动和教师指导相统一,问题主线和活动主轴相统一”的原则,制定了以下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课伊始我利用课件动态演示一只蝴蝶在把一条绳子围成不同的三角形。让学生观察在围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让学生在变与不变的观察与对比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为后面的探索奠定基础。

  设计意图:以问题情境为出发点,既丰富了学生的感官认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本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我有目的、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1、揭示“内角”和“内角和”的概念

  明确“内角”和“内角和”的概念是学生进一步探究内角和度数的前提,本环节首先请学生都拿出一个三角形,指一指三个内角,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内角和的理解,在大家交流的基础上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

  2、猜测内角和

  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所以我放手让学生猜测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由于绝大多数学生有课外知识的积累,不难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但猜想并不等于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不是180度?(板书:?)还要进一步的验证。猜想——验证是学生探究数学的有效途径。

  3、动手验证,汇报交流

  (1)介绍学具筐

  由教师介绍学具筐中都有什么学习材料。

  (2)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因为合作交流应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所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打算选用什么材料,怎样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然后再让学生把想法付诸实践。此环节会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操作、发现的时间,让学生在探索中找到证明的切入点,体验成功。在这期间,教师走下讲台,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一起寻找验证的方法,对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3)组内交流

  经过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每人都有了自己的验证方法,先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验证方法。

  (4)全班汇报交流。

  在足够的交流之后,开始进入全班汇报展示过程,达到智慧共享的目的。

说课稿初中 篇6

  一、教学理念

  本课设计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突出探究式学习。同时运用赏识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激发其兴趣。

  二、课程标准

  本节课所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之"交往与沟通"该部分的课程目标是"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情感、交往与友谊,学会用适当的方式与异性交往".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把学会交往作为主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根据学生生活世界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的不断生长、延伸的规律,本框题的内容定位在学校人际交往上,前承第一单元"家庭中的人际交往"后继第三单元"不同文化模式中的人际交往".

  在男女生交往的问题上,学生正在经历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过程。因此男女生交往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促进学生性别认同。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性别间差异,学习彼此的长处,扩大交往的范围,提高交往的能力。其次,伴随性别意识的发展,初中生对正常的男女生交往过于敏感,这不利于学校人际氛围的和谐发展。因此,倡导积极的男女生交往。再有对男女生交往中可能产生的爱慕之情,需要正面引导学生,使男女生能正常交往。

  依据课标、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男性与女性在心理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差异。

  能力目标:能够辨别男女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和早恋,能够运用理智调控与异性同学交往中的情感问题,能够有分寸的与异性同学交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愿意与异性同学交往,尊重异性同学;正确认识并接受青春期开始出现的对异性的爱慕的情感。愿意反思并正确把握情感问题;选择并初步形成有关友谊的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男女生如何正确交往2.把握青春,把握情感

  教学难点:把握青春,把握情感。

  四、说教法学法

  本课在教材内容组织上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先进行相关活动,然后根据活动结果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学生通过活动有所体悟。因此,我在"做中学,学中做"这一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采用了"活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等方法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鼓励学生采取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在活动中理解运用知识。

  五、说教学环节的设计

  本节课主要解决三个问题:(1)。如何正确交往。(2)。如何把握情感。(3)。如何保护自己。分三大部分讲述:导入新课、自主探究、归纳总结,着重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探究性学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约2分钟)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上课伊始,我先出示两组照片,让学生比较哪组更容易区分性别?从视觉上吸引学生。我在这一环节中设计了由学生自由发言,从而营造良好的乐学氛围,活跃课堂气氛。

  (二)、自主探究,突破重难点

  我准备通过七个步骤来进行。

  第一步——播放歌曲《我是女生》,在音乐所创造的轻松氛围的感染下自由发言"我是女(男)生",进一步了解男生女生各自的优势特点和性别差异。这一环节我打算分别找3—4个平时较顽皮和内向的学生回答,对他们的回答给予鼓励性评价,使其具有成就感。

  第二步——情境辨析。展示图片: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交往方式,让学生指出画面中交往情境中的恰当和不恰当之处,讨论总结出正确的交往方式。()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如何进行正常、健康的男女生交往,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争论,并抓住问题的关键加以分析,之后多媒体展示一些交往技巧

  第三步——出谋划策,解决问题。检验知识运用的灵活性。在此环节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发挥其主动性,充分体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强调:通过以上三步活动,突出了重点——男女生如何正确交往,也可以知道学生对性别差异的了解,以及对正常男女生交往持有的态度,为下面的'教学做准备。

  第四步——遇到烦恼,我出招。利用身边的事例让学生学习在类似情境中应思考哪些问题,如何澄清这些问题,达到学以致用。此环节要注意营造自然、信任、坦诚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讨。个别问题一起讨论后,找积极的学生概括总结。这样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会得到锻炼,实现"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

  第五步——欣赏。利用相关连接内容启示男女生之间的情感,需要慎重对待、理智处理。

  第六步——澄清对男女生"早恋"现象的认识。学生对男女生情感现象原因的探讨,看清自己或他人的真正需要,学习用正确的方法把握情感。这一环节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体现其主体地位,使学生明白如何把握情感,突破难点。

  第七步——案例分析:自我保护的方法。通过活动,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此问题主要针对女生,但也需要提醒男生,在交往中也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学生齐读多媒体展示的自我保护方法,学生通过这一环节既学习了自我保护方法,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三)、归纳总结,思想升华。

  多媒体出示"给全班同学的一封呼吁书"来表达老师的心声,进行小结。

  六、预期效果:

  通过各种情节的变化,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出现自主学习的场面,情不自禁地溶入到教学中来。如果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提出过多或意想不到的问题,老师应发挥主导作用,灵活变通。

  以上我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这节课的初步设想,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